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長征是「偉大的」?
中央紅軍在長征出發時,8.6萬人共有槍支33244支,平均每支槍不到56發子彈。即使加上6101支梭鏢和882把馬刀,一半人赤手空拳。除了有數幾個將領,包括毛澤東在內很多人沒有接受過軍事教育。
紅軍將領軍級平均29歲,師、團級平均25歲。
林彪,紅1軍團軍團長,28歲。
長征開始那一年,少共國際師師長肖華18歲。
長徵結束那一年,廖漢生25歲,已是紅二方面軍前鋒師政委。
在今天,這個歲數還是多數年輕人剛剛開始工作的年齡。
紅三軍團先鋒第四師師長的洪超18歲參加南昌起義,身經百戰,犧牲時年僅24歲。
湘江之戰,紅4團三面受敵,後來擔任過國防部長的團長耿飈身患瘧疾,仍舉刀沖向敵人,團政委楊成武率部反衝鋒,腿部中彈。
這年,耿飈25歲。楊成武只有20歲,在黃土嶺擊斃日寇名將之花阿部規秀的時候,楊成武也不過25歲。
殿後的5軍團34師、3軍團6師18團被敵人阻斷在湘江西岸,大部分陣亡。
34師師長陳樹湘中彈被俘後,從腹部傷口處扯斷了自己的腸子,壯烈犧牲,年僅29歲,敵人砍下他的頭,掛在長沙城門示眾。
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犧牲在遵義時26歲。
徐海東紅二十五軍的鄂豫皖蘇區被白軍大肆屠戮燒殺。
麻城,十幾個同志被剝皮挖眼,鼻子耳朵都被割掉,淺淺的埋在土裡;
句容集鎮上,剩下幾個老人。帶著紅軍找到十七具年輕婦女的屍體,赤條條地在陽光中躺在那裡,都是被強姦後殺死的。白軍顯然是很匆忙;他們只有時間剝下一個姑娘的一條褲腿。
歐公集躲進山溝的四百多群眾,被國民黨軍架起機槍殺光,有的地方血有幾寸厚。有些死去的婦女還緊緊抱著孩子。目睹慘狀,許多戰士氣得哭了,他們決心死戰到底!
1935年7月,紅25軍在冒雨渡河中遭敵突襲,政委吳煥先親自率兵直插敵側後,被子彈打中胸部,這位勇敢的軍政委按住胸口繼續指揮部隊衝鋒,直至把敵人截成兩段。勝利的號角吹響時,吳煥先停止了呼吸。這時,他還差1個月才滿28歲!
紅二方面軍改編成八路軍120師,設伏雁門關,斃傷敵500餘人,數十輛日軍汽車在衝天大火中化為灰燼。端槍沖在部隊前面的716團團長,就是後來的獨臂上將、當時24歲的賀炳炎。
129師769團夜襲陽明堡,擊毀敵機24架,殲敵百餘人。
這個團23歲的團長陳錫聯,19歲擔任紅四方面軍11師政委。一生負過四次重傷,三次子彈穿過身體。
1935年2月,紅軍一渡赤水,進入川滇邊。
據云南鎮雄縣雨河、坡頭、大灣一帶上百名老年人回憶,聽到紅軍到達水田寨及扎西時,當地除留下少數老人看家外,其餘攜子暨妻,藏諸山林及岩洞之中。
紅軍到達當地時,多數家中無人。
有的群眾到山上餓得支持不住了,才悄悄來到家附近找吃的。
見紅軍寧肯冒著嚴寒露宿街頭,也不亂開群眾住房,方知道受國民黨的騙,於是奔走相告,到山中將飢腸轆轆的親人接出。
有的人在紅軍走後才回家,見家中鍋中留下銀元、鎳幣及條子,作為吃去糧食燒去柴草的補償。
據四川省古藺縣太平鎮走馬壩的群眾回憶,紅軍在老百姓的菜地取食蘿蔔時,每挖一個蘿蔔,就在土中埋入一枚銅元。
在雲南扎西大灣倉上趙懷高家燒了一鍋開水,付了半元鎳幣。
蔣介石發給劉湘、潘文華的電文稱紅軍:
「……對人民毫無騷擾,有因餓取食土中蘿蔔者,每取一頭,必置銅元一枚於土中;又到敘永時,捉獲團總四人,僅就內中貪污者一人殺斃,余均釋放……戰電令,愛護民眾,勿為匪所利用,為要。-- 蔣中正」
一方面軍翻越山脈18座,其中5座經年被積雪覆蓋,跨過大河24條,歷經11省二萬五千里;
二方面軍行程9520公里,途經10省92縣,攻佔縣城92座;四方面軍行程5000公里,3過縱深近500公里的草地。
長征途中,紅軍穿越了數十年來沒有一支軍隊經過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突破了國民黨中央軍和10個地方軍閥的圍追堵截,幾乎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平均走365華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軍74華里。
他們就是這樣,從長征走向抗日戰場,走向解放戰爭,走向抗美援朝。
1949年11月,追殺紅軍的悍將宋希濂,身邊只剩一些殘部,竟想用共產黨的辦法,爬雪山、過草地、建立根據地。
剛渡過大渡河就被包圍,他被俘關進重慶磁器口的白公館。當年介紹他加入共產黨的陳賡聽到消息特趕到重慶,請他吃了一頓飯。
這一年,毛澤東寫下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也是這一年,他在一個叫西柏坡的小山村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北洋老臣朱啟鈐在1931年曾言:「中國內戰大抵靠武器,銀元,主義。而銀元不如武器,武器不如主義。我北洋只有武器,銀元又少,主義全無,為過去之雄爾。而今南京國府有銀元,有武器,略有主義,為當下之雄爾。吾觀之十五年之後,有武器有堅定主義之共產少年恐為中國之雄爾」
長征勝利25周年的時候,聶榮臻元帥親自選址,把新中國的一處衛星發射場,建在了當年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的大涼山中。
當一枚枚火箭從這方千百年來只有火把的地方直射雲霄飛向太空的時候,全世界都看到了乳白色箭身上那醒目的標誌:長征
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廣西興安縣界首鎮,四個小姑娘在湘江邊玩耍。
三四百米外是中央紅軍和軍委縱隊搶渡湘江時最重要的界首渡河點。 當年湘江戰役,數萬紅軍犧牲。
這是一個年紀輕輕就干大事的時代,也是一個年紀輕輕就丟掉性命的時代。
列寧去世的時候不到54歲。
斯大林42歲當上總書記。
蔣介石39歲出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李大釗就義時還不到38歲。
毛澤東34歲上井岡山。
周恩來29歲主持南昌暴動。
朱德31歲參加護法戰爭。
博古24歲出任中共中央臨時總負責人。
聶耳不到23歲譜寫《義勇軍進行曲》。
尋淮洲21歲擔任紅軍軍團長。
鄒容18歲寫《革命軍》……沒有一個人老態龍鍾,沒有一個人德高望重,而且沒有一個人研究長壽,切磋保養。
都是主義、奮鬥、犧牲、救亡。這樣的現象應那個時代而生,也應那個時代而完成。
---------《浴血榮光》
《他們當年多年輕——謹以此文獻給80年前的紅軍將領》
《紅星照耀中國》
《北行漫記》
《這片寧靜的江水 80年前曾被幾萬名年輕紅軍的鮮血染紅》
《近代遺事》
這個問題,請不要抖機靈。
有關長征的另外一些內容,請參考傳送門的回答。
紅軍長征路上有哪些軼事? - 冬泳健將錢謙益的回答
一、
80年前,一位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記者,帶著他當時無法理解的關於革命與理想的問題,冒著生命危險,進入傳言中「紅色恐怖的」陝甘寧邊區,他是在紅色區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新聞記者。
在這裡,他採訪了形形色色的人,從他們的口中,他第一次知道長征這件事情。憑藉他對中國地理的了解,他認為這件事近乎不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採訪者的語言他的腦海匯聚,長征的事迹越來越清晰,深深震撼了他。在冒著炮火回到北京後,他把他的採訪整理,彙編成一本書,書名是《紅星照耀中國》(西行漫記)
他的名字叫埃德加斯諾,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一個我們中國人不應該忘記的名字。
在書里,他由衷的感嘆道:
不論你對紅軍有什麼看法,對他們的政治立場有什麼看法(在這方面有很多辯論的餘地),但是不能不承認他們的長征是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業績之一。在亞洲,只有蒙古人曾經超過它,而在過去三個世紀中從來沒有發生過類似的舉國武裝大遷移,也許除了驚人的土爾扈特部的遷徙以外,對此斯文·赫定在他的著作《帝都熱河》一書曾有記述。與此相比,漢尼拔經過阿爾卑斯山的行軍看上去像一場假日遠足。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比較是拿破崙從莫斯科的潰敗,但當時他的大軍已完全潰不成軍,軍心渙散。
紅軍的西北長征,無疑是一場戰略撤退,但不能說是潰退,因為紅軍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無損,其軍心士氣和政治意志的堅強顯然一如往昔。共產黨人認為,而且顯然也這麼相信,他們是在向抗日前線進軍,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這幫助他們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進軍到戰略要地西北去,無疑是他們大戰役的第二個基本原因,他們正確地預見到這個地區要對中、日、蘇的當前命運將起決定性的作用。後來的歷史證明,他們強調這個原因是完全對的。這種宣傳上的巧妙手法必須看成是傑出的政治戰略。在很大程度上,這是造成英勇長徵得以勝利結束的原因。
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次大規模的轉移是歷史上最盛大的武裝巡迴宣傳。紅軍經過的省份有二億多人民。在戰鬥的間隙,他們每佔一個城鎮,就召開群眾大會,舉行戲劇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許多「奴隸」(其中有些參加了紅軍),宣傳「自由、平等、民主」,沒收「賣國賊」(官僚、地主、稅吏)的財產,把他們的財產分配給窮人。現在有千百萬的農民看到了紅軍,聽到了他們講話,不再感到害怕了。紅軍解釋了土地革命的目的,他們的抗日政策。他們武裝了千千萬萬的農民,留下幹部來訓練游擊隊,使南京軍隊從此疲於奔命。在漫長的艱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萬的人——農民、學徒、奴隸、國民黨逃兵、工人、一切赤貧如洗的人們——參加進來充實了行列。
總有一天有人會把這部激動人心的遠征史詩全部寫下來。在此之前,我得繼續寫我的報道,因為我們現在已經寫到紅軍在西北的會師。我把毛澤東主席關於這一六千英里的長征的舊體詩附在這裡作為尾聲,他是一個既能領導遠征又能寫詩的叛逆: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二、
許多年過去了,青春白髮少年老,斯諾又來了中國幾次。但是,他更多關注的是中國這個年輕的共和國如何能健康成長,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共和國能與他的祖國化干戈為玉帛。當他最後一次拖著癌症的身體,微微顫顫的登上天安門時,面對眼前洶湧澎湃的紅色海洋,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
又過了許多年,古老的中國打開大門,迎接八面來風。
1984年,一位來自斯諾同一國家的老人,帶著實現埃德加斯諾遺願來到中國,他不顧年邁的身子,在他的同樣年邁的妻子陪同下,從江西瑞金出發,將幾十年前那波瀾壯闊的里程重走一遍。
他告訴接待他的中國人:年青的時候,他深深受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的影響。不過,長征只是在文字上的,謊言還是真相,在他有生之年,他要親自把長征路走一遍,對中國人提出了他能想到的所有難題及疑問,直到弄清事實為止。
一路上,他沿著幾十年前紅軍長征的足跡,踏雪山、渡大江、過草地,有公路的地方乘車,沒公路的地方就步行、騎毛驢。他採訪了三百多名見證紅軍長征的當地人,參觀各地長征紀念館,採訪一百多位倖存經歷過長征的紅軍老人。就這樣,他一路跋山涉水,從江西於都一直到陝北的延安。
回國後,他按捺下激動的心情,將一路所見認真整理,寫了一本英文的書籍——《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
在書里,他感慨到:
可以從某種意義上開始了解那些為了中國革命事業而不惜犧牲的男男女女的品質。他們將從這裡開始知道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迹。他們僅僅從統計數值中就開始明白紅軍所作出的犧牲有多麼重大──-一九三四年十月,八萬六千名男女從江西出發,到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澤東率領的這支第一方面軍抵達陝北時只剩下大約六千人。
現在,在美國,歐洲和世界各地,人們對於幾十年前由一支規模不大,不引人注目的中國男女組成的隊伍所進行的一次軍事行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如果中國讀者對此感到費解,我只能重複埃德加-斯諾就這場「激動人心的遠征」說過的話──-它過去是激動人心的,現在它仍會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欽佩和激情。我想它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於世。閱讀長征的故事將使人們再次認識到,人類的精神一旦喚起,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他的名字叫 哈里森·索爾茲伯里,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的好朋友, 普利策獎、喬治·波爾克獎獲得者
三、
1952年,大洋彼岸的美國,麥卡錫主義陰雲籠罩整個國家,一場聲勢浩大的批判太平洋國際學會(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為共產主義組織的運動在美國開展。作為這個組織的核心成員,他被指認為「共諜」、「同情共產黨分子」。面對無休止的內部安全委員會質詢,他被迫一次又一次當著議員們的面宣誓:本人以上帝之名起誓,本人從未加入任何共產黨組織,也未主動參與任何涉及共產黨的活動。阿門!
十多年後,歷經各種人身攻擊非難、限制出境的他,與歐洲中國學泰斗崔瑞德共同努力,編輯劍橋中國史,力求將中國的歷史,以西方人接受的方式告訴給西方人。
在中華民國史部分,有關長征,他寫道:
這一史詩般的逃亡,行程約6000英里,在大約一年的時間裡翻越十幾座大山,跨過了二十幾條河流。歷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環境的偉績能與之相比,歷史也不能提供一個更好的不間斷的即時行動的例子。
他叫費正清
他不是歌手
四、
1995年,還是一位美國人,結合他四十多年的教學研究,以獨特的視角寫出一本代表美國新史學水平的著作——《東亞史》
在這本著作中,對於長征,他以如下表述:
長征是個傳奇般的歷史事件,類似於美國歷史中的「福奇谷」(Valley Forge)。這是一個英雄們為理想獻身的時代,長征的精神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他叫羅茲 墨菲 ,費正清的弟子,美國當代亞洲歷史學權威。
在某些人眼裡,這些美國人都通共,或者,他們叫趙(埃德加)·斯諾、趙(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吧?應驗了一句調侃之言:天下誰人不通共。
長征圖: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長征如果不偉大,我不知道,有哪件事能配得上偉大這一詞。
是的,鍵盤俠眼裡,偉大從來都不會奢侈的賜予TG。只會賜予餓殍遍地的民國、或者無限偉光正的燈塔國。
沒關係,那是你的事。
你不能阻止我的言論,不能阻止我表達觀點。
長征,就是一件偉大的壯舉,是前輩給我們留下永久的精神財富。
長征,並不是只是屬於我們中國人的,而是屬於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財富。
人類的精神一旦被點燃,其威力是無窮無盡的!
附上一首歌的鏈接,長征組歌中我最喜愛的一首。
雪皚皚,野茫茫
高原寒,炊斷糧
紅軍都是鋼鐵漢
千錘百練不怕難
雪山低頭迎遠客
草毯泥氈紮營盤
風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饑志越堅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於天
過雪山草地 長征組歌 過雪山草地歌曲,過雪山草地mp3在線試聽
在放上當年拍攝的經典視頻
4.過雪山草地
也許有人說覺得我這種超級「五毛」精神趙家人一定死板腦殘固執到底。呵呵,沒關係。
其實,善意的調侃先烈也沒什麼的,例如。上面放的60年代拍攝的經典長征組歌,當中一首《四渡赤水》就被人視頻達人玩殘了
附上個其中幾個被玩殘的視頻鏈接
紅軍版江南style 萬能的紅軍
萬能紅軍之之ONLY YOU_土豆
還有更多的萬能的紅軍可以自行百度~~~無所不能的紅軍威武!
以上,獻給從土地革命時期參加革命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
還有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們
精神永存
那什麼,本來不想打廣告,但是確實有不少同學提到這個問題,就是本文過於長,很難一次性看完。如果沒有充裕時間和雅興,可以移步我的公眾號閱讀,那裡分章節,每篇文章只有3000字左右,而且搭配不少我精心挑選的配圖(知乎圖片上傳功能太不方便了),更加適合閑暇時閱讀。(和知乎同步連載中)
公眾號名字叫「通吃島」,頭像是知乎頭像,號碼為「tongchidao123」。
很微小的貢獻,謝謝大家!
我又回來了。終於考完試,可以兌現當時的諾言,繼續把這段歷史講完了。
如果紅軍由毛澤東一直領導,在江西的最後兩次圍剿,能粉碎不?會不會就沒有長征了? - 通吃島島主的回答
閑話少說。上一篇文章說到,第四次反圍剿由於朱德周恩來的靈活行事而轉敗為勝,蔣介石於1933年5月坐鎮南昌,開始直接指揮第五次圍剿。在戰爭開始之前,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國共雙方的一些基本情況。
共產黨這邊,大的變化有兩個:
1.朱德被調離中央權力中心
2.與此相對應,李德進入中央
首先說第一條,朱德常年擔任軍隊最高領導人,在軍中威望極高無人可比,這造成的問題是,博古發現,許多問題必須徵求朱德的意見,他自己不能拍板,朱德前線抗命他也毫無辦法,況且人家是軍委主席,便宜行事也不算抗命。於是博古搞了個小花樣。
原來紅軍的軍委是設在前線的,由朱德擔任主席,第四次反圍剿結束以後,朱德周恩來他們回到瑞金,博古組織開了個會,決定軍委轉移到後方瑞金,前線另行組織「中國工農紅軍司令部」,軍委主席仍由朱德擔任。看起來沒問題吧?問題再後面:
1.增加博古、項英為軍委委員。
2.當朱德到前線指揮作戰時,由項英代理軍委主席。
軍委就是戰爭的時候權力最大,戰爭一開始朱德肯定要去前線指揮,他一走項英就成了軍委主席,而項英是博古一手提拔起來的小弟,等於說戰爭的實際最高負責人成了博古,朱德僅僅變成前線的一名執行者。
現在說第二條。我們中學學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博古李德」總是同時出現,大家只是記得他們決策總是錯誤,李德好像是共產國際派來的外國人,除此之外就沒什麼印象了。那李德是如何進入領導核心的呢?
其實嚴格來說,李德不能算作共產國際派來指導中國革命的,他能進入中共中央領導核心我真的覺得有些莫名其妙。我們先理一下王明、博古、李德三個人的關係。
李德是德國人,信仰了馬克思主義之後去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也算科班出身,畢業以後在共產國際東方部工作,在那裡認識了王明。
王明出身平民,入黨之後被派到蘇聯中山大學學習。他可以說極其聰明,很短的時間內就掌握了俄語,學習努力,再加上長得帥(不下於周總理啊!),很快得到副校長米夫的賞識,任教、翻譯、組織工作樣樣精通,他甚至給斯大林擔任過翻譯。
博古則是王明的學弟,比他晚一年進入中山大學,二人私交很好,因此王明在莫斯科的時候就一直讓博古擔任中共的最高領導人。
王明
好了,現在說李德的「傳奇」經歷。他被共產國際派到中國東北做針對日本的諜報工作,幹了沒幾個月覺得實在太危險了,就離開東北去了上海,要求在中共中央工作。本來估計他也就是想在這裡避一避,找個機會再回蘇聯,沒想到天上掉了一個大餡餅。當時上海的最高領導人是博古,他本人對軍事並不了解,因此向蘇聯要求提供軍事顧問,蘇聯答應派施特恩過去,可是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傳說中的軍事顧問一直沒來。(後來等施特恩好不容易到了上海,但此時上海中央的大部分領導已經去了瑞金,李德和他照了幾個面沒多久也走了。34年施特恩又離開中國,後來在西班牙戰場上揚名)
博古著急啊,沒有軍事顧問我們怎麼開展軍事工作?難道任由江西那幫泥腿子們瞎搞?這時候,李德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以恰當的身份出現了。
大鼻子外國人(雖然不是蘇聯人)、共產國際派來的(雖然是做諜報工作)、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的(雖然沒打過仗),再怎麼說也比山溝里的那幾個農民可靠啊。而且,還是我的好朋友王明的好朋友,我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施特恩沒來,那就他了!
於是乎,李德就這麼稀里糊塗地開始參與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工作,他一個在東北搞情報的,怎麼就到了上海呢?不知當時的李德作了兩句什麼詩,他是德國人,或許是
「我抱著這種高度幸福的預感,
現在享受這個最高的瞬間。」
——《浮士德》
1933年9月,李德從上海趕到瑞金,正式成為中共中央軍事顧問。
好了,下面說國民黨那邊的情況。
蔣介石並非浪得虛名,吸取前四次失敗的教訓,將戰略戰術做了改進。首先是強調「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聯繫當地地主富農,採取「保甲法」「連坐法」等等,並對根據地進行嚴密的經濟封鎖。軍事上則制定了一套作戰原則:「以守為攻,乘機進剿,主用合圍之術,兼采機動之師,遠探密壘,薄守厚援,層層鞏固,節節進逼,對峙則守,得隙則攻。」具體講,就是進一步細化堡壘戰術,每天只推進四五十里,下午三點前宿營(防止紅軍夜戰),入夜前築好工事,第二天繼續行軍,由後續部隊接管這一套工事作為後方。
戰略上講,100萬兵力分為四路,北路作為主攻方向向南壓縮,南路主要負責佔領據點、通道防止紅軍南撤,東西兩路配合北路進行夾擊,另外附有飛機200架隨時準備機動。
紅軍怎麼辦?
中央局(博古項英實際領導,其他還有張聞天、任弼時、陳雲、王稼祥、李維漢等人,不固定)認為應當採取「分離作戰」方針,分為兩路,北路抗敵,東路入閩作戰。
周恩來、朱德反對。他們認為應當集中所有力量對抗北路之敵。
中央局拒絕接受,將紅一方面軍主力分為「中央軍」和「東方軍」,後者由彭德懷任司令入閩作戰。
此時國民黨部隊還在修築碉堡封鎖蘇區,並未開始主動進攻,中央局命令兩路紅軍儘力佔領據點、打擊築碉敵人,破壞封鎖線。
中央軍取得零星勝利,但未能阻止圍剿碉堡封鎖線的最終完成。
9月25日國民黨軍隊乘虛而入,北路軍3個師進攻黎川。此時黎川的主力部隊出去進攻城市打破封鎖了,留在城中的只有70餘人……
黎川城的最高負責人是當時的閩贛軍區司令部司令肖勁光,請求撤退以保存實力誘敵深入。沒想到博古和李德(剛到不久)竟然命令肖死守,不得丟掉一寸土地!!70人死守3個師的進攻?!!
剛開始我看到這些資料的時候覺得是不是印錯了還是怎麼著,後來證實無誤後才發現,肖勁光曾經也是「羅明路線」的代表人物,支持毛的戰略方針,屬於「漏網之魚」,博古可能是想藉此機會把他搞掉。
肖勁光心想自己不是蝙蝠俠,手下這70人也不是復仇者聯盟,怎麼可能扛住將近1000倍的敵人,於是就撤了。
(講一下後續,3個月以後肖勁光在瑞金被公審,周恩來被指定為公訴人。李德建議把他槍斃,毛主席、王稼祥等人堅決反對,最終決定開除黨籍軍籍,5年監禁。一個月後,在毛的反覆努力斡旋下,肖被釋放,安排至紅軍大學教書。後來周恩來曾因此多次找肖道歉,反覆檢討)
博古、李德隨即命令已經入閩的東方軍回師江西收復黎川,保住根據地的「北國門」。
————————1.26晚更————————
博古、李德隨即命令已經入閩的東方軍回師江西收復黎川,保住根據地的「北國門」,具體戰術是由紅三、紅五軍團進攻硝石(敵軍主要據點),逼退黎川軍隊。
戰鬥五天,未能攻克。
軍委命令分兵第五軍團進攻黎川縣另一據點資溪橋。
連攻四日,未能勝利。
軍委命令紅三、紅七軍團離開革命根據地,進攻金溪縣的滸灣、八角亭等據點,以此調動南城、南豐的敵人出動,並將其殲滅。
進攻三天,全部失敗,既未能攻克據點,也沒能調動出敵人。
在連吃一個月敗仗後,終於12月12日,紅三軍團(一萬餘人)於黎城團村擊敗四倍於自己的敵人,但可惜的是僅僅是「擊潰」,並沒有多少繳獲,這種戰鬥在毛主席看來算是敗仗。朱德、周恩來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致電項英,分析這次沒能大部殲滅敵人的主要問題在於分兵,並建議軍委,應集中紅三紅五紅九紅七等軍團主力,與敵人主力尋求決戰。
軍委複電,不同意建議,並命令再次分兵,紅軍主力西調進攻堡壘群,並且,更嚴重的是,24小時之內4次變更作戰命令。
周恩來致電博古、項英,提到命令屢次變更嚴重影響了前線有序的軍事行動,由於戰場形式千變萬化,希望中央能夠給他們相機行事的權力。
4天後,中央回電,不僅「相機行事」的權力沒批下來,前線的工農紅軍總司令部和一方面軍總司令部(都由朱德擔任司令)也被撤銷,併入中革軍委,前線一切師團由中央統一指揮調動。
本來11月末的時候國民黨內部發生了「福建事變」,李濟深蔣光鼐等領導19路軍(就是打淞滬會戰的那個)起義反對蔣介石,另立新的政府「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並與共產黨合作。此時按照毛的想法應該集中兵力並聯合19路軍,從福建方向進攻取得反圍剿勝利,可是當時中央(包括周總理一開始)卻認為應當假意與其聯合,實際讓19路軍與國民黨斗個兩敗俱傷。
於是在國民黨忙於消滅19路軍,對瑞金政府採取守勢時,中央認為此時距福建較遠的西部敵方應當是空虛的,就將主力西調,對國民黨防禦的堡壘地區進攻。
全部失敗且傷亡十分嚴重。此時根據地兵力極端緊缺,竟然到了發動少先隊員參戰的地步(不細說了,原因……嗯)。
整個一月主要就在開會,六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以及各種附屬會議。這會開的,讓周、毛等人非常之憋屈。
首先,六屆五中全會沒讓周總理參加會議籌備工作,這是非常罕見的,而後在會上博古發言道目前中央最要緊的工作就是反右傾,不僅如此還要「反對對右傾機會主義的調和態度」,也就是說只要發現右傾就堅決幹掉(應該是針對肖勁光這一類事件提的)。博古還認為,革命就快要勝利了,只要第五次反圍剿成功,全國革命就會勝利……
結果最後,沒參加會議準備工作的周恩來又被指定作閉幕詞。你們這些決議都沒和我商量就通過,結果最後又讓我閉幕總結,啥意思啊?!
然後再說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前給大家(幾個核心人物)的消息是,要把毛踢開,讓張聞天代替他擔任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周總理覺得不妥,就去找博古,博古卻僅僅說毛不用管這些日常事務,而後就不多解釋了。
————抱歉,今天一天在外面,回來很晚,只更了一點,明天繼續————
————1.22晚,更————
然後再說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前給大家(幾個核心人物)的消息是,要把毛踢開,讓張聞天代替他擔任中央政府人民委員會主席。周總理覺得不妥,就去找博古,博古卻僅僅說毛不用管這些日常事務,而後就不多解釋了。
果然,大會先選出來中央執行委員會,幾天後召開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毛繼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但是人民委員會主席一職被張聞天接替。這兩個主席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別急,沒過多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蘇維埃組織法》頒布,明確地告訴了大家:
中央執行委員會是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閉幕期間的最高政權機關,人民委員會為中央執行委員會的行政機關,負指揮全國政務的責任。
毛保留的這個主席是虛職,張聞天接任的那個是掌實權的。
這幫人政治手腕高啊。他們來之前,毛是紅軍政委、人民委員會主席(相當於,當時名稱有所不同)、執行委員會主席;博古他們來了以後,先免了軍權,再免行政權力,給你掛個空職晾在那,發表發表聲明,念一念文件。
對了,這次大會的軍事討論部分李德提出了他的新戰術——「短促突擊」。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堡壘對堡壘」,你國軍不是修碉堡嗎?我們也修!你們不是縮在碉堡里不出來嗎?我們也縮,一直等敵人出擊了,紅軍再從工事中出來,搞個小範圍突擊。
嗯,一些前線指揮員稱這種戰術為「肉包子打狗」戰術。每次英勇的「短促突擊」出去的紅軍戰士都在國民黨那邊強烈的炮火下全軍覆沒,再也沒能回來,僅僅兩個多月,紅軍的傷亡就以萬計。
朱、周其實並不贊同這種打法,他們在這期間反覆強調要發揮紅軍運動戰的優勢,在堡壘戰的同時不能忽視運動戰游擊戰。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堡壘戰要求在所有重要地點設置防禦陣地,兵力極其分散,而運動戰要求集中兵力,以紅軍目前的狀況是不可能同時兼顧的。
4月10日,國民黨集中11個師進攻廣昌,另有一個炮兵旅、200架飛機配合作戰。
博古大驚,集中九個師進行廣昌保衛戰,「守住根據地北國門」。
博古李德親上前線指揮。
4月21日下達死守廣昌命令,「毫不動搖地在敵人炮火與飛機轟炸之下堅守到底」。
4月27日,國民黨總攻。彭德懷的紅三軍團先受不了,我軍堡壘在一瞬間被飛機大炮摧毀,提議撤離廣昌。
4月28日,廣昌失守。
廣昌保衛戰共殲敵2500餘人,紅軍傷亡5500餘人。彭德懷作為最前線的指揮官,對此十分不滿,在這種戰術下,每次出擊的紅軍戰士都是全軍覆沒,他大罵李德是「圖上作業的戰術家」。其他指揮官也不滿,比如當時擔任軍委總參謀長的劉伯承,找李德提建議,希望改變打法。
幾天後,劉伯承就降成了5軍團參謀長,離開中央。
廣昌失守之後,中央逐漸開始籌備轉移的各項事務,具體內容太雜,沒什麼意思就不細講了。
那這段時間毛在幹什麼呢?
首先是我上篇文章提到的,經濟工作,也不細講了,另外毛主席還搞了一點副業——軍事指導。
————1.25晚更————
前面已經講過,蔣介石這次圍剿的策略是四面包圍但以北路為主攻方向,所以整個中央的注意力都在北面戰場,根據地南邊的自主性更強一些,於是毛就到南線搞調查去了。
調查過後,他和粵贛軍區領導們(何長工等人)交流,主要給出了兩條指導性意見,這意見狠狠地黑了博古等人。為啥這麼說呢?
第一條,吸取「福建事變」教訓,要善於利用敵人內部矛盾。
第二條,「不能按本本主義先生們坐在城市樓房裡設計出來的那套洋辦法辦,什麼以碉堡對碉堡,集中對集中,這叫以卵擊石。」
這就和他原來在會議上的發言、給中央寫的信一個意思:中央過去錯了、現在也錯了,從接手的一開始就一直都是錯的。
而後毛又和他們一起制定了一些具體的方案,大概思路是撤掉大部分守的據點,把主力集中起來整訓,然後再分散出去打游擊戰,爭取把敵人「肥的脫瘦,瘦的拖垮」,找到好打之敵之後迅速將其殲滅。
不久後,南線的二十二師開會總結之前一次失利的教訓,毛立刻放下手頭的工作找到電話打過去,詳細了解情況,而後再次強調了之前的思路並予以具體建議,從軍事到政治到情報到群眾工作等等(他一向認為這是個整體)。
政委方強等人很同意毛的看法,於是按照他的思路重新布置了作戰方案。
這之後,南線情況逐漸轉好,二十二師也接連打了幾個勝仗,雖然規模不大但是繳獲頗豐。
然後方強就被關進了國家保衛局,理由是沒貫徹中央指示,走羅明路線。
二十二師的戰士們不服啊,憑啥打了勝仗被調走(當時沒說進保衛局),打了敗仗的卻可以繼續干?
一段時間後,毛重新回去考察,開會的時候有人就提出來這個問題,表達了不滿。毛想了想,輕嘆一聲(這是自己YY的),道:
「 我們是紅軍戰士,對黨的事業,對人民的事業,要忠心耿耿。要從總結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中明辨是非,堅持真理。」
堅持真理,四個字,卻真的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情,常常讓人付出巨大代價。就是這位被關進保衛局的方強,因為堅持真理長征時被張國燾再次關進保衛局,1982年又因為堅持真理而從海軍司令員任上退休。老爺子身體非常硬朗,2012年才去世,活了整整100歲。
回到主戰場。之後的這近兩個月里,雙方互相試探,沒有爆發什麼大規模的戰鬥,共產黨這邊謀劃著轉移,國民黨那邊謀劃著總攻。
七月上旬,蔣介石下令國民黨部隊發動總攻,近100萬人從六個方向進攻蘇區。
博古等命令針對敵軍進攻,分兵六路抵禦,嚴守各路口要塞。
一路也沒抵住,根據地範圍進一步被擠壓。
派紅七軍團突圍,企圖打到敵占區,以此調動敵軍。思路不錯,而且打著「北上抗日」的旗號,說國民黨用圍剿封鎖著紅軍致使其無法抗日,這支隊伍要突破困難堅持抗日,名正言順,反正戰爭年間大家都在為政治宣傳吹牛,強調自己的正義性,也無可厚非。可是……一共就派了不到7000人,連人家的零頭都沒有,咋調動啊……
轉移的決定在幾個月前就做出了,所以必須得找到一個合適的轉移路線,紅七軍團失敗了,中央決定讓紅六軍團再去前面探(song)探(song)路(ming)(這是由被打散的師、團等新組建不久的一隻隊伍,由蕭克、任弼時等人領導)。為了討論具體往什麼方向探、怎麼探,開了個會,毛主席參與了。
會上,李德等人認為應當派紅六軍團向貴州方向突圍最終與賀龍的紅二軍團會合,為中央紅軍向那裡轉移打前站。
毛不同意,他認為不應尋找紅二軍團,整個中央紅軍應當集中兵力,直接挺進敵人力量弱的湖南中部。因為紅三軍團與中央之間是敵人布防的重點,突圍壓力大,且貴州大部分地區沒有群眾基礎,政治經濟等工作難以開展。
李德等不同意毛的看法。最終大會的結論是,先讓紅六軍團向湖南方向突圍,待機與賀龍部會合(真正原因是,中央並不知道賀龍紅二軍團的具體位置,只知道在貴州,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所以,1934年7月,紅六軍團就這麼著成了最早開始長征的隊伍。
果然不出毛主席所料,紅六軍團從強渡湘江開始(對,他們就已經渡過一次了)一路經歷無數場惡戰。更要命的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中央在完全不了解前線戰況的情況下一直對他們進行遠程指揮,很多次好不容易突圍出去,中央一紙莫名其妙的命令又令紅六軍團再次陷入重圍,如果不是蕭克王震等軍事領導的卓越指揮與一定運氣成分,這支部隊早就不知道覆滅多少回了。
(實在不好意思,寫這種東西本來最好不帶感情,可是每當讀到這一段歷史時,我真的感覺博古好像是蔣介石派來的高級卧底……大家可以找相關資料,絕對是令人無語。)
————今兒先更到這裡,馬上12點,公眾號沒時間配圖了,大家就都在這裡看吧……————
————最近更的太慢,有點內疚啊……————
————1.29凌晨更————
咱們繼續講江西根據地的情況。
西征的軍隊派出去不久,國民黨就集中9個師由北向南開始向瑞金方向進攻。紅軍以3、5軍團為主進行守御,主要是依靠據點打陣地防禦,經過20餘天的數場戰鬥,雖使敵人死傷4000餘人,自己也傷亡近2500人。貌似是佔到便宜,可紅軍無論戰士還是物資都是打一點少一點,國民黨那邊卻是源源不斷,這點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8月31日,廣昌驛前鎮被攻破。至此,根據地北路、東路(福建)皆崩,再也不可能待下去,必須儘快開始轉移。
整個九月,中央都在加緊部署轉移的相關事宜,動員、徵兵、整編、物資整理、情報搜集等等等等吧。戰鬥方面互有勝負,無關大局,不多提了。
毛主席呢?他十分擔心目前紅軍的狀況,又深知自己在中央說不上話,於是請命到於都地區視察,並在那裡做了半個多月的細緻調查,以軍事、政治情況為主。九月底,突患惡性瘧疾,高燒數日不退,張聞天派醫生過去這才漸漸控制住病情,後來博古差點以此為由將毛留下不隨軍長征。
多說一句,另一邊的陳毅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在前不久被彈片擊中胯骨,傷勢很重,無法隨軍行動,後來沒能參加長征,留在根據地繼續與國民黨軍隊戰鬥,那才叫九死一生。
九月末十月初,紅軍將各地守備交接給地方部隊,國民黨部隊也基本集結完成準備發動最後一攻。
中共中央決定,以項英、陳毅為主要領導,指揮二十四師與地方部隊共一萬六千餘人留守根據地,其餘人準備參加戰略大轉移。整個轉移的最高決策機關為「三人團」,由博古、李德、周恩來三人組成。
10月10日,瑞金,八萬六千人,當時尚不知究竟有多遠的長征開始了。
長征究竟要去哪裡?博古、李德決定,第一步是去湘西、貴州與賀龍他們匯合(此時紅六軍團尚未到達,但是已經與賀龍他們取得聯繫,得知紅二軍團的確切位置)。但是這個計劃只有三人團和朱德知道,連彭德懷、聶榮臻、劉伯承這一級別的都不清楚,他們得知的信息是從西南方向突出封鎖線,打到敵人後方去。因此大多數人都是迷迷糊糊地走著,方向、目的全部不了解。
蔣介石得知紅軍轉移的消息,立即下令白崇禧、陳濟棠等人在湖南、廣西方向阻截,自己的嫡系六路軍追擊。
此時的紅軍十分危險,一字長蛇陣行軍、大量笨重物資攜帶,很容易就會被分割包圍分別殲滅。幸運的事情在於,國民黨內部的矛盾。
陳濟棠早在一個月前就和共產黨秘密簽了停戰協定,白崇禧等桂系怕蔣介石藉此機會搶佔他們的領地,因此派駐兵嚴密防守,倒是防蔣介石部隊多一些、共產黨少一些。其他蔣介石的非嫡系部隊有原本就靠近紅軍的,此時為了保存實力都避免率先和紅軍主力開戰,都在磨磨蹭蹭裝模作樣地行軍。
此時毛主席的想法是,應當利用這種局面,趁敵軍各懷鬼胎尚未靠攏,集中兵力殲滅其一部,或能打開局面,化被動為主動(對,上篇答案提到毛的軍事思想中,掌握主動權是他非常看重的一條)。
中央並不贊同這種想法,他們認為應當趁此機會多跑一點算一點。
這種觀點也不算錯,僅僅用了一個月,到11月中旬,紅軍就「突破」了三道封鎖線,來到湘江附近。而此時,國民黨的部隊也已集結完畢,四十萬大軍集結在湘江、瀟水一帶布成一個口袋陣候著紅軍。
共產黨內部,一場後來被陳雲稱為「湘南爭論」的事件正在醞釀、發生,似乎可以看作是不久之後遵義會議的雛形,黨內分歧終於要慢慢公開化了。
————哎,今天又沒有更夠,我在考慮要不要專門空出一天把它徹底寫完…………————
————2.1晚更,空一天寫完基本是不可能了……臨近年關,天天出去約見親戚朋友,我還是努力保證每天1000字的更新量吧……————
關於這件事的因果,我們就以以毛主席作為主人公來簡要敘述一下。
大家看我之前的文章就會有個感受,毛總是喜歡「實名反對以上所有答案」,雖然最終事實都證明了他的正確,但許多人不喜歡他。其實「反對」還不是關鍵,毛不受歡迎的更大原因在於他說話不留情面,有什麼說什麼。
(腦補圖: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
前面講過的什麼「中央過去七個月全部都錯了」之類的事情也就不多提了,更早一些的時候,毛甚至和朱德等人激烈爭論,後來為此召開古田會議,討論「黨指揮槍」等問題。毛與其他人針鋒相對,認為黨應該有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政治工作是重中之重,戰爭中前委應該有絕對的指揮權等等;而朱德雖然同意黨對軍隊的領導,卻認為軍事工作的重要性大於政治工作,不贊同把大量精力放在根據地開闢建設上,同時認為應當削弱以毛為書記的前委權力,等等;更有許多人根本不同意「黨指揮槍」。主持會議的陳毅就和了和稀泥,大概就是說,大家都有道理,也都有各自的問題,分別是如何如何,我們要從長計議諸如此類。
而後毛就批判他是「陳毅主義」,這下把黨內的中間派也都得罪了,他也就落選了前委書記的職務。好在朱毛陳三人都非常大度,從不記私仇,其爭論都是為紅軍著想,後來陳、朱二人想通之後又請毛回來官復原職,後來關係也都不錯。
可大度的人畢竟是少數,毛由於正確的領導和平易近人的作風,在前線戰士和根據地群眾之間威望極高,但在中央卻比較孤立(哎,建國後好像又逐漸變成了這個樣子),他也慢慢意識到這個問題——明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卻總是無法通過,有啥用?
所以毛開始了改變,決定努力團結大多數。
與此同時,博古也逐漸感到自己的帥位不穩。自他上任以來紅軍沒有取得過任何一次大的勝利,連續的失敗讓其他領導對他的能力產生嚴重懷疑,並且許多人與她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到如今,竟然連根據地都丟了,紅軍竟然不得不進行所謂「戰略轉移」。
為了保證自己的領導地位,博古首先將一些朱毛時代建立的隊伍解散,打散分配到各個新組建的隊伍中;長征出發前,又將除三人團和朱德外其他中央局成員分散到各個新隊伍中,等於是將其他人徹底隔離在中央決策核心之外。
————2.2晚更————
毛對此當然不爽了,鬱悶之中卻得到一個消息——張聞天對此也非常不滿,於是他主動聯繫張,並向中央提出,希望在長征時把他們這些政治委員分到同一隊伍,留在中央。就這樣,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三人才得以同主力紅軍一起行軍,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毛、張二人才逐漸來往密切了起來。
而後的長征路上,毛與張王二人持續交流,三人逐步達成了一個共識——博古沒有能力領導紅軍。
也就在這個時候,尚未完全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的張聞天先得到一個消息——中央決定強渡湘江。他對此十分反對,於是把這個信息告訴其他二人。毛主席和王稼祥曾長期直接指揮軍隊,當然是更加反對。三人商討之後,決定讓毛作為為代表立刻去找三人團反映,提出他們的意見——這畢竟關係到紅軍的生死。
其實強渡湘江的決議許多前線指揮官都不同意,彭德懷已經和中央表示了反對意見,沒用。而博古和李德有自己的考慮,首先他們認為,既然是轉移,就一定要快,在敵人尚未完全反應過來的時候,迅速向目的地湘贛邊界移動。而且,自長征以來紅軍勝多敗少,行動迅速,所以他們由此認為自己的戰略是完全正確的。
毛去找三人團的時候正是深更半夜,當時有五個人,毛、周、博、李以及一名德語翻譯,毛主要是和李德交流,周、博在一旁聽著。這次他也不像從前了,雖然完全不同意渡江,但是毛並沒有對李德進行批判和反對,而是提議能不能先集中兵力打湘南的敵軍,如此這般將敵軍陣腳打亂,之後再視情況考慮渡過湘江。
李德果斷反對,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耽誤時間,他認為轉移需要迅速。
最終博古說話,大意是你回去吧,你的意見我們會考慮的。
毛無奈離開。
那三人團中的另一位——周總理呢?三人團有明確分工,博古管政治、李德管軍事,周的任務是「督促軍事決策的執行」,其實就是和稀泥,聯繫中央與前線,擺雙方分歧,沒什麼決策權。於是毛走後,他向博古建議,做兩手準備,對在湘南建設根據地(他懂毛的意思)也進行一些布置。
所以後來成立了一個……湘南營,一共200來人……哎……
——————2月2日凌晨,更——————
強渡湘江計劃照常進行。
國民黨那邊的情況,我們已經提到,第四道防線共四十萬人布置成口袋陣集結於湘江瀟水一帶,而蔣介石自比姜子牙,說自己在湘江邊垂釣,願者上鉤。
11月25日,博古下達渡江命令。紅軍的計劃是這樣,紅1、3兩個軍團為前鋒,在兩翼開路率先強攻,8、9兩個軍團掩護中央,緊隨其後渡江,紅5軍團在湘江東岸掩護,阻截追兵等,待中央安全度過最後渡江。
27日渡江戰役正式打響,其過程並沒有什麼可說的東西,就是強攻、血戰,非要形容的話就是慘烈。由於中央攜帶了大量輜重,又採取一字長蛇陣形,整個渡江過程非常緩慢,掩護部隊必須承受敵軍一波又一波的猛烈進攻,導致傷亡巨大。
12月1日,中央縱隊終於全部渡江。但是一部分掩護部隊卻被切斷,永遠無法歸隊了。
湘江一戰,從27日晚到1日中午,紅軍隊伍由6萬餘人銳減至3萬餘人,平均每天減員近1萬人。52天前,8萬6千人的隊伍開始長征,如今連40%都沒有剩下,尤其是幹部損失更加嚴重,整個紅軍處在一片消沉情緒之中。
國民黨那邊。由於紅軍與二、六軍團匯合的意圖非常之明顯,因此即使湘江防線被突破了也並不是什麼大事,只需要繼續在紅軍的必經之路上布置軍隊即可。於是,蔣介石命令何健在湘黔一帶集結二十萬部隊,設置四道防線;以白崇禧等為首的桂系軍繼續追擊。
此時的紅軍內部卻爆發了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公開爭論。
事情是這樣,渡過湘江後,李德把軍事失敗歸結到掩護中央縱隊的紅9軍團22師師長周子昆身上,要將其送上軍事法庭,而毛保護了周,由此李德斥責他「收買殘兵敗將籠絡人心」,毛反過來同張聞天、王稼祥一起,指出自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一系列軍事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央指揮的失策。
隨後,毛又提出,鑒於敵軍最近的軍事布置,紅軍若仍然堅持去湘西與二、六軍團匯合無異於自尋死路,他認為,應當前往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去那裡開闢新的根據地。
中央否決。
12月11日,紅軍佔領湖南西南部的通道縣,次日召開緊急會議討論紅軍行動方向。與會人員有:博古、李德、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
會上,毛(同張、王)繼續提出自己的意見,紅軍應當西進貴州而不是北上湘西。
朱德、周恩來表示贊同。
李德怒而離會。
博古只好同意暫時改道向西面黎平方向前進。
12日當晚,中央發出緊急電令,紅軍改變方向,向西前進,但目的仍然是尋機北上至湘西,並電報賀龍任弼時,中央已進入貴州,馬上可以與紅二、六軍團匯合,讓其做好接應準備。
蔣介石完全沒想到紅軍的戰略改變,湖南至貴州方向並無準備。於是,紅軍一路進展順利,連破黔軍部隊,15日佔領黎平縣城,16、17日中央機關陸續進入抵達。
周恩來與朱德二位商議後認為應當繼續西進,向貴州前進,並向李德提出此建議。
李德拒絕採納。
毛主席在此期間反覆建議中央,開一次會徹底討論紅軍下一步戰略方針,此時終於被接受,12月18日,黎平會議召開,更加精彩的鬥爭終於來臨了。
目前關於這次會議的原始記錄並不多,甚至連會議主持者、與會具體人員名單等基本信息都有較大爭議,我暫且按自己的觀點給大家說說。
朱德、周恩來、博古、李德、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凱豐、鄧發參加了會議,最直接的議題就是紅軍下一步是否要與二、六軍團匯合。其中凱豐和鄧發二人支持一直以來李德的決議,不過他們和王稼祥三人是候補委員,只參與討論。
整個會議過程極其激烈,甚於通道會議。毛提出繼續向西北進軍,建立川黔根據地,李德反對,堅持與賀龍任弼時匯合。火藥味越來越濃,周總理竟然都拍案而起,怒斥李德。當時的李德身患瘧疾,發著燒,這一急更加難受,中途就退出了會場。
博古看中央委員中除自己外全部支持毛澤東,只好默不作聲。之後,又陸續討論了一些問題,形成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決定,撿重要的說一下:
1.取消與二、六軍團匯合的任務,紅軍繼續向貴州方向前進,初步確定建立以遵義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根據地。
2.重點對付黔軍,對於蔣的嫡系以及桂系湘系部隊能避則避。
3.加強軍隊政治工作,另外製定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民族政策。
4.確定,近期要召開一次重要會議,徹底討論自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經驗教訓,解決目前黨內領導意見分化問題。(也就是後來的遵義會議)
以上內容裡面我想讓大家注意一下第三點,這是毛的獨家內容,也是一直以來絕大多數人不理解他、與他意見相左的最關鍵所在。大多數人的想法是這樣的,對於一個政黨、一個組織,戰爭年間應當以軍事工作為中心,和平年間應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很好理解。但是毛卻始終堅定地認為,任何時候,不管搞什麼工作,政治工作都是第一位的,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終的戰略上的勝利,而其他做法最多只能獲得局部的、眼前的利益。
這一點從始至終沒有人能夠真正完全理解、贊同,所以從根本上來講,毛在黨內一直就是少數派,而且這一派只有他一個人。這種觀念上的不同在30年代使他被排擠出權力中心,50年代以後再次使他陷入孤立,一直到今天「政治挂帥」都在被從上到下徹底批判。
究竟孰對孰錯,我不多說,希望大家能夠多讀書、多實踐、多思考,這個問題對於真正理解毛澤東思想至關重要。
記住我上面的話,咱們接著往下講。
這一天其實還發生了許多事,比如各部隊重新整編,劉伯承重新被提拔,成為軍委縱隊總司令等等,總之,形勢對博古、李德愈發不利。
由於黔軍戰鬥力是在差勁,12月下旬,紅軍連克七座縣城,極大地補充了物資,並且逐步開始獲得軍事行動的主動權,紅軍向猴場方向集結,為渡過烏江做準備。
1935年1月1日,又一個長征途中重要會議——猴場會議召開。
會上,博古、李德再次提出不應當渡過烏江,而應該與二、六軍團會合。毛再次反對,重申之前的意見,另外,繼續提議加強軍隊政治工作、加強根據地建設,團結群眾。
激烈爭辯後,毛的觀點再次獲得多數主要領導贊同。
會議還通過了一項更重要的決議:「關於作戰方針以及作戰時間與地點的選擇,軍委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做報告」。李德在一年多以前取消的軍委集體領導,如今又重新得以確立。
1月2日-6日,紅軍強渡烏江。
1月7日,先頭部隊佔領遵義,9日,中央機關入駐遵義。
由於這一段時期的連續勝利,紅軍終於在遵義獲得了喘息的機會,部隊休整、補充兵員、補充物資。中央決定落實黎平會議決議,召開一次大會。
陳雲負責起草了一份會議提綱,交給與會人員傳閱,內容有二:
1.環境發生變化,是否繼續黎平會議決議,以遵義為中心建立根據地。
2.檢查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與教訓。
1月15日,千呼萬喚,遵義會議召開了,更加激烈的爭論開始了。
————————2月22日元宵節更————————
我們先來看一下與會人員:
政治局委員:博古、周恩來、張聞天、朱德、毛澤東、陳雲。
候補委員:王稼祥、鄧發、劉少奇、凱豐。
總部和各軍團領導人: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
另有李德列席。
那會議前他們的立場分別如何呢?
首先說王稼祥和張聞天。他們在最初都是王明路線的代表人物,是博古的支持者。後來隨著第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中一系列軍事失敗,慢慢地走到對立面,長征途中毛長時間找他二人尤其是王稼祥聊天,使得他們成為毛的支持者,尤其是王稼祥,不久前就已經和其他領導人(張聞天劉伯承等等)傳遞,希望讓毛代替博古。
於是,到達遵義後,王稼祥立刻提出召開一次大會,徹底反思近來的各種問題,矛頭直指博古。
博古自然不能同意,他推說,黎平、通道、猴場會議早已經把問題解決了,現在沒必要繼續討論。
而後,王稼祥、張聞天、毛澤東三人去聯繫其他領導人,大多數人立刻同意召開,並且聯名要求,包括朱德、周恩來。
其實,前線的軍事領導(參見剛才提到的名單)不管是否支持毛,對博古李德都是非常反感的,因此非常支持遵義會議,希望撤換領導。這其中,大家不太熟悉的李卓然,長征中主要負責殿後,井岡山時期曾擔任過毛的辦公室主任,更是絕對支持毛。
當時,站在博古李德這一邊的,其實只有鄧發和凱豐。
1月15日,晚飯過後,貴州冬天的寒夜,眾人聚在一間不大的屋子裡,圍著煤油燈和炭火盆,開始了這場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會議。
博古作為主持者,同時也是被檢查者,進行第一個發言。他簡單地回顧了一下第五次反圍剿,也說明了一些自己的錯誤(畢竟那麼多敗仗),但是卻把軍事失敗的重點歸結到客觀環境,比如對手太強,100萬部隊,十分狡猾,政治環境不利等等,並得出結論,紅軍沒有能力取得第五次反圍剿的勝利,換誰都不行。
第二個,周恩來發言,作副報告。他指出,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軍事領導上戰略戰術的錯誤,而並非敵人實力太強,三人團應當負主要責任,自己作為軍事負責人之一,也應承擔責任。
第三個,張聞天發言。到現在都屬於會議流程的正式發言,因此張聞天也是做了一個報告,叫作反對左傾錯誤軍事路線的報告。他與博古的報告針鋒相對,直接從政治上否定了博古,認為左傾路線給中國革命造成巨大損失。
好了,正式的報告環節結束,與會人員開始發言。
毛主席先開口了。這次他和以往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他開會從不準備講稿、提綱什麼的,純粹即興(多說一句閑話,廬山會議本來準備了稿子,糾左,跟主要領導都通過氣,結果一開場彭德懷畫風突變,毛立刻把稿子放到一邊,開了一場反右會議。這理論水平,比某些領導人不知道高到哪去了),可是這次不同,厚厚一疊講稿。而後,連念稿帶發揮,他足足講了一個多小時,十分系統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至今的失利。從宏觀到微觀,從戰略到戰術,從理論到具體事例,一點一點地分析,緊緊指向一個核心——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軍事指揮上和戰略戰術上的錯誤。
但是,大家請注意,請注意,毛主席這次沒有說在座諸位都是垃圾,恰恰相反,他從一開始就強調:「會議應當首先解決軍事問題」,而後又反覆強調,第五次反圍剿是由於軍事上的左傾,戰略戰術的制定不當而導致的失敗,包括最後得出的結論。
大家可以看到,從頭到尾,毛主席把他「政治挂帥」的獨特思想先放到了一邊,矛頭直指軍事錯誤,並提出這是最緊迫的任務,其他問題可以暫不作爭論。這樣一來,其他領導人身上責任就輕了一大半,更誇張的是,其實他連博古都沒有做過多的批評,最主要就在批李德的軍事指揮。
成熟了!
終於成熟了!
毛主席在政治上終於TM成熟了!!!
所以,雖然老毛的發言超過一個小時,但大部分人都非常認真地聽完,頻頻點頭,前線指揮們更是贊同,那些問題分析的,都說到他們心坎里了。
接著王稼祥發言,支持毛,批判博古李德,並提出由毛澤東來領導紅軍。
然後是朱總司令,首先支持毛的分析,而後怒斥博古為首的臨時中央,說他們崇洋媚外,聽不懂行的外國人瞎搞,並且大聲講道:「如果繼續這樣的領導,我們就不能再跟著走下去!」讓寡言的朱老總說出這種話,那他得憋了多大的火。
主要人物都說完了,其他與會者相繼發言。(遵義會議開了三天,每天晚上,所以後面的這些發言是陸陸續續說的,具體誰先誰後我也無從考證,好在不影響大家理解)
這些人裡面,聶榮臻、李富春、彭德懷是十分激憤的,痛斥錯誤軍事領導,舉出了一個個前線的例子。
還有一個很激憤的人,就是凱豐,也叫何克全,不過他始終站在博古這邊。就是他在這裡對毛主席說出了著名的那一句:「你懂得什麼叫馬列主義,你頂多是看了一些《孫子兵法》。」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周恩來,他明確表態,首先也批評了博古和李德的軍事決策,而後支持毛主席進入中央領導核心。
至此,會議主要決定出爐:
1.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2.取消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取消「三人團」,撤銷李德的軍事顧問職務。
3.朱德、周恩來為最高軍事指揮者,其中周恩來為「受黨內委託在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
最後委託張聞天依照毛的講稿和會議記錄來起草反思第五次反圍剿的書面決議。
其實會議並沒有完全開完,最後一天(17日)晚,蔣介石重新派出的黔軍部隊已經逼近遵義城,因此會議遺留了兩個個重要問題。
1.誰來接替博古負總責
2.常委出現變動後,如何分工
其實在會上,王稼祥最先提出了讓毛來接替博古,不過那是會議初期,這個問題還沒進入討論範圍。後來確認博古下台之後,一些同志提出,讓張聞天接替博古,但是張不同意,他提議讓毛來當,毛主席又推脫自己身體不好,只是可以指揮軍隊,當不了總書記。這個問題就擱置下了。
會後不久,首先確立了常委分工,毛是「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再不久後,在毛的一再堅持下,選定張聞天為總書記(一說沒有這一稱號,僅僅是「負總責」,大家知道這個意思就好,不必深究)。
遵義會議至此告一段落。
下面我想重點說兩個問題。
1.中學歷史課本上說遵義會議證明了黨已經可以自行改正錯誤解決內部矛盾,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確實如此嗎?
2.毛主席在會議上發言說,第五次反圍剿一開始犯了進攻中的冒險主義錯誤,後來犯了防禦中的保守主義錯誤,最後長征又犯了逃跑主義錯誤。這有道理嗎?敢情別人指揮無論進攻防禦撤退都是錯誤,就他正確嗎?
—————2016.4.14更,有點長啊,大家可以去公眾號分章節看——————
歷史課本上面對於長征的敘述給我們的印象是這樣的,博古李德是書獃子,生搬蘇聯那一套指揮紅軍屢戰屢敗,然後開了個遵義會議驚天大轉折,毛主席從此成為領導人,屢出奇招帶領紅軍大翻盤實現逆轉。
這不能說錯,但是把歷史過於簡單化了(在本文的開頭我說過類似的話)。通過我前面的文章大家應該也已經發現,遵義會議並不是一個孤立的會議,長征中黨的高層分歧一直很大,鬥爭非常激烈。
先是強渡湘江之前的湘南爭論,這是一次非公開的討論,僅限於高層的毛張王和博李周雙方,爭論的主題是究竟要不要渡過湘江,結果是博古方稍作妥協,組建了一個湘南營(和沒有也差不多)。
而後是通道會議,爭論主題是繼續與賀龍部匯合還是西進貴州建立根據地。這次爭論雖然仍然僅限於最高層(之比上次多了朱德),但是卻屬於正式會議,更重要的是,毛這一派已經略佔上風,博古最終同意「暫時西進」。
這之後是黎平會議,不僅參與人數眾多(幾乎所有中央委員與候補委員),且最終結果完全倒向毛這一方,他的提議幾乎全部通過,而博古李德的支持者只有凱豐鄧發兩人了。
以上兩次的重大軍事決議,全部都是開會解決的,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博古李德就失去了和從前一樣的說一不二的權力了。不久後的猴場會議,更是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恢復了軍委集體領導制,而李德在會議上提出的軍事建議全部被否決,博古這一派告別權力中心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遵義會議正是在此基礎上召開,雖然召開前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大勢已定,也就是個時間早晚問題。它重要的地方在於更加全面、細緻、系統地爭論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一系列問題,可以說是對前一年多里各種大小明暗爭論的一個大總結。
所以我覺得,課本上的那個總結有一定道理,但不大準確。「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有些過分誇大它的作用,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每一次都是生死攸關,也都否決了博古李德的意見使紅軍得以生存。而「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也有些誇張,遵義會議後的紅軍更像是從一個戴著紅領巾的少年兒童成長為有點獨立思考精神的青年人,真正黨的成熟應當是以45年延安整風完成為標誌的,從那時候開始「毛澤東思想」才成為黨的指導思想,一個有著穩定價值觀的成年的黨才真正誕生。
綜上,這段歷史課本上的話得改,具體怎麼改,「長征途中以遵義會議為代表的一系列會議,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後面想不好,大家幫幫我吧。
另外,這一系列會議同時也記錄著黨主要領導人的變化。毛主席我們已經說過,一步一步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越來越懂得團結大多數的技巧。另一個很重要的人物是周總理,這幾次會議他的態度也在不斷變化:湘南爭論是以一種和稀泥的態度,委婉地勸說博古考慮毛的意見,兩邊都不得罪;通道、黎平等會議是與朱德等人支持毛提出的戰略方針;最後遵義會議明確提出,支持毛進入中央領導核心——作為中國共產黨最核心的領導人之一,他的轉變極大地推動了黨本身的轉折。
下面談談第二個問題。
相信大家都接觸過股票,即使沒有親自操作過也一定在各類媒體上常常聽到相關報道。一般來說,股市演變可以分為六個階段,如下圖,不斷循環。
(以下有關股票市場的內容並不嚴格,只為分析本文問題,各位股海高手不必深究)
從圖上看,若想獲得最大的收益,應當在一、二階段買入,三、四階段賣出,五六階段不進行大規模操作繼續等待時機。
然而,廣大股民的表現可並非如此。我們聽過無數例什麼準新郎拿結婚錢入市賠光自殺,退休職工拿一輩子積蓄入市賠光自殺,借親戚朋友錢入市賠光自殺等等的例子。
大多數人一二階段都在觀望、猶豫、患得患失。
第三階段,本來是應當提高警惕的時候,大多數人卻紅了眼,盲目樂觀拚命入市。
四、五階段,下跌沒什麼,賠了錢也沒什麼,這時候堅決平倉止損也就好了,可是大多數人卻狠不下這個心,始終幻想股市能再漲起來,「再漲一點我就撤」,於是終於被套牢。
到了第六階段,也不是沒得救,應該冷靜下來,分析形勢,擇機賣出,也能減少一些損失,可惜大多數人不是悲痛欲絕就是心灰意冷,胡亂地倉促賣出。剛賣出沒多久,艹,怎麼又漲了!
戰爭也是類似。
博古接手的時候,正是第三次反圍剿勝利,紅軍連連取勝發展迅速,就像股票市場的第三階段。身為投資高手毛澤東,深信「眾人貪婪我恐懼,眾人恐懼我貪婪」,已經看出了長時間戰爭造成的紅軍以及根據地內部的諸多問題,希望能藉此喘息機會趕緊解決(具體內容見之前的內容)。然而博古李德二人卻和大多數人一樣,在此階段盲目樂觀,也不掂量自己斤兩就主動進攻白區,認為很快就能攻打南昌、佔領江西、解放全中國。
第四次反圍剿大概就相當於第四階段,貌似勝利,其實雙方在根據地的局勢已經開始逆轉。
第五次反圍剿類似於階段五,屢戰屢敗,本應及時止損,適當放棄,改變戰略,當時由操盤手被貶為小分析員的毛澤東提出了幾個思路,全被否決了——他們已經紅了眼,說老毛逃跑主義。
第五次反圍剿末期一直到遵義會議,階段六,大盤持續下跌,到了無法承受的地步。這時股市天才毛澤東依然冷靜分析,一路上找到各種比較好的時機,希望幫助紅軍將損失降到最低,甚至逆轉局面。可是此時的操盤手博古和執行操盤手李德在狂跌的大勢面前已經心慌意亂,只想趕緊退市,一心就是和紅二六軍團匯合,絲毫不考慮撤退的時機。
所以……大家明白了吧?時常有同學給我評論,怒斥博古李德,我最初讀歷史的時候也常有這種感覺——「他們是白痴嗎,怎麼每次都能準確地做出最錯誤的決策」,但是之後明白了,他們不是白痴,只是普通人,如果讓我們去指揮,只會更差勁。華爾街的天才利弗莫爾(股票大作手回憶錄操盤術)曾經這麼說:
我們每個人都受到一個共同的人性弱點的誘惑,每一次輪流下注時,都想參與一份,每一手牌都想贏。我們或多或少都具備這個共同的弱點,而正是這一弱點成為投資者和投機者的頭號敵人,如果不對之採取適當的防範措施,它最終將導致他們的潰敗。滿懷希望是人類的顯著特點之一,擔驚受怕同樣是另一個顯著特點,然而,一旦你將希望和恐懼這兩種情緒攪進投機事業,就會面臨一個極可怕的危險,因為你往往會被兩種情緒攪糊塗了,從而顛倒了它們的位置——本該害怕的時候卻滿懷希望,本有希望的時候卻驚恐不寧。
已經進去的私募一哥徐翔,大家都熟悉,他的私募叫做「澤熙」,取自它最崇拜的兩個人——毛澤東、康熙。
缺點是可以改正的,而弱點就是那種你明明知道,事情來臨時卻永遠無法克服。
就是這麼個道理。
好,咱們接著說戰況。遵義會議之後,就是大家熟知的四渡赤水了,也被稱為毛澤東軍事指揮的得意之筆,一直以來被講述得十分傳奇。那麼,真正的四渡赤水究竟是怎樣的?是一些人吹的「神機妙算」還是一些人黑的「歪打正著」?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
遵義會議過程中,國民黨軍隊集結、逼近,於是會議匆匆結束,紅軍繼續開始行軍。起初中央的打算是這樣的,由黔北(也就是目前駐地)到川南,再北渡長江,和當時在川西北的紅四方面軍配合,粉碎敵人追剿,在四川建立新的根據地。
同時,博古李德下台後,紅軍開始確立新的軍事指導方針,簡單來說是這樣,派小部隊殿後,用游擊的方式延阻追擊的敵軍,主力避免戰鬥,全力行軍以迅速掙脫包圍圈;一旦被敵軍某部追上或從側翼包夾時,則集中主力主動出擊,迅速殲滅。
這個作戰方針本身沒有問題,能夠發揮紅軍最大的優勢,然而紅軍卻繼續遭遇了失敗。
是這樣,蔣介石判斷出了紅軍可能會北渡長江,於是命令川軍集結於長江以南紅軍的必經之地,同時不放鬆追擊,企圖來個前後夾擊。
周、毛、朱、劉(伯承)商議後認為,追擊之敵並不集中,是一波一波分別趕來,最前面的郭勛祺部實力不強,可以先將其殲滅以解除主力的後顧之憂。
於是,後部紅軍停止前進,埋伏在青杠坡附近,又派出一部分兵力誘敵深入,而後突然開始攻擊(典型的前四次反圍剿時期打法)。
然而,川軍出乎意料的強悍,在殲敵一小部後,局面竟然陷入僵持,整整一天下來都沒什麼進展,紅軍的增援部隊在途中又屢遭失利。此時,川軍追擊部隊後續的兩個旅到達,另有兩個旅由側翼向紅軍移動開始夾擊。
毛提議,召開主要領導人會議,並提出立即撤出戰鬥,放棄北上,轉而西渡赤水河,而且是輕裝行軍,能扔的都扔掉。由於情況緊急,周朱等人同意後就立刻執行了。這就是「一渡赤水」。
中央分析,瀘州地區敵軍數量過多,要想北渡長江,最好在更上游的宜賓地區進行,於是紅軍繼續西進,進攻敘永渴望得到休整、補給。
蔣介石判斷紅軍可能已經放棄北渡長江,是想南下雲南,於是派大軍向川滇黔邊界移動,有一部正好遇上正在圍攻敘永的紅軍。
軍委立刻決定撤出戰鬥,向川滇黔交界處轉移,集結於扎西地區(今威信)。同時軍委決定,放棄北渡長江計劃。
一直到現在,蔣介石都始終佔據著上風,牢牢把握著戰爭局勢。當時他判斷紅軍放棄北渡長江是由於他知道自己在長江邊上集結了多少部隊,認為紅軍不可能突破,而紅軍後來放棄渡江也是因為得知了這一情況。此時紅軍集結於川滇黔邊界,正落入了他早已布置好的圈套,於是滇軍川軍南北合圍,凱申公志得意滿,收網了!!!
可惜他算錯了一點,紅軍放棄北渡長江後並不是想南下雲南,現在的共產黨內領導人已經不是李德了,軍委確立的新戰略是:
「尋求有利的時機與地區去消滅敵人,在不利條件下,我們應該拒絕那種冒險的、沒有勝利把握的戰鬥。因此紅軍必須經常的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
毛周王研究發現,黔北的敵軍大都被調去守長江,應該趁此機會東進,殺回遵義附近。
當然,一貫的迷惑工作還是要做的,一個團的兵力被派出佯攻滇軍拖住時間,主力紅軍偷偷東渡赤水河,於2月21日前後突然出現在黔北。
蔣介石驚呼「狡猾」,急電前線進行堵截,並判斷,紅軍應當是想走老路——回湖南與紅二六軍團匯合。
紅軍集中兵力,於24日佔領桐梓,並作出決議,趁敵不備,迅速攻克婁山關,進而奪取遵義再做休整。
婁山關號稱堅不可摧,地勢險而守軍多。
26日晨,紅軍集中全部主力,在彭德懷指揮下攻城。紅軍的打法有點拚命,正面強攻不說,側翼面對敵軍布下重兵防守的點金山直接爬山仰攻。國民黨軍隊估計沒見過這麼打的,直接嚇慫了,很快敗退。
本來遵義方面已經派出援軍,幾乎是傾巢出動——婁山關沒了遵義也就守不住了,但是沒想到隊友這麼渣啊……
見此情況,毛急令林彪率紅1軍團追擊,爭取在援軍撤回城內前將其殲滅。
28日,紅軍重新佔領遵義。
二渡赤水過程中,僅俘虜就捉到3000,收穫可謂頗豐。
也就在28日,中央軍委縱隊離開婁山關向遵義進發,老毛回望險要的關隘,想到經歷的種種,不禁百感交集: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要想了解真正的歷史,必須了解它的細節。此時的紅軍雖然連連取勝,但是卻充滿隱憂。
隱憂在哪裡?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婁山關一戰,是打出了紅軍的威風,強行攻克了重兵把守的天險,但紅軍卻也傷亡不小。到達遵義城後,彭德懷給中央寫信:
「三軍團在婁山關、遵義城和老鴉山諸戰鬥中,減員很多。現在只有一個團能維持原編製……各團部及軍團參謀處一空如洗,希望軍委能夠即刻派一位軍團參謀長和其他指揮人員,以便繼續戰鬥。」
對於這種情況,黨內主要領導人的思路是有分歧的,或者可以這麼說,老毛和黨內其他領導人的想法是有分歧的。朱德、周恩來、王稼祥等人的觀點是,面對這個問題,紅軍應該繼續爭取勝利,並在勝利之後爭取時間休整、補充兵員物資等。而毛認為,遵義會議以來紅軍的許多主要軍事行動依然是不明智的,仍然是預定目標→堅決執行,並且為此打了很多攻堅戰,比如攻克桐梓、婁山關、遵義等等,毛並不覺得這對於紅軍而言是「勝利」,他依舊主張應該盡量避免這種戰役。
但當時的軍事行動是「集體決策」,一般是張聞天主持會議,大家各抒己見,二十餘人舉手表決,最後周恩來宣布決定,毛僅僅是周的軍事助手,並不能主導大的戰略方針。
這種分歧在紅軍入駐遵義10天後,終於爆發了出來。
當時軍委的方針是這樣的,大戰略上,紅軍的目標時在黔北建立根據地,最終和紅四方面軍、二六軍團一起,使得雲貴川黔的根據地連成一片。目前的軍事行動是,以遵義為中心誘敵來攻,逐個擊破,為將來的西進做準備。
很快,敵吳奇偉部上當受騙,為紅軍「運來」大批武器物資後倉惶逃走。
但是周渾元部固守魯班場不出,3月5日,中央決定派朱毛為前敵司令部指揮,待機消滅周部。
3月10日,風雲突變,前線的林彪、聶榮臻發來一封急電,建議軍委改變命令,進攻打鼓新場。
朱德看後表示贊同,因為周渾元部一直據守不出,導致紅一、三軍團士氣高昂卻無仗可打。相反,打鼓新場守軍較少,可以作為一個突破口。且這裡是紅軍西進必經之地,對根據地的建立意義重大。
毛反對,他認為,首先雖然打鼓新場駐軍只有一個師,但它是一個固守據點,紅軍應當避免「啃硬的」;其次它距國民黨主要部隊駐軍處都不遠,目前種種跡象表明,敵軍很可能正向打鼓新場方向集結,打鼓新場附近極有可能是蔣設的一個圍殲紅軍的戰場,因此如果進攻這裡,我軍可能會陷入重圍。
但是這個臨時建立的「前敵司令部」中,朱德是實際負責人,毛只有建議權。他看說服不了朱,就提議召開軍委會議討論。
當時黨的總負責人張聞天主持會議,共近二十人參加,討論結果是——「實名反對以上所有答案」再次出現(大家數數,已經幾次了),除老毛一人外,其他領導全部同意林彪的建議,改打打鼓新場。
接下來,驚人的一幕出現了,老毛之前不管想法再獨特,再反對其他人,只要民主表決出結果,他都會予以執行,包括遵義會議後這段時間開會,他也一直是少數派,一直是命令執行者。而這次不一樣,他放狠話:
「你們硬要打,我就不當這個前敵司令部政委了!」
凱豐一向對毛不滿(之前講過),也發怒了,「少數服從多數,你這是什麼態度?」
張聞天也對毛髮怒:「不幹就不幹了!」
毛:「好,不幹了!」轉身出門離去。
會議決定,採納林彪建議,改打打鼓新場,並撤銷毛澤東政委職務。
會議是凌晨開始清晨結束,毛想了一天,半夜三更的時候徒步六公里來到周恩來的住處,二人夤夜長談。具體談了些什麼現在已無從知曉,但談話的結果是,凌晨時分重新召開會議,周恩來作為「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說服其他人,收回了攻打打鼓新場計劃,毛也官復原職。
那麼周是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說服其餘接近二十個與會者的呢?
沒有記錄,但就我的推斷,是新情報。
(以下部分內容有點啰嗦,但比較重要)
因為前一天會議的爭論焦點是,其他人認為,攻克打鼓新場可以打一勝仗,有利於之後根據地的建立。毛同意紅軍可以打贏這一場戰役,但是他認為,根據之前情報,蔣介石的大批部隊已經向這裡移動,攻克後必須馬上撤離,這種勝利在戰略上毫無意義,反而耽誤時間並令紅軍冒險。也就是說,大家都認為「攻克打鼓新場」是無須懷疑的。
但是這一天凌晨的會議撤銷打鼓新場計劃後,給林彪聶榮臻的解釋是,國民黨的援軍與12號就開始陸續抵達打鼓新場,而我軍最快也要12號才能趕到,因此這一戰可能是打不下來的。
為什麼我要啰里啰嗦強調這個呢?因為我想讓大家知道,此時紅軍高層並不是被毛的理由說服的,他們的軍事政治理念始終沒有改變,就是「多打勝仗」而後「建立黔北新蘇區」。而林彪、朱德等領導認為打鼓新場可大的原因也是這兩點,一是「可打勝仗」,而是「於建立根據地有利」。
但是毛對此一條都不同意,首先他認為「勝仗」並不一定都是有利的,其次他認為紅軍並不應該定下「建立黔北新蘇區」的目標,正如長征初期博古李德不應該定下「與紅二六軍團匯合」的目標一樣。紅軍目前過於弱小且並未甩開追兵,任何過於具體的戰略目標的制定,都十分容易引起敵軍的針對性打擊,因此紅軍唯一要做的就是保證靈活機動,根據具體的情況隨時隨地制定新的戰略方針。
這在後來紅軍的行動中得到證實,軍委決定延續既定計劃,進攻周渾元駐紮的魯班場。毛當然是不贊同的,因為這裡同樣是一個據點,進攻它的目的無非是它比打鼓新場更容易取勝,而且對建立黔北根據地意義重大。但是這次他沒有過激地反對,因為「魯班場」不勝不會危及到紅軍生死,所以他執行命令,與朱德一起赴前線指揮戰鬥。
3月15日,主攻仍然由林彪聶榮臻率領的隊伍進行。對面的周渾元早已準備充分,不僅構築了密集的碉堡,還用藤條荊棘甚至地下竹籤構築工事(怎麼有點像水滸傳),所以雖然紅軍戰鬥力強,但畢竟是血肉之軀,在反覆拉鋸中損失慘重,始終沒有實質性進展。
戰鬥從早上8點開始打響,一直持續到晚上8點,此時吳奇偉、郭勛祺兩部已經逼近魯班場,再不撤可能真的就完了。
軍委下達命令,全軍於晚11點撤出戰鬥,下一步決定襲擊仁懷,尋機甩掉追兵。
次日紅軍主力到達茅台鎮,並於16日晚至17日中午在這附近完成了三渡赤水,向四川南部方向前進。
1935年3月17日,這一天在史書上根本沒留下什麼印記,中央所有主要領導人的年譜全部把這天跳了過去,彷彿只是在簡單地行軍、休整。但是,事實上,這一天發生了一件改變整個紅軍命運的事情,它的意義可能不亞於遵義會議。
渡過赤水河的中央紅軍就駐紮在河邊一座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陳福村。這種行為很罕見,渡河之後紅軍並未完全擺脫危險,正常的做法應當是分散隊伍迅速行軍,但是中央目前有一件事急需解決,片刻都等不得——軍事領導問題。
大家應該還記得,遵義會議之前那一個「猴場會議」確立了紅軍的集體領導原則,一切重大軍事行動必須中央開會民主表決,這有效地解除了李德的軍權。但是在集體領導這段時間以來,問題更是不少,二十餘人決策,幹什麼的都有,搞軍事的、經濟的、宣傳的、情報的等等,每次討論半天再舉個手,浪費時間延誤戰機不說,還常常出現外行壓倒內行現象。尤其是近半個月打鼓新場風波和魯班場戰役,更是令紅軍險些覆滅,這令當時的領導人們感到,決策機制必須要變了。
張聞天更是自責,魯班場戰役的失利,其直接後果就是紅軍策划了這麼久的建立黔北根據地的計劃基本上宣告失敗,他作為總書記,必須要承擔主要責任。於是,渡河後,一場會議在小村中的茅草房中召開了。
很可惜,我們並不知道會議上具體發生了什麼,事實上,整個17、18、19三天的歷史文件都少之又少,那正是紅軍最危急的時刻,行軍十分匆忙,上又有飛機轟炸,即使有少量資料也大都在趕路過程中遺失或是毀於戰火。
但是有一點,會議的結果,成立長征中最高軍事決策機構——三人團,毛澤東從此真正地走進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
(關於三人團成立時間並沒有明確的記錄,能確定的只是在10日打鼓新場風波之後到18日決定四渡赤水之前,最初主流一般認為在12日,但這於邏輯上講不通,新世紀以來爭論逐漸增多,個人贊同的是孫果達教授的研究成果,即上文中提到的3月17日三渡赤水之後)
3月19日前後,紅軍截獲並破譯蔣介石密電。
蔣介石並不清楚紅軍三渡赤水想要做什麼,他認為可能是要重回四川北渡長江,於是就決定親臨貴陽督戰指揮,並且命令部下在赤水一帶設立碉堡陣,運用第五次圍剿勝利經驗,將紅軍全殲於此。
說實話,其實紅軍自己也不清楚三渡赤水的明確目的,紅軍在二渡赤水後定的戰略是在黔北地區反覆運動,交戰並發動群眾以建立根據地,這是紅軍的一貫做法。所以,現在主流所宣傳的攻打魯班場、三渡、四渡是早就計劃好的統一戰略行動,魯班場是佯攻為了迷惑敵軍、三渡是為了調動敵軍,並且舉出三渡時有意加固浮橋就是為四渡做準備等等其實並不正確,佯攻不可能損失那麼慘重匆忙撤出戰鬥,而紅軍當時為了保證能夠在黔北迅速地運動,過河時都要加固浮橋,也並不是怎樣的特殊布置。
剛剛進入權力中心的老毛也在思索紅軍下一步的動向,待得看到這一封蔣公的電報,心有所感,一盤很大很大的棋在他胸中展開——四渡赤水拉開了序幕。
這裡順便解答一下大家提出的問題,許多同學都提到了目前的一種觀點,多見諸於《炎黃春秋》《南方周末》等報刊,即四渡赤水的成功是由於紅軍破譯了國民黨方面的電報,對他們的行動了如指掌。
首先我要說,這話的後半句基本正確,紅軍確實破譯了國民黨方面的電報,大多數時候也確實可以說對他們的行動了如指掌。
但是第二點我想說,這些報刊的編輯對於軍事可謂一竅不通,甚至連即時戰略類遊戲都沒玩過。
四渡赤水期間,國民黨真正投入戰鬥的兵力保持在20-30萬之間,而紅軍的戰鬥部隊則在2萬-3萬之間。以war3為例,給你20人口的一本部隊,對手則有200人口(假如可以),還是二三本高科技兵種,更誇張的是,對手佔據了全地圖的所有礦,你連基地都沒有隻能靠掠奪來補充。好,現在給你地圖全開,能贏嗎?
事實上,紅軍掌握國民黨方面的電報密碼是從1933年8月開始的,當時上海來的同志帶來了國民黨密碼破譯法,總部二局的戰士們學會之後,從此對國民黨方面情況了如指掌。但大家應該已經發現了,33年9月,李德就正式成為軍事顧問,他用這些情報打了勝仗嗎?前三次反圍剿是毛指揮的,並未破譯密碼,打過敗仗嗎?
不要說李德,討論打鼓新場戰役時,朱德、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人和毛掌握的一模一樣的情報,為什麼只有毛一個人堅定地反對發動這次戰役?不僅僅是打鼓新場,長征期間各種會議,毛總是少數派,難道他比別人多知道些什麼嗎?其實在那種實力相差過於懸殊的情況下,即使洞悉敵軍行動,對大多數指揮者(包括朱德劉伯承這樣十分優秀的指揮者)而言,更多的幫助也只能是在某幾場戰鬥或是戰役中取勝,真正在戰略上的選擇並不多。
況且,本來情報戰就是戰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家應該還記得,反圍剿時,老毛為了搜集情報可以帶兵上一線戰場,多次為情報部門親自製定紀律條文,甚至細緻到「電台不用時必須把電鍵卸下交給警衛員攜帶」這種地步。
相比之下,對面的國民黨部隊就重視不夠,就在我們下一章要講到的35年5月,他們得知了密碼被破譯這件事,蔣介石還驚呼「無怪其視我軍行動甚為明了知所趨避」,於是國軍電台密碼開始頻繁更換,但是……每次總是很快被破譯,並沒起到太大的效果。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對敵軍電報密碼的破譯和掌握確實是紅軍四渡赤水中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但絕不是決定性因素。情報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看使用情報的人。
馬上要登上飛往貴陽飛機的蔣公恐怕還不知道,有一場好戲在前邊等著他。
3月20日17時,總政治部下達命令:
我再西進不利,決東渡。這是野戰軍此後行動的發展嚴重緊急關頭。各軍團首長要堅決迅速組織渡河,必須做到限時渡畢……事前不得下達,以保秘密。
野戰軍司令部下達命令:
我野戰軍決秘密、迅速、堅決出敵不備折而東向,限21日夜由二郎灘至林灘地段渡過赤水東岸,尋求機動。
全黨全軍上下已經進入了最緊張的狀態,這次作戰行動如此重要,秘密、迅速,中下級軍官只知道是向東走,到達赤水河邊才接到渡河命令;而至於渡河之後要做什麼,連各軍團首長都不清楚,命令只說「尋求機動」。
21日、22日兩天,紅軍陸續渡過赤水河,這就是四渡赤水。
24日晚,蔣介石宋美齡飛抵貴陽。紅軍再次渡過赤水早已被國民黨的飛機偵查到,凱申也知道這一消息,但是他分析紅軍渡河之後的行軍速度、方向等信息,做出如下判斷:紅軍要重新進攻遵義,繼續建立黔北根據地。但他還不敢確定,畢竟自己在貴陽,萬一對方突然來搞一下,那可太危險了。
於是,一個「一舉兩得」的方案形成,連接遵義仁懷組成防線,將紅軍消滅於防線以北。
怎麼辦?
記得我小時候特別喜歡下象棋,常常會謀劃一個很大的「陰謀」,看對手一步一步墜入彀中,那感覺緊張、興奮,血液開始往頭上涌,手顫抖腳冰涼,呼吸也要變得急促,於是趕緊調整自己,變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有時候,對方好像對這「陰謀」有所警覺,那棋技不行就靠演技來湊,每當他走一步好棋我臉上就會露出輕蔑而又自信的,不易察覺但又能夠恰好被他察覺到的微笑,而後假裝克制自己平復心情,假裝故作克制地走一步棋;當他繼續回到陷阱,同樣要有一系列不易察覺但又恰好能夠被他察覺的微表情適時出現,在那一瞬間,驚慌懊悔痛惜無奈不甘等複雜的情感先後展現出來最後又交織在一起,然後馬上故作克制,面部恢復出平靜卻又隱隱帶著凝重的表情。具體的細節還有很多,要根據當時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達到的結果就是,一旦對手走對了,就演得讓他懷疑人生;一旦對手繼續走錯,就演得讓他相信自己。這些影帝級別的表現幫我收穫了許多勝利(吹個牛,大家見笑了)。
如今紅軍也遇到了相似的情況,蔣介石已經有所警覺。準備就緒,表演開始。
盡量在夜間行軍。
白天行軍時,軍團分梯隊行軍,拉長隊伍距離,讓對手難以探清真正行軍速度。
一旦被偵察機發現,全軍立刻調轉方向,假意向北運動。
與此同時,紅九軍團偽裝成主力,大搖大擺向東北方向進軍,按中央要求「在馬鬃嶺西北路上擺露天紅標語,路側放煙火扮炊煙,散消息,偽裝成我軍主力將在此地區誘敵向北出擊而消滅之的模樣」。
紅九軍團的軍長是羅炳輝,政委何長工,他們的任務執行得非常棒——東進到白臘坎一帶時,假意派部隊調查經湄潭和鳳崗去湘西北的路線,並且「不小心」被國民黨知曉,蔣介石心中犯疑,紅軍莫不是要東渡回湘西,再次與紅二六軍團匯合?而後九軍團卻又北上進攻國軍,一副要殺回長江邊的架勢,持續吸引注意,總而言之十分搶戲。
3月28日,正當國民黨部分全部目光都盯在北上的紅九軍團的時候,紅軍真正的主力悄悄穿越了仁懷到遵義間的封鎖線,而後急速南下向烏江方向前進。
蔣介石這才驚覺——上當了,原來這裡還有一支紅軍!但他依然不敢確定究竟哪個是主力,因此不敢動黔北堵截紅九軍團的部隊,於是急令孫渡帶領滇軍從雲貴邊界趕來。但是當時的蔣介石還根本沒想到紅軍那麼大膽,知道3月30日紅軍來到烏江邊,他都以為紅軍目的在於黔西(見地圖),而並不認為紅軍是想南渡烏江進軍貴陽。
3月31日,紅軍南渡烏江,打出口號「打到貴陽去,活捉蔣介石」。
凱申公這才驚出一身冷汗,再次急令孫渡飛速趕來救駕。
4月2日紅軍小部佯攻息烽,前鋒卻向貴陽東前進,成功避開滇軍,又造成紅軍可能趁滇軍調出雲南空虛轉而挺近雲南的假象,令孫渡開始猶疑不決進退兩難。
4月5日,紅軍已然兵臨貴陽城下,蔣介石驚出第二身冷汗。然而,紅軍一邊佯裝準備攻城,另一邊卻派一小部東渡清水江,佯攻甕安,彷彿要回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匯合。
凱申公摸不著頭腦,只好做了三手準備,一方面再次急令正在猶疑的孫渡部趕緊入駐貴陽,另一方面叫湖南的部隊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堵截紅軍,最後做最壞打算,命令警衛「挑選20名忠實可靠的嚮導,預備12匹好馬、2乘小轎到行營聽用,越快越好」。
此時,紅軍確定下一步目標——挺進雲南。然而此時雖然雲南兵力空虛,但敵我距離太近,若貿然行軍,一旦出現阻礙滇軍極有可能追上紅軍進行戰鬥。
必須把滇軍調出貴陽城,離雲南越遠越好。還得繼續演戲!
滇軍入駐貴陽後,紅軍佯裝攻城幾次,又佯裝攻城失敗,而後佯裝無奈之下放棄攻城,最後佯裝再次東渡清水河,與紅二六軍團匯合。
孫渡果然被騙,以為紅軍攻城失敗軍心大亂,再加上要渡河,可以尾隨紅軍趁其渡河期間展開進攻,撿個大便宜。於是他主動請命蔣介石,獲准。
出兵後發現,特么又被騙了,紅軍渡河只是一小部的佯攻,真正的主力走了一半就開始掉頭轉向貴陽,正碰上孫渡的追擊部隊,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混亂中險些被捉。
孫渡還驚魂未定,身在貴陽的蔣介石又驚出第三身冷汗,他萬萬沒想到紅軍竟然再次兵臨貴陽。
然而,這冷汗還沒來得及擦乾凱申公就發現,叒被騙了,這次攻城竟然叒是佯攻,真正的紅軍主力已經繞過貴陽,急速向西南行軍,轉而向雲南方向去了。
如果突然把你丟到非洲戰亂地區
必須徒步幾萬公里才能到達救援點
沒有補給
武器有沒有看運氣
期間幾乎時時刻刻有偷襲戰爭
對了,救援點靠不靠譜還不知道
盆友你要加入么?
這種腦殘設定的遊戲一定賣不出去
但,這種設定的人生
卻有 86000 年輕人經歷了
花費了 一年 的時間
步行超過 25000 里
僅靠人均 56 發子彈
打了 380 場戰役
擊退了 數百 個襲擊團
這段歷史的名字叫做
——長征
這個故事要從清朝完蛋
中國進入民國時期說起
民國時期用一個詞來總結就是
「軍閥大亂斗」
再斗下去中國就真的要散架了
在這種情況下
一個叫孫中山的廣東人站出來了
想要組團救中國
這個團就叫國民黨
另外一群人剛好在嘉興的船上也抱團了
這個團叫做共產黨
孫中山一看
大家都很有想法嘛
不如一起來革命吧
於是建立了一個黃埔軍校
國民黨和共產黨成了同班童鞋
就在孫中山想要擼起袖子乾的時候
他卻不幸逝世了
這個時候蔣介石上場
掌控了全校
蔣校長上課的時候發現
那群叫共產黨的
上課不聽課(國民黨黨章)
換句話說
蔣校長開始趕人了
而這種趕人是絕對血腥而殘暴的
官方說法是「圍剿共產黨」
ROUND 1
ROUND 2
ROUND 3
這個時候九一八事件爆發
共產黨又躲過一劫
……
直到第五次
蔣校長終於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
出動100萬軍隊圍剿10萬共軍
一通亂揍之後
共產黨可以說是完敗
剩下的八萬多人決定轉移陣地
很多人要問了
這不就是被別人打趴下逃跑么?
(這哪叫逃跑,這是戰略性撤退)
你見過有這麼厲害的逃跑么?
1.荒野求生
1934年10月紅軍從江西出發
歷經 11個省
翻越了 18 座大山
其中有五座常年積雪覆蓋
以及 24 條大河
最寬的大河超過 400 米
這意味著每天都必須走 74 華里
這就好比幾萬個「貝爺」組成的隊伍
在極限自然環境中
吃光了一切他們可以吃的食物
更何況貝爺本人也從未吃過
「人類糞便里的豆米殘渣」
「沒有煮過皮鞋」
2. 絕地反打
如果只是和自然搏鬥
那隻能說是hard模式
可是這長征路遠遠超過了地獄模式
蔣校長的國民黨軍隊
充分說明了「窮追猛打」這個模式
就是在這樣懸殊的對比之下
紅軍依然依靠神級操作
打出了逆天的反擊戰
· 四渡赤水 ·
(1935年1月19日至5月9日)
利用赤水地形進行神走位
最終以少勝多贏了幾十萬國民黨軍
· 飛奪瀘定橋 ·
(1935年5月25日至5月29日)
一晝夜奔襲240里的行軍奇蹟
僅靠20多人拿下炮火下的瀘定橋
對於這樣的結局
只能說
人民幣玩家了不起啊
作為大神用操作告訴你
你大爺依舊是你大爺
3. 星星之火
但
代價也是極其大的
這群平均年齡不過29歲的年輕人
半數沒有走過嚴寒的雪山
沒有走出飢餓的草地
無數次反擊戰爭的勝利
意味著鮮血和犧牲
25000 公里的長征
八萬多人只剩下 8000 人到達延安
這支隊伍甚至在極限條件下仍舊不曾拿過人民一分一毫
據說他們拔掉一顆蘿蔔就會埋上一塊銀元
這支隊伍在不打仗的間隙
還抓文化教育
這是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
他讓所有人民看到
這是一個多麼充滿希望的隊伍
沒錯無數紅軍戰士倒下了
但無數農軍,學生,工人
一切赤貧如洗的人們加入了行列
從8000人再到後來的百萬雄師
他們走向了抗日戰場
走向了抗美援朝
所以再回到那個問題
長征值得么?
長征偉大嗎?
毋庸置疑!
美國人斯諾是這樣說這段經歷的
「這不僅僅是中國歷史上的遠征史
這更是人類精神一旦被點燃
會爆發無窮力量的證明!」
而我們
常常願意為虛構出來的傳奇感動不已
卻對歷史上真實的存在
且不遙遠的傳奇嗤之以鼻
在這長征82周年之際
再次告訴每一個人
「長征的史詩」多麼偉大
【喜歡作者的清奇文風和腦洞漫畫,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朕說】
姜文在採訪中談論毛澤東,他說:我是想演,但我演的毛澤東可能是通不過的。我覺得他可以把幾萬人帶著遷徙,又沒有補助費,像摩西出埃及一樣。這種東西是精神上的,但他也很矛盾,很有悲劇性。
大部分關於關於毛的傳記都會把長征比作現代版的出埃及記。長征在毛的政治哲學中佔有了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毛澤東看來,僅僅是實用主義是不夠的。他說我們所需要的是「主觀符合客觀法則」,是「俄國的革命熱情和美國的求實精神統一」。正是革命的熱情,或者說革命浪漫主義,使實踐目標富有活力。他在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們是以最廣和最遠為目標的革命的功利主義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狹隘的功利主義者」。
長征的經歷強化了他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視,那麼大的困難,那麼危險的局面,憑藉人的精神力量完全的克服了,還有什麼是我們不能做到的呢?。他希望能夠通過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革命」,來獲得人的解放,達到「六億神州盡舜堯」。而這些,掀起了上個世紀的狂瀾,塑造了現代中國人的精神內核。
長征是現代中國人的建國神話。
那是八千多個「貝爺」組成的隊伍,八千多個站在生物鏈頂端的男人和女人。在飢餓中,疲憊不堪又毫無畏懼的他們吃光了所有可以稱得上「食物」的東西――貝爺從未吃過人類糞便里留下的豆米殘渣,也沒有煮過皮鞋,沒有吃過沼澤里撈到的小魚和小生物。「渴飲刀頭血,睡卧馬鞍橋」。
平均每幾百人就由一位後來的世界級偉人領導,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劉少奇,陳雲,林彪,葉劍英,聶榮臻……相當於各位的幾百人專業的系主任就是丘吉爾或者艾森豪威爾那樣的人物,而你們的校長是摩西,耶穌,秦始皇,亞歷山大大帝那樣的人物,而你們的班主任都是國防部長,炮兵總司令一類的領導人。
如果用現代的概念,他們都是「極限運動」的高手,都是最有情懷的「驢友」。他們背著大砍刀,背著步槍,攀爬在只有現代登山家帶著嚮導和裝備才敢去的蒼茫的雪山,行走在只有荒野生存紀錄片里才會出現的沼澤和大河邊,穿越只有探索欄目才會考察的少數民族土著佔領的區域。
有時候,他們一邊走一邊為了解悶互相唱著《國際歌》和民歌,講著在法國,德國,日本,蘇聯留學和在祖國各地遊歷的故事,像民間藝人一樣互相講著古代演義故事以緩解疲勞;還有人帶著文房四寶,坐在馬背上率領軍隊,用如凱撒一般的眼神遙望如血殘陽蒼茫群山,隨時遣詞造句一如最標準的古典知識分子文藝青年一樣填著詞。
-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獻給活著的和死了的走向抗日戰場的紅軍戰士們
共產黨現在的XX不能替代它崇高的過去,在那個年代,有這麼一群人,冒著全家被殺頭自己九死一生的風險,跋山涉水,尋找中國未來的光明,推翻當時黑暗的政權,是有極大進步意義的。
組織一個反對中央政府政策和各級政府內腐敗官員的政黨,被取締、鎮壓、屠殺、仍不屈不饒,團結進步力量在國內挑戰政府。為了生存下去該政黨留下一部份人在南方打游擊,其餘人馬隨中央機構轉移兩萬多里。
就算跟斯巴達克斯起義一樣被殲滅,長征一樣偉大。
台灣有一些反共學者,說斯巴達克斯起義就是沒有張學良一樣的人才會失敗,一則否定張學良的行為,二則否定起義。就算真的失敗了,偉大就是偉大,這是屁股坐在哪邊的問題。
令人懷念,大師輩出的羅馬國
克拉蘇釘死在木架上的斯巴達克斯起義追隨者
偉大的羅馬第三次奴隸起義
誰給找出個在沒有後方的情況下,長征也好、轉移也好、撤退也好,走了5000里隊伍沒有走散的案例來讓我學習學習。
前一段時間去台灣遊玩,第一天就走了20公里,晚上感覺整個人都累虛脫了。接下幾天每天都暴走,然後身體就吃不消,早上根本起不來。
看到這個問題,然後我想到了紅軍一年時間兩萬五千里,前有阻截,後有追兵,吃不好穿不暖,在這種狀況下,平均每天行軍六十餘里,試問如果沒有強大堅定的信仰與意念,能走下來么?
從出發的八萬六千人,到最後的六千餘人。傷亡損失慘重,但是領導核心卻能保存,在一種過了今天不知道有沒有明天的情況下,假如我們是領導,能堅定地帶著隊伍走下來么?
歷史是確定的,但我們不能全部真實了解。看待歷史,我們也常常會潛意識地從一種現在完成時的上帝視角評價。但設身處地想,長征的路從不是一開始就預先設定好的,而是靠著信念信仰,和血淋淋的犧牲教訓經驗,一步步開拓出來的。
這種堅定信仰,是偉大的。
現在我安穩地躺在床上,可以享受無憂的睡眠,我感激前輩們對光明幸福的未來,奮不顧身的流血追索。沒有長征,國民政府中央政權怎麼能夠順理成章地控制湖南,貴州,四川,陝西,甘肅這5省呢
如果這5省還是像之前那樣,中央軍進不去,完全由地方軍閥說了算
那抗戰大後方的資源的整合該怎麼做
中國就要亡國了
所以,長征是偉大了,中央軍就剿滅紅軍的借口,控制了中國中西部重要的5省
------------------------------------------------------ 2月24日更新 ---------------------------------------------------------
如果把紅軍到陝北後也計入長征的話,中央軍更是在這一時期趁著紅軍的東征,從而進入山西省;趁著「兩廣事變」的爆發,把廣東省的陳濟棠趕下台,換上了親中央的余漢謀,也讓廣西的桂系不敢造次;陝西的楊虎城和張學良自己找死,明明最差也能混個像貴州省的王家烈那樣,保有家財,當個社會名流也不錯(話說楊的部下王勁哉,張的部下於學忠抗戰時也都算掌握一方的大員了);甘馬,青馬,寧馬,反正中央軍都控制了甘肅的蘭州和陝西省了,也就服從中央政府。
本來長征前,國民政府中央政權只有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江西,福建6省(其中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存在著廣袤的蘇區)。最後通過長征,中央政權還直接控制了湖南,貴州,陝西,四川,甘肅,廣東6省,半控制了寧夏,青海,西康,雲南,河南,廣西,山西7省。可以說在長征的途中,中央軍是傷亡是比較小的。某種意義上,這個戰果比北伐還大。
當然,對於長征最糾結的應該是蘇聯了,蘇聯一方面既不希望紅軍被消滅,另一方面有需要一個能長期拖住日本的中國。長征的意義是徹頭徹尾的美式傳奇
長征的意圖和整個過程是悲慘的,但是戲劇化的情節,最早吸引的不是中國人,而是美國人。
在美國人的精神內核里,為了信仰,跋涉千山萬水,還有圍追堵截,喪失大半兵員,最後抵達,這是完美意義上的「五月花」號、完美意義上的Go West,完美意義上的摩門西遷,美國中西部淳樸的鄉民的內心深處,無不有著一顆蒼涼而堅韌的心。
而這些逃亡的心弦共鳴,他們完全無法在原先扮演了迫害者的歐洲人那裡獲得,卻意外地在幾萬紅軍那裡得到了。
於是《紅星照耀中國》橫空出世,幾如當年的好萊塢大片。
出口轉內銷之餘,我們也悟出了激勵自己的道理。
於是西征就成了長征。
你要問長征偉大嗎?當然偉大!
就憑一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句詩和寫出這句詩的氣魄,就足夠偉大了。浙大背後是山,有個傳統是爬山一天叫毅行,二十公里,走一天下來會累死你,北京馬拉松一天就跑暈若干人
紅軍長征是一萬公里,也就是五百個這樣的距離。而且在行進過程里,還要打仗,傳播革命思想,隨時還有補給問題,內部還有爭權奪利鬥爭,而且是極度惡劣的雪山草地,這樣一支隊伍走過長征後居然變成了一支勁旅
過程中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還留下很多詩詞,你說這樣的行動夠不夠偉大呢。相比下,蘇沃洛夫,拿破崙,亞歷山大遠征都有不算什麼了。也就成吉思汗遠征可能確實屬於無人可及寧都會議,當時大家一起投票把老毛選了下去
為什麼。因為老毛雖然帶著大家一場勝利接著一場勝利,但是這和書上說的不一樣啊,這和高級留學生王明先生說的不一樣啊,我們應該攻打大城市,然後取得轟動效應,接著全國各地一起響應,和武昌起義之後全國一起響應一樣迅速滅亡國民黨反動派啊
後來大家就都知道了,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後來被吊著打
中國自儒家以來,一直有個要命的,就是祖宗就是對的,後來被洋大人吊著打以後,洋大人就是對的,反正不管對不對,你都不能改
後來通過長征的教訓,才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於是主席就說啊
啊不是··
實際上,而今邁步從頭越,真是蒼涼
前邊十幾年年幾乎全部白乾,從頭開始
那幫書獃子崽賣爺田不心疼啊,
對於長征的歷史意義跳出官方給的視野才看的明白。
長征在原來的革命話語體系中的歷史闡述是其他黨史無法比擬的。我黨最輝煌的歷史時期,掃蕩國軍如卷席的解放戰爭後期在宣傳中都沒有長征這段歷史的神聖光環,可以說黨史中只有長征這一段具有神聖化的意味。
為何會這樣?
他在軍事上閃光遠不如後來的解放戰爭甚至沒之前幾次反圍剿的亮點多,湘江之戰後雖然我黨宣稱一路勝利,幾度赤水出奇兵之類,在國民黨看來都是和地方雜牌軍一些不疼不癢的小戰鬥,沒啥大的輸贏好講。
而政治上的意義也好像不是官方講的那些什麼宣傳隊、播種機,事實上北上抗日民族主義那一套當時人也不是傻子, 這噱頭之前馮玉祥陳濟棠蔣光鼐等各個倒蔣派都用爛了,影響並不大。那些打土豪分田地的共產主義套路由於沒建立根據地也是無法深入人心的。
從解放戰爭後期桂滇川各省對解放軍的抵觸行為看,長征經過地區比其他省份的對抗只有多沒得少,播種機似乎也沒開啥花結啥果。
那黨史中為什麼會濃墨重彩地去反覆打磨長征的歷史光環呢?
我們還可以注意到長征的其實有幾隻紅軍,但是我們印象里一般都是中央紅軍的系列傳奇,非中央紅軍的長征過程恐怕一般人也知之甚少,可見對長征革命性註解主要指向的是我黨權力核心的運行軌跡。
長征路我黨第一次擺脫蘇聯共產國際的遙控,自主決策行動。長征路上毛重歸最高權力核心,雖然他真正掌握最高權威還要等到延安整風運動,而不是官方講的遵義會議,但這次也是他的王者歸來。這才是長征真正的政治意義。
那為什麼後來宣傳還要一再升華?
不難理解的是,作為外來力量在延安本土派中要確立自己地位並鞏固其合法性,必然強調自己是黨中央的地位,通過長征強調其合法性延續。
而毛後來要鎮住國際派,也只有在長征上發揮,因為長征之前包括第五次反圍剿國際派做的再爛也是共產國際遙控或者首肯的,要在那塊打擊他們顯然不明智。在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繫的長征路上做文章突出自己上位的正確性,遏制削弱對方權威才是上策。
所以毛為代表的本土派和王明為首的國際派誰掌握了對長征的歷史話語權誰就在權力遊戲中掌握了先機。
這也是長征這檔子事本來過來人開始都不覺得多麼神聖,還有種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覺,但在延安整風運動中突然長征開始被系統化解釋,這是奧義所在。
對長征歷史意義的的再一次全方位宏大化神聖化敘事是六十年代繼東方紅後,長征組歌等一系列對長征精神的運動式宣傳。為何那時會讓長征的歷史意義繼續升溫?
從55年授勛定交椅的結構就可以看出,我黨那時並不完全是以軍功作為標準的,關鍵還看資歷。這在當時在軍隊里不是沒有怨言和抵觸的。而大力宣傳長征精神可以為當時的權利格局加強合法性論證。
黨史中最具有革命資歷的是什麼階段?當然是長征。完成長征經歷者就是老幹部,就是久經考驗的革命戰士,在革命資歷上甚至遠超過什麼一大二大前幾大元老代表的,什麼早期根據地草創大佬的,什麼白區地下黨大神的。按說論艱難險阻後者也可以說上一籮筐,比如留守蘇區的陳毅粟裕們恐怕大多都會羨慕可以跟大部隊一起突圍的同志們,陳毅命懸一線時的絕命詩我們語文課本上也不是沒學過,長征路上的領導人可沒被逼到過這份上……但他們在黨史中的描述和位置跟長征親歷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總之,為什麼長征在黨史上具有獨一無二的圖騰意義?
因為這是以毛為首,以長征老幹部為骨幹的核心權力體系歷史合法性的關鍵來源。
很多人只願意相信虛構出來的傳奇,並為此感動不已。
卻對歷史上真實存在且並不遙遠的傳奇嗤之以鼻。
今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想來經歷過長征的老紅軍們,已經都作了古了,勛業無言,山河永記,我搜集了一些書中的故事,是長征途中散落在各地的故事,算是對高票答案的一些補充,謹以這些故事,作為小小的心意,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
1、城池。
紅軍攻破過無數的城池,會理城是唯一想要奪取而沒有奪取的城池。從前會理舊城是內外兩層城牆,攻打時紅軍傷亡慘重,爆破手們把從地主家徵用來的棺材裡塞滿了炸藥,冒著槍林彈雨衝到城下,在城牆上挖出大洞,然後引爆。國民黨守軍看透了紅軍沒有補給,他們嚴防死守,戰鬥持續了幾日,最終紅軍放棄了會理。
2、小葉丹。
1935年5月,劉伯承率隊穿越大涼山,在經過彝族人領地時,受到了阻攔,論打仗,彝族人當然不是劉伯承的對手,但劉伯承宅心仁厚,派人與彝族人談判。彝族人的條件很簡單,比試比試槍法。比試的內容有三項:100米打陶罐、200米打土豆、射擊拋向空中的物品。紅軍神槍手險勝,彝族人服了。隨後,劉伯承趁熱打鐵,與彝族頭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結為兄弟,小葉丹給紅軍送來了給養,並派人把劉伯承的隊伍護送通過彝族人領地。
3、船工。
1935年5月,紅一師組織了18人的敢死隊,坐上唯一的一條船,超對岸駛去,敵人的機槍雨點般襲來,駕船的師傅沉著冷靜,最終將18名英勇的戰士送到了敵人的陣地。20世紀50年代,彭老總又來到了這個濁浪滔滔的大渡河畔,他回想起當年,紅軍的命運居然繫於一條破舊的渡船。彭老總派人尋回了當年駕船的師傅,老船工名叫帥仕高,彭老總心情激蕩,將自己包里的錢都掏了出來,放到了帥仕高的手裡。
「大渡河營」的稱號一路流傳至今,現駐紮在香港。
4、老兵。
1990年,戎馬一生的孫繼先將軍走完了他壯麗的一生,他幾乎參與了紅軍長征途中所有的重大戰役,抗美援朝之後,他奉命建設中國第一個導彈試驗基地,聶榮臻聶帥將中央的部署和決定向孫繼先作了傳達,並語重心長地說:「這可不是當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不是強渡大渡呵!這是尖端科學!是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攀登上去的。我相信你一定能夠完成好!」孫繼先將軍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重託,百年之後,遵照他的遺囑,將軍的骨灰一半埋在了戈壁,一半灑在了大渡河。
強渡大渡河時,孫繼先任紅一軍團營長,他親自挑選了17個戰士,加上他,就是渡過大渡河的18勇士,如今他終於回到了大渡河,另外17個戰士,沒有一人看到新中國的成立。
5、守望。
1935年5月,飛奪瀘定橋前夕,毛主席來到了磨西鎮,並在鎮上的教堂里住了一夜。那一年,鎮上的小男孩岳天明只有10歲,建國後的幾十年里,岳天明從青年直到老年,一直義務看守著這座教堂。岳天明老人的家離教堂50公里遠,每天要走幾個小時,吃飯是家裡人送來,岳天明老人所做的事是神聖而有意義的,若是心中沒有對紅軍鐵一般的熱愛,是無法堅持這麼多年的。
6、瀘定橋。
1935年5月,22人的奪橋突擊隊,身上的裝備也只有短槍、手榴彈和馬刀。他們從橋上爬到對岸,沖入火海,與敵軍展開巷戰。當日晚,劉伯承和聶榮臻踏上了瀘定橋,劉伯承感慨的說,瀘定橋啊瀘定橋,我們為你花了多少精力,費了多少鮮血。現在我們勝利了,我們勝利了!
如今的瀘定橋畔鐵索依舊,橋頭滿是出租衣服照相的攤位,少年們穿上軍裝,威武的擺個架勢,軍裝上的紅星映紅了他們幸福的臉龐。回想八十年前,有多少年輕人穿上同樣的軍裝,向著槍林彈雨衝去,再也沒有回頭。
7、魚水。
紫石關是茶馬古道的驛站,也是當年背夫們聚集的地方。過去的背夫們背著茶葉包翻山越嶺,一年下來不知道要磨壞多少雙草鞋,所以男人們在外面掙錢的時候,女人們就在家裡編草鞋貼補家用。紅軍來時,有不少背夫參加了紅軍,僅紫石關就有50多人。而老鄉們除了捐出糧食之外,還不分白天黑夜的為紅軍扎草鞋。紫石關的人們扎出的草鞋與別處不同,在鞋底有一道凸起,作為防滑。老鄉們送給紅軍的草鞋不計其數,搬著紅軍走過了漫漫征途。
8、曲折。
紅軍撤離邛崍後,還鄉團在軍閥的庇護下恢復了血腥統治,他們採取火燒、活埋、沉塘、刀砍、吊打等手段殘忍的殺害了紅軍幹部和家屬,農民積極分子也慘遭殺戮,能夠統計的數字,就有200多人,這也是邛崍的群眾更加的懷念紅軍,並堅信紅軍一定回來,他們唱到:乙亥年紅軍到崍山,我們窮人掌政權,打倒劣紳分田地,紅軍的好處唱不完。紅軍一走變了天,災難又落到面前,躲在岩洞問老天:天呀天,紅軍啥時再回還?
9、土豆。
1935年6月,已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的紅一方面軍來到了撫邊,毛主席住在了這裡,住下的地方有羅茂林和趙海山兩戶人家,他們有幸見到毛主席,見到紅軍大部隊後,發現紅軍待人和氣,並不像國民黨宣傳的形象。毛主席還請他倆一起拉家常,態度和藹可親。羅茂林深受感動,便把地主藏匿的一窖土豆獻給了紅軍,計有4000多斤。而趙海山更是當即報名參加紅軍,毛主席詢問了他的家庭情況,得知趙海山已經成家,並且有三個孩子,便拒絕了他的請求,希望他將孩子養大,將來為窮人做事。
10、長眠。
亞克夏山紅軍烈士墓,是海拔最高的紅軍墓,1935年7月,有一小隊紅軍在翻越山樑時,由於天黑疲憊便在山上宿營,結果戰士們躺下後再也沒有醒來。直到17年後的1952年7月,參加黑水剿匪任務的解放軍發現了一排整齊的遺骨。從簡陋的武器和快要風乾的軍裝判斷,這就是當年的紅軍戰士。他們無聲無息的朝著同一個方向,顯然是一個整建制班,他們在睡夢中因為嚴重缺氧逝去了,誰也不知道他們夢到了什麼,或許在夢裡,他們追上了大部隊。
故事先說到這吧,紅軍通過長征播撒了革命的種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支隊伍從戰火中走來,這支隊伍很少在條件對等的情況下與敵人作戰,往往敵人的數量是幾倍十幾倍,自己的裝備也不行,然而紅軍就是能打贏,越打越壯大。因為紅軍永遠和老百姓站在一起,永遠是人民的隊伍。
也希望我們緬懷先烈,不忘初心,把國家建設的越來越強大,走完屬於我們這代人的「新長征路」。共勉。
在紅軍顯示神跡之後,他們完全可以宣布自己是神選之民,先知是神選之子
但是他們卻宣稱世上根本沒有神摩西還親自寫了新聖經----神跡的原理和實踐方法
網路腦殘多,陰謀論功利說遍地,但就是沒人肯定理想和信念的決定性作用。
各位不能拿里程說事。。。比距離 校長從南京到重慶到台北,征的可比紅軍遠多了。。。
更不能拿財富說事。。。校長一路走來又是文物又是金條的辛苦搬到台灣更艱辛。
也不要拿被敵人圍堵說事,校長有花園口妙計水淹七軍,中條山暗度陳倉,豫湘桂誘敵深入,面對千萬人民汪洋大海一葦渡江。紅軍面對的國軍裝備無非是有點大炮和機槍。日軍可是有坦克和反坦克武士刀的啊。論深陷重圍 長征真不如校長的轉進。
所以要我說,長征雖然偉大但是有很多更偉大的事情,比如你長征成功了 我陝西仲勛老前輩不接應你們 你們還不是得玩完?題主不要一葉障目。看問題要全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