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這樣的工作,可以做一輩子嗎?

我不是設計師,好奇問問而已

喜歡藝術方面,現在辭職重新找工作中。考慮過想再學習從事設計工作,建築設計不可能了,必須多年大學培養,建築裝飾設計,已經生活中的各類裝飾品設計有可能,機械和汽車設計,自己本身理工科不好,可能也興趣不大(沒接觸過不知道),但如果平時有機會知道點機械原理知識,應該還是好的。系統設計是工業流水線嗎,還是軟體系統?情況也和前面的機械和汽車差不多吧,可能有興趣,但沒想過作為工作,不是藝術類的。動畫設計,包括遊戲原畫等,現在對遊戲和動畫沒興趣,也覺得設計遊戲讓人沉迷,我的價值觀接受不了。服裝設計,好像有興趣,也需要多年大學學習吧。對平面設計有興趣,工業設計也有興趣,感覺這也需要多年大學學習吧,聽過清華一個工業設計教授的演講,很受感染有收穫,知道設計是為社會進步,為環保服務。也有點想畫插畫、繪本,也對做網站有點興趣,可能互動設計也有些興趣(不確定,不了解自己)。感覺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的設計,好像其中一些,是不能做到老的(因為沒見過平面設計師、互動設計,插畫設計做到老的),我是說國內的

當然,也可能我見識太少了。

我沒看不起任何工作,只是怕不能幹到50以上,怕失業的心情,缺乏安全感,生存危機感作祟吧


那一年,我從UCLA畢業,在學校外面的Westwood Blvd.上一家很小的建築師事務所,謀了份職位。

老闆,是我在UCLA時候的教授,Barton Myers。

------------------------------------------------------------------------------

赴美以前,我也曾在中國做過數份工作。帶著十人團隊,瘋狂的打各種投標。為了掙取出國留學的費用,沒日沒夜的幹活,描畫著各種連自己看了也會做嘔的方案。

說實話,學生時代所有對於設計的熱情,早已被消磨殆盡。

所謂出國深造,也只求換個環境,或曰見見世面。繼續讀建築,想來也只是個謀生的跳板吧。

等到拿了UCLA的Offer,其實也沒有太過激動。投向幾家常春藤的申請,都被拒了乾淨,不好意思向旁人語。

然則,UCLA的日子只是另一個噩夢的開始。

諾大的UCLA,唯建築系實在是太小一個系。沒有本科生,總共不到一百個學生,倒有幾十個教師;自成一格,以至於連開學時間也與別人不同。

我,系館裡唯一中國人。

聽不懂,說不明白,連坐公共汽車都要重新學;每天幾百頁艱深晦澀的材料閱讀,再加寫報告,已近無眠狀態;各種新軟體新工藝,全部要自學,比如一晚學會用Formz,第二天便要上機列印模型,兼做presentation;該死的英制,讓我完全失了尺度,那些原本熟諳於胸,簡簡單單一個門的細部,都要換算很久.......

所以,很難避免受了些白眼,以及幾位專業課老師的鄙視。其後要再選那些熱門老師的課程,人家直接把我踢出來了。


------------------------------------------------------------------------------

而Barton 是第一個欣賞我的教授。

70歲,滿頭銀髮的教授,他的課,選的人不多。因為他是Old school的,學生們覺得他早該過氣了。也因為這樣,我很順利的在其中一個Quarter進了他的設計Studio。

只有我知道,他是我在中國的那個書架上的一本書。真的,我很多年前就買了他的作品集,一直在書架上存著,經常翻看。

在你失去了所有熱情,艱難度日只求早點畢業的時候,與書中人物在現實中的奇妙相遇,多少會帶給你點小驚喜吧。聊勝於無。

設計課,我實在沒有準備,硬著頭皮在別人陳述的時候,用5分鐘,勾了幅草圖。

Barton看著圖,又看了我一下,說,你下課以後跟我來一下。

他帶著我去了系館旁的咖啡店。問我要喝啥。

彼時,我還沒有喝咖啡的習慣,又心懷忐忑以為老人家要批評我偷懶的舉動,於是沒有要飲品,傻不拉幾的站在那裡等候。

他笑了笑,問我:你去過藝術學校學畫么?我說沒有,只是受過中國建築系一些基礎訓練而已。他點了點頭,說:你的畫,是現在這裡所有的學生都畫不出來的......他頓了一頓,說:你願意到我事務所來做兼職么?

我吃了一驚,接著意識過來,笑著拚命點頭說好。

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走了。

UCLA課程設計草圖,大頭幫主。

-----------------------------------------------------------------------------

畢業後,我沒有費太大勁,就留在Barton Myers Associates, 成為了正式員工。

說是正式員工,我卻連電腦也沒有。每天坐在桌前,發獃。當然,能領到的薪水也是最低線的,勉強夠花。

偶爾,前排的老員工會招手,讓我過去,鑽到他的桌子底下,幫他把鬆掉的插頭插好。

或者,是整理凌亂的模型桌,把所有材料歸類放好。

或者,哪個燈泡壞了,去地下室搬梯子上來,換好,再把梯子搬回去。

Barton 很忙,但他依舊記得他招我入事務所的因由。有時候會讓我幫他們勾幾張透視。

每天下午,5點45分,我下樓出門,坐上8路公交車,一直做到santa monica,在綿長的沙灘上躺著,一直等到幾個小時後太陽下山,再坐車去公寓前的Ralph買些吃的,回家。

那種節奏,跟在中國,在UCLA,天壤之別,從未試過如此安逸。

就這樣過了幾個月,終於,他們人手不足,分配了我一個設計任務,做洛杉磯Downtown 8th Figure 這兩大街交界口的一棟酒店綜合樓設計前期。

我忽然便有了熱情。一絲不苟的開始建模,按著Google Map上下載的衛星圖,將整個downtown,一點點的做出來。

同事們圍過來,看我渲出來的草圖。他們看我的神情,已經有了不同。

Los Angeles Downtown. by 大頭幫主. 2006.

我不知道,「He is the man." 用中文應該如何準確的翻譯出來。這是當時他們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同事們都下班了,而我完全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那就開始畫基地的CAD吧。


------------------------------------------------------------------------------

Barton 在大約傍晚7點半的時候,獨自走上樓。

他看到有燈,大喊了一聲我的名字,便笑著走了過來。

他站在我身邊,仔細的一張張看著我下午打出來的渲染圖。

」你現在在畫什麼部分?「

」放首層的CAD線。「

」去打出來,拿給我。「

我跑去列印室,取回圖紙。

他拉了把椅子,坐在我身邊2英尺的地方,用著同一盞檯燈。扯過來一卷黃色草圖紙,開始勾。

」你知道么,這麼小塊地,要解決所有的入口交通問題,可不容易哦。」他邊說,筆頭飛舞,堅定地畫著橫豎線條:「你看,這裡必須有沿街商鋪的步行空間,有地下車庫三個出入口,後勤,商業,酒店各不相同,還要給輪椅人士安排空間放在酒店大堂的直達區......"

我問:「那實在不夠位置怎麼辦呢?算下來已經要10個入口了啊,每個都要做雙車道,考慮充分轉彎半徑,怎麼可能放得下啊?」

Barton聳了聳肩:「誰說非要在地下解決完。在這裡引上去,用二層去分流就可以了啊。」

他刷得把正在畫的那部分草圖紙一扯,放在一邊,開始飛快的畫第二層。

我拿著撕下來的部分,看著上面龍飛鳳舞的線條。沒有太多的文字說明,卻有條不紊,走線非常堅定,沒有什麼反覆修改的地方。

很快,二層也畫完了。

兩張圖,一個異常複雜的商業綜合體入口區分流設計,一次完成。

多用一張紙都沒有。

我震驚的瞠目結舌。

等一下!等一下!在我印象中,類似這樣的場地設計,不是應該在草圖紙畫上幾十遍,反覆推演,最終找到最優解的么?怎麼可以這麼快,一次性就搞定了呢?

當我還在為同事們圍觀渲染圖而沾沾自喜的時候,Barton只是小露了一手就將我打回了原形——

不要忘了,設計師,絕對,絕對不是畫圖員。

設計師的最終價值,在於思辨。

在於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問題時候,切中肯綮,直擊要害,找到最優解。


你可曾感受過,一個設計師思考力量之強大么?

在那一刻,我被我的老師強大的能力,深深地震撼了。

不不不,不要以為那些工作了1、20年的小毛孩,自詡或他人嘉許的「XX大師」,叫嚷著「退出設計圈全心做老總」的所謂設計界精英,就能擁有這份能力。

這些人,就請哪涼快哪呆著去吧。

要領悟設計的精髓,要獲得這種震撼人心的能力,沒有4、50年在這個設計專業領域裡的浸淫,想都別想。

而此刻的他,卻輕鬆的靠在藤椅之上,嘴裡泛著晚餐的酒氣,笑呵呵的說:你知道嗎?那個時候,很多很多年前了,我就坐在你的這個位置,而Lou,就坐在我這裡。我那時可是剛從UPEN畢業一個實習建築師而已,Lou也是我在學校的教授哦。多像。

他說的Lou,就是路易斯·康。Louis Kahn。

特么的,美國現代最偉大建築師,沒有之一。73歲,職業生涯巔峰期,出差回來死在了一個火車站的衛生間里。

老師,您這麼說,到底是幾個意思!我心裡暗暗發毛起來。

這一晚,我們師徒二人在一盞檯燈下,一起工作到很晚。

------------------------------------------------------------------------------

2012年。

在中國獨自創業的我,收到了Barton Myers 事務所助理的電子郵件:BMA事務所洛杉磯宣布關閉。

Barton同時辭去了在UCLA的教職,歸隱山林。老頭子終於要回到他在Santa Barbara 的山莊,每日看著太平洋的落日,種他的紫橙去了。

我不知道,我自己作為設計師的這份工作,是否可以做一輩子。

但,我絕對不想輸給我的老師,還有他的老師。

Barton Myers 作品 - Steel House Montecito.

Barton Myers 在自宅。

Barton 成為建築師前,曾為航母飛行員。

Barton Myers 教授與UCLA建築系學生們交流。2005年10月18日於Santa Barbara.

Barton 與 我, 於 Barton Myers Associates, LA。 2007年4月。


寫在前面
對建造營感興趣的朋友們,建造營已受邀參加北京國際設計周,9.28日在751兒童設計中心開幕,10.2日工作坊,10.5論壇。
大家可以空的時候來玩。

——————
今年30歲。建築師。今晚住在村子裡項目工地旁,窮得哭出來,輾轉難眠。
這不是一句玩笑話:信用卡債總共5萬多,每個月房貸5000多,借朋友的債務六萬。山窮水盡,就差賣房了。
這也是我和夥伴成立工作室的第二個年頭。

——————
七年前,畢業於一個不入流的學校,卻有著對建築一廂情願的熱情。然而並不總是天隨人願,我比誰都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天賦。
是的,我不適合做設計。
這句話在七年後的今天講出來,仍然扎心刺耳。我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堅強,才能接受所愛的事業並不擅長這個殘酷的事實。這意味著,終其一生,你都只能做一個旁觀者。
彼時的我,當然是不信邪的。大四的時候,就開始四處投簡歷尋求機會,直到在一個剛創業的小事務所謀得一個實習的機會。比起先後進公司的實習生,我手慢且笨,手工模型做的馬馬虎虎;幸好sketchup還算熟練,勉強站穩了腳跟。
然而軟體只是手段。小型事務所大量的創作需求對我來說簡直是煎熬。面對複雜的基地條件我
完全不知從何下手,厚厚的規範更是翻到頭暈腦脹。彼時建築行業還在蒸蒸日上,凌晨三四點一個人打車回家是常事。
也許是二環路凌晨三點的冷風吹醒了我的腦袋,這段短短的實習建築師經歷僅僅一個月就畫上了句號。
是的,真實的人生中沒有人熬雞湯給我喝。正是身邊人的優秀,讓我越來越清楚,至少在那個時候,設計這件事註定跟我沒什麼交集。於是我嘗試了一次就知趣兒地放棄了。

——————
然後是漫長的徘徊。
三個月無所事事。
高考之前就篤定建築師這件事將成為終身職業,可是還沒有畢業就發現這份工作並不適合我?懂得人一定明白這種憤怒與無力。因為,有些差距並不是努力就可以彌補的。
直到男朋友再也看不下去浪蕩在北京的我,甩了一句:你不是喜歡寫東西嗎?你不是生成喜歡建築嗎?為什麼不去雜誌社?我要是你,我就去最厲害的雜誌社。
哪個雜誌最厲害?
城市中國。
幸好當時的我有且只有的就是無知者無畏的愣頭青一樣的勇氣。
那時候城市中國網站多年不更新,雜誌社也找不到招聘電話,網路上什麼信息也沒有。最後我竟然在豆瓣的城市中國小組裡找到了編輯,而她們竟然痛快地答應了我冒昧的請求,將我吸納入城市中國的課題組,手把手教我做雜誌。
接下來的故事順理成章,從城市中國到interior design到ued,我一路做到副主編。

————————
故事當然還沒完,否則我應該去回答「雜誌編輯可以做一輩子嗎」這樣的問題。
結束2014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工作,我重新轉向了設計-邊緣行業。機緣巧合,仰慕已久的一位老師加盟了某大院作策劃顧問,我便厚著臉皮求她找我進去跟她混一混。
七拐八拐,我彷彿又回到了建築師的行業。
雖然我沒有執照。
也是在這一年,我和朋友創立了個人事務所,完成了第一個項目:東林渡民宿。彼時我尚在大院全職,僅僅參與了民宿收尾的裝置:floating shelter。
這個項目的介紹在很多網站都有報道,在此不贅述。

正是從這個裝置開始,我時隔五年,竟然又一次深度介入了設計,也讓我慢慢意識到了我的「位置」。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點」,打開自己的一扇門,從而介入「設計」這回事,這個過程往往被形容為「開竅」。
我找到了我的那扇門。

——————
今年春天,我和夥伴自費在山東淄博瓷廠禮堂被拆除之前的一個月,完成了一座裝置。
相信很多八零後都有著在工廠和大院集體生活的記憶。而禮堂,就是當時公共生活的核心。如同大多數的工廠,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破產重組。禮堂自此荒廢,無人問津。直至今年年初,傳來地產開發、即將拆遷的消息。
很難形容是一種什麼樣的衝動督促我們「必須」要做這件事。然而裝置完成後的那一天,陸續驅車三十多公里觀展的瓷廠老員工們,替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當日,前來觀展的總數人達到了三百餘人。

——————
今年夏天,我撥出了兩個月的時間,與武漢公益組織「種太陽」一同前往四川南充儀隴為留守兒童支教,他們的平均年齡不足13歲。
對我來說,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支教行為。我並未給孩子們帶去語數外這些課程的教學,也不是僅僅陪著孩子玩過這個暑假。
我帶來了建造營的一整套課程,我要帶著24個孩子和5個志願者,一起完成公共藝術裝置的搭建!
更重要的是,全部的搭建和創作,都由孩子們完成!

保護隱私,不放孩子們的照片了。
建造對大學生志願者們和孩子們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新鮮的事情。與其說是對孩子們的支教行為,不如說是志願者的和孩子們共同學習的過程。這也是對志願者的回饋—一個不能明說的事實是,單純付出的公益行為是不可持續的,物質與名譽的回饋這些大學生們也並不需要(不是所有的人都為了申請學校需要的社會實踐加分而來),冒險、知識與趣味才是恆久的動力。
難度加倍,趣味加倍!
僅僅六天的建造營,孩子們爆發了遠超成人的創造力。他們在日記里詳細記錄著自己的建造過程,甚至給出了完整的平面圖——在我們沒有進行任何平面圖紙訓練的前提下。

這個孩子畫的是五個組的平面編織圖案,可以在航拍圖中找到對應。

六天的營地短暫又漫長。這是一次完全不同於建築設計的經歷。
嫻熟的相處技巧遠比愛心來得重要——面對幾十個不停聒噪的孩子,再多的愛心也會在兩三天內被榨乾。而剩下還有半個月要度過。所以你需要和他們保持一個適度的距離,因為除了陪伴,教導也是重要的一方面。長期遠離父母的他們,往往對交往的界限模糊不清。一旦釋放出過多的善意,他們會立刻向你索取手機,相機甚至未經允許翻包;一旦沒有及時回應他們的需求,他們又會立刻表現出瞭然的落寞。這種早熟很難不令人落淚。更有的孩子,會假裝對老師的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儘管這種偽裝在成人看來一點即破—但想到這是他們平時不得不自保甚至取悅周圍人的方式,不得不感到悲哀無奈。
因此,你不得不保持敏銳與冷靜,適度地引導他們熟悉規矩、懂得禮儀;儘管如此,他們突然而來的擁抱和懇求的眼神也難免令人心軟。這種親密與疏離常令我無所適從。
在所有這些營地里,建造營無疑是最為艱難的。既要面對好奇且充滿新鮮感的孩子們,也要面對幾乎同樣一無所知的志願者們。
孩子們的注意力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這些孩子更為甚之。課程必須要時時變換、穿插小課調節,讓他們持續保持高昂的創作熱情。
最後一天的展覽中,陸續來了近百位周圍的居民和孩子,玩得不亦樂乎。這恐怕是儀隴這個小鎮上除了過年之外最大的一次嘉年華啦!
我想,這是這群孩子們第一次對社會的給予;但絕對不是最後一次。
因為,給予和索取,同樣重要。
創造和給予,是我能帶來的禮物;也謝謝你們,給了我這麼多信心和勇氣。

——————
這兩年,我覺得自己似乎在朝著一個目標一往無前地奔過去。特別特別猛,沒有餘地,沒有後路。我也說不清這個目標到底在哪裡,長什麼樣子;但我摸到了它的方向。我知道它會越來越清晰。
無論這條路有多少曲折和荊棘,都必須走下去。
因為,一旦開始,沒有回頭路。
我無法告訴你設計這個職業是否可以做一輩子。
但我知道,我不會停。

謝謝大家的鼓勵,太暖心了。
不過我不是兄弟是妹子,哈哈。
財務雖然緊張,但過兩個月就挺過去啦。
恩施的建造營已經結束,比儀隴還要high!
明年期待大家的加入!


看了大頭幫主的回答一下子覺得說到心坎里去了,然後在疑惑該不該說說自己的想法,因為其實有些東西在我們國家並不適用也並非適合所有人,寫出來這就造成了有點雞湯的感覺,但是不管現實如何,這問題的答案是不會改變的,因為設計確實能幹一輩子……不如說當你沉浸於其中,那種奧妙會讓你根本不會想轉行。我想,覺得設計干不下去多數時是由於自己心中的天平失去了平衡而選擇了放棄,這便是如今的無奈吧。

在這種盜版、抄襲、奇葩審核(包括客戶的要求)習以為常的國度,要求創造性的行業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是十分困難的。不巧設計也陷在其中……很多設計都被冠以吃青春飯的名號,35歲以上基本都轉做管理,這年紀在第一線乾的基本沒公司要了,年輕力壯的騷年才更吸引公司對這行的要求。沒錯,對創作為生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體第一是體♂力,第二是體♂力,第三第四可以隨便選擇,第五是不服輸的性格。所謂才能等等,不過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成熟這五項條件而已(粗體字出自原研哉的隨筆)。當然一方面可能由於自己確實能力不行,公司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適合的理所應當,但這種一鍋端的行為顯然是我們時代的悲哀。因為在一個成熟發達的社會中,能創造的行業是他們最珍貴的財富,與我們相反的是,年紀大(基礎紮實,經驗豐富)的設計師越值得尊重與自豪。

上文提到了體力,沒錯,其實想成精力也可以。年紀大了干第一線自然精力不及少年,說起來似乎設計需要有新鮮感這一條件的,而年紀大往往會給人跟不上時代,思想定型,學軟體沒有年輕人快等等的想法……事實上設計這一行業恰恰更需要的是沉澱。創新分兩種,和知乎差不多,抖機靈和乾貨中的提煉。面對我們轉型社會的「需求」,前者慢慢成為主流後,設計的性質也慢慢變成了一種短期行為,做長線顯然是自尋死路……除非錢夠燒……

那體力究竟重不重要,確實很重要。但是只要還有想法,在四肢能動的年齡,設計便能繼續!

那種對設計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那種不斷磨練出的技藝,那種不停思考後權衡關係所造出的創意,正是設計所能帶給你的巨大震撼以及隨意而來的感動。我相信大頭幫主在看著Barton Myers思考的軌跡(手繪草圖)中,也能感受到吧。用2張通俗易懂的圖來表示的話就是:

我一直很喜歡這個比喻,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也和我有同感,那種當你看他做事的時候全身都在閃光!全身が キラキラ光った。

說到這不禁想起另一個人,他叫 Hermann Zapf 先生。1952年為 D. Stempel 設計了一款叫做Optima 的字體。1958年正式發布。這款字體有多著名在這不再贅述,知乎里也有很多帖子,如今已經在mac系統中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了。在2002年時,生於1918年當時以84歲高齡的 Hermann Zapf 來到 Linotype公司,為Optima重新設計以及設計新的 Italy 體,同時為盧浮宮製作以 display 尺寸,注重美觀及清晰突出為功能的Titling 變體。但是zapf先生年紀已經很大了,數碼化的製作已無可能,這時出現了他的「手臂」,一個叫小林章的日本字體設計師。當時小林章已經證明了自己在數碼時代製作字體的能力,因此之後在漫長的時間裡,zapf先生手把手指示小林章對新字體在電腦屏幕上的微調。(Optima nova的誕生)

所以說,就算自己年紀大了,一些事情沒辦法做了,但身為一個設計師,zapf先生毅然又回到了戰鬥的第一線,努力地做著設計。在第一線才是設計師最能展現才華的場所。當zapf先生用紅筆不斷寫出要改的地方時,我們在這個男人身上看到的一定是所謂「神之一手」的追求了吧……

小林章就像在看大師在對弈,而其中的精髓所帶來的震撼就像站在龍捲風的中心一般……這種「活化石」在國內也是太少太少……設計的傳承,設計的整個鏈條我並沒有看到,然而在發達國家這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例子數不勝數。之前提到的原研哉,可能對中國平面設計師圈子裡比較有名,但原研哉已經算是日本第三代平面設計師中的一環了。在背後支撐著整個日本平面設計鏈的成熟體系。

只有一個肥沃的土壤,創造性的行業才可能茁壯的生根發芽。國內不乏優秀的設計師,卻形成不了這種景象……呂敬人老先生曾對中國的平面發展史包括書籍裝幀史有過整理,但並不那麼清晰,以及難以推廣。

日本的設計師們都可謂活到老、學到老、設計到老,還有無數例子比如有個段子是淺葉克己先生勤於練書法(中國楷書),將包豪斯的理念同書法相結合,曾經拜師於佐藤敬之輔老先生,跟著他學習字體3年。還曾向日本初代平面設計大師龜倉雄策先生宣傳書法,讓書法老師教他寫字,可惜第二年龜倉先生辭世了。後來又問田中一光先生有沒有興趣學,田中一口答應,結果次年入春後淺葉克己帶著書法老師去田中家時發現先生1月也辭世了……
--------------------------------------------------------------------------------
講書法和包豪斯理念相結合的海報如圖(2005年JAGDA 生命之水 主題海報參展作品):

海報表達什麼意思,先略,想知道的,我再加上。^_^
----------------------------------------------------------------------
整理髮現例子太多,還想說鈴木勉先生來著…1998年5月6日,49歲年輕的他便因為癌去世了。一個真正為字體設計奉獻一生的人。
字游工房的創立人,同時也是董事的鈴木勉在20-30歲前半在字體設計比賽(石井賞)的中連續兩回拿到了最高賞。年紀輕輕就展現出了卓越的才能,在寫研和字游工房約30年間,常常在第一線持續參與字體製作。「スーボ」「スーシャ」「ゴーシャ」為代表的個性字體開始,「ゴナ」「本蘭明朝」之類家族字體拓展開來,然後再是ヒラギノ系列這樣基礎的字體,接著是「秀英明朝」「游築36ポ仮名」等古典的字體,在第一線親自動手的字體種類繁多。另外,將字體的魅力和深奧傳達給後輩,培養許多人才也是很大的功績。 去世前留下的「A明朝體」的草稿,最後字游工房也進行了數碼化。
在獲獎的2款字體中不得不提到的一款就是所謂的橫排專用斜體字體「スーシャ」。知乎里也多次提到這款參賽字體,詳細介紹略,但它絕妙的傾斜感和穩定的平衡感至今為人所稱道,這款字體設計於1974年,當時鈴木勉才25歲……

這些例子無非是想說明設計師能長期走下去離不開設計職人的契約精神、自我追求以及整個社會對其的尊重和認可。即使你是一個沒有名氣的設計師,一個月做幾張海報賺20多萬日元也能養活自己。我知道我們國家的設計師現在有很多無奈之處,挑一個槽也許能賺更多,做上藝術總監管理他人成了目標。


這就像一個遊戲練到一定級數你轉職了,但有些人卻仍對這個職業有所追求繼續練下去,可能你成了藝術總監賺了更多錢,可能會開始評價沒轉職的員工的設計,但是如果你身為一個藝術總監發現卻自己根本不能對zapf先生設計的字體指手畫腳的時候,你確定你真的能淡定的當這個藝術總監嗎?有次,當原研哉先生對插畫師畫出的稿件提出不同意見卻又無法提出更具體要求的時候,插畫師當場毅然撕掉了自己作品,這種情感想必也是非常複雜吧。


我只是希望大家別忘記自己對這個行業的初心,記得那份第一線奮鬥獲得的成就感帶給自己的感動。其實在我們身邊設計帶來的感動也無處不在,比如還記得我們第一次將自己的論文列印出來的時候,看著整齊清爽的字體,自己花了大功夫的排版,在這一刻所流露出的成就感難道不覺得這是設計帶給自己的感動嗎?


話說回來,只要你對一件事有要求,你一定會精心為其設計一番。梁邊妖一堂課如果不是精心設計,能得到到那麼多同學的認可嗎?佐藤歉一每一篇回答的版式也相當考究。每個人每天都可能在設計,早上起床設計自己的髮型,設計搭配自己的早餐,設計搭配自己的服飾,第一天上班設計自己的辦公桌,搬新家設計自己的傢具擺放……


在第一線的資深程序員,在第一線烹飪的大廚,正在演奏音樂的音樂家,正在唱歌的老歌手,正在做視覺藝術的建築家、畫家,正在奮筆疾書的編劇,正在病人開刀的外科醫生等,即使在我們這裡並沒有得到足夠的待遇或者重視,但我為你們內心渴望創造,渴望親力親為而感到自豪。


以上。


我是一位67的老男人,已經從事了40多年的設計工作,為很多公司提供過平面設計服務及品牌服務(比如可口可樂的Logo、萬科的Logo)。

也曾經幫政府做過設計(如香港的新Logo是我設計的)。

也幫很多明星做了很多唱片封套和演唱會服裝設計,合作過的明星有張國榮,成龍,許冠傑等。哥哥張國榮80年代的唱片封面設計基本上是我包辦了。

我經常到日本,日本對我的設計理念影響也很大。2002年,我受邀參加在日本東京Ginza Graphic Gallery,舉辦了名為「東情西韻」 的展覽。

我並非學設計出身的,我只讀過10個月的設計夜班課程。其實我連高中都沒畢業,那時談戀愛了成績一落千丈,無奈考不上預科。後來我在家人建議下去做代課,但之後覺得代課的工作太無聊,不太適合我,於是我就寫信給當時香港最大的幾件廣告公司自薦,最後被香港最大的廣告公司格蘭錄取。

我就這樣跟這些洋人一起工作,這些創意十足的洋人非常願意傾囊相授,我也跟他們學會了怎麼喝紅酒,泡酒吧。在格蘭扎穩根基之後,我離開先後到了三家廣告公司工作,當時我拿到了高達一萬元的薪酬。1980年,我選擇自立門戶,跟太太共同創立了達爾訊廣告公司。1986年我成立了陳幼堅設計公司。到現在做設計已經47年。

最近剛過了67歲的生日,我邀請了眾多朋友來參加我的生日party。

我也跟一些奢侈品品牌進行過合作,如LV,日默瓦,愛馬仕等。

澳門頂級私人會所紅伶也是我設計打造的。

以上,

非陳幼堅本人說。


I don』t define myself as a designer, but rather as an explorer.

I』m a creative explorer of our lives with a lifelong mission to best serve my community.

When you are born, you sign a contract with your animal species, with your civilization, with your society, with your friends, your neighbours, your family and with yourself. This contract is not a joke. You have to do the best you can. You』ve to engage all your life to deserve to exist.

Me, I can』t save life, so I try to help people having a better life with the only thing I know how to do: create. And whether it is a toothpick, a chair, a mega yacht or a revolutionary smartphone, it is the same philosophy: to think of the profit of the final user, and to start from the highest vision, that shall lead to an ethics and may birth to a project. It is the same process for all my work. Actually, I was never concerned by aesthetic or any cultural trend, but now, I am even more radical.

I try to give real answers to our questions; I think now the answers have to go less through materiality.

我沒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設計師,我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探索者。我是一個有創造力的對我們生命的探索者,終身的任務是最好地服務於我的部落。當你出生時,你就和你的動物屬性簽約了,同時,也和你的文明、你所處的社會、你的朋友、你的鄰居、你的家庭、以及和你自身簽約。這個合約不是玩笑。你必須盡你所能。你必須拼盡全力去生存。我,不能挽救生命,所以我只能努力用我唯一懂得如何做的事情去幫人們生活得更好:這件事便是創造。不論是一根牙籤、一把椅子、一艘巨型遊艇,亦或是一部具有革命意義的手機,他們都有著同樣的設計理念:站在終端用戶的角度去思考,然後從最高處開始創造。這樣會生成一種倫理,並誕生一個作品。我所有的工作都是這樣的程序。實際上我從未被任何審美趨勢或文化潮流所困擾,而現在,我變得更加極端。我嘗試著給我們的問題提供真實的答案。我想現在的答案是,讓物質變得更少。


一點個人經歷,希望能夠幫助到題主。我做設計的時間相比業內的老行尊來說並不長,但也算是經歷了一個設計師的生長周期。首先,我先表明我的立場,對於大家所說的「做一輩子設計沒啥出息」,我不能贊同,以下詳解。


先從自己說起吧,我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大學主修品牌設計,說的直白點就是一個畫LOGO,P海報的,論性質,和街邊的圖文店並無兩樣。畢業前,我隨校赴MCAD做了交換生,學的則是當代藝術,說白點,就是一個嘩眾取眾,博人眼球的,論性質,和街邊耍猴的並無兩樣。我從來沒有覺得在設計這行,學歷會有多麼的重要,也從來沒有想過成為像原研哉,深澤直人這樣的設計大師,所以並沒有一直追求學歷上的成就,但我心中的設計夢想卻一直很強烈,我一直想要追求的就是能夠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我為之設計,為之奮鬥,同時被一小部分粉絲所喜歡,這就可以了。

回國後的第一份工作是杭州的一家蠻知名的廣告公司,任職平面設計師,每天的工作就是完成TVC客戶的周邊需求,宣傳冊,紙袋,禮品,包裝,VI這些的。為什麼說是周邊需求?因為這些都是附送的,一般拍一條TVC廣告在100W以上,而一套平面需求只能在幾十W,但耗費的時間與成本卻相差無幾,所以我一直在為附送的項目做設計,當時就感覺自己像是充話費送的,毫無成就感,更別說自己的設計夢想了。

後來這家廣告公司開始轉變企業策略,自己投資拍攝影片,從乙方轉向了甲方,我毫不猶豫的爭取了調崗,開始為公司的影片項目做設計。在影片團隊中我的職責依然是完成,影片周邊設計……

很想哭有沒有?但是公司承諾的好,說影片一定大火(上映前的國際評論的確也還不錯),火了後會變土豪,加上這家公司的總裁是個非常有毅力,很值得尊敬的人,所以我一直按捺著自己的設計夢做著我的周邊設計,就這樣忙了一整年,影片失敗了,完全沒有達到預期……

因為影片的失敗,公司里很多人都選擇了離開,而公司為了留下剩下的有才華的人,開始了調整薪資。公司也非常慷慨的給我漲薪,漲薪幅度達到了60%,這時的我開始面臨了人生的第一個選擇。選擇繼續留在這裡,期待這家公司的翻身,還是離開已經奮鬥了兩年的他,重新開始?這個選擇真的非常難,也許對於對設計萬分執著的人來說會非常輕鬆,但對於我來說,我很現實,錢對於我來說必不可少。


所以,我約了同學回母校逛逛,想聽聽他們的意見,回憶一下當初自己的設計想法。結果……

來的同學們不停的在抱怨自己的遭遇,對於設計都是那麼的絕望,對於當初的設計想法都是那麼的懷念,一個個的遭遇對於我有過之而無不及!


之後的幾個月里,我的體內充滿了負能量,最終,我還是選擇了離職,當然,不是因為公司的原因,而是我自己的原因。離職後的我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尋找一家穩定的大公司,不去談什麼設計夢想,給我穩定工作就可以,讓我未來能夠安逸生活就好!所以我進入了互聯網行業,拿著頗高的工資,享受著國企般的福利,做著周邊的設計,開始安逸的生活,當然也有好的一面,互聯網企業能夠為設計師提供更為全面的提升,比如現在的大熱,互聯網思維。


目前看來這似乎是一個設計師的悲劇?不。


因為之前的經歷,突然有一天,自己內心的那顆設計夢想反而發芽了,是突然發芽,真的是一剎那的事情。

我開始明白,之前做設計一直不開心的原因不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也不是那些讓我覺得很不爽的設計任務,而是我一直在為「錢」做設計,做設計的目的只是為了能夠賺很多錢。

於是,如今的我創立了自己的品牌,也就是當初自己的小夢想。當然,夢想才剛剛開始,所以,這個故事到這裡要告一段落了,我不敢確定我能否成功做到當初想的那樣,這個品牌會被一小部分粉絲喜歡,但我確定,這次是唯一一次不為賺錢的純粹的設計,因為,此時此刻的我很開心。


寫了這麼多,最後和題主說一句話吧,

設計不同於其他工作,他不能用是否適合做到老,是否穩定來衡量。因為設計師不是為了賺錢而鑽研設計,他們純粹只是因為這麼做會讓他們開心,僅此而已。


這個一輩子的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同一個人不同時間階段也會有不同的答案。
根據你自己的描述,你僅僅是對藝術感興趣,對設計感興趣,你是個門外漢.....
你知道嗎?艾弗森其實最喜歡的運動時踢足球,但他去了NBA。
愛因斯塔其實對拉小提琴感興趣多了。
我見過建築設計師,有人喜歡踢球,有人喜歡音樂,有人喜歡把妹.....
我想告訴你,世界上最完美的一件事就是:你最擅長的事和你最喜歡的事情是同一個事情.....
但這種幾率太小了。除非你是個不出世的天才,但是即便你是個不世出的天才,你任然需要反覆積累,不斷創造。
還想告訴你:世上沒有任何一門職業或者學問,是不需要經過枯燥乏味的積累就能做出成就的。
你可知道那些曾經一腔熱血滿懷激情的音樂人為了一首歌一個旋律一個句歌詞,反覆琢磨,一直琢磨到想吐。
你可知道那些作家,為了一本書一個任務一個描述一個詞,要反覆研究修改到想死。
你可知道那些設計師,為了一個方案一個景觀一個布局一個窗戶一個柱子,頭髮掉光。
安藤忠雄只有一個,但是設計師們有千千萬萬,都在熬著。
你的問題不是設計師到底好不好做,而是你妄想著一勞永逸的解決自己的職業規劃。
醒醒吧,騷年,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只有學過,努力過,認真過,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設計師的料子。
你只有在路上,才知道,這條路是否有盡頭,站在起點觀望和猶豫永遠沒有答案。


我的老師 靳埭強 先生,今年72,還在從事平面設計。


工程背景,本科開始兼職freelancer,grad畢業了正式做graphics, UI/UX designer,矽谷創業中。

答案必須是能的。設計師不是一個職業,而是一類職業。其實你在尋求一個問題解決方案的時候,能夠從各個利益方的角度權衡,考慮到問題各個層面的關鍵指標,發揮創意,你就已經在設計了。所謂美感只不過恰巧是某些設計問題需要考慮的關鍵指標之一。這樣的職業有很多,只是頭銜不一定都叫設計師。

為了成為設計師而學習技能效率很低而且基本會直接把你變成一個美工。最好的方式是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裡持續發現不足,創造價值。而當你有一天突然發現你的能力滿足不了你解決不足的渴望時,你會拚命補技能跟上的。

這一類的職業很辛苦,也真正值得做一輩子。


職場瓶頸,是一個比技術瓶頸可怕得多是東西。因為技術瓶頸可以通過深入研究,花得起時間,那麼基本上都可以突破的,而職場瓶頸是指你在這個位置上,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崗位而又不知道下一步可以做些什麼事,甚至覺得自己看不到未來的前途在哪兒。這種迷惘相信很多人都曾經遇到過,或者正在遇到,或者以後會遇到。


無論每一個職業,最大的敵人都是時間,因為只有時間會把你的問題給一層一層揭穿,因為我本人是設計師,所以我只能以設計師為例子。


相信大部分的網頁設計師設計人,都迷信過30歲這個魔咒,覺得30歲就沒有做設計的創造力了,還沒有轉型去做非設計的工作,那麼就是天要塌下來了。

早幾年前有一個叫囂得特別厲害的論調就是,你看現在市面上哪有幾個30歲以上的網頁設計師?我就鬱悶那些叫囂的人是否有有思考能力,幾年前互聯網發展才多少年?中國專業的網頁設計師都是在什麼時候才開始誕生?在二千年左右的,做網頁設計的大部分都是非設計出身的人,大部分都碼農或者是前端在承當這個視覺的工作,而真在專業的設計師是在那時候才開始冒頭,到2014年的今天,第一批專業做網頁設計的人,也就剛30出頭,在大部隊裡面占的比例當然是少,如果你到歐美的公司裡面看一看,3X的設計師,手抓一大把。所以我一直都認為30歲以上的設計師必須轉型是謬論。

另外我還要舉一個例子,那就是張發財,大家可以去微博搜索這個人。他是一名非常資深的著名平面設計師,舌尖上的中國的設計就是他的作品。他也是反對這個30歲需轉型這個論調的。他在30歲之後,設計創意能力還一直在增長。


雖然我現在懂這個道理,但是我在28歲左右,也是有點迷惘,那時候我還在騰訊的電商部門,一名普通的設計師,在那待了第三年後,發現自己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雖然技能一直都在提升,但是技能非常單一,看不到自己未來的3年後是什麼樣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我決定離開這個對我個人是溫水煮青蛙地地方。


我沒有轉型,而是全職地去服務自己的客戶,最大的轉變是思維的改變,從如何把一個設計做得好看,轉向如何把一個東西做得好賣(當然好看是基礎),從乙方思維轉向甲方思維,這個轉變對我今天的幫助非常大。

我從一個內向不愛說話的設計師,經過1年變成能說會道設計師,當然這個建立在對行業了解的深度。

我從一直只會執行需求的設計師,經過一年變成能幫客戶寫策劃,寫文案的設計師。

由於工作需要,項目的進度把控,緊急情況的處理等等,這些都讓我變得更加獨立和更加習慣去思考問題。

所以今天我很慶幸能當年下定決心離開。


-------------------------------------------------------------


如果你馬上就30歲了,突然發現自己還是一個沒有多大職業競爭力的狀態。那麼你的確是需要找個辦法去改變這個狀況了。以下我給出幾個我個人覺得可行的方案。


1.選擇一個技能深入研究

這個方向是最常看到的,多去看齊行業內的最高水平,把自己的技能鍛煉到足夠可以抗大梁,爭取到一個可以做設計管理,團隊管理的職位。

例如做GUI的,就想盡辦法把你的GUI的專業水平看齊行業內最高水平,再細化一點,那可以是畫圖標的質感最牛比的,也可以是畫圖形最有特點的,或者是創意主題做得最有趣的。反正就需要單點打破,就算做不到最高也要做到中上,否則無法突破你目前的困局。

例如做WUI的,就需要更新你的技能與思維,多關注老外是怎麼做的,思考一下怎麼把這些最新技能和方式運用在自己的工作上。

不要再用你美術能力去做設計,而是用你對產品,對平台,對銷售的理解去做設計。

就算你現在是一名設計師,都要把自己當成一名設計管理去要求自己。

永遠記住,只有你的技能達到了這個要求,你才有可能得到這個職位。這個先後順序永遠都是這樣的(你是公司的皇親國戚除外)。

2.選個一個行業深入研究。

這個也是我做在的,這3年來,我一直在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了解行業,是指商業里的行業,不是指設計行業。例如我在做服裝的客戶項目,我就真的會了解服裝行業,把它的歷史,發展,和現狀都了解了。賣衣服的不了解衣服,是不可能賣得好的。

而現在我了解得最深的是手機行業。所以為什麼我可以寫出手機拍照的文章,因為我一直都在研究手機行業和產品。

例如每一款能熱賣的手機是以什麼為賣點,以什麼方式去營銷,以什麼方式去拉近消費者距離和把用戶鎖定在自己的生態里,用戶購買心態和行為路徑等,這些都在我的研究範圍。

不要認為視覺設計師就是光把畫面做好就行。

3.做更潤滑的設計師

如果你是一名網頁設計師,那麼你的設計能力到一定程度時候,發現很難深入,那麼你可以把交互設計也學好,把產品規劃也了解一些,最好是把你上下游的工作都了解清楚,這樣更能把你的設計工作做得更加合理,能潤滑於這些流程里,讓項目效率更加高。


除了上下游的跨界,更加可以是職能上的跨界,例如我現在喜歡搞攝影,我會把我拍到的照片,用於我的設計里,這樣我對設計的把控和獨立無二性會更好。同時我能更好地知道電商中的圖片的要求和如何拍攝。

單項的技能,需要深入學習,但除非你能做到行業的一把手,否則還是多能一些比較好。

設計職場看似有很多瓶頸,其實都是一些你看不到的路而已。只要一天看通,自然就不用迷惘彷徨,可以面朝陽光地大步走去。

最後,如果你已經是對設計無愛,那我真的建議你轉型,因為沒有人可以在一份自己不喜歡的職業上獲得好成績的,不要為了糊口的錢而浪費自己的青春,抓緊時間為自己熱愛的事情奮鬥吧。

-----------------------------------------------------------


以上的內容是對正在迷惘的「資深」設計們的職場建議,

以下內容是對我們全部互聯網人說的未來發展方向的建議:


今天,我們這個世界面臨這一個重大改變,就是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化,對於傳統行業來說,是個危機,因為對手是可怕的互聯網巨頭,但同是是一個轉機,抓得主這一把變革的企業,必然會得到一個高速的發展,

而我們這一波互聯網世界中成長起來的設計師或其它職能的互聯網人,應該學會怎麼利用我們得天獨厚的專業技能和行業優勢,在傳統行業裡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在這個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如雷軍所說,在風口上的豬都可以飛上天。互聯網公司看起來是一條大船,但在我看來,傳統企業才是一條真正大船,是一條急需我們去改造的大船。

來源於:致設計·部落


看了排名第一的答案,很後悔自己為什麼忘記了初心,如果能在這個行業餓不死,我大概會重新堅持起來。
這些年,看到身邊走過很多人。有的是懷著設計的夢想走到這個專業然後被無止境的熬夜畫圖消磨殆盡了全部的熱情。有的是無意中被分到了這個專業然後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而我走進來這個專業,看到的是設計這個行業和我很久以來想像中的天壤之別。
剛開始的失落感來自於我曾經以為設計是我想要表達什麼設計理念就可以,其實設計師是受到設計要求的極大限制的。
而後的學習中我開始領悟設計是在複雜中找到秩序,是在要求的限制中找到最優化的設計方案。

我開始明白這個世界留給設計師的空間有它的局限性也有它的創造性。


我可以不做設計師,但是不能不做設計,光自己生活中就有那麼多有待完善與規劃的地方,我無法視而不見,這是一輩子值得推敲的問題。


正因為你是設計師,你才會做一輩子

第一關

任何設計師都有自己的情懷與理想,堅決不落俗套,堅決要讓自己的作品打上自己的烙印,推行自己的審美、展現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通過自己的方式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

但在設計師的從業初期,我們做的都是畫圖、改圖、畫圖、改圖,接受領導的審閱,如果領導能夠提供建議,你可能會稍微心安理得一些,照著去做;但如果領導什麼都不懂,還按照他的想法去壓你,可能你連設計師的第一關過不了!

什麼是第一關

第一關,設計師的基礎關,在剛剛步入職場的時候,你必須按照公司的要求,甲方的需求,按照別人的審美與觀念嚴格執行,你的工作就是畫圖。為什麼你必須經歷這一遭!說實話,因為你沒有背景,沒有更高的起點,你沒有家族企業,無法像《歡樂頌》中曲筱綃一般直接從他爸手中接掌一個分公司。

不過好在我們多數人沒有這樣的背景,因為多數人並不會像曲筱綃那般在電視劇中如同擁有魔力,只要打一個電話,便沒有她查不到,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即便擁有這樣的背景,如果家長堅持原則不嬌縱孩子,也會讓剛才學校畢業的各位從基層做起,即便孩子擁有世界名校背景——羅德島、皇藝、哈佛、耶魯。

為什麼

象牙塔不是現實世界。

學校之中,設計多數是建立在理論研究的前提之上,而學生作為項目的唯一操控者,只要在擁有理論支撐的前提下,通過嚴謹的邏輯推導,便能得出獲得教授認可的結論。

比如在美國名校學習建築設計,老師不會管你的最終作品呈現樣態,也不會過多在乎作品是否好看,他們只會問你,你的理論源點是什麼,推導過程是有理論依據,是否嚴謹合理。

但放在現實中,甲方會是什麼態度?

你的使用面積能不能再大點?

我要的是地中海Style!

明天給我看方案。

在一元世界中,「我」是世界的主宰,可但凡步入二元空間,一個「我」就會被另一個「我」牽制,而現實社會是多元的,以至於有多少個「我」圍繞著一個設計項目,你都意識不到。

所以,設計師的第一關是為大家認識一個項目中會存在多少個「我」,而必須存在的「認知改造空間」——你不是在畫圖,你是在通過畫圖了解一個項目的成果會與多少個「我」溝通以及如何溝通。

而這一切,你的上級都在無形之中,將他的經驗傳授給你:

作品給總監看的時候,會得到什麼反饋

作品給甲方看的時候,會得到什麼反饋

作品給協作同事看的時候,會得到什麼反饋

作品給消費者使用的時候,會得到什麼反饋

這一切均在一遍一遍畫圖、改圖、畫圖、改圖,大家指爹罵娘的深夜加班中,用你聽不懂的語言塑造著你一套全新的認知方式。直到你的方案修改的次數逐漸縮減,你認識到了該如何與其他的「我」溝通,你的第一關也隨即將要邁過,擁有走上更高台階的機會與能力。

所以,如果只是在一元世界中重複勞動,請認清你的身份——美工、繪圖員。不要自覺主動地跨入設計師行列,設計師從來都玩兒腦子,這也是設計師引以為豪的重要原因。

第二關

我有一個學建築的朋友,留學歸國後一直在明星事務所工作,他跟我分享過一個親身經歷:早上六點,他剛熬了一宿,這時手機響了,他們頭兒給他發來一張照片:一個5星級酒店的餐桌上放著一張餐巾紙,上面畫了幾條線,並配有一條精簡的文字信息:我要這個,深化一下。

這個時候誰都會抱怨!可挨個問候一遍祖宗十八代後,設計師還會起床刷牙,去公司,打開電腦,開始工作。因為他的頭兒,可能是5點多起床,或者一宿沒睡,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放過思考設計。

設計師的從業歷程是一段漫長的拉鋸戰,在走出象牙塔後,需要經歷漫長的累積,在積累過程中,設計師都必須學會忍耐,懂得把握時機,等待全熟期的到來。

這裡極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角與老虎在狹小的空間內日夜相伴:

一名設計師,每天最多睡眠7小時,5小時打理日常與家人朋友相伴,剩餘12小時幾乎全部交由工作,全心全意,不敢絲毫怠慢。

比如T3航站樓屋頂屢次被大風吹翻,建築設計師責無旁貸。在沒有能力與困境與危機日夜相伴之前,積累經驗是最明智的人生選擇。

誰都渴望讚美,希望被人仰慕,將自己的價值理念輸送給消費者,得到消費者積極的反饋。但在擁有享受的資格前,先學習別人如何承擔責任,如何管理團隊,在項目出現問題時如何頂起責備,將項目重新拽回正軌。

這是選擇成為一名設計師,邁向成熟前的必經階段。

機會總是在不經意之間,便會降臨在你身旁,可只會被有準備的人領走。

請捫心自問,在積累期內,你準備的足夠充足了嗎?

同時,如果你的男/女朋友現在正處於設計師的積累期,請體諒他的工作強度,多為他送上一些溫暖,鼓勵他,支持他。或許你看到上面的招聘內容都會有些吃力,可你的另一半正在朝著這個目標而拼搏奮鬥。

設計師永不磨滅的烙印

最近看了電影《戰狼2》,當冷鋒被反派壓倒在地,狠狠吐出一句:「一朝是戰狼,終身是戰狼」。

我和一同觀影的同事,不約而同的打了一個寒顫,說實話確實有些雷的冒冷汗,但回味起來確實也有被打動。

其實設計師只是一個身份,我們之所以能夠成為設計師,是因為我們在設計的過程中掌握了設計思維,學會了批判性的思考問題,開始了解跑場地的必要性,通過實地調研為自己的設計方案主動加上限制條件;開始更多接觸客戶,跟他們聊天,問他們想要什麼,在乎什麼;知道甲方也不容易,他們不懂設計,既要增加曝光度,又希望讓更多人記住這是他們公司。

當我們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設計師,我們會發現,我們無時不刻都在做設計:

家裡的水龍頭壞了,先排查問題,發現問題後思考解決方案,缺扳手了去拿,該換零件就買。

另一半想出國旅遊,不知道該去哪,你會問他,你有什麼意向,是想去享受陽光沙灘,還是瀏覽人文古迹。如果想曬太陽,帛琉不錯,在那裡浮潛特別棒,而且民風淳樸,我網上調研了一下,xxx旅行社最近搞活動雙人4晚5天才15000特別划算。

當我們掌握了設計思維,即使有一天你不再是設計師,你依舊會用設計師的方式去生活,去思考,去實踐。

只要你有朝一日成為了設計師,打上了設計師的烙印,你便終身是一名設計師,設計思維將作為你的寶貴財富,值得你引以為豪,並無比確信的告訴自己:我當初的選則是正確的。

=============

SODO·網路學堂

公益傳播藝術設計「精英」教育

改變高端設計教育「費用」高昂現狀

提升當代藝術設計的審美底線


先拋出積極的肯定回答:可以

前面有知友說:「可以不做設計師,但是不能不做設計。」其實可以說成,如果做不了100%的設計師,做30%也行,剩下的70%,分給自己的主要職業。人可以兼顧多重頭銜,在不同職業角色間切換,把擅長的事情做成主業,把喜愛的事情做成副業,其實,一個人的擅長和喜愛往往是邊界模糊、互相滲透、可以轉化的。

為了探索「終身制」設計師的可能性,我們發起了一個叫「設計不畢業」的採訪計劃,邀請國內外的一些設計牛人來分享他們的成長和心路歷程。

在第一次採訪中,我們請到了中國用戶體驗設計的先行者吳卓浩,有趣的是,吳卓浩自己的觀點是堅決不做純設計師,他的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答題主的疑惑:

1.好好想想,設計是能給你帶來很大幸福感的事情么?如果是,就堅持走下去;2.設計之路不會一帆風順,沒有堅定地信仰,走不下去;3.設計,技術,商業,這三者中,至少選擇兩樣來發展,不要做純設計師;4.狹義的純設計,走得越深,越覺得無力;廣義的大設計,走得越深,越覺得有力。」

什麼樣的經歷使他得出了這番體悟呢?請移步我的知乎專欄查看:
設計不畢業01|吳卓浩:不要做純設計師 - 讀點兒設計 - 知乎專欄

更多設計牛人採訪實錄會陸續奉上,請密切關注專欄!
部分預告:
1.胡如珊--2015年亞洲年度設計師
2.李德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副教授
3. @熊子川--舊金山ThoughtWorks的設計師
4.舒為--中國第一個原創傢具工廠直造電商「造作」 創始人


設計師,當然可以做一輩子,

只要你可以在四十來歲的時候願意被比你小一輪的老闆喝來喝去,

願意被你狗屁不懂的顧客用無理取鬧的理由嫌棄,

有什麼不可。

以上開玩笑,真地講,

中國人多,每一個行業都是超級競爭的行業,

光靠年紀,在七八十年代,可能會在國營設計院熬出頭,

在現在這個社會,大部分人的年紀增長,只會是扇向失敗者臉龐的巴掌,

而非真正意義上可以帶來資歷被人尊重的籌碼。

-------------------------------------------------------------

什麼樣的工作可以做一輩子,適合做一輩子?

簡單說,就是你工作中做的每一件事情不只是為你帶來薪水,而是可以給你個人帶來持續的利益。

比如演員演戲,他的收穫不只是當前一部片子的片酬啊,還有人氣的積累,作品的積累,這些東西到以後是可以變現的啊。比如科研工作者,我們每發一篇論文,並不是只有當前的利益,今後申請人才計劃,跳槽,評職稱,這些都可以再次變現的。這樣的工作才是適合一輩子的呀。作家,寫一本書,不光光是這一次的版稅,還有二版三版,並且同樣積累的人氣和讀者可以帶到新一本書中去。

做一個普通的設計師,萬把塊錢的工資,你在工作中的產出有讓你在今後二次變現的可能性嗎?大部分是沒有的,跟普通工人差不多。真要跟剛畢業的學生一樣,做一個作品集,「老闆,你看,我這些年做了好多作品,你給我長個五百塊工資我就跳槽到你這。」呵呵!跟前面舉的例子不同,普通設計師日常所生產的東西, 不具有太強的多次變現能力。

凡是不能讓你二次和多次變現的工作,只有薪水收益的工作,都不適合做一輩子。

-----------------

樓下還是有人不理解,補充一下。

只有一個設計師成名了並源源不斷產生具有話題性的作品,那麼他這些過往的作品就是對他這個人本身的加持,產生二次效益。你一個誰都不認識的零時工,拿了本作品集來誰知道是不是你自己做的,這個作品質量有沒有被什麼機構或者專家鑒定認證?老闆拿什麼判斷價值。如果這時你的作品集是被出版社出版過,那就好許多,因為有他方認證,儘管也不算靠譜。

再說到點子上,你日常所作必須能讓你個人增值,而且這個增值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第三方可以證明背書。再到二次變現的時候其實是拿你這個人去二次變現,而不是吭哧吭哧的新工作本身。

設計師,當然比普通工人好,但是好不了太多。


因為容易猝死。所以有時候一不小心就當了一輩子設計師了。


本人,37,現在是0基礎,剛開始學素描,想轉行試試UI,我更為這個問題所困擾,也曾問過別人,擔心老了沒人要。但是我非常肯定自己適合做設計,因為在設計的過程中,我是快樂的。所以,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20141009
20171009我再來繼續
20141012謝謝評論里的意見和鼓勵,謝謝你們,我敢於回答這個問題,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對目標的不確定性,對於UI的不了解,現在根據現實情況我也調整了目標,現在把素描當愛好來培養,至於以後做什麼,看來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等素描和色彩練到一定的程度,再決定從事什麼行業的設計,謝謝諸位關心啊,呵呵。


幾乎每一個設計師都會追問:

「設計賺錢嗎?「

」設計能養家糊口,能發財致富嗎?」

「設計可以做一輩子嗎?」

總能碰到設計師問我這樣的問題,甚至有不少同行直接說,想發財趕緊轉行,設計是沒法做一輩子的。

奧斯卡?尼邁耶98歲在做設計

但是,你看日本,就拿我最熟悉的平面設計來說,福田繁雄、龜倉雄策、高橋善丸、田中一光、佐藤晃一、早川良雄、山城隆一、永井一正、橫尾忠則、軍司匡寬、中野豪雄、淺葉克己、仲條正義、米津智之、 杉浦康平、永井一史、葛西熏、伊藤透、松永真、北川一成、澤田泰廣 、五十嵐威暢、佐野研二郎、廣村正彰 、勝井三雄……這些設計師六十歲之後,依然奮戰在商業設計一線,至於中青代,四五十歲依然活躍的設計師,真是大把大把的,一下根本數不過來。

那麼歐美,即使八十歲還在設計一線的設計師也不在少數,80多歲喬治阿瑪尼每年都有新作,還跨界去設計酒店;貝聿銘92歲還在設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字體設計師Hermann Zapf 在84歲高齡時,重新設計Optima字體……這些活躍在一線的老設計師,年年有作品亮相,創造力驚人。

不但高齡還在設計,甚至沒有退休的打算,最終老死在設計崗位上的也有,72歲的田中一光死在看設計打樣稿的路上;73歲的路易斯·康因為項目出差,返回途中,死在了火車站的衛生間里;奧斯卡?尼邁耶98歲還活躍在設計一線,104逝世,去世之前還在設計。

老設計師的畫風是這樣的:

這麼一看,設計不但是可以做到老,簡直就是可以做到死的行業。怎麼那麼多人問設計能不能一輩子呢?

實際上,因為經驗和智慧的積累,設計師越老越值錢,國外高齡高產高價的設計師為數還不少。

設計師保羅蘭德

保羅蘭德給喬布斯設計NeXT標誌的故事大家不陌生吧,最終喬布斯對NeXT的logo設計還是非常滿意的。合作之初,他問保羅蘭德可否多提供幾個備選方案,但蘭德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我不會這麼做,但我一定會讓你心服口服地付錢。」提案時,蘭德展示了下圖這個設計方案、28度傾斜的logo和一本VI設計應用手冊。

這套企業形象設計,喬布斯支付了10萬美元的設計費。要知道,在1986年,10萬美元多得驚人,並且蘭德和喬布斯事先約定:不允許的修改方案,不做備選方案,無論喬布斯收到的作品滿意與否,都要付設計款。

喬布斯和保羅蘭德

當蘭德向喬布斯展示他的作品時,喬布斯只提了一點建議——黃色的「e」顯得有點暗沉,希望蘭德修改成更為明亮和傳統的黃色。沒想到,這個倔強的老頭用拳頭猛擊桌子,向喬布斯大吼道:「我幹這一行已經50年了!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最後是喬布斯妥協了,logo保留原來的黃色,蘭德也因此成為了史上唯一一個敢與喬布斯叫板的人。哎呀,蘭德真是設計師的楷模啊!當然這是基於豐富職業經驗以及專業的自信。

看到了吧,1986年,保羅蘭德為喬布斯設計NeXT時候是72歲,那時蘭德做了50多年設計,可是那時我們國家,甚至連設計這個概念都沒有,大學裡面只有一個裝潢專業是接近設計的。

再來看我們國家,真正還在設計一線的老設計師,一隻手都能數得出來,就那麼幾個人,再加上香港的靳埭強、陳幼堅、高文安等,大概也不會不超過10個人,簡直比稀有動物還稀有。

可愛的貝聿銘大師

怎麼老設計師都成稀有動物了呢?

講清楚這個問題,還真得從中國大的商業背景來看,中國商業設計嚴格來說,是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之後才有的,即便在廣東,深圳這樣的地方,市場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也是在九十年代初才開始的,至於內地市場經濟起步就更晚了,這樣算來,市場經濟真正發展的時間不過二十多年。

我們國家市場經濟起步太晚,直接導致我們沒有形成的設計生態,時間太短,根本不足以形成成熟的設計生態,但是設計卻是需要時間沉澱的,越老的設計師,設計做得越好,也越能產生更大的商業價值。

這一點從日本可以看出,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商品經濟徹底摧毀,六零年代,日本將設計納入國家發展戰略,1964東京奧運會,二十多年的歷史,已經沉澱了一批優秀的設計師,隨後的七零、八零、九零年代,直到現在,可謂人才輩出。

第一代老設計師為日本這個國家,為商業經濟作出大量的精彩設計,日本也因此成為設計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註冊建築設計師,平面設計師數量也是首曲一指的;他們優秀設計師的業務,遍布全球各地。下面這個有型的老頭子榮久庵憲司,在90年代就為中國海爾做過不少設計,助力海爾走向世界,海爾也是沒有辦法,那時候國內沒有什麼像樣的設計師啊。

榮久庵憲司給海爾做過不少設計

有了市場經濟才有商業設計,所以商業設計師從業時間最長的也就二十多年,但是這些起步於九零年代的設計師,大部分早已經不做設計了。這樣一來,很明顯,在我們國家終生設計是沒什麼榜樣的。

而我們的國家,商業設計所經歷的歷史,大概相當於日本的六零到七零年代的,二十多年,在這樣的一個設計時代背景之下,前意識設計葉平認為需明白兩個基本點:

第一,我們的商業設計進程

前面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學術和人才的斷代姑且不論,改革開放前十年,商業還是一個萌芽階段,真正的市場經濟不足三十年,商業設計歷史也僅僅只有二十多年,商業設計是高度依附市場經濟的,我們經歷了十年浩劫,花了幾年才醒悟過來,然後二十多年,完成了從農業大國向製造大國的挺進。

當下,生產製造成本和地域優勢已不再,國家也正在高舉高唱振興實業,推進品牌計劃,日本六零年代就將設計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我們晚了整整50多年,我們正從製造大國向「智造」大家挺進,世界實體經濟格局,逼著我們去增加產品的高科技和附加值,去建立品牌,設計在經濟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這是大的設計時代背景,每一個設計從業者應該看到這樣的一個歷史機遇。

第二 ,設計是人生長跑

設計是人生長跑,對設計師,對企業主同樣適用。

對於設計師:

設計師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不要急功近利,真正的好設計師至少也得十年之功,不是兩三年時間就能成為一個好設計,想著做大客戶出名,一味的想著去炒作。你去看日本優秀的設計師,有機會做大客戶的,那個不是四十歲之後,佐藤可士和、原研哉在40歲之前的也只是萬千設計師一員,原研哉在44歲才被前輩大師田中一光看上,推薦為無印良品的設計負責人,二十多年的設計思考和專業積累,在無印良品這一客戶上得到體現,助力無印良品走向世界,才終於在行業中揚名立萬。

對於企業:

希望花點錢,一次性把企業設計做好,這種想法應該儘早拋棄,企業的形象設計,產品設計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也是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所有企業的產品研發,設計都是一個不斷改進,盤旋完善的過程,同時這個過程又需要一套系統的設計策略在支持。蘋果公司的長期設計策略,九零年代初就有了,無印良品在八零年代就制定了系統設計策略。

好在國內有些企業已經有了這種意識,像鎚子科技、小米,企業成立之初,就會去找好的設計師入伙,長期合作,這樣的意識是所有商業公司都要有的。對於部分企業,設計會相對更重要,是你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更是你的生命力,只有掌握好設計,企業才有持續的驅動力,這種企業更應該制定長遠,穩健的設計策略,也更依賴於經驗豐富的老設計師。

所以,我才去說設計是一場人生長跑,對於設計師,對於企業主,這個意識在中國商業設計發展的未來,將變得越來越重要。與企業一起去長跑,這個正是前意識設計致力去做的,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關係,以長跑者的心態去面對商業,面對客戶,面對所有的設計同仁。

「設計能做一輩子嗎?」

「是真愛嗎?」

「真愛自然會一輩子。」

我是前意識設計 葉平,歡迎關注我,或者加葉平交流設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設計的話把他當事業做一輩子
不喜歡的話就把他當職業做一陣子


一輩子說的有點長遠了,萌牙的設計團隊都是剛從大學畢業的,他們沒有太多的工作經驗,在這裡工作,更多的是抱著學習的心態來的,因此我們也願意教給他們,只要是熱愛的職業,我感覺你每天都會為了新的一天的而努力奮鬥的,即使加班,也是願意的。昨天睡覺前,看了一篇關於設計師的一天的文章,還挺有感觸的,雖然我和主人公本身的境況會有點不一樣,但是或多或少也能反映出,設計這個普遍的狀況……

親愛的設計師們
你們的一天是怎麼度過的呢?

來源:狼叔課堂


推薦閱讀:

百萬年薪的人的生活是怎樣的?
我國程序員是否偏愛「衝鋒衣+牛仔褲+運動鞋」的衣著?如果是,為何會形成這樣的潮流?
身為一名警察,你在執法生涯中遭遇過怎樣的風險?
如何在家中打造舒適的工作環境?
有哪些表面光鮮,實際苦逼的職業?

TAG:設計 | 職業生涯 | 設計師 | 職業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