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十年來抗戰電視劇偏愛描寫「紈絝少爺」「江湖大佬」參加抗日?

花花公子,江湖黑幫,這些人突然拋家散財,成為了電視劇里抗日的民間主力,這股潮流反應了編導的怎樣心態?


現在的抗日劇,越來越傾向於娛樂化,「抗日」只是一個主體,用美帝的電影來說,就是「拯救地球」。你看美帝每年必然拯救多次地球,拯救地球只是一個主體,如何拯救是構成故事的一部分。

為什麼非要拍抗日的,中共打過不少勝仗,例如抗美援朝,中印戰爭,中越戰爭,尤其是中印戰爭基本上是中國大勝,為什麼非要拍抗日的呢?

政治正確,儘管實際上中共打的所有仗裡面,以抗日戰爭打的最差,但是抗美援朝打的是聯合國軍,現在中國是五常,拿出去顯擺政治不正確,中印,中越現在牽扯到外交問題,尤其是中印戰爭,到現在還在被印度人拿出來反覆說,以至於教科書在中印戰爭的敘述都寥寥幾筆,不好細講

那就只能拍抗日了,反法西斯,題材高大上。但是這玩意就像什麼射鵰,三國之類的玩意,歷史就那麼多,拍多了膩味的緊,觀眾老爺也不太買賬,所以現在你就能看到許許多多的題材換個說法就加在抗日上了

比如說

武俠類的抗日,抗日奇俠,利箭行動之類的
科幻類抗日,例如永不磨滅的番號,鐵血使命
情色類抗日,例如邊城漢子,犧牲
時裝劇抗日,例如向著炮火前進
動漫類抗日,例如說燃燒
穿越類抗日,例如說打狗棍
肥皂劇抗日,例如說正者無敵

所謂的「紈絝少爺」「江湖大佬」之類的抗日劇,僅僅是抗日劇大類的一部分,類似於拯救地球這個題材。

其實幾乎所有的題材都能往這個上套,比如說婆媳抗日劇,農村抗日劇,都市抗日劇等等

還會有足球抗日劇,玄幻類抗日劇,奇幻類抗日劇,霸道總裁愛上我類抗日劇,傑克蘇抗日劇,官場抗日劇,其樂融融,豈不美哉?


你們不是要看情色類么,拿去


三十年代上海小報上也是這一套啊,傳奇嘛


  練了多年的軍人,一聲鼓響,突然都變了無抵抗主義者。於是遠路的文人學士,便大談什麼「乞丐殺敵」,「屠夫成仁」,「奇女子救國」一流的傳奇式古典,想一聲鑼響,出於意料之外的人物來「為國增光」。而同時,畫報上也就出現了這些傳奇的插畫。但還沒有提起劍仙的一道白光,總算還是切實的。

以上文字引自魯迅先生二心集里《新的女將 》一文,與本人無關……


兩個原因,首先是為了邏輯自洽。

按照現在的官方主流史觀,「國家(民族)利益」是超越一切內部階級矛盾的存在,戰爭就是單純的國家利益爭鬥,抗戰史則是中日兩國「搶錢、搶糧食、搶女人」的高級體現。編劇導演無論水平高低,只能在這個框框里打轉,生怕涉嫌影射當下,甚至不可以說共產黨代表的抗日力量在抗日期間主動發起階級鬥爭,「破壞統一戰線」。在這個限制下,編劇自然要把多數抗日骨幹都安排成民國上層人士,把家仇國恨的結合點設定為既得利益的爭奪(土匪的搶劫權也是一種既得利益),從而合乎邏輯地解釋他們和日本人的矛盾。

貴族從軍保衛自己的領地,這合情合理,但對於30-40年代的中國人民來說,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封建軍閥、地主、買辦資本家……這些內外強權是一回事,都是同時具備反動性(不給大多數人帶來希望)和落後性(通過殘暴手段聚斂財富)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效率比較高,打上門來要通吃,所以我們要先抗日,但這絕不意味著其他既得利益集團比日本帝國主義更好,只說明他們相對無能,害處較小。民國的統治集團,無論是白道的將軍省長,還是黑道的土匪盜賊,在佔有大多數財富的同時並沒有做出有效投資,不能提供就業和發展,所以統統是寄生於中國人民的蛀蟲。有思想的人民武裝力量可以暫時容忍他們,但絕對不會因此放棄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和剿匪的既定政策,只有搞實業的民族資本家可以多合作幾年。

抗日劇的主角曾經都是普通工農

實際上,正是因為共產黨暴力改造了中國社會,破壞了原有的反動基層秩序,抗日游擊隊才能在敵後站住腳,解放軍大軍才能在根據地支持下打殲滅戰,未來的中國才有能力自力更生搞工業建設,最終為世界第一工業國奠定基礎。北伐戰爭、蘇維埃共和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五年計劃……這是一脈相承的革命改造,都中國人民的自我解放。作為其中一個環節,抗日戰爭絕不是一場單純的國家戰爭行動,而是底層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奪回發展希望的重要步驟——這也正是當年的人民抗日武裝竭力宣揚的觀點。

論中國的法西斯主義――新專制主義--周恩來1943年——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蔣介石國民黨既是法西斯主義,為什麼又能抗戰呢?

我們回答:毛澤東同志告訴了我們,他是買辦的封建的法西斯主義。因為他帶買辦性,所以當日本帝國主義打進來的時候,他能依靠別的帝國主義去抵抗,並利用民族救亡高潮,起著抗戰的革命作用。同時,他又帶封建性,所以當同盟國家漸漸重視中國民族抗戰的時候,他又回到復古的排外的思想上去,起著反動的作用。並且正因為他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所以對內總是反對人民,懼怕人民,壓迫人民的。他的抗戰是決不會徹底的。

……於是又有人問:法西斯主義是民族侵略主義,蔣介石國民黨既還抗戰以抵抗日本侵略者,為什麼叫他做法西斯主義呢?我們回答:正因為這樣,所以毛澤東同志叫他做中國的法西斯主義了。民族侵略主義是法西斯主義的一種特徵,不是唯一的特徵……蔣介石國民黨在歷史上在現在,都是向人民向勞動群眾施行最殘酷的進攻,以至於進行鎮壓革命的內戰,實行瘋狂猖獗的反動和反革命,成為全中國人民的死敵。只是因為中國已處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環境中,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無力對外侵略

周恩來1945年4月論統一戰線--人民網

有些敵人在一定條件下是有兩面性的。在同他們結成統一戰線的時候,有右傾觀點的同志,只注意他們可以聯合的一面,忘記了他們的反動性。比如抗戰初期,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蔣介石集團參加了抗戰,但還保有他的反動性。右傾的錯誤是替他擦粉,把他的反動性抹殺了。在一九三八年第二個武漢時期,說蔣介石集團不是法西斯,不是軍閥,這就錯了。蔣介石確有反動性,他是軍閥,是法西斯,一定時候我們不去強調這方面是可以的,但是替他擦胭脂抹粉就錯了

現在的文化部門不許談這套邏輯了,就連別人指責共產黨「不專心抗日」的時候,都不敢理直氣壯地反駁「我們本來就不是只打日本」,而是羞答答的解釋:「我們也是一心抗日的主力軍」,和當年改造中國社會的鬥爭精神做全面切割。那麼就得有一套替代的說辭,這套說辭是什麼呢?

目前來看,他們毫無創意,直接撿起了當年蔣介石的解釋,假裝抗戰前我們已經有一個內部矛盾相對可以忽略的國家,大家抗日就是保衛這個美好的社會。但國家畢竟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圖騰,在電視情節中必須體現為具體的矛盾衝突。編劇也知道用愛情和面子解釋中日矛盾太傻了,必須談利益,那麼誰會最積極地保衛自己的利益呢?誰的家族利益會和中日戰爭緊密綁定呢?顯然是在民國已經能吃肉住大宅坐汽車的階層。抗日劇主角的社會階層因此越升越高,從底層工農逐漸變成了官宦富商的子弟。底層軍民就算上場,也只能當無腦熱血的龍套或是插科打諢的配角,絕對不會主導劇情的發展。這個轉變,在台劇港片中已經出現了五六十年,在大陸影視圈現在也逐漸變成主流,可見經濟基礎決定文化風格。

台灣70年代抗日片 感覺很不一樣

《梅花》講述的是地主或鄉紳的抗戰,畢竟兩岸的階級立場不同,台灣要講述的地主可是很慈善優秀的那種,這一點很總要,沒有這樣的假設,該片就沒有了理論支持了。所以開篇就是林家生了孩子大擺筵席,屠夫「張一刀」上前就誇耀:「沒有林老爺給我們房子,我們哪有生意做」,所以林老爺的事就是我們下人的事。林家少爺也是平易近人(不是富二代的樣子),留過洋,還與日本人池田隊長做過4年同窗,所以河池也登門道喜。老爺子不喜歡日本人,但也說不上反抗。你看這關係,哪有抗日的由頭?既然是抗日劇,必須要找個能讓富人抗日的事由,於是編劇就設計了反對「拆遷」的情節,拆的是林家的祖墳,因為擋著日本人修電纜線的道路了。看來反抗「拆遷」早就有了,還能引發抗日的激情?老爺子阻撓拆遷被殺,這不就有了抗日的借口了嗎,下面就可以「報家仇」,當然順便也報國恨。

擦擦眼淚,故事很感人,可是仔細琢磨,這個影片的硬傷真的不少。真正抗日的卻是民眾「張一刀」,林家上下都是在「報家仇」,沒有老爺子的死,哪輪到抗日一說。如果攤上一個惡霸地主,老百姓還不拍巴掌呀。影片把劇情設計到台灣,就是避免矛盾升級,應為台灣已經被日本統治50多年了,已經被日本同化了,影片中看不到激烈的民族矛盾對立(比如日本在大陸的燒,殺,強姦等惡習),遵循「你不惹日本人,日本人也不惹你」的原則,除了老爺子是主動擋道被殺,大嫂實際是被民眾的誤解「逼死」的。片中的國軍更是看不出抗日有多積極,跟跑龍套的差不多,老大更像是穿著制服來泡妞的……該片真的很難說上是經典「抗日劇」,頂多「一個由拆遷引發的血案」。

抗日電影內陸、台灣版本之異同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照,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痔徨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富人是負面的。

第二個原因是影視界自身的水平不足。

「自然狀態」的人類生活於一個幾十人的小部落,個人和小團體的勇氣和創造力是大多數成就的來源。人類在這個階段生活了幾百萬年,塑造了我們的「本性」,從直覺來說,我們人類容易欣賞少數幾個人的英雄主義,把自己代入俠客的傳奇故事,而很難理解成千上萬人動員起來的力量。

所以,無論是什麼文藝作品,都是展現孤膽英雄容易,塑造群像麻煩。水滸傳108將,人物形象豐滿的不過是十幾個人,就已經被稱為經典,現在抗日戰爭動員了上億民眾,百萬軍隊,要基於現實反映群體的偉大力量,還想感動觀眾,的確比拍一部抗戰背景的武俠片要困難。中國藝術圈既沒有能力克服這個客觀障礙,也沒有聰明到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還不肯放過抗戰這個熱門題材,結果就是頻頻編造高富帥的浪漫遊戲,假裝這就是抗戰的真實歷史。就算是拍攝監管最少的廣告片,也要遵循「衙內抗日、公子救國」的邏輯:

高清江南之戀(隆力奇)廣告MV,可以和地道戰的主題曲視頻對比一下。
視頻封面江南之戀(隆力奇)廣告MV(高清版) 高清視頻
總而言之,問題出在今天的上層建築。無論是文化官員還是影視作者,都不願意麵對階級鬥爭的歷史作用,拒絕相信窮人的反抗可以帶來文明的進步,潛意識中都相信道德和正義是財富的依附品。所以抗日劇寧可歪曲歷史,也絕不會真實描述舊中國上層社會的腐朽墮落。

相關話題: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戰敗主要是因為軍事策略失誤嗎? - 馬前卒的回答

共產黨明確地指出,這個國家還有希望,但夢想成真的方式不是在現有的社會結構下繼續努力,而是努力打破現有結構,消滅浪費希望的少數人。

為何說少數人浪費了希望?因為少數人佔有了大多數剩餘產品。幾億人在糊口穿衣之餘,積攢起來的少數剩餘財富被統治者拿走了。農村地主(不論好壞)都佔有地租,城市買辦壟斷了大多數商業利潤,這些地租和利潤沒有被用來投資現代經濟,而是用來消費西洋商品,用來投機獲利,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儲存起來。所以說舊社會的統治集團既落後(通過傳統方式聚斂財富)又反動(拒絕把財富投資於社會轉型),只有打倒他們,中國人才有機會通過努力改變這個絕望的社會。

共產黨的邏輯很簡單,但很有力——階級分析符合普通人的觀感;奪回剩餘財富用於全社會現代化投資的方案超越了傳統農民起義的老套路,提供了20世紀視角下的希望;所以迅速得到普遍認同。在已經被近代化浪潮衝擊的地區,知識分子和近代人口迅速接受了新方案;在近代化浪潮還不明顯的地區,共產黨努力搞教育,做科普,讓封閉的農業人口認識到今夕何年,認識到自己的命運和整個國家掛鉤。所以共產黨獲得了足夠的追隨者,能夠從中挑選最忠誠、最能幹的人搭建組織架構。

相反,國民黨雖然也繼承了列寧主義的架構,卻始終企圖在原有社會架構上搭建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基礎,然後逐步提出改良方案。國民黨強調自己是上千年來中國舊結構的繼承者,把農村士紳和城市買辦當做盟友,通過舊的稅收結構和投機市場來收集軍政資源,也繼承了舊體制的反動。國民黨的方案或許也可以收買一定的知識分子和近代人口,但考慮到舊體制的低效,大多數知識分子和近代人口無法被全部收買,也無法在這個體制下實現「做好人」的願望,自然寧可站到共產黨的一邊。國共的組織基礎因此出現了數量級的差異。

從20年代到40年代,共產黨的控制區雖然一直比國民黨小,但如果不計算那些「全省人民加入國民黨」、「到操場坐2小時,大家就都是三青團成員」的荒謬事件,只比較縣區黨部(黨委)踏踏實實發展出來的、能掌握的黨員,共產黨的黨員數量一直要比國民黨多。所以共產黨有足夠的力量改造農村,接管城市現代化企業,最後打翻國民黨統治。國民黨則遇到了死結:組織薄弱—→無法改良基層—→資源獲取效率停滯—→組織發展停滯—→組織劣勢進一步加強。即便中間出現了日本入侵、美國援助這些極有利於國民黨蔣介石派系的事件,陷入死循環的國民黨反動派還是在40年代末被徹底趕出大陸,依靠從整個大陸撤退的組織力量到台灣去搞土改了。

總而言之,解放戰爭的勝負,根源不在49年渡江,不在於48年發起的三大戰役,甚至也不在於46年搶佔東北應該快一步還是慢一步。從20年代北洋政權解體開始,共產黨的勝利已經是必然趨勢:正確的革命思想帶來先進的組織—→先進的組織令更多高級策略和先進戰術成為可能—→戰場勝利保證了解放區土改成果—→最後共產黨打敗了買辦和地主,在4億人口面前樹立了無可置疑的「解放者」和「好人」形象,自然事無不成。

為什麼近代自北洋軍閥到民國,出這麼多大師,最後卻是共產黨得天下?

問題就來了,你收關稅的目的不是發展國內產業,避免進口,而是為了維持你軍政的攤子。這個時候,就整個政府的趨勢來說,實際上就不是希望少進口,而是多進口了。逆差越大,國內產業越蕭條,但從短期來說,逆差變大,進口增加,南京政府拿到的資源反而可能更多一些。至於長期的效果,那根本顧不上。


所以,中國好不容易攢下的一點工業剩餘,就在關稅財政下變成了摧毀中國產業基礎的毒品。國民黨政府的強大,往往會意味著中國工業能力的相對下降。比如說前面提到的那個黃金十年,中國外貿數額暴增的同時,十年間國統區的鋼鐵產量反而始終保持在幾萬噸的水平。1927年中國鋼鐵產量是三萬噸,到了1931年,漢冶萍公司倒閉跌到了1.5萬噸,到1934年靠幾個地方軍閥恢復到5萬噸,上上下下的波動,期間日本人在東北倒是輕輕鬆鬆搞了50萬噸的鋼鐵產量。

其實是3萬噸還是5萬噸,對於5億人口的中國來說,都沒啥明顯的意義。5萬噸除以5億,平均每人每年100克鋼鐵,差不多是一個蘋果手機的2/3重,體積還不如一根手指,這麼點鋼鐵大部分還得用于軍事。談什麼發展製造業都是毫無意義的。之所以製造業在所謂的黃金十年發展這麼慢,甚至基礎工業反而相對萎縮,就是因為在整個國家範圍內的製造業增長實際上和國民政府的短期利益正好相反。

國民黨政府的確希望實業興旺,但他沒法和自己實際上的財政需求對抗,就像老闆給你發工資,你就必須完成老闆交辦的任務,不喜歡也得完成,因為你不能和工資過不去。這個依賴進口關稅的政府,我們過去的歷史書上稱之為買辦性,就是靠外國商品進口代理商撐腰的本性。此外,這些外貿數字最終還是中國的農業剩餘撐起來的,是地主收集起來的,所以國民黨的財政基礎同時也是半封建制的基層社會。再加上權貴家族的壟斷性企業,我讀書時歷史教科書給國民黨政權的定義就是:封建的、買辦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你們上學的時候也背過這個名詞吧。我覺得總結的非常好。我前面2萬字在這裡只是給這個歷史教科書做一點名詞解釋而已。

總之,國民黨政府的關稅財政實際上毀掉了中國發展現代經濟的機會,浪費了中國幾億農民、上千萬手工勞動者生產的經濟剩餘。這樣的社會不可持續,這樣的政府也不可持續。這才是中國在重慶談判以後最大的政治矛盾,就看什麼時候會爆發。到了1946年,國民黨為了換美援,和美國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全面開放市場,美國商品潮水一樣的湧入,短期內給國民黨吃了興奮劑,維持了內戰的攻勢。從幾年的周期來看,完全摧毀了中國工商業發展機會和國民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引爆了前面所說的政治矛盾。

劉伯承元帥對此有一句評價,說的非常準確:

國民黨的失敗在在軍事上是偶然的,政治上是必然的

為什麼只有中國採用「反法西斯戰爭」這個說法? - 馬前卒的回答

過去有人開玩笑,說中國在二戰期間「押寶」三方,中共依託蘇聯、蔣介石依靠英美、汪精衛依靠軸心國,無論哪一方贏了中國都是戰勝國。這個冷笑話雖然對歷史簡化過度,但的確說明了一個事實——中國國內同時存在基於不同階級力量的多種制度,不能簡單地用國籍或者國界來劃分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陣營。八路軍、新四軍打日本人是反法西斯,打汪偽軍是反法西斯,在某些情況下,打擊蔣介石集團中的法西斯成分,也是反法西斯戰爭,也值得我們今天理直氣壯的紀念。

……所謂名正言順,綱舉目張。名字用對了,政治上就不會出明顯錯誤。本次閱兵之前,要求重組國民黨軍隊榮譽單位受閱的說法曾喧嚷一時。但最終只邀請了國民黨軍老兵代表,而沒有組建「國軍」單位。因為按照「反法西斯」的標準來說,國民黨軍老兵有反法西斯戰士,而「國軍」整體是准法西斯政權的工具。我們決不能在紀念反法西斯戰爭的同時邀請法西斯組織參與。下次再到反法西斯戰爭紀念日,我們還應該這樣紀念。不管歐美、俄國、台灣地區怎麼擬定他們的紀念活動,中國人民應該有自己的歷史觀和政治正確標準。


因為影視終究還是一個視覺的藝術,並且商業影視,帶有越來越多的休閑成份。而現在的觀眾,越來越不愛看黯淡的畫面。
而近幾年的一劇兩星時代,隨著年輕觀眾的進入,大媽們掌控遙控器的時代已經漸漸過去,撐起收視空間的年輕一輩,更多在乎的是「服化美」「顏值佳」「攝影贊」。而且大媽也是愛看小鮮肉的好吧?
還原歷史的抗戰劇,整天村頭巷尾,灰頭土臉,就算天仙帥哥扮上了,瞬間也成村姑村少。

就算不說抗日劇。走寫實類的片子,就算得了金馬獎,觀眾也不賣票房的賬。(無關藝術,只談事實)

人家原本長這樣……

「紈絝少爺」「江湖大佬」轉身抗日,可以拍西裝小腰、揮金如土、旗袍百樂門、進口汽車貂皮衣、外白渡橋上依依惜別、制服控國軍軍裝。場面好看,演員愛演(身份轉換大、性格轉變大、形象鮮明),觀眾也受用。你說投資方願 不願意拍?
當然,如果環境確實不發生在城市,那麼鄉土抗戰劇,最受人歡迎之一的角色是土匪,因為抗戰劇某種程度就是為了滿足男性的荷爾蒙,沒有漂亮的畫面,我總可以動不動對天打上幾百發子彈,想殺人就殺人吧?過一把現代的小皇帝癮,至於後面當然是要接受革命思想的改造的,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正經的抗戰劇,要麼是央視黃金檔預定的獻禮劇,要麼是大牌卡司(導演或影帝影后級男女主),不然,很難拍,很難賣。再加上越是傳統的題材,就越沒新意。
所以《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不搞這些,只能在人設上下功夫(潛伏、亮劍同樣如此)就要弄成搞笑,不然,真沒人看,真沒收視。


因為統治階級變成了官僚特權階層、官僚資本家和民間資本家的聯盟。所以,怎麼可能允許宣傳底層勞動者反抗暴政呢?萬一他們起來反抗自己怎麼辦?所以民國闊少、紈絝子弟、土匪、國民黨這些反動勢力恰恰映射了統治者自己,成了代言人。


因為人民群眾就是想看黑社會和富二代的故事啊。但你又不讓拍現實體裁,那就只有套個抗日的殼,來變個法子講這些人群的故事。反正抗戰在中國主流語境里是絕對的政治正確,拍完被槍斃導致投資付之東流的風險最小。

抗日神劇的興起,本質就是套殼劇的興起。為什麼現在連武俠、色情元素都進入抗日劇了?還不是因為不套殼投資風險太大么。

你不給人拍真正的黑幫片,真正的武俠片,真正的三級片,最後的結果就是出現越來越多的幫會抗日,土匪抗日,神功抗日,黑絲女特務。只要有需求,就一定會有人來滿足, 資本永遠能找到出路。


現在影視劇的主要受眾,是年輕的中間階層,而中間階層實現自己的娛樂目的,需要和影視劇中的角色形成共情。
所以現在影視劇要想票房好,描寫頂層和底層都不行,只能描寫「想像中的」「中層」的「抗戰」。
其中最容易營造噱頭的,就是花花公子和黑幫老大,當然,太大的花花公子和太大的黑幫老大是不行的,因為他們已經趨近於頂層了。

或者,我們拍拍彭湃,不幸他只活到了29年。


紈絝少爺胡歌演繹百變特工——偽裝者

紈絝總裁韋恩演繹正義騎士——蝙蝠俠

紈絝巨頭托尼演繹鋼鐵俠客——鋼鐵俠

紈絝公子奎恩演繹綠帽箭人——綠箭俠

總而言之,其實國內的編劇也想拍類似美帝蝙蝠俠,鋼鐵俠,綠箭俠這種有錢老闆砸錢扮正義使者超級英雄斗反派的影視作品,但無奈廣電不可能過審(除非雷鋒俠,廣電俠,共產俠這類的)。所以就套上個抗日的外殼,故事背景就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了,這下片子就好過審了。


哎哎哎,只有我認為是言情小說霸道總裁文的題材又擴充了嗎?
大背景好壯烈哦,炮火連天,我本是清純可人一朵小白花,難道就要在硝煙中被「零落成泥碾作塵」嗎?不,我不會的,因為還有某手眼通天的富家少爺嘛,他又帥,又有錢,還智勇雙全,能護我性命於亂世,輕輕鬆鬆打退幾萬日本鬼子,這麼個英雄人物誰不愛?但是偏偏他只愛我。嗯,為了他,我就是吃點苦頭也沒什麼要緊的,不然怎麼顯示出我的純潔善良和愛心呢?反正關鍵時刻他會來救我的對不對?你看你看,我連吐血的姿勢都這麼美,這麼讓人憐惜,我都要被自己迷暈了~
當然,還有男性奮鬥成功類的文,這個套路我不熟,留待後人補充。


「時髦」與「政治正確」結合的怪胎。等等,我在介紹中看到胡歌,胡歌人在什麼位置?

因為現在的中國編劇都很厲害,他們把自己的情懷和感情都投入劇本當中,在你們看來這是歷史劇,其實那是另一種形式的穿越劇,這是編劇想像中的英雄年代,舊時代終將過去,而他們年輕的思想可以開拓一片新天地。故事中的主角有著編劇、導演、演員投放的現代人情懷或者是英雄主義情懷。

回憶下童年時與玩伴嬉戲,也喜歡搬成為國為民的英雄,端著機關槍衝鋒殺敵, 找一處地方掩蔽,咬一枚手榴彈扔出去,彷彿化身為鐵血真漢子,中國真蘭博。況且,現代電視劇還不僅僅打算把主角塑造成蘭博,加上中國武術的特技與先進的特工設定,最精緻的西裝以及最有風度的大衣,有時連髮型也加了特技,比較之下連順溜都是那麼樸實無華。槍法如神,躲閃子彈,飛檐走壁莫奇怪去去就來,一個馬步向前,一記左鉤拳,右鉤拳。一句惹毛我的鬼子有危險。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東亞病夫的招牌很多年前已被陳真一腳踢開。我也時刻記得吳奇隆主演的雷子楓,開著三輪摩托車夾著加特林掃射一車鬼子的模樣。新四軍的狙擊手神出鬼沒,元芳比子彈更快的速度。你們一定是覺得這些橋段很累人,但是你們有留意過抗日劇中編劇寫出那充滿激昂的台詞嗎?不記得哪一部抗日劇,有一個角色整天強調「士是不可不弘毅」,「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頻頻出現,厲聲怒斥漢奸:「你還是中國人嗎?」,這就是血性。更有一些居心莫測的年輕人不好好寫劇本,明著說共產主義的好話,暗地裡對其進行嘲諷,民國熱絕非偶然,文藝青年大多都嚮往那個黃金年代,或多或少對我党進行著嘲諷,最終又令他們筆下的草莽英雄屈服於黨的光輝之下,以表示自己在體制下的無奈。當你在抗日劇中聽到火影忍者配樂的聲音,看到鳥山明、黑崎一護的大名,隨處可見對馬克思主義的辯論對答,國共間諜之間的唇槍舌劍,你大概知道現在製作電視劇都是些什麼樣的人了。

這就是為什麼使用紈絝子弟、黑幫老大的原因,因為人物背景更好發展故事。關鍵是角色不夠酷炫,你怎麼能讓當紅小生來拍,你讓當紅小生演一個思想單純的土鱉?土鱉英雄當然也不少,不過通常不具備智商,是盲目仇日仇外的角色,說白了這種角色太單調,感情不夠複雜,變化性不足。現在年輕人看電視劇一定需要豐富的感情描述才能令人看下去,所以風塵中英雄給足觀眾江湖情懷。一個主角即便是沒文化的土鱉,也要滿口髒話怒罵侵略者,說起話來必須是目空一切的龍傲天,戰神李雲龍開啟了這個潮流。紈絝子弟是那個時代奔放的一代,他們追究自由,尋求解脫,在時代背景之下,侵略者、執政者一切左右他們情感自由的勢力都是他們要反抗的目標。

如果以《鬼子來了》的愚昧農民馬大山為主角,反映中國普通老百姓最愚昧最無知的一面,請問又哪個導演,哪個演員來支撐起這樣的劇本呢?以中國電視劇投資的尿性又如何能在故事背景、道具、台詞等方面做到對時代的還原呢?況且很難保證有收益。說實話,不是沒有認真拍的電視劇,而是幾乎沒什麼人愛看,你們對抗日劇的關注都是來自於那些神經病的槽點,就連網友普遍知道的雷劇實際上也沒幾個人會去看,大多數人也就看看截圖和片段笑一笑。

抗日劇目前還有一個怪病,就是女人抗日,女人撐起半邊天,女人比男人更有覺悟。更重要的是劇組必須給女演員戲份,人家也許都陪你製片人、導演睡了一遍,你不給個戲份說不過來。這麼髒的想法是我個人想法,絕不代表中國電視劇真實情況。我指的是給女演員戲份在中國影視圈是一種政治正確,熟悉老版《西遊記》的人也知道,這電視劇莫名其妙加了些原著小說沒有的女妖怪,為了讓演員有表演的舞台,所以女主角被日軍士兵強暴以後,將憤怒與羞辱化作為戰鬥的力量,瞬間殺死一群鬼子,這樣的情節設計可以理解。美國電影為了政治正確,老是在電影中加一個友善黑人的角色,但這黑人往往不會是主角,黑人通常只會無私的為每一個人做貢獻。生活糟糕的主角會在電影中尋找救贖,尋找重生,一個不稱職的父親,逐漸為了家人可以犧牲一切。這種政治正確與抗日劇通常會變成鮮明的對比,因為在戰爭背景之下,我們往往會忽略個人自由,個人情懷,唯有國讎家恨才最重要,原本生活不堪的主角投入於革命事業,才是偉大的重生。

好好看看現代中國的電視劇,其實充滿了現代編劇內心的聲音,反映的不是當代,實則是當下。

我還想糾結一下做猛獸列車封面的人是什麼心態?他想讓火車把主角們都撞死?


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前幾天寫給澎湃的一個稿子正好說的是這件事。
英雄也問出處_有戲
有些話限於要求沒有說盡,其實前三十年的抗日電影,反映的是工農兵文藝的審美,三十年後,這條規定已經蕩然無存,娛樂至死的時代,群眾要看帝王將相,要看江湖俠客抗日,已經看不上窮苦大眾的」土「,你拍少爺,你拍江湖客,你能看到旗袍,你能看到西裝革履,你還能看到漏大腿,你拍土八路抗日,你連感官刺激都沒有。

http://weixin.qq.com/r/OUM9JcvEw5a8rY9G9xY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倒是覺得這個套路還是蠻機智的。
八路新四如何英勇如何主旋律的戲路,觀眾老早就煩了。
間諜潛伏的戲路很是火了一段時間,然後也廢了。
國共合作,奮勇殺敵,偽軍反水,共抗倭寇。這些套路有些意思,也確實打破了一些政治宣傳的條條框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不過,再好的套路,嚼個千百遍,也總會變爛,變俗。
好的題材都被前輩拍光了拍爛了,怎麼辦?
一些編劇劍走偏鋒,手撕鬼子,褲襠藏類之類的劇就出現了。然而被罵的很慘,此路不通。
或許是受到了國共合作的啟發,國軍將士抗日的啟發,一直被宣傳壓制的國軍可以在抗日戰場上偉光正起來,那些地主階級,黑幫,紈絝少爺怎麼就不能在抗戰里扮演正面角色呢?我覺得抗日戰場要變平反人員戰場了。國民黨,知識分子,地主,黑幫,妓女,這些幾十年前的牛鬼蛇神,都將會在共和國的抗戰熒屏里,找回曾經的榮光。
另外說一句,外國友人抗日的戲碼,估計也不遠了。


反正只能看抗日劇,我當然要看好看的。
觀眾是這麼想的,導演是知道觀眾這麼想的。
從很多個意義上的「好看」來說,《亮劍》《潛伏》都已經做到極致,你不得不說其他的抗戰劇諜戰劇都難以望其項背。
但是國家還是要你拍啊!電視台還是要放啊!劇情都老套了怎麼辦?!大夥都不愛看一臉土的主角大喊「兄弟們沖啊!!!」怎麼辦?!
那就讓畫面更好看啊!讓主演更好看啊!殺人也要殺的好看啊!權謀也要好看啊!打破原有的抗戰劇套路,讓人眼前一亮才算好看啊!
昨晚偽裝者(就是題圖那部)收視破2,還上了微博話題榜,電視劇榜更是高居榜首,關注度不言而喻,預測可能成為近年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抗戰劇之一。

不過偽裝者本身也確實讓人眼前一亮,山影出品【對就是那個拍《北平無戰事》《戰長沙》的山影】,李雪導演【對就是那個拍《闖關東》《溫州一家人》《父母愛情》的攝影導演】,張勇編劇+原著【對就是《一觸即發》的那個編劇】,主演演技都在線【這點很重要!!!】,畫面感人,不說別的,至少甩各種「小鮮肉」的劇八條街。
作為一部獻禮劇,《偽裝者》已經帶著鐐銬將舞跳到了最好。
————————————————————
儘管我也很討厭程錦雲,但是wuli小少爺實在是太萌了好嘛!!劉海一放下來你說什麼我都給你好嘛!!
另,關於胡歌歌的演技在琅琊榜之後已經不用再說什麼,他把明台前期的活潑天真後期的成長演的都很好,他演的跳脫是因為角色設定就這樣!!!黑子說他只會演一種類型的狗帶!!帶!!
再另,《偽裝者》是《琅琊榜》之後拍的,So,你們懂。


如果你關注網路文學的話,就會發現紈絝少爺、江湖大佬本來就是熱門題材。

只不過跟抗日題材結合比較容易拍成電視劇播出而已,背景放在民國,也很難迴避抗日。

背景前移,那是古裝武俠。背景後移,拍江湖大佬建國後殺貪官,我猜是播不出來的。


很簡單,因為霸道總裁狂拽龍少這樣的角色比從農村出來的放羊娃更能獲得女性的青睞,是擴大受眾群的一個有效方式


這是民族資產階級的覺醒。。。
自古以來國家都有兩種勢力的鬥爭,一方是地方豪強,一方是中央政府。這在三國叫士族和漢王朝,在美國叫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在盜墓筆記/藏海花/沙海叫汪藏海和張啟山,在中國古代叫江湖和廟堂,在中國當代叫民族資產階級和國家資本主義。。。
在皇權不下基層的封建社會,基層的社會結構以前者主導。尤其是清帝國覆滅後,大地主和資本家組成的聯盟本是中國社會的控制者,後來被一個聯合工農階級的政黨推翻了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這一節堪比曹操團結寒士干翻了代表士族的袁紹。。。
但是逝者不死,必將再起,其勢更烈。。。在意識形態淡化,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汪家人揮舞著「使勁掙錢」的大旗殺回來了。。。在品嘗了銀子的甜頭之後,人心向背悄然地發生了改變。。。。
古人云:「但凡經濟上崛起的勢力必不甘心於政治上的壓制。」於是或有意,或無意,或資本背後推動,或編劇有意逢迎,或觀眾自發選擇,屏幕上的抗日主力從工農群眾變成了地主老財和土匪豪強。然而有趣的是,地主老財貌似不喜歡魚肉百姓喜歡做生意,土匪豪強打著土匪的旗號卻不欺男霸女你是不是土匪?我覺得他們就差赤裸裸地說:「我們走私、偷稅、販賣煙土,但我們知道我們是好姑娘(大霧)。。。」了。
所以,屏幕上抗日主力的悄然變化是一個勢力對另一個勢力的暗暗叫板。。。
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不妨結合起來看。。。
比如說為什麼會有人給蔣介石洗地?為什麼有人迷民國文化?他們不知道蔣介石政府究竟是什麼貨色?
比如在《潛伏》、《滲透》等解放戰爭時期諜戰片里,為什麼積極斂財消極反共的吳敬忠、謝若林、於秀凝等人都成了或慈祥和藹或風趣務實或有情有義的極具個人魅力的人物,為什麼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黨國盡忠的李崖、齊公子等人都成了招致醜化的反面角色?我覺得就差前者指著後者的鼻子罵:「查什麼查斗什麼斗管什麼管,讓不讓人愉快地掙錢了!」
所以嘛。。。你萌懂的。。。。。。

打字好費事。。。知乎要是不給我發我跟他急!!!


難道不是給你們這些地主的兒子指一條明路嗎?
將來萬一發生什麼,幹些啥會有好結果,幹些啥會倒霉,電視劇里說的很清楚了嘛……


帥哥靚妹扮村民,這年頭還有誰看?


其實你有沒有想過,在真實的抗戰中這些花花公子,黑幫子弟其實比電視劇里還要勇敢。那天在朋友的車上聽了會曉松奇談。我不怎麼喜歡高胖子,但我朋友喜歡。裡邊有一集說黃金劫案的,我黨當年運往上海的金條失蹤。最後毛主席在建國後徹查此案。最後找到了三個罪犯。當年街上的地痞流氓。他們當年乾的,抓人的時候第三個抓不到了,因為他在日本入侵上海的時候參加了抗日鋤奸隊。已經犧牲了。位卑未敢忘憂國。


因為就是他們拍的呀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許多圍棋愛好者對電視劇里出現圍棋深惡痛絕?
在哪個鏡頭讓你覺得一個演員演技爆炸?
如何評價寧財神的新劇《龍門鏢局》?
如何評價《我是特種兵之火鳳凰》這部電視劇?
為什麼豆瓣上電視劇評價那麼高?

TAG:影視 | 電視劇 | 抗日戰爭 | 文藝創作 | 抗日神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