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世紀槍戰中,近距離齊射戰法的意義是什麼?

下圖是電影 愛國者 中的截圖,兩軍排列整齊,相與前進,在距離約二三十米時互相射擊。沒有掩體,沒有戰術,這種看起來很荒唐的戰法在當時有何存在意義?


這種排隊槍斃看似沒有戰術,但實際上卻是當時最先進的戰術,沒有任何同時代的戰術能夠與其相提並論。以下幾點知識點可以幫助題主理解,為什麼當時人們要使用如此難用的火槍,實行看上去如此愚蠢的戰術。

關於為什麼大規模使用裝填繁瑣、精度極差的滑膛槍:
1.滑膛槍的殺傷力遠遠超過弓弩和其他投射武器,只要命中基本可直接造成對方退出戰鬥,並且能夠有效穿透各類鎧甲,簡單來說,雖然命中率差,但是蒙到了就是暴擊,多半還是即死。
2.
滑膛槍的訓練極其簡單,訓練一個滑膛槍手的時間遠遠低於訓練一個弓弩手數倍,並且幾乎對身體素質毫無要求,只要能機械式的重複裝填動作,你就是一個合格的滑膛槍手。滑膛槍的槍管和彈藥製造在技術成熟後也較弓弩更為簡單、迅速,製造鉛彈只需要造一個高塔,然後讓鉛水從高處滴下,鉛會在空中自然形成圓形,落地時已冷卻為固態,而製造一支箭卻麻煩許多。

3.滑膛槍的有效射程不超過200碼,看起來很短,但也超過當時常見的弓弩和其他投射武器,英格蘭長弓等特例不在此類,然而訓練一個長弓手的資源足以訓練五個甚至更多的滑膛槍手。圖為拿破崙時代滑膛槍的命中率曲線,可見在100碼內相當有效,而在50碼以內殺傷效果是毀滅性的。注意A曲線,該曲線為普魯士軍隊在理想靶場環境下的命中率,在150碼的距離處命中率接近60%,而其他曲線為包含煙霧、恐懼等干擾因素後的實戰命中率。這張曲線圖也解釋了為何雙方的交戰距離如此之短,因為越近命中率和殺傷效果越高,如果在遠距離首先開槍射擊儘管可以造成一些殺傷,卻難免在裝填的過程中被敵軍迅速拉近距離來上一輪兇狠數倍的反擊。而如果直接衝到過近的距離,敵軍發起的先制射擊又會讓我軍損失慘重,因而在實戰中,雙方開始接戰的距離通常在150碼左右,隨後再根據後續發展伺機而動。

4.滑膛槍只要加裝刺刀(前期為直接插進槍管的型號,後期為不影響射擊的套筒式,如圖)即可成為類似長矛的近戰武器,而長矛是最適合密集隊形使用的武器,長矛與方陣相配合的威力在無數場戰爭中都經受過檢驗,即使冷兵器部隊逼近,也未必能在近身相搏中對線列步兵隊形成優勢。刺刀的出現是線列戰術走向成熟的標誌,見下方的追加部分。

關於為什麼要站成愚蠢的密集隊形、不尋找掩蔽也不卧倒:

1.密集隊形便於指揮和保持組織,任何軍隊只要失去組織都將毫無戰鬥力,而密集隊形無疑對整體士氣的提升有極大幫助,同時在通訊基本靠喊的時代,密集隊形也給予指揮官實行各類戰術的可能,例如橫隊向左轉90度以左端為頭,轉為攻擊縱隊進行快速穿插。始終記住,有組織的軍隊才有戰鬥力。圖為一次複雜的變陣:線列步兵由行進隊形速展開為作戰橫隊,隨後再變為空心方陣。如果採用散兵隊形,在沒有無線電的時代,這種變陣和戰術的實施根本無從談起。

2.
滑膛槍的裝填過程繁瑣,首先要把槍直立起來,往槍管里倒火藥,然後把鉛彈塞進去,抽出通條插進槍管,把火藥和鉛彈搗實壓緊,然後抽出通條,插回原位,舉槍射擊,如此反覆。這個過程(主要是使用通條的部分)要求使用者保持站立,否則動作不僅極其彆扭,還會使裝填時間延長四到五倍,在這期間,敵軍可以多進行四到五次射擊,甚至直接發起衝鋒。實戰經驗無數次表明,誰在正面接戰中蹲下,誰就會敗的更慘。圖為滑膛槍的裝填步驟,可見如此長的槍械蹲下裝填是怎樣一副彆扭的景象。

3.實際上線列戰爭並不是完全沒有掩蔽,只不過絕大多數電影中描述的是野戰和遭遇戰。在實際的戰爭中,矮牆、戰壕、柵欄和拒馬刺等工事的使用是非常頻繁的,其中以矮牆最為常用,它不影響士兵站在後面裝填,卻可以遮住從腰部以下的部位。圖為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要塞工事,非常有效,當然,因為太過有效,敵軍通常不會傻乎乎的與你對射,而是遠遠的放炮或直接發起白刃衝鋒。

4.
實際上當時的戰爭也不都是排隊槍斃,在當時已經有獨立行動的散兵小分隊,稱為獵兵或輕步兵,負責提供火力支援和進行游擊戰,這些獵兵通常被布置在陣前,允許自由的卧倒、移動、射擊和尋找掩蔽,有些甚至還裝備了線膛槍,可在遠距離狙殺敵人,但是沒有任何指揮官認為光靠他們就能贏得一場勝利,他們可以給敵軍帶來大量傷亡和困擾,但並不能勝任有目的的作戰任務。此外,他們在遭遇騎兵時基本相當於被屠殺。

5.反過來換句話說,密集的線列陣型在面對騎兵時也更加穩固,如果採用密集隊形,騎兵在同等的戰場寬度下將面對通常是三倍於自己的、亮著刺刀、站成密集隊形的步兵,因而瞬間在戰鬥力上陷於劣勢,
再也不能像中世紀那樣為所欲為的正面平A蹂躪步兵。假若採用散兵陣型,在同等寬度下面對騎兵將不能形成如此的優勢,其結果仍然是被正面平A蹂躪。

為什麼說這是一種當時最先進的作戰模式?
1.
線列步兵在白刃戰中的戰鬥力絲毫不比任何專業的冷兵器部隊差,甚至在訓練和體能素質完全不如對方的時候依然如此,專業的冷兵器部隊在向線列步兵發起衝鋒的過程中就會遭到1-2輪甚至更多次的射擊,造成大量減員和巨大的士氣衝擊,等到接戰的時候,常常在人數上已經處於劣勢並且陷入恐懼,而採用密集隊形的線列步兵上了刺刀,從正面看就是一個刺蝟樣的長矛森林——長矛加上密集陣型的威力在近戰中是有目共睹的。
2.線列步兵在遠距離火力投射上也不遜色於任何專業的弓弩部隊,就整體精確度、殺傷效果和有效射程而言並不處於劣勢,當時的弓箭手和弩手實際作戰距離不超過100米,而在這個距離內線列步兵的齊射完全能夠全面壓制對手。
3.線列步兵甚至在面對騎兵時也不處於劣勢,原因在上面的第5條已經講述過,此外,受過訓練的線列步兵還能夠迅速轉換為空心方陣隊形,騎兵在面對這種方陣時幾乎束手無策。
4.線列步兵的成本低廉、訓練相對簡單,成本上的優勢使得其在對抗傳統部隊時幾乎總是有數量優勢,因而總是在戰場寬度上擁有優勢,換句話說同樣戰鬥力的兩隻軍隊遭遇,線列步兵的寬度總是超過對手從而能進行合圍或抽調部分兵力進行迂迴穿插。

總結來說,這是一種戰鬥力更強、成本更低廉、效益比更高的戰術,儘管他看起來很蠢,但無疑是中世紀之後——直到克里米亞戰爭和普法戰爭之前最先進的戰術,甚至就在一戰當中也繼續陰魂不散。

其實線列戰爭這種看似排隊槍斃的戰法實際上也有很多精妙的戰術策略,並不是框起來A過去幹個痛快這麼簡單,比如說:

聽口令統一齊射的實戰效果要優於自由射擊,儘管」裝完了第一時間射擊,不用等口令「的後者理論上能發射更多次,但是在士氣殺傷效果上,身邊時不時倒下一個人,跟一下子倒下一大片相比,刺激程度是完全不同的。聽口令統一射擊也更便於把握關鍵時機,如對方衝鋒時在50碼左右的一次齊射可以造成毀滅性的殺傷,而自由射擊則毫無此機會。圖為最可怕的三排齊射,第一排跪地,第二排半跪,第三排站立同時聽口令射擊,隨後全部站起裝填——或直接衝鋒/反衝鋒。誠然這種三排齊射後將會是很長的一段火力真空,但同時這也是在給敵軍一個信號:親,你還等下一輪嗎?

著名的三段射擊,第一排射擊後將槍械交給後兩排裝填,然後再傳遞給第一排繼續射擊,此戰術在需要持續火力的場合經常被使用,還有一種被稱為徐進射擊的變種,即第一排射擊後原地裝填,第三排走到最前面射擊後原地裝填,然後第二排走到最前面射擊後原地裝填,能夠在持續射擊的同時向前緩慢推進,直到抵達衝鋒距離進行白刃戰。

妖孽的空心方陣,線列步兵可以迅速從橫隊收縮轉換為這種空心方陣,可全方向射擊無死角,因為沒有前與後的概念,也不會被包抄或繞後,騎兵也因此失去了其最大優勢,數個空心方陣互相間還能形成交叉火力。如果騎兵僥倖突破了空心方陣,他也只會衝進方陣的中間被全面包圍。這是近代步兵對抗騎兵最有效的陣型。對抗數量遠超自身且四面八方都是的冷兵器軍隊(如土著)時效果也相當拔群,當然,方陣也有致命缺陷:如果對方有遠程火力或者大炮,死起來會有種別樣的酸爽。圖為《滑鐵盧戰役》中內伊的法軍騎兵部隊衝擊英軍橋段,落得慘敗,拿破崙在劇中高聲斥責:「沒有步兵支援的騎兵能幹什麼?我連一分鐘都不能離開陣地嗎?你們腦子進了水?」而實際上如果運用得當,騎兵優勢者將可以逼迫對方擺出難以發揮火力且毫無機動性的空心方陣,隨後用步兵壓上,乃至用炮兵轟擊造成極大傷亡,並且降低我軍步兵的損失,如果對方重新展開線列隊形與我軍步兵交戰,騎兵部隊則可繞至側翼或後方拔刀衝鋒。這種兵種間的緊密協同是拿破崙時代戰爭的精髓所在,遠遠稱不上是毫無戰術。

線列戰爭的時代軍事工業也在不斷發展,最早的彈藥是鉛彈和火藥分開的,火藥單獨裝在一個牛角型的容器里,使用時需要手動往槍管里倒,然後再從另一個小包里掏出鉛彈往槍管里塞,特別麻煩,火藥還容易一不小心倒多或倒少,少了鉛彈就犁地,多了槍管就炸膛。圖為新型的紙殼彈,其堪稱現代定裝彈的老祖宗,用紙殼將定量的火藥和鉛彈包在一起,使用時直接咬破一角把火藥倒進槍管,再直接把鉛彈連著剩下的紙殼塞進去,用通條搗實即可,紙殼還可起到增加氣密性的作用。線列戰爭後期出現的米尼彈已經接近現代定裝彈。

而實際上早在這個火炮還在發射實心鉛球的時代,炮兵們就已經統治了戰場。前膛加農炮發射的實心鉛球打在地上會像打水漂一樣跳來跳去,把一整條線上的步兵打成渣,在理想的入射角度下(不考慮不實際的側翼橫射)一顆打進三列橫隊的炮彈可以瞬間擊殺6個步兵,而炮兵憑藉較遠的射程能夠集中全部火力打擊一點,當前線步兵們頂著巨大的精神壓力互相排隊槍斃時,炮兵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集中打擊哪裡,哪裡就幾乎必然會被撕開口子,隨後就是騎兵和進攻縱隊長驅直入、側翼包抄、繞後爆菊不亦樂乎。這意味著炮兵在戰術實行當中並不是類似獵兵那種『製造殺傷』的角色,而是戰術實行的根本條件,不外乎拿破崙對炮兵的集中使用和快速機動如此重視。第二張圖是喪心病狂的榴散彈,乃是一種後期型號的彈種,相信這張圖已經很好的表現出了炮兵的巨大威力。然而若沒有成排的線列步兵撐起有條有理的戰線,炮兵的使用也就無從談起。

騎兵在拿破崙時代的戰爭中已經居於次要地位,其原因已經在上面提到過,任何膽敢正面衝擊步兵陣線的騎兵下場只有死路一條,然而騎兵能夠快速機動的優勢使其可以迅速出現在任何需要「最後一根稻草」的地方,只要戰線出現漏洞,騎兵就能極大的擴大戰果,乃至引起整條戰線的連鎖崩潰,此時唯一能夠與敵軍騎兵相抗衡的,只有友軍騎兵,因此擁有更多騎兵者仍然掌握著極大的優勢,當然,如果你的步兵甚至不夠填滿與對手同等寬度的戰場去與對手排隊槍斃、僵持消耗,騎兵也就沒有可供發揮的舞台。

線列步兵只是拿破崙時代戰爭中的一個兵種,他的普遍應用和線列戰爭模式的使用與當時的其他兵種乃至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很多領域都有牽扯,不過在這裡鋪開來講就扯的太遠了。

總而言之,在當時,沒有比這個更加不蠢的戰術。滑膛槍已經被證明是當時最先進、性價比最高、殺傷效果最好的神級武器,它完全配得上讓人們專門使用一種以它為核心的、使它發揮出最大效力的戰術,而這就是線列戰術。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兩次:它配得上。

——————————————————————————————————————————
有點意外……完全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看到這個答案,其實以上都是些常識性的內容,描述方式並不專業和準確,只是為完全不了解線列戰爭的讀者們提供一個最直觀的印象,如有錯誤……反正也懶得改了!就請在評論區里訂正吧!

其實說到底,關於為什麼那個時代的軍隊要排隊槍斃,決定性的因素就是當時最有效的武器——滑膛槍的性能不佳,而關於滑膛槍的具體性能,知友 @彭友 的答案已經非常直觀,在這裡稍微做一些補充。

前裝燧發槍是線列戰術成熟期廣泛使用的槍械,圖中所示即是一個處於待髮狀態的燧發槍機,紅圈標出的地方被稱為葯鍋,使用者在將火藥倒進槍管前需先將部分火藥倒進此處,然後閉合葯鍋蓋,將擊錘(左邊那個夾著燧石的夾子)向後扳動。扣動扳機時,擊錘砸向葯鍋蓋頂部立起來的那塊鐵板,將其撞開的同時砸出火星掉到葯鍋里,引燃火藥,再通過一個小孔將火引向槍管內發射鉛彈。此種撞擊式燧發槍可靠性遠遠超過早期的火繩槍和火門槍(前者要靠一根燃燒緩慢的火繩去直接引燃槍管里的火藥,後者甚至連這根繩都沒有,點火自己想辦法),但是仍然有相當高的不發火率,各種莫名其妙的故障包括沒打出火星、燧石飛了、火藥沒被引燃、葯鍋引燃了槍管里的沒被引燃、葯鍋蓋被炸飛了等等等等。如果遇到下雨天或火藥受潮,不發火率會急劇上升。

隨著軍工技術發展,新型的擊發裝置也頻繁出現。上圖為採用簧輪槍機的手槍,各方面的性能都要優於燧發槍機,然而堪比鐘錶的複雜內部機械結構使其成本極為高昂,並不能適應大規模裝備部隊的需要,基本上是貴族們炫耀身份的奢侈品,實際作戰性能的提升也並不明顯。下圖為使用雷汞的擊針式步槍,已經無限接近現代的步槍,只不過當時的底火是單獨裝在槍機上,每次射擊後需手動更換,而非與彈藥製作在一起。這種步槍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已經大量使用,可靠性極佳,裝填速度也有一定優勢。

而滑膛槍精準度不佳的問題主要來自於其光滑的槍管沒有膛線,同時鉛彈口徑誤差相當之大,不僅在槍管內會彈來彈去,離開槍管後運動軌跡更是高深莫測。人們很早就知道給槍管刻上膛線、讓鉛彈高速旋轉可以極大提高精確度,但是要將圓滾滾的鉛彈硬生生塞進線膛槍管里又談何容易,線膛槍手們甚至需要用一根鐵棍和一把小鎚子才能把鉛彈一點一點砸進槍管末端,裝填時間相比滑膛槍也是四五倍的增加,直到……圖中所示的米尼彈(左側)的出現。

米尼彈的特點是口徑比槍管略小,並且並非球形而是有半球形的凹坑,因而可以比較容易的塞進哪怕是刻了膛線的槍管里,而在擊發時,米尼彈會因為高溫和自身形狀瞬間膨脹,完美契合膛線和槍管口徑,解決了線膛槍的裝填問題,同時也增加了氣密性。這項技術至今仍被使用在現代的金屬外殼定裝彈上。

隨著米尼彈的廣泛傳播,是否使用線膛槍替換滑膛槍就已經不再是需要討論的問題了。裝備線膛步槍的軍隊能夠在200米甚至更遠的距離進行精確的火力打擊,隨後,無限接近現代槍彈的、自帶底火和發射葯的定裝彈被發明,士兵們終於可以只用一個步驟裝好彈藥準備發射,而無需分別裝填彈頭、發射葯和底火。後膛步槍也在同一時期迅速發展成熟,士兵們不再需要站立著從槍口裝填彈藥,也不再需要每次裝填都拿著通條鼓搗半天,因此自由卧倒和尋找掩蔽也就成了可以被接受的行為。圖為美國南北戰爭末期(1865年)出現的斯賓塞步槍,已經與現代的步槍相差無幾,能夠在短短15秒鐘內射出7發子彈,重新裝滿彈藥也只需要20秒鐘。作為對比,1815年左右使用前裝滑膛槍的線列步兵,通常每分鐘只能發射2-3發鉛彈,兩者的射程和精準度更是天差地別。

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槍械火力的不斷提升,建立在「前裝滑膛槍射速低下、精度不佳」這個大前提之上的線列戰術也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沒落。美國南北戰爭差不多是線列戰術最後的輓歌,隨後的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算是徹底為線列戰術畫上了句號。然而線列戰術並沒有就這麼死去,他所留下的寶貴遺產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都深刻的影響著整個世界。納粹德國所使用的「擲彈兵」這一稱呼即是來自於線列戰爭時代的一個榮譽兵種,其傘兵部隊使用的「空降獵兵」稱呼亦是繼承於那個士兵們敲著小鼓、排著橫隊齊步走向敵陣的時代。英國女王的冷溪皇家衛隊甚至直到今天仍保持著他們在1815年打敗拿破崙引以為傲的老近衛軍時的裝束。對於這些經歷過線列戰爭洗禮的國家而言,那個愚蠢的士兵們排成排、面對著面互相槍斃的時代,大概算是一個值得懷念的往昔。

——————————————————————————————————————————
一直覺得忘了什麼,原來是忘記了最重要的東西——刺刀。雖然感覺稍微有點偏題,但總歸還是相關的知識點,現已進行補充。

線列戰術之所以能如此發展成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刺刀的出現。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正是刺刀這種我們今天看來再平常不過的東西孕育了線列戰術。如果沒有刺刀,我們恐怕就看不到士兵們排著隊互相槍斃的景象了。

在刺刀出現之前,火槍手只是純粹的遠程火力投射兵種,並不具備近身搏鬥的能力,因而若要讓他們發揮作用,就必須依靠其他兵種的保護。如圖所示的西班牙大方陣就是一種早期的火器戰術,方陣的主體仍舊是大量的長矛手,火槍手則被布置在四角,一旦遇到威脅就要退回安全位置,此時,長矛兵與火槍手的數量大約是2:1左右,火槍手仍然居於次要的位置,然而即使如此,這樣的西班牙大方陣也足以將冷兵器時代的戰術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此時已經有些思維超前的人開始胡思亂想:要是部隊里有1/3的火槍手就這麼能打,那要是提高到1/2豈不是要翻天?可是火槍手比例提升了的話,誰又來保護他們呢?聰明的人類很快想出了辦法——大概想了100年——就是刺刀。最早的刺刀大約出現在1640年,只不過是一個能插進槍管里的矛頭,如果士兵想用刺刀,自然就不能開槍,而安裝或卸下刺刀說起來只是拔或插一下的問題,實際運作中卻是麻煩重重,但是它卻讓人們看到了一種潛力。隨後,套筒式刺刀很快在1680年左右出現,原理如圖所示。這是一種不影響射擊的刺刀,可以整天裝在槍上。至此,火槍手終於可以不依靠其他兵種而獨立成軍,並且同時扮演遠程火力投射和近戰衝擊的角色。

請注意這個「同時扮演兩種角色」的功能。這意味著弓箭手是弓箭手、長矛兵是長矛兵的傳統冷兵器部隊若要在遠程投射和近戰衝擊上都與此時的火槍手勢均力敵,他們將需要兩倍的部隊,而在同等的戰場寬度下這基本是不可能的。此時的火槍手就是「近戰兵里我最能射,遠程兵里我最能捅」的犯賤角色,面對近戰部隊,可在敵接近前予以致命的殺傷和削弱,而面對遠程部隊又可向前逼近以衝擊作為威脅。漸漸的大家開始意識到傳統部隊面對火槍手是占不到便宜的,便開始有樣學樣,都開始效仿,於是部隊中火槍手的比例撒歡增漲,直到最後完全剔除了其他兵種,形成了完全由火槍手構成的部隊,這就是線列戰術的新時代。很明顯,在這個過程中,刺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線列戰術發展成熟後,實戰的經驗逐漸轉化為訓練操典和指揮技巧。此時的火槍手——或應稱為戰列步兵——再將他們與傳統的冷兵器部隊作對比,就有點侮辱人的意思了。因為這時的火槍手已經不再是近戰兵里最能射、遠程兵里最能捅的攪屎棍,而是近戰能打的刀槍劍戟丟盔棄甲,遠程能射的弓弩手生活不能自理的先進兵種。此時的戰列步兵,同樣是手持滑膛槍,同樣是毫無其他武裝和防護,究竟是什麼使他們與成熟之前如此天差地別呢?

答案就是這個像排隊槍斃一樣的愚蠢的線列戰術。……還有發明於1688年的套筒式刺刀。沒有這種刺刀,就沒有純粹由火槍手組成的線列陣型,沒有線列戰爭,沒有排隊搶斃。

有些知友的評論中提到了明朝的火器使用問題,這其實是一個很悲傷的話題,因為倒霉的明朝既沒趕上古斯塔夫改革,也沒趕上套筒式刺刀。


高流量預警!手機黨若無wifi請迅速撤離!!!重複, 手機黨若無wifi請迅速撤離!!!
(3月6日電腦修正格式、重傳圖片)

首先上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zMTA3NjQ4.html?x
軍武次位面 第一季 第二期 死亡螺旋
首先,當槍這種熱兵器剛登上戰場的時候,我們不能指望它能像95式那麼靠譜的。最開始用的是這貨 , 名曰——火繩槍

就是用一根能緩慢燃燒的火繩來點燃火藥、發射子彈的低端產品。操作複雜、發射速度慢,而且火繩這玩意很不靠譜的好不好? 然後是這貨:

名曰——燧發槍

用燧石替代了火繩,你可以理解為用打火機的火頭裝在了槍上……

但這都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槍管、子彈和發射葯!!!
槍管是一根根鑽出來的啊!就當年那技術,你能指望槍管內壁能有多直多光滑?
當年的子彈是鉛丸啊!把鉛融化了從高處滴落到水盆里,做成一顆顆小玻璃珠大小的鉛丸,你能指望它能有多均勻?每顆大小都一樣? 當比較小的鉛丸放到不那麼光滑的槍管里,在發射的過程中,鉛丸會不斷的跟槍管發生碰撞,其結果就是:敵人瞄準的是你,中槍的是隔你兩個人還躺在地上的張二狗啊!那時代躺著中槍真心不稀奇啊!!!
當年的發射葯是黑火藥啊!能比得上咱們現在的炮仗葯就不錯了,你能指望槍有多大威力?能打多遠? 更何況你還不敢裝多了,這槍管裝多了真炸膛的!你高高興興正瞄準呢,一扣扳機,duang!!!自己特么被炸成了三級殘廢,誰願意多裝葯啊!!!

以上幾個原因導致那個時代的槍有幾個重要的特點:操作複雜射速慢,威力不足射程近,瞄準困難精度差。
因為這樣的武器特點以當時的技術不能解決,咋整?不用槍了?繼續大刀片子招呼?絕對不行!!!
毛主席教導我們:有困難要上,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 解決辦法很簡單,裝備不行戰術補唄!
打的不準?簡單,一個人打不中,我整三五十來號人排一排一起開槍,總特么能打中了吧!(話說現在的軍事單位「排」據說就是這樣來的)三五十個人走不齊?也好辦,咱有軍樂隊啊!踩著鼓點走總會了吧,聽著音樂不緊張了吧!
射速不夠?簡單,開一槍要花一分鐘裝彈,我弄三排人,一排開完,第二排接著開槍,二排開完,三排上……如此循環,不就成了20秒一槍了嗎?
射程不夠?簡單,靠近點唄!隔百來米射不到,鼻子貼鼻子總行了吧!!!啥?還沒到射程俺們的兵就死光了?他們一定是有高達,兄弟們,咱們撤!
當這種戰術形成了,英勇的士兵們排著整齊的隊列、踩著鼓點,相互槍斃,也就不那麼搞笑了(上面那個視頻的截圖,其實已經說得夠明白了,我話癆……)

當對方的陣列被打亂之後,騎兵們就可以在大炮的伴奏之下,優雅的抽出馬刀往敵人頭上招呼了……不得不說這個時代的腐國好男兒還真特么血性啊,近乎麻木的忍受死亡的威脅,然後獲取一場勝利。最後,我大腐國的「紳士」們再淡定地來一句:

這是火繩槍和燧發槍時代戰術的必然選擇!
………………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我們的槍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各種黑科技開始運用在這種常規殺人利器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底火和膛線,一個是子彈的革命,一個是槍的革命。
底火,就是現在子彈屁股上的那個小圓點

要知道用火繩來點燃火藥、發射子彈,效率很低的,火繩燃燒不穩定,怕水、容易滅,一個不小心點著火藥了對部隊來說更是個災難。
燧發裝置也不靠譜,擊發成功率雖說比火繩要高,但如果開十槍能響八九次的話,就得感謝上帝保佑了!
而底火擊發的成功率是近乎百分之百的,更重要的是底火推動了後裝槍的成熟。
在燧發槍時代,雖然也有過後裝槍,但是燧發槍至少得在槍膛後留個小洞吧,不然火石產生的火星怎麼點燃發射葯呢?但有小洞密封就不好,密封不好射程近、威力小,顯然不太靠譜。
而底火能讓擊發葯、發射葯、彈頭通過彈殼構成一個整體——子彈,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作為整體的子彈的產生,極大的提升了槍的射速,你想啊:
你拿著前裝槍,開槍前要清理槍管→裝發射葯→裝鉛彈→用鐵條夯實→裝擊發葯→檢查火繩或燧發裝置→瞄準→「嘭」終於開了一槍……
而隔壁張二狗拿著前裝槍,他哼著歌、抽著煙,掏出一顆子彈,裝槍、上膛,悠閑的看著你,好整以暇的瞄準,「嘭」,GameOver!謝特,沒打中,沒關係,你還在用通條捅槍口呢,再來一次……

然後是膛線,也叫來複線

就是這簡單的幾根螺旋的線,讓子彈在出膛時急速的旋轉,成了一顆飛行的小陀螺,精度高了,射程遠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打不贏了,噢耶!

底火和膛線,提高了射速、射程和精度,克服了火繩槍和燧發槍時代的裝備缺陷,與火炮、手榴彈等一起加強了火力密度,促進戰術的變革。
一戰時期各國軍人叔叔紛紛表示:「排隊槍斃」的戰術過時了,俺們現在流行的是「挖坑戰術」和「班排戰術」,挖坑技術哪家強,歐洲諸國四流氓!班排戰術哪家酷,大洋西岸土八路!

以上…… 圖片和視頻來自網路,截圖自己弄的,手機碼字編輯不易,請輕噴!


因為當時的槍是前裝彈式,因此士兵打完一槍換子彈的時候必須把槍立起來,然後放入子彈,火藥後還要用一根木條或者類似的東西把彈藥壓實,整套動作非常繁瑣。如果一方先開了一槍,趁他裝子彈的時間,敵軍可以前進相當一段距離,在近距離放槍造成更大的傷亡。
所以那時候英國皇家軍隊賴以成名的戰術就是齊步走,然後到離軍二十步的地方,集體放一排槍,然後白刃戰。這種戰術對敵方士氣打壓非常大,想像一排排人牆端著槍黑壓壓一片向你齊步走,就算旁邊的人倒了也不在乎,這時候敵軍的士兵提前放槍都是好的,很多時候會出現士兵手抖以致裝不好子彈的現象,這是英國「鐵血公爵」訓練出的士兵,對士兵的要求也非常高,因為要頂著敵軍的注視和子彈向前齊步走,所以那時能完成這一戰術的軍隊寥寥無幾。
值得一提的是,前幾年有哪個白痴出了一本書,鼓吹西方的人性文明,聲稱那時候西方軍隊打仗的時候,雙方軍隊經常隔得遠遠地高聲喊話:「對面的兄弟,你們先開槍吧!」「不不不,還是你們先來吧。」此現象被該逗比認為是西方人文明友愛,謙恭禮讓的象徵,對此可表呵呵。


除了以上的答案,題主竟然會說沒有戰術!!!
當然,愛國者里的戰術體現的較為簡單,訓練有素的英軍不顧大陸軍的第一輪齊射繼續向前推進,在實心大炮的火力支援下,趕在對方第二輪齊射之前集體開火,一輪齊射就打的土老帽大陸軍士氣喪失四處潰逃。隨後自然就是騎兵的屠殺時間。
可這是最簡單的恃強凌弱甚至可能是以多打少的戰法啊,當然可以直接A過去,如果不是呢?
試舉一例:斜線戰術
在保證足夠的戰場寬度的情況下,加固軍隊的某一側翼。接戰前,強勢側翼快速推進,弱勢側翼則慢速推進或不動,甚至選擇後撤,只要能保證接戰時能黏住敵方線列使其不能迅速變陣支援,並自身不被擊潰即可。這個時候,我方陣型大體成斜線狀,接戰後加強的側翼要在我方騎兵的迂迴包抄下迅速擊潰對方側翼,然後趕在我方弱勢側翼被擊潰前支援中路和敵方優勢側翼,從而獲得勝利。
這種戰術利用我方更加集中重點的攻擊形成了局部優勢,並通過時間差巧妙避開了劣勢路的崩潰,將敵人分別擊破。在極端情況下,斜線甚至可以繼續收縮形成圓弧,當優勢路取得勝利時,我方優勢側翼可以從圓弧內部的捷徑支援弱勢側翼。
當然,這種戰術的成功前提是在對方毫無知覺的情況下完成某一側翼的加強,否則對方稍有變陣,這種打法就是找死。
這種打法進一步演變,當我方以少打多時且沒有事先加強某一側翼的時候,接戰時主動將線列收縮成圓弧,一側的方陣可以從圓弧內部的內側支援加強另一側,而敵方在無法迅速擊潰我方(同樣是因為我方在收縮)的情況下,要趕去支援另一側就需要走圓弧的外部。當有一定戰場寬度的時候,路途的差距是明顯的,於是,我們又可以形成一次類似以上斜線戰術的優勢。
怎麼說呢,還是有戰術的吧。而且,這麼複雜的戰術,在完全沒有無線電的時代,不把軍隊分成以方陣為單位的體系,根本就做不到吧。
書上讀來的戰術其實很難理解,以上是根據《全面戰爭》系列的長期實戰後的胡說八道……


手機寫的,回頭有空詳細展開…
大家都是從武器的角度說的,其實西方陸軍戰術發展也是有傳承的:
從西班牙大方陣的四角火槍小方陣,到荷蘭拿騷的莫里斯改革,再到瑞典古斯塔夫二世的火槍長矛方陣夾雜…方陣越來越線列化
然後火槍威力上升+刺刀發明,長矛隊列消失,就剩火槍…就變成排成戰列線的滑膛槍步兵了…
但把那個時代的戰術機械的理解為「排隊槍斃」是不對的。
就像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戰術體系不是只有密集長矛方陣一樣,線列步兵時代的密集滑膛槍手只是戰術體系的一部分,還有散兵、騎兵、火炮等…
另,電影的戰鬥場面大部分是有省略的,比如除了一排排的輪射,其實一隊一隊的齊射,或者整體齊射後白刃衝鋒(刺刀是好漢,子彈是笨蛋)都是常見的。
而且縱隊戰術、預備隊的使用、乃至其它兵種(散兵騎兵跑兵)…都不是簡簡單單的兩邊站好隊互相槍斃這麼簡單…


之前的答案回答的很全面了,我補充一些其他內容。首先這個建議去戰研論壇搜一個老帖子,叫17世紀的戰爭,裡面對這個問題描述的非常到位。另外富勒的《西洋軍事史》以及劉易斯的《戰爭與武器的演變》也專門講過這個問題。

為什麼要使用線性隊列,補充

關於前裝槍的裝填很費事,步驟樓上的答案都描述過了。一般來說訓練有素的士兵一分鐘也就只能打三發子彈,這就是為什麼西方這麼重視訓練的一個原因,否則根本無法讓士兵在槍彈橫飛的戰場上完成這些動作。但即使這樣,實際上很多士兵因為戰場上的緊張根本做不到,一分鐘打兩發就不錯了。不過據說普魯士陸軍當時可以操練得非常好,火力比其他國家的線性隊列強不少,每個普魯士陸軍方陣都是行走的炮兵營。

實際上滑膛槍和火繩槍的射擊精度也很成問題,前準星後照門的方式,實際上是很晚才出現的,具體是南北戰爭還是擊針槍時代才有的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也就是早期的滑膛槍和火繩槍只有前準星,根本無法做到瞄準基線和槍身基線重合,做到精確瞄準射擊。

還有就是,不管是火繩槍還是燧發槍,火藥池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設備,也就是槍膛實際上是開口的,不是密閉的。這個會造成膛壓不足,所以獨立戰爭史,肯塔基滑膛槍也就是100多米的初速(西洋兵器圖鑑),所以為了增大殺傷力,需要把口徑做大(基本都在10毫米以上)。而更麻煩的問題是,擊發的時候,高壓火藥氣體會從火藥池的開口向後噴出來,即使是最有經驗最鎮定的射手也無法保證不下意識的閉眼或者側臉躲避(這個在愛國者裡面表現的非常明顯),根本無法做到精確瞄準。這就是為什麼國際地理頻道的節目稱火帽槍才是第一個可以accurate shoot的武器。


然後呢?

不是說使用了線性隊列就萬事大吉了,實際上這個隊形的限制很多,首先對地形的依賴很大,平原還好,坡坡坎坎的地方就費勁了,具體可以參考英軍兩列橫隊在克里米亞中遇到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拿破崙喜歡縱隊的原因,他更強調運動戰。而且要訓練士兵習慣這個隊形,做到電影里的那種整齊劃一,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需要經年累月的訓練。這就是為什麼愛國者裡面法國軍官抵達之後,首先就要訓練梅爾吉布森手下的民兵走方隊的原因。
而且那時候黑火藥射擊之後煙很重,又沒有無線電,槍炮齊鳴的戰場上也很難聽清楚軍官的指令,所以實際上只有頭幾輪射擊是有組織有節奏的,後面基本上就陷入各個隊列的自行射擊了。而且也就是頭幾輪打得有準頭,後面越打煙越多,士兵根本看不清楚敵人在哪裡,只能隨大流往一個方向開火,這點可以參考劍橋插圖戰爭史中關於南北戰爭的插圖描述。
另外線性隊列的時候,當官的一般是站在隊列的兩側或者前面或者後面,反正是一個方便觀察並控制整個隊列的地方,再加上那會軍官大多是講出身的紳士,不管於公於私都穿的標新立異,手上不是拿刀就是拿矛,結果很容易就成了靶子,以獨立戰爭為甚。英國人為此多次抗議大陸軍和民兵:你們不能上來就把軍官打死,然後讓一群粗鄙的農民沒有紳士來約束!!

而且在那種戰場上,煙熏火燎,子彈橫飛,士兵很容易過緊張,重複裝填甚至是打飛通條的事情屢見不鮮,美國人在南北戰爭中對遺棄在戰場上的前裝槍做過統計,最多的一個復裝了29發子彈,太有才,也不知道怎麼裝進去的。

還有,滑膛槍時代的交戰距離其實很近,一個是初速低,子彈又沒有旋轉,不穩定,打遠了就不知道飛哪裡去了。英國人說200碼外打中人的幾率跟打中月球的幾率一樣。另外一個是為了保障足夠的殺傷力,所以實際上大家絕大部分情況下都在100碼以內才開槍。這點英國人最狠,烏爾夫將軍在史上最恐怖的排槍中,遲到法國人接近到20碼才開火,三排槍打死了1,200多個法國人。滑鐵盧之戰中,公爵向近衛軍直接下令起立開火的時候,法國老兵離他們只有35碼了。

最後,那會洋人喜歡紳士風度,打頭槍也要讓來讓去的,有一說是因為後開槍的一方佔便宜,可以根據戰場的動向選擇衝鋒或者開槍。七年戰爭的時候,法國人在北美一場戰鬥中遇到了英國人,雙方謙讓誰先開槍就讓了大半個小時
法國人,請你們先開槍!!!
不,英國的紳士們,請你們先開槍,我們法國人將屹立在這裡!!!

最後英國人忍不住了,先開槍,一排槍過去打倒了700多個法國人。

上述內容,有些記憶不一定準確。本地網路太慢,也無法一一去核對,準確的參考上述的帖子或者文獻。


提高統計學意義的dps


有個細節題主沒注意或不知道就不會注意,英軍是在對手射擊後繼續前進幾步才進行射擊的。
因為對於普通士兵的滑膛火藥槍,命中率非常低,除了人數多以保證火力投射量提高命中率,距離越近命中率也會越高。對手射擊後,英軍繼續前進,拉近距離,然後齊射,能比敵人更好的保證命中率。
然後雙方就這樣回合制直至一方潰散,潰散後形不成火力密度,騎馬出陣對潰散步兵進行收割。
英軍的這種抵近射擊戰術,嚴格訓練、榮譽和軍紀打造的絕強的對射心理承受能力,是當時英軍完勝其他的保證。往往不到十輪射擊,英軍就能驅散對方步槍陣線,取得戰鬥勝利。


前面好多從武器當面解釋,我換一個角度。
看似簡單又煞筆,其實背後是近代工業的支持和極為嚴酷的近代訓練方法。解放軍為什麼踢正步,還不都是和普魯士學的。訓練的不是多麼靈活的個人技戰術,而是整齊劃一的戰爭機器。為什麼近代軍隊的軍服那麼鮮艷,士氣。排隊整齊,一次齊射擊倒對方眾多士兵會極大的鼓舞士氣。士氣太重要了,在古代,可能死不了幾個人,軍隊就崩了,然後就是大潰散。但是這個時候的軍隊,能夠忍受極為重大的傷亡。往往雙方都已經死傷過半,拼的就是堅持,堅持下來就是勝利,對方就徹底完蛋。舉個遊戲的例子,歐陸風雲3裡面,冷兵器舊軍隊的戰鬥都是擊潰戰,而進化到近代軍隊之後往往都是非常巨大人數對拼之後的殲滅戰。


又便宜又好用的打法,訓練簡單快速,兵員要求低,不需要昂貴的甲胄。傳統冷兵器軍隊,主要的傷亡是失敗者在被追擊過程中發生的,如果不能形成擊潰,可能幾萬人會戰競日不過千把人的傷亡。而開始進入線列戰術時代,幾千人一輪齊射就是數百人傷亡,殺戮效率大幅度提高。到隧發槍普及時線列戰術已經非常完善,基本對冷兵器已經是碾壓的效果。而且採用線列可以保持非常長難以包抄的大正面,在通信技術不完善的時代,指揮只發生於目視距離內,正面寬廣使得對方將領難以進行迂迴等複雜指揮。


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讓初上戰場或士氣經驗不足的士兵能夠在集體的心理掩護下完成規定的戰術動作。(排隊放槍壯膽)

並不是所有人面對橫飛的碎肉和一炮划出一道血衚衕的彈丸都能面不改色的前進——舉槍——瞄準——開火。
還有個更近些的例子
當年西路軍到了西北地區之後,馬家軍的騎兵一度讓其頭痛不已,基層士兵面對手持莫辛納干騎槍來去如風的馬家軍騎兵產生了很大的恐懼心理。為此,陸定一、李伯釗創作了《打騎兵歌》後來又有了「打騎兵舞」,其中提供的方法便是「排子槍快放齊射殺」。
附歌詞:
敵人的騎兵不可怕!
沉著應戰來打他!
目標又大又好打!
排子槍快放齊射殺!
我們瞄準他!我們打垮他!我們消滅他!無敵紅軍是我們!
打垮了敵人百萬兵!努力再學打騎兵!
我們百戰要百勝。


題主可以去玩玩《拿破崙:全面戰爭》,你就不會輕易認為這是沒有戰術與荒唐的打法啦(空心方陣分分鐘教騎兵做人有木有)


這種戰術把清朝打成了半殖民地


可以聽一下《羅輯思維》--「武器的進化」


以前看過一個視頻解釋這個問題,這是由於以前的槍精度不夠,如果隊列分散,那麼命中的效果很差。所以將士兵聚集後,統一發射,雖然從個體來看子彈還是偏離軌道的,但是整體來看,從點攻擊改成線攻擊甚至是面攻擊,提高了命中效果。另外一點,密集的隊列也減少了逃兵的可能


這是由當時的武器決定的,槍填一次才能射一發,所以要排成排前面一個射了後面的接著射。又因為這種松不能瞄準,所以肩並肩一起讓射出去的子彈形成一個密集的面才能保證打到人


有點類似於倆2貨拿著石頭互相嚇唬,最後離得很近了一傢伙拍對方臉上,,也就是互相拼訓練跟勇氣


這個是不同武器時代的不同戰術。當自動武器成熟時,這種戰術就不適用了。在單發步槍時代,士兵的單位數量更多。自動武器時代人數少很多,因為單位火力增強了,這個時候齊射失去意義


你管這種戰術叫排隊槍斃是因為命中率高+殺傷力大。
你看弓箭手時代兩軍弓箭手對射你就不管他叫「排隊射殺」。

然後你讓火槍兵和弓箭手對射,那就是單方面槍斃。


鑒於當時普遍用的是滑膛槍,所以靠那麼近第一是為了命中率和殺傷率,第二是為了方便衝上去肉搏,滑膛槍嗎,填一發打一發,填裝快的也就是一分鐘5,6發而已,再考慮到在戰場那種環境下,發射速度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所以那時主要用的是排隊輪射的戰爭方式,誰能贏靠的就是誰的紀律性更強,誰更堅韌。


推薦閱讀:

銀角大王的葫蘆是怎麼判定稱呼對象是否答應的?
男生需要的基本款武器有哪些?
評判一把武器刀的優劣,主要標準有哪些?
中子彈和原子彈相比哪個更不人道一點?
日本弓為什麼上下不對稱?

TAG:歷史 | 戰爭 | 武器 | 戰爭電影 | 戰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