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綜藝節目《見字如面》?

《見字如面》是由實力文化聯合黑龍江衛視、環球網以及騰訊視頻共同製作的文化節目。是國內首檔也是全屏唯一一檔季播型書信朗讀節目,由成功製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目」的實力文化製作。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見字如面》的節目嘉賓是林更新、何冰、張國立、王耀慶、歸亞蕾等8位擔任嘉賓。將於12月29日起,每周四在騰訊視頻推出;12月31日起,每周六在黑龍江衛視晚間9:20時段與觀眾見面。
關於Ta:
【官方微博:】在此見字如面
【音頻:喜馬拉雅】見字如面單曲版_ 喜馬拉雅官網
【音頻:網易雲音樂】網易雲音樂
【視頻:騰訊視頻】見字如面 第1季


最近三年,是電視綜藝爆炸的三年。


幾乎所有省台,都被各色大腕明星、鮮肉歐巴們佔據熒屏。


但質量……不忍多說。


我雖不是多麼清高的人,偶爾閑暇也會看看《跑男》,用作傻樂消遣。


但,如果人人整天傻樂,演員永遠都在消遣,其他一概不知不問無所求。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像回到了晚清,只是鴉片的形式,換成屏幕而已。

任何娛樂,不可成癮。


記得今年元旦,各衛視的「跨年演唱會」如出一轍。浙江台的鹿晗、湖南台的李易峰、江蘇台的吳亦凡……


「娛樂至上,鮮肉為王」的強硬勢力,幾乎統一了我們的視線。


但,元旦當晚,我卻被一個不太起眼的、特立獨行的節目深深吸引。


它就是黑龍江衛視的——

《見字如面》

這檔國產綜藝節目,號稱「綜藝界的一股清泉」,豆瓣評分高達 9.3


在我的記憶中,這是現象級的。

《見字如面》的最初版,是一檔英國綜藝,名為《Letters Live》(漢譯:見信如晤)。


規則很簡單,就是讓實力演員朗讀舊信


無論古代信、現代信,名流政客的往來信,凡夫俗子的寒暄信,只要足夠動人,都能被專業人士當眾深情朗讀。


在英國版里,「夏洛克」卷福也曾參與其中。

有趣的是,與英國相比,中國的《見字如面》倒像是更加彰顯出了歐洲的「極簡主義」。


沒有過度的燈光,沒有多餘的道具。


一個人,一封信,一個麥克風,不多的聽眾。

如果足夠細心,你會發現張國立穿的衣服,很像民國時期的教書先生。

節目的開頭畫面,也用到了兩部民國題材電影的片段。


《太平輪》和《黃金時代》。

無疑,它的主創是想要重新掀起,再現民國時代的「人文精神」。


那是一種什麼精神?


是沈從文一無所有,卻不甘於俗世隨波逐流,堅持以讀書治學糊口報國的「認死理」精神。

http://weixin.qq.com/r/8zaEnHLEfC8DrTb-92P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是蕭紅躺在病床上,所處的香港將要淪陷,自己的生命瀕臨消亡時,寫給她在遠方前線抗戰的弟弟的話——

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

由於戰亂,蕭紅的信根本無處投遞,弟弟讀到的幾率也很渺茫。


可她還是要耗心耗力,拚命去寫。


因為,在物質之外,這封信寄託了她的抵抗精神


這才是真正的、毫不含貶義的「文藝青年」。

曾有幾個學理工科的問我:看歷史有什麼用?


唐太宗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在《陳寅恪致傅斯年》一信中,一九三六年的清華教授,就點破當今教育體系存在的嚴重問題。

現在很多大學裡的教授都不好好教書了

他們比較重科研 拿項目

他不注重學生

所以陳寅恪這個話 點中了今天的問題

更有趣的是:節目組選用的一些信件,彼此間竟能產生一種遙遙相對的呼應


在第三期,張國立讀完陳寅恪對老師、教育體系的批判之後,林更新登台,讀了羅永浩的信,後來王耀慶又登台,讀了李白的信。


羅永浩和李白,他們兩人有一個共同點——


羅永浩高二輟學,李白不參加科舉,他們都是體制教育之外的成功者。

教育制度就是十環

但是 看上去他是誤打誤撞

其實人生的成功不止一個十環

所以我覺得社會要給這樣的人機會

節目組的心思,可見一斑。


除了信本身之外,朗讀者的水準也是相當高


王耀慶張國立,朗讀黃永玉曹禺的往來信,是我今年看過最精彩的飆戲之一。


與自己讀書不同,演員們專業地捏准了每一個字應該讀出的時機,就連信中的「欲止又言」都能通過演技表達出來,代入感十足。

什麼是成功的演員?


就是當他表演時,觀眾會忘記他是個明星,而只沉浸在戲裡的角色。

當黃永玉的字通過王耀慶之口,鏗鏘有力地說出「你為勢位所誤」時,我腦中的畫面瞬間被代入到民國和文革這兩個時代中。

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

一個也不喜歡

你心不在戲裡

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

你為勢位所誤!

這段話,用在曹禺身上很恰當。


但,我們如果用到張藝謀身上呢?


幾乎不用修改多少字,這封信我們就可以送給張藝謀,而且毫無違和感。

不信你看——

你是我的極尊敬的前輩,所以我對你要嚴!我不喜歡你21世紀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心不在戲裡,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為勢位所誤!

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像晚上喝了濃茶清醒於混沌之中。

誰也不說不好。總是「高!」「好!」這些稱頌雖迷惑不了你,但混亂了你,作賤了你。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起莎翁《馬克白》中的一句話:

醒來啊馬克白,把沉睡趕走!

感覺如何?


你以為聽到的是沉重過往,實際上當下每天都在發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在曹禺的信里,我們看到大藝術家面臨的巨大問題。


而在另一封《柳宗元寫給王參元》的信中(單曲版可看),唐代的河東先生竟回答了這一問題。


王參元家逢大火,財產全被燒盡,柳宗元卻說——

現在好了,您家被大火燒光了

所有的疑慮,也都被燒成灰了

但是,您的才華卻可以好好傳揚,而不被玷污了

我不得不佩服節目組,選信是何其的用心。


但誇歸誇,它還是稍有些不足


其一:主持人和兩位解讀信件的學者,明顯配合不當,沒能產生大的火花。


女學者楊雨,曾參與過《百家講壇》,解讀起來就像是在講台講課。

這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


可一旦脫離出書本內容,楊雨本人的見解就比較膚淺了。


在《劉慈欣寫給女兒》一信中,信里充滿對未來的幻想與哲思,可楊女士卻只聽到了「雞湯式」的淚流滿面。

男學者許子東,不得不批評她的幼稚——

他朗誦的很好

這是叫人開心的事情

可是聽的人都是兒童節的水平

這是叫人悲哀的事情

在很多時候,兩位學者的立場明顯不同。


而許子東,又明顯被壓制。


在比較敏感的《毛澤東寫給雷經天》一信中,許子東的解讀,被刪減到只剩一句。

在「知青下鄉」的話題中,許子東也只好欲言又止。

在《林徽因寫給徐志摩》一信中,林徽因拒絕了有老婆的,徐志摩的愛情。


小翟和楊雨兩位姑娘,都是一面兒倒的感動、欽佩、淚流滿面。

許子東彷彿有些相反看法,卻總被打斷。


在《鏘鏘三人行》里針砭時弊、犀利如斯的許子東,這裡卻成了個「戰五渣」。


當然,楊雨經常打斷許子東,我想也並非真的出於不禮貌。


從下面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許子東的「三觀」是有些「不正」的——

許子東:好的愛情不一定要走進婚姻的。

楊雨迅速打斷:男人,這就是男人!

但與陳詞濫調的讚揚相比,我更想聽到的,是不同觀點。


並非為了反對,只是為了多一個聲音,多一條看法


可《見字如面》顯然還沒做到,或者它為了大勢,而放棄了過於冒犯主流的觀點。


遺憾的還包括,和我一樣有著民國情懷的文青,也沒能看到足夠多的,民國時期的文人、烈士們的經典陳詞。


我舉一個例子——


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有一段「廬山演講」,是中國對日本展開全面反抗的宣戰書。


拋開立場不談,單說這段演講的價值,在中國近代史上無疑是至關重要且激動人心的。


張國立本人也演過蔣介石,我多麼希望他能重現這些話,然後跟著憤青一把。


摘抄一段,你且感受一下——

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倖求免之理。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惟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

是否有些燃?


但,尺度終究是有限制的。


有些時候,為求保全,節目組只好舍掉一些東西。


我想起另一股,豆瓣評分8.8的綜藝清泉——《客從何處來》。

《客從何處來》同樣也擺脫了浮躁,以傳揚中國人文文化為主旨。


一些擁有家族文化底蘊的名人,往回追溯,尋找祖輩的榮耀與滄桑。


易中天曆經跋涉,得知自己的家族數百個人,曾在一天之內全部死去。


而導致此事的,正是易中天的二爺爺在日本陸軍學校的同學,岡村寧次(六年以後,岡村寧次代表日本,與中國政府簽署戰敗投降書)。

有些歷史,應當被探尋,應當被銘記。


《客從何處來》的第二季,由於敏感原因,中途被強制停播。


傳聞中最有價值的段落,我們很遺憾都無法看到。

每個男人活著

應該吃苦 應該寂寞

應該被放逐

我們的綜藝,其實就像電影一樣,很多時候是施展不開的。


所以《見字如面》即便有些不足,也應是無奈之舉。


周國平說過:我們的國民素質,差就差在缺乏人文精神


提高國民素質當然不能依賴綜藝節目,但真正優質的綜藝,就是有這種追求。


在今天太多無聊無趣的節目泡沫中,白玉微瑕的《見字如面》出現,堪稱驚艷。


希望它的主創能夠更機智與勇敢,規避掉不必要的麻煩,希望更多的觀眾能看到它,用收視率為它說話,告訴那些以流行之名,輕視觀眾的創作者——


即使這是娛樂泛濫的時代,我們需要的,也絕不僅僅是質量低劣的麻醉劑


我的微信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電影文章。

都看到這兒了,好意思不關注一下嗎?

PS:本人長期為各大電影媒體撰稿,所有文章均屬原創,請勿誹謗。


《見字如面》,一個什麼也不做,只是讀信的節目。
讀信的都是台詞功力不凡的專業演員,簡直讀出來的每個字,落在地上都能砸出個坑。
前幾天睡覺前看了一會,差點失眠。

歸亞蕾讀的是蕭紅寫給弟弟的信。
蕭紅一生,寡親緣情緣,顛沛流離,三十一歲時客死異鄉。
她離家時,弟弟還是個小孩,只顧著玩泥巴,都沒看離家的姐姐一眼。
寫這封信時,蕭紅在香港病危垂死。
她最後一次知道弟弟消息,弟弟已經加入抗日軍了。
蕭紅說,她看到過好多這樣的小戰士,挨餓受凍,朝不保夕,但卻傻乎乎的瞎樂,喊著口號唱著歌,悍不畏死。
蕭紅在這封信里寫到:
「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

幸虧這個節目不用配樂,要是當時來段煽情的配樂,就要聽崩了。

更喜歡的,是另外兩封信。
張涵予讀林則徐寫給妻子的信。
林則徐銷煙於虎門,道光皇帝迫於英國壓力,將林則徐革職調去新疆。
與妻子告別,當時林則徐就念了兩句詩,現在還被好多人念叨。
林則徐在這封信里寫道:
「英夷最恨者,是我林某一人。只怕我這一走,鴉片流毒內地,再無禁絕之日。」
林則徐說中了。

還有一封,是張國立讀韓愈寫給鱷魚的信。
唐憲宗痴迷佛教,真假和尚充斥朝堂、地方,混亂國家。
韓愈上《論佛骨表》勸誡,唐憲宗怒極要殺他,後改為貶至潮州做刺史。
潮州在當時是蠻荒之地,江中有鱷魚橫行,為害鄉里。
於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文公,一本正經的給不通人言的鱷魚寫了一封信。
鱷魚看不懂,人是能看懂的。
韓文公在這封信中寫道:
「鱷魚,你不能和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里!限你們三至十日滾去南海永不再回,否則強弩毒箭隨後便來!」
雄哉韓文公,傳說此文一出,江水沸騰天雷滾滾,三日內鱷魚全部逃之夭夭,從此潮州鱷魚絕跡。
這當然只是傳說。
就算鱷魚絕跡,千百年來,那些魚肉百姓,鱷魚變的東西,又何嘗絕跡了。

當年明月說封建士大夫,有褒有貶。
那些人一天到晚讀書,優越感爆棚,總想著「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老是認為百姓都是些傻乎乎的笨蛋,軟綿綿的羔羊,自認為有責任有義務要保護百姓。
完全不管百姓需不需要他們認不認同他們,喜不喜歡他們保護。
死腦筋,愚忠。為著他們所捍衛的一切,隨時梗著脖子準備著,迎著棍棒和刀槍硬上,還要拉著身邊人一起。
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你有大砍刀我有硬骨頭,殺就是了。
林則徐、韓愈、王守仁、于謙、范仲淹、岳飛、袁崇煥……
所謂封建士大夫。文天祥有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見字如面》是文化類節目「站著把錢賺了」的典範。


前有《見字如面》,後有《中國詩詞大會》,文化類節目又火了,火得讓多數人感到意外。

尤其是《見字如面》:一檔安安靜靜的讀信節目,一夕之間走紅;看上去文藝氣息太過濃郁的節目試水網綜,播放量一路看漲;沒有流量擔當的明星,逐漸獲得市場的認可,開始接洽廣告商……

而面對《見字如面》的口碑爆棚,骨朵想談的卻是它背後的一些東西:它初期的市場遇冷、它的創作理念、它獲得成功原因以及文化類節目與互聯網環境的關係探討。

(註:以下引用的內容來自節目創始人)


1、創作背景:市場遇冷——資本支持複製,不支持創新

初見《見字如面》,在大多數人眼中,它像很多文化類節目一樣,在市場中的命運註定是悲壯的:既然走的是情懷路線,就不要對市場有所期待。

在節目上線前,節目團隊接觸了一些廣告商,但結果卻是節目「裸奔」上線:

廣告商的反饋大概就是——個人認為是好節目,但不覺得它是大眾的。

相比於現在綜藝節目動輒上億的招商甚至冠名費,這多少有些尷尬。

做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這類文化類節目的節目創始人對此十分平靜,他認為廣告投放市場本來就有滯後的特點

廣告投放市場需要在經驗範圍之內,尋求數據支持。
當一個創新的產品在他們的經驗範圍之外,他們無從判定,你只有拿出傳播的實際業績,拿出用戶實際畫像來,才能讓他們看是不是適合他。
所以廣告商是不適合支持品種創新的,品種創新更多的只好自己來。

顯然,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見字如面》能夠和觀眾們見面要歸功於它的創作理念。


2、創作理念:滿足人類認知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本應是主流,文創產業不應被金錢所誤

《見字如面》播出後,令人意外的是,熟悉的情懷撬動不了市場的悲劇戲碼沒有上演,倒上演了一出文化類節目依靠優質內容贏得市場的勵志故事:口碑零差評,單集播放量幾乎全部過千萬,廣告商找上門來開始接洽。

對於這樣的「逆襲」,製作方認為並不需要意外——像《見字如面》這樣的節目是有其商業價值與核心競爭力的。

1)商業價值:核心受眾主打高收入、高教育、都市化人群

節目創始人認為像《見字如面》這樣的文化類節目廣告價值很高,只是一直被忽視了,其依據是節目定位的受眾人群上:

我們的觀眾分析是,一半以上是本科(及以上)學歷,所以跟那種單集點擊量過億的節目相比,高教育程度是佔比超高的。
而我們在高收入人群、高教育人群、都市化人群的集中度非常高,所以廣告價值是非常高的。」

當初的《成語大會》也是如此,「實際上本科教育人群要比同期節目高150%起。」

2)核心競爭力:滿足人類普遍的認知需求

節目方堅信滿足認知需求的精神化產品本應是主流:

《見字如面》滿足的是認知需求,它是人類普遍的需求。
這個需求被確認本身並不需要多大的質疑,被否認這個事情本身倒是有點荒誕的狀態,是人們陷入迷局而不自知,所以在我看來這不過就是一個回到常識的過程。
精神文化產品本來就該這樣,這就是主流,也不見得是我們做得多好。

3)製作理念:站著掙錢

類似《見字如面》這樣的節目在市場中長時間的空白,當然有市場弊病的原因:

實際上精神文化產品在相當程度上需要創意,需要給人帶來某種驚喜而不是重複。
我們今天的人很可能會為金錢所誤,大家總是在想怎麼投市場所好,怎麼樣掙到錢,什麼樣的片子、題材會有票房等等。

而《見字如面》能夠在市場中殺出來,卻是因為它有一顆不隨波逐流的「心」。

反正我覺得這偏離了文化創意產業的主旨,掙錢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這個不需要多努力,就像姜文老師說的:『站著把錢掙了』,但是你的心要在戲上,你不應該想太多的事。

綜合《見字如面》的創作理念,骨朵來總結一下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3、成功原因

3-1.內部因素:具有傳播性和滿足人的認知需求

《見字如面》靈感來源於英國出版的一本叫做《見信如晤》的書。

最初,節目創始人想做的是一檔讀書節目

現在市場上基本找不到讀書節目的痕迹,對於我們的文化生活是一個缺憾。

可是一年前在研發時,他始終無法確認讀書節目的傳播效果,直到看到英國的一本書,裡面彙集了從歐美各國收集來的私人信件,他突然有了靈感,決定做檔讀信的節目。從讀書轉向讀信,是因為他看中了信件的兩個特點:

1)一是傳播性

每封信都有個長度,這個長度適合傳播,因為它自成一個獨立的狀態。

《見字如面》在完整版上線前的半個月,先在網上放出了一輪幾位明星讀信的單曲版,3、4分鐘左右的時長,流傳了一段時間,引發了部分觀眾的關注。

2)二是讀信滿足了人的普遍需求

讀信使我們有了解歷史的可能性:

在我去讀這些信的時候,發現它們有讓我們當代人去認知歷史的可能性,從更真實的角度去了解人性、人際關係的可能性。
比如說了解過去,了解我們人類歷史,這個是普遍的需求;
了解他人的生活,了解人的情感,了解它的複雜狀態,也是人的普遍需求。

了解歷史、他人是獲得經驗的方式:

這些所有需求實際上是作用於個人利益的,因為你了解的越多,你才能有準備的去面對下一課,面對未知的世界。
對下一刻的了解來自過去,而你直接的經歷永遠是有限的,所以人類對於了解歷史、了解他人是從不饜足的,這個是核心。

這就是書信給我們帶來的人生啟示作用:

有這樣一種強大的需求你會發現,在書信這樣一種文體裡面,它所包涵的產品信息,具有其他文體沒有辦法替代的價值。比如說歷史,書信給你打開的歷史是個人在歷史事件中的經歷,而且是帶有非常鮮活的真實細節的經歷,這個時候你看待人類經歷過的事件的時候是完全不同的,你會發現它給你帶來的人生啟示作用特別大。

於是,節目方歷經一年的搜集,從全國各大圖書館、檔案館、名人故居甚至私人收藏家處搜集到了上萬封書信,最終篩選出了上百封,才有了節目中黃永玉與曹禺、黃宗英與馮亦代、韓愈寫給鱷魚《祭鱷魚文》等一封封或有趣、或有情的書信。


3-2.外部環境支持:互聯網時代為文化類節目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現如今活躍在網綜市場的製作方,幾乎都是傳統電視人出身,節目創始人早在15年的時候,就確立了團隊互聯網生存的方向。

不過《見字如面》這樣文化氣息濃郁的節目定位網綜,看上去和娛樂性屬性極強的市場有些格格不入,畢竟文化類節目搶灘頭部市場,鮮有先例,而他看中的恰恰是市場中這一塊的缺失。

在我看來,儘管互聯網內容是海量的,但是網綜類產品實際上存在著單一化的趨勢,它的空間是巨大的,尤其是留給那種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的空間是巨大的,而這部分網民的需求實際上也是普遍而強烈的。

4、文化類節目與互聯網為的關係探討

1)《見字如面》的成功也許會促進這類節目在互聯網中的產生與發展

這次幾大平台好像對這類品種都建立了信心,我們算是探路的,之前大家可能都是懵的,可能都覺得像《見字如面》這樣的節目適合互聯網嗎?其實這不是什麼難題,只不過在近幾年的經驗中,都有點陌生。

帶著文化產品走進互聯網,我們看著雙方是衝突,節目創始人卻覺得互聯網給文化類節目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互聯網市場挺可愛的,它給予了可能性,我一直相信它不會埋沒好的品種。

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為例

當時在上星衛視中排名33位的中央10套平播,也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去做宣傳,因為整個節目的冠名才500萬,但是首播的當天晚上,在網上就變成了全網熱議的第一名,緊接著收視就破了他們9年以來的記錄。

2)此次《見字如面》走上互聯網,為文化類節目也探索出了多種多樣的合作模式。

除了在視頻平台播出開始接洽廣告有廣告收入,喜馬拉雅、網易雲、咪咕等音頻平台甚至出版社都相繼找來尋求合作

我們現在的可能性還沒有被窮盡,音頻有很多找過來的。還有差不多有10家出版社找過來說想出我們的書。
所以我們覺得互聯網是個好東西,市場是個好東西,當你能有影響力能證明自己的時候,它會給你相應的一些補償,這是公平的。

從《漢聽》《成語大會》到《見字如面》,提起實力文化難免讓人聯想到逆勢而為的「孤膽英雄」形象。節目創始人卻覺得他們所做的就是一件回歸常識的事。

我們做的就是一個應有的主流消費品,並不存在我們堅守一個多麼特殊的東西。
那個所謂的孤獨感是來自創新,我認為真正有意義的創新應該是帶有陌生感的,應該是超越一般人經驗的,所以這個時候你活該孤獨,因為你超越了別人經驗,人家沒認為你是大眾的;
但是反過來,你是不是擁有大眾,這是大眾說了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也不太會埋沒有價值的東西。」

而節目方更相信,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也不太相信我們現在觀眾的主體是90後,於是只有90後能為90後服務,比如我是60後,但只要干有價值、對的事,幾零後都認可你。

《見字如面》的出現,是文化類節目給予互聯網與年輕受眾的信任,對此骨朵只想說,希望《見字如面》作為網綜在互聯網環境中所獲得的正面迴響,能夠給現在混亂的文娛市場帶去一些積極的影響,也希望像《見字如面》這樣的節目,真的能夠回歸到主流當中。

畢竟,即便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也需要在健康的文化氛圍中成長,我們也需要有底蘊的文化內容的滋養(ˊ???????????ˋ)?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念這封信。

毛岸英致向三立
三立同志:
來信收到。你們已參加革命工作,非常高興。你們離開三福旅館的前一日我曾打電話與你們,都不在家,次日再打電話時,旅館職員說你們已經搬走了。後接到林亭同志一信,沒有提到你們的「下落」。本想復他並詢問你們在何處,卻把他的地址連同信一齊丟了(誤燒了)。你們若知道他的詳細地址望告。


來信中提到舅父「希望在長沙有廳長方面位置」一事,我非常替他慚愧。

新的時代,這種一步登高的「做官」思想已是極端落後的了,而尤以為通過我父親即能「上任」,更是要不得的想法。新中國之所以不同於舊中國,共產黨之所以不同於國民黨,毛澤東之所以不同於蔣介石,毛澤東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於蔣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之外,正是由於此:皇親國戚仗勢發財,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靠自己的勞動和才能吃飯的時代已經來臨了。在這一點上中國人民已經獲得根本的勝利。而對於這一層,舅父恐怕還沒有覺悟。望他能慢慢覺悟。否則很難在新的中國工作下去。翻身是廣大群眾的翻身,而不是幾個特殊人物的翻身,生活問題要整個解決,而不可個別解決。大眾的利益應該首先顧及,放在第一位。個人主意是不成的。我準備寫封信將這些情形坦白告訴舅父他們。

反動派常罵共產黨沒有人情,不講人情,而如果他們所指的是這種幫助親戚朋友同鄉同事做官發財的話,那麼我們共產黨正是沒有這種人情不講這種人情。共產黨有的是另一種人情,那便是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勞苦大眾的無限熱愛,其中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子女親戚在內。當然,對於自己的近親戚,對於自己的父、母、子、女、妻、舅、兄、弟、姨、叔是有一層特別感情的,一種與血統、家族有關的人的深厚感情的。這種特別的感情共產黨不僅不否認,而且加以鞏固並努力於倡導它走向正確的與人民利益相符合的有利於人民途徑。但如果這種特別感情超出了私人範圍並與人民利益相抵觸時,共產黨是堅決站在後者方面的,即「大義滅親」亦在所不惜。

我愛我的外祖母,我對她有深厚的描寫不出的感情,但她也許現在在罵我「不孝」罵我不照顧楊家,不照顧向家;我得忍受這種罵,我不會也決不能違背原則做事。我本人是一部偉大機器的一個極普通平凡的小螺絲釘,同時也沒有「權力」沒有「本錢」更沒有「志向」來做這些扶助親戚高升的事。至於父親,他是這種做法的最堅決的反對者,因為這種做法是與共產主義思想、毛澤東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與人民大眾的利益水火不相容的,是極不公平,極不合理的。

無產階級的集體主義——群眾觀點與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個人觀點,之間的矛盾正是我們與舅父他們意見分歧的本質所在。這兩種思想即在我們腦子裡也還有尖銳鬥爭著,只不過前者佔了優勢罷了,而在舅父的腦子裡則還是後者占著絕對優勢或者全部佔據,雖然他本人的本質可能不一定是壞的。

關於憮恤烈士家屬問題,你的信已收到了,事情已轉到組織部辦理,但你要有精神準備:一下子很快是辦不了的,幹部少事情多,湖南又才解放,恐怕會拖一下。請你記住我父親某次對親戚說的話:「生活問題要整個解決,不可個別解決」這裡所指的生活問題主要是指經濟困難問題,而所謂整個解決主要是指工業革命,土地改革,統一的烈士家屬憮恤辦法等。意思是說應於廣大的貧苦大眾的一樣的來統一解決生活困難問題,在一定時侯應與千百萬貧苦大眾一樣地來容忍一個時期,等待一個時期,不要指望一下子把生活搞好,比別人好。當然,餓死是不至於的。

你父親寫來的要求憮恤的信也收到,因為此事給你信己處理,故不另發,請轉告你父親一下並代我問候他。

你現在可能已開始工作了吧,望從頭干起,從小干起,不要一下子就想負個什麼責任,先要向別人學習,不討厭做小事作技術性的事。我過去不懂這個道理曾碰過許多釘子,現在稍許懂事了——應該為人民好好服務,而且開始稍許懂得應該怎樣為人民好好服務,應該以怎樣的態度為人民服務了。

為人民服務說起來很好聽,很容易,做起來卻實在不容易的,特別對於我們這批有小資產階級個人英雄主義的沒有受過鬥爭考驗的知識分子是這樣的。

信口開河,信己寫得這麼長,不再寫了,有不周之處請諒解。

祝你健康!

岸英上


最近兩年,國內綜藝節目在近些年面臨著高度同質化和無法迴避的創意雷同的問題,大量的購買國外綜藝節目的版權似乎成為了主流。

與電視台綜藝追求明星嘉賓陣容和明星真人作秀的效果不同,網路綜藝節目則往往憑藉著新穎的形式,另闢蹊徑,取得了不俗的關注度。就在最近,便有一檔不追求明星陣容的良心綜藝在視頻網站播出,只播出三期,便在豆瓣上獲得了評分高達9.3.

要說的這檔節目名叫《見字如面》,該節目在國內各種真人作秀的浮誇綜藝節目泛濫的當下毫無疑問是一股「綜藝清流」的存在。目前豆瓣只有一千多人看過,評分高達9.3分。

《見字如面》

《見字如面》是一檔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的閱讀推廣季播節目。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邀請明星朗讀書信的形式並非中國原創,而是緣起於紳士與戲劇的故鄉——英國。早在2013年,為了紀念英國國家「Letters Live」書信朗讀活動,國內翻譯為《見信如晤》,腔調感十足。關於活動主旨,其官網上是這樣寫的:

見信如唔——用現場演繹來讚頌文學書信經久不衰的力量。

活動邀請音樂、影視、文藝界的名人,現場朗讀近一個世紀以來令人難忘的書信。朗讀者比如低音炮卷福,他因《模仿遊戲》而朗讀過圖靈的幾封書信……還有抖森,他朗讀過英國作家Gerald Durrell寫給妻子的情書……白袍巫師「甘道夫」伊恩爵爺(Sir Ian McKellen),他朗讀過一個少年寫給母親的出櫃信,中途數度哽咽……此外還有裘德·洛(Jude Law),《神秘博士》主演彼得·卡帕爾蒂(Peter Capaldi)、「莫娘」安德魯·斯科特(Andrew Scott)等藝術界的大咖……

中國版作為綜藝節目則更強調了節目的文化涵養,所讀的書信時間跨度長達兩千多年,上至春秋戰國,下至當代普通人家的書信。

嘉賓點評

作為國內首檔的文化類書信朗讀節目《見字如面》,該節目幕後製作方由成功製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兩檔「國民文化節目」的國內頂尖視頻創作團隊實力文化製作。 如果有小夥伴聽說過或者看過這兩檔節目,就可以知道《見字如面》所追求的節目效果並非明星作秀,而是通過文化來感染觀眾,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有內涵有追求有態度的綜藝節目

之所以會入這個節目的坑,是因為製作方所請的演員大都是很有實力的老戲骨,雖然出於收視率的考量也有林更新這樣的年輕演員,但歸亞蕾、張國立、張涵予、何冰這樣的實力派演員那精彩絕倫的台詞功底和聲音塑造能力讓這個節目變得非常精彩。

朗讀嘉賓張涵予

演員有四大基本功:聲、台、形、表,而朗讀最考校演員台詞功底,那些老戲骨們聲情並茂的聲音表演感覺就如同在看一場話劇一般,真正達到了所謂「見字如面」的效果。在線觀看時,最常見的彈幕是:「看哭了!」

在看《黃金時代》的時候便對蕭紅這個人物頗有些好奇,一個才女的凋零和逝去總是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悲愴。在第一期節目中嘉賓朗讀了一封蕭紅去世前給弟弟的一封書信。

《黃金時代》中湯唯飾演蕭紅

蕭紅寫給弟弟的家書里充滿了家長里短,回憶了童年時姐弟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但烽火年代裡的動蕩不安,讓親人彼此天各一方。蕭紅在信中說:「中國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

那時候的蕭紅客居香港,思鄉甚篤卻病痛纏身,只能通過一封簡短的書信傾訴自己多年生活的苦悶與愁苦。那是蕭紅的人生走向凋零前最後的時光,而弟弟的回憶是她生命中最後的一段亮光

而最感人的則是張國立信手拈來,舉重若輕的聲音塑造,他站在那裡朗誦唐代韓愈的《告鱷魚文》,語氣輕鬆詼諧,但卻帶著一種堅毅與自信。正是韓愈在自己的詩里所述的態度一樣:「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的決絕;他和王耀慶合作的戲劇大師曹禺與國畫大師黃永玉的回信朗讀則盡顯大師的心胸,平緩處不疾不徐聲情並茂,激動處更加鏗鏘有力中帶著儒雅與自信

王耀慶與張國立

那些書信不僅僅是一封簡單的作文,更是經過時間的沉澱,那些強烈的情感被沉澱在那些平淡的話語和文字當中。

在第一期當中,最精彩的無疑是作為楊德昌和蔡琴的共同好友的歸亞蕾朗讀蔡琴在楊德昌死後寫的一封公開信。

蔡琴與楊德昌曾經是台灣娛樂圈裡最引人注目的夫妻,蔡琴是台灣最著名的女歌手,歌聲細膩綿延常有潤物細無聲之感,楊德昌則是台灣乃至蜚聲國際的電影大師。

楊德昌也曾坦言自己多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有「蔡琴的影子存在」,但二人離婚之後卻被曝出長達十年的「無性婚姻」,媒體雖然猜測頗多,但蔡琴絕口不提。

直到2007年楊德昌導演去世,蔡寫下一篇給楊德昌的公開信,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楊德昌的不舍與深情。

再見,楊德昌

07年7月1日

星期天,電視播了一整天,我也看了一整天;楊德昌就這麼走了….。

電話錄音里數不清的媒體留言,都希望我回電;

這個時候,叫我說什麼?!

說什麼也說不清楚我的五味雜陳,就算說清楚,又為什麼呢?!

而所有人卻急著要一篇「前妻的反應」!!

從一天最初的簡短快訊,然後經過中間不斷的增加數據、周邊訪問、調畫面…,

到一天的結束,我的名字一直連著他的逝世消息….。

回想當初,從我確知彭鎧立和他的戀情,到決定當機立斷成全他們,

再到辦完離婚手續,甚至到今天他去世,我的每一階段似乎都得攤在鏡頭下….。

而今天,我怎麼告訴外頭,我都還來不及感受呢….?!

直到一天將盡,從電視上,我已看過他那被重複了又重複的身影后,

一陣強烈而尖銳的刺痛,才刺醒了我的感覺!

深埋在我心底,長久不願再去回想曾經對他的記憶,突地襲上來;

我脫口輕喊出一句:楊德昌!你怎麼可以這樣就走了呢?!

跪在聖經枱前,我為他的靈魂急求,

求主以神自己的名領導他走義路,

讓他行過死?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我感謝主在他生命結束前,是與他的最愛在一起,

我抬起不停湧上淚水的眼睛,堅定的告訴 上帝:我可以站起來!

我深深的感謝 上帝,讓我與他轟轟烈烈的愛過…;

我安靜的、肯定的用手拭摸著夾在聖經中的小十字架;閉上眼,再感受一次這曾經的愛情…,一次比一次平靜、勇敢。

細數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電影,在我們生命聯集的十年中,我竟見證了一半….!

作為一個曾經的伴侶,我們一起年輕過、奮鬥過。

作為一個女人,他給我的寂寞多過甜蜜。

作為一個觀眾,我們痛失一個銳利的紀錄者。

時間會給他所有的作品一個公道,他的付出不會寂寞!

至於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嘗,

就當作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

在這封信中最打動人的的一句話是:「楊德昌,你怎麼可以就這樣走了呢?」

楊德昌曾經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己和蔡琴的感情是「一片空白」,而蔡琴則在多年以後才回應說:「我不覺得是一片空白,我有全部付出過!」

蔡琴的信中充滿了對楊德昌的懷念,這種懷念不僅是原諒,還有祝福和感激。當生命歸於平靜,有人選擇坦然面對,有人選擇放下過去。她說:「早知道他會這麼早離開,我應該早點放手,成全他的。

正如現場嘉賓來自香港的教授許子東所說,兩個人的愛情走不到盡頭不代表這段愛情就沒有價值。

愛不應該是佔有,愛是要懂得寬恕和成全

這正是這個節目最大的價值體現,用一封歷經歲月滄桑的書信,傳達除人類最本質的情感。正如卷福評價的那樣:讀這些信讓我們停下腳步,去想像信件主人的生活和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觀眾、朗誦者和信件作者在朗讀的時候產生一種神奇的聯繫,讓人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啟迪人心的反映人類生存狀態的文物。它們像一扇扇窗戶,讓人窺見寫信人和收信人之間的愛、美麗、痛苦和幽默。

生活不只有網路,我們懷念的是書信帶給人的那種情感,那種文字里所傳達的溫暖和希望。

雖然國內的引進版節目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主持人的控場太弱,嘉賓的話題不夠深入等等,以及

以及,強烈要求節目組請金世傑、濮存晰、汪涵、陳道明來朗讀!!!!

分享一個微小的公眾號【迷影映畫】(ID:miying1994
我的其他回答:

怎樣評價韓國電影《釜山行》?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小姐》?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如何評價電影《中邪》?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評價2016年國產電影市場?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評價電影《情聖》?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評價電影《俠盜一號:星球大戰外傳》? - 搬磚俠BZMAN 的回答 - 知乎


我很喜歡這個綜藝,雖然流程簡單,但製作認真、用心,除了許子東說得太少之外,其他都很好。一個綜藝的表演看得比大部分國產劇都要舒服,難道我們的導演真的不用檢討一下嗎?知乎專欄

作者:花痴女王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被各種面癱偶像劇搞得有點心累的女王,今天特別特別想安利一檔冷門綜藝——《見字如面》。

一看名字這麼文藝,就知道跟流量沒什麼關係了。

播了兩期,在豆瓣上評價大概只有1000人。但是,評分超高,9.3分,是目前國內綜藝最高的,超過了極限挑戰的9.1。(不過也跟現在評分人少有關啦,但我覺得8.5以上沒問題)

△除了分數,嘉賓陣容也很驚人,張國立、何冰、歸亞蕾、王耀慶……除了林更新,其他都是老戲骨啊!

這麼屌的分數,這個綜藝到底是幹嘛的?

很簡單。

就是叫一群大明星上去讀信。

讀~信~

看到這麼老土的兩個字,你是不是已經很想翻白眼,然後關掉這篇文章了?

別別別,關掉你會後悔的,女王我的安利怎麼可能不靠譜呢?

一開始啊,我也跟你們一樣,很懷疑,讀信這麼無聊的節目,能看嗎?

好吧,為了王耀慶,我就頂多看十分鐘吧。

但沒想到,看看看著,我就入迷了。

不僅一下子連刷兩期,還在裡面找到了各種樂趣。

△表白我家王耀慶啊!我在看《好先生》就喜歡他了,他現在讀信更加是性感迷人。


首先,不得不說,這個節目,絕對是聲控福利。

它可以治好你在各種國產劇里遇到的配音尷尬症。(就算配音演員再專業,我也受不了小哇和陳偉霆是同一個聲音啊,太齣戲了)

讀信的嘉賓不僅是原聲,而且每一把聲音都好好聽呢~

特別是王耀慶和何冰,簡直說得上是性感迷人。

不看畫面,光聽聲音也是一種享受。(我覺得作為睡前讀物也不錯)

其次,這個節目不僅好聽,看也是賞心悅目的。

各個實力派,把讀信這麼單調的一件事,搞成了演技solo。

你在各種流量劇里找不到的表情,都能在這個節目里看到。

我也是看了這個節目才知道,原來一個好演員,根本不需要什麼服裝、道具、背景、特效、配音,只要站著,他就有能耐把信的內容演活。

比如張國立,他讀韓愈在潮州做刺史時寫的《祭鱷魚文》時,身上真有一種當官的氣勢,我都好想在他念完之後說「威武」!

張涵予讀林則徐被貶到新疆之前寫給妻子的信就更妙了,可能因為他演過《湄公河行動》吧,現在看他都特別正義凜然。

剛好林則徐也是搞禁毒的……看張涵予讀信,就默默地把林則徐想像成張涵予的臉了(捂臉)。

△張涵予讀信的時候特別正氣

我喜歡的王耀慶是裡面肢體語言最豐富的,讀信也能做成表情包啊

讀黃永玉寫給曹禺的信時,是一種「愛之深恨之切」的糾結。

讀劉慈欣寫給女兒的信時,是一臉慈祥。

讀李小龍寫給妻子的信時,則變成了一種年少成名的得意,連李小龍的標準動作都做了,特別有趣。

林更新作為鮮肉派的代表,雖然跟這些老戲骨比,確實差了點。

第一次讀秦國士兵的家書時,還因為出了點錯,自己在台上尷尬了一下子。

但我覺得,他敢上台已經非常不錯了。

想想那些數字先生、數字小姐,連一句話都說不好呢,林更新起碼去試了。

第二次讀兒子寫給爸爸的信時,林更新明顯狀態就好很多了,臉上還加了一些調皮的表情,比之前生動多了。

△林更新說這是他準備最久的一個綜藝,每次錄製都要先花五天時間準備,糾正發音,培養情緒

而這裡面最認真敬業的,還是「瓊瑤女郎」歸亞蕾。

歸亞蕾已經72歲了。但為了畫面效果,她不肯戴眼鏡,也不肯穿平底鞋,而是堅持穿著高跟鞋和薄薄的連衣裙,優雅地讀完每一封信。

特別感動的是,每一次拍到歸亞蕾特寫的時候,她的眼眶都是紅的,你能感覺到她是真的沉浸在信里。

這時候,我就會特別感慨。

會演戲的人就連站著讀信都是有情緒的,而那些霸屏的,演什麼都波瀾不驚,除了瞪眼就是面癱,我真的不知道說什麼好了~攤手~

△何冰讀一個父親寫給兒子的信,能把觀眾逗笑,這不是演技是什麼?

除了上面這些,這個節目還有一點讓我很喜歡,就是它夠八卦!!!

我們之前覺得讀信無聊真的是天大的誤會。

這裡的信件,跟那些死板的範文完全不一樣,它們是有故事的:

比如林則徐寫給老婆的告別信、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分手信,鄧麗君寫給填詞人庄奴的請教信……

如果你認真去了解信的內容,就會發現,它的料一點都不比各類娛樂八卦號少!

△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分手信,16歲就那麼才華橫溢

在這裡,我就說兩封最打動我的信,讓你們感受一下信息量吧。

第一封是蔡琴在前夫楊德昌死後寫的一封公開信《讓他活在我的歌聲里吧》。

嗯,要讀懂這封信,我們就要知道蔡琴和楊德昌的愛情故事。

△讀信人是蔡琴的好朋友歸亞蕾。

蔡琴和楊德昌是在1985年結婚的,當時,蔡琴已經是台灣最紅的女歌手,而楊德昌,還沒紅,只是一個文藝小導演,之前還有過一段婚姻。

很多人,包括蔡琴的爸爸,都覺得楊德昌不靠譜。但蔡琴不信,她沒有聽朋友和家人的勸,嫁給了楊德昌。

△蔡琴和楊德昌

結婚後,楊德昌確實就跟蔡琴的朋友說的那樣,不切實際。

他說過一句話超經典:「我們應該保持柏拉圖式的交流,不讓這份感情摻入任何雜質,不能受到任何的褻瀆和束縛。因為我們的事業都有待發展,要共同把精力放到工作中去。」

好啦,我翻譯一下這句文藝的話就是,我喜歡你,但我不想睡你。

別的姑娘一聽,肯定想爆粗,你丫不想睡幹嘛還要跟我結婚。但蔡琴實在愛得太深了,她接受了楊德昌的要求……

於是,兩人就開始柏拉圖式的婚姻。

在這段期間,蔡琴幫了楊德昌很多,蔡琴紅遍台灣的第一盒音樂錄影帶,就是楊德昌拍的。

當然,楊德昌也不是沒有感情的,在他的電影里,也能找到很多蔡琴的影子。

可是,婚姻光有精神的愛,是不夠的啊。

1995年,楊德昌出軌,蔡琴知道以後,選擇離婚,主動結束了這段持續10年無性婚姻。

離婚後,楊德昌很快就再婚還生了兩個兒子。

蔡琴則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單身。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蔡琴太可憐了,被一個男人騙了這麼久,她一定是很受傷所以到現在沒辦法談戀愛。

但如果你讀了蔡琴的信,就不會這樣想了。

在信里,蔡琴是這樣寫的:

「深埋在我心底,長久不願再去回想曾經對他的記憶,突地襲上來;我脫口輕喊出一句:楊德昌!你怎麼可以這樣就走了呢?!

我感謝主在他生命結束前,是與他的最愛在一起,

我深深的感謝上帝,讓我與他轟轟烈烈的愛過……」

「時間會給他所有的作品一個公道,他的付出不會寂寞!

至於我們所有過往的點滴,我自己品嘗,就當作我活著時永遠的秘密,隨著他的逝去與世長辭。」

「我深深的感謝上帝,讓我與他轟轟烈烈的愛過……」

讀信的時候,我覺得超震驚。

面對一個背叛過她的男人,蔡琴不僅沒有一點怨恨,反而一字一句,都是對楊德昌的感激。

蔡琴的深情,真的把我感動了。

有人說,這很傻吧,為什麼要對一個不愛你的人這麼深情?

但我卻覺得,這是一種浪漫。

要知道,人這一輩子能有一段無怨無悔的愛情,是很難得的。我們為什麼非要用恨,去破壞這種美好呢?

△蔡琴在楊德昌去世之後就說過,如果「早知道(楊德昌)人生這麼短,我會早一點放手,讓他和喜歡的人在一起!」

另外,我真的很佩服蔡琴在感情上的豁達。

就像她在信的開頭說的那樣「讓他活在我的歌聲里吧」,不糾結,不遺憾。

愛人走了,就把他藏在心裡,用另外一種愛去代替。

看了這封信,我就一點都不奇怪為什麼蔡琴唱歌那麼動人了。

因為她就是一個內心充盈的女人。

她的歌裡面全都是她人生積累起來的愛。

△2001年的演唱會上,蔡琴就回應了離婚,並說她會用對唱歌的熱愛去跨越人生的困難。

你看,光蔡琴的一封信,就可以看到這麼多故事,是不是頓時覺得信息量爆炸?

除了這個以外,節目里還有另外一組信也讓我很感動,那就是黃永玉和曹禺兩個大師寫給對方的信。

這兩封信很有意思的是,按照現在的說法,有點像是「撕逼」。

黃永玉是沈從文的表外甥,比曹禺小14歲,是後輩。

本來後輩對前輩,應該是恭敬的,但黃永玉卻非常不客氣地批評了曹禺。

△92歲的畫家黃永玉(中)邀請張國立以及節目組到他家

在信里,黃永玉說:

「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

你心不在戲裡,你失去偉大的靈通寶玉,你為勢位所誤!

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流,你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像晚上喝了濃茶,清醒於混沌之中。

命題不鞏固、不縝密,演釋、分析得也不透徹。

過去數不盡的精妙的休止符、節拍、冷熱、快慢的安排,那一籮一筐的雋語,都消失了。」

△王耀慶讀黃永玉的信,「我不喜歡你解放後的戲,一個也不喜歡」這句話說的真的很重啊。

為什麼黃永玉會這麼跟曹禺說話?

不是因為兩人關係不好,而是他太愛曹禺的才了。

寫這封信的時候,是1983年,曹禺文革後重回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當院長的時候,官位是高了,但曹禺寫的戲卻變得太多顧慮,太多政治意識,一直沒寫出更多像《雷雨》一樣經典的好戲(也就是黃永玉說的「被勢位所誤」)。

△1980年的曹禺,都是各種應酬和社會活動。

這個時候,曹禺其實也很著急。

可他周圍的人,對他就只有吹捧,只有黃永玉,一針見血地說出了這一點。

所以,曹禺看到黃永玉的信,不但沒有生氣,還叫女兒把信裱了起來,警醒自己。

△被曹禺裱起來的黃永玉批評信。

在之後的回信里,曹禺感謝了黃永玉,說他的批評擊中了他的心:

「你鼓勵了我,你指責我三十餘年的空洞,『泥溷在不情願的藝術創作中』,這句話擊中了我的要害,我浪費了『成熟的中年』,到了今日——這個年紀,才開始明白。」

△張國立讀曹禺的信,他跟王耀慶這一段讀信真的非常好看,兩個人當場飆戲

據曹禺的女兒說,看了這封信後,曹禺就決心拋開應酬,找回原來那個自己。

他把自己關在上海的寓所里,重新拿起解放前未完成的劇作《橋》。

只可惜,經過了文革的曹禺,早已失去了再創作的心氣,他到死之前,都沒能完成這部作品,也沒能完成黃永玉在信中寫的願望。

△正在創作的曹禺。

儘管結局是遺憾的,但是這並不能減少這兩封信的魅力。

就像講解嘉賓許子東說的,這兩封信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讓人看到了,藝術家的良心。

「有時,我自己也覺得很感慨。你看看現在,很多大腕,都已經看不得批評了。

他們拍了電影或者寫了書,為了銷量票房,還沒出來,就已經有一大堆評論家等著表揚他們了。包括我自己,估計也已經沒有黃永玉這樣的膽量,去批評別人了。」

△許子東作為講解嘉賓也是非常好,我一直都很喜歡許子東

看到許子東的點評,我就想起了前一陣子被某官媒點名批評的「豆瓣惡意差評」,和微博上的成群結隊的「我喜歡」。

將這兩件事和那兩封信聯繫起來,才真讓人感慨啊。

在20年前,黃永玉任性地說「我一個都不喜歡」,還會得到對方的讚賞,被視為摯友。

但到了現在,你說一句「不喜歡」,就變成了「惡意」。

我真的很想知道,這樣的變化,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王耀慶和張國立讀黃永玉和曹禺的信,以及許子東點評這一段真的建議大家看看,雖然有點長,可是很有意思。

不過,我也知道,這個問題是不會有答案的。

所以,我也只能在這些「過時」的書信裡面尋找安慰了。

蔡琴對愛的無怨無悔,黃永玉、曹禺對藝術的執著追求……

讀著讀著,我就覺得很不可思議,明明書信是最簡陋的傳播方式,但為什麼它帶來的感動,卻比現在很多的電視、電影多呢?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寫信的人都是真心、真誠的。

而這一種用錢都買不來的「真」,才是我們作為觀眾最想看到的。

花痴女王|文

喜歡文章的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花吃了那女孩」(ID:huachinvwang)


實話實說,節目可以。主持人得換!女教授得走!


我想,經過了這幾年,綜藝節目的亂象,終於有一個節目能夠真正的讓我覺得文藝青年這個詞不是那麼難堪的了。
見字如面,實際上是為了恢復我們過去的生活氣息,為了恢復我們深埋在心中的文藝情結。
近些年,文藝青年這個詞被長期的污名化,以前文藝青年是形容有理想有抱負有文藝氣息的青年人,現在文藝青年是形容裝逼的一個貶義詞,豆瓣上曾經最火的就是文藝青年這個詞,現在要是評價誰是文藝青年,人家真會跟你吵起來。這才幾年時間啊?我們的青春中對文藝青年那麼美好的幻想,美好的記憶就被這些污名化徹底粉碎了。當然,現在的社會是個「下流社會」,整個社會在飛速向前發展,但是由於社會保障體系極其脆弱,經濟動蕩不安,人人都存有僥倖心理,中產階級額的焦慮感很深,人人都擔心在一瞬間掉入下層階級里去,人人都在調侃,去接近俗文化,深怕自己被大眾所拋棄,各種屌絲文大行其道。曾經屌絲們最愛的節目非誠勿擾里有一個經典例子,男嘉賓安田問女嘉賓如果有100萬大獎,你會怎麼使用,女嘉賓都說要帶自己的家人去玩,給自己花什麼的,安田失望的說你們就沒想過把錢拿出來做一個基金嗎?去幫助弱小,扶助孤寡?就不想著為人民服務嗎?全場都冷場了,大家那一瞬間都楞了,我們也曾要為人民服務,也曾要做革命的螺絲釘,我們也曾想著要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只是隨著腳下的彎路與挫折,那些曾經光榮的口號現在看來大家都覺得是一個笑話,人人都羞於啟齒,現在有一個愣頭青滿臉虔誠的在人群中吼了一嗓子真的讓人覺得難為情。
具體到見字如面的這個節目上,我覺得這個節目至少喚醒了人們的文藝意識,這點能做到就非常好了。至少,文藝青年在這個節目里真的是一個褒義詞。
以上。


不要朗讀,也不要朗誦腔,用清澈的形式,觸碰沉重的歷史。


視頻封面黃永玉曹禺君子之交 王耀慶張國立同場飆戲 - 見字如面 - 騰訊視頻視頻


原來她的愛是那麼的……很深很深


站在小小的舞台中央,73歲的歸亞蕾此刻很想變成自己的朋友蔡琴。看到四周溫和的光,她雙眼垂落,手撫著眼前的幾頁信扎輕聲讀道:「那些深埋在我心底,長久不願再去回想的,曾經對他的記憶,突然襲上來,我脫口輕喊出一句:楊德昌,你怎麼可以就這樣走了呢?」


她抬起頭,不知是時差、緊張還是傷感潤紅了她的雙眼。她凝住兩秒,像在幫蔡琴索要一個10年前的答案——當年楊德昌愛上他人,離開了蔡琴,留下一句「10年感情,一片空白。」2007年,楊德昌去世,蔡琴寫下這封致媒體的信,「讓他活在我的歌里吧。」


幾個月前,歸亞蕾在美國收到《見字如面》節目組的邀請,請她參與國內首檔明星讀信的電視節目——不要朗誦腔,而是要「樸素真摯地讀」;不是朗讀,而是人物的演繹,一封信就是一齣戲。演了52年戲、拿過4次金馬獎的她一開始有點抗拒,演戲有對象,喜怒哀樂跟著你走,而讀信沒有對象,完全不一樣。而且,「那麼文藝氣息的節目會好看嗎?」後來看到節目組在信中附上的作者介紹、他們寫信的心情與感受,她明白這些都需要通過自己讀出來讓大家感知。


歸亞蕾收到十幾封節目組郵件發來的信後,開始與助手一起翻資料背景。蔡琴寫信時會是怎樣的心情?三毛為什麼不一次性把照片寄出去?龍應台給兒子寫的信,會跟她作為母親的感覺一樣嗎?在洛杉磯的家中,她把這些信念給女兒、朋友聽。可要讓觀眾都能理解,是不容易的事情。她告訴《人物》記者,自己其實是個「很抓狂的人」,一旦開始練習,她分不了心,對家裡人說:「別!別!別打擾我。」晚上9點後,家人都睡著了,她終於可以安心地一個人捧著信,大聲地讀到12點。


雖然與蔡琴是多年的朋友,但是過去見面聊天從不提及傷心之事。不知是沒聽說過,還是淡忘了,歸亞蕾從來沒有聽說過蔡琴與楊德昌分手的事。「如果我是蔡琴,當我得知這些事,我怎麼樣來迎接外來的洶湧?」她問自己。

歸亞蕾讀蔡琴寫給前夫的信《讓他活在我的歌里吧》,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記憶里,蔡琴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朋友,不那麼在乎,不那麼在意。讀這封信、成為「蔡琴」時,歸亞蕾才體會到那種要被吞噬進去又要拚命保持冷靜的感覺。她似乎第一次發現,「原來她的愛是那麼的……很深很深。」


這是歸亞蕾在內地的綜藝首秀。另外幾位讀信的嘉賓,張國立、何冰和王耀慶等演員,據節目組稱,幾乎都在聽了節目形式後就立即決定參加。何冰曾與導演關正文交流,一個演員在一齣戲里所有台詞加起來,可能還沒有一封信這麼多。而且這是一個連續的表演,所有細節不斷跳出、出現。讀完之後,「是一個特別累的狀態。」


在《見字如面》里,信件跨域古今,覆蓋各個領域,有韓愈對官場的省思、白求恩的遺書,也有作家蕭紅對弟弟的關切、鄧麗君對詞作家莊奴的敬意……節目沒有在央視而是地方衛視播出,但第一封信的片段在網上播出後,就迅速成為熱議的話題。


更多人把《見字如面》與英國的《Letters Live》作對比。《Letters Live》是英國一家出版社發起的讀信會,「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等人重拾舊信,朗讀「計算機之父」圖靈寫給友人的書信、二戰士兵的情書等。而《見字如面》的導演關正文的解釋是,他的靈感來源於英國一本私人信件書籍《見信如晤》。獨立成篇的信件從私人視角呈現一段歷史,解決了他一直想做讀書類節目,但書籍中片段難以獨立成篇的問題。


《見字如面》第一季節目播出後,截至2月27日,網路平台上點擊量已接近4000萬。在這個春天,它與《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等文化節目一起被稱為「清流」。導演關正文在媒體上這樣解釋這檔節目的成功:其實就是回歸了人性的常識——「拜託,一定要說人話,用正常人的思維去感受這個節目和你的世間萬物,而不是用一種又假又空的東西去做這件事情。」


安靜其實是一種狀態


《見字如面》節目構想提出時,除了信心十足的關正文,其他人多少有些犯怵。剛開始四處推廣宣傳時,《見字如面》的宣傳人員總要不停地解釋,這不是小眾節目,而是直面每個人的需求與所處的時代的節目。有平台方曾建議他們,一定要刺中觀眾,撓他痒痒,應該去找些網紅,或者新聞當事人來讀信,「引起觀眾的窺私慾。」他們拒絕了。視頻網站甚至都不知道應該把《見字如面》歸類到什麼條目,最後貼上了分類標籤:脫口秀。


導演關正文是個地道的北京人,1米88的瘦高個兒,說話斯文,率真起來也蹦出幾句京罵。他對電視行業有著超乎常人的自信與敏銳,十幾年前,當全國的綜藝節目只有《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時,他執導了《幸運52》和《開心辭典》。幾年前的現象級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也出自他手。與關正文合作了十幾年的節目現場總監寇文星形容他具有搖滾精神,總是在做著創新的事。


談到興起時,關正文隨性地斜靠在轉椅上,抽點小煙,頭仰向上方,「嗞嗞」地回憶。他想起了自己經歷過的當代文學的那個好時代。早在1980年代,他作為《小說選刊》的編輯出版過北島、舒婷、顧城、江河等人的作品,賈平凹、劉震雲、王朔等,都是他在當文學編輯時的兄長。當時,還是四川阿壩州一個普通青年的阿來給了他一本自己寫的小說。幾個月後,關正文在一夜間翻讀完後,立即決定包辦所有後續出版推廣工作。那本小說就是《塵埃落定》。後來小說大賣,阿來成為當時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最年輕的作家。


如今,關正文創辦的公司位於北京東南五環外的一個園區里。建築風格參差獨特,冬日的陽光照在窗外的枯樹上,靜謐低調。


事實上整個節目組都被安靜的氛圍包圍。籌備《見字如面》的階段,他們的會議桌上鋪滿了信件,每天像玩紙牌般「磨啊磨」,不斷排列組合。在選信組的年輕人那兒,你幾乎聽不見聲音。他們中大部分是90後,一天到晚的任務,就是不斷地看各種類型的信件。


選信小組的年輕人每天都要把挑選出的信匯入表格,編號、出處、誰寫給誰、入選理由、話題等。每周選出一百多封信,分兩到三批打包發給關正文。關正文審閱後,會在目錄里給每一封信寫上通過或不通過的批註理由。節目錄製到後期時,不管節目組忙得多麼焦頭爛額,關正文也會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親自翻譯文言文信件。翻到妙處,他會推門出來說:「又一封,特別牛!」


那種隔絕於世的安靜感蔓延至節目風格里。在《見字如面》的錄製現場,除了演員出場時打下的一條光道,其餘時候光都聚焦在讀信人的身上。音樂是後期配的,現場除了讀信的聲音,什麼也沒有。


關正文想要一種不加干擾的環境。節目監製寇文星在挑選觀眾時,也盡量避開了演員們狂熱的粉絲,從高校的中文系或歷史系中甄選觀眾。

關正文在現場為觀眾解說信件背景

微信推送文案中早期出現「××的聲音讓你的耳朵懷孕」,刪!後期剪輯時,有幾次工作人員會在視頻中貼上點其他元素,刪!「那個表演過程太脆弱了,」關正文說,「就像一個精緻的玻璃作品。」


入選的信件文字被列印在格式精緻的紙上。正文、標題、間距都有嚴格的規定。關正文對工作人員說:「你要讓每一個字用它最好的樣子在文本里出現。」提交給演員們的信件也各不相同。歸亞蕾不希望戴著老花眼鏡上台,她的信就是特供的,字體非常大,繁體字還不能用翻譯軟體直接轉換,容易出錯。


演員們也變得安靜起來。讀信時,快、慢、重、輕,他們會在信紙上,標上滿滿的記號。蔣勤勤是重慶人,說話有口音,在她的信紙里,花花綠綠的,所有的捲舌音都標註清楚。讀鄧麗君寫給庄奴的信時,她去看鄧麗君的視頻,模仿鄧麗君的語音和口氣。


對關正文來說,在浮躁的收視狀態下,安靜不光是指音量的大小。「安靜其實是一種狀態。」最早的幾期節目中,一小時的時長里有七八封信,嘉賓們的點評只能匆匆而過。後來看到網友的建議後,他們在每期中拿掉了一封信,雖然信與信之間只補充過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卻讓整個節奏變緩了。


第一季的解讀嘉賓一直都是固定的兩個人,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和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楊雨。關正文說安靜包括了這一點。「我不希望觀眾老是去分神,去關注下期會由誰來拆信,重新適應新的朗讀方式。」 「當你停住,什麼聲音都沒有的時候,你有豐富的信息在受眾的心裡,那你就是快的。」


清澈與沉重


《見字如面》開播後不久,關正文遇到了「讓人特別幸福的一件事情。」


畫家黃永玉寫給曹禺的信是《見字如面》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封信。黃永玉本人看完之後很高興,讓家人把導演關正文和在節目中演繹曹禺的演員張國立請到了家中。


94歲的黃永玉走路快,思維敏捷,他在位於順義的家中,還給關正文等人講了自身親歷過的《見字如面》中的其他信件的背景。蕭乾被劃為右派時,北京的文藝界有一次大規模的批判會。黃永玉告訴關正文,自己就在場。組織者是誰、點了哪些人發言,黃永玉的記憶非常準確。關正文半開玩笑地問黃永玉,你當時說的是什麼?黃永玉回答,我就說他亂搞男女關係。那個時候為了保全自己,他們挑的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破事。


《見字如面》里有一封郁達夫寫給沈從文的信。沈從文是黃永玉的叔叔輩,黃永玉興緻上來,也講了沈從文來北京後見郁達夫的事。沈從文當時為何來北京,為何年少當兵,卻做起了文學夢,關正文從黃永玉口中聽到了第一手資料。通過黃永玉,那些信件里的歷史,與現實有了交錯。關正文形容前來的幾個人緊張得「大氣都不敢出」。後來,黃永玉還邀請他們到畫室,興緻勃勃地給他們現場作畫。


錄製前,關正文還甚至有過憂慮,覺得安排台灣演員王耀慶演黃永玉是個失誤。王耀慶在台灣長大,難以想像黃永玉和曹禺經歷過怎樣的一段歷史。前期準備時,關正文和王耀慶一起看黃永玉的畫,告訴他當時的大陸是怎麼回事,他們的作品又是怎麼回事。他告訴王耀慶,黃先生是非常精彩、俏皮、睿智和雋永的。


王耀慶謙虛積極,連說好。他離開後,關正文心裡有些擔心。結果王耀慶從話劇的藝術規律切入,用自己熟悉的話劇藝術進入了信件的內容,反而更接近了黃永玉的本意。因為黃永玉跟曹禺談的正是一個心在戲裡的藝術家應該怎麼樣。

台灣演員王耀慶與大陸演員張國立共同演繹黃永玉與曹禺之間的書信往來

節目組選擇的這封信是寫給時任劇協主席曹禺的批評信。在信里,黃永玉直言:「你心不在戲裡,你為勢位所誤。「曹禺坦誠回應:「你射中了我的要害。」


關正文覺得今天的人其實一點都不比曹禺更清醒,電影看票房、節目看點擊率。「我們今天為金錢所誤,嚴重程度遠遠超過過去。曹禺先生當初為勢位所誤的時候,他有反思,他也有痛苦。然後我們今天為金錢所誤的時候,卻全都理直氣壯,藝術成敗現在更多是拿金錢衡量而我們卻覺得理應如此。」


他說:「我希望我們自己保持一種比較清醒的一種自我認知。」


關正文感到遺憾的一封信是《徐志摩與陸小曼的浪漫情書》。許子東在節目中提問,假如你也遇到徐志摩,收到這樣的信會怎麼樣?而互聯網上有許多人說他是個人渣、最不該出現的第三者。「沒想到互聯網傳播的時候,大家都把磚頭拍向了徐志摩,好像人的愛情一生只能有一次,你必須得是在第一次就變成你的終身,而且必須一蹴而就。然後此後的其他所有的情感的產生,都不在被理解的範疇。」關正文說。


一次讀林徽因的信,許子東本來覺得那封信寫得太美好有點做作,「too good to be true」。結果看到其他人很喜歡,就收斂了自己的觀點。許的觀點有時與旁人有些不同。看完科幻作家劉慈欣寫給女兒的信後,大部分人乍一聽人不會死、所有的腦子連著互聯網、家中四面窗都是屏幕,看似未來很美好,許子東提醒說:王耀慶讀得不錯,但喜歡熱鬧的人卻只有兒童節的水平。「他裡面實際上非常複雜,它是預言人類滅亡的一個作品。」


在許子東看來,《見字如面》一個重要的價值是提醒人們注意到這個社會中的歷史盲點,比如節目組挑選了知青的信、還有著名作家宋振庭寫給夏衍,為自己曾在「反右」運動及「文革」中批判過對方而道歉的信。「我覺得它是在很清澈的形式下面觸碰這個沉重的歷史的。」許子東說。


重複人生


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社會生活資料中心的主任張樂天教授聽說《見字如面》的想法後,每天都給節目組寄來一百來封信。裡邊全是普通人跨越時代的信件。在所有的信件中,節目組挑選出一封普通知青的家書,後來標題定為《近來我的工作是垛馬草》。


信里的桃桃當時的工作就是垛馬草。30個小垛集成一垛,「我就是喜歡,永遠有這樣的生活。」總編劇張子選看到信里的對話,看到那個時代的人寄糧票給父母,讓父母寄《哥達綱領批判》、《國家與革命》的輔導材料,他認為這封信顛覆了很多人對那個時代的人普通一天的想像,那就是「一個女孩在廣闊天地當中的普通的勞動的一天」。


「大家想像上山下鄉是壯闊的,崢嶸的,要喊口號的。可它那是極其平靜的一天,這個非常可貴。」這也是他們選信過程中致力於尋找的,「大時代大動蕩當中極安靜的一面、極日常的一面。」


「你有機會來重新說我曾經讀過的人、我曾經認識的人、我記憶當中的時代年代它會怎麼樣。」張子選說。


用關正文的話說:「所有的歷史都可能被重複,所有的人生也一直被重複。」


關正文也在節目挑選的信里,遇到曾經相識的人。顧城的情書和遺書,分別由徐濤和王耀慶演繹。這讓關正文想起20世紀80年代自己年輕時的生活。


那時候他、北島和芒克等幾個詩人都住在北京勁松。他清晰地記得那時勁松還是郊區,只有一趟52路公共汽車通向此地。他們家樓下都是農田。大家經常湊在一塊,干著如今57歲的他覺得年少輕狂的事情。


那時候關正文是編輯,經常去顧城家裡送稿費,稿費極低,1000字不過10塊錢。一次到顧城家送稿費時,期盼中的顧城和謝燁已經預支了這筆錢買了書櫃。


30多年後的此刻,白髮已經恣意茬出的關正文認真地回想那天中午,「韭菜炒小蝦米。」韭菜是他們家窗外種的。他比出食指和拇指,「那個蝦米小到那麼小。」後來顧城在紐西蘭殺了妻子謝燁,顧城被定義為極度自私和殘暴的人,兩人被國內的流行八卦消費,關正文心疼。


「這個結局誰也沒法接受,但你沒有辦法不懷念這兩個人。特別希望更多人能夠意識到,對人的認知、對人性的認知、對人生的各種不確定的可能性的認知,是一件太複雜的事情。」他說。


《見字如面》的現場,聽到顧城當年的情書,關正文突然忍不住了,「就完全,就是掉眼淚,就特別想念他們,特別想念他們……」這次做節目,他第一次看到了顧城和謝燁最早通過的四五封信。「我天啊,就真的是那種陽光太燦爛了。」他用雙手捋起兩側的頭髮感慨著。在那些信里,他彷彿看到了在承德避暑山莊、在山林里、在夕陽下、在小河邊的那個謝燁,還有無法忘記的顧城的那雙眼睛。

林更新讀鄭藝寫給父親鄭國強的信

文 | 楊宙

編輯 | 王晶晶

本文首發人物,已獲授權。更多精彩故事,可關注人物微信公號(ID:renwumag1980),人物,提供最好的中文人物報道。

每日人物微信公眾號(ID: meirirenwu)

讀懂蔡琴的傷痛,想起顧城的眼睛 | 見字如面


好喜歡這個節目,好喜歡張國立,何冰,張涵予。當然也有幽默擔當的王耀慶。

簡單說一下對張國立老師演繹韓愈《鱷魚文》的個人感想。

張國立老師演繹的真棒,特別是那些貼合當下年輕人喜歡的:「那我就沒法混了呀。」,「你們這是看不起我咯。」 我感覺他就是韓愈,穿過千餘年的時間長河站在攝影機前對我說話。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對於韓愈來說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我節選他這年的三篇詩文《論佛骨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鱷魚文》他作為一個堅定的儒生,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據儒學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見,也因為此文和興盛儒學的貢獻,被祭祀在孔廟。

唐憲宗信佛信到痴迷,要迎佛骨入宮內供養三日。韓愈聽到這一消息,寫下《諫迎佛骨》,上奏憲宗,極論不應信仰佛教,列舉歷朝佞佛的皇帝"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但韓愈沒能阻擋憲宗迎佛骨,還險些喪命。事後從刑部侍郎被貶謫為潮州刺史,走時匆忙,皇帝命令即刻離開京城,未帶妻兒家人同行,後在路上遇見自己的侄孫韓湘,寫下《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的大意是我本來想幫聖上除去弊事(拜佛),為國為民做點微小的貢獻,結果皇帝氣的要處死我,把我貶謫到那蠻夷橫行的潮州,我這次肯定死定了,若死在路上,你把我的遺骸收葬一下。後來到了潮州,心中有著滿腔憤懣不平之氣,想著國勢日頹,江河日下,戰亂頻發,作為一個文武兼備的儒士(韓愈本人是有戰功的,曾追隨李愬討伐駐馬店有功,積功為刑部侍郎)自己卻身在蠻荒之地,無法為國家做出貢獻,很是懊惱。便寫下了《鱷魚文·鱷魚,你不可以和我一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這篇文章明裡實在寫潮州有很多鱷魚,橫行鄉里給百姓生活帶來危害勸鱷魚搬遷;實際是鞭笞當時禍國殃民的藩鎮節帥和朝中的貪官污吏。言外之意有我當年能平定駐馬店人叛亂,日後我也和你們這些亂臣賊子勢不兩立,刺史官小,可我仍然要和那些邪惡勢力做鬥爭,不死不休。

韓愈是個偉大的儒士。唐宋八大家之首,不僅是文章寫得好,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思想和一生對興復儒學的貢獻,以一己之力在儒學式微佛學興盛的年代裡站起來捍衛儒學,捍衛古文,甚至不惜性命也要尊儒,值得我們尊敬與銘記。

政治家哪怕宰輔都如同江河裡流動的魚蝦,新舊總會交替;而偉大的思想家如同屹立千年的高大雪山,終年積雪不化,屹立不倒,使後輩銘記。

推薦大家看《見字如面》,有林更新,歸亞蕾,張涵予,何冰等。讀信傳情,感愧頗多。


2017年伊始最令人激動的綜藝節目。

下面,允許我抖一下。

此刻宋提刑的內心是崩潰的。


雖然我也想一隻拖鞋塞進那個楊教授的嘴裡,停止她那沒完沒了的感動感懷感悟諸如此類沒營養的嘮叨。
但我不得不說要有她這樣的觀點存在,因為她代表了絕大多數的文藝女青年。
比如林徽因那封信,我是女人,但我也替一個老女人和一個不明所以女人的自我感動感到羞恥。女人的可悲在於能感動她的似乎只有愛情。十六歲的林徽因都比她們強萬倍。她反省自己,她反問自己,她審視自己。這樣的一種自我審視的能力怕是今日學者都少有的,也是她未來在自己事業上能有那樣成就的原因。林徽因在信里沒有責備徐志摩半句(即便他這個勾引未成年少女的大叔才需要負主責),也沒有憐憫自己說自己多可憐(和綠茶婊的本質區別),更不會鄙視張幼儀即便她知道她不喜歡自己。試問十六歲的我們且不說有沒有這樣的文筆,就是這樣的胸懷怕也是難得的。
可人讀信和人看人其實都是人在看自己。
那她們的解讀雖然很讓我有些莫名的暴力衝動,但她們作為一種觀點是無可厚非的。
最為感動的是蕭紅寫給弟弟的信。她有理想,即便生活待她不好,她還是不舍放開理想的手。弟弟,一個她眼裡的孩子。那句,我挺煩你的。格外的親切。信開頭弟弟不知道她要離家出走,自己玩耍。而讀到此信的弟弟也不知道蕭紅要離開人世,自己戰鬥。而這封信本身恰恰是信內容最好的首尾呼應,也是最溫暖和悲痛的。蕭紅文思細膩如此不愧一代才女。
還有那封兩千年前的信,放在了大哥的墓里。也許此生無法再見,但千年後世人若識我,必知你。因為你已融入我的骨血。這句很肉麻的話,用千年的時間變成了奇蹟。
林則徐的信,也頗讓我唏噓。我非常反對楊教授的話。人能逃脫時代的悲哀嗎?林則徐連戴罪立功的機會都沒有,卻認為這是一種恩典。恰恰是給妻子寫的信,才會隱瞞內心蒼涼。勿以成人為念。不要為我擔心。這句話才最讓人擔心。


《見字如面》蔣勤勤 讀的「林徽因16歲時寫給徐志摩的分手信」,出自展家騏與張方晦合著的《飛去的詩人——徐志摩傳記小說》,1988年黃河文藝出版社出版。


陳學勇教授考證過此信不靠譜,該小說編造的書信不止這一封,學界沒人當真, 專業的林徽因集、徐志摩集、林傳、徐傳均未收錄這些「信」。信的版權屬於小說作者展家騏與張方晦。《見字如面》見的是誰的字都不清不楚,談何「打開歷史」。

小說作者明說自己寫的是小說,杜撰的書信並沒有刻意模擬20年代初的白話文,就是80年代的文風,許子東教授和楊雨教授真看不出來嗎?《見字如面》若不知書信出處?怎麼付的版費?
"
小說虛擬本題中之意。作為一檔「文化節目」,書信的真偽關乎《見字如面》的定位:
1、若只讀真實書信,是與歷史文化有關的節目,嘉賓借書信評的論的是歷史上現實中的人事。
2、如果只讀作家虛擬的書信,是文學節目,嘉賓應點評假信作者及其文學創作的得失。
3、書信不分真假一起上,就是朗誦表演節目,應該點評演員的演繹水平而不是書信的內容。

無論定位於那種節目 ,都應該說明現實中書信的作者。把假信當真信傳播,侵犯了原創作者的署名權,這是法定永遠屬於作者的權益,不隨版權轉移的。把虛擬的文字在現實中加諸真人身上,再評頭論足,屬於八卦妄議,也可能涉嫌造謠傳謠。


正式出版的林徽因本人書信不少,劇組一封都看不上,偏看中小說里的假信,因為假的才合乎大眾口味,有收視率。——想兼顧節目的「文化檔次」和收視率,以假當真只會雞飛蛋打。


左權那期給我看哭了


念!念!念!念!


在領教了張國立的穩重與細膩、王耀慶的詼諧與真誠、何冰的正直與慈愛以及歸亞蕾的深情與溫暖後,我以為嘉賓們表演的精彩程度,大概已經接近巔峰了吧?
直到這周第四期里,徐濤老師這段聲音的出現:
騰訊視頻
一個人的聲音能好聽到什麼地步?
就如同徐志摩的行為明明很渣,但仍有無數少女追隨一樣,徐濤老師讀的這一段,雖然不是什麼太見得人的文字,但仍然時而鏗鏘有力,時而低回婉轉,剛柔並濟,感人至深。
徐濤老師一張嘴,我肚臍眼以下的部分,貌似都要酥了……這才是真正的開口跪。
中文之性感,大概便是如此的境界吧?!
順便,作為對比,你可以聽聽後面蔣勤勤的……

感謝《見字如面》,期待更棒的聲音出現。

說句題外話:
女嘉賓的搶話水平,
還不如她那雙連褲襪亮眼。
女主持裙子長,
所以……她就沒什麼亮眼的了。
心疼許老師。


用沉靜、純美代替浮誇造作的喧囂,這就是《見字如面》力量所在。

大概沒有一個綜藝節目像《見字如面》這樣純粹了的吧,這是菌菌看《見字如面》的第一感覺:

純粹,純粹到令人熱淚盈眶。

這是一檔什麼節目?

《見字如面》,一檔專門朗讀書信的節目。

定位歷史文化,一封封或有著歷史背景或隱藏著某個故事或飽滿著某種情感的信,由國內多位著名優秀的老中青演員朗誦演繹。

從字到詞,再到長句。

《見字如面》的幕後團隊是先前製作《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國成語大會》的製作團隊。

從一個個的漢字到詞語,再到這次的長句、段落、完整的文章,這個團隊果真是要和中華文化死磕到底。

先前的漢字和成語靠的是一群素人學生,對中華幾千年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這一次的《見字如面》終於首次將明星導入了文化節目中,用明星的正面影響力領著更多的觀眾去感受中華文字的魅力。

果不其然,《見字如面》成了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

播出兩期,好評不斷。

文字的魅力究竟有多大?聲音的魅力究竟有多大?

這三年,國內綜藝市場在類型上基本已經飽和,當音樂類、親子類、婚戀類、教育類、戶外競技類等同質化綜藝再也玩不出任何新意幾近陷入死胡同時,《見字如面》就這樣突出重圍了:

沒有搞怪搞笑,沒有賣傻賣萌,沒有明爭暗鬥,沒有作秀,沒有話題炒作,一群人站在台上讀讀信就把節目給錄製了,一群人用聲音就把觀眾給征服了。

未曾想過,在這個功利浮躁的綜藝市場,居然還有一檔這樣能令人安靜的節目。

按照一般節目的創意邏輯,集齊了歸亞蕾、張涵予、張國立、何冰、王耀慶、蔣勤勤、林更新等老中青演員的一檔節目,至少也得是《花樣爺爺奶奶》戶外旅行綜藝之類的啊。

否則手握這麼一群大咖,豈不浪費!

對的,《見字如面》就是一檔各種「浪費」好資源的神奇綜藝。

這檔節目請來了這麼多好演員,卻沒讓其中任何一位在鏡頭前賣人設,單單只讓他們捧著一封書信,站在講台前朗誦了出來。

念完一封信然後鞠一下躬說一句「謝謝」轉身離開,再無其他。

當觀眾還在詫異「這就完了嗎」的時候,鏡頭一轉,到了另一個錄播間,由經驗資深的專家坐鎮解讀,解讀一番後,另一位演員又帶著另一個故事,款款而來。

如此復始,五個來回,整個過程安安靜靜,實在沒有半點當下熱門娛樂綜藝熱熱鬧鬧的氣質。

很多人一定要問,到底是什麼樣的書信能吸引這麼多的明星演員親自站台?

自然不是普通的家常書信,《見字如面》播出了兩期,讀了10封信。

這些信或是來自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家書,或是出自韓愈、曹禺、黃永玉等名家、大家之手,或是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與深情,每一封都飽含著寫信人的性情與品格。

據說,整季節目里,將有一百多封穿越古今、涵蓋中國歷史的諸多階段或為名篇或是隱於時光之塵不被的大多數人所熟知的信被讀出。

而這些信,通過一個個台詞功夫極了得的演員之口,他們穿越時空去解讀這些人這些故事,隨著他們的聲情並茂,使得寫信之人的形象躍然於前。

也讓聽這封信的觀眾彷彿身臨其境,同這封信的這段往事一同歡笑悲傷。

歸亞蕾讀蕭紅寫給弟弟的信,字字句句真誠深刻,一個文學洛神的時代女性形象在歸亞蕾的朗讀中彷彿重新回來了,一同回來的還有那段溫潤的文學黃金時光;

又或者是讀蔡琴在楊德昌去世之時寫給媒體的公開信,那一句「楊德昌,你怎麼可以這樣就走了呢」,字字錐心,全是一個女人的深情,加上金馬影后的傾情演繹,聽來令人潸然淚下。

當了二十年專業配音演員的張涵予也來了,他的聲音無需質疑,一開口就是故事。

他讀林則徐因為虎門銷煙事件遭貶臨行前寫給妻子鄭淑卿的家書,其滄桑渾厚的聲音,將一封普通的家書娓娓道來,既讀出了林則徐對當時朝局的無奈,對皇帝的感激,對妻的深情厚誼;

還有張國立讀韓愈寫給鱷魚的信,活潑幽默又霸氣十足,王耀慶讀黃永玉寫給曹禺的信,讀出了黃永玉面對前輩大師時的直言不諱與無懼無畏……

對菌菌而言,聽他們這些台詞功底好的演員們朗讀已經是耳朵的盛宴,還能聽到這麼多穿越時空的信件真情,更是意外。

入情深處,感覺他們穿越了這個時空,彷彿他們不是在讀別人的信,而是根本就是在演繹寫信的這個人。

就像這些讀信的演員裡面最年輕的林更新說的一樣「這是我從藝以來最走心的一檔綜藝節目」,因為演員嘉賓們都走了心,觀眾隔著屏幕自然能感覺到這種用心,於是為其動心、傾心。

《見字如面》的出現與成功是為了證明:

前兩年那些紅火的賣傻賣萌的綜藝節目,終將是要被有智慧有質感的良心製作給迭代。現在的觀眾開始越來越挑剔,我們的市場也需要更多有品質的事物。

《見字如面》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化意義,或許這些優秀的演員更能給當下那些狂用替身、用數字說台詞的明星作出一個表率,或者乾脆是狠狠地打他們一臉:

作為演員,連基本的形台聲表都不合格,又何以成為一個真正的演員。

用沉靜、純美對抗一眾歌舞昇平的喧囂,這就是《見字如面》的力量所在。

末了,看到彈幕很多觀眾都在說,如果是汪涵來主持就更好了,畢竟以他的內在,本身就可以反饋更多的感想感情。

誠然,觀眾的感覺是對的,但我們不作這種設想。

菌菌私心最希望,wuli老公胡歌能來這個節目讀一封《與妻書》,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菌菌,你怎麼突然就變了畫風)

嗯,就是這樣的簡單純粹一下子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

那個見字如面的時代,真好。


給《見字如面》的一封信


見信如晤:

(口口)一直以來,文字都是我最大的宣洩口,無論喜悲。

(口口)筆下走墨兩三行,心中情緒千百般。

(口口)我昨晚才開始看這個節目,是因為小四月的推薦。

(口口)乍一出場,三人圍桌而坐,如友人閑談。拆一封舊信,追溯其時其境,隨意做些討論。

(口口)讓我想起平時與朋友的閑話,又想起念書時同舍友的夜談。

(口口)這讓我親切,但還不足讓我歡喜。

(口口)當鏡頭拉近、鋪開,呈現在面前的畫面,讓我心中微顫。

(口口)那種感覺難以形容,說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似稍有唐突。它應該是那種淡淡的、乾淨的、溫和的舒服。

(口口)要準確一些的形容,應該是:眼前微亮,耳目略清。

(口口)我必須說,我喜歡這個節目。

(口口)圓階半繞,觀眾沿階而坐。中間演桌一方,誦者依桌而立。

(口口)誦者不做任何多餘的事情,便只是站定,念信,念完,退場。

(口口)觀眾不做任何多餘的事情,便只是默默聽著,聽完,鼓掌。

(口口)一點也不喧囂,一點也不沸騰,一點也不吵鬧。

(口口)就那麼平平淡淡、乾乾淨淨的,帶人們走進一封又一封信的世界。

(口口)我必須說,我喜歡。

(口口)有人評論說主持人和兩位嘉賓的解讀有些亂,你一句我一句太過隨性。但這種閑談才帶來更真實的感受,不是么?

(口口)當我們聽到一個有趣的新聞,得知一個八卦,談論起一個人物,我們是不是也是這樣自抒己見、娓娓說來?

(口口)況且兩位教授是那麼的淵學有趣,我喜歡與這樣的人閑聊。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的閑聊著,又於閑聊中貫徹自己的三觀與學養。這多麼有趣?

(口口)書信中有一些古文,誦者讀的翻譯出來的白話,字幕顯示的古文原文。看節目時我悉心對照,只覺無不熨帖,所謂信、達、雅,概莫如是。

(口口)翻譯太棒了。

(口口)節目選來讀信的演員也都很好,歸亞蕾老師、張國立老師等演員的台詞功力不必多說,聲音恰好,情緒合度。

(口口)整個第一期節目看下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封信,還是秦戰之時的一封家書。

(口口)是戰場上的兩兄弟寫信給他們的兄長。

(口口)讓家裡給他們寄一些錢財和衣物,對自己牽掛的人逐一問好。

(口口)讓我險些鼻酸的,是跟他們的母親說了這樣一句話:

(口口)「求神的時候如果是下下籤,那只是因為我打到敵城裡去了,您別多想。」

(口口)您別多想。

(口口)出門在外的人,應該太熟悉這句話。跟家人打電話的時候,總是報喜不報憂,總叫他們不要擔心。人離故土格外賤,遠行在外,哪有不受些苦頭的呢?

(口口)但異鄉人還是只會說:「爸,媽,我很好,你們別擔心。」

(口口)幾千年前,秦軍陣中的士卒,也是這樣安慰他們的母親。

(口口)身在軍陣中,朝不保夕。或許下一場戰爭就是結束,或者現在就是最後一封信。

(口口)卻還是要對家人說,我很好,你別擔心。

(口口)很感謝有這樣一個節目,讓我們看到這樣一封信。

(口口)很感謝有這樣一封信,讓我們感受隔著千年時光的切切殷殷。

(口口)千年的時光過去,當年月仍是眼前月,當年人已不是現在人。

(口口)可人們還是一樣的相愛著,一樣的有相同心情。

(口口)現在我們的手機,有128G內存,能存下多少文字、多少照片、多少視頻?卻似怎麼也及不上當初那一張薄薄信箋的分量。

(口口)發上幾萬次我愛你的表情包,卻似怎麼也不如當初那一封字跡拙劣的情書來得誠懇。

(口口)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口口)書信正在消亡著。不可避免,亦無需迴避。

(口口)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模樣。

(口口)但我得說,我喜歡這樣一個節目,喜歡在舊時光里翻撿出來的一封封泛黃書信。

(口口)讓人回想起潛藏於記憶角落點點滴滴的感動。

(口口)跨越多少時光,撩動這一弦的情感共鳴。

(口口)我喜歡這樣一個節目,所以給您寫信。

虔願安好,

(口口)並祝如意。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情何以甚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於丙申年臘月廿二日


沒太看完,看了第一期前兩封書信後,來做一個短淺的感悟:
1. 節目請來的兩個文化解讀者中的男性提到的一點,給這個節目的意義先奠定了基調,這不是教育大家恢復文書信件的書寫,網路時代書信的消亡是趨勢,但是書信這個載體它所承載的那份文化,感情以及內涵是節目希望能夠在這個時代依舊有所保留的,也正是這個節目的意義所在。

2. 透過各個年代各個地點的書信來看待當時的歷史,當時的那份感情,並由不同的人來朗讀進行演繹,從而引發現代觀眾的共鳴以及思索,有可能是重新認識一個時代,有可能是從中獲取一份道理,也有可能是穿越時空的同一份情懷。。。
從第一封有記載的書信到現在2000餘年,中華人民的種種情愫都可以在浩瀚的書信中得以體現,這樣一個體裁的確可以往各個方向引導,可以關係家事國事天下事,確實厲害,確實有心

3. 任何宣傳文化的東西沒有地位高低,只有形式不同,所以我向來不認為讀書就一定比看綜藝強,好的綜藝一定是可以做到走入觀眾內心,並且有著自己節目的內核存在。
同樣,我很尊敬這一類國產的綜藝,相信我國綜藝在經過2016年抄襲一年迎來中國的綜藝之年後,慢慢沉澱,做出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的綜藝節目。

最後說句題外話,現在的人們不僅讀書少,同樣寫東西也少,自己的體會就很深,每次看到知乎有問題自己很有共鳴的時候,開始回答總會發現自己寫著寫著就寫了很多,並不是真的太多感想,而是太久不寫東西,失去了條理性,以及內容太繁瑣,所以從此以後,會盡量在知乎上答題,也是一個蠻好的練習寫作的平台,哈哈


許老師內心獨白:讓文濤和道長來。

瞬間拉升8個檔次。


勇氣、智慧

一個綜藝節目,內容居然僅僅只是讀信,讀的,還是那種恬淡,意味深遠的信件。你要沉下心,甚至,你還得費點腦。在快餐店賣精心熬煮的靚湯,敢這麼做的不多

人家也不傻,會朗誦的人大把,但是挑的,未必是精於朗誦的,捧著本子站在台上的每張臉,都是熟識能引人目光的。但是又沒有掠去書信的光芒,挺好

昨晚在某學長的安利下點開視頻鏈接,然後,被吸引了,下載了騰訊視頻,把能看的,都刷了一遍,說說印象深刻的

學長的視頻鏈接是黃永玉和曹禺的信,張國立老師和王耀慶老師,很驚艷。諍友,風霜

何冰不愧是北京人藝的,台詞功力一流。內容不評價,我聽不懂,只知很苦,很澀,滿是辛酸

林更新讀鄭淵潔寫給葉永烈的信。我今年21,想對那個24歲的年輕人說一句,「嘿,兄弟,怎麼隔了30多年,周圍人還是那個德行」

最後,吐槽騰訊視頻的起標題的,你能不能上點心,標題起的是什麼鬼!穿長衫的謙謙君子,不留殺馬特洗剪吹的髮型。節目氣質和標題,不搭,很尷尬。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綜藝節目《奇葩大會》?
如何評價譚晶參加綜藝節目《蒙面唱將猜猜猜》?
如何看待肖驍成為《奇葩說第四季》奇葩之王?
不愛看娛樂綜藝是種什麼體驗?
如何評價《極限挑戰》第二季第七期【繼承者們2】?

TAG:綜藝節目 | 影視評論 | 中國 | 綜藝 | 《見字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