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考古界有哪些重大事故,導致怎樣的損失?

剛才看:
《蘭亭集序》還有可能找到么?
裡面有段來自於@花毛的引用: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2008年在考古發掘報告編寫工作高級研修班上的講話,禁止發掘帝王陵寢出於多方面考慮:

一是科技水平不夠。雖然現代科技發展迅猛,科研成果層出不窮,但出土文物第一時間的現場保護問題仍是世界性難題,至今無法妥善解決。

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代際公平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為後世子孫留下可供發掘和研究的資料。

三是考古力量有限。目前,我國進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時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等大型基本建設工程紛紛上馬,各地基本建設項目繁多,考古工作任務繁重,難以抽調更多力量從事帝王陵寢的考古發掘工作。同樣,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也應加以控制,除配合學生實習、結合重大科研課題等開展的考古項目外,國家將繼續嚴格控制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的審批,加強管理。

我理解,能發出這樣禁止的指令,著實不易,肯定有些過往的重大失誤或者重大損失,要不然,怎麼能摁住那麼多好奇的心呢?
希望業內人士來分享下。


感謝各位知友們對這個問題的關心。看了下大家的評論,想再說幾句。都是個人的淺見,見諒。

1.有知友說「如果當年不發掘,文革時候照樣被紅衛兵毀壞殆盡」、「沒有英法聯軍和台北故宮,恐怕更多的傳世的東西都沒了」。持這種觀點的知友恐怕不在少數。我非常憤慨,但我無力反駁,這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另,說我「後人說話不腰疼」,你這才是「後人說話不腰疼」吧。再另,夏老他們請求立即停止再批准發掘帝王陵墓的申請的時間,是早於文革的。他們的立足點,也只是對文物保護與修復的擔憂。

2.有人說現在的科技已經很進步了,完全有可能進行發掘,有條件的還可以採取跨國合作。關於當前的科技水平、政治問題什麼的我不是很清楚,我只能從專業角度來談談。首先,現在的科學技術是很發達,但是科技發展是一回事,能否應用於考古發掘又是另一回事,一項技術運用到考古中需要長時間的試驗。很多人將目光集中到如何發掘陵墓上。但這只是最初的方面,技術也比較容易實現。真正困難的是後續文物的保護。這包括(1)文物的現場保護。由於墓葬的環境同外界的環境是不同的。文物在發掘過程中由於環境的變化很容易毀壞。例子很多,兵馬俑顏料脫落,河姆渡的稻穀出土後迅速碳化,賈湖遺址幾千年前保存完好的麵條碳化。由於帝陵的情況我們不是很熟悉,不知道裡面到底埋藏哪些文物,我們還能採取完全的措施對其進行現場保護。(2)就算文物能夠完好地從現場轉移到文物庫房,後續的保護也很麻煩。一般一些有機物對環境的要求非常高,比如絲織品等。必須把這些問題解決好了,才能夠談發掘的事。
------------------------------------------2014.9.11--------------------------------------------------------
哇類早上隨便寫的幾段話居然成為了我的最高票答案,親們真是太給面子了。晚上回來後決定把這一段史實補充完整。嗯,就猜你們不會自己去百度的。我去查了查,真的好多猛料= =

----------------------------------------------2014.9.10.22點----------------------------------------------------------------

看了其他回答,再嘮叨幾句。
或許學考古的都有這樣一份天然的責任感吧,總覺得希望讓所有的文物得到善終。對於像帝陵這種級別的來說,這種責任來的尤其厚重。像秦始皇陵這種的已經是全人類的遺產了,我們不僅要對國人負責,還要對世界人民負責,更要對子孫後代負責。

說實話,誰不想有生之年看到始皇陵發掘,一睹真面目。大家都是有私心的,當年發掘定陵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吳晗,他是明史專家,所以想挖明帝陵來補充下史實。但是慘痛的結果大家已經看到了。現在去十三陵玩導遊都會說當年挖出來的什麼什麼現在已經看不到了。你看,作為上一輩人的「後代」,我們已經看不到那些珍寶了,我們在為上一輩人的過錯買單。

其實近幾年陝西省的政府一直在各種人大會議上要求發掘始皇陵。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發掘的風險太大了,有人說現在的技術已經大大提高了,其實還遠遠不夠呢。當年兵馬俑出土後表面顏料脫落,現在我們系在研究復原問題,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可行方案。所以還有很多問題都沒有解決。人手太少了,有時間還是想想那些已經出土的文物的健康與安全吧。
…………………………………………………

最主要的還是當年發掘定陵的慘痛教訓吧。

1956年的時候,當時的北京市長吳晗和郭沫若等人聯合要求發掘明長陵,當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夏鼐知道此事之後大驚,立即找到吳晗,希望他收回提議:我國目前考古工作技術水平還難以承擔這樣大規模的發掘工作,文物的保存、復原方面的技術也不過關,這樣龐大的發掘和保存,就連世界上技術先進的國家也會感到頭痛……

但是吳晗心意已決,下定決心要挖長陵。後來周總理批示同意。1955年12月初,在吳晗主持下成立了由6位發起人和夏鼐、鄭振鐸、王崑崙組成的「長陵發掘委員會」。之後大家對長陵進行了調查勘探,但是毫無線索。到了1956年春天,一個偶然的機會,發掘工作隊隊長趙其昌在勘探定陵,在寶城城牆邊一塊石頭上坐了下來休息的時候,突然發現在離地面三米多高的城牆上方,有幾塊城磚塌陷下來,露出一個直徑約半米的圓洞。激動不已的他,立即叫來同伴搭起人梯察看究竟。經觀察,這個洞口像一個門券的上端,亮處可辨別磚砌的痕迹。「這是地宮入口!」隊員們歡呼雀躍,把長期以來的困惑拋在了一邊。後來經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長夏鼐親臨現場勘探,根據他多年的經驗,也估計是通往地下玄宮的入口。

於是,最初發掘長陵的計劃,就變成了定陵玄宮重見天日的結局。

1958年正式開始發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但是由於技術和人為問題,很多文物都被破壞了。

例如,三具帝後屍骨。文革之後被擺到定陵博物館大紅門前的廣場上進行批鬥。被紅衛兵們砸的七零八落,最後還被一把火點著燒了。

例如,出土的絲織匹料。有人建議,絲織匹料可以像古畫一樣進行托裱,背後襯用韌性大的紙張,以便卷舒。有人建議,糨糊內加入防腐劑,以便長久保存。後來沈從文來看了裝裱好的絲織品之後,十分憤慨,對助手說:「囊括了中華紡織技藝精華的明代織錦遺產,如此輕率地對待,還做這樣不負責任的解釋,不是出於無知,就是有意欺騙!」

例如,龍袍的處理。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軟化劑塗在半腐的衣服上,時間稍久,衣服顏色變深,軟化劑蒸發,質料變硬,硬作一塊,不能展開。未經反覆實驗,匆匆上手,效果不佳,只能停止。

面對這一情況,後來鄭振鐸、夏鼐等上書國務院,請求立即停止再批准發掘帝王陵墓的申請,周恩來批准了這一申請。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從此成為考古界的一個定規


參考資料:
明定陵發掘始末,考古史上的悲劇
定陵洞開之後的厄運(組圖)_中國網
定陵悲劇昭告:千萬別亂開帝陵


這裡要把考古事故做一個分型分類,因為長久以來非考古因素的干擾,考古事故並非全乎因為考古人員造成的。
1.政治因素強制下的考古,譬如李代桃僵的定陵發掘,幸虧後來周總理頂住了一些學者發掘帝王墳墓的念頭,否則損失不堪設想。文革當中的考古,一些墓葬的發掘施工是由軍隊來完成的,有不規範的地方,亦造成了一些損失。近年來政府干擾考古使得發掘不充分或者匆匆回填,都輸此類。
2.保護技術不足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代表個案是馬王堆漢墓的發掘。馬王堆漢墓是在醫院施工中發現的,當時必須進行搶救性發掘,由於當時的考古現場文物保護技術不夠先進,所以出土的藕片化成了液體。這隻能嘆造化弄人,非戰之罪。
3.考古發掘中的考古人員責任事故。這個分為兩個類別,一類是良心敗壞的違法犯罪,主要是發掘過程中的監守自盜;一類是過失疏忽,譬如探方挖掘有問題導致塌方等等。我覺得這部分損失可以歸為題目中主要要探討的現象,不過此類基本屬於少數情況,責任人一般也都被嚴懲。
近年來,由於房地產經濟和媒體對考古行為的干擾和介入,還出現了兩種新情況:
4.施工方破壞的考古,一般來說,建設施工發掘出考古遺址或墓葬,是要由考古隊進駐做搶救性發掘的,但是這勢必耽誤工期。一些喪心病狂的施工方會暗中強行施工,對遺址會造成破壞。
5.媒體影響下的考古,前一段時間流行對考古行為進行電視直播,造成「考古只是挖掘」的錯誤認識,使大家忽視田野階段前後的研究室案頭研究階段,而直播畢竟是個短期事件(最多1天或者幾天),部分媒體意圖在直播期內就要得出考古研究結論來,這也會對正常的考古研究工作造成軟性的破壞。


沒人說兵馬俑剛挖出來的時候其實是彩色的嗎?


有本書叫風雪定陵


廣州南越王墓剛挖出來的時候有彩色壁畫,挖出來沒幾小時那壁畫就化成灰了,現在去看就是一普通石頭牆


南水北調工程開始的時候政治挂帥,淹沒了湖北均州古城,武當山下數不清的道教聖跡,更更重要的是丹江流域是楚國早期發祥之地,多少歷史之謎徹底葬送。


著名紡織考古專家王亞蓉談及江西靖安東周大墓考古中令人痛惜遺憾的經歷:

我從事了幾十年的紡織考古專項實踐,深切的感受到考古工作的責任與艱辛,機遇難得的紡織品現世是運氣,能將發現的織品完好地保存下來,供億萬無法進入現場的人去研究和學習,卻分外難得。有人會說,你們運氣真好,重要的紡織品文物好像都出自你們手中,可我卻要說,紡織品文物出土,其價值本沒有什麽太大的不同,但能夠真正保留下來,並讓世人認知,它的價值才會顯現出來。
以靖安的東周墓為例,雖然發掘保護的工作尚未結束,已經顯現並被影像記錄下來的一些資訊就為研究提供了許多的實證,如墓葬中顯示,這些東周女性穿的長袍是右衽,在領緣、袖緣上有特別鑲拼的刺繡緣邊,兩袖有很大的圓角袖胡……保存和記錄下這些原始資訊是我們考古人的工作與責任,也是給更多的人得以瞭解和研究歷史的憑藉。
或許一些知情的人會知道,靖安東周墓能入選2007年的十大考古發現,其重要原因就是目前最早的紡織品文物的大量發掘面世,這批絲織品,種類繁多,技藝精湛,若沈老還在,他必欣喜於我們又打開了春秋絲織品寶庫,可若是更有心的人或許會問:為何這些文物的實物還未面世?
事總要人為,王孖先生與我所經歷的墓葬或是保護工作從未敢有一絲懈怠,謹小慎微地爭取得到最佳的成果,外人看來,我們的手中未有失敗的工作,也確乎我們經手的文物不斷豐富中國紡織文物的實物鏈條,看起來我們總算幸運,可實際上,不談其餘紡織品墓葬的得失,單就靖安這一處我盡心竭力不敢鬆懈的現場文物工作,卻讓我眼睜睜的看它可能會「被抹滅」,真是五內俱焚。
我在靖安東周墓第一階段的搶救清理工作剛進尾聲(2009年),最為重要且難以處置的紡織品文物的進一步清理保護尚未正式開始,那麽緊張的工作居然被硬性喊停了,為了文物我只得採取唯一可行的保護措施進行臨時保存,總想不能因不讓我工作而對文物有損。不曾想這個「臨時」居然持續了近三年,這期間沒有保護和研究,僅憑當時我在現場拍攝的圖片做了些所謂的複製,而真正的文物卻被持續的「臨時」擱置。三年後又要我繼續完成清理,對時限極短的紡織文物是極為可怕的不作為,在我的要求下,召開了國家級考古、保護界專家現場會,認為仍然需完成最重要的五具棺木中紡織品文物的清理。再次的報批方案,再次由我來完成,可棺木離開地下又經四年,沒有了密閉的埋葬環境,未及時搶救的脆弱衣物怎受得了這漫長的折磨?
我認真了,耐煩了,有緣得見埋葬了兩千多年前的寶物,當時那麽地快樂與欣慰,已近古稀的我拚命侍候它們,那麽多年輕的雙手陪我一起不計寒暑、毫無保護地浸入清理屍身的2℃的水中,卻只是感到幸福與責任。如今,我的自責與鬱結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我想或許正是我還不夠努力,還有那麽多的人對紡織品的搶救保護工作的緊要性和責任感一知半解和貪心,才導致發生了這個永不可挽回的遺憾。靖安的工作我會帶學生們繼續儘力去補救,同時,對於紡織考古的總結與整理,對於服飾文化的研究與拓展我會更加的不遺餘力,或許大多數的人已經錯過了與東周這批紡織品文物的「美」與「震撼」的交流,但我必將用我所剩下的全部心力與時間去讓下一個「靖安」得以保全,不再讓我切身所痛再有發生的機會。
我曾經很有信心讓大家在展櫃中看到靖安文物的實證。如今只能希望從現有的圖片中與大家共同經歷祖先帶給我們的震撼,也再次與大家共同警醒,「耐煩」與「認真」不僅是沈從文先生、王孖先生的品格,是他們對待工作的要求,同時也是從事任何工作與學習的必備精神。希望這些經驗能讓大家產生共鳴,為我們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創造真正和諧、美好的未來。

摘自:章服之實──專訪紡織考古學家王亞蓉 by羅茜尹 http://t.cn/R5UeRtJ


誰說wg?!誰說wg?!給老子站出來!打你臉!如圖: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155636/answer/91347286


房地產開發


吳晗當年開定陵,梁思成保北京城牆沒保住,光這兩條就損失無法計算


平白無故的為什麼要掘人墳墓?!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定陵……


考古課老師說的八卦,說當年北大考古隊掏某個大墓的時候沒掏乾淨,當晚盜墓賊就來了,還是群眾舉報之後才發現有遺漏。


聽我們老師說,前幾年西安地鐵施工時,在雁塔路還是小寨那一塊挖出了幾件文物,文物專家鑒定說地底下有王公貴族陵墓,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巴拉巴拉,但是地鐵不能改線啊,施工工期也不能延誤啊,於是象徵性地草草發掘了一下,於是就。。。
(我們老師是一位50多歲的老教授,德高望重,經常去各地作報告,他父親好像是正部級官員,他自己曾任省委黨校校長,能看到很多內參,所以信息還是比較可靠的)


文革時的文物損毀沒有那麼嚴重,網上好多都是段子,真正文物的大浩劫是改革開放以後。這不是我說的,是九十多歲的老先生謝辰生說的,他是誰?可以百度。我國著名的文物保護專家,是我國文物保護法的起草者。這是網址
http://www.szhgh.com/m/show.php?classid=50id=71455


文革。
大量文物被毀,不管是物質的還是文化的。完全是政治原因而不是技術原因。
破四舊結果連老祖宗的墳都刨了。人禍。


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有一個五教聖地,位於縣南城,是一處前幾年保護較好的清代建築群。現在…。 哎。


馬王堆漢墓的時候,其實發掘出了兩件素紗單衣,質量更好的那一件,在考古的時候,有一個內鬼(據說是醫院的人)不懂單衣價值,就拿單衣卷了很多文物走,結果被發現,匆忙藏進垃圾桶,然後。

……………………


所以我們現在只看見了一件單衣。


越王勾踐劍被折斷,現在為複製品。希望不是真的。


其實說真的,真的想把秦始皇、武則天的陵寢打開,看看真的始皇帝是什麼樣子,武則天伺候兩位帝王是如何媚娘
我覺得技術保護不存在問題吧,現在已經不是60年前打開定陵的時候了,完全可以做到模擬裡面的環境,抽真空然後注入模擬環境的氣體,整體封閉挖掘並且開放博物館
更多地應該如上面所說,是沒有人力。
但我想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願意承擔責任吧,畢竟如果出了問題,責任太大,無法承擔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慶幸文物被外國人搶走並相對於國內得到了良好的保護」這種想法?
古人大便後是用什麼擦屁股的?
為什麼考古學術界不承認夏朝?
致遠艦被找到了,你有什麼感觸?
羅馬帝國時期的羅馬城是如何容納超過百萬人口的?

TAG:收藏 | 考古 | 文物 | 文玩 | 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