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名牌大學卻覺得身邊人大多自認為平庸?

更新一下。最近看到公眾號:拇指城同濟版。編輯:夏蟲語冰。轉載了我的問題。名為圖解總結。事實上帶著明顯的導向性,只挑答案里諷刺和反對的寫。支持和感同身受的完全視而不見。這個公眾號一邊帶著大家一起罵我,一邊用我來博取關注量,它以前的文章瀏覽不過百,我這篇倒是有幾千多。可憐我同濟同學也是受此誤導跟風起鬨。顯得我同濟同學好像沒有一點自己的判斷力。其實這問題提了這麼久,我本人倒是早已置身事外。很多答案和私信讓我對學校的好感度上升很多。不過如此沒品的公眾號真的好噁心。

/以下為原提問:

題主北京top10高中畢業(不是多好的學校)看了一下全國排名是30左右。但高中同學都是很有想法很上進愛讀書的學生。寫文章非常有思想。各種素養素質也都非常高。我覺得那算是名校氣質。大學來到上海某985。全國排名15~20。但半年下來反而覺得身邊人大多很平庸。沒讀過什麼書。沒去過什麼地方。很多人對自己的定位也非常低。不是說有多少錢去多少地方旅遊就是不平庸 我的意思是很難在一些人身上看到那種對自己高標準的精神 很難看到他們的抱負心 很多人就是自命平平 不想進步(就是說沒覺得自己是屬於很優秀的人。自我期待也不高。我覺得都是各省高考精英。應該至少自己明白自己很優秀才對。但好像並沒有)感覺非常失望。也不理解為什麼。最後更新:所有答案我都誠惶誠恐的看了,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問題突然開始被各種傳播。但現在太多答非所問。太多自說自話。我接受各類觀點,但質問我是有多垃圾才從北京考到同濟的請滾蛋。同濟雖非頂尖,但配得起名牌兩字。


不要錯誤地以為,和你讀一樣的書的人,就是和你一個檔次的人。

你身邊的同學:
有的人是靠運氣讀上這所大學,
有的人是發揮失常才來這裡,
有的人你看他天天不務正業而其實並非如此,
有的人你看起來書獃子卻實際上老謀深算,
有的人能力在校園環境沒得到發揮,所以暫時擱置,
有的人啥都不行,偏偏眼光好,找了個好對象/好的創業公司,最後飛黃騰達,
有的人能力都寫在了外表,你以為他厲害,但其實他沒多少內涵....
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你未必知道。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大部分人,仍然平凡。
只是不平凡的人,他們也並沒有義務和興趣,對一個平凡的你,展現他的不平凡。

有時候或許你需要等多年之後的同學聚會,才恍然大悟:原來室友A的爹是市長,原來班長B默默考了隔壁專業的研,原來C這個傢伙折騰社團只是為了騙學妹,原來默默無聞的D宅男其實已經在編遊戲引擎了,原來E妹子不是沒料,而是懶得在你們一群屌絲面前打扮漂亮....

不要總以為,你和A同桌過,和B共事過,和C打架過,你們就是一個階級的人,你們就是一樣背景,一樣目標,一樣前途的人....雖然名校的學生大多單純善良,但不代表他們沒有自己的計劃,沒有自己的特長——他們的才華大多只是被良好(傳統家庭里,好好先生式的)的教育給掩蓋了,暫時沒有表達出性狀

我們這個工科專業,大三大四的時候也很多課,嚴格來說是沒有時間去工作實習的。
但依然有幾個頑固搗亂分子,大三和大四上學期翹課去實習,有去做化妝品銷售的,也有去工廠做最基礎的QA的,屢教不改。
周圍同學都以為人家貪財,或者放棄學業了,不好好深造考研,找什麼工作呢。
等最後畢業找工作了,人人都沒有實習經驗,這幾位找的工作比大家都好。
只知道「聽老師的話」的乖乖牌們傻眼了(其中包括我):不科學,這是投機取巧!我們才是好好學習,好好做實驗的工科生!
然而有卵用?我們以為人家是投機取巧的人,有時才是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過行情的人。
他們看好了當下的同學都沒有時間實習,所以有工作經驗的少數人,自然會搶手。

= =有時你和身邊的同學差距會很大,有的比你強,有的比你弱。
等你離開了學校就會發現,其實學校才是混雜了各色人群的地方——

等你離開了校園,你周圍的人就會和你越來越像,和你越來越接近,因為你的階級固化了,你扮演的角色,也逐漸定型了。


這是真的。
不過在說什麼之前,先回憶一下《了不起的蓋茨比》開頭那句著名的話: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在你想把其他人批判一番的時候,請記住,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這裡個有個有意思的事。
答主高中算是帝都TOP3,同班同學裡面老北京幾乎沒有,絕大多數是父母那一輩到北京的。

想想倒也好理解,從外地到北京的能站得住腳的,要麼有錢,要麼有才,要麼有權。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人,教育水平自然不低,知識多思想深素質高多正常,這種學生很容易來到頂尖中學。頂尖中學大部分生源也都是這些。
於是,北京的頂尖中學的學生,學生平均素質相當高。

頂尖學校財力也是非常雄厚的(舉個例子,西城區大多數教育經費都被那幾所學校瓜分了),資源極其豐富。還可以用高薪和北京戶口從外地挖人,師資力量強大(舉個例子,物理組老師基本上都是物理博士……),教學可以不依賴題海。

結果就是平均來看,學生的眼界和思想是外省超級中學難以比擬的。

說白了就是這些學校,學生水準高,學校有錢,資源豐富,還可以挖名師,教育實力強,可以玩玩真的素質教育。

在天朝,"素質教育"還是很奢侈的。

然後中國15-20名的大學也不是什麼很好的學校。清北都有水的,這些大學有些水的不是很正常嘛。

就是不要忘了,能享受到真是素質教育已經是別人難以想像的優越條件。


——————加點私貨————————


教育本來就不公平。

天賦(智商碾壓)、上一代的積累(在書香門第成長,起跑線就高)、經濟水平(例如學而思很多老師都是超一流水平,然而講一節課費用都極其昂貴。這種情況下,只要願意花高價就能買到優質的教育)都對教育有極大影響。

更不必提出國。
答主高中最學神的那一批人大部分跑到國際部了,國際部百分百都是北美TOP50。出國的費用更不必多說。

前面說了天朝TOP15~20也不是什麼很好的學校,但是想成為學校金字塔尖也是很難的。總是有考敗來X的,比如 人 萌 DIAO DA 的 @曾博 曾老師。覺得同學平庸,不妨就先努力讓自己變成金字塔尖。

另外大學在一起上不代表就是一路人。起點本就不同,我覺得就應該把目標放高點。學習曾老師,抱著"不是清北那就是三本,清北跟伯克利比也是三本"的覺悟。不要忘了上面還有很多能夠碾壓自己的人。


兩個大原因
一、你確實比周圍的人見多識廣。
我是北京考生,在我讀高中的時候考去同濟是要被嘲笑的。不是看不起同濟,因為北京高考真的相對外地簡單很多。北京孩子還不太願意往外跑,所以外省的好學校分數線就更低了。這會導致什麼?你只需要考到北京考生的前10%就可以進同濟(假設),而在別的省份可能需要考到全省1%才能進同濟,換句話說,和你一起考進同一所大學的學生,純高考水準有可能是比你高一些的。而如果假設大家智商差不太多的話,他們很可能在高考上付出的時間是比你多的(其實你身邊的同學幾乎都會比你在高考上花的時間多)。而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他們剩下的可以「見多識廣」的時間就更少。高考是一個對自己知識面和見識幫助並不高效的事情,所以你比他們見識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因為你在學生生涯里的課餘時間是比他們多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北京學生」綜合素質高。

二、你對「綜合素質」的考量是你自己的標準
人往往會向著自己認可的方向努力。比如你會認為,寫文章要有思想很重要。或者有的人覺得要旅行過很多城市,有的人覺得要會一門樂器,有的人覺得會個體育項目更本質。那你就會去多思考,開創自己的想法,多寫文章,同時更關注那些寫文章有思想的人。可是你同學姚小明對你的看法就是:這個弱雞打籃球好菜,一點都不綜合發展。
我記得有個很有趣的笑話,80%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開車水平在平均值以上。在我看來這並不是笑話,這很正常,因為每個司機評價開車水平的方式不同,然後都朝著他們認同的「高水準」努力,而在別人眼裡,他們就跑偏了。
你也是一樣的,你用你的標準去考量身邊的人,即使你們「綜合素質」相似,你也會得到你更優秀的結論,因為你會從你自己的角度去評價他們,你也更關注你關注並且你擅長的方向。


1. 當你討論同學是否平庸的時候,往往你的注意力會偏向最出色的一群人。就比方說你說哪個班的女生好看,往往是說最漂亮的幾個在哪,而不會把班裡所有女生的顏值平均一遍。

2.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其實是個不斷篩選分層的過程(所謂「選拔」),很可能會出現你高中的那一批大神被篩到了Top X,而你篩到了另一邊的情況。結合(1),自然會覺得大學同學不如高中同學層次高。

3. 在討論「平庸」這種感性認知的時候,生源地、家庭背景的影響非常強。雖然這二者也會影響高考成績,但成績受生源地和家庭背景影響的程度,遠遠不如閱歷、舉止等受生源地和家庭背景影響的程度大。高考這個過程「篩選」了成績和智力,但「混合」了生源地和家庭背景。所以你會覺得大學同學不如高中同學也很正常。因此,對於你的很多大學同學來說,他們並不會有你現在的感受。

4. 同樣,在這個篩選過程中「得利」的人,比如我,從全省Top1的高中(和 @Bernie Zhu 同班)來到全國Top2的大學,就覺得身邊人還是真tm厲害的,比高中強多了。也不會有你現在的感受。


謝邀。

看到題主的問題,先是梳理了一下思路,北京Top10中學,考入同濟大學(我沒猜錯吧……)。本來對大學生活充滿了期待,而後卻發現身邊的同學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缺少名校氣質,沒讀過什麼書,沒去過什麼地方,對自己的定位也非常低,共同語言也寥寥無幾……

嗯,你沒有錯,這是事實。這並不代表你所在的學校不優秀,事實上,在國內幾乎所有的名校里,都會有這種情況的發生。

因為在當下的教育體制中,能考入名校,並不需要讀很多書,去過很多地方,更不必對自己有很高的定位。你只需要有正常的智商,及格的學習條件,以及每天早8晚12堅持刷題。
題主很幸運,出生在北京,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資源,再加上智力和努力,能夠在保持優秀成績的同時,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追求。

而有些人,卻沒有那麼多資源。

他們或是智力不足,或是家庭條件有限,或是出生在高考大省。換句話說,如果世界是一盤遊戲,他們天生的屬性點就比你少30%甚至更多。

當你可以遊刃有餘地分配你的屬性點時,他們卻顯得捉襟見肘。其中的有些人,把屬性點點到了遊戲上,於是學業荒廢;另一些人將屬性點用於努力學習,於是他們保持著自己優秀的成績。

機緣巧合讓你與後一部分人相遇在同一所大學。

然而能相遇在同一所大學,只代表有著同一水平的成績——卻不代表相同的整體水平。

當你已經走過幾個國家時,他們甚至是第一次出省讀書;
當你每天閱讀WSJ和NYTimes時,他們的視野卻僅僅局限於五三高考、新聞聯播;
當你的追求是為官從政、造福百姓抑或投身科研、摘取諾獎時,他們卻在想著大學畢業找個每月6000元的工作,改變家庭的命運。

這不是你的錯,更不是他們的錯,你們原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只是被以一種公平卻未必合理的方式划進了同一片校園。

記得知乎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

有哪些尷尬的人生階段?
@張牧 知友的答案是:當你覺得你應該在A階層,實際上卻不如A階層的時候。

如果沒猜錯,題主也處在這個階段。你覺得自己已經超出了身邊的大多數人,相比清華北大的同學未必遜色,但是在大多數外人看來,你可能依舊是同濟的水平。

不必糾結,很多人都徘徊在這個階段。
我一個好兄弟,天資聰穎,可惜天賦點亂點,最後只進入了一個普通學校。
有一次,他和我說:「身邊那幫人都太low了,說啥說不明白。」
我100%相信,因為他在很多方面的確可以碾壓很多985的學生,比如你說的那些同學。
於是,我跟他說了這句話:別讓學校成為你的鐐銬。

須知,畢業於哪所學校,只是一個標籤而已。即便是用人單位,也只會將畢業的學校作為一個劃分人才層次的高效率手段。至於你最後能走多遠,全靠自己。

至少,我認識很多專科、三本畢業的人,已經在創業方面超越了幾乎所有的同齡985畢業生。

我不想說太多大道理,只想說,如果你感覺到身邊人很平庸,這隻證明,到了你該去超越這個標籤的時候了!
想想你的理想,如何向前走,才能更接近一點。

至於身邊的平庸者,又與你何干呢?他們只是按照某個標準和你劃分到一起的人。

你想要的是成功,而他們甚至沒有失敗的資格。


最後,感謝各位點贊評論,評論區也都一一看了。有評論說我這篇答案里有優越感,只能說,答主出生於東北四線小城,家庭工薪階層,真的談不上有多優越,作為同齡人,只希望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現在創業中,也是起步階段,有想法的知友可以多多交流。

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孔慶勛(cyjxs100)和微博@孔慶勛

http://weixin.qq.com/r/f0TL07-EguL9rfuw9xFt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以上。


很多人在上了大學才知道,錄取通知書只是讓你跨入了一個門檻,而這個門檻,有的人跨的容易,有的人跨的費勁。我們看似在一個起跑線上,實際上差的很遠,就像北上廣跟三線城市的距離一樣。

我在地里玩泥巴的時候,有的人在少年宮裡陶冶情操。

我在課餘活動只有打球逛街的時候,有的人吹拉彈唱學著不停。

我在努力存錢去雲南西藏洗滌心靈之時,有的人在考慮是去阿爾卑斯滑雪還是去愛琴海度假。

我在拚命在三年高考五年模擬上答題之時,有的人在準備各式各樣的演講大賽。

有的人才能是金錢堆出來的,有的人視野是家庭賦予的,而這些才能和視野,是很多出身三線小城市以下的普通家庭無法孕育的。

而這些很多在大學之前被緊密的考試為主導的體系給遮蓋住了,到了大學,學習固然重要,但是衡量一個人才能特質的標準更加的多元化。

可能你在上大學的時候,遇見外國人,只能磕磕巴巴的打招呼,但是有些人已經能夠和他們談笑風生了。

而上了大學,大家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了,家庭對於孩子想法和意見,更加的包容和支持。所以你能看到很多有想法的人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創業,開始在外面活動,並且得到家裡人的大力支持,說白了有錢可以讓他們練手。

而對於我們普通的家庭,很多人都是老實本分,更多的是求穩,心態上不會太冒進,這也沒什麼不好的。但是跟那些做什麼事都能得到支持的同學相比,心裡肯定有不少落差,而因為個人閱歷的原因,心態會比較容易失衡,這些落差可能就會變成深深的自卑。

很多時候,我們普通家庭出身的同學根本輸不起,我們只能走傳統成功的老路子,好好學習,做好手頭的事,畢業的時候,進入一家好一點的單位,然後考慮買房結婚了。

一切順利的話,也挺好的,畢竟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我們知道,現在不管是就業壓力,還是高昂的房價,都在壓榨著年輕人。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結果成了慢就業,很多人買不起房,就被罵窮逼,買得起房就算成功。你說現在的大學生日子能好過麽?

網上經常有類似於我上了985、211,才發現自己一無所有的文章火起來,就是反映了現在在校年輕人對於現狀的焦慮。類似於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說法也很流行,你看我爸是李剛當時多火,這不說明了現在是拼爹的社會嘛?

很多人都不傻,能夠感受到社會的階級在固化,但是又無能為力,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完成階級的躍級。

我之前跟朋友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一朋友忍不住說道:「這些80後比我們90後幸運多了,以前他們說自己苦,畢業沒幾年就要做房奴,但是特么的好歹能夠在北上廣留下來,而我們連北上廣的門都摸不到了。

我一邊喝著酒一邊搖頭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這些80後的歷史責任就是去建設一線城市,我們90後以後就只能建設二線城市了!」

另外一個朋友呵呵冷笑:「就現在這房價,你能在二線城市站住腳麽?別多想了,三線城市還差不多,能培養我們的孩子建設二線城市,我們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聽了他的話,我默然無語,深刻體會到,一個人的命運,不僅要看個人的奮鬥,也要看歷史的進程。而我們就在這個歷史進程里,錯過了踏上一線城市的末班車,成為一個安分守己的小韭菜。

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在校學生接觸的信息也遠比我讀書的時候接收的更多,很多東西他們也早已感覺,在社會大勢面前,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無力的,自然也就慢慢的認命,去過這平凡的一生。

感謝閱讀!

更多請關注公眾號【牛頓師兄】


掃一掃,學習更多新姿勢


同樣跑了一千米,你開車,我跑步,在終點,你居然問我,你為什麼會累……


溫習一下一個鄉村來到北大的年輕人的往事,當年他在那裡也是那麼地平庸。

我的職位如此之低,以致人們都不屑和我來往。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登記來館讀報的人名,不過這般人大半都不把我放在眼裡。在這許多人名之中,我認得有幾個是新文化運動著名的領袖,是我十分景仰的人。我很想和他們討論關於政治和文化的事情,不過他們都是極忙的人,沒有時間來傾聽一個南邊口音的圖書館佐理員所講的話。

但是,我並不因此而喪氣,我仍然參加哲學研究會和新聞學研究會,想藉此能聽大學裡的課程。在我服務北大時所遇的人中,有兩個現在是南京的高級官吏,一個是中國蘇維埃政府的副主席,還有個加入共產黨隨後又成了所謂「第三黨」的黨員,再有一個則後來加入加利福尼亞的「三K黨」。(36)在這裡我也遇到了楊開慧,而且發生戀愛,後來結了婚。她是我的好友楊教授的女兒。

我對於政治的興趣繼續增高,同時我的頭腦愈來愈激烈。至於所以會如此的背景則上面已經講過了。不過,當時我還在彷徨,還在「找出路」。我讀了幾本無政府主義的小冊子,很受影響。我和一個常來看我的北大學生(37),時時討論無政府主義和它在中國的可能性。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個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個人合住一個小房間,我們全體擠在炕上,連呼吸的地方都沒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預先警告身旁的人。不過在公園和故宮的宮址我看到了北國的早春,在堅冰還蓋著北海的時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樹木引起了我無窮的欣賞。

斯諾:《西行漫記·毛澤東自傳》

實際上,誰是真正的平庸誰是真正的偉大,我們這些肉眼凡胎往往是看不出來的。古人有一些經驗你可以參考一下:
《呂氏春秋·論人》:「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恃,哀之以驗其人,苦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
「名校氣質」是什麼玩意?能決定一個人的發展高度嗎?


首先,心態上面來說,你要明白人的品質是不能被一眼看見的,畢竟每個人都是多維度多層次的,並不像書本上的知識一樣直白的攤開在你的面前。

我曾經也有過這樣覺得周圍的人很蠢很淺薄的階段。我去年還在知乎上提過一個問題,大意是說覺得身邊的女生都追星看韓劇,覺得她們很腦殘無法交流,結果被大家噴成了篩子……

甚至不光我,我收到過很多私信都是關於同樣的內容:

「我總覺得我比身邊的同齡人思想更成熟,所以不太合群」

知乎上隨便搜一搜都是

「覺得周圍的人思想境界都很Low怎麼辦」

「為什麼我總覺得周圍的人很蠢?」

「為什麼覺得周圍的人在做人、能力方面都比不上我」

「我總覺得周圍的人素質都太低,怎麼辦?」

……

可見這個問題根本和處境無關,而跟一個人看待事情的角度有關。我有個天天傻逼樂的朋友,平常最喜歡的就是轉發萌寵的圖片然後配上一堆233333,朋友圈就愛轉發一些「找一個願意把你當女兒寵的男人」「他愛不愛你就看這些細節」之類的狗血文章,反正我當時就覺得她就是一傻逼。

後來我因為學習上很有壓力,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弱渣,身邊的人都好強,對自己失去了信心。當時她跟我說:「你得找准自己的定位啊。只有你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會知道自己要怎樣繼續走下去」。她說這句話的時候,當時的我覺得…唉喲,不錯嘛。

我的人生中還有一個人給過我同樣的感覺。我家是一個十八線小城市,祖上都是農民。我爺爺也是農民。假期回家的時候,我凌晨5點起夜,看到爺爺的房間亮著燈。就走過去看了下。爺爺坐在床上,光著的雙腳垂在床邊,手裡拿著一本書,正在靜靜地看著。他手邊還有一本新華詞典,橘色的燈光打在他灰白的頭髮上,粗糙的手一頁頁撫動著書面。

那個時候,我的內心,被一種無法抑制的震憾襲擊了。

我問自己,如果我在年近古稀目不識丁的時候,是否還有勇氣,翻開一本書。

從那之後,我就變了吧。我開始知道人是不該被評價的,至少不該被他們表面上呈現出的那些東西來簡單評價,比如你說的那些「沒讀過什麼書」「沒去過什麼地方」「不屬於精英」,比如我說的「看韓劇」「朋友圈轉發弱智狗血文章」。

人生擁有著很多維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用他們的方式生活著。每個人在平日生活和社交中展示出的只是他極扁平的一面。如果你試著深入的接觸一個人,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不簡單。

片面的理解他人,才是真正的淺薄與平庸。

能夠去了深入的了解他人,多角度的理解這個世界的各個方面,善於那些值得自己學習和思考的東西,這是一種淘金,也是我認為真正聰明的人學習和成長的最快方式。

其次,策略層面上來說,一個優秀的人不僅體現在單體作戰能力上,更體現在他能多大程度上撬動身邊的資源上。君子善假於力,如果你覺得周圍的人都是傻逼,就早點主動去突破現在的社交範圍和模式,去想辦法認識你覺得不傻逼的人,要跳出目前所在的圈子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主動社交的概念了。如果你的社交全部都是被動的等著別人來找你的話,那你的圈子單一又匱乏,社交範圍也被縮小了至少一半,這個對你來說損失很大。上大學了,不是小孩子了,發揮一點主觀能動性,找到你想要的人,認識他們,進入他們的圈子,學著怎麼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不斷的磨練自己的社交能力,社交就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長線作戰,記得點滿技能樹。

其次,我奉行一個社交法則。就像「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一樣,規劃你的人際圈子,跟不同的人分享不同的部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人際關係是一種創造,盡量減少摩擦,重點放在兩個人一起能做點什麼又價值的事情上。比方說生活中,我會和周圍的同學朋友聊生活中一些難纏麻煩事的處理方法,生活經驗的話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不同的感想,學習這方面的技巧有助於迅速解決好生活中的瑣事,把精力和時間留到真正自己需要攻克和提升的方面。

其次,無論你周圍的圈子多麼的low,討厭他們和他們鬧對立,不僅會給你的生活帶來很多煩惱,也會給你的成長帶來很多阻力。與其讓他們給自己添堵,還不如把能學他們的地方學起來,彙集哪怕一小點點的資源,飛速的成長起來,走到更大的地方。再說了,人家low不low的,對你也沒啥影響不是。

而在一些人生大方向,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外事」,我會向比自己高的人請教。你想想,如果你拿生活中煩惱的小事去找大牛聊,大牛肯定覺得你特low。如果你拿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去和周圍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聊,他們要麼覺得你裝什麼逼,要麼覺得你好厲害喔,要麼覺得你是競爭對手,反而鬧的不愉快。而跟她們聊聊生活中的小煩惱,既解決了你的疑惑,也讓彼此有了共同話題,何樂不為呢。

同時,在聊這些策略的時候,記得多方採樣,多問幾個人的意見,然後在他們意見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處理策略。如果你只詢問一個人的意見的話,信息源太少會讓你無法校正可能出現的缺陷和偏差,容易把自己帶溝里。

一點淺薄之見。


2.9凌晨更。有人問我是不是60後,哭惹,答主89年的,四川銀。
我應該就是題主說的平庸的人。
我來自一個小鎮,平時可以考清華的成績但是考砸了一門,最後去了一所北京的重點高校。

我在一個革命老區,一直沒有甩脫貧困縣的帽子。初中時期當班幹部(2000年以後),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是陪同學去看病。
為什麼會生病?
毫不掩飾地跟你說,是餓的。你知道嗎,吃不飽肚子會得水腫。最嚴重時候的一個女孩,全身都腫起來了,而且吃不進東西,吃一點就吐。那個時候,我有一半以上的同學是這樣過的:住校,每周一到兩塊錢生活費,再帶點米,帶點鹹菜。自己蒸飯吃,蒸一次一毛錢,一周六天,三頓要一塊八,那些生活費一塊錢的同學每天只蒸一頓飯,分三頓吃。剩下幾毛錢,去開水房打開水,一毛錢一次。
我爸爸是教書匠,每年開學前,要到鄉下去給學生家長做思想工作,讓他們不要把孩子早早送出去打工。
相比而言我算是很幸福的,每頓飯都能吃肉,穿得暖暖的,那個時候我很感恩。我爹的上一代,窮到親戚都不來往,據說當時的房子,就是一個柱子頂個草棚頂。後來我爹念了大學,知識改變了命運。
因為窮,學校也窮,一個班級最多時有八九十人,密密麻麻擠在一個小教室。我的中學體育設施資源極其匱乏,一大片空地做足球場,幾個籃球架,幾個水泥做的乒乓球台,而學校一共三千多人。每次下課鈴剛響,我從三樓樓上衝下去占乒乓球台,十幾個人圍著一張乒乓球桌,就為了課間每個人打上幾板子。除此之外,其他娛樂活動就是去到鎮子郊外爬山,挖野菜,抓螃蟹,撿田螺。
那時候在一方小天地,很開心,每天能吃肉就開心,每天有的玩就開心,但是真的,沒什麼見識,也沒什麼想法。

剛進去的時候受盡鄙視。
因為我土啊。不會打扮,在我眼裡阿迪達斯是名牌,連only之類都不認得,呵呵,就是這麼土。因為我沒見識啊,我不知道英國腔美國腔,沒有去國外旅遊過,不懂世界格局,甚至連聽的音樂,都不在一個層次上。
那個時候,很惆悵,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努力認真學習,也有賭氣的成分,因為高考輸得太慘,因為不想被人看不起,也因為我家自帶奮鬥基因。
本科四年,每年都拿最高等級獎學金,另外拿了一堆比較有分量的獎狀,發表了論文,市優秀畢業生畢業。
堅決放棄了本校保研,卧薪嘗膽三個多月,考研去到top2的學校。

知識和見聞呈爆炸式狀態擴充,不要告訴我學那些課程沒有用,拿那麼高的績點沒有用。對於我這個之前沒什麼見識的人來說,真是太有用了。最開始努力學習是為了賭氣,因為高考慘敗,因為被人鄙視太多次。那時候的自己頗有點分奴的感覺。到後面,漸漸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漸漸甩開了別人的眼光,漸漸開始為自己而活。努力不是為了追趕別人,我不需要追趕任何人,我也不需要向任何人證明什麼。(我猜也許,一直無憂無慮的你們,早就想過這個問題,早就有了自我定位,不是嗎。)而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越來越有觸類旁通的感覺,到了大三學年,我已經不怎麼去上課,基本上看一兩天書就可以拿到95+的分數。

掐指一算,已經高考出來10年了。今天的眼界見識,遠不是當年那個什麼都不懂的鄉巴佬。要不是題主今天提這個問題,我已經很久沒有想起過他們以及剛上大學被鄙視的這段經歷了。我那些曾經窮得吃不起飯的同學們,多數到了大學依然拚命,現在都在大城市站穩了腳跟。
之所以以前平庸,是受基礎條件所限,出來念書給了我更廣闊的天地。不過,我從不會覺得低人一等,也不會把自己和任何人比較,因為這會拉低自己的格局。
題主,真心不要覺得別人low,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甚至都要不了三十年。過幾年,你再看看。

------------------------------------------------------------
剛入學那年,我高中的姐妹也遇到了同樣的狀況,被大城市來的孩子瞧不起,這是我寫給她的話(那時候還很稚嫩):」咱們一起好好努力,不要被人看不起,我告訴他們我是從農村中學來的......可在這個問題上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卑......他們有比咱們好的條件,但還不是和咱們一樣到了同一所大學,他們沒什麼驕傲的資本,相反我們才應該驕傲,因為我們用有限的資源開發出了無限的空間,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現在我們在同一起跑線上......努力沒有什麼不可以......「

最後評論區有人問我自我介紹為什麼不寫本科學校。我本科是一所工科學校,導致本科校友混金融圈的寥寥無幾,如果我把本科學校加上,同業太容易猜出我是誰了~(倫家只是想來裝個逼,不想被認出來~~~)


我見諸君多弱智,料諸君見我亦如是


對於某高票匿名答案進行勘誤,雖然我不完全反對她的觀點,但是我認為她誇大了例證中的事實。這種失實,會對閱讀者留下錯誤的印象,尤其是所涉及的又是「高中環境」這一先決而敏感的話題。

利益相關:高中在該答主隔壁班上,科創班一員。雖然與答主不熟,但是我討論的是她舉的高中,我的母校的例子,這樣既可以信任我所說的,又免於個人恩怨之嫌。

1.勞技課一節課焊出個收音機
勞技課是上海市普通高中必修課程,收音機為期末作業,所謂收音機,其實也就個電路板加上一些元器件放在黑盒子里。

2.信息課學會VB基本編程
同樣是上海市高中必修課程,教授的VB編程難度是為了應付會考。

3.理化生的100個實驗
恕我直言,我沒有完成過。以我對該學生培養方案的理解,是學生選擇100個實驗中的感興趣部分來完成,且這一方案沒有強制執行力,並非每個人都享受到的資源。

4.語文課小課題
恕我直言,首先,並不是每個人要完成一個課題,允許共同完成。其次,很多作品之水,稱之為學術垃圾也是抬舉。不過這一培養方案確實培養了學生完成一篇論文相關的技能。

5.100個志願者課時
恕我直言,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完成100個課時,或者換算了單位,使其完成了100課時。

3,4,5條是我校寫進手冊的培養計劃,確實鍛煉了學生,但是首先要明白二附中不是世外桃源,學生和校方在學業壓力會選擇苟且。但是學校並沒有提供保證所有人這樣做的資源,因此這三條培養計劃更像是要求而不是設計。不過學校會這樣要求,是出於對學生人格塑造的考慮,以及對於生源和自身生存壓力的自信。


其餘的,都沒有什麼大出入。

但是原答主說:這在北京和上海為代表的高中,是非常非常常見的。


我認為獲取了這樣的生源、有著這樣的師資和硬體的華師大二附中是個例。即使答主可能是疏忽而說出了這句話(縱觀全文,我認為答主的自豪感部分壓倒了理性),但是這樣的概括會對閱讀者造成不良的影響。相關的自卑和不平的情緒從評論區中清晰可見。


這是勘誤的工作。

其實我對答主回答的內容也是不很認可的,這種滿篇幅的個人感受加經歷推導出一個給所有人看的道理/solution,說服力不足。

==========================================================================
如果要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只想說:當下,任何一個在中國上大學的學生,在整理一遍自己的受教育經歷後,進行一些對比,都會得出中國教育資源嚴重中心化的結論。首先認識到這一現實(如果沒有認識到,只能說你可能缺乏上進心(向上對比),或者是對社會的認識(向下對比))。

其次,對於幸運者(比如原答主),我想說,衡量一個人價值的,從來不是他享有什麼,而是他創造什麼。

對於認識到不走運的人(比如從三線小城市通過自己努力考到985),我想說,知乎上瀰漫著精英中產的氣息,知乎上非常強調運氣和環境對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性,雖然我覺得這是正確的,但這並不是全部。


剛看完新年晚會出來,被書記及其夫人無情的虐了一把。

被邀時才五六個回答,畢業於我國著名大三本的@曾博 老師說TOP15也算985?看到這句話嚇得我頓時不敢亂說話了,剛看有倆同學給丟到我微信上了於是顫顫巍巍的我還是表達一下我的看法。。。。

我有個今年剛認識的老基友L,雲南人,在工地幹了建築工人後重拾課本參加高考,不熟時看他很少說話,慢慢混熟了他跟我說他的夢想是畢業後準備回昆明找一份工資四五千的工作,他爸今年62了,種田實在養不活一家人了,55歲出去打工,沒有技術,在工地當小工搬磚。

我有個舍友A是西藏的,也是「貧困地區專項計劃」來到我院的,有多貧困呢?A上面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下面一個妹妹。哥哥已結婚,姐姐在家種了一年地後被哥哥強迫回學校繼續讀書,目前西藏大學在讀。A對電腦的印象停留在台式上,當我用筆記本時A好奇的過來問我是什麼。

廈大課堂教學對電腦的需求還是很多的,A起初基本都是讓我幫忙做的,因為A不會電腦,機房的電腦他也不敢碰,我問為什麼。A說怕把鍵盤弄壞了賠不起,就是這麼單純的想法。

我晚上回來會教A一些基本的電腦操作,A一次笑著跟我說一定能把我在筆記本上保持的218字/分鐘的紀錄給破了,我大笑著說不可能,因為A現在僅能做到不看鍵盤打字,但相比開學時進步已經巨大了。

A的高中數學老師上個星期給A發過一條簡訊大意是讓A大學好好學數學,因為A是他見過的數學最好的學生,A高考數學90你敢信?A是西藏考生,重本線才420。

A的夢想是畢業了回日喀則考個公務員,A老鄉聚會我去過兩次,四個學院共7個人只有一個人說畢業了不準備回西藏,這個人也是我們學院的,跟A一樣大。

你們知乎人都瞧不起的公務員,在A老家要是誰家出了個公務員那是能光宗耀祖的。

上面說的這個西藏姑娘的爸媽都是拉薩的公務員,能歌善舞,新年晚會上了六個節目,其中一個是獨舞。

說道新年晚會,上個月在籌辦時,幾個「學長學姐」調侃我說:「**,你要是願意表演節目,我們保證你肯定能上。」

雖然是玩笑話,但我知道我要是說了他們一定會安排的,畢竟學院晚會還是給大家一個show的舞台。

但我會什麼呢?口琴會一點,吉他會一點,街舞會一點。要麼跟同學學的,要麼網上看視頻學的。題主你小時候爸媽」逼著「上的才藝班我舍友小學時是沒聽過的。

你看這裡連人盡皆知的北上廣、高富帥、白富美都沒有,只是我兩個普普通通的同學。

按照題主你的描述,恐怕題主你都不敢用「平庸」兩個字來形容他們倆吧,你怕褻瀆了「平庸」兩個字。

可他們都在成長,而且速度很快。

L現在能主持一場小型晚會了,我們覺著他天生就干這個的,但L剛來時不會說普通話,滿口方言聽起來跟天書樣。A加了口語社,現在能氣定神閑的當著宿舍人面發表一篇英語演講。

我想四年後他們倆肯定會發生巨變的,或許回老家當公務員也再不是唯一選擇了。

題主北京top10高中畢業(不是多好的學校)看了一下全國排名是30左右。

你這句不是多好的學校該乾死了多少學校,」現代人「眼裡的基本技能電腦想必你小學都玩的很溜了,我們當時高考會考我一個人共幫了31個人做,對,一共31個人,因為我們那一排都我挨個幫他們做的,因為都不怎麼會,上課也沒教過,會考前學校組織突擊了兩節課,效果如何可想而知,但是電腦不過是上不了本科的。

還有個更滑稽的,我們班計算機上拿A的共34個人,我那一排都拿到了,但我當時倉促急著做的,因為怕時間到了,質量可想而知。難度也可想而知,或者說都沒有難度,可對我們班同學來說就是很難。

我們班實力進清北的有倆,華五的六個,沒考取一本的就6個人,在我們市算屌爆了的班級!!!

但顯然我們班這些人想都不用想99%肯定都是題主眼裡的平庸的人。

作為作死小能手,我被n個老師同學打電話發簡訊談心耳提面命過,我都為自己感到可惜。

目前最高票那位答主,我是沒關注的,沒想到在這裡又看到了,但是我這個暑假都知道他了,當時我女神把他的主頁發給我看,說了句:」看看你們倆有多大的差別。「

他爸媽是大學教授,高中就大談特談創業,高三前期還在到處浪,水知乎,真尼瑪故事都不敢這樣編!!!

估計也沒多少人敢這樣干吧,就像目前最高票的答主在一個回答里說紅包20個起,每個50起。也不是誰都可以干吧。

但我想題主你們倆要是遇上了或許能惺惺相惜吧,」痛飲三百杯,高呼哥才楚狂人。「

嗯,題主,你看,你有你們輝煌的宮殿,我有我們堅固的民房,雖然住不到一起,閑暇時我們還是可以喝酒吧,這也是用了19年時間才得到的機會坐到一起喝酒吧。

喬峰說:"來,喝!"

江湖那麼大,蝦米那麼多,唯一能跟喬幫主一起做的,或許只有喝酒了。


有人點出是同濟大學了,我以校友身份說說看法。

你覺得同學很平庸,是因為「未來很優秀」和「表現的很優秀」不是一回事。人類社會首先是一個經濟團體,其次是一個成年人的經濟團體。其他的一切特性都是圍繞這兩個性質而存在的。迄今為止,評判一個人成功不成功,最基本、最普適的指標就是「在成年人中分配財富的權力」和「創造財富能力」兩條標準,其他都是皮毛,而我根本沒看到你對這兩個指標做出估算。當然,大學期間你們都是准成年人,都不參與創造財富,也沒權力分配財富,所以也的確無法準確預測。

具體到同濟大學,這是一個工科大學,是培養工程師的地方。換句話說,衡量校友是否成功,主要看他未來創造財富的能力有多強,看你將來到底是一個繪圖匠,還是總工程師,這能從大學期間的表現確定嗎?就算能,和你說的幾個語焉不詳的標準有啥關係?

高中同學都是很有想法很上進愛讀書的學生。寫文章非常有思想。各種素養素質也都非常高。我覺得那算是名校氣質。

作為一個編輯,我不否認寫文章漂亮也有用。但有些東西是需要「質勝文」的,比如說竣工報告,比如說計算書。我複製一段中學課文給你看:

「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後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

但是我還不服氣,口頭答應著,心裡卻想道:

「圖還是我畫的不錯;至於實在的情形,我心裡自然記得的。」

——魯迅《藤野先生》

我再告訴你一個事實。我現在可以確定地說,我是全班乃至98級土木工程寫文章最好的人。但我做過的工程全班最少,收入也肯定是全班最低。我和大多數同學吃飯,他們都不屑讓我掏錢。以同濟工程師的標準來說,我顯然是個失敗的產物。同濟多了我這麼一個學生,可以寫文章捧一捧同濟的專業水平,但如果沒有無數校友的技術奇蹟,我吹也是白吹。

在同濟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 馬前卒的回答

想做一流工程師的學弟們不能像我這麼「混」文憑。你們需要比我更紮實的基礎。我也很佩服那些專業精深、成果滿天下的校友們,感謝你們撐起了同濟土木的聲譽。再過30年,我孫子問【爺爺你是好工程師嗎?】我就說【不,但我和無數一流工程師是同學!】

你還說了看不起同學的幾個原因:

沒讀過什麼書。沒去過什麼地方。很多人對自己的定位也非常低。(就是說沒覺得自己是屬於很優秀的人。自我期待也不高。我覺得都是各省高考精英。應該至少自己明白自己很優秀才對。但好像並沒有)

你覺得同學的人文素養低,他們可能昨晚用有限元法模擬了一個重要的的經驗公式;你覺得他們眼下毫無特長,但他找老師討教了一個問題,20年後會用在在標誌性建築上;你覺得他們沒去過什麼地方,沒看過什麼美麗的風景,但他們在工程地質課上記下了不同地區的技術要害,日後會去修長江大橋和青藏鐵路。他們現在自己還不知道自己很優秀,因為他們離總工程師的簽字欄還有30年的磨礪。你急著用中學生的標準來衡量同學,他們卻在為一輩子的精彩人生做準備。這就是你的疑問來源。

當然,我很理解你的疑問。從基因來說,我們是一種設計壽命只有30年的哺乳動物,原始人在20歲上下如果還不是成功的獵人,還唱不出動聽的歌謠,一輩子也就沒啥希望了,所以我們本能地覺得優秀的人應該在20歲就鋒芒畢露,就完成人生的全部成就。

為什麼一到夏天就很容易回憶起學生時代的記憶? - 張林若愚的回答

我們祖先一輩子的生活圈子非常小,基本固定不變,群體中的每個人都和其他人有著深度的接觸,彼此熟悉,並且在同一個群體中過完自己短暫的一生。這意味著一個人在集體中的地位和角色,往往在青少年初期就已經決定了,並且之後很難有機會改變。


他會是一個好的戰士還是一個好的獵人?他在異性中受到多大的歡迎?有多少交配機會?他的品性和能力是否值得託付?——這些問題統統都在十幾歲時就有了一個"蓋棺定論"。對我們的祖先而言,如果他在18歲時被大家認為是一個盧瑟,那麼他可能一輩子都只能做一個盧瑟了。這十幾歲的競爭,簡直就是一輩子成與敗的豪賭。

但我們是現代人,是平均壽命70多歲,職業生涯四五十年的現代人,和原始人已經幾乎是兩種生物。原始人的20歲,對應著我們50多歲的人生巔峰。作為一個未來的長者,我必須提醒學弟,21世紀的世界上有一舉成名的演員,有十幾歲的運動明星,有20出頭的成功寫手(不是作家),但肯定沒有少年得志的工程師——國家從根子上就斷了這種可能性。

註冊結構工程師專業考試要求:

看到沒,最起碼要老老實實幹四年基層工作,你才能有資格考一個獨立蓋章權,當項目負責人。工程能力是積累出來的,不能取巧,不能投機,不能靠運氣,天賦也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只有一天天「平庸」的努力能創造奇蹟。而這正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主要方式:

這個世界上有足球、籃球等競賽的轉播,為啥沒有數學、物理等競賽的轉播呢? - 馬前卒的回答

這個世界每時每刻都在比拼數學、物理和因此衍生的工程技術,慘烈程度和賭注超過奧運會一萬倍,而且媒體爭先恐後直播,只是不用專門圈一個運動場,再雇一批賽事記者來搞罷了。

……雖然新社會平等,體育娛樂不再是「賤業」,但從全局來看,娛樂賽事依然是依附於工業-軍事-科技體系的次要部門。羅馬貴族坐在競技場的觀眾席上為蠻族角鬥士叫好,底氣是帝國軍隊打贏了每一場戰爭,把敵人最勇猛的戰士抓來當奴隸。萬萬不要以為角鬥士的兇悍可以阻擋羅馬兵團的推進,斯巴達克斯已經試過一次了。同樣,不要以為現代社會是圍繞著娛樂性競賽轉的。

……之所以會有人忽略了這個事實,是因為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已經完全改造了整個當代世界,人類很難再看到沒有科學-技術競賽的社會,所以才像金魚好奇「什麼是水?」一樣發問:「數學、物理競賽在哪裡?」

答案是無所不在。

作為同濟學生,其實你在這個成人競技場中的起點還算不錯。只是你得儘早從少年得志和一舉成名的夢想中走出來,儘快適應學校門外的真實世界。當然,你堅持活在中學時代的夢裡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你得和幾百萬藝考生、和幾十萬體校生,十幾萬倒貼錢的網路寫手去比運氣、比身體,那可是比買彩票還渺茫的未來。

最後,祝學弟(妹)績點高,伙食好,善於和同學相處,實習一路順風。過個十年再來給我這個回答做個評價如何?

相關回答:

2015 年 12 月 20 日深圳光明新區重大山體滑坡事件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馬前卒的回答

名校出身卻不從事本專業的畢業生們,你們是做了怎樣的選擇? - 馬前卒的回答

為什麼有的人有豐富的人生經歷,乾的職業多元化,什麼都懂的樣子,但卻一直沒有出人頭地? - 馬前卒的回答

一直讀書讀到博士會不會覺得少了很多人生經歷呢? - 馬前卒的回答

土木工程在未來的太空建築領域會大顯身手嗎? - 馬前卒的回答


其實沒什麼,實際上,題主這個心態在同濟是不少見的一種現象(至少在我在讀本科那個年代,當然距離現在也不算遠),姑且我們稱之為「同濟特色間歇性三期麻風症「。簡單而言,就是同濟內部很多非強勢專業學子對於同濟的文化認可是不高的,認可不高的原因是對於同濟這個集體的懷疑,也是對自我的懷疑。

所以是題主對於所處集體的懷疑,很任性地發泄到對身邊人的否定上。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傳統的同濟培養方式是德式現代學徒制

而且認可不高的這群人往往成績都還很不錯,出身也至少城市中產,自我期待也很高,也非常願意努力。因為成績不好混日子的讀個書找個工作就算了,不會沒事折騰自己。

僅個人的經驗,常見於同濟的傳統工科居多,少部分在傳媒,經管等或許也有一些,而CS/EE由於行業太火,一般不至於自我懷疑。

土建設計汽車相關的專業一直保持著一種介乎北歐設計文化,德國工程師文化並重的一種的精英氛圍,這個哪怕是去這些專業去蹭個課你都可以感受得到精神面貌和自我認同的不一樣。大部分人都自我認同為卓越的工程師,工業概念的創造者,還有一些藝術家的氣質。這種自我認可雖然有點中二,但是它能夠確實能夠激勵到學生的熱情和學習激情,貌似我現在畫得每一張圖都」有所用「。

你的培養方案中,你看的業界最前沿的概念課題;最好的智能化建築方案;最酷的設計產品和工作室的設計理念;哪怕混個課題組也是業內最好的教授指導;聽個講座是來自各個國家,聞所未聞的本土思潮;學校半數選修課也是相關領域的。等等。。

這一系列符號和實際教育投入的加持下,哪怕是熬夜畫枯燥的圖,做不完的project,都貌似可以發光了。為了承續這個自我認同和自我期待,你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自我激勵,以符合這類自我期待。

於是在這種文化認同後,同濟這段日子就成了非常美好而且充實的日子。所以說,同濟其實不僅僅是踏實,而且是非常酷的踏實。

但是非強勢專業進入同濟,本來也是一樣的期待的。。

結果落差非常之大。

其他專業是遠遠分不到這麼好的資源和重視程度的。而這種分野,在進校之初,從文化氛圍上都感受得出來。

進校比較長之後呢?

人文社科自成一個生態,師資其實也在處於上升期。而且這兩類學科本身就比較理想主義,所學的東西也是可以直接加總到自己的認知能力,世界觀培養和個人素養上,有著起碼社科邏輯和分析範式,不會局限在用日常語境來看待問題,並且選擇這些學科的往往和個人興趣是做過考量的。而且我同文科出國方面都蠻不錯,課程質量也非常高,教授也有不少業內非常知名的大神(至少哲學方面不少),我感覺發牢騷的不多。
海洋,環境工程,生科,應用數學,工程力學實驗班等等新興的學科由於學校的扶持,也許也沒多少抱怨的?

傳統工科可能就不同了,先不說同濟本身就不是很重視,研究生選個課題方向都集體去抱汽車學院的大腿,凡是能跟汽車扯上一點邊邊角角的方向,絕對爆滿。
而且這個領域接受著大規模的調劑。
製造業進入轉型期的陣痛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就業也算不得太好。
在對德項目方面,也撈不到多少優勢資源。整體資源包括師資和課程重視程度基本上徘徊在985水平的底線邊上,教授們也是怨聲載道。另外,傳統工科性別歧視還挺常見的。

這部分其實抱怨的其實最常見。

當然經管,傳媒我也偶爾聽到過,原因不知。

所以千萬個人有千萬個同濟的讀書體驗,不過他們未必讀的是一個」同濟「。


我翻開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淺薄無知」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何不食肉糜』?」


看到這題簡直像看到了大學時候的自己,冒著被噴的風險,來講講我的看法。
題主說到的心理落差的來源,說白了都是因為一張北京戶口。
首先我得替題主說一句話,我們人成長在不同的環境里,接受的是不同的教育,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一定是不一樣的。而且當你和周圍人的客觀條件真的有了這麼巨大差距的時候,沒有優越感那是不可能的,這是人性。
我相信不光是北京的孩子會有這種感覺,上海的四大名校,再加上南外杭外這些國際上都響噹噹的學校的孩子,應該進了大學都體會過這種心理落差。在此之以北京為例。

說回題主的問題,你現在一切的感受都是正常的,自己端正了心態在社會上多混兩年自然就好了。

我當時的感受應該比題主更嚴重。題主是北京top10高中,我估計應該是北大附清華附101左右的學校,那我是top3高中出來的;看大家的分析題主是同濟的,那我是你們四平路校區隔壁的那所。上了大學之後的心理落差應該比題主還大不少。
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
一是真的作為帝都的孩子,尤其是好高中出來的,從小真的見識了太多在其他人小時候沒法想像的生活。我冒著被罵秀優越的風險來大致描述一下,高中時候一個年級,今天在電視上見到某某某他爸,明天聽說某某某他媽在中南海工作,這簡直都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隔三差五什麼比爾蓋茨來了,菲爾普斯來了,然後北京市市長來參加個什麼我們的開學典禮;高中同學一畢業開上蘭博基尼,背上愛馬仕的都不值得詫異。一點不誇張,這就是北京高中學生們的日常。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進入到大學裡,怎麼可能沒有心理落差。
二是因為北京(再加上上海吧)確實是全國素質教育推行的最好的城市。理由那自然不用多說了。我們畢竟高考壓力跟其他學校學生沒法比,當時高中學生會、社團、辯論賽、演講比賽、模聯、還有去美國summer school、外事交流活動等等遍地都是,那時候的尖子生,才真的叫「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在高中見識了太多那種「家世比你好,比你還努力」的人。
上了大學之後,我真的需要開始重新審視一群人,叫做「小城市來的學霸」。在我當時的評價體系里,對於優秀的看法是一種畸形的「多元」,因為我是覺得只有所有「元」都厲害的,那才叫優秀,就像一個沒有短板的木桶。對於「小城市來的學霸」這種可能只有一根或幾根長板的群體,我真的不太知道如何正確看待這些人。我們高中同學坐在一起,即使是清北的,也會覺得大學的精英密度,完全被高中甩了二十條街。
三是因為北京孩子離成功太近,敢想敢做夢。高中同學裡,別說清北藤校,就算縮小到哈佛耶魯普林斯頓MIT斯坦福這幾所,也都有身邊的同學就可以去到。一直以來我們都離世俗的「成功」太近了,名校、高薪,這好像就應該是身邊優秀孩子的標配似的,這就是我們一踮腳就夠得著的生活,我們有資本aim for the highest,因為它就是真實地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在這種環境下浸潤下來,進了大學看到很多同學為了進名校恨不得全家把一家子的精力都搭進去了,看到很多同學甚至不敢做一個關於成功的夢,說實話,我真的沒法感同身受那到底是種怎樣的體驗。

人生來平等嗎?根本就不平等。

後來,我見的人多了,摔的跟頭也多了,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
人和人本身的差距,真的比這些所謂的戶籍、家世、學歷、性別等等都大。沒有什麼是你人生的決定性因素。出生地所帶來的差距,有,但遠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
而且,我對於優秀的看法,走向了真正的多元。或者說,我不再會給其他人貼這種「優秀」的標籤。它和道德一樣,只能用來評價自己,不能用來要求他人。
不過,作為一個北京孩子,更要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作為一切既得利益者,都要學會珍惜這些別人沒有的「天賦」,如果降生地也可以算作一種天賦被生來賦予的話。
我最近經常和朋友們聊天,他們說「你之所以沒有任何顧忌可以去追求所謂的夢想,是因為你壓根沒有生活壓力。」
我一想,對啊,我確實是沒有生活壓力,所以我才更不能辜負這一份「天賦」要更加好好努力。我知道很多北京孩子可能都有吃老本的情況,這也正是外界對於北京人詬病最大的地方。在我看來,那是對北京戶口最大的浪費。

再多說一句個人的感受。有時候覺得自己會挺冤的,我甚至有段時間會羞於提起在朋友面前提起自己是北京人,自己來自那麼好的高中。我覺得我沒法承受來自外人那種「你現在所有的東西都是來自於你的戶口」「可能沒了這張戶口你什麼都不是」或者「你一個北京人那麼拼幹嗎」這種話。生在北京又不是我的錯?我的高中好也是自己努力考來的,我做錯什麼了?憑什麼要因此否定我自己的努力和價值?好像因為我的出身高一點,就得比別人更低一等似的,這是什麼道理?這個世界怎麼有這麼多的惡意?所以,記得藏起這些光芒,自己好好努力。

一句話說回來,來自北京,是你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的理由,而不是你優越的資本。如果你真的覺得因為生於北京而此生高枕無憂,可以那也真的別怪別人罵你浪費社會資源,甚至更難聽的話。因為你從精英遍布的地方出來,你有著太多別人沒有的資源和先天優勢,所以社會會對你有更高的要求,一定別辜負了喲。

被朋友看到了答案說我,「你一個北京的都考到外地去了,還有臉回答人家這個問題?!」
我…………(??ˇ?ˇ??)
這日子沒法過了!!!


對於上海北京的高中生而言有這種感覺很正常,

就怕你眼高手低,最後連這些你覺得平庸的人都比不上。


另外,北京與上海是全國高考的兩朵奇葩,因為本地人都不願考去外地,外地又都朝北上擠,導致本地的一些野雞大學分數線比許多985還高。像財大這樣的職業培訓所分數線居然能排到全國前十,同濟財大在浙江的分數線居然吊打浙大,堪稱奇觀。

在這種情況下題主你從北京跑來上海,絕對不是同學裡混得好的,你該收起你的不屑,從吊打身邊這群平庸的人做起,先做到同濟的全平台第一再來鄙視他們,

那個時候你就可以像 @曾博 勃勃嘲諷浙大是所三本一樣,嘲諷同濟有多low了。


我們為什麼顯得平庸?

如果是因為在那些認為我們平庸的人的眼裡,我們沒有去做一些看起來驚天動地燃燒青春的大事,我們每天面對和思考的都是一些瑣碎的事,那麼這未必能證明我們是真平庸。大學的生活本來就是單調的,真實的生活本來就沒有那麼多轟轟烈烈的東西,何況讀書階段本來就是在積累。

真正能讓我們變得平庸的地方在於,一個人永遠停留在他的舒適區里,再也不進步。比方說,以前我們也會為人付出,會不計回報地為目標努力。但是在經歷了挫折,遇到了一些愛貪小便宜的人,或者努力沒有結果,我們開始學會小心翼翼,開始學會找捷徑,凡事我們都要考慮個利弊,計較個公平不公平,自己道歉要別人先服軟,並且自以為這就是所謂的成熟。

於是,對於班級活動,再也沒有人願意出來組織,因為那意味著麻煩,意味著有可能的吃力不討好。所以最後,同學一場,但是大家卻毫無羈絆。

於是,面對喜歡的人,因為怕被拒絕,不願意把愛說出口,因為怕被傷害,也不願意付出。所以最後,青春一場,那麼多合適的人插肩而過,只能接受父母安排的相親。

面對工作,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總覺得單位福利太差。怪老闆不懂得慧眼識英才,所以從不願主動多干一點額外的活。而老闆想,你不怎樣怎樣,去證明你有這個能力,我怎麼給你舞台?所以最後,朝九晚五一場,只是渾渾噩噩。

父母老了病了需要照顧,計較兄弟姐妹之間的分配,或者遺產的繼承,怕自己落不到好,所以不願主動承擔,所以最後,養育之恩一場,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們總是以害怕被傷害的理由來傷害別人,我們總是擔心危險而讓自己生活在一種安全的假象里。我們為什麼顯得平庸?因為我們害怕風險,因為我們只接受穩定。而穩定,正意味著平庸。

所幸,我們還年輕。且等等看,有些人會改變的。

最後,分享一段電視劇《天道》的丁元英的話:


同是今年大一,狀況也差不多,只不過你在上海,我在北京。

開學的時候我也很困惑,我和我之前朋友的很多我們覺得很正常的行為在他們眼裡根本就是神經病,比如說花100塊錢吃一頓飯,比如說買正版遊戲,比如說自由行。我是個很閑不住的人,開學倆月左右學校的四個食堂還有周邊的館子基本就摸的差不多了。但是我的舍友們每天幾乎都只在自己樓下最近的食堂吃,去外面兒吃基本上也是先問我哪兒20塊以下能解決去哪兒。


考到一個大學,只能說明你們學習方面的能力,或者說考試方面的能力在一個水準上,說明不了別的什麼。自身素質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地域,人生經歷這些東西的影響。被你我認為平庸的那些人他們自身沒有錯,可能只是生在了一個高考大省或者生在了一個視成績為一切的家庭,外界的壓力讓他們只能專註於學習,家長又不專註於素質教育,所以就培養出了這樣的孩子。

其實我上了大學之後接觸的有些人真的讓我感覺到觸目驚心。拿我一個舍友舉例子吧,家在北京河北界線上,家裡務農,日子過的也不是很富裕,雖然有北京戶口但是長這麼大一共進過北京兩次,上了大學才認識的微波爐,地鐵這些東西。這些我覺得都沒什麼,小地方考來的家裡困難的孩子多了去了。但是我為什麼說觸目驚心呢?因為這個人沒有求知慾。他沒有學習任何新事物的慾望,因為家裡窮,所以他對所有他買不起的東西都說不喜歡,對所有吃不起的東西都說不喜歡吃。所有的接受的信息幾本都是被動接受的。平時天天蹲的屋裡凳子上看學校發的各種冊子和思修課本兒,我有次問他說你為啥看這個啊,他說因為沒別的書可看啊。之後我帶他去了一趟書店,帶他逛了逛,之後他也沒再去過,我問他你為啥不去了啊,他說買書太貴了,我說那你可以去圖書館借啊,他說懶得去。這哥們兒真的是完全沒有愛好,每天主要任務就是應付完學校,老師布置的任務然後蹲凳子上發獃。平時我們去做實驗,出去參觀,他永遠是跟邊兒上站著,出去玩兒也永遠就是一句:沒錢,不去。
不對,他其實有一個愛好:省錢。有一次我們宿舍一起吃泡麵的時候聊起來如果一周一直吃泡麵會怎麼樣,他說他干過這事兒,還干過什麼每天一個燒餅過一周,每天三包乾脆面過一周這種事兒。。。。。問他為什麼,還是那句話:沒錢,省錢。

我認識很多特別勵志的朋友,家庭的不幸,貧窮,悲慘的經歷都不能讓他們向生活屈服。活的照樣多姿多彩,該玩玩該鬧鬧,人際關係處的也不錯,對新鮮事物也是敞開懷抱,不是因為自己沒有能力得到就拒之門外。我很佩服他們,一塊兒玩的也沒什麼障礙。所以之前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出身不能決定什麼。上了大學才發現,原來一個人出生的地方,家庭的素質能對一個人影響那麼大。

貧窮不可怕,閱歷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努力,不上進。

不過我覺得一個一流的大學還是有很多可交的朋友的,藏的深的大神有的是,就是得自己學么。多參與參與自己感興趣的社團吧,按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找,總能找到和你聊到一塊兒去的小夥伴兒的。

還有一點建議,也是我認為我在大學這幾個月生活里學到的最有用的一點:習慣了孤獨。畢竟不可能走到哪裡都有聊得來的朋友,就算自己一個人,也要把日子過的好好的。
努力吧,既然不滿於現狀,那就跳出現在這個圈子,到更棒的地方去,認識更多更棒的人。
你孤獨地努力著的每一天,都是幫你走向更高平台的墊腳石。

與君共勉。


推薦閱讀:

有什麼牌子的鞋適合大學男生?
平底鞋要怎麼穿顯腿長,有什麼秘訣嗎?
你的暗戀故事是什麼樣子的?
有多少人從大學戀愛到結婚,你們幸福嗎?
諸多郵電大學中的「郵電」的意義是什麼?

TAG:上海 | 北京 | 教育 | 大學 | 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