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圍棋界有「二十歲不成國手,終生無望」的說法?


小時候和師父家是鄰居,師父是業餘高手,實際上也就教教我入門,看我不是下棋的料子,也就隨我了,幾個小孩里,我下的最差(現在差距更大了……)
師父也說過這句話,還解釋了一下,說了挺多,我大致回想一下……有請師父老人家~

師父:「這學棋啊,基本上二十歲下不出點名堂,就算了,不是這塊料子,圍棋這東西,真有心拿這個吃飯,基本上是從小打譜,四五歲的都有,六七歲的算正常,十來歲的,那都晚了(一指我……汗……),這專心學棋不上學的多了去了,那一天怎麼得六小時打譜保底吧?這麼學到十八九二十多,你算算要這孩子得打了多少譜,落了多少盤?如果這樣還學不出來,那是真不適合走這條路啊,祖師爺不給你這碗飯吃啊!」

老人家隨意感慨,我來整理一下我的看法~

1.這句話的背景就是這句話的主體是以『成為國手』而努力的,所以默認他應該從至少8歲開始,就得每天釘在棋盤前面,一天至少6小時!少了這個國手什麼的就別說了……這樣到了20歲,不能保證全勤的話這個人學棋也超過26000個小時了,咱們不那麼苛刻,算20000小時,那也超過了《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裡面的10000小時一倍了,按照現在的研究,大部分技能經過1萬小時的『精深練習』都能達到差不多世界級別的水平了~這樣還學不出來……真是祖師爺不賞飯了……

2.年齡,從小時候開始學棋的好處是任何其他年齡段都比不上的,比如心性,我認為,靜和韌,是學圍棋久了的人共同特徵。
靜,學棋之人,特別從小學習,能稱為心如止水的一抓一大把,極端點的如石佛李昌鎬,我就沒見過他除了『面無表情』之外的表情……汗……久遠點顧師言能在輸了基本嗝屁的壓力下完美演繹『三十三手鎮神頭』這樣的大型高難度定式,心理素質那真是一等一的棒~
韌,心理韌,身體韌,可以看看川端康成的作品《名人》,感受一下棋手的韌勁,描寫的就是本因坊秀哉和木谷實的世紀之戰,這比賽下了半年,名人活活把自己下死了……(棋局中心臟病發,修養之後接著下,輸了之後一年去世……)沒有這種心性,還國手?別逗了……這種心性無疑從小培養上佳~
再比思維的培養,也就是『棋手神經迴路』的形成,高端棋手的棋盤記憶能力極其嚇人,普通局看一會就能知道這幾百手大致是怎麼個順序下出來的是基本要求~記個棋型那是不在話下,但是研究表明,他們的記憶力並不特別出眾,就對記憶圍棋特別厲害,這就是從小培養的~所以,年齡很重要啊,哪怕黃龍士這樣傳說突然提升棋力的BUG存在,也是『年少成名』~
還有一個好處,身體。從小就要讓棋手習慣下棋的競技狀態,競技圍棋絕對先是的體力活然後腦力活啊,咱不說王積薪打個譜都能嘔血三升那樣的,說點現實的,國內圍甲上比賽選手每天比賽超過六小時,看似不怎麼動彈,實際上體力腦力心力消耗極大,有的勝負手長考能一個多小時,生活中誰試試看高度集中注意力思考六個小時就知道啥滋味了……必須從小培養,要不,撐不下來的~

3.天賦。說到最黑暗的地方了,天賦。俗話說『以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都輪不到比拼天賦』,可像上面說到的那樣功夫真的下到了,十幾年搭進去了,就是不出活,你說怎麼辦?就是卡死在天賦上了,圍棋這種東西,如果沒有天賦,只靠努力,在我看來真是自己找罪受,練棋十年之後自己最滿意的一局讓棋院小孩一個無理手把大龍給屠了……那感覺……真是誰用誰知道……(不是我,是我朋友……)
吳清源老先生把所有日本超一流棋手打降了級,在日本棋壇刷分一樣的碾壓來碾壓去,日本那麼驕傲的民族那麼驕傲的棋手,不憋氣?快氣死啦!他們不努力?下死了本因坊的木谷實,牛逼吧?大神吧?和吳老先生下升降十番棋(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這個恐怖的賽制……),下到鼻血橫流暈倒當場,結果呢?吳老先生繼續碾壓來碾壓去……
這哪裡是祖師爺賞飯?自己都快成了祖師爺級別的人物了……這就是天賦的差距,努力是無解的~
所以,到了二十歲還不出名堂,就應該明白,沒那個天賦,別掙扎了~

手機回答,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推薦閱讀我另一個姊妹篇回答:有沒有大器晚成的圍棋國手?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282242/answer/17754645


這種說法為什麼會有?

其實原話不是二十歲,而是十五歲,因為職業棋界的人士長年觀察下來,十五歲尚不能定段的後來的職業之路普遍發展性不強。
簡而言之,在任何一個職業化高、競爭激烈的行業,想要做到頂尖沒有一定的天賦是不行的。


如果你覺得你是大器晚成,這句話絕對成不了你的障礙。如果你是業餘愛好,這句話只是告訴你以圍棋為生的人們競爭多激烈。


上面有朋友說到大學進去入門,出來5段,其實這並不是很奇怪的現象,在業餘圍棋界來說,業餘5段和業餘6段的鴻溝,基本比職業和業餘直接的鴻溝還大很多。業餘5段一般省級比賽就可以授予,而業餘6段要全國比賽前幾名才能資格,且須中國圍棋協會授予段位,難度遠比5段高。所以業餘5段比6段數量多的超乎你想像,而業餘5段之間水平高低相差非常大。而7段就更不用說了,全國就十來個,是某些指定的全國性業餘比賽冠軍才可能獲得。一般業餘7段的實力,與中低段職業棋手相當,記得現在似乎拿到業餘7段都可以申請職業初段了,而不用通過段位賽。而最頂級的職業棋手和業餘棋手之間,差距也僅僅在讓先與2子之間。現在來說,業餘6段和7段,不經長期專業的圍棋訓練,想獲得幾乎不可能,所以某種程度上似乎也可以認為業餘5段和業餘6段是業餘和職業的分界線。
(請大家注意,業餘段位都用阿拉伯數字,職業才用中文,另外業餘最低段位是業餘1段,職業叫職業初段)


在北京大學生圍棋圈有個傳說:北大清華這些年各出過一位,進了大學才入門,到了畢業就是5段了。
聞者一致表示:丫被埋沒了啊,太可惜了!
畢竟是傳說,無法求證。但確實合理的:如果把大學期間所有的業餘時間都投入一項智力運動,再有能考上清華北大的智商,一定能達到很強的程度。
不過沒有幼功,這也到極限了。想達到@李傲文 師傅7段的水準,這樣幾乎是不可能的。
就算從小學,到了20歲,精氣神都開始下滑,再提高也很難了,至少幾乎不可能突破瓶頸了——一把辛酸一把淚啊……
學棋到一定程度,越發明白「一山更比一山高」。從來都是小區域的小天才,一級一級踏著同樣的天才向上攀登。同樣是天才,同樣的用功……
對了,現在3歲開始學棋是正常年齡,@李傲文 師傅的說法是10+年前的事了。
不是很切題,就當作@李傲文 答案的小補充吧。


我從來就沒什麼職業棋手的夢想,這輩子的目標就是看得懂一場比賽,為精妙之處而喝彩,為失誤之處而惋惜,這樣對我來說就足夠了…


看知乎這麼長時間終於有個問題能好好說兩句了
說說學圍棋時的見聞
和我一起學棋的,91年的,6歲學棋,8歲入省隊,12歲初段,22歲LG杯冠軍。
另一位有緣下過一局惜敗的,4歲學棋,13歲入段,22歲升九段。
學棋時的老師,年輕時對陣馬曉春,勝者進國少隊,結果你們自然知道
再看現在各項比賽的冠軍,不像十幾年前總是那些熟悉的名字出現,清一色的年輕90後,各種新人,後浪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的事兒太常見了
雖說絕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都達不到拼天賦的境界,但真的把整個童年和青春都用來下棋你們願意么?二十年的時間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確實很令人佩服,但又有多少人有犧牲其他一切的勇氣和一直堅持下來的耐心呢?
年少時心靈單純,喜歡下棋,就去學去下,沉迷其中,感受快樂,感受失敗,不用考慮每頓吃什麼衣服該洗了放假去哪玩這個月又掙了多少錢這些事,只要用心下棋就好了,很簡單很單純很快樂。
越長大,接觸的東西越多,心越難靜下來,而長時間的靜心與專註,是圍棋必不可少的。


段位台階
專業段位從低到高依次是專業初段、專業二段、…、專業八段、專業九段。注意:專業段位的標註是漢字。
中國的專業段位均由國家授予。每年中國棋院都統一組織一次國家專業段位升段比賽,這是圍棋界的高考。
升段賽報名要求
水平:業餘5段(含)以上
年齡:25歲以下
錄取名額
不管多少棋手報名參賽,每年能夠成為專業棋手的名額只有20個,其中男15人,女5人。
最近幾年報名的人數基本在400人左右,水平基本都是業餘5段和業餘6段的孩子,錄取的比例是1:20,可見競爭還是很激烈的

由「圍棋高考「之稱的全國圍棋段位賽定段組比賽,是少年圍棋選手通向職業棋手的重要通道。在2010年之前,中國圍棋協會規定,少年選手的入段年齡不能超過17周歲,而且每年的入段人數僅為20名。過去,人們普遍將這「圍棋高考」比喻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其入段難度之高可想而之。
  從2010年起,中國圍棋協會將定段賽分為U17、U25兩個組,進行放寬入段年齡的「試驗」。經過兩年的嘗試,中國圍棋協會今年正式決定,將U25、U17兩個組合併成U25組。這就意味著我國圍棋入段年齡從原來的17歲周歲放寬到了25周歲。同時,今年圍棋定段的總人數也從原來的20名增加到了25名,即男子組20名、女子組5名。

以上為網上搜索的資料,如果在二十五歲之前沒有專業段位,連職業比賽都不能參加。
且況圍棋對棋手體力腦力要求非常高,若是年輕的時候都沒出色表現,隨著年齡增加,生理條件只會退化,成績自然也不會再有突破。


不單指下棋,好多事都這樣
中國這環境,二十歲到三十歲是壓力最大的十年,自我實現和生活家庭只能有一個,大多數人沒這個勇氣的
更不要提,二十歲後,靈氣急劇減少,思維基本定型,智商停滯不前等硬傷了


象棋界也有類似的說法,假如你實時監測一位象棋國手的大腦活動,你會發現那是一種與常人截然不同的活動模式,看起來似乎有些人「生來」就更擅長做某些事情。這與我們通常的認知也相符——棋類,藝術,數學等確實是需要天賦的。

對於遺傳造就天才的說法,我不會完全否認,來自父母的基因的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人類大腦在發育成熟(9~10歲)前的極強的可塑性,一顆半歲大的大腦擁有著你不敢想的各種所謂天賦,包括絕對音感、絕對數感、照片記憶等等,但在大腦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它有選擇地捨去了一些,從而騰出資源用於發展它認為重要的能力,這取決於你如何利用你的大腦。可以說,是遺傳+勤奮造就了「天賦」。

那麼,20歲又是怎麼回事?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的說法,流體智力即包括邏輯、認知等在內的大腦基本能力,這一能力在20歲時就達到頂峰並開始下降了。對於依賴「天賦」的事情,假如你20歲時還做不到——儘管這麼說很悲傷——真的不需要再試了。


徐皓峰《大日壇城》學棋的最佳年齡是四歲到五歲,圍棋正如西方音樂,交響樂

大師都是神童,學得越早越容易開發音樂天賦。人間污濁,多一年,便無可挽回地遲鈍。


競技體育類的運動都是這樣吧,又不單單圍棋一個。

例如乒乓球二十歲還不是國手,難道還有什麼希望去打世界錦標賽?


村上春樹《東京奇譚集》第一篇《偶然的旅人》里的同性戀男主角說:「音樂那地方,是神童的墓地。」
其實哪個領域都是這樣吧。


二十歲,學圍棋或許已經晚了,但是學機器學習才剛剛開始。


圍棋的複雜程度過於高,加上選拔考核的機制過於殘酷。
參考兩篇文章:
打初段有多難:打初段有多難_胖墩兒少兒圍棋
打5段有多難:打5段有多難_胖墩兒少兒圍棋
這兩個是業餘兒童棋手所要經過的歷程,業餘5段是十萬挑一,職業段位可想而知了。

除了五子棋以外,剩下的棋類都很難從20歲以後有極大的發展,各種學業、生存壓力,根本沒時間練棋。
PS:象棋女子特級大師唐丹,大概10-11歲開始接觸象棋,17歲獲得特級大師稱號,中間各種辛苦可想而知。


袁承志雖然不懂前人之法,然而圍棋一道,最講究的是悟性,常言道:「二十歲不成國手,終身無望。」意思是說下圍棋之人如不在童年成名,將來再下苦功,也終是碌碌庸手。  
如蘇東坡如此聰明之人,經史文章、書畫詩詞,無一不通,無一不精,然而圍棋始終下不過尋常庸手。成為他生平一大憾事。他曾有一句詩道:「勝固欣然敗亦喜」,後人贊他胸襟寬博,不以勝負縈懷。豈知圍棋最重得失,一子一地之爭,必須計算清楚,毫不放鬆,才可得勝,如老是存著「勝固欣然敗亦喜」的心意下棋,作為陶情冶性,消遣暢懷。固無不可,不過定是「欣然」的時候少,而「辦喜」的時候多了。

印象中這句話是碧血劍中看到的,講的是圍棋一道中天賦的重要性
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少年成名的棋手,不過也有不少大器晚成的例子,大可不必在字面上太過較真。


韌性與天賦的是客觀中的主觀,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專業段位賽,業餘五段以上才可參賽,本來就是一道坎,另外測骨齡,要求男18 女22以下,如果政策沒有變的話。打到專業初段才有鐵飯碗,才可向國手邁進,每年全中國選拔上來的圍棋人才實在少之又少,所謂圍棋高考,更加殘酷。我的水平有限,業餘三段,深感女棋手更加艱辛,還是較少的人走專業道路


簡單,看看這幾年的世界冠軍都是幾歲入段的,再看看棋手獲得世界冠軍的年齡就知道了

如果說小龍那一輩,15歲左右入段還有望拿到世界冠軍的話。隨著圍棋職業化不斷推進,網路信息化使得資源獲取更加容易,到了小虎小豹,以至於現在更年前的一代,能拿到世界冠軍的棋手都會在13歲左右入段的。

再看看世界冠軍的年齡,曹薰鉉、馬曉春那兩批,30歲左右拿到第一個世界冠軍,5-10年後退出舞台。常昊那一批(李昌鎬例外)25-30拿到第一個世界冠軍,再後面都是25誰左右拿到第一個世界冠軍,至於現在都是在20歲左右拿到世界冠軍。

從這個數字上來說,別說20歲成國手,20歲成大國手也不為過。


補充:
1、經濟上:職業棋手就是要靠這個吃飯、養家的,20歲算成年了,如果不是還在念書,大部分人伸手向家裡要錢都不好意思了。不出成績、比賽收入不能養活自己就放棄了。
2、雖然下棋的男生居多,內向的居多,但到了20歲,總是要情竇初開。不再有隻要下好棋就行的心境了。
總之,到了一定年齡世界變複雜了,責任也變多了,如果還沒有一定的成績,就很難堅持了。但不代表這些放棄了的人再堅持下去就一定沒有成就。


作為一個自幼學棋的和參與過圍棋教學過來人,我覺得這句話說的大體沒錯,圍棋入門容易,精通極難。在經過常規系統培訓後,雖說有進度快慢之分,大體上都能達到一定水平。然而想要再進一個台階,就不是努力所能達到的程度了。很多高手單論計算力未必比專業棋手差,但專業棋手計算的速度和精度,還有人們常說的棋感,這都不是沒有天賦的人能夠達到的。比如李世石對阿法狗第四局那一手挖(雖然其實不成立),那一手所包含的靈感,是99.99%的人再努力也無法企及的境界。
所以說別看圍棋已經被人工智慧攻克,即使它本質上是一個計算的遊戲,天賦在其中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古往今來絕大多數職業高手都是年少成名,從秀策,到吳清源,到李昌鎬,再到如今的柯潔。在20歲的時候都已經是天下第一的高手。至於像曹薰鉉這類十歲左右就已經成為專業棋手的神童,古往今來更是數不勝數。大器晚成的例子不能說沒有,但可以說是極少數,像劉昌赫18歲才成為職業棋手最終還能贏得世界冠軍的,歷史上都數不出幾個。總之圍棋說到底,在計算深度和精度沒有顯著差異的情況下,天賦就是決定職業成就高低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年輕的時候沒有足夠的天賦,再怎麼努力也幾乎無法企及天才的高度。
愛迪生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而這1%靈感比99%汗水都更重要。很多時候,圍棋勝負就是這麼殘酷。如果沒有足夠的天賦,一輩子無論如何努力也只能望洋興嘆。
順便一提,雖然有徐星友40歲以後成為國手的例子,但是要知道,這一是因為他有三年不下樓的專註力,二是因為他有當世第一高手的名師指點。而且他從學棋到成為國手的時間其實不算長。像這樣天賦,努力,機遇都具備的國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十三歲不定段,就可以另謀前程了。2013年中國圍棋盛世元年時,人們說30歲以後就算老將,幾年後25歲開始就算老將,不斷有人開始黑棋手早衰。這其實就是競爭太激烈,道場里培養出來的年輕棋手太過無情。
不然怎麼會說圍棋棋手的職業生涯越來越像電競選手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聶衛平談 AlphaGo 約戰柯潔「比賽結果顯而易見,柯潔下不過,建議不比、不參加、不推廣」?
AlphaGo 能戰勝李世石嗎?
如何評價 2017 年 1 月 4 日 Master(最新版 AlphaGo)60 場全勝?
零基礎應該怎麼學圍棋?

TAG:圍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