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學錄取模式而言,美國比中國更公平嗎?
這方面是否有相關數據或者理論研究?
有人認為,中國高考制度產生了「唯分數」論。
也有人認為,美國的申請制度拉大了貧富差距。
中國高考制度對當前中國的最優選擇?
在中國各項制度體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是否比美國的「申請」制更有利於公平,促進代際流動?
----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歧視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中國的大學本質上是一種「福利」。
除了一年交幾萬的自費生以外,大家的學費每年五千,寢費一千左右,即使是再爛的大學,這點學費也遠遠不足以涵蓋成本。換句話說,大家的大學其實都是納稅人供你上的。公立大學拿著財政的錢,自然不能太過於自由,想怎麼招生就怎麼招生。肯定要服從一個統一的安排。
美國的大學本質上就是「選擇」了。學費那麼高,能不能爭取來獎學金那是你的本事。
所以這種差異決定了中國的大學招生必須要有一個相對單一化的選拔標準。它的合理與否不是首先考慮的問題,標準的單一性和嚴格性才是最重要的。換句話說,得讓沒考上的人服。
好久沒上知乎沒想到這個成為我第一個過百的回答……
首先國內已經不是只有應屆才能參加高考了…社會考生也可以參加然後正常四年全日誌本科。
看了大家的評論,關於一天四十刀的餐費是我按照我們學校食堂單餐付費的價格算的,我們學校有好幾個食堂,自助的那種十二刀一頓,點餐的也差不多這個價格。買學期mealplan要划算一些,差不多六折?
再關於學費,我看了一下自己的i20,在普通的州立三四萬刀應該是包括住宿的,這個是我沒調查好。
還有很多同學討論的,性別歧視導致招生區別對待的事,那些航天潛水修飛機的特殊專業先不說,性別歧視在我覺得是會有一些的,只是在美國你絕對絕對見不到「只招男生」這幾個字兒,這要是寫出來要吃官司的。
我覺得跟就業的時候所遭遇的性別歧視相比,大學入學的歧視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計……【此處乃個人見解】
-------以下為原答案,謝謝大家----------
就學生的來源來看,美國大學似乎要更公平,沒有年齡限制,沒有高中應屆的要求(當然有高中成績是最好的,但是也有接受推薦信和工作經歷之類的),你只需要考過SAT,付得起學費,付不起學費的去申助貸款,就能去上了。
而中國你必須是應屆高中生,自從全日製成考被取消以後,成人高考就不算在校生吧,而且在社會上,全日制大學生和成考還是會被區別對待的。
是不是覺得資本主義特別好?
然而年初我實驗室一個本科助手發信息來說他要休學了,因為經濟問題。他是個很有工作幹勁的人,充滿對實驗的的熱情,老闆也跟我說等這個助手申請到本校的研究生,就讓他來我們組繼續工作。
他是美國人,單親,媽媽殘疾在家。
不算出類拔萃的學生,只是認真努力成績中上,所以沒有高額獎學金。
媽媽沒有工作申請不到助學貸款,連信用卡都沒有,所以只能休學去工作。
車壞了,家住的離學校一小時車程,大農村根本沒有公共交通可以到達,走又走不來。
美國的本科教育貴的離譜,平均學費公立學校一年三四萬美金左右,醫學院法學院經濟學院更高。所以你去醫學和法學院是基本看得不到窮學生的。有很多優秀學生獎學金,然而就算你一年拿兩萬,在沒有其他收入下,也不能保證基本的生活。助學貸款的門檻比你想的要高很多,你看到的在學校里拿著助學貸款的學生,可能只有全部申請人的不到一半。
我還見過一個黑人大叔,四十多來圓自己的大學夢,用著很小的鉛筆頭,認真的寫題。我說你這麼大年紀還這麼努力好厲害,他說我以前也想這麼努力只是我以前讀不起。
基本覺得家庭年收入八萬美金以下的家庭,是養不起一個大學生的,他們又那麼不喜歡存錢,家家月光。我認為美國大學的招生就是,你讀得起就來讀,讀不起的話等你讀的起了再來讀。等你讀的起的時候你老了怎麼辦?怪我咯。
在美國讀本科,你的食宿之類的日常開銷,絕對是高於校外的平均消費的,住宿又貴又小,食堂可以按照學期買餐,差不多一天四十多刀的餐費。如果你運氣好,學校在交通便利的多人口城市,可能在近距離就有別的快餐可以買,如果在大學城的話你要出門買飯就得開車,然而車位非常難買幾乎沒有。這所有所有的消費,絕對不是你夠節省就能付得起的。
回想我讀大學的時候,如果夠節儉,住學校吃食堂,你的消費絕對絕對是低於該城市平均消費的。以至於出了校門你才會發現再也沒有一個月一兩百的房子和三四塊的套餐盒飯。(好不好吃再說)
你可能覺得中國的教育水平不夠高,文憑有水分,但是我們的制度已經最大化的保證了在你能在最適合讀書的年紀,有書可以讀。
以上,只是按照自己的見聞寫的一些感想,可能有不對的地方,就這樣。我來給你們掰扯一下,有些逗比能救還是想救一下的。
我要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這個世界上,公平這個東西,從來只有一句話。
有一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其他的,都是假象。
你要獲得一點什麼,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現在,你想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那麼你就要付出代價。
我們簡單一點,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讓學生付出什麼代價,就算公平了呢?
我知道很多窮人但是有腦子的會說:啊,要付出努力,然後成績好的上。
放屁。憑什麼你說付出什麼就付出什麼?憑什麼你覺得付出什麼是公平的,就是公平的?
基本概念:只要人和人之間還存在差異性,就永遠不會有分配製度的公平。
因為,資源一定是按照某一種規則來分配的,只要人和人之間存在差異,所有人都更希望按照自己的長處來分配資源。
我來舉個例子加深這句話的理解:
有兩個人,都要吃一塊蛋糕。
A跑得快,A說:誰跑得快誰吃,所以應該放在100米外。
B跳得高,B說:誰跳得高誰吃,所以應該放在面前的籃板上。
好了,是放在100米外更公平呢,還是放在籃板上更公平?
再舉個和題目有關的例子:有兩個人,
A天生是個弱智,但是他爹很有錢
B天生是個天才,但是他爹很窮
好了,問題來了,A的爹花了很多錢,要讓他獲得教育資源
B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要讓自己獲得教育資源
應該給誰?因為A花的錢是天生就有的,所以應該給B?
那麼B的智商,難道是後天長出來的么……
很多人還會跳出來說,高考不應該按照地域招生。
按照地域招生公平嗎?不公平。
但是按照分數就公平了?
有些人天生過目不忘,做一道題目等於別人做一百題,他們上好大學的機會遠遠大於普通人。
對普通人來說,和這樣的人比讀書優勢,就很公平了嗎?來,那些叫著不應該根據地域招生,應該根據成績招生的學霸們,你們敢摸著自己的良心說一句:從來沒有慶幸過自己是個聰明人,從來沒有感謝過爹媽給自己生了好腦子,從來沒有在別人瘋狂看書自己已經全弄明白的時候心裡有過那麼一丁點小優越嗎?敢嗎?
顯然,根據成績招生,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只不過,按照成績分配的時候,站在弱勢群體這邊的,不是他們。
結論其實很明確的:不管怎麼樣,都是做不到公平的。
因為任何制度下,總有人吃虧,總有人受益。
不管怎麼選分配製度,同時讓所有人覺得公平的方案是不存在的。
因為大家想像中的公平就是:應該按照自己天生的優勢,來分配資源。
但是,憑什麼按照自己天生的優勢,而不是別人天生的優勢呢?
他們是回答不出來的。因為,他們其實只是想要資源罷了。
按鬧分配的時候,這種態度最有用了。
最終,資源到底是怎麼分配的呢?
看資源的擁有者缺什麼。
例子一裡面的蛋糕如果是跑步比賽的名額,肯定放在100米外,如果是跳高名額,放在籃板上。
例子二里里的教育名額嘛,如果學校缺錢蓋大樓,選白痴。如果學校缺人科研,選窮鬼。
所以自古以來,所有的學校,包括中國,包括美國,都是一樣的:
學校會根據自己的發展的情況,
按照比例挑選:
可以帶來成績的學生。
可以帶來財富的學生。
可以帶來權力的學生。
可以帶來名望的學生。
可以帶來……的學生。
所以,他們根本不存在誰更公平還是不公平。
現在天朝之所以還大量需要出成績的學生,是因為天朝學校水平差,不出成績不能上水平。
君不見交大復旦清華北大的自主招生份額越來越高了?越來越偏向帶來財富和權力的學生了?因為他們暫時對成績的需求沒那麼強烈了,對財富和權力的精英需求越來越強烈。而之所以目前還保留著高考錄取,本質上是因為吃了社會的地方財政,從而向納稅人的妥協。
美國嘛,看上去更容易上好大學,是因為他們大學多,不是因為他們大學公平。
如果美帝的學校也只有哈佛耶魯其他全嗝屁,然後人口*5,那麼它們也會和天朝一樣的。
美帝現在因為開化早,積累早,學校多,人口少,基礎教育資源相對好分配,當然會形成現在這樣的制度。
大部分覺得美國不公平的答案,不過是因為美國的學校要求的東西,他們沒有。
而中國學校需求的東西,不是他們沒有的東西。
換言之,他們只是覺得,中國的規則,更合適自己的發展,但是又不想承認其實這只是規則更傾向於他們,所以,他們發明出來一個詞語叫做:公平。
最後,我知道又有很多逗逼會跑出來說:如果按照富人的天生優勢分配,那就不促進代際流動了。
那麼,還是反過來問:為什麼要促進代際流動?還不是特么的你自己想流上去?不要說的那麼冠冕堂皇,就直說:作為一個窮人,我特么也想做個有錢人爽爽,這又不丟人?人有上進心是好事,扯什麼公平正義呢?促進代際流動的事情就公平正義了?幫助下面的人流上去的同時,其實就是幫助上面的人流下來。這個道理總歸明白吧?鬥地主也能促進代際流動,很公平很正義嗎?強行要把付出的代價限定在自己天生的優勢上,就很公平很正義嗎?為了代際流動,證明沒有種族歧視,故意弄個黑人當總統,這就公平了嗎?證明沒有性別歧視,想弄個希拉里上台,這又公平了嗎?呵呵。還是前面那句話,只要資源是按照一定製度分配的,那麼就永遠不存在公平。因為任何一個制度,總有一部分人是在這種制度上是吃虧的,換一種制度可以賺便宜。
更極端的是,有些人不管用什麼大路貨的制度,都占不了便宜,就活該被淘汰。就剛才那個例子,如果有個窮人家的孩子也想上大學,可是他不聰明,對他來說,不管怎麼分配,都沒機會了。這裡面又有什麼公平可言呢?爹媽窮能怪他嗎,那麼笨能怪他嗎?還是怪他沒有努力呢?
醒醒吧,這個世界上沒有公平正義的。或者說,公平正義從來就是強者施捨給弱者的假象。
你要爭取點什麼,都是要出血換的。
要麼出血把自己的短處變成長處,
要麼出血把自己放到一個分配資源方式是自己長處的地方,
當競賽標杆是自己的短處時,天天嚎叫不公平,最好改天換日換成以長處來競爭……
碰到邊邊角角的利益還好,還有強者施捨出來的邊角料,還能戲稱一下按鬧分配,
真等到分配核心利益的時候,你覺得有人會理你嗎?
------------------------------------------------------------------------------------------------------------------
嚴格來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也不是公平,而是公正。
它描述了一種規則,然後不管是什麼規則,按照規則去分配資源的過程,就需要公正。
比如全世界跑最快的人可以得金牌,就很公正。
但是不公平:因為殘疾人覺得比跑得快來分配金牌是歧視他們。
而公平是用來形容大家對分配規則的滿意程度的,那就……真的是個笑話了。
------------------------------------------------------------------------------------------------------------------
有位同學問了很有意思一個問題:就算我說的是事實,那麼社會這樣子運轉,對不對?
社會是沒有對錯的。為什麼這麼說?
假如有一種運轉法則,49個人覺得他對,51個人覺得他錯。
如果你覺得這種法則是錯誤的,並且把他扭轉成你認為是正確的那種樣子了,
那麼,最終的結果,
最好最好也就是51個人覺得對,49個人覺得錯了。
你真的覺得,51個人和49個人有什麼區別嗎?
更何況,很多時候,你還不是51個人那一邊的……
請好好思考吧。
你好! 這裡附上我同事的一篇文章,我覺得能很好的回答你的問題。
《從奧巴馬女兒申請大學的優勢與劣勢,理解美國大學的錄取規則》
--引知校園合作總監祝舟來,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碩士
儘管白宮試圖保持低調,但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女兒馬莉婭·奧巴馬的名校游還是被不少學生及路人認出,公布到網路上,引得《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諸多主流媒體都爭相報道。大家甚至笑稱馬莉婭明年到底去哪兒念大學,比明年的總統大選更有意思。
雖然馬莉婭從未公開表示對哪一所大學更感興趣,但從她選擇參觀的學校中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馬莉婭在進行大學參觀時,被大家發現的目前已佔了8所常青藤中的6所——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還有斯坦福大學;以及最頂級的公立大學——加州伯克利。去年的暑假,馬莉婭還被拍到穿著斯坦福的T恤衫和父母在瑪莎葡萄園島騎行。
穿著斯坦福T恤的馬莉婭,左一為奧巴馬
(拍攝者:Rick Friedman)
顯然馬莉婭志存高遠;而在美國,大學的申請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即便是總統的女兒也沒有特權能夠保證進哪一所大學,而且在這個媒體對總統的批判都不依不饒的國家,要躲過眾人的目光也絕非易事,招生辦得頂住多少輿論壓力——如果被錄取,可能還會有眾多媒體刨根究底地質問她的過人之處。確實也存在一些位高權重的人物,偷偷讓子女在大二以轉學的方式進入某精英大學,不過他們選擇大二轉學而非大一申請的動機,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名校錄取大一新生的結果所受到的社會關注。
撇開八卦不談,我們今天就從招生官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馬莉婭這個「大學申請人」。美國大學招生官選人的時候在看什麼?馬莉婭有什麼樣的優勢與劣勢?
一、就讀美國的精英私立高中對申請大學有幫助嗎?
馬莉婭就讀於華盛頓一所精英高中西德維爾友誼學校(Sidwell Friends School),以下簡稱SFS。SFS被大家形容為「哈佛在華盛頓的私立學校」,課程包含從幼兒園到高中,培養了眾多著名政治家的子女,集中包括好幾位總統的子女。奧巴馬的另一個女兒薩莎,副總統拜登的孫子目前也都在這所學校就讀。另外,羅斯福總統的兒子,尼克松的女兒,柯林頓的女兒和副總統戈爾的兒子均畢業於這所學校。
西德維爾友誼學校(SFS)
馬莉婭在這樣一所精英私立學校上學,有哪些不容忽視的優勢呢?
頂尖的私立高中坐享優越的教學資源,對於學生的學術興趣培養,課外活動組織,體育特長鍛煉都有很高的重視和投入,而這些都是大學申請的鮮活素材。
升學顧問團隊及結果
單從升學的角度看,私立高中往往配有完善的升學指導部門和優秀的師資。
有報告顯示,在公立高中,輔導員們大概花23%的時間指導學生的大學申請;而在私立高中,輔導員們則會花53%(兩倍多!)的時間在這上面。
此外,四分之三的私立高中會聘用一個專門負責大學申請的顧問,而一些極少數的美國公立學校能夠做到這樣。馬莉婭就讀的SFS,升學指導部門更是有六個專門負責大學申請的顧問。
而這些顧問們的資歷如何呢?我們以Cory Zimmerman(也是InGenius Prep導師)為例,他曾擔任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高級招生主任,在任時在本科部門每年閱讀了成千上萬份申請,是獎學金委員會的聯合總監,又負責運動特長的特殊招生。這樣的升學顧問們,從學生們一進入高中,就開始引導他們朝著目標學校規劃學習和課外活動,建議他們怎麼選課,什麼時候參加標準化考試;從11年級的春季開始,更有針對性地指導他們熟悉大學申請的每個環節,SFS以及其他頂尖私立高中的學生們在大學申請上自然更勝一籌。
所謂高中品牌
另一方面,從大學的角度看,如果一個高中歷年來為自己輸送非常優質的學生,而且這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後也很有作為的話,大學的招生辦也會逐漸這個高中的「品牌」產生信任與認可。以哈佛為例,我們來看下面這幅圖,這個來自2013年哈佛新生註冊辦公室的數據表明,兩年前哈佛入學的新生中:6%的學生來自10所頂尖的高中,11%的高中向哈佛輸送了32%的學生,而74%的高中只出了1個學生。而在這個百分比之外,更多大把大把的學校沒有一個學生申請到哈佛。
來自哈佛校報The Harvard Crimson,
(製作:Jake Freyer)
那麼問題來了,進入一個頂尖的高中是否就是一腳邁進常青藤,從此高枕無憂呢?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顯示,在學術能力相同的情況下,選擇一個學霸雲集的高中,對申請頂尖大學反而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換句話說,假設馬莉婭SAT2100分,她在SFS這所頂尖的高中可能完全算不上冒尖,但如果在SAT平均分只有1300的公立學校就能一下子脫穎而出。
說到底,大學並不會給每個高中一個整體的錄取比例,招生辦的的決策還是回歸到每個申請人本身的材料上的。InGenius Prep的達特茅斯前招生官Ben Schwartz,曾在回答中國家長對是否選擇美國高中的疑問時說過:「招生辦在看申請材料的時候,是把材料放在學校的背景中考察的。無論來自哪個學校,我們都會看學生是否能夠有效地利用該校提供的資源……招生辦不會直接比較來自兩個各方面教學資源差異很大的學校的學生,他們會結合學生所處的環境(包括這個環境的常態、存在的資源、以及能作出的改變),來全面考察這個學生的申請主線、成就和貢獻。」
二、豐富的課外活動經歷在大學申請中意味著什麼?
在美國大學的申請中,除了考試成績之外,出眾的課外活動是很重要的,特別是申請頂尖的大學。我常常聽到常青藤的前招生官們談及申請競爭程度之激烈,SAT滿分和年級第一名根本不會讓他們多看兩眼,他們更感興趣這個學生在課堂之外,如何支配他們的時間和精力。
作為總統的女兒,馬莉婭註定有許多不同尋常的經歷,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今天和教皇弗朗西斯談人生哲學,明天和習大大共進晚餐。
瑪麗亞和教皇弗朗西斯握手
(拍攝者:Chuck Kennedy)
「毫無疑問,她所去過的地方和她所接觸的人物,讓她跟同齡人相比擁有更廣博的視野和知識,更有好奇心——這個在大學申請以及面試的時候顯而易見。」在國家第一夫人圖書館的研究總統家庭的歷史學家卡爾·安東尼說。
但這些是絕對的優勢嗎?有些同學說,我雖然沒能和各國總理握手,但是我的異國文化體驗、國際交流經歷也不少呀,是不是應該在申請材料中重點強調一下?達特茅斯的前招生官副主任Michele Hernández就再三告誡申請人:千萬不要在申請中輕易顯示出自己的優於常人的特權——這麼做只會讓招生官抬高對你的期待!除非那些經歷讓你產生了深刻的思考,或者你在這段經歷中對當地的人帶去了深遠的影響,不然你只是暴露了自己土豪的身份;在美國,有錢的家庭才會送小孩去私立學校,才請得起昂貴的私人教師,投資孩子的各種興趣愛好;比一般的學生優秀不應該嗎?這個情況在馬莉婭身上也同樣適用,她的特殊身份擺在那裡,要讓招生官覺得她真的了不起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美國大學在衡量申請人時這種「比較」的概念,一直讓我頗為欣賞。這其實是一個「公平與平等」的問題,曾經有人用下面這張很經典的圖,來解釋「平等並不意味著公平」。如果我們都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每個學生,比如中國的高考,給(同一地區內)每個考生一個「平等」的機會,但對於每個起點不同的學生來說,真的公平嗎,這是不是 「寒門難再出貴子」的一個原因呢?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大學的招生辦,大部分時候更希望給每個申請人一個「公平」的機會,他們想看到申請人在父母提供的平台上,有創造什麼樣屬於自己的成就。當然了,美國人的教育改革,三句話不離「增加低收入群眾的教育資源」這一大旗,源頭也是社會貧富懸殊。
平等 vs. 公平
回到正題上,馬莉婭對自己課外活動的安排還是很有一些值得大家借鑒的點,比如暑假安排,比如社區服務。
學生如何安排暑假這個大塊屬於自己的時間,來發展自身的興趣和抱負,是招生官非常看重的。反過來,如果你的暑假全用來補習SAT和托福,翻譯成招生官的話來說,就是沒什麼想法和追求。
剛剛過去的暑假,馬莉婭在紐約市參加了HBO的(Home Box Office,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有線電視網路媒體公司)電視劇「Girls」的製作。而這已經是她的第二份和電視製作相關的實習了。在2014年的暑假,馬莉婭還在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擔任由史蒂芬·斯皮爾伯格製作,哈莉·貝瑞主演的科幻電視劇「Extant」的製作助理。
且不談她如何獲得這些高大上的實習機會,馬莉婭至少是在追求和發展她自己的興趣愛好——影視製作。她早前透露過自己對這個專業方向感興趣,現在則是在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對影視製作的熱愛。我現在接觸到的10個中國高中生裡面7個以後想要學習經濟學;在你表達自己的專業意向前,請問一下你的活動中有支撐自己對經濟學感興趣的經歷嗎?
三、父母的教育背景對申請大學有優勢嗎?
奧巴馬從哥倫比亞大學本科畢業;米歇爾從普林斯頓本科畢業;普林斯頓和奧巴馬家庭還有另一層聯繫——米歇爾的侄女現在是普林斯頓女子籃球隊上的一員。另外,奧巴馬和米歇爾都畢業於哈佛法學院。
穿著普林斯頓T恤的米歇爾穿著哥倫比亞T恤的奧巴馬
給校友的子女入學的優先權,在美國的高等教育中有著很長一段歷史。不是說基因或家教對孩子教育的有多麼重大的影響,這麼做的目的純粹是學校為了維護好的校友關係;或者從實際的角度講,是為了營造一種鼓勵校友們對學校進行慷慨捐贈的氛圍,而給校友們的一份憧憬——有朝一日自己的下一代或者下下代也會在這裡上學。
那麼校友的子女的優勢,和常人相比到底有多大呢?
哈佛教育學院的一個博士生在2011年的時候,對30所頂尖大學進行了全面調查,結果顯示:對於這30所學校,如果你的父母從這個學校的本科畢業,你的錄取機會比非校友子女平均高出6倍;如果你的父母在這個學校上過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或者你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兄弟姐妹,叔叔阿姨從這個學校畢業,你的錄取幾率平均是一般人的2倍。
也就是說,如果馬莉婭在2011年申請大學,她申請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都有很大的優勢;申請哈佛也有不小的優勢。那到了2015年,這個優勢還這麼明顯嗎?
從美國社會發展的趨勢看,照顧校友子女這種做法,在越來越多人的指責與詬病中,逐漸被淘汰。要知道1958年的時候,普林斯頓人的兒子能否被錄取只取決於一個問題,他能否成功畢業?只要能畢業,就可以上普林斯頓,就這麼簡單。到現在,不可否認校友的優勢依舊存在,但哈佛招生辦則含蓄地表示,「我們只是多看這個申請人兩眼而已」。做的比較好的,像麻省理工和加州理工,他們在招生信息中明確表示不管是不是校友子女都一視同仁。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家庭中,從來都沒有出過一個大學生,其實對大學申請也是有好處的。學校無論是從增加學生群體多樣性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照顧教育資源貧乏的群體角度出發,都會增加該申請人被錄取的可能。不過這個好處馬莉婭肯定是輪不到了。
總而言之,精英高中、課外活動、 父母的教育背景這三方面,客觀上講都能給馬莉婭帶去些許優勢,但也會給她設置了一些潛在的絆腳石。和這三點相比,馬莉婭更大的優勢可能還是她的膚色。平權法案下,非洲裔的申請人的門檻真心不高。而亞裔則相反,要申請上名校則是難上加難。
在看了對馬莉婭的分析以後,你有什麼樣的啟發呢?羨慕嫉妒則大可不必,畢竟這個世界無法做到絕對的公平與公正,但你能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做出什麼樣的改變,如何來利用周圍已有的資源,挖掘潛在的資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力。在你無法控制自己拿到一副什麼樣的牌時,如何能夠打好手中的牌,才是美國大學申請中制勝的關鍵。
你SAT2300,對方2100,但是對方有Morgan Stanley, Goldman Sachs的實習經歷,你只有肯德基麥當勞的實習經歷。想去星巴克當服務員人家都覺得你丑沒要。
你有幾門還不錯的AP成績,然而人家的推薦信是VP,senator寫的,你的推薦信只能找自己老師校長什麼的寫。
人家還有legacy,爹媽大姑子小舅子都是校友捐過錢,你呢,爹媽都是紅脖子或者香蕉人後代。
比,怎麼比?
好吧,黑人覺得教育不平等了,上街鬧事,然後SCA5出來了,你一個ABC,作為黃種人的後代只能躺槍。
看大學錄取的公平與否,要看個人努力和歷史進程分別所佔的比例。
你說,是完全只看個人努力的分數吼啊,還是個人努力只佔一小半,大部分還要看你歷史進程的美國大學吼啊?
當然你要是甘心拿著SAT2300的成績上綜排100往後的學校,那是肯定有學上的,不用擔心。
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個雞巴!
鋼琴課最便宜也要100一節吧,即使最便宜的雅馬哈電鋼也要2000吧。鋼琴十級優秀,那是人家用錢堆出來的!會這麼想的大概不知道,美國很多大學條件相似的情況下會光明正大地選擇那個比你家更有錢,更顯赫,或者他父母承諾給學校捐更多款的同學。
知名大學幾乎全都有「父母是這個學校的校友的話孩子錄取可能性更大」的明規則。斯坦福大學就是其中之一,甚至會因為家世不夠而拒絕學生。
再比如,有大牛給寫推薦信是申請中必備的一環,西點軍校的錄取必要條件之一就是要有美國總統、副總統、參議員、眾議員、州長、市長或部隊主管,外國學生要有本國軍事將領或高級官員的推薦信。這幾乎完全杜絕了平民子弟考這所學校的可能,變得幾乎只有官二代或軍二代才可能考上。
美國人看待這種問題甚至不會用「走後門」「潛規則」這種帶有鄙夷性質的字眼,這些事很多會明文寫在錄取條件里,光明正大地拼爹。
至少我們的頂尖大學,還沒有這麼苛刻的要求吧?頂多自主招生一下自己出個題,還是要拼個體能力,靈活的空間是有限的。這也是因為我們國高等教育還是公立為主,納稅人的錢,國家養的學校,就得保證對全民公平。美國的公立學校也有這個職能,但高等教育本身在美國就不是一般家庭負擔得起的。
推薦大家看一本很老的書,叫《成長1+1》,就是一個考上了哈佛的華裔女生和她爸爸合著的書,其中全方位詳細地介紹了美國的大學申請和大學文化。
當然,知乎上大多數美國名校生是不會承認這一點的,會說我明明是國際生沒家世不也考上了。他們大概忘了國際生對美國大學來說一直都是搖錢樹,國際生其實就是默認的捐款生。所以這方面只有各美大學的准全獎和全獎生大概才可以驕傲一下。
利益相關:我自己就是美國TOP30內學校非全獎生,我非常清楚我自己來美國上大學也是我家裡有這個條件,並不全是因為我個人牛逼,。
再Ps,現在的精美還真是遠遠超乎我的想像,一堆從未在美國生活過一天的人大談特談「美國人見州長和州長交朋友拿推薦信都是很容易的事啊」,真是大開眼界。我們系裡那幾個最闊的,家裡在曼哈頓島上有豪宅的同學都不敢說自己能「隨便認識州長」,到底又是什麼樣的消息讓一堆地地道道的中國人這樣認為呢?
啊哈哈哈,看來大家和我一樣,都是上忍了,熟練掌握了漩渦鳴人發明的各種嘴遁:情懷之術、我認為之術、故事會之術。。。
這方面明明有權威研究的啊,香港科技大學的李中清教授的《無聲的革命》一書對此問題有詳細研究,而且還就此發過很多論文。兩會期間,很多人還把這本書推薦給了俞正聲。我想其論述權威性該比嘴遁-情懷之術查克拉高太多了,畢竟李中清的研究依據的是北大和蘇州大學15萬人數據。李中清教授研究結論很簡單,僅就錄取的跨越階層而言,中國高等教育是很公平的,至少比美國是強。
說句題外話,中國高等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回報率低,且就業不公平。先上結論:不會,因為兩國大學招生對「公平」的定義不同,沒有可比性
中國對「公平」的理解是「只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儘可能消除其它因素的影響」,這種情況下,個性出身背景等等因素被弱化,所有學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至少看起來是這樣),除了「擇校」、「點招」等等少數情況外,分數是唯一錄取條件,所以會有題主說的「唯分數「論。這種招生方式有兩個好處:
1、高效,中國今年有942萬人參加高考,從學生進入考場到錄取通知書到手大約有2個月的時間(錄取的投檔線不同收到通知的時間也不同),直接通過分數做出錄取決定是最高效、成本最低的方式。而美國的申請制下學生要在高二暑假開始準備申請,高三上半學期完成標準化考試和申請材料的準備工作,最遲高三下半學期開學正式提交申請,1~6月間收到錄取通知,而且每所學校的申請截止和錄取時間各不相同,相差可達數月,是一種「馬拉松」式的招生制度。
2、正義,高考所考查的知識點可以在高中階段全部學到,成本不是很高,儘管富裕的學生可以通過補習班、藝術特長等等進行輔助,但這些優勢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窮苦出身的學生依然可以通過天賦和努力考上很好的大學。網上有流傳說「清華北大中農村學生的比例持續降低」,認為高考也受經濟條件影響很大,但我覺得不對,因為高考制度幾十年來是沒有大改的,如果經濟條件有很大影響,20年前就應該有了,不會現在才反應出來,而且農村人口的比例本來就連年降低,隨著中國城市化,農村學生會越來越少,這是正常的。另外有回答里引用了各省的高考錄取率,確實每個省考上大學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但這是源於各地高等教育發展程度不均衡,在美國也是一樣,一個田納西的學生申請加州大學比加州的學生申請加州大學要難得多。
但有得必有失,中國大學招生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別是「專業調劑」這一制度導致很多學生學不了自己喜歡、適合的專業,一些熱門專業也招不到適合讀這個專業的人,只能招到分高的人。質量和效率往往不能兼顧。
美國對「公平」的理解是「儘可能全面地了解一個學生的素質」,這裡的「素質」包括分數、GPA,也包括溝通能力、工作經驗、閱歷、家庭背景、父母受教育程度等等。美國大學並不是希望錄取學霸,而是希望錄取能最大化發揮高等教育作用的人,也就是上完大學走入社會比較容易成功的人,這有兩個方面,一是這個人可以在大學裡學好知識,二是這個人走入社會後能成功,而一個人能不能成功是很難用分數衡量的,所以美國大學招生各有不同的偏好,以答主正在申請的MSF(金融碩士)項目為例,學校的招生偏好有三大類:1有數理背景且分數高的,2有強悍實習或工作經驗的,3有錢的。因為每所學校的偏好不同,統一用一個考試的分數作為錄取依據也就不太合適了。申請制也有兩個好處:
1、準確,美國大學是按專業申請的(也有open application但比較少),詳細的個人背景介紹和漫長的篩選工作可以挑出最適合讀這個專業的人,而只看分數這些人很可能被埋沒,比方說醉心於編程而耽誤了ACT的年輕黑客。另外很多專業所需的素質不是分數能反映的,比方說數學系對數學的要求遠高於SAT、ACT等標準化考試的範圍,只能依靠競賽獲獎、AP等信息反映。所以在美國很少看到美國人進自己討厭的專業,但中國人仍然有這種情況,因為有些人把高考中「三年考大學,一天定專業」的策略帶到了美國。
2、公平,對,公平,嚴格意義上來說申請制是更公平的。在國內,如同很多回答中那樣,把「忽視家庭背景」當作「公平」,但這不是公平,公平是「基於招生原則評價學生,不受其它干擾」,而大學的招生原則就是「錄取能最大化發揮高等教育作用的人」,不然就是對教育資源的浪費,也是對學生的浪費。一個專業能不能學會是一方面,能不能發揮是另一方面,比方說管理,沒有哪個單位是招聘老闆的,讀MBA的人至少應該有開公司或者獲取管理崗位的能力,這就不得不考慮出身和財富。比方說金融,國內很多畢業生只能進入銀行和券商的營業部,做一些事務性或sales的工作,因為金融業做的是資源匹配,融資端和投資端至少要佔一樣,不然也很難立足。答主前面說的招生偏好還有一條沒說,就是所有學校(MSF項目)都不喜歡窮苦出身的申請者,不是因為成績不好,是因為畢業了難以在業內發展,這是對申請者負責,不然可能會浪費學生1年半時間和數萬美元學費。這就是為什麼答主前面說高考制度的優勢是「正義」,因為公平是大家站在同一基準線,而正義是把強者變弱,使弱者有機會勝出。
同樣的,有得必有失,申請制效率低下,費用高昂,而且目前還沒有普及通用申請系統,每一所學校要單獨準備材料。
我高中本來出國黨,t只考了96,sat背單詞背崩了,高二下變成高考黨,最後考的分數還行,大二申請轉學去了美國,老公初二去的美國,經歷了美國大學的申請,我高中同學裡面也有很多經歷了申請本科全過程,所以自認為對中美大學錄取有一定了解。
相反,個人覺得中國的更加公平。高考分數就是唯一衡量標準,不要扯那些教育資源分布不公,農村和縣城高中整個學校沒幾個上一本的話。一本上不了,二本三本努力一點就可以上。加上各種自主招生機會,大大降低了高考考崩了的風險。畢業後,如果不是985好專業的,和二本在職場競爭中也強不了多少。
普通美國的公立高中,面對的是這個同學懷孕了,那個同學輟學了,還有幾個同學做毒販去了,而私立高中是今天去哪個臨終關懷醫院做志願者,明天去中美洲建幾個房子,後天去歐洲遊學打工漲漲見識,加上各種樂器體育藝術特長,老師好成績自然也不會差,美國大學錄取才都是有錢人玩的遊戲,亞裔還有天然劣勢,一身嘆息。
畢業了後,區別就更大了,美國生活階層的固化,個人認為遠比中國嚴重,父母給你提供了信託基金的,畢業通常就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父母中產的,通常小孩做白領和律師醫生會計,父母都高中畢業的,小孩就大概當水管工修個汽車了。不提什麼推薦信背景公不公平,本校學費一年五萬一千刀,就算錄取了,本科沒啥獎學金,家裡沒錢念的起嗎?美國同學聽說中國無論多好的大學學費不到一千刀,留下了辛酸的眼淚,要不然為何三德子在大學生中那麼得民心。
我特么完全不能理解,怎麼居然會有人質疑中國大學錄取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我看來,不僅在全中國,哪怕在全世界,中國高考也是少有的幾件最公平的事情之一了!不管你的家庭是富有四海,還是家徒四壁;父母是一文不名,還是聲名顯赫;是家學淵源的書香門第,還是苦大仇深的三代貧農;不管你是帥的傾國傾城,還是丑的禍國殃民,一律都看一場考試,一張成績單。尼瑪,放眼全世界,還有比這更公平的事嗎?至於那些不在國內上大學,直接出國留學,那也不在高考的討論範疇之內,更何況畢竟只是極少數人。
美國的大學錄取制度里,SAT固然是硬指標,但是各種社會活動都是加分項,而這些社會活動都是要投入巨大的資源的,還不就是拼爹?更不用說,一些名校即為注重傳統,如果你父母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那你申請這個學校也會很佔優勢。至於那個推薦信制度,那就更是拼爹了!
再說教育保障方面,美國大學的學費之高很多答案都提到了,確實不是一般人家能夠承受的。但是中國就不同啦,學費住宿費都很低,食堂吃飯,宿舍用水用電,校醫院看病一概都有補貼。什麼,你連一年幾千塊錢學費也拿不出?沒關係,還有貧困助學金和助學貸款,學校還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就算當真以上一切手段都沒用得上,你一分錢也拿不出,學校也不會把你開了,最多不過畢業的時候暫時扣住你的學位證和畢業證,等你找了工作慢慢還。尼瑪,這種好事全世界你上哪裡找去?!
公立體系相對私立體系更公平,也更像福利性教育,保障廣大群眾有機會有能力去接受最基本的高等教育(大學)。不過還需要知道的是,私立學校並沒有保證公平的義務,私立的特性決定他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選擇生源的權利。私立學校學費貴不應該受到批判,因為人家私立……您還真管不著。這個事兒是這樣,公立教育體系保障了您有大學上,如果您不滿意,您再掏錢去追求您更欣賞的教育(我沒說私立更好,人們既然掏大價錢去上,說明他們欣賞認可這個學校,僅此)。
然後再說對比中美。這時候一定要拋開美國的頂尖私立,原因我已經說了。消費性教育不能對比福利性教育。
公立大學來說我認為二者不分伯仲。首先地域不公平。中國考生各種受限於地域就不說了,更不提苦逼的河南考生。這就是不公平。美國也是間接的地域不公平。比如UC系列對於加州以外的學生要多收學費;本地學校的高福利讓你很難放棄一切本地學校去遠走高飛。兩個因素:外地學校的「不友好」和本地的太友好。
其次,種族不公平。中國少數民族的優待和美國對於少數人群的優待都一樣,不公平。公平是一碗水端平,而現如今是少數人更有優勢…舉例UC系列招生,黑人的SAT要求低於亞裔,雖然明面上不說。
目前想起來就這麼多,還有,你們那些揪著私立學校只看家境顯不顯赫的…趁早一邊歇著去吧,抓著人家私立學校來強調公平性有意思嗎?以後回答這種對比題先把對比對象搞清楚!大概看了一下答案,普遍說中國高考不好的有兩點理由。1是各個省份分數不一樣 2是中國有關係戶
分開來說一下吧
1. 分數政策,居然有人用美國SAT分數不分地區來反駁。
美國雖然分數就是看SAT,但是又不是只看SAT,推薦信essay簡歷比SAT重要很多好不好,而且這都是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標準……可以這麼理解吧,中國還不夠發達去審各種材料所以戶籍取代了其他文書。如果我們高考試卷統一了,但是需要加上各種各樣的文書,會有人更不滿意吧……
至少現在來說,如果你是某個省份的No. 1,就算除了學習一竅不通,國內也是想上哪個學校哪個專業都可以的。在美國就不一定了……
2. 關係戶…… 這個……在美國也是有的啊,校友有優惠,軍人有優惠,捐錢有優惠……好吧,有人說至少他是透明的不公平,這個真的透明嗎,存疑……當然我不了解裡面的各種,求解答指證
此外,國內現在的仇富心理,引入了這種「透明「的不公平,豈不會更亂嗎……
還有個疑問,看到好多說要中國一個捲兒一個分數線的,求你指出世界上哪個國家是這麼搞的還做的很好
總的來說我認為現在的高考政策是很適合我們國情的,當然也在越來越完善以上
歡迎質疑
我就說一件事。
開始是大家覺得美國公平,制度先進。
然後中國有一陣子想學美國,引進推薦制度,就是前幾年的校長推薦。。。
再然後大家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後來取消了,也沒人敢再說什麼制度先進了。現在高考,純分數的比重越來越大,加分越來越少。
----說實話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說,推薦制度是蠻好的,精英階層的孩子能得到更多機會,即使考試拼不過底層家庭的孩子,也有機會彌補。
但是說到公平,還是算了回答里說中國不公平的,我估計90%都是沒出國的。現在我在法國讀研究生,想分享一下自己申請的體驗:
我在國內是985畢業的,高考定終生的制度,我高中時深惡痛絕,後來來了法國以後發現,熱門研究生專業錄取時,不僅要拼成績,還要拼階層拼人品拼臉。
法國名校的研究生二年級錄取時,除了要提供成績單,還要面試,面試時基本就看怎麼「說」,全憑一張嘴,跟相親差不多,看你能不能投面試官的眼緣。我認識gmat600卻去了HEC的中國人,也認識平均分16,卻被巴黎一大IAE拒了的中國人。有時候你被國外拒絕了,你會覺得更不公平,因為就是毫無原因
我覺得國外的體制有一個弊端,就是學生從小注重侃侃而談的能力,其實肚子里並沒多少貨,中國人的習慣是肚子里有100,第一次見面之透露10%,要韜光養晦,慎重表現,法國人,什麼都不知道能給你講的天花亂墜讓你以為是專家。我自己是很討厭這種扯淡的能力超強的人的,奈何,人家從小培養辯論。。。不應該說更公平,準確來說是更多元化,因為美國的大學大多都沒有太明確的錄取標準,就像找工作一樣學生自由申請,學校根據喜好來錄,所以各種背景各類型人才都有機會進名校,更(可能是地球上最)不拘一格是真的。中國雖然也會有競賽保送自主招生加分體藝生或者關係戶之類學校有一定自主權的特殊招生渠道,而且每個省也是分開錄取很多省卷子也不一樣,但絕大部分人都是指著那個全國性統一考試成績進大學的,相比起美國這種全開放模式還是單一很多,分數到了就不能不錄,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公平。
當遊戲規則越是單一那就越有可能實現公平,而美國這種模式某種程度上就是跟「公平」相悖的,這麼多申請者要是沒有統一的標準如何劃分出具體的排位呢,而且對申請人太多的學校有的人交上去的申請資料都沒來得及被翻開錄取工作已經結束了,連參與排位的機會都沒有啊。其實絕大部分學校尤其是名校錄取的宗旨根本就不是追求「公平」,更多是追求怎麼豐富學生群體的多樣性,怎麼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怎麼在財政上獲得更多的支持。
所以為了政治正確和保證學生來源足夠多元,首先各個國家地區族裔都要按一定比例分開錄取的,給來源不同的學生門檻也不一樣,是不是跟中國的分省區錄取和少數民族加分有點異曲同工,而且美國更特殊的一點是不同中學的GPA都是自己算的,錄取的時候也要分開來競爭;為了保持「血統」的純正,家裡有直系親屬是校友的要優先照顧;為了擴大社會影響力,顯赫家族出身的子弟和各國政要子女都可以名正言順招進去;為了學校發展需要更多資金,願意捐巨款的土豪基本來者不拒;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有特殊才華但其它方面一般甚至糟糕的偏才如一些搞發明的、藝術創作的乃至年少成名的演員、作家、各類國際競賽獲獎者等等也會被大量收進名校;運動校隊成員就不必說了,很多都是教練招回來的,成績意思一下就行,連申請都免了,很多division1學校的體育隊都能做到財政獨立還有盈餘所以教練的權力很大,成績好了出了體育明星還能給學校在全美甚至世界範圍提高知名度。
至於公平?美國的大學是最不在乎了,錄取的時候對所有人一碗水端平能給學校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好處嗎,真要劃一個標準來給申請人排個位次然後按排位由上往下錄取,你覺得學校是賺了還是賠了呢,就算錄回來的人依然有貧有富各有所長不會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但也會導致學校流失很多想招進來的人。反正學校錄的人不一定比拒掉的人更厲害,但招生官就是更想要或者運氣更好。好比一個人同時被很多女的追而這個人就最喜歡一位7分女放棄了一堆9分10分女,可能這堆追求者里很多人運氣差得連跟他見面的機會都沒有,這是他的自由沒必要對所有追他的人公平,自己開心就好。
我不確定中國的大學錄取是不是世界上最公平的,可能世界上會有國家要求所有大學都只能以同一個標準錄取不允許例外出現,這點由其他了解更多的來補充。但添加兩個限制條件,同一省區內,通過高考裸分成績進大學的,在錄取方式上的確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公平」,畢竟靠裸分成績進大學的人還是佔了大多數。這裡說的是錄取層面有沒有做到一視同仁用同一個標準看待所有人的「公平」,至於這個標準是不是最適合用來選拔人才或者說單一的標準能不能有效篩選人才就不在討論範圍了。
話說回來錄取上的公平又有多大意義呢,在爭取進大學的過程中已經沒公平可言了,往大的方面說人的成長階段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同一個國家乃至同一城市大家得到的教育資源和生活環境都可以天差地別。就是在美國這種這麼「不公平」和「碰運氣」的錄取模式下,很多人進大學前所遭遇的不公恐怕也要遠比大學錄取時的不公平嚴重得多,有的人從小生活在身邊充斥著搶劫槍擊吸毒各種犯罪的社區,連爸媽也這樣或者連親生爸媽都沒見過,到了大學錄取的時候給他們公平能補償成長階段吃的虧嗎?實際上這種人在申請大學的時候入學標準還會大幅度的降低呢,但真正能進名校的也是少之又少。再延伸一點,人生來就不可能公平啊,有的侵略者無惡不作可能仗打完了還能回國安享晚年,有的人沒幹什麼壞事可能還對社會有很大貢獻結果恐怖分子一次襲擊就可以把他們年輕的生命終結了,還有人剛出生沒多久就夭折了,這找誰說理去呢。一個人的命運除了靠自我奮鬥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如果說上天是公平的,那也不可能在同一輩子里給每個人平等的待遇,這輩子讓你吃虧了也只能下輩子給你補回來中國的高考制度"可能"對考生是更公平的,但對大學而言未必公平。
學生需要合適、優質的學校;大學亦需要合適、優質的生源來促進其發展。
教育看起來更像雙向匹配市場,我國高考制度則更像單向商品市場。
通俗說我國高考制度更像是拿分數買學上,只要你分數(錢)夠了就能「買到」錄取文憑(商品)。大學作為交易的另一方只能把錄取名額(商品)擺到市場上,對學生(客戶)的了解極為有限。
典型的商品市場通常是可以對商品進行標準化或明確分級,比如咖啡豆交易市場。而人是否能進行標準化或明確分級?
我們都知道藝考的存在,這些專業僅僅考慮成績是完全不合理的。實際上除了這些特殊學校(專業),對大部分學校(專業)而言,盡量全面的考察學生能力是很必要的。性格內向的未必適合搞市場,性格外向的未必適合搞科研(?),然而很多性格因素是很難通過大學教育改變的。
這種一刀切的商品市場會直接導致一個後果:學校未必能招到最合適的學生,學生也未必能進最合適的學校。這也會導致一個惡性循環:學生對學校/專業的不認同和對學業的懈怠,學校和老師在對待教育上不負責任。
通常這一次不成功的匹配會影響很遠,不僅僅是四年大學,還包括畢業後的就業和事業發展。
毫無疑問商品市場必然比匹配市場更容易避免市場擁堵,參考下我國的人口基數和教育資源,好像我們別無選擇。
至於說代際運動,毫無疑問我國高考制度的表現更明顯,這也是在這幾十年內被實實在在證實的事情,很多農村學子藉此走向城市,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對寒門學子而言,讀書是很可靠的走出困境的機會,家裡有錢的孩子則紛紛出國了。
高考制度明顯有很根本的優劣,不傷筋動骨改不了,只能說有好處就得著,有壞處就扛著。
埃爾文 E.羅斯的《共享經濟:市場設計及其應用》(《who get what, and why》)裡面講述了很多關於配對市場的設計,對美國高中和大學入學也有不少篇幅,對此問題感興趣的不妨一讀。中國:你他媽不行。
美國:通過努力家庭背景才華大家公平競爭然後告訴你你他媽不行,你可以不服,走各種程序,然後讓程序再告訴你你他媽不行。
問題來了:
我媽到底行不行?
我個人認為中國比美國稍微好一點,但是兩邊都遠遠達不到公平。
中國主要的問題是,地域歧視(歧視人口大省),家庭出身歧視(歧視漢族普通人),考試內容不太合理(你能想像考研要靠政治?)。
美國主要的問題是,種族/性別歧視(歧視亞洲人男性),母校出身歧視(歧視那些不太好的學校),還有對社會關係的考量(推薦信),以及錄取時暗箱操作(鬼知道什麼標準)。
PS:其實公平和促進代際流動是矛盾的。
5個月後再次被頂起來,居然翻到自己寫的東西,發現底下有人給政治洗地?
美國為什麼不考政治?美國為什麼不怕?
說到底還是中國的社會環境不行。
不想辦法改變,靠政治來培養「自己人」,最後只能把好人排除在外。
中國好歹你牛逼你可以積分落北京上海戶口,然後你孩子就可以享受低分飄過了。
你在美國你就是牛逼上天了,你子子孫孫都是亞洲人,錄取線永遠比別人高。
——當然最後說到底,還是比中國人申請美國學校要方便得多。
我覺得題主首先應該定義一下,怎樣的招生算是「公平」。
不然真的不太好回答這個問題。推薦閱讀:
※在外國學生眼中,中國留學生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
※為什麼在國外呆久了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中國了?
※留學生們是怎樣緩解出 offer 前的焦慮?
※如何評價「暴走漫畫王尼瑪知乎揭 ABB 老外副總裁京滬航班上爆粗」?
※口腔醫學生怎麼申請去日本讀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