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有哪些令人敬佩或者令人恐怖畏懼的細節?
英國在食物造假上的造詣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這點雖然被同根同源的美國有所繼承,但還好並沒有「發揚光大」。
例一,英國人愛喝茶,尤其是中國茶。但畢竟19世紀時候清朝把海關把的嚴嚴的,英國人倒騰鴉片都賺不來幾箱正經茶,導致英倫三島茶價極高。然而,英國人對茶又是剛需,於是造假的機會就出現了。不法商人的目光落到倫敦周圍有一種叫黑刺李的灌木,它的葉子尺寸和茶非常接近,於是把這種灌木的葉子薅下來,然後烘培製造出褶皺,炒糊一點顏色也就差不多了。
當時有大量這樣的假茶葉流通入倫敦的茶葉市場,而且價格賣的和進口的真茶差不多(這樣劉強東之流就分不出真假了。。)以至於當時很多人都堅信灌木葉子的味道才是茶的真實味道,那些在花園品茶的貴婦不敢相信她們津津有味喝的東西可能就產自她們旁邊小樹上。
你說你不喜歡喝茶喜歡喝咖啡,很抱歉,同樣的手段也用在了咖啡上。當時英國的咖啡有個特點,苦但是不香,原因也很簡單,一般雜貨店的咖啡都是用燒焦的豌豆做的。絕大多數的英國咖啡都只能稱作「帶顏色的苦水」。
例二,胡椒。胡椒作為香料之王,至今都在主流飲食的調味品中佔據一席之地。而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胡椒的價格是極其之貴的(這點很多書籍中都有更詳盡的描述)。19世紀的英國人當時也面臨這種問題,胡椒價格太貴,而新興中產對這種奢侈品的需求又是如此旺盛,因此造假的市場又出現了。
造假者是怎麼造假胡椒粉的呢?工序很簡單,1 先搞一點真胡椒粉(得進點兒真的胡椒粉,胡椒味這麼濃而且可辨性強不能像假茶葉那樣瞞天過海),2 然後把胡椒粉撒到地上,3 再把這些胡椒粉從地上掃起來,嗯,你會發現,胡椒粉變多了!反覆做幾遍,一塊錢的胡椒,就能賣出好幾塊了!
然而吃胡椒的也不都是腦殘,大家都發現吃一塊肉撒的胡椒量好像越來越多了,而且似乎不是自己口味變重了,於是開始懷疑做胡椒粉的摻假。出於對胡椒粉的不信任,大家開始買推崇買一罐胡椒粒,然後現磨出胡椒粉。萬萬沒想到,道高一英尺,魔高一英里,造假者的新工藝也出來了--1 搞一些壓榨亞麻籽剩下的油餅,2 摻一點胡椒和辣椒進去提味,3 再摻土,4 最後把這種粉攛成胡椒粒大小的球。。。據當時的業內人士介紹,一罐胡椒粒里一般也會加幾粒真胡椒,真胡椒粒的比例大概是16%。。
例三,金屬調色。如果你說吃點黑刺李、焦豌豆、灰塵小球對身體似乎沒有太大的負面影響,那麼接下來這個就真有點愚蠢加邪惡了。當時的英國人化學理論普遍一無所知,倒是在化學實踐上頗有心得。比如當時的蔬菜不新鮮,餐館的葉子看上去不綠,怎麼辦?廚師寶典告訴你,為了把葉子燉綠,你應該加上半便士銅幣!最好再加點醋!在另外一本《女性寶典》里,腌漬酸黃瓜的一大訣竅就是要先在銅鍋里把醋煮沸。有個主婦就是聽從了這個建議,在品嘗自己做的綠綠的腌小黃瓜後痛苦地死去。
其他的重金屬也絲毫沒有被銅的氣場壓下來。比如兒童的糖果里,紅色的你猜該怎麼做?首先放草莓什麼的肯定是不可能的,安全的人工色素那時候也還沒被發明,於是英國的糖果商想到了硃砂(硫化汞)。除此之外,鉛的一種化合物,四氧化三鉛,俗稱紅丹,則被用於給乳酪調色。當時有一位英國紳士堅信在一個有名餐廳吃的乳酪有問題,每次一點乳酪就很難受,但老闆娘堅稱乳酪來自很好的渠道,直到最後一次紳士難受的快把膽汁吐出來了,並且老闆娘家的貓吃了乳酪皮也中招了,才讓老闆娘意識到,即使是很「靠譜」的乳酪,也會摻入紅丹這種致命的東西。
例四,除了較為奢侈的食物外,每日三餐的必需品也是造假的範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重點關照了一種危害面比上述幾種都要廣泛的造假:麵包漂白。當時的英國人過分崇尚白色的麵包,就好像亞洲人曾經過分崇尚精米一樣。但是劣質麵粉只能做出灰灰的麵包,於是,精明的麵包商開始在麵包里摻明礬--它可以把麵包變得白白的,儘管大量食用明礬會對消化道造成嚴重的破壞。儘管如此,大量的英國人仍然信奉掛相而便宜的明礬麵包,「加了明礬的麵包,讓滿嘴黃牙的英國人露出滿嘴白牙的好萊塢式的笑容。」
英國的飲水不安全,還曾造成了霍亂爆發。相比而言,帶酒精的啤酒反而是更健康的飲料。然而,啤酒里的有害添加劑花樣最多。綠礬幫助增加啤酒泡沫,英國人認啤酒泡沫,最好是在啤酒杯上堆出菜花形;有毒性的苦木艾用於增加啤酒有魅力的苦味。當然,檸檬汁似乎也可以靠酸性殺死水中的微生物,因此也比較安全?然而,你從19世紀的倫敦買到的大多數檸檬汁都是酒石酸兌出來的,一點檸檬都不放。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注水肉、摻水奶、假芥末、假番茄醬、假黃油。。。你能想到的英國人吃的東西幾乎無一倖免。究其原因,可能是「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與並沒有怎麼增長的購買力的矛盾」吧。當然,也包含了英式的自欺欺人和對食物口味的極度麻痹。
以上例子均出自《美味欺詐》
因為剛剛看了Quora上面對「what is the most British thing ever「 笑得半死,來這裡答一發。舉例內容都來自Quora上該問題的答案。
英國人最自豪的(同時外國人也相當表示敬佩的)民族特點就是處變不驚。以下幾個小小例子:
1: 躲避恐襲時也不放下啤酒
圖中小哥在最近的倫敦橋附近恐襲事件中與大家一起小跑著撤離酒吧,但他絕沒有忘記帶上手中的啤酒!照片登上媒體後全國反響巨大,英國同胞紛紛稱讚這位小哥「絕對正港不列顛精神」
2:747四發全停,機長輕描淡寫
1982年六月二十四日,由倫敦飛往奧克蘭(紐西蘭城市)的英航9號航班,一架四引擎的波音七四七,途徑印尼上空時發動機吸入火山灰,四發全停。飛機驟降數千米。機長Eric Moody對乘客做的情況通報後來被稱為「輕描淡寫的頂尖傑作」(Masterpiece of understatement)。他是這麼說的:
"Ladies and gentlemen, this is your captain speaking. We have a small problem. All four engines have stopped. We are doing our damnedest to get them going again. I trust you are not in too much distress."
很難翻譯,尤其是最後一句。大概意思是:「女士們先生們,我是機長。我們遇到了點小問題,四個發動機全停了。我們正盡全力讓它們重新發動。我相信你們沒啥好擔心的。"
萬幸後來飛機還是安全降落了。
3:遭遇劫機,與劫匪合影留念
2016年三月二十九日,埃航MS181遭一名號稱身帶炸彈的男子劫持,轉降塞普勒斯Larnaca機場。降落後劫機者釋放了大部分人質,只留下了三名乘客和四名機組人員。
其中一名留下的乘客是英國小哥Ben Innes。他居然要求和劫匪來一個自拍。劫匪居然也答應了。下圖:
看這小哥笑得多開心!
後來Ben Innes 接受採訪時說「我也不知道當時為啥這麼干,只是覺得面對災難時要保持情緒高昂些。"
此事後來和平解決。所有人質安全獲救,劫機者的炸彈被發現是假的。小哥的舉動被安全專家斥責為「Reckless"。他的媽媽也對他不滿,批評他說:
「你那根本就不是自拍好嗎?照片上明顯看得出,是別人幫你拍的好不好!"
附加補充一條:
4:空襲期間照常開放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飽受德軍空襲。空襲後第二天,街上照常營業的商店常常樹一塊牌子,寫著:
"Open As Usual (照常開放)"
某些店剛好附近挨了炸彈,門面,櫥窗什麼的都被炸飛了,有的甚至一面牆都炸沒了,店主仍舊營業,把牌子稍改為:
"More Open Than Usual (更加開放)"
我來講幾個英國人和茶的故事吧。
1.第一個故事來自於一位參加了一戰的英國陸軍士兵的口述。
背景:在一場異常激烈的戰鬥中,機槍掃遍了每一寸土地,地上躺滿了死傷的士兵。一輛英國MkIV坦克進入了戰場,卻撞上了一棵樹,不能動彈。車內的車組人員用盡了一切辦法也無法讓坦克再次移動,筋疲力盡的士兵們決定冒死離開坦克,看看能不能解決問題。
「伸了伸懶腰,撓了撓頭,士兵們緩慢、謹慎地沿著坦克走了一圈,檢查了每一個角落,開了一個小會討論,卻發現依然無法解決問題。束手無策的士兵們獃獃地站了幾分鐘,然後從坦克中拿出一個煤油爐子,藉助坦克的一側來遮擋敵人的火力,坐下來為自己煮了一些茶。」——Bert Chaney, 第七倫敦TA步兵營。
——在槍林彈雨中冒死跑出坦克,想到的卻是要喝上一杯茶。可以,這很British。
2. 後來,吸取經驗的英軍為海陸空軍都配備了更加方便的、在車內艙內就可以使用的器具:
而這一標配為提升英國軍隊戰鬥力起到了巨大作用。除了士兵們可以更安全地在車內、艙內喝茶之外,還曾有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用茶壺拯救過自己:RAF repair plane with teapot
據該報道,一架「獵迷」(Nimrod)飛機在完成任務返航的路上遇到了故障。機組人員在打開艙門,將聲納浮標丟到海里後,卻發現艙門卡住了,怎麼也關不上,於是寒冷的空氣開始吹進機艙。這時,機智的英國皇家空軍士兵巧妙地利用手邊的茶壺堵住了艙門的漏洞,從而安全返航。
——當飛機發生故障後,英國人沒有一團慌亂,沒有報警或迫降,而是用他們最熟悉的茶壺解決了故障。可以,這很British。
3. 第三個故事同樣來自於一個的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在他的回憶錄《Life』s Too Short to Cry》中描述了他一次死裡逃生的經歷。
這位飛行員參加了二戰中的不列顛空戰。當時,他所駕駛的飛機被德軍擊中,在他的努力控制之下,飛機最終墜落在倫敦的一塊空地上。
在灰塵落定之後,他意識到自己還活著。於是他打開了艙門,環顧四周,發現飛機墜落在了一個民宅的後院,後院小得勉強容得下飛機的殘餘體。
這時候,房子的後門打開了,走來了一位端著一杯茶的女士。
「我覺得你需要這個。」女士對他說。
——當一個英國人看到一個人從一架墜落的飛機中死裡逃生後,沒有說thank god,沒有問他是否受傷,而是「我認為你需要一杯茶」。可以,這很British。
-----------------------------------------------------------
補充一個:
英國人為了喝茶,專門修建了不少水電站。
在英國有個詞語叫「 TV pickup」。意思是,在比較焦點的電視節目的廣告期間,因為有太多人同時在這個時候使用大功率電器,尤其是用電熱水壺燒熱水泡茶,導致整個國家的電網出現用電高峰。
TV pickup通常出現在肥皂劇或重大體育比賽的廣告期間,或節目剛結束時。比如,據統計,當年著名肥皂劇《Eastenders》在每集結束的時候,電網要面對175萬個同時啟動的電熱水壺。而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出現在1990年世界盃的半決賽,在英格蘭和西德的點球大賽結束後,悲傷的英國人民只能選擇用茶來安慰自己的心情。於是這導致了一個額外的28億瓦的用電高峰,國家電網險些癱瘓。。。
好在如今的英國政府已經為解決TV pickup做出了巨大努力,其主要解決方案就是——建造專為TV pickup準備的水電站。這是一種抽水蓄能水電站,它將離峰電力以水的勢能儲存起來,然後工作人員會密切關注電視節目的動態,準確預測出TV pickup,並在用電尖峰時間到來時瞬間發電。如今這種水電站遍布英國。如圖為正在建的Dinorwig 水電站,它能夠在12秒的時間內生產功率為1320 MW 的電。
-----------------------------------------------------------
經評論區 jean luo 同學建議,決定再補充一個:
倫敦恐襲之後,據說地鐵中出現了這麼一個牌子(雖然牌子的真實性存疑,但即使是電腦模擬的,也是由英國人寫的):
翻譯:禮貌地提醒一下所有的恐怖主義者:這裡是倫敦,無論你們對我們做什麼,我們都會喝茶 ,並繼續前行。謝謝。
從做法,到內容,再到語氣,都British極了。。
我覺得英國人最可怕的就是他們深入骨髓的實用主義。
就拿前幾天英國決定全面照搬(注意,不是引進,效仿,或是學習,而是把教材的中文原原本本翻譯成英文,然後給小孩子用)我國小學數學教材這事來說吧(詳見https://zhuanlan.zhihu.com/p/25983150 ),我們當然可以編段子,說英國首相向女王彙報說老佛爺我們的孩子現在用的都是洋人的教材。但是反過來想就能發現英國人的實用主義精神跟我國比都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這件事說明:
1.英國人知道自己小學生成績數學不好,也知道東亞人特別是中國人數學成績很厲害
2.英國人知道數學的重要性,也知道兒童的受教育水平對國家未來的影響
3.英國人毫不在乎向自己曾經的手下敗將,目前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並且仍由共產黨執政的中國取經。這充分說明他們沒有歷史負擔,不被意識形態和政治正確束縛,也沒有某些發達國家的可笑傲氣。
千萬不要以為,這只是個無關緊要的小事。上面總結的三條,世界各國,包括某個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大國,未必能做到其中的哪怕一條。
總設計師說過的那句「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在英國人這被不折不扣地執行了。我們用無數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教訓,英國人大概早就學到了。這怎能不令人嫉妒。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發現英國人有多麼可怕。幸好他們人數少而且住在幾個小島上,不然世界遲早是他們的。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有一陣子四分之一個世界都是他們的。
==========================================================
評論中有知友用中英關係舉例說明了英國人的實用主義,我覺得很有道理。另一個例子是英國加入歐盟的前身歐共體(此處感謝評論中@ 秦李亞 指出之前的錯誤)。英國曾經兩次向歐共體提交加入申請,但均被戴高樂否決。直到戴高樂下台,英國再次申請,它才終於成為了歐盟一員。被拒絕兩次,還要第三次申請,如此拉得下臉的國家,世界上簡直沒有第二個。按理說,大英帝國當初可是日不落帝國,二戰期間還庇護了戴高樂的流亡政府,他們比誰都有理由第一次被拒絕之後就不跟歐盟玩了,但是人家居然來了個三顧茅廬。這份堅持,是某些二戰期間一言不合就退出國聯的國家不可能理解的。
再有就是,英國深諳統治之道,對殖民地懂得該貪婪的時候戰勝恐懼(福蘭克群島之戰,吞併印度),該恐懼的時候戰勝貪婪(返還香港,允許各殖民地獨立)。這樣,英國把能留下的領土都攥在手裡,而且還能對自己守不住的前殖民地保留巨大影響力(香港、英聯邦)。與此相對的是,法國人自以為了不起,不惜發動戰爭試圖保住中南半島和阿爾及利亞,結果不僅殖民地沒保住,而且反過來讓殖民地人民對它恨之入骨,於是影響力也喪失殆盡。
=======================================================
回復一下評論中的一些問題。
1.有知友指出,目前英國的日子並不好過:
對於這一點,我想說,實用主義只是一種思潮,不是萬金油或者大力丸。英國人再怎麼實用主義,也不可能把英倫三島開到北美洲跟美國人做鄰居,也很難解決後工業化時代生育率低等問題。實用主義可以讓你少走彎路,但它絕不是萬能的。
就比如說我國吧。我國有多實用主義,相信各位都多少有所體會。我們得承認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驚人的進步,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總設計師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但另一方面我國目前也遠遠稱不上是完美,問題遍地都是。然而我們能因此否定實用主義嗎?
2.有知友指出我拿法國人當反例似乎不太恰當:
這裡仔細說一下吧。阿爾及利亞在獨立前有一百多萬從歐洲大陸來的居民,並且已經被法國人統治了一百二三十年。因此法國人很難接受它獨立,不惜派六十多萬軍隊駐紮阿爾及利亞,鎮壓柏柏爾人的獨立運動。但法國人沒有意識到,時代已經變了,柏柏爾人獨立軍雖然人數遠少於法軍,但他們通過游擊、綁架等方式讓法國人難以承受維護這一地區的代價。最終法國人不得不與阿爾及利亞民族武裝展開談判,通過公投的方式讓阿爾及利亞自行決定是否留在法國。戰爭結束後,留在阿爾及利亞的歐裔和支持法國統治的哈基人受到了柏柏爾人的瘋狂報復,你說法國能留下多少影響力?
事實上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期間,法國在整個西非的統治都受到了威脅,各殖民地風起雲湧。法國人不得不效仿英國人,對法屬西非其餘各個殖民地進行提高自治權→允許成立傀儡共和國→承認完全獨立的流程,以儘可能保留其影響力。於是我們看到了法國外籍兵團幫助馬里政府清剿反政府武裝的之類的事情。沒錯,法國人今天的確是在西非仍然保持了很大影響力,但那時他們在阿爾及利亞碰釘子之後了。
至於法國人試圖奪回法屬印度支那(即今天的越南,寮國和柬埔寨)就更蠢了。二戰剛剛結束的1945年,法國人仍然以為自己派幾個炮艦加上幾萬人就能拿下一個東亞的孱弱小國。最終他們遭受了慘痛的失敗,不得不完全撤出中南半島。
3.有人覺得我對英國的讚美太過了:
怎麼說呢,見微知著吧。你看山東省出了個命案,知乎上各路人士從各個角度分析,連帶著房價醫鬧等問題都談了,我覺得很好啊。這件事也一樣,我真的不是拿了英鎊在這裡誇英國人,我只是談一談這件事折射出來的一些東西。
4.有人覺得我總結的那幾條邏輯不夠充分:
沒錯,英國人不僅經常抹黑中國,還跟港獨藏獨勾勾搭搭。但就在去年,他們讓自己的女王用最高的規格招待中國人,說要開啟中英黃金時代。這就能見識到英國人的狡猾了。這些傢伙就是那種跟你做生意的同時,還去你家順個鍋碗瓢盆的那種人。這種人很令人不齒,但礙於生意,你也不好跟他撕破臉。這種不要臉,也算是某種扭曲了的實用主義吧。
前一段時間看了一個有趣的生存節目,一位英國冒險家挑戰在荒島上生存60天,光著身子上島的他,在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找到飲用水的情況下,馬上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找了些樹葉草根什麼的煮了,喝了杯下午茶_(:з」∠)_
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北大演講時說:「我在英國當首相,沒有專門的廚師為我做飯,只能去內閣蹭飯。不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開。每周二、周四還要去下院接受質詢……抱著老百姓哭,第二天《泰晤士報》的標題是英國首相以無恥的眼淚換取選票。而《太陽報》的標題則會是《英國首相和私生子相認》。
英國的孝心。
當太子當得都領退休金了,既沒有高呼「天下豈有六十年太子乎?!反了他娘的。不對,反了我娘的!」,也沒有帶著六名劍橋教授明年實行「戊戌改革」,更沒有拉上梅中堂和陸軍"God dragon Revolution"。
此等母慈子孝讓我泱泱中華汗顏。
謝邀。
淡定。
英國人很淡定,或者說非常淡定。
遇到事情,哪怕是大難臨頭,他們也會這麼說:
「哦,別著急,先喝杯茶冷靜一下吧。」
二戰時倫敦慘遭納粹連環轟炸。在市中心,一家書店仍然掛出了「照常開門」的牌子。
但就在當晚,一枚炮彈把書店整個牆都轟沒了。
第二天書店老闆做了什麼事呢?他換了塊牌子掛上:
「門比平常開的更大了」 。
是的,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
英國人這麼淡定,可能是由於英國是一個島國,古代和外界沒什麼聯繫。
他們對自己的歷史又十分自豪,所以造就了英國人孤傲的性格。
感情不易外露,習慣做事彬彬有禮,思考較為理性。
二戰時英國推出了一個口號,Keep Calm and Carry On,鼓勵人們心態平和,不為災難所動。
這句口號也一直沿用到今日。
不過想想也是,驚慌並沒有什麼用。放輕鬆,深呼吸,也沒什麼大不了。
習慣了英國人的這種特質,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了。
哪怕是遭遇劫匪劫機,也可以先來張合影留念嘛。
就算是正打仗呢,下午茶也要喝完。
恐怖襲擊?
嘿,等一等,我的啤酒罐子不能落下。
英國人還寫了告示牌致恐怖分子。
你們注意下,這裡是倫敦。
無論你們做什麼,
我們都會喝著茶,樂觀從容的繼續生活。
謝謝。
外界發生了什麼並不能影響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目標堅定。
所以,英國人為什麼總是這麼淡定?
或許只是因為,他們是英國人。
sour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Nu8XDBSn10t=179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CMMirkCx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HkKXFRbCI
論雞賊和精緻利己主義,天朝跟英國比起來只能算是老實的接盤俠
英國是現代政治的鼻祖,也是全球所有國家中最具現代政治智慧的國家,具體體現在,哪裡只要有過英國人的統治,哪裡就具備火藥桶的潛質,英國人在撤離的時候,一定能挑的骨肉相殘手足撕逼,從耶路撒冷到香港,堅定不移,從未失手。
我認為,英國人非常讓人敬佩的一點是他們淡定從容的心境,也可以說是見過大風大浪後,那種處變不驚,堅強樂觀的態度。
拿前幾日的倫敦議會大廈恐襲事件來說,襲擊發生後的第二天,沒有出現任何慌亂,倫敦人的生活並沒有被恐怖襲擊所擾亂,他們選擇的是以堅強的一面應對,讓恐怖分子達不到散播恐懼的目的。這種沉穩,理性的國民心態,讓人不禁肅然起敬。
下面摘抄一段描寫各界反應的片段。
作者:冰鎮熱點
來源:嚴肅觀點
鏈接:恐怖襲擊後的倫敦為何一夜之間就恢復常態? | 嚴肅觀點
警方暫時封閉議會大廈,對安全進行大檢查;救護車把傷員送往5個醫院,醫生全力救治,不時向外發出死亡通知和救治情況;媒體進行即時報道,從各現場發出「進行式」消息,讓公眾了解進展;警方與公眾配合,知道的馬上公布,如這位犧牲的警察是不持槍的,是一位丈夫和父親,而行兇者的身份還在調查中。
首相、外相及議員在推特上發文,或接受媒體電視採訪,表達「我和大家在一起」,「恐襲是膽小鬼的做法」,「我們在密切關注事態進展」。
應急的照常,在一夜之間贏得生活照常。首相特蕾莎·梅在危機結束後發表講話,「向處理危機的各類人士表示感謝,向傷亡家屬表示問候」。「明天早晨,議會照常開張,我們像往常一樣開會討論問題」。「倫敦人和世界各地的來訪者,會照常起床,照常去做事,在這個偉大的城市。」
梅首相的腔調,和二戰最艱難時期丘吉爾的名言——「一切照常」(business as usual)差不多。
這也和倫敦地鐵爆炸案發生時布萊爾的講話大同小異:「八國峰會照常進行,恐怖分子不可能打破我們的正常生活。」
從政府官員,到社會各界,再到廣大群眾,英國人表達的都是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為恐怖主義所動的積極心態。而且這種心態自古有之,這是經過淬鍊和風雨之後的一種平和,不屈和樂觀主義精神。
下面放幾張恐襲發生後,倫敦各地鐵站里貼出的鼓舞人心的告示牌內容(答主手動翻譯):
這應該是流傳的最廣的一張,翻譯過來說的是,『恐怖分子們請注意,這裡是倫敦,無論你們做了什麼,我們都會喝著茶,樂觀從容的繼續生活,謝謝。』
倫敦人的心態可見一斑。
第二張:
左側圖片上寫的是,『當我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每次在電視里看到恐襲,事故類的新聞,我的母親總會對我說,多注意一下那些在壞事發生時施以援手的人,你會發現,願意給予幫助的人們無處不在。』; 右側圖片上寫的是,『在逆境中盛開的鮮花是最罕有,也是最漂亮的。』
第三張:
『肩並肩,我們站在一起。』
第四張:
『我們並不畏懼。』
第五張:
『我們不畏懼,我們的心與你們同在。』
民眾一直在強調,他們並不畏懼,他們不會向恐怖分子低頭,恐怖主義無力干擾到英國人的正常生活。陰影籠罩之下,英國人選擇昂起頭,各司其職,做好分內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繼續生活,我認為這一點值得敬佩。
我來說一個點,體育方面的:英式舉國體制。
在剛過去的里約奧運會上,大家對整個奧運會各種吐槽,似乎巴西人把各種不靠譜呈現給了全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體育代表團各種失常發揮,以及美國體育的各種霸道,大家心裡都比較釋然,充分接受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唯金牌論的論調也沒那麼明顯了。
最終中國軍團奪取了26塊金牌,是進入21世紀以後(自悉尼奧運會起)拿金牌最少的一次。同時,英國代表團拿到了27塊金牌,成功反超了中國,拿到了金牌榜第二。
這就沒什麼人關注了。要知道英國體育取得這樣的成績、依靠的是一個我們現在提出來其實略帶貶義的詞:舉國體制!
提起舉國體制,大家想到了什麼?僵化的官僚機構,對運動員的摧殘,大齡沒成績運動員的生活艱難…那麼英國的舉國體制是什麼樣的呢?
時光倒回20年,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英國居然只拿到了區區一塊金牌!對於曾經的大不列顛帝國,諸多現代體育項目發源地,這樣的成績令人羞愧,再加上94年美國世界盃歐洲中國隊也折戟預選賽,全世界人民都在看老大帝國的笑話。
英國政府在外國的嘲諷以及本國輿論的壓力下加大體育投入,關注社區體育和青少年體育,對競技體育也增加扶持。悉尼和雅典各拿到11和9塊金牌,位列古巴和韓國之後。僅僅從人口比例來講,這樣的成績足以自慰。
但是2005年,英國取得了2012年奧運會主辦權,英國人決心在家門口做點兒什麼了。
和許多公知及媒體宣揚的所不一樣的是,歐美國家並非不關心奧運會金牌數目,相反他們很早就把奧運會視為沒有硝煙的戰爭,是展示民族榮耀感的巨大舞台。
在奧運會背景下,英國政府迅速通過體育彩票補貼競技體育法案,在整個倫敦奧運周期,英國在競技體育方面投入了6億英鎊,其中3億來源於彩票。
不僅如此,英國政府還大玩奧運魔術:1.歸化了部分有競爭力的外籍選手,在里約奧運會男子萬米賽事上,摔倒後奪冠的英國選手法拉赫就出生於索馬利亞。2.培育英國優勢項目,爭取擴大項目在奧運會的規模,馬術是英國起源的奧運會傳統項目,英國王室安妮公主既曾是奧運會運動員又是國際奧委會委員,其對馬術的推動自不用多說,高爾夫也是在英國的運作下加入奧運會家庭。正如同女子舉重和雙人跳水加入奧運後中國金牌井噴,英國人也正是憑藉高爾夫項目在金牌數上最終超越了中國。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早就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美國在奧運會上的霸道表現,俄羅斯和中國處處受掣肘,無不是地緣政治的延伸。敘利亞等戰亂國家運動員可憐巴巴的走進奧運會賽場,博得點兒同情和掌聲,隨後呢?隨後關注點還在勝利者身上。就像當年劉長春單刀赴會,那時的中國Who care?而北京奧運會力奪金牌榜首的中國呢?
奧運會同時也是科技力量的競爭,我們撇開禁藥這個人所不齒的話題。英國每年在自行車頭盔,車輛造型上的研究獨步世界,在賽艇項目上英國更是每年投入千萬英鎊科學訓練以維持優勢地位。
隨著北京奧運周期的衰落,英國金牌數目超過了中國,甚至超過了法德意三大歐洲傳統強國之和,難道奧運會的成功帶給了英國脫歐的勇氣嗎?
玩笑歸玩笑,我們應該看到英國以區區英倫三島,通過混合型舉國體制的鼎力革新,從丟人的一塊奧運會金牌,到反超中國的表現。這其中說明了英國作為曾經的老大帝國,其決心和潛力絕不容忽視。
再次,現代體育,足球網球乒乓球馬術賽艇自行車…太多太多的項目起源於英國,所以競技體育的文化之根,本就發源於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這種深厚的底蘊也是值得我們欽慕和敬佩的。我印象中,從1721年的沃波爾算起,近300年里,英國首相少有遇刺身亡或是自殺身亡的。(感謝評論區提醒),這種政治上的穩定性真的是太厲害了,同期即便是憲法用了200多年的美國也有4位總統遇刺身亡。而同期法德中俄日的政治動蕩更是一言難盡。
英國的島國性質導致其在陸權和海權時期都難以真正成為歐洲的領導者(寶寶是日不落,可是寶寶就是拿不下歐洲
所以英國人(zf吧)鍛鍊出一個很好玩的技能,就是攪屎棍,sorry…是均勢制衡外交原則
歐洲每出現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的時候,英國就聯絡其他國家,把他按下去,打完再扶起來,牽制勝利方,所以德國法國這倆最有可能做歐洲老大的國家最煩英國
對待獨立的殖民地,那也是能下多少套下多少套,能使多少絆子使多少絆子,反正不讓你消停,對於不是自己殖民地那些,也是能插一腳就插一腳,比如印巴,中印,伊朗和阿聯酋
因為…歐洲的(尤其是東歐)的和平穩定不符合紳士們的利益
這麼多答案都還沒提到這一條,我hin驚訝。
英國人有哪些令人敬佩或者令人恐怖畏懼的細節?
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廚!是個英國人!!!
敬佩不?畏懼不?恐怖不?
王之凝視!
排隊的執念。
無論需不需要排隊,是不是和你相關的排隊,英國人都會條件反射地站成一條線。於是你經常需要在排隊前確認一下「Are you in the queue?"。因為很多時候只不過是吃瓜群眾的條件反射。
高速上5公里外修路關閉一條車道,那麼這條道5公里前就沒有人在用了,大家都一條心堵在另一條道上。
第一次工業革命幾乎是英國單獨完成的,所以不要總問「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西方,而沒有發生在中國?」了。正確的問法是:「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沒有發生在其它國家?」。
政治體制高度穩定,自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以來,國內再未發生劇烈政治動蕩。
對外戰爭勝率出奇的高,以至於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彌留之際還留下遺言:下一場戰爭一定要站在英國這邊。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只有英國人能說的出來,也只有英國人能做得到。英國在處理對外關係時,100%的功利主義,這是全世界其它國家無論如何都學不到的。比如49年4月份解放軍剛在長江炮擊過英國軍艦,第二年英國就計劃向中國出口相同的型號……。要不是朝鮮戰爭爆發,解放軍海軍的「四大金剛」就姓英了。
強大的工業實力,公認的「工業王冠上的明珠」的航空發動機領域,英國擁有雄厚的實力。世界上能夠製造被民用市場廣泛接受的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的企業只有3家,其中就有英國的羅爾斯·羅伊斯。
工匠精神,談到這個詞,可能一般人頭腦中會條件反射的想到日本,但我想英國同樣具備這樣的精神。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曾有中國軍工人員前往英國參訪,據他們回憶,直到那時,許多英國軍工廠還在用蒸汽機,用皮帶傳動(《政協文史資料》)。而此時國內的一些較現代化的兵工廠,如太原廠、瀋陽廠都已經使用電氣設備了。但雙方產品的質量,大家都懂得。70年代的時候,中英剛建交不久,中國計劃從英國引進斯貝發動機,由三機部組織人員前往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參觀考察。據考察組成員回憶,他們在去之前曾把羅·羅公司想像的非常高大上,畢竟是世界頂尖工業領域的頂尖企業。然而到了羅·羅後,卻多少有些失望,因為許多廠房、設備都比較老舊,與自己想像的不一樣。而且發現羅·羅除了生產航空發動機,還生產許多其它不太入流的民用產品,與其B格著實不符(《航空檔案》)。後來明白了,羅·羅的原則,或者市場經濟企業的普遍原則就是——什麼賺錢,生產什麼。這個認識,對國內軍工生存發展的意義要遠遠超過引進一款先進發動機。為什麼英國總能用落後的設備生產先進的產品?我想原因就在於英國擁有一支從18世紀逐漸積累起來的產業工人隊伍吧。
辦公室政治的鼻祖和領頭羊。搞辦公室政治沒人能比。絕對是世界第一。 美國人,澳大利亞人,印度人,義大利人,中國人等等紛紛甘拜下風。
爐火純青的技術就是:說漂亮話,裝忙,推卸責任,找替罪羊。。。。。
最後一個印度士兵流盡最後一滴血之前,日不落帝國決不投降!
英國衰退時期故意埋下的爭端現在都解決不了,印巴的克什米爾問題,中印的藏南問題,巴以矛盾也是當年英國在一戰時期就埋下的問題,沙特和葉門的領土問題,陽謀啊,雙方都知道是英國人故意挑撥的,但是雙方都不得不往英國人的套子里鑽。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全民公投」決定國家大事這種做法?
※最烏龍的外交事件是什麼?
※希拉里競選美國總統可能會接受哪些利益集團(Interest Group)的政治獻金?對這些公司甚至行業會有哪些影響?
※民主的可行性與民眾素質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