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極其壯烈的海戰?

比如萊特灣海戰時的美軍護航艦隊,愣是猛衝猛打,直接向著日軍的主力狂奔。搜了一下,以二戰的和一戰為多,所以想順便求下大風帆時代的。


看到這個問題立即想到西西河網友史鑒老師寫的古典決戰系列。

「 ……卡利馬什……召開會議,要求大家投票決定是否立刻同波斯人決戰。投票結果是五票贊成,五票反對,這就意味著卡利馬什的一票將決定雅典的命運。卡利馬什沒有馬上做出決定,他走出大帳,站在山坡上遙望人喧馬嘶的波斯大營,心潮澎湃。希臘人面對的是一個近五十年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波斯帝國,無論在國力,軍力上希臘和波斯都無法相比。如果選擇與波斯為敵,則前途兇險,輸掉任何一場戰役就可能導致亡國。卡利馬什思前想後,始終無法痛下決心。」

從初中起讀過無數遍。
最好的古戰文章,沒有之一!
薩拉米斯海戰在第三章。
以下是搬運:
【原創】古典決戰修訂版:希波戰爭篇

第一章:比較希臘和波斯的戰爭藝術

戰爭是人類最基本的文化現象。有人說過,如果理解了歷史上所有的戰爭,也就理解了整個人類歷史,這是一個令人悲哀的事實。軍事史一直是西方史學界一個舉足輕重的領域,軍事史學家經常能夠從歷史裡看到未來,發展出全新的戰術理念。二次大戰中納粹德國著名的閃電戰,就是由兩位英國軍事史學家哈特(B. H. Liddell Hart)和富勒(J. F. C. Fuller)最先提出的。西方軍事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戰役,這場戰役標誌著以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世界歷史舞台上精彩亮相,而在以後的兩千多年中逐漸成為世界的主導。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盛以前,諸如埃及、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波斯等文明古國就將戰爭藝術發展到非常高的水平。公元前14世紀拉姆西斯二世(Ramses II)的古埃及帝國擁有常備軍10萬人;公元前8世紀薩爾貢二世(Sargon II)的亞述帝國擁有20萬軍隊;波斯王大流士的軍隊則號稱百萬。古埃及時期的戰爭就已經發展成為多兵種的協同作戰。公元前1285年的卡迪什(Kadesh)戰役里,拉姆西斯二世的部隊共3萬人,其中包括5千輛戰車。他的對手赫締(Hittite)帝國出兵2萬5千人,包括3千輛戰車。雙方的步兵部隊都由披甲持矛的重裝步兵以及使用弓箭的輕步兵組成,赫締軍隊的步兵甚至分為山地步兵和平原步兵,前者使用輕便的圓盾和戰斧,後者使用長矛。戰鬥中赫締軍隊將2千輛戰車隱藏在一處河谷裡面,然後對埃及軍隊的右翼發動突襲,一舉將其擊潰,展現了相當高超的戰術水準。

埃及、亞述、波斯這三個帝國的軍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弓箭非常倚重。弓箭大概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武器之一,形成於公元前6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弓箭最初是簡單的直木弓,進而發展出複合弓,威力強大的組合弓最早出現於公元前兩千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以後的5百年間逐漸擴散到小亞細亞、中亞和埃及。古埃及軍隊對戰車部隊進行改造,戰車配置馭手一名,士兵兩名,裝備組合弓、標槍和長矛,作戰時先以弓箭襲擊敵人,待到敵陣散亂時發動衝鋒,突入敵陣前投擲標槍,然後用長矛格鬥。亞述帝國首創騎兵弓箭手,並發明肩背箭囊,將射速提高40%,亞述遺址就有並駕齊驅的兩個騎兵,一人挽住兩根韁繩,一人回身射箭的浮雕。亞述騎兵在聖經里被稱作「馬上颶風」,集群行動,發箭如雨,進退如風,威力巨大。亞述戰車也有進一步改進,乘員四人,裝備弓箭、長矛和斧刀(Sickle-sword),士兵先遠距離射箭,然後挺矛沖入敵陣,跳下車來以斧刀撕殺,戰車的作用類似現代的裝甲運兵車。波斯軍隊也是以使用弓箭的輕騎兵為核心,居魯士將波斯軍隊騎兵的比例增加到20%,輕裝步兵幾乎全部是弓箭手。重視弓箭的一個副作用就是輕視重裝步兵的發展,軍隊依靠密集的弓箭殺傷敵人,然後騎兵伴隨戰車衝破敵陣,步兵的任務通常是追擊擴大戰果,而不承擔突擊任務。

相比而言,古希臘在戰爭藝術方面遠遠落後,戰爭行為一直停留在部落械鬥的層面上。究其原因,上述文明古國都是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社會結構複雜先進;而古希臘一直由鬆散的部落城邦組成,經濟落後,人口稀少,社會組織方式簡單。古希臘軍事文化的發展完全沿著一條獨立的軌道,並沒有受到兩河流域文明古國的影響。這是因為古希臘早期的邁錫尼文明(Mycenean)在公元前12世紀遭到神秘外族的襲擊,幾乎消亡殆盡,然後是長達400年的希臘文明黑暗時期,此前希臘人吸收其他文明古國軍事文化的紐帶被切斷,復興以後的希臘文明不得不白手起家。於是希臘人因地制宜,發展出一套最簡單有效的戰術系統。

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城邦開始成為希臘基本的社會組織形式。與此同時,希臘人的軍事文化也開始從毫無章法的單打獨鬥,迅速轉換成為有組織的集團戰鬥,希臘密集陣應運而生。希臘軍隊最主要的兵種是重裝步兵(Hoplite),來自各城邦的有產階級,因為士兵必須自備武器盔甲,而全套裝備價值不斐。重裝步兵的基本武器是一支長3米的矛,外加一柄短劍作輔助兵器。最主要的防護裝備是一面直徑約1米的圓盾(Hoplon),通常挽在左前臂。圓盾是木製結構,呈凸鏡形狀,外表有一層青銅蒙皮。重裝步兵頭戴青銅頭盔保護頭部和雙頰,上身穿戴整塊打造的青銅胸甲,腰帶上懸掛有貌似短裙的青銅片甲保護腹部,兩腿穿著脛甲保護腳踝至膝蓋的小腿正面。希臘軍隊有少量騎兵,由貴族充任,主要因為戰馬非常昂貴,普通人置辦不起。希臘騎兵通常被甲,裝備一支標槍和一柄短劍。由於戰馬沒有馬鞍,騎兵如果以長矛衝擊敵陣,很容易跌落馬下,因此只能擔任掩護側翼,騷擾敵陣的任務,戰鬥效能不高。

希臘的密集陣戰術思想,完全不同於此前的埃及、亞述、巴比倫,以及同時代的波斯等文明古國,後者的軍隊習慣於保持一定距離以弓箭作戰,除非敵方出現潰勢有機可乘,輕易不會捨身犯險近距離格鬥。希臘人雖然早就開始使用弓箭,但認為用弓箭傷人顯得怯懦,並不堂堂正正,因此不加以重視,而是純粹依靠勇氣和鬥志逼近決鬥,浴血奮戰。這種戰術思想的源於希臘人以神話英雄為楷模的英雄主義情懷,以及將戰場視為競技場的觀念,也使戰爭更加血腥殘酷,更具有決定性。希臘密集陣士兵肩並肩排列,通常有八行縱深,前四排士兵持矛水平向前,後排的長矛疊在前排長矛之上,而後四排則將矛豎立。方陣通常穩步前進到距離敵陣150米的距離,然後開始奔跑,逐漸加速,最後50米全力衝刺。希臘密集陣戰術對士兵的身體素質和戰術素養要求非常高,一個全副武裝的步兵需要負重四十公斤,進行長距離的奔跑和高強度的衝刺。一個希臘方陣必須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隊形緊密,步調一致,這需要長時間的隊列訓練才能達到。希臘密集方陣的正面攻擊銳不可當,其弱點在側面,因而往往需要散兵或騎兵在兩翼保護。

希臘密集陣戰術看似簡單,卻異常有效,其原因有二。首先,希臘人非常喜愛競技體育,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連續舉行了一千多年,直到公元後216年才終止。希臘人積極投身各種體育運動,如越野跑,標槍、摔跤、拳擊、賽車等等,競賽冠軍往往受到國人的景仰崇拜,這種民風給希臘密集陣提供了堅實的身體條件。其次,希臘城邦的兵役制度非常嚴格。希臘城邦全民皆兵,兵役是公民的神聖義務。希臘人從小就接受軍事訓練,在競技場里練習奔跑,摔跤,弓箭和標槍等等,年滿18歲開始接受正規密集陣訓練。訓練完畢以後,年青士兵先派到一個堡壘守衛一年,然後加入預備役直到49歲,一旦戰事爆發就上陣殺敵。49歲至60歲稱為老兵(Presbytatos),只擔任駐守要塞的任務,除非緊急情況不再參戰。希臘除了斯巴達以外,都是純粹的公民軍隊,士兵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和平時期從事各自的行業,閑時就聚集在一起操練。嚴格的兵役制度使軍事訓練成為希臘人生活的一部分,過硬的軍事素質是希臘密集陣的戰術基礎。

強勁的衝擊力是希臘密集陣進攻的訣竅。八行縱深的密集方陣長矛如林衝刺而來,接敵時動能驚人勢不可擋,防守一方前幾排的步兵陣線往往會立刻崩潰,或被洞穿,或被踐踏。密集陣前排每一個士兵身後都有7名士兵拚命向前推擠,整個方陣如同人肉坦克一樣不可阻擋,敵軍的陣形通常很快就會瓦解。現代科學家研究過,由於希臘重裝步兵40公斤的負重和接敵前的高速奔跑,接敵以後30分鐘以內體力就會耗盡,因此30分鐘成為希臘密集陣的進攻極限。公元前198年羅馬軍隊就是通過有秩序地後退消耗希臘步兵的體能,然後利用希臘密集陣因某些士兵力竭而出現的空隙突入肉搏,取得了勝利。

希臘各城邦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因此軍隊規模都相當小。以雅典為例,公元前431年雅典鼎盛時期,總共有自由公民10萬人(婦女不計),以及外國人和奴隸14萬人。這個時期的雅典軍隊,包括重裝步兵1萬3千人,老兵1萬6千人,騎兵1千2百人,弓箭手1千6百人。因此可以想像,當希臘人面對波斯帝國數以百萬計的龐大軍隊時感受到怎樣的一種怵栗震撼。著名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得(Herodotus)對希波戰爭時期波斯帝國的軍隊有過一個精確的描述:波斯帝國海軍有一千二百零七艘戰艦,官兵五十七萬人;陸軍包括步兵一百七十萬人,騎兵八萬人,駱駝及戰車兵兩萬人,共計二百三十七萬人。這還只是亞洲地區的部隊,波斯帝國在小亞細亞,色雷斯和馬其頓的歐洲附屬國必要時還能提供三十萬陸海軍。

公元前549年居魯士建立波斯帝國時依靠的一支核心部隊,包括精銳步兵1萬人,號稱「長生軍」(Immortals);另有波斯王親軍騎兵6千人和步兵2千人。帝國時期這些部隊分散在波斯各地,當地總督以這些部隊為核心組建地方軍隊,因此波斯軍隊主要由語言不通、風俗各異的多民族部隊組成,戰前臨時集結,相互之間缺乏協調配合,戰鬥力也參差不齊。波斯軍隊軍種齊全,包括步兵,騎兵,戰車和工程兵。波斯騎兵大部分是輕騎兵,身上不被甲,裝備弓箭和短劍,主要任務是以弓箭遠距離襲擊騷擾敵軍。波斯重騎兵是精英部隊,身披鱗片甲,裝備橢圓盾牌、戰斧、弓箭、和標槍,必要時可以衝擊敵陣。波斯步兵和騎兵的構成類似,大多數是輕步兵,沒有盔甲防護,主要使用弓箭,另外佩戴一柄彎刀作為輔助兵器;重裝步兵著鱗片甲,裝備一支長矛和一面長方形柳條編織的盾牌(Wicker Shield)。波斯軍隊除了個別將領以外,普通士兵帶一頂軟帽包裹頭頸,沒有裝備金屬頭盔,很令人費解。

波斯的混合步兵方陣(Sparabara)相當特別,這種方陣一般是十行縱深,每一個縱列代表一個基本戰術單位「十人隊」,隊長通常是重裝步兵,站在最前列,手持一支約兩米的長矛,長方形盾牌斜立於前,他身後的九名步兵都是輕裝步兵。戰鬥時隊長負責抵擋敵人步騎兵的衝擊,而身後的九名弓箭手以密集的齊射殺傷敵軍,其中只有第二排的弓箭手能夠從隊長的身旁直射敵人,後面的八人則是對空放箭,射角由前到後逐漸抬高至45度,這樣在陣前三百米以內構成弓箭的火力覆蓋。當敵人被波斯人的箭雨大量殺傷,潰不成軍之時,波斯步兵就開始衝鋒,他們將弓收入箭囊,拔出彎刀,沖入敵陣近身格鬥。波斯人的弓箭齊射時遮天蔽日,對敵軍有相當強的威攝力。溫泉關戰役時,斯巴達將領迪埃尼斯(Dieneces)面對波斯軍隊的弓箭齊射風趣地說:「波斯人放的箭遮住了太陽,正好讓我們在陰涼下作戰。」 組合弓在波斯軍中只有少量裝備,大部分士兵還是使用簡單的直木弓。波斯人的箭用一種三棱寬刃箭鏃,青銅質地,帶倒鉤,殺傷力強大,但穿透力不足;這在對希臘的戰爭中被證明是一個致命的弱點,因為波斯人的箭雨不能對希臘的重裝步兵構成足夠的威脅。

波斯的工程兵相當出色,通常在大軍前面開路,鋪設道路,修建橋樑,安營紮寨。在波斯攻克巴比倫城的戰役中,波斯工程兵將底格里斯河改道,使波斯軍隊能夠通過乾涸的河床攻擊疏於防範的東側城牆。波斯軍隊的後勤保障體系非常先進,能夠供應數十萬軍隊進行上千公里的戰略機動。波斯輜重部隊使用標準化的牛車,能夠負重700公斤,而波斯的帝國大道能夠容納三輛牛車並行。波斯吞併腓尼基以後,控制了地中海最大的艦隊,因此具備強大的運輸能力。波斯官員主持設計了幾種運輸船,其中50槳的大船運送士兵馬匹,30槳的小船運送給養。

波斯軍隊技術上的先進掩蓋了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缺乏強有力的重裝步兵。波斯軍隊作戰時以步兵結陣,採取守勢,用密集的箭雨殺傷敵軍,而騎兵從兩翼包抄,攻擊敵陣的薄弱之處。對波斯軍隊來說,戰鬥決勝依靠步兵和騎兵從幾個方向的協同進攻,而不是單純的步兵正面進攻。波斯帝國建成以後,波斯軍隊面對的敵手幾乎都是邊遠落後的蠻族部落,軍事能力比波斯低好幾個檔次,這種不對稱戰爭也使波斯軍隊得不到磨鍊,戰術思想也開始固步自封。希波戰爭開始的時候,志在必得的波斯人可能不會想到,貌似簡單的希臘密集陣會是波斯軍隊的剋星,而經過亞力山大完善的這種戰術最後將導致波斯帝國的滅亡。

第二章:馬拉松戰役

馬拉松平原座落在雅典東北四十二公里的愛琴海邊,向東面朝阿提克海峽,背後群山環抱。馬拉松平原呈新月形,有九公里長,中間最寬處約有三公里。公元前490年9月的一天,一支波斯大軍在這裡登陸,打破了馬拉松平原慣常的寂靜。六百艘波斯戰艦把月牙形的海灣擠得水泄不通,岸上是波斯大軍築起的一座龐大的營壘。波斯大軍已經在這裡停留了許多天,波斯人的運輸船往返穿梭,源源不斷地從小亞細亞的基地運來人馬,軍械和給養。

在緊靠馬拉松平原的一座山頂上,是雅典軍隊的營地。雅典士兵可以居高臨下俯視整個平原,觀察波斯軍隊的一舉一動。兩支軍隊這樣對峙有好多天了,山下的波斯人好整以暇,並不急於攻擊雅典軍隊,因為拖到時間越長,波斯海軍運來的部隊就越多,要知道在愛琴海對岸的小亞細亞,還有十萬波斯軍隊等著被送過來。山上的雅典營地里,氣氛卻十分緊張,人人都是一臉的凝重。雅典軍隊只有區區一萬人,而這是雅典除去衛戍部隊以外,能夠拿出來的全部家底。除了斯巴達以外,其他希臘國家都拒絕援助雅典,而斯巴達的兩千援軍還在兩百公里以外,要跋涉好幾天才能到達。

雅典的戰時指揮體制弊端很多。雅典軍隊是從10個部落徵集而來,每一個部落推選一位將軍,而十位將軍組成軍事委員會,戰場總指揮由10位將軍輪流擔任,每天一換。另外雅典議會選舉軍政長官一名(Polemarch)主持軍務,任期一年。這年的軍政長官是卡利馬什(Callimachus),他召開會議,要求大家投票決定是否立刻同波斯人決戰。投票結果是五票贊成,五票反對,這就意味著卡利馬什的一票將決定雅典的命運。卡利馬什沒有馬上做出決定,他走出大帳,站在山坡上遙望人喧馬嘶的波斯大營,心潮澎湃。希臘人面對的是一個近五十年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波斯帝國,無論在國力,軍力上希臘和波斯都無法相比。如果選擇與波斯為敵,則前途兇險,輸掉任何一場戰役就可能導致亡國。卡利馬什思前想後,始終無法痛下決心。

1. 歷史背景

公元前550年波斯王居魯士(Cyrus)統一波斯全境,開始大規模擴張,在短短的五十年間,除中國以外的所有文明古國,如埃及,巴比倫,腓尼基,巴勒斯坦,亞美尼亞和北印度等都被波斯征服,淪為波斯的行省或附庸。公元前522年大流士即位時,繼承了一個龐大的帝國,西起利比亞沙漠,東至興都庫什山脈,橫跨3千5百公里的亞非大陸。此時的波斯帝國有28個行省,統治著47個民族,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名符其實的大帝國。

波斯帝國代表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個頂峰,波斯人擁有自己的書寫系統?C楔形文字(Cuneiform)和自己獨特的信仰?C拜火教(Zoroastrian)。楔形文字是和古埃及文和中國甲骨文齊名的古代象形文字,而拜火教源遠流長,是中國古代摩尼教和白蓮教的遠祖,直到今天在伊朗和印度都還有不少信徒。發動波希戰爭的波斯王大流士,是波斯帝國秦始皇式的人物,他統一度量衡和貨幣體系,修建貫穿帝國全境的道路和灌溉工程,並採取措施促進帝國內的自由貿易,使波斯帝國成為古典時代首屈一指的富庶國家。波斯帝國的治國思想有些類似中國的「大同世界」 的理念,對帝國內各民族的宗教和習俗都相當尊重和寬容,歷代波斯王都以身作則鼓勵波斯人和其他民族通婚。縱觀波斯帝國兩百多年的歷史,沒有一起宗教迫害事件,波斯人也從不強迫其他民族信仰拜火教,這和以後的阿拉伯帝國形成了鮮明對照。

公元前550年,波斯王居魯士滅亡米底亞(Media)以後,領軍乘勝進入小亞細亞半島,很快征服了愛奧尼亞(Ionia,今土耳其地中海沿岸)大大小小的希臘城邦,然後設立若干行省正式將小亞細亞納入帝國版圖。愛奧尼亞的希臘城邦向本土求救,但雅典、斯巴達、底比斯(Thebes)等國相互之間內戰頻繁,根本無力顧及海外僑胞的安危。

公元前560年,雅典政治家庇西特拉圖(Pissistratos)利用公眾的不滿情緒,發動政變推翻了100多年前梭倫建立的貴族寡頭統治,成為獨裁者,廢除了雅典貴族的許多特權。庇西特拉圖治下的30多年裡雅典發展成為希臘海上貿易中心。雅典貴族不甘心失去特權,秘密和斯巴達勾結。公元前510年,斯巴達軍隊入侵雅典,驅逐了庇西特拉圖的兒子希庇亞斯(Hippias)。隨後雅典貴族克萊斯蒂恩(Cleisthenes)改革政治體制,召開公民大會,正式建立了雅典民主制度。趕跑獨裁者以後,雅典人過河拆橋,驅逐了斯巴達軍隊。為了抗衡斯巴達強大的武力,雅典貴族攜洋自重,派使者晉見波斯王大流士請求提供保護。

平心而論,波斯對希臘半島並沒有太大興趣。大流士領土擴張的戰略方向是印度,那裡富饒的金銀礦藏尤其讓他垂涎。大流士相當爽快地答應了雅典使者的請求,只要求他們奉獻一包泥土和一瓶水作為回報。這是典型的象徵主義東方思維,貢獻泥土和水象徵雅典人將國土獻給波斯,這樣波斯王就有義務保護雅典。雅典人則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儀式,完全沒有領會其真正的內涵,於是很輕率地同意了。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埋下了戰爭的種子。

雅典和波斯結盟以後兩年,斯巴達發動的進攻被雅典獨力擊退,雅典人於是覺得與波斯結盟得不償失。不久雅典政府換屆,新政府公然廢除了同波斯簽訂的條約。大流士對這種背信棄義的行為非常惱火,決心予以懲罰,只是波斯帝國在印度和南俄草原的軍事行動正牽扯他的精力,所以暫時隱忍不發。不久大流士親帥的遠征軍在南俄草原受挫,狼狽撤回。愛奧尼亞的希臘城邦趁機揭竿而起,而雅典和尤伯亞(Euboea)出兵支援,大流士花了5年時間才完全平息了這場起義。平定愛奧尼亞以後,大流士立刻發動了希波戰爭。

希波戰爭是一個典型的國際政治案例,超級大國因為保護國而涉足地區爭端,結果在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進行了一場毫無價值的戰爭。波斯帝國在地中海東岸的擴張早已停止,如果不是因為雅典主動請求結盟,大流士對貧窮落後的希臘半島不會有太大興趣。大流士發動這場戰爭,並沒有任何戰略考慮,完全是上國對不義之邦的懲罰行動。波斯人將為這種傲慢心理和戰略目標的缺乏付出慘重代價。

公元前492年,波斯小亞細亞總督馬多尼(Mardonius)企圖從海路入侵希臘,船隊在愛琴海上遭遇風暴,鎩羽而歸。兩年以後,波斯帝國捲土重來,海軍統帥達提斯(Datis)率領600艘艦船滿載三萬陸軍,沿著連接小亞細亞和希臘半島的西克拉迪島鏈(Cycladic Island Chain)殺奔而來。波斯軍隊採用跳島戰術,佔領了愛琴海上幾個具有戰略價值的島嶼修建了後勤補給戰,然後艦隊揮師北上,先進攻島國尤伯亞。由於兩個內奸偷偷打開城門,尤伯亞很快陷落。波斯軍隊將城市夷為平地,所有居民被賣為奴。

由於此時雅典的海軍還無法與波斯抗衡,只能坐視尤伯亞的覆滅。達提斯並沒有直接從海路進攻深溝高壘的雅典城,而是在雅典東北40多公里的馬拉松平原登陸。老奸巨猾的達提斯迫使雅典人作出選擇,是據守城池還是出城應戰。如果雅典人堅守不出,則波斯人可以從容不迫地兵臨城下長期圍困,這樣雅典人只能坐以待斃;如果雅典人出戰,那麼就不得不跋涉40公里來到達提斯選定的戰場打一場波斯人擅長的野戰,馬拉松平原開闊的地形非常適合波斯騎兵的戰術迂迴。

雅典議會對是否出城應戰進行了激烈辯論。出城決戰的確是一場豪賭,如果雅典軍隊在野戰中失敗,無兵可用的雅典必然亡國。最後的投票結果,出城決戰的意見佔了上風,於是雅典發傾國之兵前來馬拉松,同命運做最後的抗爭。雖然希臘密集陣戰術在希波戰爭中被證明是波斯軍隊的剋星,但在馬拉松平原兩軍初次相遇時,希臘人卻是心中無底。他們面對波斯大軍時的心情,大概和努爾哈赤的八旗兵在薩爾滸面對明朝大軍時一樣,有幾分自慚形穢,有幾分忐忑不安,而更多的是豁出去了的義無反顧。

2. 天降大任

值得雅典人慶幸的是,在投票贊成決戰的五位將軍中有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他將力挽狂瀾,領導雅典軍隊史無前例地擊敗波斯大軍。

米提亞德(Miltiades)出生於雅典一個最古老的家族。他的祖父曾經取得了一個色雷斯小國切索尼(Chersonese)的宗主權,因而米提亞德既是雅典公民,又是切索尼的王子。幾年前波斯王大流士征服色雷斯以後,率軍越過多瑙河進入南俄草原,企圖征服那裡的游牧民族塞提亞人(Scythian),他臨行前將多瑙河上的一座浮橋交給幾個希臘藩邦守護(其中包括切索尼),以備不虞之時能夠安全返回。後來大流士果然在南俄草原受挫,不得不撤回來。這時米提亞德建議拆毀浮橋,將大流士困在多瑙河對岸。這一招相當狠辣,因為大流士大軍此時糧草將盡,後面又有塞提亞騎兵緊緊追趕,如果不能及時渡過多瑙河,大流士即使不死於塞提亞人的箭下,也會死於饑饉。可惜其他的希臘城邦首領無人有這樣的膽識,米提亞德只得眼睜睜地看著大流士安全返回。

很快有人將這件事報告給大流士,於是米提亞德成為波斯帝國頭號通緝犯,不得不逃到雅典。他剛到雅典,就主持收復了淪落敵手多年的兩個愛琴海島嶼,立刻成為雅典炙手可熱的人物。這時雅典剛剛驅逐獨裁者希皮亞斯(Hippias),成立了民主共和體制,米提亞德的政敵於是指控他在切索尼搞獨裁統治,欺壓人民。這個罪名倒是證據確鑿,可是米提亞德在崇拜英雄的雅典人氣正旺,這項指控最終被雅典議會束之高閣。

米提亞德曾經作為藩屬參加過波斯的軍事行動,對波斯軍隊的組織和優劣了如指掌。波斯軍隊雖然人多勢眾,但他們大多數是被脅迫參戰的藩邦士兵,士氣低落,協同作戰的能力差,局勢危急時往往會喪失鬥志,潰不成軍。從戰術角度來看,波斯的弓箭無法穿透希臘步兵的盔甲,而波斯步兵方陣只有一層盾牌防護,如果前排被希臘密集陣突破,後面的輕裝步兵根本無法和希臘長矛對抗。

從政治角度來看,時間並不站在雅典人一邊。二十年前被驅逐的雅典獨裁者希皮亞斯投奔了波斯,成為大流士的高級顧問。他不但向波斯人獻上完整的希臘地圖,而且積極為波斯遠征軍出謀劃策,馬拉松平原這個登陸地點就是希皮亞斯選定的。並不是所有的雅典人都有堅強的鬥志,許多人攝于波斯帝國的軍威,淪為內奸。通向馬拉松的航道曲折艱險,但一路上都有人在岸上用青銅盾牌反射陽光,為波斯艦隊指引航向。雅典軍隊在馬拉松和波斯大軍對峙的時間越長,雅典的政治局勢就會變得越複雜,而投降派的顛覆陰謀就越有可能得逞。

正當卡利馬什猶豫不決的時候,米提亞德走上前來說道:「現在整個雅典的命運握在你的手上,你必須決定是甘願被波斯人奴役,還是奮起抗爭,為雅典贏得自由,也為你贏得千古不朽的名聲。如果我們不立刻與敵決戰,波斯軍隊會越來越強大,而雅典的投降派會越來越囂張。我堅信雅典健兒強過波斯人百倍,勝利一定屬於我們!」米提亞德這一席話打消卡利馬什的顧慮,他終於投票支持和波斯大軍決戰。

3. 馬拉松之戰

米提亞德由於眾望所歸,被推選為戰役總指揮。正當雅典軍隊準備下山列陣時,一支援軍出人意料地到達了。這支援軍來自希臘小國普拉提亞(Plataea) ,多年前雅典曾經幫助他們打退了鄰國的侵略,普拉提亞對雅典感恩戴德,這次得知雅典有難,立刻發舉國之兵來援。雖然普拉提亞援軍只有一千人,但極大地鼓舞了雅典人的士氣。

雅典方面參戰的一萬一千人全部是重裝步兵,他們按照慣例在馬拉松平原的西側排出八行縱深的密集方陣。馬拉松平原呈喇叭形,兩側有兩條小河穿流入海,因此只有中間地勢較高,沒有積水,兩邊都是泥沼地。雅典聯軍列陣的地點大約有1千5百米寬,而聯軍陣線只有1千米長。為了使雅典的陣線不被波斯騎兵從兩翼迂迴,米提亞德決定不惜削弱中央方陣的力量,將雅典陣線向兩側延伸,使兩邊的泥沼地成為天然屏障。這樣重新部署以後,雅典的步兵方陣在中央只有四行縱深,而兩翼仍然保持八行的厚度。

與此同時,波斯軍隊也迅速列陣。此戰波斯軍隊大約2萬5千人,其中包括2千騎兵。波斯中間陣營全部是重裝步兵,兩側是弓箭手和重裝步兵組成的混合方陣,騎兵布置在步兵陣線的側後。此時雙方陣線相距大約1千5百米,而波斯人身後1公里就是海岸。列陣完畢以後,雙方對峙了兩個多小時。由於馬拉松平原越往東去越寬廣,雅典軍隊如果主動進攻波斯陣營,兩翼就會失去地形的保護,米提亞德非常明智地按兵不動。最後波斯人終於失去耐心,開始向雅典陣地前進。很快達提斯就發現馬拉松平原變得越來越狹窄,波斯步兵陣線的兩翼已經緊貼兩邊的沼澤地,騎兵部隊被擠到陣線的後面。等到波斯軍隊前進到距離雅典陣線大約300米的時候,米提亞德立刻下令衝鋒,希臘步兵表現出極高的訓練水平,他們背負著沉重的武器裝備,先小步慢跑,逐漸加速,最後狂奔,而陣形絲毫不亂。

波斯人看到兵力懸殊,且沒有騎兵掩護的雅典步兵沖了過來,就好象是看著一群撲火的飛蛾在自取滅亡。波斯人射出的箭密如飛蝗一波接一波地落在高速賓士的雅典方陣之上,如同雨打芭蕉一般在雅典步兵的盔甲和盾牌上紛紛彈開,不能造成任何傷害。沒等波斯人放出幾輪弓箭,雅典步兵就已經衝到近前。希臘方陣密集如林的長矛帶著巨大的動能猛烈衝擊波斯人的盾牌,在一片震耳欲聾的金屬碰撞聲中,兩支軍隊搏殺到一起。

果然不出米提亞德所料,波斯人兩翼的盾牌防線根本承受不住希臘密集陣的猛烈衝擊。波斯方陣的隊形比希臘方陣疏鬆許多,為的是給輕裝步兵足夠的空間彎弓射箭。這樣波斯前排每一個持盾的隊長必須承受希臘兩個縱列十六名步兵的合力衝擊。波斯兩側的盾牌防線頓時崩潰,很多人被希臘長矛連人帶盾刺穿。前排的波斯隊長們力戰以後全部陣亡,而將他們身後的輕裝步兵暴露在雅典人的長矛之前。失去盾牌保護的波斯步兵們毫不畏懼地拔出彎刀上前格鬥,他們三五成群,拚命用彎刀撥開雅典人的長矛,企圖靠近肉搏;與此同時,他們後面的步兵仍然在堅持不懈地放箭。但雅典人的密集陣前四排的長矛重迭向前,波斯人即使能撥開第一排長矛,也很難躲過接踵而來的後三排長矛的攢刺。這樣波斯步兵前仆後繼浴血奮戰,但始終無法靠近一步。波斯騎兵被隔離在自己陣線的後面,無法參戰,只能徒勞地射箭。面對雅典人無堅不摧的凌厲攻勢,波斯士兵的戰鬥意志開始動搖。

波斯陣線中央是由身經百戰的波斯重裝步兵組成,戰鬥力相當強勁,而攻擊他們的雅典中央方陣又只有四行縱列,衝擊力不足,戰局在這裡膠著起來。有些強悍的波斯士兵爬到前排戰友的肩上,揮舞著戰斧奮力躍向雅典人的方陣。波斯的中央陣營一度突破了雅典人的陣線,迫使雅典的中央方陣集體後撤以保持完整隊形。但是波斯的兩翼此時已呈潰逃之勢,雅典的兩翼開始向中央包抄過來,呈V字形夾擊波斯的中央方陣,而後退的雅典中央方陣也乘機殺了回來。會戰到這個時候波斯軍隊敗局已定。

波斯主帥達提斯(Datis)看到大勢已去,下令撤退。波斯士兵放棄陣地,拚命逃向海邊的波斯戰艦,雅典士兵在後面緊緊追趕,將許多腿腳不夠快的波斯兵刺個透心涼。雅典人追到海邊以後並沒有停住,他們開始分散開來攻擊停泊在岸邊的波斯戰艦,企圖將其付之一炬。波斯士兵在逃生慾望的驅使下拚命反抗,而雅典人本次戰役的傷亡大多發生在這裡,包括雅典軍政長官卡利馬什,以及十位將軍中的兩位都在此犧牲。最終波斯人在損失七艘戰艦以後,大部隊得以安全撤退。此役波斯軍隊共陣亡六千四百人,而雅典方面僅僅陣亡一百九十二人。雙方陣亡數字的懸殊差距充分體現了希臘密集陣對波斯方陣的壓倒性優勢。

斯巴達的兩千援軍跋涉300公里,到戰役結束以後方才到達,他們列隊在戰場繞行一周,觀看雅典士兵的戰果,戰場上波斯人屍橫遍野讓斯巴達戰士們驚嘆不已。所謂患難見真情,普拉提亞人在危急關頭前來援助,贏得了雅典人的敬重。戰役以後雅典授予所有普拉提亞人雅典公民資格,普拉提亞從此正式成為雅典大家庭的一員。

馬拉松之戰並沒有使波斯軍隊受到重創,2千騎兵幾乎毫髮無損地保存下來。達提斯撤離馬拉松以後指揮船隊折向西南,準備趁雅典軍隊大勝以後忙於慶祝的機會偷襲兵力空虛的雅典城。米提亞德早有所料,率領8千步兵強行軍連夜趕回雅典。當波斯艦隊駛進雅典海港時,看到雅典軍隊已經佔據一處高地嚴陣以待。達提斯見戰機已逝,下令班師回國。

馬拉松之戰對希臘人來說無疑是改變命運的一戰。兩千四百多年以後中國的一位巨人氣沖霄漢地宣告:「帝國主義都是紙老虎。」 而希臘人通過馬拉松之戰對此有了深切的體會。一個民族的自信心一向都是打出來的,希臘人在馬拉松收穫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而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優越感也開始無比高漲。馬拉松之戰以後,雅典在希臘半島威名遠揚,成為希臘聯盟的盟主。對波斯帝國來說,馬拉松之敗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挫折,幾乎沒有在波斯人的歷史上留下絲毫痕迹。10年以後,新即位的波斯王薛西斯(Xerxes)率領百萬大軍又捲土重來。薛西斯對馬拉松之戰已經沒有什麼印象,更不用說吸取任何教訓。在以後的一系列戰役里,波斯軍隊要在希臘密集陣前撞得頭破血流,喪師數十萬才善罷甘休。

4. 晚節難全

馬拉松之戰以後米提亞德在雅典如日中天,受到所有希臘人的崇敬和愛戴。可惜的是米提亞德並沒有擺脫自古以來盛極必衰的宿命。波斯軍隊敗退以後,波斯小亞細亞的據點就顯得孤立無助,正是雅典人偷襲的好機會。米提亞德勸說雅典議會撥給他一支部隊,揚帆出海。沒有人知道米提亞德真正的攻擊目標並不是某個波斯要塞,而是一個叫帕羅(Paros)的希臘小島國。當年米提亞德在波斯王帳下效力時,曾經被一個帕羅貴族當眾羞辱,因此懷恨在心,一直想找機會報這一箭之仇。

沒想到馬拉松一戰成名的米提亞德,居然奈何不了區區一個愛琴海島國。米提亞德的部隊頓兵帕羅堅城之下屢戰屢敗,米提亞德本人還受了重傷。消息傳到雅典,議會立刻嘩然。雅典人對米提亞德愛之愈深,就恨之愈切。米提亞德的政敵立刻活躍起來,提議將米提亞德以叛國罪論處,很快在議會通過。雅典法律規定,被告人有權在判決前做最後一次自辯。身負重傷的米提亞德被人抬進議會,昔日的民族英雄如今躺在擔架上潦倒不堪地乞求眾人寬大處理,而雅典人為紀念馬拉松之戰所刻的米提亞德大理石雕像就豎立在議會門外。也許是這具雕像讓雅典議員們想起了米提亞德的不世功勞,他終於免於一死,而被罰一筆巨款了事。僅僅幾個月後,米提亞德就因為傷重不治,在孤苦伶仃中去世,此時距離馬拉松之戰還不到一年。

第三章:薩拉米斯海戰

公元前480年,是決定希臘生死存亡的一年。這一年,經過三年的準備以後,波斯王薛西斯(Xerxes)率領百萬大軍入侵希臘。薛西斯處事嚴謹縝密,雷厲風行,和他父親大流士的仁厚疏曠形成鮮明對比。薛西斯先和地中海的海上強國迦太基結盟,讓他們牽制住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的希臘城邦西拉丘斯(Syracuse),然後在劃分歐亞的赫拉斯滂海峽(Hellespont,今天土耳其境內的達達尼爾海峽)修建浮橋兩座,又在色雷斯境內沿路建立多個後勤補給站。希臘很多城邦投降波斯帝國,派兵派船參戰。一切就緒以後,薛西斯領軍從赫拉斯滂海峽進入歐洲,通過色雷斯和馬其頓,從希臘北部攻來。

波斯大軍在溫泉關被斯巴達國王利奧尼達(Leonidas)率領的希臘聯軍擋住,久攻不下。這時一個希臘內奸領波斯軍隊從另外一個山口突破希臘聯軍防線,迂迴到希臘軍背後。利奧尼達立刻命令聯軍撤退以保存實力,自己率領三百斯巴達勇士堅守溫泉關阻擊敵人,最後全部陣亡。溫泉關失守後,波斯大軍長驅直入,逼近雅典城。雅典人不得不放棄這座歷史名城,舉國撤退到薩拉米斯島。波斯軍隊進佔雅典空城,將其付之一炬,隨後大軍追擊到薩拉米斯島對岸,而波斯戰艦也源源不斷地向薩拉米斯島彙集。

薩拉米斯島夾在希臘半島和波羅奔尼撒(Peloponnese)半島之間,東面和希臘半島僅僅相隔一條海峽。薩拉米斯海峽曲折狹窄,最寬闊的地方不過兩公里,希臘海軍的三百多支戰艦就停泊在海峽裡面。這時希臘聯軍統帥是斯巴達貴族尤利比亞德(Eurybiades),他得知有一千二百艘波斯戰艦聚集在海峽東南面,大驚失色,打算放棄薩拉米斯島,撤退到波羅奔尼撒半島的陸地上。沒等希臘軍隊行動起來,就有消息傳來,薛西斯派波斯海軍的埃及艦隊繞到薩拉米斯島西側,將海峽的出口堵住,準備來一個瓮中捉鱉,將希臘聯軍一網打盡。

1. 歷史背景

在薩拉米斯海戰以前,雅典並不是一個海上強國。當時地中海的航海大國是腓尼基和迦太基,他們在歷次波希戰爭中都站在波斯一邊。這時雅典仍然是傳統的農耕社會,並沒有職業軍人,雅典人平時操持農活,農閑時在一起操練,戰時自備武器盔甲上陣殺敵,但這種組織形式完全不適合海軍。海軍必須是常備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戰艦造價高昂,維修和保養也非常昂貴,但這個時期的海戰都無法決定戰局,戰爭最終還是要在陸地上分出勝負。對於這樣一個費效不成比例的軍種,雅典人不願大力發展也在情理之中。

這個時候各國海軍主要裝備的戰艦叫Trireme,因其每一側船舷裝備垂直排列的三層舷槳而得名。這種戰艦通常有三十五米長,寬五米,艦艏有金屬包裹的沖角。戰艦平時使用風帆航行,戰鬥時收帆放槳,以求速度和機動性。一艘戰艦的槳手非常關鍵,海戰戰術主要依靠槳手來實施,他們的身體素質和訓練水平往往能決定一場海戰的勝敗。因為這個原因,槳手的報酬至少和水手及士兵一樣。1987年英國出資在希臘仿製了一艘古希臘規格的戰艦「奧林匹亞」號,試航以後效果良好。「奧林匹亞」號最高航速能夠達到10節,可以在一分鐘內完成180度大轉彎,從而證實了古典文獻關於古希臘戰艦的描述。

這個時期的一艘戰艦通常有槳手170名,水手15名,軍官5名,以及士兵15到20名,士兵裝備弓箭和標槍,主要任務是防止敵軍登舷作戰。海戰的主要戰術是衝撞敵艦,具體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高速攔腰撞擊,金屬包裹的沖角往往能夠將敵艦撞成兩段;另一種是收起自己的舷槳出其不意地從敵艦旁邊划過,這樣能夠將敵艦一側的船槳折斷,使其喪失行動能力。這種海戰戰術在幾百年里都沒有多少改變,而機弩和投石器等遠程火力要到羅馬時期才開始裝備戰艦。

波斯本來沒有海軍,但在征服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和埃及以後,將他們龐大的艦隊編成波斯海軍,建立了海上霸權。在希波戰爭初期,波斯海軍有戰艦一千二百餘艘,而雅典海軍只有戰艦七十艘,根本無力和波斯爭奪愛琴海的制海權。由於希臘是民主政治,擴建海軍的提案往往因為費用巨大而被議會否決。雅典議員們過於計較蠅頭小利,對制海權的戰略意義沒有足夠的認識。如果希臘能夠掌握制海權,就可以阻止波斯從海上增援和補給,這樣在希臘作戰的波斯遠征軍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最終避免不了覆滅的命運。一百多年後羅馬就是因為牢牢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權,才拖垮了在義大利征戰的漢尼拔大軍。

公元前483年,雅典附近發現一座銀礦,開採以後能夠給雅典帶來一筆巨額收入。雅典議會討論如何處置這筆意外之財時,大多數議員主張平均分配給所以雅典公民。這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他曉之以理,動之以利,終於說服眾人將資金全部用於擴建海軍,此人就是後來被稱為雅典海軍之父的特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

2. 時勢造英雄

和其他的雅典著名政治家不同,特米斯托克利出身貧寒,完全靠個人奮鬥一步一步地登上雅典政壇的頂峰。特米斯托克利從小就野心勃勃,對功名利祿無比渴望,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他小的時候老師對他說:「你將來不會默默無聞,不是名垂千古,就是遺臭萬年。」 特米斯托克利是參加馬拉松戰役的十個將軍之一,此戰後米提亞德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特米斯托克利嫉妒得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不過米提亞德不到一年就身敗名裂,將雅典的政治舞台拱手讓給特米斯托克利和阿里斯蒂德(Aristides)。

特米斯托克利雖然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但他在複雜的局勢前往往表現出卓越的分析和決斷能力。馬拉松之戰以後雅典人大多認為戰爭已經結束,只有特米斯托克利堅信這只是開始,波斯人肯定會捲土重來,而艱苦的鬥爭還在後面。他力主加強國防,擴建海軍,時刻準備和波斯再戰。由於在擴建海軍的國策上存在分歧,特米斯托克利和雅典政壇的另外一顆巨星阿里斯蒂德成為水火不容的敵人。

阿里斯蒂德可以說在各個方面都和特米斯托克利形成鮮明對比。阿里斯蒂德出身雅典貴族,受過良好教育,性格謙和豁達,是雅典上流社會的典範人物,被人稱為「阿青天」(Aristides The Just)。他為人處事光明磊落,處處為雅典人民著想,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他和特米斯托克利交惡,純粹是因為他生性保守,不能接受海軍至上的觀念,也不願看到特米斯托克利權力過大,威脅到雅典的民主體制。兩人的政治角力終於以阿里斯蒂德被雅典放逐告一段落。

阿里斯蒂德被放逐以後,特米斯托克利出任首席執政官(Archon) ,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負。他主持將銀礦全部所得用於擴建海軍,一共建造了一百二十多艘戰艦。特米斯托克利還親自參與設計希臘戰艦,使其短小精悍,速度快,機動性強,非常利於在希臘狹窄曲折的海灣里作戰。按此前的慣例,一艘戰艦上的18名士兵都是弓箭手和標槍手,純粹用於防禦敵人登船。而特米斯托克利設計的海軍編製,一艘戰艦上只有4名弓箭手,其他14人都是重裝步兵,他們的任務就是登上敵船近身格鬥。這個新編製在薩拉米斯海戰中被證明是決定戰局的勝負手。

戰艦的造價非常高昂,以古希臘的貨幣單位德拉科馬(Drachma)來計算,一艘三排舷槳的戰艦造價約一萬德拉科馬,相當於五百名重裝步兵全部裝備的費用。雅典在薩拉米斯海戰之前擁有戰艦兩百艘,光建造成本就足夠裝備十萬步兵,要知道這個時候雅典陸軍總共只有兩萬餘人。一艘戰艦定員約二百人,加上日常維護保養,一個月的開支就達一萬四千德拉科馬,這樣雅典海軍每個月的軍費高達兩百八十萬,大概是雅典陸軍軍費的十倍。這樣龐大的開支雅典財政是絕對負擔不起的。

為了解決海軍軍費的難題,特米斯托克利走公私合營的道路,首創「船主制度」 (Trierarchy) 。戰艦的所有權屬於國家,但交給船主管理,船主負責招募水手和槳手,以及日常的保養和維護,國家負責提供士兵,以及訓練和指揮。船主以招標方式產生,任期一年。這個創造性的構想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海軍軍費的問題。當時雅典有大批出身寒微,依靠個人奮鬥發跡的富商巨賈,他們一直苦於無法登堂入室,獲得應有的政治地位,而船主制度簡直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天賜良機。雅典新興的有產階級對船主身份趨之若鶩,船主們相互攀比著為自己的戰艦買最好的材料,雇最好的人手。很多船主為了建功立業,還兼任艦長上陣殺敵。可以說船主制度成就了雅典以後的海上霸權。

波斯人說來就來,雅典海軍的擴建計劃剛剛趕上了第二次希波戰爭。溫泉關失守以後,波斯大軍長驅直入,雅典無險可守,神廟的祭司都已預言雅典的木製城牆將被焚毀,但大多數人仍然打算死守雅典。不久人們驚駭地發現寄居雅典衛城的聖蛇並沒有吃進貢的食物,顯然已經逃走,這才意識到雅典已成死地。特米斯托克利立刻促使議會通過決議放棄雅典城,舉國撤到薩拉米斯島。特米斯托克利打算利用這裡的海峽地形,和波斯海軍決戰。在撤退以前,特米斯托克利還敦促議會赦免阿里斯蒂德,使他能夠在此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回來為雅典效力。

3. 薩拉米斯海戰

希臘聯軍統帥尤利比亞德被波斯海軍的表面強大所震攝,準備放棄薩拉米斯島,撤退到波羅奔尼撒半島,在連接希臘半島的狹窄地段築起一道牆進行消極防禦。特米斯托克利堅決反對,威脅說如果尤利比亞德執意撤退,他就率領雅典人離開希臘遠走高飛,到地中海西部重建家園。兩人正爭執不下的時候,阿里斯蒂德從流放地乘快船到達薩拉米斯島,同時也帶來了海峽北面出口被埃及艦隊封鎖的壞消息。

阿里斯蒂德一下船就前來拜會特米斯托克利,兩個昔日的死對頭如今盡釋前嫌,共商大計。真是英雄所見略同,阿里斯蒂德也認為應該在薩拉米斯海峽與波斯決戰。兩人然後和其他希臘將領見面,告訴大家現在已經沒有退路,說服眾人同波斯決一死戰。波斯人斷了希臘人的後路,反而激起希臘聯軍死戰的勇氣和決心,看來薛西斯並不懂得圍師必闕的道理。

特米斯托克利派人假裝向波斯投誠,謊稱希臘聯軍已經喪失鬥志,打算趁夜突圍。波斯艦隊於是整夜在海峽外面守候,而希臘將士則在岸上休息以養精蓄銳。天亮以後,疲憊煩躁的波斯人按捺不住,闖進海峽來挑戰,於是薩拉米斯海戰正式打響。

波斯王薛西斯親臨戰場督戰,波斯人在薩拉米斯島對岸築起高台一座,而薛西斯端坐在高台之上,可以一覽無餘地看到海峽的每一個角落。薛西斯身邊站立數十名書記官,個個手持功勞簿,準備當場記下波斯戰艦的表現。

波斯戰艦普遍高大,如同一個個海上城堡。薩拉米斯海峽入口處有一個島嶼阻擋,造成水道狹窄,波斯戰艦一次之能通過幾十艘,這樣波斯海軍被迫採用兵家大忌的添油戰術,逐次投入兵力。波斯艦隊排成幾個縱列進入海峽。這時正值海潮上漲,海峽內暗流涌動,波斯戰艦尾大不掉,很難控制方向。還沒等波斯戰艦們向左調轉船頭,等候已久的希臘艦隊就如離弦之箭一般沖了上來。

此時進入海峽的波斯戰艦大約只有一百多艘,而希臘聯軍有三百七十艘戰艦,形成以多擊寡的局面。波斯艦隊最外圍的戰艦橫向面對希臘人的衝擊,幾乎全部被撞沉,後面的波斯戰艦終於轉過身來,和希臘艦隊絞殺到一起。薩拉米斯海峽狹窄的水面上擠滿了艦隻,大家都動彈不得,這時雅典戰艦上的重裝步兵開始發揮作用,他們紛紛爬上敵艦和波斯士兵格鬥。波斯戰艦上的士兵都是弓箭手,根本擋不住身披重甲的雅典步兵的凌厲攻擊,往往十幾個雅典步兵就能夠毫不費力地制服一艘敵艦。剩下的波斯戰艦想掉頭逃跑,但被接踵而至的後續部隊堵住。海峽外面的波斯戰艦並不知道裡面的戰況,他們爭先恐後地向海峽里涌,都希望在薛西斯眼前表現一番。於是波斯海軍在海峽里被消滅一批,再進來一批,如此循環往複,直到喪失了進攻能力。

希臘聯軍在這場海戰中損失了約四十艘戰艦,波斯人的損失沒有詳細記錄,有的史學家認為超過六百艘,而人員傷亡數萬。波斯戰艦的殘骸和溺斃的士兵被海潮衝到薩拉米斯島對岸的一處海灣里,在幾公里長的海灘上堆積如山,讓人觸目驚心。此戰以後,波斯海軍一蹶不振,將愛琴海的制海權拱手相讓。

特米斯托克利倡導的海上霸權不但改變了雅典的軍事戰略,也打破了雅典長達數百年的社會經濟秩序。數百年來雅典的地主階級一直是社會中堅,他們生性保守,安土重遷,長期以來壟斷了國家的武裝力量,因此對雅典國策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有趣的是,古希臘幾乎所有的哲學家都把地主階級當作社會的基石,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個希臘城邦的重裝步兵部隊才是唯一值得信賴的武裝力量,因為他們來自一個具有德行的階級。海軍的擴張徹底改變了這一切。在薩拉米斯海戰中,雅典艦隊有三萬多名槳手,正是他們的血汗奠定了勝局,而這些人中絕大部分是沒有土地的雅典貧民。雅典海軍的一百多名船主幾乎都是成功的商人,他們代表一個嶄新的社會階級,擁有和土地貴族完全不同的政治訴求。雅典的軍事戰略對海軍越依賴,這些人的政治地位就越高,最終改變了雅典政壇的格局。

希波戰爭結束以後,雅典走上霸權主義的道路,就是因為雅典商人和無產者的功利主義主導了雅典的國策。特米斯托克利對雅典可以說有再造之恩,在他的影響下,雅典從一個固步自封的田園牧歌式的希臘城邦,逐步演變為一個野心勃勃,銳意進取的海上強權。雅典人的民族性從此深深地打上了特米斯托克利個性的烙印。古希臘哲學家們看到雅典議會裡面充斥著輕浮好戰的暴民,深感驚駭。柏拉圖認為,雖然薩拉米斯海戰挽救了西方文明,但卻讓希臘的民族性「變壞」了。亞里士多德則將希臘政壇煽動群眾的風氣和海權至上的思想聯繫在一起。兩人都覺得希臘依靠海軍打贏波斯得不償失,還不如在陸戰中悲壯地輸掉這場戰爭,起碼可以避免那些商人暴發戶和流氓無產者因為戰功而登堂入室,使希臘的民主傳統蛻化變質。歷史最終還是青睞注重市場經濟、國際貿易和全民參與政治經濟的國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雖然精通深邃的哲理,卻沒有看清這股歷史潮流。

4. 公道自在人心

特米斯托克利在雅典始終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他的私德一直很成問題。薩拉米斯之戰後他越發地飛揚跋扈,經常抱怨雅典人把他當成一顆大樹,暴風雨來時都到樹下避雨,暴風雨剛過去就開始砍樹枝,剪樹葉。特米斯托克利貪財成性,經常收受賄賂,並且定期到愛琴海的希臘各島國為雅典海軍討要贊助,搞得人怨沸騰。雅典人一向對公眾人物求全責備,最欣賞的是阿里斯蒂德這樣品德無懈可擊的完人,因此對特米斯托克利越來越無法容忍,終於在公元前476年將他放逐。特米斯托克利被放逐以後,他的朋友們迅速將他的大部分財產轉出雅典,而被雅典政府沒收的一小部分就價值四十八萬德拉科馬。

特米斯托克利被流放期間,希臘聯盟驚暴一起通敵大案,犯案人乃是率領希臘聯軍在普拉提亞殲滅十萬波斯大軍的斯巴達名將保薩尼埃(Pausanias)。保薩尼埃也是因為居功自傲,不願在斯巴達甘居人下,於是暗地裡和波斯王薛西斯接洽。保薩尼埃認為特米斯托克利一定對忘恩負義的雅典人懷恨在心,特來勸說他一道起事,特米斯托克利斷然拒絕。保薩尼埃給薛西斯的一封信被希臘聯盟截獲,事情敗露以後保薩尼埃在斯巴達東躲西藏,最後被困在一座神廟裡直到餓死。

要命的是保薩尼埃為了向薛西斯邀功,在這封信里聲稱爭取到了特米斯托克利的支持,結果雅典議會缺席審判,定了特米斯托克利一個叛國罪。如果這事換了阿里斯蒂德,肯定會坐等雅典人來抓,但特米斯托克利不甘心這樣窩囊地死去,於是選擇了逃亡。以後的幾年裡特米斯托克利在希臘各城邦輾轉漂泊,而雅典人一直緊追不放。在走投無路之下,特米斯托克利不得不前往波斯,請求他苦鬥了大半輩子的死敵波斯王收留。特米斯托克利的到來讓求賢若渴的薛西斯欣喜若狂,以至於晚上睡覺時三次在夢中高呼:「我得到了特米斯托克利!」 特米斯托克利最終出任波斯的希臘藩屬馬格尼西亞(Magnesia)的總督,在這裡平靜地度過了他的晚年。

公元前462年,埃及爆發起義,在雅典海軍的支持下連續擊敗波斯軍隊,讓這時的波斯王阿塔薛西斯(Artaxerxes)大傷腦筋。阿塔薛西斯決心重建波斯海軍和雅典爭奪海上霸權,打算讓特米斯托克利出任波斯海軍統帥。已經六十五歲的特米斯托克利接到波斯王來信以後不動聲色,他大宴賓客,在宴席上和親朋好友一一握手,祭祀眾神以後,將一杯毒酒(一說是公牛血)一飲而盡,以死明志。特米斯托克利的死節使波斯王愈加敬重,對他的子孫後代一直關懷倍至。

隨著時間的流逝,個人的恩怨漸漸湮沒在歷史長河裡,而後人慢慢地能夠比較客觀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生於公元後一世紀著名希臘史學家普魯塔克(Plutarch)為希臘羅馬的五十位著名人物作傳,並以他們公認的歷史功績排名,特米斯托克利被排在第七位,而諸如亞力山大,龐培和凱撒等人都被排在二十名以外,可見公道自在人心。

第四章:普拉提亞大決戰

1. 序幕

薩拉米斯海戰只是暫時遏制住了波斯人的攻勢,波斯王薛西斯返回小亞細亞之前,將一部分軍隊交給波斯貴族馬多尼(Mardonius)指揮。馬多尼是薛西斯的姐夫,12年前指揮了波斯帝國首次入侵希臘的行動,由於艦隊在愛琴海遭遇風暴,損失戰艦300艘,官兵2萬人,結果被大流士撤職。薛西斯即位以後,馬多尼重新獲得重用。本來薛西斯對遠征希臘並沒有興趣,朝臣中反對開戰的人也不少,其中包括宰相阿塔班(Artabanus),但馬多尼力排眾議,說服薛西斯替父雪恥,再征希臘。

馬多尼擁有精明的政治頭腦和銳利的戰略眼光。十幾年前大流士派馬多尼到愛奧尼亞彈壓希臘城邦的叛亂,他採取政治攻勢為主,軍事清剿為輔的策略,驅逐了波斯在各個城邦扶植的獨裁者,恢復民主制度,允許希臘城邦高度自治,很快贏得民心,平息了叛亂。薩拉米斯海戰後,馬多尼極力反對薛西斯東歸,無奈薛西斯生怕雅典海軍突襲赫拉斯滂海峽斷他的後路,兼程趕回小亞細亞,並帶走了包括「長生軍」在內的一批主力部隊。留守希臘的波斯軍隊,據希羅多德記載有30萬,這顯然有點誇張了。後世史學家根據波斯營地的規模推測戰鬥部隊有10萬人,後勤部隊3萬人,兵力比希臘聯軍只佔有微弱優勢。

馬多尼將波斯大軍的基地設在希臘半島中部的特薩利(Thessaly),並對希臘城邦採取分化瓦解的策略,爭取到馬其頓和底比斯(Thebes)等國家的支持,後者不但派遣數萬軍隊助戰,而且承擔了波斯軍隊的後勤供應。薩拉米斯海戰以後的一年間,馬多尼充分利用波斯騎兵機動性強的優點,指揮軍隊幾次南下侵襲雅典及其他希臘城邦,在阿提卡(Attica)半島縱橫捭闔,目的在於破壞當地的經濟生產,迫使希臘人屈服。公元前479年7月,波斯軍隊兵臨雅典城下,迫使雅典人再次棄城,舉國遷往薩拉米斯島。馬多尼派馬其頓國王亞力山大一世勸降雅典人,提出相當優厚的停戰條件,雅典人表示至死不降。

面對馬多尼咄咄逼人的戰略態勢,希臘聯軍一年以來居然毫無對策,只因為內部又發生嚴重分歧。薩拉米斯海戰以後,特米斯托克利主張派遣遠征軍從海路奔襲赫拉斯滂海峽,將戰火燒到色雷斯和小亞細亞,鼓動那裡的希臘城邦反抗波斯的統治。這個提議得到斯巴達人的支持,卻遭到雅典人的反對。斯巴達人在連接阿提卡半島和波羅奔尼撒半島的科林斯地峽(Corinth Isthmus)修建了一座城牆消極防守,禦敵於國門之外,就是不願同波斯軍隊野戰,特米斯托克利的計劃正可以迫使波斯人退出希臘半島,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雅典人卻無法接受勞師襲遠,卻任由波斯軍隊蹂躪自己家園的策略。雅典和斯巴達爭執不下,各自按兵不動。結果波斯軍隊又一次長驅直入,迫使雅典舉國逃亡。面臨嚴峻的局勢,雅典和斯巴達達成妥協,雅典方面出動110艘戰艦,護送斯巴達國王利奧提希德(Leotychides)率領的1萬偏師奔襲小亞細亞,而斯巴達方面同意出動傾國之兵支援雅典,同波斯大軍在阿提卡半島決戰。

佔據雅典的馬多尼得知斯巴達大軍已經開拔,立刻將雅典付之一炬,然後揮師北上,越過希泰隆山(Mount Cithaeron)來到普拉提亞平原,在阿索浦河(Aesopus River)北岸築大營一座,然後沿河列陣,以逸待勞。阿提卡半島地形狹窄破碎,非常不利於騎兵活動,馬多尼選擇普拉提亞平原作為決戰地點,就是打算充分發揮波斯騎兵的機動性。戰役的開局階段,波斯軍隊可謂佔盡先機。

2. 決戰

公元前479年8月中旬,來自24個希臘城邦的軍隊陸續翻過希泰隆山,在山腳下的普拉提亞城匯合。這次希臘軍隊的集結規模之大空前絕後,總共10萬8千7百人,這大概包括希臘能夠上戰場的所有青壯年男子。希臘聯軍主力當屬斯巴達軍團,一共4萬5千人,包括威名遠揚的斯巴達重裝步兵5千人,斯巴達盟友拉科尼亞(Laconian)重裝步兵5千人,以及斯巴達的希洛奴隸軍(Helots)3萬5千人。希洛人是波羅奔尼撒半島的原住民,公元前620年被斯巴達征服,舉國成為奴隸,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是斯巴達社會的經濟支柱。由於希洛人數量是斯巴達人的20倍,斯巴達人不得不全民皆兵保持高度戒備,結果因此發展出希臘半島獨一無二的職業軍隊。為了防止希洛人發動叛亂,斯巴達軍隊每次出征都要將希洛青壯年編為奴隸軍帶在身邊。希洛奴隸軍全部是裝備盾牌和標槍的輕裝步兵。雅典出動7千重裝步兵和1千弓箭手,由阿里斯蒂德率領。其他希臘城邦出兵數百到數千不等。希臘聯軍一共有重裝步兵3萬8千7百人,輕裝步兵7萬人,古典史料里並沒有任何希臘騎兵參戰的記錄。斯巴達將領保薩尼埃(Pausanias)被推選為希臘聯軍統帥。

波斯帝國參戰軍隊大約12萬人,其中包括約2萬希臘僕從部隊,來自7個投降波斯的希臘城邦。和往常一樣,波斯軍隊是十幾個民族組成的大雜燴,其中包括來自印度、阿富汗和埃及等遙遠地區的部隊。波斯騎兵至少有1萬人,由德高望重的騎兵將領馬希提(Masistius)率領。波斯軍隊另一位資深將領阿塔巴茲(Artabazus)統帥4萬軍隊,他因為反對同希臘人決戰而態度消極。馬多尼在阿索浦河北岸修建了一座異常堅固的大營,然後將波斯軍隊沿著河岸向南排列,左翼是他親率的波斯本部軍隊,中央是阿塔巴茲率領的來自巴克陲亞(Bactria,今阿富汗)、米底亞和印度的藩邦軍隊,右翼是希臘僕從部隊。波斯陣線綿延將近10公里,佔據了好幾個可以涉渡的河段。馬多尼的戰役計劃非常明確,他打算利於阿索浦河這個天然屏障固守,引誘希臘聯軍發動進攻,然後擊其半渡。

此戰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花絮。戰前波斯希臘雙方都派人請教當地一位先知(Oracle),先知言道此戰進攻一方將遭到失敗。結果雙方都制定了防守為主的戰術布置,互相較量對方的耐心。

保薩尼埃是一位非常穩重的將領,他明白波斯騎兵的威力,因此很注意選擇地形。希臘聯軍先在希泰隆山北坡布陣,以保護自己的側背。斯巴達軍團組成右翼,雅典軍團在左翼遠端,中間是其他希臘城邦部隊。希臘聯軍的重裝步兵按照慣例排成8行縱深,重裝步兵後面是輕裝步兵,整個陣線長約5公里。這時雙方陣線大約相距10公里。

馬多尼看到希臘陣線中央顯得凌亂鬆散,立刻命令馬希提率領數千騎兵發動試探性進攻。波斯騎兵衝到希臘陣線中央,向3千美加里(Megarian)步兵猛攻,一時箭如雨下。美加里軍抵擋不住,開始後退,如果不是希臘陣營居高臨下的地勢,波斯騎兵就可能在此形成突破。關鍵時刻雅典軍團派來3百重裝步兵和一批弓箭手增援,穩住了陣線。馬希提身先士卒,混戰之中戰馬中箭狂跳,將他摔下馬來,結果近旁的雅典士兵一擁而上,把他圍住。馬希提身穿黃金鱗片甲,揮舞彎刀困獸尤斗,最後被一支長矛刺中臉部貫穿頭顱而死。波斯騎兵失去主帥,倉皇退卻。波斯陣營得知馬希提死訊,悲慟不已,全軍哀悼,好幾天沒有出戰。

保薩尼埃看到初戰告捷,信心倍增,指揮希臘聯軍向西北方向前進,在普拉提亞平原上最後一座高地阿索浦山停了下來。斯巴達軍團佔據山脊組成右翼,其他希臘軍隊向西依次排列,而左翼遠端的雅典軍團將左側緊緊貼著一條小河以保護側翼。希臘聯軍的新陣地距離波斯陣線僅僅兩公里之遙。此後雙方隔河對峙,整整7天沒有任何行動。馬多尼想盡辦法引誘希臘聯軍率先進攻,他先送信給保薩尼埃,要求各自帶10個最勇敢的武士陣前單挑,遭到拒絕;他又寫信給保薩尼埃,侮辱斯巴達人膽小如鼠,總是讓雅典人拯救希臘,保薩尼埃依然無動於衷。

保薩尼埃也在想方設法誘使波斯軍隊率先發動進攻,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讓斯巴達軍團和雅典軍團互換位置,由雅典人到右翼面對馬多尼率領的波斯軍隊,而斯巴達人到左翼面對波斯的希臘僕從部隊。由於斯巴達軍團是希臘聯軍實力最強的部隊,這次陣線轉換有故意顯示弱點引誘波斯人進攻的意圖。馬多尼並沒有上鉤,而是將自己的波斯部隊和希臘僕從部隊互換位置,保持原先的對陣形勢。這一番類似國際象棋的調兵遣將並沒有製造任何機會,於是第二天雙方又都恢復了原先的布局。

從第9天開始,馬多尼派遣多支騎兵小分隊深入希臘聯軍側後活動,或進行騷擾進攻,或襲擊希臘人的後勤運輸隊。這天希臘聯軍的一支500匹騾子組成的運輸隊在通過希泰隆山口時遭到波斯騎兵伏擊,糧草全部被擄獲。希臘聯軍的後勤補給線因此被截斷。此後幾天,波斯騎兵又襲擊了位於阿索浦山南側的加加菲亞山泉(Fountain of Gargaphia),殲滅希臘守衛部隊,將山泉下毒以後搗毀。由於波斯弓箭手控制阿索浦河道,阻止希臘人采水,加加菲亞山泉是希臘聯軍唯一的水源。馬多尼成功地斷絕了希臘聯軍的糧、水供應,逼迫希臘人接受決戰。

到第12天,希臘聯軍糧草將盡,處境艱難。保薩尼埃召開軍事會議,最後決定後撤至希泰隆山腳下,恢復後勤補給線。當晚,希臘聯軍在夜幕的掩護下開始依次撤退,中央陣營先行,然後是雅典軍團,斯巴達軍團殿後。不料一個斯巴達將領拒絕放棄陣地,引發激烈爭吵,撤退行動被耽擱。直到黎明時分,雅典軍團才出動,隨後是斯巴達軍團,而此時其他希臘部隊早已經到達希泰隆山腳下。天亮以後,希臘聯軍陣線分散成三部分,各自相距數公里,形勢非常危急。

這是公元前479年8月27日清晨。馬多尼發現希臘聯軍放棄陣地,呈行軍隊形散布在平原上,認定希臘人已經敗逃,於是下令全線追擊。波斯騎兵一馬當先,步兵緊跟其後,亂鬨哄地渡河追來。馬多尼親率大約6萬波斯軍隊向斯巴達軍團直撲過來,希臘僕從部隊則向雅典軍團逼近,阿塔巴茲率領波斯藩邦部隊謹慎地拖在後面。

保薩尼埃看到波斯軍隊追來,立刻命令部隊在一塊略微隆起的平坦高地上結陣。波斯騎兵眨眼功夫就衝到近前發起進攻,並試圖向斯巴達陣營的側後迂迴包抄 - 這是波斯騎兵典型的戰術。古典史料沒有說明波斯騎兵是否迂迴成功,但從今天的地貌來看,普拉提亞平原靠近希泰隆山的部分地形已經相當破碎,溝壑遍布,波斯騎兵在這裡的活動肯定受到很大的限制。隨後趕到的波斯步兵陸續在斯巴達陣前100米組成混合盾牌方陣,弓箭手在盾牌後面開始一波又一波的齊射,用希羅多德的話說:「斯巴達陣營淹沒在波斯箭雨里。」 斯巴達戰士訓練有素,將盾牌片片相連組成堅實的盾牌防線,雖然不時有人中箭倒地,但陣形絲毫不亂。保薩尼埃一直等到波斯步兵全部到達,列陣完畢,才面向普拉提亞城內的赫拉神廟祈禱,身邊的祭司心領神會,聲稱預兆吉祥,保薩尼埃於是下令衝鋒。

1萬斯巴達重裝步兵組成縱深8行、正面寬1千多米的密集陣,緊跟其後的是3萬5千希洛輕裝步兵,這樣斯巴達步兵方陣的厚度達到36行,衝擊力驚人,波斯軍隊的盾牌防線在如此強勁的衝擊下土崩瓦解。斯巴達步兵步調一致,長矛平舉向前突擊,波斯步兵陣線有秩序地整體後退,前幾排的士兵揮舞著彎刀和斯巴達長矛陣搏鬥,有些悍勇之徒甚至徒手將斯巴達士兵的長矛抓住折斷;後排的波斯士兵依然保持弓箭齊射。

戰役進行到此時仍然勝敗未分,波斯步兵鬥志昂揚,前仆後繼地和斯巴達密集陣搏鬥,波斯騎兵在一旁等待時機乘虛而入。不一會斯巴達軍團就推進到平坦的開闊地上,波斯騎兵開始反擊,馬多尼身穿鮮艷的盔甲,親率1千重裝騎兵向斯巴達軍團側翼衝擊,同這裡輕裝的希洛奴隸軍發生混戰。希洛士兵拚死抵抗,但由於缺乏盔甲保護,傷亡慘重。正當斯巴達軍團側翼飽受壓力,搖搖欲墜的危急關頭,意外發生了。一個名叫阿里姆尼斯塔(Arimnestus)的斯巴達戰士奮力投出一支標槍,擊中波斯統帥馬多尼,後者當場墜馬斃命。主帥陣亡徹底動搖了波斯人的軍心,此前一直秩序井然的波斯陣營開始瓦解,紛紛回身逃命。

正在斯巴達軍團同波斯軍隊激戰的同時,西面的雅典軍團同波斯的希臘僕從部隊也發生激戰,由於雙方採取相同的密集陣戰術,戰況一度膠著。但當希臘僕從部隊得知馬多尼的死訊,立刻撤離戰場。這時希臘聯軍的中央陣營也趕了上來,於是希臘各部隊開始全線追擊。波斯軍隊撤退時由騎兵斷後,以密集的弓箭遲滯斯巴達步兵的追擊,並伺機攻擊脫離大部隊的小股希臘軍隊,美加里和弗里西亞(Phliasians)的數千步兵就在追擊途中遭到波斯騎兵的襲擊,被斬殺600餘人。絕大多數波斯軍隊得以安全撤過阿索浦河,躲進堅固的營壘裡面。追過河來的希臘聯軍將波斯大營團團圍住,從四面攻打。希臘密集陣在堅固的營壘面前一籌莫展,而波斯人從木製寨牆後面居高臨下向希臘人群傾斜箭雨,造成慘重傷亡。最後還是悍勇的特吉亞人(Tegeans)硬將一段寨牆推倒,結果希臘步兵一涌而入,波斯大營內包括隨軍婦女和平民在內的所有人被屠殺殆盡。

普拉提亞戰役中,一直拖在後面的波斯將領阿塔巴茲看到戰局逆轉,立刻率領4萬藩邦部隊撤過阿索浦河,過波斯大營而不入,直接朝馬其頓方向撤退。這支波斯軍隊衝破希臘城邦沿途的重重攔截,取道色雷斯和拜占庭,渡海回到小亞細亞。阿塔巴茲由於保全部隊有功,受到薛西斯嘉獎,被封為赫拉斯滂總督。馬多尼親率的6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3千騎兵逃脫。希臘僕從部隊逃進底比斯城,經過三個星期的圍城以後向希臘聯軍投降,很多親波斯的希臘貴族被斯巴達人抓住拷打致死。

在普拉提亞戰役進行的同時,斯巴達國王利奧提希德率領的希臘聯合艦隊在小亞細亞的米卡雷(Mycale)擊敗一支波斯大軍。從此希波戰爭攻守易位,希臘聯軍開始主動出擊,控制從愛琴海到黑海的各個戰略要地,並將波斯勢力從許多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中趕了出去。雅典依靠其強大的海軍主導希臘聯盟長達二十七年,史學家諷刺地稱這段時期的希臘聯盟為「雅典帝國」。

總結普拉提亞戰役,波斯統帥馬多尼的臨陣指揮無可挑剔,波斯軍隊也佔盡先機,好幾次幾乎將希臘聯軍逼入絕境。希臘聯軍最後勝在紀律嚴明和鬥志頑強,民族存亡在此一戰的信念使希臘軍隊士氣高昂、視死如歸,能夠經受逆境而陣腳不亂。此戰馬多尼非常合理地使用了波斯騎兵,如果不是馬多尼意外陣亡,波斯重騎兵很可能會導致斯巴達側翼的崩潰。波斯軍隊由於來源蕪雜,組織上對主帥非常依賴,一旦失去主帥就立刻瓦解,而波斯將領一直有身先士卒的傳統,此戰兩位波斯主將的陣亡對部隊士氣打擊很大,也是波斯軍隊失敗的原因之一。普拉提亞戰役希臘聯軍勝得相當僥倖,也許冥冥中真的有天意吧。

3. 後話

普拉提亞戰役以後,保薩尼埃成為希臘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次年,保薩尼埃受命率領一支聯合艦隊出征愛琴海,先後收復塞普勒斯和拜占庭,聲望進一步高漲。他因此頭腦發熱,野心膨脹,渴望成為整個希臘的主宰,於是漸漸腐化。波斯王薛西斯乘機和保薩尼埃秘密接洽,答應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並讓他做希臘總督。保薩尼埃暗地裡和波斯王書信往來進行勾結,為人處世也開始肆無忌憚,招募一批波斯和埃及人做保鏢,經常在家中身穿波斯服裝,處處模仿波斯人奢華的生活方式。

一次保薩尼埃讓家僕阿基里(Agilius)送一封信到波斯,阿基里注意到以前去波斯送信的人都有去無回,就私下拆看了這封信,結果大吃一驚。信中保薩尼埃告訴波斯王,打算策反斯巴達的希洛奴隸,許諾給他們自由,號召他們揭竿而起推翻斯巴達統治。阿基里馬上把這封信交給斯巴達的五位行政長官(Ephors)。陰謀敗露以後,保薩尼埃東躲西藏,最後逃進雅典娜神廟裡面。憤怒的斯巴達人將神廟團團圍住,用石塊將門窗堵了起來,將保薩尼埃困在裡面。據說保薩尼埃的母親覺悟甚高,親手壘上第一塊石頭以示大義滅親。可憐昔日叱吒風雲的一代名將最後就這樣餓死在神廟裡面。


原文網址:【原創】古典決戰修訂版:希波戰爭篇


黃海海戰,特拉法加海戰,日德蘭海戰,發生在瓜島及附近海域的歷次海戰。


看到沒人提崖山海戰時我感到無比尷尬,這可是決定了華夏民族命運的大海戰,戰爭的結束,標誌著農耕的華夏民族第一次完全被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征服,中國古典文明的發展走向了盡頭,巨大的文化斷層由此產生,我就問你夠不夠慘烈?與之相比什麼鳴梁海戰之類的玩意根本不值一提。當然你可以說這不過是明知道會輸的褲子都不剩還要上去死磕的必死之戰,說這是封建社會的愚忠,但無論怎麼看,在歷史的十字路口所發生的這一切都沒有被忘記的理由。
別忘了,蒙古當時可以橫掃歐亞大陸,滅國無數,戰鬥力強大的蒙古鐵騎,是當時地球上最強大的野蠻力量。
南宋是啥?就一個孱弱偏安的王朝而已,在繼承了北宋的半壁江山以後,偏安在江南一隅,吏治腐敗,常年戰爭摧殘,破船幾近傾覆。
然而仍舊開掛般地堅持了幾乎五十年。
————————————————————————————————————————————————————————————分割線———————————————————————
戰爭背景:
1206年,天縱英才的鐵木真統一漠北諸部,建立蒙古,稱成吉思汗。強大的蒙古鐵騎在一代天驕的帶領下,在二十多年之間野蠻地生長,並最終滅亡了西遼與西夏兩國。
緊接著,蒙古人開始直接面對那個由女真人建立,曾經看起來不可一世的大金國。
女真人此刻佔據華北平原,擁有足夠的戰略縱深與人力物力,是蒙古人不敢輕視的力量。
但偏偏,在他的南方,有一個國家,叫南宋。
靖康恥,猶未雪。胡虜恨,何時滅?
於是蒙古試圖聯合南宋滅亡金國,儘管在朝堂之上對於這件事爭論不下,但最終南宋還是在民族仇恨與金國不合時宜的南侵下,冒著唇亡齒寒的風險聯合蒙古滅亡了曾經的敵人金國。
南宋在經歷了百年的恥辱後,也似乎看到了收復河山的曙光,回到曾經無數次魂牽夢繞的祖先的土地上。
事實證明,這一切都只是他們的幻想。
儘管宋軍趁著蒙古人從河南撤軍到河北之際,立刻遣軍對前往曾經的西京、東京、南京,但最後由於準備不足,被蒙古鐵騎擊敗。
而那片土地一直等到一百年後,才迎來一個叫朱元璋的漢人,當然,這只是後話。
在那一年的夏天,窩闊台與諸王商定,在西征欽察、斡羅思,東征高麗的同時,集中部分兵力,南下攻宋,蒙宋戰爭序幕就此揭開。
1271年元朝建立,次年分水陸兩路南下攻打南宋。
人的貪慾是無限的,尤其是對於那些生活在寒冷的草原、民風彪悍、性格殘忍又善於掠奪的蒙古人而言,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天下。

決戰前夕:
持續38年之久,經歷了無數的談判與打打停停的謀劃,投入了無數人類腦力,前後動員幾十萬人,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水軍與騎兵,以及當時世界最先進武器的襄樊防衛戰最終以宋軍徹底戰敗告終,南宋在失去了襄陽這個戰略要地以後,防線瓦解,門戶洞開,京西南路一府八州軍有七個接連失守,蒙古人的馬蹄在長江以南的土地上肆意踐踏,直逼南宋當時的首都臨安。
面對已經一敗塗地的南宋軍隊和蒙古鐵騎閃著寒光的馬刀,此時的南宋仍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乞和,渴望以此得到保全。
蒙古人當然不會答應。
南宋皇室在巨大的恐懼與恥辱中帶著當時只有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蒙古,被蒙古人擄到了元大都。
混亂之中,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趙昰和趙昺逃出了臨安這座危城。逃至金華時,遇到了大臣陸秀夫,在溫州遇到了文天祥、張世傑、陳宜中等人。
文天祥此時大概不知道,自己將會成為這一場慘烈戰爭最終結局的唯一見證人。
然而此時一切還未來臨。
趙家的孤兒寡母在大臣們的簇擁下,感覺自己找到了暫時的依靠。大臣們也在這一片絕望的混亂之中,想起了儒家教育所賦予他們的巨大責任感,無論好壞,他們都將會繼續死撐下去。
臨安的統治者已經投降,此時他們完全可以放棄抵抗,把老趙家的孤兒寡母交出去,沒準就能活下來,甚至能在新朝廷混個一官半職,施展自己平生的才華,總好過成為戰場上無數死人之中一具冰冷的屍體。
但他們此時並不想放棄。
從靖康之難開始,一切就已經明了。一個封建王朝的滅亡,從來不會只是一家一姓的災難,還要無數沒有名字的百姓的哀嚎與痛楚,無數殘缺不全腐爛發臭的屍體,幾千幾萬的血淚與一個民族永遠不會消失的的創傷。
所以他們選擇了死撐。
趙昰和趙昺這兩個充滿惶恐,在大人的懷抱里瑟瑟發抖的的小孩子此時也成為了這個小流亡政府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
而老臣江萬載此時在幕後密攝行軍中事,統籌規劃全局。
元軍的統帥伯顏知道那兩個小孩身上巨大的象徵意義,南宋的小朝廷只要繼續存在,就會有越來越多漢人響應支持,於是他率領軍隊一路追截,窮追不捨,兩個孩子在恐懼與混亂之中繼續逃到了福州。
不久,年僅7歲的趙昰在逃亡中被立為皇帝,是為宋端宗。
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元朝此時也加緊了滅亡南宋的步伐
第二年福州淪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又繼續逃向了泉州,曾經南宋最大的海港。
如果必須要和蒙古人爭取時間,那該用什麼樣的辦法?蒙古人可沒見過大海。
於是張世傑要求借船通行,卻意外地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拒絕,隨即早有異心的蒲耿壽庚投降蒙古。此地不宜久留,張世傑當然不是吃素的,硬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搶奪出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此時開始前往廣東,這片王朝最後的疆域。
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不料遇到了颱風,大船傾覆,宋端宗在巨大的風浪之中差點被淹死,老臣江萬載拚死相救,以自己的命為代價救起了凍得發抖的端宗。小皇帝再也承受不住,因此得了驚悸病,不久死去。
7歲的趙昺登基,年號祥興。趙昺登基後,陸秀夫和張世傑帶著趙昺逃到崖山,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蒙。而此時廣東和江西二省抗蒙的文天祥仍在孤軍奮戰,他沒有強大的兵力,更沒有後援,在悲憤中被張弘范部將生擒,陸地抗元勢力就此宣告覆滅。

決戰:
祥興二年正月,背叛了南宋的將領張弘范率領元軍,馬蹄踏過無數漢人的屍體,一路攻至崖門,遮天蔽日的元軍浩浩蕩蕩地陸續抵達並集結於崖山,三面包圍南宋軍隊。
而剩下的一面就是無邊而未知的大海。
面對巨大的作戰壓力,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此時有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保護向西方的撤退路線。
留下退路,心有餘念,又怎能置死地於後生?如此必然會引起士兵的逃亡,局面不可收拾。
張世傑果斷否決了建議,並下令焚毀了陸地上所有的宮殿、房屋和據點。
但是之後張世傑做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正是這個決定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後來宋軍的戰敗。
他命令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
這麼做無疑會導致宋軍戰船機動性的喪失,元軍大可依靠其優勢兵力集中攻擊宋船,而未受攻擊的戰船卻只能觀望無法支援。
於是元軍以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沖向宋船,想要一網打盡。
宋軍當然不傻,在船上都塗滿了淤泥,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
元朝水師火攻不成,便決定以水師封鎖海灣,同時用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截斷宋軍的生活物資,等待宋軍不戰而降。
宋軍於是在海上僅靠吃那些乾糧撐過來十餘日,而渴極了的士兵甚至喝下海水,腹瀉不止。
這樣下去就是等死,與其等死,不如求死,尚有一線生機。
於是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張世傑的外甥韓某在亂軍之中被元軍俘虜,元軍企圖用此來要挾張世傑投降,但三次都沒什麼結果。
二月六日癸未,再也等不下去的張弘范預備猛攻,有人建議先用火炮,弘范認為火炮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宋軍反而更加容易撤退。
他要殲滅所有的有生力量,徹底消滅南宋,抹去這個民族,即使他自己曾經是個宋人。
於是第二天張弘范將其軍隊分成四隊,宋軍的東、南、北三面都布置好了士兵。
張弘范親自率領一隊,與宋軍距離數里,並以奏樂為以總攻的訊號。
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順潮而退。
元軍一看形勢不利,於是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中午,張弘范的水師正面進攻,用布遮住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背著盾牌趴在船上,在宋軍箭雨的攻擊下駛近宋船。
等到兩邊船艦接近時,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接連攻下了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余部十餘只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留下尚在陣中中無法突圍的皇帝。
祥興二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大宋王朝宣告滅亡。海戰史上悲慘壯烈的時刻隨之而來。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

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浮海。

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楊淑妃)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
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也選擇了赴海自殺。

「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漂血洋水渾。

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文天祥

文天祥那時的心情沒有人能體會。面對海上到處漂浮的屍體,那一刻他大概感覺到了歷史洪流面前無比微小的自己。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還要再提他們
面對強敵,為了民族的尊嚴與血性,他們自始至終都在拼盡全力地抵抗,無論情況多麼讓人絕望,手下的攤子多麼爛,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沒有顯現出太多的精明。
那些跳海殉國的百姓未必就在那時懂什麼民族大義或是個人尊嚴,他們想要的,只是不憋屈的活著,抻著腰杆子活著,不像奴隸一樣接受蒙古人的統治而已。這些如果滿足不了,那就只好用死亡作為反抗了,這是他們最後剩餘的東西。
或許他們也懂得: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然而歷史無情而血腥。

隨著崖山海戰結束的,是一個民族千年古典文明的終結。伴隨著大海里四處漂浮的屍體,十萬人的血肉讓這場滅亡無比地凄慘而壯烈

—————————————————分割線———————————————————————
———————————————————————————————————————————
附一下時間表,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至元十三年十一月,宋端宗景炎元年,公曆1276年12月:阿拉伯裔的商人蒲壽庚投靠元朝。
至元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丙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8年農曆3月15日:宋端宗的龍舟傾覆,端宗差點淹死。二十萬南宋軍民實際統帥江萬載卻為救端宗殉國,引發軍心民心恐慌,楊太后封鎖江萬載殉國消息,但熟知南宋小朝廷內情的陳宜中還是因恐慌產生逃跑之意,找借口前往占城。
十五年四月十五日戊辰,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5月8日:不到10歲的宋端宗死去;南宋軍民之心更加恐慌,眾大臣議欲散夥,被陸秀夫和江鉦勸止。
十五年四月十五日庚午,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5月10日:趙昺立。
十五年五月一日癸未朔,趙昺祥興元年,1278年5月23日:趙昺改元祥興。6月南宋小朝庭到達崖山。7——9月,張世傑、江璆聯合收復雷州半島失敗,江璆復聯合熊飛、曾逢龍、馬南寶等部義軍一度收復廣州。
宋幼主祥興元年,1278年12月29日:李恆帶領的元軍攻入廣州。江璆退守肇慶,又聯絡舊部劉宗純收復德慶。南宋小朝庭則退守崖山。就崖山的布防江鉦與張世傑發生激烈爭吵,張支走江,以蘇劉義替江鉦,把最善戰的江鉦調走,犯了第三個致命的錯誤。
十六年正月十四日壬戌,趙昺祥興元年,1279年2月26日:張弘范大舉進攻趙昺流亡朝廷。
正月二十二日庚午,趙昺祥興二年,1279年3月6日:李恆援軍從廣州抵達,加入戰事。
二月一日戊寅朔,趙昺祥興二年,1279年3月14日:陳寶降元軍。
二月二日己卯,趙昺祥興二年,1279年3月15日:宋軍都統張達夜襲元軍失敗。
二月六日癸未或七日甲辛,趙昺祥興二年,3月19日或20日:元軍以奏樂為號南北進攻,翟國秀及團練使劉俊降元軍。張世傑和蘇劉義帶領余部斬斷大索突圍。
陸秀夫背著8歲的趙昺跳海殉國。


看了半天只有一個人提到崖山海戰,不知道說什麼好。十萬人不願被蒙古鐵騎統治跳海自殺殉國不比日德蘭悲壯?大臣背著皇帝跳海殉國不比中途島悲壯?華夏文明第一次徹底亡國不比什麼棒子海戰悲壯?


當然是931大海戰!


勒班陀大海戰,最後一次大規模槳帆船海戰


特拉法爾加海戰,納爾遜率領英國海軍大破法西聯合艦隊,那旗艦「勝利號」現在還留著。這是英國皇家海軍最有名的一場勝利。
除此之外,海盜狂人霍金斯和德雷克帶領英國海軍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也是赫赫有名,這倆人一邊搶錢,一邊探險,還得到皇家冊封,令人羨慕。
地中海海盜頭子巴巴羅薩海雷丁也是風帆時代的佼佼者。此人海戰獲勝頗多,最後也得到奧斯曼帝國冊封,加官進爵。
有本書叫《風帆時代的海上戰爭》,寫的不錯,喜歡可以看看。


家族裡有造船世家,老人說,海戰從來就是文明之爭!

中途島之戰

東亞文明首次進攻英美文明,金字塔體系的組織性在扁平化體系的靈活性面前,上演了一場智慧與力量上完美的雙重失敗。儘管此後的抗美援朝的平局,略微挽回顏面,但英美文明至今對東亞文明保持著高度自豪的信心!


鳴梁海戰
李舜臣的戰術以及「龜船」真的很了不起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又稱鳴梁大捷,即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鮮王國海軍將領李舜臣指揮朝軍與日軍在今韓國鳴梁海峽進行了一場海戰。朝軍利用鳴梁海峽特殊的地理特徵以十二艘板屋船擊退日軍戰船三百三十艘,成為海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崖山海戰,作為這場戰役的見證人,文天祥在元軍的囚艦中親眼目睹了兩軍交戰的場面,寫道「痛若酷刑,無以勝堪」。海面浮屍十萬,南宋軍民盡皆死難,而無一人投敵。何等慘烈!
不是南宋弱小,可是蒙人太厲害!可惜我大漢文化隨玉璽沉入大海而斷層。


甲午?起碼夠慘吧,鄧世昌也算烈了。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米拉海戰,雙方投入兵力(算上漿手)約三十萬人,可能是古代史上規模最大,投入人數最多的一次海戰,海戰中羅馬首次使用了烏鴉跳板,迦太基海軍遭到毀滅性打擊,


魯姆海戰

魯姆會戰(U.C.0079/1/15)


吉恩軍:


指揮/主體:
第一聯合機動艦隊司令長官 多茲魯中將
第二機動艦隊
多茲魯中將直屬
第三機動艦隊
第四機動艦隊
第五機動艦隊 達尼岡中將
格拉納達增援部隊
基茜莉婭少將麾下
兵力:
戰艦(格瓦金級) 4艘
重巡洋艦(契貝級)
9艘
巡洋艦(姆賽級) 69艘
小型戰鬥艦艇(Jicco) 34艘
補給艦(巴布亞級)
22艘
制宙戰鬥機(Gattle型) 400機
MS-05
320機
MS-06 2600機
兵員
40000人


聯邦軍


指揮/主體:
第一聯合艦隊司令官
雷比爾中將
艦隊參謀長 卡寧甘准將
第一艦隊
地球衛星軌道艦隊
第二艦隊 雷比爾中將直屬
第三艦隊
雷比爾中將直屬
第四艦隊 殘存半個艦隊
第五艦隊
月面駐留艦隊
第六艦隊 獨立機動艦隊(Side 7)
月神二號駐留艦隊(預備)
提安姆中將
兵力:
戰艦(麥哲倫級) 48艘
巡洋艦(薩拉米斯級)
163艘(另有142和168艘之說)
護衛艦 101艘
導彈艦
14艘
炮擊艦 3艘
小型戰鬥艦艇 250艘
補給艦(哥倫布級)
84艘
宇宙戰鬥機 60機
兵員
84000人


戰力損失:


聯邦軍:
麥哲倫級36艘沉沒

薩拉米斯級139艘沉沒
護衛艦114艘沉沒或嚴重受損
哥倫布級80艘沉沒,2艘輕度受損
近80%戰力喪失


吉恩軍:
說法一:

艦艇8艘沉沒,16艘嚴重受損,14艘輕度受損
說法二:
格瓦金級2艘沉沒
契貝/姆賽級22艘沉沒
Jicco18艘沉沒
巴布亞級4艘輕度受損
(注)此為百科事典的說法,吉恩艦隊的編製在OYW全史中略有不同


戰鬥經過:


1月12日,第二次不列顛作戰發動,先行部隊向Side

5(魯姆宙域)進發,MS工作部隊接到殖民地強奪的命令。翌日,以多茲魯中將為司令官的第一聯合機動艦隊從建造中的宇宙要塞所羅門出擊,途中在L1宙域與來自格拉納達基茜莉婭少將麾下的增援部隊合流,向魯姆宙域行進。另一方面,聯邦軍以雷比爾提督為司令官的第一聯合艦隊於1月14日從月神二號出發。15日,吉恩軍第3MS工作隊完成11號殖地「Watohoat」上的核脈衝引擎安裝,並著手進行軌道修正。


然而,由名將雷比爾提督指揮的聯邦艦隊行動十分迅速,15日22:14吉恩軍殖民地護衛部隊遭到突然襲擊,只得撤退。於22:40接到報告的多茲魯中將絕對放棄殖民地軌道修正作業,以主力艦隊前往魯姆宙域迎擊聯邦軍。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宇宙艦隊戰拉開序幕。


由於米諾夫斯基粒子的散布造成戰鬥十分困難,雷比爾中將決定將艦隊擺成L陣形,以期利用數量優勢和交叉炮火對吉恩軍展開打擊。第二、第三、第四、第六艦隊以橫隊展開形成正面火力,同時第一、第五艦隊組成縱隊包抄吉恩軍右翼,從這一側展開無照準炮擊(由於米諾夫斯基粒字的電波妨害使得聯邦軍艦隊喪失了雷達的索敵和瞄準能力,這裡的無照準指的就是無雷達誘導的光學瞄準炮擊)。吉恩軍第2MS偵查小隊及時探察了聯邦軍的動向,鑒於可能被雷比爾提督的L字戰法包圍殲滅的危機,吉恩軍司令多茲魯中將急令其麾下最精銳的MS部隊立刻前往右翼救援。一時間吉恩軍右翼戰鬥十分激烈,雷比爾提督認為勝機已到,下令第二、三、四、六艦隊以最大戰速實行突擊,另一方面,有著優秀諜報能力的基茜莉婭少將麾下格拉納達增援部隊,發現聯邦軍由殘存艦隊組成的第四艦隊是整條聯邦軍陣線中的弱點,便以直屬MS部隊展開迂迴攻擊。聯邦軍第四艦隊在MS的打擊之下立即瓦解,並波及到聯邦軍主力的第二艦隊側翼。在第二艦隊遭受打擊的情況下,雷比爾提督依然命令第三艦隊繼續展開突擊。然而,此時多茲魯中將迅速的做了決斷!由於親衛MS部隊的攻擊取得了令人驚異的戰果,成縱隊隊形包抄的聯邦軍第一、第五艦隊被依次擊破,造成擔任正面攻擊側翼的聯邦軍第六艦隊防守十分薄弱。為了擊破聯邦軍左翼,多茲魯中將決定將第一MS大隊及3個預備MS中隊投入戰局,向聯邦軍第三艦隊展開突擊。這次攻擊令聯邦軍遭到重創,形勢頓時對吉恩軍十分有利。16日01:00雷比爾提督的旗艦阿南基號遭重創,被迫棄艦時被基茜莉婭直屬的MS部隊抓獲。


雷比爾提督的副官卡寧甘准將接過指揮權,一面集結殘存艦隊撤退,一面指揮第三艦隊第1戰隊抵擋住了吉恩軍的追擊。此時聯邦軍損失近8成,聯邦宇宙軍已經名存實亡。


戰鬥結果:

本次戰役最終以吉恩軍的壓倒性勝利而告終。從數量上看,聯邦軍有著3倍于吉恩軍的戰力,有著巨大的優勢,但是在MS戰術的面前,聯邦軍卻沒有行之有效的對應方法。雷比爾提督的L字戰法可謂是當時唯一可行的戰術,然而多茲魯中將卻機敏的對應並將其擊破。成功阻止了聯邦軍第一、第五艦隊的包抄可以看作這場戰役的勝機所在,如果L字戰法一旦成功,那麼儘管吉恩軍的MS部隊能夠發揮其機動性,但在處在有著數量優勢的聯邦軍正面和側面交叉火力的夾擊之下,依然有被殲滅的危險。所以,看破了雷比爾提督的戰法,毫不猶豫地派遣直屬精銳MS部隊進行迎擊,多茲魯中將的指揮手段堪稱精彩。另外,基茜莉婭麾下的格拉納達增援部隊將作聯邦軍薄弱的第四艦隊擊破對戰局的走向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第四艦隊能夠得到增援,抵擋住哪怕是拖延MS部隊的進攻,那麼聯邦軍撤退時其所受傷害也能抑制到最小限度,雷比爾上將被從後方迂迴而至的基茜莉婭直屬ACE部隊「黑色三連星」擒獲的事情也可能不會發生。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擊沉5艘戰艦的夏亞·阿茲納布爾中尉及其他ACE機師的活躍表現,聯邦軍包抄艦隊在MS部隊的打擊之下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魯姆海戰實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之大戰,壯烈程度無可出其右者


諺語說:每當艦炮響起,國家的命運就此改變。

我心目中五大海戰:
一、甲午中日戰爭的黃海海戰。一戰驚醒天朝上國的迷夢。維新之聲就此響起。
二、特拉法爾加海戰,大英皇家海軍上將納爾遜擊敗法西聯合海軍,挫敗了拿破崙登陸英倫的計劃。
三、俾斯麥號戰艦的最後一戰。
四、偷襲珍珠港,航母戰鬥群首次發韌。
五、中途島大海戰,尼米茲海軍五星上將與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的對決。


露梁海戰

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但是當時日軍被壓縮在朝鮮東南沿海一帶,豐臣秀吉死訊傳至朝鮮,日軍全線撤退。1598年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出逃,明軍分道進擊。加藤清正部乘船撤退,明朝水師提督陳璘以戰艦數百,偕同李舜臣聯合出擊。

但是在戰鬥中,明軍副將鄧子龍壯烈犧牲

鄧子龍年逾七十,仍然意氣風發,率三巨艦向日軍進攻,並自為前鋒,與日軍決戰。戰鬥時曾攜壯士三百人躍入朝鮮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數。但其他戰艦卻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鄧子龍無路可退,壯烈犧牲。

李舜臣領兵來援,結果身中流彈而亡

而李舜臣領兵來援,率龜甲船沖入敵陣,但卻被日軍包圍,結果不幸身中流彈而亡,他死前叮囑侄子李莞:「戰方急,慎勿言我死,毋令驚軍。」並把軍旗交給部下代為發號施令,以繼續戰鬥。

隨後明軍援軍趕至,夾擊日軍,將日軍逼退

隨後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則因為成功讓小西行長脫困而且戰且退。而得以逃脫登岸的日軍又為明朝所殲,而有大批的日軍焚溺而亡。這時劉綎方進攻小西行長,並奪取橋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焚燒日軍戰艦百餘艘。小西行長的友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璘亦將其擊敗,結果來援日軍只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則作為殿後接應小西行長讓其餘日軍成功撤退。

對交戰雙方的影響

對日軍而言,此戰的目的僅是救出被圍困在順天的小西行長並撤退回日本,並非求戰勝。但對明朝來說,這場勝利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海洋戰爭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極大地影響了當時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形勢

但這次勝利明軍和朝軍付出了明軍副將鄧子龍和朝鮮名將李舜臣犧牲的代價,是場極其壯烈的海戰


既然題主說的是壯烈,那我最欣賞的對馬海戰便不在此列了,那更多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下的一次單方面虐殺。
所以我推薦一個太平洋戰爭時期索羅門群島那那一係列海戰中的科隆班加拉島海戰。
1943年7月13日,日本海軍輕巡洋艦神通的艦隊遭遇了美軍火奴魯魯號輕巡洋艦(USS Honolulu CL-48)、聖路易斯號輕巡洋艦(USS St. Louis CL-49),以及皇家紐西蘭海軍利安德號輕巡洋艦(HMNZS Leander)與10艘驅逐艦組成的攔截艦隊。

需要注意的是,參加此戰的美軍輕巡洋艦均為美國以日本的最上級巡洋艦為假想敵設計的、擁有重巡級的噸位與戰鬥力的新銳超級輕巡,且裝備了最新的水上雷達。相比之下,神通不僅以一敵三,火力更不足對方的五分之一,噸位則只相當於對方的六分之一。

面對占據優勢的盟軍艦隊,神通開啟探照燈,隻身沖入敵陣掩護旗下驅逐艦三日月,雪風,濱風,清波和夕暮進行雷擊。在神通的掩護下,日方驅逐艦幾乎無傷,僅雪風被擊中一發未爆彈。而雪風等艦的魚雷更是使盟軍遭受輕巡三艘被大破、驅逐艦一艘被擊沉的重大損失。隨後日軍運輸隊幾乎無傷到達科島,美軍的攔截作戰失敗。

神通自身則受到了美軍精準的雷達集火射擊。整個戰鬥中,火奴魯魯向神通發射了1100發主炮炮彈,聖路易斯發射了1360發,利安德發射了160發。根據美軍回憶,當時的神通「如同的融熔的鐵水一般在燃燒」。

最終,在美軍驅逐艦的雷擊之下,已成火獄的神通斷為兩截。她的後半截迅速沉沒,而漂浮著的前半截直到最後一刻仍在炮擊。

日方取得了這一戰的勝利,被擊破的盟軍巡洋艦都被迫回國大修,其中利安德甚至直到二戰結束都未能返回前線。而代價則是包括戰隊司令伊崎俊二在內的整個第二水雷戰隊司令部均隨神通一起沉入海底。號稱「華之二水戰」的第二水雷戰隊就此失去核心,最終在天一號作戰中徹底覆滅。

因為在這一戰中的表現,神通被美國軍史學家薩繆埃爾·莫里森(Samuel Eliot Morison)評價為「整個戰爭中作戰最勇猛的IJN軍艦」。
對美國來說是慘痛的攔截戰,而IJN方面也再也不敢冒著這樣的風險再走這條航線。而這一切,都只是慘烈的索羅門群島海戰的一個縮影。


明清 廈門大海戰


江陰海戰

面對強敵,民國海軍無以為戰,只能自沉於江陰,以阻礙日寇沿江而下。

這算是近代以來最壯烈的一次海戰了吧?此役之後,民國海軍幾乎全軍覆沒,已經名存實亡。一邊是一窮二白,艦艇老舊的民國海軍,一邊是敢和美帝比劃肌肉的日本海軍——沒錯,的確是毫無還手之力,的確是被敵人吊著打。

可是這又如何呢?

我們身後便是祖國,我們退無可退!

所以哪怕我們全部戰死,也不會苟延殘喘的逃跑!哪怕我們全部自沉,也不會將長江水道留給侵略者,我們就算只剩下些殘骸,也休想在我們身上佔到便宜!


江陰海戰,壯士斷腕。


沒人提爪哇海戰?
荷蘭澳大利亞美國英國聯合艦隊全滅了,只逃出來一艘輕巡(馬布爾黑德)和幾艘驅逐艦。
休斯頓(美帝北安普頓級)和一艘英國輕巡最後與日本輸送船隊還是遭遇了,休斯頓一個炮塔早就壞了,兩船彈藥也不多了,這兩船其實鐵了心要走日本人是留不住的,最後啪啪啪打了一晚上還「間接」擊沉了幾艘運輸船,可以看做鐵底灣的預演,艦長最後殉艦了,船員被送去修鐵路。
埃德索爾本來是給蘭利護航的,路上遭遇到南雲,結果南雲擼了半天全miss,最後氣的派出艦爆斷腿才擊沉了這艘驅逐艦,倖存船員和飛行員全部被處決。
盟軍8寸炮和6寸炮的數量都少於日軍,船型也不太好,埃克塞特只有20mm甲,休斯頓一開戰就壞了一個炮塔。但是這樣還是斷斷續續和日軍對轟了半天。高木武雄這次打的略慫,沒看懂他為什麼不騎臉,最後打到半夜埃克塞特鍋爐吃了一發人品彈大破,還有幾艘驅逐不是中了水雷就是吃了魚雷,荷蘭指揮官讓剩下船撤退,自己開德魯伊特去特攻,一條150炮的輕巡,最後只有幾十名倖存者。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軍事 | 軍艦 | 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