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會刷牙嗎?怎麼刷?不刷會不會口臭特別嚴重啊?


先說結論:日常注意衛生的人習慣漱口、剔牙、揩牙、刷牙,不注意的從來就不會清理,比方說宋之問就因為口臭,有心獻身卻捐精無門。

唐朝及以前刷牙用木頭,有齒木和楊柳枝等等,普通人有時候更喜歡用手指沾牙粉揩拭。
東漢《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 》:

澡浴之法,當用七物,除去七病,得七福報。何謂七物?一者、然火;二者、凈水;三者、澡豆;四者、酥膏;五者、淳灰;六者、楊枝;七者、內衣。此是澡浴之法。

意思就是說,洗澡用品,統共有七種,包括澡豆(肥皂)和楊枝,澡豆是洗澡下灰、增白用品,楊枝則是刷牙用的。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藥師說末劫經》:

晨嚼齒木,澡漱清凈,以諸香花、燒香、塗香,作眾伎樂,供養形像。

齒木和楊柳枝都是一個道理,泡膚囊了,然後平常刷牙,用牙咬成絲,然後手執另一端,把枝當牙刷。

南宋·周守忠《類纂諸家養生至寶》:

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搖,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極有所損。

元代:

牙粉

牙刷

八思巴文,即蒙古新字,是元世祖忽必烈時國師八思巴所制。但伴隨著蒙元帝國的消亡,八思巴文也被逐漸廢棄,成為一種「死文字」。

明·馮夢龍 《童痴二弄》:

吃個鏡子來里做眼,編筐著弗得個蓬塵,牙刷子只等你開口,絆頭帶來里繾筋,眉刷弗住介掠來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


古代中國人真是充滿智慧,沒有發明牙刷的時候用手指、楊柳枝,發明牙刷後有專門的「刷牙鋪」,配合多種多樣的牙粉配方,讓我嘆為觀止。


1. 沒有牙刷怎麼辦? 手指、布條、小樹枝

  • 手指揩齒

沒有刷牙小工具怎麼辦?手指細細長長的又靈活好像很合適嗎~

手指揩齒有相當久的歷史,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古代敦煌壁畫中有一幅勞度叉斗聖圖,畫中受戒者左手拿一長頸漱口瓶,用右手食指揩前門牙,非常形象的描繪了手指揩齒法。

  • 布條揩齒

布條揩齒其實是手指揩齒的進化版,就是用小布條纏繞在手指上來擦洗牙齒。這個小布條還有專門的名字——揩齒巾。在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石碑碑文《法門寺物帳碑》中有記載:

揩齒布一百條

這裡的揩齒布可是皇家供奉給佛祖的哦

  • 晨嚼齒木

用小樹枝、嫩枝條來揩齒是從印度佛教傳入後流行開的,「晨嚼齒木」就是用植物枝條來揩齒。《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記載

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

齒木大概長這樣,嚼成細條讓植物纖維散開,像一把小刷子一樣用來揩齒。

P.S. 一個冷知識:觀音菩薩的標準像是左手拿凈瓶、右手持柳枝,這是佛教徒修行科目的真實寫照——晨嚼香木,口漱清水(←_←沒錯用來刷牙的,當然後來有了很多引申含義……)


2. 光有「牙刷」怎麼行,牙粉、「牙膏糊糊」應有盡有

  • 牙膏糊糊

這名字是我YY的,實際是用各種藥材熬煎成膏狀,搭配前面說的各種器具刷牙。南梁劉峻在《西嶽華山峰碑載口齒烏髭歌》中寫道:

豬牙皂角及生薑,西國開麻蜀地黃。

木律早蓮槐角子,細辛荷葉要相當。

青鹽等分同燒煅,研熬將來使更良。

揩齒牢牙鬢髮黑,誰知世上有仙方。

用大白話說就是,取豬牙、皂角、生薑,開麻、蜀地黃、木律、早蓮、槐角子,再取等量的細辛以及荷葉,取等量的青鹽一同來燒,研磨煎煮,將這種藥物抹到牙齒上能夠固齒,具有使頭髮與鬍鬚保持烏黑的功效。

  • 中藥牙粉

唐代醫學家王燾在《外台秘要》中記載了「升麻揩齒方」:

升麻半兩,白芷、蒿本、細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六分,研,右六味搗篩為散,每朝楊柳枝咬頭軟,沾取葯揩齒,香而光潔

這份醫書記載的「中藥牙粉」可以看做現代藥物牙粉的前身,使用起來香而光潔~( ̄▽ ̄)~

而且刷牙還是每天進行的哦, 保健意識還不錯嘛~

3. 真的植毛牙刷來啦!

  • 骨柄牙刷!

1954年,我國從遼代墓葬(公元959年)中出土兩把骨質牙刷柄,這被學者認為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比英國人在監獄中製作的骨柄豬毛牙刷早了800多年。

大概長這樣(網上找不到原圖)

  • 刷毛么,各種動物的鬢毛咯

古代牙刷的刷毛是什麼做的呢? 動物鬢毛!也有馬尾哦~

到了南宋已經有專門製作、銷售牙刷的店鋪。根據《養生類纂》記載:

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

此時牙刷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頭部鑽孔兩行,上植馬尾,和現代的牙刷已經很接近了。

4. 牙刷普及到什麼程度?

  • 貨郎和店鋪都有售賣

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

並挑擔賣油,賣油苕……刷牙子、減裝……

臨安城中的貨郎沿街叫賣日用雜貨,牙刷是其貨擔上的常供貨品之一。可見在當時的杭州,刷牙應當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夢梁錄》中還列舉臨安的著名店鋪,「凌家刷牙鋪」和「傅官人刷牙鋪」也在其中。還講道,

蓋杭城乃四方輻輳之地,即與外郡不同,所以客販往來,旁午於道,曾無虛日。至於故楮羽毛,皆有鋪席發客,其他鋪可知矣。

杭州作為當時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跟現在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差不多,店鋪主要面向各地批發各種商品,足以證明當時就有了刷牙的風氣。

  • 不刷牙會被嘲弄

到了明清時期,刷牙已經得到了相當範圍的普及。馮夢龍的《黃山謎》一書中收錄了一首戲謔村妓的山歌《黃鶯兒·村妓》:

茅屋學鉛華,髻了邊,插野花。田郎各個拖來耍。溪邊浣紗,丘中種麻。三升麥子真高價,這嬌娃,吳城香刷,從未濺君牙

這首山歌的末句,明顯是在嘲諷村妓不刷牙。因為不刷牙而遭到嘲諷,由此反證刷牙已經相當普及了。


看到該題目時非常感興趣,遂去查找了一些資料。第一次嘗試回答此類問題,如有疏漏和錯誤歡迎大家指正。


謝邀。

古代人也刷牙咯,看小陽的一圖流


古人肯定也刷牙,只是方式和咱們現在有點出入。

恰好之前看小說有提到古人用楊柳枝或者豬毛還是什麼刷牙,然後好奇之下上網百度過,網上已有相關資料很多,我搬運過來你看看。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2):23-24,1981)。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籤」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3):1-9,1981)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台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葯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斗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葯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另附上關於"漱"的記載:

"漱"即洗滌的意思。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則》:"雞初鳴,咸盥洗。"說明古代已養成了早晨進行"盥洗"的習慣。這裡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內。直接關於"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裡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張呆著《醫說》;"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卧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後來有更多人主張,每天早晚兩次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我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斗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鑒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我國,我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古醫書《外台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籤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它們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唇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當然,雖說楊枝是潔牙的常用「齒木」,但齒木又並非只限於楊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尋合適的潔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齒木。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參考資料:夢囈的魚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2):23-24,1981)。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籤」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3):1-9,1981)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台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葯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斗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葯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另附上關於漱的記載:
  漱即洗滌的意思。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則》:雞初鳴,咸盥洗。說明古代已養成了早晨進行盥洗的習慣。這裡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內。直接關於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裡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張呆著《醫說》;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卧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後來有更多人主張,每天早晚兩次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我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斗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藥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鑒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我國,我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古醫書《外台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籤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它們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唇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當然,雖說楊枝是潔牙的常用「齒木」,但齒木又並非只限於楊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尋合適的潔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齒木。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參考資料還是百度知道的答案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193508.html
  原文的參考答案來自中醫歷史網http://www.cintcm.com/
  =====================
  牙齒壞了以後的修復
  三是補牙。在漢代,醫聖張仲景即用雄黃等含硫物質填齲洞,以止痛消炎。後來還發明了汞合金填充法。用錫、銀、銅、鋅等按比例配成粉末,調和成可塑性軟體,填入齲洞後凝固成堅硬的合金,稱之為「銀膏」。這比歐美國家的汞合金補牙術早了一千多年。
  四是假牙修復。宋代詩人陸遊曾說:「近聞有醫以補墜齒為業者」。說明了宋代即有了鑲牙的醫生,而法國的磁牙則在18世紀才開始出現。
  該部分資料來自青島新聞網
http://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04-03/12/content_2788249.htm


《紅樓夢》黛玉、湘雲洗漱描述:黛玉起來,叫醒湘雲,二人都穿了衣裳。寶玉又復進來坐在鏡台旁邊。只見紫鵑翠縷進來伏侍梳洗。湘雲洗了臉,翠縷便拿殘水要潑,寶玉道:「站著。我就勢兒洗了就完了,省了又過去費事。」說著,便走過來彎著腰洗了兩把。紫鵑遞過香肥皂去,寶玉道:「不用了,這盆里就不少了。」又洗了兩把,便要手巾。翠縷撇嘴笑道:「還是這個毛病兒!」寶玉也不理他,忙忙的要青鹽擦了牙,漱了口。
南懷瑾《藥師經的濟世觀101講》關於佛教刷牙:『晨嚼齒木』,什麼叫晨嚼齒木,尤其出家同學一定要知道,現在當然不需要,但是要知道。齒木是牙刷,世界上最早發明牙刷的是釋迦牟尼佛,佛最講究衛生,在幾千年前,吃了東西馬上刷牙,用什麼刷?楊柳枝。你看畫上的觀世音菩薩,凈瓶里畫的就是一枝楊柳。楊柳枝泡在水裡,要刷牙時,用牙齒一咬,纖維就散開了,很好的牙刷,也是很好的牙籤。所以,我們稱釋迦牟尼佛是第一智人,樣樣都曉得,那麼早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牙刷。

古代的比丘出家人有個戒律,我們小時候看到出家人刷牙,那時候很迷信,很多居士看到這種情形,『唉喲!某一個出家人用牙刷耶!用牙粉耶!犯戒!』牙粉是什麼做的?是墨魚骨頭做的,墨魚中間一塊白骨頭,晒乾了磨成粉,牙粉是用那東西做的,那時候只有牙粉,還沒有牙膏,所以出家人用那個刷牙等於吃葷,犯戒的。

我們小時候,牙刷、牙粉才剛發明,我看到叢林里老和尚,照舊不採用牙粉,這是幾十年前的事,我建議他們用牙粉刷牙,『唉!那是葷的。』我說牙粉是化學的,不是葷的啦!『聽說用墨魚的骨頭制的』,我說現在沒有啦!你放心啦!你不放心,我給你背過好了。開始時都不幹,慢慢後來就改了。


口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胃有問題吧 真正 因為不刷牙口臭的應該是少數


不刷牙和口臭沒有直接的聯繫吧


貝爺在野外生存的時候是用灰刷牙的不知道古人會不會


推薦閱讀:

有多少人真的隔半年就去洗一次牙?
女孩抽煙真的不好嗎?會讓人討厭嗎?
在家庭經濟狀況有問題的情況下如何勸說我爸不帶我去小診所補牙?上大學再打工賺錢補牙來得及嗎?
為什麼每天刷牙依然有牙垢和口臭?
聽說拔智齒可以瘦臉,是真的嗎?

TAG:健康 | 科普 | 考古 | 口腔健康 | 古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