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人稱康熙為「千古一帝」?
康熙對中國的歷史貢獻可比始皇帝?
康熙與同時期西方君主「千古一帝」在什麼地方?
千古一帝是專屬名詞,專指秦始皇。
個人認為中國的千古一帝只有三個:
一個是秦始皇,結束了分封制度,實行郡縣制,開創者中國2000年的封建王朝制度。
一個是隋文帝,全力打擊貴族,開創科舉制,中國政治從貴族治國到布衣治國得開端就是隋文帝開創的,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選官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歷史老師死的早,開始記成隋煬帝了,見諒)
一個是老毛,把中國從農業國改造為工業國,對中國的改造程度不亞於從分封制到郡縣制,不過相比前兩個是執世界牛耳,這次畢竟是向西方學習,還有蘇聯和日本兩個前輩,雖然重要性不亞於秦始皇的改革,但是個人認為歷史地位還是不如秦始皇。
當然這三個人只是開創者,他們的問題就是雖然改造方向是對的,但是沒有前人經驗,所以錯誤很多,所以一個二世而亡,一個被貴族聯合推翻,一個按照教科書說法走了不少"彎路",但是他們都是一個時代的開創者,嬴政的制度沿用了2000年,隋文帝開創的制度是沿用到現在,而中國從農業國到工業國也是開始於老毛,千古一帝不說別的,至少你的得為你的國家找到一條繼往開來的新路吧。
至於康熙嘛,每一個王朝都會有那麼三四個皇帝的治世,康熙最多只能算其中一個,千古一帝完全擔當不起。
樓主問題有兩個,康熙功績可比始皇帝么?
我個人看法,不可比。
始皇帝率大秦鐵蹄,滅六國,首次一統華夏。此其一。
命蒙恬北戍長城,使得匈奴未能趁亂滅我種族,斷我文明,此其二。
統一文字,我華夏從此血脈相連,文化相通,再不是一盤散沙,中華一統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因之,日後華夏大地雖久經戰火,屢次分裂,但是沒人放棄統一的信念。此其三。
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體制,開歷史先河,後代沿用兩千餘年,此其四。
這四個,因始皇首創,後世皇帝都是添磚加瓦,我想沒哪個皇帝敢把自己功勞和開天闢地的秦始皇相提並論吧。
秦始皇在中國皇帝里的地位,就好像牛頓老爺子在物理學界的地位一樣。後世物理學家,哪個自稱比肩牛頓了?我反正不知道。
第二個,與西方君主比千古一帝在什麼地方。
首先,康熙登基於1662年。
這一年,鄭成功收復了台灣。
這一年,朱由榔被殺。
這一年,吳三桂被封平西王。
這一年,荷蘭早已是殖民帝國,所謂「海上馬車夫」是也,歐洲金融業開始興盛起來。
這一年,西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早已開始。
這一年,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帕斯卡病逝。
康熙死於1722年。
這六十年的皇帝期間,西方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開始領跑全世界。
歐洲政治學哲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蓬勃發展。
到康熙孫子十全老人乾隆的時候,法國大革命都完成了。
乾隆死於1799年,死後僅僅四十一年,鴉片戰爭爆發,所謂誕生過十全武功,千古一帝的王朝,被按在下水道理摩擦。直到1911年滅亡,都沒站起來過。
英法英法,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開始了自己征服世界的道路。
所以和西方比較千古一帝在什麼地方,我們都有答案了。這個稱號不是唐國強的?
@荊光裕 @金吾 @風龍雲虎
5月21日更新:
這幾天忙著準備教師資格證的面試,沒有搜集史料給大家,今天看評論,有人說歷朝歷代的史官都美化皇帝,清朝之後因為民國、共和國沒有官方修纂清朝歷史,所以新政權沒有以具體的方式批判清朝,導致現在看到的清朝史書全是溢美之詞。正因如此,才更應該說明《清史稿》和《清實錄》的危害,不然大家要是全都信了這兩部史書的吹噓之詞,該如何正確看待之前的王朝?
放乾貨!大家看看正常的史書該怎麼評價皇帝!我翻譯的文言文難免有錯誤之處,歡迎指出!
唐德宗李適,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史稱「建中之治」,但是自建中四年的涇源兵變之後,由於文武百官的相繼變節,德宗又走上了玄宗、肅宗和代宗的老路:寵幸宦官,且增收苛捐雜稅、姑息藩鎮,導致民怨日深。
誇他的我就不放了,放幾句批評他的。
《舊唐書》「史臣曰:......一旦德音掃地,愁嘆連甍,果致五盜僣擬於天王,二朱憑陵於宗社,奉天之窘,可為涕零,罪已之言,補之何益。所賴忠臣戮力,否運再昌。雖知非竟逐於楊炎,而受佞不忘於盧杞。用延賞之私怨,奪李晟之兵符;取延齡之奸謀,罷陸贄之相位。知人則哲,其若是乎!貞元之辰,吾道窮矣。」
大意:一旦皇上鬆懈下來、自滿自負,就會導致接連不斷的災難。此後有逆賊僭越稱帝、朱泚朱滔兄弟凌辱宗廟,奉天之難中皇室受到的侮辱,後人看了都要哭泣,但皇帝下的罪己詔《奉天改元大赦制》,對於振興國家又有什麼作用呢?幸好是忠臣同心協力,使得李唐王朝得以苟延殘喘。德宗皇帝即便知道要罷黜楊炎,但不忘記寵幸盧杞。德宗對功臣李晟的官職明升暗降,奪取了他的兵權;德宗偏聽奸臣裴延齡的詭計,驅逐了賢亮宰相陸贄。聖賢說:「用人以賢。」然而德宗是這樣做的嗎?貞元之後,唐朝的王道已經要走到盡頭了。
在這段文字中,史官對於唐德宗進行了激烈的批評:驕傲自滿、剛愎自用、拋棄宗廟社稷及祖宗陵寢、驅逐賢臣、寵信宦寺權奸,以至李唐王朝瀕臨崩潰。
唐穆宗、唐敬宗:和同治帝一樣荒唐,此二帝醉心於馬球,寵信奸臣,是無能昏君。
唐文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想恢復皇權,重現帝國盛世,但受制於宦官。
唐武宗:打擊藩鎮和佛教,收復皇權,加強中央集權,唐朝出現中興局面,缺點是偏寵道教、日求長生不老。
唐宣宗:晚唐的最後一個明君,締造「大中之治」,人稱「小太宗」。
《新唐書》(這五位皇帝被記載在一起)
「史臣曰:《春秋》之法,君弒而賊不討,則深責其國,以為無臣子也。憲宗之弒,歷三世而賊猶在。至於文宗,不能明弘志等罪惡,以正國之典刑,僅能殺之而已,是可嘆也。」
大意是:根據孔聖人所作的《春秋》,君主被逆賊殺害而國家無力討伐逆賊,那麼這個國家就被荼毒已深,無君臣之禮。憲宗皇帝被宦官殺害後,按理說新帝應當立即討伐逆賊,但經歷了穆宗、敬宗,至文宗登基時,逆賊依然還活著。文宗登基以後,也不能以正大光明的名義來判決奸宦陳弘志等人的罪孽,使國家的法律法規得以彰顯,文宗僅僅只能背地裡殺掉陳弘志,真是可悲可嘆!
在這一段中,史官將唐末衰世勾勒出來:禮崩樂壞、皇帝無能、刑罰不定、權奸當道。
「穆、敬昏童失德,以其以位不久,故天下未至於敗亂,而敬宗卒及其身,是豈有討賊之志哉!」
大意是:穆宗與敬宗幼沖登基,昏庸並且沒有美好的德行,好在他們在位時間不久,所以天下沒有敗壞。唐敬宗寵信宦官,最終被宦官劉克明殺死,難道他有討伐逆賊的志向嗎?
在這一段中,無一句讚美之詞,全是批評之語,若是穆宗、敬宗使用清帝的手段,估計他倆也是千古一帝了。
「文宗恭儉儒雅,出於天惟,嘗讀太宗《政要》,慨然恭之。及即位,銳意於治,每延英對宰臣,率漏下十一刻。唐制,天子以只日視朝,乃命輟朝、放朝皆用雙日。凡除吏必召見訪問,親察其能否。故太和之初,政事脩飭,號為清明。」
大意是:文宗皇帝恭儉儒雅,這是天命所決定的。他曾經讀太宗皇帝編纂的《貞觀政要》,心中感慨,並且以太宗皇帝為榜樣。即位之後,勵精圖治,在延英殿與宰相討論國事,都會討論到深夜。根據大唐制度,皇帝只在單日上朝,逢雙的日子不上朝。升降官員時,皇帝會親自召見,來觀察官員的能力。所以在太和初年,國政清晰有條理,當時之人稱這是清明之世。
「然其仁而少斷,承父兄之弊,宦官撓權,制之不得其術,故其終困以此。甘露之事,禍及忠良,不勝冤憤,飲恨而已。由是言之,其能殺弘志,亦足伸其志也。」
大意是:但是文宗過於仁慈,難以果斷作出抉擇,也沒有革除順宗、穆宗和敬宗時期的弊政,宦官掌握大權,文宗想壓制宦官卻沒有方法,所以文宗最終還是被宦官仇士良控制。甘露之變導致眾多忠臣被殺,而文宗無法為忠臣平反,只能暗自悔恨。不過話又說回來,文宗殺了宦官陳弘志,還是能夠說明文宗是期待有一番作為的。
「昔武丁得一傅說,為商高宗。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然其奮然除去浮圖之法甚銳,而躬受道家之籙,服藥以求長年。以此見其非明智之不惑者,特好惡有不同爾。」
大意是:當年商朝君王武丁得到賢能之人傅說,締造盛世,史官給了他「高宗」這一個美好的廟號。如今武宗皇帝得到賢臣李德裕,像商高宗武丁那樣締造了治世。但是武宗滅佛的手段過於嚴厲苛刻,並且他迷信道教,服食丹藥以求長生不老,可以看出武宗雖然明智,但也會受到小人蠱惑,他打擊佛教、尊崇道教只是根據喜惡不同而已。」
「宣宗精於聽斷,而以察為明,無復仁恩之意。嗚呼,自是而後,唐衰矣!」
大意是:宣宗皇帝勤於政務,善於作出抉擇,但是他以苛察作為明君的標準,沒有前朝帝王的仁愛與恩澤。唉,從宣宗皇帝之後,大唐就徹底衰敗下去了。
在這一長段史官的評論中,可以看出史官多在批評,極少誇獎。即便是文宗、武宗、宣宗,在誇獎的時候,也會批評,如文宗志大才疏、武宗受到小人蠱惑、宣宗過於嚴厲苛刻以至君臣離心,可見《新唐書》並不是一本諂媚之書。
再看看《宋史》對失國之君的評價:
《宋徽宗本紀》:「贊曰:宋中葉之禍,章、蔡首惡,趙良嗣厲階。然哲宗之崩,徽宗未立,惇謂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
大意是:宋朝中期爆發的靖康國恥,章惇、蔡京是首惡元兇,趙良嗣也是窮凶極惡的逆賊之一。但是哲宗皇帝駕崩之後,徽宗皇帝還未登基之前,章惇就說:端王行為輕佻放蕩,不可以做天下之主!」
「遼天祚之亡,張覺舉平州來歸,良嗣以為納之失信於金,必啟外侮。使二人之計行,宋不立徽宗,不納張覺,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大意是:遼朝天祚帝亡國,張覺從平州回來,趙良嗣認為,如果朝廷接納了張覺就會失信於金人,必定會遭到金人報復。如果章惇、趙良嗣二人的計謀被宋廷採納,徽宗不做皇帝。朝廷不接納張覺,金國即便強大,又怎麼會侵略大宋呢?
「以是知事變之來,雖小人亦能知之,而君子有所不能制也。跡徽宗失國之由,非若晉惠之愚、孫皓之暴,亦非有曹、馬之篡奪,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諛。」
大意是:靖康國恥的爆發,即便是無知小人也能知道緣由,即便是賢能之人也不能阻止。探究徽宗失國的緣由,他不像晉朝孝惠帝那樣愚蠢,也不像吳主孫皓那樣暴虐,也沒有曹氏、司馬氏的篡權,只是徽宗有些耍小聰明,用心不正,疏遠正直之人,親近奸臣。
「於是蔡京以獧薄巧佞之資,濟其驕奢淫佚之志。溺信虛無,崇飾游觀,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為誕謾,怠棄國政,日行無稽。及童貫用事,又佳兵勤遠,稔禍速亂。」
大意是:於是奸臣蔡京以他諂媚、逢迎的本事,來滿足徽宗貪圖享樂的慾望。徽宗沉溺於道教,爛征民力來大肆修飾道觀,致使天下虛耗。徽宗君臣貪圖享樂,互相都變得荒誕傲慢,不理朝政,每天都做荒唐事。等到童貫掌權以後,又橫徵暴斂,國家迅速敗壞下去。
「他日國破身辱,遂與石晉重貴同科,豈得諉諸數哉?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猶告武王以不作無益害有益,不貴異物賤用物,況宣、政之為宋,承熙、豐、紹聖椓喪之餘,而徽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喪志,縱慾而敗度,鮮不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為戒。」
大意是:國家滅亡時,徽宗也受盡侮辱,與後晉皇帝石重貴一樣,難道不是天數使然嗎?當年西周剛剛創立,周召公告誡武王:不要做沒有用處的事,不要偏寵奇技淫巧而貶低真正有用的東西。況且徽宗上承神宗熙寧元豐之治、哲宗紹聖之治,怎麼會重蹈石重貴的覆轍呢?那是因為:自古以來,君主玩物喪志,貪圖享樂而敗壞法度,尤其在徽宗身上得到體現,所以我寫下徽宗本紀,來告誡後世帝王。」
咸豐、同治之時,國家已經瀕臨滅亡,咸豐之所以沒有重蹈徽宗覆轍,是因為他逃出了京城而已。同治時,雖然太平天國被消滅、外夷也放鬆了侵略,但那時不過如同徽宗御極之初,天下表面雖然承平,但實際已積難重返。而編纂《清實錄》的奴才們依然歌功頌德,滿朝文武還沉醉在天朝上國的迷夢,真是「廟堂有逐鹿之奔、四野有豺狼之嘆」。
以下為原答案:
我跑題回答下「為什麼有人稱康雍乾為千古一帝」。
答案:全都是《清實錄》和《清史稿》吹的。尤其是《清實錄》,這是部官方史書,我們現在看到的許多史實都是從這部書里挖出來的,對康雍乾的評價也基於這部書。
這兩部史書能信度多少,我也說不清,我只是個愛好歷史的大學生而已,但是我可以貼幾段這兩部史書對於其他清帝的評價,大家就知道被吹成「千古一帝」的康雍乾三帝的真實水平了,也可以明白所謂的康雍乾盛世是多麼骯髒不堪。
先說一下我心目中的千古一帝吧。
秦始皇:完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確立了中國兩千年基本政治制度。
漢武帝:絲綢之路連接西域,深化了中國與外國的交流聯繫,構造了中國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格局。
隋文帝:開創科舉制度,雖然科舉制度在清末被廢,但是「以才用人」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明太祖:重塑中華,挽救了被胡化的中國。
清宣宗道光帝,在位期間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其人庸懦、腐朽、不思進取,寵幸權奸,選錯儲君,他為了堵住清流官員的勸諫,專挑奏疏上的錯別字和語病,最終導致朝政昏暗、國之不國。
《清史稿》「論曰: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遠人貿易,構釁興戎。其視前代戎狄之患,蓋不侔矣。當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所謂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於此。嗚呼,悕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宣宗恭儉且寬容仁慈,是守祖宗基業的明君(令:美好的)。朝廷宰輔對於英夷販賣鴉片,先是操之過急處理不當,然後畏畏縮縮上下推諉,而宣宗始終宵衣旰食、戰戰兢兢,要不是做臣子的無能,國家早就救活過來了,大清的傾頹都是因為臣子無能,皇上英明著呢。
《清實錄》「上寅承寶祚。撫御寰區。荷上天篤眷之隆。嗣列聖昇平之盛。覲光揚烈。德盛化神。下際上蟠。超圖溢牒。溯自肄圍上塞。寵被宸章。養正潛居。特蒙賜翰。允文允武。式彝訓而奉心傳。洎至親御神槍。奠安宗社。百靈翊相。恩賚益隆。駿烈豐功。實依古帝王所未有。」
大意是:皇上承接天命來統治中國,賴上天眷愛,將每個祖宗留下的盛世發揚光大,帝德可以媲美天神的品德。皇上文韜武略,仁宗皇帝尤為鍾愛。皇上曾經親自拿起火槍擊退逆賊,安定宗廟社稷。他的豐功偉俊,是歷朝歷代的帝王所做不到的。
本段說了一則歷史故事:天理教攻入紫禁城,宣宗用槍殺了一個人,是的,就殺了一個人,就安定了宗廟社稷,功績就超越了歷代帝王。的確,被一群沒有受過正規訓練的逆賊攻入皇宮,「實依古帝王所未有」。
「御極三十年。經緯萬端。貞厘百度。盛德大業。厚澤深仁。懿鑠哉。超出乎千百王之事功。」
大意是:皇上在位三十年,大大小小的事都是親自處理,小到民間用的厘錢都親自過問。皇上品德高尚,功績卓著,他施的恩澤沁潤到每個人的心裡,他的人品真是美好呀!他的德政遍及中國!超越歷朝歷代的帝王。(懿:美好的;爍:光亮、光照,意為德政照亮全中國)
做了三十年皇帝,被小小英國打得割地賠款,且戰爭失敗後沒有任何反省和改良王朝的措施,竟然是「聖德大業」,超越千古帝王。看來不光康熙、雍正、乾隆是千古一帝,道光也是千古一帝啊。
這段放醒目點,大家看著別吐。
「堯曰成功。舜曰成功。禹曰成功。下此商曰成湯。周曰成周。惟我宣宗成皇帝克集大成。微特漢之本始。唐之大中。明之宣德。不足以媲媺萬一。」
意思是:歷史上那些賢明帝王都與「成」字有關,皇上的謚號為「成皇帝」,真是集歷史上賢明君主的優點於一身。皇上的廟號是宣宗,漢朝的孝宣皇帝,唐朝的宣宗皇帝和明朝的宣宗皇帝,在我大清的宣宗皇帝面前,屁都不算一個。
孝武帝征伐太重以至民怨沸騰,孝昭帝與孝宣帝力挽狂瀾,治民無為,廣施仁政,挽救了西漢王朝。唐宣宗是晚唐的最後一個明君,被稱為「小太宗」,大中之治是晚唐的最後一個盛世。明仁宗與明宣宗一起締造「仁宣之治」,是明初三大盛世之一,是與周代成康之治、漢代文景之治相提並論的極盛之世。道光也配和這些賢明帝王相提並論?嘉慶與道光雖然無能昏暗,但好在史官和奴才給力,被史官抬到千古一帝的位置。前朝帝王要是知道籠絡史官,只怕中國每個皇帝都是千古一帝了。
清文宗咸豐帝,在位期間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燒,皇帝本人逃到承德。被《清實錄》吹成千古一帝。
《清史稿》論曰:「文宗遭陽九之運,躬明夷之會。外強要盟,內孽競作,奄忽一紀,遂無一日之安。而能任賢擢材,洞觀肆應。賦民首杜煩苛,治軍慎持馭索。輔弼充位,悉出廟算。鄉使假年御宇,安有後來之伏患哉?」
意思是:文宗在位時,雖然列強環伺、內亂頻頻,但文宗選賢任能,洞察國政,對待百姓沒有苛政,治軍嚴肅,朝廷賢良之臣充當宰輔。要是他活得再久一些,憑他的經緯天地(文:經緯天地)之才,絕對沒有光緒帝時期的禍事。
這個皇帝比嘉慶、道光更加無能懦弱,他與乾隆一樣好大喜功,他因為跪拜之禮的問題,試圖阻止外國公使進京。園子被燒了後,也不反省自己的昏德,反而沉溺於避暑山莊,最終託孤不當,導致辛酉政變的爆發,從此清朝後三帝,基本只是個吉祥物,政權被掌握在女主手上。咸豐的德行頂了天都只能和漢成帝、陳後主、唐懿宗去比。
《清實錄》「上在位十一年。聖壽三十有一。上誕膺天命。臨御萬邦。纘列聖重熙之緒。際四方多事之時。旰食宵衣。勤求上理。終始一德。罔或倦勤。用能新景命。鞏丕基。駿烈豐功。日星彪炳。至於若斯之盛也。」
意思是:皇上在位十一年,宵衣旰食,鞏固祖宗基業,就像太陽一樣!在皇上的勤懇治理下,國家出現了盛世!
皇帝都被打得棄京逃亡了,祖宗修的園子都被燒了,這也是咸豐盛世的功績之一。
「始從簡樸、斥浮華也。進退臣工。知人則哲。明而善斷。嚴以濟寬。」
意思是:皇上崇尚節儉,臣工官職的升降都是皇上一手操辦。皇上以「哲」用人,賢明並且善於作出選擇,治國剛柔並濟。
這段真的不是在抄襲唐太宗本紀或明太祖本紀嗎?
清穆宗同治帝,在位十三年,兩宮聽政十二年,實際親政一年,按理說這個皇帝就是個平庸之君,沒有做什麼好事也沒做什麼壞事,看看史書怎麼吹的。
《清史稿》「論曰:穆宗沖齡即阼,母后垂簾。國運中興,十年之間,盜賊劃平,中外乂安。非夫宮府一體,將相協和,何以臻茲?泊帝親裁大政,不自暇逸。遇變修省,至勤也。聞災蠲恤,至仁也。不言符瑞,至明也。藉使蘄至中壽,日新而光大之,庸詎不與前古媲隆。顧乃奄棄臣民,未竟所施,惜哉!」
大意是:皇上在位期間,國家出現中興(宣宗、文宗朝不是盛世階段嗎?哪來的同光中興一說?這起子史官,變著法子作踐我大清列祖列宗,都要千刀萬剮滅九族),外國人也不打了,國內叛亂平息了,如果不是皇上和百官勤勤懇懇,怎麼會出現這種局面呢?皇上乾綱獨斷,沒時間休息,遇到變亂就反省自己,真是最勤勞的皇帝啊;聽到有災荒就撫恤災民,真是最仁慈的皇帝啊;不信祥瑞之說,真是最賢明的皇帝啊!陛下之盛德,可以與前代賢明帝王相比。
我就搞不明白了,一個親政時才十七八歲的少年也能治國?要不是靠著兩宮、宗親和百官撐著,穆宗能安安心心地逛妓院嗎?
《清實錄》「親政後宵衣旰食。綱舉目張。庶事用康。八方厎定。懿歟盛哉。洵天生敦毓徇齊之主。上符元會。下濟烝民。用是海宇蕩平。中外懾服。邇安遠至。萬國輸誠。駿列鴻猷。為千古罕覯之隆軌也。」
大意是:皇上親政後宵衣旰食,什麼事都自己處理,於是在皇上的英明領導下,國家太平,四夷賓服,同治盛世是千古所罕見的盛世(那道光盛世呢?咸豐盛世呢?)。這真是美好呀、極盛呀!同治盛世真是千古以來所罕見的盛世呀!
外國人不打你就叫做和平了,國內稍稍安定了就叫做盛世了,這姿勢水平是不是有點低?大清都要亡了,列強虎視眈眈,國內亂黨猖獗,這叫「中外攝服」?
「興廉舉孝。旌節褎忠。炳炳麟麟。同風三代矣。」
大意是:三代之治在大漢、大唐、大宋、大明都沒出現,在我大清同治大帝的領導下居然出現啦!你們這些奴才還不叩謝聖恩!
載淳:「劉邦、李淵、趙匡胤、朱元璋,你們看見了嗎?我大清遠勝於大漢、大唐、大宋、大明!我大清遠勝於歷朝歷代!哈哈哈哈!」
「億萬年之方略長垂。六七作之聲靈丕紹。方且扇巍顯翼。甄殷陶周。駕兩漢而上之。視三唐而蔑如矣。宜乎大德必得壽。無逸則永年。遠符耄期之聖人。上媲古稀之天子。」
大意:我大清朝媲美三代,遠超兩漢,藐視三唐(李唐、後唐、南唐?),皇上雖然只活了十九年,但是他的德行,與活了一百歲的老人是一樣的,可以與乾隆相媲美!(說出真相了!)
解釋一下:「古稀天子」是乾隆給自己的封號,除此之外,還有「十全老人」。
引用下乾隆自己的話:《古稀說》「所謂得古稀者六帝,元、明二祖,為創業之君,禮樂刑政有未遑焉。其餘四帝,予所以不足法,而其時其政,亦豈有若今日哉?」
大意是:乾隆之前,歷史上活到七十多歲的皇帝有六位,分別是:漢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漢武帝晚年偏好殺戮,致使王朝將傾;梁武帝勵精圖治,但晚年偏寵佛教,導致晚節不保;唐玄宗與宋高宗如喪家之犬,江山幾乎易主;元世祖和明太祖重武輕文,禮崩樂壞,政治、刑罰都沒確定。朕的偶像只有元世祖與明太祖,其餘四帝算個什麼東西?就算是元世祖與明太祖,他們締造的治世,能與朕的盛世相比嗎?
先吃飯了,回來再寫。
要不是四爺拚命擦屁股,早就完犢子了···
有個好兒子才是最吼的啊··
鰲拜,人家不想反啊,四爺就給鰲拜平反了····人家鰲拜冤死了···,只能算是跋扈,然後被康熙給關了,鰲拜真相反,康麻子早死了···
吳三桂,被逼反,本來都快死的認了,傻子才造反呢
被逼反了,然後直接席捲大半個南中國,然後病死了···康熙真是人品好啊(雲南一地起兵,席捲大半個中國····鹿鼎記里扯淡叫我們打的吳三桂不行不行的,想過皇帝的癮就稱帝了··呵呵····不愧金包衣)
准格爾,康熙怎麼都打不下來,怎麼吹都白瞎,結果馬上風了··康熙人品啊
鄭成功,早死···有能的兒子被當媽的氣死··
李定國,被隊友坑成傻逼,最後一搏也被叛徒破壞···
這人品···這怎麼瞎胡搞都有老天爺幫忙擦屁股的人品
真真的是當時中國的神仙已經死完了··
基督教的神仙過來坑中國給西方爭取時間呢這是······
好容易四爺即位,辛辛苦苦,嘩· 累死了··
光官紳一體納糧這個,四爺可謂千古一帝,現在中特美帝蘇修,都不敢搞這個
索羅斯不是說過嗎,他秘書納稅比他高····
四爺兒子又是大草包···
但是家底厚,隨便敗家
無解啊··········巧合的令人髮指啊
-----------------------------------------
有人說我為什麼寫的東一句西一句···
因為我要正常的寫
那就是修改或者秒刪的命啊··
我也沒影射誰啊····
地府下一眾皇帝在開人命代表大會。
首席秦始皇:諸位,今天我們要議論什麼?
次席的唐老二:老秦啊,我剛聽我說,最近地上的人推選你那千古一帝的稱號啊。
旁邊的朱重八:不會吧?哪個龜孫的後代搞起的事?還不去搞建設?!!
(李世民指了指末端藏的深深的康麻子)
「咯,就在那。」
往前靠那麼一點的劉老三不由的望了過去。
康麻子前幾位的雍正(臉紅無比)喵著康麻子:卧槽您丫的不吹會死??答案被建議修改,以下由康師傅代替康麻子,趙匡胤代替趙家人,原答案已做修改。
以下為原答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借用高育良書記的一句話,千古一帝?誰發明的詞兒啊?
讓我們數數各個封建王朝及其優秀帝王
秦朝 前221-207年 咸陽 陝西咸陽 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南征南越,北卻匈奴。其功績太大不敢評價。
西漢 前206-公元8年 長安 陝西西安 漢高祖劉邦結束秦末亂世,防止北方匈奴趁亂南下,及時拯救了漢民族,有效的加強了漢族凝聚力,後世華夏族以漢族自稱。漢文帝漢景帝也都不錯,漢武帝劉徹,統一思想,加強中央集權,大力發展農業,北擊匈奴等等,功績極大,後期黑點也多。漢宣帝劉詢,又是一位中興之君,是他趁亂一舉解決匈奴問題,使匈奴成為漢朝的藩屬國。他繼續經營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派趙充國平定羌亂,把現在青海東北部納入帝國的版圖。劉詢精於治吏,使得朝政清明,宣帝一朝,一洗自漢武帝後期開始的混亂。漢元帝劉奭(前74年―前33年),漢匈和親,嫁出去了王昭君,元帝是一位溫和的皇帝,但成就有限,自元帝開始,西漢開始走下坡路。
新朝 9-23年 王莽,改革家,穿越者,可惜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自取滅亡。但確實是一位有眼光的政治家。
東漢 25-220年 洛陽 河南洛陽 漢光武帝劉秀,結束新朝留下的爛攤,加強中央集權,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延續了漢朝國祚。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仁義之君。功績很大,但往往被後人忽略。漢明帝漢章帝都不錯,漢和帝,溫仁之君,親政以來社會生產力大幅發展,東漢國力達到頂峰。終東漢一朝,對西域控制穩固,絲綢之路極度繁榮。東漢建國起點較高,綜合國力強於西漢。
三國 曹魏 220-265年 洛陽 河南洛陽 魏文帝曹丕功績不如曹操,但在位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社會穩定,開啟《九品中正制》的士族掌權時代,其文學修養較高,是第一位以文采著名的皇帝
蜀漢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昭烈帝劉備,建國艱辛,矢志不渝討伐中原,臣下諸葛亮等大神大力開發川蜀之地,對雲貴等地有效的行使了主權,促進了西南民族融合。
孫吳 222-280年 建業 江蘇南京 吳大帝孫權,首次對琉球行使主權。後期黑點太多,合肥永遠洗不掉,知乎名號一一渣權
西晉 265-316 洛陽 河南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垃圾。太康之治名不副實
東晉 317-420 建康 江蘇南京 晉元帝司馬睿,水貨。
十六國,一堆小國就不細講了
304-439 前趙(漢趙) 304-318 平陽 山西臨汾 高祖光文皇帝劉淵
319-329 長安 陝西西安
成漢 306-347 成都 四川成都 太宗武皇帝李雄
前涼 314-363 姑臧 甘肅武威 高祖明王張寔
後趙 319-351 襄國 河北邢台 高祖明皇帝石勒
前燕 337-370 龍城 遼寧朝陽 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
前秦 351-394 長安 陝西西安 世宗明皇帝符健
後秦 384-417 長安 陝西西安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
後燕 384-407 中山 河北定州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西秦 385-431 苑川 甘肅榆中 烈祖宣烈王乞伏國仁
後涼 386-403 略陽 甘肅平涼 太祖懿武皇帝呂光
南涼 397-414 西平 青海西寧 烈祖武王拓跋烏孤
南燕 398-410 廣固 山東益都 世宗獻武皇帝慕容德
西涼 407-421 酒泉 甘肅酒泉 太祖昭武王李暠
胡夏 407-431 統萬城 陝西靖邊 世祖烈武皇帝赫連勃勃
北燕 407-436 和龍 遼寧朝陽 高句麗人高雲
北涼 397-439 張掖 甘肅張掖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
*冉魏 350-352 鄴城 河北臨漳 漢人冉閔
*西燕 384-394 長子 山西長子 鮮卑族慕容泓
*西蜀(後蜀) 405-413 益州 四川成都 漢人譙縱
南北朝
420-58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蘇南京 宋武帝劉裕,南朝第一帝,北收中原,南滅東晉,在位期間南朝武力強盛,一改晉朝陰柔之氣。宋文帝劉義隆,前期勵精圖治,安心治國,劉宋王朝實力達到頂峰,一度有超越劉裕的霸氣,後期黑點多。史稱元嘉之治。劉宋王朝聲名極差,為世人所不齒。
齊 479-502 建康 江蘇南京 齊高帝蕭道成,水貨
梁 502-557 建康 江蘇南京 梁武帝蕭衍,水貨
陳 557-589 建康 江蘇南京 陳武帝陳霸先,歷史評價高,挽救了漢民族。在為期間,南朝實力有所增長,政治清明,經濟發展。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早期勵精圖治,後期黑點太多。拓拔燾,勵精圖治,軍事水平高,率領北魏鐵騎一統北方。極大的促進了民族融合。後期黑點多。
東魏 534-550 鄴 河北臨漳 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 535-556 長安 陝西西安 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 550-577 鄴 河北臨漳 齊文宣帝高洋,前期勵精圖治,後期爛到不行。
北周 557-581 長安 陝西西安 周孝閔帝宇文覺。但北周最好的皇帝是武帝宇文邕,由傀儡變成實權的最佳例子,拿下宇文護,滅北齊,一統北方,促進社會發展。為楊堅一統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隋朝 581-618 大興 陝西西安 隋文帝楊堅,一統天下,結束三百年亂世,創科舉,北擊突厥,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一生幾乎無黑點。功績極高。
隋煬帝楊廣,統兵(掛名)滅南陳,修建大運河,西巡西域,三征高句麗,完善科舉制,都是不世之功。奈何國力有限,百姓負擔沉重,最終導致亡國。單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不考慮隋朝一朝得失,功績極大。但唐人不給面子,史書評價不足。
隋朝是個不亞於漢唐的朝代,可惜國祚太短。
唐朝 618-907 長安 陝西西安 唐高祖李淵還行,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在位期間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北擊突厥,征高句麗,社會生產力大福發展,功績極大,史稱貞觀之治。但黑點也不少。
唐高宗李治,仁愛君王,父親和老婆的光環太多,容易被忽視,在位期間唐朝國力進一步發展。
武則天,一代女皇,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在位期間政治清明,後期黑點多。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一路bug,勵精圖治,改革社會,唐朝國力達到頂峰。後期黑點多,功過參半。
五代十國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梁太祖朱溫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唐庄宗李存勖,軍事水平高,後期一團糟。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周太祖郭威,一代明君,一改五代十國之頹勢,減輕社會負擔,勵精圖治,幾乎無黑點。周世宗柴榮,一代明君,使後周初步具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北擋契丹,南滅諸國。五代十國最明亮的一顆星,為華夏再次統一做出極大貢獻。
如果郭威柴榮能活久一點,後周必定是強盛大一統王朝。奈何趙家人竊取了勝利果實。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高祖王建
後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高祖孟知祥
楊吳 892-937 揚州 江蘇揚州 太祖楊行密
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蘇南京 烈祖李昪
吳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武肅王錢鏐
閩國 893-945 長樂 福建福州 太祖王審知
馬楚 896-951 長沙 湖南長沙 武穆王馬殷
南漢 905-971 興王府 廣東廣州 高祖劉龑
南平 907-963 荊州 湖北荊州 武信王高季興
北漢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世祖劉崇
宋
北宋 960-1127 開封 河南開封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仁宗還可以。
南宋 1127-1279 臨安 浙江臨安 宋高宗趙構,垃圾
遼國 907-1125 皇都 遼寧 遼國耶律阿保機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雲南大理 太祖段思平
西夏 1032-1227 興慶府 寧夏銀川 景帝李元昊
金 1115-1234 會寧 阿城(黑) 金太祖阿骨打
元朝 1206-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促進民族統一與融合。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逆襲大神,恢復中華,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解除漢族精神枷鎖,對漢族的重塑有極大貢獻。為了朱允炆順利繼位,不惜自毀名聲。後期黑點不少。功績大。朱棣,六征北元(實際上比較水),鄭和下西洋,永樂大典。科技水平遠超西方,社會生產力強大。功績大。
千古一帝?康師傅與以上諸位相比,比得過哪些人?留了一屁股爛賬給雍正。至於是哪些爛賬,已經有答主說了我就不講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忽略了唐朝的一位大神,唐憲宗李純,元和中興,把各個藩鎮節度使平推了一遍,把個別心懷不軌的割據勢力按在下水道里摩擦。貌似唐朝即將要復興了,可惜憲宗死後(被手下搞死的),唐朝又被節度使給輪了。憲宗後期黑點也不少,終究是讓宦官得勢。
南朝陳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王朝,除了武帝陳霸先,還有陳文帝陳蒨(522-566),漢族。南朝陳皇帝。公元559---566年在位。字子華。陳武帝侄。是個帥哥。在位期間重農桑,興水利。使陳朝實力不斷增強。陳廢帝年少軟弱,被陳頊廢掉。陳頊即陳宣宗勵精圖治,沿襲武帝文帝的政策,積極收復故土。(但南朝軍事實力不如北方已成大勢所趨)。陳後主繼位,將前朝的遺產敗光了。
秦漢隋唐四大強盛王朝功績極大,渣晉和挫宋就沒出過什麼雄才大略的皇帝,司馬炎和趙匡胤便宜撿了不少,起點可以說是相當高,曹魏,後周沒有出現過一位昏庸的皇帝,統一天下的基礎都給打好了。愣是搞出了華夏傾覆,神州陸沉!唯一的功績就是拿著前朝的軍隊短暫的統一了一下天下。趙匡胤和司馬炎不要臉也就算了,後世的評價居然和秦皇漢武在一個層次!
康師傅比不了司馬炎趙匡胤,遑論秦皇漢武。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聲明:答主羅列的皇帝之所以把他們羅列在這裡即表示承認他們一定的功績而不是說他們都比康師傅強!
再補一個曹魏,曹睿也是一位有能力的皇帝,在位期間沿襲祖制,北方逐漸拉開了與南方的實力,長期與諸葛亮孫權交手,曹芳曹髦曹奐沒一個孬種。與後周非常相似。這兩王朝證明了:即使一個王朝一個帝國沒有一個昏君也免不了亡國的悲劇。
不過答主最喜歡的還是後周,一個僅存在九年的王朝就已經可以北擊游牧南征諸國。要知道後周接手的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啊!宋粉天天吹宋朝接手的是五代十國的爛攤子,那後周接受又是什麼?後梁後唐撕逼那麼多年,把中原打爛了,石敬塘又把幽雲十六州賣掉了,後晉被契丹滅了,中原被糟蹋的不成樣子,劉知遠在太原白撿了一個便宜,撿到了又不好好珍惜,還是那個爛樣子。郭威被逼無奈才反後漢。劉家人不義在先。後周臨了還替挫宋拿下了幽雲十六周中的三州。要不是柴榮早逝,趙匡胤能這麼玩?後周是一個很偉大的王朝。因為焦晃和陳道明演得好。
千古一帝的意思是一千年都遇不上個他這樣的..........
將康熙稱為千古一帝的唯一原因就是:拍馬屁。
因為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所以清朝的歷史沒有經歷古代史官用儒家的傳統做法修訂正史的過程。所以對清朝人物的評價和前朝相比,缺乏一貫性。沒有後世的史官去把那些過分的溢美之詞刪除過濾,並客觀的對帝王做出評價。相反,大量的充滿著歌功頌德內容的文字流傳下來直接被現在的毫無歷史訓練的人閱讀。
歷朝歷代,大臣品行之低很少有超過清朝的。兩個原因:一個是早年投靠清朝的都是些漢奸文賊無膽之流,他們留下的傳統就是無恥的拍馬屁。二是清朝的野蠻統治,尤其是史無前例的殘酷的文字獄打斷了民間文人的脊樑,敢於直言的人基本滅絕。
稍微清高一點的人,只好在家鑽研故紙堆,研究茴香豆的四種寫法或者某個字在春秋戰國時代怎麼讀之類的學問。而投身官場的人則只能被迫做一個馬屁精。
最簡單的例子:明朝的內閣有駁回聖旨的權力,而清朝的軍機處則只能跪著用筆記下皇帝的話然後照搬執行。
康熙其實是個比較平庸的皇帝,只能說,他趕上了好時候。
歷朝歷代,大亂之後就是大治,因為戰亂之後人心思定,而且人口少了土地就多了,地主死了一大批,人人都能有田種,自然國家會有一段安定的時間。而且以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的水平之高,只要有一段安定的時間,社會經濟就能夠迅速恢復到史書上的「盛世」。這段時間對統治者的要求就是一條:不要作死。
康熙登基的時候,恰恰就是這樣的時期。更何況,此時南美洲的高產作物逐漸在國內得到推廣,糧食畝產翻了好幾倍(這並不誇張,例如,愛爾蘭種植土豆以後,糧食畝產增加了十倍,導致愛爾蘭的人口也隨之增加了十倍。)大大延緩了土地兼并的周期。所以清朝能夠獲得一個比前朝都長的穩定期,也就是所謂的「康乾盛世」。
但是這個「盛世」是天上掉下來的,根本不算本事。
而且從康熙朝的一些重大事件來看,康熙的水平並不高:
一、鰲拜事件。
鰲拜並無造反的野心,否則不會傻到被幾個庫部制服。他會在這種地方栽跟頭說明他對康熙就沒什麼防備。一個要造反的權臣會對皇帝沒有防備?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皇帝罷黜一個大臣居然不能使用正常程序,而要訴諸於陰謀與暴力,這簡直就是恥辱。
二、三番。
吳三桂原本被削弱的很厲害,清廷曾經逼迫他率領自己的手下穿越緬北的原始叢林追殺明朝最後一個流亡的皇帝,和後來的中國遠征軍一樣,吳三桂的精銳手下在原始叢林里損失慘重,此戰他的最大倚仗關寧鐵騎死去大半;由於他親手勒死了南明最後一個皇帝,他也永遠失去了「反清復明」的政治號召力。可以說,這一招絕戶計基本已經消除了吳三桂造反的可能。
可是,康熙的極度無能卻讓吳三桂覺得造反有望成功,結果導致戰火席捲半個中國。
三、貪腐。
一般來說,貪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朝開國的時候總歸會是比較奮進和清廉的。可是康熙當政的時候,腐敗極速蔓延,尤其是當年弓馬嫻熟的八旗,進關不過幾十年的時間就徹底的變成了混吃等死的寄生蟲,已經完全不堪任用了。以至於鎮壓吳三桂的時候,只能依靠漢軍(這裡康熙必須感謝吳三桂的臭名聲,不然康熙怎麼敢派漢軍去打吳三桂呢?)。
尤其是到了康熙的晚年,國家的貪腐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極少數的相對清廉和有操守的大臣也不得不參與貪污,以免被同僚孤立。
四、奪嫡。
康熙在對待自己的兒子們的問題上也有很大問題。他擔心太子權力太大架空自己,因而縱容其他兒子培植私人力量與太子爭奪儲位,這就導致朝堂上出現所謂「九龍奪嫡」的亂局。大臣們一方面要應付各個皇子的拉攏,另一方面因為看不清將來的形勢而不敢輕易投靠或拒絕哪一方,所以只好不斷的揣摩康熙的心思。這就給康熙操縱大臣和玩弄權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可是這樣雖然讓他能夠穩固自己的統治,卻讓國家的政務亂作一團,各個皇子的勢力相互傾軋,大臣相互結黨營私,各個集團或者為了自保或者為了奪嫡而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故意剋扣糧餉導致前方全軍覆沒,用幾萬大軍的生命來破壞對手的政治根基。
其結果就是,到雍正登基的時候,國家朝政已經極度敗壞。
總結一下:
康熙也不過就是個普通人水平,客觀地說,在古代皇帝中可以混得上一個中游水平,僅此而已。
首答破百贊,謝謝大家!
——————
康熙從來沒有千古一帝的稱號,古人今人從來沒有人將此稱號授予他。
千古一帝一詞來自明代(康熙更沒有份),明人只把千古一帝的稱號授予了兩個人,一個是秦始皇嬴政,另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朱元璋暫且不論)或者要求更苛刻一些,因為是明代思想家李贄提出的千古一帝,所以只有他認同的秦始皇才算真正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結束了邦國時代和分封制,開啟了帝國時代和郡縣制。
唐太宗,開創了以唐帝國為中心的東方「天可汗」國際體系。
至於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可稱為百年一帝,或更加貼切一些,稱為六十年一帝。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康熙什麼時候成千古一帝?誰封的?
很簡單,因為移花接木,然後又被「姿勢分子」以訛傳訛。
千古一帝這詞,本來是對安內攘外、文治武功、保民驅虜、興文完制,全部實現偉大復興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歷代推崇:「三代以後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明朝王志堅。這是對歐陽修等人評價唐太宗「千載可稱,一人而已」的濃縮概括。
同樣還有如:「天命聖智,率其雄傑,補其裂,紉其絕,續其歇,益其竭,東西南北,張再造之乾坤,春夏秋冬,皎重新之日月,功有如是之大者,唐太宗文皇帝者哉!文皇未起兮四維如毀,文皇既位兮八荒如砥,文皇之跡兮炳如丹青,文皇之功兮配於天地!」--宋朝祭唐太宗昭陵。這樣對唐太宗作為千古一帝的定評,古今中外就有接近200條(另篇發過,此處不贅)。
至於康熙,首先是完成八旗奴隸制的民族壓迫鐵桶的「大帝」:1.平三藩大屠殺;2.針對民族的文獄之始;3.吞華夏明鄭,完成剃髮易服;4.啟百年大饑荒(清史稿災異志);5.博學鴻儒,為四庫毀書奠基;6.遷禁海及其屠殺;7.禁科技;8.野蠻大清律,含20人聚會斬;9.南書房全面專制;10.尚陽堡寧古塔集中營。——以上也包括了對滿人平民底層的瘋狂奴役(所以許多滿人志士也跟著參加辛亥革命),是華夏文明炎黃子孫變成三百年東亞病夫的關鍵。
康熙帶來的糠鉗剩世,如經濟上遷海禁關、大饑荒(清史稿災異志)、禁科技火器練武甚至藤牌,文明上平三藩大屠殺、剃髮易服、四庫毀書、百年文字獄、邊疆劃禁、八旗駐防,政治上20人聚會殺、禁異姓結拜、寧古塔集中營、濫用酷刑、軍機處、秘折制。正如辛亥先賢言,「廉恥道喪莫此為甚」(孫中山先生《太平天國戰史序》)。
至於這個「千古一帝」名號盜版給康熙,有兩個轉折點:
一是鋪天蓋地十幾年霸佔媒體、翻案民族壓迫、美化屠殺奴役、醜化抗清先烈、搞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辮子戲,其中的一個典型《康熙王朝》,結尾來個「後人稱之千古一帝」。
二是眾所周知的閻崇年,其「千年一帝,首推康熙」。
這兩個轉折點有一個重要伏筆,是余秋雨早年《一個王朝的背影》給前清翻案、塗脂抹粉中,由於底氣不足,把唐太宗拉來墊背,剽竊侵華日軍的「唐太宗胡人論」,用來稀釋與康熙的對比程度,想把受眾的尊敬好感慢慢勻給康熙(這個受眾大多不是勞動大眾,主要是壟斷傳媒,又不經獨立鑒別、人云亦云的姿勢分子階層),這種作品又因為壟斷了傳媒而持續發酵。
以上即線索,供參考。
導演給的
革命爆發後滿噠子權貴攜巨款跑到國外去了,建國改革開放後,噠子們拿著以前刮分的財富回國投資,為了洗白下祖宗,搞出了大量辮子戲,側面的宣傳他們的財富都是合法的,身份也是高人一等的,比起你們漢人不知道高哪去了。康麻子也就是那時候被炒起來的。
日理萬機只能形容周總理,千古一帝只能形容秦始皇。
在我看來當得起千古一帝只有三個:
劉三兒、二鳳、八爺
自上古三代到夏商周秦,王天下者莫不血統高貴,而劉三兒提三尺青鋒以得江山,打破固化的階級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又豈止王侯,天子亦然!身為戰國人,慕無忌公子之高義,兼中央集權與地方分封之兩利,外製地方之豪強,內抑中央之姦邪,是個徹底的實用主義者,開創了一個後世民族以此命名的王朝,外夷君王如劉淵石勒莫不拜服!
李唐雖非其創建,篡改實錄、弒兄殺帝亦失德,然李二鳳以弱冠之年征戰四方,定中原,「鎖五龍」。而立之年即天子位,以大亂後之貧弱,北擊突厥,拓土萬里,成全驍武憑陵的關隴貴族最後的餘暉,說李二鳳亂改史書者可以否定其仁德,卻無法否定天可汗開拓的大唐萬里江山,唐土、唐國至明朝時代仍被外國作為中國稱謂,更遑論唐裝、唐人了。
自古得國之正,莫過於鳳陽的八爺,出身低賤,淮右布衣,鼎定天下,以有道伐無道,打破中國無法自南向北統一的神話,驅除胡虜,恢復中華,內整吏治,外掃漠北,治隆唐宋。紫金山下,大明孝陵,康熙拜過,乾隆拜過,洪秀全拜過,孫中山也拜過,胡漢皆服,威儀顯於當時而傳於後世,壯哉!
所以我評價千古一帝的標準很簡單,營建王朝,戰功赫赫,政治清明,胡漢認可,名垂古今,那麼康麻子呢?終歸只是秦皇漢武輩仗父祖基業耳,當然,還遠不如秦皇漢武。
康熙朝大臣和皇子們經常講,古往今來最聖明的皇帝只有兩個,一個是太祖高皇帝,一個就是當今聖上。到了乾隆朝,還是這句話。
沒錯沒有雍正朝,不是我故意的,是真沒人說。但是我們都知道,沒有雍正皇帝,大清國絕對提前一百年歇業。
歷史上有幾大錯覺:楚國可以滅秦國,季漢差點統一天下,穿越回宋朝比現在過得好,乾隆是個特別英明的皇帝,清朝是同盟會推翻的,抗戰沒有共產黨國民黨自己能行的,抗美援朝中國不該參與,一共的制度特別人性,沒有美援物資蘇聯會餓死。
千古一帝,那都是開創一套制度,推動歷史發展的,比如始皇帝,隋文帝。武功赫赫的有時候勉強也算,比如漢武帝,逮著匈奴按地上摩擦摩擦,比如唐太宗,逮著突厥按地上摩擦摩擦。但是總的來說武功並不是決定因素。
康熙千古一帝的來源,就是我開頭說的那些
抬舉點說,康熙的上限最多是漢景帝劉啟吧。
康熙平三藩花了八年;再看看劉啟,滅七國那叫一個乾淨利落。
康熙一個太子立了廢,廢了立,立了再廢,九子奪嫡,真 ? 千古一帝;而劉啟廢劉榮後對他的打壓可以說毫不手軟,雖然最後把他逼死的確是有點用力過猛。
康熙六下江南,奢靡無度,借著馬鈴薯的引進實現了人口恢復與增長;劉啟勤儉治國,輕徭薄賦,粲然文治,海內安靖,為後來的漢武大一統奠定了物質基礎。
康熙朝吏治鬆弛,官員腐敗;劉啟朝河清海晏,上下用心。
……
當然,康熙當然也是有好的地方的。但是總的來說,絕對超不過漢景帝。
要是這就能叫千古一帝的話,那麼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紛紛表示呵呵。
推薦閱讀:
※劉備是偽君子嗎?
※戰爭有多燒錢?
※有哪些恃才傲物的名人?
※在中國歷史上,老百姓生活最悲慘的那段歷史是什麼?
※如何反駁「英國和美國同一祖先,卻沒有統一,台灣為什麼不能獨立」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