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中國學生不喜歡在課堂上主動提問?


前兩年在公司帶了個德國實習生。

我跟他聊天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聽說你們外國人課堂上碰到問題都勇敢提問?

他一臉懵逼,拉倒吧,一到提問環節,老師的眼神像機關槍一樣掃射,我們就像躲在戰壕里一樣拚命把頭低下不讓他看到……

我很高興接著問,那你小時候有沒有被老師罵過你們班是她教過最差的班級?

他馬上興奮起來,對對對,我們老師也一直這麼說……

結論,這區分個毛中國人外國人,這明明就是人性……

==================================================================

鑒於隨便吐槽的答案忽然被點贊了,順便補充幾句。

既然中國有十四億人口,有北上廣深也有邊遠山區。涵蓋了不同地理環境,教育水平,經濟水平。

所以假設一個毛病是中國人普遍都有的。

那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就是人性上的弱點,老外也不會例外。

===========================================================================

一天的功夫居然4000贊了,看來大家的怨念都很深哎~

既然大家反響那麼熱烈,順便再加幾個當時我專門問他的問題吧(講道理我還是挺八卦的.....)。

譬如根據朋友圈的一貫文章風格,我還專門問過他

——聽說國外你們長大了生活結婚什麼的全靠自己?

——呵呵呵,不靠爸媽我們拿什麼去結婚啊.....

——不是說德國人有免費的公租房給你們的嘛....

——相信我,這房子你絕對是不會想去住的。

——你們歐洲人是不是全信仰上帝?

——年輕人這代一半一半吧,反正我不信......

——你們德國的女孩子是不是戀愛都很獨立?

——我靠她們都把自己當公主好不好?我跟你講,all women is XXX except mum(貌似小夥子曾經受到過很大的傷害).....


這個問題確實是個更普遍性的問題,並不僅僅限定於「中國學生」。

當然,這個問題還取決於課程的人數、主題、形式等等,比如三百多學生的微積分課程和十個學生的哲學課程,再比如小學一年級的課程和博士三年級的課程,這些顯然不能混為一談。

現身說法,我現在教本科生的混凝土設計課,學生大約三十人,基本為美國學生,亞裔面孔不超過三人。

而且,不是隨隨便便的野雞校哦,是 US News 排名全美第二的土木工程本科。

即使如此,在課堂上主動提問的學生依然很少。而且,哪怕是我提問,主動回答的也很少。

並且我知道,這並不是因為我教的爛,或者說,不單單是因為我教的爛。

因為我還在修我們學校的教育學的課程,我從教育學的教授那裡知道,這並不是我這一門課的特殊情況。

美國 99% 的大學課程,可能都是這種情況。

對於教師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因為教學的效果嚴重依賴於學生的參與程度,英語叫 engaged 的程度。

提問和回答,不管是學生提問教師回答,還是教師提問還是學生回答,都是一個「反饋-調整」的過程。這並不只是單向的讓學生對某個問題更明白,而是雙向的讓教師知道自己的教學效果到底如何。

學生提問,得到教師的回答,然後拿教師的反饋對比自己認為的答案,進而調整自己的知識,這就是一個有效的「反饋-調整」的過程。同樣,教師提問,得到學生的回答,教師就能l了解學生到底學會了沒有,有沒有誤解和不明白的地方,繼而發現自己哪些地方沒有講清楚,然後進行及時的彌補,這也是一個有效的「反饋-調整」的過程。

如果沒人提問,也沒有回答,那麼完全變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脫口秀。學生們在底下幹啥,教師根本沒法知道。

也許在聽課,而且都明白,並且還在納悶為啥老師在這麼簡單的東西上面浪費這麼多時間;也許在努力聽講,但是就是跟不上,並且在納悶老師怎麼講的這麼難;也許在逛 Facebook;也許在網購;也許在異想天開為啥老師這麼帥氣瀟洒。

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要調動學生的熱情和興趣。教育學研究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 motivation。怎麼樣 motivate 學生,怎麼樣調動學生的動機,這是非常難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種做法就是把課程內容劃分成若干個小話題,每個小話題十到十五分鐘左右,剛好是一般人類的「三分鐘熱度」(其實是十分鐘到十五分鐘熱度)開始消退的時間。然後在小話題與小話題之間,留足問問題的時間,一般叫 clarification pause,用于澄清的暫停時間。學生可以在這段時間內思考回味剛剛得到的知識,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提問不明白的地方。

當然,一般情況下,教師在這些暫停時間問「 Any question?」,一般得到的也是一片沉默。

我們教育學的教授說,他這輩子聽過的所有大學課程里,教師說完「Any question?」的響應,95% 以上都是一片沉默。

所以,要想讓學生更積極的參與進來,教師提問的方式方法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說到底,所有人,不管年齡不管族裔,都或多或少是愛面子的,在大庭廣眾之下,尤其是都認識自己的眾目睽睽之下犯錯誤,這面子上肯定是掛不住。

所以第一點,也是很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教師的回答永遠不能有任何「你為啥問這種傻問題」的意思。這不僅僅是教育技巧,也是作為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和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互相尊重。作為一名教師,你的責任是教會你的學生,而不是展示你自己有多牛逼。

第二點,教師可以盡量減少學生回答問題丟面子的機會。比如說,盡量少提問有明確的非黑即白的答案的問題。如果教師問的問題是二選一的,好比說某某某某這個值等於 A 還是 B,那麼可能的答案只有兩個:A 或者 B。學生的回答也只有兩種可能:對或者錯。學生很可能意識到自己丟面子的概率高達 50%,自然就不願意回答了。很可能換一種方式就會好一點點,比如說,不是問這個值等於 A 還是 B,而是問怎麼計算這個值,這樣就沒有斬釘截鐵的非黑即白的答案了,繼而可以啟發學生自己思考這個值到底如何計算。

第三點,教師還可以分攤學生問答丟面子的機會。比如說,可以把問問題丟面子的風險從單個學生頭上分攤到小組頭上。如果教師讓學生們先分組討論,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問問題,或者回答問題,那麼學生會覺得,即使這是個傻問題,或者是傻答案,但現在是我們小組的成果,並不是我一個人的,我只是作為小組的代表發言。這樣的心理跟自己一個人承擔被大家嘲笑的風險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四點,課堂提問只是評估教學成果的一種形式,如果這種形式並不太通,或者效果不如預期,那麼教師應該及時調整,嘗試用其它評估形式來進行彌補。比如及時的批改作業,知道學生有哪些普遍的錯誤和誤解,這也是一種教學之間的反饋。再比如,各種其它的主動參與式教學方式,都是在或多或少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第五點,課後的 office hour,也就是學生可以單獨跟教師溝通的時間,這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交流更直接更高效,而且沒有大庭廣眾之下丟面子的風險。通過學生的問題,以及學生在單獨交流中表現出來的對知識的掌握水平,相當於教師在做抽樣調查,驗證評估自己的教學效果如何。

最後一點,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傾聽學生的反饋,包括課堂提問,也包括各種其它方式。再強調一次,教學教學,目的是教會學生,而不是展示教師有多牛逼。研究再牛逼的教授,也可能上課上的一塌糊塗,我相信你們都或多或少有親身體會。上課,說到底要 learner-centered,而不是 teacher-centered,要圍繞學生的需求,要傾聽學生的想法,而不是教師自己閉門造車,想咋整咋整。

好比說,一種做法叫 early-semester feedback,就是在一學期開始了一小段時間之後,學生們已經熟悉了教師的教學之後,用匿名問卷的方式,讓學生們主動給教師反饋意見。這樣,學生沒有丟面子的風險,更沒有可能會被教師打擊報復的擔憂,所以基本可以暢所欲言。教師可以儘快得知學生們的看法,繼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意見可大可小,可以是技術層面的,也可以是後勤方面的。比如聲音太小,板書太丑,語速太快,ppt 能不能早一點上傳;比如講題不夠具體,或者講題太注重細枝末節,比如想要更多的知識深度,或者知識廣度;再比如作業太多,或者太少。

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接下來的教學裡,要盡量或多或少的按照學生的反饋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學生們知道自己的反饋沒有白提,繼而感覺到了被重視。這既是對學生的尊重,也能提高學生的動力。

綜合來說,為什麼學生不愛提問,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怎麼讓學生更愛提問題,這更是個很困難的問題。教師的教學,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演化不斷提高的過程,這也就是「 教學相長」的意思。對於不同的教育階段,不同的課程,不同的環境,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完全依靠教師的經驗和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能力。

真正優秀的教師,差不多也可以當一個好的脫口秀演員,或者相聲演員。

怎麼做到永遠不冷場,這就是一門學問。

這也就是為什麼,教育不能完全用讀課本替代。教育既是科學,同時也是藝術。


美國人也神煩課堂上和報告廳瞎提問的。

有次大會報告,主講人客氣兩句,說功力有限,要是講得不清楚,歡迎隨時打斷。

結果有個傻X每隔2分鐘就問一句,我聽得超崩潰,就跟旁邊的美國同學半開玩笑半抱怨,

"你們美國課堂真是氣氛好,超活躍啊,都可以隨便提問的。"

結果人家美國小弟一臉嫌棄地看著提問者,跟我說,

"這就是個傻x,完全不懂得基本的禮貌,簡直就是浪費我們聽報告的時間,要不是我是個紳士,早就不許他提問了。"

我再也不相信國內那些腦殘國外月亮圓的雞湯文了。

不亂提問是禮貌。
#######

題外話,另一個故事。

我無聊聊天,問美國小弟,

"聽說美國很注重個人啊,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反對上司和老師。"

他一臉不解地看著我,

"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完全贊同並服從上級領導不是必須的嗎?不然他們會開除你耶,你要麼可以反對給你薪水的人呢…"

卒。


不要被網路上意淫出來的軟文騙了啊...

外國和中國一樣好嗎。我在倫敦上大學,基本上每節課一進去大家都先從最後一開始坐,然後個別遲到的人才會極不情願的坐到前排。

為什麼?

因為老師扔出來一個問題,基本上石沉大海,整場安靜,然後為了緩解自己的尷尬給自己一個台階下就會在前排找個人回答。

有些課人少,教授前面可能四五排都是空的。


我們物理化學教授經常就是這個待遇,以致於這個看起來很聰明的老頭有一次默默地走到最後一排站了一會兒然後一臉迷惑地說,

他一直以為我們坐在後面是因為這裡暖氣好一點,但是根本沒有啊,我們真是莫名其妙。

基本上進入青春期以後,不管中外,大家都進入到中二病時期,所以都不會回答老師的問題了吧。
如果你去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走一圈,你會發現老師問個問題底下不管知道不知道都是齊刷刷的舉手。

嗯。

=======更新1=====

看了評論里的意見,我認為

課堂活躍程度總體趨勢是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跟隨課堂人數增多而減少並且與課程難度成反比。

當然會有outliers出現,就是俗稱的神煩,一節課問問問不停。


因為 「有問題 下課問啊」

嗯,這個就像 「凌晨四點的哈佛圖書館」@閔力。

我在北大時,凌晨四點半給哈佛的同學打電話,他們居然都在學習,嚇尿了!!
我在哈佛時,凌晨四點半給北大的同學打電話,他們居然都在學習,嚇尿了!!!!

中國:「看看美國學生上課問問題多積極!」

美國:「看看中國學生下課問問題多積極!」

親們,
我們大班教學體制下,上課只要有1/3人提問,老師也難以繼續教學任務吧~
咱中國就是抓緊課間10分鐘, 歪果仁上課問問題而已

(記得高一美女物理老師經常都是沒有課間休息的,一直被同學纏著,有時連著幾節課都這麼上,好心疼我們的教師啊 上課辛苦,下課也沒有休息,繼續答疑解惑)

圖片來源見水印 侵刪


真的是因為中國人多啊……


現在在加國某大屯子里讀研,一節課,六個學生,三個小時。老師和同學都坐一起。全程不說話不提問?很尷尬的,就像飯桌上人家全程聊天你全程扒飯一樣尷尬。


外國同學們的問題基本可以歸為以下幾類
1.特別基礎(按理來說算是修習本課程之前的必備知識)30%
2.老師剛講過,他沒有認真聽。35%
3.奇奇怪怪 經常牽扯到存在性 30%
4.真正有價值的普遍問題 5%


而中國人課上不願意問問題的原因有這麼幾種
1.很多人是留到課後單獨找老師,這樣不浪費大家時間。
2.從我國文化價值觀的角度考慮,上課隨意插嘴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現。有時候我也能感覺到老師被問太多弱智問題的「好氣哦但是還是要保持微笑」的無奈。
3.上課太跳與我國幾千年歷史盛行的低調做人相悖,更多人願意悶聲發大財。這點我也很認同。

最後結果是他們問了一堆問題,也考的不如我們…


在哥大上了一個多月的課了的感受是,喜歡提問還真不一定是什麼特別好的事情。

某門異常火爆的機器學習課程,擴了幾次課容量,講課的老師是一個印度小哥,感覺是頭一回上這個課。每節課都會有非常多的人提問,這老師也每次都非常耐心的解答。這就導致了每節課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回答各種問題,然後這老哥每次的上課進度就總是完不成,到現在才上了四個周的課已經拖了快一個周的進度了。

作為旁觀者我的感覺也是很無奈的了,特別是在這些問題完全沒有任何營養,基本上可以用trivial來形容,只是在糾結一些要麼是之前沒聽清要麼是腦迴路轉不過來的細枝末節的情況下,其意義無非只是在浪費整個課堂上兩百來號人的時間而已。我個人覺得這些東西下來拿到office hour去問,或者去piazza上貼個問題,都會更恰當一些。


問問高中時候的自己,"為什麼你不願在課堂提問"?

我的答案是:害怕打擾別人。
問了蠢問題,會打擾別人的進度;問了太高深的問題,又與考試無關,依舊打擾別人的進度,兼有賣弄之嫌。所以乾脆閉嘴,記下問題課後找老師。
而且我的印象里,大多老師也是歡迎這種課後問問題的做法的。班太大了,如果每個人都那麼熱衷提問題,老師的教學進度就別想完成了。
一個人的一分鐘是一個班的60分鐘。

至於有人回答里提到的老師水平差、不願給老師難堪,估計文革的故事裡比較常見。我印象中的老師,不會的他們會去查閱然後再告訴你,講錯了的也會及時向你更正。

PS.看了那麼那麼多一個勁貶斥中國學生如何不思考。。。的回答,真的很無語。
怎麼什麼問題都能歸結到"中國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不如外國學生高上"?。而且一句話就一棒子打死所有人。好像你不是從中國學生走過來的。


一個原因是中國大多數學校並沒有participation成績佔比,也沒有推薦信。
通過教育實現階級向上流動的指標是考試成績(中考 高考 保研 考研),而在這件事上課堂提問不是必要條件,充其量只是充分條件。
其他國家不清楚,美國的話考大學和考研(階級向上流動門檻)課堂提問都很重要的。去瞄準一個老師讓他寫推薦信肯定要先在課上表現得engaged(因為沒辦法像國內一樣自己編推薦信),而且有些課的participation要佔成績比例。

所以我覺得這種事分析不出太多內容來,就是考核指標不一樣。就如同在美國做志願者是給大學錄取加分,在中國就變成犧牲複習高考的時間了。
懂得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明白體系內評價指標、拎得清很重要。


我們這的學生(歐洲,荷蘭)一樣不提問,而且,老師問完問題一樣一片死寂。

講真,最煩的就是美國學生(雖然沒遇見過幾個)。一般這邊老師上課有的時候會說「有問題就打斷我哦」,然而,這只不過是客氣一下。說實話,講課的不喜歡完全沒互動,然而,無論是講課的還是聽課的,沒人喜歡一個人不停地提問題——你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大家的問題,而你提問占的是所有人的時間。

某次有門課請了個工業界的大牛來講,那貨講得很好,講義也準備得很認真,大家也很想聽他的看法畢竟他只講那一節。結果尼瑪一個sb美國學生從頭問問題問到結束,而且全是特別智障的問題。結果那人暗示了幾次不成之後,大概因為說了可以隨時提問不好把話收回去,只好繼續回答他的問題,結果就是那課結束課件才講到1/4左右。

最後所有人走的時候看那美國人的眼神都是:

雖然這事已經過去了快十年了,現在想起來還是好氣。


我高中數學老師當年是第一次帶實驗班,她的名言是:「我是山西大學畢業的,而你們是要考清華北大的,一道題我不會做你們會做太正常了」。 所以我們的數學課堂是這樣的,老師講一道題,提出自己的思路,她講得有問題或者我們有什麼更好的想法隨時提出來。如果遇到偏題難題她就乾脆直接問我們的想法。 這樣做會影響進度么?當然會,一道題老師的講解被頻繁打斷,進而討論一兩節課是常事。但深入地討論一道題比單方面講解十道類似的題效果都要好:一是每道題目都有三四種解法提供給你,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二是前面的填空選擇這些小題經常會有人提出比標準答案更快更好的解法,全班都能共享。 對於經常參與討論的人比如我,好處就更明顯。會做一道題和能把自己的思路完整得講給別人聽,對題目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我們班的數學老師肯定不是全校水平最高的,但我們班的數學成績一直是全校最好的,直到高考。


鼓勵學生提問並不適合中國老師的課堂目標和授課節奏。

我在中西方的課堂都當過學生,我理解問題的核心在於,中國老師一堂課教授的內容比外國老師多得多,因此老師首要的課堂目標是在課堂上保證多數學生的進度,在課堂下為好學生提高,為差學生補習。圍繞這個目標,老師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授課節奏。

在這個意義上,鼓勵提問並不是很有效率的做法,因為好學生問的問題和差學生問的問題都無法代表多數學生——而多數學生又不喜歡問問題。

與之相比,更有效率的方式是主動向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問問題來檢驗多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我記得原來我們班一個有經驗的老師就是這樣,鎖定幾個成績中等偏下的學生,講完一段內容後經常會向他們主動提問,通過觀察他們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來判斷自己接下來的授課內容和授課節奏。在這位老師的教導下,我們班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都不錯,同時經常被提問的幾位同學的成績也有所增長,一舉兩得。

我理解這是中國老師針對中國課堂的國情設計的中國特色教學策略,非常實際,非常有效。同時,如果我們非要把討論上升到批判性思維培養等問題上,核心問題也不該是中國學生為什麼不喜歡提問,而應該是中國課堂為什麼一節課的內容那麼多,讓老師根本沒時間來組織和關注提問。

另外,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很多海外留學的中國學生不喜歡提問是因為:他們聽懂了,英文不好,沒啥好問的;他們聽不懂,英文不好,不知道問啥;他們半懂不懂,英文不好,不知道怎麼問。說白了,只要能把英文練出來,中國學生的提問絕不會比老外差。


做過學生,也帶過學生,帶的學生有中國學生也有外國學生,在國內國外也都帶過學生,國外的學生有發達國家的,也有第三世界國家的。希望能從比較客觀的角度給一些個人的看法 ,主要也是針對大學教育。

客觀原因:首先要明確一點,提問不是目的,提問只是師生互動和交流的一種形式。而我們的教育實際上並不鼓勵提問,這才是我們看起來中國學生不問問題的根源。

  • 教學目的不同。我們的教學偏重於傳授具體的知識技能,缺少思維的習慣、方法、體系、創新、深度、廣度上的培養。前者只要老師把知識講明白就好甚至死記硬背也能奏效,而後者需要在一個有互動有討論,相互激勵的環境里才能實現。現今社會很少有一個人就能獨立完成的發明、發現或者創新,未來的孩子培養思維和互相激勵的討論則會尤其重要。顯然下面這種組織形式更容易引起問答討論,而不適合傳授系統性的知識。

  • 時間安排不合理。大部分課程安排都是為了保證進度,很少有安排1/3甚至一半的時間來討論。國外儘管有大課,但是也會安排助教指導的小課補足交流不夠的缺憾。國內的教學這方面明顯比較薄弱,通常是下課前五分鐘老師才象徵性地問大家還有什麼問題,當然學生們不是忙著收拾書包就是心不在焉摸著空空的肚子準備第一個衝出教室。
  • 教室的安排,這點好多知友都已經提到了,確實一個大課好幾百號人,對於提問者有很大的心理壓力。而且一般來講這種大課即使有師生問答很多人也聽不清,效果不會太好。很難想像這種3000多人的大課會有任何人有提問的慾望。
  • 文化的暗示。我們的傳統喜歡培養聽話的孩子,潛移默化里,提問題就是不聽(老師、權威的)話,這是非常負面的暗示。而在西方文化里,「聽話」這個詞在並沒有直接對應的翻譯,意義類似的詞有behave,但更多含義是「注意舉止」。只要問話注意禮貌,就是被鼓勵的。下面這種完全活動的座位和相對開放輕鬆的課堂是鼓勵互動的最好環境。

  • 儀式化的流程。國外回答問題並沒有人要求你用哪只手,只要老師注意到你就好。回頭想想我上小學時候,甚至提問用哪只手舉多高都有講究。這種類似的儀式無疑也提高了提問的門檻,降低了大家提問的慾望。儘管大學會好一些,影響已經遺留下來了。

再來談談主觀問題

  • 沒有問問題先給自己找台階下。這點在好多知友的回答里也能看出來,比如怕影響教學進度或者怕別人笑話怕同學鄙視怕老師為難……可以有一萬個理由不提問,卻沒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去提問——那就是,你花了這麼多時間,你父母花了這麼多金錢讓你來學習,你的學校和你自己都應該讓你學明白弄明白,而弄明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問老師。
  • 太在意別人的感受而忘記了自己的學習責任。作為一個學生,你不欠老師和同學什麼東西,學校拿了你家的錢或者國家的錢,他們有義務有責任在資源允許的範圍內讓你學個明白。而提問就是學生去搶寶貴的教學資源。除了特別笨(根本問不出問題)和特別聰明(根本不用問問題)的少數學生之外,大多數學生都應該主動地問問題,這才對得起國家和你家花的錢,還有自己的時間精力。
  • 專門批評一下怕影響教學進度的想法。教學進度是老師的事不是你的事,你問問題多了老師會去控制時間和進度,他有一萬種辦法可以趕上進度,最簡單的就是告訴你課下再討論。套用常說的一句話,別做著乞丐的活(知識乞丐),操著老闆的心。老師真的會因為多回答你幾個問題影響教學進度被扣工資扣獎金開除出教師隊伍嗎?少年,你想的太多了罷。
  • 我們的同學習慣了被動的接受知識。受到前期教育的影響,國內學生會缺少主動思考的意識,通常老師教學時候學生思維不活躍,只是被動地聽。這點我在另一個回答里提到會議有催眠的作用么?——逼著自己提一個高質量問題,你一定不會犯困。雖然國外同學會喜歡提問,問道「誰還有問題」的時候都會第一個舉手,但是通常未經過認真思考的問題質量並不高,不過會有很多發散型的問題,讓別的同學都會受到啟發。相比之下中國同學問題少,總體質量略高一些,但是都是比較具體務實,針對某個知識點的問題,對別的同學幫助比較小。

很坦率地講,我不是搞教育的,也改變不了大環境。比如個人的經歷,我最近去國內某一流大學旁聽過一兩個課程。像我這種腦子裡都問號的忍不住嘴痒痒,快下課的時候舉手提問,結果老師很不耐煩,同學們也不願意浪費時間,讓我大失所望。

不過在小範圍內我還是非常鼓勵這種交流和討論。

  • 比如我面試應聘者時候通常都會請他們「做一個報告,關於自己以往學習、工作、科研最出色的成果」,報告中間會問很多問題,通過這種交流讓招聘和應聘的雙方互相了解,順帶觀察他們的交流能力、應變能力和思維深度。我非常反感那種用一輪一輪機械的面試筆試問題來過濾應聘者的方式,這是對應聘者的不尊重,也錯過了讓優秀人才了解公司和職位的機會。
  • 我們也嘗試過,讓大家把問題寫在紙條上一起交上來,然後一個一個回答——儘管缺少了一部分互動,但是可以看到中國人提的問題並不少,質量也相當高。當然,外國同學口頭的提問更容易激發大家的討論,通過這種腦力激蕩的討論每個人都會受益良多。

總之,提問多少並沒有絕對的對錯,提問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交流。從這點上來講應該鼓勵多提問,提高質量的問題。我個人更傾向於認為大家印象里國人提問少是缺少合適的激勵環境和輕鬆的氛圍。主觀上也要克服自己的膽怯,不要有太多顧慮。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東西都不是從書本上學到的——和別人交流,問答互動學到東西佔比會越來越大,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人終身受益。


別說中國學生,全世界學生,就說IT這些人,也算是智商不低的了,開大會,技術會議,10個人提問,就有8個浪費時間的。全世界熱愛在公眾場合提問的人都有一個特點:

問不到點子上


因為在中國的文化里習慣通過不提問假裝自己懂了。
同樣的,在有些文化里習慣通過提問假裝自己懂了,於是你就看到一堆人上課xjb提問跳來跳去,然後一考試分數是你一半。


最近開始在學校帶一些課程,關於學生提問的問題,其實內心是糾結的。

很希望孩子們提問,但又害怕他們提問。因為一旦過於鼓勵他們提問,問題就源源不斷地過來了,孩子們的思路是清奇的,但是如果太多的話,也會讓人應付不了。特別是角度刁鑽的問題,你敢接,課堂目標就扯遠了,而你不接,又會削弱孩子的提問動機。所以主要還是擔心教學目標會崩壞。幸虧上的不是正經的課程,沒有國家規定的教學目標,走到哪就算哪,壓力比必修課老師要少很多吧。

===================================================

從學生的個人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走偏了。

對小學生來說,是否提問完全取決於老師是否獎勵提問行為。隨後依據於老師是否認為勇於提問是一個好學生的標準,以及提問行為是否符合老師所倡導的課堂風氣,而對於中學生來說,提問是獲取主動,突破外界他人限制的本性使然(憑什麼你讓我學什麼我就學什麼?憑什麼我有問題不能問你?),所以,如果老師、課堂文化和課堂規則不是壓制提問行為的話,中學生必然也是勇於提問的。

=======================================================

所以,這不是學生是否喜歡提問的問題,而是學生提問後,老師如何響應的問題。

學生是否提問,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

1)老師是否鼓勵提問的行為;

2)老師是否鼓勵自主探索的行為。

1)老師是否鼓勵提問的行為,這主要是面對老師已經講過了,理論上你應該會,但是你卻仍舊還不太懂的問題。

也即是說,如果孩子在上課中,遇到不懂的知識,或者學過的知識忘記了,是否會敢於提問。雖然看起來這取決於孩子是否自信、勇敢,但實質上鼓勵這種自信和勇敢的尺子是掌握在老師手裡的。

比如學生A舉手提問一個不懂的知識,老師可能會回應:我這個知識點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你怎麼還是不知道...然後下面就會引發其他同學的一陣鬨笑。

而假如老師很耐心地面對這種提問:嗯,A同學能夠將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老師很欣慰,接下來老師再給大家講一遍。或者問問還有多少同學是和A同學一樣不懂得,如果人數很多,就在課堂上講一遍,如果人數很少,就下課再單獨給這幾個同學講一遍。

那麼,孩子面對仍舊不會的問題,自然就不會感覺很尷尬或羞恥,自然就會更容易提問。

在目前的課堂上,當堂提問這種傾向只能有限地被鼓勵,而不可能被完全接納。因為孩子的知識基礎不同,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可能存在幾個孩子不懂的情況,老師可能會在不同的問題上反覆返工講解。所以這個方面的問題,通常都推給了家長和課外輔導老師。我相信對於課堂老師來說,無論內心是否真的鼓勵孩子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提問,但至少在課堂上,會無意識地傳達出這樣的意識:你們可以問一點點,但不要問太多。

2)老師是否鼓勵自我探索的行為,這主要是針對不屬於老師課堂教育目標的知識,但孩子臨時起意想出來的問題。

也即是說,在課堂教育目標之外的知識,這部分知識考試不考,如果老師回答了,就會佔用課堂教學時間,有可能導致課堂教育計劃無法完成。

這部分提問在課堂上通常也是不被歡迎的,特別是傳統的教育目標,仍舊是以雙基教育為主,傳達知識和技能仍舊是主要目的,而履行課堂教育計劃仍舊是第一選擇。

=============================================

比較吊軌的事情,國家正在推進新課改,課堂教育目標理論上必須包含以下三個層次:

知識和技能: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

過程和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各項能力,以及孩子解決問題過程中呈現的能力發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孩子學習和實踐過程中體驗到的情感、情操和思想發展。

然而,設計這個方案的一群老頭基本上就是紙上談兵吧。

應試教育時代,僅僅是雙基教育就已經搞得大家精疲力竭了,還要拓展能力和情感的部分,特別是考試標準還不變的情況之下...

==========================================

然而更關鍵的因素,我認為國家教育始終走不出應試教育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高校選拔人才的方式,高中需要適應高校的選拔,初中需要適應高中的選拔,上游選拔標準不變更,下游培養方向就不可能變更。很多人以為中國中小學教育出了問題,要改變中小學的現狀,我認為,病根在高校選拔啊。

二是:課堂人數的問題。其實新課改的理想是好的,但是,如果課堂人數超過10個人,勢必所有的理想就變成空想了。你想想,50個人的課堂,1人發言1分鐘,每人一句話,40分鐘一節課都不夠用的。在這個基礎上,老師怎麼敢鼓勵孩子發言?所以,在目前的教育形勢下,學生上課提問,基本上就是不被老師鼓勵的行為,不管你是因為什麼原因上課提問。


我講個故事。
小學三四年級吧,數學課。
老師講了書里一個應用題,最後反正數字都湊好了答案是整數。
我就說:「老師,那如果數字有多除不盡呢?」
老師當時就火了:「我讓你說話了嗎!我現在講這個呢誰讓你說別的了!……」年代久遠我忘了具體內容,反正罵了我一頓。
然後這道題講完了,翻到後面一頁,就是一道數據除不盡的例題。
那個老師白了我一眼陰陽怪氣地說:
「有些人啊,不該著急的時候她著急,該急的時候啊,她~不~急~了~。」

我真的現在都記得。
那時候我才多大,而且我成績不錯,也挺聽話的,不是那種胡攪蠻纏的不聽話的孩子,她應該知道我問是真的有疑問,並不是搗亂。
確實這件事也怪我我沒有預習書本,但是對一個小學生這樣諷刺,以後一輩子我都不會再主動提問題了。

統一回複評論




←_←


提問真的只是一個習慣而已。


中國學生的思考能力絕對沒有問題,我在外國見到的華裔提問能力絲毫沒有差的,但是相對而言中國學生真的不愛提問。中國的教育環境是不鼓勵提問的,因為中國基本沒有「討論課」的概念。


以下主要討論制度不討論學生------個例畢竟不是很重要。


仔細回想一下,中學的時候是不是基本所有的課都是lecture(講課)或者class(教學),而基本沒有seminar(討論課)或者tutorial (輔導)。。。。。。。請原諒我的渣翻譯!


重點是,中國的課都是有嚴格的規劃的,每節課有固定的教學任務;拓展討論的機會有,但是時間沒有。我爸是教齡30年的中學物理老師,所以我有幸偷看了他的備課—基本都是具體到分鐘的。每一個知識點,每一道題目要花的時間都提前規劃好,這樣才能在課上完成知識教學,之後學生才可以做習題,做了習題才可以批改答疑,答疑之後才可以繼續下一個單元---如果哪堂課因為老師自己安排不周該講的沒講完,教學計劃就會全盤崩潰。。


老教師是沒有這種問題的,所以拖堂什麼的基本都是新老師拿捏不好講課速度造成的。當然政治老師亂侃起來經常就經常拖堂了文科生想必深有體會。


這樣嚴密的時間規划下,提問很多是鬧哪樣?一個問題講出來花1分鐘,解釋1分鐘,40分鐘的課基本就亂了。如果問的好也罷(只有符號教學進度的問題才是「好」問題),問得不好就是作死啊,最後拖堂補課不都算你頭上啊,女神再也不看你一眼。


------------------------------------------------------------------------------------------------------------------------


為何不提問?因為沒有合適的機會

  1. 對於基本教學內容的提問,盜一張圖

這樣的邏輯缺少是很常見的,也最容易造成對老師的抱怨。有些老師也的確覺得冤啊—我都講得那麼清楚了,你們怎麼還聽不懂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高中要分班,因為程度差不多的學生疑問點也差不多,你有這樣的疑問大家也有,問了對同學極有幫助。


但是如果班裡的程度有些差異,這樣的問題大家就不愛提。成績好的覺得提了丟臉,或者是當時就懂了,或者是想著回頭翻教參;成績一般的這個時候在記筆記- -或者發現成績好的那些沒問就也不敢問;成績差的在發微信和睡覺。


2. 發散性問題

在生物課上問:人為什麼不是進食孔和排泄孔同一個的呢?

在中國此類問題基本是找打- -所以大家養成了回家百度或者下課問的習慣


3. 發表意見,回答問題

學生和老師的互動其實是很重要的,就算不考慮教學相長這些考慮

有沒有覺得自己回答的問題印象特別深?

有沒有覺得一段時間大家不提問題,光老師講就很容易睡著?

本來是挺好的習慣,但是詭異的反智氣氛很多時候打壓了這些問題


-----------------------------------------------------------------------------------------------------------------------


但是我深信,不會提問,絕對是學習能力的巨大缺失。而中國學生因為問得少,相對是有欠缺的。

我沒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意思,但是「提問」作為一種學習習慣在中國學生身上相對的確體現較少。

而很多時候這是課程設置的問題。大學裡150人的大課連教授的臉都看不清上課提什麼問題?但是在復旦大物下課的時候教授都是要圍三圈的。

還有的時候因為課程設置了提問的環節,大家提問的能力也是絕對不差的—不提問課就進行不下去,這總有人提問了吧?就算是「中共黨史人物評論」這樣的神課,在課堂演講後的提問環節大家也是很踴躍的。


桑德爾的「公正」課其實是很作的。。。你們去看大部分理科的公開課都是沒有提問的,文科的有是為了給遠在天邊的我們一些」討論課「的感覺。事實上所有的lecture(也就是網易所有的公開課的類型)除了設置好的為進度服務的問題(一般挺弱智的),也是沒什麼學生提問的。原因同中國--150人的課你這是作死。


為什麼外國學生愛提問?這樣說太籠統了。瘋狂愛提問的只有美國學生。。。。。而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他們上課都不認真聽。。有的問題也很蠢的。。這裡就不吐槽了。。


曾經勾搭過一個日本小姐姐,中日家庭,在廣州上的高中,中文賊6。
我也問過她,她給我的回答是「拉倒吧,老師一提問那眼睛就像探照燈一樣,我們哪敢抬頭啊。」


推薦閱讀:

有哪些既不貴又實用好看的書包?
為什麼大學的學神反而不是讀書時間最多的人呢?
我朋友長期嚴重沉迷於《羅輯思維》,現在世界觀似乎有點反常,這是什麼情況?
作為程序員,女朋友想學習編程,我該做些什麼?
你是怎樣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

TAG:學習 | 教育 | 價值觀 | 兒童教育 | 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