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的人口負增長是否是不可挽回的,是否是影響經濟的首要原因,會造成嚴重的歷史後果嗎?
當年外東北因為柳條邊的政策終於丟失。當年闖關東的中國人卻終於憑藉人口優勢守住了這塊寶地!但如今計劃生育政策、經濟的不良造成東北人口「雪崩式」下降,不知東北的網友是否有切身體會?願聞其詳。
幫排名第一的@圖靈Don補一篇後續報道。
人口遷移原本就是全國普遍現象,拿「東北」說事能多一些點擊率,換做安徽湖南四川恐怕反響小很多,再「闢謠」又是一篇好文章 ^_^
---------------------------------------------------
近日有媒體報道指出,東三省人口危機越發嚴重。多年的人口凈流出以及明顯的老齡化,讓東三省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然而事實上面臨同樣窘境的不僅東北三省,全國近半數省份正在失去活力。
依照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數據,在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中,人口凈流入地區有l4個,凈流出地區相對較多有17個,人口流失數量超過200萬的省份則有10個之多。人口流失數量最多的是安徽省。數據顯示,安徽省有962.3萬人在其他省生活或工作,佔到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的11.2%,而從外省來到安徽的人僅有71.7萬人,凈流失人口高達890萬,排名全國第一。緊隨其後的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在均為人口輸出大省的同時人口流入又嚴重匱乏,成為中國人口流失最嚴重的幾個省份。
許多地區在面臨人口大量流出的同時,低生育率問題更是令當地的人口形勢雪上加霜。中國的整體生育率本身就已遠遠低於能夠保證世代更替的2.1的最低生育率。低生育率也就意味著新生代人數不足,人口結構將趨向老化,而人口規模也會萎縮。在中國人口呈凈流出趨勢的省份中沒有一個達到2.1的基本生育率,甚至還有多省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四川、重慶黑龍江、陝西、山東、吉林、山西的生育率均低於全國平均。
此外流動人口多為青壯年,對於那些有大量年輕人口流出的省份來說,老年人口撫養比 (老年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之比)在上升。例如,人口流出大省 (直轄市)四川和重慶的老年撫養比最高,且增長極快。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兩地老年人口撫養比已經為全國最高,分別達到了16.24%和16.04%;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則奔到了24.43%和26.56%。另一個勞務輸出大省安徽,其老年撫養比也達到了22.33%。湖南、湖北、廣西、貴州、山東等勞務輸出大省,老年撫養比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些省份在人口遷移大潮和低生育率的夾擊之下不僅人口會漸漸凋零,也將率先成為老人省。
人口的遷移本沒有什麼錯,趨利避害固然是人的本性,沒有什麼理由能夠阻止人用腳來投票。而人口快速並大規模地向東部少數地區集中的現象,本質上體現的則是地區間資源配置失衡,同時也使由於低生育率必將帶來的老齡化問題在這些地區提前爆發。勞務輸出大省的人口危機其實就是空巢村現象的放大版。
昨晚睡前看的,一夜沒睡好,過來說說吧。
我今年三十三歲,33年沒離開遼寧。瀋陽人,在大連念的大學。
90年代,下崗之痛,我想只要在遼寧的,都會有體會。之前有其他省市的說各種問題,比如思想僵化、沒活力、人員臃腫......但這些都是上層的問題啊,跟廣大職工有什麼關係?
你能想像你現在40多歲,年富力強,上有老下有小,身為碼農或者營銷人員,算是技術骨幹,但是一個政策,你所在的計算機行業取消了,營銷算投機倒把了。你想轉廠,不好意思,每個廠子過日子都難。你想做買賣,大家全下崗,能吃飽飯就不錯了。(12月23日補充:很多人說取消計算機行業和投機倒把脫離時代。當時,瀋陽的毛紡陶瓷等工業,是全部割掉捨棄了,若論產品質量,紡織品至少比現在的某寶熱銷某寶爆款好得多。投機倒把這個,可以了解一下傳銷從合法到非法的過程。記得小時候有親友商量,要是傳銷也是非法,保險行業是不是也是非法......可見人心惶惶程度。現實的荒誕程度,超過大多數人的想像極限。)
這個時候你怎麼辦?國家讓咱們自謀出路,自力更生。有些大本錢的,做了小買賣,有些成了有些沒成。實在積蓄不多的,也得想想辦法,於是看電視,中央台在演蟻力神......這又是另一個悲劇。
我身邊的,有多少老山前線轉業回來的,下崗之後做了保安。
有多少之前是萬人國企先進工作者的,下崗之後做了環衛工人。
實在走投無路的,去堵廠子,去找ZF,去卧軌......
這些不是數字或者文字,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本分勤勞。
有些人問,誰讓給那麼點錢你們就同意買斷了?包括之前有人說,東北人各種懶散。
但是我要說,至少我在的兩個城市,因為長期的工業化歷史,你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工人階級的一些優點。
組織性紀律性,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東北人為什麼全國各地都有,並不光是這幾年東北經濟不行了,大家都出去闖。東北技術強的計劃經濟時代,有多少東北人支援祖國建設,撇家舍業去各地建工廠。全國工科高校的傳統專業,有多少泰斗級人物,現在還是東北口音。
1990年4月29日, 遼寧隊獲得亞俱杯冠軍,當時沒有網路手機,甚至沒有電話,民眾自發騎車步行,去瀋陽市府廣場慶祝。幾年之前,中國隊比賽獲勝,還能聽到放二踢腳的。這也是為啥出線會在五里河。
大張偉做的那個模擬被偷,測試見義勇為的節目,長春是見義勇為比例最高的,打小偷最狠的。
同樣是工人,做百貨鞋帽的,跟做火車飛機的,會差別很大。人爬在大機器上,像一個個小螞蟻。我想,這對人的性格,也多少有些影響。
以上這些,《鐵西區》、《鋼的琴》、《耳朵大有福》裡面,都有體現。那一代人,經歷過自然災害、文革、開放、下崗,宛若幾世為人。2010年左右NHK拍紀錄片,《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選取五個城市,就有瀋陽,為什麼,因為這個城市太過特殊,也因為20年之後,下崗之痛還未消散。
說說影響吧。不會總結,舉兩個例子。
有個中學同學,學習非常好,北大清華的苗子,當時家裡太困難了,沒辦法,去念的中師學校,沒考大學,之後去了個小學當老師。大家可能覺得可惜,但是現在瀋陽市內五區招考小學教師,都已經要碩士了,而且碩士進去,也沒有她工齡長,職稱高。另有一個學習很好的男同學,家裡有關係去鐵路開機車,生活也算不錯。
母親的老同學,當年因為違反計劃生育規定,被廠子開除。夫妻合夥做買賣(當時抬不起頭)。因為起初經濟尚好,並且自己有鋪面,現在生活富足。老同事聚會,說比之前的廠長過得都好。
另外就是為什麼工資低,好多人說私企工資低,其實本科畢業,在瀋陽,義務學校老師和公務員,工資也就是兩千多。財政沒有錢。
東北經濟好的時候,計劃經濟,效益都交給了國家統籌。現在東北經濟不行了,也養老保險制度了,又是全國退休工人最多的地區,退休金年年漲,社保資金缺口巨大,財政沒有錢,哪怕是體制內,也沒錢漲工資。
頭幾年聽過沈飛的一個段子,其實算是當年老國企工人一生的寫照,也能讓大家體會當年企業對員工意味著什麼:
生在沈飛醫院
進沈飛幼兒園
上沈飛附小
上沈飛附中
上沈飛技校
去沈飛工作
在沈飛找個媳婦
分個沈飛社區的房子
孩子生在沈飛醫院
在沈飛退休
在沈飛醫院搶救
沈飛沒有殯儀館
終於離開沈飛廠
再補充一點,關於後果。
這兩年東北經濟頹勢明顯,包括大連。原因很多,但是日元貶值,的確算個不大不小的原因,尤其對大連。大連經濟主要靠外資,而外資裡面,基本上都是對日相關,哪怕幾個歐美企業,也是做對日相關的經濟服務類貿易。對了,還有軟體行業的對日外包。因為這兩年日元持續貶值,造成對日服務類公司很難賺取人月差價,利潤降低。
我在大連學的日語,也可能是圈子問題,大連是我遇到的最親日的城市,聽移民的假鬼子笑稱是海外省。經濟能有多大程度影響政治,的確發人深省。
=================12月17日==================
【說說工業】
關於泰斗那個,我表述不清晰,就說了傳統工科,沒強調製造業,尤其是重工業。東北重工業的積累,從張大帥開始,到後來引進日本技術,當時是領先全國很多的。而且日本對東北的統治,跟關內有很大不同,是當做屬國移民建設的。
東北曾經如此富強:1945年工業規模亞洲第一
1925年,奉系軍閥在第三次直奉戰爭勝利後佔領上海,這背後的基礎就是東北的經濟已經比肩江南,20年代末東北工業化水平已超過長江流域,張氏父子的新政使東北的民族工商業成為日本滿鐵附屬地經濟的威脅,這成為9.18事變的經濟誘因。東北形成了以鋼鐵、煤炭為中心的重工業體系和以糧食加工、紡織、食品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體系,而直到1949年,關內中國可憐的的工業還只是局限於幾個大城市。20年代末,北平、上海拍發到歐美的電報需轉經瀋陽。東北易幟前夕,東北擁有了中國最強大的海空軍,易職後全部移交南京政府。而當我們廣泛宣傳上海灘的繁華時,千萬不要忘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亞洲第二國際大都市 ――哈爾濱,34家外資銀行在哈埠開設分支機構,與巴黎、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直接業務往來,哈埠的金融動態左右遠東的金融形勢。在哈爾濱的外國商業機構達 1809個。1928年,以出超實際利益比較,哈爾濱濱江海關穩坐全國六大海關頭把交椅,成為全國最大的麵粉生產和出口基地、酒精和啤酒生產基地, 1926年,中國第一座廣播電台――哈爾濱廣播無線電台成立並開播。1928年5 月,哈爾濱車站已經可以出售直達歐洲各城市的客票。
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成立, 1943年,當時世界上約有80個獨立國家或政權,承認偽滿洲國的有蘇聯、泰國等23個,中華民國雖不承認偽滿洲國的合法性,但在1935年之後與其建立了通郵、通車、通航及貿易聯繫。從 1933年到1942年,偽滿當局詳盡規划了大大小小109個城市的建設,而這樣的對東北的全面系統規劃我們還沒有做過。
長春曾是亞洲近代唯一一個比東京還先進的城市,是中國第一個全由外國專家規劃設計的城市,是中國唯一的仿照外國首都建造的城市(巴黎、堪培拉),「國都新京(長春)」到1934年,整個城市全部掩映在綠海之中,因此有了「城市山林」和「森林之都」的美稱。到1942年,長春人均佔有綠地2272平方米,超過華盛頓1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綠地面積的5倍,為世界大城市之冠,一時在國際上聲名鵲起。1934年,長春建成亞洲最大的無線電台――新京無線電台,長春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抽水馬桶的城市,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管道煤氣的城市。長春是中國第一個規劃地鐵的城市,1938年開始,在長春規劃120公里的環城地鐵和有軌電車道路,還有環城高速公路。主要街道的照明和電訊線路採用地下管線,是亞洲第一個實現主幹道電線入地的城市。
偽滿洲國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經濟成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由於關內連年內戰,赤貧的中國人口大量湧向關外,1936年1月,全東北人口3097萬,到年底猛增到3701萬人,1941年達到4229萬人。東北在張氏家族時代就以驚人的城市化進度超越東部沿海,偽滿時期城市人口繼續增長,1931年9.18事變前夕,東北城市化水平為11.5%,1942年達到23.8%,而中國城市化水平1990年才達到18.96%(2001年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東北地區城市化水平最高,達到52.1%,而2003年中國城市化水平為37%,)。1939年東北鐵路里程超過10000公里,1945年達到11479公里,而中國1949年鐵路總里程22000公里,1943年東北公路總里程近6萬公里,而到了1949年,中國含東北在內公路總里程才8.09萬公里,1932年,東北航空線總里程1.5萬公里,當年或近年的中國航空線總里程目前沒有數據,但是可以參考的是,1950年的中國民用航空線總里程才 1.14 萬公里。1940年,時速130公里的彈丸高速列車由大連機車廠研製成功。1934年至1943年運營於南滿鐵路新京至大連區間的亞細亞號特快列車採用大連製造的SL-7流線型機車,全封閉式空調車廂。
到1945年,東北工業規模超過日本本土,亞洲第一。從瀋陽到大連的沈大線兩側工廠煙囪林立,城市連成一片,成為舉世聞名的「綿長工業區」,瀋陽鐵西區被譽為「東方魯爾」。東北工業化水平迅速提高,1931年,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6.9%增加到59.3%,而中國2003年才達到 57.5%。1938年,偽滿洲國共發電16.3億度,而且有亞洲最早的大量的水力發電,1943年,豐滿水電站開始發電,發電能力每年22億度,而到了 1949年整個中國發電量才43億度。1943年時,東北以佔中國九分之一的土地和十分之一的人口生產了佔全中國49.4%的煤,87.7%的生鐵, 93%的鋼材,93.3%的電,69%的硫酸,60%的蘇打灰,66%的水泥,95%的機械,形成了龐大的人造石油、特種鋼等當時領先世界的尖端科技企業。1945年時,全中國工業總產值東北佔85%,台灣佔10%,連年內戰的「一窮二白」的中國其餘部分只佔5%。
作為全亞洲最美麗的城市,長春一度成為許多學者討論國民政府還都何處的首選。膠著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美軍為了換取蘇聯參戰以大幅減少自己對日作戰的傷亡,在雅爾塔,美英合夥秘密出賣了中國,以中國在外蒙古和東北權益的巨大喪失為代價換取了蘇聯的參戰,他們指出:「惟有蘇聯參戰,才能最終戰勝和徹底摧毀日本」。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聯150萬軍隊在滿洲里、朝鮮半島北部、南薩哈林島(庫頁島)迅速摧毀了日本軍隊。僅僅23天的戰爭,蘇聯軍隊以極少的對日作戰傷亡從中國換取了巨大利益,(中國抗戰後沒敢追究關於中國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加入蘇聯成為圖瓦人民共和國的問題,又在1946年1月被迫同意了外蒙古獨立,合計失去達173.5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而打下1300萬平方公里江山的清政府才丟失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唐努烏梁海地區和外蒙古大部是豐美的草原和高山森林、草場,還有星羅棋布的湖泊和豐富的礦藏,而我們中國人至今還以為那裡都是戈壁荒漠。)還繳獲了豐厚的戰利品。這還不知足,從1945年9月到1946年5月,蘇軍把東北的工廠、礦山、電站等物資絕大多數拆運回國,9月起7個月里火車日夜不停,甚至連長春市政府的辦公傢具都不放過。僅拆運宏大的鞍鋼就用了40天,發運貨車60列。1945年11月15日前,僅從瀋陽每天就有200輛貨車開往蘇聯,到1946年初,大瀋陽90%以上工廠都成空殼,連門窗都被拆走。共計劫走東北鐵路機車的75%和貨車的93%,而東北集中了中國當時的大部分鐵路物資和幾乎全部的世界先進水平的運輸車輛。
東北抗日英雄李兆麟將軍抗戰後曾任中蘇友好協會會長,面對當時東北複雜險惡的形勢,他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堅定地說:「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喚起人民的覺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據我黨的一貫說法是,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將軍在哈爾濱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但至今仍有歧義認為是蘇軍所為。著名地質學家、吉林人張莘夫受國民政府委派接收撫順煤礦,1946年在試圖阻止蘇聯工程師運走工廠里的機器時被害。鑒於蘇聯在伊朗、東北、東歐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威脅了美國利益,美國新任總統杜魯門在中國要求下對蘇聯提出交涉,1946年3月蘇軍開始回國。
殘存的千瘡百孔的東北工礦交通和破敗的城市仍然讓全副美式裝備的國軍咋舌,國軍更沒有見過密集的高壓電網和遍地飛馳的火車,留下了「將軍全國都走遍,發現工業聚南滿」的驚嘆。
【再說說科學教育】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5%8C%97%E5%A4%A7%E5%AD%A6_(%E4%B8%AD%E5%9B%BD) 維基百科:東北大學詞條
早在九一八之前,張氏父子就大力推動東北教育,雖然鬧出過不少笑話,但是的確是舍本投入的。1929年7月1日,東北大學第一屆畢業典禮,校長張學良向120名學生頒發畢業證書,授予學士學位。各系畢業成績第一的學生還由學校選送,往英、美、德國留學深造。同年秋,文法兩院學生遷入仿柏林大學設計的北陵校區(現遼寧省政府所在地),東北大學羽翼漸豐。由於學校經費充裕,教學設備和儀器等均為國內各大學之冠,環境幽雅,生活條件優越,關內的許多名人、專家和學者聯袂出關,以致於三江、兩湖、福建、四川等地傑出人才紛至沓來,選擇在東北大學教書,像章士釗、黃季剛、梁思成、林徽音等著名學者曾任教於此,東北大學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經費最多,師資條件最好的大學,其每年經費預算相當於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學的3倍多。
到偽滿時期,則是日本主導建設:
維基百科「滿洲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B%A1%E6%B4%B2%E5%9B%BD維基百科「中國教育史」滿洲部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6%95%99%E8%82%B2%E5%8F%B2
滿洲國境內的試驗所非常多。僅僅滿鐵下屬有許多研究機構,重要的有中央試驗所、地質調查所、公主嶺農事試驗場、鐵道研究所、衛生研究所。但是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滿鐵中央試驗所。中試所是滿鐵在滿洲國建立時間最早且規模最大的研究機構。是一個由7個研究部門組成的,直接向滿鐵負責的科研機構。中試所很少有純粹的學術研究,而是以技術研發為主。它所從事的研發業務涉及化學工業全領域及冶金和農產品加工等方面。其中既有石油、鋁等軍需物資的研製,又有醬油、日本酒一類民用品的開發。中試所有小規模試驗廠和化學工程實驗室等設施。以其研發成果為基礎實現工業化的企業有十幾家,而接受其技術支持的企業更多他當時 研究的主要是從油頁岩中提取頁岩油技術、新制鐵法的開發、金屬鋁的製造、煤液化研究、耐高溫汽缸油的製造等。日本通產省維護技術經濟安全研究會在評價中試所的業績時指出:「以中央試驗所的研究為基礎實現工業化的企業有十餘家,此外,在試驗所的指導下獲得很大成功的企業不勝枚舉,拋開中央試驗所就談不上滿洲的化學工業。還有,它不僅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做出,而且還對我國的化學研究、技術的提高做出了許多有形和無形的貢獻。它的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已經使它的地位不單局限在是滿鐵的一個研究機關,而可以誇耀為是東亞科學的殿堂。」當時其他的科學研究機構以及科學普及機構還有旅順博物館,滿洲資源館 滿洲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滿洲國協和會科學技術聯合部會,滿洲國調查機關聯合會,滿洲發明協會,日滿農政研究會滿洲部會,滿洲能率協會。滿洲國大陸科學院,鐵道研究所。科研非常多,暫時就這些例子。看看教育和文化。
根據《滿洲國之教育及其方針》中說道:「滿洲國三千 萬民眾,特有優秀之古來文化及良風美俗,似應以此為建設之基礎,然對於建設所必要之重要知識,優秀卓越 之技能,仍應廣求於世界,以謀建設新興滿洲國獨特之文化」(《遼寧教育史志資料》第三集上P29)。尤其是滿洲國政府的高中等職業教育體系完備,分科精細。這對培養勞動技能來說,可看 作是一種成功的教育。我們到現在還沒有建立起像滿洲國時代那樣的教育體系。何等悲哀??
1935 年成立滿於新京設立大陸科學院
1937年滿洲國公布《滿洲圖書株式會社法》,對圖書的出版、印刷、發行等實行管理髮行。4月6日在新京成立滿洲圖書株式會社,資金200萬元。
同年5月2日滿洲國中央政府公布《新學制改正令》,同時還發表了《學制要綱》、《學事通則》、《國民學校令》、《國民優級學校令》、《國民高等學校令》、《女子國民高等學校令》、《大學令》、《師道教育令》等,1938年建立新京醫科大學。奉天農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師道高等學校。滿洲建國大學(同年舉行入學式。滿洲國務總理大臣張景惠兼任建國大學總長。學製為6年),新京南嶺設立中央師道訓練所。
1939年設立成立新京政法大學、新京國立大學、新京工礦技術院及國立大學奉天工礦技術院。新京畜產獸醫大學、哈爾濱農業大學。同年,國務院的科學審議委員會在新京成立
1940年滿洲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大經路展示廳正式開館,展示動物、地理、礦物、地質及物理等項內容。奉天陸軍飛行學校開始訓練, 新京市立南嶺動植物園建成,佔地235.5萬坪。同年也建立滿洲國國立民俗博物館 。
當時的大學還有新京陸軍軍官學校,共有3297名學生就讀,韓國前總統朴正熙正是畢業這所學校。遼陽女子國民高等學校,吉林女子國民高等學校。很多啊,暫時找不到了。
滿洲國建立了一萬兩千所小學、兩百所中學、一百四十所師道學校(院),以及五十所技術及專業學校(院)和一些軍官學校。在滿洲國教育系統中,共有六十萬學生和兩萬五千名教師。另外,還有一千六百所私立學校,一百五十所宗教學校以及哈爾濱地區的二十五所俄國學校。
維基百科是這樣評價到滿洲國的教育水平。
滿洲國教育系統為滿洲國,以至韓國和日本,以及滿洲國後幾十年的各項建設事業提供了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在滿洲地區的教育系統中,滿洲師道培養的教師在滿洲國後的幾十年中的各級學校中一直是教學的中堅力量。如韓國前總統朴正熙和韓國將軍白善樺均為滿洲國軍官學校畢業。
[12月23日補充]
很多人回復說這段是要東北獨立或者復辟滿洲國。絕無此意!
寫這個,是因為要提醒大家,日本比大多數人想像的可怕的多,他們了解中國的程度遠勝我們了解日本。
摘一段當年《1942》的影評,不好意思,作者實在無考了。
1942年日軍發放軍糧解救災民了嗎? - 陸軍論壇 17樓
日本是中國的好學生,2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這麼干過了。
春秋戰國時,燕國滅齊國後。燕國大將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佔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後來要不是燕國把樂毅給換掉並改變政策,挖掘齊國人的祖墳激怒齊國百姓,齊國就真的亡了。
而岡村寧次是中國通,這段歷史他不會不知道!!!
================順便說說為什麼國企改制=======
我不是經貿相關專業的,對這個不是很了解,但是是在看日文相關書籍和紀錄片上看到這個說法。
89年的事件之後,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對我國進行了制裁,造成國內企業出口困難。
瀋陽原有的輕工業紡織廠,我知道的,一紡二紡三紡,一毛二毛(涉獵有限,不知道還有沒有四紡三毛),之前都有日本南朝鮮訂單,但是這個事件之後,接不到訂單,經營馬上陷入困境。
到現在為止,瀋陽本地沒有什麼紡織企業了。
===================說說人情社會==================
我外婆家是地主出身,外公家是富農。包辦婚姻,外婆十六歲開始生了第一胎女孩,之後連著生到第四胎,都是女孩。我外婆娘家是絕門戶(就是沒有兄弟),但是父親是留東洋回來的,比較開明,勉強可以在婆家度日。可婆家實在受不了了,逼著我外公納妾,當時外婆有哮喘,身體不好,我外公後來說,納妾就是逼她死。於是帶著外婆和四個女兒,舉家從鞍山搬到瀋陽。(之後很奇葩的,到了瀋陽,就生了我大舅)。
我外婆1998年去世,84歲,歷經張大帥、民國、日偽、民國、建國、文革、改革開放,生了九個孩子,除了一個因當時醫療條件所限夭折,無非正常死亡。外公外婆的親戚,都是地主富農,除了日偽時候有個親戚看《推背圖》走火入魔,不知所蹤。亦無一人非正常死亡。
爺爺奶奶家同樣如此,除了一人參加國民黨後來去了台灣,無一人非正常死亡。
東北地區跟關內文化迥異,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貓冬自然產生的親友鄰里熟絡,還有薩滿等信仰。近代政權頻繁更迭,據說以色列還想在這建國,但是東北人習慣了,來者不懼,去者不追。別說什麼祖上闖關東的闖回去,難道你不知道我大砍省三亞市?聽說過大砍省海外屬地愛爾蘭大區?
死不了就活著,
互相能幫襯就幫襯,
戰爭了,
互相輔助著一起逃命,
運動了,
互相幫襯著一起活命,
下崗了,
大不了大夥一起喝粥。
看到陳雲相關資料,11月2日瀋陽解放,頭兩天停水停電,但11月6日,就有近千市民跑到太原街書店買書報。
膽子大,就是這麼任性!
================說說離婚率和少子化===========
遼寧不光是少子化的問題,離婚率也是全國第二。
下崗風潮有多狠?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比如有的女孩覺得找個公務員不錯,之後真找了個公務員結婚,這公務員還各種嫌棄她是體制外。之後忽有一日,他下崗了,各種光環不再,社會謀生技能還不如這個女孩。
當年的國營企業員工,經歷的就是這樣的轉變。
男方下崗女方強的,就算為了孩子過下來了,也天天磕磕絆絆。
女方下崗男方強的,男主外女主內,還好些。但是有些升官發財找小三的,老婆又受不了,只能離了。我朋友在保險公司干過,說最開始瀋陽保險公司的女業務員,大多數都是這種。他們單位的銷售冠軍是位阿姨,樸實,有點嘴拙,給人媽媽的感覺。
所以大多數瀋陽人,就算沒生活在婚姻問題家庭,也目睹過婚姻問題家庭。大家也想得開。
另外就是大多數瀋陽人的確認為男女都一樣,重男輕女的很少。
我身邊丁克的還有好幾對。
包括我自己,33歲單身著,我媽媽也就偶爾念叨念叨我。
從這點來看,瀋陽還是個挺包容的城市。
====================寫在最後===============
這是我在知乎的第一個帖子,寫這些,是因為看了 @babayage 的答案,覺得很貼切,權當實例補充了。也便於大家理解東北人的一些特點。
說些數據體現不出來的東西。
利益相關:東北人。1.
東北的新聞管制力度,歷來是全國前列。
在培訓考記者證的時候,省領導會明確指出:新聞人要知道,D性高於RM性。2.
東北的民俗,部分地區用未開化來形容也不過分。
即便是東北的大城市裡,吹牛,務虛,鑽空子,走捷徑,依舊是社交的關鍵詞。
好面子不丟人,但「面子」的內容很可怕,違規幾乎是最有面子的事。3.
重工業+國企的根底,改革開放得到的收益低,付出的代價高,這裡面有制度問題,而國企改制對東北人民造成的傷害,非人民之過。
注意:本人是堅定的挺改革派。
但改革也分怎麼改,改得有問題,也是問題。
不改,一起死。
改,也最好不要只讓一部分人,尤其是人民,承擔改革的代價。4.
強官、強吏的政治挂帥。
「官以不擾民為由」,這話在東北一定要被罵死。5.
懶。
姬喵喵犯了一個錯誤:比較優勢不是和自己比,是和旁人比。
東北的人力優勢——如果有優勢的話,其實不在於低教育水準的技術性人才,而在於高教育水準的人才。
但這些人,很多都走了,北上廣闖蕩去也。
東北人的人力優勢——這麼說吧,東北的服務業平均水準,幾乎是災難。
這多少也算文化層面的歷史遺留問題。
《闖關東》第一部里就有描寫,山東海南丟到東北墾荒,僱傭本地人,後者那叫一個挑剔,反正不愁沒活干,不愁餓著——地多著呢,用人的地方多著呢。
總之:
東北最大的優勢是天然資源,而人力恰是短板。所以,之所以造成這個現象,是一個最簡單的選擇題。
改造一個爛糟的環境成本低,還是挪動個地方成本低?
以上。
關於第一條,2000-01年瀋陽矛盾激化,出現了「慕馬大案」。
2001年2月14日,瀋陽市第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由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所作的2000年瀋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未獲得代表通過。
據瀋陽市人大介紹,這在中國各級人大會議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關於下崗,參看知乎這個帖子:當年的下崗究竟是怎麼回事?到現在,為什麼感覺國有企業反而越來越強勢了? - 政治
跟高票答案作者不同,我是土生土長的遼寧人,往上數三代五代都是,籍貫是遼陽,外婆是滿族八旗。
我寫這些,也不是拿著東北人的功勞喊冤叫屈要福利,尤其是瀋陽,雖然近現代開始事件不斷,但是除了下崗吃了次悶虧,苦難跟別的地方比起來,根本不值一提,哪怕鄰近的長春,還有1948。
我更想不出什麼辦法,能讓遼寧短時間之內再成為「遼老大」。
無論是地域性還是國民性,都不是短時間之內可以改變的,而當一個地區一個國家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首先被批判的就是這些。放在國內來看,我覺得沒有一個地區的人民性格是完美無缺的,兼具堅韌耐勞、嚴謹細緻、拼搏創新、自由奔放、謙遜友善、樂觀向上、商業智慧的民族,我想全世界也沒有,因為很多品格,是相互矛盾的(或者說是精分)。
題主的問題是讓東北人說說現狀,所以我就來說說。
哪怕有這樣那樣的不好,我還是覺得東北人有自己好的東西,不用妄自菲薄。
2013年12月19日,瀋陽,好面子的「中國好大爺」被雪後騎電動車的青年撞倒後,謊稱自己是沈飛退休幹部,有醫保,讓撞人青年「趕緊去上班」。其實大爺是下崗工人,家中愛人重病。
10多年前,瀋陽總是發生計程車盜搶案件,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司機被搶之後求救,被路遇的其他的哥救下,的哥們不罷休,追著搶匪到了市郊的一個村子,幾百輛計程車打開大燈圍住玉米地......
還有說東北氣候惡劣的,東北地區除了嚴寒,是塊寶地,無大的災害,算得上旱澇保收,五穀豐登。這裡有全國最好吃的大米,北緯四十度全世界最肥美的海鮮。
說什麼東北只有0.5-0.75個工作年,更是無稽之談。除了建築等室外作業,哪個工廠會一上凍就停工?
瀋陽本地的醫療、教育配套資源都很好,醫院有中國醫科大和遼寧中醫,掛專家號容易。
我母親喜歡游泳,在遼寧省游泳館游泳,分單雙日全年票,才600多。
瀋陽本地大學也不少,沈音魯美體院,想學個啥都有地方,前兩天還看到個詠春拳館。多說一句,因為是闖關東自然淘汰之後的移民和本地游牧民族血統融合,東北人體質都很好,雖然被各省挖去不少苗子,但還都是體育大省、金牌大戶,要是大砍省能聯合,就更無敵了。
瀋陽相比北上廣,算得上另一種的「小鎮生活」。
至於題主關心的人民生活質量,比那幾年是好太多了。而且我這種祖輩在瀋陽的,借了房地產行業的光,生活也算富足。
我喜歡旅行,
去北京的時候,在一個小衚衕里看到CCTV在採訪一個傳承人,覺得這個城市真好,藏龍卧虎,機會也很多。
去西安的時候,在城牆上騎車,去拜祭秦皇漢武唐宗,覺得這個城市真好,厚重多彩。
去黑龍江五大連池玩,在車裡看到一望無際的耕地,那裡地不論畝,而論「垧」,每戶有幾百畝地,農民富足,家家農機齊全。 (感謝@陸昊暘 地的丈量單位是「垧」 一種舊制單位 一垧一般合一公頃)
......
大學畢業後,也曾有機會留在大連,但我還是回到瀋陽了,跟父母在一起。
2010年5月,我父親去世。他是1956年生人,身體強健,英俊帥氣。小時候學習非常好,後來文革下鄉,報名參軍,體檢一切合格,但是因為家族裡有人在台灣,沒有被錄用。去國企上班,哪怕植樹挖個坑都一絲不苟,腳骨折了也不休息堅持上班,年年的先進工作者。下崗之後在私企做保安工作,夜班的時候摔了一跤,就再沒起來。一生操勞,沒享受過退休待遇。因為沒有保險,工亡之後來回扯皮打官司,被資本家老闆打電話恐嚇,法院各種不執行。
但是我仍然慶幸,他搶救的不到二十四個小時,我在他身邊。因為當時母親在外旅行,很難想像如果我不在瀋陽,會是什麼局面。
我想這就是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
無論任何國家,多優秀的民族,多富饒的物產,大家都繞不過經濟增速放緩和人口老齡化。
對於全國來說,東北只是個開頭而已。
而作為普通人,堅韌樂觀地生活,就是生命的一切。
===============12月20日補充===========
提到的一些片子鏈接:
0730土豆周末秀:小偷東北街頭被眾路人暴揍
[ihaowa.com][鐵西區].A.l"ouest.des.rails.(2003,.documentaire).DVD1.avi等
耳朵大有福-電影
鋼的琴-電影-百度視頻
[道蘭][NHK紀錄片]話說改革開放30年系列(5)在下崗的風暴中求生
=================一些大連的數據===================
作為瀋陽人,我不樂意過多評論大連,一個是不了解,一個是比較敏感。
大連在1945年之後兩次直轄,現在是計劃單列市,改革開放以後發展軌跡和經濟狀況跟東北其他地區差別很大,而且很多大連人自己也是跟遼寧甚至東北劃清界限的。但是既然說到了,就加些數據吧。
廈門為何崛起,大連為何被拋棄
先看第一張表,這是過去5年5個計劃單列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變動情況,反映的是5個城市的「吸金能力」(表中單位為億元):
城市 2008年 2013年 增幅
廈門 2430 5844 140%
深圳 14300 33900 137%
青島 4896 11418 133%
大連 5535 11954 116%
寧波 6354 13200 108%
從上表可以看出,過去5年中廈門的資金增長速度最快,當然這也跟它的基數最低有關。深圳在5個城市中資金總量最大,幾乎相當於其他4個城市之和。深圳佔5個城市資金總量的比重,從2008年的42.7%上升到2013年的44.4%,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力。在這5年中,全國「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的增幅是124%,也就是說,大連和寧波都跑輸了大盤。
再看第二張表,這是過去5年5個計劃單列市「小學生在校人數」變動情況,也就是說,反映的是5個城市的「人口競爭力」(表中單位為萬人)。
城市 2008年 2013年 增幅
廈門 17.6 24.1 +37%
深圳 58.6 73.0 +24.6%
寧波 46.8 48.7 +4.1%
青島 47.7 49.6 +4.0%
大連 52.2 43.4 -16.9%
需要說明的是,大連的數據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人數」,也就是說包括了初中生和小學生。按照一般規律,如果單獨計算小學生人數,大連下降幅度應該比表中數據更大。我在此前文章中說過,對於中心城市來說,小學生增長速度一般滯後於人口增長,因為這些城市生活成本高,來打工的夫妻在立足未穩的時候,不會帶孩子到身邊讀書。但這一點,對於這5個城市的影響差不多,他們房價都非常貴,尤其是深圳、廈門,目前都名列全國前五。
過去5年,由於計劃生育政策仍然在發揮作用,全國小學生下降了9.4%,但人口在緩慢增長。所以,只要小學生人數減少幅度不超過9.4%,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城市人口仍然在增長中。這樣看來,廈門、深圳人口增幅是非常驚人的,青島、寧波成績也不錯,只有大連的人口明顯在下降。
美麗宜居,是多年來大連在人們心目中形成的基本印象,它甚至有「東北第一城」的稱號。為什麼這樣一個城市,竟然在最近5年來,在47個大中城市裡人口競爭力最差?而且資金競爭力也低於全國水平?
我想,大連的衰退跟東北的衰退有很大關係。過去5年中,東北絕大部分中心城市都出現了人口外流現象。比如哈爾濱過去5年小學生人數減少了12.1%,長春減少了11.2%,撫順減少了18%,錦州減少了15.3%,盤錦減少了14.3%,齊齊哈爾減少了18%,牡丹江減少了27%。
對比數據你會發現,尤其人口遷出,大連的問題甚至比哈爾濱、長春嚴重。
大連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我建議再開個問題大家討論,而不是在這個問題下面地域攻擊和攀比。
=============大概我真是個思想落後的東北人==========
最近一個瀋陽又一個熱點事件,我想全國都知道了。瀋陽:老伴突發心梗離世 大爺緊抱遺體2小時
當時看到照片的時候,就想到我父親,因為大爺那個衣服,就是瀋陽普通保安更夫人員穿的。他們都是,年三十都不回家過年,要在崗位上。
《新北方》跟蹤採訪,大爺所在的房地產公司要幫忙捐款或者出車,大爺都婉拒了。大爺家兒子在瀋陽工作,女兒在美國,大娘來瀋陽給兒子帶孩子,大爺做更夫工作。
我不知道東北人都懶惰的說法從何而來,我身邊大多數這個年紀的老人,都是如此,只要能動,就想干點力所能及的工作,盡量幫著兒女減輕負擔,不想拖累兒女。
只要看到過連夜掃雪的環衛工人,誰都不會輕易說出東北人很懶這種話(瀋陽環衛工人都是東北口音)。
我認為知乎是個理性的地方,不應該地域攻擊和各種情緒化發言,說東北人如何如何的,我只想問一下,為什麼我在瀋陽接到的詐騙電話,百分之九十都是南方口音,連瀋陽警方提醒防範詐騙的時候都要強調這一點。難道我們可以據此蓋章南方人都是騙子?
給我評論的,我都認真回復認真看過,不會刪除,只希望大家心平氣和。
瀋陽:老伴突發心梗離世 大爺緊抱遺體2小時新聞摘錄:
所先生說,何大爺剛到時沒帶手套,坐著不到10分鐘雙手就凍得發紅,他趕緊回家給大爺取來了手套,拿來了紙板和泡沫箱,讓他坐在身下隔涼。已經抱著老伴坐了快兩小時的何大爺已被凍得渾身僵硬、臉色蒼白,聽到周圍人說大娘的嘴沒閉嚴,趕緊摘下手套輕輕用手幫她把嘴合上,還用手撫摸了幾下她的嘴唇。
有女孩曾給出事老人做心臟按壓
20時30分,何大爺依然抱著老伴,周圍的人也陪著流淚,「這倆老人感情得多好啊,能做到這個份兒上太不容易了,感人啊!」
「老太太剛出事時還有意識,一個小伙過去幫忙,可她還沒把家人的電話號說全就昏過去了,之後就沒了反應。」所先生說,過後一個女孩還過來幫老人做了十多分鐘的心臟按壓,不過也無濟於事。
警察趕到後,通過老人身上的新買的葯找到了藥房,再通過會員卡上的信息找到老人的家人。
這就是我可愛的老鄉們。哪怕全國都糾結扶不扶,也知道上前可能有麻煩,但是只要自己真遇到了,就會上前幫助。
樸實、直爽、堅韌、樂於助人。這些在任何一個正常價值觀念的社會裡會被讚揚的品格,我不知道有什麼值得嘲諷和自責的。
如果連這點地域差別都包容不了,泱泱中華談何擁抱世界、談何強盛?
窗外已經天寒地凍,人心豈能再不溫熱?
寫的太爛不要轉。
以下內容繁瑣無趣,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直接看黑體字部分,另新聞連接中可能涉及到的其他問題可移步我的另外一篇回答目前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東三省的定位是怎樣的? - 不及格的回答。
既然談到了人口流動的問題那我們就看一看全國六普之後的整體數據是什麼樣的,大家被新聞忽悠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只看東三省的數據難免以偏概全,讓我們看一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六普」)的整體情況,如果真的面臨「後繼無人」的問題,東三省的情況算好的了,還有一些省份更慘。吐槽一下弱智編輯哪怕他寫成「或面臨後繼無人」我也能忍,直接就面臨「後繼無人」難免有奪人眼球之嫌。
人口流動不僅僅是只從省份人口的流出情況來看的,同時需要參考很多因素,以下將從人口流動概念(可跳過不看),我國六普整體情況,東三省各自的情況概述,省際人口流動對省域經濟發展的定性分析(結合六普情況自行理解人口流動對各省份的影響)。內容呈現,不做分析,結合新聞,看官自辨。
按題目,明確寫東北地區但所附帶鏈接中明確寫明東三省即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不考慮「東北地區」概念下可能包含的內蒙古部分地區。
1.人口流動概念
1.1人口流動概念的提出
我們通常把英國統計學家列文斯坦(Ravenstein)在1885年發表的《人口遷移規律》一文看成是較為系統地研究人口流動問題的開端,對人口流動問題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然而迄今為止,學術界還未能給出一個讓人們普遍接受且較為明確的定義。
1.2學者們對人口流動概念的看法(習慣性擺設內容,可直接跳過不看)
1954年W.A.劉易斯(W.A.Lewis)提出發展中國家的農村中存在著大量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餘勞動力,只要城市部門的工資高於農村固定的維持生計的工資水平,就會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入城市,直到農村剩餘勞動力全部轉移到城市為止。這個過程促進了整個經濟的發展。
G.拉尼斯(G.Ranis)和費景漢(JohnC.H.Fei)於1961年推進了劉易斯模型,研究了劉易斯模型未予考慮的一些方面,如農業本身的發展、技術進步以及發展中國家技術進步的勞動偏向特徵等。
同年,D.W.喬根森(D.W.Jorgensen)假定工業和農業部門的工資均由技術進步率和資本積累率所決定,人口增長由經濟增長所決定,由於經濟增長不會超過人口增長所允許的限度,因此,工資水平是上升的,剩餘勞動不會出現。
1970年M.P.托達羅(M.P.Todaro)與J.R.哈里斯(J.H.Harris)所建立的模型把潛在的遷徙者對預期收益作為遷徙決策的主要因素,鄉—城之間的預期收入差距越大,遷移傾向就越強烈。
1975年,G.S.菲爾茨(G.S.Fields)改進了托達羅模型,增加了除預期收益之外決定城市失業率的其他因素,如農村的潛在遷徙者通過親戚朋友介紹到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農村勞動力先在城市非正規部門臨時就業或從事兼職工作,然後再找到在正規部門工作的機會,受過更高教育的勞動力受雇的較高概率等。菲爾茨證明,在考慮了上述因素之後算出的失業率比托達羅模型得出的失業率要低。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發展經濟學界再次掀起了研究人口流動理論的熱潮。新湧現的人口流動模型除了對原有的理論模型進行一些修改之外,更加關注早期人口流動理論尚未涉及的一些領域,如人口流動與經濟增長,人口流動、不平等與社會福利,人口流動與人力資本積累、遷徙動機與匯款動機,人口流動與勞動力市場政策等。
1.3適用於本問題的人口流動概念
實際上,人口流動由於出自不同的研究目的其界定標準就可能存在著差異,從題主的題意和所附新聞的具體內容看,這裡所指的人口流動個人理解為:人為了自身的利益,從一個地理單元移往另一個地理單元並較長時期居住的社會經濟現象。實際上,當下中國的人口流動主要是農民即農村勞動力從較不發達地區的鄉村向較發達地區的城市流動。
2.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流動人口狀況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從省際流入人口角度看,東部地區(7省3市)省際人口流動規模高居全國首位,達到6813. 64萬人,占省際流動人口總量的79. 34%;西部地區(11省1市)省際人口流動規模次之,總數為1041. 07萬人,在省際流動人口中的佔比為5.33%;中部(6省)和東北部(3省)的省際人口流動規模最小,均未超過500萬人,分別為457. 98萬人和279. 94萬人。從流出人口角度看,中部地區省份與西部地區省份為最主要的人口流出省份,流出人口總量依次為3823.82萬人和2756.94萬人,二者的流出人口總量在省際流動人口中的比重高達76.63%。從省際凈流入人口角度看,東部地區是唯一的人口凈流入地區,且吸收的流動人口規模龐大,達5300. 81萬人;除東部地區之外,中部、西部、東北部均為人口凈流出地區,其中以中部地區為甚,凈流出人口數量為3365. 84萬人,超過了西部(凈流出1715. 86萬人)和東北部(凈流出219. 11萬人)凈流出人口的總和。
「六普」期間我國省際人口流動規模及分布圖
觀察各個省區可以發現,省際人口流入規模超過1000萬的省區共有2個,分別是廣東和浙江,流入規模分別為2149. 78萬人和1182. 40萬人;省際人口流入規模超過500萬的省區共有5個,除廣東和浙江之外,還有北京(704. 45萬人)、上海(897. 70萬人)和江蘇(737. 93萬人)。在省際流出人口規模方面,流出人口超過500萬的省份共有6個,分別是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其中安徽省省際流出人口數量最高,達到962. 26萬人。省際凈流入人口規模的特徵與省際人口流入規模類似,凈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依然是廣東省,凈流入2061.72萬人;人口凈流入超過500萬的省份還有北京(677. 02萬人)、上海(872. 67萬人)和浙江(997. 00萬人)。最後考察省際人口凈流出的省份,凈流出人口超過500萬的共有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和四川5省,其中安徽省省際凈流出人口最多,為890. 51萬人。
五普、六普期間省際流出人口數量關係圖
五普、六普期間省際流入人口數量關係圖
在四大經濟區域中,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的分布呈現明顯的集中趨勢,流入人口分布集中在東部地區,東部地區的省際流入人口占流入人口總量的79.34%;流出人口分布則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兩地區流出了占流動人口總量76. 63%的流出人口。東北部地區由於受地域和省份數量的限制,其省際流入和流出人口均在四大經濟區中排名塾底。
從各個省區來看,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省際流入人口在200萬以上的共有8個,其中廣東、浙江兩省的省際流入人口數量均在1000萬以上,另外上海、江蘇、北京三省(市)的流入人口也均超過了 500萬。上述5省的省際流入人口比重達到了流動人口比重的66.05%,分布集中趨勢非常明顯。省際人口流出排在前五位的省份分別是安徽、四川、河南、湖北和江西,這5省的省際流出人口占流動人口總量的53. 64%,同樣具有明顯的集中分布趨勢。
超過500萬的人口凈流入大省共有廣東、浙江、上海、北京4個,凈流入人口依次為2061. 72萬人、997. 00萬人、872.67萬人和667. 02萬人,共計4608. 41萬人,超過省際流動人口總數的50%。與人口凈流入相對的超過500萬的人口凈流出大省共有5個,分別是安徽(890. 51萬人)、河南(803. 41萬人)、四川(777. 66萬人)、湖南(650. 39萬人)、江西(518. 75萬人)。5個人口凈流出省份的凈流出人口達到3640. 71萬人,占省際流動人口總量的比重約為42%。
省份的人口流動類型劃分圖
我國省區綜合流入與綜合流出選擇指數圖
3.東三省人口流動情況
3.1黑龍江省人口流動情況
3.1.1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簡述
根據黑龍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黑龍江省流動人口為555.8萬,其中,省內流動人口505.1萬人,外省流入黑龍江人口50.6萬,黑龍江省流動人口數量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4.5%,相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黑龍江省流動人口比重增加了4.6個百分點。2010年黑龍江省省際流入人口50.6萬,省際流出人口255.4萬,凈流出人口達204.8 萬,凈流出人口數量比2000年增加了2.6倍。2010年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的GDP為3 665.9億元,居省內第一位,成為流動人口首選的流入地。2010年有37.1%的省內流動人口和38.5%的省際流動人口流入哈爾濱市。人口流入的第二大城市是大慶市,有11.1%的流動人口進入大慶市。
3.1.2黑龍江省省際流出人口
2010年黑龍江省跨省流出的人口為255.4萬,比2000年增長了2.2倍,2010年黑龍江省省際流出人口最大的流向地是遼寧省,流向遼寧省的流動人口為 56.9 萬,佔總省際流出人口的22.3%;居第二位的是山東省,佔15.9%;其他依次是北京(40.3萬)、河北(19.6萬)、天津(19.4萬)。2000年人口普查時,黑龍江省省際流出人口流向地居前五位的分別是遼寧、山東、內蒙古、河北、吉林,相比之下,2010年北京和天津取代內蒙古和吉林,成為黑龍江省跨省流出人口的主要流向地。這說明,黑龍江省跨省流出人口逐漸放棄依據地緣優勢而形成的傳統流向地,越來越多地向經濟發達地區流動,經濟需求成為人們外出流動的主要
動力。
3.1.3黑龍江省省際流入人口
2010年黑龍江省省際流入人口為50.6萬,相比2000年的38.7萬人,上升了23.5%。從省際流入人口數量上來看,吉林省流入人數最多,佔總流入人口的23.8%,隨後是山東(12.3%)、遼寧(11.4%)、內蒙古(10.4%)。山東省雖然流入總量位列第二,但是與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相比較,山東省流入黑龍江省的流動人口呈現負增長,增長率為-18.9%。呈現負增長的還有江蘇省,增長率為-25.6%。從性別構成來看,2010年黑龍江省省際流入人口以男性為主,男性比女性多出12.6個百分點,這與省內流動人口的性別構成有所不同,省內流動人口中女性多於男性,說明女性流動者更傾向於短距離的流動。從文化程度來看,省內流動人口中的高學歷流動者比例略高於省際流入人口,前者大學本科所佔比例高於後者1.5個百分點,研究生高0.1個百分點。
3.2吉林省人口流動情況
3.2.1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簡述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字顯示,截止2010年,外省流入吉林省人口達45.6萬人,省內流遷人口 400.6萬人,兩者合計446.2萬人。同年,吉林省人口總數為2746.2萬人,省內及省際流動人口總數約佔全省人口的16.2%(表1)。根據2012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抽樣調查顯示,在省內流動人口中,省內跨市流動人口佔56.5%,市內跨縣流動人口佔43.5%,大致可推算出省內跨市流動人口約226.3萬人,市內跨縣流動人口約174.2萬人。可以看出,吉林省流動人口在數量上呈現的特點是:人數總數較大、省內流動是主流。
3.2.2吉林省省際流入人口
從全國四大經濟區(中部、東部、西部和東北)對吉林省的流入數量來看,東北地區流入數量最大(不包括吉省省內流動人口),六普(2010)時已達到19.4萬人,占流入總數的42.6%;東部十省(市)次之,為11.4萬人,佔24.95%;西部和中部地區分居三、四位,分別佔16.81%、15.49%。從各省市區的情況來看,黑龍江(占 28.6%)、遼寧(占 13.99%)、山東(占 9.76%)、內蒙古(占 7.61%)、河南(占 5.62%)、河北(占 4.47%)流入人口皆超過兩萬人,六省區流入人口佔到全部外省流入人口的七成以上。西藏、寧夏、上海流入人數最少,流入人口皆低於 1000 人。 從流入人口的增長情況來看,四大經濟區中西部經濟區增速最快,十年內增長了79.19%;中部經濟區次之,增長幅度也達到64.45%;東北經濟區和東部經濟區的增長幅度分別為47.7%和25.36%。受流入人數增長幅度變動影響,西部經濟區在吉流入人口占吉林省全部省外流入人口的比重十年間增長了近3個百分點,而東部和東北地區則出現了小幅下降。
3.2.3流動人口學歷水平狀況
下圖是利用吉林省六普數據和2012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抽樣調查數據繪製的吉林省流動人口(包括省際和省內流動)和常住人口學歷對比情況。可以看出,與常住人口相比,省內流動人口教育水平最大的特點是組別集中性:流動人口小學學歷及文盲比重遠低於常住人口,與此同時,流動人口中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比重僅為 6.96%,遠低於常住人口的 10.43%。絕大多數流動人口的學歷水平集中在初中層次(63.42%)。
吉林省流動人口與常住人口的學歷比較圖
3.3遼寧省人口流動情況
3.3.1遼寧省跨省人口流動情況
2010年以來,跨省流動人口一直是遼寧省流動人口的主體。2013年監測跨省流動的佔66.4%,高於2012年的63%和2011年的56.5%,持續走高。省內跨市流動的佔23.7%,市內跨縣的佔9.9%。遼寧的流動人口中,跨省流動的佔66.4%,其中來自黑龍江和吉林分別佔21.6%和10.5%,明顯高於其他各省。
3.3.2流動人口學歷水平情況
2013年流動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以初中為主,相比以往沒有變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數為55.5%,2012年為54.8%,2011年為54.5%;其次是小學文化程度的佔15.9%,具有大學專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佔7.9%。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5年,與2012年相比,高出0.2年,與2011年持平。
4省際人口流動對省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定性分析
省際人口大規模流動是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徵。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流動人口逐漸成為一支規模龐大的隊伍。在省際人口流動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處於不同地位的省份會受到人口流動的不同影響。因此,本節需要從人口流入省份和人口流出省份兩個角度來分析省際人口流動所帶來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
4.1對人口流入省份的影響
省際人口流動對人口流入省份的積極影響表現在:
第一,有利於緩解人口流入省份部分行業的勞動力短缺狀況。
人口流入省份多為工業化程度高、經濟發展體系健全的省份,其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勞動力相對短缺的行業。以北京為例,北京作為強勢人口流入中心,流入人口的就業80%以上集中在建築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製造業和居民服務業五個行業。其中,建築業是外來流動人口最為集中的行業,其比重接近100;住宿和餐飲業中的外來人口達到90%以上;批發零售業和居民服務業中的外來人口也在60%以上。可見,流動人口在流入省份的部分行業中發揮了支柱作用,是人口流入省份經濟發展的可靠保障。
第二,有利於推動人口流入省份消費需求增長。
大量人口的流入,在很大程度上有利於又口流入省份形成一個由流動人口帶來的巨大消費市場,進而帶動消費需求,也就是說,流動人口的增加與流入地的消費需求促進是正相關的以上海市為例,根據《2013年上海市統計年鑒》的數據,上海市的年末流動人口為953. 5萬,占上海市常住人口的40.06%。數量規模如此龐大的流動人口居住在人口流入省份中,衣食住行等消費品均需要在該省份中購買,各類用品需求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消費需求的增長。此外,一般而言,省際流動人口有大量的房屋租賃需求,且這一需求具有較大剛性,流動人口的大量湧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人口流入省份部分居民出租房屋的收入。
第三,有利於人口流入省份產業結構升級。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第三產業成為主導產業己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聚集了較多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以上海、浙江、廣東為代表的人口流入中心也分別是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的核心組成部分,其發達的輕工業和加工製造業也都需要為數眾多的勞動力。省際人口流動極大地豐富了人口流入省份產業升級的勞動力來源,為推動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上升貢獻了力量。
省際人口流動對人口流入省份的消極影響表現在:
第一,流動人口較低的受教育程度無法滿足人口流入省份現代化企業的用人要求。
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北京市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比重達到46. 48%,上海市流動人口的這一比重為59.78%。特大城市流動人口較低的受教育程度顯然對現代化企業的用人需求沒有任何幫助,相反可能會出現結構化失業。
第二,流動人口較低的人口素質可能會為人口流入省份帶來人口管理難題。
流動人口一般具有法律意識淡薄、自我約束能力差等特點,加之其年齡結構的年輕化特徵,存在因一時衝動而難以自控的可能性,甚至會因外界的各種誘因而成為違法犯罪行為的主體。由於流動人口數量眾多,人口流入省份一時間難以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間接提高了人口管理難度。
第三,流動人口的大量湧入可能導致人口流入省份環境承載力下降,間接阻礙經濟發展。
人口流動的結果之一是大量流動人口在人口流入省份集聚,北京、上海等強勢流入中心各項資源緊張已是不爭的事實,不斷湧入的流動人口勢必會加劇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並使人口流入省區人口數量突破適宜上限,導致經濟發展因環境問題而減速。「先污染,後治理」模式是經濟發展血淋淋的教訓,因此省際人口流動必須以適度為宜,必須以不突破環境承載力為前提。
4.2對人口流出省份的影響
省際人口流動對人口流出省份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為:
第一,有利於提高人口流出省份居民的收入水平。
省際流出人口在人口流入省份的勞動報酬高於流出省份,因此,流出人口除了在流入地的消費外,每年還可以為家鄉寄回或帶回數量可觀的現金。這為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流出省份經濟發展水平有重要促進作用。根據李強對農民工匯款情況的調查研究,有46. 3%的農民家庭得到的外出打工人員的匯款收入佔到家庭總收入的50%以上。可見,人口流動對提高人口流出省份的居民收入水平作用顯著。
第二,有利於提高人口流出省份的社會就業水平。
在數量龐大的省際人口流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口流出省份的剩餘勞動力,實際上就是失業或待業人口。隨著剩餘勞動力省際間不斷流出,人口流出省份的人力資源、土地資源與其他各項資源之間的配置更為有效,對人口流出省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也會不斷擴大。
省際人口流動對人口流出省份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
第一,導致人口流出省份人口結構惡化。
在省際人口流動中,青壯年是主要流出群體。在經濟相對落後的人口流出省份中,年輕人對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有著更多的嚮往。省際人口流動在改善人口流入省份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同時,也將結構較為單一的「613899」部隊(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留在了人口流出省份。這種現象不利於人口流出省份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甚至會造成省區間經濟差距的進一步拉大。
第二,造成人口流出省份農村土地資源浪費。
一方面,省際人口流動帶走了大量人口流出地的青壯年勞動力,老、幼等留守人員對農村土地的利用目標僅以自給自足為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口流出省份的農村勞動生產率,對於留守人員無力開發的耕地則選擇閑置;另一方面,由於人口流出省的省際人口流動並非永久性遷移,且流出人口很難在流入地獲得戶籍,因此在其返迴流出地省份後會出現圈佔耕地建築房屋等行為,也是對土地、耕地資源的破壞。
寫在最後:東三省的人才外流問題確實值得關注,但是若問人口外流的體會,有一些數據變動更為明顯的省份恐體會更為明顯,致使東三省人口危機:每年凈流出200萬人 面臨後繼無人 「後繼無人」、「雪崩式」一類駭人聽聞報道的出現,其主要原因是
繼2013年經濟明顯減速後,2014年東三省這種頹勢有增無減:去年經濟增速位列倒數第三的黑龍江,今年前三季度,以5.2%的增速成為倒數第一,遼寧增速也收窄為6.2%。
國人最喜歡把關注放在正數第一和倒數第一這兩個位置上了,倒數第一的黑龍江在過去的2014年吸引了太多媒體的眼球,以偏概全連帶東三省也都備受關注,東北地區卻因目前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東三省的定位是怎樣的? - 不及格的回答 中所提到的以及本人能力有限未能提及的一些原因近年經濟發展放緩,正如本回答中所提到的「後繼無人」確有為博人眼球而臭不要臉之嫌。
可能有人說我為發展過慢洗地,但實際上說它是「又好又快」卻實言過其實,這裡唐突的引用一句某空間傳爛了的話來說不知是否恰當
「中國,請你慢下來等一等你的人民。」
附: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是以市民的幸福感指數為評選標準的活動,國家統計局與中央電視台聯合主辦的《經濟生活大調查》評選和由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主辦的《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大調查》評選最具影響力。註: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另,提交答案前看到諸位的回答,有一些噴子藉此表達自己對東北人的個人偏見看法對問題毫無答問之意且個人實在不敢苟同。若東北真有不行的那一天,全國人民都會感覺到的,全國人民每吃的十粒糧食就有超過一粒產自黑龍江,全國玉米產量的近百分之十五來自吉林,黑龍江省的綠色食品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的1/4,綠色食品的產值佔全國的16%……能不能行不知道,但若真有不行那天,大概大家都會感覺的到吧。
參考:
1.《當代中國人口流動問題分析》 高洪
2.《黑龍江省人口流動新趨勢研究》 羅丹丹
3.《吉林省人口流動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 許世存
4.《我國省際人口流動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均衡性研究》 錢程
5.《發展經濟學人口流動理論的新發展》 馬穎 朱紅艷
6.遼寧省流動人口六成多跨省黑龍江籍最多__新華網遼寧頻道
7.2014中國幸福城市排行榜前30榜單 哈爾濱最冷但卻最幸福_37遊戲
8.《馬克思主義人口流動理論中國化的實踐與啟示》 解亞楠
遠的四五代,近的兩三代,我們之前就是從關內出來的,如今再回關內去,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有人慨嘆東北後繼無人,搞得好像我們來闖關東之前這裡有人似的。就只許祖輩闖關東,不許我們闖回去,是什麼道理?
共和國工業化過程中東北居功闕偉,歷史使命完成了就應該功成身退,而不是舉著功勞簿哭喊「我為黨國立過功」「我要見師座」。
東北苦寒,全年開工時間短,生產成本高,腹地交通成本高,工業資源已近枯竭,周圍缺少毗鄰發達經濟體。除了瀋陽、大連等幾個重點城市外,將來發展的道路必定是去工業化。黑土肥沃,林海廣闊,規模化經營農業(包括特色農業)、林業、漁業必然大有優勢。到時我們用著重慶產的拖拉機、珠三角的電子設備、長三角生產的農資給全國人民保障糧食安全。地幾千頃幾千頃的種,牛幾千頭幾千頭的養,播種靠大型播種機、上農藥用飛機、收割超大型聯合收割機……一個人種上百畝地不是夢,這規模優勢關內哪個地方比得上?賺了錢,大雪封山的時候坐在炕頭數錢喝酒吃餃子。我看不出有什麼嚴重歷史後果。
當然,搞規模農業就不需要那麼多人了,就如我上面所說,當初怎麼闖出的關東,我們現在就怎麼闖回去。不要那麼安土重遷,現在又不是十六世紀。
有人擔心人口減少會讓東北淪入日俄之手,真是捨本逐末。東北又不是獨立國家,守土衛國靠的是整個中國的強盛,國家強大日俄之流自然不敢染指。退一萬步講,東北將來就算一個居民都沒有了,只要我們夠強,光靠從湖南、上海、四川、河南、廣東、全國各地招來的邊防軍,你們所擔心的那些強盜就永遠不會來。
東北之於中國,相當於烏克蘭之於蘇聯。蘇聯在,則烏克蘭可以安心做糧倉,可以基本不要工業化,可以保障全蘇的糧食安全。這還不夠嗎?
覺得計劃生育害了東北的,我告訴你,你生的再多,如果本地無法安置,空心化也同樣無法避免。
至於那些鼓吹「滿洲獨立」的瘋子,等他們大麻醒來,讓他們去看看烏克蘭。所謂「滿洲國」的將來絕對不會比那個更好。
而且作為大連人我表示,大連人民對大碴子味的「滿洲獨立」毫無興趣,請滿洲國小將們將來安心成為內陸國民。
我們的籍貫一欄填的一直是山東。
(好像你們對籍貫這個事情很感興趣,我填的確實是山東煙台,從小到大我見過的人裡面絕大多數都填的山東某地,亦有零星填江蘇河北的,填大連本地的反而是極少數。我後來到關內上學、工作,也會有人對出生地和籍貫不是一個地方的現象表示奇怪,不過我覺得沒啥特別的)
/////////////////////////////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匿名。
因為以很多東北人今天的心態很難討論東北問題。趟渾水時要穿雙水靴。
有的東北人覺得自己是血袋,是受害者,被辜負了。我跟你說,你去網上隨便搜,全國人民都覺得祖國對不起他們省。江蘇人覺得自己貢獻多,浙江人覺得自己吃虧大,福建人覺得自己忍辱負重不被理解……這類觀點多如牛毛不可勝數,東北不是獨一份。
但這能說明他們(包括我們東北人)真的吃虧了嗎?這只不過說明本土意識開始覺醒罷了。覺得「上海最吃虧,全國人民都欠上海的」那群人,也是上海本地混的最差的那批人,也是阻礙上海發展最多的那些人。
覺得東北吃了大虧,全國人民都欠我們的,坐在地上一哭二鬧三上吊,對未來發展有何助益?
東北工業發展的瓶頸非常明顯,氣候、資源、交通都是限制因素。但恰恰是你們擔心的人口不是制約因素,國內勞動力又不限制流動,你要是真有有競爭力的工業需要工人,關內大把大把的青壯年勞動力分分鐘來你這打工。問題是我們有嗎?我們引以為傲的工業連本地勞動力都吸納不了,你還談什麼?
你要發展工業就必須有比較優勢,出路有三:搞出口導向就要交通便利;搞資源密集就不能資源枯竭;搞高新技術就要投資教育,建宜居都市。
顯然,出口導向跟珠三角、長三角比較沒有優勢;資源枯竭鞍山、阜新、鶴崗、雞西這樣的城市全都要完蛋,大慶還能再撐幾年,等俄國的輸油管線修過來,還可以搞個煉油基地;高新技術只能依託重點城市,大連、瀋陽、哈爾濱,這是條好出路,但其他城市怎麼辦呢?
說來說去還不是只有一條路:規模農業。
不要覺得種糧食就低人一等,我說了一句如烏克蘭般保障全蘇糧食安全,就有人要fuck,激動蛋呢?搞農業一樣可以日進斗金,特別是規模農業,利國利民,東北耕作條件得天獨厚,不走這條路難道你還有其他的發展出路?
只不過搞了規模農業就無法吸收那麼多就業,東北人要到關內謀生。
有人覺得這樣丟人,覺得這樣悲哀,覺得這樣不服氣。
可笑!
我們祖輩為啥漂洋過海來東北闖關東?老家人多地少不夠吃,逃荒來的。他們覺得丟人不?憑一雙手掙吃掙喝有啥丟人?現在東北吸納不了那麼多就業,怎麼辦?闖回去咯!比起一窮二白的祖輩,我們現在擁有更高的起點和更好的教育,憑啥不能闖出一片天?
有你坐在地上唉聲嘆氣的功夫,金山銀山也掙回來給你看了。
//////////////////////////
評論區里那麼多牛鬼蛇神,不服氣的很。我也懶得跟你們一個個吵架。
東北發展出了問題,我出了個主意就是發展規模農業+重點城市發展重點工業和高新科技,多出來的勞動力轉移到其他工業區。這主意大概不算高明,但我認為也未必錯的離譜。
好多人覺得不爽,說我地域歧視、階級歧視、收了黨媽媽的錢。這些東西你們都怎麼看出來的?還「來信砍」,你還會點別的不?
好嘛,你們看我不爽,那你們想個別的辦法搞你們的「振興」。照你們的法子辦,將來要是能讓東北擺脫困局,我寫檢查當眾承認錯誤。
可你看你們都說了些啥?除了「怨天尤人」這四個字,你們說出那怕一句有用的話了嗎?抱怨如果能換錢,東北早就超英趕美遍地黃金了。
老覺得自己委屈,老覺得別人欠你的,那還發展個蛋蛋。不想折騰就要受窮,全國都在折騰,憑啥你就例外?
忠言逆耳聽不進去,就只管點沒有幫助唄,又不收費。
瞧你們那點出息。直接上圖
東三省因為人口原因,GDP總量都不是太突出,不過人均GDP排名都在中游偏上,遼寧人均要比廣東都高。
民富方面,東三省也都是中游偏上水平,遼寧更是排名前列。
東北的文盲率基本上是全國最低的
人類發展指數也是國內較高水平,尤其是遼寧要比廣東好。
而且東北的環境在國內也算是很不錯的了。
各種傳染病在東北幾乎沒有,艾滋病比率基本上是全國最低。
而且基本沒有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
最後人口問題。。。全國的趨勢都是北上廣好嗎。。。東北還算不錯了。。。———————————————————
我想說的是,大家不要完全相信某些媒體記者或者網友的片面之詞,很多對東北的妖魔化描述真是令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很傷心,本人雖然沒有走遍全國各地,但多多少少也走了十幾個省份,真心話,比東北好的地方真是沒有多少,各方面都強於東北的地方可能就是京津 長三角 珠三角了,中西部是有很多省會城市發展的很好,但大多都是一城獨大,榨乾省內資源。
我當然也知道東北有很多不足,但這畢竟是我的家鄉,人們一直對這裡有很多誤解,我只是希望大家能夠客觀看待。
國家要是真正想振興東北,就應該讓人們看到東北的好,東北的雄厚基礎和發展潛力,為東北正名才能更好的吸引人才。
@william zhan:東北吸引不到外地人,留不住本地人。很精闢
高中生畢業之後都喜歡去北上廣甚至其他一二線城市上大學,上完大學很少有人願意回家鄉工作,大多數都留在了上大學的城市或者北上廣深。
而務工者如果能留在這些大城市也很少願意回到又窮又冷的東北老家,除非是落葉歸根願意回來看一看、住一住。
當然要刨除大連、瀋陽、哈爾濱、長春這四個相對有一些實力的城市,其他的小城市例如齊齊哈爾、佳木斯、鶴崗、四平、白城等都很難留住高科技人才,甚至是一些985、211的本科生(除非是中石油、中石化、一汽等大型國企)。
拿我老家某市舉例,總人口280萬人,城區人口不到100萬人,前些日子調研時通過公 安等部門了解人口資料,這些年的城區人口是持平甚至負增長的。
2013年總人口是289.77萬人,2014年總人口282.95萬人。
0-18歲人口從64萬人減少到58萬人。
18-35歲從82萬人減少到78萬人。
而35-60歲的102萬人增長到104萬人,60歲以上40萬人數量沒變化。
也就是說離開的多數為青壯年勞動力,高中畢業出去上大學的學生,大學畢業以後去大城市打拚的年輕人。
而談到城市人口,一些小城市已經幾乎沒有入口障礙了,農轉非農戶口在東北的小城市幾乎非常簡單就可以辦到,想從農村遷到城裡,或者從外地遷到當地非常容易,這一點跟北上廣深相比簡直天壤之別,一些城市甚至開始準備制定一些准出的障礙。
所以說到底東北的城市和農村(刨除大沈哈長)就是沒有吸引力。無法引入本科、碩士、博士等人才,沒有太多高科技企業,有的多數為國有大型企業。比如我家的某市的一半都是中石油,想回家工作除了去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只能去中石油、移動、聯通、銀行等工作。刨除這些只能去開個飯店、超市之類。查查高新企業也就那麼幾家給政府和中石油服務的,想讓高科技、高學歷人才落地非常困難,所以我的大多數高中同學(我的班級學習都很好,600多分出了好多)都沒有回到家鄉工作,都是去了大學所在地或者北京、上海工作,回來的一隻手就數得過來還都是家裡有油田職工背景進的中石油。
再有就是高等教育資源極具缺乏,一些GDP很高的城市沒有大學甚至大專,相關配套的產業就進不來,連帶著沒有當地畢業大學生,只有一些職高、中專生,造成整個城市就業人員的學歷跟大城市有極大的差距,政府機關外很難找到985的大學生。
其實東北人口出現負增長跟計劃生育沒有什麼關係,並不是人生得少了,而是人走出去了沒有回來,後一句"經濟不良"是主要因素。反對 @圖靈Don 「存在即為合理」式的回答,雖然事實就是如此普遍的存在,但是並沒有解決題主的問題——
「東北的人口負增長是否是不可挽回的,是否是影響經濟的首要原因,會造成嚴重的歷史後果嗎?」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在世行2009年度的《世界發展報告》里讀到的一段話:
在美國,每年感恩節前幾天,大約3500萬人口設法趕回家中與親友團聚。此時,某些地方正值冬季,因此,航班經常被取消。但美國人之所以忍受著離別親友之苦,是因為經濟活動集中在國家的少數地區。如果想分享這些財富,就必須靠近這些地區。正因為如此,每年800萬美國人跨州移動,以縮短他們與經濟機會的距離。
我想中國大概也是這樣的吧,曾經大多是春運式遷徙,礙於傳統觀念和經濟實力,更多的人只是年輕時在城市謀生,年老落葉歸根回到家鄉,但如今更多人願意遷往發達地區定居。
由於人口和其他諸多要素的流動越來越自由,經濟活動在一國範圍內的極化現象恐怕是難以遏制的,並且在循環累計因果的作用下,極化地區增長愈加迅猛,衰落地區蕭條愈加難以挽回,也即所謂馬太效應。就像曾經工業發達的美國五大湖地區、德國魯爾區淪為「鐵鏽地帶」,中國的東北老工業區也是一樣的。
所以人口流失只是個現象,其本質在於地區的衰落。可以說人口流失既是原因也是結果,首先由經濟衰落導致,反過來又加強經濟的衰落。如果區域經濟的衰落沒能遏制,人口流失也是難以挽回的。
至於「會造成嚴重的歷史後果嗎?」的疑問,恐怕不好回答,底特律淪為鬼城算不算嚴重後果?東北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么?這可能需要更深層次的研究。
以答主水平,只能說,如果僅僅是小城市和農業人口在減少,大城市人口保持基本不減,也有好的一面——更多人在發達地區居住,不僅自身生活會更加舒適,也繁榮了當地經濟。遷出地農村地區住宅面積減少、人均耕地增加,為大規模機械化提供了更好的條件,也會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至於衰落的小城市。。其實當時只想評論,沒有認真分析什麼,腦子裡都是「卧槽原來山東人當我大東北是殖民地啊」,現在想想不妥,稍微補充一些內容。
我出生在哈爾濱的郊區,85後,基本是看著城市發展建設長大的。我極小的時候有一些模糊的記憶,也是關於逃荒,郊外的人家大門都是不鎖的,經常有逃荒的人走進屋子,討口飯,喝杯水,我家裡不算富裕,但姥姥每一次都會給她們抓好大一捧米,而且塞上能買兩三個包子的零錢,如果是冬天,會請人家在屋裡暖暖手腳再走。遙想400多年前流寇災民一擁而入,語言不通,螞蝗一樣蠶食資源,原住民沒有意見不歧視那才怪了,即便不提民族問題,白山黑水養活了那麼多在「自己的土地」上活不下去的外人,反過來還要被那些人歧視甚至鄙視,大有「XX年前我祖宗上了你,現在爽夠了,想要名分?邊呆著去吧」,這強盜邏輯,無法苟同。
鄰居們都是隔兩天串個門的,有個奶奶操著一口山東口音,我那時候太小,很難聽懂她講的話,每次她叫住我的時候都很恐慌,怕聽不懂不回答失了禮貌被家裡長輩罵,也就是那個時候我知道東北還真是有不少山東人,祖上來的,後來慢慢搬來的,很多很多,覺得沒什麼啊,大家都是一樣的,誰出去不說自己是東北人。東北的酷寒夜晚,持續低溫那是要人命的,隔著遠遠的看到有燈光有人煙,那就是家了。因為環境惡劣,不互相幫助無法生存,才養成了質樸的東北精神,現在雖然高度城市化有所變質,但普通的百姓仍然還保持著這種看著有點煩人的熱心腸。
我家祖上是旗人,其實滿族漢化那麼久,自稱少數民族就是個新鮮熱鬧,家裡也早就沒了那麼多傳統教條。我姥爺姥姥呀,是正經說著滿語過了一輩子的,到我媽這裡,她覺悟不高一句都沒學。我呢自己關注了個滿語群,一點一點地稍微講那麼兩句,覺得一種語言若是死掉未免可惜。你看,我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連語言都被漢人蠶食了,我們不恨你,你反倒一派嫌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無可厚非,拍著胸脯說,你身份證上是哪裡人無所謂,你或你的祖輩在這生活,被這黑土地哺育,要有良心才是。
我,是樓主所說的年輕人奔赴北上廣的一員,人在上海,敢保證自己沒說過上海一句不好,我是客人,是外來者,我有自己的定位。我沒有因為是外地人被排斥過,因為人和人不熟的時候才分本地外地,熟悉之後只分好人壞人。
身份證改和不改,本就是隨意的,故鄉和第二故鄉從不是兩個對立的概念,不是什麼正房二房非要討你喜歡。我若身份證改成上海,也還是個東北人,我的孩子也會是東北人。上海之於我,是讓我生活的更好,我會心存感激,也請想想當年那荒蠻的黑土地之於你的祖輩,那是讓他能夠生存,平胸而論,至少有十倍恩情,就看你把自己放大還是縮小,你對它是利用還是感恩。
答非所問,隨便說說。-----------------------------------------
哈爾濱人,那個最高票的答案關閉了所以在這裡評論一下,闖關東的是山東人,但我大東北也有原住民且不少。不要在那裡妄圖扯沒用的邏輯,即使我們的答案無法振興東北,就說明我們不能反駁你?多讀點書好了,不要狂妄自大。
有個南京同事,跟我說她媽媽祖籍山東,東北又有好多山東人,搞不好我們NN代之前是老鄉,我和他說,哥們,我是滿族人,你想多了。
沒別的意思,只看那個答案不爽,更多話不說了,我好好工作振興東北去。
本來只想觀戰的,看到這麼多五湖四海的朋友各抒己見,那麼就也說兩句吧,
先說一句當初註冊知乎在個人信息里寫的——永為撫順人,
作為一個從「建國第一批直轄市」「煤都」「綠都」「石化新城」走出來的學弱,
還好自己有這一張可以自豪一輩子的名片,
不論大東北會變成怎樣的模樣,我們砍省老少爺們大姑娘小媳婦兒的骨子裡,流的永遠是東北人賊拉熱乎的血,這血淌得遙哪都是,帶來溝通,帶來希望。
——————————————————————————————
先把立場寫在前面吧,因為這個答案即興性比較強,沒有太好的定量,也並非文史經濟類科班出身,主要是談體會,歡迎指正^_^
東北的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趨勢從九十年代末起日趨明顯,並逐漸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一大誘因,不過這一現象似乎在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緩和;
東北的經濟轉型似乎在歷史各個時期都並非是人口導向型,市場經濟體系確立後的經濟轉型更大程度上是資源儲備、宏觀經濟政策、人口政策(主要是指戶籍和人口流動方面)的合力結果;
東北的所謂「文化滑坡」很大程度上,似乎是山海關以內(以下簡稱「關里」)老百姓對關外的基本溝通方式和情感訴求方式缺乏了解,而造成的放大式誤解,當然,必須承認貪圖小利、懶惰傲慢等惡習在百年以來雖有起伏,但從未消除,不過私以為這些並非東北的特殊現象,而是輻射全國,需要共同正確面對並改變;
東北的未來近年來頗有些曙光閃現,但必須首先克服陳舊觀念與遲滯風氣,將東北人的豪氣與衝勁發揚光大。
——————————————————————————————
(當地時間2015年1月11日凌晨,先列提綱於此,吊了胃口,甚是抱歉!)
1,消失的幼兒園廢墟
(主要針對人口的變化觀感來展開)
2,「亞洲最大坑」有多坑
(主要針對東北經濟最為重要的資源導向以及相關對策展開)
3,沙皇的第一百口棺材
(主要針對市場經濟體系逐漸建立並穩固的過程中東北人觀念變遷展開)
4,穿貂剝蒜的雷鋒影子
(主要針對東北人的精神特質以及由此造成的關里對於東北人的特殊印象展開)
5,砍省?侃省?坎省!
(主要針對東北近現代由於人口和經濟的連帶變化造成的輻射性問題展開)
6,「王八蛋」的功過是非
(主要針對東北目前發展方向與面臨問題展開)
X,一些多餘的話
(最後說些其他的感想……)
——————————————————————————————
回頭一看問題,感覺稍微偏了一些,不過好在樓主的問題包括了「東北的網友切身體會」,希望之後填坑的時候自己能盡量圍繞問題來展開,
暫時以上。
終於能答個專業範疇的題目,身在哈爾濱(黑龍江)所以也只說黑龍江的事。先來粗略分析一下哈爾濱(黑龍江)的區域競爭力
經濟
2012年人均工資1680,長春1700+,瀋陽2400,大連4000。基本這個數據吧,我記得不很清楚了,有時間我查一下年鑒對一下,今天要交一個論文開題。。。
gdp全國省會城市倒數5名吧,如果大家一起來,估計全國70?這個我沒考量過。,黑龍江也差別不大。
我們把GDP拆開,偉大的gdp核算公式,收入法y=c+i+g+nx。
c消費
哈爾濱的消費畸形,收入差距很大,世界名牌應有盡有,房價奇高。附近的大慶,雞西,鶴崗,七台河等都有礦(石油,煤等)掙錢了去那花?哈爾濱啊!房子也是,哈爾濱一套,海南一套。同期房價,哈爾濱高於長沙,略低於成都。而哈爾濱本地人消費能力不強,但是被倒掛。。。吞下惡果
i投資(狹義看,只是答題不是做論文,說理為主,領會精神)
企業基本都黃了。。。哈飛變成了長安配件廠,設計團隊被挖走。。。龍煤現在靠輸血。。。說的上的就剩哈電,工大(工大集團,傳聞跟哈工大沒什麼關係,就是每年給工大一筆授權還是商標的使用費)完達山,紅博,秋林,馬爹爾,老鼎豐。。。(哈電,紅博過百億了,秋林好像,那幾個不知道)
g政府支出
市政府窮得不行。。。省政府接觸不到,不談。。。冬天清雪供暖,春天呃⊙_⊙,夏天防汛,秋天防火。。。這些就得拖死政府。。。政府連動物園都抵給工大了。。。
nx凈出口
有中俄,但這個方面關注不多,等我研究一下再說。。。
產業結構
一二為主,一產相當大,三產近些年靠著南方人過來看雪旅遊增加不少。。。能源產業比例很大,很多城市超過50%。 有些城市已經變身資源枯竭型城市,例如雞西。。。雞西礦業局已經搬到克拉瑪依找油去了。。。雞西礦業大學改成黑龍江科技大學了,搬到哈爾濱去了。。。 現在全省都在推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產業轉移發展等。再一個農業,近期靠著東農的科技優勢,食品加工開始崛起,近10年增長超過20%。據說東北大米的稻種是戰爭時期的日本遺孤被東北老大爺養大,後來回日本研究出來再轉贈給我國的。黑龍江就此開啟了大米黑路,五常米,真的五常米多少錢?不算那個特供的紅星!(聽五常朋友說,習大大上台以後,好像特供取消了。。。)
二產了解不深略過。。。最吃虧的就是建造期,房子在10月到4月歇工。。。太冷了,水結冰,水泥會有問題。。。所以一條地鐵修好幾年。。。傳聞是本來搞了個ppp最後那個公司不做了。。。找工大接的盤。。。
三產,近些年,靠冰吃冰,有雪玩雪~旅遊開展的不錯,冰雪藝術也開始推廣~
等那天補個圖表。。。現在手裡暫時沒有
經濟基本就是這樣,基本算不怎麼樣吧。。。
天氣
氣候太冷,很多發展受限,政府支出被迫提高。上文的建築工期就是一例。。。汽車還要暖庫。。。人也受不了啊~冬天早上8點亮天,晚上4點不到黑天。。。人容易受影響。。。
教育,醫療等
教育,4所211,排在北京上海江蘇陝西之後。大學很多,不要以為黑龍江教育次。不過大學偏科,理工類居多。。。跟產業結構倒是很搭。高中的3中,6中,9中,師大附,大慶的鐵人等等會讓人自卑的。。。
醫療不錯吧
人文環境
這個指標不具體,暫不論。。。但是從各個方面來說還可以吧。。。
上述的東西別較真,說理為主,我是靠記憶寫的,有不對的請指正,但別罵街。。。
再來說為什麼人留不下!!!
靠這個區域競爭力肯定是搶不過其他地方了,有人說能留住自己人也不錯啊~留不住咩~為什麼呢?
人往高處走,去好地方發展,沒什麼可說的,搶不過,留不住人唄。。。
大學畢業生的專業在黑龍江無用武之地,例如工大的航天,工程的船海核。。。這些專業在黑龍江幹什麼?難道都去考公務員嗎?還有大學和地方政府有合作,比如和揚州,鎮江,連雲港,深圳等,他們的企業會組團來招人。。。
氣候不合適,想去溫暖的地方。
就是不喜歡哈爾濱,我的某朋友就是,就是覺得哈爾濱不好,簽工作,毅然去了佛山。。。
還有人說,黑龍江每年流入13w+的人口。。。大部分是學校上學的。。。哈爾濱也不限戶口。。。還有結婚等原因。。。
原因很多吧~但經濟還是最根本的問題!配套設施等等。
一會完善一下再來補充,先寫報告去。。。
在海南,因兩地醫保對接,哈市醫保部門曾有統計:在三亞生活的黑龍江籍流動人口有30萬之多,僅哈爾濱人就達13萬,而三亞本地常住人口也就68萬。(13年數據)在三亞感覺特別明顯,到處都是東北口音,去一個小海灘也是他們承包搞旅遊的……別的結論下不了,反正海南是東北人比較喜歡的地方了…
東北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區域範圍,只是文化地域日比較接近,所以才經常被歸在一起,但是從其他角度來講,完全放到一起來說,是不合理的。
我是遼寧人,所以對遼寧比較熟悉。只針對遼寧來回答這個問題。
盜張樓上的圖。
看起來遼寧其實還不錯吧,瀋陽大連盤錦鞍山營口本溪這麼多城市都在遷入人口呢。要比南方非沿海省份好很多呢。
可是遼寧人口負增長,不僅僅是遷入遷出的問題啊!
咱們人口自然增長率都是負呢!
遼寧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三年負增長
(從wiki和國統局都沒找到數據,我也比較懶,有空再細翻。)
這才是實打實的問題好嗎,人口自然增長率直接邁向了發達國家啊有木有!
為什麼造成這樣的原因?
1990-2008各省城鎮化率
下面這個是近兩年的
1985年之前中國有20座特大城市,四座在遼寧。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太原、瀋陽、大連、鞍山、撫順、長春、哈爾濱、南京、濟南、青島、武漢、廣州、成都、昆明、西安、蘭州
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百科不靠譜,但這個不用作假吧。。)
總結來說,城市化程度高,計劃生育做的好,年輕人比較少,正經八北的工業文明,以及不是很優越的經濟,直接影響了現在的人口負增長。目前來說人口負增長不可挽回。
是否是影響經濟的首要原因。不是!這個絕壁不是!
首先經濟不好人口才會往外遷,再開始惡性循環。
而且,雖然當下它對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本土人才流失),但也只是一部分,
來來來,把政治課本背一遍,裡面有個什麼四個意識。
相比經濟發達地區及部分經濟落後地區,遼寧本土的服務意識差,創新意識差,法律意識差,更依賴道德來維持社會穩定,這些都嚴重影響了本地經濟發展。
服務意識差:被服務員甩臉子的時候多了去了(小些的餐館,你敢服務員服務員那麼的叫嗎,呵呵了,你以為叫一聲哥人家態度會好一點嗎,呵呵。我到現在都覺得武漢的服務員特溫柔)
創新意識差:這點真的是國企太多和人們傳統意識造成的,子女進國企在大部分老一輩人看來都是最明智的選擇。
法律意識差:人情關係,在沒有繁榮的商業文明前提下,在社會發達程度上,工業文明和農業文明相差無幾。
會造成嚴重的歷史後果嗎?
會嗎?
會嗎?
會嗎?
我不知道,知識有限。
————————————————————
題外話:
很多人都會說,誒呀,相比其他地區東北經濟還算不錯了,尤其遼寧啊,人均什麼都能超廣東山東什麼的。
因為是前任中國第一富佬,所以當然會感到不忿不滿。
就像宋朝時候的陝西河南人,肯定也會想「當年老子也闊過,你們江南這些裝逼犯。」
沒有什麼國家虧欠不虧欠東北之類的,本身就生活在一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裡。你多他少的是合我們定的規矩的,不滿意,不滿意就不滿意吧。這件事本身沒有違背契約。我們現在就這制度。
仿照蘇聯社會主義,因為東北原本重工業發達,所以國家繼續加大了投入,政策上向東北傾斜。
改革開放,因為地理位置優越,優良海港眾多,所以發展商業國家加大了投入,政策上向長三角珠三角傾斜。
原來的優勢二十年後說不定就成了致命的劣勢,這事誰也說不好。
不努力跟隨時代潮流,終將被拍在沙灘。整個中國人口負增長將讓中國永遠成為不了一流國家,要知道我們現人均只有7000美金,生育率卻低到1.1的髮指程度,人是勞動力資源,人是智力資源,人是物質與精神雙重需求者,沒人沒有一切,有人就有一切,中國過去三十年的快速發展就是因為有充沛的人力資源,全世界過去七十年的大發展,也是因為戰後嬰兒潮。
再說一句,好公司天天招人還不夠,差公司天天裁人也要倒閉,國家也是如此,比中國人口密度大的國家窮富都有,顯然窮不是因為人太多,而是制度,計劃生育的理論前提是錯的,這是一個歷史性錯誤,這一次中華民族的自殺,8421家庭不可逆轉。不要倒果為因,是因為經濟結構的變化引起人口被發達地區的虹吸效應,而不是人口流失導致了經濟結構變化,當然這個過程是有負反饋的。
東北在共和國工業化的過程中是先鋒兵,但也是結構劇烈調整的犧牲品。
占坑,待會再寫。。。小學時候好像是因為抗戰勝利的活動,學校里教了《松花江上》這首歌: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這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小孩子不懂國讎家恨,但也通過悲戚的曲調了解到這片土地上的居民曾經很慘,因為家園被侵略流離失所,南下討命。
我們家上溯兩代都不是本地人。爺爺一家來自山東,姥爺一家來自湖北。因為主動或被動的原因在黑土地上過了大半生。在他們那個年代,來北大荒意味著有飯吃,有活干。而我爸我媽則在這裡出生、長大、變老,相比祖籍,他們更認同自己東北人的身份。
我大學畢業那年,姥姥去世了、乾爸查出胃癌、媽媽也做了腰椎手術。這對我震動很大,想過留在哈爾濱。在哈爾濱找了幾份工作,不是工資少的可憐,就是缺乏生氣的體制內單位。躊躇再三,還是離開了。
我的同學、朋友、親戚家的孩子們留在家鄉工作的很少。都去「南漂」了。
我老公是哈爾濱人。在他心裡,哈爾濱是世界上最美麗可愛的城市。他不肯把戶口遷出來,總說以後有合適的工作就回哈爾濱。
那個合適的工作一直沒有出現。偶爾回哈爾濱探親還要住在旅館。因為他長大那個院子三年前被強拆,回遷房至今沒有到位。父母湊合住著的一間屋子沒有兒子回來睡的地方。
我們這代南漂的東北人都是獨生子女,以後父母老了怎麼辦?不知道。有能力的話就把父母接出來。能力不足的?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
過年短短几天的假期,我千里迢迢回家又匆匆離開。火車開過松花江大橋,我看著窗外親切的城市冰封的江面,不知道為什麼,雖然不貼切,但真的,想起了《松花江上》那首歌: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
流浪
…
又關計劃生育什麼事兒,北上廣人口過剩現在緊著控制,說明北上廣計劃生育做的爛?開玩笑嘛。
人口負增長是因為外流,外流是因為經濟不發達,真要能日進斗金你看還不全國人民闖關東,東北得往外攆人。現在怎麼連本鄉本地的也往外走?窮唄。
到底為啥窮這事我說不好,我就一普通人,不是研究這個的,要能隨便一說都說的特棒,那要研究經濟的幹嗎。我個人出來,因為就業崗位少工資低福利待遇不得保障,這事我憑自己力量解決不了,只好往外走。總有說啥應該建設家鄉什麼的,我得說:要建設,得家鄉需要我建設,然後我回去了,好好工作,擱家干跟擱外頭干一樣,這叫我盡自己義務建設家鄉。現在是我想擱家建設您告訴我:我回來活該一個月休兩天沒加班費,基本工資低的一B,他不給我交社保還跟我理直氣壯說全市都這樣,那我只能理解為家鄉還不缺我這樣人——要說我專業不對口也興許,但是全怪我沒能力好象也不盡然,怎麼我上別的地方工作都能混個平均收入以上等級呢?一回家就變笨?不怎麼對勁。產業鏈啊什麼的我不懂,我只明白要吸引人才來,哪怕是吸引打工仔來,也必須給夠待遇。這待遇要怎麼才能保證給夠,我確實沒這方面知識,不知道是應該哪方面出力,可是明擺著的現實是:在外面掙五千的,回家只能掙五百,那就必然沒人回來。若是專家知道應該怎麼辦,把這事解決了,自然大伙兒不樂意非得費那事出去。大夥都不出去了,擱本地結婚生孩子還負增長啥啊。現在你開放計生,年輕人也不回家生了。作為東北人,樓上長篇大論說的有什麼用?一句話就行了。就是東北人在中國政壇失去了勢力,滿洲國的滅亡,讓中國把東北當成了殖民地,取消了東北與海外的所有航線,讓東北安心當殖民地,一者,調出東北高級人才330萬去建設關內,主要是南方,因為他們老家是南方的。二者,綁住東北所有資源,用國企加以控制,源源不斷輸出到東南沿海。三者,在宣傳上歧視東北,任何為東北發聲的行為都被視為忤逆而被禁聲,而黑東北的則毫無限制,你可以隨便黑。四者,東北出的人才,東北出的優秀的工業產品, 東北的優點,長處都被取消了「東北」二字的冠名,而冠以「中國」,似乎 這些東北獨有的優勢是中國的,為中國在海外的印象加分。另一方面,東北的底層雖小,但被無限放大為東北的整體形象,讓關內人以為東北就是農村,而忽略了東北是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說白了,我們失勢了,所以就要任人宰割。
鄙人就是我大東北的哈拉賓人(哈爾濱),13年畢業,從事互聯網工作,坐標帝都。
我不能說自己是人才,但是年輕人的流失,是當地環境差,導致年輕人用腳投票的結果。
東北有良好的工業基礎,但是產業結構單一,國家對東北的發展基本處於放任的態度。那些老國企基本處於半死不活,坐吃山空的狀態。
市場沒有活力,至今沒有出現類似於CBD的產物,因為國企多,私企少,沒有這個需求。
工資低,周圍人基本都在2k-3k,有的在事業單位的更低。消費能力卻很高(相對工資來說),大部分快消服裝品牌看不到,而且打折少。
我周邊的同學畢業一般有三種選擇,繼續讀書(包括出國),在家當公務員,外出到北上廣深工作。
還有一點,東北兄弟勿噴,深感我們那旮的人不夠勤奮,愛扯犢子,不務實。好活幹不了,賴活不想干。
所以東北的淪落是國家政策導向的。需要國家拿出初期對南方的扶持力度來,給市場注入活力。度過冷啟動,東北還會復甦。
作為一名211院校的碩士研究生 我在家鄉只能去做一月1千2的編輯 想找稍微好點的工作用人單位領導讓我父母拿出25萬的人情費 如果有好的就業機會誰又願意背井離鄉 所以人才流失神馬的去北上廣神馬的 真的不是理想 都是他媽逼的
黑龍江牡丹江人,2006赴上海讀書,然後就沒打算回去。講一件普通的事情,至少在黑龍江牡丹江地區比較常見,某東北師範大學高材生,回到我們當年讀書的中學,應聘教師無果,某哈爾濱專科畢業的同學,成功成為了一名中學教師,顯然不是正常渠道應聘的。所以結果顯而易見了,不是我們不想回去建設家鄉,是我們木有機會。留在家裡的有兩種,一種是好吃懶做,不學無術的,其實這種人哪都有,而且並不多見,黑龍江也一樣沒多少。「留守」青壯年主要是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單位人員,父母基本都是上一輩的既得利益者,資源財,官本位等等,至少在牡丹江,知識不能改變命運,你父母的高度決定了你30歲之前的命運,而你1-30歲的發展歷程決定了你30-最終的發展結果。
推薦閱讀:
※人生而平等嗎?
※有哪些最終走向墮落的英雄人物?
※有哪些對中國歷史還原度比較高的影視劇?
※為什麼《明朝那些事兒》會是當年明月寫出來的,而不是什麼歷史教授?
※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到底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