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還是會自卑?

自己就像是「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几乎一帆風順。
可是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經常容易自卑,總覺得自己「不過如此」,覺得自己挺聰明,可更多的時候感覺自己不如別人。
每次並沒有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取得很好的成績,總是惴惴不安,不可置信。

這樣的後果是嚴重的。在面對自己少數不擅長的領域和項目時,十分逃避,似乎沒有信念能夠戰勝。

考了第一名,最先湧出來的是惶恐,和沉重的壓力。
哪怕是在付出努力之後。絲毫沒有:這是我應得的 這種想法。

感覺自己要抑鬱了。。。。


謝邀。

一般來說,幼時得到較多肯定的人,容易形成自信的品質;相反,幼時經常被否定的人,則容易自我懷疑。但確實如題主所分享的,幼時成為了「別人家小孩」的人(這些人曾經得到很多表揚),卻非常不相信自己。如何理解呢?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涉及到自我的本質了。

人的自我是豐富的,有好有壞的。所以當某種品質被過份強調時,另外一些對立的品質只能被壓抑了。當一個人被誇獎時,往往強調的是其好品質:聰明、懂事、善良......那麼與這些品質對立的成分:無能、自私、調皮......雖然它們也存在於內心,卻不敢再表現出來了。在任何有可能呈現這些品質的情景下,都會喚起焦慮的反應。

自尊的穩定來源於整合:好品質與壞品質的整合。當一個人無法整合自身的缺點時,他的自尊是不穩定的,他特別害怕別人的評價。很多人以為「當有一天我足夠強大、聰明或成功時,我才會自信」,其實是一種盲目的推斷。如果你無法接納真實自我中弱勢的部分,你永遠無法真正自信。

「別人家的小孩」,這些人自我中的某些品質被過份的強調,相當於在自我中建立了好壞兩分的對立狀態。好自我拚命要打敗壞自我,拚命想把壞自我扔到一邊。但壞自我就像影子一樣,無法被清除。完美主義者、強迫症者、抑鬱症者,諸多心理障礙者的本質,便是無法接受與面對壞自我。這些人試圖通過「想通某個問題」、「成為一個道德上的完人」等方式去壓抑壞自我,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這些「別人家的小孩」,當一切較順利時,他們倒還能維持內心的穩定,但一旦遇到外在的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危機。失戀、學業失敗、工作挫折等等,都會讓這些人的好自我與壞自我之間的衝突激化,嚴重的話出現抑鬱症或強迫症等心理障礙。作為在名校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諮詢師,聽到過很多從小優秀的「別人家小孩」的心路故事,深知他們的不容易。

所以,表揚對人是有害的。表揚、誇獎、好名次,這些身外之物一方面讓人產生自戀滿足,另一方面讓人執著於好自我的獲取,執著於這種自戀滿足。過於執著於這種滿足的人是脆弱的,易怒的,貪婪的,我們不難看到某些名人或牛人,動不動就會大發脾氣。試圖把壞自我壓抑下去,內在的張力被製造了出來。任何評價的情景,喚起的不是信心,而是緊張。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更需要的是適度的肯定。實事求是的肯定,不要過頭,否則令人害怕。肯定時,更多的強調一個人的努力、勤奮、認真等可控的心理品質,而不是聰明、能幹、自信等這些相對不可控的心理品質。

擁有自信的關鍵是接納自身弱勢或普通的品質,精神分析心理諮詢師乾的主要就是這個事情:讓人接受與面對真實的自己。然後,要慢慢地領悟到,所謂的成功、地位、優秀,這均外在的「名相」的本質是空的,是變動的,是不究竟的。生命的本質是無常,自我的本質也是無常。如果這一點被你看透了,那麼你便不會再執著於好自我,真正的自信便自然地浮現了。


1、安全感的本源是什麼?我一直以為是強大,後來才明白,恰恰相反。

從強大中尋求安全感,就好比從鴉片中尋找健康和活力,如飲鴆止渴,越陷越深。

安全感的本源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不完美(甚至悲劇)的那一面。

關鍵詞:你,不完美

這裡面涉及兩個問題。

一是安全感的來源,應該是你自己。
二是安全感的本源,是對不完美的接納。

產生真正的安全感,需要這兩個條件:意識到安全感源自自己,意識到對自己不完美的接納

--------------------------------------------------------

2、第一個條件無法達成。

別人家的孩子很難產生源自自己的安全感,因為他們無法建立自我,無法建立自我認同。

他們被訓練,渴求外部認同。

他們就像巴普洛夫的狗,在他覺醒之前,他一直生活在一種模式之中:做得好,得到認可和愛;做的不好,失去認可和愛。

你需要做得好,才能得到認可和愛。

這是有條件的。

年幼的孩子是沒有自我的,他們的自我需要從無到有建立,這一過程中,如果父母給予子女多一些無條件的認可和愛,那麼這種自我就容易建立。如果父母給予子女的愛和認可都是有條件的,是建立在子女做對事情的基礎上的,那麼子女的自我就難以建立。

無法建立自我,就無法從自我認同中獲得安全感。

-------------------------------------------------------

3、第二個條件也無法達成。

由於第一個原因,他們對於不完美和缺陷是恐懼和厭惡的。

這使他們經受了無數的折磨。
因為人都是有缺點和不完美的地方的,人不可能永遠成功。

所以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否定和攻擊自己。

更可怕的是,他們同樣無法接納他人的缺陷和不完美。

所以,他們不愛自己,也不愛別人。

對,其實他們也不愛自己,他們最喜歡做的,是自我攻擊和自毀。

-----------------------------------------------------

4、上面的邏輯其實我已經說了很多次了,今天主要是想說這一點。

今天看到一句話,是一位心理學家(@心理諮詢師李露)講的:

對方讓你失望的時候,就是ta有弱點的時候,就是你征服ta的時候。

無比深邃的一句話啊!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缺點,決定了你與自己的關係,決定了你愛自己的方式。

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缺點,決定了你與他人的關係,決定了你愛他人的方式。

-----------------------------------------------

5、愛的本質,是包容和接納。

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

包容和接納,是最強大的心靈武器。

對方讓你失望的時候,就是ta有弱點的時候,就是你征服ta的時候。

這是我近期看到最好的話了,一定要分享給大家。

----------------------------------------------

6、很多同學問這句話的意思,先道歉,是我疏忽了,沒有寫自己的想法。

當然,我說這句話深邃,是因為自己的經歷。

過去的很多年,我一直在追求更優秀和更強大,以為它會帶來愛情,但是,卻經常適得其反,反而將愛的人越推越遠,直到我意識到,我忽略了這種柔性的力量。

也許優秀,但是沒有愛。

我不得不說女人的直覺其實是很準的,她說你其實不愛我,我不服氣,後來才明白,確實不愛,因為連自己都不愛。

不會愛。

愛,寬容,付出,真誠,主動,堅定,死皮賴臉。

ta,既可以是你喜歡的人,也可以是你自己。

ta讓你失望的時候,也就是ta缺點暴露的時候,你對ta的態度,其實是非常關鍵的。

當ta暴露缺點,其實ta自己也是知道的,如果ta在乎你,其實ta是很忐忑的,很恐懼的,有時候為了保護內心的自尊,ta反而會表現的歇斯底里和攻擊,ta不自信,ta感覺不到安全感,ta想要推開你,這時候,你如何反應?

若你轉身離開,或者選擇否定ta,那感情到此為止。

如果你摸摸ta的頭,告訴ta你一直都在,ta會如何?如果是你,你會如何?

這時候的寬容和接納,往往直擊內心最柔軟的的地方,讓人產生一種最深層的安全感,進而產生依賴感。

這種感覺其實對女人很重要,很重要。其實對男人也很重要。

深層次的愛和依賴,由此建立。

這個社會,這種情感其實非常稀少,而我認識的很多優秀女孩,最後嫁給的,往往不是最優秀的那個追求者,而是看起來不是最優秀但是最堅定的內個。

當你這樣對自己,你會對自己產生安全感,進而產生自我的認同;當你這樣對他人,他人會對你產生安全感,進而有可能產生依賴。

當然,世界並沒有這麼簡單,這並不意味著她或者他就會愛上你。

畢竟除了安全感,吸引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只是提醒自己和喜歡追求力量的人,一定要重視這種柔性的力量,這是一種人格魅力,是一種力量之外的力量,不被人們重視,但其實非常重要。

很多時候,你讓自己越來越強大,但人們反而離你更遠,這時候,你可能就要反思一下,是否自己忘記了對周圍人的愛、付出和寬容。

我只是提醒,不要忘了這種力量,很多時候,萬斤巨錘砸不開的鎖,一把鑰匙就搞定了。

這裡不討論征服這個詞了,其實我並不排斥功利,只要愛和寬容是真的,小王子里用的還是馴服呢。

強大和力量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不要沉迷其中,當然,也不是說它不重要。
只是,不要忘記這種柔性的力量,愛與寬容。
很多時候,它極為強大。
某些難題,非它不能解決。


排名第一的俞林鑫的回答很好,我當年就是因為看到了一篇類似的文章而開始自我覺醒之路的,推薦大家看看。


我從小算是半個「別人家的孩子」。我6歲讀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見到的每一個人都問我:"你好聰明吖"「你學習累不累啊」「你媽媽教育你好好啊」。

你每次想張口說,我覺得數學老師好討厭,我覺得同桌的裙子好漂亮,我不喜歡吃鹹菜。大家都會說:哦……「你好聰明吖」「你學習累不累啊」「你媽媽教育你好好啊」。

你忽然發現,這個世界跟你沒有對話。他們眼睛裡面的你是個符號,是個刻板印象,而你以為的、更複雜的(會傷心的會偷懶的會撒嬌的會使壞)你自己,卻消失不見了。

於是在「萬眾矚目」之下,你驚奇地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單薄的反光板。你前面有刺眼的光芒,你自己卻陷入陰影之下,在眾目睽睽之下憑空消失了。

那是個被忽略的、孤獨的位置。

我後來遇見過一些高考狀元,這些人多年之後往往不願意被提及自己是「高考狀元」這件事情。談起來的時候,大家常常說:因為別人只能看見我的「光環「,再也看不見我這個人了。

社會的期望,對每個「符號」的認知,都會拚命地投射到「別人家的孩子」身上。

「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非常聽話的。應該是每天按時睡覺的。應該是非常懂事的。應該是聰明無敵不會偷懶的。每個其他人念叨「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不過是帶著自己正在處理/無力去處理的情緒,念叨自己理想化過的形象,使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完成自己的投射。

一個對自己孩子失望的媽媽,會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一個焦慮自責的孩子,會說:「別人家的孩子」就能做好,你為什麼不能!一個對自己學生憤怒的老師,會說:「別人家的孩子」都很聽話!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從來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是被使用的符號,是工具。你不能不聽話,你不能不完美,你不能不符合他們對你的想像。

他們隨之而失去的,是被允許「做自己」的空間。


如果這恰好發生在一個人形成自我認識的過程中,無論TA是否認同這些「投射」,都會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和心智,來建立對自我和他人的認識。


我在這個回答里寫的就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這也是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例子。可惜當時沒有知乎,不然他也許和題主一樣來知乎求助,也就輪不著我來寫這樣一篇回答,看似鄙視他,實則惋惜。

我在中學階段,也是「別人家的孩子」,初中雖然成績好,但人是懵懵懂懂的,加上初中班主任不喜歡我,所以反而專註,不在意旁人的眼光。中考成績優異,高調進入高中快班,當了班上的學習委員,這下糟了,光環被放大了,家長和老師看到我就滿臉喜色,班主任甚至對班上喜歡找我玩但成績不夠好的女生說:你就不要耽誤周筠的時間了。那時,晚熟的我終於開始發育了,愈發在意別人眼光中的我。家長們看待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日後顯得很明智的我父母,當時也並不明智,他們當年都是學霸,但他們出身都不好,所以即便成績好也沒法高調。所以,他們並不清楚沒有品嘗過生活苦滋味的我,一旦成為「別人家的孩子」,會出現哪些心理波動。

高中階段,因為是老師嘴裡的尖子,家長眼裡「一白遮百丑」(即學習好別的就都不過問)的孩子,搞得人怪有壓力,一旦考不好就很擔憂。而且那麼高調地在班上年級里晃來晃去,遇到不懂的問題也不敢讓人知道,藏著掖著。初中時就沒有這個顧慮,不懂就會直接找老師問。平生最虛榮的階段就是高中到大學頭兩年,自負和自卑交織著——自負一定就會帶來自卑的。當時可以說已經漸漸活得找不到自己了,考大學對我來說並不是我內心的目標,而是家長和老師給我定的,他們不告訴我為什麼要考大學,我也不去問,反正考上好大學,別人都羨慕唄,家長老師開心唄——看,人是多麼容易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啊,忘了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於是乎,到了大學,頑強的自我不甘心了,它蠢蠢欲動。而我由於中學成績好,家長老師對我都很寬容,所以課餘時間經常自己去操場玩,這就使得我的自我沒有被壓製得失去冒頭的勇氣。

大學的專業是父親幫我選的,不是我想要的專業,加上遠離父母,這下自我徹底冒頭了。我發現大學一方面很好玩,一方面很無趣。於是,大三我居然留級了。實際上,是不肯被壓服的自我在抗議,它在大聲對我說:你這樣是不對的 !

這下好了,我用留級把自己以往的光環打破了,不再活在虛榮中了,從雲端掉下來了,落到地面上,踏實了。身邊沒有捧殺自己的人了,又得靠自己一點一滴積累實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但,這是多麼好。因此,留級後,我反而找到了他。細想想,能找到他,主要還是因為在大學裡,我真正感興趣的一件事是尋找愛情,這件事家裡父母從無干擾,加上留級後不可能有其他光環干擾我,所以這件事便可以專註地去留意了,然後就是按照自己的興趣大量閱讀。

日後,這樣的過程不斷在重演——我不斷地抗拒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組建了幾個微信群,群里有青年喜歡找我聊天,想讓我成為他們眼中的知心大姐或知心阿姨,幫他們排憂解難,哈哈,直接用這樣的舉動告訴他們:沒門兒。

前年,中學同學聚會。當年年級里的幾個學霸,說實話過得開心的,寥寥。其中一位女生,當年極為刻苦,上了清華。她當年頂著多少光環(=多少壓力)啊:年級里永遠的第一名,從初中到高中都是如此,而且是大美女。我和她跳舞,發現她的動作好僵硬,她說,一直都沒學會輕鬆地跳舞,還說羨慕我會吹口哨。後來微信上和她聊,發現她聊天和她跳舞一樣僵硬,遂從通信錄上刪之。後來從同學處得知,她離婚了,得過重病。重病之後,她多次去西藏。難怪她的微信里那麼多和西藏有關的雞湯。

高中時的我,好羨慕她啊,倒不見得是羨慕她的成績(我也算是年級前十),而是羨慕她的漂亮。聽了她的故事,心裡有些難受。

我特別幸運的是,有個一直活得挺真實的爸爸,他雖然幫我錯選了大學的專業,但他一直都承認這是他的錯。爸爸在大學裡也很有意思,他是數學系的系主任,但從不講究衣著。一看到「掃地僧」李小文院士的報道時,我就在心裡想,我的爸爸不也是這個樣子嗎? 外表上看像個老工人,隨便拿個布包就出門了。爸爸當然也有西裝革履氣宇軒昂的照片,但平時在學校里他就是一副對外表無所謂的樣子,這對我長期都有無形的影響。他喜歡和我談天說地,也會時不時和我嘲諷那些看重頭上光環的人。

日後,凡是我樂意與之長期合作的作者們,都是像我爸爸一樣活得真實的人。

題主你坦誠地把自己的現狀講出來了。我想告訴你,這很大程度上都不是你的錯。這是時代病在你身上的體現。既然你已經開始來到開放的世界與大家交流,寫出自己內心的惶恐不安,那我真的要好好恭喜你。

我在你這樣是不對的這篇專欄里寫了一段「後記」,講了對我影響很大的這本書:少有人走的路

我把書中的這段話送給你,也送給所有希望找尋真實的自我的朋友:

要使心智成熟,就須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責任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利用機遇,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相當多的人都沒有選擇放棄,他們不想經受放棄的痛苦。的確,放棄可能帶來不小的痛苦。放棄固有的人格、放棄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或意識形態甚至整個人生理念,其痛苦之大可想而知。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在人生旅途上不斷邁進,或早或晚,都要經歷需要放棄的重大時刻。

另,推薦一篇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曾經在極度自卑和極度自負中起伏,但他依然頑強地追尋著真實的自我:
徐宥:掉進讀書的兔子洞

這個故事來自我2009年策劃的這本書:我是一隻IT小小鳥


祝福題主。


自信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更自信一點,但具體怎麼做就不太清楚。在我的工作中我經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你好,有什麼我能幫你的嗎?」「諮詢師,你好我覺得我不夠自信,你看看該怎麼辦。」說實話,每次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都會泛起一大票的無力感。「你應該自信一些」「你應該接納自己的缺點」「你應該嘗試接納你的情緒」這些聽上去很有道理的話,但實施起來卻有些虛無縹緲。因為自信是一種對狀態的描述,這種狀態包含著許多的願望和行為,而且對於不同的人,自信所隱含的那些願望是不同的。如果單純的從抽象的角度來談自信的話,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因此,當我處理自信問題的時候,我特別喜歡這個問題。

「如果你真的自信起來以後,你的生活會和現在有什麼變化嗎?」


也許我會得到以下答案「如果我能更自信一點,那麼我也許能夠表現得更好一些,比如說在台上講話的時候,我就不會抖啦,我就可以發揮的更好。」


現在聽上去這個自信就具體多了,讓我們再把問題具體一些「那麼如果發揮更好的話,說話不抖,會給你帶來什麼樣不同的感受嗎?」


「額,也許…也許會讓我覺得…」


如果你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想你會發現,到現在這個答案開始具體,但又不那麼好回答了。自信就像是一面鏡子,一面照射著我們自己的鏡子。鏡子里會反射出一部分的我們,有的人會不喜歡這一部分的我們,於是他們害怕照這面鏡子,努力的想把這部分藏起來;有的人太喜歡這部分的我們,於是他們害怕失去這面鏡子,害怕下一次展現不出如何美好的自己,他們焦慮不安,努力的想保持姿勢不動以求一直能照出這部分的自己。


但是你知道,無論好與壞,這都只是一部分的自己。


自信是一面讓我們自己建立起對自己全面了解和自我意識的鏡子,最好的增強方法,不是讓自己這面鏡子永遠固定在自己好的地方,而是能夠讓這面鏡子反映出更多、更全面的自己。

嘗試面對自己所害怕被照射的那部分,看看到底在擔心什麼結果,尋找解決這個結果的方法,讓自己不再因為害怕這部分的出現而恐懼。嘗試探索除了害怕失去那部分意外的自己,找到更多讓自己驕傲的地方,以便讓自己不再因害怕失去而被束縛。嘗試更豐富的從他人的眼睛這面鏡子深刻的了解自己全面的好與不好,讓自己不再因為努力維持一個特定的我而勞累。


加強自信就是要讓自己在生活的舞台上,展現更多的方面,發現更多的可能性,建立起更多維度的關於自己的認識。我想這樣的自信才是真正能讓人在面對困難時不沮喪、不盲目樂觀、不焦慮急躁的好自信。


來自中心諮詢師 李昂


這問題很典型呢,雖然已經有很多非常棒的回答,還是忍不住想答。

題主自卑的原因在於自信心和安全感嚴重不足。

問題的原因恰恰就是題主從小到大都一帆風順。

從小到大都一帆風順,其實潛台詞就是,從小到大你的家裡都對你保護得很好。通過什麼方式來保護你呢?他們幫你做了很多的決定,無論大事小事都幫你安排好,出了什麼問題也不需要你去想該怎麼去解決,而是他們都幫你解決了,你就專心好好學習就好了。在充滿荊棘的人生旅途上,他們沖在前面,幫你把在路上阻礙你的雜草,石頭都搬來了,把泥濘和坑洞都填好了,你只需要美美的跟在他們身後就可以了。

所以,雖然題主的實際年齡在不斷增大,但是,因為被家裡保護得嚴嚴實實,卻喪失了很多自己去做決定,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說白了,就是因為家長對題主的過度保護,剝奪了題主學習如何獨立自主,如何自己做決定,如何獨立解決問題,如何獨立的在這個社會生存的機會。因為從來都依賴於父母,未經歷過困難波折,所以自信心缺失,所以想要獨立卻沒有信心。只有經歷過足夠的困難波折,才能逐漸成長,題主卻是連想要成長的機會都沒有。這是題主自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在於題主的家庭教育環境。很明顯看得出來,為了督促題主學習進步,題主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是嚴格要求題主,就算題主做得再好,再努力,家長都嫌不夠,雞蛋里都要挑出骨頭來。家裡人總會跟你說,你還不夠好,你一定,必須要變得更好,不能浪費了我們培育你的心血。所以,題主會覺得自卑,因為題主一直被家長挑剔,否定,得不到他們真心的認同。

再來說說為什麼題主的安全感不足,因為很多高票答案已經提到,我就簡單說說自己的想法。一般來說,自信心的來源源於小時候與父親關係是否足夠的親密。如果小時候與父親關係好,親密度高,安全感就會比較足,反之,安全感就會不夠。雖然題主被家裡人保護得很好,理論上安全感應該也夠的,但卻出現自卑的情況,所以估計跟父親的關係是不太好有關。

所以,缺自信心,缺安全感,就自卑了。


你的問題在於:
自信心來源於外部評價,來源於父母對你的肯定,老師對你的肯定,朋友對你的肯定,唯獨沒有或者缺少自己對自己的肯定
也就是說你自信來源大多是「外源性」的
缺少或者沒有「內源性」的自信
人總是需要自信的
如果總是靠外部來輸入自信,那就也意味著你需要不停地改變自己,迎合別人的期望,來獲得信心補給
而外源性的東西,往往意味著供給不穩定,意味著被動,意味著脆弱

給你講個前女友的故事,可能對你有啟發
前女友長的很漂亮
走到哪裡她都是人群的焦點
我經常對她講,女孩子長到你這個水平,就只有風格,不分高下了
我曾以為她從來不會被外貌困擾,心裡應該如看上去的這般舒朗、明凈
然而讓我始料未及的是:外表給她的帶來的困擾遠遠大於一般人
她特別在意別人對她的評價,並且只能夠接受別人對她說,漂亮,非常漂亮,稍微有一點微詞,她就會非常的沮喪甚至是惱怒
她還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特別喜歡買衣服,而且衣服會嚴重的影響她的情緒
經常有新衣服就會開心,長時間買不了衣服就會難過,不想出門,抱怨
手機,首飾,箱包等展示到外面的物件,她總是盡全力來買能承受極限內的最好的
她情緒也經常不太穩定,敏感,特別在乎別人對她的評價
她的自信來源和你一樣:外源性的自信

人活著,是需要自信的
自信來源分為兩種:
一、內源性的信心:這種自信來源於對自我肯定,對本身優點的自我認同
二、外源性的自信: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具有社會性,周邊對自己的肯定評價,是信心的重要獲取渠道
外源性自信的比較容易獲得
比如:
聽話、懂事(精神層面)
高挑、強壯、美麗、聰明(身體層面)
家庭財富、父母的工作或者職務(資源層面)
但是外源性,就意味著需要不斷的輸入補給
為了獲得外部的肯定,你也需要反覆的迎合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是遵從你內心的想法,所以活的往往不開心
這種信心來源方式,不穩定,自身存在矛盾
所以,你會經常性的情緒波動,經常性的自我懷疑,經常性的自卑

解決這種困境的辦法就是,不要再把自己當成別人家的孩子,不要過分的在意別人的評價,拒絕過度依賴外部的「情緒輸血」來過活
尋找,建立真正的「內源性的自信」
哪一天真正實現了自信補給的「自給自足」
你的精神狀態,才真正可以稱得上:富足,穩定、平和

最重要的是:「內源性自信自給自足 外源性的自信錦上添花」

http://weixin.qq.com/r/wLhfR9XEwYi_rZEk9_3S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一個孩子成長成為自信的人,不是因為別人對他的肯定和讚許很多,而是因為別人肯定和讚許的,是他內心真實的感受,他真正體驗到的東西。

現在很多大人對優秀小孩的讚許和肯定,就像是包裝精美的假貨,看似很華麗,其實沒什麼內容是真正滋養自己的,可是又給自己帶來壓力,要好好努力,因為看樣子如果不努力,連這些包裝精美的假貨也得不到了。

這樣的結果,外面博得很多掌聲,內在,卻是辛苦,無力,自卑,空虛。


就好像「女神」一樣。
眾男開口女神閉口女神把一個姑娘捧上神壇,說她特別特別純真善良溫柔可愛,然後一旦發現她和自己的想像不符,就會歇斯底里地說:沒想到你是這種人!
「別人家的孩子」就像「女神」一樣,被臆造想像出一個形象,一旦不符合別人的想像,就會被指責。
把「女神」名號灌在一個姑娘頭上是糟踐她,把「別人家的孩子」的光環灌在一個孩子頭上,也是在毀了他。


從小在成績上一帆風順,確實是件壓力蠻大的事情。而且成績這種東西,有一種「光環效應」,好像成績一好,就萬事大吉,別的方面也都是優點了,起碼在那些把你作為「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的家長眼裡是這樣。當然,家長也未必真這麼想,但也樂得你借用為標杆和榜樣,來刺激自己家的孩子進步。


但是題主自己心裡其實知道,自己並非如此完美無缺,只是在學業上優於其他人,在做事做人的其他方面,未必配得上如此讚譽。這種過譽變成了一種輿論壓力,彷彿自己被「捧殺」一樣題主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面對別人的誇獎,無法坦然接受


但糟糕的一點是,題主沿襲了學業上的比較方法,即把自尊心建立在比別人強上。這種競爭和比較的思維方式,難免會讓自尊心受挫和自卑,因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聰明的人中間總有更聰明的人,總會有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強。如果從小在一帆風順的環境下長大,很少經歷挫折和失敗的話,可能還會對失敗有莫名的恐懼。這種對待失敗的態度,也會加深一個人的自卑。


其實,真正自信的人不是比出來的,真的要比的話,和過去的自己比也許更好。想要自信,首先要在情感上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優勢,也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和失敗。如果有些地方確實不足,可嘗試改變。如果還是改變不了,就試著接受,不要自己跟自己較勁。把自尊心建立在愛自己和接納自己的基礎上,對自己更溫和一些,更有耐心一些。失敗其實是家常便飯一樣的東西,不必因此自責。


在了解和接納自己以後,試著認識自己、定位自己。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局限性,不必期待自己「十項全能」。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適合的領域,選擇和設立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目標來追求,而不是和別人比較,在追求這樣目標的過程中,一點點建立起自信。


實在是忍不住想要來回答一下。
相信知乎上面很多人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吧,當了二十年別人家的孩子,後來實在是當不下去了。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這個標籤就能夠壓死你。
為了要對得起那個標籤,你必須得是最優秀的。為了當最優秀的那你得成為最努力的,因為不努力的壓力會壓死你。可是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努力啊,還能夠更努力,然後就成功的往極端方向走了,持續的內耗和自我懷疑。但是其實陷入到這個階段的時候呢,你就會發現沒有辦法完全的集中注意力了,因為壓力太大了,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在想我可以做的更好的。當你只是為了去完成「優秀」這個目標的時候,其實就基本上離初衷很遠了。你的自卑完全是因為你永遠在拿一個比自己更好的自己相對比。可是人無完人,不可能永遠都只做一件事情,特別是你離開家裡去大學或者進入社會,一團亂七八糟的事情每天都能夠打敗你一百次。
拿我自己來說,我一直成績挺好是因為我覺得學新的東西非常有趣,能夠調動我身上每一個細胞的興奮感。可是當我連續拿了三年的第一名之後,別人會覺得我優秀是一種常態,那個時候我也挺極端的,覺得第一名就是我的,我甚至還在班上和那個超過我的女生吵過架。可是問題是這條路越走下去我發現我越是不能夠追趕起來,反而成績越來越差。我找了很多的原因,包括那個時候捲入了一個感情糾紛的事情。過去了之後發現,其實都是因為自己的注意力偏了,讓我一直走到那裡是因為我熱愛知識,而不是因為我熱愛第一名。我承認我喜歡第一名,但是我相信那些我學到的知識本身能夠讓我更開心。當我的目標變成拿名次之後,我發現整個動力都調動不來了。因為我其實沒那麼喜歡第一名。
當你的周圍給你的評價多是正相反饋的時候,你自然喜歡注意別人的想法。當別人的誇獎變少的時候,你覺得他們也不愛你了。但其實不是的。我覺得你得慢慢去調整,享受下做事情那個過程,不要想著結果導向。老是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是不可能有什麼出息的,因為這個世界上滿是庸人啊。

我曾經採訪過奧運冠軍羅微,她和我說過一句話:「只要一步步走好了,結果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推薦阿德勒的《超越自卑》,看了希望你有新的領悟吧。如果你想要電子版我可以郵箱你,私信我。祝好。

-
因為我的PDF刪掉了 我入了紙質版 所以給你們一個連接~ 《超越自卑》(阿德勒)掃描版[PDF]_eD2k地址
祝好


考上重點高中的時候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沒什麼感覺

考上七連碩之後有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我有感覺了,因為我媽會和我說別人又和她說了什麼,對她有什麼不一樣了。再就是,自己懂得也多了,能夠看出媽媽的驕傲,不想讓她失望。

所以掛科了,尤其,一下子掛多了,可能會面臨分流的時候,我只能自己上火,到現在也沒敢和她說。我並不覺得自己的一輩子可能就因此完了,也沒覺得是多大的事,但是我怕她對我失望,怕她會想不開,怕她不開心。


因為:比較,是一種虐待。

換一種說法,比較是一種控制手段。
打個比方,家長認為孩子不夠好,就可以」瞧,我說你不行吧,你得聽我的「。
比較必然出現的東西就是優劣。優劣是一種沒有絕對值的東西,所以你總是不夠好的。
或者,不好不行。


好像「你看看別人家的誰誰誰」這句話是小時候的我們,都聽父母念叨過的。作為大多數曾經被念叨的孩子之一,小時候心裡會有過羨慕或者不忿。當我們開始慢慢長大,發現不管是被念叨還是被羨慕的一方,其實都有各自的難處。問者以「別人家的孩子」的身份傾述自己的苦惱時,其實有一個很關鍵的主題:

  • 別人是怎樣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呢?
  • 在別人眼中的閃耀,自己是否能樂在其中?
  • 而在自己內心的閃耀,又能否被別人認可?這還真是個很有挑戰的事情。

可能有很多人覺得,以上都是自尊心脆弱的表現,然而我並不是很喜歡這個說法。

英文裡面的「self-esteem」,「esteem」本身除了有尊重的意思外,還有「評估」的意思。

這麼想想還真有趣:自尊和自我評價原來是那麼一回事。

從原來一直依靠別人的評價來獲得自尊,到形成內在的評價體系從而獲得自尊,我想這是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滿足不了社會的期待,很難獲得社會的支持,就會在獲取資源的時候遇到困難,然而獲得這些資源之後呢,用來做什麼?這就得問問自己了。

有沒有那麼一個清單來記錄自己覺得必須完成的?這不必是什麼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或許只是養一條斑點狗,種一棵仙人掌,然後帶著自己的斑點狗和仙人掌去馬達加斯加海邊合照,或者像友心人發起人Keledoll那樣,眾籌帶著玩具熊肉肉去到土耳其海邊發獃。

問者說在面對少數自己不擅長的項目時會害怕,其實人無完人,也許「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設定給了自己要做到盡善盡美的束縛,自己就不那麼好受了。問者可以嘗試在心裡有那麼一個清單,告訴自己哪些事情自己是可以完成得很好的,哪些事情是需要慢慢探索學習的。畢竟我們都不是超人,不要因為外界給自己的定位,而失去了對自己能力的判斷~有時候,我們也可以不那麼完美的。

---------------------------------

本文節選自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還是會自卑? 點擊標題可查看原文。

作者: @梁鴻儒

友心人(yosumn),鼓勵批判性思考、有趣且專業的心理學科普社區。


來答一下.當過兩種別人家的孩子.
1,你看別人家那恆變,成績那麼好,次次第一名
2,你看別人家那恆變,天天不學無術,風評那麼差,你可別跟她學.

是,我是一個失敗者,一個曾經「輝煌」過的優等生,後來一個一事無成的劣等生.我沒能適應高中高壓高競爭的環境.

小學的時候我成績並不好,次次倒數,媽媽被很多次叫到學校和老師談話.我因為寫作業慢經常在日落黃昏大家都走了的時候,還在學校里補作業.只不過那個時候媽媽總是那個安慰我的人.
「不要緊,下次考好就好了.」
「沒關係,媽媽覺得你是最棒的」

在家人的鼓勵下我的成績一路飄紅,小學以全市第一的成績考上初中,初中以全市前10的成績考上高中,高中也是一直穩居年級前列.

後來我逃離了學校.離校前的成績也是年級第六.

只是父母不再是那個陪著我進行這一長跑的陪伴者.我考好了,他們冷漠.考差了也冷漠.他們抱著「望女成鳳」的想法,變成了看台上的觀眾.在遙遙的終點期待著我帶著鮮花和榮譽光榮凱旋.在漫漫黑夜的長跑中,我精疲力竭,周圍沒有一個人.一個又一個指標,他們不再陪伴著我,把所有榮譽都歸結為「我女兒聰明」,卻不知道我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直到我從雲端跌落谷底,摔了一身泥再也爬不起來.對,得第一是應該的,得不到就咒罵吧!就譴責吧!就拋棄吧!

我終於明白,比較是一個無限的惡循環.人和人太難比較,又太難有一個標準.容貌,家世,地位,性格,金錢,學歷.怎麼比?什麼時候是盡頭?成為優勝者就洋洋自得,但總有一些人讓你突然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幸福感/存在感全部取決於成敗.自信,自卑,全取決於是否有人比自己更強.

競爭有它正面的意義,帶來成就感,推動社會進步.但是競爭會消耗很多能量,讓不具有完全抗挫能力的孩子內心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羸弱.破壞合作能力,創造出病態的競爭者.日日在虛榮和將要跌下來的恐懼中過活,長久的壓力在情緒中積累出很多毒素和弱點.

像劉翔一樣,在世人矚目中,背負著13億人的期待,最終在欄架前失去了再戰的勇氣.過多的競爭總讓我們懷疑自己是不是依然能夠衛冕.贏了,就被捧到雲端,輸了,就被踩到谷底.我們的價值只變成了一個競爭中的秒數,變成了旁人眼中的賽馬遊戲.誰管你付出了什麼,又誰管你多少次跌倒,多少的心酸眼淚和汗水,你只要贏就行了.為了不從頂端跌落,我們選擇了退縮,對啊,不去比,就不會失敗了,人生中更多的挑戰,也因此無緣

人們可能再也無法在110米跑道上看到那個風馳電掣的紅衣追風少年了吧。我還記得在雅典,那個眼中隱隱有淚水的少年說,誰說我黃種人,無法進入奧運會前8呢?我今天一定要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奧運會冠軍!我還記得頭戴橄欖枝,身披紅色國旗,豐碑一樣的神采。我也記得,你單腳到終點,親吻欄架的悲情終點。無論世人如何非議你,我依然支持你,劉翔。

下面貼一篇轉載的文章.侵權請聯繫我刪除,擅自引用先致歉.作者是孟書子 現年23歲,現在是哥倫比亞大學teacher college (教師學院)心理學系研究生。2009年自北京四中去美國杜克大學念經濟學本科,後自杜克大學轉學到紐約manhattanville college學習心理學,2014年考入哥大發展心理系。

  1月27日上午約10時30分,出生於加州的耶魯大學數學系20歲華裔學生王璐暢,躍過舊金山金門大橋欄杆自殺身亡。海外中國留學生自殺現象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焦點。

  此前的中國留學生自殺事件中,有「MIT才女」之稱的郭衡自殺,曾引起人們廣泛討論。因為她的人生履歷絕對可用優秀和輝煌等詞來形容(參閱正文後面的背景介紹),但仍選擇了不歸路。2012年10月26日,28歲的郭衡在劍橋市的公寓上弔死亡。

  就在郭衡自殺事件之後,好報專欄作者、現年23歲的哥倫比亞大學teacher college心理學系女研究生孟書子(由北京四中考去美國讀本科),就自己留學美國幾年中所經歷的心理失落及自我探尋過程,撰寫了此文,曾在私人朋友圈中分享。現交由好報發布。

  剛剛自殺的耶魯大學數學系20歲華裔學生王璐暢

  聽聞麻省理工學院中國籍高材生郭衡自殺的消息時,我正在公車站無聊的翻著手機。曼哈頓的燈光已經開始照耀在這個全世界最神奇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是紐約最平凡不過的一個夜晚。

  這個令人惋惜的才女在變成所有人唏噓的談資前,是一個多麼令人驕傲的女生。這個蘭州出生的28歲中國女孩2001年移居美國,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後曾經在華爾街工作,2011年進入知名的麻省理工學院Sloan商學院就讀。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她明年就畢業了。她的遺書聲嘶力竭的向活著的人哭訴「除了中文,我覺得我沒有任何優勢」。

  本科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曾和她一樣,想要意氣風發的衝刺華爾街,夢想在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叱吒風雲。麻省理工Sloan商學院的網站,到現在還再執著的給我的郵箱留言做廣告。大二結束的時候,我也曾和她一樣,筋疲力竭,覺得前路灰暗。她說: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面對比自己優秀百倍的同學,她已經再沒有能立足的東西。三四年前的我會再同意不過。可是她錯了,我曾經也錯了。

  也許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但吃掉我們的不是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

  2012年自殺、有「MIT才女」之稱的郭衡

  「寶貝你真聰明」 ——伴隨一生的魔咒

  從小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 「這是個才女,聰明的很。」 如果說聰明二字在我的小學,甚至中學年華是良好的祝願,到了高中畢業直到我出國,它搖身一變,變成了甩都甩不掉的魔咒。當今的發展心理學在談及教育小孩的時候,也非常忌諱這兩個字。全中國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斐然,可是這個目標阻塞了家長們的視野,也給孩子的內心施加了無謂的心理壓力。我的媽媽是一個很智慧的女人,但是她良好的心愿也會達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小的時候,媽媽為了讓我自信一些,她告訴我我是個聰明的孩子。她熱切的眼神20年來從來沒有變過。小時候媽媽藉助釣魚遊戲教我認字,看到我迷戀《還珠格格》就鼓勵我讀清朝歷史。後來我迷上了英國魔幻小說《哈利波特》,她就走遍當時並不發達的本地書店,最後在首都淘來最新版的書。在大陸還沒有譯本的時候,我已經擁有了台灣版的第一本《哈利波特》。我對《哈利波特》的迷戀讓我發現了翻譯中生硬的中文,媽媽鼓勵我去念英文版本。(細細想來,也許那是我出國念書的第一個預示。)

  「聰明」這兩個字在小學的時候讓我自信無比,我堅信我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成功的早教的確讓我在小學的時候遊刃有餘。初中一年級我搬到了大連。第一次期中考試我只考了年級188名。我頓時就哭成了淚人。後面的幾次考試,上了發條的我一口氣衝到了年級19名。幸福隨著我再一次搬家又一次煙消雲散。我考進了北京四中,然後我就又墊底了。好在四中很人性化,從來沒有公開朗讀過我那慘淡的排名,都是發給我一張一張的小紙條。我又開始咬牙奮戰,到了第二年,我又排在了年級前20。

  但是這個故事,其實很悲傷。它並不是對奮鬥的謳歌。

從一開始,我的所有動力都來源於,我很聰明,我應該比別人厲害才對。但是這個邏輯,一定會在強手如雲的世界裡漏洞百出。美國,就是我的第一個滑鐵盧。

  比不過別人就是世界末日?

  如果說在中國萬千高考大軍過獨木橋的時候,我都一直是個站在聰明者隊伍里的幸運兒,那麼來美國念書的最初兩年,我又幸運的倒下了。杜克大學是全美第八名的學校,原始森林環繞著哥特式教堂建築。那本來應該是一個青春女孩的天堂。然而,跟原來書本不一樣的語言,金髮碧眼活力四射的美國同學,和各個國內高中的尖子生,組成了我的煉獄。思想因為語言的不熟練憋在肚子里倒不出來,文化差異大,學不過別人,連玩也玩不過。慢慢的我的心理壓力讓我開始懷疑出國的決定是否真的正確。

  這是我們的教育系統帶給我們的印記。從教育的開端就被注入了競爭的思想,在激烈的一輪輪競爭中,我們對自己的定義也變成了一個數字。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慢慢的失去了定義自己的機會。孩童對於聰明的理解,和對天才的理解差不多。「聰明的人總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解決任何難題,天才是不用付出太多努力的。天才一旦用功便會有超出常人的飛速進步。」

  如果說在當今中國教育的道路上,被排名,被捲入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話,那麼我們家長能做的便是引導孩子,讓孩子具有正確的歸因能力:歸因於事而不是歸因於人。告訴他/她做事要堅持,做人要負責任,告訴他/她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定義他/她。 別人的誇讚和批評,到底是對事還是對人,這差別對於孩子的心理建設極為重要。

  90年代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C. Dweck的研究表明:從小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出強烈的與他人競爭的意識。同時,他們也更容易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接受任何挑戰。原因是孩子們因害怕失敗了,別人會懷疑自己不聰明。選擇不嘗試可以給自己留一條退路。而從小接受「對事不對人」誇獎的孩子,會對自己的進步更感興趣。同時也更容易挑戰自己。這些孩子承受能力更強,情緒也不會輕易受到影響。

  誇孩子聰明,就是在告訴孩子他/她的本人特質。每當孩子做好了一件事,「聰明」這種誇獎讓孩子自動將結果歸因於自己本人的天生特質,而不是他/她對於這一件事的理解,努力程度,和堅持程度,即所謂「對人不對事「。而當我們對孩子說」你真棒,這件事做的真好。」 的時候,孩子理解到的是大人對這件事的讚揚。給孩子貼上「聰明,遲緩」等標籤會讓孩子漸漸的將事情的成敗都歸因於自身先天的特質,而不是他/她後天的努力和一件事本身的特性。當「聰明」的孩子再不能比過別人的時候,孩子的心裡會立刻將結果歸因於自己本身的原因。「比不過別人,我就不再聰明了。如果我不聰明了,那我是誰呢?」

  才女郭衡把失敗的原因都歸因於自己不夠優秀,最終被自己打倒了。而很幸運的,我看到了Dweck教授的演講,遇到了一個欣賞我的心理系教授,還有一個有效溝通的老媽。我從泥潭裡爬了出來。

  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世界

  2012年對於我來說是人生的低谷,也是思維的高地。充滿了挫敗感的學習生涯,混亂不堪的人生規劃,加之浮誇冷漠的社交圈,激發了我的求生本能。我開始思索自己,尋找問題的根源。當時還是經濟專業的我,一口氣選修了兩三門心理課。不好意思去看心理醫生,就只好挽上袖子自己來了。

只有當一個人真正開始尋找自己的時候,她才能夠清楚的看到自己的價值。漸漸的定義自己這件事成為了我的生活主旋律。去掉了所有的光環和附加價值,我是誰?

  不要小看這件事,尋找自己很困難。一個人要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優勢劣勢,了解自己深層次的慾望,了解自己的心結和恐懼才能真的做到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義和目標。那些看起來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可能並不真的了解。可是漫漫高考路剝奪了孩子探索內心的機會。大部分家長也從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了解自己,給很多人造成了一生的迷茫與困惑。因先天性身體殘疾而一直生活在兄弟姐妹陰影下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Adler寫出了《自卑與超越》,出生於混亂家庭具有多重民族血統的發展心理學家Erikson建立了「心理身份」這一學說。一心嚮往通過哲學找到自己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榮格最終創立了哲學意味濃厚的多重人格身份心理學說。很多偉人窮其一生都在定義自己。他們在尋找自己的路上,創造了偉大的作品,而成功只是附加價值。而更多的人因為沒有了解自己隱晦的情感需求,最後鬱鬱而終。比如患有遺棄情節的二戰時期英國首相丘吉爾,比如不理解自己分離性人格障礙的《變形記》作者卡夫卡。不了解自己的人用自己的成就來定義自己,當成就不再有意義,自我也就不復存在了。一個沒有了自我的人,人生迷茫而灰暗。

  尋找自己的這個命題,偉人尚且躲不過,更何況青春年少的孩子們。作為家長,首當其衝的不是教會孩子如何學習,而是引導孩子如何認識自己。

  尋找自己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尤其孩子們上了學,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學習。家長可以做到的,就是不要剝奪孩子思索自我的權利。了解自己,通常在課本里是沒有答案的。抽時間陪孩子坐下來,聽聽他/她是怎麼想自己的,他/她喜歡什麼,又恐懼什麼。 這類對話日積月累會變成一筆寶貴的財富。甚至大學選什麼專業,畢業了做什麼工作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同時,要讓孩子充分的經歷這個世界。很多時候光讀課本是不會了解自己的。鼓勵孩子閱讀,允許孩子多交朋友,甚至鼓勵孩子談一場戀愛,都將給他/她寶貴的了解自己的機會。

  那一年,我每天思考自己的喜惡。我發現自己喜歡自由,不喜歡被規矩綁手綁腳。我發現自己觀察力很強,但是獨立能力很差。我發現自己喜歡深入交流的友誼勝過呼朋引伴的姐妹淘。我發現自己害怕孤單,卻更害怕吵鬧。我發現自己喜歡帥氣但沉默的男生,討厭放棄自我的女生。更深入一些,我發現我愛跟別人比較的弱點最終讓我陷入瓶頸,我發現我脆弱的體質和過重的防範機制使得我根本不適合事務繁重、人脈勝過業務的金融業。我敏銳的感受力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力,促使我選擇了心理學作為自己的專業。也是因為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專業,我開心極了。同時我放棄了無時無刻的橫向比較,開始為自己設立短期目標。看著自己一點一點的進步與超越,我既充實,又幸福。

  你的孩子了解自己嗎?家長們可以問問自己的孩子。她/他最深層的恐懼除了蜘蛛是不是還有失去自我,他/她最擅長的事情是不是除了做數學題還有開導朋友?

  不是結尾的結尾

  多年與母親的交流讓我尋找自己的時間沒有很長。但是郭衡卻遠沒有我幸運。一個人的痛楚和無助達到了什麼程度,求死慾望才會大於求生本能。她曾經釋放出多少隱晦的求助信號,我無從得知。一個智力超群,努力異常的女生,折隕在美國這片本來自由的土地上。我理解她的痛苦,也嘆息她的不幸。

大學畢業之後,我帶著對心理學的熱忱,考入了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的研究生,而這一切,真的是源於那張自我勾勒的人生圖畫。入了秋的紐約,熱鬧也冷清。在每一個不一樣的夜晚,我總是想著,如果我最終沒有定義自己,那我又會是誰呢?

新聞背景

  1月27日上午約10時30分,出生於加州的耶魯大學數學系20歲華裔學生王璐暢(Luchang Wang音譯),躍過舊金山金門大橋欄杆自殺身亡。

  「她的人生目的就是要讓世界變得更好。看到有著如此純潔愛心的人這樣離去讓人悲傷。」王璐暢的好友在臉書上的留言中寫道。王璐暢的同學說她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開朗、親近,「即使面對生活的困難與不公,她都心存感激」。

  2012年10月26日,麻省理工學院28歲的中國女學生郭衡(Heng Nikita Guo,音譯)在劍橋市的公寓上弔死亡。她生前有「MIT才女」之稱。

  郭衡出生在中國蘭州,在深圳長大,2001年移民美國,2006年獲得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電機工程學士學位。畢業後搬到紐約市,她曾在華爾街的投資銀行、私募基金及對沖基金工作過,2011年進入知名的MIT斯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就讀,原本預計在2013年畢業。在讀MBA期間,她還創辦了一家公司,希望能結合西方科技及印度與亞洲的一些傳統醫療方式。

  另據郭衡2011年底放寒假前的英文博客顯示:她的生活忙碌而充實,在短短的幾周內,她先到科羅拉多滑雪、去阿根廷過新年、到南極旅遊、回中國大陸過春節,然後又到新墨西哥州旅遊及參加猶他州MIT校友活動。

  在同學的心目中,郭衡是一個特別活潑的樂天派。「樂觀、堅強、陽光、向上」是同學對她的評價,郭衡還是她們班的班長,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有評論認為,郭衡自殺源於「表面風光實則壓力很大」。


推薦一本書

自行淘寶

我的公眾號:恆變的解憂雜貨鋪

http://weixin.qq.com/r/nTnA2AjEHVVirUy792yP (二維碼自動識別)


直奔主題,原因如下:
第一點:
這一點是我的親身體會。很多時候別人的期待會給自己帶來壓力,請別簡單理解這句話,我會給出一個不同的視角。是的,以前我是「別人家的小孩」。初中時期一直在班裡算是第一,高中時期被老師特許可以不寫數學作業作為對我的信任。不過我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可能不一定每個人都有,也可能是由於我家庭父母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緣故。家長都會誇你學習好,而且他們有一種刻板印象就是你除了學習啥都不會,啥都不懂!再加上我話不多(悶騷一點),所以周圍的大人會有這種評價:「你看人家也不會說,也不機靈但是就是努力,就是學習好!」得了,這無形中相當於給自己貼了一個「不機靈」「不會說話」的標籤。而且在一些家長看來,他們只看到了學習好的一面,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優點,並且這種看法也會無形中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知,孩子會刻意的改變自己以符合家長的這種認知。時間久了,放佛你就成了「雙面人」。在學校裡面神經病,在家裡就是低調男。
這樣時間久了,有時候就會懷疑自己:難道自己真的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顯然不是這樣的,不過為了迎合親戚和大人們的觀點,你有時候甚至不得不偽裝成這樣。而這種行為又會加重 這種認知。時間久了甚至會形成一種「自圓其說的證明」。會真的有一種自卑。我也是經過一段時間才認識到這一點,才慢慢的抵制他們的看法。

第二點:
有時候他們會有一種落差,如果在學校學習拔尖(很多別人家小孩其實都是學習好)。如果在別的方面沒有太突出,太優秀,這種落差就會很明顯。而且很多人比如學問做的好,但是在工作中難以處理好同事和上司的關係,這樣也容易造成自卑。別人家的小孩很多都不用太刻意處理和權威的關係,因為這些人往往被家長看中。所以很多時候不能應對「當自己平庸的時候,當自己不能夠靠學習來吸引注意力的時候,該如何讓上司賞識自己」?的問題。相反,那些學習差的孩子,有時候經常回處理跟權威的摩擦,他們反而非常會處理這種摩擦,而且他們知道如何在能力不強的時候跟權威搞好關係。

第三點:
我覺得第三點是為了解決題主的問題。就是受到所謂政治正確的影響。其實很多優秀的小孩有一些天賦,這些天賦在他們付出同等努力的條件下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學習上就是我們認為的聰明人,或者學神。但是由於受到政治正確的影響,在這個社會機械的努力很多時候被拔高到一個很高尚的地位。彷彿你不努力取得成功就是不對的,就會忐忑不安,其實你就是聰明,我覺得是這樣。你不必自責。羨慕你還來不及呢

當然,這裡不是說所有的」別人家的小孩「都會這樣,而是有一部分會存在這個問題。很多優秀的小孩會一直優秀下去,很多優秀的小孩會在各方面都優秀,有一些會蛻變的更好。


聰明是難以帶來自信的。只有持之以恆的努力,才是自信的真正來源。


其實小女子也有題主的感覺。

============背景闡述============

小女子長得不算美麗, 但顏值也不至於太低。學習成績位列中上,雖然從沒拿過第一。
嘴巴上出名調皮搗蛋,行為上也算循規蹈矩。老師不討厭我,親戚不比劃我,父母不打壓我。
父母們行為上是很愛我的,對我應該也算認同,但那一輩的人,都是很吝嗇愛和讚美的表達,
所以從小沒怎麼收穫過父母的讚美,老師和親戚的讚美倒也會有。

從小唯一目標是考上理想大學,結果順利考上,之後杯具開始出現了
——因為第一個目標達到了,第二個目標還沒找到。從小都是使用父母的GPS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應該靠自己的GPS來導航。

============問題探索============

一個人如果自信心不夠,除了從小受的批評多,壓制多,讚美少,認同少之外,
我覺得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價值感和存在感,找不到根,一直在半空飄
——我目前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沒有根,任你在天上怎麼飛,心裡都是不踏實的,不接地氣的。

============解決建議============

如果真的有緣,題主發現是和我一樣,因為沒根,沒有價值感而導致沒有自信的話,
或許可以參考我的解決辦法:找到根,然後紮根,發芽。
根=夢想=目標=賺錢=興趣=愛好

找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如果有夢想就最好,沒有的話人生目標也行。
如果都沒有,那就去想想賺錢吧。
如果覺得講錢一身銅臭不夠清高,那興趣愛好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你喜歡的事情,
然後一步一腳印地好好經營,好好實現。

在這個過程中,會慢慢變得接地氣,慢慢發現自己的價值所在。
縱然偶爾會反覆,偶爾還是會懷疑自己的能力,但是懷疑的頻率會逐漸變小的~


· 01 ·

「為什麼我再優秀,卻還是不自信?」

優不優秀,和自不自卑是兩回事

生活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存在這樣的困惑,從各方面看,我似乎已經做的不錯了,似乎很優秀了,為什麼我還是不那麼自信,甚至隱隱能感覺到內心的自卑。

比如,就讀於國內top2的院校,顏值也不錯,但是我就是不自信。

比如年薪收入已超過絕大部分同齡人,有房有車,但是我還是不夠放鬆和自信。

比如其實我工作做得很好,經常獲得各種獎勵和肯定,領導也很認可,但是我經常內心還是緊張不安,總是覺得自己其實不夠好。

……

以上類似的問題其實可以歸納為:

「明明我已經有條件自我感覺良好了,為什麼我還會自我感覺這麼不夠良好。」

這感覺就像你外在已經逆襲成一個霸道總裁了,可是你自己隱隱知道,你內心還是一個原來的屌絲狀態。

為了擺脫這種屌絲心態,你其實又用了很多補償性的外在顯示,但是這種補償性的外在顯示越多,你越覺得有一種虛張聲勢的虛弱感。

最後簡直有一種甚是可憐,甚至老淚縱橫的自我憐惜:

「為什麼我就是自我感覺不夠良好?啊!我已經完全有條件自我感覺良好了,但是我卻享受不到自信滿滿的人生。」

「我已經很優秀了,我的內心卻依然很累,甚至更加疲憊。」

很多人之所以會有上面這種人的困惑,是因為他們誤解了一件事情:

你外在優秀不優秀和你內心自卑不自卑其實是兩件事情。

甚至在很多人那裡,他的外在優秀正是對內心自卑的一個補償。就好像自己有一個短板在那裡,所以就拚命發展自己的長板,試圖通過這樣來改善自己不好的感受,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 02 ·

你內心有個強大的錯誤假設:

「只有各方面優秀的人,才有資格自信。」

對那些現實中不夠優秀但卻自信的人,有自卑情結的人可能會有過這種憤怒:

「為什麼他都那麼爛了,那麼差了,還自我感覺那麼良好?」

當我們感覺到這種憤怒的時候,如果對自己足夠忠誠,你會發現自己除了鄙視,一定還會有一種隱隱的不易覺察的羨慕和嫉妒,即那個人為什麼他可以那麼自信,而我明明比他好太多,卻無法這麼心安理得,自我感覺良好。

問題的原因恰恰就出在那個憤怒之處:

即那個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他的自我感覺良好是不太受外在條件限制的,它更多的是一種瀰漫性的個體狀態,外在的條件好不好,他的成就的多寡,很難威脅到他內心的核心自我。

所以就發生了你所看到的「為什麼他都這麼爛了,這麼差了,他還依然很自信,很自我感覺良好」的不正常、不合理現象。

而你之所以認為這是一種不正常、不合理的現象,是因為你內心有這個強大的假設:

「人只有表現良好,取得成就,各方面優秀,沒有問題,才有資格自我良好,才有資格自信,不然,你憑什麼啊!」

是的,不然你憑什麼自我感覺良好啊,如果你不夠優秀,成就不突出,你應該自我攻擊、自我不滿、自我痛恨、自我批評、自我羞辱、自我懲罰才行啊……

· 03 ·

真正決定你自信的

是你的核心自我

當一個人把自我良好的感覺條件化了的時候,他就永遠無法做到真正的自信。

因為自信的本質在於自我接納,是在自我接納的基礎上建立的「我能行」的信念和感覺。

自卑的人之所以自卑,就是因為他們內心無法做到完全接納自己。

因為這種不能自我接納,會導致他們認為自信是需要條件的,這些條件可能會表現為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或在某些方面一定要超過自己的同齡人,他們不允許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行……

自信的人很少對自己的核心自我存在自我懷疑,但自卑的人對這個核心自我往往充滿自我懷疑,在自信的人的自我認知里,他們的核心自我是很好的,被認可的,沒有問題的。

但在自卑的人的心裡,他們的核心自我往往是很糟糕的,不夠好的,差的,所以他們需要通過外在的成就和優秀去擺脫這種不良的核心自我體驗。

而且他們認為,自己只要優秀了,這個核心自我就會脫胎換骨。

其實並不是這樣。

一個人穩定良好的核心自我和糟糕不良的核心自我信念主要是由早年的經歷造成的。

在孩子與養育者的互動中,如果孩子被持續性地灌輸必須達到什麼條件或者標準,家長才會認為他們好,給他們一個認可或讚賞,而平時對孩子的要求更多地側重不滿意、糟糕的方面,並對這些方面充滿指責批評,那麼孩子就很難形成一個良好的核心自我形象。

或許家長的目的本來是希望孩子上進、努力,不鬆懈不倦怠,勇攀高峰,讓孩子進步永無止境,所以採用了這樣的方法。

但是在表達上,家長如果沒有強調過對孩子的整體接納,孩子就會認為他本來的自己是不夠好的,他需要拿到一個個的獎勵,達到一個個的標準,才能改變這種不夠好的狀態,那麼他就會持續的做下去。

他會對自己不夠好和不夠優秀充滿防禦,害怕自己再重新回到不夠好、不夠優秀的境地,所以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有自卑情結的人取得一定成就後,在短時間內他會表現出一定的自信,有時甚至是無與倫比的自信,但是這個「自信」的時間不能持久。

過一段時間後他會又返回到自卑的狀態里,或者他需要持續的用保持成就來維持自信,這樣他就會很累。

很累的根源就在於,對於不優秀或者沒有成就的防禦,也就是對於自己不夠優秀、缺乏成就的自己的不接納,儘管這個不夠優秀、缺乏成就的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不存在,但是對它的擔心是依然在的。

只要這個擔心在,一個人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去抗拒這個擔心。

那麼,他就不會真自信。

一個對自己不夠優秀、成就感存在防禦的人,他怎麼可能是真自信呢,防禦就說明他對自己充滿懷疑,即便他外在的條件改變了,但他內心那種糟糕的核心自我假設並沒有隨之改變。

· 04 ·

接納自我是走出自卑的關鍵

第一步:接受自己是凡人

走出自卑最重要的是內心做到接納真實的自我。

這句話聽上去很容易,似乎也是老生常談,但實際做到卻並不容易。

要做到接納真實的自我,首先要做到直面自我。

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直面自我,因為直面自我需要一定的心理能量。

在成長中的各個階段,我們採用了各種防禦機制來避免自己受到創傷,這叫做自我保護,所以當一個人要直面自我時,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安全感有了較大提升外,他是很難做到直面自我的。

條件不足時的直面自我,甚至可能會讓一人徹底崩潰。

一個人可以依靠締結一段結實可靠的關係,慢慢的去建立這種安全的關係,在安全感充滿的情況下,才有力量去直面這個自己。

而自卑的人一般很難直面自我,因為他們早年締結的跟養育者的關係充滿條件,不夠安全,養育者沒有給他們提供安全的環境,他們提供的更多的是一個苛責的、有壓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沒有直面自我的機會,更多的是緊張和壓力,以及如何擺脫這種狀態的努力。

能夠直面自我的人,幼年時的父母一般能作為一個清晰穩定的鏡像存在。這樣就能夠給孩子提供足夠穩定和一致性的回應,孩子對自己的缺點和優點的認識是比較客觀的,如果父母此時能夠全面接納這些優缺點,並不對其進行排斥,那麼孩子也就自然而然的能直面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優缺點。

但是如果早年在親子關係上存在不足,個體更多的體驗到的是外界反饋來的糟糕的自己,為了避免這種體驗,出於本能,一個人就會逃避不再去直面自己,但是為掩飾這種逃避的努力卻會一直保持下去。

是的,很多人做很多的努力,干很多的事情,取得很多的成就,本質上就是為了不直面自己,因為在他核心的自我認識里:這個自己是很糟糕的,不能接受的,醜陋的、痛苦的,可怕的。

要糾正這個認識,首先就需要在一段安全的關係里,再去重新體驗一下這個真實的自己,看看還有那麼糟糕嗎?然後重塑之前的自我認知以及建立對自我認知的客觀評價。

在你的生活狀態里找不到這種安全關係時,建議去找諮詢師。

做到接納真實自我的第二個重要的點在於要走出自戀和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詞,雖然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一個人有完美主義傾向似乎更多的是指這個人存在自我要求過高,苛責自己的現象,但在很多情況下,完美主義還可能是由於這個人的過於自戀導致的。

當一個人用不正常的、完全高於人類的標準要求自己時,其實隱含了一個信念,就是這個人他不能讓自己甘於做一個凡人,普通人,他得超凡脫俗,做到別人都做不到的,他不能接受人類的普遍對自己的標準,他必須要做到比這個更好,所以神的標準才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接納自己是一個凡人的過程,是普通人類中的一員的過程。

你也有普通人一樣的煩惱和優缺點,人類的局限和弱點一樣不差,接納這一點,也是一個擺脫不切實際的全能自戀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接納自己是個凡人並不意味著認為自己可能會有非常庸碌的毫無作為的一生。

這是兩回事。甚至前者是後者的基礎,也就是說一個人在更好的接納了自己,對自己的優缺點心知肚明後,在這個現實的基礎上再去努力,會更容易做出成就,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但很多人之所以不敢降低自己對自己的自戀要求和完美主義,是因為這些標準可以幫助他們維持他們想超凡脫俗、不泯然眾人的自我理想和期待。

但遺憾的是,基於這種要求來苛責自己對於成功往往是於事無補的,甚至不僅於事無補,還會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用於內心的自我建設,最終導致在現實的成功這件事上裹足不前。

通過彌補內心的自卑獲取的成功,有,但是會很累,付出的代價也會很大,而且容易不可持續,也就是俗話說的「這個人輸不起」。

而真正的成功和優秀,他的內在成長一定是和他的外在表現同步的,甚至內在成長超越外在表現,這樣的前進會讓人覺得更加遊刃有餘,即便這個人暫時失敗了,你會知道,他還能站起來,因為他有這個實力。

他這人「輸的起」。

接納自己意味著對自己的全面洞察,一個人對自己了解的越深,也就會對別人理解的越深,對人性的很多規律就知道的越多,也就不會再拘泥於自卑不自卑,因為沒有任何自卑的需要。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卑是因為你不了解這個世界,更不了解你自己。

你還在解決你和一個幻想世界和幻想中的自己的關係。

那麼你必然在面對這個真實的世界時,存在障礙。

· 05 ·

你不是自卑,

而是思維懶惰!

最後一點,優秀的人要改變自己內心的自卑,是在上述的基礎上更新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

自卑的人大多意識不到他們一直在使用一套不易覺察的僵化的標準來評價自己,而不管他們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和成績,都無法把這種外在的優秀內化到自己的那套評價標準里。

這些不易覺察的僵化的標準可能表現為:

(1)經常拿自己的不足跟別人的優勢比較。

我個子矮,所以我專門跟個子高的人比較,那麼不論怎麼比較,都會慘敗。

這種情況太多了,見過了太多的人因為自己有一點點的瑕疵,就長年累月的對此耿耿於懷,比如僅僅因為臉上有個斑,有的姑娘常年不敢見人,在長達20多年的人生里被一個斑點折磨;

現實的實際情況是,即便生活中充滿比較,其實我們在做比較的時候,我們也很少把單一的條件在兩個人之間進行比較,一般都是綜合比較,即你雖然個子矮,但你幽默啊,會講話啊,所以綜合情況,並不一定在討人喜歡上並不會弱於那個比你高的大長腿。

同理,雖然你臉上有塊斑,但是你皮膚好啊,你智商高啊。

生活的真理在於要利用好你手裡已有的資源,去打好人生這場牌局。如果眼睛和內心只盯著自己的不足和沒有的東西,往往在錯失了星星之後,會繼續失去月亮。

有些所謂的明明有一手好牌卻白白浪費的人生的人,大多犯了這個錯誤----即盯住自己的缺點不放,在那裡糾結苦惱,直到錯過整個世界。

(2)只關注自己不夠好的地方,完全忽視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所以整天自虐。

寫出這條來,也許你會覺得竟然還有這麼傻的人??

是的,因為人性使然,不僅有這種人,而且這種人還挺多的。

如果一個人不停下來好好審視自己內心的某些不易覺察的標準,那麼他就會慣性的被這套標準控制,持續的使用這些不合理的標準去評價自己。

所以學會反思很重要。

當取得成績的時候,要停下來,把新發現的自己的優點梳理一下,納入到自己的評價體系里,並對這個評價體系重新梳理一遍。常做常新,為什麼古人說一日三省,就是要充分認識自己,覺察自己,擺脫不合理信念的束縛,從而擺脫妄想煩惱之地。

同理的情況,當取得挫敗的時候,更要停下來,把自己暴露的缺點也梳理一下。要吸取的教訓也就會同時變的清晰,而避免了把失敗泛泛歸納於自己不夠好這個原因。

由此來說,如果一個人自卑,也是思維懶惰的一種表現。

所謂的思維懶惰,主要是缺乏把自己當作一個對象去研究分析的思維,就像做項目不經常進行方法論的總結,任由每個項目帶著自己跑,勢必被項目玩死。

他雖然在取得成就,但並沒有更新內部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認識,所以很可能,他的這個成就和優秀就不能持續。

生命是個道場,修身和修鍊是一個持續一生的過程,只關注外在的成就,而不去覺察自己內心、反思自己的內心,就會陷入迷茫。

因此「所謂的外在優秀,內在自卑」更多的是在按照原生家庭的信念活著,在繼續使用著那個早年被父母或養育者灌輸的信念。

從現在開始,請停止用舊的思維思考你的人生。

是時候了,擺脫早年的慣性思維,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這是你走向真正的成熟和自信的第一步。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作者並註明出處和作者介紹。

喜歡請轉發至朋友圈。

本文作者:達芙妮,心理學碩士,心理諮詢師,婚戀諮詢師,《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周刊》、壹心理等多家媒體及心理諮詢機構專欄作家,豆瓣熱門專欄《與人相處那些事》作者。青年詩人及小說家。

更多文章,掃碼關注「工業時代的月亮」。


衡量標準不同。


你是鄰居們望塵莫及的標準,但你自己的標準還在遠方召喚你。你的唾手可得是很多人的全力以赴,而你的全力以赴是另外一些人的唾手可得。

有知友曾表達過這樣的意思:「我們和李開復都在知乎這個平台上,我們在他的答案下回複評論,以為就是和他進行了一場對話,其實,他根本看不見我們。」李開復們有他們自己的煩惱,而這些煩惱在我們很多人眼裡,當然是不可思議。

所以,主無需糾結於別人的評價,因為你們眼中的風景截然不同。題主能保持這樣的謙卑之心恰恰是難得的,很多人已經在追捧之中迷失了自己。你要做的只是輕裝上陣,向著自己的那個目標,埋頭前進。


推薦閱讀:

左眼失明,加上兔唇,相貌不帥,家庭條件不好,我一直很自卑怎麼辦?

TAG:心理 | 心理諮詢 | 自卑 | 個人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