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貸款利率 6%,可企業利潤只有 5%」這種說法?

2015年4月17日,總理提出:「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可多方面調查的數據表明,企業利潤目前平均只有5%,扣除財務費用之後不就成負增長的了嗎?」「實體經濟垮了,金融怎麼支撐?」
總理前腳考察銀行 央行後腳降准


為防止被跨國查水表,我要盡量保持語言的剋制。。。這個表述本身被斷章取義的話是很容易被認為很荒謬的,寫稿子的記者不太懂,比如利潤率是指凈利潤還是經營利潤等等,我個人理解5%的凈利潤率不算太離譜。

這種問題本身說錯和評論說錯的根源在於對corporate finance基礎的不了解和一知半解,我編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報表已捏著鼻子翻譯成中文)

假設有這麼個公司,總資本十億,一年銷售十億。貸款成本6%,企業所得稅25%,凈利潤率即5.3%,四捨五入算是5%。每年折舊一億,無投資,無流動資產變動,無股權和債權變動。一種情況是五億股本/五億貸款,一種情況是無貸款。

首先,不管談凈利潤率還是經營利潤率,分母都是銷售額。而債務成本的分母則是貸款總額,兩者根本就是不可比的。以有貸款為例,5%的凈利潤率本身就是在扣除折舊和貸款利息以後的數字。

其次,一個企業的經營所得永遠是在債權人,稅收和股權人之間分配,並遵守這個順序。因為債務的稅盾效應,從股東的角度來說,對比有債務和沒有債務的情況,不管是RoCE (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衡量營利的常用指標)還是股權投入的年現金收益,有債務都會高於無債務,這是最基本的債務槓桿效應。在盈利範圍內改動假設對結論沒有影響。

最後,正確的認識債務成本的方法是去比較稅後債務成本和想要進行投資的項目的內部回報率,從一個投資的完整周期來衡量資金成本。假設我們可以投資十億來建起這個公司,可以經營十年間保持假定的利潤率不變,十年後公司自然分解沒有剩餘價值:

在沒有考慮是股權還是貸款之前,無槓桿的項目的內部回報率是12%,這時只要對比這個數字和稅後債務成本4.5% (6% x (1-25%) = 4.5%)。只要項目內部回報率高於稅後債務成本,借債就是對股東而言合算的,且代表了先進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了正常理智資本市場的文化要求,代表了廣大股東的根本利益。


謝@亦君邀。

我覺得還是不糾結這個融資成本是什麼時候扣的吧,也不糾結貸款利率和企業利潤到底是多少,總理說的道理是沒錯的,就是企業利潤微薄、資金成本高。但要解決這個問題,絕不是把利息一降了之,隨意釋放流動性,那是治標不治本,緩口氣而已。

而隨著經濟惡化,工業企業的主營活動利潤率也在14年呈下降趨勢,全年低於6%,基本是總理所說的水平。這一利潤率是凈利潤,是扣除了債務成本和稅費之後的利潤,正如 @PhilippeS估計的那樣,不是經濟利潤。所以如果就「商業銀行貸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可多方面調查的數據表明,企業利潤目前平均只有5%,扣除財務費用之後不就成負增長的了嗎?」那句話來說,確實說錯了。

雖然說得不對,但企業融資成本到底貴不貴?

小型民營企業和個人經營企業的融資成本可以從溫州指數中得到部分反映,當前民間融資綜合利率大致為17%-19%,這一資金成本也與P2P資金成本相近。

資質較好的中小企業若通過發債方式籌資,中小企業1年期私募債發行利率大致在8%-10%左右。若能從銀行獲得貸款,他們的得到的貸款利率大致為基準利率上浮20%-50%,大致為7%-9%。
資質非常好的企業,包括大型央企和大型龍頭企業,才能拿到不上浮或者上浮10%的貸款,發債的利率也大致為6.5%左右。
而中國大量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成本都在10%-15%之間。

這個價格貴嗎?非常貴。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自13年起就逐步下降了,至今也降到不足5%,還要低於利潤增速,後期還會繼續拉著利潤往下跑。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只能不停借債,不斷增加槓桿率。2012年,非金融企業債務佔GDP比重113%(數據來源啊Wind資訊),2013年我國非金融類企業部門槓桿率為109.6%,2014年有人測算達到140%。在同期,直接融資發到的美國這一比重大概80%左右,同樣以銀行體系為主導的德國50%左右,日本較高也在100%左右。這一比重過高說明企業負債總額和比重在增加。

從上面三組數據可以看出,15年以來利率並沒有明顯的降低,但企業的收入降低了,利潤也相應降低了。若說沒有融資貴的因素,也不客觀。未來一段時間如果經濟持續下行,不僅不利於結構調整,企業也將很快無力支付貸款,到那時就真的會把利潤吃光了。銀行與實體經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是一定的。

所以總理的錯誤,我覺得是口誤。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是高層高度關注並且也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但是用現有放水、定向寬鬆和降息無法解決,根本還是利率市場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與產業結構調整一起進行,但這都需要時間,經濟下行期進行大的改革,不只是需要魄力就可以的了。


看了這個問題中引用的話和補充說明,再看了鏈接中的報道,這個話的意思,相當於是:你按6%的利息借錢給我辦事,我辦下來只能掙到5%,如還利息還得倒貼,這個事還能辦嗎?這是說話人對聽話人的提醒和告誡,用了最簡單的方式,是一種工作交談,而非嚴格的學術或專業討論。用6%與5%比較,是要說明和解決融資貴的問題,聽話人一聽就會明白。一段時間以來,有關要解決融資貴的問題,要求、規定、會議紀要之類的,已經很多了。

樓上盧斌評說了一句:如果貸款賺的錢比企業辛苦幹活還多,那麼誰還去干企業?也就是這個意思了。

比如,說銀行的貸款利率6%,這個利率並非利潤,銀行的貸款是由存款派生出來的,你得支付存款利息,還有管理費用,說企業利潤,還有個不同的利潤口徑問題,像這裡說到的5%,既然是調查數據,應當是包括了財務成本後的利潤,現在有幾家企業,是可以不發生銀行貸款的呢?要細較起來,還可以有許多說道。

我這樣說,沒有否定樓上一些答主專業的回答的意思。比如債務成本,利潤、資金周轉、稅收、資金周轉率等方面的分析,在回答中,普及一些相關知識,也是好事。

只是民間有一句話:『我說的是鍋里的,你說的是坡上的』,這樣去計較,意思不對稱啊。媒體引用了說話人的這句話,是不是該這樣引用,可以討論,但聯繫上下文,要說的是什麼,還是可以理解的。

體制內常有兩句話:一句是:領會精神;還有一句是:不折不扣執行。有時候,在說要不折不扣有些話不好理解時,跟下來就是另一句:領會精神。

對說話人的這句話,領會這個精神,即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就行了。


我認為,不管5%的利潤是扣掉貸款利息的凈利潤還是毛利潤,企業都很難活下去。
因為哪怕已經扣掉了利息,如果明年業績下降5%,直接就赤字了……
經營過實業的人都知道,不要說下降5%了,毫無理由地跌個10%-20%也是可能的(這裡毫無理由指的是非主觀認為決策錯誤的因素導致的情況)
這時候,背著巨額貸款的企業怎麼辦?
5%利潤的企業抗風險能力很差。
抗風險能力差的企業就不應該去大量貸款。
所以不管5%的利潤有沒有把利息算進去,利息都已經是壓死中小企業的重擔的組成部分之一了。


絕大多數小微企業的利潤是趕不上銀行利息的,現在動輒融資成本10幾個點,一個企業即利潤能達到10幾個點點少之少,所以,不管央行再怎麼降息,這個問題都不可能那麼容易解決,前段時間寫論文,在國家工商總局網站上查數據顯示:自2014年年初,商事制度改革一年,我國新註冊登記的市場主體就達1292.5萬戶,企業融資成本是不可能降下來的,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
貌似扯遠了


總理說的是EBITDA/主營業務收入=5%
—————————————
這個也是利潤率!
總理是懂金融!懂經濟!懂會計的!
——————————————
如果我國企業這個指標的眾數真的是5%,確實能活下來的不多…


我國的經濟指標一定要看數據來源,總理說的應該是統計局或者國資委的數據。如果從企業報稅務局的報表看估計全國 EBITDA肯 定不到5%,如果從企業報銀行的數據看 EBITDA肯 定比6%高,不然他們也不會借的。
我覺得當務之急是建立各部門之間共享可比對的數據交換體系,先把基礎數據搞清楚再說其他。其實這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如稅務局和銀行報表交換,既能防止偷稅又增大了金融詐騙的犯罪成本,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建立不起來。T^T


早上起來看了下微信,領導把問題鏈接發了過來,跟我說,十點之前看不到我的答案,今天就不要在行里見到我了。我跪下了,領導你啥時候在行里見到過我了,白天我不在行,晚上你回家了。等我刷下朋友圈,啊哈哈哈,領導竟然在圈裡嘲笑總理,目測很快就會被查水表,看來我脫離苦海、升官發財的日子指日可待,啊哈哈哈。
.
不說沒用的了,見客戶路上,手打答案,不知道這個回答是否計入績效。
還記得剛入行的時候,在領導豪華的辦公室里,大客戶部的剛哥把我們幾個叫了進來。剛哥說,大家都知道咱們房地產界有招保萬金四大天王,但是還有一個超級厲害的公司,把樓盤開到三四線城市,拿超便宜的地,賣超便宜的樓。什麼?你們說某大,那不行,那個公司負債率高到,唉,多少我不說了,你們自己去查,我就不嚇你們了。
我要給你們講的是某某園。大家都知道房地產行業比較賺錢,凈利潤十幾二十很正常,但是房地產行業融資成本也比較高,某某園在我們行的信託代銷成本都在……,假設就是9%。
哇,這個資金成本可不低呀,那凈利潤才十幾,成本就九了,這樣科學嗎,不科學。某某園有個殺手鐧,從拿地到開盤只有九個月,個別盤是六個月,也就是一年期的信貸資金,可以流轉兩次,資金成本就攤薄到五了。
啊哈哈哈,我們下面一群恍然大悟,茅塞頓開,藉機對剛哥一片崇拜,跪舔。
.
題目里的說法,資金成本率和利潤率的分母是不一樣的,資金成本率的分母是信貸資金,利潤率的分母是營業收入。一般的企業,即使全部靠信貸資金支持流轉,其營業收入也數倍於信貸資金,往往與資金流轉次數有關。
.
好了,我拿我兄弟小明的菜販子事業來跟大家解釋一下。
小明是個機智的人,發現了我們村巨大的大蔥的市場需求,每天至少能消耗100元的大蔥。小明就在銀行貸款100元,期限一年,利率6%,一年的利息是6元,財務費用6元。小明每天凌晨去批發100元的大蔥,在早市上以105元的價格賣出,天呢,那豈不是他要賠1元。但是我說了,小明很機智,他第二天又去批發100元,又以105的價格賣出。一年365天,除去下雨下雪媳婦兒纏著任性不起床等原因,一年可以賣300天。
那一年下來,小明的營業收入是105×300=31500元,營業利潤5×300=1500元,財務費用6元,凈利潤1500-6=1494元,凈利潤率1494÷31500=4.74%。
哇,你看,凈利潤率4.74%,貸款利率6%,看起來好可怕對不對,但是小明的資金流轉次數越多,成本就越低。
.
哇,想想領導就要被查水表了,還真有點開心呢。來來來,領導你看看我的答案。
「小胡啊,我覺得這份工作還是不適合你,他們保安隊還缺個人,你去吧。」
「領導,領導……」
------------------------------
照例推介下自己的公眾號,有一些自己的隨筆、文化類,深圳的吃喝,銀行民工的心酸故事,歡迎關注交流吐槽。

http://weixin.qq.com/r/g0xbQzPEdm4JrXcg9xmR (二維碼自動識別)


Update:當時沒仔細讀,剛又讀了一遍,發現 PhilippeS 老師說的不是ROE ,而是Earnings/Sales ,貸款利率的分母是Debt,無論怎麼樣都是沒法比較的。我這個答案是另外一種邏輯。
----4/21答案---
目前的答案大概有三種說法。
1. PhilippeS老師,認為總理/記者說的是企業利潤只有 5%是ROE,這個數據已經扣掉了貸款利息,所以無論貸款利息有多少,企業都是活的下去的。

2. @NERV 老師,認為總理/記者說的是EBITDA/主營業務收入,這個演算法的話,是企業是沒得賺的。

3.@胡明威 老師,認為總理/記者說的是單次利潤率,要乘上周轉次數才是年度利潤率。

我稍微做了點數據,從我做的數據來講,PhilippeS老師的說法應該是符合實際的。

首先是滬深兩市股票的ROE和銷售毛利潤
(銷售毛利率=(營業收入-營業務成本)/營業收入*100%)
(數據來自Wind,選了4個季度的,一共13700條數據):

總理/記者說的企業利潤只有5%,應該指的就是ROE

附上各行業毛利率分布


銀行利率一般是年化收益率了,而企業利潤5%往往沒有年化,沒問題,重點是周轉率,年化收益率。例如4s店進一批車,貸款1000萬,3個月賣掉,這一單生意利潤5%,一年下來做4次,年化收益率就是20%! 遠高於貸款利率!

…更多文章請到信貸風控手記-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H-Howard


我理解你看到這個說法時的心情,所謂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其實,你只要保持對官員的正常期望值就行了!


這句話非常業餘。
貸款利率 6%,可企業利潤只有 5%,說這句話,就是默認企業拿到貸款一年只周轉一次。但實際上這筆錢可以周轉幾次、幾十次甚至上百次。
舉個例子,假如公司借1億6%的貸款用於採購和生產,一年周轉5次,毛利5%,那麼產生的營業收入就是1*1.05*5=5.25億元,成本是1*5=5億元,毛利0.25億元,假設銷售、管理等各項期間費用合計0.1億元,再扣除貸款利息1*6%=0.06億元,那麼營業利潤還有0.25-0.1-0.06=0.09億元。
也就是說,只要周轉次數夠快,企業毛利潤率低於貸款利率的情況下,企業保持盈利是沒有問題的。
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高,這個確實是事實,是多種原因促成的。所以總理提出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確實是正確的政策方向。


學過周轉次數么?


今天看到這個我也想吐槽了。利潤本來就是扣除利息等財務費用算出來的啊。更何況就算毛利5%,利息6%,也是有的賺的啊。例如某企業賬期三個月,借入銀行100 採購,收入100/(1-5%)=105.3 倒騰4次,毛利(105.3-100)*4=21.2 完全可以cover到6的利息啊。。。


肯定不是毛利5%啦,理財產品都5%了,如果毛利只有5%了,那麼干實體的人是0個。


企業資金周轉一年一次的企業可不多。
這問題在普及凈利率已經扣除財務成本的朋友,你們是在瞧不起我們群眾的智商嗎?
——————
補充,原諒我半夜答題的草率。
看到各位老師補充了相關的數據,給出5%這個數據的可能來源,我覺得我有必要就這個問題補充一些目前回答里還沒有的信息。
問題是問如何評價,我想不去計較總理口誤問題,大家應該能達成一致的觀點是,企業,特別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過高。所以我想聊聊企業的財務成本。
曾經8年擔保行業從業,我看到的大部分浙江民營企業的融資成本都在10%以上。
這個10%由以下部分組成。
1、銀行基準利率,暫按6%估算
2、利率上浮部分,不考慮數據嚴謹,按我經驗所得,一般30%上浮,則加1.8%
3、怎麼禁都禁不了的存貸比,即使四大行也基本要求貸款金額50%以上比例的存款,商業銀行一比一配比是正常,該類存款假設以全額銀票方式回存,銀票貼現成本扣除存款利息,年化成本3.5%左右,則增1.7%。
4、到月底季度底,還要時不時花錢找第三方存款幫銀行衝擊存款餘額,一般一次話費0.2-0.3%,就算一年兩次吧,加0.5%。
5、還沒完,民營企業不管你是買設備,建廠房,幾乎一律拿的基本都是一年期流動資金貸款,貸款拿的錢在固定資產里,一年後到期就要歸還了,而銀行已經批好新的授信,不夠錢還的,只好拆借假設還款額度一半金額日息0.2%以上的資金歸還,從還到放,3天是正常的,於是0.3%又沒了,當然這個問題可能和企業自身的財務規劃不善有關
6、最後以上這些考量都是從下限標準的價格出發,合計10.3%。
7、企業拿的若是擔保貸款,專業擔保機構加上3%擔保費用,若是朋友企業擔保,那財務風險更是不知道怎麼算成本了,而且中小民營企業的貸款基本都是實際控制人個人連帶擔保,過去這些年在中國做企業,真的太艱難了。

江湖再見。


先說一個故事,一個朋友在某國企做財務,年初預算會上,領導開會過公司的年度投入產出分析,拍桌子罵道「投入1個億,凈利潤預測才300萬,還不如老子直接把這錢存銀行呢!」

這其實就是現在中國的現狀,央企國企錢很多,多到不知道怎麼用,拿出去存存貸貸都不少錢,而民營企業融資很困難。

6%?那是銀行的起步價,真正能拿到這個價錢的,要麼有優質的資產抵押,要麼有政府的貼息扶持,但全中國那麼多企業有多少能做到呢?

其他的企業就只能用擔保公司,這樣9-10%能拿下就非常不錯了。

我一向不喜歡用國外的知識體系來硬套國情,完全不一樣。
比如所得稅25%,中國非上市公司,有幾個嚴格交稅的?

但即使規避掉了大部分所得稅,中國的很多企業,特別是製造業企業仍然如履薄冰,為什麼?
主要原因如下:
1. 售價上不去,你可以說中國人喜歡殺價,你也可以說中國人沒有掌握核心價值,你還可以說中國人沒有掌握核心產業鏈,但事實就是價格上不去。
-----------------------------

2. 資金鏈困境,對於大部分製造業企業,東西賣出去了距離錢收回來還有不少的距離,然而人員工資,銀行利息,這些錢卻是沒有什麼賬期空間的。原材料採購可以有一定的賬期空間,但是相對而言,製造業企業對賬期的控制能力是比較弱的。
營業利潤只是看上去的報表數字而已,凈現金流入才是關乎企業生死的指標
5%的利潤率不代表你收入了那麼多錢,而6%的貸款利率則意味著你一定要付出去那麼多錢。

3. 人工成本上升,特別是工人工資,這些年上升的非常快,再加上社保的投入,一個製造業企業有幾百號人很常見,而管理幾百號人也需要不少成本,這也是為什麼製造業做起來太累的原因。

4. 灰色支出,這部分大家都懂,因為尋租空間而產生的企業成本,很難避免。比如環保局要來查企業,要求企業必須買他指定的xx廠的環保設備,你懂的。


再回到題目的貸款利率問題
說實話,目前的降准力度還遠遠不夠,未來還會繼續有一系列的動作

總理的話,你可以這麼理解,如果貸款賺的錢比企業辛苦幹活還多,那麼誰還去干企業?
而大家都不去干企業的話,你又貸款給誰?


1 銀行的貸款利率很難降,因為存款利率都5%左右了,而且中國銀行業的NIM本來就已經很低了。。。銀行存款利率,在各種理財產品的衝擊下,只升不降
2 6%是標準利率吧,小企業有幾個能拿到?小企業的實際財務成本遠遠高於8%

說實話,我覺得不要糾結於銀行貸款利率了。最重要的是銀行願意貸給有成長性的小企業。


  • 100萬的貸款x6%年利率=6萬利息。
  • 企業拿到這100萬每月周轉一次,一年有1200萬的銷售額,5%利潤=1200萬x5%=60萬,就賺了。
  • 企業拿到這100萬每年周轉一次,一年只有100萬的銷售額,5%利潤=100萬x5%=5萬,就虧了。

對也不對,像我們公司這類商貿公司,毛利只有10%不到太正常了,但總資產周轉次數一年總得五六次以上吧,這樣算來,扣除財務費用仍然是有利可圖的。


推薦閱讀:

匯率和利率的關係?

TAG:中國經濟 | 利潤 | 利率 | 貸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