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上很少看到美國CS PhD找大學教職的?

能否從而得出CS PhD當教職的人不多這個結論?是否能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1.主要是因為CS PhD進大學門檻高,口語難度大所以不好進的因素多,還是收入低壓力大所以不想進的多?
2.對比進業界,CS PhD去大學發展如何?有何優勢劣勢?


我覺得吧……這個問題有點像……「為什麼知乎上很少看到清華的人的人(1%估計都沒有),是不是大家都不想上清華?」

你首先要知道去一所好一點的大學(比如專業top20吧)當老師有多難,其次要知道拿到tenure也不是那麼容易,基本上:

不是牛校牛老師,就非常非常難;
牛校牛老師,博士的時候不是水灌的組裡歷史上數一數二的,還是很難(導師的推薦信不能是個人就吹吧);
其它因素(你配偶是不是也是牛校牛老師?他/她論文發的多不多?),額外增加了很多難度;

因此只是硬體達標的中國人一年的數量就很少(至少和CS PhD的數量比),這裡面上知乎,還經常說話,還要經常展現出自己有教職或者即將有教職的,那自然是少之又少。

但是你要是問想不想,別的學校我不知道,CMU我見到的PhD同學們大多都是想的。畢竟能來的同學都是一路開掛+走狗屎運過來的,到這一步都不容易,不是真正愛好科研的走到這一步的很少。但是即便是這樣,到頭來找教職這一步還是要刷掉一大半的、這些人中PhD階段不走運的人。因此我個人認為這個才是題主觀察到的現象(真正教職的人很少),而想不想找教職這個主觀的因素既不是這個現象的原因,也不是這個現象的結果。

想找教職的原因不用多,一條就夠了,那就是成為一個牛逼的科學家的心。當你拿了圖靈獎那天,你真的在乎你當年的收入是多少么?你是想成為愛因斯坦,陶哲軒這種人,還是山西的一個煤老闆?當然肯定有想成為後者的人,但是想成為前者的人肯定也不少,哪怕最後沒有他們這麼厲害,至少老了之後可以說,我幫助人類對於CS的某個領域推進了1-2年。大學教職是一個很理想的當科學家的崗位,而大多研究方向偏理論的CS PhD在真正的工業界多數只能給公司打工……讓幹啥就得幹啥……(當然,對於做系統的或者研究偏系統的,去工業界實現自己的價值,毫無問題。)

至於當教職的缺點,我個人覺得也不能算是多大的缺點。

好多人說收入低,誠然ap幾年要比去灣區差至少10w一年,但是首先這是稅前,稅後就要打個很大的折扣;其次灣區一個2000sqft的正常的房子,和美國普通地方的一個3000sqft的豪宅,價格至少差$1M(更不要說好的學區房、加州巨坑爹的州稅什麼的),因此一個人去工業界前10-15年比當老師多賺的錢也才將將夠補房子的差價,15年之後(希望到時候您的房貸已經還完了)除非已經升任公司高層或者自己開了公司賣了好價錢(但是這可不比當老師容易=。=),否則當大學教授(如果還一直是的話)的人生價值早已反超了很多;此外大學的隱形福利也很好;最後作為一個科學家,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愛因斯坦和馮諾依曼在乎他倆誰工資高么……再看看人家佩雷爾曼……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同時如果夫妻都在學校的話,ap一個月稅後1w多刀(tenure之後翻番),一個月工作28天,吃住花2k,旅遊都走科研經費(當教授的人天天出去開會一般都開煩了),剩下3天你幹什麼才能把這些錢都花掉啊……北極南極也不用每個月都去吧……反正就算養小孩兒也肯定是夠用了。

至於工作辛苦,申請funding不容易,招學生難什麼的,我覺得你可以類比在清華「男女比例失調,競爭壓力大,北京空氣污染嚴重」什麼的,當高考失利的時候都可以拿來自我安慰,但是對於清華的人而言這些都是自我調侃罷了,真正來的人還是大多樂在其中。同理大學教授就是需要心無旁騖的研究,真心喜歡不會覺得有多累,反而樂此不疲。而只是想找個養家糊口的職位,美國大學教職明顯不是一個理想的差事。

然並卵……說了這麼多,也不管你的硬體條件到底比隔壁辦公室的三哥強多少,最後大多數PhD最後能不能去個好學校還是只能看天……

當然,如果能去MSR的一些職位或者其它的全職的自由研究崗位,也是不錯的,不過也不是很容易……這種好差使誰都想去,門檻當然高……


其實我周圍八零後的CS faculty很多都逛知乎,但是好像大多都不愛答題 :-) 逛知乎都是漲知識和看八卦為主。我比較閑就來勉強答一下。

1. 美國CS PhD找教職的少不少?
數量上來看一點也不少,甚至相當多,特別是近三年來工業界形勢大好,各個學校都擴招了很多CS學生特別是碩士生,總要有人來上課嘛,所以動輒就是一個學校一年開四五個位置給CS教職,其他學院可沒這麼多。但比例上肯定還是小的,大部分CS PhD都被工業界消化了,誰叫CS的好找工作且高薪呢。

2. 主要障礙是什麼?
2.1 從申請角度來說,主要是方向要匹配,「出身」(學校,導師等)不能差吧,這兩點滿足的情況下,就好好做科研發論文,演講啥的都是能完善的,八零後嘛好多底子都不差的,有心的話練好英語我覺得並不是多難的事(私立學校對這個更講究一些,畢竟學生都是金主要伺候好的)。現在每年招的中國CS faculty比例都很高的了。
2.2 從個人意願角度來說,地理位置和收入是兩大顧慮。畢竟去工業界的話就是灣區或者西雅圖,也有部分洛杉磯和紐約,總之都是吃喝不愁的好地方,找教職則蠻多都是去大農村玉米地,能去二線城市就已經相當不錯了,至少在城裡了。拖家帶口的話就還需要家屬的支持才行,不然去了村裡領導鬧彆扭。收入方面也和工業界有本質的區別,找教職大概9-10萬9個月,去工業界則是25萬左右一年,漲幅也不是一個量級,所以很多做的非常非常不錯的青年才俊都去業界了,能堅持去學術界的不但要有理想,最好還是家裡挺有錢的或者以為自己挺有錢的或者不在乎錢的或者以為自己不在乎錢的。

3. 對比去工業界的優勢是什麼?
其實優勢還蠻多的,我就不細說陳詞濫調了,諸如安心做有趣的研究,可以做一輩子,越老越吃香,所在地方物價特別是房價往往都比較低所以經濟沒壓力(小几十萬美元住豪宅vs一兩百萬美元住灣區「小黑屋」),隱形福利多,例如私立學校都可以報銷小孩以後上私立大學的錢(一個娃5萬多美元一年吧),心理滿足感比較強,等等等等。我就談談對個人職業發展的好處吧,在大部分情況下教授是給自己幹活的,碼農是給公司幹活的。在公司幹活就是螺絲釘,拿工資辦事,最期待的大概就是公司上市發一筆(之前的Facebook,現在Uber Airbnb Snap)或者自己搞的副業發一筆,如果做了十幾二十年的沒能發點小財那還是挺鬱悶的,個人簡歷也沒有一個質的變化,無非就是從五年編程經驗變成了十五年。到了這個階段估計也不去想什麼出人頭地了,早早買了學區房的就沉浸在有房的喜悅中,沒學區房的就只能抱怨抱怨稅率太高,每天堵車上下班。當然這個就是生活嘛。
而去做老師的,基本就兩種狀態。一種是拚命三郎型,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但都是給自己做的,文章經費都刷刷的往上漲,簡歷越來越漂亮,在業內小有名氣後機會越來越多,有的開始回國兼職開分舵,有的開始開公司,有的考慮去更好的學校更好的地段,總之基本就是越做越精彩,因為每一份努力都是給自己的簡歷添磚加瓦,而且都是沿著自己計劃的大方向在努力,不會說是今年做前端明年做廣告後年做後台,今年社交網路明年O2O後年VR,這種就純給公司打工了。還有一種類型的老師是拿了終生教職後就開始划水,有的開始相夫教子,有的開始釣魚划船,一周去上兩天班,其他時間都找不到人,雖然老師工資低,但這麼算來時薪可是相當高。

答完問題說個題外話,有人會說你丫肯定就是做老師的,看不得工業界好,其實我是搖擺派,兩邊都覺得不錯的,這個主要是看自己更適合哪裡更喜歡哪裡,而且這個選擇也不是不能改的,工業界(特別是研究院)做幾年回高校,做得好的老師去公司,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並不是一個互相排斥的選擇。最重要的是只有工業界行情好,學術界才有那麼多機會,本來就是一家子。


謝邀!本期走近科學,Haojun來給大家講述一千個CS PhD不去找教職的理由。
1. 找好學校的教職難!有多難?就好像在女廁所找坑位一樣難。

(請用心感受)

2. 找到後呢?好學校,意味著大牛多,大牛多意味著AP(助理教授)不好搶學生。之前有個MIT CS的AP跟我抱怨,說好幾個學生都中途轉到其他大牛的實驗室了。來都來了,還不抱個大腿?

4. 沒學生,成果就少,隨之而來的就是經費緊張。一個老師帶一個學生,申經費的時候怎麼寫預算?如果還是個做理論的,真是不知道該怎麼伸手要錢。

8. 好學校的tenure(終身教職)競爭激烈。很多學校給的AP遠多於tenure的數量,不少人都在拼了五年命後被淘汰。遠的不說,Yale EE這幾年招的AP全部都沒拿到tenure。Yale工科還不算強的都已經這麼殘酷了,強校可想而知。

16. 那差學校呢?很難招到好學生。我老闆前幾天跟我開玩笑說,你以後要是去了差學校當老師,一定要學會招「偏才」,我就呵呵了。

32. 工作強度呢?基本全年無休。要忙著備課、答疑、申經費、寫論文、審論文、帶學生、開會、組織會議。。。反正年輕AP所有事都要親力親為。前幾天和一個女AP吃飯,她基本是邊說邊哭。最不能忍的是她有次當一個會議的chair,竟然連酒都得自己去超市買。一個女生開著車,扛了三箱酒回來,活活累成了傻逼。

64. 收入情況呢?剛畢業的CS PhD在矽谷的薪水至少是教職的三倍,更不要提hour pay了。

128. 另一半的問題。如果夫妻兩人是相同專業的PhD,幾乎沒法找到同一所大學的教職(注意是相同專業,不同專業可以打包處理)。很多時候一個系就一個坑,夫妻倆還得互相傷害。

256. 如果只是一方找教職呢?不少好大學都在鳥不拉屎的地方,另一半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為了一個人的理想,犧牲另一人的理想,真的值得嗎?

512. 除了錢,還有很多現實問題。如果順順利利的話,找到教職大概30歲。如果中間耽誤了一下,比如讀了個碩士、博士延期了、做了幾年博士後,一般就奔著35歲了。找到後還要再拚命5年評tenure,轉眼就要不惑了。即使評上了tenure,這些年也會對家庭有所虧欠。誰來照顧老人孩子呢?又要犧牲另一半?

1024. 如果在美國找到教職後又想回國了怎麼辦?涼拌!年輕老師回去被各種排擠。猝死的青年千人就不談了,我聽說一個海龜老師剛評上長江學者,第二天就被舉報了,反正有棗沒棗打三杆子。有資歷的老師回國,容易高不成低不就。北美都拿到tenure了,國內的教授職位肯定不夠啊!可是其他的行政職位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哪有空降個所長、系主任的道理?

以上,就是一千個CS PhD不去找教職的理由,真要寫起來還能再寫幾頁。
。。。
。。。
。。。
不過我明年春天可能也會去找找教職,雖然機會灰常渺茫。
理由呢?


瀉藥 @Dreamer. 第一次知乎較長回答,還是有點激動~
其實叫我回答這個問題呢,還是很慚愧又excited:),畢竟只是一個ms/phd一年級的學生,不過也有和師兄們交流過這方面的問題。也就談談個人看法吧哈哈。
首先,題主問題是「為什麼知乎上很少看到美國CS PhD找大學教職的」,正如前面幾個回答所說,華人phd教授不少,但是他們並不用知乎,可能用知乎的潛在faculty對象應該是有長期(2-3年)知乎使用經歷的大學生,而知乎網站開放於2010年底,如果10年是國內大學生的話,按照PHD平均6年時間計算,那麼今年應該剛剛畢業,所以目前知乎上潛在可能成為faculty的CS phd candidate並不多。
當然,其實題主應該不是這個意思:), 題主的意思是和業界相比,為何做faculty的PHD看起來很少。事實上,和應用聯繫比較緊密的專業的phd(比如EECS)找教職的都是少數,以CS為例,UIUC的CS系Faculty現在大概是70-80左右,每年招的AP不過四五人,簡單推算,全美CS前100的學校能招收的AP人數為400-500,事實上是小於這個人數的,因為大部分學校達不到每年4-5人的標準,但是UIUC CS系一年授予博士學位就有55人(2013年數據),的然後讓我們來看看google的headcount:

Google headcount
13-15年google就新增了接近2w名員工,其中相當一部分是cs phd,根據linkedin的統計,在linkedin上的google phd就有1500人,還有微軟,facebook,IBM之類的大公司對phd的需求量也相當大。
https://www.quora.com/How-many-PhDs-roughly-work-at-Google
結論是:教職的稀缺性導致「看起來」能找到教職的PHD就很少,因為總共只有工業界幾分之一的坑,所以絕大多數phd們都去了工業界。

其他原因:
薪水確實是一個原因,師兄坦言工業界的薪水基本上是學校教職的2倍以上,這對於5-6年辛辛苦苦畢業的phd們確實是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faculty的研究自由以及相對更多的休假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在公司做research並不比高校差。在機器學習領域,實際上很多成果都是MSR,Google research之類的機構做出的,因為公司的經費相對更充裕,有更多的錢買GPU(笑),其他原因還有其實現在很多機器學習的research還高度依賴於數據的量,在互聯網公司可以獲得比學校多得多的數據,比如Facebook的社交數據。 炙手可熱的公司deepmind,今年就在機器學習頂級會議NIPS2016上發表了16篇論文還發了兩篇nature,事實上NIPS是非常難發的,phd能發1-2篇已經相當不錯。
https://deepmind.com/research/publications/

針對華人來說,口語也是一個門檻,就我這幾個月的觀察,自如的交流和自如的上課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分割線--------------------------------------------------------------

題外話:華人做faculty的還是有不少的,特別是頂級的組,我所在的計算機視覺領域來說,華人就做的不錯,導師一共指導了100多個phd,也有30多個faculty,其餘的都在業界,學生中共有10個IEEE fellow,不少fellow也是在業界的,做學術在業界和高校各有優勢,只要想做,都能做好


找教職基本上沒有空閑。博士剛剛畢業馬上就到學校報道開始緊張的適應和工作。頭幾年壓力極大,要面臨學校內部的人際關係調整,師生關係處理,funding申請,一學期兩三門的備課,還有各種辦公室politics。。。而且,自己學會和能把自己懂的用英文妙趣橫生地講解出來,根本是兩回事,其中艱辛有誰知?所以,他根本就沒時間沒興趣沒精力來知乎!

一旦情況稍微穩定,英語思維和表達習慣形成,他會更傾向於去quora,那裡才有和他生活職業學術息息相關的圈子。


教職的坑位太少。大多數學校是除非有人退下來,否則很難有開新的位置。因為坑位少,所以競爭尤其激烈。除非天賦異稟,一看就是科研人才,否則對於大多數PhD連嘗試都用不上。這就造成了選擇做真正AP的人少,所以聲音少。其次對於普通博士,教職也確實不是最好選擇。

其次,理由在於回報,這個也是區別於CS這種直接理論可以換錢的行業以及生物這種比較難換錢的主要所在。對於生物,因為沒有(很少)的工業機會,很多PhD都選擇轉行了,其他的選擇競爭更為激烈的AP,甚至終生博士後。對於CS,可以不是特別困難進入科技企業打工,拿不低的薪水,解決更實際(雖然沒有更普世)的問題。

選教職,基本上是攀爬巴別塔/金字塔。選工作,就是跳下巴別塔/金字塔,沖入一望無邊的森林搏鬥。雖然工作也很累,但是教職更累,因為那是一份完全屬於自己的事業,時刻都惦記著,所以有不僅工資低,但是時薪更低的說法。

不過長遠來說,教職還是比工作強,對於大多數堅持下來的人來說,50歲普通教授的滿足感社會地位肯定要強於50歲的staff工程師。但是這太難熬了。

小私貨:
都聽說導師喜歡自己的學生繼續繼續學術。所以之前導師問我畢業後準備幹嘛時候我還有點點不好意思地說要去工作。他說:「a real job?」我說是的,真正的工作。這個時候旁邊人說知道某大大牛好像在準備創業,可以幫我打聽下能不能去打雜。然後老闆大聲說「快去工作吧,我太老了,不然我也會不顧一切去追尋」。身為科研系統的受益者,導師估計也知道教職一路的不易吧。


看了這個問題以及下面的回答,我竟然被噎的說不出話來。

大家太高看知乎了,實際上我給我很多同事介紹過zhihu,他們基本禮貌性地來瞄一眼就不會再來。我覺得大部分原因是zhihu的平均年齡偏低,那些faculty覺得和小孩子有什麼好玩的。只有我這種找不到好學校的CS Phd孜孜不倦的頂著鍋蓋給小朋友們講人生道理,結果人家還不愛聽。

回答下上面兩個問題:
1. 哪個專業進大學門檻都高,CS算不錯的了,你試試看生物物理化學以及各種文科。我見過的大部分PhD都想進大學,進工業界都是無奈之舉。說句實話,讀到CS PhD的人,一般對錢賺多賺少看的比較淡了。
2. CS PhD進大學的好處誰來誰知道。光是每年幾次全球五星酒店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吹牛的經歷就讓好多professor捨不得退休。


找了大學教職的都忙著發paper寫proposal混tenure,覺都沒得睡,哪有時間水知乎。

稅前工資(東部藤校、麻省、西部ucx和Stanford):
faculty剛進去做ap 90k封頂。tenure以後了也大概就170k的樣子,full prof能有220k。
phd畢業去谷歌X算上股權一年直接300k。

獨立性:
faculty有自己的office、idea和研究方向。有自己的學生和研究組。一帶就是五年+。


工業界是要麼公司做啥你就得做啥,要麼是你寫proposal給公司,公司覺得對產品有利批准研究。獨立性差一些。學生只能從實習生找,很難長時間和某個學生合作。很多時候要完全靠自己干。


假期的時候,其實還是有空灌灌水的。


知乎的存在主要是讓失敗人士尋找安全感和成功人士圈粉的。CS 教授和他們並不在一個次元。

前者佔99.999%

大家粉你,其實還不是就是想成為你?

分享東西,其實還不是想擴大影響力借著宣傳招聘活動內推渠道搞什麼碼農準備班收錢賺錢?人家h1b你幫著抽啊。

其實有條件有人脈的人誰會來知乎尋找資源發展下線?

無奈四線城市三本學生也要找出路,因此就便宜了這一群穿梭在上層和下層人士之間的網路掮客。他們對下層人士有教(粉)無類,對上層人士卑躬屈膝。幾十年前的科幻小說竟然沒有預言到網路掮客的出現,低估了朋友圈,知乎的吸金能力,甚至也低估了某些人為了錢不要臉騙人的能耐。看來我們的人文科學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因為他們都在quora…
Quora上我關注了挺多CS PhD都在大學做facuty


我其實沒有明白題主的問題關鍵點是在「知乎上」 還是想問為什麼美國cs phd找教職的不多
如果是前者的話,也許可以做faculty的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research上,而不是上知乎
如果是後者的話,比起其他專業,cs phd並不是只有教職這一條路呀,去research lab,去industry都可以有不錯的發展,並不是什麼人都想做faculty的呀。
至於faculty的優勢劣勢,劣勢的話比如你需要找funding,需要招學生,必須說,tenure之前日子還是挺苦的。至於優勢的話,tenure之後,生活就好了很多啦。比如我老闆,去年老婆生了個女兒,今天休年假,在家帶孩子,順帶開個小公司,生活很美好呀。我這種師門恥辱還是匿名不給老闆大人丟臉了。


前兩年我在國外的時候,國內網站上的很少,也從來沒聽說過誰用知乎。做faculty的更不用說,屬於融入美國社會比較多的那一群,對知乎更加不感興趣


因為即使是活躍於知乎發言的cs phd,也明顯是找不到好學校的教職的水平。


找到faculty的都算是准boss級別的了吧,來知乎發言不掉價嗎..


有些專業是你不想帶研究生就別想做科研,沒辦法。有些專業則不是,還賺好多。


能拿到教職和業界offer的,哪怕工資差三四倍,估計還是去學校吧。所以主要還是拿不到教職而不是奔著去矽谷做馬工。。。畢竟辭了faculty拿個六倍十倍工資去業界,或者索性CEO的也很多哈。


能找到好教職的PHD有時間刷知乎?

說的我好慚愧,幸好我不去找教職。


教職即使在cs領域也要看方向,一般和業界聯繫緊密的方向教職也相對容易。但如果和我一樣做bioinformatics這種類似的方向,那就自求多福吧....

教職相比工業界有很多優勢,首先就是不怕裁員。這個因為我自己在休斯敦的Rice大學讀書親眼目睹了當年極其火熱的石油行業從高峰跌落至低谷。在大概08-13年這段時間石油行業蒸蒸日上,當時給phd的薪水能夠到年薪15w加bonus signon和股票,package也有二十萬左右。這個在物價遠低於灣區的德州實在是太誘人了。但兩年前的石油寒冬帶來了大裁員,很多人被裁掉。而教職不會有什麼影響,而且如果做的好每走一步都在為自己加籌碼。每年發表的文章都是自己的東西,比工業界單純給人打工要好得多。

教職可以支配的資源往往也比工業界要多。記得Bin Yu回憶自己在Bell lab的時候,經常因為公司的利潤問題圖書館就不能用了。學校裡面沒有這樣的限制,而且經費都可以用來做自己喜歡的項目。學校里對project的實用性也沒有什麼限制,基本上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你有tenure和經費。這個福利工業界也是永遠沒有的。


AP是meat crashing. 知乎灌水CS phd大戶多半是 1. Phd早期階段 迷茫略空虛(你看找工作或做學術如火如荼的phd誰來寫長答案啦) 2. 有意擴大個人影響,贏取成功人士的快感或建立有效人脈。其中個別學術也不錯的phd 就屬於這一類。

AP不需要1, 2。因為paper質量數量才是此階段的唯一成功measure, 所以他們不會來寫答案。偶爾冒個泡也是匿名。


推薦閱讀:

目前人臉識別技術的挑戰是什麼?
研究者July在計算機和機器學習領域的水平怎麼樣?
機器學習該怎麼入門?
有哪些你看了以後大呼過癮的數據分析書?
吳恩達 (Andrew Ng) 是一個怎樣的人?

TAG:機器學習 | 計算機科學 | 博士生就業 | 美國電腦協會 | 北美Ph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