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未來會是什麼樣的?
如果一切發展都理想的話,未來某一個時候,在主要的農業產區,是家庭農場及其僱員、農業生產經營性公司或為農業提供服務的公司及其僱員,是不是還有合作社,這得由其存在的成本及產出的效率來看。凡直接參与農業生產的,可稱為農民,佔總人口不多,不會超過10%。網上查了一下,說美國農業從業人口只佔2%,英國只佔1.8%,日本3.4%,韓國7.7%,不知準確度如何?非常低是肯定的。
農業可能永久性的有一個問題,就是生產季節性帶來的忙閑不均,依據發達的交通,可能會有一些學校的假期,會與忙季結合起來,學生們假期中,會使用各種易操作的機械,短暫參與農業生產。
還有一部分人,會選擇居住在農村,也可能和農民混居。他們中的一部分,可能屬於農村龐大水利等公共設施的管理人員,還有一部分,從事一些自己喜歡的農業生產活動也說不定,而不是以農業為業。他們可以和農民一起稱為農村居民,如果這樣算,就要多一些。他們的混居地,將以農村社區的方式存在。
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氣候條件差異很大,農業生產條件和成本會有很大不同。當著農業主產區的供給商品率變得非常高時,會對部分區域的農業商品生產構成很大擠壓,並以主產區運銷成本承擔極限為邊界。這部分地區,最有可能是山區,牧區、林區等,會形成部分主要農產品的自我供給,同時許多特色產品外運。
最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佔用的土地資源很少,最少的人口居住在農村,更少的人口從事農業,將最大量的土地、林地、牧場等作為他們的生產場所。
謝邀。為了點小錢把手中的地流轉出去了,成為無產階級。
當然了,無產階級是集權金字塔社會的大多數。
家來自農村,說一說我們那裡的情況吧。地處華北平原北部,主要種植糧食作物育小麥和玉米,一年兩季,地勢平坦氣候合宜,很適合機械化作業。個人感覺現在種地還是比較容易的了,耕地、播種、澆水、收穫完全機械化,而且收穫的玉米是直接剝完皮的,十畝地從收穫到再種上新的作物也就一兩天,整個生長期管也很簡單,基本就是澆澆水。即使是這樣,我們那裡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到城裡去買了房,農村的房子空了很多就那麼荒著,地也不種了,大片大片的土地成為荒地,看著有點心酸,是因為現在生產力發達了就可以這樣肆意浪費了嗎。
從現在的現象可以感覺到,未來會越來越多的離開農村,而留下來的大量土地集中管理和種植應該是最好的出路,就類似美國的那種大農場模式。土地規模化運營以後,與之配套的服務也會發展起來,比如農資公司,農業機械化產業,農民聚集區的醫療、娛樂、教育等配套都應該得到充分發展。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包括宅基地),還可以重新優化農村的勞動力配置。感覺現在的農村還是缺乏科技和知識,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大都不願意回去,而農村裡有點知識頭腦靈活的又大都去城鎮化了,所以農村的知識儲備還是很欠缺的。
以上是針對平原地帶適合大面種植農作物的區域,相對來說資源充足容易規劃,而對於很多山區地帶似乎就不容易實現了。去過吉林的一些地方,很多丘陵,土地都是沿著山坡開發的,雖然面積很大,那地方地廣人稀,一家可以有幾十畝地,然而種植基本都是靠人力,收穫也是,遇到不好的年頭也會發大水,這些地方的農民算是更不容易了。不過這些山區地帶一般都是山青水綠,環境很好,種植糧食作物很難得到很大的收益,個人覺得如果開發一些經濟作物和旅遊服務業或許可以有發展,前提是交通問題要解決。否則的話,願意留在農村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未來是多久的未來?
20年內還看不到大多數農民能富裕的希望. 先等現在老一輩農民不在了,農村人口一下子少很多了,才可能開始變的有希望. 別再跟我瞎扯種大棚菜了啊,我知道天涯上號稱自己是農民的最愛講大棚菜很賺錢了.這種人才真的不了解真正的農村,大棚菜這種只適合靠近城鎮交通方便的農村. 因為大棚菜是為城鎮居民服務的. 偏遠地區的農村種大棚菜,你賣給鬼吧.
未來農民會消失。
因為農民是一個代表階層身份的詞,而不是職業。而未來只會有從事農業的工人。
當然,如果堅持要繼續採用農民這個詞,也未嘗不可。只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階層必將不復存在。
過個十幾年後,部分發達地區的農民就會類似小農場主了。
1. 臟活累活全部僱人干(雇的是沒地的農民工)
2. 人均耕地增加,機械化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了
3. 因為#2,規模化產業化相對容易了,所以產銷結合會好些
4. 農民的收入肯定會越來越高
開會前預測的方向是工商業資本進入農村,農民成為產業工人。但是,根據今天的《決定》中,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這樣看來似乎又不太可能,總之看實際情況吧,經常是政策放開後,民間自己闖,然後看效果比較好再明確法律法規。
【不會是什麼樣!】
應該的做法是消除城鄉二元,把更多的人轉移為完全的城市人(市民)和工人——雖然那樣可能不利於抵禦經濟危機
●另外連總理都說了,未來必須有20%到30%的人(還是兩、三億來著?)來從事農業——必須有這麼多人是農民——【這已經欽定了,那些幻想著就剩下百分之二、三的人洗洗睡吧】
●中國絕對是人多的國家而不是人少的國家【中國有大規模的隱形實業人口——中國的失業率從來不統計農村人。】
●中國在城市和農村實行的幾乎是兩種完全不同【完全不同的制度】。所有資源首先是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分配的,第二層才會在城市內部和農村內部分配。一個城市人跟農村人的生活經歷幾乎是截然不同的!
●未來五年城鎮人口率目標才是要提高5個百分點。【從35%——40%】。並且國家在大力控制城市的人口。——所以農村人要變成城市人的路徑從來都不暢通,甚至是有意製造障礙(說到這你有沒有想到生活中碰到的各種具體的相關的困境?各種政策的制定幾乎都是不希望農村人留在城市的,包括大山裡的孩子,對最近的童工都希望把人家「送回大山」——再讓人家自己通過層層大逃殺走出去——怎麼那麼殘酷呢?)(是誰制定了城鄉二元你是知道的)。
●那些說什麼現在農村戶口值錢,誰誰誰羨慕農村人的省省吧,我們這裡不是這種情況。
●所以結論——不會怎麼樣,老樣子,不用期待。
——————
在中國只有有工業的各大城市才是有財政能力的,才會有一定的錢提供各種公共服務,越大的城市越有這種能力。農村和鄉鎮都沒有能力提供公交這種公共服務更別說其他,因為他們是中國的【非工業化世界,生活在前現代。】
其實我認為應該做的是:
●廢除城鄉二元,
●就像村裡的小學都遷到了鎮里,鎮里的初中又遷到縣城一樣。【有人反對這個政策:我認為與其還是留在那裡——不如:村裡的人都遷到鎮里,鎮上的人都遷到縣城(我當然不是說強制遷,而是說應該這樣集聚和布置。)】
●然後各種鎮級市建立起來,布局工業商業。擁有財政,他們都是城市。然後農村基本上沒太多人了
●當然更重要的是各種省會地級市應該繼續擴容,然後城市旁邊的農村可以弄成是美國郊區住宅那樣的。
●然後中國大力發展各種產業。然後更多支持自己國家的品牌。
●最應該參考的是,日本的市町村,台灣,韓國,美國,歐洲……都是這種狀況,他們都是一個類似於中國地級市,甚至縣的區域內,然後根據人口的多寡,分成了市,鎮,或村。【他們的市鎮村是平等的關係,而不是隸屬的關係……這個很重要!】
●我們也應該把農村,鄉鎮等視為人口少的和居住分散的居民點,他們的本質也應該是城市!在外國2000人也可以是城市,在中國還得十萬人(這雖然有中國特色卻不太科學)看了些回答,有不少悲觀的態度,有些覺得農村將成為老弱病殘基地,或者年輕人再也沒有人去種地什麼的,反正就是農村將會「衰敗」。不說未來農民會變成什麼樣,先說說農村發展的問題。
我對未來農村信心滿滿。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也會像工業一樣,通過農民收入這一絕對指標,來調節社會資源分配調節人員的正常流動,並且對農業地域,對經營模式進行優勝劣汰的選擇。和工業發展的情況一模一樣,企業化,精品化,規模化,品牌化,直銷化將是未來農業的方向(日本農業,台灣農業都是先例)。
農村如果「衰敗」(要說明一下,八九十年代,農村人口多,種地積極,但是大家都很窮,這不應理解成農村繁榮,現在人口減少也不應該理解成衰敗),不是因為它是農村,一種原因是那裡確實不適合或者是不應該有人類生存,一種是現在的經營模式不適合規模農業。
上次看一個新聞,說是西北一個村,幾百畝地都沒有人種了,就一對中年夫妻還留在村裡種地。新聞里,漫山遍野都是光禿禿的,好像是陝西某個地方。我想說,這些地方沒有人種地不是好事嗎?因為那裡的農村本應該是自然植被覆蓋的地方,是人類破壞了原來的生態環境,硬是去種莊稼,收成不好不說,還破壞了生態。大家去城裡上班,如果能比村裡種莊稼好,何必回村裡呢?這樣的農村衰敗難道不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嗎?
第二種情況,有一個回答里也有提到,本人經常去湖南也有看到。就是湖南湖北這些農業先天條件還不錯的地方,很多地方也是拋荒普遍。這些地方,現在的農民還太多了,大家還沒有能夠完全放棄土地(很多70歲以上的農民還在種地),土地的集約利用成本還太高。等到成本合適,自然有人有企業願意投資。農民可以已土地入股分紅,和在城市上班一樣,農民也可以住在城鎮,然後早上到村裡上班,下班回到城鎮。
總之,從市場經濟角度上說,現在農村人口下降,正體現了社會進步,為規模農業打下基礎。
再來看東部的農村(就浙江安吉來說),因為自然條件因素,地域因素,思想觀念因素,勤勞因素等等,發展的確實不錯(也經常上新聞聯播)。農民收入不會比城裡打工低(勤勞的前提下)。特別是開發了旅遊,有特色農產品的一些地方,就收入來說,遠遠超過了城裡的平均工資。如果涉及拆遷,還能得到一大筆補償。很多人就是進城,也絕不會把戶口遷出農村。十幾二十年前很多人高價買的農轉非,現在想遷回農村都遷不了,腸子都悔青了。當然,排除拆遷因素,農村戶口如此吸引人的一個很大因素是:農民和城鎮居民一樣,收入不錯,有醫療保險,有養老金,關鍵還有土地。不管是自己種還是交給別人規模化經營,土地就是資產。但是,即使如此,雖然農村戶籍人口好像沒有減少,但真正的農民數量減少明顯。年輕人還是選擇去城市工作,或者開店,但是農民的戶籍必須得保留的,我們且稱之為「戶籍農民」。戶籍農民會返回村裡變成真正的農民嗎?只能說,極少數才會,但是這極少數就是準備做規模化農業的那批人。其他的戶籍農民,最終是土地主,似乎是不勞而獲的拿到土地租金。這像極了當年的城市戶口,有城市戶口你就能分配工作,或者分房拿低保這些。
村莊消失,農村居民居住在公路兩旁,形成線性社區;
農畜散養消失,集中式養殖廠房和屠宰廠更加自動化;
……
未來會沒有農民,按現在的發展趨勢下去。我所在地基本看不40歲以下從事農業的人,而這個小鎮是傳統的農業鄉鎮。那都是誰在種植呢?老農民們,60歲都算年紀輕的。他們的子女多半都不住村裡,住村裡的也不會去種植。他們依靠聘用外地勞力乾重活。因為種植的是經濟作物,收益尚可,所以能僱傭人。我常常想十年後會是什麼情景,這些老農民們真的干不動了。
我認為主要是農民對土地的這種感情沒有了,社會也以當農民為恥,讓年輕人不願意回到土地上。其實我們這一畝地經營的好的,可以有幾萬塊收入,比打工強。
也許以後又會強制農民回歸吧,或是在城市無法立足,無奈回歸。但那時將是很困難的時候了。還是希望能有更多人來關心農村。
新一輪的土地改革席捲而來,那麼農民的土地講面臨什麼樣的命運? 第一、被有錢人承包,或者叫做流轉 現在的土地太分散了,小戶為主,導致種地成本高,農產品價格難以達到與國際接軌,故,將來農民的土地要被流轉,這也是國家的指導思想。其實流轉就是承包的意思。
被哪些人流轉呢?當然是有錢人了。現在很多有錢的大老闆都開始回家圈地,順應國家政策。他們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大面積流轉土地。不過,也不一定都是有錢人,也有可能是有知識的文化人,比如回鄉創業的大學生,或者新農人,他們看到農村的機遇,回鄉包地創業。
可能指數:五顆星,按照現在情況,這是最可能的命運
第二、農民進城,土地歸集體所有 現在國家鼓勵農民進城,將來,很大一部分農民可能在政策的支持下進城了。那麼農村的土地怎麼辦?
我們憲法規定農民的三塊地是集體所有,而集體是以什麼來界定的呢?你是農村的戶口,你當然是農村集體一員,如果你戶口遷徙了,你不屬於農村集體了,這三塊地是不是就不是你的了,要流失了?這些地去哪裡了?現在國家在探索各種模式,找到最合理的農民進城后土地的處理辦法,例如有償宅基地退出制度等。未來,這些地可能是歸於集體所有,重新分包。
可能指數:三顆星,這樣子的方式需謹慎進行
第三、老農不願承包,仍舊是土地的主人 將來,農村會有更多的人進城,但是年紀大的農民不願意進城,守著自己一生眷戀的農村,干著自己一生都喜歡的職業--務農。他們鋤禾日當午,他們守著自己的土地,一直勞作。所以,未來,仍舊是家家戶戶分散土地的形式。 可能指數:兩顆星,這樣子的方式不適合我國農業發展。
像中國這種資源匱乏(礦產石油可耕種土地等等)、人口巨多的國家,只有工業化一條出路,改革開放已經有大量的人口從農業轉到了工業上去,當然還只是比較初級的接單加工製作工業,相信未來隨著更多人口轉到工業上去,會推動著工業向高端發展。
30年改革開放,目前最原始的就是農業、農村了。。。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工業化的組織了。。。無法逆轉。也只有這樣,才可能保障農業的安全及可持續性。
至於文件里說的「堅持家庭為主」。。。個人認為,可能考慮社會安定的因素更多。因為農村人口目前還是最大,如果宏觀經濟、就業有大的波動,暫時回歸農村,不至於無家可歸,引起社會問題。
既然說到了土地問題,自然是要區別對待。我先說說我們那裡的情況吧。我家是位於東部沿海地區的農村,那裡城市經濟較發達,人口眾多。因靠近城市、交通便利、水利條件發達、有蔬菜批發市場等原因,成為了相應城市的蔬菜種植供應基地。
因蔬菜產值較高,父輩們一直在從事蔬菜種植,但因為人均土地面積較小,所以土地相當金貴,每次機動地都有爭到1800-2k每畝。現在就產生了這樣一種情形:想擴大規模種植,卻沒有土地可種植;想大量投入,卻因為政策不穩定(說不定哪天土地就被抽走收回了),不敢投入。
所以,我想說的是,就是種種不確定性,造成了有一部分有關係、有能力的農民收入還是不錯的。
到底會發展成什麼樣子,都在拭目以待,也在期待中繼續努力耕耘。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著20多年的變遷實為震撼。下一個20年,不敢想像我們的農民、農村、農業會變成怎樣?
消失。而且會以大規模的戰爭形式消失,近現代戰爭總的說來就是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方式,消滅土地貴族和農民。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其實就是淘汰消滅上一個社會形態的遺民。
農業發展的目標簡單概括為就是實現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在於增加農民收入。這其中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就是農業科技本身的發展,如果我們參考西方農業的現狀,基本上可以看出中國農業的發展趨勢,即集約型、產業化、信息化。集約型大致就是排名第一的@周曉農所說,農民總數降低,家庭農場壯大,農業走向機械化,農民更加職業化。產業化是如今農業領域非常關注的,尤其是在科技創新方面,如何能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經濟產品走向市場,實現農業的自我發展,其中就涉及到產業鏈的方方面面,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高校、研究所都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產學研、科技協同創新。信息化就不用多說了,現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農村信息化都做的很不錯,很多鄉鎮都有信息點信息庫等服務模式,雖然說還沒有完全發揮作用,但是總歸是一個非常好的趨勢。
第二是農民本身的發展。個人認為將來農民職業化意味著農民的素質會越來越高,一是會有更多的高學歷從業者會選擇農民這個職業,二是會有類似於農民大學這樣的組織來提高現有農民的知識水平。
第三就是國家的政策傾斜。提高農民收入最直接的手段莫過於政府補助津貼。這個目前實現起來比較有難度,但是長遠來看也是一個趨勢。
總結來說,農業是典型的靠天吃飯、科技成果轉化周期相對較長的行業領域,在一段時間內也許農民的生活質量不會太明顯的改善或者呈現不均衡化,這都是發展的必然階段。這個社會,農民沒有未來!
這個國家不會放開的吧,農民失去了保障,很危險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杜海濤下跪權志龍事件?
※如何看待「韓國母子三人被性侵十年」?
※花木蘭問題賈玲應該道歉嗎?
※CCTV 的新聞直播是實時直播,還是做了延遲處理?
※經常看到新聞說下水救人的英雄,把被救者推上岸,自己體力不支犧牲,為什麼能夠把一個那麼重的人救上來,卻沒有最後的力氣自己也上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