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因為原先是手機碼字,再加上沒有查閱相關資料,特修正一下。

抗日戰爭是中日兩國矛盾的必然結果,但是從戰爭形式上看,日本侵略中國因為缺乏戰略思想,關於戰爭的目的、如何結束戰爭,有很大欠缺。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時,中國在蔣委員長領導下,因中國未做好戰爭準備,蔣介石在事變發生前一直採取忍讓態度,日本是近衛文麿第一內閣,這個內閣的陸軍省大臣是杉山元,杉山元非常狂妄,當年有三句話:「2個月內解決支那(中國)事變」、「3個月解決太平洋作戰」、「5個月內蕩平東南亞」,此人在七七事變後是積極擴大派,事變發生後的日本內閣會議上,軟弱的的近衛文麿借拓務大臣大谷尊由之口問杉山元「陸軍到底想要打到哪裡再收手?(陸軍は一體どの線まで進出しようとするのか)」。杉山元不回答,海軍大臣米內光政說「大概打到永定河保定一帶就行了(だいたい永定河と保定との線で停止することになっているようである」)。杉山元突然發飆「你是誰啊,在這種地方你說這個合適嗎(君はなんだ、こんなところでそんなことを言っていいのか!)」。下圖為杉山元。

7月18日,石原莞爾在陸軍省會議上建議促成近衛文麿親自到南京與蔣介石和談,近衛文麿雖然高大威猛,同時期的內閣照片,別人都是站在他兩個台階以上,但是膽子很小,一開始是同意了,飛機都準備好了,但是後來取消了,得知此事的石原莞爾說「兩千年帝國在這種危機前優柔寡斷,滅亡日本的就是近衛了(二千年にも及ぶ皇恩を辱うして、この危機に優柔不斷では、日本を滅ぼす者は近衛である)」下圖分別是石原莞爾和近衛文麿。

10月份開始德國主導陶德曼調停,11月4日,蔣介石主張日本要恢復到事變前的狀態,此時日本已經在上海登陸了。調停的速度遠跟不上日軍的作戰速度,政府已經無法控制軍隊,調停失敗。最終南京淪陷。近衛文麿發表第一聲明,拒絕與蔣介石政府和談,等中國換新政府(日本要求更換親日政府),與新政府和談。至1938年,日本已經大量增加國防預算,並且發行戰爭債券。1938年底,近衛發表第二聲明,提出建立東亞新秩序,拋出近衛三原則(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提攜),暗示蔣介石下台,表示在三原則基礎上,兩國可恢復和平,日軍撤出除華北以外的其他地區,華北名義上仍屬於中國。一個月後近衛再發表第三聲明,表示建立東亞新秩序,需要中國的參與,暗示和談,汪精衛在重慶積極回應,被開除黨籍剝脫公職,汪精衛離開重慶投敵。1939年1月,無法取得和平進展的近衛文麿第一內閣因新體制運動結黨失敗總辭職。此時日本國內僅剩一個師團,無力發動新戰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1939年1月5日,外交家出身的平沼騏一郎組建短命內閣,汪精衛投敵意味著日本期望國民政府內部分裂,蔣介石下野的目標無法實現,日本進一步擴大國內動員,開始實行糧米配給。平沼騏一郎任內一直在進行與德意加強同盟關係的活動,共同對抗蘇聯,還在5月份發起諾門坎事件,沒想到8月23日,德國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日本國內嘩然,8月28日,平沼騏一郎發表聲明「歐洲人真奇怪(歐洲の天地は複雑怪奇)」後,內閣總辭職。

平沼騏一郎後,由沒有什麼政治傾向的陸軍出身的阿部信行組閣,畑俊六從大陸返回擔任陸軍大臣,這個內閣在戰爭問題上過於小心,沒有什麼建樹,海軍大臣吉田善吾因為反對德意日同盟,心理壓力過大而試圖自殺。阿部內閣當時面臨一種奇妙的國際形勢,日本打蘇聯,德國和蘇聯籤條約互不侵犯條約,天津事件後,美國取消日美通商條約,這個內閣有點莫名其妙啊,稀里糊塗的撐了半年,1940年1月16日總辭職了。

接替組閣的是反對德意日同盟的海軍出身的米內光政,陸軍大臣還是畑俊六,海軍大臣還是神經兮兮的吉田善吾,米內堅決反對德意日結成同盟,但是當時德國閃擊波蘭使得日本國內認為德國太厲害了,一定要和這種的結盟才行,下野的近衛文麿組織新體制運動,在台下呼籲推翻米內。德國在閃擊波蘭後的假戰給了米內生存空間,米內以德國的目標不知道是誰為理由一再拖延結盟一事,也不下台,1940年5月德國閃擊法國,日本國內又高潮了,德意同盟論者的倒米內陣勢越加強大,7月4日畑俊六收到陸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的要求,宣布辭職,米內光政尋求召開陸軍三長官會議(陸軍大臣、參謀總長、教育總監,陸軍大臣的推選要經過三長官會議)被陸軍拒絕,由於無法選舉出新的陸軍大臣,米內光政於7月22日辭職。

接任米內光政的是近衛文麿第二內閣,近衛一向是偏袒陸軍而膽小的人,無法限制陸軍。1940年8月31日,日本與汪精衛南京維新政府簽訂《中日基本關係條約》,9月23日,進攻法屬印度支那,9月27日建立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1941年4月13日,日蘇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日本承認蘇聯在蒙古國的特殊權利,蘇聯承認日本在滿洲國的特殊權利。然而到了6月22日,蘇德戰爭就爆發了,此時日本又亂成一鍋粥,咋辦呢,一塊打蘇聯吧,剛把條約簽了,不打吧,去年剛和德國結盟,海軍又主張向東南亞進攻,獲得戰略物資(海軍大臣已經變成了與米內光政相左的及川古志郎,米內光政被重新編入預備役了)。7月2日,在御前會議上,通過了新的國策:1繼續對蔣介石施壓迫使重慶國民政府投降,嘗試由汪精衛接管上海等地的西方國家租界區;2是否對蘇聯進攻,要看蘇德戰爭的形勢是否會發展的有利於日本;3佔領法屬印度支那,考慮對泰國的政策;4在所有外交努力無效前,要儘力避免美國參戰,是否對美作戰要基於三國同盟的時機。因外相松岡洋右鼓吹對蘇宣戰,在舊日本帝國憲法下首相無法罷免閣員,7月18日近衛第二內閣總辭職,旋即組建第三內閣,外相改為主張南進的豐田貞次郎。

7月23日法國維希政府將法屬印度支那轉交給日本,日本開始接管印支,7月30日接管西貢。期間美國全面禁止對日出口,要求日本將印度支那交給戴高樂流亡政府。9月6日,御前會議上決定外交努力的期限是十月上旬,如果沒有進展,就考慮對東南亞的英國和荷蘭以及美國開戰。10月12日在五相會議上,對於美國提出的從中國撤軍的條件,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堅決反對。10月18日外交失敗的近衛文麿第三內閣總辭職。有趣的是在9月6日的御前會議上,天皇問「日美開戰的話,怎麼樣才能結束呢(もし日米開戦となった場合、どのくらいで作戦を完遂する見込みか?)」,已經是陸軍參謀總長的杉山元說「太平洋戰爭三個月打完(太平洋方面は3ヶ月で作戦を終了する見込みでございます)」,天皇問「你在盧溝橋事變的時候是陸相,那個時候你和我說2個月打完,現在都打了4年了不還是沒打完嗎(汝は支那事変勃発當時の陸相である。あのとき事変は2ヶ月程度で片付くと私にむかって申したのに、支那事変は4年たった今になっても終わっていないではないか)」,杉山元回答「中國地太大,按計劃打行不通(支那は奧地が広うございまして、予定通り作戦がいかなかったのであります)」,天皇說「是中國大還是太平洋大,到底怎麼打才能在3個月里打完(支那の奧地が広いというなら太平洋はなお広いではないか。いったいいかなる成算があって3ヵ月と言うのか?)」杉山元無話可說,戰後杉山元自殺。

近衛辭職後,在對美強硬的東久邇宮稔彥王強烈建議下,由東條英機組閣,東條身兼陸軍大臣和參謀總長,開始東條獨裁。11月份,面對美國的從中國撤軍的要求,東條內閣拿出兩個方案,但是從蘇聯間諜處得知美國準備不承認滿洲國,東條表示這等於讓日本自殺。知道無法戰勝美國的東條哭著向天皇上奏,無法避免要和美國宣戰了。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英國全面禁止對日本出口(英國在抗日戰爭前期操縱國聯,否決了制裁日本的議案,甚至與日本簽訂協議為日本提供戰略物資)。同時日本發動馬來戰役,佔領英屬海峽殖民地。在戰爭前期,美國不承認日本的侵略,但也不反對日本的侵略,同時對中日兩國出售戰略物資,英國不承認日本的侵略,但是支持向日本出口戰略物資,在兩大國模糊不定的情況下,民國遲遲不敢決定是否對日本宣戰,在美國對日本宣戰後,中國迅速對日本宣戰。到1942年4月,日本擊沉英國在東印度的最後一艘軍艦,英國海軍退守非洲,日本在二戰中取得最大勢力規模,為切斷國民政府的補給線,日本開始進攻英屬緬甸,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日本還佔領了荷蘭流亡政府的荷屬印尼。下圖為東條內閣

1942年初,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國對日本陸軍造成沉重打擊。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日本擊沉美國一艘航母,,雖獲得了戰鬥勝利,但從戰略上攻勢開始受阻,大本營開始誇大戰果(一段時間日本管吹牛皮叫大本營發表)。美軍破獲日軍電碼,在月底的中途島海戰中日本被擊沉四艘航母。海軍短期戰鬥能力減小,陸軍繼續保持攻勢,在太平洋上加緊佔領島嶼。最後圍繞陸軍在瓜島的戰鬥,日本海軍在聖克魯斯群島戰役中暫時獲勝,但損失慘重,國力和美國比差很多的日本在海軍軍力上處於劣勢,這場慘勝使得海軍今後無法為陸軍的戰鬥提供製海權和制空權。隨後6萬多美陸海軍以7100人陣亡的代價殲滅31000名日軍(日軍自瓜島撤出10652人)。太平洋戰役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到1943年,德國義大利在歐洲非洲的戰事開始逆轉,英國海軍重新進入印度洋,日軍也無法切斷印緬公路。1943年11月美軍發動太平洋攻勢,在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以1800人的代價(還有近5000人受傷),全殲日軍17000人。年底日軍進攻常德受阻。考慮到日本在個島嶼的頑強守備,進攻需要的時間太久,且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美軍開始執行跳島戰術,數萬名日本陸軍在太平洋各島上駐防,因為沒有船,就這樣被跳過去了。

1943年11月,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要求日本歸還自1895年以來日本侵佔的所有中國領土,要求日本放棄自1914年以來在太平洋上佔領的所有島嶼,要求朝鮮獨立(宣言以新聞稿形式發出,沒有加蓋國璽簽字,屬於共識性質,在國際法地位上常受到挑戰)。1944年5月,海軍已無法保障東南亞航線的情況下,日本發動豫湘桂戰役,企圖打通陸上補給線。6月,為爭奪馬里亞納群島至為關鍵的補給線,日本出動9艘航母5艘戰列艦等發動菲律賓海戰,被擊沉3艘航母;在每個島上美軍都是數倍於日軍發起攻勢,其中塞班島日軍24000人陣亡,5000人自殺,美軍3000人陣亡,10000人受傷;關島上日軍18000人陣亡,美軍1700人陣亡,6000人受傷,海島戰鬥總計美軍9500人陣亡,63000日軍被全殲。菲律賓海戰期間,曾躲過226兵變的反戰派岡田啟介與近衛文麿策動東條英機下台。7月13日,天皇通過木戶幸一向東條提出三點要求:東條要卸任陸軍大臣、陸軍參謀總長職務,結束東條獨裁;更換海軍大臣島田繁太郎;反東條的重臣要入閣。 部分人開始策劃米內光政入閣,東京憲兵隊長也表示在日本的走向問題上,只有天皇有決定權。失去天皇支持的東條在7月18日總辭職,東條準備在辭職演說中加上重臣政變的話,被內閣全員否決。

東條倒台後,在下任首相人選問題上怎麼看都不能是現役陸軍,但近衛文麿傾向於現役的寺內壽一和畑俊六,但天皇根據米內光政的建議選定的是前陸軍大將已轉入預備役任朝鮮總督的小磯國昭,因為小磯國昭在日本國內沒有政治基礎,這個人選可以說很失敗。小磯國昭想轉現役,兼任陸軍大臣,東條不幹,要自己繼續任陸軍大臣,作為妥協,小磯國昭選擇了杉山元做陸軍大臣。海軍大臣是米內光政,在組閣會議上,海軍對米內任海軍大臣大為不滿,小磯國昭說是天皇的意思,不少人揚言要去和天皇對質。新內閣就這樣出發了,小磯國昭在就任儀式上說這樣下去日本就要輸了吧。下圖是1945年1月小磯國昭的施政方針演說

小磯內閣沒能推動陸海軍一體化,在和平促進方案上也沒有成果。小磯國昭試圖在萊特灣海戰前與美國和談,但現地的山下奉文與海軍是個死硬派,仍然與美軍發起決戰,日軍四艘航母全部被擊沉,由於日軍在馬里亞納已經見識過美軍的近戰引信炸彈,在萊特灣只能發起神風特攻。小磯國昭試圖通過南京汪精衛政府的繆斌與蔣介石和談,但遭到外務大臣重光葵的強烈反對,陸軍大臣杉山元、海軍大臣米內光政也表示懷疑,1945年4月2日,小磯國昭面見天皇,天皇表示對此人不信任,4月3日小磯國昭內閣總辭職。至於繆斌是否帶來了蔣介石的密信現在都是個迷,繆斌在東京的時候,說我在東京的時候,你們沒遭到空襲吧,確實是這樣,但是繆斌沒有獲得重慶國民政府的官方身份,天皇選擇不信任繆斌。

1945年2月美英蘇三巨頭在雅爾塔形成雅爾塔密約,密約中約定了如何在戰後瓜分德國,如何戰爭賠償,由誰來主導波蘭復國等,還約定了未來聯合國的形式。斯大林同意在擊敗德國以後90天內,加入對日本作戰。蘇聯戰勝日本後,將得到控制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以及對中國大連、旅順及其鐵路連線作為報酬。

1945年2月,硫磺島戰役中,23000名日軍造成11萬美軍中近7000人陣亡,近22000人受傷。4月,國民政府奪回柳州、南寧、桂林。5月婆羅洲戰役中15000名日軍造成35000名美澳聯軍中8000人傷亡。4月份開始的沖繩戰役,12萬日軍造成18萬美軍中8萬多人傷亡,其中陣亡12000人,要知道沖繩戰役中美國有1300艘軍艦,日本只有16艘。

1945年4月7日,在226兵變中差點被打死的鈴木貫太郎在和平派三重臣的建議下組閣,海軍大臣是主和派米內光政,陸軍是天皇指定的主戰派阿南惟幾,鈴木在組閣演講中說,我要為億民以身奉公,諸君要踏過我的屍身,重開國運,邁步向前,當天大和號孤船出擊被擊沉。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臨時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6月9日,鈴木貫太郎在演說中表示「自己在大正七年訪問過美國,當時他就說過日本人民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日美之間沒有理由發生戰爭,太平洋作為和平的海洋,是上天賜給美日之間貿易交流的通道,用她來運兵作戰,是要受到天譴的。從那以後20年過去了,兩國的戰爭已經發展到日本國體不存國民滅絕的地步,帝國必須找到一條和平道路。」這就是天佑天譴發言事件,該發言對美國短波放送,被發表在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上,激烈的發言引起主戰派激烈的倒閣傾向。6月23日,沖繩戰役結束。

由於不知道雅爾塔密約的存在,日本寄希望於沒有對日本宣戰,且有和平條約的蘇聯,希望蘇聯調停,在德國投降後,蘇聯和美國之間將發生矛盾,這是當時全世界的共識,而日本與蘇聯有互不侵犯條約,如果日本輸給美國,則對蘇聯不利。6月22日御前會議上決定尋求蘇聯調停。從3月份起,美國對東京開始不定期轟炸,7月轟炸吳軍港,雖然此時日本還有4艘航母,但已沒有燃料,無力組織艦隊出海。

7月26日,中美英蘇發布波茨坦公告,由於蘇聯正在拖延日本調停,故沒有署名,導致日本不知道蘇聯已決意參戰。作為對鈴木貫太郎天佑天譴發言的回應,波茨坦公告重申了戰爭決心,表示要在全世界建立一個新和平體系,為此日本政府要立即停止運作。宣言保障了日本領土範圍,回應了鈴木關於億民淪為奴隸的言論,表示不會奴役和殖民日本。相較於開羅宣言中關於領土的描述,開羅宣言沒有說關於滿洲國的問題,沒有說到樺太的問題,沒有說到琉球的問題,波茨坦宣言說日本領土是日本四島和其他指定島嶼,樺太是日俄戰爭後獲得的,滿洲國是受蘇聯承認和支持的,日本領導人沒能看出這其中的微妙差異,還以為可以把戰爭狀態恢復到1933年熱河事變之前。波茨坦公告確定了各國不會瓜分日本,日本可以避免德國的遭遇。由於鈴木貫太郎激烈的求和言論,導致國內空氣緊張,7月28日,鈴木貫太郎在接受記者提問時,表示波茨坦公告與雅爾塔宣言無異,不予置評,消息傳回美國是日本拒絕波茨坦公告。

一方面蘇聯保證在1946年4月13日日蘇中立條約到期前,條約仍然有效,另一方面表示到期後不會再續約。外務大臣東鄉茂德和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堅決反對信任蘇聯。在調停中,蘇聯一邊拖時間,一邊誘導日本提出更多條件,甚至提出滿洲國中立化,保留滿洲國不屬於任何集團。蘇聯暗中準備戰爭,將軍隊送往東線戰場,準備從滿洲、內蒙、朝鮮、庫頁島、千島群島方向發動進攻,甚至從留萌市開始佔領北海道。儘管日本駐歐洲國家的外交武官了解到蘇聯動向的相關情報,但由於日本軍方和外務省的情報分享障礙,外務省仍在按照計劃尋求蘇聯調停。7月30日,日本駐蘇聯大使隱約感覺到蘇聯似乎早與英美達成一致,致信外務省,8月2日東鄉茂德回信這不難理解。

美國在4月份制定了一個漫長的佔領日本全境的作戰計劃,即沒落行動。美國的推演是最少需要600萬軍隊,估計若戰事持續90天,在九州登陸的部隊將有45萬人傷亡其中10萬人陣亡,在相模灣登陸的部隊將有120萬人傷亡,其中陣亡人數將超過26萬人。在6月18日評估總的陣亡人數將達到26.8萬人。科學家肖克利估計美國陣亡40~80萬人,日本死亡500~1000萬人,最後美國預製了50萬枚紫心勳章。

陸軍省的近衛師團,東部軍,西部軍仍有一定的戰鬥能力,他們仍希望取得一次重大戰果,促成有條件投降。此時美國已經具備核轟炸能力,由於不願見到蘇聯勢力重回遠東,鑒於沖繩戰役使美國海軍陸戰隊傷亡慘重,7萬人喪失戰鬥能力,一旦蘇聯宣戰,從東北和北海道兩個方向進兵,100萬機械化部隊的掠地能力遠高於美國的海軍陸戰隊,美國不想和蘇聯瓜分日本,於是祭出大殺器逼迫日本快速投降。8月6日廣島原爆後,在廣島火車站免於一死的畑俊六立即返回東京,強烈主張停戰。

蘇聯擔心日本投降過快,來不及佔領更多土地,自8月8日晚間10時起,蘇聯向日本駐蘇聯大使館提交宣戰書,但是切斷了大使館與東京的電話,2個小時後,蘇聯發動8月風暴,進攻朝鮮、滿洲、察哈爾、熱河等地,針對千島群島發起登陸。直到8月9日凌晨4點,日本才從莫斯科的廣播中得知蘇聯宣戰。鈴木和東鄉茂德主張立即接受波茨坦公告,陸軍主張全國戒嚴備戰。上午10點30分,在會議上,東鄉茂德表示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但盟國必須保證天皇的地位,幾分鐘後,收到了長崎原爆的消息。會議結束時,參議官會議分成兩派,首相鈴木貫太郎、外相東鄉茂德和海相米內光政主張接受波茨坦公告附加條件保證天皇地位;陸相阿南惟幾、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海軍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主張修訂波茨坦公告,附加日本自行解除武裝、自行審判戰犯、盟軍要承諾不佔領日本本土。由於各種會議無法達成一致,8月10日凌晨2點,鈴木主動要求天皇聖斷,聖斷沒有留下記載,據有關人員回憶,天皇說,繼續戰爭意味著國家毀滅,主戰的告訴我6月東京的要塞就能建成,現在都8月了還沒有建成,我們的計劃與實際總有差距,我無法接受忠誠的戰士解除武裝,也無法忍受我的重臣因戰爭罪名受審判,但是時間已經不允許了,我只能根據外務大臣的概述宣布接受盟國的建議。清晨,外務省通過瑞士外交部向盟國發出電報,表示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但不接受任何對天皇特權的偏見。盟軍的回應需得到四國批准,8月12日盟軍通過瑞士外交部回應「從投降之時起,天皇和日本政府的權力歸屬盟國最高指揮官,最終日本要按照波茨坦公告的內容,根據日本人民所自由表達出的意願來建立新政府」。

盟軍的回復在日本造成混亂,因為沒有接受日本提出的條件,裕仁向其他皇室成員表示他決定投降,朝香宮鳩彥王則詢問說如果國體將不能保留的話,是否意味著戰爭將會繼續進行,對此天皇表示「當然」。

由於關東軍主力不在滿洲國邊境,而在長春大連等地,蘇聯機械化部隊以極快的速度橫掃東北,12日之前幾乎沒有遭到抵抗,8月11日,溥儀乘火車撤退,8月14日蘇聯離長春就只有200公里了。

8月13日,參議官會議花了一天的時間討論如何回應但是沒有做出結論。同時盟軍發現日本政府雖然公開表示要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在截獲的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電報中,卻什麼都沒有提過,而且軍部和地方軍隊溝通頻繁,盟軍懷疑日本是在拖時間,於是在8月14日發起最後一次大規模空襲,迫使日本快速投降。這一天鈴木貫太郎和木戶幸一告訴天皇必須儘快投降,否則將亡於盟國,甚至自身發生軍事政變或社會革命。下午,天皇召集軍事會議,表達投降意見,隨後大本營和內閣開始銷毀戰爭文件。會議結束後,外務省通過駐瑞士大使和駐瑞典大使發表聲明接受投降。

8月15日中午12時,日本正式投降。8月17日鈴木貫太郎內閣總辭職。9月2日,外務大臣重光葵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上籤署投降協議。

8月14日,在雅爾塔密約框架下,民國政府被迫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軍在12月3日撤出東北,中南滿鐵路所有權歸中國,利潤與蘇聯平分,協議期20年,大連主權歸中國,使用權歸蘇聯,中蘇共管,蘇聯租借旅順,中國將旅順周邊不設防。9月9日,岡村寧次在南京向何應欽投降。截止1946年3月蘇軍才掠奪大批物資後逐步撤出東北,1949年,國府向聯大控告蘇聯違約,蘇聯與台灣斷交。1953年蔣宣布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8月18日,蘇聯進攻千島群島,23日,島上2萬名日軍投降,至9月1日,蘇聯完全佔領千島群島。至9月2日,蘇聯俘虜64萬關東軍。依據雅爾塔密約,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歸蘇聯所有。1951年日本同50個他宣戰的盟國簽訂舊金山和約,蘇聯拒絕簽訂。1956年發表蘇日共同宣言,表明要在蘇聯歸還齒舞群島和色丹島的前提下,儘快簽訂和平條約,但和平條約至今未簽訂。

日本在舊金山條約中歸還了所有國家,自1895年以來侵略的土地,1870年以來侵略的只有琉球由美國代管。蘇聯扶持金政權,和美國瓜分了朝鮮,至今沒能解決這個問題。1946年天皇發表人間宣言,表明天皇僅有人性,不具備神性。同年在美國佔領軍的指導下,日本通過了新憲法,放棄宣戰和保有戰爭武力的權利,改變政治體制,三權分立。1951年美國通過安保條約控制了日本的國防軍事,將日本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1960年再次強化條約。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日本國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結論:日本的戰敗和投降不是片面的軍事失敗和外交失勢所導致的。

日本的戰敗和投降是在由軍事失利激化領導層內部政治矛盾、戰爭經濟崩潰和社會逐漸對戰爭失去參與的積極性的前提下,在美國島嶼登陸作戰、對日戰略轟炸、原子彈爆炸和蘇聯對日參戰的加速下由天皇參考內閣和重臣的建議下做出的決定,歸於所謂「聖斷」通告全國而實現的。但是日本的停戰和投降也不能僅歸為領導層或天皇一人或幾人偶然做出的決定,而是整個日本在內外交困形勢下的必然抉擇。

請大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東條內閣的崩潰雖然是由軍事上的失利所導致的,但國內勢力,特別是岸信介等人所發揮的作用也不可小覷。

東條內閣的辭職說明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

提示:岸信介在東條內閣改造方案中應當辭職以讓位給新閣僚,但其拒絕辭職使得東條內閣只得總辭。而在內閣改造的問題上,主動權並非掌握在東條手裡,而是掌握在以岡田啟介等人為中心,反對東條體制的重臣會議的手中。

2.1945年2月14日,近衛文麿向天皇上奏稱「自戰局告急以來,叫囂一億玉碎之聲勢愈加浩大。其主張為所謂右翼之流於背後不斷煽動,以此使國內陷入混亂達成其革命之目的,臣睨視其實為共產分子也。」

「共產分子」說的是哪一群人?

近衛上奏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提示:近衛上奏文

3.繼任首相的小磯國昭曾是總體戰思想在日本的代表人物,但其任內卻對總體戰體制進行了分化,內政上改組了翼賛政治會和翼贊壯年團,成立「大日本政治會」,使「一國一黨」的翼贊體制事實上崩潰;外交上甚至同繆斌接觸以謀求與重慶方面停戰。

為什麼小磯內閣如此表裡不一?

提示:小磯內閣#閣僚一覽及所屬

4.眾所周知,日本是戰略資源貧瘠的國家,然而日本在戰爭中從各殖民地和佔領區掠奪的各種資源似乎沒有辦法運回本土,特別是1944年以後,單是由本土運往戰場的軍需物資就損失了二分之一,更不消說由戰場運回本土的資源了。

這對日本的戰爭經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提示:就礦業生產而言,1944年一般礦業產值僅有1941年的一半,已經低於1937年的水平;農業上,1945年的稻米產量為5855萬石,比1940年減產了1000萬石;1944年1月,東京市中心的城市居民家庭每天每戶只有不到100克的蔬菜配給,魚類配給每天每戶只有不到25克。

5.1945年6月8日的御前會議上,統合計劃局長官發言稱民眾「對領導層之新來動搖不定,國民道義且呈頹廢之兆…在庶民層甚至農家,有斷念、自棄風潮。對指導性知識層,看清其暗流涌動,焦躁於現狀,亦和平冀求。」

這反映了什麼問題?

提示:無。

6.在7月底以後,停戰問題已經演化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問題。8月9日深夜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上,海相米內光政、外相東鄉茂德與樞密院議長平沼騏一郎同意停戰,而陸相阿南惟幾、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與軍令部總長豐田副武拒絕停戰。首相鈴木貫太郎請天皇做出決斷,天皇表示「耐人之難耐,忍人之難忍」,同意停戰。10日日本發出公告稱「基於(盟國公告)不包含變更天皇統治國家大權的要求的理解,帝國政府接受上述公告」,但美國次日回應稱「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之權力,須服從於盟國最高統帥」、「日本國政府之最終形態,須依據接受《波茨坦公告》之日本國國民之自由表達決定。」最終在14日召開的御前會議上,天皇毫不猶豫地再次選擇了結束戰爭的「聖斷」。

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就昭和天皇個人而言,為何在沒有獲得美國關於戰後國體的許諾下也選擇堅決結束戰爭?

提示:6月8日的御前會議通過的《今後應採取的戰爭指導基本大綱》將戰爭的目的改為「護持國體」,這是日本戰爭指導思想上的一個重要的變化。


別聽日本嚷嚷什麼「」一億玉碎」,日本高層比誰都怕死。日本朝廷幾百個大員,有幾個切腹的?東京審判的時候,裝瘋保命的戰犯好幾個。東條怕疼不敢切腹用手槍自殺,手軟打偏了沒死成。

納粹德國希特勒吞槍,戈培爾自滅滿門,戈林服毒。崇禎自己上吊前還不忘囑託闖逆善待百姓。只有日本真正做到了民為輕社稷次之君為重,都國破家亡了天皇重臣們還死皮賴臉活著,還用「武士道」忽悠草民們去送死,用草民的千萬條爛命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不被美國搶走。

然而蘇聯突然參戰了。蘇聯可是有把沙皇貴族滿門抄斬的光榮傳統的。於是日本朝廷大員們為了保命,只好咬咬牙就投降了美國。

然而做了太上皇的麥克阿瑟,居然寬宏大量,沒有清算這幫衣冠禽獸,保住了他們的榮華富貴,只弔死了幾個頭面人物走走過場。直到今天日本朝廷還對麥克阿瑟感恩戴德。


日本投降的過程歡樂無比,各派人馬花式內鬥,小道消息滿天飛,戰後集體被打臉。

排除剛開戰被勝利沖昏頭的那一段時間,日本在戰前和戰爭中後期,從來就沒考慮過靠自己的實力徹底打敗美英蘇,最好的期望也不過是把歐美勢力趕出西太平洋,然後簽訂和約。陸軍雖然一直嚷嚷北進,但是從來都沒說過靠自己打敗蘇聯,他們的最大想像力也就是推進到西伯利亞東邊,然後指望德國爹地幹掉蘇聯。

到了1945年,不管日本高層嘴上怎麼說,心底都知道肯定是要投降了。裕仁天皇不是傻子,如果無條件投降,是很有可能被盟軍拉去槍斃的,學希特勒自殺還好,要是落到墨索里尼的下場那就真的完蛋了。所以最低限度要爭取有條件投降,德國一戰不就是有條件投降嘛。

日本的底氣是兩點,一是滿洲國相對完整的基建和縱深,二是蘇聯與美英的分裂,想要有條件投降,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至於本土決戰這事,從一開始就沒多少人認真考慮過,因為沒什麼可行性。不管後人怎麼覺得不合理,當時的日本人是真的非常重視滿洲國,連「關東軍全體放棄日本國籍,在滿洲重建理想的大和國」這種意見都公開的在關東軍內部討論過。至於美蘇矛盾,希特勒也曾經把它當成救命稻草,不能全怪日本人智商低。

(順便一提,「最後的日本兵」小野田寬郎在菲律賓看到美國飛機轟炸完越南回機場,以為是去炸滿洲的, 進而得出結論,日本還沒亡,可見滿洲抗戰論有多麼深入人心)

所以蘇聯進攻滿洲國,等於所有戰略規劃全盤完蛋,剩下的就只有本土決戰一條路了。這個時候海軍和政府包括天皇都徹底的不想玩了,一開會就拐著彎地把話題往投降上引(裕仁很有技巧,不說我要投降,只問你們想怎麼打,然後軍隊一拿出方案,就說這裡不行,那裡不對,直接拍死)。但是陸軍還沒有放棄,因為開戰完全就是陸軍鼓噪的,包括日本走向戰爭的起因——軍國化也是陸軍折騰的,投降了死不死的都是小事,這個臉陸軍絕對丟不起。這點還真讓陸軍猜對了,戰後陸軍的聲望一落千丈,現代日語中昭和陸軍就是不聽指揮+滿嘴跑火車的代名詞。

而同日傳來的原子彈的消息則是壓垮陸軍神經的最後一根稻草。

二戰中日本主導「鈾炸彈」項目的是日本核物理泰斗仁科芳雄(之前錯記成諾貝爾得主了),他帶著理化學研究所從1940年開始干這件事,一直折騰到1945年也看不到實用化的可能,最後撂挑子不幹了,直接告訴軍部,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每天只能分離出一毫克鈾235,生產一顆原子彈所需的鈾要數萬年時間,就算美國的生產能力是日本的一百倍,也需要幾百年,所以趁早洗洗睡。

廣島被炸了之後,最傻逼的當然是理研,找出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這也是日本政府一開始不承認廣島受到核襲擊的原因。長崎被炸後,軍部真的急了,這次不找理研的牛鬼蛇神了,找兵器行政本部第八研究所,八研的材料學專家山本洋一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根據美國的開採量來推算能獲得的鈾235數量,最後算出來的結果是美國人手裡有1000顆核彈!即使考慮到各種耗損,也應該在250至500顆之間!

(GHQ後來告訴山本,美國當時只有5顆原子彈,山本教授不信,你們這些美國鬼畜就會撒謊,良心大大的壞了!)

幾百顆原子彈!盟國的科技和工業能力竟然是軸心國的幾百萬倍?這件事在大本營是絕密,連內閣和天皇都沒敢告訴,但是陸軍的高級參謀全都知道,再也沒人提一億玉碎之類的P話了。後來天皇在御前會議一鬧,陸軍的人也就順坡下驢同意投降了,連最拿手的兵變都只是小打小鬧了一下,軍中央的人完全沒參與,因為兩顆原子彈已經BREAK HEART了。

戰後舊陸軍的人緩過勁來了,覺得太丟人了,這鍋不能背,於是發明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海軍亡國革命論」,大意是日本戰敗全都怪海軍,是海軍縱容陸軍不斷對外侵略,還隱瞞對美開戰的危險性,目的就是藉助美國人的力量改造日本社會,把日本變成海軍希望的那種自由民主的國家。


從長期來看,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美國海軍和美國工業實力的強大。

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國海軍,日本人很清楚他們的本土將得不到原材料,糧食和燃料,他們已經喪失工業實力,日本列島將淪為死地。

日本人很清楚,這場戰爭他們沒有勝利的希望。

但是,促使日本在8月中旬迅速投降的是原因是蘇聯紅軍的參戰。

蘇軍參戰帶來的影響有

1.滿洲和朝鮮迅速被解放,日本喪失了最後的工業基地,農業基地,以及最後的國防縱深。日本「遷都滿洲,本土決戰」的計劃破產;

2.唯一可能幫助日本與美國和談的斡旋者已經變為敵人,體面結束戰爭的計劃破產;

3.最重要的,戰敗之前,日本和納粹德國想的一樣:寧亡於美國,不可亡於蘇聯。

就如霸王別姬所說,袁四爺,他在大清是個爺,國民黨來了也是爺,哪怕日本人來了也是爺,只有解放軍來了才會完蛋。

德國和日本那些精英,那些權貴,那些資產階級,在美國統治下還能繼續當他們的大爺,在蘇聯統治下就只能去掃大街。所以在蘇聯參戰後,日本迅速投降並將美軍迎來。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

相比之下,原子彈所佔的因素恐怕是較小的。因為當時的人對原子彈的威力並沒有一個全面了解,甚至長崎挨炸之後還有部分日本高層不相信原子彈威力。

………………………………

再次論述一下,我認為原子彈並不是導致日本迅速投降的主要原因。

首先,當時的人對原子彈並沒有一個很全面的認識,核武器的威力是在冷戰期間被確立並深入人心的。並且,核武器最恐怖的在於他會激起巨大塵埃最終毀滅世界(就如恐龍滅絕)。而這是戰後由阿西莫夫提出的。剛使用時,全世界都和日本方面一樣,對此認知僅限於「威力巨大的炸彈」,這並不比一次燃燒彈大轟炸更恐怖。即便是幾年後,還有人提出「原子彈是帝國主義的紙老虎」,在阿西莫夫提出地球毀滅論之前,這是當時的普遍看法。

其次,當時原子彈威力不大,兩次轟炸,廣島死亡8萬人,長崎死亡3萬人,而此前東京大轟炸(李梅火攻)的單次死亡人數約10萬人。對於日本來說,一次火攻和一顆原子彈有什麼區別呢?都不過是一次性毀滅一座城市的攻擊。既然日本在東京大轟炸時沒有投降,有什麼理由認為他們會在原子彈後投降?既然火攻沒有毀滅東京,有什麼理由認為原子彈會毀滅東京呢?

其三,當時的日本已經有了「遷都滿洲,本土決戰」的計劃。如果沒有蘇聯出兵滿洲,就算日本懾於核武威力,那天皇及政府完全可以立刻遷都長春,屆時美軍就算再往日本投十顆原子彈,又有何用?反正日本已經計劃一億玉碎,這一億人是死於美軍陸戰隊的刺刀下,航空兵的轟炸下,還是原子彈下,對高層來說有區別嗎?而美軍,卻不可能把原子彈投往滿洲(中國當時是盟友,連台灣都因為中國請求不炸了,何況滿洲)。

其四,日本的軍國主義體制,決定了日本等級森嚴,尊崇天皇,重視權貴,漠視平民的生死。此前,日本軍部就表示要一億玉碎,以平民的死來換取「體面的和平」,也就是天皇制的保留。對於原子彈這種能使十幾萬平民死亡的東西,其威力遠不如讓天皇和權貴下台的共產主義。需知日本人瘋狂,但蘇聯人更瘋狂。

最後,日本政府是在8月9日下午開始討論投降事宜。而蘇聯於9日凌晨出兵,長崎原子彈於9日11時落地,考慮到通信中斷,上下通達等原因,下午開始的討論不會是因為原子彈,而是蘇聯紅軍。日劇「最長的一日」對此有所反映,日本是在討論投降的時候,得到了長崎被炸的消息。

至於有人說日本終戰詔書里提到了原子彈,那要考慮整個詔書的環境。終戰詔書是寫給日本官兵和人民看的,整部詔書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氣息,充滿了對日本人民的關愛和世界和平的渴望,當然要表達原子彈對人民的傷害的痛切,總不能說「共產黨來了,我們快跑吧」。(本段文字部分形容詞請腦補雙引號)

以上,原子彈並不是促使日本投降的主要原因。

……………………………………

還有人提出,蘇聯在戰爭最後關頭是下山摘果子。蘇聯人當然不是什麼善類,但是出兵滿洲的決定是在1945年2月雅爾塔協定上做出的。協定規定,蘇聯需在對德戰爭結束後三個月對日開戰。德國於5月8日投降,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從這點來看,蘇聯是忠實履行了協議的。而且三個月時間,對於橫跨歐亞大陸的調兵,運輸,再考慮到蘇聯在對德戰爭中的慘重損失,以及百萬關東軍以及中蘇邊界修築的大量工事,可以說是非常緊湊了。蘇聯於8月8日對日開戰,可以說是勉為其難。

更重要的是,雅爾塔協定的時候,誰也不知道原子彈能成功研製,更不知道日本會在德國投降後僅僅三個月後也投降了。英美領導人此前預估日本還能繼續抵抗6個月到1年,至於蘇聯,更是預備傷亡幾十萬人,這個傷亡是對得起他們在遠東獲得的利益的。

當然,下山摘桃是不存在的,趁火打劫卻是對蘇聯的最好形容。但是應當準確指責的是蘇聯在雅爾塔會議上的無恥,而不是8月的參戰,後者只是前者的延續。這一點請務必理清。

其實,在1943年的開羅—德黑蘭會議上,英美兩國還對於讓蘇聯出兵滿洲猶豫不決,對俄國勢力重新進入遠東太平洋充滿戒備。那麼為什麼到了1945年雅爾塔會議忽然畫風大變?是因為1944年中國戰場的豫湘桂大潰敗,讓英美對中國軍戰鬥力大失所望,為了加速對日作戰,為了減少本國士兵傷亡,英美決心邀請蘇聯對日宣戰。(英美本來計劃是武裝中國軍隊,讓中國士兵當炮灰)

蘇聯乘機提出,要外蒙古獨立,要大連旅順和中東鐵路歸給蘇聯,要恢復俄國在日俄戰爭前的勢力(1.庫頁島歸還蘇聯 2.恢復甦聯對滿洲和朝鮮半島的影響力 3.凍結中國對外興安嶺和阿穆爾河以東,也就是那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要求)。從這一點來看,說KMT無能誤國,實在是恰如其分。

至於原子彈能成功研製,從而為逼降日本指出了另一種可能,是雅爾塔時的英美領導人沒想到的(事實證明這種可能很低)。畢竟,當時誰也不知道原子彈能不能成功。只能說蘇聯運氣很好,在外交斡旋中為自己爭取到了超額的利益。而中英美領導人,其實都不希望蘇聯進入遠東的。

奈何造化弄人,誰也沒有預料到日本高層對堅持天皇制的瘋狂,對平民傷亡的驚人漠視和承受,以及權貴階級面對共產主義勢力的軟弱。


既然被知乎放在了timeline上,也因為現有這些答案過於沉迷與宏大敘事,將一個國家想像成一個智慧生命,還有自己的情緒與性格,如同人類一樣對種種事件做出合乎邏輯的反應,這是理解歷史的捷徑,但也常常是歧途。

也因此換個角度,按照記憶胡亂寫幾句。

我們把視角拉回到1945年,

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但實際上對這種全新的武器,直到了8日左右,通過種種途徑彙集來的報告才說服了絕大多數軍政要員,確認了爆炸的的確是原子彈。

8日夜間,也就是9日的0時,蘇聯召見了日本大使,宣戰。

這樣9日上午就日本這邊就開了一個會,叫做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正式的討論「投降」一事,軍部三巨頭態度堅決,沒有結果。

中午又爆了一顆原子彈,下午2時左右,鈴木換了個牌子,開了個內閣會議,拉進來更多的文官,加上中午第二顆原子彈爆炸的消息,基調就出現了變化。至少海軍的態度出現了鬆動,然而這並不足以改變僵局。

內閣開了兩次會,沒有結果。晚上鈴木只好又換了第三塊牌子,御前會議,因為在內閣會議的牌子下,天皇是無法參會的。

換成御前會議後,裕仁發表意見,原則上接受了「投降」一事。這已經是10日凌晨了。

短短三四天的時間,很多答案所言的原子彈和蘇聯宣戰均已發生。

然而這並不是結束。

10日凌晨結束了御前會議,然而直到15日才有所謂的「玉音放送」。中間的時間在做什麼?

為什麼通常來說人們以15日而不是10日作為終戰日?

為何還需要第二次「聖斷」?

這樣我們還得回頭來解答,到底什麼是投降。

對政府而言,這個詞其實與加稅,立法,開戰一樣,是一個需要在現有的政治框架內解決的事務。

7月份波茨坦公告要求了 「無條件投降」,就是給當時的日本政府開出的條件。隨後日本政府對其的回應,是包括國體,戰犯,軍隊和佔領軍四個方面。這與盟國的條件相去甚遠,簡直可以說是「優待投降」,也就基本不存在談的可能。

8月9日到10日,在兩顆原子彈以及蘇聯參戰的巨大精神衝擊之下,吵成了一團,最後鬧到「聖斷」,實際上都是在討論後三項。最後發的公告也是以盟國護持日本國體為前提接受波茨坦公告。

然而波茨坦公告要求的確是「無條件投降」。這也是盟國高層的一致意見,無條件自然不包含對於日本國體的保證。

這個時候美國的國務卿,貝爾納斯,非常有技巧的復照日本,"從投降之時起,天皇以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的權力將被置於盟軍最高司令的節制之下 ..." .對於盟軍來說,這句話可以理解成對於無條件投降的複述,而對於日本人來說,這句話則可以理解成對於保證國體這一附加條件的某種程度的默許。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小轉折。生硬的重複波茨坦公告和杜魯門總統的意見當然合乎職責,但是否會繼續將日本推向頑抗,以致造成本國人民更多的無謂的傷亡?

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外交事務官們利用自己的有限的許可權最大程度影響歷史進程,為本國根本利益服務的鮮明例子。也可以看成是外交官們在上峰的壓力和政績的要求之下,某種程度上曲解本國意圖,出賣盟友的權宜之舉。

但無論如何,在12日收到這份照會之後,畢竟給了主和派一個解釋的空間。吵了兩天,最終又一次提請「聖斷」。日本國民性再次展露,一廂情願的認為對方是「好意」,終於囫圇的將這份照會吞了下來。

請注意,在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中,軍方三巨頭還是想再請盟軍確認下護持國體的問題...

如果說投降是接受自己的失敗,4月份上台的鈴木內閣,其責任就是為結束戰爭尋找解決方案。如果一定要從宏大敘事的角度,將此時的日本視為一個利維坦,那麼可以認為此時它就已經接受了自己失敗的事實。其投降的根本原因就是軍事上徹底的失敗。

如果說投降是基於波茨坦公告展開與盟國的商談,那麼8月10日的聖斷可以認為是投降。其原因應該共同歸於原子彈或蘇聯。

雖然第一顆原子彈6日便以投放,但與現代人將原子彈視作終極手段不同,當時甚至許多高層以為不過是一顆大一些的炸彈,甚至連豐田副武都以為不過是同時投放了許多加了鎂光條的巨大炸彈。要到兩三天後報告陸續送來,估計還有原子能專家給各個大佬們做幾個presentation之後,他們才逐漸建立起對於原子彈威力的正確概念。

同樣的,蘇聯宣戰雖然並未在當天就將關東軍摧毀,但期待蘇聯調停,一直是鈴木內閣設想中最重要的終戰途徑。東鄉外相更是自恃和斯大林關係不錯,對此寄mi予zhi厚zi望xin 。 所以蘇聯宣戰,即使在9日當天關東軍還有暫時保有幾乎完整的東三省,也幾乎意味著鈴木內閣的政策完全失敗,自此以後連可以做夢終戰的權力都被剝奪了。

這裡還涉及到一個非常有趣的小事。9日中午,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的消息傳回來,在下午的會上,陸相阿南惟幾憂心重重的對其他人說,昨天(8日)他們抓住的一個P51飛行員,叫做Marcus McDilda 的傢伙,在酷刑之下招供承認說,他們還有100個原子彈,接下來就會用來轟炸東京和京都。這個消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會議的進程和與會者的立場。

我經常腦補,一個長的像馬特達蒙的飛行員,陽光又碎嘴,挨了日本人幾鞭子就受不了啦:

我招,我啥都招。啊,你說原子彈啊 ,我知道我知道。

它是怎麼做的,嗯... 嗯... 哎別打別打,我說

咋做的呢,嗯,你知道吧,原子裡邊有負電子和正電子,哦,對對,質子,我們把它分開,中間用鉛板隔開,丟下去之後再把鉛板炸開什麼的 ,他們就boooooo

啊,有多少個原子彈啊,三...?別打別打,三十?? 三個三十! 別打了別打了 ,三個三十我就知道這麼多了打死我也不知道更多了....

關於正負電子那一段,不是我腦補,他就是這麼對日本軍方說的,在那個時代的教育背景下,日本軍方覺得十分有道理,連夜送往東京。這哥們到了東京又對上過正經大學的科研人員講了一遍正負電子的鬼話,但終於被明白人看出來在胡扯。

但不重要了,9日的御前會議已經開完了,日本也打算投降了,美軍戰俘此時被當成了戰後保命的護身符,香餑餑,他就這樣活了下來... 據說將其它一起被俘的飛行員都被處決了。

歷史比電影還離奇不是嗎。

如果說投降是日本與盟國達成一致,那麼我看的確可以將部分功勞歸功于貝爾納斯言辭巧妙地照會。


當然這樣說有點討巧。比如說油箱爆炸是協和機失事的直接的原因。當然我們也可以直接跳過去將協和機的設計和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但在油箱起火和協和機的設計缺陷之中,還存在一個環節,就是為什麼那一趟航班的油箱會起火。

當問一個事情發生的「真正的原因」的時候,其實也可以換一個角度,就是阻止它發生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對於日本投降也一樣,在宏大敘事和技術性細節之間,還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投降這麼難。這就要回到日本的政治體制中,第一層次的回答還是很簡單。軍方不同意,通常來說軍隊需要執行政治家的決定,軍方的意見不至於如此重要。但二戰前的日本政府存在很嚴重的結構問題,政府職能的行使是通過內閣實現,戰時則成為內閣-最高戰爭指導會議 雙元領導。軍方是可以通過否決人選,或者拒絕組閣,使內閣停擺或者倒台。而且也的確沒少這麼干。

最高戰爭指導會議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並且因為故意設計,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是可以形成僵局的,這一僵局的可能性本身就將一部分決定權留給了天皇,最後也的確出現了如設想般的狀況,但恐怕設計者最初絕沒有想到需要天皇聖斷的卻是日本的投降。

在平常的政治鬥爭中, 因為閣員或總理本身也是常常是軍方的大佬,因此遇到意見相左的軍方大臣,是可以通過施壓,大不了換人的辦法來解決的。但如果軍方的意見一致,無論換了誰都一樣,那麼就只好按照軍方的意思來了。這也是為什麼二戰的日本被冠以軍國而鮮少被稱為獨裁的一個原因。

這個制度設計的本意是要軍方可以保證自己的根本利益,而最後9日會議中,軍方三巨頭始終不肯讓步的四點,也的的確確是代表了軍方的根本利益。處置戰犯,解散軍隊和佔領軍,說到底動的是軍方的根本,他們不肯也不能讓步,鈴木心裡也清楚,即使解散內閣,再換一波人上來,也不會有人同意。如無軍方同意,與外相一道強行就和談進行斡旋的話,軍部的大臣們只要簡單的辭職回家就可以迫使內閣倒台了。也因此鈴木心裡很清楚,沒有軍方的同意什麼都辦不成,所謂下午換個牌子拉更多人進來開會,只不過想借著人多嘴雜勸服三巨頭。

10日經過裕仁的「聖斷」後,還剩的一點就是護持國體。這點常常被解釋成舊日本軍人對於天皇的忠誠。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日本被徹底解除武裝是後來發生的事情,在當時,對於日本軍人來說比較容易預想見的處置模式是一戰後對於德國的處置。即保留一支最低程度國防軍,驅逐皇帝。裁軍不難接受,反正陸軍馬鹿里德粉一大票,戰敗了怎麼辦,這事還是可以接著學德國,將裁剩下的軍人精英化,軍官化,天天蹲參謀部里玩桌游,過幾十年抓住時機,下士一秒變上校,即刻膨脹成一支完整的軍隊。

但廢黜天皇這事在當時看來在是動了軍隊的根本。戰前日本的政治結構,經過一系列的演變,危機,和改革,最終的格局是將天皇當成政治的中樞。一邊是資本家和門閥財團,另一邊是軍隊和下層民眾。軍隊通過天皇拉攏下層民眾,或者說建立國家認同,通過天皇在政治上制約和要挾財閥,稱謂政治上的平衡器。一旦國體改變,軍隊雖還有可能存在,但恐怕在政治上再無地位與實力與財閥分庭抗禮。

所以一直到最後,已經無法可法的程度了,他們還要一廂情願地騙自己,國體保住了 ,嘴上講的是對天皇的忠誠,實際上想的是保住了軍方戰後的政治地位。

或者可以換個角度說,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各派認為自己已經為戰後做好了布局,都以為自己找好了出路。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講,麥克阿瑟改造日本很偉大,麥克阿瑟很懂東方。

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天皇的人格,和平憲法等等,其實是根本上瓦解了軍方對戰後的布局,許多戰前的門閥一直活躍到了今天的政壇上,但當年的軍隊大佬們基本上是後繼無人。即便是憑藉佔領軍當局的巨大權威加持,能照顧到國家信譽,還能在短短几年之內徹底剷除整整一個階層存在的根基,這一點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不信,看看當今的伊拉克亂局,我們這個時代的美國政治家比起他們的爺爺們的確是差了不少。


最後補充一段,15日當天又發生了下克上的政變。

這一次卻是失敗了。

德國是獨裁,哪怕國家都打沒了,他都準備自殺了,還是可以一紙命令把二把手戈林給抓了。所以想和談的人要琢磨著怎麼把希特勒弄死。他一死,啥事都可以談。

日本是軍國,整個體制早就相互捆綁到戰車上,想和談的人自己倒要防範暗殺。所以要打到整個國家和軍隊從上到下最後一絲心氣也沒了,才能談和平。


首先,日本投降是最高統治集團集體的決定。
第二,這個決定做的選擇是投降越早,這個集團的人保存自己的希望越大。否則可能被轟炸(包括原子彈)炸死,可能被政變或革命推翻,象墨索里尼一樣暴屍。

打下去畢竟需要工業的。東北已經沒有了。本土被隨意轟炸,原子彈都扔了兩個了。再下去別說打仗,連維持統治需要的資源都會快速消失。日本人再瘋狂,終究還是人,難道就不會反抗?在中國和東南亞的兵力都是負擔而已。

還有,為什麼回答里冒出這麼多給國府開脫的,還那麼多贊。這都哪跟哪。日本要再撐下去不投降,中國派遣軍必然因為失去後勤不斷弱化,蘇軍很大可能進關,這種情況下位於北方佔據大量農村,孤立了廣大縣鎮繁多的小股日軍的土共會發展成什麼樣?取得什麼樣的戰績?


日本沒能贏得二戰的原因有不少,但投降的原因只有一個,美國。如果不是被美國打得太狠了,日本最多也只是「不勝」,絕不至於「投降」。除了美國,有哪個國家的海軍能動得了它本土一根毫毛?


因為他們發現這個世界太詭異!美蘇是直接用建立在強大生產力基礎上的戰鬥力碾壓,壓根不講什麼武士道精神。八路是太狡猾,生產力跟不上,但是作戰方式卻是極其超前的超限戰――幹掉一個鬼子兵能養活一群人!身上吃的穿的用的都能被回收再利用――你他喵的這是打boss爆裝備來了啊喂!
於是,鬼子悲哀的發現,美蘇拿他們當傻嗶弱雞蹂躪,八路拿他們當日子過。這仗能打贏才是有鬼了!


真正原因就是打輸了唄。

軍部里有一幫人狂熱,主張一億玉碎,上自天皇下到貓狗一塊殉國。天皇和天皇身邊的文臣團體可不想,你打輸了,我們可不想陪葬。


去看過長崎原爆館。

日本人是猜想過這些城市被炸的景象的,他們甚至排出哪些城市可以被犧牲之類的。

可惜,被炸了的時候,他們發現這強度和東京轟炸是兩碼事。對於平民百姓來說,他們在東京也許還能逃跑,躲到一些防空洞或者遠離城市的空地上,幻想自己是個平民,就像這場戰爭的前十年一樣,把生活和戰爭分得很開。

原子彈從一個小學掉下來,直接夷平了現在長崎原爆館附近的地方,小學生們和天主教堂的信眾們全部屍骨無存,緊接著爆炸生成的氣浪直接推平了從中心到長崎港幾乎所有的建築。僥倖活下來的人也帶有各種各樣的殘疾,以及核輻射的後遺症。

日本政府一開始並不相信長崎和廣島被炸崩了,以為和美軍預警一樣是欺騙性的,等到他們派來調查小組一看,立刻就傻眼了。他們部分人可能見過在中國發生的事情,看到中國城市遭受的苦難十倍百倍的被還到了日本的身上,他們害怕了。

你作為人可以感覺很崇高地去死。可你作為核爆的粉塵,什麼都不是。比你斬下的頭顱還要低賤,比你射殺的屍體還要卑微。留下殘缺肉體的日本,就是塊垃圾。

與其舉國變成這種垃圾,還不如……投降。

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是不想變成垃圾。想想看沒有天守閣和神社,沒有知識精英和工匠們,只有斷壁殘垣和肢體不健全的人,這種日本是什麼樣的垃圾?無論被美國還是蘇聯毀滅,日本人終於知道不投降的下場就是變成垃圾,他們也看到長崎和廣島變成什麼樣的垃圾,才深刻地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戰敗。

不同於實用主義精神化的中國人,日本人是物質化很強的民族,他們民族精神往往通過物質來表達,美其名曰「樸素民族」。在對於物質細節有的沒的追求上,他們自己給自己賦予了很強的內涵,而自我往往是空洞的,一離開日本的國土,立刻就失去信仰。日本人內心底特別害怕物質上的徹底摧毀,但並不知道國家能被這樣摧毀,直到美英開發出核武這種毫無人性的摧毀方式,他們才知道日本的精神也是可以被抹去的。

這種恐懼催生了現代日本兩股反戰敗勢力,反核反戰的中二宣傳(核爆是美英列強毀滅日本的陰謀,當年戰敗是因為美英反人類),擁核擁武的狂熱右派(日本人的蛋蛋被閹割了七十年,當年戰敗是因為日本人沒考慮清楚國際形勢)。

番外篇

下次讓日本投降的辦法我都想好了。

「兩個宅男宅女組成的廢柴國家為什麼要打戰呢,既然中國不肯投降,但我們日本是民主的呀,來吧,我們來投降吧。」


哥們我六歲就讀了第一遍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戰爭回憶錄,八歲看完了大東亞戰爭史,用得著你們和我嗶嗶,日本投降是怎麼回事?

我就表達一件觀點,日本人之前對於戰爭結局是什麼樣思考很少,「一億玉碎」剛開始喊的時候是跳的,就像街頭混混一起喊口號的時候是很壯烈的,看到同伴完整的屍體也會肅然起敬,然而等到被打散成渣渣的時候抱頭鼠竄,看到其他人腦袋裂成兩半的樣子,才知道什麼是「毀滅」。真正的知道什麼是毀滅,自己接受不了,才會要投降。這個邏輯用來說服大多數人不需要什麼證據。

想討論的可以聊聊「戰爭前後的日本人戰爭觀」、「日本人死亡美學」之類的事情,別的我就沒啥興趣了。

掉書袋、摘抄文字的事情,我很懶,不想在這麼個簡單的答案里多寫。其他人答案史料很充分,歡迎去贊。


你們分析那麼多一堆,都是自己臆測。

事實上當時能夠下無條件投降決定的只有日本天皇。

1.大前提:滿洲丟了,為啥叫新京,說明日本是把長春當作新首都來建設的,原本的計劃就是一旦需要到本土決戰,天皇退守滿洲,拖到美國和談。蘇聯那麼早就進攻滿洲是日本人沒想到的,因為當時日蘇還有中立條約。結果滿洲邊境破了以後基本上滿洲已經丟了,這步棋已經沒法走了。

2.在原子彈面前,本土決戰代價太大,不想做歷史罪人。所以日本在還有談判籌碼的前提下(當時本土、中國大陸、台灣都還有大量可作戰的陸軍等),保留天皇制度應該是底線。

3.對於日本來說,真的是得投降美國,因為美國與日本隔著一個太平洋,直接影響力還是有限的,肯定要扶植一些代理。但是以蘇聯的距離和尿性,不僅是亡國可能還要亡種。(此處自行想像海參崴的華人都去哪了)。日本是8.15投降的,蘇聯紅軍是8.8參戰,6號和9號丟了原子彈。在9號和15號之間,11號時溥儀就開始逃跑了,說明基本上滿洲已經保不住了。注意當時蘇聯紅軍的計劃是佔領北海道。 如果日本當時不投降,紅軍肯定會佔領朝鮮全境,很有可能會佔領北海道,進而視美軍作戰情況,與美軍分割佔領日本。 看看南北朝鮮目前的鳥樣,明明是同一個民族卻鬧得敵對真的是很慘。


eva重置,宇宙戰艦大和號發售,日本人急著看動畫片,隧投降。

當然這是日本國內的大眾的主流說法。日本國內的學者說法是:在某部電視劇中,紅軍戰士曾說:同志們,抗日戰爭還有八年就結束了。日本為了遵守承諾,隧投降。


沒那麼多的分析,也沒你們那麼多吹米畜,露國以及「抗日主力」刮民黨。
難不成某答主認為,紅軍和刮民黨澡盆橫渡日本海?
多看看初中歷史,看看日本投降前幾天發生了什麼?
是不是有個叫小男孩和胖子的路過?


日本投降的原因就是這個。
人家早就計劃好了本土決戰,一億玉碎不是口號是真的計劃。
回天,櫻花,神風這玩意可都裝備了。
美軍方面都做好登陸作戰損失慘重的準備,給陸軍三等人的裹屍袋都準備好了。
結果呢?
原子彈一扔,鬼子慫了。


為什麼慫呢?
人家明明來轟炸機犁地都不投,這兩顆原子彈一來為什麼投呢?
說白了就是天蝗一聽米畜投擲了兩發【威力巨大的秘密炸彈】,有點方,於是乎去問問手底下的工業顧問。


「你給朕瞅瞅,這群米畜還有多少煤大炸彈?」
「回皇上,依米畜下餃子一樣的航母海,怕是最起碼有幾百發。」
「哇,投了投了,那打個屁!」


伴隨著昭和天皇的慫了,日本政府也宣布投降,天蝗也下令發投降書,伴隨著錄音傳遍全球,蝗國真的已丸。


日本在二戰中戰敗投降的原因,如果要深挖,是可以挖出許多東西來的,甚至會牽扯到國民性之類的,所以在這裡只簡單的說幾點,主要說一說日本自己的原因,並且重點會放在太平洋戰場上。

一、海軍,陸軍不和。
關於這一點,要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明治時期長州和薩摩兩強藩的世仇。有段子說如果陸軍裝備上的螺絲釘是左旋的,那海軍僅僅出於劃清界限的目的就要用右旋的。這種不和被他們帶到了戰場上,造成了諸多失敗與浪費。
陸海軍都有自己的軍工廠,而且佔主導地位的陸軍曾經大規模從海軍工廠(九州飛機製造工廠)中抽調熟練工人。
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日本陸軍從1933年開始陸續建造了五艘輕型航母:神州丸、秋津丸、熊野丸、山汐丸、千種丸(未完成),而且因為質疑海軍在瓜島戰役中補給不力自己設計建造了潛艇「三式潛航運輸艇」。

秋津丸

三式潛航艇「まるゆ」,建造測試過程中鬧了很多笑話。

海軍也不示弱,研製了諸如特二式內火艇(「內火」即內燃機)等奇葩坦克,而且還不給陸軍用。

美國人正測試特二內

在開採石油方面,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油田誰先搶到就歸誰。在日本主要產油地荷屬東印度,陸軍佔據著85%的石油資源,但是陸軍以步兵為主,實際上不需要這麼多燃油。而海軍卻一直處於缺乏燃油的狀況,這使得各艦隊無法靈活支援。到了後期海軍甚至不得不把一些戰列艦(如榛名)留在軍港做浮動炮台使用。

二、海軍的戰略思想陳舊且教條
海軍高層信奉艦隊決戰思想,搞大艦巨炮主義,幻想在一次日德蘭式的海戰中擊敗美國艦隊。缺乏戰略眼光,且在戰爭開始後遲遲不能正確認識航母的重要性,堅持以戰列艦為主力。
日俄戰爭以後,海軍高層將領認為日美終將一戰。在那之後的艦隊演習,都是以美國為假想敵的。由於華盛頓條約限制,日本海軍在艦隻數量與噸位上都遜於美國。基於此現實和艦隊決戰思想,海軍擬定了名為「漸滅邀擊」的作戰方案。在這個方案里,他們描繪了這樣一場戰爭:
最初,日本進攻菲律賓,誘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從駐地橫越太平洋趕來救援。
第一步,使用布置在美國艦隊駐地附近的潛艇監視美艦隊動向,並予以打擊。
第二步,當美艦隊通過太平洋中段時,使用航母機動艦隊進行空襲。
第三步,美艦隊到達日本近海時,在夜間使用由驅逐艦,巡洋艦構成的「水雷戰隊」對其進行最後一次削弱。
最後,在太陽剛剛升起,水雷戰隊的硝煙尚未散去時,開出被視為主力的戰列艦編隊,與美艦隊決戰。
太平洋戰爭開始以前,日本的戰備基本是按這個套路來的,如大建戰列艦,研發酸素魚雷, 改裝重雷裝巡洋艦等。而在人員訓練方面,重視炮術,魚雷,夜間作戰訓練,培育出一批如西村祥治,南雲忠一這樣的魚雷專家。
這樣的戰略加戰備,在其擬定的時候固然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沒有空襲珍珠港,或許戰事真的會如此發展,那麼日本或許還有獲勝的機會。然而珍珠港一役打殘了美國艦隊,跨越太平洋不會再有,漸滅邀擊作戰成了一紙空文。然而在看到航母強大的力量時,海軍依舊抱著大艦巨炮的思想,只把航母當做輔助力量使用。儘管海軍中也有具有眼光的將領如山口多聞、大西瀧治郎等,但在論資排輩的日本海軍中他們並沒有能力去改變大環境。
對戰列艦視若珍寶的態度,讓海軍在進攻中途島時,將南雲機動艦隊孤零零地放在前方承擔攻擊任務,而戰列艦編隊卻在其身後300海里處承擔所謂的「支援」任務。日軍此役中損失四艘航母,這種安排方式難逃其咎。

====================
先寫這麼多吧 以後有空再寫


日本投降,打兩位古人

答:屈原,蘇武


當時日本雖然提出玉碎,

其實天皇不同意,一直想投降

最後關東軍破碎

但是日本軍方勢力當時很強,甚至有些威脅,主要是陸軍方面

而海軍方面當時基本沒有太多力量了,其贊成討論投降事宜

日本決定讓日本天皇決定

日本天皇決定投降,但日本陸軍方面不同意

鈴木徵詢各大臣是否應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結果六人贊成,三人反對,五人沒有表態。鈴木無可奈何地說:「內閣既然不能決定,只好上奏天皇了……」

最後甚至日本陸軍在14號決定軍變

可惜失敗了

最後主戰派頭子陸相阿南自殺

簡單一點,日本天皇其實無所謂

但日本反覆失敗,導致陸軍對政府控制力減少

而且隨著關東軍的失敗,日本陸軍已經基本沒希望了。

這時候反對方多了

而日本天皇想投降

陸軍見沒辦法,進行兵變,失敗後,阿南自殺

最後才宣布投降的


被美國人打出翔
日本師團無論在國內多少不可一世耀武揚威
都被美軍在太平洋打成了板載衝鋒
對比之下國內一次都沒有


我覺得原因就是戰線拉得太長,國力耗光,精神上衝擊太大。
在中國,被國民黨的軍隊拖住持久作戰不能脫身。在東南亞,遭遇到美、中、英遠征軍痛擊。在太平洋上,艦隊事實上已經被全殲。沖繩島被佔領,日本本土遭到攻擊已成定局。日本試圖通過蘇聯與英美求和,但是蘇聯根據雅爾塔協定突然入侵滿洲地區。美國實施曼哈頓計劃,投下原子彈。此時基本上整個國家的精神已經崩潰了,要麼投降,要麼「一億玉碎」,與外敵在本土作戰到底。天皇選擇了投降,就這樣。

但是我越讀題目中的「真正」兩字越不是味道??難道有什麼陰謀論?


國內一大堆握著槍的憤青,打贏了,你敢談和平嗎?活生生把政府逼到了滅國才能和平的地步,導致日本從1937年開始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別說對於當時如此虛弱的中國政府沒的選擇,連對於英美都沒的選了。滿世界找找,有幾個國家在戰場節節勝利卻不能獲得任何戰場以外的主動權,?如此的愚蠢,放在全人類的歷史上都是罕有其匹。這是體制問題啊唉。有這樣的體制,它要是不輸,簡直是對全人類的侮辱。
反觀德國,從萊茵軍事化到最後進攻蘇聯,真可謂張弛有度,牢牢把握主動權,真是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當然,為啥投降了,除了傻和瘋,就是被打疼了唄。他發現在自己的智商加成之下,面對中國不能得勝也不能走,面對美國硬了大半年還是撐不住。如何讓瘋狗不再咬人?打得它沒勁咬人才行。


推薦閱讀:

為何斯大林在二戰前期表現得過於低估納粹德國?
為什麼希特勒要反猶太人?
作戰時,誰去做炮灰?
侵華戰爭中日本侵略者的面目是什麼樣子?
能否說「日本對二戰的反思不夠到位」?為什麼?

TAG:日本 | 中國歷史 | 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日本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