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對中國歷史還原度比較高的影視劇?

無論是服飾方面,還是生活方面,還是敘事方面,全都算在內,綜合還原度。

姊妹問題:有哪些對西方歷史還原度比較高的影視劇? - 電影


上圖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平原游擊隊》,下圖是近年拍攝的《雙槍李向陽》
差距就出來了!
所謂的差距不是說老電影沒帶墨鏡
真正的差距在槍。
仔細看就能看到,老電影里,李向陽右手的槍沒有準星。那是因為:準星被鋸掉了。
當年的武工隊,能用雙槍的都是高手裡的高手,一般都不用準星,但是把準星鋸掉主要是因為雙槍要插在腰帶里,如果有緊急情況,一般也是先撥右手的槍,在實戰中,準星往往會絆住腰帶(那種布帶)非常影響撥槍的速度,所以就把準星鋸掉了。
五、六十年代拍的電影一般一部要拍大半年,對所有細節的考證都是極其嚴苛的,拍出來的東西也會讓人百看不厭


大宅門難道不算一個嗎,畢竟導演就是原著作者,而且本人還是主人公白景琦的養子李天意,屬於導演—編劇—主演三位一體

啊~沒想到有這麼多人贊,隨手的一筆,最近在迷大宅門,小時候看的時候只是有意思,長大後看,代入主角情景,感覺到幾位藝術家將二奶奶的堅韌,白景琦的剛,白老三的私演繹的有血有肉,確實是良心之作,多謝各位

第一次上300贊,心裡不免有些小激動

看到大家的評論,發現好的影視作品是不會隨時間隕落的,現今武俠,家倫劇,古裝劇橫行的電視劇圈,難得像大宅門這樣的精品(單論大宅門第一部)大宅門的與眾不同,我認為在於對主角的刻畫,並非一味往好的方面來演-------也許在有些作品中,主角一定是敢作敢當,但偏偏白景琦多了一種「為所欲為」,他根本不會考慮自己的所作所為在當時的環境下會帶來怎樣的後果,與其相反的就是城府極深的斯琴高娃二奶奶,與其類似的則是三老太爺,這就使得這個人物塑造更貼近歷史,更加生動的還原樂鏡宇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

可能大宅門在眾多歷史劇中並非場景還原度、歷史還原度最高的作品,但是就人物精神、人物氣概還原來講,絕對不可多得


即將到來的700贊
看到大家的評論咯
喜歡大宅門的原因不在於主角多麼完美,劇情多麼引人入勝,而在每一個角色都鮮活飽滿
只說三個主角:
第一個就是白文氏
斯琴高娃大師塑造的一個經典,她是有城府的,在白家危難的時候當忍則忍,帶領白家勤儉,把省出來的錢用在盤迴白家老號,把方方面面都顧得上,她下的是一盤大棋,但她又是傳統的人,一輩子不允許做什麼出格的事,不認楊九紅,從九紅手中奪走親生骨肉,不準女兒與戲子來往等等,可以說下一代的生活時刻被限制著(除了白景琦這樣的唯我獨尊性格外)

一個女人為了一個家獻出了自己的一輩子,而我們卻連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只稱呼其為白文氏
(順帶一說:人物背後放這一盞大燈在劇里非常常見,仔細觀察可發現,導演在運用燈光光線方面很喜歡這種把人物線條勾勒出來的方式,顯得人物很正派)

第二個是白景琦:
陳寶國老師的巔峰之作,膽大,大孝子,不矯情,由來一聲笑,情開兩扇門;站住了是個人,一身鐵骨敲起來錚錚的響,但他同時也是一個「爺」,不免身上的壞習慣,大男子主義,對身邊的人呼來喝去,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顧白家名聲娶青樓女子等等

這個場景是最讓我捧腹的,盡顯白景琦的玩世不恭,也把他的傳奇人生展現的像是一齣戲

第三個是白三爺:
這人簡直是整部戲裡活得最久的壞人,他的壞不是大惡,不是殺人放火的壞,而是無孔不入的壞,嚇得親妹妹摔死兒子,毀了一生,領著八國聯軍到家中把幾萬的藥酒喝光......幾近所有事情的源頭都可以查到有他在摻和,但他只是摻和

他就是這麼樣的一個人,把每一個人想像成壞人,自己的壞只是在別人欺負自己時的一種保護,這樣的壞在二奶奶和白景琦眼裡不是最大的威脅,所以一直容忍他到他死

以上三個是戲中最突出的三個人,當然還有很多配角也是非常鮮活———白二爺儒雅中透露著懦弱,王喜光為白家辦事透露著貪心......回到更新的主題,為什麼說喜歡這部戲的原因在於角色的飽滿呢?
他們不是完美的,很多劇中的角色性格很單一,一味好或者一味壞,很少有這種中庸的主角,而我們看大宅門的戲裡,主要描述的主角更像是飽滿的人,很多人會說白景琦直男癌,大男子主義,會不認同他在戲中的做法,不認同他這個人......這些我都承認,但是把這些都拿掉,他還是白景琦嗎?

以上更新內容與題關係不大,只是我想說的話
我還是個孩子啊


《大宋提刑官》借古諷今之最佳作品!

================================
人生的第一次,這麼多贊!那就 多抄點東西
片尾曲的朗誦真的讓我感受到了那種充滿正氣的古人范兒
歌曲鏈接:
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歌詞:

滿江紅

《大宋提刑官》主題歌

千古悠悠

有多少 冤魂嗟嘆

空悵望 人寰無限

叢生哀怨

泣血蠅蟲笑蒼天

孤帆疊影鎖白鏈

殘月升 驟起烈烈風

盡吹散

盡吹散

盡吹散

滂沱雨 無底澗

涉激流 登彼岸

奮力撥雲間 消得霧患

社稷安撫臣子心

長驅鬼魅不休戰

看斜陽 照大地阡陌

從頭轉

泣血蠅蟲笑蒼天

孤帆疊影鎖白鏈

殘月升 驟起烈烈風

社稷安撫臣子心

長驅鬼魅不休戰

看斜陽 照大地阡陌

從頭轉

從頭轉


分享視頻:鬼畜版大宋提刑官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771604


不知道有沒有人對《天下糧倉》有看法和想法的。小時候和父母看過一遍,那時候印象不深刻,只知道當時天不下雨,自然災害,百姓顆粒無收。再等我大三看時,完全又是另一種感受。別的姑且不提,就拿一個縣令,因實在拿不出糧食,用清湯寡水賑濟災民,劉統勛認為縣令私自剋扣賑災糧,一怒之下當場正法。臨死前,那個縣令將自己的肉咬下來餵給自己的老母親。等到劉統勛打開糧倉時,只見偌大個糧倉沒有一粒糧食。從京城調撥的賑災糧,經過層層盤剝,到災民手裡,真的只剩穀殼了。。。
我到現在也不知道當年清朝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包括米河是否有此原型。不過這是第一部能夠讓我深思的古裝戲。
(原諒我可能有些跑題了,看著前面那麼多答案我也情不自禁的寫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分割線------------------------------------------------------------------------
真的說實話,這是我進入知乎以來收到過的最多贊。謝謝大家的認可,我從大家的評論中也能看出來,很多人對這部劇都印象深刻。那我就繼續就這個話題延展下去吧,想到什麼說什麼(如果其中有邏輯混亂,見諒)
首先說這部劇吧,導演:吳子牛。代表作:《天下糧倉》《貞觀長歌》《大明天下》《大瓷商》以及2014年受到熱烈討論的《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主演三人:王亞楠、王慶祥與眾人熟知的聶遠(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是《隋唐英雄傳》中的冷麵寒槍羅成)。其實平心而論,當年的的聶遠飾演的乾隆還略顯稚嫩,王亞楠飾演的米河也是王初次在電視劇中嶄露頭角。而王慶祥則在64年便入海政文工團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耳濡目染的點了吹拉彈唱演的技能樹,在劇中飾演劉統勛也是輕車熟路。
故事的大概就是在清乾隆年間,年輕的乾隆剛即位全國就開始遭遇旱情,乾隆也吃驚的發現糧食生產和國糧儲備之「第一緊要大事」全面失控。危難之際,劉統勛扶棺履任,而米汝成之子米河也從閣樓中逃出,與梳頭女「小梳子」為伴盡歷人間疾苦,世事醜惡,也受劉統勛賞識結識了盧焯。故事就這樣展開,期間蟬兒,柳寒月,明燈法師,龐旺也為整部劇增色不少。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有四個情節:千里餓殍與千里嘉禾圖的強烈對比,陰兵借糧與火龍燒倉的諷刺無奈,柳含月投燭塘的果敢驚悚與最後百官以身祭雨成功後的不忍唏噓。

  1. 先說千里餓殍圖與千里嘉禾圖

此《千里餓殍圖》是一位雲遊高僧明燈法師將天下哀鴻遍野、餓殍千里的景象收於卷內。令乾隆看後大為不悅,也深知事態之緊急。

一副《千里嘉禾圖》圖,是由朝廷僱傭六名丹青高手歷游全國搜盡海內一派豐收圖景,耗時兩年繪製而成。
這兩幅很好的在劇中形成了對比。朝野之上都認為目前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一派歌舞昇平之景象。殊不知,目前國家危難,百姓受苦,很多人都成為沿途餓殍。也許每每遇到這種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的信息不對稱,都會招致國家災禍。
2. 陰兵借糧與火龍燒倉
清河知縣李忠為補私自開倉救民的官糧,聽手下建議策劃陰兵借糧,想假用迷信「借」走糧食補足官糧。為米河與高斌所破,但高斌意欲從輕,米河堅定嚴懲。最終李忠與手下被斬首於河畔,百姓感念其恩,紙錢紛揚灑落如雪飛。後來米河與高斌先後祭奠李忠。

火龍燒倉:潘世貴為掩罪證,指使人放火燒倉,形似火龍所為,米汝成因奏摺擬定不當,摘頂入獄。俾女柳含月巧計暗示劉統勛。案破,潘世貴自殺,米汝成出獄。總之就是想著辦法將糧食搞來搞去,都不為了吃。

3.柳含月投身燭塘
這個情節在評論中有很多人都說印象深刻,甚至尤有陰影。我當年也是。不過更使我感到恐怖的是在柳含月化燭前後,龐旺的一系列異於常人的言語行為,現在想來都陰森恐怖。柳含月的死直接的原因是為情所困,只得化為巨燭,為米河照亮前方的路。配上背景音樂,心中有種說不出的可惜,胸中堵著言不盡的唏噓。

4.百官祭雨
劉統勛命人搭起柴堆,官員們紛紛上去祭雨,限三日之內無雨則點火自焚。劉統勛、顧琮等五十七位官員足足在上面坐了三天。第三日,劉統勛命令點火,頓時熊熊大火燃燒起來。米河及時趕到,大呼愚蠢,指揮兵丁滅火。滂沱大雨下了起來,上蒼似乎為他們的行為所感動,大雨足足下了兩個時辰。

後記
盧焯被押往京城問罪,米汝成因巨貪而身敗名裂,蟬兒告別父親仗劍遠方,最愛米河的小梳子最後嫁給了白獻龍。米河被乾隆所重用,掌管國家糧倉二十八年。

我不太想在這部劇中談兒女情長,我總覺得這樣做就會使我在思考中偏離方向,不過唯一的遺憾也就是米河與小梳子,也許,這就是命吧。

頭上有田,方知累也

主題曲
《熱天·熱地·熱太陽》
作詞:易茗
作曲:趙季平
演唱:劉歡
煌煌天朝 萬千氣象
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九州方圓 四野蒼茫
大江南北 人丁興旺
熱天熱地熱太陽
熱的是一粥一飯一件衣裳
敬天敬地敬爹娘
敬的是富國強民好主張
一座座糧倉天下人共享天下人共享
一代代興亡 天下人擔當 天下人擔當
天下糧倉

視頻封面熱天熱地熱太陽 天下糧倉 劉歡視頻
我覺得這部劇雖然是說是根據小說改編,其中很多史實與當時情況不符。但是我認為這部劇很好的還原了當時的社會官場,並且在其中穿插了很多歷朝歷代都會出現的共性特徵。在這個宮斗劇,娛樂劇泛濫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找到一部這樣反應民生、政治、歷史的古裝劇。
我不知道這部劇對現實的借鑒意義有多少,畢竟現在我們能夠吃飽穿暖。但是現在由糧食、土地、農民而衍生出的各色問題、事件,我們又能從這部劇中窺探多少呢?


《大決戰》

當然,它有幾個瑕疵
1:據說有些吹捧鄧的意味(畢竟當時總設計師還活著)
2:由於還能開動的97式和謝爾曼數量不足,拿了一些59來充數(不過都在遠景,基本不影響觀看),同理,由於道具槍不足,偶爾幾個畫面會出現56衝鋒槍(不過據說是為了還原stg44)
3:由於年代久遠,畫質略差

優點
1:人家用的是正兒八經的的解放軍拍的,幾萬人的大場面航拍,那畫面,比特效做出來的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而且各類戰術動作,戰術思想,比如梯隊衝鋒,火力掩護等等。你不是要還原歷史嗎?直接用解放軍還原解放軍的歷史,我就問問:還有誰?
2:咱不是說了嗎,真的解放軍,而且片中還用了曳光彈,雖然是朝天掃射,但是那也是真槍實彈啊,落下來要死人的,還有爆炸,除了幾個大場面炮轟,用的是汽油,其餘基本都是真炸藥,什麼概念?是有衝擊波的,換句話說,是有殺傷力的!說實話我一直懷疑拍這個死過人,畢竟當年《上甘嶺》還炸死兩個,這可是好幾萬人的大場面戰鬥啊,就算不死人,至少也會有很多人受傷
3:道具真實,八一電影製片廠,嗯,不用說了吧,人家可是把博物館裡的真傢伙開出來了,有些人啊,一看到外國人拍電影,比如《狂怒》用了tiger,就要頂禮膜拜,順便把我們的批判一番,你們吶,too young!!
4:還原歷史,3年解放戰爭,戰役無數,畢竟不能一一還原,但是對於重點,都進行了細緻還原,
並且也沒有避諱爭議人物,比如——林彪
還有為了避免果粉高潮,片中根本就沒有黑國民黨,甚至已經美化了。


附上截圖,感受一下,什麼才叫真正的戰爭場面

挖工事

塔山阻擊戰的炮火

你們以為這是盆景是不,注意上圖右側的羊群,那是活的
(以前拍電影拍電視劇就是肯下本,比如老三國的七擒孟獲,火燒活牛,現在根本看不到)

塔山登陸的國民黨

組成方陣的國民黨
(就拿這件事來說,就很真實,歷史永遠比小說更具有戲劇性,誰能想像,十七十八世紀的排隊槍斃居然在二十世紀又被國民黨使用了一次)

炮擊錦州(這裡有點假,沒挖炮位,是不符合規範的,當然,這是為了拍攝效果,反正這種事兒沒幾個人知道,看片兒嘛,就圖一視覺享受)

攻城

這裡有兩個航拍,描寫全面攻城的,可惜不能傳動圖,真正的大場面

你又以為這是盆景是不?看看那些小黑點——活人!

廖耀湘兵團

又是航拍,有點像螞蟻搬家,可惜了這麼好的布景,就因為畫質渣不能給人更震撼的享受

後面兩輛59,不得不說這是遺憾吶,真車不夠寧可缺也不能上假的呀

圍殲廖耀湘兵團

這些曳光彈你們以為沒什麼是不是?別忘了那可是真子彈!
炮聲隆隆,嘶聲震天,耳邊還有子彈呼嘯,一般人早都嚇尿了好嗎?

附上你們最喜歡的一顆賽艇

PS:這只是大決戰第一部——遼瀋戰役,大決戰一共三部,截圖太多,不一一放了。
航拍最大的難度在於飛機和下面的隊伍保持統一,好幾萬人馬一起調度是個什麼難度?
舉個例子,初中高中廣播體操見過吧?就讓你們站個隊而已還磨磨唧唧,而這可是要動起來滴。

現在部隊不讓拍戲了不得不說是個遺憾,上個世紀那些優秀作品大多動用了部隊,那拍出來感覺就是不一樣,倍兒精神,你看現在這群演拍的,假的要死。

==========================我是分割線==================================

解放戰爭的時間是1946-1949,尤其是最後反攻,已經是1948年了,距離德國投降已經過去了3年。無論是美國繳獲還是蘇聯繳獲,少量stg44出現在中國都不稀奇。(當然,解放戰爭到底是否使用過stg44我不清楚,只能說如果有的話,不稀奇)
導演特別讓手持疑似stg44的士兵在距離最近的鏡頭上出現,並且審核時也沒有刪掉,說明其合理性,拍攝歷史題材的電影,導演會沒有這種基本常識?參與拍攝的各大軍區會沒有這種常識?

當然,由於沒有人來對該片做解釋,所以到底是不是為了還原stg44也弄不清楚了


【宰相劉羅鍋】

先講個段子:

歷史除了時間地點人物是真的、都是假的;小說除了時間地點人物是假的、都是真的。

【宰相劉羅鍋】就是這樣一部「歷史劇」,沒有幾個真事兒,但卻透露著無數歷史事件的影子,或者說,這部劇是一個有關歷史與政治的寓言

第一集,乾隆聽西洋樂,享受天朝上國的美夢,他笑、百官跟著笑,他不笑、百官跟著不笑,他一舉一動左右了這個帝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乾隆求佛,地方官就組織一堆假和尚,窮書生李靖應了假和尚的差事,被乾隆看重,皇帝一句話,就讓李靖莫名其妙地當了一輩子和尚,那個熱戀他的女子在孤獨中耗盡餘生;乾隆喜食芋頭,不顧民力,乾隆為博妃子一笑,建了豪華宮殿,真是「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清客們可以用「皇帝也是人」這麼一句冠冕堂皇的話搪塞掉,可百姓的血淚誰又在意呢?有一集文字獄,整個大街小巷的「敏感字」都被蓋住了,「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和珅跟著乾隆微服私訪,說了一句「明兒我告官」,直接就被逮捕了——「明兒?分明是甘當前朝的孝子賢孫!」荒誕嗎?早先QQ空間,我寫日記「在做早操你等會兒」發出來就變成了「在做早**等會兒」,管理員很齷齪。

乾隆只是個庸常的帝王,屢屢在明君與昏君中轉換著角色,劉羅鍋與和珅,恰似他腦中的天使與惡魔,他寵信奸佞、揮金如土、貪戀美色、好大喜功,他也著實在意江山社稷和祖宗基業,否則激起民變,第一個倒霉的不就是他們家么?煤山上的老槐樹萬年長青。和珅說自己非忠臣非奸臣、只是個弄臣,乾隆笑而不語。

王犯錯時,是該拚命諫言還是來順從?朕所作所為暗合敵人之意,你都不為之擔憂,你就是奸臣!——電影《奸臣》

乾隆不懂嗎?他懂得,所以重用劉墉;他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寵信和珅,如此而已。

可悲的是,在劉墉與和珅的博弈中,劉墉致仕,和珅自縊,然而和珅們還在,劉墉輸得一敗塗地。千叟宴時候,和珅坐在轎子上直入神武門,只有劉墉再大喊:「你看看,和珅你的頂戴是不是都歪了」。從他面前經過那麼多人都是無動於衷。當貪污成為官場的常態,底子里又含著多少貧民的憤怒?

川陝白蓮教爆發了,六王爺裝了一輩子糊塗,這時候再也裝不下了,心急火燎地跑去報告,百姓反,第一個倒霉的是他們家,怎能不著急?然而六王爺被和珅阻撓了,六王爺是裝醉,其他人是真醉,醉得醉生夢死。人們總是善忘的,忘了煤山老槐樹,忘了李自成那五千具夾棍,不過放心,所幸歷史總是在循環,川楚白蓮教、太平天國、武昌屠滿、軍閥混戰,最後在1950-51年的鎮反中,近百萬人頭落地、被一鍋端起。

劉墉要乾隆愛民勤政,終究是要保住君臣彼此的頭顱而已,真箇激起民變,列位公卿,滿朝大臣,孰能倖免?我們那些不懂事兒的帝王將相們啊。

歷史上,有時候有些天大的動亂變局,硬是握在這種「不懂事的公子哥」之手,而我們這些小民,卻恰恰是他的墊背。

江淮大水、八百里顆粒無收,乾隆卻要花百萬兩銀子大興土木,劉墉力爭進諫,直到被拖出宮殿依舊大叫,「你要以民生為本、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劉墉被趕出殿外脫掉朝靴大喊:」這等昏君我保你何用!「回到家中,一一告別,無限傷感。多年後,劉墉致仕,被和珅誣陷,關入死囚監獄,一夜白髮。劉墉忠君愛國,一生清貧,卻險些落到賜劍自裁的下場。——「這等昏君我保你何用!」

結尾處,大清帝國,日薄西山,嘉慶聽戲,恍如第一集乾隆聽西洋樂,他笑,百官跟著笑,不同的是,他不笑,百官還在笑,文恬武嬉,一片喧鬧中,嘉慶滿臉惶恐。治國能臣在街邊與頑童彈彈珠取樂——「你們要離皇上遠遠的」

我聽爺爺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裡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故事裡有好人也有壞人
故事裡有好事也有壞事

故事裡有多少是是非非
故事裡有多少非非是是

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
很多人糾結「明朝以後無宰相」,我無語了。評論里@末痕 提了一句:宰相是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朱元璋廢的是丞相制度,丞相≠宰相。

再次強調【宰相劉羅鍋】是這樣一部「歷史劇」,沒有幾個真事兒,但卻透露著無數歷史事件的影子,或者說,這部劇是一個有關歷史與政治的寓言
再再次強調!!!我已經寫的很明白了,請不要再刷什麼「明朝以後無宰相」了!知乎er現在都沒看完答案就急著評論了嗎?


【置頂】

1)謝絕轉載。
2)已授權維權騎士維權。
3)明知故犯者,自求多福吧。

————————————————————回答————————————————————

我最喜歡的朝代是唐朝,最欣賞的一部電視劇是1993的電視劇《唐明皇》[1]。
對歷史還原度非常高,選角絲毫不遜於87版《紅樓夢》的用心。
劇中美女如雲,且每一個人都與歷史形象描述相符合,不僅形似,而且極為神似。演技紮實不浮誇,劇情進展張弛有度,每一集都有亮點無數。

來818劇中的美女們:

一、太平公主

我猜,有很多朋友一定會說:「這個太平公主太丑了!跟陳紅飾演的簡直天上地下的區別啊!」
不要著急,先看看歷史再說:

太平公主為武則天的小女兒,封號「鎮國太平公主」。她生於約665年,相貌頗似武則天,性格更是剛毅果決、有謀略。中宗(她的七哥)朝時,韋皇后與安樂公主幹政亂權,唯懼太平公主多謀善斷[2]。710年,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殺中宗,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一同起事,誅殺韋後、發動唐隆之變,清除韋氏黨羽,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相王李旦(她的八哥)複位,是為唐睿宗。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勞而晉封萬戶,三子封王,為唐朝公主權勢之頂峰。這幅劇照正是此景,太平公主已經四十五歲了,妥妥的中年婦女一枚。她的青春與美貌或許已經逝去,然而長期浸淫在宮闈中的那份霸氣和風度,卻在舉手投足間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位太平公主的演技實在一流:韋後殺夫,宮廷戒嚴,她一人持則天皇帝親賜的寶劍昂然入宮,其氣勢威懾得韋後黨羽根本不敢上前;及至看到了中宗的遺體,太平終於忍不住了,哭著撲了上去,那一聲痛斷肝腸的「七哥」呼得我差點掉下淚來——太平公主自幼受寵,她的兄弟們也大都讓著她、慣著她;這個善良懦弱的七哥,並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她的手足親兄。血緣親情,哀泣呼喚,聞之令人心中大慟。

太平公主最後死於與李隆基的爭鬥之中。她確實是一位女中豪傑,寧肯尊嚴的死去,也不要苟且偷生。最後,她以則天皇帝賜予的那柄寶劍在江邊自刎。看到這一幕時,我亦不免為她扼腕嘆息——若是生為男子,她當比任何一個兄長都出色;可惜生為女兒身,亂世家國重重重擔背負於身,最後卻不得好死,嘆嘆!

P.S.
有朋友在問:太平公主的飾演者是哪位?
是嚴敏求。演技棒得不行!我非常非常欣賞她在劇中的氣質,有男人的剛強與堅毅。則天皇帝特別喜歡她、稱她「類己」,從這一點上看選角成功極了。


二、上官婉兒

甫一亮相,就如一陣清風拂過殿堂。

一代才女上官婉兒,聰慧嫻雅的「巾幗宰相」,演員氣質出眾,有種凜然之氣、清秀之美。截圖表現不出她的動人與溫婉的氣質,看過電視劇的人,一定能知道我的意思。

《大唐故昭容上官氏墓志銘並序》有雲[3]:」神龍元年,冊為昭容。以韋氏侮弄國權,搖動皇極。賊臣遞構,欲立愛女為儲,愛女潛謀,欲以賊臣為黨。昭容泣血極諫,扣心竭誠,乞降綸言,將除蔓草。先帝自存寬厚,為掩瑕疵,昭容覺事不行,計無所出。上之,請擿伏而理,言且莫從;中之,請辭位而退,制未之許;次之,請落髮而出,卒刀挫釁;下之,請飲鴆而死,幾至顛墜。先帝惜其才用,慜以堅貞,廣求入腠之醫,才救懸絲之命,屢移朏魄,始就痊平。」 根據墓志銘記載,婉兒曾四次向中宗進諫,反對立安樂公主為皇太女,從檢舉揭發,到辭官不做,再到削髮為尼,都沒有得到唐中宗准許,最終以死相諫。喝毒藥後,太醫緊急救治,才得以活下來

劇中沒有上官婉兒死諫的內容,但她向中宗推心置腹地進言,請求立皇太子以絕韋後、安樂公主之念。中宗駕崩後,朝政大權盡落韋氏之手,上官婉兒諫言:起草遺詔應立李重茂為皇太子,李旦輔政,韋後為皇太后攝政,以平衡各方勢力,這與歷史是相符合的。

後李隆基發動唐隆之變,殺死韋後、安樂公主,擁立李旦。上官婉兒執把呈上所擬遺詔,表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然而太平公主拒絕為她作證,李隆基遂殺之。面對死亡,上官婉兒也一樣的鎮定淡然。沒有哀求,沒有辯解,自知大勢已去,徒留下一個聘婷的背影。

一代才女,就此別過。


三、韋後

唐朝歷史上的一代妖后,比起武則天,她才真正算得上是「淫亂宮闈、禍亂朝綱」。

不過,我非常喜歡這部劇中的韋後——大氣端方、美艷無雙。盛唐之時,一國之母的美,就應該是這樣的,必定與現代流行的蛇精病錐子臉南轅北轍、相差甚遠。韋後是個風情萬種的女人,即便已到中年,魅力依然不減。她有許多情夫,然而他們之間調情都只限於一個微笑、一個媚眼,絕無輕薄放蕩令人噁心的節段。

更多的時候,這個女人更顯現出一種迫人的威儀。她不說話陷入沉思時格外美麗,寶相端嚴,猶如一尊觀音;她說話的時候,譬如上圖,在中宗的葬禮上宣讀遺詔,你會感受到皇太后的威嚴,從她鎮定緩慢的語調中,從她波瀾不驚的目光中,緩緩地流淌出來。韋後有沒有愛過中宗?我猜測是有的——患難夫妻,不離不棄;然而對權力的渴望、對皇位的貪婪、最終葬送了他們的感情,以及中宗的性命。

放一張她的近臉劇照。這是驚聞李隆基返京之後,震驚的表情。看看她的眼睛,情感與言語,都在一雙盈盈妙目里,哪裡用得著滿臉做作的表情?我很反對近年來所拍的一些宮廷劇中,宮妃角色們輕佻的儀態、浮華的言語、以及過於豐富的表情,一點都沒有天家貴眷的教養!那不是大家閨秀,那是市井小民家的小家碧玉。韋後這一點就很棒:調情、議政、下毒、謀權......臨危不亂,鳳儀過人,她畢竟是唐朝正經的皇后。

在她最後被情夫陳玄禮與臨淄王李隆基誅殺之前,依舊從容淡定,看破生死,撂下一句不服輸的狠話之後,斥退了左右想拉她下去的人,步履生風地走向死地。

這部劇里的女性角色,無論正義還是邪惡,都是性格豐滿、富有人性,而且有教養,有尊嚴,由不得我不喜歡。

四、安樂公主

一個以奢靡、放蕩、受到父皇母后「喪心病狂」般寵愛而聞名唐朝的公主;
一個擁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稱、差點成為皇太女的野心家;
一個遵從母命,親手毒殺了最疼愛她的父親的不孝女。

安樂公主是中宗的小女兒。她出生的時候,唐中宗夫婦被則天皇帝貶斥,她是在這對夫妻最困苦、最艱難的時候,於路上出生的。當時,中宗脫下自己的衣服來包住這個小嬰兒,因此取名為「裹兒」。安樂公主美艷聰慧,伶俐活潑,最得中宗與韋氏喜愛,自幼溺愛無比,從小就刁蠻任性、蠻橫霸道。她的野心亦很大,賣官鬻爵、玩弄權術,加之韋後沒有兒子,她一心想當皇太女。而且,中宗差點就遂了她的意。

當不成皇太女,安樂公主就與韋後沆瀣一氣,鴆殺了中宗[5]。可憐中宗不知情,吃下了愛女送上的毒餅,一命嗚呼。韋後把毒餅交給安樂公主時,她一面驚恐,一面懼怕,手抖得抱不住食盒;然而還是在貪婪和權欲的誘惑之下狠下心來。上圖是她將餅餌送給中宗前,最後一次回頭看看韋後——這個眼神太贊了,把她良知泯滅前的最後一點不忍和痛苦盡數表達了出來。

我以為她會後悔,會放棄,但是她沒有。她心神不寧,卻頭也不回地走遠了。
走向萬劫不復。

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帶領羽林軍夜入玄武門,肅清宮掖時,安樂公主並不知情。當時她還在梳妝台前化妝,正在細細地畫眉,聽到外面的動靜。她試圖逃跑,追兵趕上後當場將她斬首,時年二十五歲。

安樂公主的愛美是史上出名的。她的兩件百鳥裙[5],是由負責備辦宮中衣物的機構尚方製作的,采百鳥羽毛織成的曠世珍品。此裙的顏色鮮艷無比,令人眼花繚亂,不知其本色,從正面看是一種顏色,從旁看是另一種,在陽光下呈一種顏色,在陰影中又是另一種,裙上閃爍著百鳥圖案。後來益州獻單絲碧羅籠裙,縷金為花鳥,細如絲髮,大如黍米,眼鼻口甲皆備,神奇而不可思議。《新唐書·五行志》記載:「日中影中,各為一色,百鳥之狀」,在當時貴族女性中廣為流行,安樂公主把其中一件百鳥裙獻給母親韋皇后,頗受皇后喜愛。《朝野僉載》稱,安樂公主造百鳥毛裙以後,百官、百姓之家效之,「山林奇禽異獸,搜山盪谷,掃地無遺。」

我至今依然想不明白——有父皇如此殊寵,裹兒究竟哪裡不滿意,至於動手殺了中宗?!或許,黃泉之下的李裹兒面對最疼自己的父親,才會真正滋生出一縷悔過之意。


五、趙麗妃

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
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再難得。

原本是李延年舉薦其妹所作的一首歌,用來形容唐玄宗的寵妾趙麗妃,我覺得再合適不過。這首歌被頻頻用在影視作品中,讚頌女子的美貌,周潔扮演的趙麗妃當然當得起。相比之下,近年來熱播的一些古裝劇,每每用到類似的比喻,我都覺得好笑極了——就這樣的姿色,也好意思出來見人?!真當觀眾不知道何謂「傾國傾城」?

趙麗娘是卑微的倡伎出身,李隆基還是臨淄王時出任潞州別駕,邂逅了她。劇中扮演麗娘的周潔是專業舞蹈演員,她的扮相實在美麗動人,歌舞艷麗奪目,一出場就讓李隆基驚為天人。李隆基對她非常喜愛,納為側室,生子李嗣謙(後來更名為李瑛),李隆基即位之後封為太子。開元年間,玄宗將皇后之下的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改為三妃(惠妃、麗妃、華妃)。至元獻皇后王氏被廢為庶人,玄宗封武氏為惠妃,封趙氏為三妃之一的「麗妃」[6]。

這是趙麗妃在玄宗登基慶典上,跳「胡旋舞」的情景。她的舞蹈充滿了靈氣,一招一式功底很深,眼神與笑靨配合得恰到好處。李隆基是很懂藝術的人,他正是喜歡她的色藝雙絕,並不介意她出身寒微,並對她的兒子疼愛有加。

從玄宗更改的後宮三妃名號上來看,比起代表傳統女性的德行淑雅(貴淑德賢),他更重視女子的才貌與聰慧(惠麗華)。麗妃雖是位分(不是封號為「麗」的妃子),給我的第一感覺依然是姿色美麗的人才堪當此號。周潔飾演的趙麗妃果然不負眾望,美麗無匹;更妙的地方在於,她的扮相中帶有一點苦情(請留意她笑的時候法令線與口角的走向)——在武才人得寵後,麗妃就逐漸失寵了。她在哀傷中一病不起,最終撒手人寰。

和後來的武惠妃不同,趙麗妃不是一個醉心於權術的女人。兒子是否能當上太子,自己是否有望繼任皇后,她都不在意;她在意的,唯有李隆基的愛情,可惜到底是失去了。臨死前,她精心梳妝,強撐著為他跳最後一支舞,希望把最美的樣子留在他的心裡。這份痴心令人動容。

因舞而生,為舞而亡。趙麗妃是這部劇中真正的舞蹈女神。她死後,再也沒有人能跳出那麼活潑、出色、驚艷的舞蹈。


六、王皇后

母儀天下,是以慈母般的愛來關愛天下的子民——這句對歷代皇后的期許,究竟有幾人當得起?
就唐朝而言,長孫皇后以後,武氏、韋氏兇殘狠毒的行徑,縱然位臨國母,她們也是配不上這四個字的;在這之後,劇中李隆基髮妻王皇后,卻真正當得起八個字:
大賢大德,澤被天下。

她是全劇之中從內心到儀容,最像觀音菩薩的一位。不但有著春風般和煦溫暖的微笑,觀音般寶相端嚴的儀態,更有一顆柔軟、善良、溫柔、包容和體貼的心。從頭到尾,至死不變。

王皇后沒有孩子。她對後宮所生的皇子疼愛關懷、視若己出。李隆基生性風流,她卻對每一個他所寵愛的女人都溫和體諒,照顧妥帖。從一開始的潞州歌妓趙麗娘,到後來居上的武氏寵妃武雲兒,她都善待她們、關照她們、像對待自己真正的姐妹那樣。王皇后從不嫉妒,她的寬容和大量不是裝出來的皮笑肉不笑,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溫暖與善良——只要是她夫君喜愛的,她都會好好對待;只要李隆基能夠高興,能在後宮得到片刻的放鬆,她就能夠開心。

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這是武雲兒冊封為惠妃的典禮上,王皇后從寶座上走下來,親手扶起她的情形。
多麼高貴美麗的皇后,多麼優雅雍容的舉止,多麼溫婉體貼的笑容。看她的眼睛,聽她的聲音,簡直就像是觀音從蓮花座上走了下來一樣,香風陣陣拂面而來。她對武惠妃是真心的,那樣慈愛的笑和眼神,裝也裝不出來。

可惜,沒有兒子是她的死穴。最終為了求子,被奸人蠱惑,她藏在枕下的符咒被發現了。玄宗一怒之下廢她為庶人,三個月之後,她便鬱鬱而終。後宮的人們對她相當思慕,玄宗自己也對此事感到相當後悔,於是詔令以一品禮將她葬於無相寺[7]。

根據劇中的安排,這些其實是武惠妃在背後做的手腳,目的是取而代之。玄宗對武惠妃迷戀不已,並沒發現髮妻是被人陷害的。往後看去,倘若王皇后一直都在,玄宗不至於昏庸到誤殺了三個兒子的地步。妻賢夫禍少,古人誠不欺我。

李隆基生性風流,他的一生中,對不起的女人很多;而我覺得,他最對不住的,就是他的結髮妻子王皇后。不知道他還記不記得,在他剿滅韋氏叛黨的那個晚上,她含淚欲墜的一雙盈盈淚眼,盛滿了擔憂於牽掛,惟願他平安歸來。他曾經深情地叫她「娘子」,為她畫眉,伉儷情深。可漸漸地她老了,色衰而愛馳,他沒有回報給她同樣的關愛與體貼,最後還親手廢黜了她。

在冷宮裡凄涼地咽下最後一口氣之前,高力士奉李隆基之命探望廢后。那時她已經形容憔悴,卻還是一面流淚,一面笑著說:「三郎心地善良,我不怪他。」——我已經看了無數次這部電視劇了,每一次,都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

結髮夫妻情難忘,牽牛要罵李三郎。


七、武惠妃

桂折秋風露折蘭,千花無朵可天顏。
壽王不忍金宮冷,獨獻君王一玉環。

整部《唐明皇》,前半部分幾乎就是為了一個女人的婉媚嬌柔、長袖善舞而展開的故事。這個女人,身上流著武氏一族兇殘的血液,散發出野心深邃的味道,使她的美愈發叵測而深沉。

這個女人就是武惠妃,唐玄宗的貞順皇后。

武惠妃得到了李隆基的專寵,很快凌駕於後宮諸人之上,甚至導致玄宗殺死了自己的三個親生兒子。這樣令人側目的寵愛一直持續到了她死之前,無人能與之比肩。她也是整部劇里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並非因為我喜歡狠毒之人,而是因為飾演武惠妃的正是李建群,我最喜愛的中國演員,自幼心目中的女神。

宮苑寂寂,庭院深深深幾許。是誰在夜半時分,用琵琶彈奏一首宛轉動聽的樂曲?

因政事而疲勞不已的玄宗,在後宮中閑庭信步、循聲而來,看到的正是一位絕代佳人,於燈前懷抱琵琶、輕攏慢捻、纖纖十指如削蔥根,靈巧地撥動著琴弦。她沉醉在音樂之中,眼中波光流動,唇邊漫起一縷微笑,根本就不曾注意到皇帝的親臨——武雲兒吸引唐玄宗的方式,並不是刻意而俗艷的搔首弄姿;對於這樣多才多藝的風流天子,以音樂引起彼此心靈的共鳴,漫不經心地展露最美的姿態,這才是誘惑的最高境界。

(說到這裡,我忍不住想要吐槽一下近年來許多古裝劇中,妃嬪甚至皇后試圖引誘皇帝的拙劣手段,簡直是令人大跌眼鏡——連古代的青樓女子都懂得欲拒還迎,為何這些貴族女子連最起碼的斯文與修養都沒有?餓虎撲食的嘴臉,真的適合嗎?唉,見者為之心驚啊!)

武雲兒是武三思的侄女,韋後在位時她已經入宮,不過年紀太小,沒有服侍皇帝。她以武家血脈而自豪,卻也因此遭到了王皇后和滿朝文物的猜忌,只能品列才人(從歷史文獻上看[9],她最初的位份是婕妤,一共升遷了三次;電視劇簡略了許多,從才人就一步登天,封了惠妃)。

縱觀李隆基早年的三個女人,王皇后是賢妻的典範,溫柔淑德,卻過分端莊、死板;趙麗妃是美妾的代表,嬌柔活潑、能歌善舞,卻不夠穩重、大方。她們兩人曾得到玄宗的喜愛,固然是因為各自的優點,然而這一切被武雲兒的出現給打破了——這個女人的媚態與鳳儀,結合得恰到好處,既有大家閨秀的端凝溫婉,又有才華橫溢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她善於揣測皇帝的心意,因此與他頗有共同語言。

武雲兒在宮中的情勢很不利。皇后猜疑、麗妃不喜,但她非常善於把握人心來解決問題:贊成封麗妃之子為太子的決定,既討好了皇帝,又拉攏了麗妃;採納李林甫的建議,把親生兒子李瑁送給皇后當養子,從而消除了皇后的芥蒂,順利地被封為惠妃。李建群的美貌和演技實在出挑,她的一舉一動也頗有宮妃高貴優雅的風範。仔細看她向皇后和麗妃行禮的姿態、向皇帝撒嬌的表情與眼神、以及行走時牽動披帛優美飄逸的身姿......一個演員的優秀,是表現在細節之上的。並且,我認為劇情的安排也很合理——要化敵為友,關鍵不是如何服軟示好,而是給對方想要的東西。身為嬪妃,和後宮諸人處好關係相當重要,更是要博得國母皇后的歡心。我很反感其他電視劇中妃嬪屢屢生事、甚至挑釁皇后的愚蠢舉動,其實在古代,這不啻於作死的行為啊~卻在今天繼續誤導觀眾。

當然,這裡我必須指出,電視劇的安排是為了凸顯武惠妃的機敏和心機,但確實與歷史不符。史上王皇后被廢黜之後,玄宗才開始改革後宮,重新確立了三妃的位份以後,才將武氏冊為三妃之首的惠妃。那時她已經寵冠後宮多年了。

武惠妃這個角色之所以好看,在於她的不斷成長,變化多端。她的每一步心理歷程、每一次心理轉變,都顯得自然而然:

剛蒙獲聖恩的時候,她只是個才人,所祈禱、盼望的是聖寵不衰,早日懷上男孩;懷孕之後,她開始關注自己的前途,聰明而不著痕迹地為自己討封,獲得封妃的許諾(地位和子嗣才是最實際的,帝王的恩寵隨時可能煙消雲散);生下兒子之後,太子人選已定,她通過討好皇后來獲封惠妃,入主惠安宮。

從這時候開始,武惠妃嘗到了權力的甜頭,對於世間女子最高的地位,她開始生出渴望,蠢蠢欲動。

她的兒子李瑁也曾說:她是個很厲害的人,對於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得到。事實上的確如此。武惠妃佻巧奸詐,大膽有謀略,胸中很有丘壑,與麗妃等後宮女子全然不一樣。她懂得不動聲色地達成目的:譬如與李林甫勾結,陷害王皇后,在朝廷安插自己的心腹與勢力......每件事情都沒有她直接參与的證據,結果卻是她所樂於見到的。

在玄宗面前,她從不表露自己的野心與對權力的渴望,總是那麼嫵媚溫柔、善解人意,說著令他心裡熨帖的話語,像是真正的解語花一般。看到她出場的每一幕,我都忍不住在心裡贊一句:高明!

陷害三位皇子(廢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是武惠妃一生中做得最大膽、也是最喪心病狂的一件事。她的本意是要扳倒太子,給自己的兒子李瑁鋪路。奸計雖然得逞,可惜,她沒逃過良心的懲罰。三位皇子被殺之後,武惠妃在佛前自責哭泣,懺悔自己的殘忍,後悔自己覬覦後位帶來的惡果——這一幕被門外的李隆基看得一清二楚。

按照現在大多數電視劇的慣例,李隆基應當龍顏大怒,破門而入,併當場廢了這個狠毒的女人,對吧?

然而並沒有。

聽到真相的李隆基,瞬間像是老了十歲。
他黯然失色,掩上門,默默地走遠了。

在這之後,武惠妃屢屢見到三庶人的鬼魂前來索命,她驚怖難言,一病不起。李隆基依然對她關懷備至,裝作對此事毫不知情。她望著他,終於流下感動而悔恨的眼淚。

這就是人性,也才顯得真實:對李隆基而言,大錯已經鑄成,向來重情的他怎麼忍心再對心愛的女人下手呢?對武惠妃而言,千錯萬錯,悔之晚矣,她也不會傻到表達膚淺的歉意,來換取他的原諒,所以千言萬語都在淚眼相看之中,無需付諸言語。

在三皇子死後的同一年裡,武惠妃病逝。她本是艷冠後宮的絕色美女,死時形銷骨立,昔日的美貌蕩然無存,幾乎只剩一具骷髏,實在是令人嘆息: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但武惠妃毫無疑問地得到了李隆基的愛,並且長寵不衰。在她活著的時候,兒子李瑁、女兒咸宜公主,都得到了李隆基無限的寵愛。她死後,李瑁便與太子之位徹底無緣了。

誰說帝王家沒有真愛?只是,代價太沉重了。


八、楊玉環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卻瑤台月下逢。

作為《唐明皇》電視劇後半部的女主角,林芳兵飾演的楊玉環,可以稱得上是我見過所有版本的楊玉環中,兼得形似與神似的一位。她擁有靈動的大眼睛,笑起來眼神嫵媚至極;臉龐飽滿,肌膚吹彈可破,大約中國古典文學裡「面似銀盆」就是用來形容她這樣的美女。

楊玉環的美,是豐盈、青春、爛漫而活潑的,又不失大家閨秀的端莊氣質。我很喜歡電視劇里她由咸宜公主帶領,和叔父一起面見武惠妃的情形。身上流淌著前朝皇族血統的兩人,舉止得宜,讓人一見便心生好感(尤其是她叔父,官位不高卻氣質很好,不卑不亢)。

武惠妃一見楊玉環,是這樣誇讚她的:

「果然是個美人兒。不光漂亮,而且一副福相。

這不僅是盛唐,更是歷朝歷代皇族貴家的擇偶標準:美麗端莊,一看就是健康、有福氣、宜室宜家的面相。美女有很多種,然而時下流行的尖嘴猴腮「網紅臉」「蛇精臉」,絕非這些富貴人家喜愛的相貌。林芳兵恰好生就了這樣一副喜氣盈腮的飽滿面龐,難怪惠妃和咸宜公主都很喜歡她。

第十八集是玉環與壽王的婚禮。我很喜歡這一幕:新婦初見郎君,行「卻扇」之禮,很古典,很美麗。尤其是玉環嬌羞一笑,以扇掩面,真正花容月貌,美麗無匹。

新婚後,玉環以壽王妃的身份進宮拜見唐明皇與武惠妃。李隆基一見她就驚為天人,幾次失態。因為她是女主,我多截了一張圖,以便大家能夠看清她的裝束與首飾。

第一張圖比較模糊,請大家包涵,主要是玉環坐著時的儀態:她的舉動很穩重,毫不輕佻,但不經意間又流露出美感。這才是天家貴眷應有的儀範。

比起武惠妃滿頭金飾的威嚴和美艷,玉環更適合珍珠為飾,特別能襯托出她珠圓玉潤、溫和嫵媚的氣質。她穿這身綉粉色牡丹的大紅衣裳也非常好看,大約是本人的氣質和風韻,一點也不覺得土氣。

這裡我又忍不住要吐槽一下現在的很多古裝電視劇了——皇妃王孫,舉止輕佻、言語粗鄙,別說皇家王府,哪怕是稍微有點知識和家教的詩書人家,都斷斷容不得女兒被教成這個樣子!凡奸妃必煙視媚行,左搖右擺,生怕別人看不出自己盡得勾欄真傳。至於衣裳,別管正色禁色了,怎麼花哨怎麼來。要分辨一群小老婆里誰是抓夾賣乖的頭頭,那不簡單,穿得最俗艷的那個准沒錯兒。

給大家洗洗眼:武惠妃奸不奸?當然!奸妃的代表,狠辣陰毒,可是人家也是皇妃哪!

哪怕她不是主角,眉眼裡都是戲,生動無比;再看看這四人的穿著打扮,色彩明暗相互呼應,整體顏色都很「正」:明黃、金黃、大紅、橙黃。旁邊的侍女倒是穿著粉紅色,點綴得恰到好處。

壽王與玉環之間並沒有孩子。不過少年夫妻,他們是很恩愛的一對——看李瑁凝視她的眼神就能得知。雖然是武惠妃的兒子,李瑁卻與她並不太一樣:他溫和,沒有野心,正巧楊玉環也是安於現狀的女子,兩人從這個角度來看,倒是十分投契的一對兒。

玉環在劇中的話並不多,很多時候,她表達內心的方式,都在於一顰一笑、一個眼神。這恰恰是演戲最重要的部分,可惜現在的許多古裝劇,演員內心蒼白貧瘠,於是只能以誇張的動作、表情和語言來詮釋,實在是流於淺薄,令人失望。

這部劇我來來回回看了幾十遍。它的每一個細節,都很值得人回味。無論主角配角,都與自己的角色身份相符合,眼神戲精彩極了。

玉環的這身衣服是我最喜歡的。雖然截屏比較模糊,但配色清麗,形態優雅,襯得她像一朵出水芙蓉,脫盡了妖艷俗色。李建群(武惠妃)參與了這部劇的服裝設計,她的品味真不錯,處處可見出彩的地方。反觀如今許多古裝劇,那服飾,叫一個媚俗劣質啊......不堪入目。

有了比較,更覺得差距之大,令人觸目驚心。

1993年到2016年,已經過去了23年,可像《唐明皇》這樣的優秀歷史電視劇,依然乏善可陳,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林芳兵和周潔版的楊貴妃,我都看過,相比之下,林芳兵在神韻和氣質上要勝出很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上圖是玉環做女道士的時候,唐玄宗帶她微服溜出宮去看燈,然後坐在街頭吃元宵的情形。林芳兵把玉環的天真、嬌憨、可愛詮釋得淋漓盡致。楊玉環不是武雲兒,她沒有什麼心計,更沒有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野心,只有孩子心性,愛吃愛玩,可愛又調皮。

無怪乎唐明皇喜歡她。和她在一起,真正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她有種讓人輕鬆和莞爾的能耐。我看了這一幕,只覺得我若是個男人,都會愛上她的。

美麗的女人不多,又美麗又可愛的,就更少了。恰恰楊玉環就是這樣的解語花,不然,閱盡美色的唐明皇,為什麼偏偏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來得到她?

林芳兵的嫵媚,在於笑起來慵懶的眼角,特別勾人,但又不顯得放蕩(這是他們外出打馬球在草垛子旁邊歇了一宿,大家別想歪了2333)。

誰說大臉美人不好看的?大約是沒見過像劇中楊玉環這樣明眸皓齒、花容月貌的女子。

霓裳羽衣曲。林芳兵不如周潔善舞,她的舞蹈,節奏通常較慢,弱化了舞技,主要展示她優美的舞姿。劇中特意補充了一筆:李林甫獻上一件百鳥羽毛織成的淡黃色長裙,於是玉環就換上了(如上圖),然後歡快地起舞。唐玄宗在一旁為她擊鼓伴奏,這暗合了歷史上的描述。

楊玉環的女道士妝束,真的不要太美麗!渾身上下都很素凈,頭戴金冠,額飾黃金,襯得一雙妙目盈盈含情。她的姐姐楊玉瑤,也就是後來的虢國夫人,奉召來看望她。

玉環如觀音,端坐塌上;玉瑤如謫仙,一段風情俱在眉梢眼角——這姊妹二人相與共話的場面,美麗得叫人吃驚,而且恰到好處地展示了兩人截然不同的美麗:玉環是溫順的、柔軟的,玉瑤是艷烈的、奔放的......真是相映成輝。

虢國夫人雖然是相對妖冶的定位,卻也是豐滿的鵝蛋臉,並沒有如今慣常的、可以戳死人的尖下巴。盛唐韻致,由此可見一斑(我挺喜歡這部劇里的虢國夫人,性格很可愛,初見皇帝就敢為妹妹討封,膽子不小呢)。

玉環不止是濃妝好看,淡妝也很美。這部劇也給了我許多妝容的啟示:要成為美女,首先皮膚要好,白裡透紅,清純可人。眼角淡敷一點胭脂,類似醉後泛起的紅暈,亦很嫵媚。

我對一切古典的美麗都情有獨鍾。

給壽王李瑁重新選定了王妃之後,李隆基終於冊封楊玉環為貴妃。金殿之上,他注視著她款款走來,目光里掩飾不住的欣喜與熱切——這是他愛的女人,他終於可以給她一個名分了。

他曾在這裡冊封武惠妃為三妃之首;而今,他又在同一個地方,冊封玉環為四妃之首。這時候宮中沒有皇后,她已經是女主人了。不知道,李隆基心中,有沒有物是人非的感慨;但他確實是開心的。

這兩個人,眉眼間流露出的,都是真情。


—TBC—


Reference
[1]唐明皇: wikipedia.org 的頁面
[2] 太平公主:太平公主
[3]上官婉兒:wikipedia.org 的頁面
[4] 韋後:wikipedia.org 的頁面
[5] 安樂公主:wikipedia.org 的頁面
[6] 趙麗妃:趙麗妃
[7] 王皇后:王皇后 (唐玄宗)
[8] 武惠妃:wikipedia.org 的頁面
[9] 貞順皇后哀冊文


從這方面些都來看,果斷還是推薦一部誠意電影:


《大明劫 》

大明末年,江山氣數竭盡,一官一醫,官試圖醫朝之積弊而敗,一人之力無法力挽狂瀾;醫則儘力醫治瘟疫之蔓延,雖成,然終不敵戰之慘烈。官戰死沙場,醫則退隱水鄉。醫者仁心,醫得瘟疫卻醫不得人心;官紳皆腐,國之將傾,官欲醫國而不成,是為大明劫。


答兩個私人奇葩口味的。

第一個是NHK2001年大河劇《北條時宗》,亮點在於忽必烈(巴森飾)說的是蒙古語。我不是拿來黑元朝什麼的,須知只有明了這個元廷日常語言是蒙古語的事實,才能明白許衡等人向一個對漢語半懂不懂的蒙古大汗灌輸儒家思想、還要被罵「豈孔子教法使汝若是耶」的艱辛……許衡進孔廟吃冷豬肉真不是白給的。巴森版《成吉思汗》也是有點兒《秘史》的風味,不知道有沒有蒙語版。

第二個是TVB1988年《太平天國》,因為是香港出品,天國全伙兒說粵語(請忽略曾國藩也講粵語的事實),巧妙地解釋了為什麼這些人被清朝稱為「粵匪」。洪天王出身客家,但從那些白話詩作品來看,他肯定是會講廣府話的。雖然沒有還原太平軍中廣府話、廣西白話、壯話、客家話等語言並行的盛況,但也是很不錯了。


司馬昭敗死馬嵬坡
猛魏延捅失楊玉環


反對高票劉羅鍋和天下糧倉,首先聲明,這兩部戲我也超喜歡,天下糧倉的主題曲長時間是我手機必備的音樂(喜歡聽歷史劇音樂)。就對於這個題目來說,我認為符合題主要求的是兩點(並且缺一不可):1服裝道具建築等能相對接近當時歷史;2劇情(尤其細節)基本按照正統史書來走,沒有過多演義(當然真實歷史還原不可能,很多史書說的可能都是胡編)。如果按照高票答案,別說那兩部精良劇,就是花千骨琅琊榜也能說貼近史實。

——————以下為原答案

貞觀之治,大明皇帝和蘇祿國王,張衡。閱歷史片無數,這三部算是最嚴謹的吧。但是說實話,可看性不是很高。

補充:貞觀之治兩點可惜,一個預算偏少,一個是因為過於嚴謹反而讓片子拖沓無趣,但如果你想了解大致唐初的建築服飾巾冠生活方式等就非常適合看這片子。

雍正王朝無論是事件人物還是服裝道具都不符合史實,雖然這種正劇很符合我胃口。(清朝戲多,但目前為止沒有一部戲在服裝巾冠道具方面符合清朝中前期實際情況的,尤其是對於民間這方面的表現)。1566則是純虛構的一個故事。

我最喜歡的三部歷史劇是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這三部戲每部看的都不下三四十遍。不過要說對於歷史事件還原度,以及服裝道具之類的話,這三部基本都瞎扯(走向共和還好點)。

另外我還推薦柳如是,賀蘭雪,太平天國,武則天(劉曉慶)、唐明皇還不錯,許多方面還算是嚴謹。

想到再補。

補一個,東周列國傳


1.山東影視出的《孔子》,王繪春版本的!
誰看誰知道!

魯昭公冕旒為九

季孫宿冕旒為五

孟孫獗、叔孫諾冕旒為三

考證如此之細,也算是登峰造極了吧。

孔子講學

「八佾舞於庭」

王繪春版孔子

2.還有《東周列國志·春秋篇》!

周天子下葬,兩列黑色的是陪葬的奴隸,坑裡是陪葬的車馬,中間是周天子的棺材板和殉葬的宮人啥的。
就是他們

丞相(誤),是鄭莊公。

楚莊王還有《貞觀之治》,馬躍版本的!
丞相版的《貞觀長歌》就是渣渣。

李淵、李世民、李元吉

李世民

長孫皇后

帝後相視


《大明王朝1566》,很有意思的一部劇。


貞觀之治。


new:既然有需求,我po幾個合法地址吧
賽德克·巴萊-電影
賽德克巴萊 - 在線觀看
賽德克·巴萊[精簡版] 賽德克巴萊

原答案:
這部,在大陸賣得慘淡,4年前首映周只收穫了300萬元人民幣的——賽德克巴萊。

明明可以活,為什麼要選擇死?20世紀30年代,台灣原住民中爆發了霧社事件——這在中國血流成河的反日歷史里,顯得十分「微小」。 

日本戰敗後,國民黨接管台灣,並將莫那?魯道視為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雄。1953年,台灣在霧社街道挖防空洞時發現骨骸,經鑒定系賽德克人,是年便在骸骨發現處設立「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1969年,台灣將莫那?魯道列入忠烈祠。1973年,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代主任李亦園與校長閻振興寫信給台灣省主席謝東閔,建議將莫那?魯道遺骸妥善安葬。10月24日,賽德克人遺族自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將莫那?魯道的骨骸迎回霧社,並於10月27日(霧社事件43周年)將其葬於「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一側。
張華:還原《賽德克?巴萊》歷史真相

「人身雖死,但靈魂不滅,不但不滅,還要回到祖靈們永久共同居住的地方去。——這是賽德克族的古訓與生命觀,或者說是「信仰」,電影並沒有刻意渲染更根正苗紅的抗日原因。然而,這也是這部電影上映後被詬病的主流觀點之一;
電影據說籌備十二年,聘請賽德克族人作為歷史顧問;
本賽德克語幾占整片的九成(包括插曲、旁白等);
片中的日本演員用敬業的出演還原真相;
電影共投資7億元新台幣(約1.4億元人民幣),沒有一個主角是明星,魏德聖解釋:「用原住民出演會更具說服力,他們具有大牌明星所沒有的『特殊感覺』。選擇他們,首先是因為他們的眼神,還有性格、外形,我覺得這些演員的眼神裡面就有一種獵人的感覺,能讓觀眾相信他們真的活在那個時代。」。——這一點,不算是「尊重歷史」,只能說是導演看中「貼合歷史氣質」的誠意遠超過「明星效應」,而這,在電影都在最大化追求商業變現的環境下,是多麼珍貴……

附上
《賽德克·巴萊》史實全記錄專欄:http://zhuanlan.zhihu.com/1080p


《馬路天使》啊,電影無不滲透出生活的氣息,無不展現出民國上海底層市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全片每個鏡頭裡所流露出的生活氣息,雖然都是些過去的影像,卻鮮活的如同發生在眼前,至今都沒有幾個中國導演能拍出來啊,大格局的歷史劇很多人去拍,而這種市民電影真的非常少有。我有的時候滿感慨的,如果100年後,我們的後人想通過我們這個時代的電影來了解21世紀初中國市民的真實生活,他們會不會找不到合適的片子。。。


看樓上還沒有推薦這部的《大明劫》

這部電影對歷史的還原度很高很良心,可惜票房很慘淡看得人不多,聽說當初愛好的人還有穿著漢服去看的。推薦大家去看!

======================================================================

知乎上第一次回答過百贊!!紀念下!看來很多人都喜歡這部好劇嘛,分享下我最喜歡影片的最後一個場景


高虎版的崇禎-----------------------

雖然說《碧血劍》是武俠小說,不是歷史正劇。然而本片中李自成破北京城前後的敘事拍攝與史書中描寫明亡的史料是最吻合的(電視劇)
w(?Д?)w

沒看完全片,明亡大概在42集前後吧

幾大不符合史實的細節:

1.皇后應於坤寧宮中自縊就義

2.歷史中崇禎煤山殉國時身應著藍色道袍,無冠冕

2.崇禎遺書「勿傷百姓一人」應寫於袍服裙擺上,不是白宣紙

3.金絲網冠應該是冥器的一種,活皇帝帶的一般是黑色帽胎金絲蟬冠
(敢情定陵出土皇冠後導演們都把金絲冠當明朝皇帝日常用了…天天戴著冥器不違和么)

4.崇禎死後帝後屍體由他人暫放東華門內,李自成並沒在第一時間趕到煤山

5.彰義門(今廣安門)並非由曹化淳打開,此為清人無證抹黑,後人誤…

吐槽點還是很多的…但基本也只是挑刺級別的。還有李自成上皇極殿那大段…這數集明亡描寫已經算是同題材片子里符合事實到最難挑剔的地步了,還是一部金庸小說改編影視劇…太諷刺了

反觀日本大河劇之考究…真是羨慕至極

特別是高虎的表演,急躁、無奈、悲怒而大義凌然的亡國之君的內方寸外氣質表現得太好了…看了真有同情加抑鬱類之百感交集

無圖言Dick~~


很早以前有部電視劇叫"漢劉邦", 央視和長影合拍的, 主演是劉文治, 幾乎完全是按史記來拍的, 加入的味精非常少.是這個題材拍得最好最認真的一部. 對韓信拜將的場面印象深刻. 裡面兩首歌, 一首是大風歌, 一首是千古英雄浪淘沙, 都很好聽. 服裝道具的真實性我就不了解了, 但那個年代的央視電視劇應該還是講究考據的.


《青島往事》是第一部全面反映青島歷史發展的電視劇。

全面梳理了青島歷史,重大事件無一疏漏,歷史節點清晰,劇中人物大多都能找到原型。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明朝那些事兒》會是當年明月寫出來的,而不是什麼歷史教授?
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到底怎麼樣?
傅雷夫婦自縊時地上墊棉被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什麼鎮國神器嗎?
為何歷史上那些高智商的名人子孫往往都難以再創輝煌?

TAG:電影 | 歷史 | 影視劇 | 歷史劇 | 中國歷史改編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