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這麼矮究竟能攔住什麼?

原問題: 老馬說希望有一天能來中國看看萬里長城,我呵呵呵呵呵了,爬長城這麼難嗎,對於冰火里的絕境長城簡直是跨過一道門檻而已啊 題主補充: 我去過八達嶺長城:)這是我在產生疑惑後多年、和不少人探討、並且在八達嶺長城上思考過這個問題都沒有解決的。


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這揭示了一個秘密:
長城並不是只有軍事防禦的功能,它還有一個被遺忘的重要功能。

其實長城不高,只是山高。但問題是,山越高,越陡峭,越沒有必要在上面修長城。請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
如圖,戰馬已經無法翻越這種山嶺了,有烽火台來預警就足夠了,何必修建連綿不絕的城牆呢?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長城
當人們氣喘吁吁爬上陡峭山嶺之上的野長城時,一邊在感慨先人的偉大,一邊也會產生強烈的疑惑感。
幾百米的高山那麼險峻,足以攔截軍隊和戰馬,山頂再加高几米城牆有必要嗎?

而且不光高山峻岭上有長城,在荒漠、草原里還有這種單薄的長城,這真的能阻擋大軍的強攻嗎?
這種長城能提高運兵速度、保證機動性優勢嗎?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嘉峪關
茫茫戈壁或草原上,找個人少的地方把長城搗毀一個缺口,不也能讓軍隊穿過嗎?
事實上,游牧民族「毀邊牆而入」的事件,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所以只從軍事防禦一方面分析,並不足以解釋這些長城現象。

這就必須跳出單一因素的思維限制,引入長城的另一個被遺忘的關鍵功能——經濟封鎖——才能完全解釋。

  • 長城可以重構經濟生態,通過把所有的貿易網路收縮到幾個關鍵點上來壟斷貿易通道,這樣就可以對塞外進行經濟打擊。
  • 那堵牆也許經不住大軍強攻,但在平時擋住自己的老百姓還是綽綽有餘的,只要能有效控制自己人,特別是商人的自由進出,貿易壟斷就實現了。
  • 長城上的關隘變成了網路上的關鍵點,是控制商業流動的閘門,關閉了關隘就完全封鎖了貿易。

例如明朝曾對後金關閉互市進行經濟封鎖,在努爾哈赤晚期,遼東的米價曾經飆升至八兩銀子一斗,棉布九兩一匹,蟒鍛開出200兩一匹還是有價無市。【1】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果不用武力就可以讓對方屈服,用最少的傷亡和最低的成本達到戰略目的,這才是最優的方法,而經濟戰就能實現這樣的效果。

經濟戰可以給外敵帶來經濟蕭條甚至社會動蕩,讓敵人無力發動戰爭,是非常有效的防禦和打擊手段。就像歐美經常對朝鮮、伊朗進行貿易制裁,讓敵人無法增強國力,威懾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只要想通了這一點,之前提到的三個問題馬上就迎刃而解了。幾米高的、在山頂上、草原和沙漠里的長城是很有效的貿易阻攔工事。

當然這裡絕不是在否定和貶低長城的軍事防禦功能,本文是要補充經濟因素,來分析單靠軍事防禦不能解釋的長城現象。軍事和經濟的關係更像是「波粒二象性」,是一種互補的關係。


為什麼草原民族需要商人?
草原上有很多物產,例如馬匹、牛羊、皮草、藥材、青白鹽,在游牧民族眼裡這些東西到處都是,沒啥稀罕的,但在中原,這些都是需求旺盛的緊俏商品,兩地的價格差非常可觀。

中原的很多商品在草原也很緊俏,例如布、酒、茶、糖、絲綢、瓷器、工藝品、化妝品等需要精細加工的商品,這些是游牧民族非常緊缺的,他們願意用自己不稀罕的物品來交換他們認為緊俏的中原商品。

其實在很多商人眼裡,生意是沒有國界的,哪裡有價格差,商人的身影就會出現在哪裡。

這種價格差催生了貿易移民,大量的商人穿梭於內地和草原,尋找各種貿易機會,而頻繁的貿易往來逐漸形成貿易網路,在網路的沿線也誕生了星羅棋布的定居點、村鎮,這是自然狀態下經濟生態的演化之路。

草原上的可汗是商人最大宗的貨源供應商,可汗用草原物產換來大量的中原商品。《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曾記載:

北單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驅牛、馬萬餘頭來與漢賈客交易。

可汗從貿易中獲得的商品一方面是自用,但更重要的是分給草原各地的大小頭領,因為可汗手裡的貨源也是從各個頭領中聚集上來的。可汗和頭領們存在一種合伙人的關係,投資必然需要獲得利潤和分成,頭領們有了這些收入,就能維繫自己領地里部眾們的服從和支持。而可汗也用同樣的方式統治各地頭領。

根據《滿文老檔》和《清太宗實錄》等史料,後金皇太極登基大典前後,用於封賞八旗和蒙古王公以及製作官服等就消耗了超過三千匹綢緞。其中僅賞賜科爾沁、扎魯特等16部49位蒙古王公的綢緞就有305匹。對中原來說這不算什麼,但對不產綢緞的邊遠遼東來說卻是稀世珍品,是硬通貨,是一筆巨大的開銷。【2】

說白了,和平時期,草原帝國就是一個大公司,主要任務就是生產、掙錢和分錢,來維持整個組織的運轉,而商人就是他們最重視的貿易夥伴。這其中最成功的商人就是晉商集團,他們不但在明朝內部做著九邊的生意,還在和蒙古、後金有密切的貿易往來,例如皇太極登基所消耗的綢緞就主要來自晉商。


長城是如何重構經濟生態的?
戰爭時期,中原王朝必然想削弱和瓦解草原部落的力量,一方面要靠軍事打擊,另一方面要靠經濟打擊。說到經濟打擊,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經濟封鎖,禁止中原的商品流入草原,可以削弱可汗與頭領們的力量。

但問題來了,如果政府下令禁止貿易,會立刻使市場出現商品稀缺的現象,這就推高了商品的價格。政府以為自己的禁令可以阻攔貿易,但禁令也擴大了貿易的價格差。

當商人發現走私可以獲得足夠可觀的利潤時,他們必然鋌而走險去尋找新的貿易通道,用繞過封鎖的方式進行走私。不要低估商人的智慧和翻越能力,山嶺雖然能擋住戰馬,卻未必能擋住商人的腳步。

商人的牛馬駝隊可以翻越數千米的雪山冰原,穿梭於懸崖峭壁間的羊腸小路,所以數百米的高山根本難不倒商人。即使牛馬翻不過去,還可以僱傭挑夫手提肩扛,只要能翻過邊界,自然會有人接應,可以說商人的智慧是無窮的。

1908 Ernest H. Wilson拍攝的茶馬古道上的運茶商人,圖片出處:維基百科,茶馬古道

無論是高山、草原還是戈壁,都擋不住「奸商繞越」的腳步。如果被政府發現封堵了新通道,商人們還會從崇山峻岭中再探索出更隱秘的通道。新的貿易網路會逐漸形成,經濟生態會自動修復。而且政府越強化封鎖,商品價格差就越高,商人探路的動力就越強勁,因為收穫的利潤更豐厚。

明代長城一開始為了軍事防禦修建了大量關隘、堡寨和烽燧,是一個一個的點,邊牆是斷斷續續而不連貫的,這就給商人留下了很多漏洞可以鑽。

沒有連貫的長城來圍堵商人,政府是很難做到經濟封鎖的。如果想進行經濟封鎖,就必須把這些邊牆、烽燧連接起來,將分離的點逐漸連成線,連貫而無漏洞可鑽,這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綿延萬里的長城。

長城的完善和連貫,是終結商人探路的大殺器。因為連貫的長城,加上烽燧系統的預警和巡邏,可以有效阻止「奸商繞越」行為。商人有家有業,並不是亡命之徒也不是軍事武裝,偷偷探路還可以,要是翻越長城或毀壞長城會丟掉身家性命,這種風險誰也承受不起。

有了長城,商人要進入草原就必須經過關隘,到了後來大家都來到關口來進行貿易,關隘就成為開放互市的口岸。明朝萬曆《宣府鎮志》記載張家口一帶

南京的羅緞鋪、蘇杭綢緞鋪、潞州綢鋪、澤州帕鋪、臨清的布帛鋪、絨線鋪、雜貨鋪,各行交易,鋪沿長四五里許。

長城讓商人難以走私貨物和逃避稅收,所以在政府財政上,壟斷貿易的門戶還可以獲得非常可觀的關稅收入,這些關稅收入也是當地連接邊牆和日常運維的資金來源。

還是明朝萬曆時期,梅國禎就稱北方邊塞地區互市商品如「段布、狐皮,一切雜貨,來自蘇杭湖廣,由臨清以致天津蘆溝通灣,其稅不知凡幾,及至市口又重稅之」,富商大賈因其利薄不肯來此交易。【3】

作為後人,我們只看到了連接後的結果,無法看到長城的修建和連接過程,所以才會產生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這就像我們擁有發達的大腦,但並不知道大腦智力是如何而來的,必須靠各種證據來一點一點還原這個進化的過程。

所以長城的產生是軍事和經濟雙因素作用的結果,任何一個因素都很重要。但只靠一個因素不能解釋全部現象,就像這裡所強調的經濟因素,只能解釋邊牆的連貫和「這麼矮」,但不不能解釋其他防禦系統的設計。

在這裡要感謝 @yeke sayid ,是他提供的資料完善了這個過程,更多細節請閱讀長城這麼矮究竟能攔住什麼? - yeke sayid 的回答

另外,長城還有一個附帶效應也是意想不到的,由於沒有商人的活動,長城內外的生態系統也會出現非常大的變化。


長城如何重建自然生態?
上面提到,商人建立了貿易網路,在這些網路節點上會出現聚集點、村鎮。

在定居點的人可以為往來的商人們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同時也可以獲得食鹽、茶葉、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就像有水流經的地方植被會非常茂盛,有人流經的地方也會形成聚集點,人們可以在這裡安生立命。

但是一旦長城切斷了商人的貿易網路,有很多遠離關隘的村鎮就會逐漸萎縮,而人類活動的消失也減少了對植被的破壞。商人歷經千辛萬苦在群山峻岭間所開闢的商路,也會隨著長城的建立而逐漸被植被淹沒。

大家如果平時爬山,就會注意到一個現象,有些山路在冬天雖然可以走,但到了夏天就會被各種植物覆蓋,變的很難通行。如果這條路常年沒有人走,茂盛的植被就會逐漸覆蓋整個道路,直到完全無法通行。

山頂的灌木叢。圖片出處wikipedia.org 的頁面

長城的存在讓長城沿線出現了缺少人煙的無人區,沒有人就沒有易於通行的道路,這是長城對自然生態的恢復效應,當然這是附帶效應,並不是有目的性的行為。

明朝嘉靖時期,胡松在《答翟中丞邊事對》中提到

是故或以山河。或以溪壑。或以兵革。或以箐樹。查得雁門東西十八隘口。崇岡復嶺。回盤曲折。加以林木叢密。虎豹穴藏。人鮮經行。騎不能入。……以致深林茂樹。日斬月伐。

從某種程度上,這種荒蠻的生態也可以起到阻礙敵軍的作用,因為在這種地方,遠來的敵人既得不到補給,也不便於行軍通行。敵人在茂盛的植物面前,即便戰鬥力再強也是束手無策。

當然這可能只適用于山區生態,如果是沙漠、草原,並沒有可以阻攔敵人的植被,只有缺少人煙還能給敵人後勤造成一些壓力。


經濟封鎖對敵人真的有效嗎?
短期看可以說很有效,中原王朝經常使用這種手段來制衡北方草原的各方勢力。

但問題是,這種「以夷制夷」的策略也毀掉了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間的信任。

例如在隆慶合議之後,明朝開始扶持蒙古右翼俺答汗的勢力,對他們開放互市貿易,這讓明朝的西北邊境在幾十年里保持了相對穩定。
但因為明朝所奉行「以夷制夷」策略,對蒙古左翼察哈爾部繼續進行打壓,拒絕進行互市,這使得遼東一直處於戰亂狀態,直到萬曆時期放鬆了經濟封鎖才得以改善。
女真崛起後,明朝又對後金進行經濟封鎖,開始拉攏和收買蒙古左翼的林丹汗,共同對抗遼東的後金。但在關鍵時刻,又落井下石出賣察哈爾,與皇太極達成城下之盟,最終導致蒙古各部全面倒向後金,使滿蒙聯盟得以建立。【4】

不只是長城,明朝禁海也是這種經濟封鎖的思路,鎖國政策最終導致東南沿海嚴重的倭患。而一旦放鬆海禁,倭寇很快大幅度減少,你說這是怎麼回事?軍事打擊真的是維護和平最有效的方式嗎?《中國國家地理》有一期專門對倭寇的真相進行了揭密,建議去看一下。【5】

「南倭北虜」的緊張局面證明,經濟封鎖不能說無效,而是太有效了,以至於成了戰爭爆發的誘因。

後來清朝也用經濟封鎖的思路來限制與西方列強的貿易,試圖讓他們臣服。

1727 年,中俄雙方簽訂《恰克圖條約》,在外蒙的恰克圖設立互市。因為俄國與准格爾的問題,在 1744與1792年閉關絕市次數就達十回。【6】

1839年,道光皇帝給在廣東禁煙的林則徐下旨說,「日後再有反覆,即當示以兵威,斷絕茶葉大黃,永遠不準貿易。俾冥頑之徒,知所儆懼」。【7】

故事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到了。從長城而沿襲下來的經濟封鎖思路,確實能有效的控制和打擊敵人,但如果用不好,也會成為誘發戰爭的導火索,走向其反面。

真正的明白人是幾十年後的李鴻章,1872年他在《籌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8】

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東北,闖人中國邊界腹地,凡前史之所來載,亘古之所未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與立約通商以牢籠之,合地球東西南朔九萬里之遙,胥聚於中國,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也。……居今日而曰攘夷,曰驅逐出境,固虛妄之論;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無具而能保守者也。……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學愈精,愈推愈廣,安見百數十年後不能攘夷而自立耶?

整篇文章格局宏大而又不失務實,有超越時代的思想見地,是最應該被收錄到教科書中的必學範文。

他預測的,「安見百數十年後不能攘夷而自立耶?」,實在太准了!而奏摺的後半部,他提出了很多學習西方、富國強兵的具體規劃,事實證明多數是正確的。儘管李鴻章在軍事上的努力,例如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但是他在經濟上的努力,例如輪船招商局卻一直發展壯大,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招商局集團、招商銀行、平安保險就是由140多年前的輪船招商局發展延續而來。【9】


現代社會還需要長城嗎?
據說,柏林牆的工程代號是「中國長城第二」。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Berlin Wall

肯尼迪曾這樣評價柏林牆:「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堵不是防範外敵,而是防範自己人民的牆。」

從軍事防禦的角度,長城的確是防範外敵的,但從經濟封鎖的角度,為了有效封鎖就必須將長城連貫一氣,才能限制自己人與外敵的交流,這樣來看,柏林牆並不是第一堵防範自己人民的牆。

另外,國境線也是一種現代長城,各國政府不僅通過國境線控制了國內外的交流,而且通過邊境口岸的海關獲得了巨額的進出口關稅。

正是因為防禦、封鎖、稅收等用途,在現代社會,長城並沒有消失,仍在左右我們的生活,只是換了個名字和形式存在。


結論

  • 長城這麼矮但阻擋商人綽綽有餘。
  • 長城連成線商人就無法越境走私。
  • 長城製造的無人區可以阻礙敵人。
  • 經濟封鎖是敵我雙方互傷的雙刃劍。

參考文獻
【1】【2】秋原《清代旅蒙商述略》
【3】李榑《明代商稅思想初探》
【4】毛毛《明朝滅亡:爭取蒙古的失敗——對明朝後期蒙古政策得失的考察》
【5】蕭春雷《倭寇,一個王朝的謊言?》
【6】張哲嘉《誤解的起源:為什麽林則徐會以禁運大黃威嚇英國?》
【7】周重林《晚清的茶運與國運》
【8】李鴻章《籌議製造輪船未可裁撤折》
【9】雷頤《李鴻章與輪船招商局》


絕境長城是幻想文學裡的設定好吧,你不如想想絕境長城在坦格利安王族的巨龍面前算個屁。

馬丁當然想來看看中國長城,他寫絕境長城是把英國的哈德良長城腦補成放大一兩個數量級的東西。哈德良長城是羅馬五賢帝之一的哈德良在位時期修建的,那個規模你可以去看看BBC《英國史》的實地拍攝,也就欺負凱爾特人工兵不行吧。一個肥宅在紙上吹的牛逼,千古以上,先人真的建了起來,是你你想不想看看真的?是我我想去看。

中國長城的規模確保了騎兵沒辦法突破,要想過去,就要等中原衰落,無法維繫長城一線的駐軍,否則守軍只要在游牧民族集結突破的位置,站在牆上投射箭矢和石塊就可以了。

冷兵器時代,步兵總是在騎兵的狂潮面前潰敗,游牧的雅利安人毀滅了文明更先進的達羅毗荼人,匈奴王阿提拉的彎刀,甚至抵到東西羅馬的王都,奧斯曼人的掠奪曾經讓奴隸販子在市場上讚歎「莫斯科人都在這裡了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而在東亞,歷代中原王朝如果沒有長城,面對的就會是從蒙古高原和渤海北岸來去自如的戰馬。這道人造的天險幾乎沒有被正面攻破過,這堵牆累計在上千年中擋住了大草原上的代代豪強,每一代能夠威脅長城防線的草原文明,都足以稱霸中亞,甚至踐踏中東歐,飲馬地中海。

可以說長城是亞洲大草原上武力的試金石。與漢帝國幾乎同時崛起的匈奴冒頓單于,以《史記》的記載,也是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一代強人。用《中國人史綱》的說法,彼時匈奴帝國之廣大,遠勝漢朝,單于統御多種不同信仰和認同的民族,威加中西亞草原大漠到東北亞的廣大領土,然而冒頓上下幾代單于,也只能望長城而嘆,接受漢皇以來路可疑的「公主」們和親締造的和平。翦伯贊有文章考證,甚至漢軍強盛的時候可以背倚長城,北突二百公里修建軍城。導致明亡的那一次,是吳三桂開關迎敵。五胡亂華,肇始於八王之亂,可以說禍起腹心之地。北宋從立國,似乎就沒有完整的得到過長城防線。正面攻破長城,在不翻書的情況下,我能想起來大概只有鐵木真的黃金家族了。

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未有現代的政治文明之前,帝治王權之下,萬民確實不能說有今日標準的自由人權。然而或亂或治,終是根本不同。千百年前,你去跟劫掠為生的游牧民族講人權?只怕太平時還可賣身為奴換個葬父錢,鐵騎當前,徒以天靈蓋擋狼牙棒爾。長城擋住的是以暴力為規則的強盜文化,讓北方不能輕鬆的洗掠南方,也使中原的王權有一個心理上的安全線,在大部分時間樂於安享太平,不至於暴兵北伐,滅人之族。血洗草原這樣的事情,漢武帝以後,幾乎不再有過。今日種族歧視遭世人唾棄,蠻荒時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卻是用鮮血寫在東亞各民族的白骨之上。清代之前,匈奴-蒙古、突厥-回鶻-維吾爾、女真-滿、藏、漢幾大民族,哪一個不是手裡握著弓刀過日子,隔著長城畫圈圈詛咒對手,總好過殺的你死我活。長城讓金庸筆下的「你們漢人武功極盛,不知殺了我契丹多少勇士,擄了我契丹多少婦女。現今你們漢人武功不行了,我契丹反過來攻殺你們。」之慘烈,常年限於一線。今日諸族談笑言歡,何嘗不是往昔築牆守城者之願。全世界冰火的讀者都讀過黑衣人拊劍而誓,願為長夜之燈火,終身守望。是否還記得先祖真的有過「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應當記得長城積民夫苦役之累累白骨而成,也應當記得一線邊牆,換得多少年和平歲月。

相比馬丁在巨龍與魔法的故事裡用來抵擋一些說不上文明的「天災軍團」的幽靈,比起他用來做原型的,鼎盛時的羅馬帝國用來在不列顛島嶼上攔住幾個蠻族部落的哈德良長城,古中國的長城確確實實用駐屯軍民的血汗,守衛了中原的春耕秋收,使得文明的火種沒有像古代印度一樣被毀滅。歷史的偉大,遠超文學創作。


長城,有著真正的戍邊禦敵之用嗎?

還是古代皇帝揮霍顯擺的產物?

余秋雨在《中國之旅》里提到對修築長城的態度:

「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

事實並不完全相符。(明說吧,就不對!)

也許很多人對長城的了解不夠深入,才會導致類似的誤解。

想要真正明白長城的功用,就要理解長城的緣起。

天註定

歐亞大陸東部,太平洋到帕米爾高原之間,有一條隱形的分界線,將這塊陸地劃分:東南區域的亞熱帶季風區VS西北的非季風區。

東南氣候溫潤:水土豐澤,適合耕種;

西北偏乾旱:地勢開闊,適合放牧。

農耕政權與游牧政權的出現,彷彿是蒼天的蓄意為之。

幾百萬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歷史上此一重大地殼運動形成了中國的地貌。中國大地,地勢自西向東逐漸下降至東南為太平洋沿線。

東南汪洋,西南群山,這讓古代中國最易被侵略的地方,主要來自北面。

如果人們被他族侵略,被迫遷徙的路線,也是要麼往北,要麼跳海。

要麼,守好自己的地兒。

守護

一定要清楚一個概念,那就是:侵犯

北方游牧族頻頻入侵南方農耕區,一個主要誘因是:

進入冬季後,游牧區草原植被銳減,生計艱難,游牧族便頻頻南下放牧,進入較溫暖的農耕區。

問題是,他們就是過來放羊吃草嗎?當然不!

一般來的時候搶一遍,走的時候再搶一遍,帶不走的就殺了或者燒了。如果繼續南下,就直接威脅首都,嚴重者改朝換代。

公元前799年,一支草原部族——犬戎,頻頻侵犯中國當時的西周。

為了對付犬戎,西周建立起烽火台方便傳遞軍情,台台瞭望,隨時調兵

這個還沒有城牆相連的「點式長城」,算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軍事防禦系統。

而周幽王在這裡留下了「烽火戲諸侯」(民間傳說)的典故悲劇。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向楚國展示軍事實力,顯擺了一套攻擊力厲害了的戰車。

《齊桓公伐楚》記載:

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 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

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麼楚國就把方城(楚長城)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中國第一條長城由此出現。

楚長城遺址——河南南召縣板山坪鎮華山村

當地人稱其為:周家寨、長寨。由於年代久遠,楚長城已如一段段碎石堆,可能很多人已經意識不到那其實中國最古老的長城。

· 楚長城遺址,今河南南召縣境內,圖片來源網路 ·

楚長城的出現,讓整個時代意識到,無論多麼強悍的戰車,在有效的防禦機制下,都會功虧一簣。

於是乎,大家開始紛紛在自家領域邊界修築長城。

在我國許多地方還能找到它們的蹤跡:

齊長城——濟南市長清區

魏長城——陝西宜君縣

秦長城——甘肅臨洮縣、寧夏固原市

燕北長城——內蒙古赤峰市

燕長城——遼寧朝陽市建平縣

·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網 ·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拆除了大部分諸侯間的長城,不過特別留下了接壤北部草原的燕趙長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驅除匈奴,接下來又讓蒙恬將軍修了長城。

打仗和搞工程,看起來是兩件事,但目的都是抵禦匈奴

蒙恬將軍一不作二不休,在之前戰國時期的燕趙秦長城基礎之上,修出了西起甘肅、東至遼東,氣勢恢宏,令世人叫絕的「萬里長城」

更偉大的是,這條秦長城,居然與我國半濕潤與半乾旱區分界線——400毫米等降水線基本重合。

· 秦長城遺址,包頭市固陽縣,圖片來自網路 ·

無論是從地域,還是從氣候,秦長城都明確建立了農耕與游牧的分隔線

從此匈奴不敢來犯,有了外部的安寧環境,內部才能發展。

而修長城又不得不消耗巨大的民間人力物力,孟姜女出現了(民間傳說),農民起義也出現了。

附註:「孟姜女」傳說的演變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齊侯吊諸其室。

——齊國臨淄城,不哭不鬧

《禮記·檀弓》: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

——開始哭

《列女傳》: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

——開始崩城

《同賢記》:仲姿尋夫,哭倒長城而認夫屍。

——「城」變成了「長城」。

《樂俯》:秦之無道分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

——哭倒了秦長城。

終其本意,都是表達百姓對統治階級的不滿。

反覆

此後的歲月里

北部入侵——修築長城——繁榮發展——朝廷內亂——北部入侵。

歷史倒映出一首曲折而跌宕的長歌。

01

陳勝吳廣起義後,中原戰事不絕。

而北方,冒頓(mo du)率領的匈奴族,逐漸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民族。

公元前200年,匈奴冒頓包圍邊境都城馬邑(yi)城,漢高祖劉邦親自徵兵,結果圍困在白登山,最後還是靠人給冒頓的老婆閼(e)氏送了大量金銀首飾,借女人心思說服冒頓撤兵。

「白登之圍」以後,劉邦知道打不過人家,便採取了「和親政策」安撫邊境,維護安寧,保證中原發展。從此源源不斷的漢室公主和大批財寶送去了匈奴。

「和親政策」出台,也有了後來的昭君出塞:

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韓邪單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昭君出塞後,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02

公元前166年,匈奴從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突破長城防線,飛將軍李廣鎮守邊塞,抗擊匈奴。

西漢初年,多年戰亂,社會凋敝,正是依託了秦昭襄王修築的長城,以及漢文帝提出的屯墾戍邊政策,西漢暫時保住邊疆。

沒有匈奴侵擾,中國歷史才得以出現繁榮的「文景之治」

03

有了四十年的「文景之治」,漢武帝劉徹才有了時間精力以及最重要的厚實的物質基礎,來思考正兒八經對付匈奴的問題。

確切說,有了國力強盛的後盾,漢武帝再也不肯繼續忍讓匈奴的囂張。

公元前2世紀,居住在敦煌一帶月氏族(rou zhi)被匈奴所敗,向西遷移,在恆河流域建立了貴霜王朝。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去聯合月氏族,一起來攻打匈奴

張騫絕對是歷史上的「奇物」。

公元前139年,張騫在河西走廊被匈奴抓獲,並給張騫娶妻,一扣就是十年。

公元前129年,張騫略實小計,終於從匈奴出逃,一路往西,跑到伊犁的時候,才得知月氏已被烏孫國趕跑,張騫又不依不饒地跑到了今天的烏茲別克方才找到月氏。

不料月氏已經對新土地有了享受之情,無意回老家打仗,張騫念了一年,也沒能打動月氏。

公元前128年,張騫決定返程。為了不在河西走廊遇見匈奴,他改走了一條路,穿越青海羌人區歸漢。不料如今羌人也被匈奴佔領,張騫又被匈奴抓住關了一年。

公元前126年,趁匈奴內亂,張騫再度脫逃,回到了漢。

張騫出使,未能達到說服大月氏夾攻匈奴,但卻意外打開了「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示意圖,圖片來自網路·

不過,絲綢之路來得沒這麼快。

張騫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貿易交流,不可能總是一路上被匈奴扣幾年再走。

公元前129年,衛青將軍從長城多個邊關出發,深入草原,進擊匈奴,依附長城軍事堡壘,收復河套平原。

接著漢朝遷徙近十萬人,藉助「屯墾戍邊」,修築邊塞,並沿著長城修建多個塞城,長城的防禦升級,基本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11年,大將霍去病大退匈奴,奪取河西走廊。

漢朝開始沿河西走廊建造長城,設立河西四郡,加上敦煌以西的陽關和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

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迫使匈奴退出內蒙古東部,全面修繕秦始皇的萬里長城,並修建酒泉到玉門關的長城。

公元前101年,漢武帝修建敦煌以西到羅布泊境內的長城。如今敦煌,還保留有五千米一個的「烽燧」遺址。

· 陽關烽燧遺址,甘肅省敦煌市,圖片來自網路 ·

· 玉門關遺址,甘肅省敦煌市,圖片來自網路 ·

這一路抗擊匈奴而修的長城邊塞,也無意之間為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開創了先河。

長城,雄關屹立,為絲綢之路這條連結亞歐大陸、古代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國際幹道,千年守護,一路護航。

公元91年,漢軍在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這也是匈奴最後一次跟漢朝交戰的機會。從此以後,匈奴政權瓦解,不敢逾越長城,開始西遷。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一支來路不明的東北亞游牧匈奴人不斷入侵羅馬帝國,最終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歷史從此揭開了新的一頁。

據猜測,這支匈奴人很可能是被漢朝打敗的匈奴後裔。這支匈奴部族相當可以,走哪兒滅哪兒,直接影響了中亞、西亞、歐洲、中東多個地區的格局。

可以說,長城改寫了半個世界的歷史。

不過同樣也是修久必引怨聲載道,一直修長城,人民賦稅過重,家人沒法團聚,受不了正準備起義。

好在漢武帝最後兩年停止修長城,修復水利,力推農業,在沒有外敵干擾的和平里,漢朝也迅速綻放了空前盛世。

在今天看,長城似乎一翻越就能過來。

但是在古代中國,長城,一方面作國家領土邊界的象徵,對於北方草原民族而言,無異於一道不可輕易逾越的心理界限。

一方面,作為遠離行政中心的軍事設施,可為遠征軍隊提供依託,使其進可攻,退可守,在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功不可沒。

·金山嶺長城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背包攝影楊東·

04

如果說修築長城依舊是中原皇帝一代接一代忍不住的「嗜好」,那麼外來的人又如何呢?

匈奴走後,蒙古高原又崛起了一支游牧民族——鮮卑族

公元386年,鮮卑族人拓跋珪(tuo ba gui)一路南下,越過長城,抵達河套平原,建立北魏政權

公元398年,拓跋珪在今山西大同建立了都城平城(完全是漢式的),逐漸形成歷史上南北朝對峙格局。

北部草原上的游牧族也從來沒有消停。

柔然,鮮卑別族的一支部落,開始入侵北魏。

不要忘了,北魏也是是游牧民族,北魏想要進入中原,放棄了游牧生活,改學農耕,發展農業生產。

然而為了對抗另一支游牧族——柔然,423年,北魏這支游牧族也開始修長城。到426年長城完工,北魏一直從河北赤城以東的山脈,修到了內蒙古巴彥淖爾境內。

若想在中原稱帝,並延續政權,就必須保證農業的安定,要保證農業安定,就必須鞏固北部邊疆:修長城,拒蠻夷。

既然長城修了,就要有人守,人就要吃飯,吃飯就需要糧食。

公元444年,薄骨律鎮為了養活守衛長城的士兵,率先在寧夏挖出了引水渠,使得大西北上的一片荒漠有了黃河水灌溉,變成了重要的糧食產地。

寧夏平原,化身為一副美麗畫卷——「塞上江南」。

不過,北魏在北方邊疆大力推行屯墾耕田,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北方災害頻發,游牧不成,農業也欠收,大家餓得不耐煩了,就反抗的反抗,起義的起義,最後,北魏王朝走向分裂。

05

557年,北齊北周對峙,北齊為了防範北周和游牧民族,大修長城

現在著名的長城段,居庸關、慕田峪、古北口,金山嶺、黃崖關,都是明代在北齊長城基礎上修築而成。

06

585年,隋文帝楊堅為了抵禦突厥(繼匈奴、鮮卑、柔然以來又一個強大起來的游牧民族),在北部邊境先後5次修長城,主要對前朝長城簡單修復。

609年,絲綢之路已經非常火了。

隋煬帝楊廣為了把守重鎮張掖,在河西走廊上修起長城,守衛絲綢之路。

長安,洛陽,杭州因為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的繁華往來,一躍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市。

公元626年,唐朝建立的第八年,東突厥進攻到了今陝西,距離長安不過40里。

硬打肯定打不過,唐太宗李世民就發揮個人魅力,跟突厥達成了「渭水之盟」,本質上就是用物質換取和平,比如多多贈送絲綢給突厥。

中國的發展,除了感謝長城以外,還要特地感謝游牧族的「TOO YOUNG TOO SIMPLE」。

其實歷史上這一類的事件已經一演再演,在游牧族本可以將中原政權推翻的時刻,游牧族總會接受中原皇帝的「盟約」,而放棄了進攻的最好時機。

彷彿對於他們而言,反正進攻打仗的目的是財物,撤軍締盟的結果也是得到財物,只要結果相同,就不在乎過程了。

只不過中原皇帝可不這麼想。

630年,在養兵蓄銳以後,唐朝軍隊從陰山向東突厥發起攻擊,將北部大片區域納入版圖,突厥族為了生存,也只好為唐王朝戍守邊疆。

由於距離長安太遠,唐王朝索性為他們開創了「羈縻(ji mi)制度」,類似民族自治。大家守規矩的話,就可以招撫、和親,不聽話就征戰。

唐王朝在西域設立大量烽燧,形成了絲綢之路最可靠的護身符,將長安與中西亞、東歐緊密相連。

07

迄今為止,農耕政權對北方游牧的抵禦都是通過長城展現出防患未然的狀態。

長城防線如果被突破,北部民族入侵後,後果會是什麼樣子呢?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攻進今河南開封,滅遼,建立金朝。

北宋末代皇帝趙桓被迫離開東京(開封),與金簽訂投降書,然後被擄去北方。

趙桓在北部草原度過30年,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有一天金人命令趙桓賽馬球,由於趙桓不善馬術,這名57歲的老人很快跌下馬來,被敵人活活玩死

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在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國。不過這也不是好惹的主,1211年,鐵木真從野狐嶺南下,殲滅大量金兵。

於是,金人開始修長城。

· 金長城遺址(注意看右側隆起的土埂)圖片來自網路 ·

金朝後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民族起義風起雲湧。1234年,鐵木真滅金。

08

元朝末年,朱元璋,一位本來參與起義反抗元朝的平民,一路走上了統一中華的道路。

1367年,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依靠居庸關,將蒙古勢力趕出了長城沿線,並收復被四百年前契丹奪走的「燕雲十六州」。

1372年,戰無不勝的徐達再次深入草原進攻蒙古,卻遭到了埋伏襲擊。這讓朱元璋意識到,善於馳騁來去自如的游牧族,始終如野草燃盡又生,並不容易根除。

防禦,依然是最重要的事情:

1373年,河西走廊修關城,如今嘉峪關的前身。

1374年,雁門新關。

1381年,山海關。

· 嘉峪關,甘肅省嘉峪關市,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圖片來自網路 ·

· 鎮北台,陝西省榆林市,萬里長城第一台,圖片來自網路 ·

明長城遺址中最為宏大、氣勢最為磅礴的建築物之一

中國長城三大奇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

· 九門口水上長城,今遼寧省綏中縣李家鄉新檯子村境內,圖片來自網路 ·

(始建於北齊,現存的九門口長城始建於明朝,為徐達主持修建)

· 山海關老龍頭,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城南5千米處,圖片來自網路 ·

(明長城的東部入海處,也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於一體的海陸軍事防禦體系)

徐達陸續修32道關隘,西起大漠,東抵渤海,與長城一起守衛明朝北部邊疆的安危。

09

1402年,朱棣在南京稱帝。

這位靠「靖難之役」上位的皇帝,非常重視邊塞防禦,並總結前人經驗,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思路:天子守邊,才能有效防禦北部進攻。

1421年,紫禁城完工,朱棣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改名北京。

北京,於1949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10

1471年,韃靼(da da)從明朝防範力量最弱的延綏鎮南下劫掠,並佔領河套平原放牧。

非凡的都御史餘子俊認為,年年征戰,耗損極大,收效甚微,且年復一年沒有盡頭,不如修築長城安定邊疆。

依託長城的重兵防守,韃靼不敢再在河套居住,內地憂患漸漸平息。

然而蒙古人在其他邊界的劫掠依然盛行,明王朝開始大修長城。

每每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總有傑出人物從中國的河山間走出。

戚繼光,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其帶領修築的金山嶺長城是我國萬里長城的精華之所在,今天最有名氣的八達嶺長城也出自這位名將手筆。

1571年,戚繼光完成長城修築: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總共1017座敵台。戚繼光把長城的雄姿英貌推向舉世聞名的巔峰。

以下圖片源自新浪微博 @背包攝影楊東

· 獨石口長城 ·

· 金山嶺長城 ·

· 金山嶺長城 ·

· 箭扣長城 ·

· 箭扣長城 ·

· 箭扣長城 ·

· 司馬台長城 ·

意外

1626年,山海關外,女真族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率領下征戰山海關,寧遠城的袁崇煥據守山海關,拒絕撤退,並打響了著名的「寧遠保衛戰」。努爾哈赤在戰爭中受重創,不久後去世。

1642年,愛新覺羅·皇太極發動了生前最後一次入關之戰,即使大獲全勝,也無法通過山海關。

1644年,李自成起義進軍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招安守衛山海關的統帥吳三桂。

吳三桂還在招與不招之際,李自成就扣了人家老爸,佔了人家心愛的老婆。一氣之下吳三桂放手山海關,邀請清軍入關攻打李自成。

長城堅不可摧,長城的守衛者卻不堅定。雄壯如山海關,最終也敵不過人心的動搖。

回顧歷史,如果長城內的人們團結一致,那麼長城將成為外敵不敢侵犯的警戒線,長城內才能不斷壯大強盛;

如果長城內的人心渙散社會動蕩,那麼,長城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外敵入侵。

此後,愛新覺羅·多爾袞率領的八旗鐵騎踏進中原。同年,愛新覺羅·福臨(順治皇帝)遷都北京,開啟了一個北方少數民族對整個中國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統治。

上下2000年,中國的歷史,是一部長城脈絡恢宏展現的歷史。

從華夏民族的祖先開始,一代接一代的炎黃子孫始終不屈不撓地抗擊北方外族侵略,守護農耕大地。

也許吧,長城始終沒能真正徹底地阻擋過外來侵略,但是在這個不斷修築、征戰、平衡的過程里,華夏文明得以在長城的護衛下發展、在碰撞中與世界交匯。

伍 尊嚴

無論中原大地如何更朝換代,只有長城,對這片土地的守衛和保護,從來沒有改變。

1933年,日本軍開到山海關站東端長城缺口,突然向城內發炮,炮聲隆隆,全城驚駭。

中國軍隊誓死守衛山海關,「七七」事變前中國軍隊最大規模的抗日戰役——長城抗戰的先聲,書寫了中國抗戰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

· 圖片來自網路 ·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這一聲吶喊能成為新中國的國歌,絕不僅僅是一場空談。

自古在長城的守衛下,中國的歷史長廊里,才得以裝滿了無數燦爛奪目的文化瑰寶。

長城,不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唯一保證,卻值得中華大地上每個人最虔誠的敬禮。

首發公眾號:地球旅客(文字控,攝影控,一起講地球上發生的故事)

搜索「地球旅客」公眾號:NEAs-B612

謝謝大家指出錯誤!共勉!


能攔住馬


感謝各位,不過還是不要給我這個打臉的點贊了,正如幾位知友在評論指出的,我這種刻薄的態度不足為訓——當然,想罵我刻薄的人看完問題日誌再罵不遲。有時間請去關注一下其他更有營養的問題,或者贊一下 @劉鑫 知友這樣的答案。
————————————————————————————————————
我發覺現在知乎的部分新用戶有個特點,那就是喜歡不做考證就發表一些很可笑的觀點,還自以為見前人所未見,口氣還不是一般的狂妄。
沒錯,題主,說的就是你,你是不是以為古代那些戰火中錘鍊出來的領袖和將軍都是蠢貨,居然會採用修長城這麼一種愚不可及的辦法?建議你好好看看下列討論,特別是第一個。
長城在冷兵器時代的作用到底如何?
從成本收益的角度看,長城的性價比如何?
長城和金字塔都是完全失敗的超級工程,前者沒能擋住北方騎馬民族的入侵,後者也沒能使其中的法老木乃伊復活,大家同意這個認識嗎?
長城就是一堵矮牆嗎?就算題主沒爬過長城,至少應該在網路上看過圖片吧,看到長城是建在什麼地方上了嗎?

不修在山上的有沒有?還真有「修在平地、就是一堵矮牆」的長城,不過不在中國

你覺得這個沒用是吧,看看這個:哈德良長城_百度百科多看點書增長點知識,別把《冰與火之歌》這種幻想文學和現實世界混為一談,否則以後還會讓人對你的智商呵呵呵呵呵的
——————————————————————————————————
題主,你的問題之所以不好,不是因為它是一個「千奇百怪的問題」——實際上我們恰恰歡迎這類腦洞大開的問題,而在於它是一個明顯未經過思考和求證,並且帶著自滿情緒的問題。
你當然不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但是起碼提出一個問題前要先自己做做功課吧,系統都會提示你提問前先看看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和解答,用「長城」做關鍵詞檢索一下、看看別人的回答很難嗎?提出這樣的問題只說明:1、你的知識面和思考深度還不夠;2、你還沒有養成自己尋找答案的習慣。
搬出你「浙大學生」的名頭更是讓人啼笑皆非,你是不是浙大學生和這個問題提得好不好有半點關係嗎?難道亮出浙大的名頭來就能改變這個問題很沒水平的事實?還是說浙大的學生有權利不思考、不自己求證就提問題還不用接受批評?實際上,知道你是浙大的學生只會讓我略感失望,我本來以為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高中生提的。
最後解釋一下,匿名的原因是希望我的每一個實名回答都比這個不需要太多思考的答案有更高的質量


這個問題問的實在是圖樣圖森破。
只想問問題主你見過幾個長城,爬過幾個長城。就能問出這種問題。
長城是依地勢修的,平原上就是建在地上,山地就是建在山上,兩山中間就來個XX關,XX口。

去過的長城不多。
不懂事的時候去過山海關,自稱是天下第一關。印象已經不多了,就是個大城樓子。更多的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
上學的時候,去過慕田峪,居庸關,八達嶺,沒太多的印象了,就跟爬山一樣,那時候小沒覺得怎麼樣。
剛工作的時候,總是參加戶外活動,北京周邊的響水關,黃花城,古北口,金山嶺,司馬台也都去了,金山嶺和司馬台還算陡,但是總的來說因為山勢的問題還算好。

直到我去了箭扣,傳說中的箭扣,傳說中總是死人的箭扣。

站在箭扣上,發自肺腑的感覺牛逼。

別說從城牆外面的野路爬上去了,在城牆裡走的時候陡的都覺得恐怖。

如果對長城不了解,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搜索,實在不行下個google earth,查看一下長城走勢,長城的位置,上面還有很多還有別人拍過的照片。連這些都沒有就隨意的斷言。這個態度可能是最讓其他人接受不了的地方。


金山嶺,司馬台的照片手邊一時沒有。

放幾張08年箭扣的。看了以後你再說,長城矮。再說:很好奇難道爬長城這麼難嗎,對相比於冰火里的絕境長城來說,長城簡直是跨過一道門檻而已啊。

以下圖片以前保存在 百度相冊裡面,會有壓縮,再加上當時照的也糟,不好意思放出來。

古北口長城_百度百科

古北口長城是中國 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卧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台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蒙古通往中原地區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役從未停止過,因此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

挑了部分 08年4月份去古北口的圖片

金山嶺:
有很陡的地方,但是總的來說保存的還算完好,而且整體坡度還好,還不會在長城外面走,而且不會出現腳外面就是萬丈懸崖的情況。

有人知道這個是什麼嗎?在長城外面的。總覺得是烽火台,以前一直以為是在城樓的平台上面點烽火,不知道這個是什麼。


攔馬隊。

只要馬過不來,蒙古人進來就沒有多大殺傷力,保不齊都趕不上佔山為王的草寇。

再說,雖然它不很高,但也不是立時三刻就能爬上來的,因為牆頭上都是流動哨。

還有,牆是建在山脊靠外一側的,牆根底下不是平地,是很陡的山坡,無形中就增加了攀爬難度,降低了進攻效果。建在平地上的城池,牆高得多,都經常被攻破,而長城從未聽說被人從某個中間段攻進來的。蒙古人攻破長城,都是在關隘上,沒有在山體上的。

也就是說,這個高度足夠了。


1,我是來教題主怎麼準確的表達想法以及提問的;
2,順便說說排名第一的匿名回答為什麼要噴題主!

有沒有發現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一開口就讓人討厭?!為什麼?因為不會講話!
不懂沒關係,誰都有不懂的時候;不懂偷懶想做伸手黨?正常,誰還沒個想撿便宜的時候!
不懂,還不謙虛,還懶,還想做伸手黨,還用批判式的口吻讓別人教你?你TM以為你是誰!

看了問題日誌,真心覺得國外大學通識教育里閱讀和表達的學習真的非常必要。

言歸正傳,
首先,如果題主真的想了解長城的作用,而你確實不理解,又比較懶,想做伸手黨,那麼你的問題應該是
」古人為什麼修長城?長城在古代的作用真的有那麼大嗎?「
」長城在冷兵器時代的作用在哪裡?「
」長城在古代真的有用嗎?怎麼體現作用的?「等等類似這樣的陳述性提問
而不是一上來就用批判式的提問方式:」長城這麼矮究竟能攔住什麼?「!

如果你不懂,又想討論問題,謙虛是必須的品質。非專業人士用批判性的提問是很讓人反感的!

不好理解是嗎?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沒上過大學的人在知乎上提問「讀大學這麼沒用,那些考大學的人究竟在想什麼?」

作為浙大的學生,你看到這樣的問題是什麼反應?會不會厭惡、反感?會不會心平氣和的給提問者講解讀大學的意義?

這就是為什麼排名第一的答主要噴你以及你的這個問題讓人討厭的原因。


額,不知道題主學文學理的,我們不扯知識,就扯經歷和模型實驗吧。

大學的時候做過導遊,經常帶外國人去轉各個長城,不知道題主「長城簡直是跨過一道門檻」的結論是從哪來的?

以北京地區為例,有金山嶺、箭扣、慕田峪、八達嶺等等比較典型的險峻段,這些軍事要衝,本身建在山上,你以為他是這樣的:

或者這樣的

其實呢,八達嶺是這樣的:

其整個體系還有多個瓮城和內關,也就是說八達嶺不只有這一道牆那麼簡單,八達嶺博物館有沙盤,我沒找到圖。妹子有空去看看,那些想一步跨過去的是會扯到蛋的····

不說這些險峻的,我們來說說相對平緩一點的,

看著不陡吧?
曾近有一兩個月經常帶外國人去過河北省懷來縣的一段野長城宿營。進去是要先在山裡開車半個小時,然後到達山腳下。一行20個人左右帶著帳篷上山,你問為什麼帶鋪蓋?因為下午兩三點上去了,天黑之前絕逼下不來···

遊客裡面有過美國的肌肉男,德國的精悍冷妹子,西班牙的公牛小伙,我們穿的都是最輕便的衣服,背著最小的包(輜重由當地人用騾子拖上去),往山上爬,這一路兩個小時,要手腳並用,說連滾帶爬也不為過(因為有的地方很陡,且沒有可以拉的地方)·,我們所有人都暴露在整段長城下,有好幾個地方,長城就在我們正頭頂上,扔塊大岩石下來,山坡上的人除了往兩邊坡下滾,連抬頭看一眼長城的機會都沒有。西班牙大姐,開始還在問我旁邊的花花草草是什麼名字,過了半個小時,就氣喘吁吁提都提不起來了。等到了山頂,看到長城了,你以為就完了?呵呵,你絕對想不到,你爬上了牆,順著長城往前爬(沒有別的路,另一邊下不去),就開始重新手腳並用了,因為那個階梯起碼有70度·····最後終於到達平地了,已經是晚上七點,你以為可以開心的休息了?你會冷的要死···我八月份上去的時候帶了一件軍大衣才活過來····到了晚上,除了幾個逗比美國人還在外面看星星,所有人八點都鑽到帳篷裡面睡覺了,你就知道有多累了·····

我們爬的僅僅是那一段最好怕的坡,再往前基本都是70-80度的陡坡,只有德國冷妹子和當地人爬上去過(當然我必須跟著),美國逗比爬一半差點沒摔下去,召喚了半天上帝,罵了半天cao,最後作罷了。

第二天下山要整整3個半小時,我們沒有越過長城,只是回到了同一邊,因為過去肯定有傷亡。

最後···
其實,妹子,根本就不用什麼山啊牆的,就一個高點的土坡坡···
你下一個叫《幕府全面戰爭》的遊戲,放幾隊最垃圾的槍足輕在坡坡上,然後讓幾隊高級一點的武士從下往上沖,你看看是什麼結果。

土坡坡都有這種效果,何況我大長城·····

少猜想,多驗證····

你問公牛小伙去哪了?他根本沒上得了山,爬了10min就踩了一礦泉水瓶子,腳崴了,被老鄉擔回去了,看看,我們的暗器多厲害····


明代是有班軍的,長城的垛口留的是警戒部隊和快反部隊,這些部隊的作用是將敵襲如實上報,剩下的就沒有了。

然後班軍的作用是每年按季節上班,主要是防秋。但班軍的主要作用還是遲滯大股游牧民族南下。

真正主力決戰是需要動員各邊鎮主力部隊,包括京師南面的忠順軍騎兵部隊的。

其實很多明長城的要隘,都只有數百人防禦,一個關鍵的敵台也就是10人上下。主要還是敵前養不了部隊造成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長城最大的作用是遮斷敵軍的行進線路,為後期作戰作準備,對己方的部隊來說:長城一線是出塞進擊的保障,是部隊回師撤退的屏障。
同時,明代的九邊防線中的大部分由長城連接起來了。所以敵軍直接攻擊九邊很少能夠得手。從一般的關口入寇又有後顧之憂,無法久留。

用現代軍事開腦洞通俗說一下
一是古代的國防觀通體系二是邊境軍用道路和屯墾支撐點最後是發揮築壘地域的作用
明初一直到靖難的時候,北部邊境都屯駐重兵,這種重兵終究是不持久的,因為養不活。

所以,要麼這些精銳部隊南下造反,這就是靖難;要麼就是往北討伐草原,這就是嶺北大敗
明代部分時期北部邊防的大壞,實際是怨不了任何人。就算京操班軍還存在,也不會有任何改變其實,真正了解明軍實際作戰和指揮體系的人都會說,明軍真不容易,用這麼少的兵力,控制了這麼大的國土。

明軍的問題在於野戰軍大多在京師 宣大 這些關鍵的邊鎮,臨時調動不易。而這些精銳部隊又少的可憐。比如說忠順軍三衛是改編自前元軍騎兵部隊的精銳騎兵部隊,但是數量一直只能維持在9000人左右,最後合編為保定三衛。

事實上,整個明軍的野戰部隊,從建國後都沒有超過20萬的巔峰數字。到了萬曆征朝鮮更加是悲劇到無與倫比的地步,整個大明朝能拉出來的野戰軍巔峰時期也只有四萬多人。大量的劣質兵員,在平時一直消耗在無休止的班軍中,雖然看似明軍兵力很大,但是每年至少有6個月的時間,班軍在上班和返程途中。無論是軍屯還是訓練都只能流於形式。

明軍的很多軍事理念和作戰形式是超越時代的先進。但是到了麻貴以後,好像這種軍事傳承就沒有繼續下去。

朱元璋制定的北部邊防的基本思路就是,依託邊牆和小規模快反部隊+最低規模的武裝農民控制前沿,利用要隘通行不便特點,在游牧民族大股入侵時,夾要隘擊之。

但隨著靖難的發生,大量北部邊軍的精銳被抽調,邊牆以北的各衛所南撤導致防禦態勢的惡劣,加之多年未有戰事,文官集團對於邊牆以北的要點根本無心經營,一步步的削減經費。這種削弱邊牆的做法到了三楊時期發展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幾乎邊牆以北的要點和衛所全部放棄,邊牆成為了第一線,邊牆內側的衛所兵力也被削弱到僅夠維持的地步。以喜峰口為例,喜峰口以北的各衛所和要點鎮寨全部放棄,衛所僅留兵300人,防秋時增班軍約500人。

這種自己人挖自己邊牆的做法,在三楊手裡經歷了永樂後期、洪熙、宣德和正統四朝,最終到了景泰年間形成了大崩潰——土木堡之變。
只說野戰部隊的話

明軍野戰部隊如果能夠維持正常的建制和訓練水平,基本也是滿萬不可敵
@換巢鸞鳳@智超


一圖勝千言(攝於路過北京的火車上)
你來攻吧,我不保證不打死你。


題主只要玩過一點即時戰略遊戲就能想明白這個問題,防禦工事的作用是延緩進攻方的進攻,為防禦方提供有利的地形。

防禦是靠人的,不是靠牆的。

照你這麼說,一戰的時候鐵絲網戰壕也沒啥可怕的。只要彈跳力好點不就三兩下跳過去了?拿個鉗子不就擰斷了?

防禦是我打你容易,你打我難,而不是我站著不動讓你打。按照題主的想法,給題主穿上最牛逼的鎧甲,也不過是一個包裝精緻的肉罐頭而已。


因為長城不僅僅是一道牆。
邊牆(長城)作為軍防工程,是由本體和附屬設施組成。本體是指牆體、敵台(馬面),附屬設施是指城堡、烽台。牆體、敵台連在一起,是防敵的主體;城堡用於駐兵、烽台用於傳遞軍情,屬於提高牆體防敵能力的輔助設施。——景愛·《遼寧省明長城資源調查報告》讀後

至於某標榜「自由」的答案,兼職讓人笑掉大牙。大概是經濟學讀多了,全篇都在理論推演,但是沒有一點實證功夫,談歷史基本上一說就錯。

明初山西內長城沿線森林密布,林帶一般寬度約50公里左右。其密集程度,據說是「虎豹穴藏,人鮮徑行,騎不能入」。內長城沿線的三關十八隘之間的如此深厚的森林地區對大同外長城來說,「實為第二藩籬」。——曹象明·《山西省長城沿線軍事堡寨的演化極其保護與利用模式》
請問這種環境能發展出商路來嗎?

而且並不能把商業僅僅簡化成商路,與游牧民族的規模貿易,商品吞吐量不小而且頗為多元;此外,商業的存續需要良好的商業環境,殺戮是無法進行商品交換的,而大量商品、好的商業環境都需要都市和軍事來維護,而並非僅僅是「商人往來自由」的無政府主義環境就能形成的。
以長城邊貿都市張家口為例,起初是軍事功能的張家口堡,起初是與長城結為體系的軍事要塞,後來隨著外交局面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才成為邊貿都市的。

長城可以使中原王朝以較小的軍事投入形成軍事均勢,也只有在此情況下,才能發展貿易,不然,搶能獲得戰利品,為什麼要花錢買買買呢?為什麼要用大牲畜換換換呢?


先 @天秤蟲蟲

前面有朋友說了,攔住敵人不是長城,是上面的人。
長城最早是各國修建的一系列不連貫的北方要塞,用以防範游牧民的劫掠, @霍真布魯茲老爺提到西班牙人教訓法國人的胸牆,其實戰國時期的長城比胸牆強不了太多,大多數是堆砌的木材輔以夯土修建的,也有一些石砌的。
這種修葺方式與歐洲同一時期,希臘羅馬軍隊的臨時宿營地差不多,與凱撒入侵高盧時羅馬軍隊的冬令營以及高盧要塞的水平也差不多。我不知道當時的軍隊有沒有在牆外設置壕溝、木椿和陷阱,實際上單憑一道牆就想給對手造成麻煩是不可能的,今天殘存在以色列用於進攻馬薩達要塞的羅馬軍隊宿營地遺址,也無法看到完整的防禦體系,但是歷史上羅馬軍隊在宿營地周圍挖掘了無數壕溝和陷阱。

這是圍攻馬薩達要塞的羅馬軍隊宿營地

這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長城。
後世的居民往往可以在雨天之後從泡塌了的牆裡抽出沒腐爛的木材修建房屋。
秦始皇修長城的實際工作,是把原有的要塞群,重新規劃修建為一個整體。
這個整體,可以參考修建在今天英格蘭北部的哈德良長城。

實際上哈德良長城的稱謂不準確,它應該叫哈德良堡壘群,或者叫哈德良前進基地群(這很重要,一會我會講),你要明白在英格蘭首先出現的是軍團駐地、退伍老兵市鎮,然後是各大隊駐地、堡壘、延伸出去可以互相呼應的堡壘,最後出現的那道牆只是錦上添花的功效,沒有那堵牆的時候,羅馬人一樣在不列顛尼亞站穩了腳。

哈德良長城體系中的駐軍公共廁所。

哈德良長城的壁壘群。

寫到這兒 @劉鑫,入侵羅馬帝國的,是匈人,不是匈奴人。塔西佗首次記載了這個達西亞民族(達西亞位於羅馬尼亞匈牙利一帶,此處為東歐大草原)該民族不斷在高加索與東歐之間活動運動,91ADHuns向東遷徙到了裏海地區,150AD遷徙到高加索,370AD回遷入侵歐洲(匈人王阿提拉入侵)。這個套路就和希臘人向北軍事移民於黑暗時代回頭入侵本土一樣(造就了斯巴達)。
「匈奴人被漢人趕到歐洲入侵羅馬帝國」這種說法到底還要持續多久?

繼續說長城。
今天我們經常提及的,其實是明長城。這個長城的作用並非表面上「要擋住蒙古人」那麼簡單。
早期明帝國執行的是草原戰略,一切軍事部署都是為了進攻。
非常幸運的是,明軍在洪武年間佔領了鄂爾多斯要塞,這是繼續向草原進攻,而且是塞外能夠為大規模軍事行動提供足夠水草和可耕地的唯一前進基地。

但是,到了永樂年間,永樂帝突然撤銷了這個前進基地,這可能是因為當時的軍事政府已經向文官政府職能轉變,同時維護駐軍成本過於昂貴。隨後游牧民族進入,並以此為據點展開對明帝國的持續攻擊。
明軍再次主動收縮防線,放棄了河套地區的東勝關要塞。
東勝關要塞為河套防線一系列要塞的支撐點,這導致了其他要塞繼續被棄守(守也守不住了),明軍因為這2個失誤全面轉入戰略守勢。(我知道傳統說法是土木堡慘敗後轉入戰略守勢)
此時明朝已經意識到自己犯下的巨大錯誤。於是收復鄂爾多斯並繼續執行草原戰略的議案開始由軍事官員提出,但文官政府認為:
1、重新啟動大規模軍事行動、政府軍事化、草原戰略成本過高,除了錢的因素,整個北方的行政體系都要更新;
2、長期賦予軍隊軍事任務,對帝國的穩定是極端危險的。(怕是造出個凱撒那樣的軍爺吧)
但文官政府又不得不面對游牧民的不斷衝擊,於是兩幫人不斷的大吵大鬧,最後折衷的辦法是——修長城。文官政府的意思是:出兵是不可能的,你也別鬧騰了,給你點錢你好好修要塞吧。

你以為明長城只有戚繼光在修?Naive!戚繼光只修了宣大而已,自東勝關要塞棄守以後,前線軍隊就在想辦法自己籌錢修堡壘和長牆,第一段修在了榆林。

事實上,終明一代,長城誰也沒擋住,仔細想想也就是譚綸、戚繼光、盧象升幾個人擋住了游牧民的進攻,換其他人的時候,長城還不是被人家一頭撞進來了?


資料在家裡,回去有空再修改吧,有關明長城的部分估計有差錯,懂的人可以給指出來。


有一點都沒說到。
游牧民族的天然缺點就是很難保證自給自足,也就是游牧民族很多時候必須依靠搶劫來維持生計。
我們今天很難想像種群戰爭的細節。
做個比方:
一個2000人左右的游牧部落,能夠作戰的男子最多30%,大約不到500的騎兵(假設能夠養得起這麼多馬)。
這500人出動一次搶劫,假設出動時間是X天,假設沒有長城阻擋。要搶劫到維持2000人生計的物資,離家時間還不能太長以防主力走了被其他部落抄家。從草原長途跋涉,找到中原村落,至少走3天;每個村落大約1000人的規模,其中還要吃喝拉撒殺人放火挨家挨戶找糧食和物資,算他連續搶劫5個村子,搶每個村子至少要用一天,那就是5天。搶完後,物資要運回去,回去因為有物資走得慢,且算他用了4天時間。那麼X=3+5+4=12天。這是最理想狀態下的一次完美搶劫。
當有了長城,騎著馬過不了長城,怎麼辦?要麼繞路,要麼棄馬徒步翻牆。徒步翻牆不可行,由於沒有後勤兵失去馬匹就是待宰羔羊,而且沒有馬也無法把搶到的財富糧食運回去。繞路過長城是唯一選擇,要經過有守軍的據點,即便守軍一觸即潰,但是因為繞路產生的後勤負擔大大增高,使得搶劫效率大幅降低,原本能搶5個村子,有了長城只能搶到4個,搶的少了不划算,就不得不再多搶幾個村子,時間又不等不延長。
這樣一來一迴繞路,再加多搶的村落,即便一切都很順利,也至少需要16天才能回家。
這還只是開始,搶完還要回去,由於要繞路,使得每次搶劫只能帶著最重要的物資,比如糧食,水或貴重品,這也使搶劫到手的財富大幅縮水。
而草原上的部落互相搶劫,可能一天就結束了,因為無險可守,不必攻堅,再加上是平原地勢,一路青草後勤負擔很小,距離近的部落之間甚至半天就能搶完一個部落。
自從有了長城,游牧民族更傾向於內鬥,少進中原,因為效率太低了,這是經濟成本決定的。
所以只有出現大規模部落的時候,才會入侵中原,只有大規模入侵,才能分兵守住據點根據地,才能把搶到的財富帶回去。而每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都是一次賭博,後勤負擔太大,一旦失敗,就會面臨分崩離析,階層解體,再次演變成內鬥。
其實,戰爭打的就是個細節。戰略再宏大,計謀再奇妙,沒有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也都是空談。


長城並不只是用來攔阻的。稍微看過正經點的歷史劇都能知道,城牆上的士兵是如何攻擊下方的士兵的。

這張圖已經能反應出圍繞「城牆」展開攻守的情形。

慢不說冷兵器時代,即便是上個世紀中葉,乃至現在,說到武器,都很容易提及一個詞語——「能量優勢」。說得簡單一點,在樓上丟石子打樓下的人,和樓下丟石子打樓上的人,能一樣嗎?這用初中物理就能明白了。平均7-10米高的城牆,相當於為士兵提供了大約相當於現在3層樓的優勢位置。如果再結合地形來看,則優勢可能更大。

長城不僅能提供攻擊時的能量優勢,同時還能作為掩體,又能作為交通運輸的道路。看下圖就能一眼明白了。


沒有長城一個部落百十個人,在一家帳篷里一商量,就能流竄到一個村裡搶錢搶糧搶娘們,防不勝防。有了長城以後,就需要聯合數個部落,集結萬人以上,攜帶專業工具打破邊牆。這對搶劫集團的領導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而且這麼大的動靜保密工作難做,很容易走漏消息,可能搶劫集團剛到邊牆發現皇上的大營已經立在邊上了。


首先上圖

先說最後一張圖,這是淶源明長城的一段,圖是朝北拍的,也就是禦敵方向。可見淶源縣城完全收入眼底,敵軍動向一眼掌控。 敵軍能走的通路如圖一,這是一段人字型長城,在已有的天險基礎上,把防禦力+max。

中間那圖是長城後方,地勢相對平緩,可紮營,利於補給,當然我們也就是在那裡扎帳篷的。另外一面(北面)則是懸崖峭壁。

長城的牆不高?拜託你說的是旅遊景區八達嶺吧?

當我花兩個小時從最好走的路爬到長城頂上的時候,看著北面游牧民族能走的路,我真替他們捉急,這仗沒法打,對手有外掛!

帳篷鎮樓!


(點贊能過30的話,就報幾張照片,讓大家看下野長城。^ ^)

照的不好,請輕拍,手機傳照片,第一次手抖白忙活了,0 0

(下面一張是四姑娘山用htc重啟了好幾次拍的,終生難忘,希望有機會去玉珠峰。)

每周都會去爬野山野長城,不能出錯,一步失誤,輕則骨折,有時候上去腿都在抖,根本沒退路。說什麼一到過節,長城上人山人海,我沒遇到過。

回歸本題,以箭扣、劍門關,上帝折鞭處釣魚城舉例,才能充分理解說中國人和德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不是小聰明,是智慧,古羅馬的重裝大兵看了會哭嗎?實在是太陰險了。

長城矮嗎?單看高度,不高,掉下來摔傷應該沒問題。何況是在500-1000米的陡峭的山上,還是犬牙交錯,互為犄角,有的地方以懸崖代城牆,像哥跑半馬,騎行200公里每天,上去也得費點勁歇會,況且壘木滾石、刀山火海油鍋伺候,上去一看,媽蛋,城樓幾米高就幾個射擊孔,排著隊鑽,還是那句話,太陰險了,就不能平地單挑嗎?

點贊能過30的話,就報幾張照片,讓大家看下山勢。^ ^


給浙大的嚇尿了。。摺疊我吧。。


推薦閱讀:

與西方相比,為什麼中國人那麼不重視古建築古文化的保護?
古建築上一排小動物和各種脊獸,都是什麼?用來做什麼的?
現代有哪些不如古代的技術?
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宮、殿、堂、樓、閣、軒、榭、居、齋、館、亭等各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建築中的「飛檐」最初是怎麼形成的?

TAG:軍事 | 長城 | 古建築 | 古代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