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什麼?


存在的不是這樣一個問題:藝術是什麼?

存在的是這樣一些問題:在某時,某地,藝術被表述為什麼?這種表述出自誰之口?圍繞著這一表述,什麼話語和實踐出現了?經由這些話語和實踐,哪些關係被連接?伴隨著這樣的關係,怎樣的權力分配的模式得以實現?何種製造真理的機製得以建立?

藝術是複數的且永遠是歷史的。而從另一個角度說,藝術是製造歷史的。我們無法將藝術理解成一些貫穿於時間中的點並將其連線。每一個藝術的點都包含著它對之前藝術歷史的建構,和它對未來的預言。我們面對的是藝術的地層學。


藝術的本質是對話。是你不在場,自有一個物件代替你發問;是你死了,還有一個介質在代替你承受回饋。再怎樣孤獨的藏在箱子里的藝術都埋著找到另一個對話者的慾念。

你有什麼想用嘴說,就用嘴說。如果不想或是不能用嘴,就會用其他方式。如果你什麼也不想說,那麼你什麼也不會做。

引人入勝的藝術是好的訪談節目,好比《金剛經》里悉達多太子和須菩提的反覆問答,你覺得是怎麼樣呢?你認為你理解了嗎?這樣是對的,那樣也是對的。錯了,分了對錯就是錯了。

我完全能明白為什麼有策展人出版那麼多的訪談錄。


更新:其實這個答案很水。。扔了一大堆上來只是因為自己沒想清楚。
思考到現階段,有個清楚點的答案了:自我表達。
-------------------------------------------------------------------------------

有人問:「什麼是藝術?」我回答:「什麼不是藝術?」--畢加索

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畢加索

對繪畫的次要地位進行的主要評價就是,藝術中的進步並不總是形式的進步.—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1963)

過去幾年中最好的新作品有 一半以上既不是繪畫也不是雕塑。一唐維德.賈德(1965)

雕塑具有的一切,我的作品沒有。 —唐納德.賈德(1967)

要談論藝術的一件事就是,它是一件事。藝術就是作為藝術的藝術(art as art),其它的一切就是其它的一切。作為藝術的藝術不是別的而是藝術。藝術並非不是藝術的東西。 —艾德.萊因哈特(Ad Reinhardt,1963)

意義即用途。 ——維特根斯坦

研究觀念的一個更有效的途徑,就是傾向於取代內省的方法。心理學家不去企圖把握或描述赤裸的觀念,而是去研究觀念作為信仰和判斷中的成份而發揮作用的方式。一歐文.M科比(lrving M.Cobi)

索利·萊維特(Sol LeWitt):「觀念是創造藝術作品的機器」。

貢布里希 (E. H. Gombrich):「這個世界上沒有藝術這個東西,只有藝術家。」

生活中不正常的事物與藝術的關係是正常的,而且是生活中與藝術保持正常關係的唯一事物。

有時候做些詩意的事兒會變成很政治,而有時候做些很政治的事兒卻會變成很詩意
Francis Al?s

藝術是世界上唯一嚴肅的事情,而藝術家則是唯一永遠不嚴肅的人。

藝術的宗旨是展示藝術本身,同時把藝術家隱藏起來。

顯而易見的事物是藝術家唯一無法看到的事物,顯而易見的事物是大眾唯一能夠看到的事物,結果出現了記者的評論。

從藝術的觀點來看,壞人是非常吸引的研究對象。他們代表了色彩、變化與特異。好人會激怒人的理性,壞人則引發人的想像力。

藝術家沒有倫理上的好惡,藝術家如在倫理上有所臧否,那是不可原諒的嬌柔造作。

邪惡與美德是藝術家藝術創作的素材。

一切藝術都是毫無用處的。

大多女人如此虛偽,以至了無藝術感覺,大多男人是如此自然,以至了無美的感覺。

從形式著眼,音樂家的藝術是各種藝術的典型,感覺著眼,演員的技藝是典型。

藝術永遠不應嘗試去變得流行,是公眾自己得試著變得藝術化才行。

成為一件藝術品是生活的目的。

生活模仿藝術,而非藝術在反映生活。

在藝術上,新的體驗比一切更重要。

英國人決不對一件藝術品感興趣,直到有人說這件東西不道德。

藝術家的功能就是要創新,而不是記載歷史。

有些作品很有耐性,長時間以來也沒被了解,原因是這些作品為一些還未有人提出的問題給出了答案,這些問題在答案出現了很久以後才出現。

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就是因為它不自然。

藝術作品是獨特脾性的獨特結果。

所有的藝術都是沒什麼用的。

我只想指出這麼一個一般性的原則,就是生活模仿藝術的程度遠勝過藝術模仿生活的程度。

藝術並不模倣人生,只有人生模倣藝術。

偉大的藝術家所看到的,從來都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一旦他看透了,他就不再是藝術家。

糟糕的畫家總是欣賞彼此的作品。

生活中不正常的事物與藝術的關係是正常的,而且是生活中與藝術保持正常關係的唯一事物。

只有拍賣師才對所有的藝術流派一存偏見,一概推崇。

任何的藝術作品都無法表達觀點,觀點屬於人,而非藝術家。

一個自身美好的主題對於藝術家毫無啟示,它缺乏缺陷。


藝術是"人看見人"的最佳途徑。


藝術是被逼迫產生的。由於藝術家自身具備的感悟力和激情,被一種不可坑的內趨力所強制感召,進而進入藝術活動,這是他不得不做的選擇。

既然巨大的痛苦已讓他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正常的活下去,他不想就此成為無家可歸的人,而在藝術活動他很容易地尋找一塊痛苦的療養所,一個讓他依賴的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我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難。大概是覺得上帝對他的饋贈太大,有點受用不起了。

進而我們很容易分辨出藝術與才華兩者的區別。藝術是一種內趨的被逼迫行為,才華則帶有外部世界與自身相互的利益訴求,是自願行為。

由此可見,才華是生活,藝術才是生存。


所謂藝術,其實是哲學層面的東西,我的理解是一種調節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平衡的手段。評判這種手段等級和層次的標準是靈性。而靈性的的表現是創造力和審美。美是最淺層次的元素,並不代表構成藝術的所有。靈性的甄別來源於對情緒和力量的理解,這對藝術的創造力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情緒的釋放決定力量的深淺和表達,這又與你對自己內心世界以及外部在世界的理解息息相關。所以藝術應該建立在對自己內心和外在世界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靈性的等級去調節和平衡這兩者的關係的一種創造。


我認為藝術就是使用藝術的手法/語言進行表達、推導或證明。

首先,藝術必須使用藝術的手法,比如音樂、繪畫、舞蹈等,來進行表達/推導/證明。不使用藝術手法的不是藝術,比如數字也是表達/推導/證明的好手段,但使用數字作為語言的那是數學/物理/化學/經濟學等,不是藝術。還有一些完全不使用手法的表達,比如歇斯底里罵大街,你就不能說這表達了,就是藝術。當然,也有「吵架的藝術」這類說法,但這種表達是指吵架吵出了高水準,是對「水平高」的一種讚揚方式,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藝術。

同時藝術的手法及形式也是不斷演變發展的。新的技術會帶來新的藝術,比如攝影、電影;新的思潮也會帶來新的藝術,比如達達主義。杜象的一隻馬桶在當時的年代裡貌似沒有使用藝術的手法,是「現成物」,但這隻馬桶出現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用一個特殊的方式承載了藝術家的特定理念,它就成為了一個新的藝術表達手法,拓寬了原有的藝術疆界。

另外構成藝術要素的另一方面是藝術必須有目的性,是為了表達、推導、證明。寫詩機可通過詞語的隨機組合作詩,但這不能被稱為藝術,因為寫詩機在進行創作時背後並無動機。也有一種說法是「為藝術而藝術」,強調藝術的無道德性,無目的性,強調藝術形式是構成藝術的唯一要素,但這種強調本身就是一種目的。同樣的一個自然景觀,在大自然中天然存在,這不能被稱為藝術;但被繪畫或攝影再現,景觀就成為人進行表達的手段,就構成了藝術。

那麼,純粹為了掙錢或者博眼球而使用藝術手法的做法是不是藝術呢?我覺得是,但是粗糙劣質的藝術,是壞藝術。但區分「好藝術」和「壞藝術」又是個完全不同的問題了。


藝術,是人對自我的認知。


藝術是人類想像力的嘗試和表現,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之一。


「藝術就是爆炸!」

請摺疊我。。。


個人化的對世界的理解和表達


人類的自戀。


藝術會自主或不自主地在人身上激起一個人的獨特性、個性、獨處性等感覺,使他由一個社會動物變為一個個體。同時,藝術也是一個個體的拋錨地,避風港。


「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藝術」這是畢加索的回答,也許有人覺得這是故弄玄虛,但是這確實是藝術家中難得樸實的回答。
以下均為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藝術」和「美」絕大多數情況下說的是一回事(下文有論述),不過這種「美」定義很廣,不僅包括大眾所說的各種「日系」「清新」「唯美」「漂亮」還包括了「刺激」「動人」「震撼」「出人意料」等等。舉個例子,驚悚片是不是「美」,我認為是的,如果不是,大家不會去看。跳樓機是不是「美」,我同樣認為是的,如果不是,大家不會去玩。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幾乎隨意說出一件人類自願去完成的活動,或者隨便說出一個形容感官愉悅的的成語都能夠找出「美」的原因。大學時學過的《藝術概論》有對美的定義,大概是「美是人的精神刺激,精神震撼,精神享受」大意如此,歡迎補充。
在我看來,其實「美」「藝術」,最本質上的來源是人的心理,是群體或個人對心理需要的滿足。但是藝術的意義,早在有藝術家出現的時候,便註定與「美」有區別。原因在於藝術家的方向引領了藝術領域的方向,而藝術家,這群看遍前人作品,整日與「美」相伴的人的心理又決定了他們的方向與喜好。那麼剛才說了,正是由於藝術家這一群體對美的體驗更加豐富,人的一大心理作用便顯現了出來,即是「審美疲勞」,因為看的多,便愈發對當時社會與周邊所接觸的美厭倦,便有了創新與突破的動力。「第一個把女人比喻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才」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縱觀藝術發展的歷史,乃至至一個流派的發展歷史,都是後一輩在對前一輩的突破中得到了發展。所以藝術家的審美傾向與大眾註定不同,而藝術家又是藝術的引領者,所以,「藝術」與「美」出現了區分。


藝術是什麼?

你可能會想到。

藝術是文學、繪畫、建築、音樂、遊戲、動漫、電影、舞蹈、書法、戲劇、詩詞等。


但這只是藝術的表現形式。

既然是表現形式,那就不是本體。

什麼東西是本體,然後可以通過這些表現形式展現出來呢?


答案是美。

宇宙裡面蘊藏這很多神秘的力量,在我看來其中之一就是美。

為什麼會產生美這種東西呢?

按理來說,宇宙是從最原始的物質開始轉變,慢慢地到有機物,到細胞生物,到植物,到動物,在到人類的意識,進而進化出了對於審美的能力。


這個世界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有連接的,人不是獨立於世界存在的,而是世界的演化。

美這種精神能力是從人類意識一直連接到宇宙原始的物質的。

我更傾向於認為創造美就是發覺和認知宇宙本質的一種能力。


當然創造美需要想像力,需要對美的感悟。

這就是藝術家做的事情,他們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連接自己的內心,把自己內心最純真,最美好的東西展現出來。然後我們欣賞者可以透過其作品連接其內在,進而連接到宇宙大自然去感受這股美好。


所以真正的藝術家,不是只懂一種表現形式,表現形式只是手段。只要內心有創造美的能力,他可以用任何他能用的形式。譬如蘇軾寫詩、作畫、寫歌樣樣俱全。弘一法師畫畫、書法、戲劇都是行家。


對於美的追求可以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好。

人人都追求美好,如果只是追求好,可能在我們腦子裡不會顯示出一種激動的情緒。

但如果加上美這個字,我們心裡一定會有一副畫面,那就是未來美好的生活啊,無形間給了自己一種愉悅的體驗。


可以說美在指導人類前進。

女性的時裝、建築的新奇、遊戲的魔幻、動漫的誇張、科技的更替、商業的競爭、愛情的渴望、旅遊的興奮等等。

這些裡面無時無刻不滲透著美。

喬布斯為什麼能那麼厲害,答案是他創造了一個美的產品,這個產品才能風靡全世界。

蘋果就是好看, 當然它產品性能也很好,但美是它獨特的氣質。


現代人對於審美要求越來越高,不管這個東西再好,不好看同樣會少很多競爭力。

無論是PS4,智能手機,汽車、房子、書籍、網站、旅行包、衣服、食物、生活用品,它們越好看,我們心裡就會越愉悅,我們就更傾向於購買它。


但藝術僅僅不限於產品。

廣義上的來講,人也是可以一件藝術品。

可以說,人是大自然最美的藝術作品。

懂得欣賞人的人,才是真正懂得欣賞的藝術的人。

把自己活著藝術了就能拍成電影,把自己塑造的美美噠畫出來的畫就是藝術,把自己的情感和對世界的關懷就是文學。


因為我關心女性比關心男性更多,偶爾會在女性群體里發現一兩個女性,不僅僅外貌美麗,而且內心有強烈對美好的追求,用實際行動也好,用文章表達也好,還是用音樂繪畫揮灑也好。有時你就會覺得,那件最好的作品就是她本人。

不懂得欣賞美,不懂得體驗美的人無疑是不幸的。

因為他們少了一種能夠理解宇宙世界的方式,少了一種快樂的來源。


我們看藝術,看的不是藝術,而是更高層次認知世界的方式。

因此王小波才告訴我們。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應該還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當年我們的老祖宗們,在山洞裡回味著剛剛獵殺的野獸,想想今天過得不錯,原本危險叢生的狩獵也覺得越髮帶勁,那麼我們一起吹吹牛逼吧,你一比劃我一比劃,有個吃到後腿精瘦肉的哥們在石頭上照著大家的比劃刻下幾個他覺得最威猛的架勢,旁邊一個人說你這個不行,看我的,於是在石頭上也劃喇了幾下,旁人說這個靈的,有意思的。今後咱們要是打獵成功了,吃完就在石頭牆上刻劃點東西,讓其他人也一起來看看咱們怎麼搞定的。
藝術就是吃飽穿暖後,一些人想來點表達方式,令自己和他人更加充實。


很多人會問藝術是什麼?這是一個很難直接給出簡單明確的答案的問題,這是因為藝術本身攜帶的一些特徵導致的。

我們很難定義藝術是什麼,我們可以定義在藝術史中藝術是什麼,我們可以定義在某人的心目中藝術是什麼,但我們很難給出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獨立於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藝術的定義。這是因為人們對藝術的定義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產生變化的。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黑天鵝效應」。在大航海時期之前的歐洲,「天鵝是白色的」是一個共識,「黑色的天鵝」是無稽之談,因為歐洲只有白色的天鵝。後來,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確實存在著黑色的天鵝,黑天鵝的發現直接導致了歐洲人對天鵝的重新定義,「天鵝是白色的」不再是作為真理而存在,「天鵝是白色的」僅僅是一種偏見。

這種由於陌生事物的出現而導致的對某一定義的顛覆與重新定義,我們稱之為「黑天鵝效應」。

在藝術領域也是如此。藝術最初的形式是為信仰的宣傳而服務的「插圖」,描繪的是利於信仰的傳播的那些場景。後來因為時代的發展,資產階級的出現與啟蒙運動導致了藝術在功能上的轉變,藝術變成了圖像的記錄工具。再後來因為照相術的發明與完善,導致了藝術在功能上的又一次轉變,藝術變成了探索與呈現審美經驗的工具,這是藝術從手工藝到腦力勞動的轉折點。然後是審美探索的終結(歷史發展的必然)與「現成品」的引進,又導致了一次藝術功能的轉變,這一時期的藝術,我們稱之為當代藝術,到了當代藝術時期「藝術」已經複雜到讓人很難去定義了。藝術的這四個時期我分別成為美術、美術2.0、藝術與藝術2.0。而且誰也不知道下一隻「黑天鵝」會在哪一刻從哪裡蹦出來對藝術的定義進行增補與改進。所以,就算我們能夠給藝術下定義,這種定義也只能是階段性的。

當我們談到「藝術」的時候,實際討論的是人類歷史上所有藝術品的集合,而這些藝術品並沒有遵守某一固定的標準(由於不同時期藝術功能的不同),所以脫離上下文單獨討論「藝術」是不可能的。我們可以談論藝術史,因為這是由藝術品、藝術家與社會公眾一起撰寫的歷史。我們可以討論藝術家,因為藝術家是藝術品的生產者。但討論「藝術」是不可能的,「藝術」的定義不停的產生改變,每一件藝術品的誕生都會對「藝術」的定義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對「藝術」的定義進行增補或刪減或重新描述。

所以我認為,在我們討論「藝術」之前,首先要討論藝術品與藝術家。

讓我們先看看「藝術品」。「藝術」功能的轉變實際上是「藝術品」功能的轉變。從最初的滿足宣傳需求(由於要描繪場景,這個時期的美術作品在構圖上方往往是非常複雜的)而產生的「閱讀」功能,到滿足記錄需求(這一時期的美術作品注重寫實功力)的「照相」功能,再到滿足審美需求(由於審美是主觀的,這一時期的作品都具有強烈的個人色彩)而產生的「裝飾畫」,以及現在的滿足個人情感與社會需求(普通群眾對當代藝術作品只能是感受,只有掌握了大量社會知識的群體才能做到對這一類作品的解讀)的「禪味雞湯」,無一不是由「藝術品」服務對象的轉變而導致的對「藝術」的重新定義與增補(我們會發現從「插圖」到「禪味雞湯」,藝術的覆蓋面越來越廣,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藝術品」?「藝術品」並不是只具備了單一的「藝術」屬性,「藝術品」攜帶著一些其他的屬性。

「藝術品」的商品屬性使得「藝術品」可以在市面上流通,並且可以被買賣。

「藝術品」的收藏屬性使「藝術品」可以被人收藏並保存。

「藝術品」的公眾事物屬性使「藝術品」可以被人們感受並討論。但這一切都是「藝術品」的附加屬性,「藝術品」的本質屬性是產品。「藝術品」只有在被藝術家生產出來之後才能夠獲得那些附加的(也是必需的)屬性,「藝術品」其實是「藝術產品」(我們習慣於承認「科學產品」,但很少有人會認為「藝術品」是「藝術產品」,但「藝術品」的本質就是出自「藝術」的產品)。

博伊斯說過「人人都是藝術家」,這是一個錯誤的描述,這相當於說人人都是蘋果公司。藝術家是探索「藝術」並生產製造「藝術品」的人,需要具備對「藝術」的研究能力、對「藝術產品」的研發與生產製造能力、掌握了生產製造「藝術產品」的技術、設備與原材料進貨渠道的人。很顯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具備這種條件的。

很多人以為成為「藝術家」是個人喜好與選擇問題,這其實是對「藝術家」職業的一個錯誤的認識。就好像很多人都熱愛愛瘋機,但並不是每一個熱愛愛瘋機的人都擁有研發並生產出愛瘋機的條件與技術,「藝術品」也是一樣的。這是題外話。

由於人們對「藝術」概念的拓展,生產「藝術品」的技術設備及原材料的選擇範圍比較廣泛,我們完全可以使用一些理論工具、思維轉換的技術以及一些現成的文化原材料來生產出「藝術品」出來,但重點不是過程,是結果。

讓我們看看不同時期的「藝術品」有什麼共同點。宗教美術具有向社會大眾傳播思想的功能,經典美術起到了對啟蒙運動的發展推波助瀾的作用,現代藝術掀起了社會性的審美改革熱潮,當代藝術具有引導對公眾事物的社會注意力的效果。我們不難看出,「藝術品」在上述例子中呈現出了一定的對社會的操控能力。

我們知道「藝術品」是通過觀眾的感受傳遞情感的,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這時「藝術品」的另一個共同點。而這種情感的傳遞靠的是人們的審美經驗(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觀念藝術)。

我們通過結合「藝術品」的上述兩種共同點(我本人尚未發現「藝術品」的其他共性),我們可以得出以下這種結論。「藝術品」是通過人們的審美經驗向觀眾傳遞情感的操控社會的產品。操控社會的什麼?

根據「烏合之眾」理論,我們知道情緒在一個群體中是具有傳染性的,情緒的這種傳染會在一個群體中不斷蔓延和增值,最後會成為該群體的群體情緒並控制此群體的行為模式。社會當然是一種「烏合之眾」。由此我們能夠得出「藝術品」的功能是通過向社會輸入情感來控制社會情緒這樣的結論。

在正常情況下,控制社會的情緒不止一種,很多不同類型的情緒在社會大熔爐中相互衝撞與抵消,留下一個主要的情緒和幾種次要的情緒(主次關係並不恆定),會形成這一時期社會的性格,我稱之為「時代性格」。而只由單一情緒構成的「時代性格」會導致社會的毀滅與動亂。

由於不同藝術家自身條件的不同,不同的「藝術品」向社會輸入的情緒的類別和強度是不同的,這有利於保障社會的健康發展(我認為這點對於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尤為重要)。

那麼藝術是什麼?從社會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話。藝術就是保障社會健康發展的一門學科。

從這個角度考慮「藝術品」,我們可以很輕易地發現判斷「藝術品」優劣的標準,那就是對「社會性格」的影響力。那麼優秀的藝術家就是生產出了這種優秀的「藝術品」的人或機構。

如果去掉上下文考慮藝術是什麼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確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更多「黑天鵝」的出現,對藝術的定義只能是越來越困難。至於藝術品的生產技術,每一個藝術家都有屬於自己的秘密的配方。我不便透露我的秘方,但是各位可以去看那些已經成功了的、不怕專利被盜的藝術家們公布的他們的秘方,這可能會對各位更深刻的了解「藝術」在之前的定義起到一定的幫助。至於「藝術」現在與未來的定義,根據「黑天鵝效應」的不可預見性,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給出一個讓人滿意的答案。

PS:有些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這篇文章是對「藝術的功能是什麼」這種問題的回答。而不是單純的對「藝術是什麼」這種問題的回答。這篇文章中的觀點並不是藝術界對藝術的共識,是部分違背了當代藝術對藝術的規定和要求的。是我本人對藝術的思考結果(我寫的部分文章都有這種特徵),是對現行的藝術2.0規則提出的藝術3.0宣言。如果你是一位藝術家,並且認同這篇文章中的觀點,請聯繫我。

想從藝術史角度理解藝術是什麼的朋友,可以閱讀以下兩個提問中我的回答。

謝謝。

什麼是藝術?尤其是現代藝術?

藝術是什麼?(這是另一個提問)


不抖機靈 《藝術概論》書上寫著 藝術,就是造謠言。
無數次細想這個問題 覺得真是如此。


藝術是不專業。


藝術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對本我的展現~


推薦閱讀:

怎樣恢復想像力?
為什麼畫的價格會賣得很高?
怎樣看畫展?
現代人能不能做一名鐵匠?
極簡主義和禪有什麼關係?

TAG:電影 | 藝術 | 音樂 | 生活 | 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