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內向真的不好嗎?

謝謝大家的回復,其實這個問題只是源於一次和我母親的爭吵,沒想到無心插柳,受到了這麼多的關注。
提問者當初提這個問題時心智不夠,成長環境單純,剛從無菌的環境中走出來才會有此苦惱。現在已經接納自己的性格了,認為內向外向根本不是一組可以排名爭高低的名詞。期待哪天市面上能看到《外向者優勢》這樣的書。


敏感無能力的男生會誤將對世界的洞察當做能力,以為身邊的人都應欣賞自己;
有能力無敏感的男生會誤將多維的人生,僅僅鎖定為成就一個維度。
——陽志平

在我看來,從一個易受傷的內向者和一個成功的內向者之間所相差的僅僅是認知工具
內向者易受敏感情緒的左右,從而影響到認知力和行動力;相比之下,外向者的行動似乎更為高效,也更加肆無忌憚。

當我們坐落在角落裡,看著招蜂引蝶的外向交際者穿梭在紅燈綠酒的男男女女當中時那般如魚得水的驕傲樣,我們不免暗自嫉妒。——嫉妒的同時,我們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當我們也像他們那般不停地與人交談時,我們真的會享受那種狀態嗎?
外向者認為社交活動是一種享受和放鬆;而內向者認為社交是必要的生存技能,卻很難享受其中

當我們與人聊天交流時,卻彷彿在雷區跳舞,在鋼絲漫步,我們心懷忐忑,我們小心翼翼,我們一邊擔心聊天的話題即將用盡,一邊揣摩著別人話語里潛在的含義。——地圖不等於疆域。在患得患失之中,我們忘了下意識地問自己,我們所擔心的真的是事實嗎?
外向者將注意力關注在行動和結果上;而內向者將注意力放在自我感受和他人認同上,在互動環節中內向者將消耗掉更多的精力。

當我們需要向外界尋求幫助時,我們思前想後,畏縮不前,我們既擔心自己不值得被別人幫助,也擔心不經意間為別人造成麻煩,我們羨慕外向者向人提要求時的肆無忌憚和被拒絕時的毫不介懷——成功次數等於行動次數乘以成功率。針對內向者的強弱點,行動頻率和成功率哪個更值得我們去加強?
外向者具有強烈的行動意識並且更看重人脈的廣泛性;內向者具有深度的自省精神且更喜歡人脈的深度性,內向者討厭酒肉朋友、泛泛之交。

作為自小羞澀的孩子,我童年時向來不知怎麼和人溝通,一心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
上小學時,一個霓虹璀璨的仲夏夜,我去最好的朋友家踢球。朋友是個神勇的靈活胖子,一路連跑帶盤帶著球從後場直奔對方門前,小宇宙爆發嘭嘭嘭連進多球。我跑在他旁邊每次都盼著他傳我個球,他每次不是沒看到我就是自己獨自神勇,我球技又差,半場踢下來,我和球之間真是見證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你就在我眼前,我卻碰不到你。後來我心裡難受,竟然坐在場邊哭了起來,朋友大驚,跑來安慰我,他問我為什麼哭?
我抽著鼻涕說,你都不傳我球?
他笑著說,就這事啊?你怎麼不說啊,你說啊,我傳你。
這真是個好問題:我為什麼不說呢?我不說他怎麼會知道呢?

這兩年我們大東北有一個字紅遍大江南北:作——我覺得這個詞形容少年時代的我格外適合。
「咱倆這麼好的交情,我不說難道你就不能理解嗎?」
「所有的話要是都說出來你才能明白的話,那你和別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說出來的話就沒有重量了,當你願意費心思去猜的時候才證明你是關心我的啊。」
——小時候的我也真是作。
當然,我並非說所有內向人都有作的傾向。我在這裡想要指明的是,內向人的敏感性往往會加重他們的情緒性,從而影響到他們客觀的思考,深陷在認知與內在規則的矛盾性中不可自拔。
在這裡,將我自己一直自我警醒的話再次引用一下:敏感無能力的男生會誤將對世界的洞察當做能力,以為身邊的人都應欣賞自己;有能力無敏感的男生會誤將多維的人生,僅僅鎖定為成就一個維度。——陽志平
第一個問題就是文藝青年們常犯的錯誤,第二個問題是精英主義者們向來忽視的。
從個體意義來講,我們感情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從更廣闊的角度看來,我們的感情是人類進化中並未超越的缺陷。
內向者有著比外在世界更為豐富的內心,一滴雨露可以內含光芒窺透大千,一次戀情可以開啟第七種觸覺豁然重生,一段互相糾纏的文字讓人潸然淚下,一種不可言說的曠遠忽地充盈胸前——這些多維多層次的體驗讓我們覺得不枉活人世一場,如果死亡是最壞的結果,那麼最好的過程不是活,而是活著的感覺。
從飄蕩起伏的紛思中清醒,並再度審視這個無數個體鏈接的世界時,真相更為簡單殘暴:
除非我們的想法能夠影響或者改變周遭的世界,否則沒人關心我們在想什麼。

工具篇:
把內在的敏感磨礪成對世界的洞察力
史玉柱從一個蓬頭垢面的IT民工到顛覆者整個營銷界——甚至於改變了中國營銷史的一代奇才,靠的便是他內向性格中的敏感性。從腦白金到《征途》,他在一線戰場主動觀察自己消費者,研究自己的消費者,探察市場風向,不斷改變策略,史總據說很少看營銷類的書,而把自己的成功更多的歸功於對消費者的了解及對人性的探究上。
我們內在的地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等同於真實的世界需要建立參照物加以證明。驗證模型有效性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將結論與事實進行比對,當反饋與預期結果出現偏差時,意味著我們需要修改我們的認知模型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因為她很久沒有發簡訊了,所以我覺得她不喜歡我了。」
首先,審視地圖的真實性。沒有發簡訊≠不喜歡,沒有發簡訊=沒有發簡訊。沒有發簡訊的原因有千萬種,她忙著工作,她生性羞澀喜歡被動,她去國外出差,她最近人生不如意不想與人交流……注意力等於事實。之所以覺得她不喜歡你,是因為你一開始就擔心她不喜歡你,所以她一舉一動都會指向這個你已經假定好的「真相」——哪怕她搶著和你買單,哪怕她不願意分享食物,哪怕她不讓你幫她拎包。
其次,建立參照物驗證結論。橫向上看看她平常對朋友如何表現,看看她最近生活動態,縱向上打聽下她歷屆情感中的表現,對她的情緒起伏做一個基本的了解,看看自己是不是多想了。
最後,以結果導引認知。結果導向的人行動更有效率。現在想一個問題:假設她不喜歡你,那麼她喜不喜歡你這件事能不能決定你喜不喜歡她?
能——下一個問題更為簡單:如何讓她喜歡上你?如果發簡訊是衡量的指標之一,如何讓她聯繫你?
不能——既然她喜不喜歡你,你都會一如既往的喜歡她,那麼事情更簡單了。選擇一個正確的方式,繼續追,繼續喜歡她,照顧她,直到有一天她明確表示不需要的時候,那麼作為一種正確的愛的方式,離開她。
在我看來,內向的人本應行動更為有效率,因為他們對人性的敏感,在同樣的時間段內,他們往往比外向的人會獲得更多潛在的信息;同樣地,因為潛在信息的干擾和心智上的不加篩選,他們受到情緒的干擾,行動力反而大大弱於外向者。
這就引發出內向者的第二種可以被打磨的素質:潛在的完美主義傾向。

將潛在的完美主義傾向打造成更平衡出眾的結果。
內向者都是潛在的完美主義者。因此,我們並非害怕表達,我們只是害怕表達得不夠精準,不夠吸引人;我們也並非拒絕行動,我們只是擔心每次的行動做不到最好,那不如不做。
好的方面,在這個領域裡,我們大部分人成為了藝術家,哲學家,科學家,我們詮釋了完美,我們創造了人類的巔峰體驗;糟糕的是,我們有著嚴重的拖延症。
治療拖延症的答案在知乎中俯拾皆是,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一點建議是,每次行動時不僅不要追求盡善盡美,反而就當做最糟糕的一次來做,然後看看結果如何。
作為一個不經常寫作的中文使用者,每次我坐在電腦前思緒無限,可真正組織語言時卻乏善可陳,敲字時猶如便秘,不僅自己難受,旁邊人看著更是難受。尤其像在知乎這樣的平台上,未答題前,心中已經藏了無數雙暗中的眼睛,萬一答案不好被人「沒有幫助」怎麼辦?萬一答完了沒人來贊怎麼辦?越想越煩,越煩越靜不下心來——一句去你媽的,該怎麼地怎麼地吧!
管它什麼組織結構,主題論點呢,腦海中有什麼就在電腦上敲什麼,哪怕前言不搭後語,哪怕陽春白雪拌著下里巴人,哪怕包子臉配神仙姐姐,爺就是這麼不走尋常路!
有意思的是,在效率提高的同時,最壞的作品從沒出現過,雖然不能鏢鏢必達,但每次總算也讓我滿意,這也驗證了一個心理學理論,我們所設想的最壞情況往往不能發生。
既不要期待每一次都能夠讓別人開心,也不要期待自己每次都能完美出擊,在鍛煉溝通能力的初期,重要的是——忘掉完美,時刻表達。

把對別人的在意鍛煉成共情的能力。
內向者明明就是溝通之神!在溝通的五個層次中,他們很容易就進入第四層溝通:
1)一般性交談。應酬性的,膚淺的。
2)陳述事實。
3)分享個人想法和判斷。
4)分享情感。
5)溝通的高峰。
內向者非常善於解讀微表情及肢體語言,聊天時對方不經意的輕拽衣角,無意識的眼球向下或者
某個特定詞語對方談話時的不斷出現,都隱藏了潛意識某種深層的含義。
外向者交談時往往更具有攻擊性,所以容易忽視這些微小的信號;而內向者如果能夠解讀這些信息,無疑會更容易切入交談者的頻道中,與其產生共鳴。
前兩天面試的時候,最後一面的大老闆是個美國人,當年在耶魯讀的Asian Study,我們聊天的時候,我說我曾經寫過中文小說並且獲過獎。後來說到使用Excel做數據分析,他用了一個比喻,他說,All those data is telling you a story.
後來我越想越是喜歡這個比喻,或許他是無意識的表達,或許他是因為知道我有寫小說的背景所以用了這樣一個比喻,但無疑,這樣的比喻讓偏文的我更易產生共鳴,甚至從數據分析這種繁瑣的工作中看到了某些浪漫的特質。
這就是語言與溝通的魅力。

練習練習再練習!

我並不是一個喜歡說話的人。我沉默,我常常躺在家裡的地板上仰望天花板消磨時光,卻幸福無比。
但是為了練習英文表達,我在大四時參加了學校的Toastmaster Club(演講社團)。我早年在戲劇社當過演員和導演,而且喜歡聽Tony Robbins等名家的勵志演講,雖然有過公眾演講的童年創傷(後來被自己療愈了),但是每每上台,我都是最佳的演講家,在學校的8次比賽中贏得了7次「Best Speaker」的榮譽(唯一一次輸給了上屆主席,這哥們現在開了一家培訓機構專門教人公眾演講的)。
曾有一次,因為輔佐一個主題的論證,我編了一個故事講給聽眾們,結果下面的一個女孩子竟然信以為真,並且哭了——事後我和她解釋時也頗為尷尬。
我只能用《V字仇殺隊》中的話為自己辯解:Artists use lies to tell the truth, while politicians use them to cover the truth up.
作為一個英語非母語的人,我的發音不算標準,我的語言並不精準,但是不要緊——在溝通影響力的體系中,肢體語言佔據了55%的效果,語音語調佔據了38%的效果,而語言只有8%的地位。
每一次演講前我必定要先至少背稿20次,每一個手勢,每一次停頓,哪怕一個看似即興的發揮,都是我演練過超過20次以上的,雖然這扼殺了不少表演的興趣,但保證了我即便在大腦空白肢體緊張的情況下依舊可以慣性的繼續演講。
每一個故事的鋪墊,每一個推進高潮的方式,每一次可以影響共鳴的情感爆破點,我都要自己反覆體驗,在腦海中演練觀想,確定整個過程的流暢後才敢定稿。(個人認為一個好故事的三要素是:氣氛,高潮和想像空間)

我之所以舉這個例子只是為了說明:
溝通、演講、交際的能力是我們完全可以練習的!
憑什麼打球畫畫彈吉他這種事情我們可以反覆練習,但是溝通這麼重要的能力我們卻不願提高?有些小的溝通習慣,只要反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一個在500強工作的朋友前兩天完成了公司的360° review,讓她驚奇的是,她發現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與別人眼中她的形象相去甚遠。其中有超過半數的評價者認為她是一個非常cheerful的人,她自己卻並不這麼覺得,她一向認為自己是個冷靜寡言的內向者。
一個匿名評論者寫道:Always feel being appreciated around her.(總是覺得自己被她讚賞)
我問她,為什麼別人會有這樣的感覺?
她想了想說,我不覺得自己是個激勵型的溝通者。但是和別人聊天時,如果有人有什麼成就或者有什麼好消息分享,我會下意識的說「真棒啊!」「太好了!」這一類的口頭禪。可能這就是他們覺得我很cheerful的原因吧。
相信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好的技巧。

內向從來不是劣勢,它是一個禮物。
它讓我觸摸到每一個人內心柔軟的角落,它讓我傾聽夜風流水的語言,它讓我看到斑斕的夢幻世界在夢中騰騰升起;歲月翩躚,我也意識到,為了保護心中的一份敏感,我需要以更強大的方式生存在這個現實世界中。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huyang_0908,如果你有好的故事,你有從困難中奮起的經歷,歡迎分享給我。

http://weixin.qq.com/r/9ENietbEDotxrZIZ9xbm (二維碼自動識別)


引子:

1955年12月1日。亞拉巴馬州。一位40歲左右的婦女走上一輛公交車。她的腳腫的厲害。肩膀也酸痛不已。他坐在黑人區的第一排。一切一如往常,直到司機要求她把座位讓給一個白種人。

這位黑人婦女輕啟雙唇,回應了一個字,正是這個字引發了20世紀最重要的人權保護運動,也正是這個字讓美國開始了探索進步的征程。

這個字就是——「不」。

司機恐嚇他,要將她抓起來。

「隨你」。羅莎說道。

隨後,警察趕到現場,問她為什麼不讓座。

「憑什麼我們就得聽你們擺布?」羅莎平靜的問道。

「我怎麼知道?」警察說道,「可法律就是法律」。

在羅莎被指控擾亂治安而被定罪的那天下午,蒙哥馬利市權力促進協會為羅莎事件舉行了一次集會。牧師馬丁路德金對著人群說道:」你們知道,我的朋友們,終有一天,人們再也忍受不了壓迫者鐵蹄的踐踏;終有一天,人們再也忍受不了被趕出生活中7月的燦爛陽光,在阿爾卑斯山11月刺骨的寒風中罰站。「

他讚揚了羅莎並且擁抱了她。她只是靜靜的站在那裡。我一直想像羅莎應該是一個高大果敢的女性——一個會因公車讓座而站起來反抗的女性。直到2005年,92歲的她去世的時候,訃告里對她的回憶說她是一個語言輕柔,待人親切且身材瘦小的女性。她」膽小而靦腆「,卻有著」雄獅般的勇氣「

-----Susan Cain

------------------------------------

研究人格的人都知道一個最簡單也最複雜的原理:性格是不分好壞的。

現代社會告知我們,好的性格就是,陽光,開朗,會交朋友。而沉默,孤僻卻被排斥。這是極其不科學的說法。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人的基本屬性是社會性,個人和周圍環境的關係,是我們生命進程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內容,一個人是如何與他人交往的,是我們分析一個人性格的重要指標。

歷史上有非常多傑出的人物都屬於內向性格。比如:

牛頓和他的《萬有引力定律》
愛因斯坦和他的《相對論》
肖邦和他的《夜曲》
J.K.羅琳和她的《哈利波特》
李安,諾貝爾,居里夫人等等等等。

可以看出,內向性格有著明顯的優勢——他們在創作,藝術,科研等等領域有著外向者無法比擬的天賦。

既然說到這裡,就一定要談談外向性格。·外向者的關鍵詞是:表面,廣度,開放,群居,快人快語。

通常外向者更適合一些公關類,管理類的工作。借用《性格色彩》來說明就簡單很多了:黃色和紅色性格屬於典型的外向性格。黃色人格偏重於」領導者"。紅色性格偏向於「閃耀者」。

(PS:有人說《性格色彩》是偽科學。我想說,我們應該握個手。我也覺得這種四型人格不夠嚴謹。XX顏色叫出來也很土鱉。大牛們都用英文字母+阿拉伯數字。但我為什麼還要用它來解釋,就是因為它的認知度很高。多數人都知道。除了它我想不到更好的理論了。至少,它比星座強1W倍了不是嗎?)

我相信你也碰到過這樣的人。作為同性,他可以拉著你在電話里聊兩個小時不帶停的。他需要經常(每天)和你一起出去玩。甚至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候,他都不能安心工作。

我曾今有一個非常要好的哥們就是這樣。剛開始的時候我非常喜歡和他一起。因為我是內向性格。話比較少。而他正好能填補空缺的那些對白。因為他總是在說,也很能說。任何事物在他們眼裡都可以是有意思的話題。我和他越交越深。直到我發現事情不對勁的那一天。

1年後,我厭煩了他有事沒事的和我打電話。並且都是些沒有營養的話題。(廣度,表面)於是我開始找各種理由來迴避和他聊天。無奈之下,他只能去找其他人聊天。然後那個人也厭煩了。接著我們串通一氣,刻意的迴避他。希望他能感受到我們的無奈。並且加以改正。

事實上他也感受到了。但是,我們也由此決裂。他認為他被孤立了。其實並沒有,我告訴他,我們只是需要一些私人空間,需要有一部分個人生活。然而,作為一個外向者,他並不能理解這一點。

我可以說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正是和他一起,我才有勇氣去烏煙瘴氣酒吧打工。才敢恬不知恥的在大街上找女孩搭訕。如果沒有他帶給我的開放思想和正能量,我現在依然是個小屌絲。

再說說內向性格。內向者的關鍵字是:獨特,內在,深度,局限性,獨處,自省,三思而行。

再用《性格色彩》來解釋。藍色和綠色屬於典型的內向性格。這類人更擅長一些研究以及藝術類工作。藍色性格偏重於「穩重者」,綠色性格偏向於「和平者」

就拿我自己來舉例。

我更偏重與「綠色」。我自認為人際關係還不錯。那是因為我是一個以人際關係至上的人。我不喜歡爭吵,喜歡安靜。非常需要個人空間。當然,也是最明顯的,我的話很少。

正因為這樣,我老媽在我初中的時候差點把我送去精神病院。因為她認為我得了自閉症。我記得她和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能不能每次出門的時候叫上你的小朋友一起,別總是一個人。」

事實上,我非常享受一個人的狀態。這讓我感覺到舒適,寧靜。什麼事情都可以去想,也可以什麼事情都不想。直到現在還是一樣。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我也曾經想成為一個外向者。那時候我正在研究如何追女孩。追女孩也屬於社交的一部分。而社交達人通常都是外向者。所以我經歷了一段非常難忘的蛻變。

我開始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也學了很多方法。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外向者,鍛煉膽量。我做過一些非正常人類會做的事情:

隨便撥一個陌生的手機號,然後嘗試著和ta聊三分鐘以上。我的話題一般是,讓ta給我推薦幾部好看的電影。(請大夥腦補一下)

在公交車上和女孩說:「我是個變態,能不能問你要電話。也許哪天我可以帶你去看看我家的哥斯拉BB。」(請大夥腦補一下)

去女士內衣店裡,說我要買一件Bra自己穿。然後讓店員MM推薦。(請大夥腦補一下)

之後,我確實有了明顯的提升。我真的可以和各種各樣的人聊各種各樣的話題了。我興奮極了。我以為我真的成為了一個外向者。如果你對心理學有研究,就知道我當時是在異想天開。

心理學裡面,「性情」(氣質)和「性格」有著明確的區分。「性情」(氣質)是天生的。無法改變,會伴隨你一生。比如我喜歡安靜,喜歡思考,對藝術敏感。而「性格」是後天形成的。這由你的生長環境決定。比如健談是性格。但這並不矛盾。我是個典型的內向者,可我也非常健談。只不過多數時間下,我懶得談。

現在習慣把「性情」(氣質)也說成是「性格」。

扯遠了,以上的種種經歷,形成了我現在性格。但總歸還是內向者的性格。

我並不是完全認同最高票的答案。「穩定」只是表象。造成內向者穩定的根本原因是:敏感。

沒錯。每一個真正的內向者都非常的敏感。他們能夠體會到外向者體會不到的東西。比如情緒。

我從前以為我天賦異稟,能夠時時刻刻察覺到他人是否生氣/開心/沮喪/失落。但後來我發現我錯了。每一個內向者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能力。是的,哪怕你盡量去偽裝了。我們依然能察覺到你和平時有什麼不同。也許你會否認這一點,但是我們就是知道。

很多人會覺得,這根本不算什麼能力好嗎?開不開心誰看不出來。

好的,我承認我傲嬌了。但是這之後的能力,我想說,內向者確實要比外向者更優秀。那就是:同理心(注意,我並沒有說只有內向者才有同理心)

同理心: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把自己放在既定已發生的事件上,想像自己因為什麼心理以致有這種行為,從而觸發這個事件。因為自己已經接納了這種心理,所以也就接納了別人這種心理,以致諒解這行為和事件的發生。(來自百度百科)

簡單的說,外向者也能知道你很難過。然後外向者們會帶你去各種地方Happy。而內向者不僅能知道你很難過,還能夠陪你一起難過。

這都要追溯到敏感上面。

其實把內向性格再劃分,又能分出許多種性格。「穩定」只是其中的某一種細分性格表現出來的特質。我認為「藍色性格」的人更加「穩定」。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一個人的情緒一慣低沉。典型的內向性格。但是當什麼事情真正的激發他的神經的時候,他表現出來的喜悅和開心會有些過度。以至於看起來不太自然。

我注意到這一點正是因為有人這麼評價過我。

我記得當時是在KTV裡面,當說到某個話題的時候,我突然無比的興奮,笑聲比平時更加誇張。事後,他覺得我有裝的嫌疑。事實上我並沒有裝,確實是真實反映。更恐怖的是,我無法控制。

用心理學裡面一個類似的觀點來解釋:人體內有一種物質叫做「力比多」(來自佛洛依德)。翻譯過來叫做「性原力」。但絕對不是指的性慾。它更像是一種生命力。這種能量會不斷的產生。然後再不斷的釋放。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比如,一個女人很開放。那麼她在XXOO的時候並不會太瘋狂。因為她的力比多在平時就已經釋放掉了。但是一個女生很保守,往往她在XXOO的時候會很瘋狂。因為她的力比多在平時沒有地方可以釋放。所以一直在積累。當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就爆發了。

我認為我之所以表現的比平時誇張是一樣的原理:平日里情緒都處於低能量狀態,慢慢累積。當找到出口的時候,就爆發了。

敏感作為內向者的核心。我認為是把雙刃劍。

舉個例子:一個男生髮簡訊給女孩,女孩長時間未回復。

這時候外向者和內向者的表現是不一樣的。外向者很容易通過其他事物來轉移注意力。而內向者就苦逼了。他會想,她為什麼不回我簡訊呀?是不是嫌我煩了呀?或者她和其他男生在約會呀?她是不是碰到壞人了呀?會不會是信號不好,沒發出去呀?

。。。。。。這種種的想法都源自與內向者特有的敏感。

但也就是這種種想法和敏感,能夠成就一個內向者。比如之前提到的,愛因斯坦,J.K.羅琳等等大神。

另外我還要說到一個人——劉謙。

因為我自己也是魔術師。所以我知道,很多魔術師都能夠在手法上超越劉謙。但沒人可以替代他中國首席魔術師的地位。

也許你知道他在春晚上表演的那些小把戲。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他在2011年的EMC(全球魔術高峰會)上面表演了世界上沒人能破解的「巴格拉斯效應」。劉謙EMC表演全球無人破解的巴格拉斯效果

在他的自述中,他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獨自研發魔術。平時也不愛說話。喜歡在深夜思考問題。給人的感覺是斯文,內向。

這就是一個內向者在深度上面的體現。他腦子裡,也許除了魔術,別無他物。

----------------------------------

所以,題主,就像每一個回答說的。內向沒有什麼不好,相反,內向有內向的優勢。只是看你能否找到,利用這些優勢,並且迴避劣勢。

同作為內向者。我想告訴你,我非常自豪自己是內向性格。我再也不會想要去成為一個外向者。

因為.我們習慣沉默卻從不停止思考,我們無力表達卻未曾失去態度。

就這樣。

更多內容——微信號:youyabenleida

http://weixin.qq.com/r/0HXm-nrEHCdjrT6d9yDC (二維碼自動識別)


There may be a great fire in our hearts, yet no one ever comes to warm himself at it, and the passers-by see only a wisp of smoke. ——Vincent van Gogh

在後台留言中,總有人為自己的「內向」而苦惱,其中很多人問如何才能變得更「外向」一些,有的人則為自己在社交場合的格格不入感到困惑和挫敗感,並將其歸為「我太內向了」。


的確,這個世界看起來是由外向者主導的。我們總覺得,一些似乎是成功人士必備的特點,比如「靈活」、「口才好」、「會交際」都是屬於外向者的。


不過,事實上並非如此,不僅對公司CEO的統計顯示,有大量內向者正佔據領導地位,明星Lady Gaga、Emma Watson也都被評估為內向型人格。

所以,先來判斷一下:你是不是內向者?


其實,人群中有很多人看起來是外向者,實際上確是內向者。先來對比以下20項,可能你連自己都沒發覺,自己是一個隱藏的內向者。


1. 你總覺得閑聊太麻煩。無意義的談話可能有點令你焦慮,甚至覺得很假


2. 你參加聚會,但不是為了社交。你不樂於結識新人,而是喜歡和熟人聊聊天。


3. 在人群中,你總感到自己是個局外人。


4. 人際關係也讓你覺得有些虛偽。


5. 你很喜歡進行哲學性的對話,喜歡深度思考導向的書籍和電影。


6. 你很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


7. 不工作的日子裡,你也不會覺得無聊或心慌。


8. 在私下的聚會裡交際,比在500人的場地里演講更令你緊張。

9. 在地鐵上,你喜歡坐在長凳的邊緣,而不是中間。


10. 當在人群中呆了太久,說了太多的話,你會感到非常疲憊,需要用獨處來給自己「充電」。


11. 你喜歡專註於一件事,而不是嘗試做每件事。


12. 不愛接電話或使用視頻、語音,更偏愛文字簡訊。有時會因為不願中斷某件事而不接朋友的電話,但事後(做好準備時)會撥回去。


13. 總能注意到他人不曾注意的細節。


14. 即便你還只有十幾歲、二十歲,也經常被身邊人評價說很「老派」。


15. 在喧鬧的音樂現場,你並不覺得很high。


16. 你喜歡從大局出發考慮事情。


17. 曾有人勸你,「從自己的世界裡走出來」。


18. 你喜歡寫作。

19. 你會為工作、生活、社交設定明確的分界線。


20. 你血壓較低。(這是真的,2006年的一項日本的研究證明,內向者的平均血壓水平低於外向者。)


如果以上大部分都符合你的日常,你可能是個內向者(已跪碎膝蓋……)。


究竟什麼是內/外向?


關於內/外向,首先它是一個人格特徵。


很少有一個人格特徵能夠這樣,受到如此多學者和專家的關注。卡爾·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的概念,隨後,這一概念逐漸為大眾所知和運用。他認為,這兩種特質的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外向的人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們更活潑健談,喜愛社交,待在一大群人中間;內向的人能量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喜歡閱讀、寫作,自省和思考。

榮格的心理類型理論對內/外向的描述:

  • 傾向於對外部世界的客體作出反應
  • 積極活動
  • 經驗先於理解
  • 從外界獲得心理能量
  • 採用嘗試–錯誤的工作方式
  • 偏好新異刺激


  • 傾向於在內部世界裡沉思
  • 偏好內省
  • 理解先於行動
  • 從精神世界獲得心理能量
  • 採用持久穩固的工作方式
  • 偏好靜態的外部環境

隨後研究者發現,在生理層面,內/外向的人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異。這些差異與生俱來,早在嬰兒時期就已顯現,並會在一生中保持相對穩定的風格,難以被真正改變。


內向者對刺激更為敏感。當置身於刺激中,內向者感受到的喚醒更為迅速和強烈,這可以解讀為什麼內向者會更傾向於獨處,因為他們更容易被刺激干擾而分心。

外向者喚醒水平更低,更容易無聊,所以才會向外尋求更多刺激。


曾有研究表明,當處於高水平刺激時,內向型的人成績較差;聽輕柔的噪音刺激時,外向型的人成績較差。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一定完全符合其中一種,很正常。因為幾乎沒有人是完全內向或者外向的,只能說有的人更偏外向,或者更偏內向,以及某一方面更極端一些或者二者更平均一些。上世紀40年代,第三種性格——中間性格(Ambivet)被提了出來。具有中間性格的人兼有外向和內向的特質,但二者都不佔主導,他們在慷慨陳詞和認真聆聽之間的切換更加輕鬆自如,情緒方面也更有適應性。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組織心理學教授Adam的研究表明,大約三分之二的人是中間性格,另外三分之一是明顯的外向者或內向者。


關於內向者的迷思


對於內向者,常見的有8個誤解:


1. 內向=社交焦慮/害羞


有些被視為「內向者問題」的現象,可能實際指向的是「社交焦慮」或「缺乏社交技巧」。但內向與社交焦慮不是一回事。


社交焦慮是指參與社會交往時感到焦慮、緊張,同時伴有較高的生理喚醒水平(出汗、發抖、口吃)的狀態。社交焦慮者之中的很多人,內心是渴求與他人接觸的,只是對外部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價)的過分關注和擔憂,對犯錯誤的恐懼和尷尬,阻擋了他們與人交往。(回復128給公號,查看社交焦慮相關文章)


與之相比,內向的人並不害怕社交活動,不參與活動其實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很舒適。


2. 內向的人自卑

他們中很多人的內心都是堅定而強大的。


3. 內向者不善言辭,不喜歡與人打交道


內向者並不是喜愛沉默,也不是討厭與人打交道。他們只是不喜歡無意義的閑聊。比起一大群人出去high,內向者更適合併擅長於一對一的談話或和少數幾個人的交流,並偏愛有內容和深度的談話。


另外,很有趣的一個研究表示,以口才謀生的人(比如主持人、相聲演員、演說家)中,內向者的比例反而很高。對他們來說,說話是一項能夠很好地駕馭的工作,他們可以自如地在眾人面前發表演說、在舞台上表演,但可能在私下裡卻不喜歡在一大群人中進行社交性質的聊天。


簡單說來,內向者的寡言、獨處等行為,並不是因為他們「不能」,而是「不想」。


4. 內向者不如外向者那麼快樂。


外向者總被認為是樂觀、精力充沛的。內向者可能會因為沉默而被貼上「不合群」、「高冷」的標籤;需要在家裡獨處休息的內向者總是被朋友勸出門「放鬆一下」;內向的孩子雖然自己並沒有什麼不適,卻可能會被憂心忡忡的父母強行要求「變得活潑些」,等等。而這些經歷可能更容易帶來困惑和自我否定。


但人格特質其實與快樂無關。內向者並不是不快樂,他們只是喜歡享受另一種類型的快樂,比如沉浸在無人打擾的平靜中,讀一本書。


5. 內向者的情感不夠豐富。


雖然他們的表情、言談、舉止不是那麼誇張,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內心沒有豐富的感情。內向者往往善於控制、內化自己的感情表露。

6. 內向者缺乏幽默感。


就像很多內向者是天生的演說家一樣,他們當中也有許多人是幽默大師。雖然他們施展幽默的方式可能是冷靜、剋制的,並且通常是在小範圍的朋友聚會上,但也許他們更能夠觸及幽默的核心。


7. 內向者不愛與外界接觸。


這一點大錯特錯。雖然他們不喜歡一些在自己看來是無意義的社交場合,但卻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樂於結識新的人,去新的地方,接觸新鮮事物。


8. 內向的人不適合做領導者。


事實上,在各行各業的領導者中都有內向者的身影,只是旁人可能看不出他們是內向的人。


內向者非常適合做領導,因為選擇自主性更強的、有獨處機會的工作,可能會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在領導者崗位上的內向者是更好的傾聽者,往往更能捕捉被他人忽略的細節、更擅長收集信息、激勵員工,也善於思考抽象的藍圖,對於決策更慎重。特別是,他們往往能夠在管理團隊中的外向者時很有自己的一套。


我是內向者,需要改變嗎?


如前文所述,內向者並非缺乏與人交際的能力。反而,他們有著一些外向者不具備的特質,如果沒有內向者,世界上可能會少很多工程師、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和作家。先想好再說,可能會讓你的表達更為審慎和準確;三思而後行,可能會讓你避開惹麻煩的代價;愛好深入思考和善於自省,可以讓你能夠專註於對問題的探索和自我提升。


而在被提及最多的社交方面,其實內向者更重視朋友質量而非數量,加上擅長深入交流的特點,這使得他們可以成為忠實、親密、會帶來啟發的朋友。

因此,儘管我們常常聽到有父母說,孩子性格內向,需要改變,但這裡要強調的是,內向者往往是不能被改變的。如前文所述,內/外向的性格類型與生俱來。而且,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它只是與外向相對應的另一種特質傾向。


世界是多樣的,人也是複雜而獨特的,對人的劃分與描述只是為了讓我們更了解自己,而並不意味著這些分類有「好」和「不好」之分。在人格心理學家試圖用於描述人的模型中,內向-外向僅僅是其中一個維度,而即便只是在這個維度上,差異也僅僅意味著差異本身。


如果你是內向者,也不需要為無法融入人群而困擾,因為人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你的確可以將生活和工作分開,在私人生活中更多地在人數較少的熟識小圈子裡,將會見地點選在安靜或熟悉的場合,圍繞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談話。


最後,祝每個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


原文:內向是一種性格缺陷么?|和成功有關的秘密寶庫

----------------------------------------

本文內容首發於微信公號KnowYourself(knowyourself2015)

心理學領域逼格最高的公號,做有審美、有態度的先鋒學術ICON.


References:

DeNeve,K.M(1999).Happy as an extraverted calm?The role of personality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8,141-144.

Larsen.R.J.,Ketelaar,T.(1989).Extraversion,neuroticism and susceptibility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induction procedures.Personalis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0,1221-1228.

Amirkhan,J.H.,Risinger,R.T.,Swickert,R.T.(1995).Extraversion:A「hidden」personality factor in cop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63,189-212.

Hozawa, A., Ohkubo, T., Obara, T., Metoki, H., Kikuya, M., Asayama, K., ... Imai, Y. (2006). Introversion associated with large differences between screening blood pressure and hom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the Ohasama study.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4(11), 2183-2189.


我司CEO算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性格內向者,這件事公司所有人一開始都不知道,看她開會、談合作、發飆、團建,以及和知乎上的大V李松蔚一起做課程《人生管理術》時因為內容吵吵,一點內向的樣子都沒有。

我們知道她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是因為她有次在課程里,寫過一封給內向媽媽的信,對,她已經是有孩子的中年女性了,(強行微笑臉),結果扎了一票用戶的心。

下面就是她在這封信里說起自己伴隨著性格內向這個標籤的成長經歷,也許題主看完後,能幫助題主在看待「性格內向真的不好嗎」這個問題上有一些新的角度。


我說說自己的成長經歷吧。

內向這個詞從小就伴隨著我,也曾經認為大家對於內向的人總有偏見。小時候,我經常聽到爸爸媽媽為了我的內向而道歉,「對不起啊,這孩子就是太內向了,也不太叫人。」

不幸的是,我身邊總是有別人家的孩子,媽媽會說,「你看看人家亮亮哥哥,跟小朋友們玩得多好。」

我上幼兒園的那天,看著一屋子陌生的小朋友,他們的尖叫聲讓我感覺到驚恐——我從小就不喜歡太吵鬧的環境——我只想回到自己熟悉的房間,跟喜歡的漫畫作伴。我大聲哭喊,這讓媽媽很苦惱:怎麼人家小朋友就能高高興興去幼兒園,你一哭就是一個星期呢?

在我整個成長過程中,大人們一直致力於跟我的「內向」抗爭。

「你太內向了,要多出去跟不同的人接觸。」

「我不想跟你去那個聚會,太無聊了,我想在家裡呆著。」

「你看你,從小就這麼內向。長大可怎麼辦?」

無限循環。

最後,我還是被拉去聚會了。在一桌人的觥籌交錯中,我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偏偏跟我同歲的表姐,特別擅長應對這樣的場合,她常常會說出一些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媽媽看看錶姐,再看看我。眼神里忽而羨慕,忽而失望。

我也很羨慕。畢竟,大家都喜歡機靈的孩子,而不是悶坐那裡發獃的傢伙。

媽媽給我使眼色,提示我該去給長輩敬酒了。

敬酒真的是記憶中的噩夢。

因為我只會結結巴巴地說:「祝你身體健康」。

「內向」這個標籤就這麼一直貼在我身上。

然後我慢慢長大。

第一次在全校面前擔任升旗手,第一次在全年級面前演講,我忘記怎麼走上台,又怎麼走下來,我緊張到肚子痛,然後默默嘆氣。

除了應付考試,我人生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在跟人說話時不臉紅?

再一轉眼,我已成年。選了外地的大學,收拾了幾大箱行李。媽媽有點兒意外,她一直覺得,內向的孩子一般不會遠行。臨走前,她嘆口氣:出門靠朋友,鼻子底下就是嘴,你要多張嘴問啊,別一個人憋著。

我一個人去了外地。跟一群天南海北的同學住在一個宿舍。我花了很長很長時間去適應,終於可以與他們一起上課、吃飯。

可只有我自己知道,在人群中走著的時候,心裡常常覺得孤單,想要逃跑。

在一次活動上,我認識了一個男孩,看著他在全校歌手大賽上跟漂亮活潑的文藝委員合唱了一首歌,那天,我格外想要成為一個外向的女孩。

沒想到的是,我收到了他的信,他說常看到我一個人在圖書館發獃,這是第一次,我聽到的評價是「有豐富的內在」,而不是聽了十幾年的「言談沒自信而且欠缺社交能力」。

我們談戀愛了。他常在我怔怔想事情的時候,笑稱我是「思想家」,而以前我一直被攻擊為「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

我覺得什麼東西在鬆動。我開始去琢磨,那張標籤背後是什麼。

在大學的圖書館裡,我看了一些書。看到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這個世上沒有純粹的內向者或者外向者。同時,一些心理學家發現,有創造力的那些人,他們最擅長的是變換思維和提出想法,但是他們同時也有著極為顯著的偏內向的痕迹。 因為內向對於創造力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還看到,一些研究者提醒大家,不要忘記獨處的力量。在人類的歷史上,如果看看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會發現,那些探尋者,比如摩西、耶穌、佛祖、穆罕默德,那些獨自去探尋的人,在大自然的曠野中獨處、思索,在那裡,他們有了深刻的思索和發現,之後他們把這些思想帶回到社會的其他地方去。

我慢慢覺察到,在那張標籤的背後,有一些我從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小時候的我跟媽媽一樣,只是看到了「內向」這兩個字,我們都很害怕,卻不知道害怕的那些,是一個盲區。

我們害怕內向,也許是因為害怕不擅長社交,獲取不到更好的資源,不被老師喜歡,在同樣的機會面前贏不過更積極的人。

即便成績還不賴,雖然不是每個老師都喜歡,但也有欣賞你的師長讓你做班長,因為她看到你寫的文章,知道你善於思考。

但很多時候,我們好像都看不到這些,所有的精力,都在「內向」這兩個字上。

作為一個成年人,最終還是走入了社會,開始正面迎戰這個世界。

摸爬滾打,現在進入了公司的管理層。

但如今,偶爾我還是會拒絕別人的飯局,因為實在是更想窩在家裡。雖然我還是會感到抱歉。晚上我常常睡不好,因為周一要開周會,我要對全體員工(哪怕一開始只有不到十人)發言——是的,直到今天,但凡要演講,要跟一堆人說些什麼,我還是會緊張,擔心跟別人有衝突,但凡被人質問或者反駁,我往往反應不過來,愣在原地,大概要兩天之後在洗澡時忽然懊悔不已:「我當時應該這樣說的!」

反應迅速、氣場強大、嗓門高亢,把談判對手或者不夠格的員工說到啞口無言,一直是大家更熟悉的管理者的形象。但我試過好幾次,做不到,你經常臉紅,大腦空白,聲音低沉,常常為了要不要參加一個聚會發愁,社交壓力一直存在。但我後來還是聚集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團隊,在商業社會打過幾次勝仗。

沃頓商學院的亞當格蘭特教授做過一項有趣的試驗,結果表明,內向的管理者總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因為當他們管理主動積極的僱員的時候,他們更傾向於讓有主見的僱員去自由發揮。

反之,外向的領導就可能,當然是不經意的,很容易激動,他們在事務上有了自己想法的印跡,這使其他人的想法可能就不會很容易地在舞台上發光了。

這個試驗結果讓我心裡一直有的一些模糊的想法得到了印證,好像看見了月亮的另一面。

我越來越發現,內向還是外向,都不是什麼決定性因素,它既不會決定你成功,也不會決定你失敗,人最終的樣子,是由性格和人格決定的。性格是天生的,基於生物學上的行為與情緒模式,可以從嬰幼時期觀察得出。人格是指經由後天的文化影響與個人經驗等因素混合而成的。性格就像地基,而人格則是建築在它上面的建築物。它們綜合在一起,成為一個人現在的樣子。我們就像一條有彈性的橡皮筋,雖然總有一個界限,但是可以往外伸展、擴延。

我最近要進行一次演講,雖然是兩個月之後的事情,但我已經開始陷入焦慮。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在告訴我,別去了。

但最終我還是會站到聚光燈下,向無數的人說出我想要表達的東西。不是因為我喜歡指揮別人,不是因為我享受眾人目光的聚焦,相反,這些東西常讓我感到無法呼吸。我只是沒有其他選擇,因為我走在一條我認為必須要走的路上,那是我生命存在下去的意義所在。

很多時候,我們早已把標籤踩在腳下,只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

改變的過程,從看見開始。而看見的過程,從去掉標籤開始。


在我理解里:
很多時候不是內向,而是有語言潔癖。不願意聽別人說那些無趣的話,也不屑於自己說那樣的話,因此,沉默不語。但那些「別人」,因為智力的局限性,無法洞察到你不說話的真實原因,便會認為你有「性格缺陷」。


謝謝邀請。

為了便於說明,我在這裡假定,內向就是指安靜、說話不多;而外向就是指活潑、愛說話、熱情。

我的看法
內向的性格不好或者內向的人不受歡迎這種說法,我是絕對不同意的。內向還是外向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每個人都是在這個線段上的兩個極端中間的一個點。內向的人不是任何時候都內向的,外向的人也不是任何時候都外向的。說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內向的人一樣能夠侃侃而談;外向的人在演講的時候也不一定就不結巴。有些人認為內向的人不受歡迎可能是因為內向的人較少表達自己,外向的人似乎總是主導著話題。然而,有研究表明,除了門對門銷售這個職業,內向的人並沒有什麼劣勢。內向的人甚至更有優勢,更受人喜歡,因為他們往往是很好的「傾聽者」。誇誇奇談的人在哪兒都不缺,但是一個好的聽眾卻是稀缺資源。心理諮詢師的價值有一半甚至更多,都體現在傾聽上。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外向的人就好像劍宗,能很快的在陌生的環境里做到「遊刃有餘」;而內向的人就好像氣宗,慢熱,但是也能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子,這個圈子可能更加穩定。

我的建議
不管內向、外向是天生的還是後天養成的,改變性格都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而且似乎也沒多少必要。 如果你一定要有所改變的話,我建議你把目標定在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上。我經常和我的學生和病人說,給自己貼標籤是件很危險的事情,因為這個標籤會把原本複雜多變的情況簡略成一句話或者一個詞。這個標籤會影響你對自己、對事物的認知,影響你的行為;你的行為又會進一步影響你環境,強化這個標籤。

所以,與其給自己貼上一個「內向」的標籤,不如考慮你的社交技巧的特點或者說「不足」。性格是很難改的,但是社交技巧(比如,肢體語言、視線交流、及時反饋),就像任何其他的技巧一樣,可以通過反覆練習來掌握。也就是說,你可以是一個「內向」的人,但表現出「外向」的人的技巧。我認為,如果你能掌握足夠的技巧,」內向「的性格在社交不僅沒有劣勢,反而有優勢。


內向就是聽從神的召喚


今天貓黍就代表內向者發言,因為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內向者


在貓黍出生的年代人們竟然無知到把內向當作一個貶義詞,加上我又是一個小時候看起來極度內向的人。所以小時候受盡了社會的打壓和嘲弄。


現在我可以用我的才華再次給這些人一個無聲的耳光。


我的人生總是在不被別人看好的情況下,做到了一件又一件別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老天無形再告訴我自己,只有自己的內心才是最值得值得信賴的。


知行合一絕對是真理中的真理,只有自己實踐出來的真理才是適合自己的真理。


喬布斯說:「follow your heart。」


我相信他老人家也是通過不斷的通過實踐和磨練自己的內心最後才有感而發說出來的。


前天一個粉絲告訴我,我像INFP,我去百度百科了一下看起來貌似是。但後來又去做了一下MBTI的性格測試,我測粗略的測了一下,我其實是個INFJ,這種性格氣質的典型就是馬丁路德金和喬布斯。


但之前我的性格一直在變化,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格就會趨向於穩定,越來越趨向於INFJ,但我只是簡單測試了,可能還不精準,不過沒關係。我是內向的人這一定是沒有錯的。


不過稍微誇一下INFJ這種氣質,因為INFJ類性格是16種性格類型中比例最少的,僅僅佔到了人群中1%,在男性中甚至只有0.5%,而女性中也僅僅只有1.5%。也就是說INFJ的人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性格。以後我了解清楚了,我再專門寫一篇關於INFJ的文章。


內向和外向的區別不是社交能力,而是能量來源。內向的人能量來自內心,外向的能量來源是外界。


其實不分好壞,而是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罷了。


比如貓黍的社交能力,不自吹的說就是一樣的存在。


自從我找到我熱愛的事業之後,不管走到哪個社交場合一定都是那個最吸引人的人。


為什麼專註於事業的男人最有魅力。因為他熱愛,更因為他綻放生命的能量


但是這不是我天生自帶光環,而是我後天改造出來的性格,也就是說我自己創造出來的性格。


偉大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把這種偽裝的性格叫做面具!


就像假面舞會一樣,戴上面具是一個樣子,摘掉了就是另外一個樣子。


所以就算我有如此強的社交能力,我依然不喜歡社交,因為我真心覺得累。


內向的人會覺得社交是一件特別耗費精力的事情。


所以我最喜歡的還是獨處,只有我一個人的時候我是最安心最寧靜的狀態,也是我最享受的時刻。


一個人可以跑步、看書、看《海賊王》、看《權力的遊戲》、打拳、抽煙、和貓咪玩耍、思考、打坐、學習、在網路上搜集信息這都是我喜歡一個人乾的事情,而且我非常享受這種感覺。


而且就算是要社交的話,我一定是喜歡和優秀的人,而不喜歡和庸俗的人一起。


因為聊天的話我喜歡聊友深度的話題,比如哲學、人生、理想、佛學、諸子百家、經濟、人文、歷史、政治、商業等等。非常討厭和別人說一些特別世俗的話題,真心掉我檔次。


貓黍終得日子會選擇一個soulmate,隱居深山中,過一個神鵰俠侶般的日子,但時不時還可以通過各種工具來傳播我對人類的關愛,喵~


我小時候因為能量太弱,所以不得不和這些人打交道。當時我以為是自己的問題,是不是我自己和大家太不合群了。其實長大了才知道,原來那群人全是傻逼而已。


但是貓黍覺得善良比聰明重要,只要你這個人善良或者重情重義,就算你很笨,我都覺得你是有深度的人,而且我非常願意去幫助你並且和你打交道。


因為真善美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智慧。智慧和聰明從來不是一個東西。


當然最先做到的價值應該是。這個以後我們有機會講,這個比善和美還要更重要。


貓黍最討厭的人就是膚淺和低俗的人,比如世故,斤斤計較,一切向錢看的人。


就算這個人是個億萬富翁,我都能讓他在我面前抬不起頭,我是最看不起為了利益背叛感情的人了。


因為這種人只是金錢的奴隸,也是一切的根源,惡的根源就是恐懼


不懂得話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真正的貴族精神》。


之前看過一個TED的演講叫做《內向者的性格優勢》,可能我比她講的更透徹。


裡面透露了一個信息,其實世界500強CEO一半以上都是內向者,比如比爾蓋茨、巴菲特、喬布斯這些人都是內向者。而且從平均數據表現來看,外向的人是天生的領導者,但內向的人更容易出現更優秀的領導者。


不要在被那些傻逼洗腦了,假如你是個內向者你就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我之前在《人是什麼》裡面談過,人就是世界,人就是宇宙。


人類的意識其實誕生了很短的時間,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潛意識。潛意識才是巨大能量和創造力的來源,潛意識就連接著宇宙的智慧,更連接著神的意志。


內向的人都是更願意傾聽內心的人,相對而言更容易聽到潛意識的聲音,也就是說更容易聽到神的召喚。


所有的藝術家和科學家一定都是善於傾聽內心的人,因為靈感的來源都是來自於潛意識。


天才是百分之一是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愛迪生


謝邀。不談個人經驗,不講故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聊聊內向吧。

結論:

1、內向的性格並不是不好。內向性格也具有外向性格所沒有的優勢;

2、說內向性格不好的人,是受當今商業社會主流觀點的影響;

3、如果你願意,我教你怎麼偽裝成一個外向的人。

沉默的毅力

內向的人一般都會非常隱忍,他們的耐受程度會在外向群體水平之上,有更強大的耐心把事情做到極致。

TIMSS考試(國際數學與科學研究趨勢)是一項面向全球少年兒童進行的、四年一度的標準化的數學和科學測試。考試結束後,研究人員會對結果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分析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在這項考試中的表現情況,他們發現亞洲國家和地區,比如韓國、新加坡、日本和台灣地區一直遙遙領先。例如,1995年,TIMSS考試舉行的第一年,韓國、新加坡和日本的學生獲得了中學數學的最高平均分,來自這三個國家的學生在科學學科上也搶佔了前四名的三個席位。2007年,研究人員考察了在某個國家內有多少名學生能夠達到國際先進基準(達到該基準的學生都是數學界新星),發現多數的佼佼者都來自亞洲國家和地區。在新加坡和香港,40%的四年級學生達到了或超過了這個標準,而在台灣地區、韓國和新加坡,約有40%~45%的八年紀學生還未達標。在世界範圍內,能達到這個基準的人,在四年級學生中只佔到5%,而在八年級學生中則佔了2%。

這個TIMSS考試的有趣現象值得深思。在這項考試中,學生們也要回答一系列與自身相關的問題,範圍從他們有多喜歡科學到家裡有沒有可以塞滿三個甚至更多暑假的藏書量。這份問卷要花費不少時間才能完成,因為它不會被計入最終的成績,所以很多學生選擇了交白卷。回答問卷上的每一個問題都需要有足夠的毅力。而教育學教授厄金·貝的一項研究顯示,那些問題填寫情況較好的地區往往也是考試的高分區。換句話說,優秀的學生不僅需要有解決數學和科學問題的認知能力,還要有一個受用的性格特點:沉默的毅力。

跨文化心理學家普里西拉·布林考讓來自日本和美國的一年級學生做一道無解的題目,要求他們獨立思考答題思路,不得求助於其他同學或老師,從而比較他們放棄之前用在這道題目上的時間。平均來說,日本的學生在這道題目上用了13.93分鐘,而美國的孩子則只用了9.47分鐘就放棄了。只有不到27%的美國學生能夠堅持得像日本學生那麼久,反過來說,只有10%的日本學生在9分鐘左右的時候就放棄了。布林考將這些結果歸結到日本人有毅力這一品質上。

內向和外向並沒有本質上的好壞之分,說到底,它不過是行為人對不同環境的偏好程度和做出的反應不同而已:外向者喜歡湊熱鬧,內向者喜歡安靜地待在家裡;外向者可以很快地融入派對,而內向者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舒展開來……

被小看的內向性格

當我們說內向的人難混社會的時候,不是在說內向性格本身就是劣勢性格,而是在說,在這個推崇領導力、推崇演講技巧和表達能力的商業社會,外向的人能夠比內向的人更吃香。

但是內向者並非一無是處,相反的,內向者身上具有外向者所不具有的潛能——他們的思維縝密,深思熟慮;他們講究細節、洞悉一切;他們善於傾聽,接受多樣化的異意見。他們身上具有沉默的毅力,能讓他們把事情做到極致。

橡皮筋理論和自由特質理論——你想改變的話,可以

美國每年性格重塑的產業可高達120億美元,就是叫你怎麼從一個內向的人通過各種培訓和訓練變成一個外向的人。

內向真的可以改變么?

答案是,可以,只不過你無法打破基因給我們限定好的框架。這就是「橡皮筋理論」。

我們的性格是基因和環境的共同作用下的產物,也就是說,基因會影響我們性格的形成,但是後天的環境同樣也會重塑我們的性格。一個人的身上可同時具備內向和外向的性格,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現出不同的性格。

一個人的性格是由其基因確定好了框架(可參考我的另一篇回答:心理學領域有哪些事實,是人們不願相信的? - 知乎)。一般來說,在幼年表現出高度應急癥狀的人,長大後也越有可能成為內向的人。施瓦茨教授根據卡根教授的實驗,做了另一組實驗,同樣是以那些高度應激的孩子作為觀察者。

數據表明,那些高度應激的性情在長大後也不會消失,即使他們的表現可能會掩蓋過他們內向的性格,但是通過對腦電圖、血壓、心跳等物理指數的分析,他們依然會有內向的情緒。很多高度應激的孩子在長大後成為社會的易變群體,他們在面對新事物時並不只是表面上的驚慌失措,而是從未擺脫遺傳的性狀。

施瓦茨的研究,實質上表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的性格可以延伸,但非常有限。我們與生俱來的性情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無論今後我們的生活境況如何。如今的我們,很大一部分是由我們的基因、大腦和神經系統決定的。

與此同時,施瓦茨的研究還發現,很多高度應激的青少年的性格也存在一定的彈性,這也就證實了一個相反的事實:我們擁有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恰恰可以塑造我們的個性。

這兩個原則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施瓦茨的研究表明,自由意志可以帶我們走得更元,卻無法無限超越我們的基因所劃定的框架。這就像比爾蓋茨怎麼磨練自身的社交界能也成不了比爾柯林頓,而比爾柯林頓無論花多少時間在計算機上也變不成比爾蓋茨。

但是人類的魅力就在於,我們往往可以在特定的時候暫時打破基因的限制,這就扯到了第二種理論:自由特質理論。

利特爾提出了這個理論,認為,混合性格特徵(既一個人可同時具備內向和外向的特徵)和自由特質是共存的。自由特質理論認為,我們天生的因素與文化賦予了我們某些性格特徵,比如內向,但是我們可以在某些「個人核心項目」中超越自己的性格限制。

舉個例子,內向者可以為了他們認為重要的工作、他們愛的人,或者任何他們重視的事情而表現出外向者的一面。自由特質理論解釋了為什麼一名內向者會去參加女兒熱鬧的生日派對,也同樣能解釋為什麼一名外向的科學家可以有條不紊地在實驗室里工作。

當然,我們可控制的自我表達程度還是有限的。部分原因我們稱為「行為泄露」,也就是說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通過我們的肢體語言暴露真實的自我。比如:在某一個時刻,外向者會同別人進行眼神交流,而內向者則會微妙地把視線移開;對於一個有技巧的演講者來說,他們可能會把受眾當成一種負擔,而外向者則會把演講進行得更加有趣。

但是這種微觀層面的泄露不會影響內向者「偽裝」成外向者。研究發現,內向者,尤其是那些可以把自己偽裝得很像外向者的內向者,通常在一個特徵上得分很高,這個特徵被心理學家稱為「自我監控」。自我監控者在不同社交需要的情境下調整自己的行為很有技巧,會尋找一切線索來告訴自己該怎麼做。

榮格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沒有完全的外向,也沒有完全的內向,如果有,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個瘋子。

不要畫地為牢,一味地局限在自己的性格牢籠里,你擁有自由意志,你有能力去改變。去挖掘你性格內的絕大潛能。

以上。


因為外向的人喜歡到處嚷嚷內向不好。內向的不喜歡嚷嚷,結果輿論就被外向的人佔領了。


不好的一定不是內向,而是不負責任地內向。

內向者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自己行為的穩定。內向的人在生活里常常有與人交往太多,感到筋疲力盡,不想和任何人說話,只想自己獨處靜一靜的時刻。所有人一定都有這種時刻,但對內向者特別頻繁嚴重。累的時候真是一種崩塌感,一個字都說不動寫不動,提前計劃的事也無力去做,只想把世界關掉,一個人待著。所以內向者很容易行為不穩定,對別人突然不理不睬,計劃要做的事沒有解釋地不做,不負責任,令人無法信任。

「穩定」這個詞的重要性一直是被低估的。「穩定」代表你有管理自己性格的能力,代表別人能夠預測你的行為,能夠了解你,能夠相信你。再累的時候,該說的話也必須要說,該有的態度和語氣也必須要有,該做的事也必須要做,做不了也要好好解釋並承擔後果。這些話在其它人看來或許有點奇怪,但確實是我作為內向者對自己最重要的誡律。

內向不用改(而且我覺得根本沒法改),但內向是一件需要有意識去管理的事。內向者了解自己,弄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又討厭哪些場合,預測自己什麼時候會感到疲倦,為自己安排足夠多的獨處時間,這些都是一個內向的人成熟的標誌,並且需要持續終生。


沒有不好。我老公性格內向(是真的內向,我朋友以前都覺得他悶,朋友面前話少,我面前話要多一點)。我跟他四年。今年結婚了。

做過婚前輔導。一句話改變了我「你不能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

現實點就是說,我老公內向我無法改變他,我只能接受他。以前我老是抱怨他不夠大方。後來,我經常對他說內向很好啊。很多領導人和科學家研究者性格都比較內向的……其實我老公的內向更多的源自於他的不自信。我只能從老婆的角度去支持他鼓勵他,我也離不開他。後來,這個內向的程序猿,成功的離開了他的公司,工資翻倍了。我們結婚了,買了房。他成為了一個自信而內向的程序猿……

穿插一些小細節讓各位長自信的...以前我老公是學植物保護的(神奇的專業),工作一直不太好。後來13年轉行學的軟體,我們的日子才好起來。13年我剛大學畢業。

嘿嘿。所以內向並沒有不好。我身邊這個內向的男人,比我心細、比我能幹、比我會做飯……這些都是看似外向實則馬虎的我做不到的。

————————分隔線————————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也只有內傾的說法。

評論有說我老公怎麼追上我的。

其實我們在人人網(感謝人人網,qq,移動與聯通等)認識聊了三天就在一起了。沒有追,就是兩個人比較心照不宣吧。

也有覺得我是個好老婆的。
對不起給大家造成誤解了,
我家裡那個內向的人才是標準好老公。
我性格比較……外向(急和爆躁)。

-------------------------------

至於長相.....呵呵

那貨說他要成為一名安靜(內向)的美男子....

被老公看到了要遭打死!!

————————

如果這個內向的人燒得一手好菜、聰明而不自誇,怎麼會有不愛的理由?

想說明的是一定要做個實在的人。無論內向還是外向,有實滿實在的強大的內心。

還擔心好菇涼不來?

————————
虐狗模式【相愛五年,熱戀如初】

祝福每一個內向的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和人~


不好。
我下班走之前有時會不願意和領導再見而是偷偷溜走。這並不是因為傲慢,而是本能地覺得打招呼很尷尬,似乎自己處在一個很可笑的位置。雖然理智上我也覺得這種想法很可笑,但就是情緒上本能第一反應是逃。有時能打招呼大多是在和同事一起走混在人群中才敢,你體會下。我身邊的人可能有些看到這裡會覺得無稽之談,因為我時而侃侃而談似乎口才很好。但那是在對方非常熟悉且話題很擅長的情況下,不巧我擅長的話題不少。但拋開這些談性格本質,我就是內向,迴避社交。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領導會覺得我沒禮貌,傲慢,抑或看穿了我的膽怯認為不可靠,不大氣。也可能根本不在乎我,這些只是內向敏感的我的主觀揣測。
造成我如此分裂的因素在於12歲前我是非常非常非常配的上性格開朗外向熱情這八個字的。然而我預備班即六年級進初中,遇到只能說是天生壞的小姑娘故意使壞,被班級孤立了,一年。雖然沒有遇到今天的校園暴力,也並未最終影響學習或什麼,但性格完全改變了。
因為天生外向渴望情感互動,又帶上後天造成的內向枷鎖,導致在沒有明顯硬傷的情況下,既朋友不多,又沒談過一個月以上的戀愛。很多失去是由於無法控制的內向又敏感自作自受的。
我知道不是所有的內向都是我這種情況,也不敢評判好壞。但起碼我自己,儘管已經快過完第二個本命年了,仍然決心在2017變得更外向些。從主動打招呼開始,從拍集體照人站直挺胸微笑開始,從說話不緊不慢有底氣點開始,默念做好這幾點,不要去想別人眼中的我這個問題。
以上


內向的人不要怕,你可以做的更好


一提到「內向」這個詞,總是給人一種膽子很小,說句話都臉紅,成不了事的消極形象。因為這個刻板印象太深入人心,大家都很抗拒這個詞。

我作為一個內向的人,最不喜歡被人說「內向」。因為在我看來,被貼上「內向」的標籤,表明我是個不合群,難相處的人。

內向的我為了融入集體,總是會極力的否認當前的狀態,為了向大家證明自己不是內向的人,而去做自己不願意或讓自己感到很不舒服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會讓我變得「外向」。所以,其實我是有點兒分裂的性格,有時特別安靜膽小,有時又像神經病一樣什麼都敢說敢做。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其實,生活中沒有一個純粹的內向的人,也沒有一個純粹的外向的人。

人們都是在這兩種狀態中切換,來應對不同的狀況。

很多名人都是內向的人,不喜歡過多的交際,喜歡自己安安靜靜地做事情,常常能做出非凡的成績,是低調的高成就者。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時候,大家把「害羞」直接認定為「內向」,這是不正確的。

害羞,是指對於外界評論的恐懼,缺乏自信、焦慮。
而內向,更偏向於你在遇到刺激時做出的反應。

當某個人總是做不好事情,問他原因時得到的回答是「哎,我太內向了。」

也許,不是內向的原因,而是因為他的害羞造成的。


建議你可以看看這個TED演講 —— 內向性格的力量_網易公開課 http://open.163.com/movie/2012/1/D/3/M84QRVR30_M84QS3ED3.html


要判斷定你是內向者的一個特徵是,跟別人相處一段時間之後,你需要時間來恢復精力、舒緩壓力。

我前兩天看到的一本書《內向者溝通聖經》,裡面的內容簡直可以用「正中靶心」來形容,是的,我是的內向的人,書里說的這些問題我都有。作者珍妮弗-康維勒,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專家。她接觸了成千上萬的內向人士,把這些內向性格的人所遇到的困難歸納為「內向者面臨的四類挑戰」

(1)壓力
不懂得拒絕,超負荷工作,社交恐懼。

(2)眼裡的自己遠遜於別人眼裡的自己
表現出安靜一點,卻被認為你是好欺負;不想說話,卻認為你是愚蠢孤僻。

(3)不懂得經營關係,職業發展將受阻
因為內向,不懂得自我營銷,只能靠邊站,而迴避辦公室政治將錯過關鍵信息。

(4)成為職場隱形人。
不站在舞台中心就沒有機會,過於低調想法沒有人關注。

從小到大,因為內向的性格而給我造成了很多困擾。而在步入社會之後,面對多方位的競爭壓力,我決定正視這個問題,直面困難,尋找解決方案。


解決「內向者面臨的四類挑戰」,可以採用作者提出的「4P法則」

準備Preparation
展示Presentation
推動Push
練習Practice

-1-
準備工作越充分,應對越自如。

因為準備工作是自己在私下完成的,沒有暴露在眾人面前的慌亂,很適合喜歡安靜做事的人。在這個階段可以盡量多的收集信息。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他每次要上台之前,都會自己在白紙上把要講的內容列出大綱,將其中的關鍵點圈出來。排好邏輯順序,先講什麼後講什麼。

並且會帶上提示卡,他說因為有可能會被緊張情緒干擾思路,這時候就可以看一下之前準備好的提示卡,快速回到狀態。

-2-
展示,贏得好感的技術。

我媽常說,不僅要肚子里有貨,還要能表達出來。不然就成了「茶壺裡裝湯圓——有口道不出」。

要讓別人接受你的觀點,必須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

通過跟說話對象之間建立一種聯繫,可以通過磁性的聲音(聽起來很舒服),或是肢體語言來塑造個人形象。

一場糟糕的演講,講話者通常是說話慢吞吞,「嗯、額,這個」之類的語氣詞不少,聽眾聽一會兒就會感到不舒服。

而在《中國詩詞大會》中,董卿富有情感的聲音和良好的體態,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沐春風,聽她講話完全是一種享受,那麼聽眾就特別願意繼續聽她講的內容。

-3-
推動,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人如果只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那他永遠都不會進步。

所以想要自己能夠不斷的提升,必須要走出舒適圈,認真提升自己的技能。

怎麼走出去?

可以通過書籍、課程或是跟某方面的專家熟手學習,來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大多數人害怕走出去,害怕面對有可能的失敗。

其實,只要邁出第一步,比起過去的你,已經是一種進步了。

-4-
練習,創造機會,不斷提高。

想要熟練掌握一門技能,除了多看多學,很重要的一點是大量的練習。

練習很困難,也很枯燥,但是這是提高能力的唯一途徑。一萬小時理論,適用於每一項技能的習得,日積月累才能將其運用自如。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以前在學校時,為數不多的幾次上講台發言都是草草收場。

仔細分析一下發現,如果當時的我能夠按照《內向者溝通聖經》中的「4P法則」來設計發言,肯定可以完成的很好。當然,現在的我可以淡定地在眾人面前說個不停,是因為我有意識地去克服自己的緊張情緒,走出束縛自己的圈子。

內向的人更願意獨處,獨自安靜地思考問題。很多時候,富有創造性的思想往往是由內向的思考著提出來的。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內向,沒什麼不好,這只是一種性格。性格並不代表自己就不能做出驕人成績。內向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利用這份安靜的力量,大膽地探索自己的可能性,邁出第一步會發現世界豁然開朗。

==============

感謝閱讀,每周一本書,每天一集TED。

歡迎點贊留言喲~


不再長篇大論,簡談以上評論中我的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性格是有好壞之分的,氣質類型才沒有沒有優劣之分。
性格是有好壞之分的。
勤勞是好的性格,懶惰是壞的性格;
正直是好的性格,虛偽是壞的性格……
所以性格並非無好壞之分。

大家所說的沒有好壞之分的是氣質類型,是性格形成的神經基礎,是先天的傾向性;例如膽汁質的氣質類型後天容易形成果斷、勇敢的好的性格,也有可能形成衝動、冒失不好的性格。
這一方面的知識請大家自己百度性格與氣質。

二、內外向是很難定義的性格特徵

每個專家每個人對內向性格具備的特徵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說得再具體一點才有辦法討論,例如退縮迴避是不好的,但是專註自製是好的,而這些都很經常被人認為是內向性格的特徵。光就「內外向」無法討論好壞。

三、氣質類型中的「內外傾」是沒有優劣之分的

如果討論的內外向是氣質類型中的內外傾維度,那內外傾是沒有優劣之分的。內傾的氣質類型容易形成內向性格,外傾的氣質類型容易形成外向的性格。如果內傾的氣質類型形成了消極自卑的性格,外傾的氣質類型形成了冒失衝動的性格,那麼我們說先天氣質類型沒有好壞之分,而後天形成的性格有好壞之分,很明顯消極自卑,冒失衝動都是不好的。

四、真正讓人頭疼的是不穩定的氣質類型形成的不穩定的性格特徵

內向而穩定的人,表現為安靜,但性格很溫和,心態也很健康。
內向而不穩定的人,同樣表現為安靜,但是內心卻容易焦慮,多愁善感。

外向而穩定的人,表現為好動,但熱情好客,樂觀開朗。
外向而不穩定的人,同樣表現為好動,但是容易生氣憤怒,具有攻擊性。

所以內外向本身沒什麼大問題,不穩定的性格特徵才讓人頭疼。

五、更讓人頭疼的是既內向又不穩定

外向而不穩定和內向而不穩定都表現為攻擊性,前者對外攻擊後者對內攻擊。

外向而不穩定者對外攻擊至少有個宣洩的過程,可能傷害別人,但自己至少氣順了一些,自己心理健康了只是可能讓別人心理不健康;內向而不穩定的人傾向於對內攻擊,有事也不說出來,鑽牛角尖,最後憋出內傷來。

我的結論是,內向性格好不好這個問題沒有討論價值,性格穩定性可能才是好壞的關鍵。

回頭看看,結果我又長篇大論了……看來習慣(性格)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改的。


我是一個內向的人,偶爾還會感到抑鬱。偶爾,當我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內向」二字的時候,會感到更加鬱悶,因為我看到了很多求助帖:「我很內向該如何談戀愛?」「我很內向該怎麼找工作?」「我很內向該如何與人相處?」或者是「如何與內向者打交道?」「一個內向的人如何變得外向些?」


內向是一種病嗎?醫院好像沒有這個科室吧。但從這些提問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很多人,包括內向者本人認為內向的確是一種病。內向者總是與社交焦慮、求愛焦慮、求職焦慮等等聯繫在一起。

很久以來,我也陷入在類似的焦慮中。看到美麗的姑娘,我也想去搭訕;看到朋友們,我希望談笑自若;看到崇敬的人,我希望走上前去和他們自如交流。即便是現在工作多年,還有很大的溝通障礙。我渴望關注,又害怕關注。別人的關注少了,就感覺周邊的氧氣變得稀薄;別人的關注多了,又感覺烏雲壓頂。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我讓自己站在角落裡,又莫名地希望大家把目光投注過來。


很多人會過來安慰,沒事的,內向沒什麼的。聽到這種不咸不淡的話,我會更加確認自己是病人了。然後對方就會說,你可以大膽一些、放開一些、積極一些,過一段就會變得開朗了。——這種話有意義嗎?從一個內向者的角度來說,我極其討厭類似的話語,他們根本不知道內向者到底在想什麼?我到底在想什麼?有時自己也不甚明了。


有人從「科學」的角度說內向者還是有很多優點的,比如遇事沉著、善於思考以及極深的自我洞察。人們會說內向者是懂得思考、明辨是非但又從不夸夸其談的人。在合適的環境中,內向者就可以發揮他們注意力集中、思維縝密、情感細膩深厚等特點,也會取得一定的成就。請注意,是「也會」和「一定的」。


所以,我就在想,為什麼自己會是內向的?內向者的焦慮從何而來,該如何緩解呢?

肯定有生理因素。有研究說胎兒期嬰兒就表現出了愛安靜與愛哭鬧兩種不同的特質。這或是基因所確定的,也或是血液性格學中所說的。「血液性格學」把人的體液分為四種類型:多血質(開朗)、黃膽汁質(性急)、黑膽汁質(抑鬱)、粘液質(遲鈍)。很顯然,後面兩種就屬於內向性格。對於這種分類方法,現代醫學是不以為然的。然而,這種論調也影響了後來的性格研究,比如九型人格:1、完美型; 2、助人型; 3、成就型; 4、自我型; 5、理智型; 6、忠誠型; 7、活躍型 ;8、領袖型; 9、平和型。可以推斷得出,2、4、5、6、9很容易被認為是內向的性格。不管是哪一種因素,我們可以傾向於這樣認為,內向、外向是天生的,正如男女性別是天生的一樣。


肯定有文化因素。很顯然,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慾望蠢動的時代,外向似乎是一種美德,人們也總愛逼迫內向者變得活潑一點,但這種逼迫只會更加的傷害他們。因為內向者本身就是敏感的,他們在乎別人的評價和期待,但是越在乎就越緊張,就越沒有辦法外向起來。幾乎每個內向者都有被逼迫、強制、斥責的經歷,這些壓抑的能量、積攢的憤怒哪裡去了?可能還在內向者居住的洞穴里,埋藏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所以,很多內向者反而喜歡走極端,那是因為壓抑的太久了,必須有一次泄洪。


肯定有家庭因素。很奇怪,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非常強勢,他們希望孩子小時候要聽話,長大了反而希望他會講話。與此類似,還有很多矛盾的要求:比如上學時不讓談戀愛,畢業後馬上領一個理想對象回家;小時候不讓多管閑事,長大了卻能突然具有領導才能;小時候不許招惹是非,長大了卻能勇敢或者創新不斷;小時候不許和小夥伴玩耍胡鬧,長大了卻能左右逢源呼朋喚友。——當然,我不是說內向者應該去憤怒地指責父母,而是說存在著這樣的因素。但內向者肯定壓抑了類似的憤怒,如果真是這些原因導致了人的內向,那可能這個人就不是真的內向,起碼不是天生內向。


性情沒有好壞,這幾乎是常識。當一個內向者享受他的寧靜,旁人過來自以為是的進行打擾,以為負有改變內向者的責任的時候,悲劇就會不可避免的發生。很多內向者是平和、溫和的人,他們本可以不用焦慮,是外在的不懂尊重製造了他們內心的波瀾和憤怒。


以上所列的原因都有一些道理,但我一直沒有找到特別令我心悅誠服的解釋,直到前幾天閱讀心理學者武志紅論述內向成因的文章。


武志紅自述說自己是一個孤獨的人:「被索取時不懂得拒絕,該索取時卻說不出口,並且根本就不想索取。這樣一來,每多建立一個關係,對我而言,整體上意味著損失。那麼,為了自我保護,我最好少建立一些關係。」也就是說只付出不索取,就是很多人變成內向者的一個常見原因。這段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內向者是用內向來「保護自己」


武志紅接著分析外向者,「為什麼習慣索取的外向者受歡迎?因為,外向者主動和你交往,而且看起來喜歡和你交往,這證明了你是「好」的。極其外向的人,極其有感染力,所謂的感染力,我想就是一個信息的傳遞——『我喜歡你們,所以你們是好的。』」也就是說內向者一般自我價值感很低,他們內心深處都有一個硬殼用來保護自己,但他們其實是希望別人來敲開他的內心的,這個勇敢的敲門者通常是外向的人。「外向者讓我們覺得自己更有價值,於是我們更喜歡外向者。」


接下來就談到內向和外向的關係,武志紅說:「任何一個關係中,都有保持付出與索取的平衡。所以,一個主要習慣付出的人,勢必要和一個習慣索取的人在一起,關係才能平衡。反過來也一樣,一個習慣索取的人,更傾向於和習慣付出的人建立密切的關係。並且,付出一定會有情感上的價值感,而索取一定會有內疚。於是,內向者容易清高,而外向者則容易成為被譴責的靶子。」

那,一個內向者究竟應該如何「治癒」自己?

其實答案已經非常明了,那就是「學會索取」,而且還得是坦然地索取。我們甚至可以說,內向者其實就是不知道怎麼索取的人。如果你只知道付出,而不知道索取,不但是害了自己,也令他人內疚,其實也是傷害了對方。這種索取,可以是物質上,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只要你覺得需要,就要勇於開口,而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壓抑自己。

內向者,不要放棄「治療」啊。(完)
/
/
/
/
/
【也留一個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九號花匠(jiuhaohj),撰寫日常隨感,願者上鉤 】


性格為什麼要分好與壞呢?

我的性格也很內向,
我從小就沒有太多好朋友,
我從初一開始寫日記,寫到今天,從來沒斷過,
我很少和女孩逛街,
我中午從來不和同事一起吃飯,
和我媽在家裡我都把房間門關上,自己在房間里蹲,
我可以一天不說話,在家裡寫字看書看電影待一天,
我有時候會坐在沙發上自言自語,邊說邊想,做一個小時的自我演講,
有時候會躺在床上發獃,想事情,一躺就是一個小時,
比起和別人的交流,很多時候我更多是自我內心進行潮汐活動,
我經常想起來做一件事,就自己一個人出門去做。

我也是一個適合交際的人,
和陌生人,和上級,同事,親友老年團,好朋友,同學朋友,相處都毫無障礙,
也能做好社交化部分的工作,
在公司里蠅營狗苟,在夜店裡蹦躂跳舞,在酒吧里搖頭晃腦,
在文傳行業里攻克甲方,管好丙方,
在朋友里活躍炒熱氣氛。

性格內向真的不好嗎?
我並沒有覺得不好。
外向在輸出,內向在導入,生態平衡之下,都是上好佳~


家裡表妹已經到了小學升初中的年紀,最近家裡談起表妹,舅媽就說:什麼都好,就是性格比較內向,擔心將來沒有什麼出息!

家裡親戚大多都還在農村,勤勞努力地經營著自己的小日子,不算清貧但也過的並不容易,長輩們一輩子兢兢業業,深知生活不易,也深知這個社會嘴巴活絡,處事圓潤的諸多好處,也難怪舅媽如此擔心。

我問了下表妹的成績,現在一直都在年級前十,平時也比較聽話,不過性格確實比較內向,屬於見人話很少的類型。

聽著舅媽說表妹的事情,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經歷。

我也是屬於從小性格很內向的那種,其實哪怕現在也依然會比較喜歡一個人獨處。父母都是農村小學的老師,也是屬於「老實人」的性格,不擅交際,半輩子都在最基層的鄉村,守著微博的薪水,並無太大的成就。

同時又是家裡的獨女,這在當時的農村就是一件大不孝的事情。但是無奈當時趕上計劃生育,父母又是教師,所以頂著壓力,家裡沒有要第二個孩子。

從小我的生活便是在眾人很惋惜的眼光中長大,惋惜我父母沒有生男孩,惋惜我的性格太過內向,從小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便是:「這麼老實,將來讀書走上社會怎麼辦啊?」長大點後,聽到這句話心裡很是不服氣,但是也不知道如何反駁,內心彷彿也多少受此影響,覺得自己一定要改變自己,變得外向些才好。

可惜日子並沒有那麼多機會讓你去想那麼多,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學業的壓力基本上佔據了所有的心思,加上自己並不是屬於天賦特別好的,所有讀書基本耗費了我所有的和時間。

但從精神層面來說,12歲-18歲整整6年的時間裡,我都處在一種極度內向和極度自卑的狀態中度過的。當時班上有很多家境殷實的孩子,不僅成績很好,而且性格開朗,穿著班尼路、真維斯的衣服(原諒我,當時在那個小市裡,在我那個年紀里,真的認為是很好很好的品牌了),充滿活力,彷彿就是高上雲端的一群人。而我成績雖然還過得去,但是基本是 付出了全部的努力獲得的,而且受家境限制,眼界很淺,比較「土」,當時風靡的cd、歌星之類,我基本一無所知。

在那個年紀,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價值觀的衝擊,我一度認為那些人很酷,非常想買一件牌子的衣服,不敢和同學說自己的家是農村的,等等。當時我回家看到自己家的房子和環境,會覺得非常無力,心裡也經常很煩悶。當然,現在我知道當時的狀態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價值觀正在矛盾中逐步形式,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實力和自己的渴求不匹配造成的。但是當時我的父母沒有能力來解決我心理的這些問題,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是好。總之,我一度覺得自己非常差勁,性格內向將來肯定沒有出息。變的越來越不喜歡說話,也經常莫名的很苦悶。

不過幸好,雖然我心理很矛盾很衝突,但我還是壓抑住內心的小怪獸,仍然保持了努力的學習態度,然後那年高考,順利考上了一所知名學校。

大學生活,應該說徹底解放了我的內心。接觸的人開始多了,眼界也開始逐漸開闊。想做的太多,學生會,社團,加上學業的壓力,我的世界彷彿一下子打開了,聽了很多的知名學者講座,接觸了很多迥異的課程和迥異的人。後面遇見了現在的老公,一切的一切,佔滿了我的時間。雖然我仍然還是那個性格超級內向的我,我也確實發現我從小受到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鍛煉較少,導致很多事情做的比較糟糕。但是我開始慢慢發現,性格內行並不是阻礙你前進的障礙,真正阻礙你前進的是一個人做事情的思維和條理能力、資源整合能力、以及應變能力。只不過很多人認為性格向會導致資源整合能力欠缺,但是事實證明,這並一定是正確的。因為我周圍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不喜說話的學霸天天自習室實驗室,畢業留美髮N篇sci並留任名校,不擅言辭的程序員參加各種國際大賽畢業就拿到年薪30w+的offer,看起來很悶的人其實只是和你沒有話題,其實別人可能是論壇版主,可能是攝影達人,等等等等。所有這些人表象也許木訥,但實質有一顆堅強的內心,在人生的路上向著自己的目標堅定地前行。決定人生格局的是更深層次的個人實力,這個實力往往是時間日積月累,忍受無數孤獨寂寞,最終量變產生質變的結果。

然後我又回溯想我的親戚,我的父母,他們的一生,學歷太低、性格老實只是個人內在實力欠缺的一種表象,缺乏人生的方向和改變的勇氣,缺乏堅定執行的毅力和耐力才是一輩子苦悶的源泉。

想起有次看楊麗萍的專訪,主持人問她:「你的性格,不擔心會得罪人、不選你上場嗎?」楊麗萍當時很霸氣的答道:「不會,因為我就說跳的最好的。」當一個人的個人實力已經不需要靠外在來證明的時候,就可以拋開世俗的很多事情了。而這一句輕描淡寫的「我是跳的最好的」背後的艱辛則是多少年的苦練,甚至放棄女人的生育為代價。

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家裡長輩又開始擔心我的性格、加上家裡又沒有背景是否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不知道如何緩解長輩們的這種焦慮,只等一切塵埃落定我順利進入一家央企後,我告訴父母,我周圍的同學很多都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很好的工作,不用擔心你的女兒。

現在工作已經一年多了,身在央企,公司也是各種關係戶。但是有幸遇到了比較好的領導,讓我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接觸不同方面的工作,接觸不同的人。不否認這樣的企業里家庭背景的光環,但是大部分走上關鍵崗位的人都有著卓越的邏輯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這些人中也有相當部分學歷一般、背景沒有,也是從相當基層的崗位一步一步不斷充實並成就自己。之前聽很多人說國企、央企的黑暗腐朽與沒有機會,我現在反而會更加客觀地看待可能只是自己實力不夠、眼界有限,看不到更深的格局,也反而更加相信越努力越幸福,金子遲早會發光的道理。

再回頭看看當年讀書時那些我認為在雲端的人,我突然發現現在的自己已經可以很平淡的看待這些問題,至少已經有一定的實力讓自己不再像當初那樣深陷自卑而無所適從。我也很相信肯定有一個很好的未來在等著自己,正如有一個很好的未來在等著表妹一樣,不用著急,不用擔心。

所以,感謝那個內向而努力的自己,其實命運給了你更少的誘惑,給了你更多的機會!


我覺得,大多數人對內向的誤解都太深了:

內向是個貶義詞嗎?


經常看到一些雞湯文,教一些如何讓內向者變得外向的方法,實在是大大地曲解了內外向的概念。要強調的是,內向並不意味著害羞、不合群、冷漠。而且,這種性格特質是無法改變的。

Susan Cain給過一個定義:內向是平和地應對世界的方式。

內外向的差別完全不在於是否健談、活潑、開朗。區分內外向的唯一標準,是看他願意獨處還是與眾人相處,當然,親密朋友除外。

外向者傾向於人際交往,在社交聚會中感到快樂,願意與他人共處而不是獨處,在其他人面前精力充沛,而在獨處時變得平淡或感到無聊,並且更願意與別人討論而不是獨自思考。內向者傾向於安靜的、深思熟慮的,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他們在獨自的活動中感到快樂,比如看書、寫作、編程,等等。

想要說明的是,沒有絕對的「內向者」和「外向者」(文章是為了簡單易懂,暫且用這兩個詞),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偏內向」和「偏外向」,每個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方式會不同。如果有一個純粹內向或者純粹外向的人,那他應該在精神病院。

並且,即使你發現一個人的性格是偏內向或者偏外向的,也並不代表你就已經認識他了,內向和外向只是一個很粗淺的分類。所以,如果你想要認識他,不應該只根據內向這個標籤。

外向者為什麼更容易被偏愛?


既然內向跟外向只是不同的應對世界的方式,那為什麼外向者更容易受到歡迎呢?

當今社會,我們面臨人口激增、節奏加快的現實,對我們而言,其實並沒有時間跟陌生人有什麼深入交流。我們需要在30分鐘的面試裡面判斷一個人,在5分鐘的相親裡面決定是否繼續交往,甚至連學校招聘也會看重社交經歷。所以,善於侃侃而談、喜歡與人相處的外向者更容易脫穎而出,更容易讓別人看到自己的閃光點。而喜歡深思熟慮才會拋出觀點、熱愛獨處的內向者的才能卻並不容易被發現。

但是,從長期來看,在深入接觸之後,內向者往往會顯現出自己的優勢,這就是內向者的力量。

內向者的力量是什麼?


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角度來看,內向的人比較不會推銷自己,所以安靜的性格讓他們可以更多思考、更加有同理心、更加敏感,從而能夠更容易地理解別人,這種優勢能夠彌補內向所帶來的不利因素。具體來說,內向者的力量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自我獲取精力

我們前面說過,內向者與外向者心理上的能量來源是截然不同的。外向者傾向於從他人身上獲取能量,歡樂熱鬧的氛圍、相談甚歡的溝通,都可以讓外向者感受到能量。而內向者則傾向從獨處的環境中自我療愈,能夠在自己構建的獨處環境中獲得安全感,自己開導自己,從而恢復狀態,自動補血,而不需要藉助外部的力量。

高超的理解力


Susan Cain說,內向者天生善於把注意力集中於內在的精神世界,這使他們擁有高超的洞察力與理解力。他們善於將外部信息進行整理吸收,變為自己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全盤接受或否定。而外向者,對於外部信息的利用能力相較內向者更弱,容易淺嘗輒止。所以,往往在頭腦風暴中,外向者會不停地擺出自己知道的信息,而內向者則惜字如金,反而更容易獲得大家的重視和認同。

優秀的領導力

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津巴多教授表示,內向者經過鍛煉,會培養出不同於外向者的獨特領導力。內向者通常在工作中更願意放權,更容易做到結果導向。這種充分授權會激發團隊的主動性和創造力。他們比外向者更懂得傾聽,也更信任下屬。

研究顯示,當員工處於一個消極的狀態時,外向的領導做出的業績會比內向者更好;而對於那些積極的員工而言,內向的領導帶領團隊做出的業績會比外向者更好。顯而易見的原因是,外向的領導者比較容易激發員工的活力,但是內向的領導更能傾聽下屬的意見,激發他們的潛力。

那些關於內向者的標籤是對的嗎?

其實,我們對於內向者貼的一些負面的標籤,大部分都是誤區。

誤區1:內向者很害羞

害羞和內向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內向者只是不喜歡為了說話而說話。

誤區2:內向者缺乏激情

內向者更傾向於在人群中控制自己的情緒,悶在心裡,即便外表看起來有點冷漠。所以,外向者千萬不要產生誤會。

誤區3:內向者不喜歡團隊合作

內向者往往能很好的獨立完成任務,大家就會覺得也許他們不喜歡團隊合作,這是誤區。在人堆里,如果別人聽不到自己的意見,那麼內向者就會表現得非常安靜,但是在小範圍人群中,他們往往會更加突出,只要想法能被肯定,他們也會非常享受這樣的工作環境。

誤區4:內向者不喜歡說話

不是內向者不喜歡說話,而是他們更喜歡傾聽。內向的人總是字斟句酌,認為閑聊很浪費時間。但是一旦遇到感興趣的話題,他們會更加樂意與你深談。

誤區5:所有內向者都不善於演講

有些內向者也許不喜歡在人多的場合發言,然而有些卻天生就是演說家。內向的人通常會花更多的時間來準備演講和發言,而不是「想到哪說到哪」。馬丁路德金、甘地、林肯,等等,這些擅長演說的人都是內向者。預告一下,下一篇文章,圈主會專門談談內向者的演講技巧。

誤區6:內向者總是喜歡一個人待著

確實,內向者喜歡在安靜地場合充電,不過,他們也需要人際交往,也享受別人的陪伴。

誤區7:內向者容易焦慮

恰恰相反,相比外向者而言,內向的人更容易平靜,哪怕是在重壓之下。

誤區8:內向者當不好領導

我們在前文已經闡述過了,這反而是內向者的一個優勢。

誤區9: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更快樂

快樂跟內外向沒有關係。

內向者可以轉變成外向的人嗎?

不可以,我們沒辦法改變自己的性格特質。

但是,我們擁有對自己性格的調整能力,當然,這種調整並不是對內向性格的否定,而被稱為自我監控能力。

基因和環境決定了你是內向者,但是你仍然可以在某些事情中突破自己的性格限制。比如,那些你認為有意義的、可控的、沒有太大壓力的事情,這些事情值得你對自己的性格做出突破,耗費一些能量。這種超越自己性格特質的能力稱為自我監控能力。自我監控能力是一種讓自我去遷就情境的行為,是一種站在他人立場上的謙遜的行為,意味著對環境做出讓步,而不再只關注自己的需求。


然而,要注意的是,自我監控表現的並不是一個真實的自己,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會十分耗費能量,你可能要經常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去摘下自己的面具,做回自己,好好休息一下。這就是我們說的,性格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綜上所述,內向者,如果能夠具有很強的自我監控能力(大白話就是:你可以扭曲自己……),那麼優勢比外向者更加明顯。


作者:迎刃
鏈接:內向、不善社交的人如何建立人脈? - 迎刃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我提出一個不同的角度給大家參考一下。

你需要首先確認你到底是不是真內向,如果是你是假內向,那你的社交方式會有不同。

前幾天一個諮詢者向我提出一個疑問,他說他的一個朋友勸告他,如果他本身是內向的,喜歡獨處,不要強迫自己不斷去社交,去和別人說話,讓自己舒服就行了。強迫自己變得外向,就是不認可本身的內向的自己,反而顯得不外向,覺得沒必要和別人刻意社交,《內向者優勢》這本書也是這樣說的。


而我的理念是鼓勵內向者大膽去社交,增加自己的人脈和異性資源的。


他覺得互相矛盾,很困惑,不知道該聽誰的?


那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內向者到底要不要變得外向?


是不是內向者變外向了就相對容易社交了。我答案是肯定的。


《內向者優勢》裡面提出的一些觀點我非常的贊同。

《內向者優勢》里提到內向者和外向者有三個不同特點:

1,對刺激的反應

內向者對外界的較少刺激有較大的反應,所以他們要盡量減少刺激,減少因此帶來的能力消耗;

外向者卻相反,他們對刺激不敏感,總是主動尋找更多外界刺激,例如社交聚會。


2,精力的恢復

內向者好比充電電池,因為消耗很快,所以也需要花很多時間獨自靜一靜,哦不,是靜靜的充電(我比較喜歡靜坐冥想);

外向者好比太陽能電池板,他們從與外界的接觸中獲取能量(社交、聊天等),能量消耗慢。


3,深度和廣度

內向者喜歡深入的鑽研問題;

外向者喜歡了解廣泛的事物,深度卻不夠。

但我有不同的看法。


在這本書里,提到的內向是如何形成的原理,主要歸因為遺傳基因、生理激素、大腦神經等生理的天生因素。


而我經過和超過5000人以上的情感諮詢者接觸,以及與看我文章、電子書的大量受眾交流發現,很多人的『內向』並不是天生的。

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天生就內向呢?這裡問內向者4個小問題。


做一個簡單測試。不是100%準確,只是一個粗略測試。

做一個簡單測試。不是100%準確,只是一個粗略測試。

做一個簡單測試。不是100%準確,只是一個粗略測試。


(沒辦法不得不重複3次,某些朋友就是不仔細看就亂噴。)

1,請認真回憶一下,你年紀非常小的時候是外向還是內向?(活潑或老實)


2,你發自內心的問自己,你是否想交朋友嗎?渴望與人接觸交流嗎?想認識更多異性嗎?(即使你嘗試失敗過)


3,你是否有迫切改變自己現在困境的意願?


4,你是否伴隨自卑,心理素質較差,阻擋了你接觸外界。

如果你的答案是:1,外向活潑;2,3,4題的答案:是。或者只有一個『是』。


那你偏向於『假內向』。


雖然這個測試不會非常嚴謹,但能大體可以了解你內向的情況。

雖然這個測試不會非常嚴謹,但能大體可以了解你內向的情況。

雖然這個測試不會非常嚴謹,但能大體可以了解你內向的情況。


重要的事情說3遍。

可能是由於是《內向者優勢》的作者是歐美人,他們的小孩的教育方式和壞境和中國有非常大的不同,歐美的教育是鼓勵個性發展,不打罵,不打壓,講究溝通。


而中國的教育環境(家庭、學校)大部分是壓抑個性的。根據弗洛伊德提出的「童年陰影」理論,認為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從小就被要求不能調皮搗蛋,要做一個聽話的孩子,一吵鬧就會被訓斥或被打,剛開始還是會繼續吵,但隨著時間推移,年紀變大,吃到的苦頭夠多(斷零錢、體罰打罵等),慢慢也就被馴服了,就像動物園裡被拔了牙的老虎被大媽騎著拍照一樣無奈。


上學時都被要求帶紅領巾,不帶就要被記過,被要求穿難看的校服、要求剪統一的頭髮型。有些家庭父母經常吵架、離異、肆意打罵教育孩子等等這一切,都是在無形中壓抑了的個性,漸漸的,你由原來天真活潑開朗被迫影響和改造成了不愛說話、不敢表達自己的『內向』性格。

這剛好符合「習得性無助」的原理,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

回到開頭諮詢者的朋友那番觀點,我認為他既是對的,但又不對。


如果他天生就是內向的,並且沒有改變的意願,那按照《內向者優勢》的理論來認知自己的優勢,是完全沒問題的。


但如果你根據前面的小測試,了解到自己並不是天生內向,那是不是就不適用這套邏輯了呢?


作者可能不了解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多人會內向,以及內向的原因,所以沒有提出假內向的說法。


這也就不奇怪,那些看了《內向者優勢》的人,在沒有辯證的思考的情況下,就全盤接受了他的觀點,並認為既然自己是內向的,那就老老實實完全接受內向者的行為模式來生活吧。


我於是讓諮詢者詢問一下他朋友那4個小問題,給出的答案和我預期的一樣,也是假內向。諮詢者朋友還說,他只想交可值得交往的朋友,這句話本身就存在問題。什麼樣的朋友才值得交往呢?你不先去擴大社交圈,認識更多的人,是無法篩選出適合自己的朋友的。

這有點像,在封建社會裡,如果奴隸接受了他們天生就應該被奴役,那他們永遠不可能翻身做主人,永遠都被別人欺壓,永遠沒有公平。


如果沒有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能有種乎,就不會有秦王朝的覆滅。


如果沒有馬丁路德金為黑人民權運動做出吶喊:I have dream 。那可能打破種族歧視的的壓迫不知道會延後多少年。

既然存在假內向這一情況,同時很多人的內向都是在後天的成長環境影響中被改變的,那由此可得出,你如果有強烈的意願想改變,想變得外向,或者說變得相對活潑一些,這是有可能的,是可以通過外部環境和某種訓練方法來改變這一點,並且並不違反本性,因為你天生其實就是活潑外向的性格。


那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你符合這個前提,你是否願意一輩子做一個內向的人?那為什麼不去改變呢?為什麼要甘願做一個無法活出真實而精彩的自己呢?


我可以說說自己的例子。

我影響中,慢慢開始變得內向是從小學4年級轉學到了一個新學校,不適應新環境,不適應老師的教學方法(打罵體罰),成績開始變差(轉學前,我的成績還是不錯的,在班裡是排前列的),甚至厭惡學習。


父母沒有在此時採用鼓勵和實質性的提升成績的方法,而是選擇了對一個三觀還未形成的小孩子採用激將法——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你應該多努力等等。處於成長和青春期的孩子都是有叛逆和逆反心理的。這種方式只起到了反效果。


然後,從小學升初中時,開始張青春痘,直到大學畢業後才慢慢變好,但這在我整個青春期成長過程中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讓我感到自卑和不敢表現自己,這對我的自信也有非常大的打擊,而『內向』的表現就是這些因素的綜合結果。

我估計很多朋友也有和我類似的境遇。


那我是如何從自卑內向不愛說話,變成了現在不但自信交際廣泛異性緣廣,還能同時幫助更多的人改變的呢?


也許是久病成良醫,也許是命中注定,也許機緣巧合,上天讓我幫助別人之前,自己先經歷一遍磨難,經歷大量的學習研究與實踐。不對啊。我怎麼好像變耶穌了。。。沒有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意思。


最後總結和說說改變假內向的方向吧,之所以不是『方法』,是因為改變假內向變得相對外向活潑是一個系統工程。絕對不是你今天看了我的文章,知道了理念,就能馬上改變的。


『知道』和『學會』是兩回事,『學會』和『做到』又有一段很長的距離,從『做到』到『做成功』可能是最需要耐心和毅力才能突破的關卡。就像你看了無數的減肥健身方法,但從來沒認真執行過,那就不可能成功。


而改變,需要進行扭轉錯誤行為的系統思維升級,加上一套有效且可複製的行動指南。


這裡我給出一套內向的人如何在社交場合快速打開自己狀態,融入社交環境的簡單方法。


這個方法我屢試不爽,也教過很多內向的人使用過。


一般外向、能量氣場強的人,在任何社交場合都能非常快的融入大部分的社交場合,你回憶一下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朋友,或者是否看到過類似這樣的人在聚會上如魚得水,感染著周圍的人,氣氛非常活躍,大家都很開心?而自己很想這樣做,卻發揮不出來?

如果你不是外向的人,如果你不是氣場強的人,一般人都非常難做到,這是一種內在的能量,可能你看不到,卻可以感受到。就像七龍珠里的超級賽亞人,在變身前戰鬥力很一般,但每次爆發後就瞬間爆表,全身泛起的黃光。強大的氣場會讓你感覺有一種被陽光照耀著的溫暖。


我無法讓你馬上從內向變得外向,無法讓你馬上氣場變強。卻可以告訴你方法,如何短時間內通過調節「能量」來達到一種比較「嗨」的狀態。這種狀態可以幫助你快速融入陌生社交場合。我已經體驗過無數次,而且也教給過我朋友和學員,屢試不爽。

這種「嗨」其實因為你某種程度上進入了 「狀態」,從生理的角度上,是你體內通過外部的刺激產生了「腎上腺素」,它於是繼續反過來刺激你的大腦,讓你進入一種「嗨」的非常規情緒,這時候你的精神是處於高度興奮和高速運轉的過程,此時的你會變得很本能,你的語言、行為都或多或少不由自主的聽從了本能的驅使。


比較常見的例子,你喝了酒,但又未醉的時候,處於興奮狀態,你會經常做一些你平常做不出的行為,具體就不舉例了,請各自回憶自己或朋友喝醉後的各種行為,自行腦補。


我這裡指的「狀態」在社交上可以狹隘理解為,你就是快樂的源泉,像某些廣場的音樂噴泉一樣,給路人遊客帶來賞心悅目之感,每一次的噴薄而出都會帶來人們的歡呼雀躍,甚至是人們冒著被淋濕的風險或直接就想濕身的跑到噴泉中嬉戲,樂在其中。你如果也能做到這點,你也可以像噴泉那樣,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並邀請別人加入你的歡樂中。

而你如果不在狀態,你就無法傳遞你的熱情、能量給對方,也就是你需要向別人尋求快樂的時候。這時你的狀態就會表現為「比較拘謹,不太主動融入聚會中。

大家在明白有這種狀態後,那如何進入這種"嗨『的「狀態」呢?

我這裡告訴大家1個快速的方法!同時還有5個長期增強的方法!

立竿見影的快速方法:

剛才我說過進入「狀態」是因為體內通過外部的刺激產生了「腎上腺素」。而想讓身體快速產生這種反應,你可以提前「熱身」。如果你不是個能量足的人,也需要熱身,讓身體產生適量的激素。

熱身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身體上,進入社交場所前,估算可能還要走個5-10分鐘的路程,你這時可以一路慢慢小跑過去。或者,假設活動場所是在比較高的樓層,你可以不做電梯走樓梯上去,或者走幾層再做坐電梯都可以。有過類似經驗的都會明白,你跑步或爬完樓梯後,身體會有點變熱,情緒會比平靜時高漲一些,你會感覺身體血液循環加快,說明你已經熱身了。

一種是嘴上,進入社交場所後,見到的第一個人就開始主動打招呼,不用考慮對方的任何反饋,如果反應冷淡,就對自己說「I don"t care!」。如果反饋好,對方也主動的和你開始攀談,你就順其自然聊幾句,聊到實在沒話說了,就告辭。然後繼續與碰到的第2,3,4,5,6。。。。。N個人說話,有些人可能第3個人就開始進入狀態,說話停不下來,弱一些的人可能第10個人才開始有感覺,但這不要緊,就像你在溜冰場上,剛開始磕磕絆絆,熟悉感覺後,只要向前稍微用力滑行一些,你就會一直往前滑,根本停不下來。聊天也是一樣,這是一種「慣性」。

如果以上兩種熱身方式,如沒條件使用,比如你今天穿的服裝不適合小跑,或穿了高跟鞋根本無法跑。進入場合後連續打招呼都受到冷遇,很挫折。你可以提前在便利店裡或在聚會上找個有酒精的飲料小酌一下,再繼續配合不停的與人交流,也可以起到慢慢打開狀態的作用,找到「嗨」的感覺。

這時,你就會發現神奇的事情出現了,即使這個場合里你一個人都不認識,但你卻變成了焦點,大家都圍繞著你,大家都覺得你很熱情,很有能量氣場,你就像陽光照耀著大家,就像火焰吸引著飛蛾,就像你頭上立刻有了明星的光環,大家都主動與你攀談。

我上面說的方法都是需要自己親身去體驗過幾次才會有感覺,一旦你有進入「狀態」過的經驗,你會發現,你在現場你就是一個非常高價值,非常~自信的人。這種感覺只有體驗過的朋友才會明白,才會感受深刻。如果你最近有機會參加社交活動可以馬上試試,如果成功了,請跟帖說說你當時的感受。

歸結起來,上面的方法可以稱之為」自嗨「理論!也就是我後面會介紹的「自娛自樂」。

這裡再說說四個長期增強能量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

1,早睡早起
2,適當的運動健身
3,健康的飲食習慣
4,增強自娛自樂的精神

5,靜坐冥想

前3點雖然很樸實,但很多人可能做不到,現在的都市人大部分加班加點已是常態,精神壓力也大,就很難保證這3點,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你能做到這3點,你每天都精神都會很飽滿,並且感覺能量滿滿。

我認識的大部分老外朋友,90%都是很能自娛自樂,能量總是很足,和他們在一起,你都會不自覺的說很多話。西方的教育方式就是尊重個性,不壓抑。有一次坐火車,鄰座是一群參加旅行團的年輕老外,有一個中國人導遊陪同,和他聊天過程中獲知,他在做這份工作前一直都很內向,但自從經常和老外打交道後,就變得非常活潑、外向、能聊能侃,這是非常大大轉變。


自娛自樂會產生情緒,情緒這個東西是可以傳遞、互轉,你與對方聊天,當兩個人交流的過程當中,他們兩個的情緒都會達到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兩個人情緒中間,或強勢的一方。比如說,你今天不是很開心,買張電影票丟了,大概也就是50元,但還是很不爽,這個時候呢,另一個人非常開心,他中了彩票10萬塊,異常興奮,他這時候的情緒是會帶領你也會有點興奮,雖然你損失了50元。另外一種,他情緒非常的低落,不是掉電影票這麼簡單,是檢查發現自己得癌症了,你今天心情本來挺好的,撿到10塊錢,他非常的懊喪,非常悲觀,不斷傳遞這個失落感給到你,你最後或多或少的受到他的影響。人的情緒最後的會同步化,會互轉,女人在情緒這塊更加的敏感。


增加自娛自樂的精神,相當於是讓你慢慢恢復到你原來童年時未被打壓、未被壓抑過的本我

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人格中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部分,是生物性衝動和慾望的貯存庫。本我是按「唯樂原則」活動的,它不顧一切的要尋求滿足和快感,這種快樂特別指性、生理和情感快樂。

本我由各種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構成,完全處於無意識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時就有的固著於體內的一切心理積澱物,是被壓抑、擯斥於一時之外的人的非理性的、無意識的生命力、內驅力、本能、衝動、慾望等心理能力。

增強自娛自樂的精神,讓自己自嗨,是解放你的天性,回歸自我,回歸本我的手段。


5,靜坐冥想(快速恢復精力大殺器)

通過靜坐冥想快速恢復精神,高效的休息。

當你參加社交前或在社交場合感到疲勞,沒精力時,就可以馬上使用,一般10-20分鐘就能恢復一定的體力、精力。

靜坐冥想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卻沒怎麼試過,我給出的方法是屬於簡化的易學版本,要想高級更專業的請自行搜索。

冥想恢復精力只需要3步:

step 1——時間
拿出手機,根據你的個人情況和喜好定時鬧鐘,5、10、20分鐘都隨意。
一般新手的忍耐時間較短,可以先5分鐘體驗一下。
我一般是10分鐘,時間結束了,如果發現還意猶未盡,就會稍事調整一下姿勢,再來一發,哦不,是再來10分鐘。

step 2——姿勢
由於你是在人較多場合,不太適合盤腿式冥想,避免你會被誤以為在練XX功,而被保安抬走。而且由於你沒練過可能會容易腿麻難受。

建議就坐在椅子上,可根據你的喜好,坐一半也可,靠椅背也可以。雙腿平行也可,雙腳踝交叉放也可(我比較喜歡這種姿勢)。雙手放兩腿上也可,雙手相扣放在要害部位上也可以(我比較喜歡這種手勢)。

別人問起來,你就說有點困,打個盹。

step 3——呼吸
姿勢擺好後,就閉目,開始關注自己的呼吸,去感覺氣息在你身體的流動後又呼出的每個細節。
慢~~呼~~慢~~吸~~~~~~~。
慢~~呼~~慢~~吸~~~~~~~。
慢~~呼~~慢~~吸~~~~~~~。
鼻子慢吸,嘴吧慢呼。。。。。。。

由於一般人的大腦是不會停止思考的,你不用管大腦現在出現的任何思維,只要繼續關注自己的呼吸,並靜靜的等待鬧鐘的響起。
你甚至可以在關注呼吸的同時,想像你自己靈魂出竅了,飄著你身體的後上方,看著自己的肉身,並靜靜的等待鬧鐘的響起。

通過以上簡單易學的方式,靜坐冥想完,會有明顯感覺自身的狀態的變化,會明顯精神好很多,但又不同於小睡一會的感覺。

打個比方,類似於手機本來只剩10%的紅色電量,用充電寶快速充,恢復到了讓人安心的綠色電量60%的感覺。

本方法可能對從來沒試過的朋友會感到不適應,建議多試幾次看看,也許你就會上癮。
如果你是個心浮氣躁的朋友,覺得實在做不來,那說明你更需要靜坐冥想來幫助你靜下心來。
還有一種情況,新手容易在冥想的時候睡著,也不要緊,睡著了也算是得到了休息,就當自然放鬆就好,多試幾次可以慢慢找到冥想那種似睡非睡的感覺。


通過這3個短期和5個長期方法累積,你會慢慢從一個相對內向的人要變得外向一些,活潑一些,能量也比以前強。當你習慣了這種方式,你再到其他陌生人場合就不會那麼拘謹,就像我前面介紹的那個中國導遊的例子一樣。

同時我給出的方法只是讓你變得活潑且能利用本能進行交流(不過多自我過濾想要說的話,反而交流更順暢),但並不會讓你變得更會聊天,你要想懂的如何在社交場合聊的更好,可參考前面的其他答案搭配使用,效果可能會更好。


最後的最後,重申一下我的觀點。

你如果發自內心的想要改變,那就不要放棄自己,請相信你的直覺,你不是一個天生的內向者,變得活潑,你的人生會變得更廣闊,也更精彩。

【拓展閱讀】
如何提升自信,讓自己更開心?
你不是不想改變,你是不知從何下手 - 迎刃而解 - 知乎專欄

另外,我的電子書《天生好手》,為你詳解提高【自信】的方法。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yingrendao 】,回複數字『 1 』,即可下載。

http://weixin.qq.com/r/rUw3LxnEWEQnrV1M9xm- (二維碼自動識別)


比爾·蓋茨、巴菲特、美國總統林肯、著名人權鬥士馬丁·路德·金,他們都是內向者。內向是一種偏好,一種性格傾向,並不影響一個人是否能取得成功。

讀完可能需要5分鐘喔 (文末有重要福利)

怎麼讓內向者發揮自己的優勢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聊:

第一,什麼是內向者

第二,內向者有哪些不足

第三,怎麼樣把內向者的不足轉變成他的優勢

第一 、什麼是內向者?

說到內向,經常想到不太愛說話,比如開會的時候,總是坐在那不敢說話,討論的時候也是安安靜靜的坐在那裡,可能和外向人相比呢,就沉默的多,外向的人就更開朗,發言的時候也特別積極,上課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總愛舉手的人,可能就是偏外向的人。

而似乎我們這個世界也更偏愛外向者,因為外向者表現得多,所以機會和機遇也可能更多一點,但其實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這和你是內向還是外向,關係並不是太大,當然啦,如果你是外向者,自然容易第一時間被人關注到嘛。

但是,你在第一時間被關注到,並不一定你就能把這事做成。其實內向和外向並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偏好而已。是一種性格上的傾向,你可能更加傾向於內向一些,別的人可能更加傾向於外向一些,僅此而已。

而事實上,每一種偏好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內向也有自己的優勢。其實內向者本身更加沉穩,考慮問題更周全,而且他願意花很多時間理解和觀察別人,而這些是外向者往往不具備的優勢。內向的人總體而言,可能更注重持久的、長期的意義和價值。

內向者其實完全是可以成為一個好的領導者的,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只是內向者確實比較容易喪失一些機會。因為內向的性格也有不足的地方所在,是什麼吶

第二 、內向者有哪些不足?

一個內向者的領導者,在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四種類型的挑戰:

(1)、可能相比外向者在職場中可能更容易有壓力

因為不太愛說話,所以在與領導或其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不太敢說不,就不太容易拒絕別人。如比領導或同事給你安排一個活,你沒有拒絕,結果過一段時間,又有人給你安排活。你又不會拒絕,這個時候,一方面你的任務已經很滿了,你心裡而且有點不愉快。

可另一方面,你又說不出來,你又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結果這個時候心理壓力就特別大。而這種情況,外向的人可能就很少遇到。他們往往是有啥說啥,不願意就不願意了嘛,所以內向的人這個時候就比較容易有壓力。

(2)、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可能要比,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要低

也就是說,別人看你,也就可能會低看你一眼。為什麼呢?我們不應該是怎麼樣的能力就給出怎麼樣的評價嘛,還真不是。這是因為人們總是通過人們的外在表現,來推測評估一個人。

別人可能因為你內向的表現,產生的誤解,就會留下一些偏負面的影響。但你可能根本不是這樣的人。你只是需要更長的一點時間去思考。正如一個內向者說的,我只是喜歡聽別人講,習慣了把別人的想法都理解了之後,再慢慢的處理。我是那種慢熱型的人,可是別人就會覺得自己反應慢,反應遲鈍。所以,這就是內向者在職場中可能的一個劣勢。

(3)、可能內向者不太會經營人際關係,職業發展就會受到一些阻礙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成功,不僅僅是和你幹事的能力密切相關,也和你的人際關係是緊密相關的。如果你能夠不斷地拓展新的人際關係,那事業的的發展機會肯定是更多嘛,可是內向型的人卻可能不太擅長這一點,是不太喜歡把自己做的成功的事,功勞都掛在嘴邊。

你不能指望別人一眼就看到你的過去,你的成績,人家也沒有那個讀心術,知道你在想什麼,所以這就很麻煩。正如一個內向者,他在書中說,人家外向者很容易就給自己,爭取到在舞台上曝光的機會,而自己呢,只能靜靜的在電話旁邊,等電話響起,這種場景真的對於內向者而言是很不利的。

(4)、內向者比較容易成為職場上的隱形人,大家關注不到你

因為前面的問題,包括自己不太願意站出來表現,就沒法成為大家的焦點,容易就被別人忽略掉。比如,在公司開會,就是和同事大家彼此了解一個很重要的場合,可是內向的人就發言往往特別少,如果你長期就這樣表現,很多人就會忘記你的存在,那又因為大家的遺忘,進一步導致自己有負面的消極的情緒,影響自己的信心,更一步惡性循環。

這上面四個性格的問題,就是內向者性格的不足。這些問題都聽起來蠻糟糕的,讓人覺得很難過。但你也不必那麼擔心,因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內向的性格它本身就是可以管理的嘛,剛才我們提到的那些成功的領導者,他們把內向的弱點反而變成了優勢,那怎麼做呢?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第三個話題

第三、怎麼樣把內向者的不足轉變成他的優勢:內向者建立優勢的4P法則

分別是準備、展示、推動、練習,這四個步驟的英文單詞首字母都是P,所以就叫4P法則

(1)、準備

內向者很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公開場合下,比較容易有壓力,無論是發言,還是說表現自己,或者是要結識新的客戶,等等。這樣的場合,我們要是看到其他人,表現的更遊刃有餘,自己壓力就更大了,結果在這種情況,事情也很容易搞砸。那這個時候,內向者就會想,我這不太擅長和人打交道,要是能像別人那樣能臨場發揮,還那麼棒,該多好呀。

其實內向者一樣可以表現的很好,這裡的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擅長臨場發揮,而在於你是不是有充足的準備,所以破提的關鍵就是,你要做好充足的準備。

比如,有一個內向的朋友,他要參加一個公開的活動,就想在參會的人裡面,看看能否找到自己的潛在客戶,可是呢,他自己很內向,就不太擅長這種場合,怎麼樣在這麼多人群當中,到處參加交際,找到自己的客戶呢。

他就是提前準備。他想辦法和活動的主辦方拿到了這次活動的,每個人的座點陣圖,和各個參會人的基本情況,現在他就知道每個人的位置和背景,他就琢磨,誰可能是自己的客戶目標呢,做完這個準備工作,他就不太焦慮了,就有信心的多。

因為他知道,在這次活動的現場,他應該去找誰,在哪裡,提什麼樣的問題,所以,這次活動還真的幫他認識一個重要的大客戶,他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他做到了4P的第一步,充分準備,計劃越充分,應對就越自如。

(2)、展示

內向的人呢,常常覺得我只要好好工作認真負責,那別人都會知道的,天道酬勤,其實事實是你不向別人展示出來,別人很難知道你真的做了什麼。因此,展示自己很重要。

可是怎麼展示呢?展示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那就是專註。你必須專註到和對方溝通的當下,能夠做到與別人真誠的、無私的、坦誠地分享。那麼別人真的能感受到你表達的意圖。內向者需要記住在展示自己的時候,一定要勇敢真誠的表達。

在經典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其中有一個場景,就是主人公要去參加,一個非常重要的股票經紀人實習生的面試,這次面試能決定他很多之後的人身路徑。但是當時他經濟特別窘迫,又沒有錢交他的交通罰款,結果頭一天被警察抓到監獄裡,等第二天一大早,放出來的時候,趕到面試現場的時候,身上還穿著之前髒亂的衣服。

可想而知,面試官看到這麼一個著裝的應聘者,肯定心裏面是各種不滿意嘛,那這個時候,如果你是主人公,這個面試者會怎麼處理呢,當時我們主人公他就,沒有用路上想好的精心包裝的一些話語,而是選擇了坦誠,實話實說。他真誠的向面試官介紹了他的情況,結果,他這麼做,反而贏得了面試官的讚許,給了他一個工作機會。

你看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啟事,就是展示自己最大的技巧,那就是真誠和坦誠。所以,和別人真誠分享你的觀點,才能讓別人對你印象深刻,讓別人注意到你,你倒不需要特別多的技巧。

只不過這裡的重點就是,你應當專註於當下的你們交流此時此刻的場景,專註於和你溝通的人。這有點像我們經常說的,就是活在當下。專註和真誠就很容易讓你,和溝通的人產生共鳴。而如果,一旦有這種共鳴,其實你的溝通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這是內向者溝通的一個重要的環節。真誠地展示自己,就能贏得別人的好感。

(3)、推動

推動是說,我們要讓自己走出舒適區,前面我們提到要做充足的準備,也要進行各種展示,但其實這些對內向者而言,真的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你還會覺得害怕,因為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內向者。但正如愛默生曾經說過的:去做你最害怕的事情。

只有把自己退出舒適區,在不舒適的區域鍛煉自己,才能真正的進步,所以推動這個步驟其實是,內向者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小挑戰和目標,我們一旦突破了過去自己的舒適區,就有可能迎來新的機會。

有個朋友很不喜歡參加聚會,但是呢,因為他的工作,他需要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就強迫自己,一定多參加這樣的聚會,而且他還給自己定了兩個目標,要求:第一,每次聚會至少要待夠半個小時,第二,每次聚會要收集不少於二十張名片。

結果呢,反而幾年以後他成了公司裡面,最有名的社交專家。所以啊,你看我們推動自己走出舒適區的關鍵,就是要給自己設置一個有挑戰的場景,你如果不擅長演講,你就給自己設定機會,在公共場合進行演講。如果你不擅長和客戶溝通,你就要設置一個溝通對話的情景。

正如,有一個內向型的領導者,他就說,我為什麼總把自己逼在過去做不到的事情上面呢,那還是因為,你總想知道:我在這世界上能做點什麼吧。我想這是每一個內向者願意並且應該挑戰的。

(4)、練習

我們前面提到的幾個步驟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反覆訓練慢慢掌握的,冠軍的選手,每天做的事情就是練習,而內向者要突破自己的這種性格上的局限,也要做的是練習。不斷的練習才能不斷的進步,進而熟練。

比如,你每次都可以嘗試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交流的方式,你也可以試著在不同的會議當中,用不同的策略來驗證不同溝通的效果,展示自己。練習就是讓我們把自己前面做好準備的技能,展示的技巧,和比自己走出舒適區這件事,逐步習以為常的過程。所以,4P的步驟就是準備、展示、推動和練習。

我們舉個栗子吧,來說明4P步驟是如何應用的。

比如,對於一個內向者而言呢,建立一個新的人脈關係,是很有挑戰的一個事情,尤其是在一個陌生的場合,想像一下,現在公司安排你去參加一個大型的行業聚會,在這次會議當中呢,你會希望認識潛在的重要的客戶,你有很內向害怕,這個時候該怎麼做呢?

第一步就是準備,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你調查一下這次行業會議的情況,和參會者的信息,你可以上網去搜索,可以想辦法聯繫到會議組織人員,了解這次會議的嘉賓和參與單位。並且你可以提前搜索,潛在客戶企業的信息,第二步呢,你還可以準備,和自己的同事和領導商量一下,究竟哪些客戶可能更重要,需要優先聯繫。

第三想一想,如果想讓人家對自己感興趣,需要討論哪些話題,自己怎麼樣和別人溝通,你把談話的要點,和要提問的問題記錄下來,準備好一份材料,你看如果你把這些問題都提前在去之前就像好,準備充足,那你勝算不就大得多了嘛。

你也可以根據你關心的客戶目標,做有針對性的材料,做一份演示文檔,方便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給他們看,那也會讓對方對你的影響大大加深。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擔心,那如果要和別人聊的時候,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聊,說不下去該怎麼辦呢。

有一些聊天的小技巧,聊天破冰的三部曲,你可以學一下

就是一和別人打交道的第一步呢,不要著急的直接說,而是提問,你可以問對方,你公司最有意思的工作是什麼,或者說,你生活中最喜歡的事是什麼,讓對方說,你不就壓力小很多嘛。你可以介紹自己,你可以介紹,我喜歡什麼呀,我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呀,我比較擅長什麼呀,這兩個步驟呢,其實就是解決一個問題,你要和對方找共同話題,你們兩有共同話題才能往下聊啊,對吧。

你可能會說聊了,半天沒有共同話題怎麼辦呀?比如,對方說我喜歡打高爾夫球,我喜歡潛水,你說完了,我就會做飯,其他都不會,這沒有共同話題,NO NO NO,你沒有共同話題可以這樣說,我都從來沒有學過潛水,你覺得潛水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麼,最難的地方是什麼,喏,這不就聊下去了么。所以呀,你做足充分的準備,你們的話題就能夠接著往下聊,你面對這種情況就遊刃有餘嘛。

好,有了這個充足的準備,現在你到現場了,絕大多數內向者,其實很擅長一對一的和人交流,他只是不習慣和一幫人同時交流罷了,所以呀,在這個環節,我們就能用到內向者的優勢,和別人進行這種深入的,實質性的討論,而不僅僅是想很多外向者,蜻蜓點水的交流。

那怎麼展示自己呢?我們前面說了,這個展示的環節我們要專註於當下,和別人建立好感,你呢,可以從三點入手:

第一你要和別人深入溝通,你首先是要懂得傾聽,這一點其實是內向者很擅長的,專註的聽對方說什麼,留心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其實就是你在贏得別人的尊重的過程,正如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內基曾經就說過,如果你對別人更感興趣,比起你讓別人對自己感興趣,你交的朋友要多得多。

第二點呢,就是當別人感受到你的關注的時候,你還記住他們的姓名最好呢也讓他們記住你的姓名,你可以用很多辦法記名字嘛,你可以心裡不斷默念呀,如把他的名字和其他重字的名字,建立聯繫呀,等等等等。不過呢,

第三點、對你而言,不僅僅是讓別人記住你的名字,你還得讓別人記住你是幹什麼的,這是很重要的第三點,就是不要告訴別人你是做什麼的。可是怎麼說呢?

其實這個呢,也是有技巧的,有一三段式的公式來自我介紹,這個介紹公式呢,就是首先,你介紹自己的職位,職業是什麼,其次,你介紹具體自己的工作內容是什麼,最後你要舉個例子,最重要的就是你得舉個例子,我們大多數人介紹的時候沒有這個環節.

比如,你在這次會議上,客戶就會問你,小劉啊,你是做什麼的呀,這個時候啊,你就可以用剛才哦我們說到的,自我介紹的三個步驟,你可以說,第一,王總,您好,我在我們公司擔任客戶主管,主要呢就是給像您這樣的公司管理人員提供諮詢和培訓服務的。

比如,您現在公司業務發展的很快,對人才要求比較多也比較高,可是新造品來的員工呢,往往不能立刻滿足要求,這怎麼辦呢,我就會和你的同事一起合作,一起和你的員工提供成長培訓,這樣他們勝任工作的時間,就要短很多,您就能更快實現今年公司的任務和目標了。對啦,您以前有對員工進行這樣的培訓嘛?

你看這個回答,一方面,叫出了對方的名字,王總,你知道他姓什麼,這會贏得他的好感,另一方面,你還把回答引向了他關心的話題,這個就是很好的一個自我介紹。你就為展示自己做好了準備。

而做完了展示這個環節呀,其實要留心就是推動關節,主動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比如,你前面做的這些交流啊,溝通的工作,過去都不敢做得,現在要比自己一定要做。

而最後一個環節呢,就是練習。你得想辦法想各種機會來鍛煉剛才提到的這些能力,比如,你可以參加其他類似的行業大會,你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機會嘛,比如,在超市排隊的時候,就和別人主動聊天,練習這種自我介紹的技能。

你也可以試著平時,張羅著組織飯局吧,讓大家自我介紹互相認識,尋找這種跟人溝通的感覺,那做這些事情,都是讓內向者提前做心理準備,這樣我們在機會真正到來的時候,才能夠輕鬆的應對自如。

好啦,給大家總結一下重點內容

一、內向者的不足之處有:

1、身心壓力

2、別人的低估和誤解

3、不懂經營關係

4、易成為職場隱形人

二、如何把不足轉化為優勢:4P法則

1、準備 2、展示 3、推動 4、練習

以上內容提煉於《內向者地溝通聖經》,希望你能通過以上內容和方法的掌握,一步步更快的實現更大的個人成就!

…………………安靜的分割線………………

關於作者:小葫蘆

公眾號:【學部APP】

若想提升個人溝通表達能力,快速克服拖延症的方法,可關注公眾號【學部APP】,更多乾貨正在更新中……

在公眾號【學部APP】後台:

回復 「1」 即可獲得:書籍《內向者的溝通聖經》精華內容

回復 「2」 即可獲得:7個讓人無法拒絕的說服技巧

回復 「3」 即可獲得:電子書《所謂情商高,就是會說話》

回復 「4」 即可獲得:如何克服拖延症的8種方法

看到這裡~~(收藏的小夥伴也點個贊再走咩~捂臉 捂臉)


推薦閱讀:

TAG:生活 | 心理 | 人際交往 | 內向 | 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