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哪些科技已經接近瓶頸,很久沒有重大提高了?
電池技術與摩爾定律的演進對比:在摩爾定律飛速推進的同時,電池技術幾乎毫無進展。
說明:紅色線為軟體複雜度演進,藍色線為硬體性能演進(摩爾定律),最下方的綠色線為電池容量演進。軟體演算法複雜度增長最快,演算法的硬體實現略差一些。
與此同時,人類的晶元設計能力卻在不斷增長。
------------------------給自己live做個廣告---------------------------
半導體先進工藝的器件結構和挑戰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你不了解的微電子行業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Mathematica作者Wolfram說,前幾年確認的希格斯玻色子是他幾十年前還在讀物理的時候就知道的東西了,他感覺到了理論物理達到了能標的上限,才轉行去做自動機、計算方面的工作。再進一步的物理觀測很可能超出了可以實現的範疇,因此理論的進步才如此困難。
很多工程方面的問題也隱隱觸及到了物理的上限,比如核聚變的第一壁材料、半導體的更小製程、更大容量的電池等等。我們要追求的一些東西,可能物理學上看實現起來有不可逾越的障礙。
力學,特別是傳統的純力學領域比如固體力學,基本上從理論角度早已發展完善,除開流體力學裡的湍流部分(超級釘子戶,解決了能拿諾貝爾獎的那種),其餘基本很久沒有什麼重大突破了。現在開設力學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少,很多力學領域的老師早早轉向了與機械土木等交叉學科的研究。從工程實際角度來說力學專業在本科階段學習的純理論公式的實際運用價值也不大,用得多都是一堆堆經驗公式+有限元分析。
最最最悲催的是:作為一個力學專業的學生,每次老師領導來談話,說的不是力學專業多麼多麼好,而是力學這個專業以後從事土木機械等領域多麼多麼容易???那我一開始讀力學幹嘛啊?摔!航空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
- 本人是低年級數學系本科生。這個只是業餘愛好,很可能有疏漏與錯誤,謝謝指出,我會修改,歡迎評論區討論。圖片來源於自己製作,google,wiki等,以下文章屬於個人觀點且被修改多次。
- 對於在大氣層內工作的精巧熱力學機器——航空發動機來說,使用化學燃料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儘管仍然擺脫不了化學燃料本身固有的單位質量所釋放的能量低問題,但是其能量形式易被轉化為氣體動能,且對於地球這個尺度大小達到幾個馬赫數就基本滿足航空需求了。而在熒幕上黑暗中那些宇宙戰艦屁股一亮,大家就知道這玩意就要開動了。事實上只是在道具上安裝了幾個100w發藍光的燈泡而已。以下講的就是這個推動夢想之船遨遊的玩意。
- 這是一個在小說,電影中司空見慣,在現實中卻困難重重,幾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重大的技術問題。但卻是人類長大後想掙脫引力枷鎖的唯一鑰匙——火箭發動機。人類擺脫地球引力最依賴工具的心臟。現今工作原理就是依靠高能化學燃料劇烈反應,產生高溫高壓的氣體。這些釋放的化學能其中一部分變成氣體分子的動能,沿著尾部高速噴出,依據動量守恆定律,火箭獲得向上的加速度。舉個著名栗子。土星五號,人類歷史上最高,最重,推力最強的運載火箭(這個稍微有爭議,土星5號為3400噸左右,蘇聯N1火箭重量比它偏小,總推力為4620噸左右,但由於有第一級有30個菊花,也因如此發射四次都失敗了,能源號質量2400噸左右,可以開掛多加幾個助推器,起飛推力比土星五號稍高一點)高110.6m,起飛重量3000噸(目前中國發射的起飛重量最大的長征5號不到1000噸,它比當時中國的很多軍艦的排水量都大)。 PS:儘管這些龐然大物是人類親手打造的,但是與這些精美的藝術品相比人卻又顯得很渺小。它幫助我們探索無垠的宇宙,在它騰空而起的時刻,伴隨著壯美的火焰奔向未知的太空,無論自己兒時亦是長大之後都會為此感到深深的震撼。
然而重達2300噸S-IC第一級只能工作168s,此時的剩餘不到1000噸的火箭距離地面不到100公里,速率不到3000m/s,儘管有空氣阻力,近地引力較大(地球半徑6371km,根據萬有引力平方反比,引力衰減幾乎可以忽略)因素,再考慮化學能火箭的燃料自重,單位質量所釋放的能量。儘管我們人類可以讓質量為470kg的新地平線號以16.26km/s驚人速率奔向太空,但是對於更大質量物體投送到太空,火箭的發射質量將會增加到無法承受的地步。幾乎可以斷定人類要真正走出去,僅僅走出太陽系來說,如果用化學能火箭這個扶不起來的阿斗是絕對不可能的,記住在這裡我說的不是那一丁點人造物體飛出太陽系。更別提1960年蘇聯那起火箭事故了(造成160人死亡),以上都暴露了化學能火箭的低效率,可靠性差等缺點,這個道理也可以平移到現在的導彈上。到現在為止的運載火箭,依舊和1926年人類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的原理,技術沒有太大差別,記住是太大差別,不是那種500年前萬戶製造的那種火箭差別。化學燃料儘管對於人來說是擁有驚嘆的能量,但是對於一台推力要大於自重的上千噸以上的飛行器來說遠遠不夠,如果我們靠著土星5號這種每秒噴掉13噸燃料的火箭進行星際旅行,估計還沒有達到目的地,火箭就哭著說已經被掏空。即使是唯一一個比沖超過400的液氫,液氧組合,單位質量所釋放的化學能也遠遠不足以讓我們真正邁向兒時心目中所幻想的星辰大海。
如果人類一直用化學能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來源,只是依靠那點低能化學鍵的結合與斷裂,而不是利用來自原子核內部的力量。人類永遠只會待在搖籃里。或許有人說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一百年前,如果有人稱用一個巴掌大的東西就可以和地球另外一端的人說話,那他很可能被丟進精神病院。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現有或者可預見的絕對正確的物理定律上!那就是質量守恆,能量守恆,動量守恆。如果再加個角動量守恆,物理的守恆定律幾乎都快被違反完了。
順便說一下評論區里討論。火箭一般為多級火箭,因為高能燃料噴氣速率不足以讓單級火箭答到第一宇宙速度,多級火箭一般都不超過三級(主要因為串聯的可靠性和火箭發動機質量等因素)。隔熱技術在太空中幾乎無用(不是指的發動機),一般都是洲際導彈,太空梭在大氣層中使用。儘管現在的計算機技術已經和幾十年前今非昔比,但是僅僅只是優化一下火箭控制和體重而已。現在電推(離子推進器)雖然可以把物質加速到很高,但是排氣速率高,效率高並不意味著推力高啊,現在的電推原理一般是先將氣體電離(所需能量不大),然後經過電場加速,因為加速粒子比荷比較大,所以速率可以達到很高(一般電推為上百公里每秒,化學能一般為幾公里每秒)。但是由於氣體稀少,所以推力很小,一般也就吹的動一張紙。太陽帆也有類似缺點。無工質引擎,曲率引擎這些東西貌似是玄學,我查閱的文獻大部分都是對此嗤之以鼻,而且違反動量守恆定律。我們已經對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這些經過無數次實驗檢驗的優美,和諧的理論有了深刻理解,那些人類最聰明的頭腦應該也不會不注意到這些東西。對於違反物理學基本定律的東西欣賞一下就好。
渣渣感覺。人類的征程是星辰大海。那麼我確信未來的星際旅行用的發動機一定不依靠化學能,一定依靠較大質量虧損比率所產生的能量。化學鍵組合斷裂所產生靜質量虧損極小;核裂變,核聚變虧損比率略大。廣島那枚原子彈有45kg鈾235,只有1kg裂變,其中僅僅有1g左右的質量虧損,但所釋放的能量有目共睹。毫無疑問反物質可以有百分之百的轉化率,但是截止到2015年,人類只製造出氫原子的反物質,而且很難保存(因為不能與正物質接觸,否則會立即湮滅,發生核爆)。
發動機所排的物質一定是經過電場之類的場做工給予的,速率極大。但是速率越快,質量越大,獲得同樣的速率增量所需要的能量越來越多,可以無限逼近光速但無法達到。由於動量守恆,需要噴出物質獲得加速度,所以飛船要有一定的初始質量,如果飛船質量一定,那麼就要求噴出物質的動量足夠大,也就是速率足夠大。這就需要極大能量作為基礎。人類已經掌握了可控的裂變,可以提供近乎無窮的能量來源。但是進行能量轉化還是依靠內能變成動能切割磁感線進而轉化為電能形式。但在太空靠燒開水進行能量轉化這有點匪夷所思(畢竟我們可不會像彎彎所說用「愛」發電)。可控核聚變需要超高溫才能讓核子靠得足夠近,在使用強激光束進行照射激活後,聚變可以產生多餘能量輸出,然後利用磁場束縛上億攝氏度的帶電粒子沿著尾部噴出獲得加速度。可是已知實物化學鍵所抵禦的溫度最高也就4127℃不融化(Ta4HfC5),所以只可可能利用不接觸的場進行束縛,而這控制起來極其困難。走在世界前沿的我們中國也就只能放電60s而已。
- 額,順便介紹一下關於科幻電影中那些對於我們沒有任何瓶頸的技術。
1:最近上映的 千星之城。裡面有一個可以吃一個珍珠,拉出很多珍珠的動物。⊙?⊙!,導演沒讓我們看這個精巧的動物是如何做到的,不過從圖片中的異星女陶醉的眼神中可以想像出,這個過程一定相當美妙。
2:X戰警逆轉未來 中范爺的特異功能——傳送門。一個變異人從一頭進入,另一頭出來。沒有這種能力,還是別搶銀行了。
3:雷神2 地表引力場的變化。一個黑人小孩可以輕易舉起一輛卡車。
4:復仇者聯盟 浩克可以從恐怖的巨獸變成人畜無害的科學家。不過有人說這個只是浩克的體積變化了,重量沒有變。額,我所知道的體積變大,質量卻不變的東西只有一個,而且和浩克一樣都需要一定外界刺激。那麼這個暫有疑問,保留吧。
之所以說以上這些技術沒有任何困難。只是因為它在現實中絕對絕對絕對不可能實現。1,2,3分別違反了物質守恆,動量守恆,能量守恆。拿雷神2 中的那個栗子來說,我們可以用它輕易構造一個場景,一個繩子拉著這個卡車上升到1萬米高空,然後在把卡車推離重力場變化區域,這個過程幾乎不消耗能量,接著這個卡車由於受到重力開始下落,拉著這個繩子帶動發電機發電,落到地面後重複這個過程,然後全世界的能源問題就解決了。當然也不必較真,這只是科幻電影而已,很多時候經不起推敲。我們可以幻想讓電路板變成電路塊之類的科技進步,但是永遠無法做到違反世界客觀的規律的東西。以上僅僅是我的個人對一些科幻電影的看法。
- 最後總結一下。有人說21世紀是生物世紀(有很多人不贊同),但是我感覺人類永遠處在探索數學,物理這個階段。當我們滿足於原子表面電子層的奇妙變化,卻不經意發現了來自於其核內震撼的力量。如果人類渴望更強大的能量來源必定要藉助數學,物理這兩個最根本的基礎科學來探索最本質的根源。無論現在人是抱怨汽車耗油太快亦或是手機電池容量太小,這些問題本質上還是能量來源問題。一個4000mAh大容量電池可能還不夠一些人玩一天,但是紐扣大的核電池可讓你打王者上千年,這是由於不同原理所帶來的本質差異,由它的屬性決定了它所能發揮的效能。ps:在2012年好奇號已經帶著核電池在火星上轉悠了。
- 相關計算。由於本人略渣,不會使用LaTex,只能用圖片敘述(我反對「字如其人」之說)。以下。
假設火箭開局一人,一堆燃料,飛行全靠噴。其中燃料質量為M,人的質量為Q,單位時間噴出的氣體質量為k,噴出氣體的速率為v0,有以下。
我們最近的恆星是比鄰星,距離為4.22光年。1光年=9.4607*10^15m.
最強燃料液氫液氧噴氣速率為4300m/s左右。一年有60*60*24*365=3.1536*10^7s。
人的質量Q=60kg。如果再給這場旅行加一個期限的話,你希望是多久。
好,那就一萬年。這樣計算所需要的燃料質量為。
所以也不多,就是1/1000個大西洋的水量而已,而已,而已。以上不考慮飛出地球,太陽引力場所克服的勢能,火箭飛行的加速(由上式容易積分求解),減速過程,也不考慮發動機質量等因素。
- 最後附上一句我很喜歡的話: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John Fitzgerald Kennedy
這是燈塔國總統肯尼迪1962年在休斯頓德克薩斯的演講中的一句話,阿波羅登月計劃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里程碑。它證明了人類有能力到達另外一顆星球,儘管那裡什麼也沒有。他也因此進入了《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唉,沒辦法。那時候我們窮,蘇聯大哥一個暴風雪號航天項目經費都是當時兔子航天經費30年的總和。由於知乎只能插入小於15分鐘的視頻,這個youtobe上的演講是17分鐘。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補個今天的新聞:中國正在研發核動力太空梭
- 最後謝謝大家的贊。讓我像安裝了核動力一樣不停更新。
1999年6月,美國能源部首次提出了第四代核電站的倡議。第四代核電站的反應堆一共有六種堆型,無一例外都是幾十年前的科學家提出的概念,這麼多年來基本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
新核反應堆型的開發一般要經過多個階段:實驗堆、原型堆、示範堆和商業堆。截至目前,多數方案仍處於紙上或者原型堆階段,在2040年前基本不可能付諸商業運轉。
- 高溫氣冷堆
1947年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工程師提出此概念。
目前美、日、德均停留在示範電站階段,清華HTR10是原型堆。
中國目前僅有一個高溫氣冷堆商業示範項目(石島灣項目)被核准並且還沒有建成和具備實際運行經驗。
- 熔鹽堆
1954年就被美國用在飛行器反應堆實驗中,但目前仍處於試驗堆階段。
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於 1965 年建成液態燃料熔鹽實驗堆(MSRE);中國由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牽頭,於2011年重啟釷基熔鹽堆研究;國外也有很多組織推出了五花八門的設計。
- 超臨界水堆
美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超臨界水堆概念,西屋公司(對,就是那個最近破產的)隨後開展相關研發。
目前仍處於概念設計階段。
- 快堆
剩下的三種均為快堆,包括鈉冷快堆、氣冷快堆、鉛冷快堆。
目前俄羅斯已經完成了商用示範堆BN-800建設,算是六種堆型中進度最快的,然而世界上第一座快堆由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建於1946年,距今有70多年了。
另外還有聚變堆,離商用永遠只有五十年,堪比下周回國賈躍亭。
我一點都不敢否認科學家、工程師們這麼多年的努力,但幾十年來,核能發電技術並沒有多大的進展,這也是事實。
希望2050之前能看到傳說中的更經濟、更安全的第四代反應堆商用吧。
小科普
新型核反應堆的開發一般要經過四個階段:實驗堆、原型堆、示範堆和商業堆(有些堆型會跳過原型堆)。
比如,同為高溫氣冷堆,清華大學的10兆瓦高溫氣冷堆是實驗堆,2000年臨界,2003年實現滿功率併網發電;
石島灣核電高溫氣冷堆是示範堆,2014年開工建設,目前仍在建設中。中國核建說它2015年商運(山東石島灣核電站_中國核建),我表示一臉懵逼。。。
高溫氣冷堆的商業堆目前沒有任何消息,科學家和工程師必須建完示範堆並運營示範堆幾年後,確定高溫氣冷堆在安全性和經濟性上都很優秀,才能討論商業堆的建設。這段時間,少則七八年,多則二十年,也可能不了了之。
比如,1956年,英國建成卡德豪爾(Calder Hall A)石墨氣冷堆原型堆核電站。但之後就沒有然後了。
所以,朋友們看到某地要新建第四代反應堆,要先看一下,是決定新建,還是已經動工了?是實驗堆,還是示範堆?這之間的差別,大概有幾千億吧。
燒開水
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嚇死人了,破百贊了啊
地質學相關理論。原因是鑽探技術不給力。
安全套的厚度。現在市面上能見到的最薄的應該是0.01mm,其實這個還遠遠未達到科技的瓶頸,但是再繼續薄下去使用者感覺幾乎無差別,並且大傢伙敢不敢用還是個問題。
如果要有所突破,新材料是必不可少的,相信現在已經有了更親膚、更堅韌、更能兜的住的材料,但成本搞不好會超出想像,你想想看,一個薄如皇帝新衣般的套套比「全套」還貴,需要用的人買不起,買的起的人又用不著。
科技以人為本,多數時候不是遇到了瓶頸,而是性價比太低,不值當費那勁而已。
深空探測技術。
以火星探測為例,1962年11月,前蘇聯發射「火星1號」探測器,是人類對火星探索的起點。1975年8月,美國「海盜1號」升空,其於次年7月釋放的著陸器順利落至火星表面,向地面傳回彩色照片,是人類第一次踏足火星表面。而現在各航天大國所做的,本質上依舊是通過探測器和著陸器進行探索,距離夢想中的載人探索甚至定居殖民並不比1975年的美國進步太多。
再比如今天世界各國對宇宙空間探索,甚至沒有能夠比肩美國1977年9月5日和8月20日發射的2個旅行者號探測器和1958年10月到1978年8月發射的13個先驅者系列探測器探索水平的計劃。
此外,人類能源利用的水平也處於瓶頸階段,核能被發現已經百餘年,人類依然無法充分挖掘核能潛力,將可控核聚變技術實用化。人類目前可控核聚變的嘗試包括超導托卡馬克和仿星器兩種磁約束聚變裝置,
「甜甜圈」超導托卡馬克內外部構造
「8字麻花」仿星器內外部構造
第一個托卡馬克裝置於1954年誕生於原蘇聯庫爾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首個仿星器則由普林斯頓大學在1951年建造,最新的仿星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建造的「螺旋石7-X」也僅僅是首次製造了出氫等離子體,向實現受控核聚變邁出重要一步。可控核聚變實用化、商業化依然遙遙無期。和航天產業相比,航天產業的技術發展儘管緩慢,但充分帶動衛星導航、氣象預報監測等領域的發展,而可控核聚變技術只能說是人類擺脫能源和污染困境的一個夢想,且因其成本極其高昂,裝置數量極其稀少,除非出現質的突破,否則此類技術依然會緩慢進展下去。
涉及到「化學」的,都在停滯。
包括,燒煤,火箭,電池,材料,微電子。
人類在很久之前就能夠從原子尺度上去得到能源,合成材料。
然而原子、原子間,能夠提供給我們的,其實就那麼多。極限在什麼地方,其實我們早就看得到。一直以來的「發展」可以說是不斷縮小我們與極限之間的距離。
可以說原子尺度上的「化學」是阻礙人類進步的因素。
再往後的路,可能要往原子內部去索求。
原子能的利用是一個開端,但是(從民科的角度上來說),不會是結束。。。
圖為早期的機械式計算器。類似的東西300年前就被搞出來了。而現在的機械本科生,連毛都看不懂。
本人學機械的。我要說的是兩個方面。
1.內燃機的效率。
2.機械設計及理論。
因為各種循環的理論效率已經在這裡了,內燃機的發展潛力並沒有那麼大,最近好些年,一升油能榨出來的動力幾乎都沒有變過,汽油機的熱效率提升個百分之一,業內人士都會歡欣鼓舞。今天你一百升油能跑一千公里,二十年以後最多就做到一千零一十公里。汽車行業是有進步的,但是內燃機確實沒啥希望了。
至於機械,我們大學第一節專業課,老師就和我們說過,機械這個學科本身已經沒有太多值得人類開發的東西了,我們最多也只是在數學上對已有的東西優化而已。五十年前的機械專業教授,到了現在依然可以作教授。我們玩的東西,一百年前就已經很成熟了。
我們唯一能做的進步,也只有自動化,電氣以及材料上,能和機械結合的東西上進行一些創新。
當時我覺得,《三體》中,丁儀這個人內心如此悲哀。
這兩個方面可謂理論和應用的雙重封死了。
夏天你們不會被蚊子咬么?
口腔潰瘍有什麼特效辦法么?
我覺得這兩點讓我煩透了。
更新,
謝謝大家給的建議,我都一一看過了,
以後口腔潰瘍不再擔心了。
不過又有了一個新問題:
CMOS啊。。。
光論信息的捕捉能力,基本已經到了極限了。極限就是只剩光線的散粒雜訊時。
君不見索大A7RIII論信噪比相比A7RII沒啥改進?
教育作為一門技術,相當古老,在人類還沒有文字,無法書寫歷史的年代,就已經有了教育技術。
然而直到今天,教育技術依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還是由一個或多個人扮演教師的角色,一個或多個人扮演學生的角色,兩者進行語言的交流,動作的模仿,實現知識和技能的跨頭腦傳遞。
上次和學員走在路上聊天時,想起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在呂克昂學園裡也是這樣一邊散步一邊和學生們聊天,講知識。
好多年前看《黑客帝國》時,裡面通過往腦子裡插根數據線來學習的場景,真是印象深刻。不過這樣的場景,估計再過很多年也不能實現。
這讓我很懷疑,不是因為傳統教育技術的效率低,所以一直沒有重大提高。而是因為像1對1教學這種傳統教育技術的效率已經非常高,沒有什麼好進一步提高的了。
現在的基礎理論很久沒有突破了,理論原理上的突破才能帶來技術的升級換代,
瓦特發明蒸汽機後,蒸汽機從0代改良到n代,中間技術差距不可謂不大,但是你把100個最新n代蒸汽機綁一塊都沒法送飛機上天,直到內燃機發明才行,從蒸汽機到內燃機才叫點亮科技樹
信息技術,從原來房間大的計算機到手機,技術改進是讓人目瞪口呆,但基礎原理還是幾十年前的馮諾依曼原理,只有什麼時候從電子計算機到量子計算機了,這才叫點亮科技樹。如果量子計算出來,再看這幾十年信息技術的進步,就是小打小鬧
太空技術,靠現在的火箭發動機,你把地球都當燃料燒了,都跑不了幾光年,只有核聚變才行,火箭發動機到核聚變發動機,這叫點亮科技樹
人類歷史上經歷的點亮科技樹例子:直立行走,使用製造工具,用火,發明輪子,弓箭到火槍,馬車到蒸汽火車
再看現在這幾十年的「翻天覆地變化」,有沒有達到上述的高度?
Ps,這裡擴展一下,前段很火的戴森球就類似於100個蒸汽機綁一塊要上天,是個典型的低級文明yy高級文明的東西。首先是製造成本,要造個環繞太陽的球,可能需要太陽系9大行星的全部物質。第二,能量獲取方式還是太陽能電池板這種低效率的方式。
----------------------
原答案,講科技突破不了有什麼危險:
科技高不高,要以時間為標杆來衡量,人類如果把時間浪費在無止境陶醉於現有工業文明的巨大進步帶來的自滿中,那麼很可能跨不過面前的大過濾器:耗盡石油等化石能儲量以前發展不出更高階能源(核聚變),那其他科技再高也無意義。
具體參考資水東流的文:《技術大停滯》,知乎就有。鏈接:技術大停滯——範式春夢中的地球工業文明(8)| 資水東流
以下節選:
8.1 復活節島的悲劇
復活節島,也稱「拉帕努伊」,意為「石像的故鄉」,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偏僻、最遙遠、最孤獨的海島,它距離智利的東面有3000多千米,離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小島——皮特克恩島也在2000千米之遠。
根據考古、基因、語言、民俗等研究表明,復活節島的居民是從太平洋來的波利尼西亞人,這個已經得到學界的承認。波利尼西亞人是天生的航海民族,依靠原始航海技術就能跨越大範圍水域。由於某種不可知的因素和幸運(隨機擾動??),小部分人來到復活節島。在這之後,就和外界失去了聯繫,成為一個近乎全封閉的孤立體系。
歷史上的復活節島是一個物產豐富,林木茂密的島嶼。科學家通過孢粉測試證明,復活節島上曾有過高20米、直徑1米的智利酒松。實際上,直到人類定居島上的早期,復活節島一直是被高大樹木和繁茂灌木覆蓋著的溫帶森林。
豐富的資源使得島上的原始居民不勞作便可衣食無憂,因此人口開始膨脹。後來島嶼的居民開始製作巨大的石像,人口的膨脹使得資源得到很大的破壞,特別是製作石像需要砍伐大量樹木,使得樹木開始消失。科學家對爐灶和垃圾堆中的樣本進行放射性碳年代測定顯示,大約在1640年前後,木柴已經被草本植物所取代,即便是酋長家也是如此。
星空下的復活節島石像,人類困境的一個隱喻
考古研究表明,海豚曾經是島嶼居民的主要食物,但是到了1500年左右,島嶼居民的垃圾中已經找不到海豚的骨頭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樹木已經砍伐殆盡,已經沒有木材製作大船出海捕捉海豚了。
沒有了巨木製造的舟船,倖存者也無法遠航漁獵,他們開始轉向從未使用過的食物來源:人類本身。在復活節島後期廢棄物堆遺址中,人類骨骸隨處可見,有些骨頭被敲碎以便吸取骨髓。島民的口頭歷史中至今仍充斥著人吃人的故事,而對敵人最具攻擊性的辱罵莫過於:「你媽的肉塞了我的牙縫。」
到了1700年左右,由於戰爭、飢餓的發生,島嶼的居民只有2000人左右。但幸運的是,在歷經近千年的隔絕之後,1722年,荷蘭探險家雅各布·加洛文來到復活節島,讓復活節島和外界再度有了聯繫(雖然同來的有疾病和奴役)。但是他隨即發現,這座日後以「復活節」命名的島嶼只是塊荒地,島上找不到一棵樹,灌木和雜草高不過3米。
可能有人說復活節島太小了,註定滅亡。地球看起來很大,但在宇宙尺度上,地球可能還不如復活節島。某位院士評價:「復活節島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孤島,我們地球也是漫漫宇宙中孤獨的生靈。所以說復活節島就是地球的一個縮影。」
18世紀的某種隨機擾動,讓地球文明開始進入工業社會,人口迅速膨脹,能源和資源消耗急劇增加。復活節島上的居民最終砍光了木材,無力製造大船出海捕魚,更無力遠航到其它的島嶼和大陸,結果被活活困在一個小小的島上。人類工業文明正在以空前的速度來消耗地球上的資源,如果不能在資源和能源消耗的關鍵節點到來之前(比如說,還能承擔得起可控核聚變系統的研發和部署費用),在獲取新層次負熵流上取得重大突破,極有可能被永遠困死在太陽旁的小石頭上。
你能想像嗎?
假設幾百年之後,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掌握了近乎無窮的能量。
造出了宇宙飛船,開始以0.5倍光速宇宙航行的時候。
太空船的能源,現在能唯一想到的辦法,還是燒開水。。。
瓦特:MD智障!
嚴肅的講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包括自己)到現在依舊不能脫離做愛的趣味級別,人類大概是生物圈裡,極少數把性交合的主體繁殖地位轉變為獲取欣快感建設途徑的物種,而生殖行為反而具有或然率的降主為客,如能突破這一點去辯證化唯物任性主義,當可消解人性中二分之一的原罪負耗,擺脫欲孽情劫,衝破桎梏局限,集精修習科技,登臨主宰蒼黃。於走向共產大同之文明,絕對未來鏡像!嚴肅點 別笑!
我一直覺得 有朝一日 當年輕的科學家追上所在領域的前沿科技需要的時間越來越長 甚至超過本身的生命時間 人類的科學技術就會到達瓶頸 或者說變成低速進步 比如醫學 物理學
像三體那樣技術爆炸?
電池?
十多年了,電池容量根本沒有變化。
一部蘋果,原來3000多容量,現在3000多容量。
(經評論指出,這個其實是由1000多變成2000多,大概翻了一倍吧,但是沒什卵用吧。電池體積還大了呢。同樣體積不變,手機容量從幾個G翻到256G,好幾十倍了,更早一點,你可曾記得128MB的mp3?啊哈哈。。。)
如果電池容量翻幾倍,那世界都不一樣了!
手機變成超薄的,好幾天一充電,
遊戲本也不是好幾斤重的筆記本啦!
汽車全部淘汰,改用電車!
全球油價崩潰,美國gg了!
中國成為發電大國,獲得世界霸權。。。
——————
因為爭論挺多的,補充一下,電池沒咋變確實是事實啊。雖然科研都很努力的,但是確實沒啥突破。
好比說路邊攤賣烤冷麵,從加一個雞蛋到變成加兩個雞蛋,這能說有變化嗎?怎麼也得加個辣條才算變化吧
——————
簡陋的分割線
究竟是什麼限制了電池的容量?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27698
增加一個相關鏈接,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