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安全感的人怎麼活?


謝邀。

喬丹職業生涯晚年,自己承認過:他小時候缺乏安全感,因為他招風耳、髮際線靠後,沒人愛,只能通過和小夥伴們一起嘲笑有舞伴的對象來自我保護;到大學,成為全國知名的籃球手後,他一飛衝天,從那之後,他一直竭力保護自己的完美形象。1991年被《喬丹法則》這本書揭露他的短處時他怒髮衝冠。1993年被紐約媒體不斷攻擊時他疲倦退役。
實際上,類似例子,你可以從大多數好勝成狂的傢伙們那裡看到。一般心路歷程如下:
缺乏安全感——渴望他人的慰藉和認同——拚命努力——偏執好勝——營造自己很完美的形象——反饋給內心,讓自己獲得安全感。

——當然,這是積極的。消極的也可能變成:
缺乏安全感——希望藉由傷害他人來獲得力量感和滿足感——於是竭力對周遭散發負面情緒。
(其實喬丹也有這一面,當然,相比於他的正面,被矚目得少一點)。


我想說的是:
沒有安全感,並不是太壞的事。你任何的缺陷和顧慮,都可以成為你的動力。找到一個你喜歡的事情,然後以不足的安全感作為燃料,去爭取些東西,反饋給內心,來增強自己的安全感——你就有機會在爭取過程中,做出點很棒的事情來。

最後放句最盡人皆知的話:
孟子曰,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只有一句:想活,帶著不安全感就這樣活下去,終會活出自己的生命。

====== 我是進步的分割線2017.4.9更新評論=========

3年多來,讀下述諸位先賢之言未斷,經大爆炸、娶妻等事,近一年因有妻攻錯,進步稍顯。以今日水平再見,此答案唯首句大體無錯,心一而已。下面所論,言似正確,但實則用功不到。也不刪除,畢竟可以算一個領各位去先賢書台處的門童,至於總結議論先賢所言之義理,不可就此輕信。


======2013.12.29補充更新========

個人認為最高票答案有些疏漏,張公子以鼓勵為主,Gayspirit則親身說法,但他們沒有說出沒有安全感的真正艱難。「沒有安全感」的人活著艱難在於,不安和自恨會交錯加劇,衝突螺旋上升,不斷削弱甚至最後瓦解個人的內在心力。

要說明白這個事情,實在是要龐大的體驗、觀察案例和理論分析才能給出一個輪廓。我必須先把關注此問題和答案的人粗略分成兩種:一種是有正常不安全感的人;一種是始終有不安全感的人。前一種人未必能理解和體驗過後一種人的感受,因為後一種人的不安全感爆發時有時會有地獄般的感受,它在外界條件上看不出什麼,但是卻真實的發生在後一種人身上。可能那個始終有不安全感的人,在外顯條件上是聰明的、機智的、有才華甚至物質相對富有的。

題主所謂」沒有安全感「和下面的「基本焦慮」內涵基本接近,我引用一段進行說明。為了看得生動一些,下面這段如果配合「最準的星座分析」(請隨便百度一段)來看,會有良好體會,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星座會如此準確。因為始終擁有不安全感的人,有著自己都意識不到或者只能模糊意識到的根源矛盾。這些矛盾反映在事業、愛情、友情上的態度,就會顯示出正反的極端,用星座式的欲揚先抑或者欲抑先揚語言描述,最好不過。

基本焦慮在人對自己和他人的態度中,有其特定的內涵。它意味著情感的隔離和孤獨,如果同時伴隨著自我的內在軟弱感,則這種情感上的孤獨會更令人難以忍受。它意味著自信心的基礎十分脆弱。它播下了潛在的內心衝突的種子,因為這時候,一方面他希望依賴他人,另一方面,由於對他人深深不信任和敵意,他又不可以依賴他人。它意味著由於內在的軟弱感,他有一種把所有責任都放在他人肩上的願望,有一種被保護受照顧的願望,但由於基本敵意的緣故,他太不信任他人,以致無法實現這一願望。因此,不可避免的結局就是:他不得不把絕大部分精力,都花費在尋求安全保障上。
焦慮越是難以忍受,保護手段就越是需要十分徹底。在我們的文化中,有四種主要的方式,藉助這些方式,人企圖保護自己以對抗基本焦慮。這四種方式是:愛、順從、權力和退縮。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卡倫霍妮

關於改進方式,我推薦森田正馬的」順其自然「,王陽明的」致良知「,具體請見兩位原著。
關於不安全感的根源,在王陽明是」將迎意必「」前知之意「,在森田正馬是」死之恐怖「,在卡倫霍妮這是」基本焦慮「。這三個描述,個人體驗認為是說的一個事情。


王陽明「致良知」,森田正馬的「生的慾望」,卡倫霍妮「做他自己」,都指向同一個地方。如果有人共鳴,有時間我再補充。分別就前面所提三位前輩說說實踐的個人體悟。
王陽明的「致良知」可謂「信自己」。我對諸多對話中有一段尤其印象深刻,摘錄分享

郡守南大吉以座主稱門生,然性豪曠不拘小節,先生與論學有悟,乃告先生曰:「大吉臨政多過,先生何無一言?」先生曰:「何過?」大吉曆數其事。先生曰:「吾言之矣。」大吉曰:「何?」曰:「吾不言,何以知之?」曰:「良知。」先生曰:「良知非我常言而何?」大吉笑謝而去。居數日,復自數過加密,且曰:「與其過後悔改,曷若預言不犯為佳也。」先生曰:「人言不如自悔之真。」大吉笑謝而去。居數日,復自數過益密,且曰:「身過可勉,心過奈何?」先生曰:「昔鏡未開,可得藏垢;今鏡明矣,一塵之落,自難住腳。此正入聖之機也,勉之!」

森田正馬的「生的慾望」可謂「靠自己」。這就真的沒得說了,以樹作喻,一棵長在懸崖上的樹苗,因為處境惡劣而形成的根系和在陸地上不同,這是可以理解的,為了適應當時的生存環境。如果把樹移回到水氣營養充足的地方,根系必然需要而且會去調整。為著生存。沒有安全感這種事情,不是主觀的錯誤,可是卻需要極大的主觀努力才能慢慢改進。誰不難呢?比如沒有安全感和沒有腿這種事情,什麼更糟糕?

卡倫霍妮對眾多神經症人格分析後,有兩個核心:1,他們的反應和矛盾同樣是人性和文化衝突的個體反應,只是較常人更極端;2,一切緣起於基本焦慮,即早期壓抑了某種真實情感衝動,而後形成了廣泛的壓抑和衝突。仍然是理解,但需要引導人行動,「做他自己」。

最後總結一下,「做自己」這個事情,最低和最高都是一樣。因為從當初那「無知無覺」的受孕細胞,到後來「經天緯地」,都是「自己」,但卻不一樣。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問題是無窮無盡,解決不完的,因為內心衝突是個體和環境的矛盾反映,人活著就得不斷的解決問題沒有問題就得解決無聊問題。所以做自己的實質是去處理關係,自己和衣食之物、自己和他人、自己和過去的靜態「自我」。人不做事,根本不知道他自己是什麼;人不打算承受和付出,根本就是放棄用自己的力量成長。


最近我微信上有個小朋友跟自己很沒有安全感,經常特別焦慮。然後我問他,安全感是什麼呀。

他說,「打個比方吧有安全感的人會想著他能走到目的地,而沒有安全感的人會想「啊,是不是這條路呀」「能不能走到呀」「天黑之前能到嗎」「為什麼要去那裡呀?有意義嗎」「是不是走繞了」「會不會掉坑裡」「我走的好慢呀,別人都已經到了吧」「我的腳好酸呀」我做什麼事情都是這個模式,所以什麼也做不成。」


在我看來,朋友掉進了自己思維製造的困局。並沒有什麼「有安全感的人」和「沒有安全感的人」這種差別。只是前者知道,被稱作「安全感」的這個東西,並不能殺死自己罷了。安全感補安全感的,說到底不過是一種妄想,它什麼都決定不了,也什麼都做不了。


我曾經也覺得自己很沒有安全感,畢竟我有很多理由可以覺得不安全。我父母離婚,父親頻繁出軌,家暴,在學校被孤立,高中抑鬱症退學,大學上了爛二本,談n多次戀愛也不斷的失敗。那個時候的我害怕被別人討厭,害怕被別人拒絕,害怕自己出醜,每做一件事情之前就思前想後,害怕自己搞砸。這樣的我躲在家裡,什麼都不敢做,越逃避越失敗。


我嘗試過很多方法,包括看心理學的書,預約心理諮詢師去治療,包括半夜偷偷的哭想讓自己覺得輕鬆一點,去交男朋友,彷彿在自己能找到一個人,從此在他的懷抱里,我會覺得安全。


我當時偷偷的想,如果能被一個人毫無保留的愛一回,也許自己沒有安全感的毛病就能被治好了吧。結果磕磕絆絆的,反而因為自己在感情里的不安狀態往死里作,最後都是以悲劇收場,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別人。


後來我就放棄治療了。我想,乾脆不去追求了,心想好好愛自己吧,反正除了我也沒人喜歡我了。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好想不被人喜歡也並沒有很糟糕嘛,世界末日也並沒有到來。我有地方住,有東西吃,走在路上不會被謀殺,這不是挺安全的嘛?


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阿明聊天,阿明跟我說自己被無良的公司騙了,光讓幹活不給發錢。阿明很難過,我們兩開始一路吐槽,我說他們覺得寫字簡單那就讓他們自己寫去,不寫了!爺不伺候了!我們去發傳單一天還掙一百塊呢,每天我們去發完傳單回家繼續當鍵盤俠,愛怎麼浪怎麼浪誰也管不著。阿明笑噴了說你這也太氣壯河山了哈哈哈哈哈。


阿明應該也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吧,他從小是煤礦子弟,家裡條件本來不錯,但是他的爸爸一直打他和他媽媽,阿明生病了從來不敢跟家裡人說,因為說了可能就面臨著一頓打。阿明小的時候有次發燒了,就藏在床下面,他覺得床下又冰涼又狹窄,很安全。直到被奶奶拖出來才發現他發了高燒,被背去了醫院。可能因為童年的經歷吧,阿明總是很愛收養一些流浪貓流浪狗,給它們打疫苗,帶他們回家。阿明跟我說他高中的時候,有次班裡同學都在欺負一個很弱氣的男生,阿明就挺身而出打跑了那些人。結果後來這個被他保護的人,反而出賣了阿明和其他的人一起奚落阿明。阿明就被孤立了。真是個蠢阿明,明明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還總想著庇佑別人。

我跟阿明說,以後誰欺負你,你就欺負回去。你不是特別能打么,打一頓就跑,反正我們哪裡都能去。阿明興奮的說對啊對啊約架約架!進監獄我也能寫!我一拍大腿說對呀!你想,進了監獄有吃有住,天天沒事做就觀察別人,這都是寫作的素材啊,藝術生命延長三十年~兩個人越聊越興奮,阿明說自己要成為法國熱奈,一直努力的寫下去。


也許安全感就是來自於這樣的地方吧,當你知道自己的人生不止一種選擇的時候,意識到不是非要怎樣怎樣才能獲得幸福時,就不再像走在鋼絲上搖搖欲墜的小丑,隨時覺得自己會墜落吧。你會知道,生活當中發生的很多事情,都不會傷害到你。愛過一個人,痛過,放下後你也會覺得不過如此。畢竟,既然是自己發出的愛的信號,自己創造出的東西,是沒辦法傷害到你的。


但願我們每個人,都不要為了那些痛苦的事情而惆悵滿腹,如果誰傷害你,你就離開他。什麼事讓你痛苦又毫無收穫,那就不做。要知道,世界這麼大,有趣的人那麼多,博大複雜到無法窮盡的樂趣,豈是一個人單薄的靈魂可以給予。


關於安全感,我有太多感慨。

曾查閱不少心理學資料,也曾企圖從網路蛛絲馬跡中尋找到解藥。

現在釋然了。簡而言之,一句話:

安全感不是拿回來,而是給回來的。

1安全感不是從別人身上要什麼,而是內心深處,一種被需要的感覺。安全感不是從別人身上拿到些什麼,而是為這個世界給予些什麼?你有沒有注意到,安全感是給出來的,而不是要回來的呢?

2安全感絕對不是來自婚姻,如果你是抱著想要安全感兒進入婚姻的話,這個婚姻80%會出現問題。

3遠離那些讓你容易獲得安全感的事情!包括過於關心你的父母,一張可以任意刷的卡,一個不會犯錯誤的任務和一個養老般的工作。那會馴化你成為安全感奴隸!


長篇,如果只想看結果的話請翻到最後看黑體字。

我應該是一個之前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缺乏安全感的人,直到昨天因為種種原因女朋友給我打電話的時候,她說出了我的一些缺點,總結了一下我才意識到我其實相當缺乏安全感。

作為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首先,在工作學習上,我會相當努力的學習,而原因並不是因為學習能讓我更成功,或者學習好才會吸引到妹子,只是單純的學習好別人就會來問我問題,然後我就會產生一種被需要的感覺。我從小就渴望權力,並不是權力能讓我有機會去做什麼或者撈到什麼好處,是因為我享受那種我說一句話就能幫到別人的感覺。所以說我覺得沒有安全感在工作學習中是會提供正面反饋的,所以缺乏安全感的人在生活工作中我覺得也不會有太大問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會比較優秀。

但是在感情上,缺乏安全感對我來說是致命傷。從昨天那個電話里總結下來就是我缺乏安全感。這種缺乏不僅會影響男女朋友的關係,也會影響朋友之間的關係。比如缺乏安全感的人,例如我,會對別人對我態度的變化有非常敏銳的感覺。儘管有時候對方只是累了或者因為別的事情不開心,對我的態度稍微有了點變化我也能夠捕捉到,然後就開始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並不斷催眠自己ta不理我一定不是因為我。直到過了一段時間,又發生了一次,這時候不論怎麼催眠都沒有用了,會堅信一定是自己做錯了什麼。然後就去跑去問對方,當然,大多數時候真的不是因為我,但即使是這樣我也會一直覺得ta一定是在照顧我的感受,而不去相信對方,開始主動捕捉對方對自己不好或者沒興趣了的信號。久而久之,對方總有一天會因為我的這種神經質的表現而真的開始離我越來越遠。所以缺乏安全感的人在感情上會是相當的脆弱和不好對付,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他和你的關係。所以說如果對方是沒有安全感的人,你並沒有做好準備對ta死心塌地,還是不要接近他們了,負責到最後兩個人都會很受傷。

在社交上,缺乏安全感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響。比如我,如果不是我女朋友指出來我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我會在聊天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沒話找話的時候主動提及自己,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自誇。這個問題對於一部分人會覺得我很自信,或者是個牛人,而另一部分會覺得我就是吹牛逼。同時,缺乏安全感的人(沒有那麼嚴重的)在聚會或者多人聊天的時候會經常努力製造話題,就好像只有這樣才能把大家的焦點集中在我身上。要知道為了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我曾刻意學習過如何變成一個有趣有意思的人。所以說,從社交這個層面,沒有安全感可以說不好不壞,但上面這些還是我希望我能改正的問題。

在個人問題上,我總是在總結自己的錯誤,總是在思考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從而證明自己的價值,因為我堅信只有有價值的人才會被人需要,我才有存在的意義。就像這篇我在知乎的處女答,其實就是我自己的一個反省。我希望變成更好的自己,因為我覺得只有這樣我才能夠讓我女朋友更喜歡我,從而增加我的自我認同。因為我害怕失敗,我害怕她離我而去,我也只有每一次通過她指出來的問題和自己的調整來努力維持這段感情。其實說白了,沒有安全感的人根本就沒有個人問題,他們努力不懈的證明自己只不過是為了博取認同,因為他們其實都知道,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只不過他們努力的模式和正常人(正常人應該是從內心就比較容易自信,而且並不覺得只有努力才能博得大家的好感)不太一樣罷了。

至於沒有安全感的原因,我覺得大多數都是因為家庭。我就說說我的成長經歷好了。

小時候我爸因為工作原因,常年出差,一次就可能是半年,所以從小我就經常和我母親呆著。雖然老爸一出去就很久,但是他回到家後看到我的第一反應永遠不是好久沒見,而是要看我的作業,成績,然後罵我不夠努力。同時回到家也會經常因為小事和我母親吵架(現在全家搬到一起了所以還好些,但是對我的影響已經造成了)。我記得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
1. 有一次我爸暑假回來,在外面應酬完帶著酒氣回家,非說我沒有寫暑假作業,要逼著我寫。我從小就比較橫,覺著自己做對了的事情就絕不能讓人罵。所以當時我寫了暑假作業,而我爸卻指責我沒有寫,我就跟他杠上了。其實這個時候在一般的家庭中應該是老爸一看其實你寫了,誇你一句就結束了吧,但在我家不是,他看到我寫了,自己錯了後的第一個反應是給自己找台階下。他很仔細的翻閱了我所有寫過的暑假作業,每找到一個錯誤就打我一巴掌,並通宵監督我改完了所有的錯。
2. 本人現在在國外留學,因為家裡原因和上學原因經常會有假期不回國,所以回一次國是很珍貴的。我甚至早就下定決心,如果回國堅決不在家裡發脾氣,啥事情都順著父母。畢竟再一離開有事很久見不到,而且一個人在外面什麼事情都有可能,我不希望我聽到的最後一句話是他們在罵我,我也不希望我跟他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在頂撞他們。但是就在這個情況下,上一次回國(已經是整整兩年前了),我父親因為工作原因,一個暑假只回家了兩次,兩次各一天一夜。就在這僅有的兩次里,每天都是吃過晚飯後就開始訓我,從晚上七點訓到凌晨一兩點,然後因為他累了回去睡了才停止。
從這兩個故事裡不難看出來像我這樣的缺乏安全感的人,起因都是因為童年時父母給予的認同感不夠,我不論做什麼都不能夠讓他們滿意,總是給我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一直認為只有更努力才能讓更多人認同。還記得當年中考,我父親問我要不要出國,我當時爽快的就答應了,因為我真的沒想到我也可以是那些幸運兒中的一員。但是當我的中考成績出來後,他卻改口說要不就不出了。後來我才明白他當時讓我出國是怕我中考考不好才想出來的對策,當他看到我的成績後發現其實不用出國了,就開始阻攔我出國。當我知道他那時候對我這麼沒信心時,你可想而知我是多痛苦。

碼了這麼多字其實是想讓你明白,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實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活著,只是我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我們會希望更多地認同和讚許,我們害怕失去任何一個朋友而已。

我其實想過要不要去見心理醫生,後來還是沒有去過。原因是我清楚地意識到我的這個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進步,但是同時我也知道我想改變的只不過是它給我帶來的一部分負面影響罷了。所以我最後的決定是自己努力改正那些已知和可視的缺點,然後最重要的,讓我女朋友,我父母,以及我的朋友更加認同我。
------------------------------分割線-----------------------------
2015年更新

不幸的是今年還是和女朋友分手了。雖然結局並不美好,但我唯一能做的就只能向一個更好的自己努力。畢竟我比較認同網上的一句話,安全感最後只能自己給予自己,只有自己足夠強大了,才不會再去依靠別人給的安全感。

以上


(嫌答案長的直接看最後三句加粗部分)


先來看,「安全感」是個什麼東西,是怎樣被定義的。

百度百科中詞條是這樣定義安全感的:

人在社會生活中有種穩定的不害怕的感覺. 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感。
人有八個重要的安全感:
一、情感的安全感:
(1)和所愛的人在一起。父母離婚或戀人分手都會消減情感的安全感。
(2)和所愛的人彼此深愛。丈夫出軌或妻子出軌都會消減情感的安全感。
二、身體的安全感:
(1)不要得病。
(2)不要傷殘。
三、社會關係的安全感:
(1)不得罪人。
(2)不被人傷害。
四、法律的安全感:
(1)不犯法。
(2)懂得用法律保護自己。
五、收入的安全感:
(1)收入滿足普通生活。
(2)收入穩定。
六、福利的安全感:
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
七、房子的安全感:
在工作的城市,擁有自己的房子,心中才有歸宿感。
八、生活環境的安全感:
(1)生活環境里,有超市、市場、商店、醫院、公安局、公交車站等生活的配套機構。
(2)生活環境乾淨整潔、空氣質量好。

好,了解了安全感所涵蓋的內容,那就去分析一下,自己是缺少哪一方面的安全感,是不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彌補的,如果不是,那需要拉高某一項的你能做到的項目的分值來補償你的不安全感。
其中你能通過努力掌握的項目是四,五,六,七,八,一二三靠自己主觀努力是無法確保的,只能儘力而為。


我們再來看馬斯洛需求理論中,對於安全感的需求是怎麼說的:

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附帶馬斯洛關於安全感和不安全感的問卷內容:
http://210.36.18.48/gxujingpin/dxsxljkjy/5/3%20renjiceping/anquangan.asp

可以看出來,關於馬斯洛所說的安全感,其中需要得到社會的認同,融入群體,得到讚美和肯定,這些並非僅僅靠自己單方面努力就能做到,所以需要「自我接受」和「自我接納」,這也正好符合他對具有安全感的人的描述。

所以我的意見是:
1,安全感不可能完全實現「自己給自己的」,這是個唯心的說法,忽略了客觀條件下的安全帶給人的影響。
2,仍有一些指標,可以通過努力來達成
3,對於那些不能憑一己之力達成的目標,要學會承認自己無法改變,接受這個現實,以便實現自我接納,學會允許自己不對生活負全責,不去試圖掌控全部。


在Quora上有個同類問題,其中Deniz Ate?答案還算比較有趣。
他說:「You feel insecure because you are unsure of your ability to secure your needs. 」
你的不安全感源於你不確定是否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

舉例來說,也許你從不為你的生存擔憂,但是也許正在擔憂自己生活的前景,你不確定你愛的人是否如你愛TA那樣愛著你,不確定能不能保住手上的這份工作,不確定自己在做的事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等等。

因為信息不足,我不知道題主所問的「沒有安全感」是指的哪一種,也不知道TA想要的「怎麼活」是到底是指物質富足的活、精神富足的活,還是其他的什麼生活方式,我只能給出兩個比較泛的tips:

1. 學會接受自己的不安全感。並不需要嘗試去理解,而僅僅是去接受:一旦你內心對你既有的特質產生一種認可後,心靈上的解放也將不期而至。
2. 這種方法只適合少數有毅力有勇氣的人,那就是從能力不足的根源進行改善。如果對情感生活沒安全感就去練習打扮自己,練習搭訕(不管男女),多交朋友,要知道不追求「獨立Independency」而追求「共存Inter-dependency」才是人類社會最終的形態;如果缺乏財務上的安全感就學會理財,學會炒股,多跟有錢有點子的人打交道等等,雖然我也知道有動力尋求自我改變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請讀者自行斟酌吧,其他請參照第一條。

先說到這裡,有贊的話我再繼續補充。


安全感就像中國夢,誰都在談,但是誰都沒見過。

我覺得一切的不安和焦慮,都是在抗拒一個不願接受的事實——人生而孤獨。


所謂自己給自己安全感,也不過就是明白了,人終究要踏上屬於自己的旅途,無論家人,朋友,伴侶,都不會永久陪著自己。和得了絕症之後,反而放開了對生命的恐懼,這種體悟是一樣的。當我明白無論如何,自己都註定孤獨的時候,反而有了安全感。

人生而孤獨,註定孤獨。


2016.07.11 這個答案已經是三年前了,去年又更新過一次。可能像最早說的那樣,說自己的事情彷彿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我依然很難面對,所以之前的答案還是有所更改刪除了。三年里見證了自己的成長。也同時發現人和人的太多差異。我認了,我就是這樣的人,複雜矛盾的個體。去年有一陣子有一段類似抑鬱的時刻,說來諷刺,倒不是因為遇到了什麼困難,而是對人性的醜惡感到痛苦。很多人說我活得太沉重,思考太多,但是對於我來說思考世界思考人彷彿是生命的終極任務,如果我不去思考生命對於我就沒有意義。我開始逐漸了解到自己痛苦的根源,也了解到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唯有認同它,接納它,與其共生共存。這是我的生活方式。

-------------------------------------------------------------------------------------------------------

--------------------------------------------------------------------------------------------------------

2015.08.26 兩年前第一次失戀的時候寫下了這個答案。沒想到過了兩年還是有朋友感謝點贊,這兩年里發生了很多事情呢,當然也包括戀愛失戀再戀愛再失戀等等。今天突然想多說兩句,更新在最後吧,取消匿名了~ 希望大家都能有勇氣往前走,無論前方是什麼。

--------------------------------------------------------------------------------------------------------

---------------------------------------------------------------------------------------------------------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題主所謂的「沒有安全感的人」。「安全感」現在似乎是被下了一個很大的定義,任何人都敢說自己沒有安全感。我個人從沒考慮過是不是缺乏安全感,我不這樣說自己,也不會有人輕易如此評價我。我姑且把自己規劃在所謂的缺乏「安全感」的人(沒有安全感帽子太大戴不起),拿我自己來說說吧。(要是想看那種萌妹紙渴望被呵護的「沒有安全感」,就直接忽略我這條回答吧……)

--------------------------------------------------------------------------------------------------------

不願相信別人,漸漸覺得自己是唯一可信可靠的人。後來的幾年裡我也廣交朋友,有深有淺,但絕不交心——對我來說這是類似暴露弱點的事情。再後來也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情,有快樂與朋友分享,有悲痛我也能表現得輕描淡寫。

初中高中,我有許多玩得很好的男性朋友。似乎是小時候的事情給我留下了陰影,覺得跟女孩子相處很累也很危險,我更願意與男生玩在一起(當然我也是女漢紙啦)。玩啊鬧啊的時候很盡興,其他時候關於自己的事情,都是互不相干,不用去了解彼此的世界——這麼多年來我為什麼沒有閨蜜,為什麼只有基友,這種事情只有我自己最清楚。

要說我完全沒有可以說說心裡話的人——也不是的,多少是有的。有一位基友是小學時就認識了的,我們會交流理想未來這些我從不會跟其他人說的事情,但絕不會設計家庭感情這樣比較敏感的話題。我有很多界限。

因為這樣,對我來說,很安全

所以說這麼多年來我都是活在一個人的世界裡啊——但誰又不是呢?


——我可以變得更陰鬱,更不相信他人。

——或者我可以變得更強大,強大到自己去承受、承擔一切。

我選擇了後者。畢竟確實是我還太稚嫩太年輕。

如果我再成熟一點,再強大一點,我也許不會被自己的世界所輕易左右——誰知道呢。

外界對我來說確實非常不安全,所以只有我自己能確保自己的安全。

目前我還沒有完全走出這段陰影,我還是會一直夢到ex,想到關於他的事情就失眠,半夜裡會驚醒然後哭起來。但是天一亮,我就能馬上振作,甚至制定出更好的計劃,嚴格執行努力成為更強大的人——如果連自己都放棄自己了,我的世界就沒有絲毫意義了。

缺乏安全感,讓我很早就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這樣的世界觀早已經定型了,我覺得是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是怎樣活在這樣的世界觀下是我仍可以選擇仍可以修鍊的。

缺乏安全感——對現在的我來說與其是對他人的不信,不如說是讓自己更強大更驕傲的借口。

我就是這樣走下來的,並且我會繼續走得更遠。

----------------------------------------------------------------------------------------------------------------------------

想了好久題主的「沒有安全感」,真的很難定義啊…………災區人民非洲難民,像是這樣生活在天災人禍下的人,我才不相信他們都很有「安全感」啊!但是難道這樣就不過日子了嘛!

----------------------------------------------------------------------------------------------------------------------------

----------------------------------------------------------------------------------------------------------------------------


另外,我還講了一堂公共課《如何走出自卑》,在這堂課里有人提問:沒有安全感怎麼辦?如何增進安全感?

其實不光是這兩堂課里,我經常收到很多的後台留言,大多數人都會在陳述自己的問題里,有那麼一句--沒有安全感。

最近我也在進行oh卡探索潛意識的學習,我發現探索到最後露出的那個限制性信念,其實是一個恐懼,這個恐懼可能是:

「我害怕別人看不起我,所以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要被別人看的起,對自己的嫌棄可能就是被別人看不起。

因為有了這個恐懼,我的人生因此有了一個設限:所有那些導致我可能感覺自己會被看不起的事,我都沒發做了。因此我的世界只能在小範圍內進行。

比如,我很愛一個人,但是我害怕他看不起我,如果他沒有刻意或有意識的給我傳遞這種「我很看得起你,你很重要,你很厲害」的感覺,可能我就會對他缺乏安全感,因而他的很多無意的舉動,或者稍微表現出的一點點不屑,都會擊垮掉我內心的防線,讓我對他沒有確定感。因而可能也無法把愛情進行下去。

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只能選擇和一些不如我的人在一起生活。因為只有不如我的人才會始終看得起我。「

聰明的你一定發現了:什麼是所謂的沒有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其實就是我們內心掩藏著的恐懼,因為這些恐懼,我們內心受到了嚴重的限制,我們活在對這些恐懼的奴役里,對外構建了我們受限的外部生活。

而所謂的有安全感的人是怎麼回事?

無非就是他內心的恐懼比較少,所以他關於恐懼的限制性信念就比較少,他就會表現的比較自由,能夠大膽的做一些事情,不會害怕著害怕那。

即便做錯了事,也能放自己一馬,他能原諒自己,原諒的背後是「他不害怕自己是不好的」。

所以,什麼是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不害怕自己不好」。

我相信我是好的。

當然,這也會讓一個人相對比較自信。

2

安全感的形成當然跟最初一個人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也跟成長經驗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這個東西好像是可以傳遞的,一不小心,我們就容易成為「恐懼」的奴隸。

同樣的前幾天,我在朋友圈裡看到了我的一個來訪者轉發了這麼一條信息:

「大意是因為翟欣欣事件的爆發,讓我們對婚姻更加恐懼了。我們不能相信婚姻了,因為在現行的婚姻制度做壞人獲益更多,而做好人註定吃虧。因為很多女孩看到翟欣欣的謀利之路後,會學習這種不勞而獲的方式,那麼婚姻就成了這種人漁利的手段,那麼註定要有很多人的家產不保不住。

最後的結論就是最好不要結婚。結婚的風險太大,現行的婚姻法最好做出修改,保障財產,不然離婚就得分一半給別人。「

這篇文章的閱讀量超過了10萬+,很多人表示非常同意,現在的婚姻風險確實太高了,所以要保全財產,以防被人算計,強烈要求修改婚姻法中,結婚分走一半財產的條例,說這些話的一般是男人。

還有一些人,大約屬於家庭主婦,表示強烈抗議:自己辭去工作,犧牲發展前途,辛苦生育,捕育後代,如果離婚,會毫無保障。說這些話的一般是女人,她們決定也不再想結婚,因為結婚性價比太差。

你看,我們都害怕被算計,因為害怕,所以想的都是如何做,怎麼做會讓自己更有安全感一點,結果,安全感有了,但是我們可能更孤獨了。我們雖然保存了我們的錢,但那也只會是孤零零的錢,我們只能跟錢一起生活。

可是,如果換不來愛和歸屬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依然不快樂。

所以,看到我的來訪者,轉發這個帖子的這個青春美少女點評說「開始懷疑人生」時,我很想告訴她,不是這樣的。

但是我又覺得這很難,畢竟不是那麼一兩句能說清楚的。而且如果一兩句話能說清楚,萬一誤導她,讓她理解錯了,以後輕信別人怎麼辦?

恐懼像我們內心本有的一個惡魔,潛伏在那裡,似乎只要外界一有點誘惑,它就會跑出來,統治人心,而且它會擴散,像瘟疫一樣,一片一片的把人感染。

類似的例子還有恐婚,恨嫁,什麼「保姆式婚姻,喪偶式育兒」,出軌率升達多少......

如果我們不是本著過的更好的目的去看待這些,卻因為這些更改了自己生活的目的的話,就中了「恐懼思維」的圈套。

而所謂的安全感就是這種思維的產物。害怕怎麼怎麼著,避免怎麼怎麼著,於是怎麼怎麼著。

一個不敢戀愛的人害怕被傷害,可能會永遠安全,但他會永遠孤獨,他忘記了戀愛的目的是讓自己不孤獨,變幸福。一個提防別人的人會減少被別人算計的次數,但可能他就再也品嘗不到暢懷大笑,信任別人的踏實,他忘了活著的目的是讓自己心安。

我們是預防了一層可能的受苦,但在本質上我們並沒有擺脫另一層更深的受苦:生活於孤獨中,缺乏真正的愛與信任。

總而言之,生活於恐懼之中。

3

很多心理問題的原理跟這個非常相似,因為恐懼,我們產生了防禦,我們以為使用防禦,就會萬事大吉,但是沒有想到,防禦還會帶來另一層受苦,只是這層受苦以前是我們能夠承受的起的,而現在不願承受了而已,因為人們在解決了一個痛苦的時候,就會把精力集中於下一個痛苦,一方面一層層的製造痛苦,一方面又要去一層層的克服它。

只是痛苦並沒有解決,有時候它還會越來越大。

因為恐懼本身是無窮盡的,因為克服恐懼,我們會做很多的事情,但到頭來可能又會陷入另一種恐懼里,我們以為那樣我們會有安全感了,但最後發現安全感其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最終想要的是愛和信任。

我們想要被這個世界愛著,也信任這個世界。其實就是我們想要被媽媽愛著,也信任媽媽。

如果我們能有完美的父母,在成長中也沒有遭遇過什麼創傷,大約我們的安全感會被保護的很好,但是這樣的環境實在太少了,所以我們內心潛伏下大量的恐懼,總是害怕被世界拋棄。

而對於戰勝恐懼來說,唯一的萬能良藥可能就是要去信任,就像信仰一樣,你看,整個基督教的根源整天都在講一件事:信。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最大的障礙在於:他的這種信在生活中發生了動搖,因為這種動搖他需要做很多防禦型的事去保持自己不活在恐懼里,但這太難了,更重要的是,這並沒有讓他更幸福。

他可以暫時的克服恐懼,讓自己生活在安全里,但是他不快樂。

所以讓一個戀愛恐懼症的人快樂起來,並不是幫他找到安全感,然後再去戀愛,而是讓他去發現選擇安全還是選擇去愛,哪個對他來說更心甘情願,哪個是他本質上更願意要的,以及為了獲取這個想要的東西,自己需要付出什麼,承擔什麼?

心甘情願這個詞太重要了,這是一個人成熟的過程。它會幫助我們看清楚我們真正渴望的是什麼,而不是在恐懼遮掩下,自己以為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活著不是為了避免什麼,而是為了成為什麼。

像那首詩寫的那樣:

去愛吧,如同從來沒有受過傷害一樣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一次傷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欣賞一樣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一次傷一樣

唱歌吧,像沒有任何人聆聽一樣

幹活吧,像不需要錢一樣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樣

4

信任是一種選擇,是一種思維方向。

催眠大師斯蒂芬·吉利根認為人們雖然會做不恰當的事,但是他們背後的動機都是好的。

你能走到今天的生活,並非總是苦惱連篇,這是世界在你能承受的範圍內能給你的最好的生活。

看到這些積極的東西,本身就是一種救贖。

對付匱乏本身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給予,而是要調整人們看待事情的眼光:看到已有的,並學會感恩。

最後,你的「病」也並非都沒有意義,很多時候「病或癥狀」是我們在恐懼狀態下自己研發的解藥,但是只是一種還不夠好的「解藥」罷了。

即便不夠好,但是也有它積極的意義--它曾經讓你適應環境。

這大概就是我今天要講的主題了----努力去發現事情背後積極的含義,這種能力會讓一個人更有安全感,因為積極的東西會幫助我們不被恐懼帶走,擺脫掉恐懼思維的模式,僅僅這一點作用已經足以拯救一人。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微信公號:工業時代的月亮。


我只有談戀愛的時候才沒安全感 所以我找了個犬系男。不用我粘著他 他就會粘著我 不用我主動聯繫他 他就會主動來找我。太溫暖。
如果找不到 那麼我選擇養只狗。大金毛那種 隨時都有一隻熱烘烘只忠誠於我的生命在身邊 安全感爆棚好么。


我會習慣關閉我的房門,在我看來最安全的世界應該就是一個緊閉的房子里,四周都沒有人


安全感這個東西其實是適可而止最好。

小小的不安全感可以激勵人反思從而進步。要是一個人覺得自己什麼都好信心滿滿整天覺得自己的現狀很好好無危機感我也只能羨慕這種人生命中不會有真正的煩惱但是人生也不會有太大的自我價值的實現。

不安全感太多整天鬱鬱寡歡不但影響自己身心健康,負能量還會影響到周圍的家人跟朋友。

至於安全感怎麼得到,同意樓上很多朋友說的是自己給自己的。人的內心其實是很強大的。所謂「吸引力法則」其實就是建立在自己對自己的YY上。切合實際的YY一次次實現就會一直鼓勵自己不斷YY繼續前行。當你想要什麼稍微努力一下都能得到的時候當然對自己充滿信心安全感倍兒足。
那些沒有安全感的人往往是因為自己一味想要得到但自己不付出努力,或者自己已經有的東西既害怕失去但又不努力或者不知道如何珍惜,沒有安全感也只能怪自己了。人不能不在乎得失,但得失心太重也只能自己受罪。

踏踏實實+隨遇而安,對於有安全感或者沒有安全感的人其實都是比較積極的生活狀態。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想到自己的體驗,和一個比較熟悉的朋友的經歷。然後,我想,「安全感」,也許像「真愛」「緣分」,這樣人類自己「想像」出來的玄虛的東西。不過是給自己理論支持或者借口的東西。

然後答題之前,我百度了一下,果然出現了馬洛斯的「安全需求」。
直接引用: 「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對於具有安全感和具有不安全感的人,馬斯洛從多個方面進行了對比。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感到被拒絕,感到不被接受,感到受冷落,或者受到嫉恨、受到歧視;感到孤獨、被遺忘、被遺棄;(此處省略一千字,消極形容詞)。而具有安全感的人則感到被人喜歡、被人接受,從他人處感到溫暖和熱情;感到歸屬,感到是群體中的一員;將世界和人生理解為愜意、溫暖、友愛、仁慈,普天之下皆兄弟;(此處省略一千字積極形容詞。)
由此可以看出:對於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外界環境中的任何一個影響,每一個作用於有機體的刺激物,都或多或少的更易於以一種不安全的方式,而不是以一種具有安全感的方式來被解釋。我們會看到,安全感強的人具備較高的接納和自我認同,而不安全感強烈的人往往隱藏著強烈的自卑和敵對情緒。
馬斯洛在其研究後期,與Mittelenmn一起提出心理健康的標準,其中第一條就是個體要「有充分的安全感」。」

接著下一條中,出現了「如何增強安全感」,給了一個答案 「自言自語地叨嘮。」 解釋說:「當你靠近這些因為害怕而自言自語的人身邊時,你會聽見他們嘮叨的內容全是關於他們怎麼擔心怎麼害怕。正是釋放內心所憂慮的情緒,經過一番嘮叨自言自語以後,這些原本害怕的人的膽子反而變得比較大。所以建議當你遇上壓力或恐懼,內心安全感不夠時,與其假裝冷靜地默默承受和壓抑負面情緒,不如大膽地接受,大膽說出自己的擔憂。」

那麼,沒有「安全感」的人,在這個世界怎麼活?答案,應該是「面對」。勇敢的面對。

我大學時候,自己賺錢養活自己,自己的飯卡里,總要至少充100塊錢(一個月差不多花費)。而銀行卡里總至少留下1000塊。 這大概是一種「不安全」的體現。但是,我的策略是給自己賺足夠的錢。大約另一些人的策略是「抱怨,哭泣」? 所以,同樣的時間,「安全不安全」在於如何應對上。也就是馬洛斯理論中的 「被解釋」。

過去聽過一個托福的段子,講「defense Mechanism」 (防禦機制),指的是人在面對生活變化的時候,會用的方法。一種叫displacement,(取代,替換),是指人遇到不好的事情時候,通過想像積極的,容易接受的,來替代不可接受,引起不安全,痛苦的防禦措施。一種叫「sublimination」(升華),是指人遇到不好事情時候,通過積極地行動來防禦。當時舉的例子是,一個女人丟了她心愛的狗狗。第一種防禦機制的體現是她想像她的狗狗被好心人撿到,健康地活著。第二種防禦機制的體現是她因此辦了一個項目,來幫助大家如何不弄丟狗狗,讓更多的人受益。
當時聽到這個段子很受啟發。如何「升華」當下不好的境況,是區別人的不同生活未來的重要方式吧。

說說自己認識一個朋友,紀慈恩(有興趣可以百度),她最近被央視《中國青年說》邀請做節目,然後發起了她的「體驗死亡」工作坊。很多電視台,媒體都報道了她的故事。故事本身,是只可以閱讀,不可以體驗的。我剛認識她的時候,是在一個志願者機構。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聽了她的故事也沒有特別的體驗,除了覺得自己沒有經歷不能評判,唯一可以做的是陪伴。
昨天,和她聊天時候,又讀了三聯生活周刊寫她的文章。
寫的真好。雖然聽過很多遍她的故事,再看到了她在自閉9個月後,如何逃避心理治療,如何被強制重複說出她經歷的生死,如何痛苦到要撞牆。那心理醫生說,等你重複說出20次的時候,大約你就能面對了。

我時常想,對人生到底應該持「樂觀主義」還是「悲觀主義」?人是不是可以戰勝「命運」?我想,有時候,人「可悲地」被命運的大潮「玩弄」,我們唯有做的是「敢於迎風弄潮」。 如果當初慈恩,選擇的是,不治療了,逃避,就永遠沒有今天的她。
你可以看到她,認真做著自己視為「生活一部分」的公益,離開北京,生活在大理。有人也許羨慕她的自由,而誰知道這是多少痛苦得來的。她現在組織的「體驗死亡」課程,也是她在面對自己好友的死亡和很多臨終老人逝去之後,升華出來的行動。

當然,大多數人,不會經歷非常極端的事情。那麼,「安全感」 無非是自己努力地行動,積極地面對生活的小事情。把「抱怨」和「思想」地時間,花在具體積極解決問題上。需要錢,自己去賺;想要良好的工作,認真去工作;想要旅行的自由,不要那麼貪婪,賺一些錢,找時間去旅行。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有了困難,積極面對,想,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單身到30離婚兩三次小孩不聽話買不起房子車子不認識LV不懂比特幣,也許你就會很開心呢。

By Nicole


到底怕什麼??
怕有屁用啊???


「是不是只有窮苦的孩子,才能唱出最美的歌;是不是只有漂泊的人們,才懂得生活的苦澀。」昨天晚上回家的路上,我騎著單車,在不停的單曲循環紂王老胡的這首《澀》,聽著聽著就止不住的淚流滿面,最近幾個月總是很容易被刺激到淚點,可能是因為我恨我自己的無能,恨自己無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當然了,也可能是自己太矯情。

我今年二十周歲,本科大二,在寫這個回答的時候是放暑假的第六天。一個月前,快要放暑假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今年的暑假該做點什麼。因為我對汽車非常感興趣,所以去年在家附近的汽車修理廠做學徒做了一段時間,今年不想再回家了,想在上學的這個二線城市找一份汽車銷售的工作,就算不能做汽車銷售,讓我在4S店擦擦車或者幫忙搬搬貨物也行,不幸的是,沒能找到這樣的機會。十一天前,我去了一家房產公司進行簡單的面試,做的是房產中介,面試通過了,進行七天的試崗,其中有一天培訓,就這樣,我邊準備期末考試邊準備試崗,心裡很開心,因為自己終於又忙碌起來了,不再像剛開學的時候每天碌碌無為。四天前,我去公司總部進行入職考核,幸運的是,我順利通過,正式成為公司的一員,成為一名房產經紀人,我做的是二手房租賃。每月1300的無責底薪,加上全勤獎和考核獎可以拿到1700左右,還有中介費百分之十的提沖,但是第一個月要扣除416的埠費和保險費,工資和其他的暑假工相比其實並不高,但是我找這份工作不全是為了掙錢,是想給自己一個鍛煉的機會。我住在我表哥家,表哥家距離我們分店十二公里,我每天都要早上六點起床,然後騎車一個半小時到店裡,中午有兩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可以趴在桌子上睡一會,晚上七點下班,回到家基本上九點,洗澡吃飯,和哥哥聊會天,十二點左右睡覺。每天都很累,可是這是我自己選擇的路,我知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昨天下午五點的時候,我去我們分店附近的寫字樓看房,物業讓我押一百元錢拿業主寄存在那裡的鑰匙,我翻遍全身,只有四十多元,於是訕笑著央求物業的姐姐把鑰匙給我,我可以把錢包身份證都押在那裡,最後,我把哥哥家的鑰匙押在那裡才看的房子。回分店的路上,帶我的姐姐打電話給我讓我跟她去陪客戶看房。回到店裡,我就騎著姐姐的電動車帶著姐姐陪客戶去看房,客戶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小姑娘,她看的房子是合租房,房子在幾乎市郊的一個很破舊的小區里,我們到了之後我驚呆了,一個一百三十平的房子被隔成了五個單間,房東每間房子要價1300,客戶說自己剛工作,支付不起這樣的房租,讓我們幫忙找便宜點的房子,我們又帶她看了另一個小區的合租房,這個房子有兩個卧室,每個卧室住兩個人每人的房租是550,她看的那間屋子只有一張床,要和另一個姑娘擠在一張床上,最後客戶決定就這個房間了,我和姐姐也回到了店裡已經七點半了,過了下班時間半個小時,姐姐讓我趕快回家休息。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一個月的工資在這裡連一個30平的單間都租不到,如果畢業之後還是這樣的工資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樣在這個城市活下去,突然就感覺到自己背後已經是之前沒有意識到的萬丈深淵了。耳機里播放著紂王老胡的《澀》:

我想我應該是一朵死去的花,

不然怎麼就盛開不了呢

我想我應該是黑夜的孩子

不然怎麼就那麼害怕陽光

我渴望是一隻孤獨飛翔的蜻蜓

在美麗的花叢中自由的穿行

我多麼希望自己是一隻螢火蟲

在每一個夜晚都會有光明

是不是所有的麻雀都會在冬天裡死去

是不是所有的人們

都在金錢里喪失著良知

是不是只有窮苦的孩子

才能唱出最美的歌

是不是只有漂泊的人們

才懂得生活的苦澀

想到試崗的第一天晚上,我坐公交車回家,需要轉三次公交,在等最後一班公交車的時候,我好像稍微礙著了一輛寶馬X1轉彎,車裡面的司機,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放慢車速從我身邊過去,盯著我白了我一眼。聽到這些歌詞,我邊騎著車,眼淚就止不住的流,所有的心酸所有的委屈都發泄了出來,我心裡的苦澀無處訴說,幾乎每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都會流淚,因為沒有人會看到,沒有人嘲笑,這是我的發泄方式。我也想回家過暑假,可以開心的和女朋友開車出去玩耍,可以和朋友們吃吃飯打打牌。可是為了和女朋友以後有更好的生活,為了自己的前途,我選擇在這個城市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選擇了這條路,希望十年後自己不會後悔。

可能在朋友們心中,我是一個逗逼開朗的人,其實我自己知道,我是一個敏感,缺乏安全感的人。我憧憬未來更害怕自己一輩子碌碌無為一事無成,我害怕沒有辦法給女朋友一個家,害怕沒辦法做家裡的頂樑柱,害怕看到父母失望的神情,害怕親戚朋友看不起自己,害怕沒辦法滿足自己的慾望,害怕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突然非常佩服這些民謠歌手。胡曉明(紂王老胡)拒絕中國好聲音的邀請,因為節目里不允許出現「貧苦的孩子」這樣的負面辭彙。他寧願選擇貧苦的巡演,也要堅持將這首歌唱給所有人聽。有些音樂就是這樣,給人信仰,給人力量,讓無數有相同經歷的人產生共鳴,在音樂中的得到理解和安慰。


就覺得只有失去才最踏實的心態陪伴了我25年。

覺得所有好事都不會發生在我身上,覺得我不值得更好的人來愛,覺得自己做不好任何事,覺得不配得到應該得到的東西。

戀愛中就像個小丑,總是自導自演著放棄的戲碼,其實心裡一直呼喊著「歐巴,卡其麻~」大概我也只是想用不斷的放棄來確定這個人到底是不是真的屬於我。

現在好多了,因為已經做好了孤獨終老一生的準備,帶著我的不安全感和對未來的無限嚮往。

還是那句話,留不住的,一定不是命中注定。

4.10更

這是我在豆瓣發的一個帖子,叫「缺少父愛的女孩是什麼性格」,沒想到回復的有好多人,已經被喜歡很多次了。

之所以缺少安全感,還是缺愛吧。不管是父愛,還是母愛。都跟原生家庭有關係。

希望我們能變得更強大,強大到不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強大到我們就是自己的整個世界,而無所謂是否有安全感。

因為,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小宇宙呀。


首先把你的不安全感憋回去。除了你爸媽,和真心愛惜你的人,面對其他人,千萬別流露你的不安全感。
基本每個人都有不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不自信、帶有些消極、想抱怨的情緒。只是每個人的不安全感程度高低不一樣,是否有毅力改變自己、是否能靈活處理這些消極情緒的差別而已。誰沒被老闆虐過?誰沒失戀過?誰沒為前途迷茫過?誰沒窮過?誰沒被父母打罵過?
不安全感不只是你有,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人最怕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弱點,你不安,人家也有不安,別人聰明的是,不會流露出來,自個兒處理好。所以,放鬆點,該怎麼過活就怎麼活,別給自己上綱上線。

嗯,干好自己的活。說話避免消極的詞語、語氣、表情。
無論如何憋不住了,躲起來大哭、捶胸頓足、罵自己爹娘或者別人爹娘諸如此類能泄憤的事情就可以了,無下限。記得躲起來。
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把它發揚光大。
不開心了跑個步,游個泳等等總之做做運動去出一身汗。
嗯,總之,別讓自己泡在不安全感里太久。

-------------------------------------------------------兩個月後的分割線-----------------------------------------------------------


當時覺得不會變的感情,沒了;當時面對枯燥乏味的工作,以為人生從此定格在這個點;當時不聽所有勸告,以為正確的只有自己;當時親朋好友無人理解,擺脫不了的孤獨。。。那種被陰影籠罩的痛苦,會讓你錯以為是永恆。時間真的能沖淡一切,你真的想沖淡嗎?能淡掉。

不安全感源自自己害怕失去東西。
害怕失去面子?為了什麼?你身上有什麼讓你丟臉?
害怕失去某個人?沒有了TA會如何,你能淡定地生活下去不?
害怕失去什麼?老盯著怕它溜走,渾身散發著戰戰兢兢的小心翼翼。
一直在擔心,會看不清楚,判斷不了形勢、正視不了自己的需要。
不知道自己的需要相當於沒有方向,橫衝直撞只能加重不安。
不如想想,你能擁有什麼。你能用你的雙手,為自己創造、爭取、得到什麼。

謝謝@黃小汐 姑娘提醒。各位有感而贊的童鞋們,共勉。

第一次回答只有說教成分,有點強迫丟掉不安全感的意味。
其實自己身上的不被認同的品質,都不需要強迫丟掉,發現它就好。
不要問太多為什麼,接受現實就好(原因可以找,但是最好能找到專業心理諮詢師幫助分析,不建議自行研究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容易自我對號入座反而鑽牛角尖)。
積極尋求解脫困境的方法。包括運動、保持正常社交關係、暫時離開讓自己難受的人和事。


盡量言簡意賅。

問題:【沒有】安全感的人,怎麼活?
答案:如果有這樣的人,基本無法存活。

答案解釋:
1、【沒有】安全感的人,幾乎不存在。多數人屬於不同程度地【缺乏】安全感;
2、安全感來源:
不談生理基礎,只看表面邏輯的話,安全感和【信任】緊密相關。
要知道,人類社會是基於廣泛的種群內【合作】而產生的(請參考「演化生物學」),而【合作】的產生有很多原因,基於財務利益、情感等,但整個過程越來越離不開【信任】,皆因你們人類社會已經演化成一個嚴重依賴【委託-代理】機制的複合體了。
可以認為,【委託-代理】為代表的一系列【合作】形式,成立的前提就是【信任】,反過來,長期的成功合作也會促進【信任】。
3、增強安全感的方法:
如第二條解釋所言,要增強安全感,很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互信互利、深化合作】,從博弈的角度看,盡量增加遠見,選擇【長期博弈】(感情專一),而不是【短線操作】(投機不得人心)。文藝一點的說法,即【走出去,你給自己的選擇越多,也就越能接納世界】。


這個問題,我來試試吧。

現在的我,在一個現代寬敞明亮的大樓里辦公,敲著鍵盤,心理平靜,並希望通過寫作這個問題整理自己的一些思考,當然,也希望和大家進行分享和溝通。

(一)
我的工作不算太忙,職業還算有點身份地位,收入雖然不是很多,但在這個中小城市也是小康水準,我和太太一人一輛車,她的職業不錯,是大學老師,時間相對空閑,很用心照顧家庭,我還有一個可愛的兒子。一切看上去,似乎很好。也許,你會問,難道你這樣平靜的生活,也會有不安全感嗎?
是的,在我長期成長生涯中,截止當前為止,大約30年中,我都有不安全感。也許你會以為我接下來要敘述我那情感起伏,苦大仇深的成長故事吧……但是,事實上,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沒有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無非就是上學,工作,娶妻,生子……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很幸運,周圍的人都說過我幸運,我經常會中獎,譬如有過多次中獎的經歷,也中過1千塊的獎金什麼的,也有過在股票低迷期能夠買的股票輪著漲停的事情……
但是,我想說的是,看似平靜的生活,看似幸運的機會,看似安全的現狀,並不等於有「安全感」。是的,我想要說的第一個主題,就是「安全」和「安全感」

(二)
首先,安全並不等於安全感。先講一個最近看到的故事吧,
你遇到了一個在摩天大樓上走鋼絲的世界冠軍,他從來沒有失敗過,他很厲害。他是你的朋友,你以他為榮,經常在朋友圈裡介紹他的一些挑戰某某刺激環境的故事,可是有一天,你在某次大樓樓頂觀摩他表演時,樓下失火,火勢很大而且沒法下去,你的這個朋友對你說
「來,我抱著你走鋼絲到對面樓上去」
請問,你,害怕嗎?
是的,從理性的層面,你不應該害怕,因為,他是你的朋友,從理性的層面,你不應該害怕,因為他是世界冠軍,從理性的層面,你不用害怕,因為他從未失手。
——但是,你能不害怕嗎?你能把你自己的命,交給他嗎?

(三)
安全是理性分析上的一個東西,安全感則是一個內心的感覺和體驗。在我們每天無數次的過馬路和使用家用電器的時候,我們根本不會考慮是否安全的事情。但是,你要知道,每天在馬路上的車禍有很多,因為觸電身亡的人,也很多,但是你似乎,從不在意。這是為什麼?因為,你從來沒有想過,他可能會讓你突然死去。
另外有個案例是用來比喻,人在權衡得失時的心理變化的。那就是賭博,如果你和朋友玩「剪刀石頭布」,如果你們的賭注是一塊錢,你只會笑笑,如果是一百塊,也沒啥,如果是你的車子,你恐怕沒那麼輕鬆了,如果是你的房子,那你恐怕汗都要出來了,如果是你的房子,車子,老婆,孩子,以及你的生命,你還能和當籌碼是一塊錢時一樣玩遊戲嗎?
是的,不安全感是一種感覺,更多是因為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經驗的蔓延。他和是否安全,勝負的概率並沒有直接關聯。從這個層面來說,」杞人憂天「是一個不安全感的典型,你不能否認,天沒有塌下來的可能性,你不能否認,有各種潛在的看不到想不到的風險會降臨,無論那個概率有多小。你只是,沒有感受而已,你沒有沉湎其中而已,你只是覺得,沒那麼可怕而已。
而不安全感,正是來自於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感,這種恐懼則往往是可能帶來巨大的、超出預期的、難以承受的損失。

(四)
以上的分析,大概就為了說三個詞而已——」不確定性「、」損失「、」恐懼「
一個一個的來看,不確定性是否一定帶來不安全感。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對於有些喜歡投機的人來說,喜歡挑戰的人來說,不確定性才有意思,才有味道,如果結果已經註定,那還有啥好玩的。此外,不確定性是客觀世界的變化所帶來的,是無法避免的。所以,」不確定性「不是」不安全感「的核心。
」損失「是嗎?巨大的損失意味著不安全感嗎?我所知道的的,有些面臨巨大損失和失敗的人,當時的感覺僅僅是痛苦和沮喪,而並不是不安全感。換言之,如果你真倒霉了,你只能鬱悶或痛苦,而不是說不清,道不明」不安全感「了。
再來看,恐懼是不安全感的核心嗎?我的回答是——是的,所有的不安全感,並不表示不安全的現狀,不表示發生了壞事,而是更多的擔憂壞事,可怕的,不好的,不可控事情的發生。換言之,就是有點矯情。
不安全感,在中文的成語」杞人憂天「和西方「達摩克里斯之劍」樣,都是對於未知風險(即未發生之事)的恐懼和強化。

(五)
在探明了」不安全感「的內涵之後,我覺得,恐懼感是人的本能,但是過分敏感的恐懼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排除少數人的敏感,但是,如此多的人有」不安全感「,應該有更多的社會化的普遍環境氛圍所造成。我覺得,大多數人的不安全感必然是因為成長的經歷中,必然有一些超出預期的懲罰造成了心理的印記。就好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感覺。而結合我自己的成長和觀察,中國家長、學校、社會對待孩子童年時期的無尺度的溺愛、粗暴極端的嚴厲以及遵從世俗功利的思維模式,是造成很多人不安全感的來源之一。

家長心情好的時候對孩子百依百順,心情不好的時候拿他出氣,因為自己的情緒喜好對待孩子,孩子怎麼會有安全感?
家長拿著東家孩子的優點,西家孩子的優點甚至明星孩子的光環,來要求自己的小孩上進和表現,孩子如何有安全感?
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麼多人圍著一個孩子,供應滿足各種要求,順從各種意願,這樣的孩子如何面對別人的拒絕,如何面對這種現實和家庭的反差體驗?

(六)
從孩童時代,各種極端反差被對待的體驗,為日後的不安全感留下了苗子,日後在成長的途中,必然會有更多的意外,更多的挫折讓不安全感潛滋暗長。
再來看成人的世界,現實世界中,政治的虛偽就不多提了。新x聞w聯l播b越來越不受關注,不受歡迎了。而電視中充斥的各種信息往往都是強化你的慾望,誘導你去消費。新聞報道因為其特點,更是擅長聚焦於一些負面新聞(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是新聞)。即便是所謂的溫拿企業家,也因為缺乏安全感用腳投票。負面信息在網路上,更是蜂擁而來。各種小三和正妻的鬥爭,各種食物的危險,各種化工 污染,以及各種抗 議被和 諧,等等等等……(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我回答之後就立刻被審核提示涉及政治了,發不出來,害得我在敏感詞中插入了字母才出來)

在分析了不安全感的內涵以及這些外在的誘因後,我們還沒有回答題主的問題,
也許該借用一下咆哮體了:
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但是!!!!!
沒有安全感怎麼辦啊?!!!!你妹的,能不能說點正事啊!!!!

好吧,各位看官,要看後續,請點贊支持後,且聽下回分解!

---------------------------------------------------------第一季與第二季的分割線-----------------------------------------

第二季開始了!!!

友情提醒:本季風格將會有較大改變,請觀眾注意改變用戶體驗。

(一)

既然我們有不安全感,我想,想我一樣的小夥伴們,應該想到最簡單的答案就是,那麼我們就開始想辦法解決嘛,對不對?

是的,我開始分析,所有可能會帶來風險的事情,以及界定不同事件的風險度。

接受到各種負面信息,都是我們預防危險,做好警戒的一個契機
巴菲特不是說:只有退潮的時候,才會知道誰在裸泳嗎?
我是沒有遇到退潮,我先找點內褲穿穿,還不行嗎?

所以,我開始關注所有的負面消息,並開始學習相關知識,並為之執行應對方案。簡單的說,如果你感到害怕,那你就主動出擊吧。

奇怪的是,在抵抗風險和不安全感的過程,我產生了快感。

(二)
從10,11年開始的時候,微薄上的公知正是風起雲湧的時候,看了很多偏右的文章,看的心裡那是一個玄乎,再加上不厚大人的事情,真是心理發毛啊。想到哪天可能因為發言被盯住(雖然我很少在網路發表反f當局,反f社s會的言論),但是想到可能被人窺探隱私,你想想,你的言行被人盯著,正如「老大哥看著你」的感覺,那總不是不好的吧,所以我開始學習翻f牆q。

翻f牆q當然可以遇到很多信息,不過可惜,負面信息更多。那就不是簡單的言論風險的問題了。在財務,資金,企業等方面,都可能會有風險,看了之後,更是「風雨欲來風滿樓」的趕腳,確實,從08,09年很多民營企業就進入困難期,好多傳統行業的小企業做不下去。當時,看到何H清Q漣L的文字,真的感覺,08年是頂峰,下面以後的日子也許很難過啊

在看到了國內銀行什麼什麼的風險,老是接受這些負面信息,終於有一天,趁著旅遊的機會,我到香港去開了賬戶,買了香港保險。防止國內某一天爆發金融風險,人民幣風險神馬的。我一想到,萬一哪一天人民幣暴跌,我還有點美元作為活命養老錢,比起其他人來說,也許我會有種竊竊自喜吧

(三)
除了言論,資金的風險(雖然,我一直是普通的良民),但是,不安全感發作,那不去做點什麼,是不能忍受的。譬如我又開始考慮家庭的安全,你想想看,要是哪一天,被老婆孩子拋棄,那是多麼的苦楚和令人絕望啊,所以,要先給自己打預防針啊,不要太在意,不要太投入,等等等等。

再譬如工作,工作雖然眼下穩定,難保某一天不穩定,所以要時刻準備給自己留條後路,多留條路去創業的,鐵飯碗未必能管一輩子啊。所以,和一些剛認識的朋友因為商業上的項目還合作了幾次。

再譬如飲水的安全
陸續聽說了幾個化工廠污染事件,我去年給家裡裝了凈水機,不管有沒有用,總比沒有裝的好,誰知道哪天能用上呢?

食物的安全
食物嘛,盡量買國外的,或者買菜場外自種的或者有機的,我還和老婆說,是不是列個開支在附近有個有機菜場專門定點?要不,我去定點安全的有機蔬菜?

住宿的安全
最誇張的事情之一是,我們小區被偷的頻率變高了,我去學習安防,給家裡買了一套安防系統。在淘寶上,篩選了半天,選擇一套被動紅外系統,裝在門上和窗戶上,我設置的時間是半夜1點到6點,只要開啟了防盜設置,那就會狠狠的叫啊。我想,小偷遇到這個事情肯定會落荒而逃吧。最簡單的,看到窗邊過一會就會亮一下的紅點,也會知難而退吧。

(四)
在面對這種緊迫的看不見的危機中,我奇妙的誕生了一種快感。在和看不見的敵人作戰的同時,我學習了很多的東西,譬如從編程隨想那裡開始學習使用「虛擬機」,學習「批判性思維」去甄別觀點和反駁權威的光環效應以及反思新聞媒體背後的動機。還得知了「社會工程學」這麼個東西。總而言之,在被不安全感所驅動的日子裡,我學習了不少的東西,讓我知道,恐懼是一個很強大的行為驅動力,情緒驅動力和思維驅動力。我甚至還考慮出國移民……

(五)


不過由於我懶散的天性,什麼雙虛擬機翻牆方案之類的壓根沒學會。直到現在,我也沒學會那些複雜的tor,賽s風f之類的工具,至於他說的系統要建立在安全的linux系統下,我試了下,抱歉,我實在是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後續就沒進展了……

飲水機雖然急忙忙的裝了,但是最近發現,其原理只不過是去除雜質,並不是能達到實驗室類型的純水……

放在香港的資金相當於閑置,而老婆給親戚的放貸已經收回了好幾萬的利息。至於商業合作的嘗試,試了幾次就擱置了,形式並不好,何況自己也沒啥核心競爭力,無聲無息的以失敗而告終……

最要命的是,連唯一一個現實的成就,為家庭裝的安防系統也出現了負面的反饋,老婆自從我裝了安放系統後,特別沒有安全感。總是擔心,小偷進來怎麼辦?為此,她又花了幾千塊裝了一個實體的防盜窗。

不安全感的蔓延,不僅僅是這個結果,我們的性生活越來越少。我越來越冷漠,煩躁。

(六)
因為恐懼帶來的行動機制,總需要足夠的刺激才能推進人神經兮兮和抓狂式的行動,

(七)
在經歷這戲劇性的一幕後,我的生活在前不久快達到了崩潰的邊緣。老婆看到我就煩,吵著要讓我搬出去。按照我應對不安全感的策略,我一直在思考,獨立生活的可能性,不過,另一個奇妙的事情,即將誕生,如果感興趣的話,近階段的事情,也許就該是第三季的 事情了

--------------------------------------------------------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分界線------------------------------------------

(一)
前面說過,對未知不確定性的恐懼是不安全感的主要內涵。而事實上,從我的人生經驗中,我學會了大量的和恐懼有關的東西,以及技能。如果你整體要考慮突然奇來的重大風險,那麼你肯定沒有心思去穩定的維護日常的一切。

正如你的意象中如果可能在不確定的未來會面對突如奇來的風險,那麼你所做的很多的事情會突然喪失了意義,就好比,你得知可能會有地震,那麼你把屋子裝修的那麼好,是不是投入過度了呢?

正是由於這種想法,所以,你會採取更為保守的態度。同時,這種保守和壓抑會讓人在某方面更為激進,譬如要在一些享樂,刺激,放縱的主題上增大投入來釋放某種壓力。

(二)
閱讀過《平凡的世界》中,有個理念很贊同,就是「學習的時候盡情的學和玩樂的時候盡情的玩」這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禪宗也好,靈修也好,現代社會的高節奏也好,似乎都在某種程度上的追求自我,體驗自我,實現自我。當然,我也一直嚮往走在這條道路,但是實際上卻在拖拉,完美,壓抑,爆發,譴責,抱怨,痛苦,抑鬱等消極體驗中很多年。

事實上,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偽問題,或者說,其中潛伏著大量的假設和結論。第一個假設,就是,原來的生活不是活在當下的,不是自由的。是要瞻前顧後的,好吧,我們來看,自由和瞻前顧後如果當作維度來說,絕對的自由只有沒有後顧之憂的人可以實現,譬如你沒有足夠食物或者金錢當然不能體會足夠的自由。而過於瞻前顧後意味著,為了未來和過去犧牲了大量的個性訴求。

不安全感大多來自過去的恐慌,而為了未來的某種目標則容易脫離實際。而這兩者,恰恰又特別容易結合在一起,來使得人難以面對當下的問題。逃避過去恐懼的感覺和夢想未來,最終構成了「逃避現在」。這其中,當下是客觀的體驗,他不斷流轉到過去,也不斷的迎接下一刻。在這一刻中,如果當事人的感覺是焦慮的,恐懼的,那麼,即使無論是通過懶散還是通過奮鬥,都是一種逃避,而不是真正的當下。

(三)

一個好的當下狀態,應該是一個可以自我滿足的環境和狀態。能夠保證自身心態大致的穩定,就好像在賭博時,賭博的賭注永遠不要超過你的資產的10%(也可以是20%,30%等,具體數值各人而異)一樣,就是,即使你輸了,你也輸的起,沒啥了不起。要想贏,得先輸的起。而要輸的起,根據風險管理的一些基本理念,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事實上,我倒是覺得,是否放在一個籃子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籃子是否足夠堅固,能夠承載你的安全。

這就要回到安全感這個話題上來了。

(四)
人作為一個個體,是有其不足,和有限的特點的。在不同的環境中,往往會受到不同的影響,正如大多數有不安全感的孩子,往往是因為父母的影響。所以,在訓練出不安全感的技能後,再想收穫安全感,就是一個較為困難的事情了。

這就好像聖經故事裡人類永恆的失去了樂園一樣。從娘胎里出來後,就無法再收穫那種美好的安全體驗了。

這種體會,在我和孩子溝通時,發現的更加明顯。其實,很多孩子的不安全感,是來自於大人的不安全感。大人害怕這個,害怕那個,因為各種負面消息,精神越加脆弱。而所依靠的對象,一個比一個不可靠,靠婚姻?婚姻一張紙,靠子女,子女最後總要離開,靠事業,事業起伏無定數,靠錢財,錢財填補不了內心的空白,靠知識,知識越多,未知越多,信權威?狗屁磚家滿天飛。所有的一切,在我學習的批判性思維中,依次被擊破,很難找到可信,可依賴之物。

更何況,人終有一死,我不得不反思,我如何找到讓我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四)
在選擇了大量的心理學讀物後,我知道了很多,但是這並不能從內心觸動我。在閱讀了《思考,快與慢》後,我知道人的行為,更多的是來自情緒認知。我們大量的行為都是一個自動導航系統。我們大多數行為決策是依賴於情緒認知和直覺類的,而非理性的,理性思維是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的,是難以持久的。而情緒認知是輕鬆的,長久的,基礎性的。

(五)

前面說的好的狀態,正是心理的寄託需要一個穩定的對象和基礎。而我在多次反思和尋找後,決定選擇上帝作為我的寄託,選擇上帝當然有理性的原因,上帝是從猶太教起源的,他是猶太民族的保護神,猶太民族幾千年來四處流浪,而一些一時強盛的民族卻銷聲匿跡(如我們知道的匈奴等),上帝能凝聚他們不散,並且其思想又形成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兩大派系,基督教中又有東正教和天主教以及新教。想想猶太民族的涉身處境的想一想,他們到處流浪,寄人籬下,多次被人驅逐,最後還能較為平和寬容的存在,他們必然有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永恆的終極信仰和保護。

——那就是上帝

可能說起來,有點好笑,我知道,大多數國人是沒有信仰的。信仰是一種把自己融入到某個主體中去,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某種意義上真誠的信仰道或共產主義,都是一種信仰。交出部分的自主權利,並得到保護的過程。這個過程更多的像是一個心理過程。而不是現實過程。

從現實中去尋找終極的永恆的東西,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當然,中國人本質上是沒有信仰根基的,在這個大陸上,堅持某項東西,最後都是一種不知變通,機械的表現。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上,我們內部最大的一個邏輯,就是功利和現實,有好處就干,沒有就不幹。


當然,我們中國社會哲學裡,也是有超越性的追求的,譬如道家的清凈無為,大道無形。譬如儒家的知識分子的士,譬如聖人,譬如三不朽,譬如張載,等等等。譬如佛教里的頓悟或修鍊。這些,最終都是一種非人格化的神。人格化的儒家因為其不系統性,不夠適應現代社會,以及不夠人文關懷而被我捨棄。反思了我的價值觀,我認為,我的價值觀中更多的是社會化的,我需要人格化的神,而不是非人格化的神。所以我選擇了上帝。

(六)
而我首先就要從功利和現實的角度來說,我們為什麼要選擇信仰?
我們知道孩童從誕生下來後,是沒有任何社會化的認知的,而後是有父母,學校或者社會,他人等等傳播了大量的觀念和觀點,讓其相信,並知道了自身角色和歸屬。也就是說,任何人都要從接受並且相信外在信息開始,無論是從書本上還是從實踐中。應該說,相信是懷疑質疑的前提。

而在眾多的可以相信的對象中,有沒有比上帝更好的值得相信的東西呢?我沒有見過上帝,我也不透徹了解上帝,上帝也許不是完美的信仰,但是他比起其他信仰好的多的多。正如現代國家的管理制度未必是最優的,但是比起傳統的管理制度好很多一樣。

在人選擇重新開始自己的生命後,重新開始自己的認知後。我願意將一切託付給上帝,在困難時祈求他的保護,在幸運時歸於他的榮耀,這些讓我更好的回歸我現實中是一個普通但也是神聖(上帝創造)的人的角色。

聖經中包含了大量的現代社會制度的基礎元素。譬如平等,在信徒之間,無論你是否是達官貴人還是帝王將相,都是平等的,因為上帝說你們都是兄弟姐妹。從更長遠來說,這更是一種扁平化組織。聖經中有契約精神,上帝無所不能,但是卻和摩西以契約的形式來約定彼此。聖經中有模糊面紗法則。他不是以個人的角色制定規則,更強調各種角色能夠接受規則。(——楊小凱)聖經中有對社會制度的建設和指導(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波普爾)

聖經中人有自由意志,也可以蒙受上帝的選擇。總而言之,我覺得,無論這是否是迷信,從科學的角度來說,各個國家風俗都可以規謬為迷信,既然這種迷信,如果是安慰劑效應的話,至少能夠為我增加至少30%的可能性,我為什麼不去試試呢?

聖經中的上帝是慈父,是溫和,包容,偉大的強者,但反觀我們歷史上的強者,現實中的強者翻臉比翻書還快,讓人寒心。聖經中,上帝是一個超能的主,你是否希望有個強大的人做你的後盾,保護你呢?你是否希望,能有個慈愛又超能的父親呢?他對你無所求,等候你,一直在關注你。

正如你疼痛難受,一個人遞來一顆葯,說可以治好,另外的人說不可以治好。這是迷信。你還管那麼多嗎?我們只是普通的人,我們只能選擇做個現實而理性的決策。從實用者的角度來說,嘗試總比不試的好吧。無論他的概率如何?

聖經中,有自由的元素,信仰是可以帶走的,猶太人可以幾千年來四處奔走而不解體,這個自由度還不夠嗎?聖經中的自由,還體現在人有自由意志。人的好壞,往往都因為自己的選擇權利,這種選擇,是人的自由意志,但是好壞,上帝會給予裁決。

在聖經中,其內在的邏輯好像《自私的基因》中的文化基因——迷米一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和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如此的共通和內恰。而我們的文化和民族,往往覺得,送上門的東西,不是好東西。事實上,這次歷史給我們開了個玩笑。傳教士們為了把福音帶到這片土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風險。而中國的每次轉變,都是主動或被動的向新的文明敞開了胸懷,接受了這種命運。整個現代歷史,都是中國的傳統文明被西方文明所改變的過程。看看身邊的帶來真正進步的一切,哪樣沒有西方的進步,我們從「中體西用」到「德先生賽先生」到「自由主義」,最後還有最後一個思想的堡壘,那就是「宗教」了,上帝的意旨了(全球的宗教,無論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都是信奉上帝)。

正如孫中山說的「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們身邊所有的巨大的改變無不來自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的核心,恰恰就是以基督新教為核心的文化。我們沒有精確的思維,無論是強調民族,還是強調國家,還是強調主義,這種團結是通過某種粉飾的,強制的團結,因為我們這片封閉的大陸,在劇烈的競爭後,往往只有一個強者,而上帝的子民是自發的,聚攏的,也包括了裂變,變異的基因,上帝更加的寬容,更加的開放。

(七)
選擇了上帝,正如在信仰在我心中的作用,我覺得這是我繼娶妻之後的第二最重要的選擇。主將永遠與我同在。我讚美你,我感謝你!阿門!

ps:昨天剛剛看到了《走出聖經》一書,對聖經中的多處邏輯衝突之處給出了明確的批判,對此,我從科學角度和邏輯角度非常贊同作者,但是,我還是要選擇信仰上帝,因為,作者最後推崇的儒家文明在現有文明體系中各方面的綜合維度的比較上,是不如信仰上帝的體系的。最後,感謝上帝選擇了我,我也選擇了上帝!

20140418完稿


推薦閱讀:

物質基礎在多大程度上能帶給人安全感?
哪款男香聞起來令人有安全感?

TAG:生活 | 心理 | 心理諮詢 | 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