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中存在「教師的子女學習很差卻可以進入實驗班」的現象是否公平?
朋友跟我說他本可以進入重點高中,卻被教師的孩子頂下來了,教師的孩子學習很差,卻年年進實驗班,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還存在家境好的家庭,通過人脈和金錢讓子女進入好學校。這對絕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來說是否公平?
有意思,這裡很多人在說「公平」的定義。
作為經濟學研究者,我當然是贊同從「社會最優化」來思考問題,但是我不覺得這個和「公平」是等同的,也不覺得從不同於「社會最優化」的「公平」的角度思考問題是無益的。
為了看到這一點,舉一個行為經濟學中著名的實驗。考慮這麼一個博弈,給參與人100塊錢,a決定自己拿多少錢,然後b決定接受不接受,如果接受,就按a的方案分這一百塊錢,如果不接受,倆人一分錢也拿不到。
當然,這裡的納什均衡是a把絕大多數錢分給自己,b接受。事實上,即使a把100塊錢都分給自己,b接受也是納什均衡。然而實驗的結果是,幾乎沒有人這麼選,大家都會選較為平等的分配這些錢,即使有人選了給自己99塊錢,對手寧願一分錢也不得,也不接受。
請注意,這是一次博弈,不是重複博弈,所以不會對下次博弈產生懲罰。
這就很有意思,如果公平就是社會最大化,那麼社會得到100塊錢,總比社會得到0塊錢好。或者如果公平至少還對自己有利,即使對方獲得99塊錢,自己獲得1塊錢,那麼1塊錢也總比一分錢沒有好。為什麼很多人選擇後者,選擇不是社會最大化的?
這裡邊有深厚的道德、習俗、意識形態上的問題,人們喜歡平等,人們認為再自己的同意之下對方才能獲得錢,所以自己並不僅僅應得一塊錢,這些微妙的道德上關於公平的理解,和「社會最大化」是不同的。
下邊有同學舉產權的例子,認為自己的產權被剝奪,所以是不公平,然後又說,公平的定義是社會最優化。這個論證缺失了中間一個環節,也就是產權的保護能夠促進社會最優化。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然而這也就意味著,當產權保護不利於促進社會最優化的時候,就應該搶劫,應該侵害產權。
例如專利權可以激勵人們搞發明研發,但是知識又具有外溢效應,而專利權損害了這種外溢效應,更細微的,考慮到很多在位廠商通過專利權壟斷,非但自己不創新,還去組織其他企業創新,那麼專利權就不利於社會最優了(參見任何一本以產業組織為研究的高級微觀課本),因此我們就允許搶劫,不保護產權了唄!
事實上,世界上最大的搶劫組織是各國的稅務機關,累進稅是制度化的搶劫,把富人的錢拿過來補貼給窮人,邏輯仍然是社會最優化,因為第一,邊際效用遞減,富人失去的效用小於窮人獲得的效用,第二稅收要最少的扭曲經濟,而富人獲得財富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准租金或者經濟租金,也就是徵稅不影響供給的。
其實,按照這個社會最優化的邏輯,教師的孩子優先進入實驗班,是有利於社會最優化的。因為這對教師造成了好的激勵,通過吸引更好的人才或者加大競爭,促使教師質量提高,從而提高了班上其他40個學生的學習成績,更一般的,由於知識的外溢作用,可能也提高了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為此犧牲一個冤大頭,值得!社會最優了!
以下為原文:
不公平!
因為你認為進入實驗班的標準是成績好不好,成績好進入實驗班是應得的,成績不好進入實驗班是不應得的,所以不公平。
但是你有好成績也是不公平的,這不是你應得的。首先你基因好智商好,或者基因好所以自控力強,這些別人都沒有,沒生好。但是別人生在了教師家庭,你又覺得不公平。
智商不是你應得的,成績好也不是你應得的,即使你努力了,「有努力的意志和環境」,也不是你應得的,不過你生得好,就像教師的孩子生在教師家庭一樣。
當哈佛大學的桑德爾教授向他們的學生說的時候,學生們都不以為然,認為能考上哈佛是因為他們努力的,但是桑德爾教授又說,據說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哥哥比較容易成功,我想統計一下,在坐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有多少是哥哥,結果發現是哥哥的佔80%。
成為哥哥,不是他們的應得的。
很多研究證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顯著影響子女的人力資本投資,家庭的收入水平也能顯著影響子女的人力資本投資,這些都不是你應得的。
所以不公平,統統都是不公平。
如果我是這個實驗班的領導,我願意模仿桑德爾教授給你回應:
很抱歉讓你造成誤解,認為這個班是公平的,但它不是公平的。進入這個班不是任何的應得的,不進入這個班也不是對你努力和成績的侮辱。進入這個班的唯一理由是他們比較幸運(無論是幸運生得智商高,還是幸運生在的教師家庭),而你比較不幸。
圖樣圖森破,哪個重點高中的實驗班安排教師子女用得著頂替普通人的名額?說白了就是你朋友自己沒考上,實驗班的插班生不佔用本來實際按照名次錄取的優等生這是行業潛規則,校領導又不是傻逼。
——————————————————————————
多說一句:這個問題根本就是不成立的,擇校生、插班生、教師子女的擇優入學不絕不會佔用按照正常名次錄取的學生。擇校生交擇校費對於學校來說那是額外的收入,名額也是額外的,跟你正常錄取的人有個毛的關係啊!!!!學校,尤其是高中是要抓上線人數的,放著潛在的上線生源不招,除非校領導腦子有坑啊!評論里說對於實驗班總人數的浮動聞所未聞我也是醉了,你的問題我才是聞所未聞。
底下一群言之鑿鑿,有板有眼地討論起公平還是不公平的答主我也是醉了。接受一個觀點前,先質疑論據合不合理啊,知乎大神們!
————————————————————————————
鑒於評論區來了不少邏輯混亂,思維錯亂的噴子,我再來擴展說一下,最後一次更新,以後噴子概不回復。
首先,我們來界定一下「頂替名額」和「插班生」的區別。頂替名額,是在原本公布的計劃招生人數中,刪減掉按照正常錄取名次理應錄取的學生,替換上其他學生,這叫頂替。插班生(或者說擇校生、各種關係戶),是在原本公布的計劃招生人數以外額外增加的名額。
例如,某高中實驗班原本計劃今年招收50人,有3名未考上的學生想進入實驗班學習,那麼頂替和插班兩者的區別用數學語言來表示是如下所示:
頂替:總人數=(50-3)+3=50
插班:總人數=50+3=53
幾乎所有的小初高中在面臨增收擇校生或者關係戶的時候都是選擇第二種方案,而決不會選擇第一種方案。為什麼?因為小初高中在當地的口碑和所享受的教育資源是與每年的升學率、上線率掛鉤的。比如一個高中一年計劃只招收50人,如果它能招到全市前50名的生源,並且按照往年的數據,只要是本市前50的生源一定能夠上一本線,那麼就相當於該高中可以在三年後保持百分之百的一本上線率,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要它犧牲1個潛在的能夠促使學校獲得極佳升學率和口碑的名額去招收一個潛在的不能上一本線的學生,學校也是不會去做這種賠本生意的。那麼我們知道全國各地的高中在招生的時候,絕對不會只按照計劃招生人數來招生,比如計劃招50個人的高中,實際招生人數一定是高於50人的。這額外的名額,並不佔正常渠道的50人的名額。各地的重點高中一般不發給這些人本校的學籍,或者事先有協議,如果高考上重點線,再發給本校學籍和畢業證書。這樣,學校的上線率依然能夠保證,而且還有額外的擇校費收入。
頂替名額基本上不會再小初高階段的升學中出現,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小初高升學各校的招生計劃人數是公布,但不固定的。此話何解?我們來對比一下研究生招生就明白了。
圖一是杭州市2014年高中招生簡章
圖二是四川大學2014年研究生招生簡章
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研究生計劃招生人數要比高中計劃招生人數精確的多(某些學校,甚至精確到個位)特別是34所自主劃線的高等院校,其碩士招生簡章一般提前好幾個月就在網上公開了,碩士招生人數要報備教育部,所以研究生計劃招生人數大體上是公布,固定。這就是和小初高的最大不同——不能暗箱操作,或者說,研究生錄取的暗箱操作才是真正的不公平。為什麼,因為研究生招生的暗箱操作才是真正採用第一種方法——頂替。因為什麼,因為它的招生人數是嚴格固定的。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在考研的時候極其關注各校的推免比和推免人數。舉例來說,南京大學2013年歷史系招生共91人,其中考古12人,中國史34人,世界史24人,文物與博物館學21人,各個方向人數嚴格固定,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是不能夠隨意增加名額的。這其中包括了推免人數。如果南京大學事先公布了推免比,例如是百分之70,那麼可以核算出各方向推免人數實際為多少人。從而得出統考招收人數。但是有的學校有些年份在錄取前並不公布推免人數或者推免比率,只公布總招生人數(如復旦大學,山東大學),這就為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例如參加統考未能通過複試線的關係戶,可以佔用統考生的名額獲得錄取資格,因為大家並不曉得該校該系該方向實際統考的招生人數。這才是真正的頂替名額,因為它佔用的是原本通過正常名次錄取的生源的名額。小初高的招生簡章如上圖所示,招生人數高度模糊,11000餘人,分攤在各個學校的名額上也是模糊的(學校再把總的招生人數分攤給各個班,所以某些人不要再說什麼我們討論的是實驗班而不是學校的問題,這點推而廣之的思維都沒有還討論什麼),這是學校可以根據應屆人數上下浮動調整招生人數的依據,因為其招生人數並非是嚴格固定的,也用不著向教育部報備。但是由於我前面一段的分析,學校因為要考慮到與自身口碑和分享的教育資源掛鉤的上線率,一般不會採用頂替的方法,而是採用擇校、插班的方法,也就是說,插班生、擇校生的入學並不會佔用正常錄取通道的學生的名額。因為這些人才是學校的本錢。而插班生是學校的額外收入。什麼叫額外收入?就是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的。你讓它保留本錢,多賺些外快,那大家是皆大歡喜。但你要它為了賺那點外快,還要往外倒貼,你覺得哪個校領導會做這種賠本的生意?
所以說,結論就一句話
頂替名額,一般在且僅在招生計劃人數是嚴格固定的情況下會發生(如研究生招生)。小初高升學考試不需要採用頂替名額的方式來滿足擇校生,因為學校既不划算也沒必要。
我的口才不是很好,大家看得懂的自然看得懂,看不懂的我也不奢求您懂——————————————————————
知乎是個理性討論的地方,你要辯論擺事實,說觀點,評論區某些張口閉口腦殘、屁的噴子恕不奉陪了。也請你離開我的評論區,自己開一個答案去吠
太不公平了!不僅實驗班,就應該禁止教師子女在其父母的學校里就讀,理由如下:
1.早讀磕個瓜子被記了,第二節課就被老媽盤問。
2.根本沒法編理由請假,想偽造家長簽名更是扯淡。
3.就算老師對你談戀愛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那張嘴也不會閉,辦公室閑談不要太凶。
4.母上教的課考好了,是私自請「家教」;考砸了,萬歲,回家就能分析錯題~
5.考完試回家以後幫著批卷子,酸爽。
6.過年不回老家時,和一群老鄉一起過年,沒錯都是老師。什麼科目都有,快快,把期末卷子拿來讓你楊伯伯李阿姨看看~
7.暑假作業還打算回校抄?先過目一遍。
8.有一票和母上關係好的損友,感覺全地圖都有眼。
9.調皮給校信箱投匿名信,然後我那醜陋的字跡啊...一眼就被...
10.被沒收的小說、小抄、小紙條能回手,但都不知道是幾手了。
11.全年級月考成績單她能輕鬆入手,用excel給我做了個表格,各種折線圖、餅狀圖給我分析對比(數學老師就是喜歡數據。)
12.「別人家的孩子」已經弱爆了,我媽能拿全校的孩子跟我比。
最後:你們能想像所有寒假暑假五一十一周末雙休,都有一位偉(人)大(民)母(教)親(師)在家裡等著你、陪伴你的感受嗎?如!此!溫!馨!
--------答非所問,炸出一票教師子女,大家開心開心就好。我智商低解釋不了公平,只能祝願題主的朋友能享受高中而不埋怨現狀。
對學校來說,這其實也是挽留好老師的一種手段;而作為老師,更覺得自己的孩子應該教育得最好。這或者就是原因吧。
說的就好像「實驗班」本身就是公平的一樣。
那我來認真答題。
首先,按照輪子哥 @vczh的說法,我們先來定義是不是。
我對社會的、政治的公平的概念不是特別熟悉。所以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定義「公平」(fairness)。
為了定義公平,我們得先定義「嫉妒(envy)」。如果對於行為人i,i認為根據i自己的偏好,k的配置比他自己的好,那麼我們就說i嫉妒k。
那麼什麼是公平的配置呢?公平的配置就是,沒有任何人嫉妒任何人,我們就說這個配置是公平的。
那麼是不是一定可以找到這樣的公平配置呢?不一定的。不過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以找到。
比如我們現在固定各個班的師資配置,在每個學生都清楚了解這些的情況下,自由選擇去哪個班,那麼不會有任何學生嫉妒任何學生。
不過,如果一定要強制分班,那麼幾乎可以肯定,必然存在不公平。
當然,你會說,人不是完全理性的,人都會「後悔」的。這個定義的確很難解決這個問題,不過這個定義可以作為我們的一個benchmark。
所以我們可以說,大學的選課都是公平的,因為都是自己選的。但是高中生的分班幾乎都是不公平的,因為都是被強制的。如果允許學生調班的話,興許可以達到公平的配置。
那麼實驗班呢?當然是不公平的。這個學校裡面幾乎每個非實驗班的學生都在嫉妒實驗班的學生。這就是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
對於一個本來就不公平的制度,還要在此基礎上討論什麼更不公平,我覺著沒啥意義。
==雞湯分割線==
我高中三年都是實驗班的,或者說,是「奧賽班」的。一開始的時候,學院還是按照中考成績排名確定誰能進這個班,不過到了高三,奧賽班從40個人的一個班變成了60個人三個班,奧賽班也就魚龍混雜了。主體成員還是成績最好的那一批,不過夾雜著幾個教師子女、關係戶。
奧賽班公平么?至少我覺著就我在高一高二的時候那個混混樣,壓根就不應該在奧賽班~不錯,我是個混混,只不過恰巧到了奧賽班。而在普通班,有很多人勤奮程度不比奧賽班的差,而且智商也不差,有一兩個我覺著還是非常非常聰明的。為什麼這些人不能上奧賽班,我這個混混能上?
配置已經這麼不公平了,誰還會在乎那一兩個關係戶是不是公平~
無非是有人想利用這種不公平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而已。五十步笑百步。
從過程上看違反了規則,當然是不公平的。
從結果上看是公平的,差生在哪被虐不是被虐。最後的名次表總是公平的吧,不會因為你在尖子班就給你多加幾分。
不過就我的經驗來看,成績差太遠還硬塞進實驗班,這種學生的家長多半沒指望孩子能學出什麼花樣,更多的是希望和未來的精英們先混個臉熟。我高中班上硬塞進來的幾個人整個三年都在墊底,本身能力上就有差距,偏偏要和比自己強出一大截的人混在一起,差距積累起來非常可怕,在實驗班基本沒有翻身的希望,在普通班反而會更好一些。班主任的兒子明明一個三本的水平非要塞進來,被一幫後來985的變態虐的不成樣子,每次考試都十幾二十分這換誰也受不了啊,基礎知識還沒掌握這邊直接開始上競賽,半個月後,班主任的寶貝兒子就失去了對人生的信心,反正考試蒙過去和坐過去得分差不多。這也是為什麼要搞分層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因,高中教學進度快,一旦落後一點就要花巨大的精力去彌補,差生在普通班每天差一點,在實驗班得差十點,最後直接就沒戲了,把水平接近的人放在一起反而更易於控制進度和難度,不至於出現嚴重的掉隊現象。
我當年應該是沒體會到普通學生對這些事情的看法,但是我可以轉述實驗班同學對這種事情的看法「虐誰不是虐」。
考試最大的好處就是分數說話,這是最後的公平。
父母是老師能給孩子的只有這點資源,不公平!父母是醫生的孩子看病省錢省時間,不公平!父母開小賣店孩子免費拿吃的,不公平!父母是領導給孩子安排工作,不公平!父母開賓館的讓孩子免費住,不公平!父母開計程車免費接送孩子,不公平!
初中我媽媽是學校老師,業務強,還是骨幹組長學科帶頭人。我在初中成績一直班級第二年級前三(前三名都是老師家孩子)背後都有一堆人指指點點的。初中四年,每天早自習我媽都進班級給我送牛奶送奧利奧。學校不讓出門但是我每天都能大搖大擺地去外邊吃午飯→_→個別同學簡直不要太酸。真是奇怪,哪個做父母的不想方設法讓孩子好一點?
話說回來,合理么?沒什麼合不合理的。大多數實驗班是不會因為加一個教師子女就把好學生踢走的。你朋友沒進實驗班,只能怪他不夠優秀。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的。先不說是不是公平,就說說實驗班好了。
這事情進入了一個怪圈,如果認為學生分班分層對於學生好的話,那麼考不上的學生明顯應該不進實驗班才能獲得更好的教育。
如果認為考不上的學生進實驗班更好,那麼則說明實驗班本來就不該存在,不應該分班分層。
於是結果就只有一個,分班分層本來就不是為了學生好,只是為了便於學校管理。
本人高中時班級有三個教師子女,他們都是無條件進入所謂的點班,A班,但是他們從沒佔過什麼名額,比如每次考試多少名之外的要被調整出去,別的班有考的好的要調進來,這些都和他們沒有關係。
教師子女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待遇,最後到高考時候也不會有人給你多加分,他們又不是法律認可的少數民族,說不公平,怎麼沒人去談談少數民族加分的事情!?至於其他老濕是否會偏向,基本上不會,老濕也不傻,也不指望他們出什麼成績,頂多是在違反紀律這方面似乎寬鬆一些,畢竟不能不顧情面給開除了,那管不管的意義都不太深刻。
至於靠錢財勢力在孩子上學這個環節上佔優勢,這還算多大的不公平。。?那麼上大學,考研,工作,買房,結婚。。這一套下來還不得因憤憤不平死個千吧百回了。。
至於這種制度的存在是否合理,很簡單,等你上了班有了同事,你會不給同事一點面子么,如果你是老闆,都不給下面跟你幹活的小弟一點福利么,等你成為父母,你難道不會為自己的兒女謀取一些權益嘛。人情究竟有多大份量不是那麼容易量化的。談公平往往是因為自己沒享受到可以對別人不公平的待遇,而誰又不是在享受著別人可能沒有辦法享受到的公平,憑什麼你的手機比我的好?憑什麼你的贊比我的多?
公平,反正教師子女進實驗班之後還是很差
補充一下:前提是按題主所說的教師子女本身很差的前提之下!
當然不公平了。
假設實驗班只招收前40名的學生。
如果教師子女A未考進前40,那麼他會動用特權就讀,該班共41人,招收無關係學生40人。
如果教師子女A考了進前40,那麼他名正言順就讀,該班僅收40人,招收無關係學生39人。
則一個普通學生會被「擠出」實驗班。
以我的高中經歷,我覺得現在最痛苦的一定不是題主的同學,而是那個本來是戰五渣卻被硬塞進了高考特訓營的教師子弟。
另外題主應該勸一下你的同學,進不進實驗班真沒啥,又不是重點大學的名額被擠掉了,到時候高考可不管你是不是實驗班的。
這個世界沒什麼不公平。不知道你現在是讀高中還是,給你講個真實的故事,兩周後匿名。
我高中班主任是全市最好的數學老師,兒子和我一屆,當時成績和我差不多。我入學和班任的兒子一樣在實驗班,都是利用關係進去的。半年後我因為覺得數理化很吃力要求回到普通班,就到了我班任的班級。班任一直覺得兒子和我差不多,從我到了班任的班之後半年開始 我班任花了一年的時間向學校申請也把兒子帶到自己班。不!允!!許!!!後來高三班任和我們偷偷講好把兒子偷偷帶過來,結果第二天被學校發現,把我班任支走上英語的時候重點班班主任帶一群男生女生踹門把我班任的兒子帶回去了。。。高考班任兒子比我低接近100分,一個211一個本科都沒讀到。班任兒子復讀了一年,現在是軍人。
講一下背景和裡面的邏輯 ====分割線=====
我們市只有兩個高中,互相競爭。我們高中默認比另外一所要好一點。高考的時候全校一本400+人,一共30個班,我們班在班任的領導下最後一本讀了三十多人,最差的班級本科只有兩人,我們班全班只有幾個特長生沒到普通本科線。是的,我班任是我心中的神。
班任把兒子帶進來前幾天和我們有商有量,說覺得兒子在重點班跟不上,想讓他來我們班。然後跟我們說,對她又氣又罵也好,別當著兒子面罵,「畢竟我也是他媽」。班任兒子來的當天我們熱烈鼓掌各種歡迎(本來和老師感情特別好,更何況這種事情必須要給面子),班任直接跑出去哭了……
後來兒子被重點班班主任帶走的那天晚上,班任回來了,說學校還是不同意,理由是「連老師都不信任學校的重點班怎麼可以,老師的孩子必須在重點班」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故事
過了幾年後,另外一個老師給了我真正的答案:
重點班,對於其中的大部分人來說,只要跟著跑,一定能進個985 211之類的,或者相匹配檔次的學校,所以,教學工作的核心在於,讓盡量多的人讀清北(我們那年清北報志願報了接近10人,在校長辦公室洗腦報名,最後只考了一個北大醫學部。。。其他的全部哈工大了。。。我畢業後幾年有朋友的孩子也夠清北的分數了,連報考密碼都不發直接要求報清北)。講白一點就是,業績就是清北的數量。
普通班,大家水平參差不齊,老師會努力讓每個人讀到儘可能好的學校,因為,讀一個大學,就是一個業績。
看到這還有人覺得不去重點班是遺憾么?
當時的同學大部分現在都在工作了。就我了解的情況看,並不是所有人都過的很好,或者說比我預想的好,甚至有的人過的比我想像中差了千百倍。所以,你就是你,高中三年的重點班,對你不會有任何影響。你說什麼?學習環境?其實和重點班的同學接觸不一定要在一個班級嘛~~至於那些傲到不想和你接觸的人,嗯,你再努力也不會把他變成你的有效社交的。
最後作為一個高中後兩年過的很幸福的人的感悟,
1 班任是我一生的福星
2 離開重點班是我一生最明智的決定
3 你是一顆金子,沒什麼改變得了你。
本來不想打,但覺得,嘮叨幾句吧
我覺得有必要正下三觀了
「學校中存在「教師的子女學習很差卻可以進入實驗班」的現象是否公平?
朋友跟我說他本可以進入重點高中,卻被教師的孩子頂下來了,教師的孩子學習很差,卻年年進實驗班,享受最好的教育資源,還存在家境好的家庭,通過人脈和金錢讓子女進入好學校。這對絕大多數的普通學生來說是否公平?」
這其中一共包含了2個問題
教師子女學習成績很差進入實驗班是否有違公平?
通過其他方式進入好學校是否公平?
以及我延伸一個問題,是否有考高中被頂下來這種情況?
題主的朋友的話是絕對錯誤的。
中招錄取工作是由當地教育局進行的,每個高中能夠接收多少學生是有規定的,然後根據報考志願(本地中招錄取是有報志願的,不知其他地方是否一樣),從高到低排列,然後依次進行錄取。
例:A市一中,教育局限定錄取4個班,每班35人左右,那麼能夠上A市一中的人就從報考一中的第一名成績開始往下數,數夠140人,但因為總成績有相同,所以和第140名成績相同的也是要錄取的,所以每個院校正常錄取人數無法嚴格估算控制。
如果大家參加過中招和高招,相信都填寫過,家庭情況調查表,那麼難道大家以為這個家庭情況調查表沒有一點作用么?
如果規則沒變,教師子女中招本身就有5分的加分。
教師子女報考父母所在高中,優先錄取,原則上降分錄取。
這都是由當地教育局控制的,學校一點兒關係都走不上,成績輸入,從高到低拍,然後提取變數,二次篩選,名單就出來了。
個別時候教師子女不佔錄取名額直接錄取,有時候會佔錄取名額直接錄取,但前提是這能考上了才會去占。
個別情況下,教師子女會要求不要報考父母所在學校,因為是一定能上的,而如果成績好,可能會擠壓掉一些成績也不錯的生源,所以校方會做父母工作,讓孩子隨便報志願,反正最後都是回來上。
這是教育局負責的錄取
那麼實際情況是,一所高中不可能只有140人左右來上,校方本身還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權!
那麼作為非九年義務教育的高中教育,校方如何錄取學生,原則是否唯成績論,這由校方自己決定。
作為公辦院校,校方已經接受了教育局的管理,按照統一流程,招收了國家要求他招收的學生,剩下的全憑校方自身的考慮。
例:校方計劃擴招6個班,合計10個班,每班60人,即自主招生460人!
這460人,可以根據成績收一批分不夠,但也不低的,擴大優秀生源。可以收錢收一批,擴充學校資本積累。可以跟行政機關作為利益交換,收一批機關子弟。
這三條途徑,各有各的標準,互相不侵佔,但也不會去搞平均主義。
這裡就有問題了
這460人中,和之前教育局統招上的140人中,之差1、2分的,之後同在一個學校上學,公平么?
報考A校排名141的童海川同學,沒有被錄取A校,去了B校;那麼我們能說這460人當中有人侵佔了童海川同學的權益么?我們能說這是對童海川同學的不公平么?
這460人的錄取中,依分數錄取比依贊助費錄取更有道德么?
為什麼這460人的錄取依分數錄取就是公平,依贊助費錄取就是不公平呢?
為什麼我們討論這460人,因為前邊的140人是由當地教育局來劃定的,學校沒有權利來決定這140人是誰,這140人的錄取是完全公正公開,依照中招考試成績從高往低排的,作為高中包括大學錄取,這部分搞小動作的都是腦子有病,因為完全沒有必要,關係不是在這時候用的。
這460人的錄取本身就不符合高中限班限人的規定,那麼這460人的錄取全憑校方一己劃分,為什麼校方想要誰不想要誰的做法會被稱為不公平?
絕對公平的賽場已經決出了140名勝者,而要上高中的人是多的,需要獲得中等教育的人是多的,校方的有限資源根據一定標準再此擴招,這個標準為什麼不能是成績以外的?
用成績以外的標準來擴充學校非計劃內招生,為什麼會是不公平?
好,我們再來說實驗班
我不知道題主所謂的實驗班是什麼
我按通常的「擁有更好的教學環境,更優質的師資力量」來理解,希望沒有錯。
那麼我們看看教育部的一條規定!
"高中要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
好了,片湯話來了
什麼叫培養模式多樣化?什麼叫不同潛質?
培養模式多樣化,就是辦實驗班的理論依據。
不同潛質,就是非中招成績或分班成績定學生。
這其實就不用引入教師子女調班上的問題
學校開實驗班的檯面目的中,就不能包含唯成績論!
那麼實驗班中有成績中下遊學生,無可指摘,走到哪兒校方都有理,除非校方在實驗班開設管理辦法的文件里,明確了唯成績分班的原則。
那麼,我只能說說,敢這麼跟教育部唱反調,這校長也快做到頭了。
我們繼續一個思考
假設實驗班入班成績以中招考試為標準
侯庭同學壓線進入實驗班
他的弟弟侯傑差2分沒有進入實驗班
而李源同學通過關係,交納20W贊助費進入實驗班
那麼問題來了,李源同學進入實驗班是否對侯傑同學意味這不公平?同樣,於成同學願意交20W贊助費,甚至40W贊助費,但因成績過低,不接納進入實驗班,是否對他也是一種不公平?
甚至極端例子
李源同學和侯庭同學同在一班,而前者要比後者多交20W。這是不是對李源同學的不公平?唯成績錄取就一定比其他方式更具公平性?
非計劃內招生本身不具備評價公平與否的條件,因為沒有絕對標準!
計劃內招生必須公平,因為他有絕對的標準中招考試成績!
而非計劃招生,因為其特殊性,招生目的的多樣性,其標準不唯一!
「自然的分配無所謂公正不公正,人們降生於社會的某一特殊地位也說不上不公正。這些只是一些自然事實。公正或不公正在於制度處理這些事實的方式。"
成績論,出身論,金錢論,都是一種歧視
不錯
「為什麼他是教師子女,他就能去實驗班」
這就是對教師子女的一種偏見
因為沒有一項明文規定,直指他不可以去實驗班
對對方待遇的妖魔化,是徹頭徹尾的一種偏見!
同意一樓。
至少我們高中教師子女是不佔中考名額+可以擇班的。
這麼說來我還佔了中考別人一名額,還佔了別人一實驗班名額。
分幾個方面來說
一,實驗班本身公平不公平?
公平。義務教育階段分開不談,已經上了高中還不承認學生水平有差距,那叫掩耳盜鈴。分班解決的就是學生水平不均衡的問題。大家有一個誤區,認為實驗班用的是好老師,佔用了資源,對普通班學生不公平。但實際上實驗班的老師未必能交普通班。我高中的班主任是物理老師,他特別引以為自豪的就是「快班慢班都能帶」——因為到了高中以後學習模式就有很大區別了,有打競賽的刷藍本綠本難題集萃的,就有高考的拿著五三王后雄找老師答疑的。那些在實驗班拿著競賽題自招題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老師們真去了普通班連概念都未必講的清楚,因為他們也不用講清楚,學生都會,你走個過場就行了。我個人覺得一個高中的知識,學競賽也好不學競賽也好,學的快也好慢也好,都無所謂。但把學習模式不同的人生生往一起湊就是人為製造麻煩了。
二,實力不到受照顧上實驗班如何評價?
作死。我還記得當年分班考試之前一位恩師跟我講的,不要超常發揮,爽一個月,坑三年。我高中的學校有一個傳聞,說轉學來的學生可以自己選擇上哪個班,但是一般沒人有膽選前兩個班的。這個是真是假不知道,但分班考試開了掛的到了班級裡面都不好受。自信心受到的打擊不說了,真學不到東西。你連基本的不等式都沒搞明白,老師上來講個聯賽題,學神舉手說可以用切比契夫不等式做,教室里一片嘖嘖稱讚「喔好方法」的時候那真是欲哭無淚。
三,老師的孩子是否應該受到升學的照顧?
應該。這個道理很簡單。學校解決你家孩子的問題,你給我解決你班裡幾十個孩子的問題。但是之前已經說了,上本校就可以了,非要放到實驗班裡那叫作死。越好的學校老師工作越投入,花在子女身上心思越少,學生水平越高,作死程度越大。
至於題主的朋友說是被教師子女頂下來真是圖樣圖森破。好的高中的學生人數都比中考招的多,這些是哪來的?就是題主說的一些渠道。但是這位朋友再屌,也要走中考招生那邊,這個名額是教委卡住的,不是別人吐出來就落到你嘴裡。
在中國簡直不要太公平,這都不公平你就不要活了
納稅大頭都是有法人的,每個月交個幾十塊的就別老說自己納稅人了……
學校雖然是公立的,經費給的也不一樣啊,贊助也要自己拉啊
你這個義務教育生,非要跟人家捐了一棟樓的談公平,人家不呵呵你一臉?
你覺得不公平,無非是覺得教育機會不平等,不好意思,現在就是這樣
我高中所在學校,大學子弟+10分錄取,本校子弟+20分錄取
就是為了拉攏本校教師,吸引師資,順便討好上級單位
你不爽也去給學校捐棟樓去?
高中實驗班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實驗班以前叫做尖子班,後來禁止之後改名的,但換湯不換藥,仍然是尖子班。
老師學習差的子女進實驗班也不公平,不過仔細想一想,實驗班的選拔方式很不科學(我們那裡按照中考成績選拔)。科學程度和托關係選拔不相上下。
有的學校還有流動機制,每年淘汰最後幾名,同時引進其他班的前幾名,這簡直是一種惡性循環,實驗班越來越強,普通班越來越弱,學校確實會出許多名校學生,但其他學生只能哭了,他們只要上了二本保證學校的升學率就行了,考好學校不屬於他們的任務,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地區間,學校間的教育資源分配已經很不公平了,沒想到學校內部也不公平,對於這些普通學生來說,真不公平。
還有,不要道德綁架別人了,你覺得老師這麼辛苦勞累給子女一點福利是應該的。那好嘛,官員子女工作遷到一個比較富裕的地區也算是應該的啊,畢竟現在反腐那麼嚴官員們也是蠻辛苦的。
我所在的班就是實驗班,我們班就有個教師子弟。中考成績比我們班大多數人低40-70分,但因為媽媽是學校老師,還是進了我們這個省級示範性高中的實驗班。我們班同學表面上沒說啥,但是暗地裡也是怨聲載道。沒辦法。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班主任是這樣回答我的:中國這個社會,不管哪裡都是存在關係戶的,你只有努力學習。
希望可以幫到你。
公平是相對的,不公平是絕對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