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子無以為報,唯有以身相許」的邏輯是什麼?真的存在這種案例嗎?
這句話的邏輯是什麼,以及真的存在這種案例嗎?
若干年前,我跟現任的老公,時任的同學被分到一組做實驗。實驗期間我對他各種噓寒問暖,買飯扛設備,所有電路的設計和焊接都由老公完成。終於合力完成了實驗,數據很漂亮。我只能小女子無以為報,以身相許了。
然而,注意這個然而,這一切都特么是老娘早就設計好的啊!!!實驗分組我是賄賂的學習委員,電路設計和實際焊接的時候,我看著他接錯一個點,有可能導致瓶頸的時候,我特么想掀桌子。畢竟嘛,咱是個溫柔的女生,只能說哎呀這個好神奇~這是什麼原理呀~你給我講講吧~然後老公自己就發現不對了。。。。哎呀,師兄你真棒!!這麼難的點都能發現~師兄好棒!!!
所以。這特么都是局!
……………………………………
你們的回答我都看啦~好多人質疑現任老公的,可能是我表述有問題吧,我想說的是現在是老公,當時是同學~從頭到尾就他一個老公。
還有為啥叫師兄的問題,因為老公重修了實驗,我們學校重修要跟下一屆的一起重新上課。
其實我覺得,這種事真的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還有很多很多的小心機都源於自己喜歡他。
就醬。
………………………………
別再贊了。。。。。。已經有人認出我來了。。。。。T-T,ps老公現在在做技術,我在做銷售
老公說要罰我背五百個單詞。
謝 @正則靈鈞 邀請。
拋磚引玉,淺談一些中國文學裡的情況吧。
女性報恩在文學研究中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而這樣的報恩,又常常與「以身相許」聯繫在一起。從中國古代的志怪小說、唐傳奇、宋代筆記、明清小說,乃至現當代文學作品裡,都可以見到「小女子無以為報,唯有以身相許」這樣的情節。
「以身相許」的情節,常常出現在「私奔」和「報恩」兩個主題中,有時也會交織起來。前者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里的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唐代杜光庭《虯髯客傳》中的紅拂和李靖,宋代話本《碾玉觀音》里的璩秀秀和崔寧(私奔被抓回來打死,變成鬼以後又和戀人在一起了…… = =),元代白樸《牆頭馬上》的李千金和裴少俊,到了當代就是瓊瑤奶奶小說里的各種私奔情節……許多女性選擇用私奔(以身相許)表達強烈的愛情與承諾。
另外一種「以身相許」,就是題主所說的報恩的模式。寫到這裡,意識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即男性對男性的報恩,很多時候是以「報仇」來實現的,這裡指的是替恩人報仇,譬如聶政為報嚴仲子的知遇之恩去做刺客,豫讓為智伯復仇等等,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不過,在「大恩大德無以為報」的情況下,女性在「為悅己者容」之外,就常常需要增加「以身相許」才能償還恩情了(像聶隱娘這樣身懷高超武藝的畢竟罕見 = =)。(在評論區里看到 @為什麼 的總結:「男性用暴力報恩,女性用性報恩」,非常簡明扼要~)
以金庸的小說舉個栗子,《飛狐外傳》中南蘭為報答苗人鳳以身相許,新修版《天龍八部》里葉二娘為報答玄慈醫治父親之恩以身相許,木婉清被段譽看到容貌以身相許(這個其實只算以身相許,不能很算報恩……),等等……古代的故事裡,還有許多「異類報恩」的故事,這些異類又常常是女性,譬如《白蛇傳》里的白素貞、《柳毅傳》里的龍女、《搜神後記》里的田螺姑娘、日本的仙鶴妻子,還有《聊齋志異》里的各種女妖……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有人會問,那女性怎麼報答自己的女性恩人呢?(百合么?……)瓊瑤奶奶《碧雲天》里的女學生俞碧菡,為了報答對自己有救命之恩卻不能生育的女老師,就甘心借腹和老師共事一夫,歷盡千辛萬苦為老師生了一個兒子(天了嚕)……
古話講「郎才女貌」,以及自西漢以降對於女性貞操的重視,都是強調女性在身體方面特質的重要性。蘇州大學的劉玉霞博士在其博士論文《中國當代言情小說女性原型研究》里認為:「性、色相、貞操是女性性徵原型」。在傳統文化里,女性的性價值和生育價值也許是最重要的。
這裡不得不說到老生常談的女性的「物化」現象……一些理論認為,女性是被物化的慾望客體,像其他物品一樣具有可以獵取的價值。……其實,覺得如果一定要說「物化」的話,眼下女性們津津樂道的「小鮮肉」(這種充滿了……意味的詞),也是對男性的物化呀……
不過,大體上來說,女性對於身體(容顏和貞操)的依賴,往往還是高於男性的。因此,「小女子無以為報,唯有以身相許」這句話的邏輯就在於,「身」對於女性來說是貴重的,可以用來報答恩情,其中隱含的,是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倫理秩序,與潛移默化的性別想像。
=========
題外話:剛剛看到題主在問題評論里說到關於「小女子」這樣自稱的問題,網上解釋的是「小姑娘,小女孩子,舊時對自己較為謙卑的稱呼,形容在自己丈夫的庇護下,相夫教子,對自己丈夫言聽計從,不敢有半分怨言(意外表柔弱的女子)」。
於是我想起了王小波的《萬壽寺》:
「後來薛嵩讓她學習漢族的禮節,自稱小奴家、小賤人,把薛嵩叫作大老爺、大人之類,她都不大樂意,不過慢慢地也答應了。薛嵩在家裡板起臉來,作威作福──這說明他當了一回搶女人的強盜以後,又想假裝正經了。」
╮(╯▽╰)╭
--
References:
[1] 劉玉霞;中國當代言情小說女性原型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2]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3] 李小江:《女性/性別學術研究》,濟南:山東人民版社,2005,第 21-22 頁。
[4]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結構形態論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9月,第48頁。
拉倒吧,她那就是喜歡人家,要是不喜歡她就說我做牛做馬也要報答你啊!
-----------------------------------------------
!!!!!這麼多贊嚇到我了!謝謝知友們~
p.s.評論區真是污的可以......
感謝 @燕仰分享了這麼好的回答,忍不住也發表一點自己的看法,拋磚引玉,望高人斧正。
首先,燕仰妹子提出,女性用性報恩,是因為「對女性而言,身是貴重的」。
這個觀點並非毫無根據,從心理的角度來說,這其實就是中國式報恩的特點之一:小恩大報。
縱觀古代乃至當代的文學作品,都會有什麼「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亦或者是我貧困的時候給我一碗水然後我發達了給你一百兩黃金的段子,長期被人們奉為佳話。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對於中國人而言,報恩是一定要大於施恩的,而且往往是越多越好。
劉好賢在其文章中這樣描述道:
這時施予者和受恩者的身份就發生了交換,原施與者為了擺脫其新的受恩者身份,會採取更豐厚的回報。由於在中國人的施與報的行為過程中有人情的因素摻入其中,因此「報」便超越了互惠,超越了勞所說的一般的社會交換所遵循的「公平合理可行」的原則。
所以我們在書裡面看到以身相許的場景往往是這樣的:
幫人的只是舉手之勞,被幫的要麼是身處險境要麼是孤苦無依,然後被綁住之後,淚眼汪汪地說「小女子無以為報,但求以身相許。」
以身相許多少也受到了小恩大報思維模式的影響:你幫了我,不管對你而言這個忙算不算大,我都要回報的比你多,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能奉獻的最寶貴的東西也只有我的身體和貞操。
另外,中國式報恩還有一個特點:轉換相報。
文學作品裡面,雖說報恩,但是報恩的方法往往和對方幫你的方式不同,很少有回報以同樣的方式(比如說我缺錢你給了我錢我回報你給了你更多的錢)。舉個例子,士為知己者死,《三國演義》裡面累死在五丈原的諸葛亮就是一個典型的轉換相報的形象。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在對於恩惠的理解上,施恩者和受恩者因為不同的社會地位、能力等的影響,產生了偏差。
而女性以身相許案例頻發的原因,也和當時的時代環境有關。除開魏晉隋唐短暫的開放,中國古代乃至現代,對於女性貞操重要性的鼓吹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不僅僅是讓女子重視自己的身體和貞潔,更重要的是,給女子建立一套「我是為男人而活」的思維模式。典型的三綱五常,從父親到丈夫到兒子,女子從出生到死亡,她的一切都不被自己所掌控。
所以咱們在看小說裡面以身相許場景的時候,會發現女性抱著的態度是「獻身」「獻祭」等,總之,是完全站在對男性有利的思考模式去考慮的。比如說燕仰妹子說的那個碧雲天裡面的女主角,為了報答不能生育的老師的恩情,去借腹生子——從男權的角度來說,一個女人生不出孩子是很可憐的,沒有用處的。
另外,在『以身相許』這個環境下,以身許人者基本上大多被定位為弱者——對於他們而言,能付出的東西,也就只有這麼多了。
不探討原因,但從以身相許這個行為來說,歸根結底,就是尋求依附,從身到心,得到歸屬感。同時,和施恩者建立關係。
看中國的文學作品我們會發現,其實大家不太喜歡那種你幫了我我報了恩然後事情結束各走各路揮一揮衣袖看不見一片雲彩的劇情,我們非常希望「通過這件事,雙方不再只是平行線,最好是能建立某種關係,比如在一起」。
就像我們在知乎看很多回答的時候,一些涉及到異性交往的,不論雙方是怎麼樣的關係,都會有不少人在評論區刷在一起。倘若真的在一起了,大家歡呼雀躍,沒有在一起,多少總會有些失落。
中國是一個重視親情人倫的國家,我們對於「關係」,有近乎變態的重視。在報恩的文學作品裡面,也多少能夠體現,就說瓊瑤劇裡面,皓禎幫了白吟霜,結果兩人因此在一起了;柳青救了金鎖,結果兩人在一起了;爾康幫了紫薇,結果兩人還是在一起了;何書桓幫助了陸依萍,結果……瓊瑤奶奶好喜歡這種劇情啊orz
通過上述我們多少可以看出,中國式報恩和國外的不同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中國人的報恩,是帶有一定社交成分的。我們對於報恩最好的形式的期待,不僅僅是被幫的發達了湧泉相報,同時最好雙方可以因此成為親友,幸福快樂得生活在一起= =
施與報的意義並不在於其行為本身,而在於行為背後的附加意義和社會效應。在文化背景和社會公約的限制下,施予者擁有著向受恩者尋求幫助的權利,是潛在的收益。從這種層面上來說,施是一種長期的投資行為,而報,不僅僅是為了回報對方的幫助,還含有更深的目的,往往這種行為會促進關係的建立和親密。
所以說啊以身相許其實也是建立關係的一種模式,讓施恩者和報恩者的關係更加親密。
當然了,也有我前面所說的,尋求依靠和保護——畢竟女方是弱者嘛。這也是封建教育下的結果,缺乏獨立意識的女性,沒有自己保護自己的想法(有也是不能讓外人搶走自己的貞潔),而是時刻想著希望得到男人的保護。當失去保護/保護人沒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就會很迫切地需要一個更為強大的對象。
故而,當強大的施恩者出現的時候,女方的做法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也是尋求全新的依附吧。
另外,「以身相許」不僅僅存在於女性上,我們從男性中也可以窺見端倪:這類作品非常多,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之類,最典型的劇情就是窮苦書生被妓女/某家的小姐資助,書生和妹子翻雲覆雨之後摟著姑娘說:等我金榜題名回來娶你。
在我個人看來,這也是以身相許的延伸:女人對於身的重視,不僅僅是對自身,同時也投射到了心愛的男人身上。在她們看來,「收穫了自己寶貴身體的男人」值得去相信,故而後期男人走的時候,還會給她很多銀錢細軟,然後羞答答地天天等著愛人回來。
(補充一個,小姐書生橋段裡面不一定真的發生性關係,而是女方願意為男方守身,這一點我也劃入了以身相許。)
但是,這樣的施恩和受恩關係是很脆弱危險的。男權社會下男性的「弱者身份」只是暫時的,性需求的稀缺也是暫時的,當他們站到了更高的位置,有機會得到更多的性資源,在報恩之前就強行轉換了施恩受恩的強弱關係的時候,傳統的「以報恩為紅線,讓兩人建立強硬的關係——婚姻」的模式便不復存在。因此我們經常看到的劇情是,男方金榜題名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女方拋棄。
當然了,這樣的做法在傳統的價值觀念中是不被提倡的,畢竟國人強調「有恩必報」。所以後期大多有報復(杜十娘、霍小玉)、冤情得雪(鍘美案)的橋段,不過這個涉及的就是因果報應了,咱們不多討論。
最後說一點:以身相許這東西怎麼說呢,在我個人看來,帶有一定的封建成分,也帶有明顯的反封建成分。
封建的部分燕仰說得很仔細了,我就補充分析下其他的。
雖然這個橋段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但是要注意一點:除了老父親顫顫巍巍地對恩人說你幫了我們我把我女兒嫁給你這種劇情之外,其他的大多是不為禮教所容的。
畢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論是在怎麼樣的情況下,女性的婚姻,都是應當以長輩的觀點為準的。然而,以身相許很多時候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女性不再僅僅是父權的服從者,而成為了婚戀關係的主體。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以身相許的橋段是這樣的:為了報恩,或者是其它的目的,女性無媒自嫁,甚至和男人私奔。
最典型的就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啦,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的倩女幽魂里,寧采臣幫助聶小倩安葬了她的遺骨,聶小倩則用以身相許的方式報答他。
這種脫離了父母之命的做法,多少也有些自由戀愛的超前意識,所以我說是有反封建成分的。
但是,我們也必須要注意一點:雖然報恩取代了父母之命,有一定的自主性,但是報恩關係也成為了兩性中不可逾越的屏障。所以出現了一種:我報恩,我以身相許,不管你怎麼虐我反正我也不會離開你因為我要報恩,最後虐著虐著我居然愛上你了的劇情模式。
在苦情劇/各種虐戀情深的言情劇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上面說的橋段。比如說《啞巴新娘》,因為周家救了林家,所以林靜雲嫁給了周家的藥罐子大少爺得忍著,被大少爺虐待(不說動機)也得忍著,因為妹子要報恩,大家甚至還覺得感動……也是醉了。
從這點來說,以身相許雖然具備一定的超前性,但還是脫離不了封建落後的本質。
我前面也說了,在男權社會下,女性這種暫時性的強大地位並不足以維繫兩人的關係。
同時, @燕仰有提到,以身相許的主題之一就是私奔。但禮記裡面也明擺著說了「聘則為妻,奔則為妾」。同時,他們的關係,也是不被社會大眾所承認的。
白居易有一首詩《井底引銀瓶》以一個女子的角度這麼說道: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頻有言。
聘則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終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門無去處。
豈無父母在高堂?亦有親情滿故鄉。
潛來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歸不得。
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
前文說的是姑娘看到一個帥哥,心動不已跟著私奔了。結果到了人家家裡,女孩的身份得不到承認,甚至不能參加祭祀(祭祀多重要自己百度),想回家回不了,最後只能痛苦地說,報個恩的結果是我的一生都被耽誤了!
所以啊真不用信以身相許多美好什麼的,古人並不承認這點,注意注意注意!
很多女性報恩的文學作品在當時都是禁書啊,攤手╮(╯▽╰)╭
說到底,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呢?
懶得寫了,就這樣吧。
我不是學文學的,看的不多,疏漏難免,歡迎文學系以及其他專業的小夥伴挑刺+交流意見。
另外可以的話求推薦點相關書籍,太謝謝了_(:з」∠)_
References:
[1]中國人報恩的心理行為淺析;劉好賢;社會心理科學
[2]近二十年中國古代文學報恩母題研究綜述;王立,王莉莉;江西師範大學學報
[3]當代言情小說中的女性報恩母題;劉玉霞;江蘇科技大學學報
[4]婚姻報恩與《聊齋志異》恩報主題;王立,劉暢,杜芳;遼東學院學報
[5]報恩故事與民族心靈——從民間故事看我國報恩觀念的理性色彩;孟芳;中州大學學報
[6]中國古代報恩小說的文化學分析;梁玉金;青海師範大學學報
[7]論《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報恩作品;王建平
[8]《貞節史》;章義和;上海文藝出版社
順便分享給大家一個系列: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
微盤的,可以直接下載,《貞節史》就是其中一本,雖說部分內容有嘩眾取寵之嫌,不過這個系列史料豐富,很值得一看。
PS:其實「以身相許」不僅僅是用性報恩吧,我之前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的說法:「為了報恩,獻身給你,做你的奴僕婢子,也是一種以身相許的表現」。
當然了現在以身相許基本上就是等同於嫁給你了吧,攤手。
想問大家個問題,你們覺得「守身」該不該劃入以身相許的範疇?
前面那四個字大家好像都沒太在意,叫無以為報。
以古代社會女性的的地位而言,這還真是她們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報恩方式了。
長得漂亮叫以身相許---
長得難看叫恩將仇報
-----------------------------------
這不是我說的
-------------------------------------
今天1.4更新一下
這個是我拾人牙慧答的,竟然第一次被這麼多不明真相知友贊。
難怪微博上有人抄襲知乎上別人答案。
難怪於正抄襲瓊瑤。
誒嘿嘿。
謝 @正則靈鈞 邀請。
只有我覺得這句話和老闆的」好好乾,明年漲工資就是你了「 是一樣一樣一樣的嗎?
一個上京趕考的窮書生到破廟避雨,偶遇一位小姐,書生和小姐吟詩作對,非常投契,當晚他們便私定了終身。第二天,書生不得不繼續趕路,他和小姐依依惜別,並許諾:「若我考中狀元,必定登門迎娶。」小姐等書生一走,便將他的名字記錄在冊,嘴裡還自言自語道:「這已經是第60個書生了!總會有一個會考中的吧?! 」
古代筆下的正人君子一般是不會主動有性慾的,倘若是有了,便要給他們找個台階下,把這原因統統歸到女方那邊去。
正如那趕考的文弱書生,讀的是聖賢書,怎麼會對柔情似水的漂亮姑娘動心呢?那一定是被千年狐妖迷惑了心智。
武功高強的俠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怎麼能對被救的女子起了色心呢?一定是她自己主動「以身相許」。
小女子無以為報,唯有以身相許【老娘看上你了】
姑娘,使不得使不得,萬萬使不得【你太丑了】
有的,古代愛情小說裡面較多。不過這個多的頻率也可以斷定這是一種當時人在此方面的普遍邏輯觀。
本來,以身相許,也不一定是做正房,許成小妾或者婢女,同時當勞動工具和性工具使豈不是更加能壓榨生存價值,而且也更好說明是真的想要全身心報恩。且古時候生產嬰兒死亡率很高,百姓們的孩子大都當狗養不費錢,多了一個移動子宮就是多一個勞動力啊。
更有可能的是,說這句話的本身就已經沒了去處,單身女人無親眷想活下去,這種已經是最好的選擇。小女子無以為報,既然收了你700塊。
唯有以身相許! 但只有三十分鐘沒有服務。
歸根到底還是女的對男的有意思唄。
否則男生做了多少,女性無論多感動,回答大都是:你是一個好人,以後賺錢了報答你/下輩子做牛做馬報答你。
正面案例請見陳璧君對汪主席的一段話。
反面案例請看我。又被拒絕了………
年輕的時候我也幫過不少異性朋友的忙。
小到幫人買個東西,大到幫人鏟個事兒什麼的。
怎麼從來沒有姑娘對我說過這種話啊……
(淚目)
補充:
你們都說看臉,面對帥哥,姑娘會說以身相許。面對丑的,姑娘說下輩子做牛做馬……
心碎……
對於你這樣帥這樣有能力的。
我不接受以身相許之外的任何報答方式。
所以我只能以身相許。
例:女子路遇劫匪,男子路見不平,與劫匪搏鬥中,女子見男子英武非常、相貌不凡,遂有以身相許之意,及至劫匪被驅逐,女子言道感謝君子救命之恩,然無以為報,唯有以身相許。
這是古代女性羞於直接表達以身相許的願望而找的託辭——我想嫁給你,但不能直接說原因在於我傾慕你,這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我是感激你不得已才如此,責任不在我,都怪你情重恩深!明顯是先有的以身相許的願望,才產生的這種託辭的。掃了一圈答案,多為從現代人的角度闡述,那麼如果回到古代,這類邏輯不一定存在,但結果是一定存在的,比方說饑饉災荒瘟疫等,窮人家只好乞討然後賣兒賣女,那時候多數是「小女子及父母家人無以為報,唯有將小女子以身相許」。
這幾天的時間大致的回顧了一下古代小說中的「以身相許」,發現這種現象有幾個特徵
第一、以身相許的男方和女方的地位不匹配,女方地位高,男方地位低。女方多指的是非富即貴的人家,即常說的大戶人家的小姐,(注意,是小姐,而非寡婦),這個詞適用於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而不適合村野女子,一個流落民間的公主為一個貧窮的書生所救,一個下凡的仙女或者狐妖為一個砍柴的所救,這叫以身相許,一個鄉下的佃戶的女兒父母雙亡,碰到一個好心人幫忙安葬,這叫賣身葬父,窮苦人家的女兒無路可走時,沒有以身相許的機會,只會被賣入妓院或者從事其他低賤的活動。男方,在古典小說中多指的是書生,這個書生可窮可富,但是地位多數沒有女方的高,在武俠小說中則多指的江湖的俠客。我們看一下苗人鳳和南蘭,南蘭是高官的女兒,苗人鳳是一個浪蕩的的俠客,一在廟堂,一在江湖,這種地位直接的強烈對比,是以身相許的重要特徵。
第二、以身相許強調的是無以為報,但並非沒有感情存在,而只是報恩。因為在古典女子嫁人羞於說是為了感情,多數都用門當戶對、家境殷實、讀書人家、老實誠懇等做理由,即便很喜歡,也不會說我是喜歡他才跟他,而是要找一個能為社會所接受的理由。以身相許這個詞是女方當事人說給男方聽的,如果女孩是說給其他人聽,或者旁人議論,那麼則有可能是委身下嫁、無奈之舉、權宜之策了。
第三、以身相許對多數是針對一次性的幫助,而非長久的接濟。我救了你父親的性命,你無以為報,以身相許,這個可以理解,我十年來一直幫助你家砍柴,你不可能以身相許(一直默默奉獻的單身狗哭倒一片)。這幫助,對男方來說並不一定是做了很大的幫助。通常是無意中的一個幫助,比如說砍柴的救了一個被追趕的狐狸,比如一個書生救了一個被流氓騷擾的女子。
第四、以身相許,對許多女子來說並不是最壞的出路。因為以身相許常常和無以為報聯繫在一起,也就是說女孩子到了無路可走的時候才選擇這條道路,古代女子在家從父,父親一死,家裡的頂樑柱就沒了,所以以身相許的女子要麼是父母雙亡,要麼是生死未卜,或者父親去世,剩下老母和年幼的弟弟妹妹,生活無以為繼。這時候遇到一個伸出援手的人,自然是當做救命稻草的抓住,不肯放手,變短期的伸手相幫變為長期的生活照顧,否則,面料她的就是只有從事妓女或者為人做小。所以以身相許對那個處境的女孩來說,是一個無奈之選的最好出路。
最後、以身相許的女孩子的「身」必須是一個資本,即年輕貌美無殘疾無疾病有勞動能力,一個丑似無鹽的女子的「身」不是一個資本,所以談不上以身相許,只能做牛做馬。一個病怏怏或者一個殘疾人,也不會主動說以身相許。
這是個音毛,吸引古往今來的男子不計後果的幫小女子。。。
《龍斌大話電影》有一期談過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
※怎樣寫出「旗艦評論」那樣的遊戲評論?
※有沒有什麼很喪的古詩詞?
※有哪些令你感動的一句詩或一句話?
※怎樣用一百字寫出虐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