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類電影為何逐漸成為北美市場的絕對主流?
最近在看資料,有一個問題沒看到有很好的解答,所以來問問知乎的大拿們。
1999年之後,北美的票房冠軍始終由幻想類電影把握,在北美票房前十名電影中,也呈現出這個趨勢,將現實架空的電影所佔比重越來越高。往上追溯,我們可以看到80、90年代,票房冠軍的電影類型依然非常豐富,從戰爭片、愛情片到喜劇片均有出現,但進入1999年之後,這種多元化消失了。
很多人將原因歸結於數字特效技術的發展,但個人總覺得僅僅是這個原因似乎有些牽強,希望能夠得到解惑,謝謝。
附歷年北美票房冠軍表如下(1915-2013):
根據你提供的表格,1999年之前與之後的年度票房冠軍,在類型和題材上確實差異明顯。籠統地說這些是幻想類,但其實還可以細分成幾種情況,它們的流行各有各的原因,這樣或許看得更清楚些:一類是科幻,如《星球大戰》系列和《阿凡達》;一類是奇幻,如《加勒比海盜》系列和《哈利·波特》系列;一類是3D動畫,由皮克斯和夢工廠動畫主宰;最後一類,就是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了。
1. 考慮大的時代背景,冷戰結束,全球化進程迅猛,這給流行文化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電影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或者說下游結果。一些現象值得注意,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消費主力軍越來越低齡化、女性化,遊戲、動漫的常年熏陶在青少年中塑造了一批特定的口味,流行文學的類型和題材在悄悄改變,比如在九十年代之前,歷史、軍事、政治、間諜、冒險類在暢銷書中常常佔據顯著位置,反映到電影里就是《壯志凌雲》《拯救大兵瑞恩》這些影片都可以拿到年度票房冠軍,但放到今天就很難了。近十多年歐美最流行的小說是什麼呢?《哈利·波特》《冰與火之歌》《暮光》之類,可見幻想小說已經從過去的小眾類型升格為主流類型,好萊塢電影發生的相應變化實際上和這個文化大背景是同步的。
2. 如果細分一下科幻和奇幻的話,似乎可以發現,奇幻正在悄悄接過科幻的旗幟,成為更受人關注的類型。科幻電影曾經是最早的一批「大片」,從《2001漫遊太空》算起,到《星球大戰》《第三類接觸》,還有《E.T.》,如果把《侏羅紀公園》也算到裡面,就會發現科幻大片實際上主宰了好萊塢票房榜二三十年,誠然近年也有《阿凡達》,但我覺得這更像一個孤例,目前是奇幻類影視變得更加主流和更受歡迎,特別是在青少年觀眾中。
3. 動畫片,或者更廣義地說,老少咸宜的家庭片,一直是票房冠軍的熱門競爭者,早幾年有《小鬼當家》《美女與野獸》《阿拉丁》《獅子王》《玩具總動員》,那麼《史萊克》和《玩具總動員》續集是這種趨勢順理成章的延續,並不奇怪。
4. 超級英雄類型的崛起值得一說。當前這波超級英雄電影的起點是二十世紀福斯重啟《X戰警》,但真正讓人意識到其商業潛力的是《蜘蛛俠》系列,然後才出現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及現在熱火朝天的漫威大家族輪番登場,其間幾部零星的超人電影倒顯得遜色了。我個人覺得這一類型的流行有很突出的人為謀劃痕迹,如果缺少那幾個關鍵人物在關鍵時間點上的關鍵決策,也許今天並不會流行超級英雄電影。
5. 其實比票房冠軍「幻想化」更突出的一個趨勢是「系列化」,也就是franchise化。還是看這個表好了,最近十幾年的冠軍,除了極個別的例外,其餘都是某個系列的續集或首集。續集古來就有,但這麼密集地攻佔票房榜,以前確實不常見。這種片廠內部製片策略導致的資源傾斜,容易使某個本來只若隱若現的趨勢更加明朗化。比方說,一部奇幻片成為某個片廠力推的拳頭項目,票房表現不錯,那麼它的續集必然仍是拳頭項目,這種循環加強的效應也使得好萊塢長時間地陷在某幾個系列或者說類型中不出來。至於「系列化」為什麼這些年這麼突出,可能就是另一個話題了。其實嘛,倒也不算是個新問題了~
大致先想了下面三點(其實是六點……。
1、便於營造視覺奇觀、貼合觀眾造夢心理。
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影是具有「造夢」機制的一種藝術形式。當觀眾坐在黑暗的電影院中,對著大銀幕靜坐一個半小時,所享受的無非就是某種抽離現實、投身夢幻的體驗。而幻想類電影無疑是最能夠營造這種感受的電影類型之一。在表面上,幻想類電影善於營造各種視覺、聽覺奇觀,通過對」第二世界「如中土、潘多拉星球、未來世界等空間的描摹,使觀眾從絢爛的音畫盛宴中獲得感官愉悅,體會興奮刺激,釋放過剩的力比多;而在更深層面上,這類電影也貼合了現代人的某種空虛、無聊的心理——在這樣一個」脫魅「的時代,各路神仙精怪、法術信仰都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萬事萬物無不有理有據,但同時也顯得無趣很多。於是乎,觀眾反而希望在電影工業所營造的想像力十足的幻夢中得到一點補償。(具體可以參考」新神話主義「。)
2、大多具有文學基礎、相關產品開發可能性大。
幻想類電影大多在拍攝前就與另外某種大眾文化作品存在互文關係,比如依據小說/漫畫/劇集改編,(當然原創的牛逼劇本也時而出現),這就意味著電影繼承了原作的深厚群眾基礎、龐大故事架構、豐富人物設定等巨大優勢。因此不僅容易獲得高票房(至少是好的開畫成績),還有後續開發的可能性。我在回答之前問題的時候提到過,如今大製片廠產業結構日益多元化,無論是開主題公園,還是賣DVD、手辦、周邊、甚至於歡樂兒童餐,都能給投資方帶來巨大回報,有時收益甚至淵源超過影片本身。因此幻想類電影比其他類型電影更容易獲得高額投資。
3、製作規模普遍較高、易於發展為系列電影。
現實題材影片的投資額度一般可高可低,但科幻,尤其是魔幻電影可就不那麼有彈性(艾德伍德就不用說了,也表再提一萬美元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在一貫以大製作博得高回報的好萊塢,巨片才是大製片廠的主要籌碼。既然幻想類電影更易獲得高額投資,那麼其在產業中所受到的重視程度也就更高,配置更豪華,宣發更用力,賣座的幾率自然增加。長此以往,從中產出幾十部大眾藝術傑作霸佔票房榜前列也就不奇怪了。此外,由於這類影片容易衍生成系列電影,而系列電影又意味著值得信賴的經典文本和可以預期的心理認同,於是無形之中又給票房上了層保險。(這兩點可以對照」高概念電影「)
個人認為所有摻錢的事情都要進行兩方面討論,所以這個話題也要從電影本身和電影消費市場兩方面考慮。
首先說電影藝術本身,私以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使得幻想類電影成為主流:
1、電影作為一種藝術本身就是人們對於生活的世界和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幻想和演繹,就跟任何文學作品的創作一樣,所有的電影都是有幻想的成分在裡面的。即使是嚴肅現實主題的電影,其劇情和人物也是進行了誇張演義的。而在幻想之中,架空幻想類電影的幻想複雜度顯然是最高的(在這裡我們不對電影手法創新、作品完成度等元素進行討論)。其複雜性直接決定了在劇情或場面上更能實現藝術化表達,實現電影這個文藝題材的原本創作目的。
2、電影是一種視覺表達藝術,而其表達技術正是其重要內容之一。所以在電影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僅僅從對視覺藝術的追求角度,幻想類作品的異軍突起就已成為必然。正如前一點所說,幻想類電影作品無論從設定還是從畫面,都是對於視覺藝術的極端追求,而正是這種追求使得其成為藝術的主流成為可能。
3、電影的劇本來源大多為優秀文藝作品,而粗略觀察我們即可發現,幻想類作品的受眾和銷量永遠是最大的(這裡的數據我暫時無法得到,之後會盡量想辦法補完,對於這一點各位看官如果不贊同可以忽略。。)。舉例來說世界發行量上億的圖書有《聖經》《毛主席語錄》《新華字典》《毛主席詩詞》《毛澤東選集》《古蘭經》《雙城記》《童子軍好公民手冊》《指環王》《摩門經》《指向永生的真理》《論三個代表》,在其中,幻想類作品就佔一半(經書也是幻想類作品),而其他大多數為工具書籍。這幻想類文學作品的龐大數量正是這大量的幻想類電影作品的創作來源。
下面從電影消費市場的角度說明,對於市場,最簡單也要分析買家和賣家兩方面,那麼我們就從這兩個角度簡單進行分析。
賣家角度:電影作為一款商業產品,其銷售是無法脫離宣傳的,幻想類電影由於大多設計新穎、效果優良從而具備了較低的宣傳成本。而反觀現實類作品,其主題往往較為晦澀難懂,表現手法往往相對複雜,這使得其在宣傳上就不佔優勢。那麼電影攝製方就更傾向於拍攝賣點突出,營銷成本低廉的幻想類電影。再加之幻想類文學作品數量龐大,更促使幻想類影視作品的層出不窮。
買家角度:只要我們簡單的考慮下大家的觀影心裡,就會發現絕大多數人看電影的目的是娛樂,那麼作為一種視覺娛樂方式,幻想類電影的特效顯然更能博得觀眾的心理。同時我們可以發現,世界電影消費早已走下文藝的神壇,而成為了普通民眾的消遣。正如美國流行音樂榜從當年的唱功為主到現在的電子合成音樂為主的發展一樣,更能簡單的博得大眾理解的幻想類電影明顯在市場規模上大於較為小眾的文藝、現實題材電影。
通過這些簡單的分析我們已經可以從理論上解釋幻想類電影成為電影行業主流是非常科學的,但是從嚴謹的數字角度分析的話,我們就需要進行複雜的建模了,不過本人比較懶在這裡就不進行數據回歸驗證了。O(∩_∩)O~
PS:其實我覺得這問題還可以這麼簡單回答。。思考下自己去電影院是圖個什麼,不就是大場面、贊音效的震撼效果么,所以票房這種東西肯定是幻想類作品統一世界啦!否則搞那麼多3D電影院干蛋!
一個原因可能是以前星戰等作品培養的那代人長大後逐漸成為電影消費主流人群(瞎猜)
好比我們的8090後已經大量湧入社會,小時候看的超級英雄啊外星人啊魔法啊現在終於可以在電影院看了而且不用爸媽同意不用擔心看的是動畫被人說「這麼大了還看動畫片」(深深鄙視這類人)
兩個方面:
1,
人們更喜歡看能滿足幻想的東西,一直是如此。
以前技術條件不成熟,拍幻想類的東西有限制。
現在條件成熟了……觀眾終於如願以償……
2,
現實類故事題材已經用完,編劇很難再寫出新意,觀眾也逐漸打不起精神。
解決辦法就是架空現實,向觀眾展示一個全新的世界。
電影發展到現在主要的意識形態主要分為了兩個派別
第一,講究電影的真實性,注重生活及環境的真實還原,將故事盡量講的很實。展現普通人(相對於復仇者聯盟里的若干人等。。。)的生活,力求從真實中發現美,展現美。法國興起的「新浪潮」運動和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尤為典型。
第二,講究電影的奇觀性,其中就有現在好萊塢大片走的路子。講究視覺奇觀,就是給你看你以前從沒看過的。這類電影的主要特點就是,大製作,大導演,大演員,場面宏大,巨量特效鏡頭,展現恢弘壯麗的史詩級故事。而故事則相對簡單,甚至偶爾會很弱智。
你說的後期發展是一個重要原因。隨著電影技術的進步,人們越來越不滿足只在故事的矛盾衝突中尋找電影的美,而越發想在巨大的熒幕面前滿足視覺的刺激。「電影就是夢。」既然是夢,我們就希望它美輪美奐,蕩氣迴腸。
其實在這些大製作的好萊塢大片的外表下,依舊是好萊塢經典的故事結構。
以《阿凡達》為例,它只不過是一個包裹在科幻外衣下的經典西部片,片中本來處於弱勢的主人公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收到了當地的排擠。某些地方勢力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惜傷害當地居民的生活,甚至生命。主人公挑起大旗,帶領一幫有識之士開始反抗,一開始處於劣勢,這時總有一位當地的美善少女幫助主人公。隨著劇情的發展,主人公逐漸佔據優勢,克服了外界,以及自己的困難,完成了角色的轉變,最終直面大boos,經過殊死的搏鬥,最終通過當地百姓的名里暗裡的協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戰勝了敵對勢力,最終抱得美人歸。
這些經典的劇情被眩目的特技很好的掩藏了起來,變成視覺上的饕餮盛宴,塞進了全世界所有人的腦子裡,美國精神從此宣揚開來。。。
扯遠了,總之,換湯不換藥。
我認為票房和藝術其實是相對對立的,好萊塢還有很多很多在藝術上有很高價值的電影被我們忽略了,原因一般是沒有引進,或者對普通觀眾者來說乏味或者晦澀。現在的好萊塢很少有票房和藝術性兼得的片子了,或許是好萊塢的退步,或許也正是他們的高明之處。幻想類電影不但是北美最成功的類型,幻想類動漫也是日本最成功的類型,這是老牌帝國主義列強原罪的輻射作用,他們的歷史不能深挖,挖出來都是丑而臭的東西,所以,就去幻想的世界給自己找正義感嘍。
比如大英帝國,整個「偉大的維多利亞時代」,整個日不落帝國時代,可稱英雄的人物乏善可陳,最有名的英雄就是幻想出來的福爾摩斯嘍。而德國、法國和日本.....
也許是純文藝片愛情片歷史片偵探片什麼片的沒辦法更多體現3D技術的特效?好多去電影院觀影的人都是為了3D視覺享受,不然早就在家等著快播了。
我也是瞎猜的
目前看電影的還是八零以後的。生活及工作多重壓力下,個人英雄主義能帶來一些幻想帶來希冀。就像曾經看金庸古龍把自己幻想成裡面的主角去拯救世界一樣,拯救自己。縱觀所有影視類的場面及特效都很恢宏華麗,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清心文藝的電影是無法帶來很大的視覺衝擊
很簡單,有需求,才會拍,才會火。
北美從很早已經有大量的科幻片、冒險片……這些都是印證了人類的好奇心、對新世界的需要。
歷史中除了特定時代有了特殊需求——比如二戰,冷戰,反戰——人們對銀幕的要求大體本質是不變的。
為什麼北美那麼多fantasy題材的片兒?說真的這和人們的想像力訴求有關。
不像我國(很不幸的)以愛情片、生活片或更多寫實題材的悲喜劇(包括歷史劇)為主,他們明顯更傾向於敞開頭腦開闢一些新疆域(因此上,我認為點贊最多的那個答案是答非所問了)。
但中國人真的那麼缺乏想像么?還是不敢想或者不肯好好想?
這不是我需要在此回答的問題…………
市場選擇……
這些各種俠和超級英雄的電影真是令人乏味,這是承平已久、擴張機會喪失、人種弱化和自我麻醉的意思。
如果我們國家無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都是無可置疑的世界第一,那麼人民只能對幻想感興趣了
推薦閱讀:
※如果一個黑人或拉丁裔看到這句話會感到諷刺或羞愧嗎?
※如何看待反對西方政治正確成為了知乎上的政治正確?
※在美國成為終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難?終身教授大概是個什麼水平?
※在美國拔智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美國說「美國不是個言論自由的國家」,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