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色戒》有哪些不足之處?

問題來自如何評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這部電影?中@羅登 老師的回答。
請問《色戒》在影片內容上,具體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SydneyCarton作為女性對於李安把易先生的塑造不太滿意,我覺得可以理解。但我作為男性也想談談自己對易先生這個角色的看法。首先我先說明我並沒有看過原著小說。或許張愛玲和LZ一樣只覺得易先生對王佳芝只是逢場作戲而已,與對其他「李佳芝」、「趙佳芝」一樣,不同的可能只是對王佳芝更加入戲而已。

也許在女性觀眾的眼裡易先生是個冷血、陰暗只會逢場作戲的特務頭子而已。而在我眼裡,李安塑造的易先生和鄺裕民沒什麼兩樣(好吧,拋開政治立場),只是男人不同階段而已。也許易先生和鄺裕民一樣年輕的時候對革命充滿熱血,也曾痴情過。同樣誰也不能保證如果鄺如果還活著將來不會和易一樣變得冷血,起碼他現在為了革命已經可以親手把自己愛的女人肉體當做工具。

LZ不喜歡易先生後來對王佳芝的坦誠,覺得易作為一個歡唱老手不應該對一個背景並不明朗的女子敞開內心。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對這個女子動了真情。也許很多女性會說這樣的男人也會動真情?的確剛開始在香港肯定是沒有的,易開始也許只是想把王佳芝當成逢場作戲的其中一個而已,就像麻將桌上那個年輕太太(麻將桌上的眼神和對話可以猜測出)。但後來和王佳芝一樣,也是一步一步伴隨著肉體上的交流陷入其中。其實從幾場不能減的床戲中就能看出其中的變化,同樣不看這幾場床戲,無論怎樣鋪墊,易先生對王佳芝的感情也是顯得突兀的。那我就來分析一下這幾場床戲易先生的變化:1、第一場床戲是在白天,而且沒有拉上窗帘,王佳芝的雙手是被牢牢綁住的,易先生是從王佳芝的後面進入的,他甚至不敢看王的臉(幾次把王佳芝回過來的頭扳回去)。很明顯易先生怕,他怕黑、怕王佳芝就是來刺殺他的,他不想看她的臉,只想在他控制之中完成這次肉體的發泄。所以這個時候易先生肯定是還沒排除王佳芝是刺客。我甚至懷疑從頭到尾易先生都知道王佳芝是來刺殺他的。2、之後的幾次易先生和王佳芝一樣,漸漸如魚得水,彼此離不開,各種姿勢,各種花樣,甚至到後面已經是王佳芝是主導了。3、後面有次床戲其中有個特寫:王佳芝在上面主導著,這是兩人同時望向離床頭不遠的槍。接著王佳芝馬上就把枕頭蒙住易的頭,這個時候易肯定明白王隨時就可以拿槍解決掉自己,他自己內心肯定也還是怕的,從他急促的呼吸可以看出,這不僅僅是枕頭蒙住自己的頭帶來的身體上的反應,更是他自己內心無比恐懼帶來的反應。

或許女人們認為男人們都一樣,他們只對權利、金錢和前途感興趣,女人不過只是他們的玩具而已,特別是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裡。但我還是為易先生和我們男人說幾句。易先生這樣一個每天背負巨大壓力生不由己,每天都會面對死亡的特務,自己的這邊節節敗退,前途甚至自己的性命都朝不保夕的巨大壓力,在地下陰暗、瀰漫著血腥味的審訊室里審訊著黨校同學。如果會有王佳芝這樣女人能使他忘掉這些給他片刻的安寧。就像易太太說的丈夫手腳冰冷,易先生不可能從其他人那裡獲得這些。如果我是易先生,我怎麼會不對這樣一個女人敞開內心,投入感情,鴿子蛋又算的了什麼。男人再怎麼冷血把自己藏的再深,終究也還是有血有肉人。也許男人內心深處的冰冷只有女人才能溫暖。

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沒有加入什麼立場,只是從男女視角去思考。很多人認為它僅僅只是一部女性視角的電影,我覺得可以商榷。LZ不滿李安對易先生的塑造,認為李安的易先生還是太「好」,太「真摯」了。甚至覺得太梁朝偉的易先生太漂亮了,而王佳芝應該更「純」一點。說白了就是男主在丑點、壞點,女主再美點、好點。這樣的確更能滿足女性的感情代入,我覺得可以理解,但我堅持認為這不是李安這部色戒的不足之處。


要說不足......就是李安為了騙過普通大眾價值觀和審核部門,把他真正想說的東西藏的太深了,頂上兩個評論大概都是女生吧,從張愛玲原著出發的話,你永遠窺不見李安的語言,這部電影的複雜,暗藏的玄機尤比諾蘭的《盜夢空間》更甚。
我第一遍也沒看出來,第二遍看到在香港學生們的計劃失敗,他們在收拾屋子時,鄺裕明那個表哥跑來,進來說了一句及其重要的台詞:「從一開始我就覺得你們有問題!」
當時我一激靈,趕緊倒回到頭重新看,這才發現。。。。。。哈哈,李安你太牛了。。。。。。


電影


瀉藥。
先貼一篇我6年前寫的《色,戒》影評吧,雖然現在回頭看有些汗顏,但該講的點還是提到了:

觀影時,一起去的友人耳語道:如果我是王佳芝,我也會同樣選擇。我答道:我一樣.

事實上王佳芝的行為不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某種程度上,到了那一步,那幾乎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但在探討這個過程之前,首先有必要澄清一個問題,即所謂的歷史背景。是的,這電影中的歷史背景比之《太陽照常升起》里的所處的地位是要重要不少,但實質上仍然是可以忽略的,因為無論是電影,還是張愛玲的原著,所要表達的根本不是什麼家國情仇,而是冷酷地將籠罩在男女戀情頭上的溫情面紗一把撕去,使那最野蠻、殘忍但又真實而充滿纏鬥的兩性間的角力展現出來。所以,糾纏於此,除了證明自己階級鬥爭的敏銳和文學感悟的低能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從一開始來說,王佳芝這個角色是無意識的,或者說她的自我意識是不覺醒的。電影中的描繪多少帶著這樣的意思:她因為對鄺裕民朦朦朧朧的感情,所以才糊裡糊塗地參與進來。鄺裕民這個角色的戲份完全是被放大的,這樣的設置也好也不好,將他具體成一個有些帥有些憨大的熱血愛國青年形象,比較討巧而且容易促進戲劇情節的推進,而且實際上為王佳芝的參與找到了一個相對合理的借口,但是,實際上,王佳芝的個性是這樣的:她的行為與心理一度是統一的,統一的無意識,統一的隨波逐流,而後,二者分裂了,前者一直維持著這樣的聽任擺布的狀態,但後者某種意義上在遭遇易先生後,覺醒了。這些後面會具體講到,問題就在於,如果在此時為王佳芝參與其中找到這樣一個理由的話,她的悲劇性就沒那麼重,甚至有些「自找」的味道,但實際上,她是被推到這一步的——甚至用原著的話說,可能是有「預謀」的。不過好在這些感情表現得還是很含蓄,原著中對此也有一句「有一陣子她以為她可能會喜歡鄺裕民,結果後來恨他,恨他跟那些別人一樣」,跟電影里那句「三年前你就可以」算是對應了。只是在理解時,最好不要過於陷入其中,更不要過於強調她對鄺的感情,否則後面很多情緒是難以解釋的。

這裡插說一段,以我個人的經歷和接觸的朋友的狀況,女人對政治相比男人而言,要淡漠很多,家庭主婦尚且不論,我這裡說的是我認識的知識女性,有一定修養和頭腦的,即便是她們,中間也罕有對政治有興趣的。別的不說,張愛玲本人即是如此,從她的兩任伴侶胡蘭成與賴雅大相徑庭的政治態度就可以看出來,她根本不在乎這些。從這個回到文本,確實,抗戰是大環境,但大背景下和每個人關係更緊密的是自己生活的小環境。愛國的激昂情緒是強烈的,但在這種更多是群體性的情緒下,私人的情緒怎樣,是不可測的。從影片與小說中透露的信息來看,王佳芝雖然因戰爭而輾轉到了香港讀書,但首先她的家境不錯,其次,她並未親身體驗概念中應當的敵人——日本人所代表的罪惡——為避免某些憤青歪曲我的意思,我不得不多解釋兩句,這不代表日本人沒有罪惡,只是王佳芝沒有親身經歷,或者對政治的淡漠使她根本沒有願意接觸這些的意思。對她的理解必須建立在這個前提上,而且,她後來的所為儘管引起了有關大背景下道德層面上的衝突,但我還是更傾向於視之為情感行為,拒絕對此進行道德判斷。

了解了這些,我們看看在香港時候的王佳芝的狀態,大致是不是可以看成這種情況:她的所謂的朋友們,在一個對她而言有些虛無的「正義」的道德旗幟下,讓她做的實際上是大大傷害她甚至根本無視她選擇的事情(她的第一次表現得最為明顯),與之相異,易先生儘管所作所為是逢場作戲(關於易先生哪些逢場作戲,這很難說,李安將這種曖昧的態度表現得非常好,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開始的階段絕對是逢場作戲。),但至少表現出來禮貌、風度和對她的體貼(姑且不論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易先生儘管身處模糊意識中那個敵人的位置,但他畢竟是中國人,不是日本人,這就為她在情緒上的親近掃清了障礙——即便真的有感情投入,也不至於會太多負罪。說到這裡,如果你是王佳芝,如果你心裡有個天平的話,天平往哪兒傾斜,是不言而喻的吧?如果說她在香港時還難以對易先生談得上怎樣的好感,那麼至少對身邊這些打著愛國旗號的所謂朋友們,應該是傷透了心——原來隨波逐流的態度,在此時帶有了一種對於傷害的主動迎接,我的學生注意到了一個細節:一開始在公車上,她是半推半就接過了煙;而在那個已經背著她決定了她第一次歸屬的秘密會議之後,她是主動要了一根煙。其實,此時她的情緒還未完全遭受打擊,只是被擺布的命運進行到了下一步,很重的一步。關鍵是第二天發生的事情,易太太來電話說要走,王佳芝接電話時候的三重複雜心情:剛剛被一個猥瑣男破瓜後的沮喪;對自己付出如此大代價卻還未來得及實施就要破產的更大沮喪;繼續扮演麥太太扮笑臉努力挽回局面的諂媚。湯唯在這一段的表演中顯示了她複雜而多層次表演技巧,將王佳芝的崩潰但又不許崩潰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說這一段里,王佳芝已經絕望了,那麼晚上那段加進去的殺死老曹的戲,可以說進一步加深了她的心理創傷——任何一個女孩親眼目睹一個人被殺死,我想,都應該是刺激巨大的。事實上,這一段結束時,一個還有些純真的王佳芝已經死去了,那個扮演麥太太的王佳芝也失去了一個實體的依託,倒是一個可能會作為一個女人對易先生有所衝動的王佳芝在孕育之中。

進入上海階段,李安又加入了一個很重要的細節,王佳芝以上學為名,其實陶醉在電影中。這是個很重要的細節,不僅在後面的對話里多次被提到,而且更關鍵地是它投射出王此時的心態:只有在黑暗的空間和虛幻中,她才能找到內心的安寧,除非恢復到麥太太的狀態,否則那段在她心理永遠是陰影。所以,張愛玲在寫她重新參加特工工作時只用了一個詞——義不容辭。這是個相當曖昧的詞,你以為她是對民族大義義不容辭?對同學義不容辭?對鄺裕民義不容辭?都錯了!她是對自己內心的需求義不容辭。小說中原來就有一句「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衝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這目的就是能解決她無意識的唯一途徑。所以電影中還是在表現她對鄺的曖昧表情時,我多少覺得有些不合適,就算過去有點什麼,現在也早不在了。

接下來就進入正軌,進入跟易先生的正式交鋒。這裡不能不講被剪掉的床戲,事實證明,這些不僅是必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無論文戲如何鋪墊,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感情戲都顯得突兀很多。所以,很多地方,我沒辦法給予詳細的解讀,只能等待完整版的出現。對於這段,我只能說,我不喜歡中間插入的一些關於易先生的戲。我不知道是不是選擇了梁朝偉演易先生的緣故,無論是過程還是結尾,對易先生的描繪總是顯得很客氣——這種客氣體現在他跟王佳芝的交往中的真情流露。事實上,從小說中來看,易先生儘管或許是投入了些許感情在其中,但投入程度我想遠遠還不能達到視她為如何的紅顏知己——尤其是日本飯店裡易先生對她的態度,已經很大程度上超越了逢場作戲的範圍,是的,他是做特工的,他是壓力巨大,他也預見了日本的敗亡,他也忐忑自己的前途,所以他才害怕,他才怕黑,他才連電影院都不敢進(這句台詞我也不喜歡,雖然很重要,但太直白了,易先生不應該如此坦誠。)。如果從這些角度來講,他似乎對她的感情又合理,可是,不要忘記這個人是歡場老手,他憑什麼就去相信這樣一個背景並不明朗的女子,並對她敞開內心——至少是部分地敞開。或許,我這些的不理解,更凸現出了床戲的重要性。張愛玲說,到女人心裡的路是要通過陰道的。但電檢機構掛上一個大牌子:此路不通。

這兩個人到底愛不愛對方?對王佳芝而言,即使用張愛玲的話:「那,難道她有點愛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無法斬釘截鐵地說不是,因為沒戀愛過,不知道怎麼樣就算是愛上了。」至少她的感情上已經不由自主地對易先生產生了偏向,這是毫無疑問的,她需要一種強烈的態度來排遣心中的積鬱,哪怕是強烈的恨。就像她對易先生一次次說我恨你,在易先生的耳中和我的耳中,不啻於一次次地說我愛你。但是我前面就說過,她的行為和意識很早就分裂了,易先生通過和她的性愛,這樣的行為,佔領了她的意識層面,但她的行為本身,其實還是慣性地執行著裝麥太太的指令。過去,一切很順利,是因為作為麥太太,同樣也是她的需求,但此時,兩者產生矛盾了——當她明了自己作為麥太太的最後一步恰好是摧毀這種狀態的時候,她不知所措了。這時候,行為與意識間的角力愈加地強烈,即便對政治淡漠,但那種無處不在的道德至高點還是很令人感覺可怖的。那顆六克拉的鴿子蛋成了壓死駱駝餓最後一根稻草。我們注意,李安在這裡台詞上有一處極微小但很精妙的修改,我覺得比原著好。原著上,王佳芝說的是「快走」,李安說的是「走吧」,英文字幕顯示為let』s go。不要小看這一處改動,如果用「快走」,這就意味著她意識完全壓倒了行為,個人的情感完全壓倒了那個無處不在的政治正確;而相比「快走」這樣明顯提示性的話語,「走吧」更加生活化,似乎只是平時情侶逛街時候不經意的一提(雖然她表情明顯並非如此),但立刻將她內心的掙扎體現出來,她只敢用這種意思比較含糊比較中性的詞來表達意識中的期望,她還沒有膽量去完成那種背叛。之前老吳的台詞中那句對忠誠的強調,實際上更是一種壓力。無論怎麼做她都是叛徒,或者背叛所謂的「大義」,或者背叛——不是易先生,而是自己的感情。

那之後,她坐三輪車走的一段,拍得很得原著神韻,風車的歡快和車夫的輕鬆,其實也某種意義上透露出王佳芝自己心中的情緒——是死還是嚴刑之類的,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終於選擇了,她心中的積鬱終於衝破了,好歹,結束了。我有些不能理解她為什麼不幹脆服毒自殺,是還抱著希望嗎?我不相信——原著里沒有毒藥的段落。

再來看易先生。對易先生的態度,原著中也有一段話:「他對戰局並不樂觀。知道他將來怎樣?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他覺得她的影子會永遠依傍他,安慰他。雖然她恨他,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她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前面紅顏知己什麼的,都是帶過,重點在最後一句,多殘酷的關係!其實從小說中來看,易先生多少還是帶著一份得意的心情的,即便有些懊惱,也是懊惱自己沒有看出這樣的局。而電影中,我就大大地不滿意李安的設計了,易先生顯得過於多情了,以致那懊惱都更多感覺像是自己的情感被人辜負和利用了一樣。尤其是當梁朝偉撫摸著床單,看著搖晃的鴿子蛋無限傷感的時候,李安你心太軟了。我自己也設計了個結局:王佳芝的三輪車場景結束後,直接讓易先生來到王佳芝的房間,同樣撫摸著那還有美人睡痕的床單,但此時側光打在易先生臉上,顯得晦暗不明,他嘴角似乎有一點得意的笑,但又迅疾轉入一層陰鬱和惆悵中,突然身後副官的報告將他的思緒打斷。他接過副官手中的文件夾,鏡頭掃過,原來是審訊紀錄,我們可以從上面看到王佳芝和她的同伴們已經被捕,最後是一份處理文件。易先生掏出鋼筆,簽上名字,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南郊採石場,馬上就去辦。這時候,易太太過來問他麥太太的狀況,他只說了句她有急事回香港了,一時半會回不來。此時,牌桌上傳來招呼聲,易和太太回到桌上。「易先生要請客!」在一派與電影開頭類似的麻將聲中,鏡頭逐漸從麻將房間里離開,搖到王佳芝空蕩蕩的卧室,定格,漸暗,結束。

說了很多,其實看完後壓抑了很久,因為真切得讓人絕望。

《色,戒》是我很喜歡的李安電影,完成度非常高。我不太在意它主題上關於「民族大義」的曖昧,作為女性視角的影片,這種曖昧恰能代表相當一部分女性(不是全部哈)心態——大環境於我何干,我只在乎誰在乎我。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對該片的不滿主要來自李安對易先生的塑造,雖然梁朝偉演出了易先生決絕、陰暗的一面,但無論跟原著描述比,還是跟這個角色的真實原型,或是根據片中描述的角色背景推演看,李安的易先生還是太「好」了,太「真摯」了。王佳芝可以稍純一點,因為本來就是背景白紙的小綿羊,但易先生顯然應該更厚黑一點。甚至梁朝偉的相貌也是塑造這個角色的阻礙之一——他太漂亮了。要是選用同樣演技上佳且形象跟丁默邨更接近的馮遠征去演這個角色,會怎樣呢?當然,得在他演非誠勿擾之前,不然易先生會被「腐」化的。

除此之外,我認為李安近乎完美地掌控了本作。


首先聲明,不喜歡知乎變成豆瓣,一堆變相影評。

其次,力捧張愛玲原著的,基本都是女生;為李安的改編喝彩的,基本都是男生。

原因,我很早在豆瓣寫的影評就寫過,張愛玲是純粹從女性角度出發寫的小說,小女人的味道非常濃。張愛玲年老時拍過一張照片,手持一張報紙,上面寫的金日成的死訊。她自己的批註就是,金日成死了,我還活著。那意思就和 @SydneyCarton 說的一樣:政治關我屁事,我活得滋潤就好,就算你權傾天下又能如何,還不是死得比我早。在張愛玲眼裡,男人在檯面上爭來爭去無非就是想做皇帝。這是多麼讓人可笑的見解。

張愛玲心目中的易先生就和SydneyCarton所理解的是一樣,因為絕大多數女孩都覺得男人是神秘而危險的物種,忍不住想接近,但是害怕受傷,所以就會塑造出易先生這樣一個形象,風度翩翩,充滿誘惑力,但城府極深,又極盡冷酷無情,好引出作者自憐自哀的情愫出來,最後化成一句哀怨:唉~男人都不是什麼好東西,我還是回去貼黃瓜吧。

而李安是男性,自然了解男人,顯然不能完全按照張愛玲的原著來拍,否則自己也無法接受。於是他改編了很多情節,表面上是讓易先生軟化了,實際上是讓易先生更真實,更接近現實中男性的本來面目。

易先生愛王佳芝嗎?在李安的改編下明顯是愛的。麥太太是假冒的,連個司機老曹都看出來了,易先生一個特務頭子會看不出來?你當特務頭子是吃素的?為了避免大家覺得易先生是弱智,李安在片子里特意用國民黨特工的嘴說出在王佳芝之前,曾經派出兩個女的想色誘易先生,最後都是被易先生識破。美人計這玩意,易先生表示,能不能換個花樣啊?太老套了。

但易先生又好像看不出來,否則他不會在王佳芝催他走後,慌亂著急,最後像炮彈一樣飛進汽車裡。在最後,易先生還質問助手:「你既然早知道,為什麼不告訴我?」

是什麼讓易先生的感覺遲鈍了?愛嘛,連自個小命都顧不上了。

總之,張愛玲很懂女人,所以她寫的小說會有那麼多女性讀者。她們覺得張愛玲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張愛玲又很不了解男人,所以她的筆下會把男人妖魔化。

而李安既懂男人,也懂女人(他讀懂了張愛玲的《色戒》),更懂市場(加了三場床戲做賣點,否則真的會沒人看)。

-------------------------------------------------------------------------------------------------------------------------------

下面是很早之前在豆瓣寫的色戒的影評,很長:

記得《色戒》剛出來的時候,所有媒體關注的主題詞都是床戲、漢奸、愛國之類的,再看一下劇情簡介,覺得大概又是一部博人眼球,單薄無聊的片子,於是就打算無視掉。直到有一天看了一篇有關色戒原著的評論,被那文章所摘錄的色戒原著的結尾一段給震到了。「男人與女人的關係是佔有與被佔有的關係,是虎與倀的關係。易先生放下聽筒,感到很滿足,覺得這才是終極的佔有,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大意可能是如此,過去很久了,不能全記住。反正覺得字字句句都是鮮血淋漓,不帶著絲毫的情面。忽然覺得似乎根據這本小說改編的電影應該也不差,於是就看了,於是又被震到了,從此以後一直堅持這是我看過的最好的國語電影之一,喜歡莫名。以至於曾經忍不住對一個朋友說過要為它寫一篇影評,朋友一臉淫蕩,笑而不語。我知道他的意思。感慨李安很可惜,那麼好的一部片子,全被沒什麼意思的床戲掩蓋了。或許李安的本意是想獲得更多的關注度,畢竟拍部片子不容易。
   王佳芝,完全是活在夢裡的女人。第一次刺殺行動完全沖著帥哥去的,為了心愛的男人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如同身邊每一個心裡裝著白馬王子的小女生一樣。完全是美好的校園戀情。第二次就比較玩味了。李安用很多隱晦的鏡頭來詮釋王佳芝的動機。首先是一群老百姓等著開倉放糧的鏡頭,所有人像死掉了一樣倚在門板上,一動不動。唯有開倉的那一瞬間,那群人就像突然活過來一樣,有了一絲絲生氣,好讓你覺得他們至少還是活著的。鏡頭的色調很陰冷,似乎瀰漫著壓抑窒息的氣氛。
   之後是王佳芝自己的悲慘際遇。父親帶著她弟弟跑掉了,把她一個人扔在內地自生自滅,  親戚悄悄賣了她的房子,施捨似的給她上個學,除了這個,啥也沒有了。
   第三點是王佳芝還有著看電影的愛好,而且還是浪漫愛情劇。
   這一切說明了什麼,說明這個小女人生活很壓抑,痛苦,但她之所以還能忍著完全靠著美好的期待,期待一個出口,可以讓她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鮮的空氣,而不是在現實里腐爛掉。於是她的同學出現,告訴她所有人都在,好像一切都回到了從前,那個無憂無慮,一切都很美好的校園。刺殺行動和之前那一次一樣,彷彿重頭再來一次,刺殺完了,似乎還能回到原來的校園生活,重新快樂的生活,從現實這個悲慘的地獄徹底解脫出來。王佳芝當然知道不真實,但是一個恍惚就答應了下來。之後一遍遍地被現實叫醒,又一遍遍地沉浸在夢裡。所以最後當她叫易先生快走之後,她不是恐懼而是如釋重負。一切都結束了,一切又都有了光彩似地。一臉幸福的黃包車小弟,邊上插著風車。送給孩子的吧,眼前彷彿可以看到一個滿臉笑容的父親拿著風車逗著蹣跚學步的孩子玩。旁邊是操著吳儂軟語的大媽,調侃戲謔的警察,之後就是哄堂大笑。一切都很活絡,所有人似乎都是幸福的。夕陽將一切都染成溫暖的色調。之後會是什麼,王佳芝似乎已經不關心了,或者也不敢去想,索性將這個美好的夢一直做到最後算了。這些心境李安很高明的用鏡頭表現了出來,極其細膩。
   易先生,這是李安給予了很多關愛的角色。少了很多張愛玲筆下的決絕和冷酷。李安終究是男人,看著張那麼不留情面地把男人說成是畜生實在是受不了,於是多少還是希望易先生還是愛著王佳芝的。在李安的改編下,易先生有愛王佳芝的理由,那就是痛苦,同時也在尋找著呼吸的出口。一個特務頭子,面對著無盡的背叛和欺騙,昔日的同事成了死對頭,活生生的生命要親手摺磨乾淨。可以說,易是活在黑暗裡的,他沒有在黑暗裡變得瘋狂,那就只能在忍耐,和王佳芝一樣在等待一個出口,一個救贖。於是兩個人撞到了一起,彼此給對方喘息的出口,只是王是拿刺殺作為出口,易是真的拿王佳芝作為出口的。所以,我相信易先生是真的愛她的。試想一下,一個閱人無數的特務頭子怎麼會被一個沒有多少特工經驗的小女人騙過。片子里也提到過,易先生又不是沒有吃過美人計,而且還兩次,都被他識破了,為什麼偏偏就沒有識破王佳芝。連身邊的秘書都看出來了,易先生自己老奸巨猾怎麼就沒看出來。唯一的解釋就是易先生不想識破,不想識破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那個結局是自己不想看到的。直到王佳芝叫他快走,他才從夢中醒來,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一切都是真的。於是逃跑,然後毫不留情地簽下處決令。易先生終覺活在現實里,依舊是那個沒有感情的冷血殺手。這就是男人,哪怕有一瞬間的迷失還是會醒過來。與其像王佳芝那樣活在夢裡,最後也死在夢裡,寧肯選擇清醒而又痛苦地活著。最後一段場景,秘書說王小姐沒有用刑,你要不要去看一下。按照現在某些男孩子的反應要麼是惡狠狠地死命折磨王佳芝,罵他為什麼背叛自己;要麼拉著她遠走高飛,棄暗投明,完成一段浪漫的結局。有趣的是,兩邊都沒有,易先生只是冷冷的回了一句,都問清楚了嗎?聽到確定的答覆,迅速簽下處決令,彷彿那是一個和自己完全無關的人。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易先生要變現出來的似乎是絕對的冷酷,也在向他的秘書證明自己全無弱點,不會為了感情動容。然而冰冷的面具卻在秘書丟給他戒指的時候有了破綻。易先生一臉茫然的回了一句,不是我的。很輕巧的一句卻暴露了自己的感情。如果易先生真的只是把王佳芝作為一個獵物,那他應該會很慶幸,至少是不動聲色地將戒指撈回來,私底下為自己的過人魅力沾沾自喜一把。看,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會為了我挺身而出,而自己是多麼的明智,動性不動情,及時脫身,全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損失,戒指轉了一圈又回來了,以後大可以再拿去騙騙懵懂純情的少女。然而他沒有,他忘記了,硬生生把有關王佳芝的記憶連同那枚戒指一同抹去了。因為不想回憶,因為回憶會讓自己痛苦。王佳芝這個幾乎一輩子沒被人愛過的女人最後還能為了愛自己的人付出,還是獲得了圓滿,儘管也是這個男人最後把她處決掉的。李安終究還是心軟的,於是給了這樣的結局,而不像張愛玲,讓王佳芝到死了都只是男人的獵物而已。
   最後關於床戲,儘管很多影評說那三段激情戲表現了怎樣的內涵。但我不得不抱歉的說,我當時真沒看出來。演員表演的累,我看的也累,總覺得這段最好能快點跳過去,實在乏味得緊。可能國人長期道貌岸然,一拍床戲,不管初衷如何高尚,內涵如何深刻,總是往邪惡的方面去想,拍著拍著就歪了。也可能是因為我沒經驗,沒法和劇中角色感同身受,體會不出微言大義。反正我覺得,看刪改版《色戒》的朋友也沒有虧到哪裡去。

----------------------------------------------------

補充:

1、感謝@張昂的提醒,是金日成,不是金正日。金胖子一家傻傻分不清。

2、關於床戲,可能有內涵吧。但是兩人之間的情感變化非要用床戲表達嗎?未必吧,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語氣,甚至一段吻戲也能替代得了,為什麼非要用床戲呢?比如最後一場床戲,為什麼非得做到一半想起來殺易先生?在互動的時候起念頭了,你覺得身子下面的那個人會感覺不到異樣嗎?等易先生做完了,精疲力盡,呼呼大睡的時候再考慮殺不殺不是更好嗎?我相信以李安的水平,不會找不到替代辦法。

新的補充:關於張愛玲手持報紙,有來自於 @Justina 的不同說法,供大家參考。我的回應是不知道,可能是我搞錯了。對張愛玲,我真的了解不多。把答案留著這是好事,回過頭來看看,當時自己還是心胸狹隘了一點。人還是在不斷成長啊。下面是她的說:

」張愛玲原著真不是男人爭來爭去就為了當皇帝這麼個可笑的見解。另外,手持報紙拍照是因為當時港台盛傳她死了,於是取時報一張以證明還活著,跟現在代購的塞點當地報紙一個道理。 「


色戒電影拍的出彩,當然原著只是張愛裡邊一個小短篇而已,大約是要有些年齡和閱歷之後再來看色戒,甚好吧。就比如結過婚奔三之後,人生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錯位的。性情是錯位的,機會是錯位的,感情的觸發也是錯位的,在時間和空間的交疊中,念想和私慾糾纏不清。
王佳芝為了學生時代幼稚而悸動的校園愛情走上所謂革命道路,連自己的初夜都是獻給特么的狗屁革命同志,我覺得她的內心是哀大過於心死的,特別是寄人籬下,她渾渾噩噩的每天堅持去上學度日,內心的空洞一點點的蔓延。我也是很喜歡張愛筆下的這些人物的,一水的舊上海女性,其實心裡都是小女人樣,自顧自憐要人疼的,與其他無關。易先生作為一個特務頭子,在那種肅殺高恐的環境里,縱然太太牌桌上的女搭子玩了一個又一個,那也許只是一種封閉未釋的姿態吧。電影裡邊他跟王佳芝的情愛,總是以虐愛收場,我覺得是他將內心的高恐一點一點釋放了出來,面對了自己的人性。
電影裡邊給出的答案是叫大家自己去感受的,每個人答案不一樣的。在我覺得,就是人生是錯位的,內心是脆弱的,在一個機緣巧合下讓它迸發成為一種愛情的姿態,愛了,虐了,現實經典的味,男盜女娼,日久通融,也不知是有意打賞這略有天真的柔軟妹子還是還了恩客的惠顧之情,畢竟肉體那樣激烈的碰撞過,然而這一番人情世故拿斷或者說人性洞察卻被逼輒到生死之間,然後,王佳芝突然嗔痴起來,再以一個美救英雄,了了這一段俗世。
只是在張愛這裡,天馬行空的放在一個蕭索肅殺黑暗背景里,讓兩人愛情的崩裂發生在你死我亡的決絕一刻。繞過一個璀璨的鴿子蛋和王佳芝紅顏的烈血,張愛這種鬼才的劇情編寫並沒有讓我覺得愛情是犧牲了的偉大,倒是有點反諷和腹黑,愛情是沒有根腳的,易和王最終簡化成小說里站在愛情對立面上的兩個符號,遵循著人性的希望和矛盾,這就好像是在現在社會裡現實生活壓力下面隱藏的各種人情慾念,繁鎖複雜的糾纏在一起,動一發而牽扯全身。那種心動的時候,總在四下無人之處,貌似是在那一刻,你理解了我,我也理解了你,諸多良心撫慰。然而,天一亮,這種感覺消失了,大家各自上路,各奔天涯路去了。就好像最後下屬把鴿子蛋呈上來,易先生很快的反應過來,不是我送的,很快又否定了這一段感情。
其實從這篇里,我感受到了她自己對愛情最終的態度,寫盡兒女情長的人其實倒也理智的很。而且主要是通過電影對張愛的原著有了更深的了解,李安的電影也拍的非常好。這不是一部過於裸露的以情色為賣點的炒熱的電影(全剪了看不到),所以對細節偶就不想噴了。謝謝,修改了三遍,寫了兩個小時還沒去洗澡。


王力宏。。。演技。。。


我不說劇情,單純從電影本身來說我覺得真的很棒。人物、鏡頭、台詞、道具、各種細節都非常好,李安是華人當中最棒的導演。

唯一的缺點這部戲就是精神鴉片,廣電允許播就是奇蹟。


看了兩遍,沒有看原著。
為什麼在王佳芝需要破處的時候是梁潤生?王佳芝也想問個明白。
不是因為梁嫖妓有經驗,我覺得是賴秀金的提議。鄺不是不想,那個時候哪個男生都不會站出來說,我來辦!
賴秀金是先喜歡鄺的,但是鄺喜歡了王佳芝,他們話劇演出夜宵後回去的車上,賴的眼神是無比落寞的。
所以「商量過了」的事「只有梁潤生有經驗」,理由也算充足,鄺默認。
到被槍決前,賴秀金的眼神是徹底的怨毒!鄺裕民死前一副我理解你的樣子:啊,不怪你呢這些。
真討厭!


我覺得整個片子還是挺好的。細節處還挺讓人叫絕的。比如說,王佳芝懷疑易先生還有別的女人,然後老吳就說了之前還有派出很牛逼的女特工,但是都被易先生給識破,還損失慘重。老吳還說自己老婆也被易先生殺了,我覺得他老婆也是被派去色誘易先生失敗而犧牲的。

比如說,王佳芝最後取出了藥丸,但是貌似沒吃,不知為何,也許是覺得易先生會放過它嘛。

但是情節上我認為有一處很難解釋的硬傷:

那就是老吳明明就是說了,沒有他的許可,不可以擅自行動。
而且王力宏他們也只是說了,在外面看著,並沒有說,這次就要幹掉易先生。而且老吳明明確確的說了,要放這條長線以釣大魚的意思。

由於易先生基本已經相信了王佳芝,還答應給她一個獨立公寓。可以說,這時候只要不暴露,要幹掉易先生基本就不說輕而易舉也差不多了,那就隨便老吳他們把握火候了。完全沒必要在珠寶店冒這麼大的風險去行動。

但是到了結尾的地方,王佳芝把易先生又給筐回到珠寶店(她怎麼想的???問題是之前並沒有確定這次就要行動啊~!)。
結果到了店裡,她有對易先生說了,快走!然後易先生就迅速逃走了。。。
我在想王力宏他們在外面看到易先生跑了出來逃走了,是不是一臉懵逼。
緊接著,王力宏他們被逮捕了。。。
天哪,王佳芝,你簡直是豬隊友啊。。。。人家只是在外面觀察形勢,結果你這一句快走,相當於把所有人包括自己都出賣了。。。無語了簡直。
最後我們也的確從王力宏看王佳芝的眼神里,看到了「埋怨」,雖然沒說話,但是潛台詞就彷彿是,你 tmd 豬啊,mdzz。

最後一處瑕疵就是,王佳芝要每次都去一個小破地方見王力宏和老吳,這是對她來說,是最危險的行為。。。你出去一段時間,去和同夥碰頭,膽子也太大了。被易先生髮現,就死定了。

最後就是本片的那些過度暴露的 sex 鏡頭,你不得不說,對於說明本片的情節,它們還真的是必要的。比如說,易先生在兩性關係中一直都是一個牢牢佔據在強勢地位的人,他的口吻都是命令式的,具有一種不容抗拒的威嚴,這些通過在床上都可以體現出來。以及王佳芝在和易先生交往過程中,逐漸的混淆了自己的身份,逐漸陷入其中。


王力宏


這電影只能說充分反映了知識分子的軟弱性和革命的不徹底性,王佳芝這種人物能愛上易先生也就是李安的意淫了,革命女將都這樣了,還革毛的命,換句話說,和平時期確實需要張愛玲,李安這樣的知識分子,危難時刻指望他們就呵呵了。用古人的話來說,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色戒裡面的邏輯不是一般的知識分子真的是理解不了。

========修改的分割線========================
這幾天逛知乎,看到如下的問題
在作戰時,誰去做炮灰? - 歷史
士兵冒著生死最後得到的那枚勳章,有什麼用? - 軍事
為什麼會有「亡國奴」的說法,亡國了,我就變成一個新國家的公民嘛,怎麼會成為亡國奴? - 歷史
基本上《色戒》可以看作張愛玲/李安對上面問題的一篇長文答案。我是覺得這樣的答案不太合適。


影片表達了:在理想和本能博弈時,本能贏了。
理想是個什麼玩意,本能怎麼站出來的,都表達到位了。


面對死亡的時候, 性是一種痛苦的安慰。 李安明白, 有些體會不能告訴你們, 那樣太殘忍。 生命真的是沒有意義的, 痛苦 恐懼 死亡, 總有一天你要無助地獨自面對, 那時候你還記得色戒, 也許你會感到好一點。 是非, 立場, 功名, 深陷在其中的人, 恐怕真是幸運的人, 正如大多數人一樣。 這部電影, 你看到了政治鬥爭, 看到了愛情, 看到了熱血悲劇, 都證明你是個幸運的人。


我看的是完整版,且女主最後說的是「快走」而不是「走吧」。所以,我覺得拍得極好!


湯唯演技略微舞台化。


對結尾在給一個紙風車的特寫印象特別深刻 這算是李安最好的作品了 如果非要吹毛求疵的話大概也就是王力宏了吧 還有就是橫亘在大多數讀者們腦中電影與原小說的差距鴻溝


刪減後版本,某情節不足


荒腔走板這個成語用了兩回。


最大的不足就是王佳芝第一次一個大一暑假的女生 又是處女 居然既能對答如流得體的周旋在四十多的富太太之間不露大破綻 又能一個人單獨跟老油子她又有點喜歡的易先生吃飯順便勾引調情 還風情萬種。注意此時她的男女經驗為零 跟王力宏也僅僅限於微笑 勾引完以後才有了第一次性經驗。不禁想起我大一的時候 打死我我也絕不可能帶那麼多性暗示地跟一個中年男吃飯調情 智力開掛也不行。她的表現完全是少婦階段 性經歷豐富成熟以後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影視評論 | 李安(導演) | 梁朝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