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藝術評論里所說的「張力」指什麼?
各種評論里經常提到「張力」這個詞,但是我對這個詞的理解僅停留在一些模糊的感覺(個人理解張力和意境、可延伸,以小見大等有關),更準確的意思卻不清楚。在網上搜索到幾篇論文,但看完只覺得各種繞,還是沒理解這個詞。在這裡希望能得到一個比較通俗的答案。
前段時間看了一本書《生態學的設計論》,在裡面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將吉布森的 Affordance 理論及他的生態心理學的中「表面」這一概念投注到「張力」一詞,在書中深澤直人多次談到這個詞(他從1994年開始就思考這個詞語),並且由一個形象的描述引出,我覺得這個描述能夠符合「通俗」這個要求。
「英語中的 "execution",具有『藝術的達成度』、『表現出來的成績』等涵義,我想『張力』也是決定達成度的要素之一。」
在「『張力』——表面的力量」這一小節中,他用了草莓作為引子,「如何籍由草莓表面的種子及周圍的光澤等,來判斷草莓的硬度以及是否已充分成熟?」,人為什麼可以知曉草莓的成熟度呢?靠感覺的經驗和表面色澤的複合資訊的技藝來判斷。草莓的細胞組織壓迫表面,當這種張力達到頂點的時候就是它最好吃的時候,張力是通過表面的紋理和光澤表現的,顯示的是內部的力量。
深澤直人在談論張力的時候,還將物理上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來解釋內和外的取得一個「緊繃」狀態的關係,「內在壓力也可以說是主觀,外在壓力可說是客觀。取得平衡、保持輪廓、保持表面。」
所以,通俗的答案是:蜜桃成熟時。張力的英文名稱為「tension」,是新批評學派的重要觀念之一,與「extension」和「intention」有關。即你所使用的語言與外在事物所形成的緊張感。譬如一句詩歌(隨便舉例「床前明月光」),首先其有內在的語音結構,閱讀時候會有一種緊張感,這是語言內部的張力;另外它與外在形成某種對應關係,這種對應在這裡是直接的,有時候則是曲折的,這就是語言同外部事物的張力。
這裡表述的不是非常精確,但大致意思便是這樣參考文獻可讀新批評文集和形式主義那本論文選。
大部分答案的回答都偏向於描述藝術審美帶來的緊張感。多種矛盾對立的因素彼此對峙,使事物的表達趨於飽滿......周曉農老師解釋的很清楚,不多講。
@Hi-iD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蜜桃成熟時。大體是指果實飽滿,恰到熟透/爛熟的分解線上。多一分就爛了,少一分就生了,剛到惹人垂涎欲滴的時候,最好。
主要對 @劉星馳 先生答案里的一些說法進行勘誤,我覺得可能是對外延和內涵解釋的不夠清楚造成的誤會,我清理一下:
退特的張力論實際上是修辭的概念。外延和內涵本來是一對概念,外延指的是適合於「某一概念的一切對象」,而內涵指的是「反映於概念中的對象本質屬性的總和。」舉一個例子是比如我們說「芬芳」,這其實是對於很多有香氣的事物的概括,我們可以找到很多事物來描述「芬芳」,比如玫瑰花,比如女孩子的體香...
退特在他的文本里可能把這個東西的意義外延擴大了,他把外延是看做意象之間概念的連接,內涵指的是情感色彩,聯想意義。退特主張好的詩歌應當是邏輯和情感的協調,不能顯得太生硬,也不能顯得太濫情。
舉例如下。
退特在論文當中曾經引述了這樣的詩句:
愛情的酒是音樂/愛情的華宴是歌
實際上這句詩本身就在外延上失敗了,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邏輯關聯並不清楚,實際上把兩句話的修辭互相交換一下,表達效果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差異。對音樂/歌給出的限定太少,所以並不能清楚地表述好隱喻的意義。這實際上只是詩歌鍊字的一種思考方式。
劉星馳先生答案里對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可能已經偏離了退特的本意。生命的個體體驗與詩歌背後反映的普遍真理之間的對峙可能是另一個問題,譬如艾略特的著名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
實際上新批評的論文都是針對很具體的文本來進行理解的,如果我們單單把術語拿出來聊是毫無意義的。當然,後來張力論的意思變了很多。比如君澤師兄說的詩歌內部語音節奏的張力,詩與外物的張力都是有的。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評論里把陌生化和張力混淆了。張力多數時候是文本層面分析修辭的術語,而陌生化主要指的是能夠引起主觀審美層面奇異反應的表達效果。儘管形式主義和新批評有比較相同的理論傾向,但是術語是沒有辦法混用的。
陌生化又稱為反常化,奇異化。實際上指代的是藝術表達的間離效果。人們在日常語言的使用當中總會重複一些習慣性的,機械式的表達,而詩歌可以通過打斷這種語義連接賦予修辭以新鮮,陌生的感覺,通過增加感受的難度和時間,加強作品的藝術效應。
比較簡單的闡釋如下,引自論文《作為藝術的手法》:
「如果許多人的全部複雜生活都不自覺地度過,這種生活如同沒有過一樣。」 正是為了恢復對生活的體驗,感覺到事物的存在,為了使石頭成其為石頭,才存在所謂的藝術。藝術的目的是為了把事物提供為一種可觀可見之物,而不是可認可知之物。藝術的手法是將事物「奇異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艱深化,從而增加感受的難度和時間的手法,因為在藝術中感受過程本身就是目的,應該使之延長。藝術是對事物的製作進行體驗的一種方式,而已製成之物在藝術之中並不重要。
在美術領域裡,張力,其實是視覺理論中的一個借詞。
我們將畫面比作場,不同的事物落在場中,就形成不同方向不同強度的力,這些力的組織就是張力。
1)德語裡面說有趣,引人入勝,用spannt(富有緊張感的),它的名詞是Spannung(張力)。
2)在哲學中,張力一般用來指(常常是同一個人的)理論與理論之間的緊張關係,常常就是(表面上或者是實質上的)矛盾,不和諧之處。
引自《你的劇本遜斃了!》
讀者就喜歡瞎操心,就喜歡你把他們逼進死角,讓他們抓狂,讓他們心跳加速。
張力是:一個父親要做出決定——他是應該放低弔橋以免一列客車撞入河中,還是應該不放下弔橋,這樣就不會軋死他落入弔橋機械裝置里的兒子。
張力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利害關係。不能是你在電磁爐上把什麼燒煳了這種——當然如果所有鄰居都在旁邊站著等那就很有張力了——所謂利害關係就類似:「我的主人公會冒什麼樣的風險?
《好人寥寥》中,湯姆克魯斯扮演的律師角色接手了一個大案子,賭注很高——如果他輸了,他的當事人就會入獄把牢底坐穿。然後中途,賭注又加碼了,如果他在和傑克尼克爾森的較量中輸掉,那麼他在海軍的法律職位也就不保。對於一個老爸是美國檢察長的傢伙來說,這是世界上最大最終極的彈子遊戲。
——————————————————
我理解為牽一髮動全身。
看的時候心裡「卧槽卧槽」
張力,一種力平衡現象,如水表面凸起欲破未破的力平衡現象等。以此現象用於其他方面,我理解就是一種逼人的飽滿度。一種形式,如文字的、語言的、畫面的等等,對情感、意象、思想的蘊含,到達一種賁張欲出的程度,並因此讓人感覺到一種緊張、興奮、激越、心潮澎湃時,即為我們在其他方面使用張力時要表達的現象。
張力這個概念可以解釋得很複雜,但本質很簡單,其實就是情感變化上的無限可能。
一個人睡在床上沒有張力,一個人假裝睡在床上才有張力,因為你會去想,他為什麼這樣做,會發生什麼,發生了什麼,你的情感隨著他的境遇而改變,你不知道會變到什麼方向,這種對於情感變化的不確定性,就是張力。
「張力」一詞,對於多數人來說,可能最多是見諸於各種影評之中。當然,中學物理課上,除非你全程都在睡覺,否則「表面張力」,總該聽過吧。
我嘗試就從這兩點之間,看能否解釋清楚什麼是「張力」,也許語無倫次,見諒。
水在真空中都會成球形,這是因為在沒有其他外力干擾下,純為表面張力的存在而產生的一種理想形狀。關於球形的完美性,歡迎喜愛數學的同學補充,我只想用一句話形容,叫「渾然天成」。那是事物的一種美好的理想狀態。
電影也追求這種狀態。電影所表現的世界,都是努力在對現實世界進行還原,即使是像「阿凡達」那樣純虛構的世界,卡梅隆仍然是對我們現實世界的一種還原,只不過他是以陌生環境放大人性的真實美醜。所以如果電影世界構建的不夠真實,不夠渾然天成,背景有漏洞,情境有穿幫,那是一種相當大的缺憾,也一直為電影製作人員和觀眾無法容忍。在這種情況下,電影張力甚至無從談起。
但是,即使你在電影中構建了一個渾然天成的「真實」世界,如何把觀眾帶入進去?就是電影技藝和手法的問題了,也即『execution「。畢竟我們看的不是風光片,事實上,就連風光片,也講究拍得好和不好的,鏡頭表現張力夠與不夠的。
所以何為表現張力?這和電影的基礎理論有關。西方的電影基礎理論認為電影的目的就是在放映時間段內,最大限度的把觀眾帶入到銀幕世界中,讓他們忘記自己其實是坐在一個狹小的位置上,身處一片黑暗之中。
順帶說一句,在西方的電影理論中,他們認為觀眾此時的智商是相當高的,如果他們被」帶進去「了,電影中任何一丁點兒的破綻觀眾都會立刻感覺得到的。相比之下,我們的電影導演經常想當然地認為觀眾是很白痴的。
我們還回到水滴問題,真空狀態下,成球形的小水滴和大水滴相遇後,會被吸入融於大水滴,這也是因為表面張力的原因。所以,理論家們把這個物理學辭彙用在電影理論中,也是想表達類似的現象:電影因為其強大的表現張力,吸引觀眾的全部注意力並讓他們的感知毫無保留地融入這個渾然天成的擬真世界中。
所以張力在這裡是指製作者能把你吸引進電影世界的技巧能力的強弱程度。
最後舉一個很直觀的例子,變形金剛真人電影版第一部中,擎天柱帶領一眾汽車人首次出現在男女主角面前那一段,是一個經典的具有強大表現張力的橋段。無論是鏡頭運用,還是音樂,都很完美,我相信很多人在電影院看到那裡時,恐怕連呼吸都忘了。
@張慧佳 博士所說正確,這個詞最先有可能是艾倫·退特提出來的,進入大家的視野應該是沃倫的功勞。沃倫認為張力是詩歌的本質描述,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新批評理論在詩歌批評上頗有建樹,如今幾乎已經成為美國文學研究的「共同遺產」了,要是沒有新批評,大家寫文學批評還是在寫讀後感呢。其中張力說居功甚偉。可惜即使是現在,新批評的理論在坊間仍然不被理解,非科班出身的文學愛好者們幾乎不知道新批評都有哪些看法——從這道題的回答中可以看得出來:諸多語焉不詳的說法,其實並沒有多少真知灼見。
張文初教授在講解張力,在我看來最為通俗易懂:
文本結構的所指是內涵大而外延小的。然而成功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在於,這個小的外延不會影響藝術作品強大的表現力所指涉的更大的外延。這就出現了一個奇妙的現象:為什麼竟然會有這樣的東西,它的外延很大,內涵同樣很大呢?這不符合形式邏輯,然而卻符合我們的審美感受。這種現象就是「張力」。
換成人話就是:一個藝術作品所傳達的信息可能是一個故事、一副圖景、一場衝突……總之是某個個案。然而給我們的生命體驗卻遠超個案,我們可以稱之為認同、感動、共鳴、玄思……這種生命體驗,不是什麼聯想、想像,而是實實在在的具體體驗。這就是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也就是藝術作品和一般「用具」或者「自然物」的根本區別。
舉個栗子。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首詩敘述的是作者的個人體驗,是具體的他和他的兄弟的情感。但是讀者為什麼感受到如此強的代入感呢?其時空深廣,讓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兄弟甚至親朋起來。於是,讀者們會心而笑,說:「古人誠不我欺也。」
這麼一來,這首詩的外延就不僅僅限於詩人所敘述的具體情境了,而是綿延到整個人類的時空之中。這種現象就是「張力」。
除了新批評,很多理論流派都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只是提法不一樣罷了。我是讀了《藝術作品的本源》才略有淺見的。而海德格爾可沒說過什麼張力之類的。
後有同行指出張力說出處如下:
作為一名文學專業的學生,我必須要說,張力說是由泰特在《詩歌中的張力》中提出的,指的是詩歌的外延(字面意義)和內涵(暗示意義)形成的整體效果,唯美主義,象徵主義直到雅各布森都有強調詩歌的內涵,但泰特同樣重視詩歌的外延。詩歌語言的外延和內涵形成了一種衝突,他們相互指射相互推動,並且符合邏輯~其實我認為張力和陌生化,文學性都是指的詩歌語言不同於日常語言所造成的閱讀效果,而且新批評的很多理論和形式主義都很相近,他們可以放在一起理解。——————侯侯
潛層意,讓人出會兒神的語言
張力就是緊張感,興奮點
當你看到一個情節,一個事物,你的注意力被調動起來了,你為他擔心,為他感動,為他流淚,那麼這就是張力增加了;如果你昏昏欲睡,你腦子溜號,你起來上廁所,那就是張力釋放了。
所謂張力,往往伴隨著一些典型的情節,比如劇中人緊張了,那麼讀者就容易緊張;劇中人害怕了,那麼讀者就容易提起注意力;劇中人遇到了危險,那麼讀者就容易為她擔心。
當然,張力並不僅限於以上情況,這就是藝術的千變萬化之處。
--------------------------補充吐槽分割線--------------------------
話說,張力這個詞絕對是文學評論里一個超級玄乎的詞,你要是看那些玄之又玄的解釋絕對能把你侃暈。
他們或者搞得很抽象,看上去一堆嚇人的詞;或者搞得很華麗,一堆五彩斑斕的比喻。可是你看完了偏偏就是看不懂,或者好像懂了又好像沒懂,總之你是不好意思再問了。
沒錯,我說的就是排名靠前的兩個答案: @Hi-iD 的和 @武震 的;相對來說,我認為 @君澤 的答案說得清楚很多,支持。
我真的很好奇那些投贊成票的人,你們看了那些解釋真的明白啥是張力了嗎?你們如果寫小說知道怎麼製造張力,釋放張力了嗎?你們如果看小說,能分辨出哪個段落張力大,哪個段落張力小嗎?
哈哈,果然有人問這個問題。
我當時看書的時候就覺得肯定有許多人不明白。但現在學文學的很少有認真的,都混個文憑,所以這種問題也就沒人去深究。其實一開始確實難理解,我就想了個辦法:替換。
只有這樣才能說到點上,而不使人云里霧裡。
"新批評"的那個任應該叫退特,首先運用這個詞解釋文學現象。
我發現運用這個詞的許多語境里她的意思就是"矛盾",這裡取褒義的意思
若再不好理解就把它想像成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狀態。中國古代文論里有意境,境界,等等這樣的專有術語。
比方說,這本小說的抒情質地與表現手法之間的張力讓人回味無窮。
自己體會吧。
學術的話:張力是內涵將要突破形式的那個臨界點,濃一分不能淡一分不行
形象:一美女穿著毛衣和脫得一絲不掛其實差不多性感,能勾起你擼點的往往是那含苞未放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一剎那
一句話概括:張力是藝術的乳溝
(反長篇答案:) )
張力,就是前面掛著胡蘿蔔的那隻驢的狀態。
張力,就是一個哈欠的舒展和收回。
張力,也是一個噴嚏,在肅靜的場合優雅地按捺回去,但仍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可以看作高級的噴嚏。
張力,就是你輸入文本的時候,下面一直隱著的「保存中...」。
……
文學、藝術相關的評論中,「張力」實際上指的是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藝術表現程度。
無論文學作品或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藝術化的描繪,或用文字語言,或用肢體語言,或用色彩,或用音符,而這些藝術化的描繪都是針對內容的一種適度的強調與誇張,產生一定的藝術感染力,讓受眾在欣賞時受到感動,獲得藝術欣賞的享受。
作品的優劣程度決定其藝術表現力的高低,越優秀的作品越容易感動人,張力也就越大,兩者呈正比。新批評的概念之一,可具體參讀新批評的相關書籍。
衝突的積累 在爆發前的狀態
張力,盈而不溢。
寓意為包容性極強。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