為什麼金庸在美國明顯不如在華人中受歡迎?
這個結論是一位老師在把金庸和其他中國作家比較後提出的,我也想先求證觀點的正確性。
其次,如果觀點正確,原因是美國人不能理解金庸筆下的江湖俠義還是其它?
第一次提問,感謝各位知友。
金庸的作品雖然屬於通俗文學範疇,但是大量使用了深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象。
比如獨孤九劍「歸妹趨無妄,無妄趨同人」,射鵰五絕,南帝克西毒對應著南火克西金,分別用上了《周易》,五行。
木婉清的名字「清揚婉兮」,周芷若的名字「沅有芷兮澧有蘭」,又分別來自《詩經》,《楚辭》。
靖蓉生死相許,輕唱《山坡羊》,「活,你背著我;死,你背著我」。
程英暗抒心意,背書《風雨》,「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拈花指,是佛家典故。
兩儀劍,是道家思想。
桃花島,黃藥師不正似東晉桃花源里的遺民?
燕子塢,慕容家可不正是「舊時王謝」?
參合庄,名嵌參合陂之戰,暗示慕容氏遺恨不絕。
岳不群,「君子群而不黨」,早喝破偽君子的身份。
平湖寒梅,少女搖槳而出,美在哪裡?
一襟晚照,琴簫合奏心交,妙在何處?
程靈素,《靈樞》《素問》,正是醫者仁心。
任盈盈,大盈若沖,所謂姻緣天定。
黃蓉做一道火腿蒸豆腐,不用刀切而用上了武功,只求能形似「二十四橋明月夜」,這其中的趣味,又有幾個外國人人能明白?
提到武穆遺書,未等書中詳加解釋,聽著岳飛故事長大的中國人心裡已先一嘆,而要同外國人說清靖康恥,臣子恨,又要花多少筆墨?
這些中國元素中國人也未必盡會其意,外國人看起來更是不知所云。唐詩宋詞,松梅竹菊,琴棋書畫,太多陌生的元素,使得一本用來消遣的小說讀起來太累了。
更何況,譯成外文,所得者不過人物輪廓,故事梗概,實在減色不少。真要曲盡其妙,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需要補的課,實在太多了。
=?????????? =?????????? =?????????? =?????????? =??????????放假了的分割線
和一些在中國較紅的歐美通俗文學比,金庸在傳播上的劣勢還是蠻明顯的,HP傳播的平等,和平,友情等價值觀,比金庸的家國天下,江湖俠義要普世的多。而且畢竟目標受眾年齡小,閱讀門檻低。
暮光之城,五十度灰之類門檻就更低了,霸道總裁瑪麗蘇是舉世通行的(大霧
冰火,指環王世界觀是基本架空的,使得人物的行為都會得到另行解釋。不同於金庸是在古代中國架空了一個子世界,人物仍受歷史事實約束(比如楊過小龍女會受到世俗偏見,岳靈珊袖子被扯破頓時大急),對於對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觀沒有了解的外國人,是會很confusing的。
這是個老問題了。
1994年10月27日金庸在北大做過一個演講,題目是《談武俠小說》,裡面就說到了這個問題。
金庸先生說的很明確:
我的小說翻譯成東方文字,如朝鮮文、馬來文、越南文或泰文都相當受歡迎,但翻成西方文字就不是很成功,因為西方人不易了解東方人的思想、情感、生活。
如果你不知道奧斯瓦爾德爵士,不知道米爾福德三姐妹,不知道愛德華八世退位的真正原因,其實絕大多數中國觀眾也沒看懂《哈利波特》啊。
即便《哈利波特》擁有西方文化和好萊塢壓倒性的普世優勢加成,但其實對於不屬於這個文化圈的讀者來說,接受到的趣味性也就止步於作品本身各種淺顯花哨的元素。從根子上講,《哈利波特》是從西方視角出發,對納粹種族主義的控訴,並借主人公之手在小說中擊敗了伏地魔/希特勒,在二次元彰顯了同盟國的正義性。
同樣的道理你看金庸的那些設定:看到李闖當局的腐敗憤然失落隱居東南亞的袁承志;否定成吉思汗打下天大江山執意死守襄陽的郭靖;好大喜功沉醉個人崇拜的任我行;熱衷幫人站隊緊繃意識形態弦的五嶽劍派......這些人和事都能在金庸當時身處的年代裡找到原型。一如奧斯瓦爾德正是盧修斯·馬爾福的原型,米爾福特三姐妹正是布萊克家族的原型,愛德華八世正是斯萊特林的原型。
金庸的小說,根本上是一系列隱藏地極深的傷痕文學。在他的筆下,幾乎每一個主角最後都選擇了退隱的歸宿,寓意現實世界中任何個體對已經天翻地覆的政治環境無能為力。正是由於埋藏著如此多隱喻和暗示,金庸才不同於同時期其他武俠小說家,作品被無數遍的破譯和品味。
對於年代上遠離1979年之前的大陸的讀者來說,是很難和被迫僑居香港的金庸發生共鳴的。這點別說是外國讀者做不到,其實現代大多數讀者也理解不了。就沒人吐槽這個問題本身么?
「在美國」對應的是「在中國」,「在華人中」的對應的是「在美國人中」,否則這個問題就很尷尬啊,在美國的華人還是蠻喜歡金庸的小說的吧(比如我)。而且這本來就沒什麼奇怪的,絕大多數中國作家的作品肯定是更受中國人歡迎啊,就連以英文寫作的林語堂先生的作品也是。按照題主問題補充裡面的意思,此題應為「金庸的作品在美國為何不如其他中國作家的作品受歡迎」才對。
我感覺是文化差異。美國人的西部荒野文化,歐洲的騎士文化等等,在中國反響也很一般。
更有意思的現象,沒有武俠跟日本武士混搭或者國內仿日本武士的成功作品,哪怕國內動漫受眾讀者有巨大的重疊。
對比日本武士跟歐洲騎士混搭或者日本仿歐洲騎士有大量的成功作品(星球大戰、Fate/staynight系列、劍風傳奇)。原因很簡單,五四以後的所謂新文學,其實骨子裡就是西方文學,新文學摒棄了一切中國傳統的文學,這些作家所寫的東西,說白了就是漢字寫的西方文學,所以是可翻譯的,外國人可以理解的。
金庸出身海寧查家,祖上幾百年歷代都是讀書人,金庸骨子裡是深深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金庸的一些寫作技巧可能借鑒了西方的東西,但是其語言是完全舊中國式的,越到後來修訂這一點越明顯,這個語言是不可翻譯的。
越是對本民族語言做出突出貢獻的作家,其作品越是不可能被翻譯,不可能被外國人理解。
屈原的作品可以翻譯嗎?李白的作品可以翻譯嗎?別說翻譯成外語,如《離騷》這樣偉大的作品,翻譯成白話都是一場災難。金庸也是如此。
莫言能得諾貝爾文學獎,不代表他的小說是中國最好的,只不過是因為他的作品比較適合翻譯成瑞典人看得懂的而已。
如物理學,化學,全世界是統一的標準,中國得不了獎,那麼落後就是落後。但是中國文學,還輪不到幾個外國人來評判孰優孰劣。
徐晉如先生有一段話說出我的心聲:
【新文化派打倒了舊文學,誣衊舊文學是死文學,其實新文化派樹立的「假洋鬼子的非文學」。今天佔據著中國文壇的,都是新文化派的孝子賢孫,他們的作品都是用漢語寫成,也都是反映的中國的社會現實,可是這些人的作品背後,卻都沒有中國文化,金庸的淵雅深沉,是這些人一輩子拍馬也趕不上了的。但偏偏是這些沒文化的作家,竟然被認為是雅文學、正統文學作家,而金庸卻遭到蔑視,被視為通俗小說作家。不知衡之以中國文學傳統,惟有金庸小說,才是真正的大雅正聲。】
金庸的小說,隨便舉幾個例子,亢龍有悔,凌波微步,沖盈,阿朱阿紫,這些東西就算能翻譯出來,外國人有可能體會到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嗎?你能指望老外從這些名字里讀出背後的易經,洛神賦,道德經,論語嗎?絕無可能。
.........................................................................................................................................
下面是一段對雪山飛狐文字修改的賞析,這種細微處,尤其是一些虛詞的修改,外國人能體會其中的精妙嗎?
廣大中國人和其他國家人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隨著現代化娛樂發展和自由時間支配的越來越多…通俗的武俠小說的衰退是顯而易見的。就好比日本青少年也不怎麼讀吉川英治一樣。我們知道《魔戒》的原因依然是電影《魔戒三部曲》。魔幻概念的建立來自於《無冬之夜》《魔獸爭霸》而非TRPG和若干世界觀概念小說。美國人的kongfu熱還是來自於李小龍塑造的影視形象…不少人並不能分清「日本韓國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區別。
文明間交流最初傳過去的都是表象和普世的東西。比如日本的「和裝武士忍者刀」再才是「茶道風雅雪月花」。國內這麼干比較久的有徐克,他曾經讓中國道士對陣西方吸血鬼設定的屍變妖魔,讓東方不敗駕著日月號和日本戰船對轟,都是這種從熟悉引入表象概念,再傳達審美的嘗試…只可惜都不是很成功。
還有就是,這種自民族審美的東西多少帶有該民族的民族情緒…而其他民族是不理解和排斥這種情緒的…
典型的就是當年韓流大熱,韓國奇蹟之書《退魔錄》引入中國反響平平…就是因為其中充斥的韓式民族主義讓很多人排斥。其實論說我們應該是最了解這種反日和「日本文化對幫助過它的文明犯下的錯誤」這種情緒…但是我們對這種陳述同樣排斥。
我是不大相信大家看武俠小說是沖著其中蘊藏的文化來的,頂多是民族主義敘述稍微有點認同共性…大多數東西也是「雖不明,但覺厲」。就大眾選擇而言。武俠只是冒險和格鬥小說而已。
在寫答案之前,我們對金庸小說的價值進行肯定。之前有人說金庸是「全世界華人的共同語言」,我覺得金庸受之無愧。
那麼下面來說說原因。我覺得高票答案提到的翻譯固然是一個問題,但並不能完全解釋這一現象。
從傳播上而言,不得不承認的是,電視劇和電影改編對金庸小說的傳播與推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到現在為止,提到中國文化就不得不提功夫電影,而提到功夫電影,其中十有八九都有金庸小說的影子。
問問周圍的人,有多少人不知道《射鵰英雄傳》?又有多少人通過電視劇開啟了金庸啟蒙之路?影響力和傳播力之巨大不言而喻。
而這也會導致一個副作用,就是很多看完電視劇的人根本沒有看過小說。在知乎上,就有很多人問「為什麼覺得楊康沒有這麼壞?」之類的問題,大多數都是看過電視劇而不看小說。
因此,知道金庸並不代表看過金庸,看過金庸電視劇也不代表看過原著。但如果籠統地說影響力,那麼這個輻射範圍自然廣了很多。
國外自然不會有電視劇和電影來宣傳金庸,影響力自然衰弱。
當然,這只是表象原因,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文化認同感。
在金庸小說中,我們對袁承志和陳家洛的國讎家恨,對郭靖楊過張無忌的蒙漢之爭,對偽君子岳不群,對蕭峰身處異族矛盾的身世,都有著特別深刻的體會。這是鐫刻在我們文化基因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們能夠感受到郭靖獨守襄陽的一往無前,體會到楊過不受禮法約束的瀟洒與痛苦,替蕭峰自戕與陣前的惋惜。
這一部分內容,國外人是沒有辦法感同身受的。舉個例子,就像他們當年看拿破崙統治法蘭西,凱撒大帝創建羅馬帝國一樣。我相信絕大部分中國人也不會覺得這是如何不得了的壯舉。可是你要是和他說秦皇漢武,說成吉思汗,說朱元璋,那麼認同感就來了。
但無論如何,金庸小說無論是放在中國武俠小說領域,還是放在中國通俗小說領域,用任何辭彙來形容其高度,其廣度都不過分。其在華人中的影響力更是巨大,但,也只是僅限於華語圈子。
或許哪一日,等到中華文化被世界認同和接受,並廣泛推崇,那麼金庸小說自然會在國外流行。說金庸難翻譯所以美國人不喜歡的,可是古龍也不見得有多受歡迎啊。
這個歸根到底,就是中國文化無法對外輸出。在通俗小說方便,還是跟著西方亦步亦趨。
雖然武俠是個老類型,但是金庸的書更多的是西方通俗小說的體例。所以,引不起重視也是正常。
不過,不知道日本的武俠小說在歐美是不是發達呢?
為什麼托爾金在中國明顯不如在歐美人中受歡迎?
為什麼《龍槍編年史》
為什麼《獵魔人》
為什麼能提出這種問題……
我不理解為什麼會問這種問題,為什麼會先入為主的認為外國人會比中國人(華人)更容易欣賞和理解中文作品。這就好像你問為什麼莎士比亞的文學在中國沒有在英國受歡迎這種問題一樣。
語言和文化差異放在那裡。如果一部中文小說在美國比在中國受歡迎,那才是值得拿出來問的。
因為文化。
你們去讀一下《龍槍》或者《指環王》什麼的就懂了。
作為國人要說一句,小說本體其實很無聊的,真的很無聊。
但是為什麼有些通俗小說在中國會很受歡迎呢?
比如哈利波特?
因為文化輸出。
天朝在文化輸出上做得功夫,實在是太差了。和泱泱大國,根本不匹配。
但是美帝歐洲的那些泰蘭德的香蕉,你們有幾個不知道的?
我倒覺得跟中國傳統文化典故關係不太大,畢竟很多讀者也並不懂。可能跟東方式審美有關,有些真的只能是中國人或是東方人能領會妙處(比如韓日對金庸的接受度要好於歐美)「滄海笑,滔滔兩岸潮,浮沉隨浪,記今朝」這區區幾個字,我們中國人只要略有點文化,聽了馬上心緒都不同了,境界全開。西方人未必能領會。「江湖」兩個字,你要跟老外解釋半天都不定能明白到底是什麼東西。
還有就是價值觀的問題了。武俠世界是一個沒有法治的失序世界,二十多年了已經有不少中國學者質疑金庸小說的價值觀,認為無法給中國的文明與法制帶來積極影響,連一些中國人都這樣說,何況是西方人呢?
東西方文化不對等是金庸無法走出去而哈利波特可以進來的原因。《紅樓夢》這種代表了中文小說最高水平的在國外只有極少數專家學者看,而像《尤利西斯》這種天書,有些國人既不能通讀原文,也不了解其宗教背景,居然看的人還不少,有些人看完還要搖搖頭,嘆一聲:「真是好」。去歐美做調查,看看人家對你的傳統文化,文學了解多少。
語言問題和文化問題
1、談東西方文化之類的原因,那都是想當然,都是文人胡亂歸因的馬後炮,矯揉造作的扯雞巴蛋。
武俠在西方的最佳載體應該是漫畫。蜘蛛俠、鋼鐵俠、蝙蝠俠、綠燈俠……君不見漫威的各色英雄大俠嗎?東方武俠如果走到漫畫書里絕逼能在西方火。
西方人喜歡消費漫畫看動作場面,就這麼個事。東方武俠在西方傳播就是一個市場載體的技術問題。
想要受歡迎,需要兩件事情,第一需要好的翻譯,第二需要好的影視劇輸出。
什麼文化差異都是扯淡,大陸這邊看冰與火之歌,還不是看的烏央烏央的。
關鍵問題還是國內的文化產業還沒有大量輸出的能力和質量。簡單,原因美國是外國(包括所有非中文地區)。
不止是金庸小說。
所有中國的小說,在外國都不如在中國受歡迎。
所有外國的小說,在中國也不如在本國受歡迎。
如果有:請高人指正。
首先:文字不同,語言不同,翻譯再牛也很難翻譯出原著原文字百分之百的味道和感覺。
其次:文化不同,知識背景不同,對文字的感受不可能一樣。
比如:《天龍八部》目錄都是一首詞,這個很少有外國人能得其意趣吧。
尤其最後一句: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
英雄之氣,沛乎天地!
《天龍八部》的章節名如下:
青衫磊落險峰行,玉壁月華明。馬疾香幽,崖高人遠,微步轂紋生。
誰家子弟誰家院,無計悔多情。虎嘯龍吟,換巢鸞鳳,劍氣碧煙橫。
向來痴,從此醉,水榭聽香,指點群豪戲。劇飲千杯男兒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義。
昔時因,今日意,胡漢恩仇,須傾英雄淚。雖萬千人吾往矣,悄立雁門,絕壁無餘字。
千里茫茫若夢,雙眸粲粲如星。塞上牛羊空許約,燭畔鬢雲有舊盟。莽蒼踏雪行。
赤手屠熊搏虎,金戈蕩寇鏖兵。草木殘生顱鑄鐵,蟲豸凝寒掌作冰。揮灑縛豪英。
輸贏成敗,又爭由人算!且自逍遙沒誰管。奈天昏地暗,斗轉星移。風驟緊,縹緲峰頭雲亂。
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夢裡真真語真幻。同一笑,到頭萬事俱空。糊塗醉,情長計短。解不了,名韁系嗔貪。卻試問,幾時把痴心斷?
酒罷問君三語,為誰開,茶花滿路?王孫落魄,怎生消得,楊枝玉露?敝屣榮華,浮雲生死,此身何懼!
教單于折箭,六軍辟易,奮英雄怒!
美國人完全不能理解中國武俠小說,因為他們沒有亡過天下,所以他們不懂江湖。這是他們的淺薄,也是他們的福氣。
武俠這樣的高深境界,在中國以外的世界被人理解的可能性不大。
因為,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要有一些文化底蘊,二是社會解體的經驗豐富。
縱觀世界,有文化底蘊的地方,社會解體的情況不多;社會解體多發地區,大多數人沒有基本文化水平。
有人問我啥叫社會解體,你們真的太幸福,舉個栗子。
「4月末最後的日子裡,崇禎帝再一次緊了緊兒子背上的包袱,摸著他的臉,安祥地說,「三兒,這就要出門了,今後見到年長的叫大叔大哥,見到年幼的叫小弟小妹,風餐露宿自己要記得冷暖,餓了肚子要想盡辦法,但不要亂哭亂嚷,去吧。」他送他們到螽斯門,看著他們的身影消失在長長甬道的盡頭。」
江湖與武俠都是天下大亂的滾滾紅塵里,憑著人類良心重建社會秩序過程里的快意恩仇。
中國文化的本質是天下屢屢滅亡之後的難民文化,江湖與武俠則是無邊苦難的死寂黑暗裡,給人點滴溫暖的指路明燈。
中國歷史的悲劇內核就是文明的屢次顛覆,南宋、晚明不勝枚舉,那真真的就是把精緻完美的東西,活生生地當著你的面,乾淨利落地打碎給你看。
中華民族的堅韌性就在於懷揣著名器殘片,在逃亡的江湖裡,依然會對著泠冽的晨星暗光,撫摸一些舊時的記憶,夢想著重建輝煌之日。
沒有三次以上的文明顛覆,請不要跟我談武俠。很多年前一個在澳洲長大的華裔男生跟我說,他覺得金庸里很多讓一群成年人急赤白臉約架的那些事兒都不是事兒,那麼激動幹啥,真是莫名其妙。
推薦閱讀:
※男朋友一直逼我減肥,欲哭無淚我該怎麼辦?
※「三觀正」是不是偽命題?
※如何看待大學裡優秀的同學自私且功利的情況?
※焦裕祿這樣的人在西方發達國家會受到推崇嗎?
※相親、相處期間應如何了解對方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