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林徽因群發電報?

林徽因群發電報

  林徽因在美國讀書時。一天,徐志摩收到林徽因一電報,內容大致是:「我在國外一個人生活很苦悶,希望你能給我寫寫信,對我也是一種安慰,一種溫暖。」徐志摩看到電報後,大喜過望,隨即寫了一封長信,情意綿綿。

  第二天,徐志摩到電報局去發電,哪知收電報的人看到徐志摩的信後笑著說:「先生,我今天已經收到四份發給這位黛徽絲的電稿了,你是第五個!」徐志摩很不高興地說:「你不要胡說,這女士只有本人一個朋友。」這位收報員見徐志摩不信,隨即拿出其他四人的電文給徐志摩看。徐志摩一看,天哪,竟是留美的四個老同學(陸小曼回憶,其中一人似是張似旭,其他三人忘了)。徐志摩非常生氣,馬上去責問張似旭。張開始還以為徐志摩哪裡聽的消息,不肯承認。徐志摩見他不肯講,就拿出林徽因寫給他的電報給張似旭看,張一看,和他的那份一模一樣。兩人原以為林徽因是對自己情有獨鍾,誰知一人一份。他們倆隨即到另外三人處,拿出電文一看,都是一個稿子。五人大怒,覺得情感受了欺騙,就共同簽名給林徽因發一電報,把林大罵一頓。徐志摩經過此事,對林徽因也心灰意冷。


子一藤劉:你讀過的最讓人心酸的句子有哪些?我的另一個答案,無人問津,怪可惜的,希望你們會喜歡

來源於林吧的一個前輩。附上鏈接。

流言中的林徽因

一、愛上金岳霖

這個流言起源於林洙的書《梁思成,林徽因和我》:
我忽然想起,社會上流傳的關於金岳霖為了林徽因終生不娶的故事,就問梁公,是不是真有這回事。梁公笑了笑說:
「我們住在總布衚衕時,老金就住在我們家的後院,但另有旁門出入。可能是在1932年,我從寶坻調查回來,徽因見到我時哭喪著臉說,她苦惱極了,因為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怎麼辦才好。她和我談話時一點不像妻子和丈夫,卻像個小妹妹在請哥哥拿主意。聽到這事,我半天說不出話,一種無法形容的痛楚緊緊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凝固了,連呼吸都困難。但是我也感謝徽因對我的信任和坦白。她沒有把我當一個傻丈夫,怎麼辦?我想了一夜,我問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還是和老金一起幸福?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個人反覆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覺得儘管自己在文學藝術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修養,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學家的頭腦,我認為自己不如老金。於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結論告訴徽因,我說,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了老金,我祝願他們永遠幸福。我們都哭了。過幾天徽因告訴我說:她把我的話告訴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當退出。」

【而真實的情況是,金岳霖這個時候根本不在國內。】

1931年,我又有機會到美國留學一年,我就到哈佛大學的謝非先生那裡學邏輯。我告訴他說,我教過邏輯,可是沒有學過。他大笑了一陣。…… 無論如何,我走上了比較著重在分析的哲學了。—— 《金岳霖文集》第4卷

金岳霖在 1931到1932年間趁休假赴哈佛隨謝佛補習數理邏輯。
—— 劉培育主編《金岳霖的回憶與回憶金岳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增補第2版

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網站上金岳霖的網頁介紹:
l926年金岳霖受聘到清華大學任教,歷任講師、教授。l931年休假出國,在哈佛大學聽謝非教授講邏輯學。

清華當時有個規定:教授們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學術休假,公費去外國訪問進修

這就是說,金岳霖在1931年的某個時間,去了美國學習,時間為一年。那麼到底是幾月去的呢,我們看看徐志摩怎麼說的。

以下兩則皆錄自 徐志摩 《愛眉小札 書信》
一九三一年七月四日自北平
愛眉:
……老金他們七月二十離北平,他們極抱憾,行前不能見你。小葉婚事才過,陳雪屏後天又要結婚,我又得相當幫忙。上函問向少蝶幫借五百成否?
競處如何?至念。我要你這樣來電,好叫我安心(北平電報挂號)。「董胡摩慰即回眉」七個字,花大洋七毛耳。祝你好。
摩親吻 四日
一九三一年七月八日自北平
愛妻小眉:
……你的鞋花已買,水果怕不成。我在狠命寫《醒世姻緣》序,但筆是禿定的了,怎樣好?
詩倒做了幾首,北大招考,尚得幫忙。
老金、麗琳想你送畫,他們二十走,即寄尚可及。
楊宗翰(字伯屏)也求你畫扇。
你的親摩
七月八日

以上。金岳霖1931年7月20日出發,公費進修一年去美國學習數理邏輯,自然在1932年8月左右回來,趕上9月清華開學。 且金岳霖在去美國之前,一直跟麗琳租著凌叔華家的房子同居,壓根沒見過林徽因幾面。【怎麼就變出來林徽因大著個肚子,跟老公說愛上了一個只見過一兩次的,有女朋友的,十個多月前就到地球另一端去進修了的人?】

二、八寶箱事件

關於八寶箱的流言,起源於凌書華給陳從周的信件:
1、1982年10月15日,客居英國倫敦的凌叔華致信陳從周:
……不意在他飛行喪生的後幾日,在胡適家有一些他的朋友,鬧著要求把他的箱子取出來公開,我說可以交給小曼保管,但胡幫著林徽音一群人要求我交出來(大約是林和他的友人怕志摩戀愛日記公開了,對她不便,故格外逼胡適向我要求交出來),我說我應交小曼,但胡適說不必。他們人多勢眾,我沒有法拒絕,只好原封交與胡適。

2、1983年5月7日,凌叔華再次致信陳從周:
其實那時大家均為志摩暴卒,精神受刺激,尤其是林徽音和他身邊的摯友,都有點太過興奮。我是時恰巧由武漢回北京省親避暑,聽到志摩墜機,當然十分震動悲戚。……
至於志摩墜機後,由適之出面要我把志摩箱子交出,他說要為志摩整理出書紀念。我因想到箱內有小曼私人日記二本,也有志摩英文日記二三本,他既然說過不要隨便給人看,他信託我,所以交我付存,並且重託過我為他寫「傳記」,為了這些原因,同時我知道我交胡適,他那邊天天有朋友去談志摩的事,這些日記恐將滋事生非了。因為小曼日記內(二本)也常記一些事事非非,且對人名一點不包含,想到這一點,我回信給胡適,說我只能把八寶箱交給他,要求他送給陸小曼。以後他真的拿走了。
日來平心靜氣的回憶當年情況,覺得胡適為何要如此賣力氣死向我要志摩日記的原因,多半是為那些他熱衷政治,志摩失事時,凡清華北大教授,時下名女人,都向胡家跑,他平日也沒有機會接近這些人,因志摩之死,忽然胡家熱鬧起來,他想結交這些人物,所以得製造一些事故,以便這些人物常來。那時我蒙在鼓中,但有兩三女友來告我,叫我趕快交出志摩日記算了。我聽了她們的話,即寫信胡適派人來取,且叮囑要交與小曼。但胡不聽我話,竟未交去全部……
那時林徽音大約是最著急的一個,她也同我談過,我說已交適之了。

把林徽因、胡適、凌書華幾個人的往來信件和日記串起來看,整個事件就很明了了。

徐志摩死後,胡適牽頭整理他的遺作,所以請凌叔華把徐放在她那裡的八寶箱拿給他。
【1983年5月7日 凌書華給陳從周的信】

1931年11月26日,晚,凌叔華晚上約葉公超去看徐志摩放在她家的八寶箱。葉公超看到了康橋日記。(之後凌叔華把箱子交給了胡適。) 【由您處取出日記箱後,約三四日或四五日聽到奚若說:公超在叔華處看到志摩的康橋日記,叔華預備約公超共同為志摩作傳的。據公超後來告我,叔華是在十一月二十六日開會(討論追悼志摩)的那一晚上約他去看日記的。(林徽因32年元旦給胡適的信)】

1931年11月28日,晨,林徽因從胡適那裡拿到八寶箱。胡適的目的是請林徽因編遺作目錄。
【十一月二十八日星期六晨,由您處拿到一堆日記薄……您要我看一遍編個目錄(林徽因32年元旦給胡適的信)】

之後,林徽因聽說凌叔華私扣了康橋日記。
1931年12月7日,凌叔華找林徽因要一些徐志摩寫給林的信件,用來編「志摩信札」。林找她要康橋日記。
【追悼志摩的第二天(十二月七號)叔華來到我家,向我要點志摩給我的信,由她編輯成一種「志摩信札」之類的東西……最後我向她要看公超所看到的志摩日記——我自然作為她不會說「沒有」的可能說法,公超既已看到。我說:聽說你有志摩的康橋日記在你處,可否讓我看看,等等,她停了一停說可以。(林徽因32年元旦給胡適的信】

1931年12月9日,林徽因依約去凌叔華家拿康橋日記。凌不在家,留條說日記還沒找到。

1931年12月14日,凌叔華送了半冊康橋日記去林徽因家。

1931年12月28日,胡適去信凌叔華,索要另半冊康橋日記。
【昨始知你送徽因處的志摩日記只有半冊,我想你一定是把那一冊半留下作傳記或小說的材料了。

但我細想,這個辦法不很好,其中流弊正多,第一,材料分散,不便研究,第二,一人所藏成為私有秘寶,則餘人所藏也有各成為私有秘寶的危險,第三,朋友之中會因此發生意見,實為最大不幸,絕非死友所樂意。第四,你藏有此兩冊日記,一般朋友都知道。我是知道的。公超與孟和夫婦皆知道,徽因是你親自告訴她的,所以我上星期編的遺著略目,就註明你處存兩冊日記。昨天有人問我,我就說:"叔華送來了一大包,大概小曼和志摩的日16都在那裡,我還沒有打開看,所以我今天寫這信給你,請你把那兩冊日記交給我,我把這幾冊英文日記全付打字人打成三個副本,將來我可以把一份全的留給你做傳記材料。
請你給我一個回信。倘能把日記叫來人帶回,那就更好了。
我知道你能諒解我的直言的用意,所以不會怪我。
(胡適12月28日給凌淑華的信)】

1932年1月22日,凌叔華把手上的半冊康橋日記交給胡適,但仍然私自截去4頁。
【胡適日記 1932年元月22日:

……為了志摩的半冊日記,北平城鬧得滿城風雨,鬧得我在南方也不能安寧。今天日記到了我的手中,我匆匆讀了,才知道此中果有文章。
我查此半冊後幅仍有截去的四頁。我真有點生氣了,勉強忍下去,寫信去討這些脫頁,不知有效否。後面是今早還日記的原書。這位小姐到今天還不認錯!】

林徽因拿到手的這些日記,在她死後多年,被林家的某位家人銷毀。
【我1982年為一卷本《徐志摩選集》寫序,僅就聽說林徽因當年爭到的一部分而言,說過物隨人非(她於1955年病逝),確知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終於消失了,倒並不是出於紅衛兵的打、砸、搶。這是我當時特向金岳霖探聽到的下落——卞之琳】

此事起因,無非是收集徐志摩遺作,為文集做準備。凌叔華答應拿出,卻又私扣,幾次三番,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何況,徐志摩遺物本來是胡適向她索要,賴不到林徽因頭上。

按照凌叔華的說法,康橋日記是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戀愛日記。但是,這本日記陸小曼看過,沈從文看過,葉公超看過,胡適看過,這幾位從來沒有林和徐談過戀愛的說法。林徽因保存這些日記到死,然後留給了梁思成,真是戀愛日記,哪能如此坦蕩。

至於日記最後被誰銷毀,這其實也很好推測。當時梁再冰在國外,梁從誡並不跟父親同住。而紅衛兵貌似對此也沒什麼興趣。當然,被銷毀的似乎並不止這些日記,包括林徽因和梁思成之間的信件情書,也都不見了蹤影,已知的出版物中,只有梁思成寫給林洙的一封情書。

似乎梁思成這輩子只寫過一封情書,就是給林洙的。

三、康橋之戀

康橋之戀這個謠言,實在不確定起源在哪,有可能是凌叔華,或者陳從周,或者其他什麼人。

大概意思就是徐志摩林徽因兩人在英國期間有過戀情,抑或談婚論嫁,以至發展到逼迫張幼儀離婚等等等等。

嚴格說,康橋之戀的說法,是後來徐志摩研究者們提出的觀點。他們這算是推論,自認為很美好,說多了大家就信了。推論的依據是陳從周編的《徐志摩年譜》,裡面提到「是年林徽因在英,與志摩有論婚嫁之意,林謂必先與夫人張幼儀離婚後始可,故志摩出是舉,他對於徽因傾倒之極,即此可見。

: 陳從周的話是關於徐和林有過戀情的最早記載。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編劇更是把這種關係放大了,加強了,影響也最「深遠」。在堅持徐和林有過戀情的研究者中,韓石山,陳子善是最著名代表。

林徐的確是對對方傾心」這個觀點至今都沒有任何證據來證明。林從八月中就沒有見過徐志摩,徐九月中才提離婚,完全無法證明「徐為此跟張離婚是真」。

1920年9月15日林徽因回到倫敦,考入聖瑪麗學校。學校距離寓所大概兩英里。

徐志摩1920年9月24日離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赴英。10月上旬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讀博士學位。
1920年11月26日寫信叫張幼儀來英國。
徐志摩1920年11月26日致父母信,《志摩的信》學林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大約在1921年3月中下旬,徐志摩和張奚若一起拜訪林長民,認識了林徽因。之後經狄更生介紹,去劍橋做了特別生。
【張奚若《我所認識的志摩》:當我1921年和他在倫敦重聚時,他因分手半年,一見面就很得意地向我說他近來作了一篇文章。
張奚若對梁從誡說過:你們的媽媽當時梳著兩條小辮子,差一點把我和志摩叫做叔叔!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里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我認識了狄更生先生……我第一次會著他是在倫敦國際聯盟協會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說,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
林徽因《悼志摩》:我認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時候他在倫敦經濟學院,尚未去康橋。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認識到影響他遷學的狄更生先生。】

張幼儀是在徐正要去劍橋的時候到倫敦的,大概跟見到林徽因是前後腳的時間,徐張最晚在四月之前就搬去了沙士頓,因為他們同去劍橋看了賽艇比賽,這個比賽是在復活節那幾天,而1921年的復活節應該是在3月27日。

1921年8月中,林徽因跟柏烈特一家去海濱度假。就此算來,她跟徐志摩同在倫敦且能夠有機會交往的時間,滿打滿算,有4個半月。
【倫敦離劍橋大約有100公里,考慮到100年前的交通狀況,要頻繁在兩地往來,可能性不是很大。】

關於這段時間的生活,張幼儀有過描述:
他總是回家吃午飯和晚飯,也許是因為我們太窮了吧!……因為我們好像老在等著老爺寄支票來。
他騎著自行車往返於沙士頓火車站和康橋之間,有時候乘著公共汽車去校園。
我白天很少看到徐志摩,他總是在學校。不過,有一次他帶我去康橋看賽舟,還有一次帶我去看范倫鐵諾的電影。我們非在白天看電影不可,因為晚上沒有大眾交通工具可搭。
【張邦梅《小腳與西服》】
——照這麼看,徐志摩不在家的日子並不多。

林徽因對這段日子的描述又有不同:
好比差不多二十年前,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裡看雨,那是英國的不斷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國聯開會去,我能在樓上嗅到頂下層樓下廚房裡炸牛腰子同洋鹹肉,到晚上又是頂大的飯廳(點一盞頂暗的燈)獨自坐著(垂著兩條不著地的腿同剛剛垂肩的發辨),一個人吃飯一面咬著手指頭哭――悶到實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發生,或是有個人叩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或是同我同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我做著所有女孩做的夢。而實際上卻只是天天落雨,我從不認識一個男朋友,從沒有一個浪漫聰明的人走來同我玩――實際生活上所認識的人從沒有一個像我所想像的浪漫人物,卻還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糾紛。
林徽因1937年11月9-10日致沈從文信,《林徽因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4月版】

關於離婚,張幼儀《小腳與西服》是這麼說的:
九月初的時候,老爺和老太太的支票寄到了,過了沒好久……這時候我已經懷了三個月身孕……有天早上,徐志摩說:今天晚上要來個客人……一道吃晚飯。
……我洗好碗盤以後,徐志摩……問我對明小姐有什麼意見。……我就說:呃,她看起來很好,雖然小腳和西服不搭調。
徐志摩……突然尖叫說: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
——這是徐志摩第一次提離婚。在大半個月前,林徽因早已跟柏烈特一家去海濱了,而直到林徽因離開英國,也沒有機會再跟徐志摩單獨碰面。因此不可能是她讓徐開口離婚。

趙元任夫人楊步偉《雜記趙家》:
那時還有一個風行的事,就是大家鼓勵離婚,幾個人無事干幫這個離婚,幫那個離婚,首當其衝的是陳翰笙和他的太太顧淑型及徐志摩和他的太太張幼儀,張其時還正有孕呢。這些做鼓勵人的說法,我一到就有所聞,並且還有一個很好玩的批評,說陳寅恪和傅斯年兩個人是寧國府大門口的一對石獅子,是最乾淨的。

羅家倫《憶志摩》:
有一天,他在一個中國飯館裡同幾位朋友閑談,這幾位朋友都跟他說,你單是吵離婚,而不想法把你太太有所安頓,是離不成的。於是天真的志摩居然認真地問計。他們說:最好你為你太太找一個替人。
大家談得隨便的時候,志摩又提出找誰做替人好的問題。於是大家想到志摩的好朋友哲學家金岳霖還沒有結婚,最好讓志摩移交給他。哪知道隔開一堂屏風,金岳霖正在那邊吃飯,於是金岳霖輕輕地把屏風推開,站在他們飯桌前面叫聲:嘿!滿座為之大驚,但是這班有風趣的人,彼此都不在意。
—而張幼儀自己也說,來跟她談離婚的,是徐的朋友黃子美。由此,說林徽因逼迫張幼儀離婚,實在是讓人考據無能。

林徽因和張幼儀都離開英國之後,徐志摩很真切地描寫了自己當時的心情:
那年的秋季我一個人回到康橋,整整有一學年,那時我才有機會接近真正的康橋生活,同時我也慢慢的「發見」了康橋。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快樂。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顆顆是透明的水晶球,新歸來的燕兒,在舊巢里呢喃個不休;
詩人喲!可不是春至人間,還不開放你,創造的噴泉。
吐不盡南山北山的璠瑜,灑不完東海西海的瓊珠,融和琴瑟簫笙的音韻,飲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詩人喲!可不是春在人間。
【《草原上的露珠兒》作於1921年11月23日,林徽因離開英國後一個多月】
——如果這四個半月中徐林之間確實產生了某種感情,那麼這份情尚未深到讓徐志摩為分離感傷的程度。

1922年3月,徐志摩跟張幼儀在柏林離婚。然後返回劍橋,一直呆到七個月以後,1922年10月,才離開英國。這時離林徽因回國,已經整整一年。

1920年9月,林徽因到倫敦

1920年10月,徐志摩到倫敦

1921年3月中下旬,兩人才見面。徐志摩在1921年3月底,就和張幼儀去了劍橋
倫敦和劍橋大約100公里

1921年8月中,林徽因從倫敦和別人去度假;1921年10月,林徽因離開倫敦

1922年3月,徐志摩跟張幼儀在柏林離婚。
1922年10月,才離開英國。這時離林徽因回國,已經整整一年

不知道那些自動腦補他們倆人花前月下的人是怎麼得出的結論??????


補註:我回答的時候,問題是「如何解讀林徽因」。

說點她的感情生活和太太客廳以外的邊角料吧。


【童年並不幸福】

林徽因出身優渥是沒錯的,但童年過得並不快樂。

她的母親是續弦,在家中地位不高。更重要的是,父親不喜歡母親,她是在一個破碎家庭長大的。(謝評論區知友指正,此處已修改)

她後來的回憶說,父親和弟弟們在前屋,母親在後屋,自己每次從前屋回來,母親就會哭著數落她,再數落父親。

這種成長環境,可能造就了她性格的敏感,也讓她對於此後自己的家庭非常重視。

她曾經給胡適寫信提到,說自己骨子裡是一個傳統的人,不知道什麼別的,但知道要對得起丈夫,對得起家庭。


▼林徽因病中畫給女兒的漫畫,讓愛看書的女兒注意眼睛,否則自己一定不會有女婿了,有愛又幽默。

▼陪女兒和兒子去北海游泳,梁思成因為脊柱的原因,可能沒有辦法下水。

【被父親當作朋友】

幸運的一點是,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並不重男輕女,並且當他發現這個女兒的天賦之後,著意培養她。

比如林長民被政府派去歐洲考察一年多,特地寫信給十幾歲的林徽因,讓她一同去歐洲跟他生活,增長見識,以適應將來的改良社會。

林長民甚至跟徐志摩說,有一個天才的女兒並不容易,自己要學會放低姿態,忘記輩分,當她是朋友般平等地交流才行。

林徽因就是在這段時間認識的徐志摩。她一生中最好的朋友費蔚梅的看法是,她曾經被徐志摩迷住過,但只是一段時間。

文人的浪漫有時候並不是非要落足於情愛。比如那時候還有一個人和徐志摩相互寫情書玩,就是她爹林長民。


▼林長民長得很清秀,又有才華,可惜奔走於政界,死於軍閥混戰中的一顆流彈。

【戀愛幾無挫折】

接待泰戈爾一事中,大家都津津樂道林徽因徐志摩及泰戈爾的三人合照,但其實還有另一張合照,照片上還有林長民和梁思成。


▼左一梁思成,左三林長民,右一徐志摩,右二林徽因,中間的白鬍子老人泰戈爾。

這張照片來源於他們為泰戈爾排演的一部劇,林長民和女兒及好基友徐志摩同台演出,梁思成則是他們背後的男人,他做的舞台設計。

儘管梁林兩人的戀愛是父輩安排,但從性格和學識上來說,算是天造地設小情人一對。

梁思成被京城惡少的車撞了之後,在病床上躺了很長一段時間,林徽因常常去探他。放在今天,戀人們無非帶點水果零食手織圍巾,或者一起拿 iPad 看看電影。

林徽因給梁思成帶了一本英文書,病床上無聊,他們一起把《夜鶯與玫瑰》翻譯了出來。


▼梁啟超很喜歡林徽因。並且作為一個有見識又有能力的爹,特地給了一筆錢讓他倆畢業後結婚旅行用。不僅如此,還寄去了自己的十多張名片,讓他們拿去拜訪歐洲各大使館,逼格很高。

【建築學的迷妹】

梁思成學建築,事實上是受了林徽因的影響。

最早是林徽因想學建築,告訴了梁思成,那個時候梁思成還以為建築只是 Building House。

於是兩人一起被送去賓大,林徽因也想入建築系,但賓大建築系不收女生,她只能去隔壁美術系,再把建築系課程全部選修了一遍,後來又去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舞台美術設計。

看他們的圖紙畫風也能看得出,梁思成的鋼筆畫嚴謹規矩,林徽因的水粉畫跳脫飄逸。


▼梁思成做的趙州橋測繪圖,托費慰梅幫他發表在《Pencil Point》雜誌上,法國專家才發現中國的開拱橋比他們早了十個世紀。

▼林徽因的水粉畫《故鄉》,十幾歲赴美留學後,她幾乎沒有再回到過福建家中。

(評論區有知友指出這是一副水彩畫。)

BTW,留學期間林徽因收到的生日禮物逼格也很高,梁思成親自打磨了一面仿古銅鏡(甚至騙過了他的老師),上刻「徽因自鑒之用思成自鐫並鑄喻其晶瑩不珏也」。


【戰爭帶來的變故】

在林徽因留學期間,林長民在軍閥戰爭中被流彈擊中身亡,全家只剩三百元。她失去了父親。

學成回國後,在東北大學沒待幾年,抗戰爆發,她的弟弟們也在空戰中犧牲。

就連她自己的早逝,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戰爭的牽連,由於肺病複發之後一直在戰亂中顛沛流離,沒有很好的醫療條件,戰時物資又短缺,她基本沒有好好養過病。

至於肺病為什麼複發,和梁思成有一點關係。

回國後梁思成受聘東北大學建築系主任,寫信給林徽因,她也就奔去了東北,擔任專業英語課和美術裝飾史課的教師。


東北冰天雪地,肺病就複發了。

▼從二十多歲開始,到五十多歲去世,林徽因一直被肺病折磨,一旦病情嚴重,就只能這樣半躺在床上。

【一生最好的朋友】

不用說,她一生中最好的女性朋友,就是費慰梅。

他們是在二十多歲認識的,當時的林徽因,在協和禮堂給外國使節們講中國的建築。

這段時間可能是她一生中最快活的時光。

她們之間用純英語交談,費慰梅說林徽因的英文讓她都感到自愧不如。而這個時候她的病還不重,也有時間寫詩歌、小說、話劇。

雖然家裡有一兒一女,她時常走不開。但有機會的時候,還是會跟著梁思成去野外測繪,跑了山西、河南、山東、陝西一大圈。

她是真心愛建築,所以和費蔚梅信里說自己像是輾轉天堂與地獄,精神高度滿足,食宿卻骯髒臭氣。

「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車上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處亂抓,結果渾身是包!」


▼住農舍,爬梯子,畫測繪圖,生活並不風花雪月。

▼其實很好奇,是怎麼穿著旗袍爬上爬下的…

【不得不為生計奔波】

抗戰爆發,一家人輾轉長沙,李庄,昆明。梁思成病了半年,家裡兩個孩子一個老人一個病號,誰來養家?自然是林徽因。

家裡沒錢,她就去雲南大學補習英語。

梁思成病好轉,申請到了資金,繼續搞研究,但林徽因又病了,只能躺在床上幫他翻典籍查資料。

他們給費正清夫婦寫信,各種各樣的紙拼在一起,明明很窮,還是寧願出很貴的郵費去享受精神上的溝通。

她不是一個不接地氣的人,梁思成的妹妹被發逮捕令,她四處奔走藏匿她。家裡要接待梁家人,她一邊吐槽,一邊還是設計了安排十多個人住下的方案。

▼李庄的住處和昆明的住處都很破舊,但她的衣著Fashion得不太像那個時代的人。

【去世前的那段時間】

內戰結束,胡適他們去了台灣,我不知道為什麼梁和林留了下來。

林徽因角色轉變很快,打扮開始像一個女幹部了,參與設計國徽,參與保護北京古城區,甚至親自出席會議反駁北京城牆的拆除,但最終還是沒能保下京城來。

但此時她的肺部已經被侵蝕,腎臟也被切除了一側,每天吃很少,夜裡吃安眠藥睡四五個小時。

直到51歲,去世了。

【結語】

所以應該怎麼「解讀」她呢?

從某個角度看,她並不走運,童年不幸福,父親早逝,正要施展抱負時遇上連年戰亂,一生被肺病折磨而過早去世。

從另一個角度看,又很幸運,擁有天賦,從各個長輩處得到良好的教育機會,有一個很好的伴侶,做自己感興趣的工作。

可能跟那個時候的很多人一樣,物質很糟,但精神很充實。


有個小故事。

那時候梁林都對山西一座古木塔著迷,又不知去到是否還在,梁思成寫了一封信,收信人是當地最高級照相館,請陌生人幫他拍一張照片。

居然真的收到了照片,他們看到了保存完好的木塔,馬上收拾行囊去測繪。

而那個照相館老闆並不要酬金,只想要幾張北平的信封和信紙。

這是今天的世俗社會所不可想像的,所以還是別拿我們的世俗的眼光,去解讀那個時候的人們吧。


知道20年代越洋電報多貴嗎?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民國19年12月6日,上海交通部國際無線大電台開幕,次年2月,上海交通部國際電台成立,以傳遞迅捷、準確、服務完善,與水線公司開展競爭,所訂電報資費亦稍低。例如:國際電台發美國舊金山電報每字1.95元、紐約3.50元、歐洲各國2.60元;大東、大北公司發往舊金山電報每字4.30元、紐約3.75元、歐洲各國2.75元;美國太平洋商務水線公司發往舊金山每字3.15元、紐約3.75元。

這是1930年建立無線電台之後的價格,之前走海底電纜的價格更離譜。總之幾十個字的電報費用,放到國內都可以買兇殺人了。20年代的林徽讀書期間喪父,沒有經濟來源,全靠梁啟超給錢讀書,居然用准公公給的學費打越洋電報聊天?還群發?你是不是把越洋電報當成微信了?

林徽因的兩位父親--《晚報文萃》2014年02期

「徽因遭此慘痛,唯一的伴侶,唯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鎮靜著,才能安慰她……我從今往後,把她和思庄(梁啟超的次女)一樣看待,在無可慰藉之中,我願意她領受我這種十二分的同情,度過她目前的苦境……徽因留學總要以和你同時歸國為度。學費不成問題,只算我多一個女兒在國外留學便了,你們不必因此著急。

這是梁思成之父梁啟超於1925年12月寫給梁思成的信,告知徽因父親林長民死於戰亂流彈,他滿懷溫情和擔憂囑咐梁思成多關心林徽因。此外,梁啟超又專門寫信給林徽因,說會照顧她的母親,只願她能專心學業。

1927年12月,結婚前,梁啟超寫信給梁思成、林徽因,慈父情懷躍然紙上,「婚禮只要莊嚴不要侈靡,衣服首飾之類,只要相當過得去便夠,一切都等回家再行補辦,寧可節省點錢作旅行費」。

(中國唯一的越洋民用電報台,設在上海真如,那年頭髮電報可是大事)

問題提到她國內四五個男友,每人都跑到電報局去回信,寫的還不短。我查了一下那個能落實名字的張似旭 :

1924年回國,在天津英文《華北星報》(the North China Star)任記者、編輯。後出任東吳大學教授。

再看他的收入上限:

第三節 教師的經濟待遇

《國立大學職員任用及薪俸規程令》規定:大學校長月俸有3級。自400~600元,學長月俸有4級,自300~450元,主任、校醫月俸有5級,自120~180元,事務員月俸有8級,自30~100元。教師月俸均分6級,正教授:300~400元,副教授180~280元,預科教授140~240元,助教50~120元,兼課講師每小時2~5元。

教授工資不錯,但每個月也就賺100個字的電報費。真要是寫一封長信去發電報,就算他拿的是國立大學一等薪水,全年工資也不夠他聊情懷的。


【林徽因離開美國是1928年,從此再也沒去過美國。中美電報業務開始是1930年。】

前幾天剛好寫了一篇文,發上來吧,有人想看就看

寫這篇的起因是我在某天發過一個朋友圈,問大家文學作品中的綠茶婊都有誰,於是得到了形形色色的回答。其中有幾個回答,我不知道是沒有看到「文學作品中」這幾個字,還是對她的不滿無以復加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林徽因」三個字赫然其上。

我尊重所有對故人的不同評價,只要你有自己的立場。

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擁有自己的立場,還是說,你只是茫茫然地站在了別人的身後?

林徽因是綠茶婊,大概已經是被板上釘釘的事兒了,並且經常可以聽到她被叫做「綠茶婊鼻祖」這樣大神級的稱號。


我想此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討論。綠茶和婊。


林徽因的綠茶屬性,來源的代表作之一是白落梅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它不是有關林徽因的唯一一部傳記,卻可以說是最有影響力的一部。從題目以及白落梅一貫的風格就可以看出,此書面向的消費群體是尚在初高中的具有敏銳感受力和詩情畫意的少女。暢銷書的內容不由作者決定,而由市場決定。放到人物傳記來說,就是這個人的人生,不由歷史決定,由讀者決定。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林徽因:她周身沾染了江南的溫潤和詩意,她從徐志摩的愛情里看到了從未認識的自己,她的生命開始充滿生機。她嫁給了一個溫和有禮的丈夫,與他開始了伉儷情深的共同生命。她有一個為她終身不娶的藍顏知己,他豐潤了她的生命,讓她在最後的日子裡不再蒼白。她生在蓮花的六月,死在她最愛的人間四月天,她的一生,都如一首詩一樣素潔美好。

然而,這是白落梅的林徽因,更確切地說,這是市場需求的林徽因——一個才貌俱佳的大家閨秀,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一個溫和沉靜的丈夫,一個一生守護的藍顏知己。

為什麼市場需要這樣一個林徽因?因為這樣的人生,是幾乎所有女性的YY,它滿足了一個女人對自己人生的完滿的想像。於是,一本本應該花費數年去整理資料寫就的人物傳記,這這裡不過匆匆數月,就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被想像出的林徽因,她的才華不過是寫詩作畫,她所有的缺憾,似乎都只是風花雪月的往事。


可是你是否聽到過這樣的林徽因?

她在賓大美術系修完了當時建築學系的所有課程,並且拿到了優秀的成績(當時的賓大建築系不招收女生,因為太辛苦了)。

她的結婚蜜月是歐洲古典建築考察,是考察,不是旅行。

她與梁思成回國後放棄了清華大學的優待,選擇去東北大學創建建築系,也因此加重了自己的肺病。

她有嚴重的肺病,有時說不出話,有時不停嘔吐,有時卧床不能起。

她在抗戰期間顛沛流離,高燒時因為沒有房間躺在旅館的地板上。

她在抗戰期間放棄了出國的機會,在四川李庄,饑寒交迫,寫信給美國的費慰梅,問她是否有不要的衣物。

同樣在抗戰期間,有人問她為什麼不帶著孩子逃走,她回答,身後就是揚子江。

她在北京城牆被拆後,在政治協商會議上公然指責當時某些政治領袖。

她去世前身體已經完全透支,卻依然將最後的熱情投入到了建築學領域。

這些都是很多人沒有聽過的,卻真實存在過的林徽因的生活。


林徽因的婊屬性,來源於兩類作品,由於性質的不同,我們對此做出區分。

第一類,即由梁思成第二位夫人林洙所寫的諸如《梁思成、林徽因與我》這樣的作品。此類作品銷量之大,影響力之廣,比白落梅之流更甚。

林洙向我們講述了這樣一位林徽因。

她答應徐志摩如果離婚了就嫁給他。

她向梁思成哭訴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男人,不知該怎麼辦。

她在美國的時候將一封訴說自己很寂寞的電報同時拍給了幾個男人。

她在金岳霖打算結婚的時候故意讓金看到她的美,所以金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看到這裡,都會覺得,這個女人很婊,對不對。

我之前也是這麼想的。


但是,作為一個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我們一定都會疑惑這些事情的真實性。

問題就在於,這樣一些私密的事,誰會知道?

林洙,梁思成的第二位夫人,她說她知道。她不僅知道,還把它們形形色色地寫出來了,彷彿自己當年在場。她是怎麼知道的?她說是梁思成說的。

說到這裡,就沒有辦法再刨根揪底了,我們總不能把梁思成從墳墓裡面拽出來,問他是不是真的告訴了林洙。

那麼,為什麼有那樣多的人願意相信林洙的話?

一來,滿足了人們對惡的訴求;二來,林洙在書中,並不是對林徽因大加聲討,反而是以一種尊敬、欣賞的語氣來敘述這些事的。

人們往往不相信暴虐粗糙的口誅筆伐,而相信和顏悅色的別有用心。

如果事情真假沒有辦法得到證實,那麼我們就把問題轉向另一個方向:林洙是怎樣一個人?

林洙從福建來到清華,作為當時建築學家程應銓的未婚妻,與同為福建人的林徽因有了交集。由於林洙從未接受過高等教育,林徽因幾乎每天為她補習英文,在林洙結婚的時候,林徽因在經濟上大力資助了她。

這是背景。

中間發生過什麼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知道的是,教授並資助了林洙的林徽因從病重到去世和葬禮,林洙都沒有出現過。

林洙在自己的丈夫程應銓被打成右派之後果斷離婚,一來二去和梁思成結了婚。

結婚之後,她摘掉了掛在客廳里的林徽因的畫像。

梁思成在某年林徽因忌日的時候出去祭奠她,回家後小心翼翼地問林洙有沒有生氣。

有一個視頻,記者問林洙如何看待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感情,她的回答是:跟一個死人吃醋?我犯不著。

這樣的一個人,以欣賞、尊崇的口吻講述了林徽因或真或假的婊氣十足的事情,我認為其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

更何況,早就有人指出,林洙所講述的林徽因愛上兩個男人的那段時間,金岳霖正在美國,與他的女友麗琳同居著。


林徽因的婊屬性,來源於兩類作品,由於性質的不同,我們對此做出區分。

第二類,即錢鍾書、冰心等在文壇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對林徽因的評價。這是很多人討厭林徽因的原因,並且證據確鑿。

諸位放心,我並沒有黑二位的意思,相反,我認為他們二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

我要指出的是,一個在中國文化中滋養長大的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怎麼會把非此即彼的極端二元論思想作為人生的信條?

A是好人,A說B不好,所以B一定是壞人。

這個邏輯的可信度在哪裡?

錢鍾書、冰心是人品沒問題的人,所以他們諷刺的林徽因,就一定是人品有問題的人?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些人,他們人品沒什麼問題,也沒幹過傷天害理的事,但是由於一些原因,比如性格張揚,或者脾氣暴躁,甚至毫無緣由,就是惹得你格外不喜歡?

魯迅諷刺的人多了,魯迅人品人格也沒什麼問題,那是不是被他諷刺過的沈從文、林語堂,都成了人品不好之人?

更何況,中國一向都有文人相輕的傳統。

文人相輕,大多不過文化志趣、價值取向不同,彼此又都覺得自己是最好的。錯在哪裡呢?

所以,喜歡錢楊、冰心的人,不必恨屋及烏,喜歡林徽因的人,也不必唇槍舌戰。


所以,別太為難這個叫林徽因的民國女子。

她不只是一個詩人,一個在風月中如魚得水的人。

她還是一個學識深廣的建築學家,一個在戰爭年代受盡磨難的病人,一個將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條的妻子和母親,一個脾氣急躁、卻熱情活潑的人。

她的一生投入最多的不是浪漫,不是愛情,而是建築學。


我並不是想為大家心中的林徽因翻牌,或者像有些人說的,洗白。我想說的是,在你對一個人或一件事情並不是十分了解的時候,不要著急站隊。因為過早站隊,會讓你蒙失理智,道聽途說地相信也許是不著邊際的話,並且對近在眼前的真相置之不理,一味地認為那是無謂的強詞奪理。


我們在體制之下昏天黑地地過完了自己兵荒馬亂的青春,我們在很多領域沒有話語權,或者我們的學識還無法支撐起我們的言論,但是愛情方面我們還可以肆無忌憚地談笑風生。

於是,我們不相信一個才華橫溢的女性可以理智從容地處理感情問題,我們不相信一個容貌姣好的女性可以將愛情和虛榮放置在事業之後,我們不相信一個出身貴族的女性可以在學貫中西之後回國報效,我們不相信這樣一個女性,可以為了國家和文化,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我們以小人之心,猜度那個時代中學貫中西的大師們撲朔迷離的感情生活,而刻意忽略他們對文化的貢獻和犧牲。


如同我們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具歡顏」的君子理想當成一則冰冷的笑話,同樣地,我們也把民國精英們的救國情懷簡化成一段曖昧不明的風月往事。

我們對於林徽因的褻瀆,其實不過是一個時代對另一個時代的褻瀆。

被褻瀆者,何止一個林徽因。

這不是林徽因的不幸,而是我們的悲哀。


【原作發表於微信公眾賬號zou-zi】

P.S..如果有人問我想要了解林徽因,該看什麼。我想說,我看的也不多,但是推薦兩個:央視的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費慰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


林教授最大的毛病就是....人家不跟你們這些文傻玩..

----------中美電報業務始於1930年,梁思成林徽因1928年回國。


有人說【林徽因離開美國是1928年,從此再也沒去過美國。中美電報業務開始是1930年。】

這個說法不符合事實。

根據上海地方志,從1871年4月16號起,上海就可傳電至香港,通過倫敦轉發電報到歐美諸國。

水線電路 清同治九年四月十三日,英商中國海底水線電報公司與丹麥商大北電報公司私訂合同,秘密劃分兩公司在中國的業務範圍。規定香港及上海間全部地區作為雙方共同經營的「中立區」,大北電報公司不在香港以南擴充海線或陸線,海底水線電報公司不在上海以北至中國各地擴充海線或陸線;大北電報公司應在1871年內敷設香港—上海水線,否則,海底水線電報公司將自行敷設;大北電報公司香港至上海水線所得利潤由兩公司平分。次年,大北電報公司水線從香港敷設到上海,未按中國政府關於水線不能登陸,只能把線端設在躉船上的規定,擅自將水線在長江口外大戢山島登陸設水線房,再沿黃浦江至美租界旗昌洋行碼頭附近上岸,把電線引至南京路5號公司報房開通電路。是年二月二十九日,公開營業收發電報,用莫爾斯單工制通報。四月十六日起,上海拍往歐美電報可經大北滬港電路傳至香港,經海底水線電報公司聯接歐洲水線至倫敦並轉往歐美各地。


評論區現在還在糾結陸小曼,說明一下:

對陸小曼尤其是早年的陸小曼的評價確實有「交際花」的說法,是作為對待女性的正確態度和後面對比,批評說林徽因綠茶不公平。能理解成我號召別人罵陸小曼我也是醉了。我討厭動不動用綠茶紅茶白茶花茶蜂蜜檸檬茶等詞語描述任何人。

還有人在繼續抹黑貶低林徽因的學術成就:

呵呵。

對於冰心:

我也不想說《我們太太的客廳》這一樁懸案了,不過我覺得一篇文章不管是針對誰,都暴露了自己內心的陰暗之處讓自己面上無光。我個人不太喜歡冰心,一方面不喜歡她的作品,一方面中學時代名著閱讀題考《繁星 春水》簡直就是心理陰影,和林徽因沒什麼關係。

批評林徽因的這幾個人,因為利益相關所以言論可信度打折,對於續弦林洙,打折到什麼程度其他答案也說明了。

我就是想說,這等有關林徽因的亂七八糟事多半來自陸小曼,冰心和林洙吧?抹黑林徽因就可以在名聲上獲得實打實的好處的這三個女人的話,我向來是存疑的。
要真有這等事,徐志摩這隻情場老狐狸後面還為了聽林徽因的講座趕飛機?
眾人總以為林徽因戲耍眾男人,可惜能被戲耍的不過是渣男而已。
林徽因與父同游,拒絕徐志摩必然有父親做主,說徐志摩有妻子,正常有良心的男人總該把這話當成提醒規勸,而不是逼人離婚吧?
後面的金岳霖在遇見林徽因前後都有同居女友,只是不湊巧沒結婚而已,被汪曾祺一篇文章寫成情聖了。有關金岳霖的一些事還出自林洙之口,就算梁思成信任她跟她說了以前的舊事,也不可能是讓她在大家死後到處宣揚的意思,何況誰知她的轉述有沒有添油加醋?
梁思成對林徽因的感情如何不知道,但林洙的回憶里梁思成倒是很喜歡給她念林徽因的詩,不真愛亡妻給續弦念亡妻的詩是為了膈應她么?

陸小曼一個交際花沒人覺得她綠茶,反倒是專心學術和創作的林徽因是綠茶。
林徽因的客廳里往來的精英探討國家大事,偏偏冰心就把她看成調情,沉溺於小女人間的勾心鬥角。
和梁思成為了共同理想東奔西走積勞成疾的林徽因不是真愛,寫梁林金三人隱私的晚年續弦才是?

林徽因的藝術成就,專業造詣和民族氣節沒有人談,偏偏對著抹黑人的八卦討論。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我跑題了我知道,我只是生氣而已。


我不說別的 就添兩張圖


如果她不叫林徽因呢,光說她的成就。

設計國徽;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拚死保護北京古城牆;國難時刻和其最好的拍檔梁思成一起寫出來了《中國古代建築史》;隨時準備隨國而亡;出生名家;年少周遊列國;才華橫溢充,翻譯、詩歌、設計無一不通;與對象伉儷情深,一輩子相守相伴

如果,這是個男性。一個民國的男性。是不是評價會不一樣了。

林先生是一個讓人尊重的建築學家,一個才華橫溢的的詩人,一個在民國突破男女阻礙的進步女性。同樣她還是堅定的愛國者,對中國古建築矢志不渝的保護者。


對於這麼一個有重大成就的學者,僅僅因為人家的美貌、女性身份,還有幾段不知真假的猜測,就冠以「綠茶婊」等帶有侮辱性的辭彙。真的相當有失偏頗了。


看了鳳凰大視野關於林徽因的一集,為她感到不忿。她熱愛建築學,在與梁思成訂婚後一起去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但是建築系不招收女學生,梁思成順利入學後她學習了美術,但是旁聽了所有建築學課程,拿到美術學位的同時成為了建築學教授的助理,因為她太過優秀,打破了性別的限制與歧視。回國後與梁思成一起在東北大學建立起中國第一個建築系,抱病四處考察。大家都知道梁思成是中國建築學的奠基人,但大家不知道在林徽因熱愛建築要去國外學習建筑前,梁思成連建築學這幾個字都沒聽說過。至於徐志摩,寫情書給16歲的林徽因,少女害怕得把信給父親看,林長民寫信給徐志摩說沒可能,更不必說徐志摩已有家室。大概是因為這個所以被誤會成逼徐志摩離婚吧,其實如果沒有林徽因,徐志摩也會離婚的。


《被誤讀的林徽因》
作者:王肖瀟、田亮(《環球人物》2014年第18期)

站在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上,向北看,天安門城樓上的國徽莊嚴肅穆,照耀著國家的未來;向南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底座佇立在廣場中心,托舉著民族解放的歷史。每天,數以萬計的行人、車輛在它們的注視下川流而過。

這兩件作品,都凝聚了林徽因的心血。

現在的文藝青年和影視作品熱衷於把林徽因演繹成柔弱的美女、多情的才女,描述為「生得好、長得好、學得好、嫁得好、幹得好的『五好女性』」,並津津樂道她的感情經歷,好像她不曾經歷國難家愁。

事實上,顛沛流離是林徽因短暫人生的主要內容。她生於1904年,卒於1955年。短短51年間,祖國大地上外敵入侵、百姓流離、政局動亂,而她,始終與國人家人同甘苦、共患難。在戰火中,她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潛心治學;在病痛中,她仍殫精竭慮培養人才;在任何危局中,她都堅守祖國。

這才是真正的林徽因:一位建築師,一位堅忍忠誠的知識分子。

2014年是林徽因誕辰110周年。我們在她女兒、學生、親友的講述中,探尋林徽因真實的精神世界。

1937年夏天,山西五台山區荒涼、崎嶇的路上,出現了幾駕步履遲緩、顛簸不已的「騾轎」,上面坐著一對年輕的夫妻,33歲的林徽因和36歲的梁思成,還有他們的同事——「中國營造學社」(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學術機構)的成員們。

這是林徽因第三次山西之行,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她曾在1924—1928年赴美學習美術和建築學,24歲回國後與梁思成創辦東北大學建築系,27歲加入營造學社。他們在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時發現:框架式木結構是中國古建築的基本形式,於是下決心要找到一處唐代的木結構建築。

然而,經過上千年的朝代更迭與戰火,當時學者們了解的唐建築實物只有磚塔結構,沒有木結構。日本建築學界甚至斷言:中國已不存在唐代木結構建築。這深深刺激了這對年輕夫婦。

他們從敦煌壁畫中得到啟示:唐代佛光寺或存在於五台山地區,於是便興緻勃勃地出發了。一路上,林徽因帶著少女般的歡愉,心情激動,不時與丈夫熱烈討論。

儘管過去5年的野外考察不乏這樣的經歷——千辛萬苦地跑了幾百里路,結果只見到一片廢墟,或是明清以後仿建的贗品,但這一次,他們依然充滿期待。

走了兩天崎嶇山路和陡峻山崖後,他們在傍晚時分到達一個名叫豆村的小山村。夕陽西下,他們驚喜地發現,前方一處殿宇沐浴著晚霞的餘輝,氣度恢弘,屹立於荒涼空寂的蒼山中。佛光寺!它就這樣神奇地出現在林徽因、梁思成的眼前。

一行人的興奮難以言表。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生前回憶說:「直到許多年以後,母親還常向我們談起他們的興奮心情,講他們怎樣攀上大殿的天花板,在無數蝙蝠扇起的千年塵埃與臭蟲堆中摸索測量。」林徽因憑著一雙遠視眼,發現大梁下有一行隱隱約約的字跡。「為了求得題字的全文,他們在梁下支起高架,清洗梁底塵垢,看出了一行『功德主故左軍中尉王』的字樣,字體均是唐風。字的意思表明:修建大殿的施主是一位宦官,官銜是左軍中尉(由宦官出任,執掌唐代的中央禁軍),姓王。」清華大學建築系第一班畢業生張德沛回憶說,林徽因在佛光寺測繪時,與當地老百姓和教書先生相處極為融洽,「他們主動幫她拉皮尺、拓碑文」。面對大殿角落中「女弟子寧公遇」莊嚴美麗的雕像,林徽因更生出一種崇敬的心情。「母親說,她恨不得也為自己雕一尊像,讓自己陪著這位虔誠的唐朝婦女,在肅穆中盤腿再坐上一千年!」梁從誡說。

測繪結束後,林徽因、梁思成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然而就在此時,數百里外的北平,盧溝橋上響起了槍聲。

1937年7月7日深夜,日本軍隊向盧溝橋的中國軍隊發起蓄謀已久的挑釁,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家和民族到了救亡圖存的時刻,營造學社的古建築考察不得不戛然而止,這次山西之行成為林徽因夫婦考察事業的最後一個高峰。

「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

匆匆趕回北平的梁氏夫婦,面對華北當局戰和不定的曖昧態度,於7月16日和北平高校的26位教授、文化名人,聯名致電正在廬山參加座談會的軍政要員。他們一致主張守土抗戰,「在日軍未退出以前,絕對停止折衝,以維國權」。

當時,他們的女兒梁再冰正在北戴河同姑姑們一起度假,林徽因給她寫了一封信:「如果日本人要來佔領北平,我們都願意打仗,那時候,你就跟著大姑姑在那邊,我們就守在北平,等到打勝了仗再說。我覺得現在我們做中國人,應該要頂勇敢,什麼都不怕,什麼都頂有決心才好。」

1937年7月29日,北平淪陷,日軍分三路進城。街頭冷落了,衚衕寂靜了,政府部門開始撤離、疏散。林徽因和梁思成為防不測,連日清點、整理營造學社的研究資料。後來,為防止這些珍貴的資料落入日本人之手,他們將其存進天津英資麥加利銀行。兩人一面聯繫可結伴流亡的清華大學教授,一面儘快收拾行李。他們被迫離開北平,但堅信自己必將回來。

當時,匆忙逃難的林徽因不會想到,1937年就這樣成為一個分水嶺,將她的人生截然分開。1937年之前的林徽因,是傳說中的林徽因:出身名門、事業順利、婚姻美滿、兒女雙全,可謂幸福生活的範本。1937年之後的林徽因,人生是不斷的失去:疾病奪走了她的健康,戰爭讓她流離失所、事業中斷、失去至親。但1937年之後的林徽因,才是真正的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和他們的朋友決定南下昆明,這段路程格外艱難。如今,許多當年的「南渡者」去世了,梁再冰已是一位85歲的老人。作為唯一健在的親歷者,她選擇母親生日當天——2014年6月10日,向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回憶了一家人那段顛沛流離的歲月。

林徽因、梁思成帶著5歲的梁從誡和林徽因的母親何氏,趕到天津與8歲的梁再冰會合。此後兩人扶老攜幼,先從天津坐海輪到青島,再坐火車經濟南、徐州、鄭州到漢口,靠擺渡船過長江到武昌,又坐火車去長沙。林徽因後來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從盧溝橋事變到現在,我們把中國所有的鐵路都走了一段!……由天津到長沙共計上下舟車16次,進出旅店12次,為的是回到自己的後方。」

到長沙後不久,日本敵機的轟炸就來了。「有一次,事先沒有警報,日本轟炸機就到了頭頂上。爹爹以為是中國飛機,直到炮彈爆炸才急忙跑回房間把我抱起來。媽媽也立即抱起小弟,攙扶著外婆往樓下跑。當時整個樓房震動,到處都是碎玻璃。當我們跑到樓梯拐角時,又一批炸彈落下,抱著孩子的媽媽在剎那間被震到了院子當中。後來我們跑到街上,聽到飛機再次俯衝,那時毫無戰爭經驗,竟然不知道卧倒,全家人都站在那裡,幸好這批炸彈沒有爆炸。」

長沙不能久留,從1937年11月下旬開始,一家人再次踏上旅程,取道貴陽去昆明,這是一段最艱苦的路。「湘黔一帶都是高山峻岭,我們乘坐破舊的長途公共汽車一路顛簸,媽媽、外婆、弟弟和我都暈車。」此時,梁再冰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在困難的旅行中配合默契、應付自如。「譬如打行李,兩人合作,動作敏捷熟練,很快就能把一大包被褥枕頭打成一個結實的鋪蓋卷,用油布包好防潮;在外吃飯準備好一小鐵盒的酒精棉,將碗筷消毒後再吃。這顯然是他們過去到野外考察古建築時『練』出來的本事。」

走到湖南和貴州交界處的晃縣(今新晃侗族自治縣)時,林徽因病倒了。感冒多日的她,因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和休息並發了肺炎,高燒至40度。「那時還沒有抗生素類藥物,肺炎是很難治的病症。」幸好同車人中有一位女醫生,為林徽因開了中藥方,林徽因服用後緩慢退燒,兩周後燒才退盡。經過這場大病,林徽因的身體虛弱了許多,也為她後半生纏綿病榻埋下了禍根。

1938年初,一家人終於到達昆明。「父親在昆明市郊龍頭村一塊借來的地皮上,請人用夯土牆蓋了三間小屋。這竟是兩位建築師一生中為自己設計建造的唯一一所房子,雖然他們只住了半年。」梁從誡生前說。有了立錐之地,林徽因顯得愉悅起來,在寫給美國好友費正清夫婦的信中說:「這兒的陽光總是異常的明媚,天空晝夜湛藍,雲朵自在愜意地飄動。」據梁從誡回憶:「昆明這高原春城綺麗的景色一下子就深深地吸引了她。記得她曾寫過幾首詩來吟詠那『荒唐的好風景』,一首題為《三月昆明》,可惜詩稿已經找不到了。還有兩首:《茶鋪》和《小樓》。」在昆明的3年,整個家庭得到短暫休整,梁思成也有機會在此前從未到過的四川和西康(民國時期舊省,包括今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展開古建築考察。

「日本真打進來,家門口就是揚子江 」

1939年9月,希特勒在歐洲發動「閃電戰」,不久就佔領了大半個歐洲。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後,與希特勒結盟的日本很快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半島」(今越南、寮國和柬埔寨)的北部,轟炸中國西南變得容易了。同營造學社關係密切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等單位為了保護珍貴的資料和文物,決定遷往腹地四川。由於研究古建築需要這些單位的資料支持,營造學社決定一起搬遷。

林徽因一家隨之遷徙到四川宜賓的李庄,一個他們從未聽說的長江南岸的小鎮。這裡氣候陰冷潮濕,對患過肺病的人很不利。「我們到達李庄是在1940年的12月。1941年春節前,媽媽的肺結核症複發了。她的病症來得極為兇猛:連續幾個星期高燒到40度不退,夜間盜汗不止。當時爹爹正在重慶請求政府教育部資助營造學社的經費。李庄沒有自來水和電燈,也沒有醫院,沒有體檢的條件。當時沒有肺病特效藥,媽媽身邊也沒有任何醫護人員,可憐的媽媽只能獨自一人苦苦掙扎。我早上起床時,常看到她床前掛著十幾條被汗浸濕了的毛巾。看到她病得一天比一天厲害,我那時真怕會失去媽媽。」梁再冰回憶說。

1941年4月,梁思成回到李庄。他沒能給病重的林徽因帶來藥品,相反,他帶來了噩耗——林徽因的三弟、空軍飛行員林恆在成都上空迎擊日機時陣亡了。林徽因聽聞這個消息,傷心欲絕。

除了親弟弟以外,林徽因在抗日戰爭中還失去了其他飛行員「弟弟」。林徽因和梁思成曾在晃縣邂逅一批前往昆明的空軍航校學員,他們住在同一家旅館。後來,他們把林徽因當作長姐,患難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到昆明後,林徽因和梁思成成了這些學員的「名義家長」。在李庄,林徽因陸續聽到他們在戰場上犧牲的消息。梁從誡曾說:「不到兩年,昆明那批空軍朋友中的最後一名倖存者,也是母親最喜歡的一個,又在衡陽戰役中被擊落後失蹤了。他們的死在母親精神上的反響,已不限於對亡故親人和摯友的懷念感傷。她的悼亡詩《哭三弟恆》可以說不是只給三舅一個人,而是獻給抗戰前期她所認識的所有那些以身殉國的飛行員朋友的。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她對民族命運的憂思和對統治當局的責難。」林徽因在這首詩中寫道:「別說是誰誤了你,是時代無法衡量;中國還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你永不會回來了,我知道;青年的熱血做了科學的代替,中國的悲愴永沉在我的心底。」

1944年,12歲的梁從誡同林徽因談起日軍佔領貴州都勻、直逼陪都重慶的危局,問母親:「如果日本人真打進四川,你們打算怎麼辦?」林徽因答道:「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梁從誡急了,又問:「我一個人在重慶上學,那你們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母親握著梁從誡的手說:「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上你了!」這是第一次,梁從誡覺得,自己溫柔的母親,變成了一個「別人」。

在李庄,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明顯下降。居住的房間以木板和竹篾抹泥為牆,樑柱被煙熏得漆黑,房頂上有竹製頂篷,老鼠和蛇常常出沒其間,木床上的臭蟲成群結隊。由於物價不斷上漲,拿到錢後必須立即購買柴米油鹽,否則便會「縮水」。面對戰時大後方的艱苦,梁思成、林徽因從未有絲毫彷徨。梁從誡曾回憶,「母親這時愛讀杜甫、陸遊後期的詩詞,這並非偶然」,她從中汲取著中國傳統讀書人的愛國情操。

「不顧一切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致力於學術」

在李庄的4年多時間,雖然生活困頓,重病纏身,但林徽因對未來始終保持著一種堅韌的信心:相信抗戰必會勝利,相信中國建築研究事業會繼續。這種信念極大地幫助了她。在病床上,她開始讀書。

「媽媽開始很認真地閱讀《史記》與《漢書》等古籍並做筆記,為營造學社研究漢代乃至更早時期的建築做文獻準備,這是後來爹爹主持《中國建築史》的寫作不可或缺的。」梁再冰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媽媽關注各個時代的建築物和『人』的關係,同時也進入了各種歷史人物的世界」。

這一時期對營造學社而言,是苦苦掙扎卻碩果累累的時期。梁再冰說:「在李庄如豆的燈光下,爹爹和媽媽整理出了他們多年古建築研究的資料,後來成為中英文版本的《圖像中國建築史》,那是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換來的。」

林徽因還付出極大的心血,同營造學社成員一起,協助梁思成恢復出版了兩期《中國營造學社彙刊》,「這兩期彙刊出版過程十分艱苦,從石印刻版到印刷全是他們手工操作,裝訂的時候連外婆都參與了。」

1944年,梁思成在《彙刊》第七卷第一期發表了《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研究中國建築可以說是逆時代的工作。近年來中國生活在劇烈的變化中趨向西化,社會對於中國固有的建築及其附藝多加以普遍的摧殘……如果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築的研究……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築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類似的觀點,林徽因早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時也公開表達過:「荷蘭的磚瓦匠與英國的管道工,正在損害著中國的城市,充斥各個城市的是那些他們稱之為新的時髦式住宅的滑稽而令人討厭的範例。比如一座中國住宅被添上法國式的窗子,美國殖民地式的門廊和大量並不必要的英國式、德國式、義大利和西班牙式的裝飾細部,這是對東方藝術的褻瀆。」

正是對中國建築的赤子之心,支撐著他們度過了艱難的戰爭歲月。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說:「戰後我們曾經在中國的西南重逢,他們都已經成了半殘的病人,卻仍在不顧一切地、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致力於學術。我為我的朋友們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而深受感動。依我設想,如果美國人處在此種境遇,也許早早就拋棄書本,另謀生存之道。」

「怎麼寫的沒有你們看見的那麼好」

抗戰後期,他們就開始考慮戰後人才培養的問題。1945年3月9日,梁思成寫信給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建議複員後的清華大學成立建築系,梅貽琦接受了這個建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到了大西南。當時,梁思成和梁從誡在重慶,林徽因和女兒、母親在李庄。一家人分隔兩地,和億萬同胞共享這等待了8年的勝利喜悅。

一年後,1946年7月,一家人乘坐西南聯合大學的包機,回到了北平這座受盡蹂躪的古都。梁從誡曾回憶:「我的父母也許沒有料到,這一走就是9年。當時他們都還年輕、健康、漂亮,回來時卻成了蒼老、衰弱的病人。」在北平復校的清華大學正式成立建築系,聘梁思成為系主任。

不久,梁思成應邀赴美講學和考察。創辦建築系的工作實際上落在了系裡聘請的第一位教師吳良鏞以及林徽因身上。如果說戰時,林徽因寫出了《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把目光投向民宅修建,已經表現出對未來的前瞻,那麼戰後,籌建清華大學建築系,更是一件薪火相傳的事。她躺在病床上,全力支持吳良鏞的工作,從桌椅板凳的行政瑣事,到排課授課的學術問題,事無巨細,出謀劃策,確保9月份開學後建築系第一班學生能正常上課。

清華大學教授朱自煊,是建築系第一班學生,他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林先生從1947年1月開始授課,講住宅設計、裝飾等。當時的建築系設在水利館二樓,台階很高,生病的林先生根本上不去,我們就到她家裡聽她講課。她不在系裡掛名,完全是義務講課。」

住宅設計在當時屬於新課題,相關資料很少,林徽因對學生要求很嚴。學生茹竟華、王其明調查圓明園附近的營房,回來後向林徽因繪聲繪色地描述:「在乾涸的黃土地上零亂的村舍間,忽然出現一片綠樹叢,穿過樹叢,透過倒塌的圍牆,看到一排排的四合院,進入裡面,又有辦公事的廳、小廟、水井、倉庫、學校等設施。那些突然出現的意外景象真有《桃花源記》中敘說的感受……」可兩人寫成論文初稿時,林徽因問:「怎麼寫的沒有你們看見的那麼好?」

林徽因說的「沒那麼好」,是指缺乏「建築意」——這是她1932年在《平郊建築雜錄》中提出的概念,指建築之美,「在建築審美者的眼裡,都能引起特異的感覺,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築意』的愉快……頑石會不會點頭,我們不敢有所爭辯,那問題怕要牽涉到物理學家,但經過大匠之手藝,年代之磋磨,有一些石頭的確是會蘊含生氣的」。

當時,學生們得到林徽因面授機宜的機會並不多。當年的學生陳志華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我們每次到林先生家裡請教,當時的代理系主任吳柳生就跟我們說:『時間不要太長啊,早點回來,別把她累壞了。』我們越敬佩林先生,就越不敢打擾她。」

1947年夏天,梁思成回國,決定把建築系改為營建系,成立市鎮組、園林組、美術組、文物館組等。「林先生自然積極地支持、參與這一切。」吳良鏞說。朱自煊也向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回憶:「他們的觀點一致,他們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同一個事業。我們平常都稱他們為『梁林』。梁先生的圖比林先生畫得好,而林先生的文筆比梁先生更流暢,文學味道更濃醇。所以梁先生說『我的文章都是林先生潤筆過的』。」

但同時,林徽因的健康狀況在惡化。1947年冬天,她接受了摘除受感染的腎臟手術。

「國徽的紅色中也有媽媽的一小滴血」

新年到來後,北平在孕育新的生機,各高校師生已經在期待新中國的誕生。梁從誡生前曾說:「此時,不斷有人來勸林徽因和梁思成『南遷』或出國,他們一概不響應。」林徽因有一位老友,抗戰後期全家去了美國,1948年有人說:「某公是不會回來的了。」林徽因正色厲聲道:「某公一定會回來!」果然,那位老友在新中國成立前,舉家回到清華園。「當時,他們對共產黨可能不太了解,但對國民黨的腐敗早已深惡痛絕。更何況,最重要的是,他們滿心撲在了中國的建設上。」梁再冰說。

在解放軍包圍北平準備攻城前,清華園已經解放。兩名解放軍幹部造訪了梁思成的家,請他在軍用地圖上圈出北平城內重要的古建築,以備軍隊攻城時可加以保護。這使梁、林夫婦十分感動,兩人隨後組織編寫了《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前言中寫道,「以供人民解放軍作戰及接管時保護文物之用」。

新中國成立後,45歲的林徽因迎來了一個忙碌的新時期,病情再重也壓不住她的工作熱情。梁從誡生前回憶說:「母親有強烈的解放感。在舊時代,她雖然也在大學教過書,發表過文章,也頗有名氣,但始終只是『梁思成太太』,而沒有獨立的社會身份。新時代到來之後,她陸續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她真正是以林徽因的身份來擔任社會職務,來為人民服務了。這不能不使她對新的政權、新的社會產生感激之情。士為知己者『用』,她當然要鞠躬盡瘁。

「國徽的主要設計者是林徽因。」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原院長秦佑國向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講述了林徽因設計國徽的過程。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由於對初選的國徽圖案不滿意,大會決定,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這裡的『邀請專家』包括林徽因。在她主持下,1949年10月23日,清華大學設計小組提交了第一個國徽圖案,首次將國旗上的五顆金星設計入國徽圖案,且以紅綬穿瑗的結襯托。」

1950年6月,政協常務會議討論國徽圖案,認為應該在國徽中展現天安門圖形,還要增加稻穗。林徽因又組織隊伍畫圖、討論。6月底,梁再冰從外地回到家中,客廳的情景使她大吃一驚,「1950年6月,我家客廳好像變成了建築系的國徽設計『工作間』,沙發和桌椅上到處都擺滿了金、紅兩色的國徽圖案,媽媽全神貫注地埋頭工作,完全忘記了她自己是一個病人。當國徽在天安門城樓上掛起後,我常覺得,那紅色中也有媽媽的一小滴血,那金色中也有媽媽心中的光輝。」

參與設計的朱暢中生前回憶:「6月20日,決定性的時刻到來了。政協全委會召開了國徽審查會議。李四光先生指著清華的圖案說:『我看這個圖案氣魄大,天安門上空像是一幅整個天空一樣大的五星紅旗,氣魄真偉大;下邊,天安門前的廣場也顯得寬廣深遠,氣勢恢宏。金、紅兩色,使得整個圖案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對稱均衡、莊嚴典雅又富麗堂皇,我贊成清華大學這個方案。』周恩來詢問是否還有其他意見。他停頓片刻,見沒有異議,便說:『那麼好吧!就這樣決定吧!』」

1950年6月23日,在全國政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主持通過決議,同意報送的國徽圖案。林徽因作為國徽設計者代表應邀列席會議。當時,她已經無法站起來了,任由眼淚順著臉頰淌下。

「這是乾隆taste,怎能表現我們的英雄」

20世紀50年代初,林徽因的身體每況愈下。「體重只有50多斤。」朱自煊回憶說,「最初,系裡在林先生家客廳開系務會,主要是評圖、討論教學和課程設置等事務。她坐在卧室的床上認真聆聽,有什麼想法,就隔著過道喊:『思成!』梁先生趕緊跑過去,然後回來告訴大家,林先生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意見。時間一長,也難免產生一些問題。一是兩位先生太累,梁先生要兩邊跑,林先生也不能好好休息;二是林先生思想活躍,主意太多,大家有點吃不消。最後系裡決定讓我去告訴她,以後系務會議不在她家裡開了。」

林徽因住在清華大學的新林院8號,朱自煊跑去婉轉地說:「我們考慮林先生您身體不好,怕影響您的休息……」話沒說完,林徽因就傷心了:「你看我身體這麼差,整天在板上寫文章、畫圖、研究東西,系裡的很多事都要由我出主意,我這麼全心全意為系裡,你們還嫌棄我。」朱自煊說:「不是嫌棄您……」她打斷說:「你別解釋,你們就是嫌我啰嗦。」大家只好請住在新林院9號的金岳霖來安慰她。朱自煊回憶起來,很是傷感:「她覺得自己身體不好,現在連這點參與權都被剝奪了,感覺非常委屈,所以就流眼淚了。現在想起來,我感到很對不起她。」

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下,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她負責設計紀念碑底座的浮雕紋飾。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營建系的關肇鄴回憶說:「林先生不能持筆,需要一個人幫助她繪圖和跑腿。組織上選中剛畢業的我去做這件事。當時,林先生完全靠記憶列出了一個書目,令我去圖書館借來,從中指出幾個不同時代的碑邊圖案,她隨即講解分析不同的風格特徵。林先生的學識極廣,談論問題總是旁徵博引而且富有激情,一針見血而又幽默生動。她說建築師不是測字先生,做設計不能搞文字、數字隱喻。」關肇鄴還記得,有一次他把紀念碑上浮雕的線條畫得太柔弱了,林徽因看了,幽默地說:「這是乾隆taste(品位),怎能表現我們的英雄?」

「你們把古董拆了,將來要後悔的」

林徽因還熱心倡導北京傳統手工藝品的設計改革。梁從誡曾回憶:「有人來向她呼籲,要挽救當時已瀕於停頓、失傳的北京景泰藍、燒磁等手工業。她對這件事給予了極大的關住,曾和幾位年輕的工藝美術工作者一道,親自到工場、作坊中去了解景泰藍等的製作工藝,觀看老工人的實際操作。」林徽因設計了一批新的構思簡潔、色調明快的民族形式圖案,還到作坊里去指導工人燒制樣品,並寫出了一系列論文。可惜的是,她的設計被採納的不多,市面上的景泰藍仍維持著那種陳舊的圖案。

梁從誡認為,母親「不識時務」的主張並不僅有這一件。當時,北京城的改造正轟轟烈烈地進行。林徽因根據國外許多歷史名城被毀的教訓,預見到如果對北京城「就地改造」,把大量現代高層建築硬塞進這古城的框框,結果一定兩敗俱傷。這些意見卻遭到了批駁。「一座座古老建築物被剷除,一處處富有民族特色的王府和充滿北京風味的四合院被拆平,有500年歷史的古城牆,包括那被多少詩人畫家看作北京象徵的角樓和城門,全被判了極刑。」如今,北京的古城牆變成了只有汽車駛過的二環路。

朱自煊告訴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原來的天安門廣場是一個T字形廣場:一段是東西向的,也就是長安街最中間的這一段,東邊到勞動人民文化宮,西邊到中山公園。在東西兩個門口有兩座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T字豎的這段叫千步廊,文武百官入朝的時候在這等候。千步廊南端有個門,明代叫大明門,清代叫大清門,民國叫中華門,現在是毛主席紀念堂。開國大典的時候,軍旗過長安左門、長安右門都要垂下來。後來就命令將兩座門拆掉。梁先生、林先生就極力勸阻說:小姐還得有丫鬟陪襯,天安門如果是小姐,旁邊就是兩個丫鬟,拆掉的話禮儀就沒有了。結果兩個人挨批了。後來,兩座門和千步廊都拆了,T字形廣場垂直段東西向擴大到40米寬。好在天安門和故宮的主要地位沒變,大格局沒動,總體還算成功。」

因為古城改造的分歧,在1953年8月的一次座談會上,林徽因指著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道:「你們把古董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了51年的人生路。梁再冰在《我的媽媽林徽因》一文中回憶了母親臨終前與父親的生離死別:「1955年3月31日晚上,同仁醫院打電話到新華社通知我:媽媽病危。我立即趕往醫院,但她此時已經昏迷不醒。我來到她的病床前時,護士問我要不要叫住在隔壁病房的爹爹過來,我像瘋了似的喊道:『要,要啊!快叫他過來呀!』護士把爹爹攙過來時,他坐在媽媽床前,拉著媽媽的手放聲痛哭。我一生從沒有見過爹爹流淚,此時見到他一邊哭一邊喃喃不斷地說:『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我此時覺得他們的關係是如此緊密。在他們生離死別的此刻,任何『外人』(哪怕是我)也不能打擾他們的訣別。」

「媽媽去世後四個多月,在我生日那一天,我收到爹爹這樣一封信:『寶寶,今天我這樣稱呼你,因為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特別是今年,我沒有忘記今天。26年前的今天二時一分,我初次認識了你,初次聽見你的聲音,雖然很久了,記憶還不太模糊。由醫院回家後(爹爹指他自己出院後),在舊照片里我發現了一張你還是大約二十幾天的時候,媽咪抱著你照的照片,背面還有她寫的一首詩——滴溜溜圓的臉……我記得去年今天,你打了一個電話回家,媽咪接的,當時她忘記了,後來她想起,心裡懊悔,難過了半天。』我知道這是爹爹在極度思念媽媽時寫的信……」

梁思成親自為妻子設計了墓碑,上書營造學社的同事莫宗江題寫的「建築師林徽因墓」。此時,人民英雄紀念碑尚在施工中,「碑建會」決定,將她親手設計的一塊紀念碑底座雕飾刻樣放到她的墓上。追悼會上,兩位摯友金岳霖和鄧以蟄聯名寫了一幅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1987年,林徽因、梁思成都已逝世多年,他們及助手的「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及文物建築保護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份遲到的榮譽,是對堅毅者的告慰。

時光流逝,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總有一些好事者,喜歡把林徽因捧為唯美、浪漫的「民國女神」。但事實上,真正令她不朽的,是那份堅忍與忠誠,是那錚錚不屈的風骨,這才是知識女性的典範。正如朱自煊所言:「講林先生是才女,是美女,都是外表,最難得的是她的高貴品質,她代表了那個時代的一些女專家。一生都處在逆境中,但從不發牢騷,依然在積極為建築事業做貢獻。那種愛國、愛事業、無怨無悔的精神尤其值得年輕人學習。」


寫了一封長信,然後去發電報。我也是醉了。。。


第一次聽說林徽因先生是高中時候《讀者》一篇關於她風流韻事的雞湯文開始的,只記得其中片段:80年代末兩大學生到教授家拜訪,看到牆上掛的林徽因先生照片,被美貌所驚,以為天人。
後看過不少關於林徽因先生的八卦,圖片,也開始知道她的身世家庭及國徽設計者的身份。坦白說,知道她才知道國徽背後的故事,才知道梁思成先生,金岳霖先生及至對民國時候大師璀璨的時代,才有所了解。
之後,尋過不少關於描述民國大師的書籍來看,知道西南聯大,知道中國營造學社,知道抗戰時期教育大轉移運動的波瀾壯闊和艱辛異常。

扯遠,回到林徽因先生上來。
論才情:林徽因先生大家閨秀的底子,吟詩頌詞,風花雪月是與生俱來的,從不拿來與某些吃了兩罈子陳醋的知名作家做比較的雕蟲小技。
論操守:世家出身的她與金老,與徐詩人之間的感情糾葛,放在那個波瀾壯闊,破舊除新為時尚的年代,真真比某些做著婊子立牌坊的端端正派。
論氣度:林徽因先生,不論是對徐詩人,金老,冰心還是在她身後詆毀不斷的林某人都是珍之重之,待以誠,守以橫。徐飛機失事後都是梁思成先生驅車前往收屍,帶回的飛機殘骸一直掛在林徽因先生帳後。且不論林徽因先生對梁思成先生二婚對象的細心教誨與提點。
論才學:梁思成先生留學之前與林徽因先生商議學什麼專業為好,梁思成先生想學史,林徽因先生學了建築。兩人學成回國後,放棄清華大學的優厚條件,在東北大學建立了中國首個建築系。可以說,林梁兩位先生就是中國建築史的鼻祖,真真將建築這個賤役拔高到了學術層面。之後堅持研究中國古建築,完成建築史編訂,建立中國營造學社,堅持出版社刊,為建築學及建築史的研究做出了深遠的影響和貢獻。而他們二人提出的「建築意」概念,也是領先的學術研究方向,到現在也在影響著國人的審美。當然還有大家都知道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國徽的設計。
論氣節:林徽因先生對祖國的堅守,有目共睹。身後便是揚子江的話語,多少人說的出?從北平轉移到李庄,然後拖著病體堅持學習研究與著作。在那最黑暗的夜裡,從未放棄的堅持,又是多少詆毀她的人可以做到的?

林徽因先生,就是太好了,人又美,家世又好,嫁的又好,才學更是出眾,而且最重要的是還不會如潑婦那樣罵回去。君子氣度,誠如是。
哪個時代都不缺妒婦莽夫,哪個時代都不缺仇富惡貧之人。

反正,林徽因先生就是我的女神。
誰潑她髒水,我咬誰!


要理解一個人,就要看他最在意的事情,也就是他傾注了最多心血的事情。
對於一個建築專業的中國鼻祖式的人物,不從她的專業去了解這個人,而是按住花邊小新聞不放。我認為這很滑稽。

林徽因有沒有群發電報我不知道,也許有,也許沒有。我們每個人都有六神無措,失魂落魄的時候。都有恨不得給每個認識的人都聯繫一下的時候,這件事什麼都說明不了,即便它是真的。

這個世界很多東西要欣賞他都需要刻苦學習和訓練的。很多人覺得學習太苦,訓練太累所以就不再努力,只是盯著別人褲襠下那點破事兒。

一葉是知不了秋的,是知了秋的人才能從一葉中看到秋。絕大部分的人是一葉障目。


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題目是:如何解讀林徽因。
==========

本來如何解讀一個人,是各花各眼的事,只是看不下去總有人夾帶惡意裝作中立地四處散播謠言。

所以闢謠一下WOODHOUSE所發帖子里那些似是而非的謠言吧。:如何解讀林徽因? - WOODHOUSE 的回答

第一:
當時賓大美術學院下有四個系,分別是architecture(建築)、landscape architecture(園林建築)、fine arts(美術)、music(音樂),……我覺得主要還是因為她的分數夠不上讀landscape architecture,……即便當時賓大建築系招女生,林女士的成績也進不去,只能一退再退求其次學美術,不過建築系不招女生現在倒成了林女士成績不夠進建築系的遮羞布。
當時賓大建築系不招女生,主要是一些核心課程的設計很不適合女生,倘若外系的隨便一個女生都可以選修他們的核心課程,那賓大建築系又何必需要多此一舉的不招女生呢?
——————
偷梁換柱的措辭看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不過,王貴祥先生(莫宗江吳煥加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導)曾到賓大做過訪學,對建築專業早期留美生和賓大的淵源做過仔細研究。

圖片截自《建築學專業早期中國留美生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教育》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王貴祥著,刊於《建築史》 2003年002期。

用1926年開設的專業來做1924年入學的林徽因的遮羞布,邏輯上還是欠缺了一點。

再有,林為什麼可以選修建築學課程卻拿不到建築學學位,註解里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不懂可以學習,盡量不要腦補,為黑人而腦補更加不可取。

第二:
林女士的的part-time是assistant to architecture dseign staff 這個只是建築設計師的助理,不是Teaching Assistant (助教),她還有一個part-time是instructor in design,連是哪個專業的 design都沒說,這個不過是biographical reference上寫的,但即便如此,也沒說她是賓大建築系的助教,請不要人云亦云的亂吹牛。
-——————
林徽因到底是賓大聘任的助理還是某個建築設計師聘任的助理?

圖片截自 王貴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早期中國建築留學生的幾件史料》,清華大學《建築史論文集》第 17 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年,北京。

圖片截自賓大全球網站中的賓大在華史。

賓大自己承認林徽因曾在學校擔任兼職教員(其實並沒有人說林徽因是兼職教授助理或者兼職助理教授吧?),也有聘任卡記錄,為啥總有人喜歡弄出些七七八八不靠譜的傳言來混淆視聽?

=============

現在來回復:如何解讀林徽因群發電報。

徐志摩1925年3月10日為避與陸小曼的閑話,遠赴歐洲。

1925年3月20日是凌叔華的生日。過完生日以後,張歆海送陸小曼回家,以下資料均摘自《陸小曼未刊日記》:

(張歆海)在路上就罵我,他說還要打我,因為我同外人說他的閑話,我老遠的亦說不清,到了門口他進來坐了一忽兒,我說是甚麼呢!原來是為了菲(林徽因)打電報的事情。

——這句話很容易讓人誤解是林徽因發的電報,所以「群發電報」的謠言出處大概就是這裡。


歆海說……他接信的時候他早就知道別人亦有的,所以他在電報局裡知道你亦打了他並不驚奇,是在他意料中的,他知道你一定以為是你一個人有的,所以他才告訴你

——好了,這裡很明確,林徽因不是發電報,而是寄了信。張歆海在電報局回電時知道徐也發電報了,所以告訴徐自己也有接到信。


他要求我給他看她那封長信,我昨晚沒有答應他,……他亦要我看她給他的信……

歆海臨走的時候說:「志摩有hope(志摩有希望)」。呀,這是甚麼意思阿!難道她愛他么!他今天還來呢,他答應我都告訴我的,若是她真愛他那為甚麼我來夾在裡邊呢!

——張歆海既然說徐志摩有希望,說明自己收到那封信並沒有什麼「希望」。


歆海來過了,他才走,坐了好久,同我講了許多話,倒看他小小年紀比你還利害呢,她給他的信我亦見了,簡直同給你的完全兩種口氣,今天歆海看完信,他說:「這樣看起來志摩沒有hope了」。

——很顯然,林徽因分別寫了內容不同的信給了在國內的朋友,給徐志摩的甚至不如給張歆海的親密。


晚上適之請北京飯店吃飯。歆海說「我寫了一封信給志摩說你愛我」,我就接著說which are not true,(這不是真的),他氣極了,他說「我老同他走一樣的路」,我說「上次你比他愛的待遇好,這次你可不如他了」

——走同樣的路,是指都喜歡林徽因,然後又都喜歡陸小曼。陸小曼這話的意思,就是林徽因的信里待張歆海好,但是在她這裡,張就不如徐了。

再次證明,林徽因給徐志摩的信,還不如給張歆海的親密。


1926年6月3日,徐志摩用南胡的筆名在晨報副刊詩攜第十期上發表了一首詩:拿回吧,勞駕,先生

啊,果然有今天,就不算如願,
她這「我求你」也就夠可憐!
「我求你」,她信上說,「我的朋友,
給我一個快電,單說你平安,
多少也叫我心寬。」叫她心寬!
扯來她忘不了的還是我——我,
雖則她的傲氣從不肯認服;
害得我多苦,這幾年叫痛苦
帶住了我,像磨面似的盡磨!
……

————————————————————

以上,林徽因在1925310日之前,或許因為國內局勢不穩讓她懸心,或許因為美國生活不順讓她想念故友,所以給國內幾個(人數不確定,現在知道的是兩個)朋友寫過信,信的內容不盡相同,但是都有讓朋友給她個平安回復。信寫好後一併寄出,所以兩朋友在電報局前後腳給她回了電。而且這事,明明是徐志摩自作多情,以為只有他自己有信,關林徽因什麼事?

我同意閆紅的說法:只是身在美國的林徽因給她北平的朋友們寫了一組問候信而已,但女神在大洋彼岸掀動一下翅膀,北平的文化界就起了大的風浪,從徐志摩到張歆海,都爭先恐後地奔往電報局,也就有了《拿回去吧,勞駕,先生》里描述的那出鬧劇。


徐志摩有老婆還對別人有想法,對他的人品才是心灰意冷。


假的。
雖然我不喜歡林徽因,但是我也很厭惡關於她的這些形形色色的造假抹黑。
包括事件有:電報,橘子,還有金老頭的終身未娶為女神。


高票的一些答案可以基本總結林徽因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但是只是總結而已,要評講林徽因在21世紀沒有多少人有這個資格。但我會寫下我對林徽因的認識和理解。由於本人還只是一個才疏學淺的學生,有說得不好的地方請多指教。
第一次認識林徽因是因為語文課上學習《再別康橋》的八卦。你懂的,最先折服我的只是她的美貌和所謂的風花雪月,然後我看了那本著名的《你。。。。》我不像很多其他人被所謂的優美華麗的詞藻打動,相反,我覺得白阿姨寫得挺矯情的 ,不過它還是讓我對林徽因的一生有了大概的了解只覺得她是人生贏家而已。這樣的印象停留了大概4個月,放假期間,我慕名看了那著名的八集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然後我才意識到她對我們中國建築學產生了多麼深刻的影響。從那開始,我購買了費慰梅的書,看了她的子女密友寫的文章真正開始認識一個不被扭曲有血有肉的林徽因。再後來慢慢的選擇些專業權威的林徽因傳記經過一兩年的理解形成了我現在理解的林徽因。
這個就是我認識她的全過程,我也曾經迷戀過她十六七歲的一場所謂的風花雪月,不過幸好懸崖勒馬拋開一大堆圍繞著她的無腦網路營銷看清了一個真真正正的建造師林徽因。
可是現在的很多人口口聲聲辱罵她「綠茶婊鼻祖」或是被一大堆狗血洗腦天天念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之類的狗血雞湯。他們多半對林徽因「半灌水響叮噹」不知道她是搞建築的還以為她只是個會美美擺pose拍照寫幾首詩的文藝名媛,你問他林徽因有幾個子女,多久出生和離世的,對不起,一問三不知。
但是他們不懂勤能補拙,他們不但不去「尋真」反而以為自己是林徽因的鐵fan,整天唧唧歪歪拿那一大堆長長的雞湯署名林徽因的什麼鬼到處宣揚。於是,又有悲劇發生了。「我不喜歡林徽因,她的腦殘粉把她美上天了。」「林徽因那群腦殘粉簡直絕了!把她吹得此物只應天上有。」「明明就是個綠茶,裝什麼白蓮花。」無一列外,只要喜歡林徽因的人好像都被罵成綠茶簇擁,腦殘綠茶粉。。。。。

他們瘋瘋癲癲不代表我們這些人的意見吧。然後,你要是去微博下為林徽因正名還被人罵玻璃心,腦殘粉。最後落得個「眾叛親離」
不過還是有人堅持做對的事。我在微博上認識了一位大神級別的林徽因資深研究姐姐,她那裡有非常非常多好的,公正的林徽因資料,她也經常分享給我們。在這個時代,真心喜歡林徽因的人太少了,一個貼吧幾年的努力也就只有近兩萬個粉絲(這裡沒有諷刺的意思)但我們隨便翻翻一些當紅炸子雞粉絲都是6,7位數。這也側面說明其實沒那麼多的人真正願意了解林徽因,這位愛國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築師。

今天,我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林徽因先生正名。
你在批評一個人的時候,麻煩你先了解這個人如果你連這個人都不理解那你有什麼資格批判她,你這最多只能叫做跟風!這種隨波逐流的人我還真看不起。不要說我沒禮貌,如果你連最基本的判斷能力都沒有那你憑什麼讓人尊敬你。請參照抗日戰爭時期的漢奸們。
你可以不喜歡林徽因,但是也請你不要侮辱她。她被人黑化的太嚴重了,正真了解了林徽因的生平過後你會發現那些地攤文學裡塑造的柔柔弱弱整個人生都散發著雞湯味兒的有著林徽因名字的言情小說和有血有肉的林徽因沒有半點關係!她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里說過「家門口就有揚子江!」
借一句貼吧前輩的話:雖然已經批上了西化的外衣但骨子裡還是那從屈原以來就沒變過的民族節氣。她從賓大畢業後滿腔熱血的準備投身於在當時幾乎為零的中國建築並把它作為一生的追求為之奮鬥!就憑這點我認為對她的辱罵都是一種不尊重。還有多少人知道並了解她和梁思成是我們祖國建築學的開山鼻祖。又有多少人關心過她經歷的空前悲壯的大流亡,在戰爭中慘死的弟弟,寫信問費慰梅有沒有不要了的衣服,被肺病折磨得徹夜難眠的林徽因!
太多人都只會拿著放大鏡找她身上所謂的桃花艷情並自以為是的大加批判。她們只喜歡十六七歲的照片里那個美麗高雅的女子卻從不願意多看看她經歷過的坎坷!中華民族的血淚史深深的刻進了她的生命但是有人還是不甘心。要榨乾這位女學著身上最後一點可以利用的東西!
有人也許會說那林徽因是綠茶裱的事是有證據的。什麼證據 ,是那本在當事人全部作古了之後消費已逝世的丈夫的《梁思成林徽因和我》嗎?拜託長點心好不好!試想一個後妻會發自內心的好好寫原配夫人嗎?你說我以小人之心奪君子之腹?不好意思,請自行百度林老人的黑歷史,看看她是怎麼樣拍賣自己丈夫的珍貴資料私藏自己的老師林徽因的資料手稿和信件的。一本內容幾乎完全相似的書人家可以換個書名再出版嘛!而且書的內容還是梁思成寫的她就是佔了人家林梁二人的便宜自己賺大錢!林洙她就是愛錢!不好意思,這話是沈從文先生的原話。
我不是激進的林粉,但是有太多讓我不堪入目的東西在糟蹋林徽因先生了。我也要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不知道有沒有人會看這個短文,看了之後會不會願意去了解那個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拯救了傳統景泰藍工藝現在正被作為國禮使用的林徽因先生。但是不管有沒有,我都要盡自己最大為這位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正名。
這一片短文不會是終點。
2016.2.11
_________________
之前有人說過我這篇短文只是泄私憤和並沒有列出有說服力的證據。今天首次修改答案,希望有真心喜歡林徽因的朋友看到,也再次為林徽因正名。話不多說了,直接上圖!
這本《梁思成林徽因》是費慰梅著的,作者的身份也在圖上

這本書里有些內容可以看見一些被流言掩蓋了的真像。為了防止「斷章取義」我會盡量把上下文的內容簡述一遍,然後再通過圖片凸出重點。
1.徐志摩林徽因之間沒有愛情的證明(這裡是指他們二人沒有相愛過,只是徐志摩追過林徽因而林徽因沒有給個回應。)

這兩張圖片來自於本書第一部:啟蒙時代 之中的第二篇:林家掌上明珠 (也是本書第15頁) 不知道為什麼發的圖片倒了。。。。。。只有麻煩大家側著看了,實在抱歉。
而這段的內容重點是:多年後聽林徽因提起徐志摩,我注意到她對徐的回憶總是離不開那些文學大家的名字,如雪萊,濟慈,拜倫之類。我猜想徐志摩對她的一片深情中,可能已不知不覺的扮演了一個導師的角色,領她進入英國詩歌和英國戲劇的世界,新美感,新觀念,新感覺,同時也 迷 惑 了他自己。我覺得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關係,非 情愛而是浪漫,更多的還是 文 學 關 系 。(費慰梅原話)
(本來是想接著添一些內容的,但倒頭來發現結構太過零散邏輯也比較混亂。這個問題就不準備再寫下去了,果然,情緒產物是很要不得的。。。。。我會去答其他有關林徽因的問題 希望下一次能有所進步。這個問題就正式停筆了。)


群發電報……林沒有人追求到如此地步,以至於需要群發電報?
發電報的人說回了好幾封電報了……林知道這麼多人的準確地址,連幾乎沒有交往的都發,這得多神經病?說的好像所有在美國的中國人都在一個地方住,那裡只有一個地方能發電報,發電報的地方只有一個人。
這樣的故事都有人編,都有人信信,也真是服了。
有一本書,叫《飛揚與落寞——梁思成的山河歲月》,裡邊講述了很多歷史上耳熟能詳的人,當然也包括林徽因。如果真的對她感興趣,看一看這種認真寫的書。
林首先是一位學者。作為主要人員之一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沒有相當水平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及文物建築保護的研究》)。中國搞科研的人都知道這種等級的獎的分量有多重。


由於某些原因,在貼中反駁可能會被刪,所以在此開貼說說林徽因是否有成就。首先淺談建築成就,這方面知識略有生疏,如說錯請指正。
談談建築,眾所周知,在此前中國並沒有建築系,林先生與梁先生是建築系創始人,同時他們的工作更多的事進行考察和整理資料,這點無可否認,與其說他們是建築設計家,倒不如說他們是建築史學家,所以用建築作品衡量並不切實際。他們更多的是理論。好比一個人藝術創作和藝術理論並不一定二者皆是優秀,梁和林27年從賓大畢業(如果記錯純屬失誤)之時,賓大beaux-arts 的教育體系,要求學生畫很多畫,細細描繪,在勾勒的過程中,自然會體會何處的細節,清晰厚重。
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至今都是世界一流,美國大學教育從來寬進嚴出,林徽因沒有paper一說,那林徽因輔修畢業也必須有自己的paper,過得了賓大考核法眼的paper,是矇混過關還是毫無難度?賓大含金量從來不輸清華北大,甚至世界各地的學生都在搶著賓大畢業的一席。這就像你說清華畢業的學渣,當然,這樣的人肯定有背景。可常春藤盟校不缺某國總統的女兒,世界一流商業巨子,憑什麼包庇林徽因?賓大本身就是一個無比強大的見證,在畢業方面絕不是馬虎過關。
我們來看看梁林的lun wen。
關於中國建築之將來,更有特別可注意的一點:我們架構制的原則適巧和現代「洋灰鐵筋架」和「鋼架」建築同一道理;以立柱橫樑牽製成架為基本。現代歐洲建築為現代生活所驅,已斷然取革命態度,盡量利用近代科學材料,另具方法形式,而迎合近代生活之需要。若工廠,學校,醫院,及其他公共建築等為需要日光便利,已不能仿取古典派之壘砌制,致多牆壁而少窗牖。中國架構制既與現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則,將來只需變更建築材料,主要結構部分則均可不有過激變動,而同時因材料之可能,更作新的發展,必有極滿意的新建築產生。

梁文是歷史性的,重點在「整理國故」,為他們即將大規模展開的中建史研究確立了一個終極目標——向後回溯歷史,直抵唐代建築的高峰;林文則更富理論性,在總結「中國建築」的原則基礎上,立意指向「再造文明」。她為中建史研究確立了另外一個終極目標——向前推動歷史,催發出中國現代主義建築。以後梁林及營造學社同仁的十幾年工作,基本上都是在這兩個終極目標所交織起來的概念框架中展開。

有人說林是依靠梁,事實呢,並不如此,他們更偏向理論,而林對理論做的貢獻絲毫不下於梁。
林徽因首次在理論上定義了中國建築的木框架結構體系的基本特徵。這一點的意義是更為重大的。因為在此之前的西方建築史學家都曾對中國建築的詮釋之中產生的一些誤解,基本上都是在這一點上沒有清楚的認識。這與西方的古典建築多以磚石建造及壘砌結構有關,框架結構方法被建築師們很好理解一般要到近代的鑄鐵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之後。這些誤解在早期西方建築師在中國所做的所謂"中國建築文藝復 Chinese, Architectural, Renaissance)一類的教會建築中,被反映得尤其明顯。以此可見林徽因對建築的專業知識的深入了解,儘管她在賓大就學的專業是美術而非建築。至今為止,這一基本認識仍然被證明是十分正確的,並不斷被發揚光大。其實僅僅憑這一點,我們足以將林徽因定為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的奠基者與先驅者。
理論上的優秀也出於一點根本的論證,就是林的文學功底讓她很完美的的表達詮釋出出她的理論。
天津大學的丁垚老師在評價林徽因先生時,他大概是這麼說的:許多人(甚至是梁思成先生)在很多時候很難把心中的感受通過文字來很好表達出來的。我管這叫「文字表達障礙」 。然而林徽因先生顯然是沒有這個毛病的。
梁林的成就不在設計圖紙上,而是他們用整理的理論資料開拓了當時建築史學方面的絕無僅有的先河。
論設計能力其實梁都並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又哪來林依靠梁一說。
看看名家對於林徽因各方面的評價:
文潔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出現過像達。芬奇那樣的多面手。 他既是大畫家,又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林徽因則是在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脫穎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人。她在建築學方面的成績,無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樹」。
「林徽因明確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建築學,不重視住宅問題必將改變,這種情況也會明顯體顯在戰後的社會發展之中:,"現,在的時代不同了多數國家都對於人民個別或集體的住的問題極端重視,認為它,是國家或社會的責任。以最新的理想與技術合作,使住宅設計,不但是美術,且,成為特種的社會科學。在當時建築學術界多以大型公共建築和古代尊貴建築,為主要關注對象的情形下,這種非常有見地的學術眼光」有趣的是,這一段出於跟我們一樣是現代人的南京大學校長趙辰的 作為中國建築學術先行者的林徽因 文中。
關於文學的成就,什麼叫文學界?是指專業的人嗎?我們來看看有多少人是研究林徽因,

這些是專修文學學術的人,由於度娘亂刪帖我就不提 叫獸。當然如果嫌沒有權威,可以。

而這些文章究竟用於何處?我隨便找了一下資料

以上皆可證明林徽因有所建樹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林徽因 | 中國近代史 | 歷史人物 | 中國古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