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時期,金日成領導的朝鮮軍隊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朝鮮金家一直在朝鮮搞個人崇拜,宣傳朝鮮戰爭主要是他們打贏的,志願軍的貢獻很少提及,請問事實上朝鮮軍隊到底在戰爭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整個戰爭他們是作為怎樣的一種存在?

最好能具體到志願軍入朝後的每次戰役,朝鮮軍隊在具體戰役中的表現及戰場指揮權。感謝回答!

感謝公民的回答,非常詳細具體。看到評論里有不同觀點,似乎認為朝鮮軍隊發揮了主要作用,仗主要是他們打贏的,希望有類似觀點的人也可以用具體事例詳細闡述,謝謝!!

搜索了下公民轉載的文章,發現在鐵血里 簡析朝鮮戰爭中的朝鮮人民軍

-
陸軍論壇 最後還有幾段描述如下:

李紅光支隊雖然後來改編為獨立師,但其戰鬥力卻比一般的野戰師要稍強一些。朝鮮戰爭初期的第7師團全部是由東野10縱中的朝鮮族官兵組成,可以視為10縱的濃縮版。這個師團在戰爭初期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改編為12師團後有所起色,榮獲「安東師」的榮譽稱號。在其後的一系列戰鬥中,尤其是在1951年夏季防禦戰中,12師團在「血染嶺」爭奪戰中英勇頑強,表現和近衛第6師團不相上下。相比之下,第3、4師團雖然在戰前被朝軍統帥部認為是精銳,但在其後的一系列戰鬥中,戰鬥力及戰果並不突出。

東野10縱在12個野戰縱隊中,資歷足夠老(前身是359旅),但暮氣沉沉,進步甚慢,遠不及一些新部隊,甚至一度有被降格為獨立師的危險。梁興初接手10縱後,10縱戰鬥力有所提高,黑山阻擊戰打了個翻身仗,為全殲廖耀湘兵團貢獻甚大。但綜合其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和戰績,在4野各縱隊中僅能排在三流水平。


[ 轉自鐵血社區 軍事-中國軍事 ]

因此可以認為,朝鮮人民軍開戰之初最強的師團戰鬥力略高於東野10縱,達到了東野野戰縱隊的二流水平。


眾所周知,解放軍各野戰部隊中,四野和三野戰鬥力均為一流水準,2野和華北野戰軍為二流水準,受各方面因素制約,1野戰鬥力水平在解放軍中只能排在3流檔次。在每個野戰軍中各縱隊戰鬥力仍有一、二、三流之分。基本上可以這麼認為:二流野戰軍中的一流縱隊相當於一流野戰軍中的二流縱隊;二流野戰軍中的二流縱隊相當於一流野戰軍中的三流縱隊,以此類推。


所以我認為朝鮮人民軍最強悍的師團戰鬥力相當於四野野戰部隊的二流水準,在整個解放軍中屬於中上水平,但與頂尖水平差距明顯。作為一個整體,戰爭初期的朝鮮人民軍戰鬥力比二野和華北野戰軍稍強,但與四野和三野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本來對於這個問題,我只想說

不是人民軍太弱,而是聯軍太強

但是根據題主的要求,我把我以前看過的一篇網文分享給題主,應該足以對這個問題進行詳盡的回答了吧
以下來源於網文《簡析朝鮮戰爭中的朝鮮人民軍 》

要評價一支部隊的戰鬥力得從編製,裝備,人員素質,指揮能力,部隊作風、保障體系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衡量。下面就部隊基本情況、裝備、訓練、兵員素質、指揮人員素質、實戰表現等幾個方面簡略談談,權當拋磚引玉。
一、部隊基本情況
朝鮮人民軍從建軍的第一天起就深受蘇軍、日軍以及解放軍的影響,可以說是三者的混和體。
眾所周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朝鮮人民軍的創建都離不開蘇聯的大力扶持。朝鮮人民軍的編製、裝備、訓練及戰術基本上都是蘇聯模式,條令是翻譯的蘇軍條令,並特別重視政治教育。
在軍隊體制上,朝鮮人民軍實行的是一長制,各級編有政治副長。朝鮮人民軍為政治副職取了一個頗有朝鮮特色的名稱-----文化副長。營以上軍官每人都配小車和女秘書,這一點讓志願軍官兵尤其看不慣。
由於朝鮮曾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五十年之久,許多朝鮮人曾經在日軍中服過役。不少人是在中國戰場上反正,加入朝鮮義勇隊,返朝後這些人成了最初建軍時的骨幹來源之一。因此朝鮮人民軍受日軍的影響也頗大。比如說,雖然編製體制是蘇式的,但各級編製的稱謂是卻是軍團、師團、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這是典型的日式稱謂。
受日軍影響最深的是,朝軍部隊延續了日軍等級森嚴,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作風,軍中打罵體罰現象相當嚴重。從一些志願軍將士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我軍無軍銜標誌,不易識別職務高低,在中朝兩軍交往時,朝軍的校官、尉官們往往表現得神氣頤指。在運動戰時期中朝兩軍混居一地時,甚至有人民軍營連級軍官傲慢地命令我軍高級將領為其打洗臉水的事情發生。在獲知眼前衣著樸實,被其視為勤務兵的人居然是志願軍高級將領後,這些朝軍中下級軍官頓時嚇得手足無措。相比中下級軍官,朝鮮師團以上的高級軍官們則對志願軍非常尊敬,這不僅僅是因為這些高級軍官中有許多人原來就是八路軍、東北抗聯、解放軍中的中下級指揮員,對我軍的了解較多,在與我們共同浴血奮戰中結成了深厚的戰鬥情誼,還因為朝軍高級軍官們的政治水平比中下級軍官強得太多。
這種等級森嚴,沒有軍事民主,強調下級絕對服從上級的作風雖然限制了下級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但在作戰經驗並不算太豐富,戰鬥骨幹比例偏少,戰鬥經驗不足,各級軍官實際指揮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還是能起到堅決貫徹上級意志的作用。具體表現在朝鮮人民軍在作戰時往往異常勇猛,死戰不退,在士氣高漲,指揮員意志堅決時往往表現得很頑強,但戰術相對刻板。但一旦攻擊受挫,或者軍官喪失了自上而下的控制,或者指揮員自身戰鬥意志不足的情況下,部隊往往士氣低落得特別明顯,戰鬥力一落千丈,前後判若兩人,甚至部隊整體崩潰瓦解。這種現象在一些缺乏八路軍或者四野歸國官兵做骨幹的部隊里表現得尤為明顯。
解放軍對朝鮮人民軍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一些從中國歸國的高級將領和成建制返朝的部隊中。從中國返朝鮮的官兵總數幾乎佔到了開戰時人民軍總數的三分之一,因此解放軍的一些機動靈活的戰術、部隊建設的一些經驗也帶到了朝軍中。
與許多人想像的相反,解放軍對朝鮮人民軍的影響不僅遠不及蘇軍,甚至還不及日軍。這是因為朝鮮人民軍是由蘇聯顧問一手組建並訓練的,從一開始就將全盤蘇化作為建軍方向。解放軍的那套克敵制勝的法寶,比如機動靈活;軍事民主;不以奪取土地為目標,而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以戰養戰;官兵平等;訴苦運動;群眾工作;優待俘虜,瓦解敵軍等通通被被蘇聯顧問及朝軍中蘇聯歸國軍官視為"不正規"和"游擊習氣"而擯棄。取而代之的是蘇聯那套正規而刻板的單純軍事路線。在這一點上,以金雄為首的從中國返朝的軍官們對此有不同看法,曾試圖進行一些制抵、矯正和揉合,但由於朝鮮國內、軍內整體政治風向的原因,實際上收效甚微。
開戰之初,真正被朝軍統帥部視為精銳的是全盤蘇化,幾乎未受解放軍影響的第3、第4師團。

2、裝備
作為日本長期苦心經營的戰爭基地,日本戰敗投降時在朝鮮境內留下了許多裝備物資。但朝鮮人民軍從一開始起走的就是全蘇械化的道路。日軍留下的裝備物資大部分支援給了東北民主聯軍,少數留用的也只是交給各保安隊、警備隊、訓練所作為訓練使用。
朝軍中的蘇式裝備都是二戰時期蘇軍使用的成熟產品,或者說就是戰後蘇軍換裝汰換下來的裝備。朝鮮境內集中了朝鮮半島絕大部分工礦企業,能保證部分輕武器彈藥及火工品的供給,也能自制部分輕武器(比如仿製PPSH41的49式衝鋒槍),但重武器全都依賴從蘇聯進口。
作為開戰時朝鮮人民軍進攻的主要拳頭,105裝甲旅和獨立坦克團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兩支裝甲部隊裝備的是T-34/85型,在當時仍是蘇軍的一線裝備。
同時期的我人民解放軍仍是雜械,給部隊後勤供應上帶來相當大的麻煩。相比較而言,朝軍的全蘇械化在後勤保障上比我軍的萬國牌雜械要優越得多。但根據後期志願軍的使用經驗,蘇式槍械並不比我們的雜械好用,例如托卡列夫TT33手槍不如毛瑟駁殼槍,DP28輕機槍不如捷克式,PPSH41不如美製M3黃油槍,莫辛納干步槍不如中正式和美製M1903步槍,郭留諾夫重機槍的輪式槍架不適應朝鮮山地。
蘇式裝備對朝鮮人民軍戰鬥力的提升主要表現在火炮的數量和質量上。人民軍一個師團擁有122毫米榴彈炮12門,76毫米加農炮36門,SU76自行火炮12門,120迫擊炮18門,82迫擊炮81門,60迫擊炮108門,45毫米反坦克炮42門。這種裝備水平不僅強於李偽軍,而且也遠遠強於同期解放軍中裝備最好的部隊。但是由於朝鮮工業配套能力不足,絕大部分炮彈只能依賴從蘇聯進口。一旦補充量趕不上消耗量,朝軍的戰鬥力就大打折扣。最極端的情況發生在仁川--漢城防禦戰期間,朝軍坦克部隊因為極缺高爆榴彈,所以只能使用穿甲彈對付美韓軍的有生力量,其作戰效果可想而知。
令人費解的是,朝鮮人民軍在裝備供應上不但極度崇尚蘇械,而且在具體做法上也非常刻板。這不僅表現在志願軍入朝初期,急盼我們出手援救的人民軍官兵看到志願軍裝備的雜械時,失望,不屑,鄙夷之情溢於言表。而且在戰爭初期大田戰役後,人民軍損失巨大,武器彈藥裝備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仍然刻板地從蘇聯緊急進口裝備,頂著美機的轟炸歷經千辛萬苦地輸送到前線,途中損失大半。在洛東江戰役和釜山戰役中,能運到前線的物資平均每個師團每天僅15噸左右,鑒於當時一線人民軍的滿員率僅在一半左右,也就是說每人每天的物資供應量充其量僅3公斤左右。蘇械裝備中自動火器多,彈藥消耗量大,如此之少的供應量自然嚴重削弱了前線人民軍的戰鬥力。許多火炮就是因為缺乏炮彈而不得不拉回後方休整,從而使前線部隊火力銳減。
與此同時,朝鮮人民軍對於在漢城、水原、大田這三次戰役中繳獲的大批美式裝備物資卻利用率極低,大批完好的美式裝備被棄之一邊無人問津。仁川登陸後的9月17日夜間,美陸戰1師掃蕩了富平市。這裡是戰前駐韓美軍作為補給基地而建設的城市,在倉庫里原封不動地堆放著戰前美軍留下的各種炮彈和機槍子彈等約2000噸。美軍為意外地得到這批物資而大喜過望。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從7月初到9月中旬,朝鮮人民軍佔領富平市達兩個半月之久,期間儘管前線極缺作戰物資,卻始終沒有充分利用繳獲的舉動,最後原封不動地悉數奉還敵人。我軍那套以戰養戰,利用繳獲補充自己的作風在人民軍中並未得到傳承。

3、訓練
戰爭爆發前朝鮮人民軍的訓練是很嚴格很刻苦的。這對於將一支新編成的,三分之二的人無實際戰鬥經驗的軍隊在短期內迅速形成一定作戰能力有極大的幫助。但是,訓練教範全部是照般蘇軍的,不走樣地學。由於軍隊的傳統、作戰環境、作戰式樣以及保障能力的不同,適用於蘇軍的教範未必就適用於朝軍。
舉一個例子,吳瑞林將軍在《抗美援朝中的第42軍》一書中有如下記載:我志願軍剛進入朝鮮時,42軍在東線派125師副師長茹夫一帶兩個營深入敵後尋找人民軍殘部。找到朝軍12師團兩個建制不完整的大隊(營),組成了中朝聯合游擊支隊。該支隊在敵後試圖利用暗夜殲滅或驅逐偽8師警戒部隊,但萬萬沒想到,12師團受到蘇軍訓練的影響,突擊隊在夜間衝擊時也高呼"烏拉!",從而暴露目標,遭敵近距離火力殺傷,傷亡慘重,連續兩次攻擊失敗,只能放棄原計劃繞道轉移。
12師團就是由47軍中的朝鮮族戰士編成的,朝鮮戰爭爆發時的番號是第7師團。開戰後不久改稱12師團,並在8月攻勢中榮獲"安東"師的榮譽稱號。該師團指戰員長年在47軍編成內作戰,對解放軍那套戰略戰術應該非常熟悉。該師團回到朝鮮時,距戰爭爆發僅有兩個月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要完成進攻的準備,部隊的換裝和重新整編,那麼進行蘇式整訓的時間不可能太長。戰爭爆發後戰鬥頻繁激烈,更不可能有時間從容整訓。在這種情況下,僅僅相隔半年時間,這支原四野出身的部隊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受蘇軍訓練的影響如此之深,其他部隊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4、兵員素質
從兵員素質上來說,開戰時朝鮮人民軍中具有作戰經驗的約佔三分之一。一部分來自抗聯,一部分來自八路軍,大部分來自四野,極少數來自蘇軍。
抗聯和八路軍戰士富有敵後游擊戰的經驗,這一點在美軍仁川登陸後,洛東江前線朝軍大潰敗時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來自四野的戰士對於運動戰,穿插、迂迴經驗豐富,也打過一些攻堅戰和野戰陣地防禦(例如47軍的黑山阻擊戰,使日後朝軍第7師團的指官兵們受到了極大的鍛煉),這些官兵成為了人民軍的中堅力量。
曾在蘇軍中服役的朝鮮藉官兵人數並不多,主要集中在坦克部隊,這是朝鮮戰爭初期人民軍進攻的中堅力量。作為朝鮮人民軍進攻利矛的第105裝甲旅和獨立坦克團在大田戰役後損失慘重,朝軍將105裝甲旅升格為裝甲師,但僅僅運去少量坦克作為補充,卻將開戰後蘇聯緊急援助的大部分坦克組建第16、17裝甲旅,分別裝備T-34/76型和T-34/85型坦克43輛、40輛。裝備補充相對較易,但技術兵種養成時間較長,且新單位各方面磨合不夠,戰鬥力有限。因此,朝鮮人民軍坦克兵的素質在開戰後有明顯的下降。
總體而言,相對於由偽警察、偽憲兵為骨幹,再加上一些無任何作戰經驗的壯丁拼湊起來的李偽軍來說,戰爭初期的朝鮮人民軍兵員素質應該說相當不錯。戰爭爆發後不久,以各邊境警備隊擴編而來的第7、8、9、10師團由於緊急補充了大量新募人員,訓練不足,戰鬥骨幹不足,軍官素質不足,因此其整體素質與早期編成的七個師團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
在美軍介入後,朝方速戰速決的希望破滅,一線的朝軍各部損失極為慘重。在這種情況下,朝軍統帥部熱衷於將北朝鮮境內動員的人力組建新的師團、旅團。從開戰初期的10個師團、1個坦克旅團和1個獨立坦克團,迅速膨脹到了半年後的28個師團,3個坦克師團以及一些旅團和警備隊。這些新部隊的忠誠度、執行命令的堅決度當然有保障,但由於訓練不足,極度缺乏戰鬥骨幹,其實際戰鬥力非常有限。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前線人民軍各部的補充卻是以在南方徵召的新兵為主,以北方動員兵力補充為輔。南方徵召的新兵僅僅經過三、五天,最長不超過七天的訓練即補入作戰部隊,其戰鬥素質可想而知。由於損失慘重,到大田戰役後,雖然在戰役間隙儘可能整補,但一線各師團的實力平均都在編製數的一半以下。在北方老兵的帶領和監督下,南方新兵尚能一戰。但美軍仁川登陸後,戰場形勢逆轉,釜山前線人民軍大潰敗,這時,各部隊的南方藉新兵大量逃亡,由此形成連鎖反應,更加劇了朝軍前線部隊士氣的崩潰。
志願軍第三次戰役時,在前線的朝鮮人民軍有1、2、5共三個軍團、14個師團的番號,但總人數僅75000人,平均每個師團僅5000人左右,不僅編製的一半,且重武器擁有量極少,戰鬥力孱弱,只能作為輕型步兵在次要方向上搞迂迴滲透。1951年志願軍第五次戰役結束,戰線基本穩定下來,雙方均轉入固守。朝鮮人民軍才在中方的建議下,著手編並番號,將18、19、31、32、36、38、41、42、43共9個師團撤編,並將每個軍團整編為3個師團,精簡下來的軍官和士兵補充到其他編製不全的師團中去,這樣才使每個師團兵員增加到了7000人左右,部隊的凝聚力、戰鬥力也有所增強。與此同時,在大後方及在中國東北朝鮮族聚居區域內徵集新的兵員,不再急於調上前線,而是一邊開展軍政訓練,一邊負責警戒東、西海岸。待訓練到一定程度,才成建制調往東線替換久戰疲憊的部隊擔任陣地防禦任務。

5、指揮人員素質
從指揮人員整體情況來看,朝鮮人民軍的狀況其實並不樂觀。由於擴軍迅速,有經驗的指揮員不足,幹部大多火箭式提拔使用。金日成那一系的原抗聯幹部實際上只指揮過營級規模的部隊打游擊,對於指揮一支十餘萬人,諸兵種合成的現代化軍隊打正規戰是力不從心的。
美日的史料中將開戰時的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姜健中將推崇為人民軍將領中最有能力者,由於姜健中將開戰後不久就陣亡,因此未有充分的證據能證明這一觀點。姜健曾在東北抗聯某部擔任過參謀長,但東北抗聯無論是作戰樣式還是作戰規模都無法與朝鮮戰爭相提並論。抗戰結束後姜健曾短時期內擔任過東北某軍分區負責人,但那裡不是主要作戰地區,姜健負責的也僅僅是一些維持秩序,訓練部隊及剿匪工作,且時間並不長。眾所周知,朝鮮人民軍最初的進攻計劃是在蘇聯顧問團的指導下制訂的,姜健雖貴為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但在其中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呢?1950年8月以後,美韓軍力量明顯增強,前線人民軍損失巨大,久戰疲憊。在南方前線指揮的姜健卻盲目自信樂觀,抱著孤注一擲的賭博心態命令前線人民軍發起一次又一次攻擊。令人費解的是,這種攻擊居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計劃,完全放任各部隊長各行其是,作為總參謀長的姜健對此難辭其咎。
金策大將在抗聯時期一直是政工幹部,並不擅長軍事指揮,但對金日成忠心耿耿。他在1950年7月初接替崔庸健大將擔任前線司令官,很大程度上是金日成認為自己有必要加強對前線軍隊的指導,從而保證自己的每一個指令都能得到貫徹執行。金策自知缺乏指揮大部隊作戰的經驗和能力,因此在戰略上嚴格遵循金日成的指導,在戰術安排上則放權給參謀長姜健以及兩位軍團長。所以他並不是一名合格的前線指揮官。
作為朝鮮人民軍中資歷最老的崔庸健大將,早年投身中國革命,打黃埔軍校時起就開始搞軍事工作,堪稱朝鮮人民軍中的朱德。朝鮮戰爭爆發後不久,因為金日成要加強自己對軍隊的控制,其前線總指揮的位置就被金日成更為信任的金策大將所取代,崔庸健轉任西海岸防禦指揮部司令。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在仁川漢城防禦戰中,崔庸健大將臨危受命,指揮不到2萬人的雜牌部隊(獨立25旅團、獨立78聯隊、第13師團、第9師團87聯隊,17裝甲師一部、漢城警備隊、仁川警備隊)把包括最精銳的美陸戰一師在內的7萬多美韓軍拖了半個月,為掩護南方人民軍部隊的北撤和北方留守部隊的動員爭取到了極其寶貴的時間。漢城失守後不久,崔庸健指揮幾個9月份才新編成的師團(19、27、43師團)在三八線上節節抵抗十餘萬美韓軍的進攻。10月底,美10軍在元山登陸後,崔庸健大將又指揮新建的第4軍團(轄41師團、507旅團、獨立71聯隊)約2萬人,在豐山地區建立防線,一直堅持到志願軍42軍到來。雖然崔庸健位高而權不重,頗受金日成排擠而並不受重用,但他在極端困難下凝聚部隊、組織防禦的能力,在實戰中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武亭那一系的八路軍歸國幹部雖然戰鬥經驗比金日成系多,但也比較有限。以武亭為例,在紅三軍團時期主要指揮炮兵,抗戰之初為八路軍總部炮兵團團長。在抗日前線僅待過很短的一個時期,就奉命返回延安保存炮團骨幹,培訓積累炮兵人才。抗戰一結束就返回朝鮮,所以武亭的作戰經驗主要是紅軍時期積累的小部隊運動戰、小規模炮兵指揮經驗。在十餘年未有戰場實踐的情況下,突然讓他指揮軍團規模的諸兵種合成軍隊跨度太大,實在是勉為其難了。
相比之下,雖然金雄的知名度和資歷遠不及武亭,但他作為新四軍二師的團級軍官,後來作為東北民主聯軍李紅光支隊的首任支隊長,其實戰經驗遠比武亭豐富。因此朝鮮戰爭初期,兩人同時擔任軍團級指揮官時,金雄的表現遠遠強於武亭。志願軍參戰以後,金雄實際上是朝鮮人民軍的前線總指揮,率部參加了第三、四、五次戰役以及後期的陣地防禦戰,指揮上頗多可圈可點之處。正因為如此,當1950年下半年,朝鮮勞動黨對戰爭責任進行檢討時,權衡之下,只是讓武亭為戰爭的失敗承擔責任。而金雄則被任命為中朝聯合司令部朝方副司令,實際上全權負責前線人民軍的戰場指揮之責。因其戰功赫赫,於1953年晉陞大將,並出任民族保衛省副相。
作為朝鮮停戰談判中的明星,從蘇聯歸國的南日大將在鎂光燈下出盡了風頭。但在戰爭中他一開始作為師團參謀長,後調任第一軍團參謀長,並未獨立統兵作戰。因為老資歷的將領們打了敗仗,金日成大力提拔年輕將領,時年30多歲的南日因緣際會,迅速升任總參謀長並榮獲大將軍銜,隨後作為中朝首席談判代表與聯合國軍周旋兩年,出盡風頭。但朝鮮停戰談判實際上一直是李克農和喬冠華在幕後掌舵,南日大將僅僅是負責在前台表演而已。作為一個傳聲筒和提線木偶,這位大將並未有什麼讓人服氣的戰功。
在歷時三年多的朝鮮戰爭中,朝鮮人民軍的第一悍將非原第6師團師團長,後任第5軍團軍團長的方虎山莫屬。與朝軍其他將領不同,方虎山恰恰是其中提拔較慢的。從東野獨4師組建之初起,方虎山就是該師政委,49年4野166師在方虎山率領下返朝,改編為第6師團,方虎山任師團長。相比其他將領,他是平級使用。但也正因為如此,第6師團保持了建制的完整性,內部人事的延續性,各級指戰員相互熟悉,部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保持得非常完整。應該說,戰爭爆發時,朝軍統帥部將第3、第4師團這兩個以蘇聯歸國軍官為主的師團視為其絕對主力,第6師團並不為朝軍統帥部看重,開戰初期第6師團竟被分割使用執行次要任務。然而不久以後,第6師團就在方虎山的帶領下戰功赫赫,不僅獲得了"近衛"稱號,而且被美偽軍稱為"幽靈師"。在粉碎美軍"基恩"作戰中,第6師團以少勝多,創造了人民軍戰史上的奇蹟。美軍仁川登陸後,方虎山率部北撤,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方虎山想方設法遲滯敵軍行動,保存了一批有生力量。隨後,方虎山因其突出表現而被任命為第5軍團軍團長,在第三、四、五次戰役以及51年的夏季防禦戰中,第5軍團均有上佳表現。第三次戰役結束後,中朝兩軍召開聯席會議,互相交流經驗,代表朝鮮人民軍作經驗報告的就是第5軍團軍團長方虎山中將。

6、實戰表現
開戰之初的朝鮮人民軍雖然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從其戰場指揮、部隊表現來看,仍然差強人意。在表現差強人意的情況下還能取得如此勝利,恐怕得歸功於對手的混亂和無能。一旦對手緩過勁來,朝鮮人民軍在初期因為輝煌勝利而掩蓋的一系列問題就開始暴露無遺了。
漢城戰役時,朝鮮人民軍在制訂戰役規劃時並未從最壞處著眼,對美軍迅速介入毫無思想準備。在戰役指揮上立足於在漢江以北消滅李偽軍,指望通過一次戰役解決全部問題。
在戰役安排上,朝軍將開戰時認為最精銳但實際上無實戰經驗的第3、第4師團用於正面強攻,並將大部分坦克部隊用在這一方向。這是一種典型的"頂牛"打法。依靠著T-34坦克的威力以及李偽軍缺乏反坦克武器,這兩個師團粉碎了當面李偽軍的頑強抵抗,5月26日傍晚完全佔領了議政府。此時如果立刻集中兵力突擊,完全能趕在李偽軍增援部隊到達前從行進間佔領漢城,但時任第1軍團司令官的金雄卻認為已經提前完成了戰前計劃,為保持計劃的統一和完整,居然停止攻勢,等待春川方向第2軍團的突破。結果給了李偽軍喘息之機,被初戰勝利沖暈頭腦的第4師團居然在睡夢之中遭到了偽7師的反擊,因而損失慘重。
金光俠少將的第2軍團負責春川方向的突破,擔任主攻的第2師團一味正面硬沖,損失慘重,在加平、春川北部地區和三巨里地區停滯不前。手足無措的金光俠毫無全局觀念,被第2師團一時小挫愁得驚慌失措,緊急召回了正在按照計劃順利進軍的第7師團返回支援第2師團,致使對漢城的戰略包圍未能按時形成。金少俠為自己這一暈招付出了降職的代價。
人民軍第5、第6師團的前身是4野164、166師,作戰經驗豐富,但起初卻並不為朝軍統遇部重視,漢城戰役時都被當成配角使用。第6師團開戰時奉命分兵進攻瓮津半島和延安半島,實際上如果能集中力量粉碎漢城以北的李偽軍重兵集團,這兩個易攻難守的半島唾手可得,無須分散兵力。如確有必要用部分兵力牽制李偽軍,派出邊境警備隊執行這一任務足矣,無需將富有戰鬥經驗的第6師團分割使用。
第5師團則被派到東海岸單獨實施進攻。由於東線山高林密,師團長吳白龍少將擔心遭到伏擊,花了很多時間偵察,加上美海空軍的打擊破壞道路,致使進展緩慢,其對面韓軍有生力量並未受到太大打擊。
雖然朝鮮人民軍裝備精良,準備充分,但由於指揮上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越級提拔的軍官們大多不勝任自己的崗位,所以開戰之初打得實際上並不理想。只是由於李偽軍統帥部混亂所導致了一系列昏招,尤其是提前炸毀漢江橋,使得李偽軍的士氣一落千丈,從而導致整個戰場局勢崩盤,朝鮮人民軍才得以迅速佔領漢城。
雖然漢城戰役取得了勝利,但朝鮮人民軍並未殲滅韓軍多少有生力量。由於自身力量損失較大需要休整,人民軍主力未能及時南下追殲韓軍殘部,給了敵人以喘息機會。試想,如果朝軍統帥部頭腦更清醒一些,對困難估計得更足一些,讓富有運動戰經驗第5、6、7師團配屬105裝甲旅負責春川方向的突破,突破後以一部迂迴漢江以南,主力則快速向釜山挺進,沿途基本不分兵,讓隨軍前進的黨政工作團負責沿途發動群眾,組織基層政權,發展游擊隊。讓第1、2、3、4師團和獨立坦克團負責議政府正面方向,以側後迂迴滲透為主,以正面硬沖為輔,將李偽軍主力吸引到議政府方向,掩護春川方向的戰略突破。邊境警備隊負責延安、瓮津半島及東海岸的牽制行動,第10、13、15師團作為統帥部預備隊,那麼朝鮮戰爭可能就不是現在我們熟知的那樣了。
水原戰役,朝鮮人民軍攻勢很弱,基本上就是一線平推佔領地盤,戰果乏善可陳。
大田戰役中朝鮮人民軍擊敗了美24師,俘獲師長迪安少將。但需要指出的是,作為駐日佔領軍,該師缺員太多,新兵太多,幾年愜意的佔領生活使得該師已經成了少爺兵,鬥志消沉,戰鬥力甚弱。由於被作為救火隊倉促上陣,各方面均準備不足,逐次投入戰場,犯了兵家大忌。該部官兵的戰鬥意志不足,與其配合作戰的李偽軍作戰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美24師。
從前幾次戰役看,朝鮮人民軍主要仍是按蘇聯教範作戰,主要依靠T-34坦克達成突破。主要著眼點在於攻城略地,並不以殲滅敵有生力量為主要作戰目標。這與其後志願軍的戰法截然不同,同時也使得美偽軍在與志願軍交手初期極不適應志願軍的打法。
隨著戰線拉長,美軍的空中優勢及地面反坦克火力的加強,T-34坦克的損失急劇增加,開戰初期T34無往不勝的神話就此破滅。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進攻的刀鋒已經鈍挫,只是由於勝利所帶來的高昂的士氣,使得人民軍仍然保持著旺盛的鬥志。

洛東江戰役和釜山戰役中,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的滿員率降至一半以下,重火器損毀嚴重,彈藥供應量嚴重不足,許多炮兵部隊因為打光了炮彈而不得不回撤休整。此時,對面的美偽軍在人數上實際上已經超過了人民軍的一倍。如果考慮到敵方充足的物資供應,雙方實力相距甚大。
在這樣劣勢的情況下,朝鮮人民軍仍孤注一擲地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勢,壓著美偽軍打,場面上似乎美偽軍方面相當難看,但細細分析,其實人民軍傷亡頗大卻進展有限。有人拿後期志願軍強調在擁有一定比例對敵優勢時才能發動進攻與之相比較,得出朝鮮人民軍戰鬥力強於志願軍的結論,我認為是片面的。
在部隊損失巨大,攻擊力明顯下降的情況下,朝軍統帥部不顧戰場實際情況,片面強調士氣高昂,輕敵僥倖思想極為嚴重。這樣的情緒直接導致當人民軍發起對釜山防禦圈的進攻時,竟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計劃,完全是一次追擊中發起的不預期的進攻。在攻擊一再受挫的情況下,朝鮮人民軍仍然抱著僥倖心理一次又一次發動進攻,這種孤注一擲式的賭徒心態不但不能證明其戰鬥力如何強悍,反而證明了其戰略短視及統帥部對戰場勢態把握能力極為低下。雖然朝鮮人民軍中的蘇聯顧問們就此可能起了一些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在前線了解實際情況姜健、金策、金一、金雄、武亭,以及後方的最高統帥金日成,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金雄派遣方虎山的第6師團進行秘密穿插,本是一著妙棋。政委出身的方虎山雖是朝鮮人民軍中第一悍將,但對戰場勢態的把握仍然差強人意。這次穿插本該象飛奪瀘定橋那樣,打爛一切罈罈罐罐,輕裝疾進,不為小利所誘,不為小敵所阻,不顧一切迅速穿插到位,但方虎山在穿插途中過於擔心美偽軍從海上切斷自己的後路,轉而分兵去佔領港口,不僅喪失了寶貴的時間,而且導致本該是一場載入教科書的經典穿插行動被對手警覺。戰機永遠失去,朝鮮人民軍最後的勝算也破滅了。
美偽軍被數量少自己一半的人民軍壓縮在釜山包圍圈K,這並不能證明人民軍的強悍。一方面美軍歷來強調利用自己強大的工業基礎和雄厚的經濟實力作戰,強調用火海殺傷對方,儘力減少自身的傷亡。遠離補給基地,後勤補給線被敵方的空中優勢撕裂得支離破碎的朝鮮人民軍脫離陣地,向美偽軍堅固防禦陣地發起攻擊,自好給美軍發揮自身火力,在野戰中大量殺傷朝鮮人民軍有生力量的機會,同時能極大地減少自身傷亡。另一方面,自七月初起,美軍高層就在策劃在朝軍側後登陸,此時釜山前線的美偽軍並不是被劣勢的朝鮮人民軍壓著打而毫無反擊能力,而是在故意扮演著鐵砧的角色,將朝鮮人民軍主力牢牢吸引在自己當面,為其後的鉻鐵行動一舉逆轉戰局創造條件。
仁川登陸後,麥克阿瑟犯了一個戰略錯誤,他沒有指揮美陸戰1師登陸後立即南下抄南線朝鮮人民軍後路,而是醉心於奪取漢城,醉心於在全世界媒體的鏡頭前突出自己作為"大韓民國的拯救者"的"偉大功績"。早在太平洋戰爭時期,麥克阿瑟這種"政客中的軍人"、"軍人中的政客"的作秀作風就已經顯露無遺了。
麥克阿瑟的戰略錯誤,加上崔庸健指揮不足兩萬人的新編部隊頑強阻擊,為釜山前線的人民軍爭取到了半個月的寶貴時間。由於美偽軍未能及時達成合圍,因此前線人民軍雖然損失慘重,但部分骨幹仍成功地撤回了北方,其餘部隊留在敵後打游擊。這些部隊為遲滯美偽軍的攻勢,以及志願軍入朝後在敵後戰場上的配合作戰,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志願軍入朝後的第一、第二次戰役,朝鮮人民軍正在重新整編重建,因此鮮有成建制部隊參戰。從三次戰役起,經過短暫休整的人民軍經常在前線保持三、四個軍團的兵力與志願軍協同作戰。但由於部隊缺額過多,重武器損失殆盡,因此其戰鬥力下降明顯,無力擔負主攻任務,只能在次要作戰方向上配合志願軍作戰。
在1951年美偽軍的夏季攻勢中,主要集中兵力攻擊人民軍駐守的東線陣地。戰役期間正是雨季,洪水使得運輸極為困難、糧彈兩缺,朝鮮人民軍抱著寸土必守,寸土不失的信念頑強抵抗,打出了著名的"血染嶺"和"傷心嶺",給美韓軍有生力量以巨大殺傷,也讓第12師團一洗前恥,得到了一個翻身的機會。
1952年的中朝聯軍全線戰術反擊,一線志願軍7個軍和人民軍1、3軍團,先後對60個目標攻擊77次,最後鞏固佔領17個點,全部都是志願軍戰果。朝鮮人民軍對當面美25師,偽8師,偽5師各選定一個目標攻擊一次,斃傷1700人,但未能收復任何一個陣地。
53年夏季反擊戰第一、第二階段,志願軍6個軍對敵攻擊54次,收復土地56.5公里,斃傷敵35339人。因為志願軍攻勢猛烈,美偽軍將偽11師,美45師從東線抽調走,換上了戰鬥力更弱的美40師、偽21師。人民軍第3、7軍團趁機對美40師,偽12師,偽21師,偽15師陣地選了10個點發起攻擊,作戰11次,僅收復土地1.5平方公里,斃傷5864人,自己傷亡1644人。
到1953年,經過兩年多的動員和整訓,朝鮮人民軍擴編為45萬人,裝備已經恢復到戰爭初期的水平,但其戰鬥表現與開戰初期以及陣地戰初期都相距甚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金雄、武亭、方虎山等從中國返朝的高級將領陸續遭到排擠,新晉將領的指揮能力和實戰經驗相對弱一些;另一方面,由於持續不斷的戰爭,朝鮮的人力資源已經被動員到極限,美軍不斷的空襲使得朝鮮人力、物力損失極大。到朝鮮戰爭後期,朝鮮方面為減少損失,急於結束戰爭,為此不惜準備在談判中就戰俘問題作出重大讓步。雖然在蘇聯的協解和壓力下,中朝雙方對外保持了一致,但朝方越來越傾向於保存有生力量。因此到戰爭後期,朝鮮人民軍的戰鬥意志有明顯下降。

7、綜合評價
綜合戰場表現來看,在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中,戰爭初期的朝鮮人民軍戰鬥力最強,大田戰役後戰鬥力明顯減弱,美軍仁川登陸到志願軍結束二次戰役,朝鮮人民軍的實力、士氣和戰鬥力下降到了谷地。第3、4、5次戰役中,朝軍戰鬥力有所恢復,到1951年的夏季攻勢,朝軍戰鬥力恢復到了戰爭後期的最高水平,但與戰爭初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縱觀三年朝鮮戰爭,朝鮮人民軍戰鬥力最強,功勛最卓越的非近衛第6師團莫屬。該師團前身為李紅光支隊,後來的東野獨4師,4野166師。通過前面的分析,我認為該師返朝後的蘇式改編給戰鬥力帶來的影響相互抵消,可以認為戰鬥力基本維持在原有水平,並沒有突飛猛進的提高。


你問:朝鮮戰爭時期,金日成領導的朝鮮軍隊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1950年6月25至9月25日北朝鮮軍隊,佔領了南朝鮮95%的土地,只剩下大邱和釜山。『』50年8月聯軍從銀川登陸,將北朝鮮的主力軍隊切斷退路,消滅在南朝鮮。1950年10月中國軍隊到朝鮮,北朝鮮軍隊沒有發揮大的作用。


由於排版錯誤導致表格無法理解,已修改。萬分抱歉。
謝邀.

先對比一下朝鮮戰爭各方軍事力量吧

中朝聯軍

朝鮮:主要領導人,金日成 ,投入兵力260,000

中國: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彭德懷,投入兵力780,000

蘇聯:主要領導人,斯大林,投入兵力26,000(主要為飛行員)

總計兵力:1,066,000


聯合國軍

韓國:主要領導人,李承晚,投入兵力590,911

美國:主要領導人,杜魯門、麥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沃克,投入兵力480,000

英國:領導人略(下同),投入兵力(下略)63,000

加拿大:26,791

澳大利亞:17,000

菲律賓:7,000

土耳其:5,455

荷蘭:3,972

法國:3,421

紐西蘭:1,389

泰國:1,294

衣索比亞:1,271

希臘:1,263

哥倫比亞:1,068

比利時:900

南非:826

盧森堡:44

總計兵力:1,205,605

來自百度百科

從此表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朝鮮戰爭中,中朝蘇一方的聯軍是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主體的。蘇聯主要提供的是武器支持,在戰場上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

由於題主問的是「金日成領導的朝鮮軍隊到底發揮了多大作用」,於是讓我們重點探討一下當時朝鮮軍隊的狀況以及實際戰鬥力。


朝鮮從1946年起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建立武裝力量,1948年2月成立朝鮮人民軍。蘇聯為朝鮮培訓了幾千名軍官,提供現代化的武器裝備,每個師約配有15名蘇軍顧問。至1949年6月,朝鮮軍隊的步兵共有3個師和1個旅。1949年4月,蘇聯情報認為在5月美軍撤離後,韓國準備在6月進攻朝鮮。斯大林在給予朝鮮軍事援助的同時,建議朝鮮向中共尋求兵員上的支持。朝鮮向中共中央請求讓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旅居中國的朝鮮族回國,得到了毛澤東的同意。從1949年7月至1950年8月,在解放軍中服役的朝鮮族部隊近5萬人先後返回朝鮮加入人民軍。到戰爭前夕的1950年春,朝軍規模約13.5萬人,裝有蘇制T34坦克和重型火炮。到6月戰爭爆發前,朝鮮的總兵力擴充到10個師、1個坦克旅、1個摩托車團、1個炮兵團和1個高炮團,共17.5萬人。人民軍的核心力量為從蘇聯和中國返回的官兵,日本陸軍和滿洲國軍隊出身的極少。

戰爭爆發前,朝鮮和韓國方面的軍事力量對比為:兵力2:1,火炮2:1,機槍7:1,半自動步槍13:1,坦克6.5:1,飛機6:1,朝鮮人民軍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圖 2來自維基百科

由此不難看出,在朝鮮戰爭前夕,至少在亞洲,朝鮮軍隊的力量是很不錯的,軍隊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二戰中進行過戰鬥的,具有實戰的能力。另外又獲得了蘇聯的大力援助,擁有各種武器裝備在當時亞洲也是屬於十分先進的。另外在1945年到1950年和平時期朝鮮經濟發展的事不錯的,也為軍事建設提供了經濟基礎。

在後來的戰爭中也可以看出朝鮮軍隊的表現不俗,戰爭一開始,三天時間漢城就失守了,一個月時間朝鮮就佔領了朝鮮半島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儘管一方面是因為面對的是一個腐敗無能的李承晚政府,無論是軍隊戰鬥力還是政府能力都是令人無語的低,但是也可以反映出朝鮮軍隊的實力還是可以的。

之前得出過一個結論:在朝鮮戰爭中,中朝蘇一方的聯軍是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主體的。我想大家對為什麼得出這個結論還有之後發生的事情應該是比較清楚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朝鮮軍隊被打得措手不及,十天後漢城易主,一個月後聯合國軍佔領平壤。平壤丟失十天後中國政府選擇出兵,度過鴨綠江,於是這場戰爭的主要參戰雙方變成了中國和美國,至於朝鮮和韓國則變成了打醬油的存在。區別就在於韓國打醬油打得更徹底一點,朝鮮軍隊還是有一些戰鬥力的。

最後,金日成領導的朝鮮軍隊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呢,我想主要有那麼幾點吧

  • 1.
    引起這場戰爭,如果不是金日成挑起這次戰爭,以韓國政府的腐敗程度以及軍隊力量,還有美國政府全力避免戰爭,就算李承晚再作死,這次戰爭也是很難打起來的。
  • 2.
    戰爭前期在戰場上起主導作用,後期起輔助作用,不可否認的,朝鮮軍隊的戰鬥力在當時的亞洲還是值得稱道的。後期由於大國介入,朝鮮的作用就不是很拿得出手了。貌似後期還有一些和中共蘇共的勾心鬥角,那就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了。
  • 3.
    其實歸根結底作用還是不大,二戰後是大國博弈的時代,金正日自以為獲得蘇聯支持,想要統一朝鮮半島,其實自己也只是一顆棋子,到最後連戰爭結果都不能決定,完全依賴外國勢力,貪心不足蛇吞象,徒引笑罷了。

一個小孩,他爹讓他扇另一個小孩一巴掌,說出事我頂著,你儘管扇,他扇了對方一巴掌,那孩子哭著找爹媽過來打了他一頓,他哭著找他爹,他爹慫了,說這事你找你媽吧,他媽來了,他爹說你上扇死他們,我給你喊加油,他媽二話不說上去扇了那個孩子爹媽幾巴掌,雖然被打了一頓,但是最後把那孩子爹媽扇走了,但他爹說喊加油的也沒喊,然後那孩子爹媽聯合村裡人罵他媽,還培養了另一個小孩說要是這逼再扇我娃你就保護我娃,那個惹事打人的孩子還裝逼說那被打孩子爹媽是自己打走的,看看自己多麼牛逼,最後打人的孩子爹媽離婚了,他爹死了,他媽也跑去巴結那個被打孩子的爹媽,打人的孩子變成了沒人疼沒人愛的不良少年。這打人的孩子就是朝鮮。


朝鮮人民軍在朝鮮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至少造成了美軍四分之一和韓軍三分之一的傷亡。
朝鮮人民軍第四師團第十八聯隊,是圍殲史密斯特遣隊的主力,是第一支打進大田的部隊,協助友軍活捉美24師師長迪安,後得到「近衛"稱號。重點是....
這個聯隊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47軍141師422團,和東北民主聯軍第十縱隊30師89團,主要由黑龍江籍在華朝鮮人子弟組成;黑山阻擊戰中,駐守主陣地101高地上,挫敗國軍新一軍、新六軍,整編第207師等部數個主力團輪番進攻的,就是這支部隊。


最大的作用,直接導致朝鮮戰爭爆發。


大太陽手下有原來抗日的老兵,戰鬥力確實不俗,欺負欺負李承晚還是可以的,碰上美帝就是被逆推的節奏。


中流砥柱


在聯合國軍和志願軍插手後,韓軍和北朝鮮人民軍就都是打醬油的角色了。

相比之下,韓軍的作用更大一些


從九月中旬仁川登陸到十月底志願軍入朝..四十天左右就基本打沒了,而且戰線從朝鮮半島最南推到了鴨綠江邊.......當然如果美帝不介入的話李承晚其實也快玩兒完了....說起來好像南邊更渣呢......
而且在四七年左右的時候朝鮮換了全套蘇式裝備...當時換下來的舊裝備還支援給了林彪來著...


金日成出兵前並未與毛主席打招呼,但得到了斯大林的默許。開始形勢可以,後來節節敗退。斯大林讓毛出兵,毛猶豫再三。中共高層還是主席一個人說了錯,最終決定援朝,原因有三:急需得到蘇聯的信任,在國內建設獲得穩定的支持和援助;順應斯大林的意圖,與美國徹底結下樑子;保家衛國。希望大家自行百度沈志華教授和他的著作。


以下是聽毛概老師給我們講的,事實與否我也不知道咯~
當年金日成不顧共產主義後方(中、蘇)意見,自己率軍打到了南朝鮮,結果美國插手了:好嘞就等你呢!直接一波反撲,把金日成嚇尿了。金日成就向蘇聯求援,蘇聯說我這忙著呢,你找毛澤東吧。結果毛主席權衡了一下,沒辦法,硬著頭皮派部隊上了。
金日成打仗水的不行,還指揮我們的志願軍部隊,結果損失慘重,據說當時急的彭老總甩了他幾個耳光,後來才把軍隊指揮權要了回來。


推薦閱讀:

TAG:戰爭 | 朝鮮 | 朝鮮戰爭(1950-1953) | 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