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和喬布斯等大佬值不值得我們學習?

現在我們90後這一代深受馬雲和喬布斯的鼓舞。我們在20多歲見證了馬雲的上市和喬布斯iPhone 系列發布等等事迹。他們的故事是不是值得我們借鑒?


我覺得很多人在學習模仿名人的時候都有個毛病,我稱之為」短板看齊效應「,也就是說自己有什麼毛病缺點,只要在某個成功人士身上看到對應,就立馬認為自己的毛病缺點無傷大雅了,至於有沒有人家的優點長處就忘一邊了。

所以最後學到了喬布斯沒有大學學位,學到了錢鍾書的數學水平。。。


所以多學人的優點。。。


知乎第一次收到這麼多贊,真心謝謝大家,


有值得借鑒的地方,但要注意:

1 那些被本人或者其它人宣傳的成功經驗,不一定是真正的成功經驗。人類是一台巨大的向後看的機器,很多時候我們在事情發生後再回過頭來尋找所謂因果關係,卻沒有意識到我們找到的可能不是真正的因果。尤其是現在對名人的成功經驗往往過度簡化,現實中成功是許多複雜要素結合的結果。

2 成功要運氣,很多人事後故意忽略,搞得好像自己頂天立地似的。你不一定能遇上沃茨尼亞科這種geek,也不一定能在合適的時間碰上孫正義這種金主。

3 有些黑手你不一定做得出來。Jobs喜歡把別人功勞都歸到自己頭上;支付寶以前的總裁是刑警大隊出身,用完了就扔了,還有那個股權轉移事件。

我覺得,他們一些成功總結,作為雞湯,可以適度借鑒,但不要全信。說難聽點,覺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還達不到他們水平,更談不上討論運氣和黑手了。
但更值得看的恐怕是教訓,就是他們搞砸了什麼。成功不可複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但錯誤往往都是類似的。用排除法,可以讓自己少走彎路。

3


中學的時候看過紀伯倫的一篇小文章。

《認識自我》


……

……

……


賽艾姆的這種塑像神態持續了半小時,空靈縹緲的「認識自我」,彷彿給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靈魂秘密的奇異、升華了的思想,並使他心裡充滿了理性之光。他平靜地啟動雙唇,自言自語地說:「嗯!從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崙、維克多·雨果兩位不也是這般嗎?我的前額不寬,天庭欠圓,可蘇格拉底和斯賓諾莎也是如此;我承認我是禿頂,這並不寒磣,因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亞與我為伴;我的鷹鼻彎長,如同伏爾泰和喬治·華盛頓的一樣;我的雙眼凹陷,使徒保羅和哲人尼采亦是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與漢尼拔和馬克·安東尼齊肩。

「不錯,我的身體是有缺陷,但要注意,這是偉大的思想家們的共同特點。更奇怪的是,我與巴爾扎克一樣,閱讀寫作時,咖啡壺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爾斯泰一樣,願意與粗俗的民眾交際攀談;有時我三四天不洗手臉,貝多芬、惠特曼亦有這一習慣;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馬婁和諾亞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飲使巴夏酋長和亞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賽艾姆用骯髒的指尖點了點腦門,繼續發言:「這就是我!這就是我的實在。我擁有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的偉人們的種種品質。一位擁有這麼多偉大品質的青年是一定能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的。

……

……

……

過了一會兒,我們的這位賽艾姆穿著他那骯髒的衣服倒卧在亂七八糟的床上,進入了鼾聲如雷的夢鄉。


數學題不會做的時候,我就去看答案。
瀏覽一遍答案,有所悟,我覺得差不多了,丟掉答案自己寫。寫了幾行又不會了,我就再看一遍答案,反反覆復才掌握一題。

如果把馬雲一輩子的做事技巧分解成數學題,沒有幾萬題,也有幾千題。你若只看過馬雲幾個故事,連千分之一也學不到。

值不值?就是身邊的人,也有值得學習的閃光點,何況馬雲。
能不能?就是身邊的人,你也學不好,何況馬雲。


關於喬布斯,特別喜歡他在斯坦福大學的一個演講,大多數人看完只記得他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但在我看來,他傳達的內容遠遠非這一句所能概括,我看了好多遍.

.他講了三個故事.

1.關於把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
他回憶了從他出生,被領養,到上大學,再到後來做下退學的決定,然後去修他喜歡的課程。這個抉擇對他來說毫無疑問是艱難的,他失去了他的宿舍,只能在朋友房間的地板睡覺,他去撿5美分的 可樂瓶子,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在星期天晚上走上7英里的路也只是為了吃上這周唯一一頓好一點的飯。

他追隨了自己的內心,而這個過程伴隨著很多苦,然而這只是過程,不是終點。

他說:「And much of what I stumbled into by following my curiosity and intuition turned out to be priceless later on」——時間,讓他追隨自我的過程中所受的苦變得值得。

他給了一個例子:在他退學之後去上了書法課,體會到了融合在那些美術字之間科學難以捕捉的藝術的美妙,但在當時看來,這些似乎沒有什麼應用的價值。然而在十年之後,當他們在設計第一台Mac的時候,他把他當時學的那些藝術字都設計進了Mac,而如果不是Windows照搬了Mac這些,那麼現在個人電腦上就不會有這麼多豐富美妙的字體了。這時候當他回首往事,將過去串聯起來,一切都變得豁然開朗。

我們大多數人很多時候無法做到的就是堅持自己的內心,我們會向阻礙低頭,向現實妥協,但是他的故事就是想告訴我們:你必須相信某些東西:勇氣、信念、生活,你必須相信這些片段會在你未來的某一天串聯起來,你的人生會因為這些選擇變得更加與眾不同。

2.關於愛與失去。
大多數人知道他20歲就創立了蘋果,也知道他快30歲的時候卻被蘋果炒了魷魚,而且是被他請來的人趕走的,那句「你要跟我去改變世界 還是賣一輩子的糖水」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不得不承認,這對他來說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當然,這也算是他咎由自取(他的脾氣,他的控制欲...)。

失去了蘋果,然而,對蘋果的熱愛還在,對他所做的事情的熱情並未失去,這是他的支撐所在。於是他在接下來的5年內,創立了Next和成立了Pixar,再後來回到了蘋果。

其實他想表達的是,你的工作會佔據你人生很大的一部分,你必須把你的時間奉獻給你所熱愛的事物而不要把生命浪費在不喜歡的工作之上。即使這過程生活會拿起一塊磚頭向你的腦袋上猛拍一下,但不要失去信心,你的堅持會讓一切峰迴路轉。

如果你還未找到,「Keep looking,don"t settle」.

3.關於死亡。
他說他17歲的時候,讀到了一句話:"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從此他每天早晨都會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 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當答案連續多次被否定的時候,他就會做出改變。

所有的榮譽,驕傲,所有對失敗的恐懼在死亡面前變得一文不值,「記住你即將死去」這句箴言,讓他跳過了這些虛的東西,看到了真正重要的東西,做出一些更正確的決定。

他舉了他得癌症後來治癒的例子(最後他還是複發而去了),告誡人們:

你們的時間很有限, 所以不要將他們浪費在重複其他人的生活上。

不要被教條束縛,那意味著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結果一起生活。

不要被其他人喧囂的觀點掩蓋你真正的內心的聲音。

還有最重要的是, 你要有勇氣去聽從你直覺和心靈的指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為什麼樣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最後的最後,才以此結尾: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喜歡這個演講的原因在於,他的總結都是源於最真實的經歷,他沒有告訴你要怎麼才能成功,沒有給你灌雞湯,沒有廢話,而是傳達一種認真,一種熱愛,一種執著,一種個性,一種追隨我心的勇氣,一種對內心真實的自我的探索。

題主所問的是馬雲,喬布斯這些大佬值不值得我們學習,我想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已在其中。


如果你是他身邊的人,可以真正的看到jobs和馬雲的成長和發跡的過程。我相信這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因為一個偉大的人必然有著偉大的人格和思考。

但是tmd你以為你是誰,你取得的信息不過是網上看的資料和他們出的書。這些東西有多少是演譯的,有多少是真的。你tmd的都不知道。你學習個刁呀,小心掉到局裡面。你最多就是知道他伙是首富了,所以感覺他們牛牛的。就從這一點,最好別借鑒,因為你借鑒的誰知道是誰。肯定不是jobs也不是馬雲。一個虛構的人吧

我相信這些傢伙沒有成功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被他們的人格和思考震撼。


真想學點什麼路邊天不亮就賣菜的大娘都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你們盯著馬和喬不過在意淫他們的成就而已。


每一個人的成功不可複製(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做真實的自己
Life does not require that we are the best, but we have to do the best


先學會停止意淫。


謝邀。精神可以學習,天賦和時機是學不來的,自己的未來只能自己創造。


大眾看待成功人士普遍存在誤區,統計學裡將這類因結果導致錯誤認知的情況,稱為「倖存者偏差」。

有個事例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倖存者偏差」:
二戰時,美英對德國展開大轟炸,但空軍損失慘重。專家檢查了倖存的飛機,發現機腹都傷痕纍纍,於是建議:機腹極易受攻擊,應加強防護。但一位統計學家認為:應加強防護的是機翼!因為能幸運返航的飛機,機翼都完好無損;這說明,被擊中機翼的飛機都墜落了。事實證明,後者才是對的。

同理,成功人士值得我們學習,但不能盲目學習。他們之所以「倖存」,是因為他們身上的正面因子(機翼),而非拿反面事例當勵志人生(機腹)。例如,你不能因為比爾蓋茨輟學創業,而你也去輟學;你不能學喬布斯拿任性偏執當個性……這樣你只會破罐破摔,越來越差。


看的書多了,包括一些名人寫的自傳,還有一些別人寫的傳記,個人認為,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情況下我們還是那些平凡大眾,過著平凡的生活。


他們的成功個人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是還有很多其他的地方我們看不到的,例如順應了這個時代的潮流,出身,以及個人的運氣==

看這些書,有時候和看一些雞湯文差不多,不過還是要吸取一些值得學習的地方,每個人都有閃光點。


不值得,因為他們是極小概率事件。

況且90後看到的馬雲、喬布斯往往都是媒體包裝起來的。馬雲能成功靠的是一個絕妙的想法,我只要有一個極好的點子,創個業就能成為大富翁。知乎上就有人提這種問題,我有一個好的想法能撬動上億市場,怎麼拉到風投的資金blabla。你真的深挖過他們的成長故事嗎,他們遇到的挫折、坎坷,為成長所做的積累。他們本身素質、能力遠超常人,創業之前他們就已經成長為同齡人中的優秀人才。真就靠一個點子早不知道死哪去了。

不少人學習這樣的優秀人物,很容易變成對他們語氣和性格的簡單模仿。比如,學習馬雲說話的狂妄,學習喬布斯的任性、粗魯。這樣一來,不僅本事沒長,反倒添了毛病。

踏踏實實地生活吧,看看自己周圍真實的成長故事,他們是怎麼在現有環境里脫穎而出的。借鑒一下,想想自己怎麼在現有基礎上向上提高。不要整天被媒體搞得暈頭轉向,活在各種虛幻的概念里。


值不值得向某個人學習,不取決於對方是誰,而是取決於自己要學什麼並且想從對方學到什麼。


   學業:中學大學都考了三次

  1964年9月10日,馬雲出生在杭州一戶普通人家。36年後,《福布斯》對馬雲的描寫是:「深凹的面頰,扭曲的頭髮,淘氣的露齒笑,一個5英尺高、100磅重的頑童模樣」。

  馬雲在求學時代確實是個頑童,從小喜歡替朋友出頭打架,成績讓老師很頭痛。連馬雲也曾笑言自己小學考重點中學,考了三次沒有考上,大學也是考了三次才最終如願。

  不過,多年後能在世界各地演講時用英文侃侃而談的馬雲,卻在12歲時就自覺地開始打英語基礎。1979年剛改革開放那陣兒,到杭州旅遊的外國人多起來,馬雲一有機會就在西湖邊逮著人家開練。這對他日後的發展大有裨益。

  在杭州師範學院,馬雲當選為學生會主席,後來又成為杭州市學聯主席。

    下海:開翻譯社一月營業額兩百

  1988年,馬雲去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外語,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當時工資大約每月110元。不甘寂寞的他找了不少兼職,並利用課餘時間為到杭州觀光的外國遊客擔任導遊。西湖邊的第一個英語角就是馬雲發起的。

  1992年,馬雲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杭州最早的專業翻譯社「海博翻譯社」,課餘四處活動接翻譯業務。當時經營挺艱難,一個月的營業額是200多塊錢人民幣,可光是房租就要700元。第一年實在不行了,馬雲就背著口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賣禮品、包鮮花,用這些錢養了翻譯社3年,才開始收支平衡。馬雲後來說:「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賺錢的人必須把錢看輕,如果你腦子裡老是錢的話,一定不可能賺錢的。」

  到1995年,錢沒賺多少的馬雲,卻憑超強的活動能力為自己帶來了不小的名氣。一家和美商合作承包建設項目的中國公司,聘馬云為翻譯到美國收賬。

  接下來的一切就像好萊塢影片中的情節一樣:美國商人想賴賬,掏出一把槍將馬雲禁閉在房間中長達兩天。馬雲在驚恐不安中被釋放,又丟失了隨身行李,只得在拉斯維加斯的賭場掙了600美元回國。

    觸網:「阿里巴巴」就開在家裡

  回國之前馬雲去西雅圖看了一個朋友,在此馬雲第一次接觸了互聯網。西班牙《國家報》生動地描述了馬雲當時的心情——「我甚至害怕觸摸電腦的按鍵。我當時想:誰知道這玩藝兒多少錢呢?我要是把它弄壞了就賠了。」

  對馬雲有觸動的是,他好奇地對朋友說在搜索引擎上輸入單詞「啤酒」,結果只找到了美國和德國的品牌。當時他就想應該利用互聯網幫助中國的公司為世界所熟悉。

  就這樣,作為「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之一的馬雲辭了職,借了2000美元,1995年4月開辦了「中國黃頁」,這是中國第一批網路公司之一。1997年底,馬雲和他的團隊在北京開發了外經貿部官方站點、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府站點。不過由於許多原因,馬雲於1999年初決定放棄這些在北京的生意,他拒絕了雅虎、新浪的高薪邀請,決定回到杭州創辦一家能為全世界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站點。

  「從我外婆到我兒子,他們都會讀阿里巴巴」。於是,馬雲從別人手裡買下了阿里巴巴這個域名。阿里巴巴的成立大會被安排在馬雲家裡——當然,此時誰也不會想到,幾年之後,他們居然能一口吃下聲名赫赫的雅虎中國。

  18位「創業羅漢」在「不向親戚朋友借錢」的前提下,籌了50萬元本錢。這其中包括馬雲的妻子、當老師時的同事和學生、患難朋友,當然還有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來的業界精英,如阿里巴巴首席財務官蔡崇信,當初拋下一家投資公司年薪75萬美元的副總裁職位,來領馬雲幾百元的薪水。

  馬雲下了死命令,每個員工必須把房子租在離他家五分鐘可以到達的路程之內。那時候的工作是不分日夜的,而大家最開心的時候,就是馬雲親自為大家下廚,端上一桌好菜。

    財富:阿里巴巴的「每天100萬」

  其後的6年,阿里巴巴的故事盡人皆知——馬雲6分鐘說服投資基金軟銀,拿到第一筆風險投資。其後,各路投資紛紛進入。其股東不乏國際大財團的身影:高盛,富達,軟銀,前WTO組織主席彼德·蘇德蘭也位列董事會成員中。現在,數以百萬計的全球商人在阿里巴巴上交換信息。此外,馬雲和投資者還在2003年7月推出為消費者服務的淘寶網,2004年推出網路交易支付工具「支付寶」。

  號稱要建「100年老店」的馬雲,也將「每天收入100萬」的阿里巴巴的發展目標不斷演進——「每天利潤100萬,也許以後是每天交稅100萬」。

  也許正是複雜的經歷,讓馬雲對財富淡泊以對。「如果有一天需要從頭做起,一個電話融1000萬美金輕而易舉。」在成都召開網商大會時,馬雲曾對本報記者誠懇地說,「我眼中的財富並不只是金錢,朋友、誠信、經歷才是世界上最大的財富。」   據說,因為大部分時間交給了工作,馬雲常常半夜帶他的狗散步放鬆。「要知道,CEO是世界上最孤獨的工作。」馬雲留下了這句經典名言。



早些年寫文章的東西,經常模仿,時而勵志雞湯,時而學學北京話臭貧抖機靈個沒完,日子久了,即使別人說你寫的好,你自己也不舒服了,因為那不是你想表達的東西,更不是你的真實寫照。我感覺做人這東西就更難說了,三分來自父母,七分來自後天,這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啊,樓主若要學做人,功利境界,聖人境界,還是天地境界?要學的太多,他倆身上存貨量不大,八成樓主學馬雲喬布斯是為了成功吧,先看看自己這幾十年走向哪裡,生而為人各有千秋,不必強求,最後送王朔一句話:現在的社會很有意思,什麼是成功,不就是掙點錢,讓傻逼們知道了嗎?


你看到的都是別人的口中,別人描述的,並非自己所見,所感。


還是借鑒為好,學習還是學一些科學知識。

90後想學什麼呢,是發財致富,還是創造一番大事業,還是單純對財富名聲的慾望?

發大財創造大事業,是很複雜。個人努力是要的,不過運氣機遇也很重要。知乎的90後很多都覺的只要有本事一切都不是問題。那我這裡有個問題想問90後,為什麼大老闆大官都這麼迷信。西方有句話說百萬富翁不一定信占星術,但億萬富翁一定信。努力學習一定會有所收穫,但努力創業可能會欠一屁股債。

對財富名聲的慾望還是要算了。少看一點雞湯,找正常的嗜好吧。

中國人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對一個人要麼全盤否定,要麼全盤接受。
對名人,我們是不可能有全面的了解。名人的一些看法可能有局限性。聽了覺的有道理,更要用現實檢驗是對是錯。有些是適合馬雲喬布斯,但不適合你;有些適合以前,但不適合現在;有些是很對,但你做不到。借鑒適合自己的,才是正確的方式。


推薦閱讀:

有哪些明明是 bug,卻被說成是 feature 的例子?
量子計算機會不會取代今天的計算機演算法技術?
為什麼感覺國外的程序員更專業?
程序員真的干到 35 歲就干不動了嗎?
不上網,我們會缺少什麼?又會獲得什麼?

TAG:互聯網 | 創業 | 勵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