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能盡量使得自己的孩子不成為熊孩子?


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是熊孩子,那麼通常來說,他不是大家眼裡的熊孩子。

我見過的熊孩子無一例外都是父母眼中的完美藝術品。


各位好,兩年沒更新,今天小更一下。

感謝大家的贊。

昨天我帶著我的狗子大毛毛上街,等紅燈的時候來了一群郊遊歸來的小學生,都衝上來要摸,他們的老師大喝一聲:「你們都沒有徵求主人的同意!」於是這群孩子每個人都問我了一遍「Madame,我可不可以摸您的狗?」

在得到我同意之後,老師在旁邊不停說要輕一點!輕一點!不許揪耳朵!不許碰狗子眼睛!

於是狗子就乖乖讓這群小東西摸了個遍。

走之前老師跟孩子們說:「我們要跟Madame說什麼?跟狗狗說什麼?」

孩子們就每個人都特別認真的跟我說謝謝,跟狗子說謝謝。

天哪,真的覺得好溫暖好感動啊。

————————-————————————————————————————————

以下為原答案

坐標法國波爾多,我開了一家餐廳,講三件跟小孩子有關的小事。
上個星期五晚上來了三個大人帶了一個還睡嬰兒車的小寶寶,肯定不到一歲,他們把嬰兒車放在旁邊就開始點餐,點完之後沒一會兒小寶寶就哭起來了,不是那種讓人煩心的哭,然後她爸爸媽媽就開始輕輕的哄她,然後她就又睡著了。沒想到等到菜剛一上齊,小寶寶突然就開始大哭,這次的哭聲就比較大,而且她爸爸媽媽抱著她拿玩具怎麼都哄不住,哭的所有人都好揪心,也有其他客人不時往他們那桌看,然後她媽媽就把小寶寶放回嬰兒車推著到餐館外面散步,我們在裡面還能隱隱約約聽見外面的哭聲,過一會兒就看不見人了,結果一逛就逛了四十分鐘.....等回來的時候小寶寶已經睡的很熟了,然後她媽媽才開始吃飯...

法國家長在對孩子用禮貌用語的教育上非常嚴厲,每次點餐的時候,如果小孩子沒有說s"il vous plait(請)或者是沒有加madame或者messieur(女士/先生)一類的稱呼,父母都會說:「我剛剛沒有聽到你說那個字,再說一遍!」於是小孩子就會老老實實的說:「女士,請給我一份xxxxx,謝謝」。
有的小孩子比較靦腆,點餐的時候扭扭捏捏的低著頭說話聲音很小,他們父母就會很嚴厲的要求他們看著服務生的眼睛說自己要點的是什麼。你能看見他們的目光是躲閃的,但還是會努力看著你重複一遍。

幾個月前一家人來吃飯,是媽媽,外婆和一個四五的小孩子。小孩子一直很鬧騰,跑來跑去也不好好吃飯,把餐巾紙撕的粉碎,最後打碎了裝醬油的小碟...然後兩個大人開始輪番教育,小孩子也安靜下來了,走的時候外婆刷卡付了飯錢,然後拿出一把硬幣給小孩子,讓他放進我們裝小費的罐子里,我突然明白他們是要賠打碎的醬油碟急忙說不用了,然後小孩子的外婆很鄭重的說,做一切事情都要承擔後果,雖然他付不了錢至少讓他記住調皮是要付出代價的……然後小孩子就默默把硬幣一個一個投進罐子里了……


有一點:在小孩做錯事的時候及時讓他認識到錯誤,而且讓他為自己做的錯事付出代價。

在火車上遇到過很多熊孩子,亂拿別人吃的,大吵大鬧,把垃圾扔得到處都是,這些熊孩子的家長無一例外對此的反應都是笑著敷衍地說一聲「對不起啊。」頂多輕輕拍一下孩子,然後就干自己的事兒去了。

只有唯一的一次熊孩子的媽媽很好地教育了她,所以我印象特別深刻:一個年輕的媽媽抱著個挺可愛的小女孩兒,小女孩大概是第一次坐火車嫌悶,大哭吵著要下車,她媽媽先輕聲細語地安撫她,等她慢慢平靜下來了,說「你看你剛剛那麼哭,把周圍的叔叔阿姨都吵到了,你是不是做了錯事啊?」等她點頭後又說:「你該向他們道歉,因為你給他們添了麻煩,今天的零食也不許吃了,除非你好好給人道歉。」
那小姑娘眼淚汪汪地說自己害怕。
」她媽媽回:「沒事的,只要你真誠地說對不起,他們會原諒你的。」
然後小姑娘就可憐巴巴地挨個跟我們道歉。

我當時甚至覺得有點羨慕,因為我感覺到這小姑娘長大後會有非常好的修養,她會比前一種熊孩子更沒擔當么?不見得。


看到之前的答案說小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我忽然想起來前幾天在地鐵站看到的一幕,一直在當做笑話講。

地鐵站里一個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小男孩沒管他媽媽正在和另一個女的說話,喊:我不吃辣的!他媽媽沒有理他。小男孩又更大聲的尖叫,我不!吃!辣!的!!! 不!吃!!!!!所有人側目。

他媽媽見狀,揪住他開始打,並且尖叫:不!!許!!叫!!!!!


在高鐵上被幾個熊孩子尖叫著做遊戲的聲音吵得睡不著,有個乘客實在忍不住,說了一句,能不能安靜一會兒,吵得人頭疼。不知道是孩子的媽媽還是親戚說,哎,小孩子嘛,吵點正常的,理解一下。
車廂里安靜了兩秒,又充滿了讓人心煩的小孩子的聲音。
突然想起我朋友講給我的故事。

他小時候,他媽媽帶他坐火車,他那個時候還小,一路吵吵嚷嚷,他媽媽反覆輕聲跟他說,聲音小一點,他不以為然,總是安靜不到一分鐘又開始大聲一字一頓的讀故事書。
於是他媽媽在下一站,離他們的目的站還有接近四個小時的時候拖著行李帶著他下車了。
他媽媽說,我明白你有說話的慾望,所以我尊重你,但我也要尊重車上其他人,你現在想說多久就是多久,什麼時候等你說完了,不會打擾到其他人了,我們就什麼時候買票再走。
於是那一天,他們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車站呆了七個小時。
中途他也哭著打滾,他媽媽只是平靜的說,這是你自己犯的錯誤,你要學會自己承擔。你要哭鬧就繼續,哭累了我這裡有吃的。我不會因為你用哭威脅我就答應你任何事情,現在不會,以後也不會。
等他保證,他再也不吵鬧不打擾到別人的時候,他媽媽又重新買了票。
他說從那次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吵鬧過。

所有的孩子天性都是差不多的,區別他們成為不同的人的因素,是教育。

------------------------2015.11.15更新----------------------------
評論里有人說道:
「XX:很小的孩子,因為吵鬧,在車站呆7個小時,這不是理性,這是另一種極端。再安靜的小孩在車站呆幾個小時都要受不了要哭鬧。用不符合兒童天性的方法來懲罰以實現管教,在我看來並不智慧,這和「打你但你不準哭,不哭就不打,越哭越打」一個道理,只是在壓制人性而已。」

1.如一位評論所說,教育本身就是一件壓制人性的事情,壓制人性中惡的一面。
2.曾經有一家餐廳貼出標語牌說,「如果您不能管好您的孩子,請不要帶他們來用餐。」當時微博上很多媽媽罵這個餐廳不懂帶孩子的苦,而我卻支持這家餐廳。如果將來我有孩子了,孩子是熊孩子,那是我和孩子的問題,其他人沒有必要為我們倆的行為買單。
3.我初中的時候認識這位朋友,同時認識了他的媽媽,我最大的感悟是,他的媽媽從來沒有把他還是孩子當做不懂事的擋箭牌。

----------------------------------------------------------------------

我朋友現在在國外留學。偶爾他回國跟他吃飯,他點菜都是低聲,會對服務員說謝謝,會在聚會的時候和我們一起放聲大笑,會拿一隻胳膊擋住電梯門讓同行的人先進電梯,會耐心的給不認識的人指路。
一個陽光開朗又非常有教養的人。
所以那些擔心用這種教育方式孩子會長成另外一個極端的人,可以放心了。至少他並沒有。

他媽媽是一個非常酷的人。也是我的女神,也是我將來希望成為媽媽的樣子。
上小學的時候他喜歡和一幫熊孩子從一樓按別人的門鈴,按了就迅速衝到二樓,偷偷笑。再一層一層按上去。被告了一狀,他媽媽問他為什麼這麼做,他說鬧著玩兒。於是他媽媽給別人道了歉。晚上的時候,他在房間,有人敲門。他說進來。外面沒有動靜。過一分鐘,又響。反覆幾次以後,他怒了氣沖沖的跑去開門,外面沒有人,他沖在客廳看電視的媽媽吼,你幹嘛呢,打擾我寫作業。她聳肩膀,說我鬧著玩兒。

小學寫作文,他寫自己想當個天文學家。他媽媽說,好樣的,那咱們家就有第一個天文學家了。後來他說他換理想了,他想當總統,他媽媽說,好,那我明天起要給你買一套演講的衣服。過了一段時間,他回家宣布,我現在理想又換了,想去當個消防員,他媽媽說,消防員超帥的,那你從今天開始要比明天跑步跑得更快。他說,我要當個廚師。他媽媽說,好的呢,那您看看廚房缺什麼我去買回來給你練習。他有過很多荒謬的,在別人眼中不切實際的夢想,或者在大眾看來不值一提的夢想,無論是天文學家還是總統,無論是廚師還是服務生,她都是一副哇這個職業好棒的樣子。

初中的時候他想買一個超大的變形金剛。很貴。然後他媽媽就問他,你為什麼想要這個呢?因為這個不是你生活的必須品,所以你要來跟我談判,告訴我你為什麼需要這個,等你能夠說服我的時候,我就買給你。然後他去找她談了三次,最後她說,嗯我覺得你說服我了。於是帶他去買了。

高中的時候他早戀,班主任給他媽媽打電話。她對班主任說,我先回去跟他談談。回家以後她說,你有喜歡一個女孩子的權利,也有談戀愛的權利,我不會幹涉你,這是你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自由,但是兩點要注意,第一是你要自己對你自己的感情負責任,對對方負責任,至少兩個人都不後悔,這是最重要的,第二就是不要太招搖,畢竟大家都是學生,你太招搖會引起其他人的不滿,我又得被叫辦公室。最後,女孩兒長什麼樣我看看。

唯一一次打他是因為他小學時候打了同班的女生。
她問為什麼要打女生。
他說因為班上同學都不喜歡她,大家都欺負她。
她第一次打了他。然後說,我現在比強大,所以打你了。你不服給我憋著。你要是以後還打女生,我就一天打你三回。男孩子比女孩子力氣大,不是為了欺負女孩子,是為了保護女孩子。

----------------------2015.11.17更新--------------------
1.我和這個朋友初中認識,然後關係一直很好。偶爾他回去我家吃飯,我也會去他家寫作業,他陪我過了一段很難熬的時間,我寫過很多關於他的故事。他熊是真熊,上學的時候也很多時候不聽話,也會打架也會逃課,但他還是一個特別好的人。特別是現在,做人處事都特別好。

2.其實不喜歡看的話右上角有個紅叉,點上去就清凈了。但是沒有必要人身攻擊她。我從小到大真的特別崇拜她。以前我告訴她我想當個作家,但是我爸爸嘲笑我說我肯定不行。她說,你寫作文每次都寫那麼好,你只要堅持寫下去,一定可以的。今年我辭掉之前的工作,來北京做編劇之前問她。她說哇那我要把我們家那個好久沒開過的電視打開守著看了。

3.他爸爸的確沒在他的教育中扮演什麼重要角色。因為他爸爸太慣著他了,再加上時間太少了。他爸爸的生活基本上就是「行,兒子你說了算」以及「聽老婆你的」。

4.最後,碰上這樣的母親,的確是一件概率很小的事情。是因為他媽媽本身就是一個學歷高又非常酷的人。跟我家的教育模式完全不同,我家的教育模式是先打一頓再說。所以我非常羨慕他。也希望以後我能做得像她一樣好。

-----------------------------打廣告的分割線-----------------------------
作為一個作者,按國際慣例留下微信號
公舉號名字:楊美味 ID:yangmeiwei1

歡迎來找我玩


1. 將孩子視為擁有獨立意志的個人,而不是附屬於父母名下的財產或自己的心理替代品,尊重孩子的個人意見。那些出於人前的虛榮心和體面而強迫孩子當眾表演背唐詩、翻跟頭、拉小提琴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日後可能也會成為和他們一樣為了取悅他人而變得諂媚的表演型人格。

2. 可以很好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把孩子作為發泄消極情緒的工具。會顧及兒童的尊嚴,不在公共對孩子大加呵斥。「尊重」是親子間交流應持有的態度,而不是用強權使孩子順從。

3. 教導孩子學會承擔責任,而不是第一時間以「他還只是個孩子」、「你怎麼和孩子計較」、「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等借口為孩子開脫,這些說辭也是對父母自身責任的推卸。

4. 注重對生活習慣的從小培養。以爭議較多的「公共場合隨地大小便」舉例,一到兩歲階段為兒童的自主排便訓練期,家長們需要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如果該年齡段的孩子對自主排便的把握還沒有成熟,那外出時可以帶上專為該階段兒童準備的紙尿褲和排便壺。也就是說,父母們完全可以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要知道,並不是所有「孩子還小」的說辭都是正當的。

5. 性教育的執行從小時候就應該開始。「小孩子是沒有腰的」這句話里就包含著傳統父母面對孩子時話語中對「性」的忌諱。父母應從小教導孩子認識、愛護自己的身體,對陌生人的接觸保持警惕。而出於社會因素的考慮,父母們也必須明白,那些「父女 cp 」並沒有什麼「很甜」的地方,有的只是下作。

6.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一切生命。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兒童階段的思維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某種程度上說,道德水平與動物無差,他們對於「善惡」的理解極易出現偏差,因此可能會對其他生物做出一些殘忍的舉動。這時候父母的引導對於正確價值觀的灌輸是相當重要的。

7. 對觀念不同的其他成年人抱以尊重,而不是強迫別人迎合自己改變想法。例如,對那些選擇丁克的家庭保持尊重,不要視其為怪物前後議論,畢竟家庭單位組成部分的不同並不影響生活幸福與否。


此前曾經寫過一篇孩子偷錢怎麼辦的文章小孩偷拿家長的錢應如何教育? - Cecilia 的回答,裡面提到了處理孩子偷錢的第一步是了解孩子「壞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其實,家長可以從很多方面避免自己家的娃成為熊孩子,第一步是了解「熊孩子」為什麼「熊」

陳禾老師在微博里常常說,爸媽需要平等、輕鬆、自由地和孩子溝通交流,那麼,怎樣才能與孩子有效溝通呢?以下是美國著名兒童問題治療師Jenn Berman根據理論和自己養育兩個孩子的經驗,給出的十條建議,部分內容為萌媽自己編寫:

  1. 真正傾聽孩子的聲音。用和孩子平等的身體語言(俯下身,平視孩子),關掉電腦電視手機,用心傾聽孩子的話,並透過孩子的隻言片語來了解真正的需求。

  2. 尊重孩子的感情。傾聽孩子的描述,並將孩子你的理解表達出來:孩子是通過成人的反饋來了解感情和自己行為正確與否的。如果一個孩子的感情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正常釋放,就能更好地成長。

  3. 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孩子總是希望取得父母的認可的,即使有時候他們表現得好像專門和你作對,你也一定要明白這不是他們的本意。例如有時孩子不斷說髒話,其實是希望得到你的關注和回應:他們會認為如果不說髒話,你就不會第一時間跑到他們身邊去。

  4. 讓孩子感到自己被了解。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了解、關心和重視,他們就會更主動地學習、與人合作和關愛他人。大喊大叫、羞辱、傷害或者命令的方法,只能適得其反。

  5. 避免爭奪控制權。越是試圖控制孩子,越有可能與孩子發生爭執。雖然不主張讓孩子來制定規則,但建議父母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語言讓孩子一起來做事,而不是抵制你。孩子的突出特點之一,是渴望幫助和取悅爸媽,作為父母應該滿足孩子這種需求,並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

  6. 建立明確一致的行為準則。尊重孩子絕不是值沒有任何規則,相反,孩子是需要規則和限制的。在表達的時候,務必確定你能清楚地向孩子表達這些規則和限制的意義,不要進行空洞的威脅:孩子們往往在不斷觀察父母是否真的會監督他們按規矩行事。

  7. 言傳身教。禮貌言行是逐步形成的,這需要孩子能了解他人的感受並且控制自己的行為,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高的要求。只有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才能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潛移默化。

  8. 認識到你所使用的語言的力量。父母必須謹慎措辭,尤其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就事論事地敘述你的看法和期望,而不是打罵、不雅昵稱、不恰當的褒獎或者蓋棺定論的判斷。

  9. 給孩子留出過渡的時間。孩子有自己的活動節奏,並且比成人的節奏慢得多。因此,如果希望孩子進行下一項活動,需要提前告知他,耐心地提醒幾次,並且可以使用一些固定的程序。例如要把孩子從遊樂園帶走時,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你們編的「再見歌」,從而幫助孩子實現心理上的過渡。

  10. 恰當地對孩子說「不」。不縱容孩子的重要法則之一,就是學會對孩子說「不」。但是,需要以恰當地方式說「不」。你可以告訴孩子,他還能做什麼;試著告訴他不希望他這麼做的原因;分散注意力;給出另一種替代方案;提供兩個你能接受的選擇;闡明規則;推遲滿足孩子的需求;幽默地化解孩子的問題;認可隱藏在孩子未被滿足的請求下真實的願望。

----------3月18日更新---------

從18個月起到3歲,由於孩子正在逐漸形成自我意識,該階段容易變得固執和愛發脾氣時。此時,如果父母或者家中的老人放任或者寵溺孩子,將問題的主導權完全交給孩子,容易讓他成為傳說中的「熊孩子」:既沒有建立內在的道德約束(本質是一系列社會行為準則),父母的管教和社會的規定也無法約束他,這樣的孩子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只會一味地我行我素。古語有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正是強調要讓孩子建立起道德觀念和內在約束,避免失控的行為所導致的惡果。

實際上,儘管孩子擁有了控制權,但他的內心其實更加缺乏安全感。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爸媽原本是他的天和地,是無所不能的。然而,他卻發現,原來自己才是可以做主的人,爸媽只會順從自己。這樣的父母無法給孩子安全感,也難以贏得孩子的真心信任爸媽,最終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乃至行為失控。

那麼,問題來了,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建立起道德感呢?答案很簡單:明確規則、及時反饋、獎罰分明、解釋規則

  1. 明確規則。規則必須清晰、明確,且全家都共同遵守。
  2. 及時反饋。不要為了幾天前的錯誤懲罰孩子,或者幾周以前的成就表揚孩子,會失去最佳時期:在獎罰之前,孩子就可能繼續為所欲為或者退步了。
  3. 獎罰分明:表揚孩子的行為和努力(而不是天分),同時進行令孩子有安全的懲罰。如果懲罰是直接暴打,很可能讓孩子感到恐懼和害怕,從而用說謊等行為逃避懲罰,而非矯正不當的行為。
  4. 解釋規則。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受到獎罰,再次明確和解釋規則,會讓孩子對這些準則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並且內化孩子的道德感。如果沒有忍住脾氣,打了孩子(雖然很不願意這樣說,但是確實有不少這樣的情況),也要在之後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打,並且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

當然,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沒有熊父母,很難有熊孩子。父母必須和孩子遵循同樣的社會準則。有一個小品,是一名女子被批評以後跺著腳跳,並叫嚷著:「誰說我情緒化了?!我哪裡情緒化了?!」看到這裡,大家都會笑:你這樣還不叫情緒化嗎?實際上,有時候這正是我們自己的寫照:

一邊打孩子,一邊喊:「誰讓你打人了?不許打人!」

一邊罵孩子,一邊喊:「不許罵人!誰教你罵人的?」

一邊發脾氣,一邊喊:「你脾氣大是不是?翅膀硬了是不是?」

這樣的「教育」能真正起到作用嗎?什麼是「教育」?我之前在如何對待偷錢的孩子回答中說過,教育是以身作則、春風化雨的引導。用更直白的話來說,我認為,教育並不是父母對孩子單方面的期望,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達到期望如果你希望孩子不發脾氣,那首先你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因為孩子總是在模仿你,甚至超越你。


小孩子剛生出來如同一張白紙,顯然,世界上不存在一生出來就熊的孩子。那麼問題就變成了,一張白紙的孩子是如何變熊的呢。

熊孩子養成計劃第一課:失敗的言傳身教,糟糕的第一筆。

首先,得有兩個熊老師。這一對老師,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張白紙上的第一筆,甚至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兩個熊老師,就是孩子的父母。為什麼說三歲看大呢,因為嬰兒從出生,到三歲這個階段,和外界接觸的比較少,一直處在家長的呵護,陪伴和保護之中。他們能接觸到的信息,知識,技能教育,也都是跟父母學的。 很多性格,都是這段時間形成的。

不僅言傳很重要。其實對於不大懂道理的小孩子,身教才是更重要的。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力極強,而且特別容易養成習慣。有個家長,吃飯的時候,總喜歡把最後一口麵包和饅頭手捏著的地方扔掉,一歲多的孩子還不會說話就學會了,她無論吃什麼東西,只要手捏著的地方最後一口都會扔掉。她的這個習慣,一直到好多年後才改掉。

如果這個階段,父母比較熊,陋習比較多,喜歡說髒話粗話,各種不良嗜好和陋習,孩子基本上一模仿一個準。特別是很多文化程度不高的生活環境裡面,大人喜歡教唆孩子說髒話,粗話,罵人。這種事真是糟透了。目測這麼多年,基本三歲就開始說髒話的娃,長大後鮮又不熊的。因為在他幼小的心裡埋下了一個觀念:粗野無禮,不尊重別人,攻擊別人是有趣好玩的事情。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分辨能力,他們會默認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當的。如果這個階段,父母喜歡吵架打架,那麼孩子就會認為,婚姻就應該是這樣的。很多人成年後,對婚姻的很多陰影都是這時候形成的。缺愛,冷漠,對形成篤定的人際關係感到悲觀。

熊孩子養成計劃第二課:嬌生慣養,溺愛放縱。使孩子以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當的。

孩子稍微大一些,能懂一點事了,也開始有了一點自主的意識和行為。如果父母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他能夠理解並接受。這時候,也是很多終生觀念塑造的階段,所謂的三觀不正,很多是這時候開始歪的。因為這時候,孩子就開始萌生了是非觀,榮辱觀。為什麼很多人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很糊塗呢,因為在形成是非觀念的第一堂課,他就沒合格,被人帶歪了。

嬌慣孩子的家長,不管孩子做什麼,有什麼要求,都是無條件的滿足它和嘉獎他。這樣一來,就無疑給孩子一個信號:無論我做什麼都是對的。他沒有是非觀,對傷害別人,冒犯別人,影響到別人,給別人帶來麻煩和負擔,他完全不當回事。他理解的對,就是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理解的錯,就是誰妨礙他做這一切,就是錯。

如果父母這時候還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再把他往前推一步。那就是過度溺愛。甚至形成了不健康的主奴關係,父母淪為孩子的奴僕。孩子開始作威作福,父母做牛做馬。

孩子本來已經是非對錯很模糊了。又得到了一個激勵的信號,那麼,小主人威風爆表,他就會產生出淫威。他會把自己的淫威,發泄到所到之處的一切地方。

很多小孩,在公眾場所,別人好端端的也沒惹他,他過去使壞打別人一下,往別人身上吐口水,掀別人裙子,罵人髒話。等等,這都是把家裡的淫威帶到了社會上來。

這個階段,三歲到六歲,完美熊孩子養成計劃,已經完成一半了。

熊孩子養成計劃第三課:教育失當,心智啟蒙失敗,導致孩子淪為垃圾智力活動受害者。

在開始入學之前,可是視為孩子的第一個智力啟蒙階段,這個階段,啟蒙的是孩子能開竅,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靈氣。

小學整個階段,是孩子智力被鞏固成模式的關鍵階段。這時候的孩子,沒有煩惱,無憂無慮,腦子裡面亮堂的像明鏡一樣。什麼東西都能秒懂,這個時候記住的東西,甚至能牢記一輩子。

這個階段,就應該告訴孩子,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比是非對錯又高了一個層次。很多興趣愛好品味的形成,其實是在這個階段打下的基礎。因為孩子在這個時候,雖然已經有了是非對錯的意識和判斷力,但是對於塑造他知識結構和心智模型的東西,是毫無分辨力的。他根本不懂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

如果父母這個時候管教不嚴,孩子就會養成很多不良的陋習。接受很多垃圾智力活動的東西,充塞在自己的腦子裡面。有的家長,看毛片也不注意,孩子也跟著看。讓孩子看一些暴力血腥的動漫和玩一些暴力遊戲,也不管,認為小孩子懂什麼。這是很可怕的。

有的小孩,看了喜羊羊和光頭強,都能模仿裡面的情節,把其他小朋友綁在樹上燒著玩。大部分的少年犯,都是在這個階段種下的邪惡種子。

熊孩子養成計劃第四課:父親偶像職能缺失,孩子以人渣為偶像。

過了小學之後,孩子開始進入人格塑造的階段。是非對錯好壞他都有了一套自己的認識和觀念。現在他開始為做一個真正的成年人做準備了: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因為他還沒做過大人,所以只能以身邊的大人為偶像做參照物。選定偶像後,則會刻意的模仿偶像的行為舉止和說話方式。這是一次成年前的路演,也是非常的關鍵。

這時候,如果父親能夠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告訴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是偉大的有意義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會崇拜自己的父親。這樣的孩子,很難會去和人渣鬼混把自己也變成人渣。

而如果這時候,父親母親都失位了,沒有在他人格雛形和粗胚的階段,以自己過來人的經驗和教訓,給他灌入關於未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的人格教育,理想教育,那麼這個孩子,就不會有什麼志向。

沒有志向,就會想一出是一出,人格一直不定型,跟風,隨波逐流。倒霉的話,碰到幾個人渣,一輩子都毀了。

不良少年,不良少女怎麼來的,就是這關鍵的一步,父母沒有牽著他的手,告訴他人生應該怎麼走。因為父母沒有給他標畫出雷區分布圖,他也只好自己去趟雷了。

小的時候用陋習熏染,啟蒙的時候嬌生慣養,智力發育的時候給孩子輸入垃圾智力活動,少年的時候,在把他推到地雷陣裡面自己去趟雷。這四課都教完,一個完美的百分百熊孩子,就這樣的養成了。

怎麼做能盡量使得自己的孩子不成為熊孩子?把上面反過來就可以了。


我覺得以身作則真的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至今覺得媽媽對我的影響特別大,包括後來的待人處事及一直以來的對公益活動的熱衷。
講幾個媽媽教育我的小故事。

記得尚未讀書的時候,應該是五六歲,有一次媽媽帶著我去菜市場買菜,看到了前面有一個乞討的老婦低下身子,檔口前有一顆爛了的青椒,她拾了起來,掰斷了爛掉的部分,用袖子擦了擦,直接便放進了嘴裡吃了下去。
我當時跟媽媽說了一句:哈哈,媽媽你看,有人連生的辣椒都吃耶。

可能尋常的大人們聽到尚未更事的小孩說這話並不會往心裡去,但是我媽當時就站住身子轉了過來,很是認真嚴肅地盯著我的眼睛,說道:
「你怎麼可以這樣說呢?婆婆也是苦無辦法才這樣。你要記住,很多人因為生活困難會吃不飽,你不可以嘲笑任何努力生活的苦命人。記住,你是一個善良的人。」

那一瞬間我的臉如同火燒,羞臊得只想找洞鑽。
媽媽從兜里拿出一張一元的零錢,而後從剛買的包子袋裡拿出了兩個菜包,讓我拿給那個婆婆。
那是我第一次對別人伸出援手,雖然只是簡單的零錢和食物,但遞過去的那一刻感覺至今記得清晰。

這是我這麼多年來記憶最深刻的一件事,即使十幾年過去,我還是清清楚楚記得那一次對話。
特別是媽媽對我說的最後一句,她不是說「你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而是讓我記住「你是一個善良的人」。
一直鄭重地記在心裡。


另一次是,跟媽媽一起走在街上,前面的老奶奶一不小心一個踉蹌,雙膝跪地卧倒在地上,我連忙跑了上前,彎腰將老奶奶攙扶了起來。
老奶奶沒有大礙,扶了她起來之後她連聲道謝並表示不用相送,說只是一不小心滑到,拍了拍臟處就又獨自走了。
媽媽走了上來,那時候彭宇案發酵了幾年,剛好那時也發生了幾單類似的事,全國媒體都在討論對倒地老人扶還是不扶,我以為媽媽會說我莽撞。
萬萬沒想到。
媽媽開口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是:「記得下次扶老人時要注意點,得單膝跪著地上相扶,你看剛剛那老奶奶雙膝跪地,你只彎了腰,不安全,不尊重。」

那一剎那我真的被我媽感動到了,感覺整個世界都亮了起來,多麼善良的一個人兒呀。


潛移默化的影響非常深遠,媽媽從小告誡我們的事情我們都會記在心裡。
諸如不能說髒話,愛護小孩,尊敬長者,去到他人家裡作客不能亂動別人的東西,不隨意拿起別人家的電視遙控換台,不在他人家裡或者公共場合大聲吵鬧,他人來家裡作客時在客廳里要保持安靜或者回房間里玩,客人只要還沒離開決不能去打開他們帶來的禮品等等等等。
她自己這些方面也做得很好,所以小孩們也會聽從模仿受她的影響。

我想,自己把這些事情做好,然後再採取適當的溝通方式,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的事我很少說,家庭之事受制於無法分割的情,這會讓事情變得很複雜,就算你琢磨明白了所有道理,也改變不了什麼。不過有人邀請了我還是念叨兩句。
一是,父母的水平,影響著孩子。

  • 和孩子的關係,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次才是親情關係。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歲長到一十八歲,十八年朝夕相處,且不說你是孩子的父母,就算是個外人,對孩子的影響也非常大,再加之父母對孩子的權威性,這種影響就會再被放大。父母嚴於律己,有學識講道理,其孩子大多不差;父母整天麻將飯局不斷,把房門一扔喊一句:好好學習,你想孩子能心甘情願么。
  • 咱們看待某些問題,內心就該卑劣些,總是人心向善世界和平,解決不了問題,把安慰自己的面具扯下來,才能找到源頭。多數情況,有錢人家的孩子比窮人家的孩子有教養,城裡的孩子比村裡的有見識。金錢,教養,家庭狀況,對孩子影響很大。父母的水平,影響了孩子的高低。

二是,你能「教」的機會並不多,大多時候都是你在做,孩子在看。

  • 這二算是第一的延伸。
  • 孩子做對了鼓勵,做錯了引導,得有個事情做引子,這種時候並不太多。這是當然,人的日子本就是吃飯睡覺念書賺錢,少有波瀾,沒那麼多事讓你有機會「教育」,這還不算你教育了他不聽,或者孩子怕被你教育想著法躲著你。
  • 更多的時候就是簡簡單單過日子,相安無事,在這日子中,你的性格,所作所為,為人處世,一點點影響孩子。細水長流,聚沙成塔。

總之

  • 不管你想讓你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一是不要強求他成為什麼樣的人,他是你的孩子,也是個獨立自主的人,與你性格不同想法不同,你不能強加意願給他;二就是做好自己,該掙錢掙錢,該讀書讀書,經營好家庭,讓你的孩子真心喜歡和你相處,讓他覺得你這個人有本事,他值得學。

盜一個理念換成熊孩子版:
1、孩子總有熊的時候,你要打擊的是熊這個屬性,而不是孩子。
2、大部分時候的熊,你不理不縱容不屈服,他自己會好
3、他自己不會好的熊,基本上就管不了了

展開說下,第一點,就是你要讓你的孩子明白,你喜歡他,只要他的合理要求,是可以滿足的。你不會因為抖大人威風而打擊他。

做到這點很不容易,許多時候,我發現許多大人不是為了教育孩子,無非是為了抖大人威風而已。明明自己在餐廳又吸煙又大人喧嘩,孩子卻要乖乖做在飯桌上,明明自己有那種說張家長李家短的愛好,連幫老人順手拉個門的習慣都沒有,卻讓孩子「分享」這個「分享」那個……所謂言傳身教,身教大於言傳。一個打擊孩子的大人,對熊的標準是善變的,今天做這個事情心情好不說,明天做同樣的事情心情不好就打,你打擊的不是熊這個屬性,打擊的是孩子。

第二點就是不屈服,這個不屈服不僅僅是不屈服於孩子的無理取鬧,也要不屈服於世俗的壓力。

什麼叫做世俗的壓力,比如說,在一個電影院,你孩子熊過,你教育過,下次帶孩子去影院,如果你周圍有一對熊情侶,你也應該指出來。這裡是公共場所,可以輕一點嗎?有許多大人,自己的孩子會管教,但是遇見他人影響自己,當然就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在我看來,讓孩子明白,在公共場所做不合理的事情,這個。。。你會遇見有人來找你晦氣的可能。

有些事情,給別人添麻煩,別人就給你添麻煩,有些事情,別人給你添麻煩,你就給別人添麻煩。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千萬不要窩裡橫,對著孩子指手畫腳,對著旁人低頭哈腰,會漸漸喪失在孩子心中公信力的。

對於孩子自己的無理糾纏,也沒必要屈服。當然也要注意不屈服的合理性,比如說如果孩子無意識的難以控制,和孩子惡意地騷擾或者欺負他人,這種回應力度是應該完全不一樣的。前者,應該是隔離後幫助,後者,應該是阻止後並有一定的訓誡和懲罰。訓誡和懲罰大家都在做,但關鍵是你要分清孩子是無意識還是惡意,如果只是貪圖自己管教方便,孩子無意識的舉動你都罵一頓打一頓,反而會讓孩子要麼唯唯諾諾,要麼叛逆反抗。

比如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他到底是只有十幾分鐘的安靜能力還是存心要打擾別人,這個是要區分的,在他只有十幾分鐘安靜能力的時候,勸解無用盡量先帶離公共場所,然後告訴他不能這樣,然後下次再觀察,一般來說,比如去看戲什麼的,小孩子只有十幾分鐘耐心很正常,帶他離開就完事了。。。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適當的引導,她的時間會越來越長。但是如果是她已經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因為某種因素忽然興奮起來,規勸無用,那麼帶離的同時,可以適當做點懲罰(我一般是說我生氣了,我現在不和你一起吃甜品了,甜品是互相開心的時候吃的- -)但是在懲罰的時候,也記得第一點,就是表達類似於我不是針對討厭你這個人,而是不喜歡你的這個行為,以為你浪費了我的時間/破壞了我的情緒/等等等等,所以我生氣了。。。

我個人態度是你懲罰的越輕越容易執行,越說的清楚,你的效果反而越好,大部分時候吾娃基本彆扭個幾分鐘就可以理解我們的要求了。(當然蠻不講理的時候也有。。。特別是和她外婆在一起的時候- -)

最後一點,是做父母的也要接受,肯定有自己處理不了的事情,現在我孩子年紀小,自然還聽我的,但我畢竟還沒有經歷過 孩子的叛逆期或者各種。。。壓力吧。我個人覺得為人父母很重要的還是謙虛,不是我們比 孩子大個幾十歲,我們就是對的。在往前十幾年,我們也是染髮,逃課,打架,欺負老師,各種熊過……有些熊,也沒有打擾別人,他真的要干,表示不理解,但也沒必要非要糾正。有些時候,孩子的優秀,不是你教育出來的,孩子的舉動,也不是你管教的了的。

等孩子大點的時候,父母也應該漸漸接受,有些舉動,不是他們熊,是我們老了。


謝邀

真正的「熊孩子」,大多都有兩種誘發因素:「缺愛」和「溺愛」。

我所接觸到的「熊孩子」基本都有以上兩種誘因,而我也認為這兩種誘因的核心問題就是教育方法的問題。

「缺愛」會導致孩子產生哪些問題:

  1. 通過別種渠道或方式來獲取缺失的關愛;
  2. 以報復等負面心態去對待周遭的人與事;
  3. 心理不夠健康且缺乏正常年齡應有認知。

「溺愛」會導致孩子產生哪些問題:

  1. 過早的感受虛榮攀比帶來的身心優越感;
  2. 過分的依賴父母並以此作為霸道擋箭牌;
  3. 得寵過易心理自負自尊極強並使之逆反。

以上問題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我們父母在對幼兒或兒童教育中的方法分寸非常重要,我們通過長久以來潛移默化的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個體能力,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如果父母在教育中走極端,那麼你可能最終得到的結果就是適得其反的。

之前有個問題的回答里我是非常鼓勵父母自己帶孩子的,第一原因就是能佩服父母與兒女之間的信任與默契,第二原因就是可以通過先天的強勢性去引導孩子在生活中的言行。

回到問題:「怎麼做,才能盡量讓自己的孩子不成為熊孩子?」我的建議如下:

  • 以身作則

這一條是我跟不少父母提到過的信條之一,但跟大家說真的,幾乎5個父母里有4個父母都做不到,其中還有一個父母只是較為隨性或在大是大非面前才想起來要「以身作則」。

當我們在勒令「熊孩子」每天按時起床的時候,熊孩子也會心裡憋著不服氣看著賴床的父母,內心的OS是這樣的:「你們讓我按時起床,你們還賴床!」

當我們在勒令「熊孩子」別在嚷嚷的時候,熊孩子心裡各種委屈,內心的OS是這樣的:「你們在家裡吵架的時候嚷嚷聲也很大啊?」

當我們在勒令「熊孩子」以後不準扶路邊的老奶奶、不準給乞丐一塊錢、不準做老好人的時候,這些熊孩子內心的OS是這樣的:「不是說要助人為樂嗎?」

很多時候,孩子的價值觀與認知都是被父母無形中顛覆改變的,任何父母都要清楚一點,那就是孩子是個善於模仿的小精靈,他們會模仿你們的好,但也會吸收你們的惡。只有先從父母自己做起,做一個離孩子最近的榜樣,你才有資格去引導孩子,去給孩子做正確的示範。

  • 何為「熊」何為「乖」

其實我比較反對給孩子貼標籤,我在去年還是年初在知乎答題的時候,那段時間我是最喜歡小孩的期間。但最近這個月可能是我被孩子虐慘了,也加上事多很累,耐心也被消磨了不少。因而也是頭一次對小孩有了很煩的抵觸感。

後來在寫工作總結的時候又自己反思了一遍,大人的忍耐確實是有限的,但換個角度想,我就把這段經歷當作是修行,當作是一種生活體驗。我會分析每個孩子的言行舉止,分析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以及父母與他們的互動。同時也有父母會主動電話里跟我聊如何引導孩子,在孩子哭鬧煩悶的時候如何讓孩子走出苦悶。

寫到這兒,我想說的是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就乖或天生就熊的,乖和熊只是孩子性格特徵里的一環,說白了就是孩子性格特徵中的某一點被過度放大。因為孩子是不具備成人的自控能力,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掌握尺度。而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如何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明白處事的分寸與尺度。

  • 圓規

上面提到了處事的尺度,那最後一點就是圓規了。圓規意指為人處事的方圓準則與核心原則,比如我們會通過用一個真實的圓規來給啟蒙階段的孩子講處事的尺度在什麼範圍,同時也會告訴孩子圓規最中間的部分就是我們「心」,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良心,要做一個善良的好孩子。

當然,我不敢說我這個方法有多麼的奏效,但是各位父母值得嘗試。

總結
任何一個孩子,在他的成長中是不會避免「熊」→「乖」或「乖」→「熊」的過程。只不過年幼時與長大後所表現的方式不一樣。「熊」是孩子天性被過度放大的表現形式,這其中包含了孩子自身的性格、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影響、父母老師同學對孩子的影響,是千絲萬縷的關係。
很多有個性的孩子,其實性格當中就包含著「熊」,只不過這種「熊」被收斂和包裝了。使得大人看起來好像蠻合理。而有的孩子的「熊」就顯得特別無理取鬧無法無天,大人會覺得特別煩。

父母如果想讓自己的孩子避免成為「熊孩子」,一定要先「以身作則」,有時候你的孩子就是你不為人知那一面的影子,別以為小兩口在家嚷嚷吵架、抽煙喝酒、臭美打扮孩子就不知道,你們那點兒事孩子清楚的很呢。

我不會告訴你們4歲的小女孩已經知道她媽媽幾點化妝、唇膏是什麼顏色、她爸爸晚上幾點回來,雖然我不知道她為什麼要告訴我.. 雖然我潛意識的認為可能還有更勁爆的猛料沒告訴我..

最後:
我仍然不遺餘力的反對「無腦暴力」的教育方式。父母都實施暴力了,難怪自己孩子是「熊孩子」。


說一個我自己的經歷,希望能有點參考價值。

有一回在國外坐飛機,當時正好是假期,飛機上有很多爸爸媽媽帶著小孩子的組合。整個飛行過程中感覺很平穩,基本沒有小孩持續尖叫大哭的聲音,偶爾有一兩聲小孩子的聲音,但是很快跟著一聲「shh」,然後就安靜了。

在下飛機的時候,坐我前面幾排的一個媽媽帶著兩個兒子,其中年紀比較小一個男孩不知道什麼原因跟媽媽鬧彆扭了,一邊走一邊嚶嚶嚶的哼唧(真的是嚶嚶嚶!)。我因為座位靠後所以就一直跟在他們後面,也比較好奇這位媽媽要怎麼處理這個狀況。等到走出飛機和機場大樓連接的走廊,那位媽媽蹲下來,直視她的小兒子,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讓我非常印象深刻的話:「聽著,你已經三歲了,應該懂道理了……(原句是「Listen, YOU ARE THREE. You should know blabla...」)」當時整個人都嚇尿了好嗎!借用我室友的話說,在國內別說三歲了,就算是十三歲也不會有哪個大人跟你講道理的好吧……

我感覺這個事情很能說明中國和美國對小孩子教育的一個很基本的區別。在中國,沒有幾個大人會把小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他們對小孩子的態度基本和對待寵物沒什麼區別,小孩子做的事情應當順大人的意,讓大人開心了可以有獎勵,讓大人不開心就懲罰,但很少有大人會跟小孩子解釋為什麼有些事情應該做,為什麼有些事情不該做。處於學習階段的小孩子會把大人對待自己的態度學起來對待他人,自己開心了怎麼樣都行,不開心就尖叫打人,這不就是熊孩子的表現嗎。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國內熊孩子這麼多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謝謝大家的贊(′?`??)
三個月之前的答案這幾天被翻出來surprise:)
刷評論看到蠻多人質疑,這裡補充一下吧。

爸比媽咪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嚴肅苛刻,該疼的時候依然疼,小蘿莉的房間里全是媽咪送的芭比娃娃以及各種故事書。說白了就是不慣而已。

其實她和我在一起的時候超級熊,總像一隻長臂猿掛在我身上怎麼勸都不下來。趁我不注意還會拿我的手機自拍甚至偷拍我。當然偶爾也會開心地和我一起拍照。
做手工糊的滿手滿地全是顏料,但做完後會自己主動把房間打掃乾淨。

和她一起做好science作業後開心地跳到我身上說謝謝,還要拿出iPad錄下來。

和每一個小小孩一樣,愛玩愛笑愛搞怪,對一切都充滿好奇,愛看電視不愛寫作業總纏我陪她玩遊戲講故事,不開心了會偷懶也會鬧情緒。

不同的是,她不管喝水吃零食都會準備稍大的一份給我,會請我幫忙挑選家庭聚會要穿的衣服然後十分感恩地說謝謝,每次離開的時候會問我「姐姐我們什麼時候還能再見?」約定只玩十分鐘時間到了立刻拿出home book……

讓我感動的,是和她一起的大多數時間不像是和小小孩交流,並非是她如大人般的冷靜成熟而是那份鮮有的獨立和尊重。

她依然是個「熊孩子」啊,只不過是個講道理的「熊孩子」。

——————我是熊孩子分界線———--

閑時做家教,帶了一個六歲的小菇涼。爸比高帥,媽咪美,弟弟可愛。
第一次去小朋友家的時候,感覺小菇涼真的是小公主。乖巧可愛,會跳芭蕾拉丁,會彈鋼琴做手工。英文比中文說得要好。
當天媽咪到家的時候我在教小菇涼math,因為是第一次,她不太願意配合,媽咪特別嚴肅地告訴她:「XX,請你注意你的說話態度,請你對媽咪和老師禮貌。」
講真,有點震驚和緊張。第一次見到母親像對大人的態度對待一個六歲的孩子。本以為媽咪是個非常嚴肅的人,而後轉身她和我說話卻又十分溫柔禮貌。

後來慢慢注意到,爸比和媽咪對待小菇涼完全不是捧在手心的疼愛。有些嚴肅,但卻有理有據。

上周過去的時候。小菇涼在鬧彆扭。因為她和爸比約定好做完作業就可以看電視(他們家嚴格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但卻因為做作業耽誤太久導致還沒來得及吃飯就要上家教。她打電話給還沒有下班的爸比,在這段時間內,她很想看但卻一直沒有打開TV。爸比在開車最後媽咪回了電話。因為開著免提,媽咪說的話能夠很清楚的聽見。
「媽咪………」(哭)
「XX,請你不要用哭的好嗎?用說的,哭的我聽不懂。」
「好。」(立刻收起哭腔)
「…阿姨說你寫作業用了四個小時,還沒有吃飯對嗎?」
「嗯,是。」(自己承認)
「爸比答應了你可以看電視,但是因為你自己邊玩邊寫作業用了四個小時耽誤了時間。…沒有人不讓你看電視,是你自己沒有利用好時間,你自己造成的後果要自己承擔。現在老師來了,到了上課的時間,請你先吃飯好嗎?老師過來很辛苦,請你尊重老師好嗎?」
「我尊重老師,可是我還想看電視。爸比答應我了……」(有哭腔)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現在打電話給爸比,看他是不是也說同樣的話。」
說完,電話被媽咪掐斷了。(中間對話有省略)
小菇涼還是想看電視,和阿姨磨了一段時間。最後僵持不下的時候爸比回來了。爸比問了具體情況,讓她先上課(這個時候答主已經在旁邊尷尬了快四十分鐘),小菇涼不願意,仍然在哭。
然後爸比只說了一個字「去。」聲音提高了八度。
爸比的態度震驚了我。小菇涼的反應更是震驚了我,她立馬收住了哭腔。跑去了自己的房間。
我緊跟著她進了自己的房間,她在我面前開始哭,但也沒有聲音很大。這時爸比進來了,「XX,你相信嗎,不要以為老師在這裡我就不會批評你哦。」小菇涼收住哭腔 「相信。」(點頭)
然後她拿出home book開始乖乖寫作業。
從哭鬧僵持到爸比回來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不到三分鐘。

這件事情給我很大的感觸,很難相信在小小孩哭鬧的時候還能好好講道理。

慢慢發現小菇涼全家包括阿姨說話最常用的句式就是「請」,「可以…好嗎?」 「謝謝。」
她在我面前,依舊一副天真爛漫的模樣,但話語間透露著自主和尊重。她才六歲。「熊孩子」的年紀。

和阿姨聊天也逐漸感受到整個家庭的規則性,娛樂和學習的時間,完成任務和得到響應回報,每一項都井井有條。並且小菇涼樂此不彼地實踐著。
我不能說這種教育模式多麼優秀,但在小菇涼身上卻讓人看到了這個年紀該有的「成熟和懂事」。

一直記得某部電影中這樣為之動容的一幕。
英雄要離開,和男孩告別。
"Waiting for me,I will be back."
"You promise."
"I promise."

也被《這個殺手不太冷》中一句
"Leone, I love you."深深打動。

在純真之下掩映的成熟。溫暖又欣慰。

我們身邊,多的是以父母的高姿態壓制著孩子,多的是寵溺的姿態疼惜著孩子。卻常常忘了,他小小的身體里也有著和大人一樣美妙的世界。

社會化是個冗長的過程,究竟從什麼時候起開始有「自我」神奇而不得而知。也許從他第一次開口說「我要」的時候就該讓他明白,他因何而要,又憑何得到。


我見過在地鐵上乖乖坐好甚至會給老奶奶讓座的小小孩,也見過腳踩兩個座位麻麻在一旁開心拍照的小小孩。

這世上沒有與生俱來的「熊孩子」也沒有從天而降的Angel。


想起上次在地鐵里,遇到了一個爸爸帶的小女孩。應該是5歲的樣子。爸爸手上提著一包畫畫的材料和一個包了幾層的雞排。
小女孩一路上,都眼饞著看著那雞排,詢問了三次~
爸爸,我好餓~我可以吃雞排嘛?
爸爸都耐心的說,這是地鐵,你吃東西的味道會另旁邊所以聞到的人都餓的,等回家了就可以吃啦。
那小女孩搖著雙馬尾和爸爸說,那可以給我拿著讓我聞聞么~我就聞聞~
你要答應爸爸只能聞聞吶~
爸爸遞給了她。
一直到下車,小女孩都握緊著雞排,坐在爸爸腿上偶爾低頭嗅嗅,沒有嘗試打開袋子去吃雞排。

比起其他我所見到的在地鐵上嘰嘰喳喳叫或者哭的孩子,我覺得這個小女孩和她爸爸真的是萌萌噠。ToT萌哭辣!有木有!

我也想幾年後生一個這樣萌萌噠的小女孩兒。( ′▽` )?。2016年6月的許願~。


記得小時候去親戚家 打碎了我小姨的一個瓷兔子 從她家出來才敢告訴媽媽
然後媽媽帶我去買了彩紙和水彩筆 陪著我坐在她家門口 花了三個小時疊了一隻紙兔子 又連拼音帶圖(剛一年級 不會寫的字太多 媽媽不肯代筆)的寫了一封道歉信
之後媽媽告訴我 「雖然你覺得自己做了很多 可這都是你為了自己做錯的事應該付出的代價 你必須做這些 而別人不是必須因此原諒你 如果他原諒你 只是因為他的善良 他不原諒你 你應該再想別的辦法 而不是覺得自己已經認錯了是對方不講理」

母上大人總對我進行這類洗腦教育??? 導致後來我聽到「我都道歉了還要我怎樣」這類話時 就會在內心默默把對方拉黑了


題主問了兩個問題:

1. 怎麼做能盡量使得自己的孩子不成為熊孩子?


2. 是不是孩子不熊,長大了容易沒自信,沒膽量,沒擔當?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
我個人覺得,長大了是否自信、受否有膽量、是否有擔當和小時候是不是熊孩子關係不大。

然後再回答第一個問題。
先說說我的觀點,上樑不正下樑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雖然,在很多方面,我做得很不好,但我一直努力讓孩子做得更好一些。這不是我對他要求苛刻,而是我覺得有必要讓他從小就懂得有擔當。

我兒子不到兩歲時,就懂得過馬路要走斑馬線,不能闖紅燈。有時候,碰到有人闖紅燈,兒子會問,為什麼那個人要闖紅燈。我會嘗試著告訴他,那個人做的不對。

現在他不到三歲,非常喜歡和汽車相關的東西。有一次,讓他用手機看了一些汽車圖片,他就經常要用我的手機看汽車圖片。我告訴他,用我的手機看汽車圖片沒有問題,但是你得告訴我你準備看幾張。對於數字,他已經有一些概念。他會說,爸爸,我看6張,我說話算話。一開始,他會耍賴。但是,糾正了幾次後,看到第6張,他會自己關掉手機屏幕,然後對我說,爸爸,看看我是不是說話算話?

不亂扔垃圾,很多大人可能都做不到。但是,我會盡量讓兒子做到。所以,大多數在家的時候,他都會自己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出去玩,我和家裡人力爭身體力行,不亂垃圾,給他做一個好榜樣。

樓下有一個幾個月大的小孩,有時候白天睡覺的時候,我兒子碰巧在家玩的動靜比較大。有一次,對方找上門來,說了說。後來,每當兒子玩的動靜比較大的時候,我會告訴他,樓下有一個比較小的小朋友要睡覺,你不能太吵。可能處於好奇的年齡,他會問,為什麼不能吵啊之類的問題,甚至會故意更吵一些。這時候,就需要很有耐心的給他解釋。唉,做過父母的可能會有體會,給一個不到三歲的小男孩解釋問題確實比較困難。

兒子有不少玩具,喜歡看書、下棋、打牌。每一次,打完牌,如果要下棋,都盡量讓他把撲克牌收拾好,然後在下棋或者看書。當然,有時候會刷點小脾氣,自顧自去玩了,但大多數時候,做得不錯。

晚上給他刷牙前,會問他要不要喝奶或者吃東西。告訴他,如果現在不吃,刷完牙後,就不能再吃了。慢慢的,他會逐漸明白,要麼吃了東西再刷牙睡覺,要麼刷牙後不再吃東西。

他喜歡喝酸奶,而且超級喜歡。那麼,又得給他立規矩,每天只能喝一盒。絕大多數情況下,他每天只喝一盒。有時候,我下班後回到家問他要不要喝酸奶,他會說今天已經喝過了。可以試想,對於一個不到三歲的超級喜歡酸奶的小孩,要做到這一點確實有點為難他了。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

可能,有些知友會問,給小孩子立那麼多規矩,不讓其成為熊孩子,會不會影響其想像力、影響其發展?從我兒子目前的情況來看,我覺得這種擔心是沒必要的。給他立規矩,是讓他從小懂得遵守規則,懂得擔當,但並不是要告訴他,他應該遵循守舊,這是兩碼事。

就拿蘋果來說,吃之前要洗乾淨,這是規矩。但一定要把蘋果畫成圓的,這和規矩沒一點關係,是教條。

可能很多人看過《父與子》這本漫畫。沒有什麼文字,全是圖畫。但是,就是這樣一本漫畫,我兒子卻超級喜歡,經常讓我給他講上面的故事。講了幾遍之後,昨晚,他竟然能指著某一頁的他感興趣的幾幅圖畫,講一個比較完整的故事給我們聽。

他喜歡背唐詩,背的次數多了,他會自娛自樂,用自己喜歡的很怪異的腔調背唐詩。什麼感覺呢?嗯,就像是普通話、河南話、陝西話摻雜著被唐詩的感覺。

昨晚,他在唱歌,我仔細一聽,歌詞全都是賽車總動員里各個車的名字。我問老婆,誰教的,老婆說沒人教。抑揚頓挫,把那些車的名字唱了出來。

因為喜歡看書,所以聽了不少兒歌。然後,他就會偶爾自己編兒歌。諸如,小豬小豬,以下飛上了天,掉了下來,小豬不哭,小豬很勇敢。不但邏輯比較完整,而且還是唱著說的。

還是那句話,絕大多數時候,錯的不是孩子,是孩子的家長。

祝好!


要避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熊孩子」,首先,家長自己不能是熊家長。

中國為什麼這麼多熊孩子?就是因為劣跡斑斑的熊家長太多了。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強調了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個體的教育作用。兒童教育首先是從家庭教育開始的,家庭教育對孩子早期的發展和教育起著基礎性作用。

日本作為全世界公認的公共秩序整潔有序的國家,也是最注重子女社會化教育的國家之一。來自日本的《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的民意測驗調查顯示:60%左右的日本父母都把思想品質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在對兒女的期待上,日本家長普遍希望培養孩子「有助人之心」,比較注重「與他人協調」等有關「群體」的教育內容。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比起學力教育,公德教育顯然不在中國父母的投資清單中。根據香港家庭教育學院在2015年的的一項調查,只有一成家長認為培養子女品德教育最重要。2014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中顯示,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日常學習關注度較高,更希望孩子「喜歡學習」,在期盼子女成才的強烈慾望之下,中國父母普遍忽略了培養子女與人交往的基本素質。

  • 中日兩國父母的育兒觀 /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

然而就算中國父母意識到要培養子女的公共意識,中國父母作為成年人一言難盡的平均素質,也讓他們的教育成效堪憂。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點,但是「兒童欲等綠燈卻被父母硬拖著闖紅燈」,「家長在接送孩子時違規停車」等父母帶領孩子破壞公共秩序的新聞屢見不鮮。

  • 2013年6月1日,福州,一名帶著孩子的家長在過馬路時闖紅燈 / 視覺中國

2014年,某官方媒體在北京選取了幾個交通路口實地調查,發現每過馬路的100位行人當中,闖紅燈的人數就佔到51%。父母與孩子朝夕相處,小孩又擅長模仿,父母的一舉一動都直接影響孩子的所作所為,在不守規則的成人世界中成長,孩子怎麼可能不耳濡目染。

學校教育是孩童教育鏈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根據發展心理學,在六歲之後,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會逐步增加。儘管家庭教育是基礎性因素,學校教育不大可能徹底圍剿一個「熊孩子「,但至少可以起到一定的矯正作用。

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公民德育課程是貫穿了幼兒園、小學以及初高中的必修課。日本小學的德育大綱中有「關於集體與社會」的道德條目,學校用講解、討論、辯論等方式在「道德時間」給學生傳遞規則和合作等概念。

香港教育署早在1985年頒布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中,就針對幼兒園到高中的各個教育階段,都制訂了詳細的公民教育課程。香港教育署採用「學校為本課程發展」方式推行德育,賦予了學校在教學手段上較大的自主選擇權,德育方法不局限於課本的照本宣科,比如有的幼兒園會把課堂布置成醫院、遊樂園等場景,讓兒童在其中扮演場所角色,並糾正他們的不當舉止。

  • 香港小學德育教材《智多多 香港是我家》第八章介紹公共交通。

與國外大多德育課程僅指道德教育不同,中國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的思想品德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三位一體。

1997年,國家教委新頒布的《課程標準》中明確了這門學科的性質:「對學生系統地進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同年,上海中小學生課程教材改革委員會設定了十七項德育價值:其中包括「熱愛祖國」、「努力學習」、「團結友愛」、「熱愛集體」等條目,強調的多為一系列籠而統之的熱愛、孝敬和自強,較少涉及具體的行為舉止。

盧梭認為教育者應當按照孩子的天性去施教,而思想品德課的課程目標卻高得連一些成年人都難以企及,這使品德課陷入了教育家羅崇敏所說的「幼兒教育成人化」的境地:小學生智力和身體都處於發育階段,自制力普遍薄弱,德育課程提出的要求越高,越可能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越不可能有顯著的成效。

  • 2015年3月25日,廣東廣州,同學們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視覺中國

此外,由於高考這根中小學教育的最高指揮棒的存在,語文、數學和英語等高考科目的成績泰山壓頂在前,沒有考試壓力的思想品德課在教學中必然處於無足輕重的尷尬地位。全國各地大面積挪用佔用思想品德課的普遍行為,引起了中央不滿:2016年8月,教育部下發《教育部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品德課教學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中小學全面調查品德課程實際開設情況。


無處安放的嬉鬧天性,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我們只看到孩子在公共空間追逐打鬧,但我們的公共空間又是否對孩子足夠友好尊重呢?博物館和電影院有為孩子考慮設置合適的指引牌和座位嗎?親子廁所和兒童洗手台的普及程度夠用嗎?放映電影時過大的聲音和漆黑的環境都有可能驚嚇到孩子,成人座椅也很難照顧到孩子的身高。

  • 依照《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設置低位洗手盆的廁所鳳毛麟角 / 視覺中國

一方面是缺少照顧兒童體驗的公共空間,一方面是害怕孩子吵鬧打擾他人,不帶孩子出門成為有公德心的家長的唯一選擇。但公共意識的培養要以公共空間為土壤。華盛頓兒童博物館上的格言說:「我聽過就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對兩三歲的孩子解釋公共空間,無異於對牛彈琴。公共意識的養成要靠兒童對公共規範的主動內化,如果僅僅因為害怕孩子吵鬧就拒絕帶他們出門,孩子缺少親身體驗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邊界的機會,永遠不會發自心底接受公共規範的管束。

美國是兒童公共空間建設的標杆。據統計,目前美國已經擁有三百多所為兒童量身定做的博物館,平均每兩萬多兒童就擁有一個兒童博物館;中國有近三億兒童,但只有京滬深等一線城市建立了數量屈指可數的兒童博物館。

  • 佛羅里達州坦帕兒童博物館,孩子們其中在奔跑。

公共空間不是成人專屬,提供能讓兒童釋放本性,使他們自得其樂的充足空間是社會對於培養兒童公共意識理應承擔的責任。


微信搜索關注「浪潮工作室」,了解更多有關熊孩子的分析解讀!


http://weixin.qq.com/r/6zo1LZzEaMEXrdhO92-5 (二維碼自動識別)


所有熊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群熊大人,熊也是會遺傳的,請尊重科學。


回答過「怎樣不動聲色地欺負熊孩子」,那個答案差不多4k贊了,但是我並不覺得有多開心,因為寫那個答案時純屬在講個段子的心情,那麼多人會贊也是因為這熱鬧真好看的想法吧。
————————————————
偶爾欺負那麼一次熊孩子,自己爽了,可是心底里也知道這是治標不治本。

為什麼會有熊孩子?
慣出來的唄。

你去看看中國典型的那些老人帶孩子的家庭,孩子帶出來八成都是皮的。無意冒犯,只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只要慣出來的孩子你想他不熊都難。

小孩子沒有成熟的價值觀,你如果不限制他(她),不給他立下條條框框,不告訴他這樣做是錯的,他理所應當覺得自己沒錯,並且變本加厲。有的表哥表姐生了孩子說一個頭兩個大,太調皮了,我心想還不是你們自己作?!自己慣出來的孩子,再辛苦都要養下去…

那怎麼預防熊孩子呢?
簡單,粗暴,最有效。

我媽說我從來不熊,都是她教的好(我一臉嫌棄臉),公共場所不大喊大叫大聲哭鬧。小孩會哭會鬧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教育孩子不能總想著一時,想著為了讓他現在不哭,趕緊買個冰淇淋安慰一下;那他下次就一定會再哭,因為他知道這樣做有效,大人會給他想要的。反之,我媽在我哭的時候不理我,再怎麼哭心一橫都不理,哭累了自然不哭了;下次知道哭沒用我當然不會耗費那麼多體力再去哭。要教會孩子「談判」,有什麼想要的,說清楚為什麼想要,用什麼條件交換,而不是一味的哭鬧!

(曾經有人跟我講覺得這樣對孩子太殘忍了,應該要講道理而不是這樣「壓抑孩子天性」。我的天啊,聖人婊們,你們是沒看過小孩子哭鬧吧?!兩三歲的小孩子,在哭得驚天動地極不理智的情況下,你跟他講道理?!你讓他「稍微冷靜一下聽爸媽說」都難,怎麼讓他聽進去?!你以為跟他講四書五經論語道德他聽得懂啊?!當然要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他意識到自己錯了!)

孩子大一點了就可以開始講道理,要教會他羞恥感。舉個例子,上次帶妹妹出去吃飯,隔壁桌一個小孩哭鬧要吃冰淇淋,跟她媽媽拉鋸了十多分鐘最後吃到了,這十分鐘內我們周圍人就欣賞了長達十分多鐘的曲目「把咱的哭聲獻給黨」。我看妹妹皺了眉頭但是當時我沒說什麼。

晚上回家以後我裝作無意間問她:「你覺得今天那個小妹妹聽話嗎?」她說不。我問她「如果哭的人是你你覺不覺得害羞?」她說會,因為她發現小妹妹哭的時候大家都在看著她和她媽媽。

就這樣,不要像大多數家長那樣直接和孩子說「你看那妹妹多丟人啊你可不能像她那樣」。以引導的方式,讓小孩子自己判斷是非,在講道理時給予孩子自主選擇權,這樣才真正有用。

闡述完畢,記得點贊。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會仇富呢?
怎樣才能減少牙結石的產生,在飲食和刷牙習慣上需要注意些什麼?
你知道什麼很苦的故事?
男生怎麼穿出日系風格?
有哪些讓你醍醐灌頂的話?

TAG:生活 | 教育 | 家庭教育 | 社會 | 熊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