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父母喜歡用語言傷害孩子?

人與人應該相互鼓勵包容,何必惡語相加,更何況是自己的孩子?
相關問題:為什麼有些父母會經常對子女冷嘲熱諷? - 家庭
相關問題:為什麼孩子都喜歡怪父母這個不好那個不好? - 情感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出現的問題,是其自身問題的對外投射。

最最基礎的心理學知識。

兩個字——投射,解釋了一切。

你的父母怎麼對待你,他們就有怎樣的問題。

嚴苛——完美主義面對現實的挫敗;

貶低——對自身現狀不滿;

暴躁——壓力無法釋放;

暴力——過分在意公平,努力沒有獲得相應的回報;

嘲諷——自戀,自認懷才不遇;

冷漠——性慾被壓抑;

……


太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自己打網遊里創建的人物了,從來不知道孩子是一個獨立的靈魂

這種想法太可怕了,他給你刷裝備練等級都是為了自己,被盜號了他也大哭一場,但是傷心的也就是自己的辛苦努力沒有了而已


就在剛剛,我爸爸跟我說:

「以前我還盼著你能出人頭地,有點出息,現在我也想開了。」

伴隨著一種我降低要求了你該好好感恩的姿態。

看了這句,你覺得我是個怎樣的青年?是不是啃老族,是不是學渣,是不是靠著父母找工作每天無所事事?是不是個徹頭徹尾的loser?

事實上,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整個學生時代我沒有任何一次關鍵考試出過年級前十,大學、研究生都是全國NO10的學校,按所學的專業來說是全國NO1,畢業在京找到一份全球500強公司的工作,解決戶口,也買了房。除了工作外隔三差五地給媒體寫稿子,自己還運營一個小有粉絲量的公眾號。

我不覺得自己優秀,在知乎里算個普通到再不能更普通的人,在全國的同齡人中算是還湊合。

我不求父母為我驕傲,但這種淡淡的失望是什麼畫風?

這種失望貫穿了我的整個人生。

有時我都納悶,我爸媽都是三線城市的普通工薪階層,他們覺得我應該成為誰?比爾蓋茨嗎?

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在我畢業找到工作興奮地告訴我爸時,他給我寫了一封長長的簡訊,希望我讀博士。裡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是非讓你考博,是希望你活的有尊嚴」。

那個冬天我跑了很多面試場,遇到過奇葩的公司和尖刻的考官,腳後跟被高跟鞋磨破流著血走了兩里地都無感,我以為自己真的是個女漢子,結果接到那個簡訊的時候我還是哭得像個狗。

我知道,無論我怎麼努力,他都無法滿意。

本質上說,我的父母已經是那一代人中很好的父母,他們關心我,照顧我,沒有打過我,沒有罵過我。可我成年後的每一天每一秒都是為了清洗掉他們給我種下的東西:根深蒂固的自卑和與之相伴的虛榮、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無法相信有人會愛我……

所以這些年我在思考和題主一樣的問題,為什麼這一代的父母是這樣的?為什麼他們要傷害自己的孩子?

後來我想通了,是因為這一代的父母,很多都過了失敗的一生。這一代父母在文革中度過自己的童年、少年,他們所處的時代是對「權威」無條件服從的時代,也是大部分個體對自己生活無能為力的時代。有些人接納了失敗,有些人接納不了,他們將自己的失敗投射到孩子身上,極希望通過孩子破除自己的焦慮,甚至變相挽救自己的人生。

因為學歷事業無法進步的,就要孩子考到高學歷;因為窮困受制於人的,就盼著孩子發財;因為當小老百姓處處受挫的,就希望孩子早點仕途得意。

當這種目標無法實現時,他們就會感受到的是加倍的挫敗、失落甚至憤怒。

這種情緒,最終還是發泄給了孩子。因為孩子是他們自己的投射,所謂對孩子發脾氣,實際上是對無能為力的自己失望。

想明白這一點,不是為了改變他們,只是為了明白,他們無法給你肯定,不是因為你不夠好,是因為他們沒有這種能力。這是他們的悲哀,不是你的錯誤。


作為孩子能怎麼辦呢?只有努力去原諒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最終達到和自己和解,和童年和解。這說起來就太複雜了,不過慢慢做,就會感覺到自己的改變,而只有自己改變後,父母那些負面的評價才會失去那麼大的殺傷力。


嗯,經過多年的修鍊,現在已經可以橫眉冷對二人指了。父母年齡大了之後,也會漸漸改變。現在和父母的關係已經和緩了很多,父母也很願意肯定我的成果,只是偶爾習慣性的表達仍是否定式的。從個人經驗而言,努力溝通但不期待和強求他們的改變,也許會更快樂。

1.28補充
惶恐發現來了好多贊,感謝評論區朋友的熱情!你們的安慰我收到了!!吸收到一萬點正能量!!!

其實,我爹很可愛,也很愛我,他在那代人里就算是非常上進成功的人,我一直很敬佩他。但老爺子就是習慣性地用言語和行為在每一件小事上不斷否定我,每一件。
比如,第一次帶他去我裝修好的房子,問他「感覺怎麼樣」,他說:「哎,有個窩就行唄。」(設計師無語凝噎)
比如,興奮告訴他自己得了行業內的某個獎,他的反應是,「證書你要收好!整天亂放!」(我……*(%*)#……%#¥%)
……
這算不上惡語相加,只是習慣性地對孩子表達不信任和貶低。所以雖然我被親朋好友當做「別人家的孩子」,卻沒有一點安全感,時刻有強烈的討好他人獲得認同和肯定的衝動。不過也因為這樣,自己從大學讀書離開家後就一直有意識地和這些癥狀作鬥爭,讓自己一定要強大起來,要獨立自主,這些年一個人旅行,一個人住,結交真正的好友,在陌生的城市裡慢慢紮下根,明顯感到原生家庭帶來的負能量越來越少。不過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努力讓這個問題終結在我這,而不是傳給我未來的孩子,這就是我對自己最根本的要求。

1.29補充
同志們我爹真的不重男輕女,這鍋我不能讓他背呀~

6.29補充

居然這麼多贊了。這一定是一次童年病友相聚大會。

嗯,最近剛開了知乎專欄,聊聊電影話劇和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歡迎大家關注

江湖夜雨不熄燈 - 知乎專欄

本文謝絕一切轉載,謝謝


1.他們冷嘲熱諷惡語相加,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極大的傷害。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區別只是父母說話的方式,不過慣有的台詞是全面否定極度貶低,外加一聲重重的嘆息一個輕蔑的白眼,聽到的一般都難過委屈得說不出話,性格直點的當場就大鬧發泄甚至跑掉,最後被抓回來胖揍一頓逐漸形成壞孩子的人設,內向的會變得更自卑懦弱,懷疑自己,所有的孩子都會心生抵觸逆反心變強,有的孩子甚至會對別人家的孩子產生深深的嫉妒和恨意。在潛意識裡,父母傷害他,是因為這個完美孩子的出現,這就為以後所有的悲劇埋下禍根。而父母想的,不過是激勵孩子進取,趕上別人,成年人的世界裡,羞辱也是一種動力。他們以為這是一種正面有效的刺激,所以頻繁的使用著。你反應得越激烈越難過,他們就以為越有效

2.文化缺失。上一代極大部份人的父母出身於小農家庭,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他們從小就是在粗暴喪失自尊的打罵教育下長大的,然後又習慣性的用到下一代。他們沒有被溫柔對待過,自然也不懂得耐心和鼓勵。

3.外人口蜜腹劍,父母忠言逆耳。這是很多家長一直掛在嘴邊的傷害孩子的理由,他們毫不留情的精神鞭撻孩子一頓後,每每還要加一句,我這是為你好,愛你才這樣。這就導致了很多孩子認識失調和無法正確的處理親密關係。絕大部分得抑鬱症的青少年,正是成長在充滿這種「愛」的家庭。

4.每個人性格不同,這和接受的教育或文化程度沒關係。有的人天性溫和,有的人生來刻薄,言辭犀利句句戳人是他們一貫的方式,自己的孩子也無法倖免。越親近的人越要忍受他們的尖刺,因為潛意識裡他們知道刺傷自己的家人比傷害外人安全得多。

5.當你還沒有自立的能力,就要忍受別人的指手畫腳。很多父母會說你吃我的喝我的,我辛苦把你拉扯大,兩句不入耳的話就聽不進了,老了怎麼辦,還能指望你嗎?你要是不聽話自己滾出門喝西北風去,看你離了我能幹嘛。而一個學生能怎麼養活自己?大多選擇忍氣吞聲的在家苦熬。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一旦有機會自立會毫不留戀的離家。

6.你是他們自尊的映射。
當你無法滿足他們的要求時或者讓他們在外人面前丟臉時,比如家長會老師點名誰誰誰家長,你孩子又最後一名,上來拿成績單吧,父母在眾人同情輕視的目光下無法控制怒火。他們用最能傷害你的言語和方式羞辱你,來發泄對你的失望和不滿。

7.不是每一個父母都能愛孩子。這很殘酷,你以為這個世界上最無條件的愛你的人卻對你淡漠到殘忍,這足以擊垮任何人。他們傷害你,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掩飾對你的不喜歡。

8.有的父母生孩子是愛的結晶,有的孩子出生只是因為背負著使命。一些父母希望孩子快快樂樂長大,但還有的父母是在孩子身上投注了自己的夢想,他們辛辛苦苦打怪升級不會管角色的感受,他們有自己特定的征途和目標,而孩子不過是他們完成夢想的一個工具,這個角色看著沒希望了,甚至會再創建一個新角色。

下面來講講如何改善這種情況:
1.針對父母錯誤的激勵方式,直截了當的告訴他你老這樣打擊我的自尊心,除了讓我感覺自己是個笨蛋變得更自卑更渴求認可以外沒有任何作用,甚至可以用一點撒嬌威脅加正面引導的方式,告訴父母自從你說我笨以後,我真感覺自己越來越笨了,以前做數學題看一兩遍就理解了,現在看七八遍例題還不知道在講什麼,上次你誇我英語有進步,我背單詞速度都快了很多,感覺很自信一下就記住了。這僅僅適用於有一定文化程度和同理心的父母,他們會通過你的感受反思調整自己的行為。而文化程度較低或性格有缺陷的父母,只會認為你在找借口。

2.我有一個妹妹,她幾乎沒怎麼挨過打,除了她本身就比我乖巧懂事以外,更多的是她挺擅長如何和別人用正確的方式交流。我小時候挺直心眼兒,覺得自己沒錯堅決不低頭,士可殺不可辱,頗有劉胡蘭的味道,結局就是被打得人神共憤見者流淚。而我妹是買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之類的書哄我媽看,每次她犯錯媽媽一生氣她就先道歉保證下次不再犯了然後就開始哭著背誦不打不罵教孩子60招里的金句。雖然挺搞笑畫面略羞恥但真的很有用。現在回頭想想,我妹妹真的很聰明,父母缺失的文化,在沒有任何人教她的情況下她懂得潛移默化的補上。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等級森嚴的父母,不要嘗試講道理,用懷柔政策,嘴甜聽話做好自己的本分,強烈的反抗只會激起殘酷的鎮壓。

3.拿出一定成績,你才有和父母談判的籌碼。這適用於任何家庭,想讓別人尊重你意識到你也有話語權,首先你得創造價值,而不是毫無底氣的叫囂。

4.不要因為父母的掌控放棄自己真正的愛好和追求,你以為你放棄的只是一個愛好,回頭看放棄的卻是一段人生。試想一下你日復一日地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心理感受。你沒有選擇是否出生的權利,沒有選擇成長環境的權利,但至少能選擇是否按自己的意願活。

5.當你的父母在對你實施語言暴力時,在你用盡各種辦法他們依然不為所動執意傷害你時,不要較真,不要委屈的哭著大聲辯駁,低頭想一些能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不要把傷人的話語全聽進心裡埋下悲傷絕望的種子,父母也是生存環境的一種,而你要做的,就是努力不要成為被環境淘汰的弱者。

6.如果你不幸出生在一個父母對你冷漠偏心的家庭,不要絕望,不要以為世界就這樣了、早點獨立談個戀愛組織自己的家庭,噩夢很快就會過去的,你也會有愛你關心你在意你的人。但是首先你得成為你自己,不要為了逃離冰冷的監獄匆忙走進另一片沼澤。

微信公眾號:mengshengxinyi


謝邀!

換個角度看問題,因為他們也是孩子,曾經受過傷的孩子。

我有一個朋友,她三四年前生的孩子。她對孩子最大的願望,可以用一部日劇來形容,《交響情人夢》。她很早就開始培養孩子彈鋼琴的興趣,比如給她經常孩子播放一些鋼琴曲的音樂。還專門買了一個玩具小鋼琴,希望孩子能夠對鋼琴有興趣。不過,孩子的表現似乎很難讓她滿意,聽音樂的時候愣愣地發獃不知所措,把玩具鋼琴捶捶踩踩甚至扔在一邊。「又呆又傻」是她經常形容孩子的詞語。見面時她不時地向我抱怨,詢問我如何讓孩子喜歡鋼琴。

我問她,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學鋼琴呢。她說,學鋼琴的孩子很聰明,長大以後會很有出息。我問,從什麼地方得到這種感覺呢?她說了自己的很多見聞。給我印象深的是,她最早對鋼琴有感觸,是一部台灣偶像劇《流星花園》。電視劇里,杉菜用嫻熟的鋼琴技巧向道明楓示威,這讓當時還是初中生的她十分解氣,感覺到了鋼琴的美麗和力量。當時,她和母親的關係有點僵。鋼琴讓她覺得有种放飛自由和夢想的力量。因此,她日後一直對鋼琴情有獨鍾。

這讓我覺得,她在鋼琴身上寄託了很多自己的願望,而孩子只是她承載期望的一個虛擬容器。當孩子達不到期望的時候,他們會失望、受傷和發怒。這也是很多家長會對孩子使用言語暴力的原因。言語暴力的背後,是挫折和憤怒的情緒。從精神分析師的角度,這種憤怒的情緒里,可能隱藏著羞恥感。這種羞恥感,或許基於自身的受傷。進一步說,如果大人無法容忍孩子的「調皮」,意味他們無法容忍內心的某種脆弱。他們可能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某種陰影。

這種陰影可能也是在他們童年的時候產生的,我們諮詢師有一個形象的術語叫做內在小孩。有時候,當你不由自主地憤怒時,不妨靜下來想一想,這種感覺是怎麼出現的。也許你一開始對自己的感受毫無頭緒。但沉靜一段時間後,你可能發現這源自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而這一段經歷的場景,很多時候發生在童年。也許你會進而回想到這樣的場景,你面前是你的父母,他們用怎樣輕蔑的口氣和你說話,讓你產生深深的羞辱感。你想發泄但又不得不壓抑,因為你只是一個孩子。

作為孩子時的羞辱,深深地埋在你的心裡,甚至成為你成就的動力。也許你在意識中不在乎它了,但它並沒有完全消失,僅僅悄悄地潛伏著。在孩子出生後,很多人更容易發現自己的無力感,因為他們要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角色。這意味著他們要做真正意義上的大人了,而他很有可能還是習慣做受傷的小孩。於是,他發現小孩無法符合自己的希望,在孩子身上無法獲得自身的控制感,他們會焦慮不安,失望受挫,身上的傷口又隱隱作痛,他們言語否定孩子,也在否定自己。

孩子期望獲得父母的接受和疼愛,而這個願望如果受到了挫折,那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傷害了。而遺憾的是,很多父母恰恰自己也未能獲得這種需要,他們也無法給與孩子充分的滿足。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因果循環。一個人童年時候的情感受到阻礙和壓抑,即使在成年後他內心還是受傷的小孩。在成為父母以後,他與孩子發展情感紐帶,內心的傷口又會不經意觸摸。於是,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他,又會在孩子身上種下新的傷口。這樣,命運循環的輪子又重新開始滾動,碾壓原本該自由茁壯成長的幼苗。

如何斬斷這種命運循環呢,這需要洞察、寬容和勇氣。能夠理解父母是不完美的,同時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學會將自己和父母的陰影剝離,成熟、自信和優雅的生活。學會寬容並不容易,它需要在寬容的環境下熏陶和練習。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是找一個心理諮詢師,這可能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錢和信任,但諮詢師回報的是專業、責任和精力。你將在諮詢室溫暖安全的氛圍內,去宣洩自己內心的痛苦和壓抑,同時諮詢師能夠給予足夠的支持,去引導你發現自己生命中新的可能。

其次是學會自我處理創傷。你可以告訴自己,慢慢長大的你會擁有力量,可以去自主自信情緒的創傷。你可以試著「改變」自己的個人歷史,試著在自己創傷回憶的基礎上重新建構意義。這需要掌握意象對話的技術,還需要足夠的力量和意志,因為你得完成來訪者和諮詢師兩份角色。不過,無論是尋找諮詢師,還是自我處理創傷,你都需要坦誠面對自己的勇氣,和深入探索自己的動力。

微信公眾號:szhswx

http://weixin.qq.com/r/P0MHH-PExa66rbd89x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我看來,擁有這種特徵的父母,大抵有兩種特質:望子成龍的殷切之心,偏低的素質,二者缺一不可。

而其他一些瑣碎的例如脾氣暴躁,只是這種特質的外化和借口罷了。試想,如果做出這種事的不是自家孩子,而是一個同年齡的人,這種動輒辱罵的行為還會出現嗎?如果答案是「是」的話,那麼恐怕做出答案的人本身已經是一個流氓,這個時候的問題已經不是怎麼教育小孩子了,而是那個人的行為可能已經危害到了社會秩序,應該被送去電擊治療。

我這裡指的素質,並非是指接受教育的程度,而是作為父母所需要的素質。有許多父母,在我眼裡是不合格的。他們年輕時玩脫,孩子的到來純屬意外。他們自己都還是個心理年齡沒成熟的小孩,還讓他們去照顧去教育別人,難度未免太大。有些父母把孩子當作炫耀的談資;有些父母把孩子當作不聽話的身體的一部分,想方設法想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路線走,卻忘了孩子不是他們的附庸,不是他們的手腳,不會指哪兒打哪兒;有些父母把孩子當作他們未完成心愿的完成者;有些父母則是把孩子當成了投資,想在他們身上撈回點棺材本。不要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事實上天底下的混賬父母多了去了,說到底不過是仗著孩童的軟弱可欺和無法割斷的血緣關係而給自己的心理獲得滿足罷了。

我家孩子今年13歲,快初二。

我養他基本上就是放養,沒主動給他報過班,都是他吧嗒吧嗒過來跟我說他想上xx班。我說好啊,倒是你要想清楚,你想報班是出於興趣呢,還是出於一時心血來潮,或者是看到其他小夥伴都在上課所以你也想上呢。小正太就冥思苦想了好一陣,確定自己是真的有興趣,我就說好啊那我們去實地考察一下,最後要上哪個班我們商量一下。
然後兩個人就轉了好幾個少年宮,最後回家商量後敲定了一個班。然後我就按老樣子讓他寫一份保證書,如果他報了卻不上課會有什麼什麼懲罰,如果上課卻不認真又有什麼什麼懲罰,兩個人就違反的後果進行商討,到兩個人都能接受了,他就寫好保證書。如果下次他不肯去,我就把保證書拿出來給他看。

當然這個是要有大人做榜樣的基礎。在我們家無論大人小孩,如果做出了保證是不可以爽約的,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書面正式點)。所以別人家父母哄小孩可以「以後給你買這個」,我家孩子就會較真「以後是什麼時候?哪年哪月哪日哪分哪秒?」有時候忘記了,他還會生氣,我就得趕緊道歉,他就做出一副大度的樣子說「下次要補上」,然後我就得趕緊給他買了。當然至今為止我給他買的都是要求合理的(比如說對他一直幫忙做家務的肯定,對他又掌握了一個以前不懂的知識的鼓勵),這種是絕不能賴賬的。如果是他死纏爛打要嘛,那就得拿東西來換……

而且其他大人說「你的壓歲錢我先收著,大學給你」在我們家也不行。他有個專屬戶頭,專門給他放壓歲錢。每年陪著這小孩兒去銀行存錢,他都要數數那幾個數字然後偷著樂會兒。

在我家也沒有翻小孩兒東西的習慣。他現在自己睡一間房,裡面東西塞得滿滿當當的,但我從來沒進去過,也沒進去收過東西。有時候看他關著門,進門前我會先敲門,得到他的許可了才把門拉開。當然我也要求他這麼做,如果房門是關著的,要先敲門詢問,進去了也不要亂翻別人東西。他的東西我也從來不動,有時候他會把書包扔在客廳沙發,我都是喊他自己出來整理。不過他的房間我不進去,不代表這裡面就不清掃。我跟他做過約定,如果他想保證自己的隱私權,那就要定期打掃屋子,一個星期整理一次,一個月大掃除一起。他很爽快地就同意了。哪一天如果他不想掃,我就大喊一聲「我要進來翻東西啦」,他頓時麻溜得比兔子還快……


我小孩兒並不是擅長學習的人,倒不如說是個一直成績平庸的人。他有的時候也會忐忑地問我是不是在親戚那裡,他這樣的表現很不給我長臉。我挺心疼他這種想法的,可能小孩兒都希望自己能給父母掙點面子,我就跟他講,第一,你獲得多大的成就跟我沒什麼關係,那是你自己的事,靠別人的光環給自己臉上貼金那是借來的威風,別人再強大也不如自己強大可靠;第二,如果你出色的話媽媽自然很高興,但難道你不出色我就不高興了嗎?快樂的不是結果,而是跟你在一起的過程,因為我們在一起努力,你在我的幫助下一點點長大,而我在你的幫助下也獲得了責任和美好的回憶,這才是最重要的;第三,那些親戚很多只是過年的時候才會看到一次,他們其實根本不記得你考試幾分,排名第幾,說了轉頭就忘,這有什麼好長臉的呢?

說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證明,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並不是那麼難以溝通或者不可理喻,如果耐心地和他們講道理,很多時候他們都是很好說話的。所以我覺得父母的責罵說實話沒什麼必要,有的時候臉一沉,把父母看得比天高的小孩子們就會自己湊上來眼淚汪汪地抱大腿了。

再說個別人家的孩子的故事。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不考清華考北大,她只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孩子。
我家侄女兒是個小霸王,平時就對著別人甩臉色,愛理不理的,而且還有點財迷,別人拿錢給她她才會給個眼神。但到了我家,我是不會慣小孩的那種人,所以她發脾氣說不想吃,我就溫和地笑笑,好呀我們不吃,然後她就沒得吃了,餓著等下一餐吧。她發脾氣說床不舒服,我就溫柔地笑笑,好呀那你去睡地板吧……這樣子幾次過後,她就老實了很多,而且奇怪的是還跟我特別親,別人高冷得愛理不理的,一到我家就要跟我抱抱。我本來很不喜歡這孩子的(畢竟她真很熊),但後來接觸了幾次後,發現這孩子內心其實很孤單。我哥我嫂子都在大城市打工,孩子扔給鄉下的爺爺奶奶帶,這孩子跟自己媽都不怎麼親密。我不知道老人平時是怎麼帶孩子的,我只知道有一次回去看外婆的時候,看見她被一大群老人圍著,有人說「你爸爸媽媽不要你咯,在上海有了別的小孩了」,有人說「你還記不記得爸爸媽媽長什麼樣子啊」,有人說「這小孩讓我抱抱,認生沒事,我抱抱就熟了」,然後看她在自己懷裡大哭起來又悻悻地還給她奶奶,嘀咕著「這小孩真是不討喜」,這時候有人拿出了一塊錢放到小姑娘面前晃來晃去,小姑娘伸手抓錢,那個老人就把那一塊錢給了她,高興地說「果然不哭了」。她含糊不清地說「我要坐搖搖船」,她奶奶趕緊說「好好好,我們去做搖搖船~有錢了,我們去做搖搖船~」,等他們走了,那個給錢的老人笑罵了一句:「這麼貪錢,以後肯定是個敗家的賠錢貨。」
那一刻我全身遍體生涼。
我覺得我很無力,這種事我根本沒有能力去管,而且我也管不了。這種事就發生在我身邊,而我卻沒有任何能力阻止這種堪稱暴行的行為。

有點跑題,後面全都是我的感想,寫到這裡心情也有點亂了,故不再寫下去,這種離題萬里的答案就在這裡停止吧。各位已經為人父或者為人母的,請對你的孩子多一分耐心,少一分控制欲。那些沒擁有孩子但未來會擁有的,如果你決定履行生孩子的權利,請務必要背負起教育他的義務。
當初他來到這個世界,你們沒有經過他的同意,所以請你們告訴他這個世界有多美好,而不是讓他憤恨你們為什麼要把他生下來。


這裡有兩個關注點。

1. 原生家庭的問題。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父母的父母,也是這樣教育孩子的父母的。孩子的父母只是學習和傳遞了這種對孩子惡言相向的教育方式而已。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傳遞。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他們結婚,生孩子,成為了孩子的父母。但是,需要搞清楚很重要的一點是,成為孩子的父母,不等於就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成為一個優質的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可是,大多數人都沒有這個覺悟,想要去學習如何做一個優質的父母。那麼,他們會怎麼做呢?最快的一條他們熟悉的,現成的,而又不需要學習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他們的父母教育他們自己的方式。很多人會認為,他們就是這樣被父母養大的,也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那麼,就繼續沿用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好了。

所以,如果我們認真觀察一下那些喜歡對孩子惡言相向的家長的原生家庭,我們就能發現,他們的爸爸媽媽,起碼至少有一個人,以前也是習慣於用對孩子惡言相向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的。

如果我們不對這條原生家庭的鏈條作出改變和調整的話,那麼,當孩子成為父母后,他們很有可能也會繼續用惡言相向的方式來教育他們的孩子。

2. 為什麼是惡言相向,而不是鼓勵包容?
有歷史原因,有文化傳統的原因,成因很多。總之現實的狀況是,我們很多人都秉持著:「恐懼讓人成長」的這種教育理念。

舉個例子體驗一下:
你不好好學習,以後就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一輩子就白過了
你不給我好好念書,就不給你買玩具
你不做完作業,就不給你吃飯
你這麼笨,以後怎麼出去跟別人競爭。隔壁小王,比你小,都比你厲害了,你有什麼用

這就是所謂的「恐懼讓人成長」。

對於孩子來說,這是非常錯誤的教育方式。這種粗暴,負面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小孩子缺失愛,自信心和安全感。試想一下,如果你每天都被你的上司說你笨,說你蠢,說要炒掉你,你會作何感想?更何況,小孩子是從小開始就每天被他們最親的父母這樣說他們?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就相當於在小孩子的心裡埋下了地雷,這些地雷什麼時候被觸發,誰也不知道,很有可能是到孩子長大後才被觸發的。但是,沒有發現地雷,不代表沒有地雷。

很多成人,現在心理狀況出現問題,其實實際上,大多是因為小時候受到的心理創傷沒有被修復治癒。

當然,也有相當大一部分悟性高的人,他們已經意識到,「恐懼讓人成長」的方式已經不適用於教育現在的小孩子。他們尋求更優質的教育方式,他們願意再去學習,學習如何做一個優質的父母。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者學習,他們會發現,支持,理解,包容,欣賞,表揚才是正確的教育方式。他們明白了,也把這種教育方式施行了。就這樣,回到第一點,原生家庭的鏈條,就因此而產生了改變和調整。從小就在支持,理解,包容,欣賞,表揚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做父母后,一定不會對他們的孩子惡言相向的,肯定也是支持,理解,包容,欣賞,表揚他們的孩子的。這種方式,叫做「希望讓人成長」。


因為孩子在父母面前是絕對的弱勢群體 在外面再窩囊的父母在孩子面前都是獨裁者 而獨裁者欺負弱勢群體是零成本的 (真希望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昨天恰好提到控制欲:控制狂的特點是什麼? - 知乎

其實很多時候傷害他人則是來自於自己的失控感。就像有的父母喜歡用道德判斷、評價、貼標籤、比較、批評等模式對待小孩: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野種一樣!」

「早知道你這樣,當初就不該把你生下來」 ?

……

控制這個詞也許聽起來有些負面,但其實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世界上每個人每一天都在嘗試各種控制,展現自己對生活、對他人的影響力,體驗到「我有能力改變事物」的心理感受。一個學生能掌握自己的複習進度而有好成績,一個員工能說服老闆改變工作計劃,都是正面的控制體驗,讓人們得到成就感。

反過來,「失控」的感覺很不舒服,而降低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從容易控制的對象中找回控制感。當父母出現了生活失控的感覺,孩子確實容易順理成章變成父母控制感的重要來源。工作中累積的挫折與無力感,在回家後對孩子的好動或哭鬧大聲嚇阻,得到一絲舒緩。

「控制感」是身為一個人極度重要的情緒能量。當我們在心理上能感覺到自己有影響力,並且有能力管理和預期生活中大小事的發展,我們會覺得非常美好。然而,在這個辛苦的競爭社會中,想要控制,好睏難。

「我明天早上開會就要這個報告,你今天晚上幫我做完好嗎?」主管臨時追進度,我們失去工作安排的控制感。

「我朋友的另一半都做得到,你真的愛我的話,你不覺得你也應該要努力一下嗎?」另一半提出要求,我們失去親密關係的控制感。

「父母是為了你好,你現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都不用管我的感受嗎?」父母責備的情緒壓力,我們失去對人生規劃的控制感。

於是,我們失控了。說出冷嘲熱諷的言語,看著對方受傷的表情,某種程度上,我們好像覺得不那麼失控了。至少我們知道,我們還有能力讓別人不舒服。

我們失控了。為了修補自己的失控感,我們決定利用自己的憤怒傷害別人,彷彿在說服自己,我們還有控制他人感受的力量。如果恰好為人父母,那麼孩子便順理成章成為最常見的發泄對象。

2006年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測試人經歷失控感後是否會產生傷害他人的企圖。實驗分三個階段:控制感剝奪階段、控制感修復階段、傷害企圖測試階段。

首先讓受試者充分感受控制權被剝奪,接著,在控制感修復階段,他們被邀請到另一個空間,其中一半人,被強迫聽10段噪音(粉筆刮黑板聲、尖叫聲等),並且由實驗主持者控制每段噪音的間隔;另一半人,一樣聽10段噪音,但可以靠自己按按鈕,控制每段噪音間隔時間。也就是說,一半的人在這個階段持續被剝奪控制感,另一半人的控制感則有所修補。最後,在傷害企圖測試階段,這些受試者面對一個已強烈表達不敢吃辣的陌生人,決定他必須吃完多少份量的超辣辣醬。

研究結果顯示,那些控制感已經在前一階段有所修補的人,平均挖了7.3克的辣椒醬給陌生人,而那些被耳機噪音持續剝奪控制感的人,平均挖了多達3.5倍的量(27.5克),明顯更不在乎自己的行為對他人可能造成的傷害。

同樣,現實中那些覺得自己在生活中缺乏控制感的主管們,也會對員工有明顯較多的職場虐待管理行為,包括直接對員工發火、對員工撒謊、貶低員工的能力、重複責罵員工,或是向公司其他人講員工壞話。

所以說,失去控制感是喜歡用語言傷害他人的重要原因。

努力生活的我們,在追求控制感的路上,確實容易受挫,修補的過程也不容易。然而,每個人終究該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而不是靠傷害他人來補償。


因為這些人精神病沒治好。

有些人就是事兒逼,懷孕的時候這不能吃那不能喝,貓不能碰狗不能碰。殊不知他們一句話,哪怕是一個眼神錯了,都能讓孩子傻逼十年。


因為這些人自私。


不想讓父母嘮叨,不想讓親戚朋友說閑話,你看大家都要孩子我也要孩子。殊不知孩子是沒有選擇的,你連自己都沒照顧明白,還平白添了一個尚待救贖的靈魂。


因為這些人懶惰。


從來都不動腦,喜歡把社會的那一套說話方式,本能一般的照搬到孩子身上。雙重標準,言行不一。反正孩子是我的,我懶得和他構思語言,我也不用怕得罪他。有這工夫不如想想怎麼和局長拍馬屁。

=================================================================


因為有些父母覺得,你們的關係就是不平等。
這些父母始終覺得,我生了你,養了你,你和我不是平等的關係。
沒有我,就沒有你。怎麼可能和我平等溝通、平起平坐?必須畢恭畢敬,必須言聽計從,必須主次有分,必須朝拜。
一旦,發現你自主起來,他們就要用各種方式打壓你(包括言語、暴力和控制欲),保持繼續不平等的關係。

因為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會間接導致另一個表現。
你是他們的,工具。
說起來很嚴重,但這是事實。
一是,名正言順的,把自己的錯誤、遺憾、過失讓你去彌補,去修復,去傳承。
二是,你的行為是為了讓自己更有面子。
三是,你必須愚昧的孝順。

其實不能怪他們,他們在孩子時,也是被這麼對待的。
一代代下來,大家也沒覺得有什麼問題。
而且他們會找很多事例來證明他們這樣沒什麼問題。
「當初不是我打你打得那麼狠,你還不進監獄了?」
「你看XX家孩子,不聽父母的,嫁了個二婚的,現在什麼樣子?」

我最怕的,就是我們這一代,一樣會給下一代造成這種印象。
其實打罵這類傷害,你長大了你就會釋然了。
關鍵是,會讓你對親密關係產生恐懼和無助。
我遇到很多情感諮詢里,對感情問題的處理能力之差,其實和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
很少有父母會告訴你如何戀愛。
也很少有父母會給你展示一個親密、健康的感情狀態。
他們對你的打罵,其實他們之間也一定產生了爭吵。這種爭吵,會對你未來親密關係的選擇產生很深的影響。

拿我自己來說,在我小學時,我父母經常鬧矛盾就各自離家出走(出差、住朋友家什麼的)。當然,我爸也經常打我。
給我的印象是,他們兩個「當有事時才會溝通」,從沒出現過手拉手在我面前走,或者在我面前擁抱、接吻的親密狀態。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以為親密關係就是「有事才溝通」,所以一旦我發現自己對對方產生了依賴,我就會迅速抽身走。
朋友總笑我,你提出分手的速度不會超過一個小時。
他們不知道的是,那是因為我根本不會處理親密關係的問題。
後來隨著心智開化,我意識到原來這是我的問題(也是父母的問題)。
我正在嘗試改變,但你知道這個過程,耗費了我多少時間和心力嗎?

如果你有空的時候,靜下來想想你的父母親密關係的相處模式,是不是對你產生了一些影響。
你會猛然發現,原來你在找的男/女朋友,其實就是在找你父母的復刻版,你談的戀愛,就是你父母關係的復刻版。
等你反思出問題在哪裡,就慢慢調整。
打啊罵啊的,我絲毫不怪我的父母。是的,他們確實生了我,養了我,這是我要感激的。
但是有一點,我的幸福,我要靠自己。
他們不會告訴你去哪裡找你的幸福,他們也不會提出太多有效的建議,他們更不會知道,他們對你親密關係的影響之深。

當你跳出來看這一切,你會更了解自己,也會更愛你的父母。
明明是連怎麼愛都不會的孩子,就讓他們控制去吧。
但關乎你的幸福時,希望你要發出自己的聲音,無關緊要的,笑一笑就好。
我愛我的父母,我知道「是他們害我成為這樣」,所以我才要比他們更幸福,這也是一種愛吧?


有天我在公交車上遇到了一個喪心病狂的母親。

她和她女兒坐在我後邊,她問孩子:這是幾?孩子懦懦弱弱的哼唧不出,她反覆問了很多遍,孩子有時能答得出,有時答不出,答得出的也能聽出聲音里透著疑慮。答不出的時候,這位母親惡狠狠的反覆說:
你是不是又好挨揍了,昂?
你就只知道吃,吃個大傻個,笨的要死,沒腦子!
再答不對以後不帶你出來玩了!
你看我回家怎麼踢你!
你長腦子幹什麼用的?!
就你這麼笨,長大了只能要飯吃你知道嗎!
……

打罵孩子的事兒我也不是沒見過,但像這女人一樣從精神到語言散發出來的惡,對她女兒真正的嫌棄,我真的沒見過。這些話在我這個大人聽來實屬精神虐待無疑,我不知道中國有沒有相關的法律約束這件事情?一個4歲上幼兒園中班的女童被母親這樣虐待有沒有人管?如果我回過頭去告訴她這樣教育孩子不對,假如她打了我,法律站在哪一邊?肯定認為是我多管閑事吧?

這一路我如坐針氈,鋒芒在背。她對小女孩的惡語相向就像一把鈍刀一樣割在我心上,我見識淺,從來沒有親眼見到有這樣對待孩子的事情,我可憐這個小女孩生在這樣的家庭有這樣一個母親,可是除了可憐,我能給她什麼?

下車的時候我看了一眼小女孩,小小的身軀畏畏縮縮,瘦的厲害,眼神是茫然和恐懼的,不聚神的。旁邊的母親胖、丑、皺著的眉頭和目露凶光的眼神讓人看了反胃。也許她的父母也是這樣對待她的,也許她的童年遭受了什麼不幸,但她的確是個變態。

有些人根本沒資格做父母。


節選自 C.S.路易斯《四種愛》
我們聽到很多有關如今的年輕人粗魯無禮的抱怨。我已經上了年紀,大家也許期望我站在老年人一邊,其實在我看來,較之子女對父母的無禮,父母對子女的無禮更甚。大家都曾遇到過這樣尷尬的時刻:去參加一個家宴,席間,男女主人粗魯地對待自己已經成年的孩子。這種粗魯換在任何其他的年輕人身上,絕對會導致交往終結。父母們常常問:「為什麼他們總呆在外面?」 「為什麼他們更喜歡別人的家?」 答案其實明擺著:他們武斷地評判孩子們明白而自己不明白的事;直截了當地反駁孩子;嘲笑孩子看重的事情(有時候是他們的宗教信仰);用侮辱性的言語談論孩子的朋友。想一想,誰不喜歡禮貌?誰更喜歡粗魯?
對於這種無法容忍之人(當然,他們不全是父母),你若問其中任何一位,為何在家裡會有這種舉止,他們會回答說:「得了吧,回家就是為了放鬆,人不能總是彬彬有禮吧?要是在家裡都不能做真實的自我,在哪裡還能呢?在家裡當然沒必要表現得和在公司一樣。我們是個幸福的家庭,大家『暢所欲言』,彼此理解,誰都不會介意的。」
在此我們再次看到,一件事如此地接近真理,卻又是如此致命地錯誤。親情是像舊衣服,隨意自在,無須設防;但是,如果與陌生人相處,也表現得這樣隨意,就顯得你沒有教養。穿舊衣服是一回事,穿一件襯衫直至發臭是另一回事。參加招待會有適合招待會的服裝,家居有家居服裝,家居服裝也必須得體,只是得體的方式不同而已。同樣,公共禮節和家庭禮節也有區別,但二者的根本原則相同,即「任何人不得唯我獨尊」。對這個原則的遵守,愈是公共場合,就愈固定,或者說,愈正式化(有關禮貌行為,是有一套「規定」的);愈是親密的場合,就愈非正式化,但對禮節的要求並不因此減少。相反,親情在最佳狀態下表現出來的禮節。其細膩、敏感、深沉是公共禮節無法媲美的。在公共場合,有儀式所代表的禮節之名即可,在家裡卻需要有儀式所代表的禮節之實,否則,極度自我中心的人就會高奏起自私的凱歌。在家裡,你必須真正做到不唯我獨尊,在招待會上,掩飾一下即可。所以,我們才有這樣一句古話:欲知其人,與其同住。一個人在家的舉止,最先揭示了他的「公司」、「宴會」舉止(一個極其討厭的術語)的真實程度,那些從舞會、酒會上回來便將禮節拋諸腦後的人,在舞會、酒會上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禮節。他們的理解只是一種模仿。
「大家『暢所欲言』」,這句話背後蘊藏的真正含義是:最真摯的親情可以隨心所欲地說出它希望說的話,無須顧忌制約公共禮節的那些規定。因為,最真摯的親情既不希望傷害或羞辱對象,也不希望盛氣凌人地對待他。當心愛的妻子無意間把自己的還有你的雞尾酒一同喝掉時,你可以稱她為「豬」;當父親又在重複老掉牙的故事時,你可以大聲吼叫著打斷他,嘲笑他,戲弄他,對他說:「住嘴!我要看書。」 你可以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語調說任何話,只要在這個時間、以這種語調,你無意傷人,也不會傷人。親情愈深,對這種時間和語調的把握就愈準確(每種愛都有自己的愛的藝術)。但是,如果一個人在家裡一向粗魯無禮,它要求「暢所欲言」時,意義卻大不相同。在他自己的親情很不健全,甚至在沒有任何親情時,他僭取了只有健全的親情才有權運用,或者說,知道如何運用的那些美好的自由。然後,出於怨恨或自我中心主義,惡意、無情地踐踏這些自由;最理想的情況也不過是因為缺乏技巧,愚蠢地濫用這些自由。自始至終,他都可能問心無愧。他知道親情允許自由,而他正是在利用自由,因此(他得出結論),自己是在表現親情。因為怨恨一切,他會說是你那方的親情出了問題,說他受到了傷害,遭到了誤解。


憑經歷舉個例子
讀書前「一天到晚到外面玩,家都不要回了」
讀書時「一天到晚縮在家裡看電視上網,怎麼不出去玩一下子」
讀書後「回家的日子越來越少咯,過一天是一天咯!」


讀書前「寶寶真聰明,真棒」
讀書時「你看人家誰誰誰,你怎麼就做不到了?」「你是傻子嗎?」
讀書後「爸媽不指望你比誰誰誰強,過好自己就好了。」


讀書前指著某阿姨說:「來來來,叫岳母(婆婆)」或者是「你喜不喜歡AAA,那你喜不喜歡BBB?」
讀書時「不許談戀愛,不許談戀愛,不許談戀愛」
讀書後「怎麼還不找,你要急死我?」


讀書前「以後要讀哈佛大學,以後要當總統」「爸媽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
讀書時「你學習是為我讀嗎?」「要你這樣是為你好」「不讀書怎麼有出息?」
讀書後「出去工作鍛煉鍛煉自己,別讀死書。」「讀得下去就讀,讀不下去就工作」


讀書前「來吃飯……再吃一口好不好?」
讀書時「愛吃不吃」
讀書後「來,多吃點。外面吃不到」


讀書前「乖崽崽」「小臭屁」「乖寶寶」
讀書時「我說什麼都不聽是吧?」「你就跟我唱反調是吧?」「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讀書後「……」


因為一個歷史轉折,幾代人的生活被摧毀。種種畸形的追求使他們蔑視真正的教育和文化、蔑視傳統、蔑視愛,很多人在無愛環境下成長便逐漸失去了共情的能力,沒有接受過好的教育便也沒有思考的能力,於是他們很麻木和機械地活,不會想到孩子的感受,甚至會對感受二字嗤之以鼻,對孩子只有以愛為名的種種越界和控制,甚至是摧殘。而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後代也自然是心理不健全的。幸運的人在成長和受教育過程中開悟了,還能中斷這惡性循環,在他這代或他的下一代也便能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健康的心理成長環境了。而很多沒有反省能力的人還將繼續愚昧下去,傷害著家人,影響著人類的進化。

然而,跑個題,最喜歡勸人快結婚快生孩子的就是那些一把年紀、大腦和心智卻尚未啟蒙的人。他們把結婚生子當作任務一樣完成,孩子的每一步成長也都有固定模式可循,說到底,對於這些人而言,養孩子也就是養個高級的牲口。當然,他們不自知,還認為自己老有愛了!


所謂的因為孩子犯錯什麼的全部都是扯。真正原因無一例外是_心情不好

1,家長心情不好
2,孩子是弱者

你升遷漲工資彩票中500萬的時候,孩子打碎個花瓶啦,吵嚷要買玩具啦,哭鬧不停啦,多大事啊?
碎碎平安!要什麼玩具全買了!舉起來轉圈哄著!

你失業了錢丟了父母重病住院了錢包丟了,我讓你淘讓你淘?上次剛給你買過總要什麼玩具?你這孩子這麼不懂事呢?說不好還一頓暴揍。
你不敢跟領導頂撞(不想幹了?),不想跟妻子吵架(全是埋怨),不願讓父母擔心(一頓嘮叨),你更不敢和朋友同事路人發泄(記恨暗地裡不整死你)

這時候在你身邊依賴你的孩子是你唯一的出氣桶。
安全上:他是弱者,不會說話,不會報復
利益上:你養活它,對它有大恩,打罵不算啥
精神上:你是在教育孩子,心理平衡了
社會上:大家都這麼做的,社會認同感上來了

與其喝罵小孩,不如直接點:老子不開心,你個小崽子也別想好過!!


打孩子前不妨想想
1,孩子犯了什麼大錯?
2,孩子犯錯了有什麼比教它打人更惡劣的解決方式?


很多父母不會鼓勵式教育,只會打壓式教育。

首先,不專門針對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對於年齡比自己小,經歷比自己少,輩分比自己低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有一種蔑視感,卻沒有那個覺悟意識到自己也是從年紀小經歷少輩分低走過來的,不懂得去設身處地。苦媳婦終於熬成婆的心態。

其次,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而非社會的一個成員。對待自己的私有物,總是一副「我想怎樣就怎樣」的樣子。你是我的孩子,你再怎麼叼也得聽我的。翅膀硬了?還是皮痒痒了?

此外,這些言語中傷自己孩子的父母自己無法掌控好自己的情緒,容易把工作生活中的怨氣撒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出氣筒。因為他們自己本來就是弱者,但在孩子面前就可以扮演強者。中國父母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聽話」。所以一切不順從父母的行為都會被責備,謾罵,中傷。

還有一種,望子成龍,希望用語言攻擊來刺激孩子進步。比如: 「你看別人家孩子多厲害,你笨得跟豬一樣」;「你看電視里人家毛筆字寫得多好,你要是寫得出來我吃了」;「這點事都做不好,你活著幹嘛」……

記憶中我爸從來沒有說過我一句好話!有時候真的是又氣又恨。可是,他們是父母,你永遠不能拿他們怎麼樣。

………………………………分界線…………………………

到今天為止,評論區已經這麼多評論了,有人說我偏激,有人表示感同身受,甚至還有微信好友看到這個後覺得我負能量把我刪除拉黑。所有牽扯到感情的事情都無謂對錯,沒有體驗過的人沒有發言權。我們都儘可能地希望一切朝好的方向去走,但是真正能夠在不好的環境中站起來的人不多。我寫了很多其他答案,我並不是一個整天傳播負能量的人,更不希望給朋友們帶去低落的東西,我只是把我的個人體驗用文字呈現出來而已……

評論太多不一一回復了,抱歉。謝謝各位。

面朝太陽,努力向上!


他們都會有一種想法:如果沒你,我的人生會比現在牛逼太多。

這話背後的邏輯是:我沒當上局長/廳長/部長,沒成為王健林和馬雲,都是為了養育你而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機會。

講白了就是為了自己的人生找一個借口和託辭。

講真的,很多小孩應該感謝有王健林和馬雲這樣的人出現。有理由正面剛了。


我學生眼中討厭的大人。希望他們長大後不要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大人。


其實是很多人類都不會說話,特別是當你對他沒什麼威脅的時候,他更不會費心去想怎麼說話讓你舒服了。
後來這些人做了父母。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和比自己優秀的人交往時,會變得怯懦而自卑?
男生因為不會打球而自卑怎麼辦?
為什麼心急如焚時間很緊的人反而更願意選擇遊戲?
你怎麼理解《無間道》這部電影?
「不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为什么在多数人那里是一个偏向更道德的观念呢?

TAG:心理學 | 家庭教育 | 社會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