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問題兩三句就能解答,有人還非要寫個故事?

相關問題:為什麼知乎上很多人喜歡把一個很簡單就能說明白的答案寫成長篇大論?


很簡單,因為大家愛看故事。

隨便舉個例子,一個姑娘發帖求助說道:她男朋友出軌並且騙了她的錢,應該怎麼辦?

一個認真的答主過來了,他看了看題目,開始寫道:

答案1:從理性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里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一是男友出軌怎麼辦,二是男友騙錢怎麼辦,三是兩人關係如何處理。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涉及金錢的詐騙已經構成犯罪,應該第一時間選擇報警,並依法進行追索;男友的出軌是一種背叛行為,女方應該斥責這個男人,並及時去做身體檢查;最後,綜合以上兩點,雙方的關係已經遭到嚴重侵害,建議女方認真考慮彼此的關係,並在有利於自己的基點上做出選擇。

好了,這個答案寫完了,該給的意見都給了。
有問題嗎?有,讀者和題主對此都不滿意。

因為你講得太機械了,一點都沒有照顧到題主的情緒。而且分析了這麼一大堆,最後也沒有給個答案。太沒意思了,「沒有幫助」送上。

好吧,下一個答主來了,他是個很熱情的答主。
看到這個題目,他就義憤填膺起來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開罵:

答案2:這種人渣還能要?果斷分,速報案。

OK,這個答案出來後沒多久,馬上便被一堆贊給頂了上去。
大姑娘小夥子們抱團聚在答案下方,共同斥責渣男。

為什麼這簡短的答案能夠得到熱捧呢,因為他準確地表達了群眾與題主的情緒,而且明確給出了處理方案。給讀者們已經積攢的同情心理提供了個宣洩的渠道,自然受歡迎。

但是,僅僅這麼幾句話,是不足以維持這個題目的熱度的。

接下來,有豐富人生閱歷的答主來了。

答案3:這名答主也是女生,她先從自己的過去講起,講她之前與男友之間如何相處的,然後又是如何遭到他的背叛,然後開始反思相處過程的點點滴滴,並根據事後情況分析那些蛛絲馬跡。

最後得出結論是:男人這種生物,從來都是不靠譜的,所以姐妹們一定要擦亮眼睛,對於渣男更是要防微杜漸,否則很容易吃虧的。

這個答案很快就得到了諸多讚譽,因為她三觀足夠正,結論也鮮明有力。
當然,這故事也的確講得動人,而且栩栩如生,就像在每個姑娘身邊都發生過般。

你覺得這個話題應該告一段落了嗎?
等等,還沒完呢。

下一個答主又來了。

答案4:他是一個事業有成的大叔,他並沒有一上來就指責答主,而是從他發生過的一件事說起。他曾經也面臨過類似的狀況,自己的人生與事業都壓在了一個項目上,然後又遭到了競爭對手的打擊報復,連女友都對他產生了誤解,並計劃離他而去。但他並不接受失敗,而是努力地挽回女友,在他的誠懇表白下,女友原諒了他,而他的項目也獲得了成功,最後皆大歡喜。

通過這個故事,大叔給出的結論是:男人活在這個社會很不容易,他們在奮鬥的過程中可能有些不得已的地方,希望他們的女人能夠理解並包容。

這個答案很快又被推了上去,被姑娘們罵了大半天的小夥子們,總算找到出氣的口了,男人也沒有那麼壞的嘛。

而且,這個答案也很受女孩子的歡迎,因為歷經劫難終成眷屬的故事,既討好了男性也迎合了女性,甚至還有不少姑娘直接在回答里求約了。

這下子應該討論得差不多了吧,你們打算換台了嗎?
別著急,精彩的還在後頭。

又一個答主粉墨登場了。

答案5:他是個很有才華的男生,他首先承認男人做了很多對不起女人的事,並告訴大家自己當年也是這麼一個人,並用詳盡而又生動的語氣描述了自己有多渣,有多混蛋,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女友受到了什麼傷害,並且最終離開了他。隨後,他是如何地頹廢、是如何地失落,然後又是如何振作崛起,但當他功成名就回來的時候,女友已經嫁為人妻,生兒育女。他只能默默地看著她幸福的小日子,追悔莫及。

由此,男生得出的結論是:男人的一生,最刻骨難忘的就是被他傷過的女子,而失去的終究不會回來的,每一個人都要懂得珍惜眼前人。

這個答案一出,馬上受到多方的熱烈關注。

男人們都被勾起了曾經的回憶,好像他們都做過一些對不起女友的事情般,現在回憶起來都是唏噓不已;女人們都被觸動了心弦,沒結婚的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錯過了潛力股,結婚的認真審視自己當年是否錯過了什麼。

每個人都從答案中獲得了自己想要的,而這個答案也迅速被推到了首位。

可是,題主的問題解決了嗎?

她看過了這麼多故事,就可以解決自身的疑惑了嗎,究竟是什麼樣的回答對她有幫助。這就不得而知了,畢竟沒有哪個答案是萬能鑰匙,而故事更不是仙丹妙藥,估計題主也早被遺忘在角落裡。

但是,每一個看答案的人都得到了滿足,而這個話題也形成了熱度,並被推上首頁。

你看,就這麼短短的一個問題,最終演變成一個關注度極高的熱點。

這要歸功於誰呢?答案1肯定不是,除非答主的粉絲過萬,否則很快就會掉到下面去;答案2可以獲得一定的贊同數,但等讀者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它就停止增長了;排到題目最前面的,只能是答案3、答案4和答案5。

所以結論很簡單,講故事或者有故事的答案,才是撐起一個話題熱度的主力。

而此類講故事的答案,多集中於心理、人生、情感、戀愛、職場與調查類的話題里。因為這些題目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不具備嚴格的討論界線,更講究個體的親身體驗,也更接近日常生活。

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是什麼?

聊天、八卦、看劇、飯局,哪一個不是在講故事;書籍、話劇、影音,哪一個不是在提供別人的生活體驗;微博、人人、微信,哪一個不是滿足了觀眾對於私生活的好奇與窺視癮。我們之所以喜歡社交,因為我們喜歡看別人的故事,也希望別人關注自己的故事。而那些提供故事的方式,現在還增加了知乎。

打住,你突然覺得有哪些地方不對。
你說,我上知乎的初衷是尋求答案、獲取知識、陶冶情操、擴展視野,不是這樣的。

得了吧你。

還要自欺欺人到什麼時候。你翻翻你的收藏夾,看看自己的TL和點贊的答案,有多少別人的故事。你每天花在知乎的時間裡,起碼有一半以上是在看各種故事中渡過的。

為什麼呢?
因為故事好看。

故事是普適性的。有的人喜歡歷史,有的人喜歡科學,很少人兩者都喜歡;有的人喜歡政治,有的人喜歡文學,也很少人可以精通兩樣;但不管你是宅男、文青、總裁、高管還是公務員,你們都喜歡看別人的故事。

故事又是體驗性的。它不要求你去深入學習,也不要求你有基礎知識,每個人都可以看得懂。故事給你提供了一個窗口,一個可以看別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看別人的青蔥往事、語重心長,看別人的莽撞無知、磕磕碰碰的窗口。

故事還是碎片式的。你不需要花心思去研究,也不會佔用你太多的時間。你只要點開答案,順著別人的思路與敘述角度,一直看下去就夠了。沒看完,不要緊,改天你從其他地方看下去,也不影響的。

所以,你看得津津有味、樂此不彼,雪花般的贊一個個送上,換來一個個更好的故事,也激勵了更多講故事的人,他們也不斷地將故事講得更好,這就是一個正循環。

你們看了故事,講故事的人收到了贊,知乎的更新量也大漲。各得其所,豈不妙哉。

承認吧,你就是愛看故事。
而事實上,你們也離不開故事。

打開電視機,撲面而來的都是各種故事。

《舌尖上的中國》講的是食物和人的故事,《波士堂》把總裁們請來講故事的,《非你莫屬》給屌絲們提供了講故事的平台,《最強大腦》也要補充下天才們的故事,《中國好聲音》更是離了故事不行,更別提那些充斥著各色各樣故事的連續劇了。

關上電視機,紛至沓來的還是各種故事。

明星沒有故事緋聞是出不了名的,支撐起范爺的不僅僅是紅毯和PS硬照,還有一大堆或真或假的故事;一支股票要想紅必須講好故事,樂視網和賈躍亭定期給你拋出一串故事;你要創業不講故事是行不通的,政府報告和講話里也都是故事。甚至,打動一個姑娘的最好方式,就是對她講一個美妙的故事。

故事、故事、故事......
到處都是故事,故事無所不在。

故事讓你放鬆,故事讓你興奮,故事讓你微微一笑,故事讓你若有所思。每一個故事都富含人生哲理,每一個故事都自帶情感調節閥,每一個故事都能滿足你作為上帝的全能視角。

你還有什麼理由拒絕故事呢?

等等,我說了這麼多,你們以為我是反對講故事的嗎?
那你就想錯了,講故事不僅不是問題,而且對於知乎來說很重要。

知乎雖然名字叫問答社區,但它並不僅僅是提問與解答這麼簡單。而事實上,除了部分理科類問題,絕大多數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這些問題的存在,給用戶們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每一個Question,都是提供自我展示的機會,每一個Answer,都是答主用盡才智捧出的一道大餐,只有互動豐富的QA才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戶。

而用戶,才是互聯網企業最需要的。那些對連續劇百看不厭的觀眾,那些在Fackbook上更新生活的人,那些變著法子去追星的粉絲,才是真正給廣告埋單的主。沒有用戶,即意味著沒有價值。

這就跟優酷土豆一樣,知乎本質上是有社交屬性的UGC的媒體,他必須依靠用戶自己來產生內容,同事也要為用戶提供大量的可閱讀因素。隨著知乎用戶數量的劇增,專業類的答主必然被稀釋並且流失。要彌補這個空白且提升可讀性,只能靠那些會講故事的人。因為他們不需要太多專業素養,且容易培育。相比起就事論事的回答,描述性功能強大的故事可以招徠更多的用戶。

沒有這麼多精彩紛呈的故事,是無法撐起知乎今天的規模與地位的。

知乎已經發展得太快了,自從從2013年開放註冊以來,月活躍用戶增長40倍至1700萬,月UV近1億,全站累計產生橫跨十多萬個話題領域的350萬個問題,已經成為中文互聯網最大的知識討論社區。而且,知乎能保持80%以上的用戶留存度,甚至隨著註冊時間的拉長,留存度出現逆增長。

如果知乎能保持這個增長速度的話,在2015年底知乎月活躍用戶可以達到3000萬,這幾乎是接近陌陌的數量,並達到人人網90%的程度,而兩者的市值最高時分別是30億和50億。

這是一個更為宏大的故事,這個故事需要更多的用戶來參與,也需要更多的優質故事來支撐。

那麼,讓我們把故事講到底吧。


其實能兩三句話解決的問題,誰又願意講個故事?
我的答案有三次上過知乎日報,居然如此正經嚴肅的人,上的版面兩次是吐槽。其中一道題是為何文人多渣男?我回答說,因為文人把自己的渣寫下來了,其他的渣男渣過亦無痕 。點贊者眾多。其實第一浮現在我眼前的故事就是胡蘭成和張愛玲的虐戀,胡蘭成的《今生今世》當時就在手邊,我可以好好講講這個故事,但覺得這句話夠用了。
故事是用來體現中心思想的,一般厲害的文人最後會用一兩句話來提煉,作為全文點睛之筆。也讓人反覆咀嚼和回味。
就如知乎很多大V擅長用的黑體字。
但如果沒有前面那個故事或者那段文字,你確定能一目了然的了解這幾句黑體字么?
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強的提煉和總結能力的。
看到 @藥師 提到講課的經歷,我也想起一次講課的經歷。這確實是為什麼講故事的原因。
我曾經當過五年老師。一開始確實不知如何掌控局面,學生太血氣方剛,一進校門就聽說有學生把老師氣得課堂上摔了玻璃杯。我當時也膽怯。學生不愛聽,難受的是老師啊。誰想對著一堆空氣說話?誰想自己精心備課卻要面對呼呼睡著的學生?有一次看了電影《七宗罪》,正好課程講到證據,有書證等名詞,我看到夏天的課堂瀰漫著瞌睡蟲的味道,即將泛濫之際,我說我來講一個故事,你們要不要聽啊?
學生立馬坐的筆直,齊刷刷說要。
然後我用了一節課再加上下課十五分鐘時間把《七宗罪》的電影故事講完了。這個過程中,他們如何取證以及所有證據的名詞都附帶進去了,全部無痕迹的加進去了。之所以還加上了下課時間是因為故事沒講完,學生堅決不讓我下課。
那是我第一次不被下課。
第二堂課上課的老師站在門口看到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都傻了。
但我那天要講的所有內容都講完了。若在平日,他們肯定睡了一部分,發獃一部分,想莫名其妙心事的一部分,記筆記的一部分,但那天,因為那個故事,只有了一部分,就是認真聽課或者說聽故事的那部分。
但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
後來再上課我就懂了。當學生開始犯困,有時的課程從早上八點半到下午四點,一整天的,我就說我來講個故事好不好?我那時準備了很多經典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小故事。學生都喜歡的不行。一聽我講故事就像喝了一杯咖啡,然後一天的課程得以像打了興奮劑一般繼續下去。
故事只是為了更好的灌輸我的想法,但有時就真的只是講故事。
因為故事本身的生命力和靈性,比一兩句乾貨般的話,更能觸動人心和回味良久。
不信,你試試。
如果朱自清的文章《背影》改為開頭一句: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這已經概括全文了。但你會記得如此經典的文章么?
文字的魅力和想像空間,讓人慾罷不能。
喜歡文字的,便懂。


謝邀。

有幾年在當老師,有些體會可以聊聊。

念書的時候,就喜歡那些能把事理說的深入淺出,課講起來眉飛色舞的老師。

有門課叫做操作系統,上課的老師在給軍方寫操作系統,上課時講著講著就開始跳到發射原子彈的操作系統怎麼架構,實例巴拉巴拉開始講,講了幾句後就會說:

「哎呀,不行了,涉密了,這個不能多說。」

怎麼說呢,聽得同學們不要不要的,欲罷不能。

其實知乎上的朋友不是喜歡聽故事,而是喜歡聽一些有頭沒尾的故事。

後來我也跑去當人民教師了,認真備課,認真上課,發憤圖強,誓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後來發現一個問題,對大多數人來說,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你真的一板一眼的講事理,上數據,半個小時後已經是癱倒一片。

但如果你講二十分鐘事理,上一個實際案例....

對了,你們知道嗎,我大學時認識一個姑娘,和我關係很好,大一那年我們經常組團半夜翻牆出去吃肉夾饃,我吃兩個,她吃四個。

後來我就到處宣傳此女臉大吃四方,一口氣可以幹掉六個肉夾饃,害得她到大二都沒找到男朋友。

當然了,這個事例上課的時候我是不會說的,那時候我上的課都是理工類課程,只能絞盡腦汁找找現實案例:

「某司曾經的一個項目,我是知道的,當時他們遇到的問題就和我們今天的課程有關....」

巴拉巴拉,同學們一聽,哎呦,這我以後找工作很可能遇到啊,都認真聽下去了。

點到為止點到為止,等同學們都不要不要了,就轉下一個話題,下一章節繼續好好上課。

其實知乎上的朋友大多是抱著娛樂至上的心態閱讀知乎,真一板一眼較真學知識的人,他們不上知乎,都在圖書館看書呢。

後來我的這位肉夾饃朋友大三的時候發憤圖強,放棄了搖滾女青年的身份,放棄了肉夾饃,補上了牛仔褲上的每個洞,不再穿曼森頭像的T,再一起出去吃夜宵,我要點肉夾饃,她都一翻白眼:」你點我就扣你臉上。「

從此沒了可黑的點,她也順利找到了男朋友。

哎,其實我也喜歡沒頭沒尾的說點什麼,畢竟人生寂寞如雪,我每天都在:

」哎呀卧槽,這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

」這認認真真的說了也沒大意義,還召噴,隨便寫段往事給有緣人看吧。「

之間迭代。

於是就有了第一個故事,第二個故事,第三個故事....

後來她結婚了,去了蘇州,上次我去找她玩,她開車來接我,下車時她一開車門,車門被一輛賓士撞飛了。

她咒了我足足兩年,說我是衰神,車被她老公拉去汽修廠了,因為沒有代步工具,她請我在她家樓下吃了黃燜雞米飯(誤,當時還沒黃燜雞米飯,劃掉。

一轉眼,也兩年沒見她了,不知她的吉他弦上銹了沒。

知乎終究是社交網站,要社交就要有故事,王朔也經常說,我們今天別聊人生了,聊聊生人吧,不聊聊生人完全聊不到一起去嘛。

從一個故事開始吧。

我說這麼多什麼意思呢,春天來了,煙花三月下揚州,雖然現在四月了,還是愚人節,雖然是蘇州不是揚州。

我想我該去看看她了。

去聊聊那些年輕時的故事。

風繼續吹-張國榮黃燜雞米飯的梗:經常與不同的人約會但沒有更多發展,這是騙吃騙喝嗎? - 匿名用戶的回答


謝邀。

這個問題,回答的諸位說得挺完備了。
我對這個問題背後的心態很有興趣,於是搜了一下問題日誌。

鄒謙 添加了問題
知乎上,為什麼兩三句就能解答的問題,非要寫個故事?

我搜了一下提問這位最近的回答記錄。


最近的一個回答:

如何看待丁太升在微博發表的對第三季《我是歌手》的總結?

0
鄒謙,匿名答題都是慫貨
我覺得這人是個深井冰,咱還是別評價深井冰了
關注問題添加評論感謝分享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而那個問題里的頭名回答:

楊旭,理性愛樂人。
黃昊、尚年少、丟毛毛等人贊同
這個評論是很難讓人認真地去應對的。它夾雜的觀點恰恰反映著對音樂的基本理解的狹窄。但又有意義,因為他反映出的是不少中國普羅大眾的審美水平。
打個比方,說信的高音比韓紅高多了,簡直就是貽笑大方。且不說審美不審美,韓紅隨便來個G5,信唱個E5都費勁。說RB在全世界早已過時,這更加搞笑了,時至今日世界樂壇都沒有完全擺脫RB曲風,Beyonce、Katy Perry、Lady Gaga這些歌手專輯裡到處都是RB,她們過時了嗎?
說譚維維執著在音樂風格中,也是一個不知所謂的評論。譚維維的風格已經混搭得不要再混搭了,她的搖滾更多的反而是一種直截了當的精神氣質。至於對崔健的部分,不評價。視崔健還是視Bob Dylan為最高代表,個人覺得都不會影響什麼藝術之路。
總之是一個音樂基礎缺乏、風格判斷混亂的人基於他的音樂基礎與風格判斷做出的評論,上面有再多奇幻的觀點也好,根基都是蒼白單薄的。要更讓人信服,為什麼不給自己做一下簡單的科普呢?

提問這位先生近期的第二個回答。

鄒謙,匿名答題都是慫貨

那一耳朵飛碟合成器聲實在接受不能,間接導致jay歌曲越來越低齡化

發佈於 2015-02-27添加評論感謝分享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而那個問題里的頭名回答:

李嫑嫑,微信:li_biubiu 今日頭條訂閱號:李嫑嫑…
常青藤Livy、梁國曦、看腳下等人贊同
謝邀,難得有人能問關於黃雨勛老師的問題,我簡略從他的作品來表述一下我的感受。

黃雨勛老師相對於洪敬堯、林邁可、鍾興民等編曲大師而言,黃雨勛是被大眾低估的一位編曲。

周杰倫非常的幸運,能和這麼多想法迥異實力兼備的老師們合作。早期的洪敬堯老師幫助周杰倫奠定了「天馬行空」這個流行元素,像《威廉古堡》和《以父之名》都是經典的代表,他通過多元的嘗試與印記式的探索將其揉捏成形。雖然洪敬堯老師非常厲害,但是不得不說洪敬堯老師對一些流行音樂上的編配創新是有些進步緩慢的。畢竟年齡也在那兒擺著,編曲想法這些東西是需要多元碰撞的,不斷嘗試才能出新花樣。

林邁可老師就不用多說了,他幫周杰倫編曲的作品拿出來都是讓你嘆為觀止的:《忍者》、《簡單愛》、《東風破》、《發如雪》,以及還有《不能說的秘密》原聲帶。Michael老師給周杰倫編了不少經典作品,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就沒有周杰倫的巔峰。周式中國風的開闢也與Michael老師不無關係,對配器的考究,對編配旋律恰如其分的理解。我可以這麼說,Michael老師是自上而下都可以駕馭的人,但他也有他的缺陷,就是可能對部分領域的編曲理解的不夠深刻,或者說不適合他。比如像《以父之名》他就可能不如洪敬堯老師,每個人都是有優點和短板的。

一提到鍾興民老師,就不免想到那些經典的編曲作品:《龍捲風》、《最後的戰役》、《楓》、《夜的第七章》、《青花瓷》、《最長的電影》、《軌跡》、《安靜》、《擱淺》...
鍾興民老師與上述老師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鍾興民老師對周杰倫的風格吃的很透,像《布拉格廣場》也是鍾興民老師編的。他對周杰倫的創作邏輯以及對作品的延伸性都有非常獨到的理解,並且他對中國元素以及對弦樂的理解非常令人欽佩。你在周杰倫歌曲里可以聽到他一會用中國樂器,一會又用西方樂器,他是為數不多可以將這一切樂器包容併產生奇特表現的人。

說到黃雨勛老師,我可能要特別說一下他的一個優點,也是我聽他編曲作品裡最明顯的一個優點。就是他對編曲和聲的理解非常的使人無法不投入到他的情景里,他對言、景、情、神的理解十分到位。你可以給他一個場景,比如就像《聽見下雨的聲音》里的一個場景,他就可以編出非常適合當下情景的曲子。再比如《鞋子特大號》,他可以把曲子分成各種細微的部分去做編配,非常的奇妙。

但是黃雨勛老師相對於鍾興民老師的劣勢也是有的,比如黃雨勛老師可能更適合處理一些分場景或中小場景,比如一些內心戲。但鍾興民老師就更適合編大氣磅礴的曲子,這就是我對他們二者的一個判斷。這也是為什麼總有人吐槽電音合成,這個我還真不好說,誰知道是不是周杰倫刻意要他這樣做的呢?我建議傑迷朋友可以去聽聽黃雨勛的其他編曲作品,這樣才算兼聽則明嘛。

其次我為什麼說黃雨勛是被低估的,如果說鍾興民老師對編曲和聲的理解非常到位,那麼黃雨勛就是一個潛力版的鐘興民。黃雨勛也是一個鍵盤手出身,一個好的鍵盤手最需要具備的就是「場景即興」的能力,可以根據當下的場景給出不錯的曲子。並且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搭配出更靠近靈氣的配樂。使之能上的了檯面,能讓跟多人聆聽那一種坐在鍵盤前堆徹出如小精靈般跳動的旋律。

黃雨勛也有鍾興民的影子,對弦樂和聲以及分情景和小場景的理解很貼切。但是論量,他可能沒有鍾興民老師那麼豐富。可未來潛力還真的不好說,如果拋去前幾位比較知名的老師以外,那麼黃雨勛是可以接替他們來繼承這份周杰倫編曲工作。

之所以我開頭寫「簡略」,實質上是因為這幾位老師我都沒親自接觸過,更由於他們是幕後的工匠,大多數人對他們的了解少之甚少。像我也只是僅憑聽他們編過的作品才敢說幾句,我相信肯定有不準確的地方,畢竟編曲這東西雖然也講究邏輯和美學,但是情到深處是很情緒化的,怎麼任性怎麼來,就喜歡這樣,那就得這樣來。

作為傑迷,能在此生聽到這幾位老師和周杰倫合作的作品,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更何況,這是在華語流行音樂里。換做過去,誰會那麼在意編曲呢?誰會反覆琢磨呢?誰會為了一首搞都搞不懂的周杰倫式歌曲折騰嘗試了那麼多的樂器和編曲方式呢?

如果說Jay phone是一款手機,那麼編曲就是這款手機背後默默無聞辛勤耕耘的偉大工匠。

編輯於 2014-12-2428 條評論感謝分享收藏 ? 沒有幫助 ? 舉報 ? 禁止轉載

當然,答案的篇幅和贊數,跟是否解決問題質量不一定掛鉤。
我只從語氣上說好了:

兩個更長的答案,語氣上更多傾向評述和商量,簡單說,是試圖講道理的。
兩個短答案,至少「深井冰」、「接受不能」,更多只是表達個態度。當然,他覺得自己解決了問題,我也不好多評價。


知乎上的人,各有所好。有人長篇大論講故事,可以是分享,可以是引發共情的手段。
有人一句話「深井冰」覺得自己解決了問題,也無所謂。各有所好嘛。


但在我看來,「肯講道理」和「肯分享」,總比甩一句「深井冰」的態度,大多數情況下,似乎要可靠些。知乎的精神,就是認真。什麼時候認真都要被質疑,似乎才顯得奇怪。
所以這個問題的存在,本身就很奇怪。


因為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追尋道理的過程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

我不理解去尋求答案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如此火急火燎?當你急迫的從問題到答案時,你所有的思考都停止了。問題可能很簡單,也是從A點到B點,由提出到結束。但是如果你解決問題的時候很倉促的就用別人的答案,就表示你其實你什麼都沒有學到,快速的從提問到用別人的答案。難道你提問題的開始就是為了一個所謂的簡單的別人的答案嗎?還是為了在追尋答案的時候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思考與學習。當你去解決問題時候,可以多給自己一點思維的空間,那麼解決問題的過程會不會更細膩一點?

除非是一些純理性而又嚴肅不適合故事的問題。諸如鴿子為什麼大這種問題
不然其實我蠻享受看故事的過程。一個問題的提出到解決,本身就應當有一個過程。沒有這個過程,你又怎麼知道別人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你可以用的方式?並且我覺得任何一個能用故事來講解解決方法的人,才是將問題和答案內化為自己能力的人。在這點上不論是 @朱莎 還是 @藥師 他們的回答的方式就能看出來。如果沒有深入的理解與內化,是難以將一些繁複深刻的事情化為通俗易懂的故事訴諸於眾人的。

我相信有些問題的確一兩句話就可以表達,但是一兩句話你確定大家都能了解嗎?反而某些講故事的人,他們為了能讓大家更加好的理解,花費自己的心力和時間去為冰冷的道理填充更加溫熱的血肉,我覺得這是不應當被苛責的。


一、
我們站在屋內說屋外有風的時候,是看不到真正的「風」的,我們只能通過飄起來的樹葉,女孩們揚起的頭髮來知道「哦,原來外面起風了」。

同樣的,別人口中說出的兩三句話對我們而言也就是窗外的風,我們不可能完完全全身臨其境的去感受。而只有通過語言的描述,通過他們講的故事,我們才能知道「哦,原來他說的話是這個意思」。

二、
總的來說,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回答問題比用兩三句話回答問題帶來的效果更好是顯而易見的,比如我明明知道要帶著一腔熱血去生活,知道「永不妥協才是男人的歸宿」(自來也語),可是這些簡單的話語對比大師兄的答案:

要怎樣努力,才能成為很厲害的人? - 朱炫

你覺得哪一個更能激勵自己?

比如我知道生命短暫,要珍惜時間,要盡量把時間都投入到「重要且不緊急」的事上,也知道海明威說過「這世界很美好,值得我們為之奮鬥」。可是再看看程浩的這個回答:

你覺得自己厲害在哪裡? - 程浩

你覺得哪種方式對自己觸動最大、讓自己對生命的認識更深?

事實上,上述問題都可以用兩三句話來回答,可以用兩三句話就說完「要如何努力」,說完自己厲害在哪裡。

可是這樣是不夠的。
人與人天生之間就存在著思維壁壘,這就導致了所謂的感同身受其實完全難以做到。你的痛苦在他看來稀鬆平常,而他的激動高興你也難以完全認同。

一樣的,用兩三句話就能回答的問題在自己看來說的很好很完備了,可是那些問問題的人、看問題的人由於不知道你的經歷,不知道你的思想,不知道你寫下這些文字時的具體處境,他們想弄懂文字背後的道理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或許比你寫下的這兩三句話所花費的時間更多。

三、
再回到問題,「為什麼說兩三句就能解答的問題,非要寫個故事?」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簡而言之,就是「同一內容的不同組織形式,會給人帶來不同程度的衝擊。

講故事就是一種很好的組織形式。

同一個內核,一個將最終結論置後,並不斷反覆延宕的答案,在最後結果揭曉的時候給人來帶來的衝擊和思考,是比只看結論的情況下大的多的多的。這也常常是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電影電視被劇透的原因,因為只有自己去跟著劇情走,一步步的揭開謎底,在反覆曲折中抵達結局,這樣的過程才是有意味的。

四、

關於為什麼要用講故事來回答問題的話,我覺得還有以下幾點可以談談:
1、故事給人一種「融合感」、「代入感」,讓你能更深的體會到答主想說的道理。
如果只是簡單的看到答主通過故事想說明的道理的話,是難以真正理解的,頂多就算「明白」而已。而如果讓人站在答主的角度、去通過一個精巧的故事來思考整個問題的來龍去脈,那麼最終的結論將更接近於自己得到的結論,而非簡簡單單的看到的道理。

2、幫助人更深刻地理解「常識」。
這一點其實和上一點有一些重合。不過上一點說的道理主要是指回答問題的人的個人經驗。而第二點則主要是關於故事在講解一些平平無奇的「常識」時的妙用。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單獨拿出來說一說。

如果大家去看那些高票答案的話,會發現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在講「常識」。比如我在前面貼出的答案鏈接,講的其實都是我們明白的東西。比如堅持、夢想、習慣、積極向上等等。可是「明白了」並不代表真的「懂了」,這是兩碼事。

又比如這個:

男女交往中男性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 小岩井

核心觀點似乎就是說「自我更新」的重要性。

和這個答案:

你想對十八歲的自己說些什麼? - 李鵬程

這不就是在說「改變自己」在什麼時候都不算晚,關鍵是要行動嗎?

但是這些看似簡單的常識,用了另外一種組織形式(故事)來表達之後,帶來的效果就和簡單的兩三句話完全不同了。甚至有時候你可能都感受不到這兩者的內核是一致的。(當然,常識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要完全做到是很困難的,所以我覺得一個人一輩子如果能踐行這些「常識」的話,要達成自己的目標和夢想也不是難事。)

3、因為講故事更容易得「贊」。
其實這一點可能也是現在很多人用故事來回答問題的原因。大師兄開創了一種用故事回答問題的新思路,從此出現了很多用故事來答題的人。有很多講的很好的人,比如楊威、景璽龍等,也有很多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的人。我想題主可能就是看這些人回答故事的方式才有感而發,問了這個問題。


大致如此。


因為我們是這樣長大的。

我們知道,對於三歲以前,一般人是沒有記憶的。可能是因為那時經歷了太多的創傷,進化選擇的不讓我們記住那時的故事。

人的記憶,是從這以後開始的。這時發生了什麼呢?家長給孩子講故事,孩子也開始愛聽故事。這時,兒童的記憶力也就開始增強了,能記住起很多事了。

怎麼記的呢?

當我們想不起一件事,比如找不到鑰匙時,我們會去想與之關聯的事,比如我上一次用鑰匙是在什麼時候,幹什麼事時,用完了以後可能做了什麼,等等。

這就是一個故事。

故事建立起的,是一個敘事邏輯,這個邏輯讓你不是記住一個一個的點,而是一連串相互依存的事件,形成了一種共生關係,增強了記憶,也就能有長期的記憶了。

而記憶連不開的,也自然是敘事邏輯本身。沒有這邏輯,也就沒有記憶。記憶增強的另一面,是敘事邏輯的成熟。兩者是相互依存的,相互推動的,也成為人的基本能力。

所以兒童這時喜歡聽故事,也是一種本能,成長的需要。

敘事邏輯,也是人理解世界的最重要,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工具。

----
可參考一本書,What"s Going on in There? : How the Brain and Mind Develop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Life。作者 Lise Eliot 是一個神經生物學家,因為生孩子,寫了這本書。


1、
「請問怎麼成為百萬富翁?」
「機遇、努力、運氣缺一不可。」
「廢話,能具體點嘛!」
2、
「請問怎麼才能找到女朋友?」
「機遇、努力、運氣缺一不可。」
「你TM逗我!」
3、
「請問怎麼才能做一頓豐盛的晚餐?」
「機遇、努力、運氣缺一不可。」
「來人,把他給我拖出去打!」


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百喻經》。

一共98個小故事,都是很簡單的道理,別說「兩三句話就能說清」,有的一個詞就能說清。而這些故事的共同點在於,幾乎都是直接以「愚人」作為主角。

比如說,佛爺爺冷不防給你來這麼一段:

一切世人,亦復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寶,當修善法行以為導師。毀破善行,生死曠路,永無出期。經歷三塗,受苦長遠。

凡夫俗子如我等,直接暈菜。但是如果前邊先給你講個小故事:

有一群商人,想入大海去采寶。入大海的首要條件,是需要一個嚮導,然後方可去。於是就紛紛覓求,找到了一位嚮導。既已得了嚮導,便一起出發,至一處曠野中,前有一座天祠,須用活人作祭祀,然後才能通過。這群商人便聚在一起商量起來:「我們這班夥伴,大家都是親屬,如何可殺?只有這位嚮導,可用來祭祀天神。」於是殺了嚮導,用以祭祀。祀天完畢之後,卻迷失了道路,不知往哪兒走,窮途末路,都困死了。

看完故事,再接著讀上邊這段話,是不是理解起來容易的多了?

貪嗔都容易自覺,唯獨一個「痴」字世人不願正視。

在知乎,在所有理解不了的問題面前,你我皆愚人。


既然是分享知識,那麼


一,我是個男的,怕他們說我短
二,我喜歡寫故事


愛聽故事的小明

小明是個愛聽故事的人,在鄉下長大,姥姥姥爺有一個農場。除了每天的喂貓狗豬雞鴨鵝之外,每天最喜歡的,就是聽在田間幹活的姥爺講故事。
鄉下人種地的時候喜歡光著腳,低著頭,弓著背,一鋤鋤把土地松解,一步步倒退,從地這頭到那頭。
姥爺就在這時候給小明講故事,小明一開始聽得津津有味。從姥爺的嘴裡面知道了孫悟空和蠍子精,姜子牙和雷震子,大蟲和長蟲。有時候聽膩了,就跑開去玩,姥爺不知道小外孫已跑遠,還在自顧講著。等到小明從遠處跑來的時候,老頭子也只是笑罵幾句,臭小子,我白講了半天。
小明很羞愧,以後聽故事的時候更用心,不再亂跑,離開必須知會一聲。

後來小明大了,回到了城裡,上小學,學到的第一篇故事就是《烏鴉喝水》,現在還記得第一句話——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
再後來很多年,小明聽過了很多故事,也經歷了很多事。偶爾在醉酒後,和幾個好哥們,講一講甩了自己姑娘,難為自己的的老闆。大家約好,苟富貴,勿相忘。

小明在一個冬天去了海南發展,因為那邊仍然鳥語花香。做了一個門檻低的職業,地產經紀。每天就是穿梭在大街小巷,各個小區,帶客人去看一套套或破敗或嶄新的房子。晚上回到出租屋,心裡想的是,為何我帶了那麼久的客戶,就這樣把我甩掉,或者,今天這個屋主太刁難人,干,我不幹了。
可他還是撐下來了。公司發了書,幾本打雞血的書《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人性的弱點》。
此外每天還會讓人喊口號。都是大道理,幾句話就說得明白。

「因為自信,所以成功!」
「一鼓作氣,挑戰佳績!」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不吃飯、不睡覺,打起精神賺鈔票!」

一年後,小明的狗屎運來了。
因為經濟危機,很多企業倒閉,投資人手裡的錢沒處放。這時候海南國際旅遊島審批成功。大陸人像瘋了一樣湧來這裡。有個東北退休的老太,她本是來過冬,北方的寒冷讓她腰疼。手裡有30萬的養老金,動了要在這買房養老的念頭,第一天,看了高檔小區小戶型。第二天,看了公園旁的小高層公寓,第三天,看了老舊的居民樓。第四天,對不起,老人家,現在海口已經沒有30萬以下的房子了。

小明賺了個盆缽體滿,回到了家鄉。
小明沒有忘掉當初醉酒後的誓言,和當初的朋友合夥開了個酒吧,名字是初戀的名字,也姓楊。
小明喜歡上了一個常來酒吧玩的瘦高個姑娘。耿直的他和姑娘說了自己的拼搏,自己的運氣。末了她說,我不喜歡鳳凰男,家裡不會看上的。

酒吧養著一些年輕的姑娘,雇來坐在窗口,吸引客人。談好了價格可以更進一步發展。
小明那天晚上,躺在了很多姑娘的身旁,卻還是沒忘掉那個高高瘦瘦的影子。
小明在一次聚會的時候又見到她了,同學聚會。原來她是老同學的女友。散席後祝福老友的時候,老同學詭異一笑,說,我包養的,也就一個包,幾萬塊,玩半年。

少年得志,容易迷失。小明在家裡沉默了五天,去了峨眉。
峨眉山靈秀,小明每天在山間,淺溪,開始暴走。轉遍了山腳下的村莊,黃灣,川主。溯溪水,穿竹林,每天走八到十個小時。無目的,無方向。

原來走路多了,兩個大腳趾的指甲蓋是會脫落的。

在兩個腳趾漸漸壞死惡化之前,小明來到了山腳下的某個寺廟。這時的他身心俱疲。在迷茫中,聽到了一個法師高念佛經,中氣充沛。後來小明才知道念的是觀音咒。
小明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說能不能收下我,師父我苦。

釋字輩的師父淡淡地說,你心沒有定,呆不住的,想要正式出家得有父母同意,還得先從居士做起。太多人反悔,我不收。
有錢任性的小明給寺廟裡捐了些香火錢,硬是在廟裡住了下來。師父看得直嘆息。

真住下了,怎能坐視。
小明每天在寺廟裡吃素齋,早課時在大雄寶殿,混在左邊的遊人里,學著假模假洋的念經,像極了那個去清涼寺胡鬧的韋小寶。
小明亂翻了些經書,就急著要對師父顯擺自己的悟性,去請教師父佛經中的典故和箴言。師父根本不願多教,只是說小明心不定,要先定心。不管看什麼,只要認真看就行。

小明這個假居士,從此之後沒怎麼看過佛經。

轉眼秋去冬來,天氣轉冷,小明凍得瑟瑟發抖像條狗。寺廟居住雖然花費低,但是生活太苦悶,家人朋友也開始著急起來,要來峨眉帶他走。

小明又不幸染了風寒,迷迷糊糊了幾天,某次醒來正好是深夜。外面不知不覺已經落了薄薄的一層小雪。雪花仍在下,卻寂靜無聲。他想起了那個離家去海南的冬夜,也是下著小雪,家人笑著送他去火車站。

三年來,他第一次流淚。
他覺得好累,靠著牆,獃獃地盯著窗外,過了半響,忽然推開門,走到了西邊佛堂的觀音像前。
他對著觀音像,在蒲團上枯坐了一整夜,想了很多,又全忘了。只記得清晨時分,內心有一剎那異常平靜,彷彿這麼多年以來的所有苦和樂,都不如這瞬刻的安寧。

小明不再哭,踏上了回家的路。


因為他們想出書。


人呀,多少是有些八卦的,只講大道理,多沒勁呀,講個故事,精神就來了。


小明:爸爸你為什麼娶媽媽?
爸爸:因為愛情。

小明可能要花上一生的時間才懂。


有一天晚上,一個黑社會大哥牽著狗溜圈,一個殺手從草叢裡躥出來,啪啪兩槍把狗打死了。大哥大怒:你殺我的狗幹什麼?!殺手冷笑一聲:有人花500萬,讓我取了你的狗命!
黑社會大哥看了一眼殺手,擦掉頭上的冷汗說:你的語文老師是誰,我要給她發個紅包!

來,我用故事告訴你,好多人怕遇到這樣的語文老師,所以寫故事,通俗易懂。請給語文老師們發紅包。


因為知乎是一個[社區]。大家上知乎,社交娛樂的目的佔了很大一部分。
問問題的人不但需要答案也需要安慰。回答問題的人不但想要解答更需要傾訴。群眾們不但想要投票更想要娛樂。

一言概之,時間太多。


為什麼五根手指就能解決的問題,非要找女朋友/約炮?(還不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


首先我很反感這種風氣,知乎會越來越水.
這是知乎的點贊機製造成的,故事誰都愛看,點贊越多傳播越廣,然後這種風氣就越盛行.
對抗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長回答我只看頭尾,中間只看加粗的和圖片.不過還是有大量的時間被水答案所浪費.
希望知乎可以定製化點贊選項,比如對於我這類用戶,在點贊旁加一項"水滴",我覺得水就可以點一下,然後和我同一類的用戶就能夠知道這個長答案值不值得看,從而節約時間.@黃繼新@周源


以後題主你可以給答案前面100字都沒點題的統統舉報說答非所問


推薦閱讀:

你有哪些力挽狂瀾的神操作?
為什麼法海要阻止白素貞和許仙在一起?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不講道理的案例?
有沒有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對自己的父母很失望?
有沒有反派(壞人)取得勝利的故事,後來怎麼樣了呢?

TAG:故事 | 知乎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