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的睾丸長在體腔外?

陰莖長在外面是功能需要,睾丸這麼脆弱的東西長在外面,騎車、坐凳子不方便不說,還容易成為敵人攻擊的致命死穴,美軍格鬥訓練有一招就是上來就直取胯下,得手的話就是一擊必殺!


轉自豆瓣--南度的日記
:《蛋疼三部曲》之一:睾丸為什麼掛在外面?
人類的睾丸為什麼掛在腹腔外面?

有讀者看見這個問題,會馬上擺出滿臉知識的模樣,用不屑的神態說:這麼簡單的問題也好意思問,當然是因為精子不能忍受腹腔內的高溫,所以晾在外面可以起到冷卻作用,時緊時松的陰囊是天然的人體空調。

這是民間流傳極廣的答案,我把它稱為冷卻理論,似乎也得到了某些實驗的證明:精子生存的最適溫度是三十五攝氏度左右,而腹腔內卻高達三十七攝氏度,如此說來,這個答案似乎確有道理,但它卻是錯誤的,至少只是半截子答案。因為我們還要進一步追問:為什麼精子只能忍受三十五攝氏度呢?以人體為例,幾乎所有細胞都可以忍受三十七攝氏度——正常體溫就是這麼高,連珍貴的卵子都不例外,為什麼源源不斷的精子卻要搞特殊化?

這並不是冷卻理論最麻煩的地方,最麻煩的是,地球上的絕大部分動物,無論鳥類還是魚類或是青蛙這樣的兩棲動物——從來沒有人看見過背著睾丸在水塘邊崩來跳去的青蛙——它們的睾丸全都深藏不露,不求功名,只有哺乳動物例外。更麻煩的是,也不是所有哺乳動物睾丸都掛在外面,比如海豚和大象等等,它們的睾丸也都穩穩地收在腹腔里,只有靈長類動物和貓、狗之類的睾丸才晃里晃當地掛在外面,這又該當如何解釋呢?

如果說人類精子害怕腹腔內的高溫,難道大象精子就不怕了嗎?要知道大象體型巨大,所以體溫更高,更不要說鳥類了,它們飛行時的體溫要比人類高出更多,但它們的睾丸卻都收藏得嚴嚴實實,從來沒有一隻大鳥拖著兩隻圓圓的睾丸在天空飛過,它們的精子也都沒有被熱死,那麼人類的精子又有什麼理由懼怕高溫?

如果進一步追究,還會發現更多的麻煩:本來人類睾丸在胎兒階段也處於腹腔中,只是隨著發育的推進,位置不斷下移,最後才掛到了外面。如果下移過程受到干擾,睾丸就容易移不出來,這是一種常見病症,在一百個新生男嬰中,大約有三個睾丸沒下來,好在經過糾正,大部分仍可以自然下墜,但終將有一部分睾丸徹底出不來,這就是隱睾症,可直接導致不育。此外,睾丸下移還會帶來一個嚴重的副作用,那就是疝氣。總而言之,這件事並不像把雞蛋從雞窩裡面拿到雞窩外面那麼簡單,機體為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我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卻做了一件危險的事情,因為睾丸在體外無疑更容易受到攻擊,理論上而言,這是違背自然選擇的裝置,除非睾丸下移有著更加合理的解釋,而冷卻理論只能解釋表面現象,與之相反的觀點聽起來更有道理:人類精子只能忍受低溫並不是睾丸下移的根本原因,而是結果。也就是說,是睾丸下移導致精子不得不適應體外的低溫——精子是睾丸下移的受害者。冷卻理論徹底搞錯了因果關係——精子本來完全可以耐受高溫!

現在問題回到了原點,睾丸為何下移仍然沒有答案,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小看這個問題,許多進化論學者都被搞得暈頭轉向,站在陰囊面前左右為難,似乎無論如何解釋,都會留下巨大的漏洞。如此看來,男人的身體下面竟然懸掛著一個莫名其妙的事物,這無論如何也讓渴望知識的豆瓣青年感覺不舒服。

然而正因為這個問題相當困難,反而可以激發人們的思考興趣,所以不斷有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最簡單的是磨練理論,該理論認為,睾丸只有放在體外,才能成為有效的精子訓練基地,所有精子都必須經過艱苦磨練才有資格走向戰場,較低的溫度只是訓練項目之一。此外,遠在體外的睾丸還會出現供血不足,直接導致精子得不到足夠的氧氣,這大概是另一個訓練項目,或者說是保護措施,因為氧氣可能對精子起到氧化作用,使線粒體消耗過多能量,在衝刺階段就容易被其他精子超越。這個解釋雖然漂亮,但卻不能解釋為什麼其他動物不把睾丸放在外面,難道它們的精子就不需要磨練么?

所以磨練理論並不成功。

最勵志的是賽跑理論,這個理論的基礎在於,外掛的睾丸給精子提供了一條長長的跑道:精子從睾丸出發,經過細長的輸精管逆流而上返回腹腔,再通過陰莖發射出去,這是一條曲折的路線,跑道越長,就越容易起到選拔作用,從而篩選出更為優秀的精子。而那些睾丸長在腹腔內的動物,所有精子都處於陰莖發射端附近,在起跑時一擁而上,當然無法保證最優秀的精子獲勝。

這個理論雖然感人,但問題是,精子在輸精管內並非自主賽跑,而是被強行「射」出去的,無論質量好壞,都會被一股腦扔進陰道,那裡才是它們真正的比賽場地——把睾丸拖出來故意製造一條長長的跑道完全沒有必要。

最高端的是突變理論,該理論相信,溫度越高,則精子DNA的突變機率也就越高,外掛的睾丸會大大降低精子突變率。而且,相對較低的溫度可以使精子保持冷卻狀態,在被射進陰道時,突如其來的高溫刺激可以使精子迅速激活,提醒它們賽跑時間到了。如果精子一直處於恆定的體溫下,它們就會搞不清楚賽跑何時開始,結果還沒有起跑就已經被消化掉了。

但這仍然不足以解釋大象的睾丸,難道大象的精子就不需要熱信號刺激嗎?而且在赤道附近,外界氣溫大體都比體溫高,睾丸本身就處於三十七度以上的環境中,難道他們的精子會一直處於賽跑狀態嗎?或者他們的精子突變率明顯高於北方?目前看來,還沒有相關的研究成果。

最為驚艷的理論則認為,陰囊掛在外面其實與精子無關,那只是一個重要的性信號,是掛給雌性看的。就像是女人的乳房是掛給男人看的一樣,男人總得要掛點什麼吧。但這明顯不能讓人信服,反對聲同樣來自大象,難道雄性大象就不需要掛點什麼給雌性看嗎?而且,同樣作為性信號的乳房,女人總是會想方設法搞得很大,甚至不惜通過豐乳手術製造假象,但從來沒有哪個男人做過豐睾手術,說明睾丸大小並不是吸引女人的重要指標,否則這世界將會出現巨卵橫行的壯觀場面,城市廣場會因此涌動著滾滾驚雷。

最為強悍的是壓力理論,聽起來也更加漂亮,能使讀者充分認識到睾丸外掛的必要性——凡是睾丸外掛的哺乳動物,大多有激烈的運動傾向,特別是人類,直立行走導致腹部壓力增大,如果睾丸仍然放在腹腔里,加上出口沒有括約股控制,精液就很容易被擠壓出來,極有可能在沒來得及找到伴侶之前就已打光了所有子彈。這個理論還同時解釋了另一些哺乳動物睾丸為何沒有外掛,因為它們行動緩慢,比如大象;還有一些則生活在海里,比如海豚,基本不會對睾丸產生巨大壓力。而那些原本生活在海中,但時不時需要返地回陸地爭搶地盤的傢伙,比如海象,腹腔壓力則難以化解,所以睾丸依然外掛。

不出所料,壓力理論也很快遭到了反對,他們指出,如果只是為了對抗腹腔壓力,完全可以通過增加幾條括約肌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把它給掛到外面。事實上我不認可這種批評,如果睾丸進化出了可以控制精子出入的括約肌,肯定會給男人帶來難以想像的麻煩,那些可恥的傢伙大多會緊緊關閉括約肌,儘可能拖延射精時間,使本來很容易完成的交配工作變成毫無節制的機械運動,從而浪費大量能量,同時還可能錯過捕獵的最佳時機。恐怕任何動物都支付不起睾丸括約肌這樣的奢侈品,所以很少有動物能夠控制射精行為。反過來推理則更為可怕,如果射精可以控制,那些激情澎湃的末婚少男可能不需要伸出左手就已精盡人亡。

怎麼樣,你用過左手嗎?

讀到這裡,你還會相信原來的那個冷卻理論么,它是不是顯得過於低級了?

可以這麼認為,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沒有權威答案,所以每位讀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釋。我私下裡曾有過這樣的觀點:外掛的睾丸可能並不是為了保護精子,而是為了減少睾丸酮的分泌,這是一個生化反應過程,溫度越高,則產生的激素可能越多,雄性的情緒也就越難控制。冷卻的睾丸有助於冷靜地思考。越是熱帶地區,男人就越容易騷動。所以印度會成為強姦大國,因為他們的睾丸一直處於激活狀態,但冰島強姦案就沒有這麼多。想到這裡我曾經沾沾自喜,因為據一般觀察,似乎廣州的暗娼確實要多於東北。我雖然沒有去過東莞,但總聽到東莞的大名。同樣的道理,大象的睾丸處於腹腔內,它們的雄性激素分泌可能確實旺盛,不然難以驅動龐大的身體,所以暴怒的大象最好別惹,那真有一種佛擋殺佛的氣概。

這難道不像是一個新的理論嗎?

《蛋疼三部曲》之二:為什麼單把睾丸掛在外面?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並沒有把解釋睾丸外掛的所有理論都羅列一遍,有些理論實在是太扯淡了——連我都覺得扯淡的理論就絕不會是好理論,就算沒有經過認真思考也可以迅速加以否決,比如有人認為睾丸掛在外面可以給陰莖增加美感,起到了裝飾襠部的作用,不然陰莖一枝獨秀,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事實上很少有人承認那玩藝有什麼美感——那壓根與美感無關。

然而有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卻被我雪藏了起來,這就是當今著名進化論學者道金斯提出來的解釋方案,他沒有過多考慮,很短時間內就想到了在名著《自私的基因》中被反覆提及的累贅理論。關於這個理論的詳細介紹,可參見我的電子書《百年論戰》,這裡不再重複。

道金斯認為,雄性掛著一副脆弱的睾丸,其實等於是背上了一個巨大的累贅,這代表著某種無聲的聲明:雖然我的睾丸掛在外面,但我仍然能夠生存下來,因為我的身體足夠強壯。

也就是說,外掛的睾丸其實是身體強壯的標籤。

道金斯的名聲在西方如日中天,號稱是達爾文的新鬥犬,他的一系列進化論科普作品早已走進千家萬戶,所給出的解釋應該不會太差。

累贅理論解釋的經典案例是孔雀的尾巴,那麼大的豪華尾巴當然是個沉重的負擔,但雄孔雀卻敢於拖著來回炫耀,說明它有能力背負巨大的累贅。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如果已經背負了累贅在身,就千萬不要忍氣吞聲、錦衣夜行,而一定要大鳴大放地展示出來,否則將無法證明自己的強大。由此可以得出一個奇怪的結論:所謂累贅,有時也是炫耀的資本。

現在問題出來了——很少有男人把睾丸當成炫耀的本錢。他們寧願炫耀胸肌和拳頭,凡是可以炫耀的指標都可以成為比賽項目,但這個世界從來沒有舉辦過睾丸大獎賽。退一步說,如果睾丸真能起到炫耀作用,那也應該像乳房一樣掛在顯眼的地方才對,可它更多的時間都被掩藏了起來。可見睾丸並非優秀的炫耀工具,或者曾經值得炫耀,比如著名的長尾黑顎猴,就經常炫耀它們奇特的藍色睾丸,但這種技術在人類身上無疑已經過時。當某種工具已經已經過時,最好的策略是收藏起來,就像是手拿大哥大的過氣富翁突然遇到正在把玩蘋果手機的現代人時,最好不要把他那落後了整整三十年的電話再掏出來。類似的,因為人類已經有了更好的炫耀裝備,比如金錢與名車,像睾丸這種過時的工具也最好隱蔽起來,隨意暴露加以炫耀甚至會遭人討厭,並給加上一個骯髒的標註:露陰癖。

所以我們穿起了內褲。

有理由認為,睾丸就是睾丸,沒有必要給它賦予太多生理學以外的意義,它主要是功能性的,而非炫耀性的,就像是被鉗工師傅掛在腰帶上的鎚子,師傅掛鎚子是為了有用,而不是為了漂亮,更沒什麼好炫耀的。

這時肯定有人會問:那為什麼非要單把睾丸掛在外面呢?為什麼不把腎臟掛在外面呢,或者,為什麼不把心臟也掛在外面?為什麼不把肝臟也掛在外面?為什麼不把大腦也掛在外面……為什麼就非是睾丸落得了這麼個流放的命運?

甚至連讀到本文的鉗工師傅都會提出同樣的疑問,因為他的身上不止掛了鎚子,而且還掛了扳手、銼刀、鉗子、起子等等,既然睾丸作為有用的工具可以掛在外面,為什麼其他內臟不被掛在外面?

事實確實是這樣,在人體所有重要器官中,只有睾丸被掛在外面,這對睾丸來說,真是萬分委屈,簡直值得上訪。畢竟睾丸也算是至關重要的器官,畢竟它對生殖大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畢竟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盡心儘力地生產激素和精子,畢竟它是構成男性魅力的主要設備,男人每一次快樂的交配都是它沒日沒夜默默奮鬥的結果,但它竟然被孤伶伶地掛在了外面!

如果你是睾丸,大概你也會為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而仰天長嘆吧。

這就是本文要討論的主題,睾丸為什麼那麼慘?

可能有人會說:睾丸並不孤單好不好,大腦明明也掛在外面,雖然遠點,但總算是遙相對應。

錯了!

腦袋雖然掛在外面,但卻有堅實的顱骨加以保護。如果採用對等原則,似乎也應該把睾丸用一塊圓圓的骨頭保護起來,當你掛著一付金剛不壞的傢伙來回巡行時,就會顯得霸氣很多。可現實中睾丸幾乎毫無保護,只用一層吹彈可破的薄皮隨意包裹了一下,簡直就是不設防地帶,以至於有些粗心大意的婦女抱著兒子上山遊玩時,晃來晃去過於顯眼的睾丸會徒然激起猴子的興趣,結果被手腳麻利地一把摘走,就像在樹上摘桃子一樣方便。這樣的悲劇不僅在山區上演,甚至在動物園鐵籠邊都有小孩被摘走了睾丸。

痛失睾丸的父母當然有理由憤怒,但他們無論如何也不會怪罪到自然選擇的頭上。可是我們卻要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自然選擇會單獨把睾丸置於如此危險的境地?

這個質疑是有道理的,所有重要的東西都應該好好收藏,而人類卻把睾丸赤裸裸地掛在外面,就像是富翁把鼓鼓的錢包隨手掛在外面一樣,令人不可思議。

有人或許會說,難道睾丸外掛不是為了方便撫摸的嗎?

不能簡單地將這個答案斥責為可恥,因為那確實是可以撫摸的東西,但我們需要全面考慮生物學問題,而不只是聚焦男女情色。放眼動物界我們會發現,外掛睾丸的被撫摸功能並沒有普適性——很少有一條狗會親密地撫摸另一條狗的睾丸。

那為什麼單把睾丸掛在外面呢?

答案說穿了很簡單,首先是上一篇文章提到過的,睾丸「必須」掛在外面。其次是,睾丸「可以」掛在外面。其他內臟,包括腎臟在內,不被掛在外面,是因為它們不可以掛在外面。

睾丸可以掛在外面的主要原因在於,它不是生存必須的器官,而只是一件生殖器官。摘掉睾丸的人不會立即死去,相反,還可能活得更長一些。中國歷史上獨特的人群——太監,已經作出了活生生的示範。太監的平均壽命遠遠高於皇帝,明朝的太監蕭敬歷經六朝,足足活了九十歲。而皇帝中只有幾個長壽的,排名第三的宋高宗趙構活了八十二歲,卻是得益於陽萎。由此可見,睾丸這東西,不但不是生存所必須,甚至對生命有害。這個話題會專門展開討論,此處暫且放下不表。

由此看來,我們似乎可以為了追求長壽而摘除睾丸,或許世界上將因此而誕生一個新的行業,甚至可以與女人的美容整容業一較高低,那就是睾丸摘除業。

但當前的問題在於,動物的任務不只是生存,還需要生殖,當人工子宮和工廠化生殖沒有形成產業之前,睾丸仍是必不可少的器官。就像是經常惹事的壞孩子,雖然不討家人喜歡,但又不能殺了,於是就被爺爺不疼奶奶不愛地掛在了外面——不丟最好,丟了也無所謂。

當然,機體也不能過分嫌棄睾丸,如果所有睾丸都可以被輕易摘走,甚至在跑步時就掉了一地,那麼人類將很快滅絕,所以睾丸雖然被掛在外面,事實上也受到了適當的保護,它有一層隱形保護罩,只是平時看不見罷了,雖然不像顱骨那麼堅實有效,卻實實在在起到了保護作用。

那麼如何探測那層隱形保護罩呢?這個實驗每個男人都可以做,只要用中指輕輕彈擊睾丸,隱形保護罩就會立即報警,以最快的速度提醒機體作出規避動作。

你彈過了嗎,那你現在應該知道答案了,那層隱形保護罩就是敏感的痛覺。用同樣的力量彈擊頭部和睾丸,睾丸帶來的痛感要明顯強於頭部,所以同學們在教室里玩遊戲會以彈擊對方的腦袋為賭注,而很少要求彈擊睾丸,因為那實在是太疼了,男人為此專門製造了一個辭彙:蛋疼。

蛋疼這個詞之所以流行,甚至女性也開始使用,說明大家已經形成了普遍共識——蛋,確實很容易疼。

蛋疼是有道理的,它是一種重要的警告,報告睾丸受到了嚴重威脅,提醒主人及時逃避危險,以免成為無蛋人士。

疼痛其實是機體對睾丸外掛的重要獎勵。

那麼其他器官為什麼不掛在外面?

道理同樣簡單,因為其他器官不能掛在外面。

可以想像,如果所有內臟都掛在外面,人類就會變成多袋動物,雖然我們猜測丐幫的九袋長老可能威風八面,但誰要真的變成多袋動物,那就不是威風的問題了,反將遭到致命的威脅——隨便被對手摘走心臟就會招致不可挽回的損失。所有不被掛在外面的器官都有著同樣的特點,失去它們就將導致死亡。心臟如此,肝臟如此,腎臟更是如此。沒有了心臟無法供血,沒有了腎臟無法排毒,但沒有了睾丸,除了短暫的疼痛以外,身體就像沒發生過什麼事情一樣,健康的生活仍將繼續,只是少了一絲色情的需要。

綜上所述,之所以只有睾丸被掛在外面,是因為在眾多內臟器官中,只有睾丸具有被掛在外面的資本,或者說,它的重要性還無法與其他內臟相提並論。重要性與受重視程度永遠相輔相成,最重要的大腦受到了最嚴密的保護,比較重要的心臟等受到了胸腔保護,最不重要的睾丸則坦坦蕩蕩地掛在外面,而且一次掛了兩隻,之所以掛了兩隻,為的就是準備好一隻備胎,當失去一隻時,另一隻仍然可以發揮作用,而且效果同樣好。

看來,這就是人類睾丸的宿命,而且短期內不會改變。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好壞兩面,外掛的睾丸反而可以享受到輕柔撫摸的待遇,而深藏不露的心臟和腎臟,則永遠只能在黑暗中冷眼相看,偶爾默默妒忌罷了。

怎麼樣,你羨慕你的睾丸嗎?如果你有的話。


大名鼎鼎的長尾黑顎猴

蛋疼三部曲》之三:深藏不露的暗黑往事

2014-01-16 15:21:27

現代女人已經少有遠古時期的眼福了,她們很難同時看到眾多男人的睾丸,除非是在愛情動作片中,但那只是小樣本小概率事件,不足以推而廣之。某種意義上說,這其實是好事——並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見多識廣。

不過可以猜測,萬一真有那樣的觀賞機會,大概有些女人必定會暗中對比,看誰的睾丸更大,或者誰的陰莖更長——陰莖長短問題且先不討論,本文專門分析睾丸中隱藏著的古老機密,那機密指向一個巨大的罪惡,而這罪惡幾乎從不被人輕易提起。儘管睾丸一直選擇沉默,但卻是如山鐵證,暗示人類曾經走過的暗黑歲月。只要對睾丸稍加審訊,就可以窺探其冰山一角。

在正式審訊之前,先要引見一批污點證人,它們是人類的近親,黑猩猩。黑猩猩雖然不會說話,卻是了解人類本性的重要途徑,它的個體行為與社會特徵都與人類非常接近——我們無法回到的過去觀察自己,卻可以從黑猩猩那裡獲得虛擬歷史情報。特別是它那軍用水壺般大小的睾丸,將會在法庭上作出擲地有聲的證詞。

黑猩猩並沒有黑社會概念,但社會關係卻等級森嚴,充滿暴力,處理衝突的手段也異常殘忍,常常以暗殺解決問題,部落之間也時常發生滅絕戰爭,所以部落的生存直接關乎每個個體的生存,為此每個部落都要盡量維持一定的戰鬥力,一個部落往往由十四五頭黑猩猩組成,其中有三四頭成年雄性,其餘是雌性和幻獸。這種組合在獵殺猴子時也特別有效率,單靠一隻黑猩猩永遠也不可能捉住猴子。部落頭領擁有絕對交配權,但是其餘幾頭雄性也不甘心袖手旁觀,他們都是偷情高手,事實上頭領對此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謂水至清則無魚,如果它在盛怒之下清除了所有情敵,則部落戰鬥力將被嚴重削弱,整個部落就會面臨滅頂之災。

在滅門和綠帽子之間,雄性黑猩猩無疑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它們頭頂的綠色光環就像熱帶叢林的樹葉一樣濃郁而茂盛。

這事要換個角度看,站在同情雄性的立場上,就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雌性黑猩猩都是給雄性戴綠帽子的專家,它們左顧右盼,上下齊手,把部落里的雄性都搞了個遍,然後還要裝出很專情的樣子,對頭領百依百順,其實肚子里已經懷了別人的孩子。

那麼到底懷了誰的孩子呢?

這是一個巨大的麻煩,黑猩猩對此也感到很棘手,它們確實沒有權威的檢測手法,也就是說,沒有誰能確定雌性懷了誰的孩子,放在一般情況下,雄性就會拍屁股走人,根本不負責雌性和它肚裡孩子的死活。但黑猩猩卻不能這麼做,因為如果揚長而去,那麼所有雌性都將被別人霸佔或者殺死,它自己也將落得個凄慘的下場。為了不至於斷子絕孫,它們只能忍下這口氣,繼續留在部落里故作瀟洒,為不明身份的後代負起一定的責任來。

其實那幾個雄性也不完全冤枉,至少,它們當中有人肯定是孩子的父親。

那麼,到底誰會是孩子的父親呢?

這不是由雄性黑猩猩大腦中的美好意願決定的,而是由它們襠下的睾丸決定的。

既然黑猩猩無法將其他雄性完全排除在外,大打出手不是首選方案。又不能把雌性扔下置之不問,始亂終棄只會害了自己。那麼最好的策略就是暗中較勁,具體的任務由睾丸完成。

當黑猩猩的精子湧進陰道時,極有可能與其他精子不期而遇,這時就會出現精子競爭。精子競爭的手法非常複雜,有的打埋伏,有的搞襲擊,還有的專門負責搞阻截。但就像人類的常規戰爭一樣,無論戰略戰術多麼複雜多變,最重要的還是要看軍隊數量——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精子競爭也擅長此道,經典手法就是以量取勝,用精子的汪洋大海淹沒對手。所以,某個雄性產生的精子越多,使雌性懷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某種意義上說,睾丸只是一個精子發生器,就像是街頭炒爆米花的火罐一樣,罐子容量越大,炒出來的爆米花也就越多,同樣的道理,睾丸越大,製造的精子也就越多。所以黑猩猩需要更大的睾丸,藉此製造大量的精子,這樣才能與對手在暗中一決高下,睾丸越大,勝算越高。在這種策略支配下,黑猩猩的睾丸可以達到110多克,大約是兩到三個雞蛋的重量,在靈長類動物中是最重的,這種沉重的負擔都是被雌性強加的,否則它們的生活完全可以更輕鬆。

如此說來,難道睾丸越大的動物,雌性就越有濫交傾向么?

此時下結論尚嫌倉促,我們最好再來看看不濫交的動物,它們的睾丸是什麼情況。

理論上而言,考察不那麼濫交的靈長類,最好的樣本似乎是較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的長臂猿,這種可愛的小精靈在森林樹冠之間飛速穿行,它們的睾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當然,如果不考慮生殖因素,那兩個小球球至少也會影響來回跳躍的靈活性,它們在樹叢中飛速穿行時,確實不能背著一副巨大的睾丸。說起來這是相當複雜的因果關係——到底是來回穿行使得它們不能帶著大睾丸,所以變得比較忠誠呢?還是因為比較忠誠,從而睾丸較小,反過來更方便來回穿行?我傾向於前者,是環境制約了身體性狀,而非道德。

長臂猿雖然是理想的樣本,但卻不是最理想的樣本,最有參考價值的其實是採取一夫多妻制的銀背大猩猩。

銀背大猩猩是身材最為高大的靈長類動物,它們雖然吃素,但脾氣一點也不吃素,發起怒來真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豪情,暴躁的銀背大猩猩甚至可以一掌拍死花斑豹,如此彪悍的體格連獅子都要退避三舍,好萊塢電影《金剛》就是用銀背大猩猩為模板拍攝的。當然,電影中沒有金剛睾丸的特定鏡頭,但就算有,恐怕也會非常令人失望,因為銀背大猩猩的睾丸實在是太小了,與它那霸王般的體格根本不相匹配。事實正是如此,銀背大猩猩的平均睾丸重量只有區區35克左右,甚至不到一隻雞蛋的重量,還記得剛才提到的黑猩猩的睾丸嗎,那可是100多克啊,更何況銀背大猩猩的平均體重可以達到200公斤,睾丸與體重之比就更小了啊。

那麼如此有雄性魅力的銀背大猩猩為什麼會長著如此渺小的睾丸呢?

因為它們採用了與黑猩猩完全不同的生殖策略。

黑猩猩的問題在於體力不強,單身雄性不足以擔負起整個部落的保衛工作,所有的獨行俠都已埋身綠林,它們必須容忍其它雄性的存在,好藉此結成生存聯盟,結果因為監控不過來而出現了亂交。這在學術上叫作群婚制,有三十多種靈長類動物都實行群婚制,好聽一點的說法叫作多夫多妻制,不客氣點說,就是濫交。黑猩猩作為多夫多妻制的代表,雌性正是濫交的楷模。

但這個邏輯在銀背大猩猩這裡行不通,因為銀背大猩猩體格強壯,足以雄霸天下,完全有能力保護整個部落的利益,膽敢有其他雄性來犯,則必然打他個你死我活,不把一方打到滿地找牙絕不罷休,所以部落中絕不能容忍另一隻雄性存在,因此它有資格實行嚴格的一夫多妻制。雌性縱然有心紅杏出牆,卻沒有雄性膽敢接手,結果雌性銀背大猩猩只能忠於老公,反倒成了忠誠的代表。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雄性銀背大猩猩為什麼長著那麼小的睾丸了,因為它過於強大,所以幾乎沒有競爭對手,既然沒有情敵,那就根本不必用精子淹沒對方的精子,雌性陰道里只有它的精子,它只需要產生數量合適的精子就行了,生產越多則浪費越多。

在這種策略下,雄性大猩猩過著非常可憐的性生活,它們雖然妻妾成群而且無人騷擾,但在一年內卻只交配幾次,而且交配時間非常短暫,除此以外的大好時光都被碌碌虛度。雌性銀背大猩猩就像某些官員的老婆一樣,大多處於基本不用的閑置狀態。何況一旦雌性開始懷孕,在此後的三四年內都不會再交配,這都導致雄性的精子開銷非常小,當然也就沒有必要長那麼大的睾丸了,就好比窮光蛋不必揣著大錢包一樣。

從黑猩猩和銀背大猩猩身上,我們看到了一條簡單的規律:雌性越是風騷濫交,雄性的睾丸與身體比重就越大;雌性越是忠誠專一,睾丸與身體比重就越小。即雌性的忠誠度與雄性的睾丸大小呈高度相關性。

後來發現這條規律不但適用於靈長類動物,而且適用於哺乳動物和鳥類,甚至連昆蟲都一併遵守。有一種蟋蟀的睾丸甚至達到體重的14%。如果人的睾丸達到這種比例的話,將會有10公斤重左右,你回去背一袋十公斤重的大米來回走兩趟,就知道那意味著什麼了。而這種巨卵蟋蟀的雌性也確實極為風騷,幾乎可以從不停歇地與雄性交配,不然雄性長著那麼巨大的睾丸幹嗎用呢。

現在高潮出來了,人類的情況怎麼樣呢?

男人的睾丸到底處於什麼水平,這不是重點。重點是,男人睾丸處於什麼水平,可能就意味著女人的忠誠程度處於什麼檔次——睾丸就是女性的形象代言人。

事實有時很黑暗,不管人類近萬年來睾丸重量發生了多大變化,但至少到目前為止,男人的睪丸仍處於比黑猩猩小、但卻比銀背大猩猩大得多的水平。普通成年男性兩隻睪丸的總重約42克左右,大致相當於一只雞蛋的重量。但人類的體重卻比黑猩猩重而比銀背大猩猩輕,所以人類的睾丸與體重之比也正好介於兩者之間,相對重量為0.04%-0.08%,而銀背大猩猩僅為0.02%,還記得黑猩猩的數據嗎,那傢伙的睾丸與體重比平均為0.27%,有時甚至高達0.4%!

與睾丸重量相對應的是射出精子量:黑猩猩一次可以射出5、6億個精子,是銀背大猩猩的十倍,但只是人類的兩倍。

另一個現象也呈現同樣的相關性,那就是精子的粘稠程度。

無疑,如果前一個雄性的精子粘性越大,就越有可能阻止後來的精子順利前進,這將是對付放蕩的雌性的有效武器。不出所料:黑猩猩的精子粘性最強,人類精子的粘性次之,粘性最差的還是銀背大猩猩,因為人家的精子根本無需提防後來者。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說明遠古時期的人類女性既不像雌性黑猩猩那樣濫交無度,但也不像雌性銀背大猩猩那樣忠誠專一,大致處於「基本忠誠、偶爾出軌」的層次。

悲催的是,這個冷酷的結論與現代調查結果基本吻合。

著名人類學家戴蒙德(Jared Diamond)在《第三種猩猩》一文中曾提到過,一位和他私交甚好的血型遺傳研究專家做過新生兒血型調查,結果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有10%的新生嬰兒血型與父親血型不符,明顯是非婚生子,這個發現沒有被發表,但無疑,這個數據是保守的,因為不排除和父親血型相符的嬰兒也是私生子的可能,更不要說有更多的婚外性行為不會生出後代。也就是說,女性發生婚外性行為的比例至少是10%,而這還只是七十多年前的數據,那時的美國還相當保守。

那麼現在的情況又怎麼樣了呢?

後來美國和英國又陸續有人做過相關調查,分析技術越是精確,得出的數據就越高,在有些研究中,可以有高達30%的新生嬰兒是婚外性行為的結果。這個數據非常有趣,因為有些實行一夫一妻的雌性鳥類的婚外性行為比例也與此相當。戴蒙德認為,這個數據實際可能更高。

有人會關心,中國的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內這方面的系統研究較少,僅有的調查也主要針對特定人群比如性病患者和流動人口,特別是農民工和農村留守人員,很難展現基本社會特徵。讓我感興趣的是某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在一個東北小村落進行的長期跟蹤調查,他們在202對夫妻中發現了41例婚外性行為,比例達到20.29%,當然我們不能指望這是一個準確數字,但應該有一定的代表性。

據我個人估計,改革開放以來,人口大流動導致了很多社會異常波動現象,特別是近年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和財富的不平衡分配,導致婚外性行為更為頻繁多發。中國人的婚外性行為比例至少不比西方低,或者更高,30%恐怕不是上限。看看中國人不斷上升的離婚率就知道這個數據的含義了——導致離婚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婚外性行為。

簡單的結論是,人類的遠古女性祖先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純潔忠貞,而是相當風騷,適度放蕩,手裡揮舞著一頂頂綠帽子,不停向男人發出約會邀請函。這種秉性直到現在都沒有徹底消失,而且還在繼續發揮作用。

怎麼樣,你想去做親子鑒定了嗎?


======update 2014/2/19
馬上要去實習了,刷新答案,上張圖片先.

(PHOTO: SCIENTIFIC AMERICAN/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LLC)
=========update 2013/9/14
求offer被鄙視,怒刷新答案。
1.What.
1.1什麼是睾丸。
睾丸(Testis)源自拉丁語,由Setchell在他的書《 Mammalian testis 》 (Setchell 1978)中提出,意為「見證」。它見證了整個生殖交配系統。

是雄性動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在陰囊內,呈橢球形。主要作用是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睾酮[睾丸]。精子由曲細小管產生,經過輸出小管,出睾丸後緣的上部進入附睾。

從圖中可以看出,睾丸是由陰囊包裹,由附睾管和輸精管連接,「外掛」於腹股溝下側。男同學可以自己實際觀摩下,理解會更加深刻。

所以,題主的問題實際就變成了「為什麼人於腹腔外形成包裹著睾丸的陰囊?」


1.2什麼是陰囊。

陰囊(Scrotum是在一些雄性哺乳動物的生殖系統中,位於陰莖和肛門之間、會陰部的延伸,外有皮膚和平滑肌包覆、內含睾丸(被分隔在兩腔室)的囊狀物。[陰囊]

1.2.1陰囊的形成

陰囊來源於睾丸下沉,睾丸與附睾在胚胎初期位於腹腔後壁腎臟下方,直到降生前不久才經由腹股溝降入事先形成的陰囊內。
在睾丸下降之前,從睾丸下端至陰囊底有一條間充質形成的帶,稱睾丸引帶。同時在相當成人腹股溝管腹環處,腹膜向外突出成一囊袋,稱腹膜鞘突。此突不斷延伸,經腹股溝管穿過腹壁,再經恥骨前方伸入陰囊。腹前壁的其餘各層也隨漿膜向外膨出,形成睾丸和精索的各層被膜。

1.2.2陰囊的功能

陰囊功能之一在使睾丸溫度略低於體溫。人類陰囊溫度大約在35-36°C(95-96.8°F)約比37°C(98.6°F)攝氏溫標略低一兩度,而這個溫度相對於精子成活較高,可能影響精子計數減少。陰囊藉由肉膜筋膜(dartos fascia)皮下組織和提睾肌的收縮與放鬆以控制睾丸溫度:當環境溫度變冷時,睾丸被陰囊移向較為接近下腹部的位置;環境溫度較熱時則較遠離下腹部,並增加暴露的表面積以加快散熱。

陰囊的另一功能,可避免在精子尚未成熟至可授精之前,睾丸受到腹腔肌肉的規律的收縮與放鬆影響腹腔內壓力的變化而過早釋出精液。

可是,正如題主所提,作為一個易受攻擊的如此重要的生殖器官,如果單做為降溫解決方案而「外掛」是不是太「魯莽」了?


2.Why.
2.1.「冷卻假說」Moore (1926)
降低溫度以避免影響精子生成。
這個假說認為,睾丸下沉與陰囊中,主要是為了避免體內較高的溫度,從而影響精子計數的減少。雖然這個理論是迄今為止最流行的理論,不過仍有不少質疑。
(首先,畢竟溫度調節有千千萬,作為恆溫動物的我們在溫度調節方面歷來是不惜下大血本,什麼皮膚血管與汗腺齊飛,下丘腦共長天一色。為什麼到了關係到子孫大事的時候就這麼「環保節能」了呢?
其次,雖然現在陰囊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調節溫度,但是我們不能在進化學上犯「就本溯源」的錯誤。因為人類進化是千千萬萬可能性中,選一個保留。而不是選一個方向不停進化而已。正如你不能從博爾特身上推斷其祖上八十八代每個人都跑得比別人快。)

那麼,為什麼偏偏要外掛呢?


2.2「訓練假說」(Freeman 1990)
R V Short認為,下沉並不是為了冷卻,而是因為這代表了一種比較實用的將雄性種系變異率保持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的進化機制;
(也就是說,這個下沉只是變異的一種,沒有什麼目的,偶然隨機出現,結果發現效果還不錯,就一直用他了.)
Bedford 認為,「外掛」是為了冷卻附睾(附睾,在睾丸的上端和後緣,附睾管長約4-5米,蟠曲構成體部和尾部。助於精子的成熟),而不是精子。
(這個也有道理。因為附睾是主要的儲存精子場所,好的倉儲可以有效減少生產成本。)
而Freeman認為,降溫只是第二目的,下沉是一種信號作用,陰囊將精子暴露在一個充滿生理學劣勢的外部環境,不斷減少的血壓以及高新陳代謝率使得其處於一種缺氧的生理環境劣勢,是為了訓練精子,使其更強壯,更好的進行受精作用。
(也就是說,由於某種信號的作用,哺乳動物中產生了「外掛」這種變異,這種變異是沒有任何針對性的隨機突變。這種變異能夠使精子存活率更高,在競爭中沒有外掛的哺乳動物都掛掉了,從而使外掛作為一種性狀遺傳保留下來。這大概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陰囊作為一個易受攻擊的重要的生殖器官會用「外掛」這種降溫解決方式在雄性種系保留下來。)

可是,同樣作為哺乳動物,為什麼象、鯨、袋鼴等就沒有外掛呢?


作為哺乳動物的一個最主要的進化特徵,睾丸具表化及陰囊的位置歷來是爭論的焦點。
最早Werdelin and Nilsonne理論認為,睾丸是在哺乳動物起源時就已經進化完全,隨後在例如多孔目動物中反覆出現消失。這個理論能夠解釋一些水生生物睾丸位於腹內沒有陰囊。但最近Kleisner K認為,睾丸在哺乳動物進化過程中,最少進化了兩次,並隨後被很多綱目「丟棄」。一些水生動物在陰囊後進化兩次或多次後,發生了陰囊丟失,並重新形成了腹內性腺冷卻系統。

可是,為什麼只有這些大型哺乳動物會丟失,為什麼只有哺乳動物有外掛呢,難道其他動物都很傻很天真么?


2.3「跳躍假說」(Frey 1991; Chance 1996)
哺乳動物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進行跳躍、跑動等劇烈運動,在這種顛簸的生存條件下,產生於腹部的精子或者保存於附睾的精子,極易由於腹壓的大起大落而遭遇滅門質災。而外掛就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緩衝作用。
另一方面,下沉有利於更多的儲存精液,從而減少生產成本。動物體型越大,需要產生的精子量就越高,顯而易見下沉的程度越大儲存量越高,這就是為什麼體型不一樣的哺乳動物,陰囊位置不一樣。但是,如果下沉過大的話又會嚴重影響動物其他行為,所以很可能象、鯨、袋鼴在進化初期是外掛這種形式存在的,但是由於體型巨大, 且生存環境不是那麼顛簸,慢慢發生了陰囊丟失,並重新形成了腹內性腺冷卻系統,反正他們體型巨大,也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存放。
3.綜上所述:
睾丸被陰囊包裹下沉於腹腔外,形成一個較為獨立的體系,是由多種選擇因素決定的:控制冷卻溫度使其低於腹腔內部溫度;應對由於高速運動而產生的腹腔內壓波動的保護應對措施;以及受某種作用誘導的、起增強、展示作用的種內信號。

======
參考文獻:

  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 百度百科——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書
  3. Kleisner K, Ivell R, Flegr J.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esticular externaliza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scrotum[J]. Journal of biosciences, 2010, 35(1): 27-37.
  4. Science : Bumpy lifestyle led to external testes

=========
推薦你看一部書《精子戰爭》。
首先必須感嘆造物者的神奇。外掛這種形式的出現完美解決了精子生長的溫度問題。挨著人體溫度比較高的腹股溝,熱脹冷縮,溫度不夠離近一點,溫度太高離遠一點。
其次就問題里提到的易被攻擊的問題,我覺得還是歸屬於人類現階段文明與人類進化整個歷史長河的問題。要知道在人類進化的整個歷史長河裡,除去近幾百年,圍繞人類的問題只有兩個:生存、繁衍。生存方面主要是人類和其他物種的競爭,那蛋蛋這個弱點和其他致命傷比起來太不起眼了。繁衍。。。還需要我說么。按照我的觀點。進化的唯一目的就是繁衍,就連生存也是為了繁衍。
ps:竊以為。。蛋蛋外掛還有利於女性識別性能力強盛的男性。一如女性的第二性徵一樣。


蛋蛋內的蝌蚪要正常生長就對溫度的要求比較高。
掛在體外,需要提升溫度的時候就會收縮
要散熱的時候就會鬆弛
PS 身為男生,在答題的時候畫面感好強!


古人就說了,君子袒蛋蛋,小人藏JJ
我是來搗亂的


看到不少提到溫度的,也有人質疑為什麼進化不讓睾丸適應人體而要人體遷就睾丸,補充一個假說。
在基因突變裡面有一個經典突變是DNA中Cytosine由於脫氨基作用變成Uracil,從而導致原本的CG配對變成了UA,進而成為了TA突變。脫氨基過程的發生頻率與溫度成正比,因此細胞尤其是分裂快、對基因正確性要求高的生殖細胞比如精子,在低溫下更容易減少突變率以保證種群延續。相比起在體內另外開發一整套系統來糾錯(事實上有,但是發生錯誤再糾錯比不上預防錯誤不發生來的高效),一個簡單的外置低溫就能大大降低突變率,這樣的進化顯然更有競爭力。


這個,不叫體外啊,蛋蛋一開始是在腹腔裡面的,隨著胚胎的發育過程慢慢穿行到大家喜聞樂見的位置,外膜跟腹膜延續……可以看一下胚胎學……


「還容易成為敵人攻擊的致命死穴」這句判斷正相反,你想像一個氣球,飄在空中和掛在牆上,一拳下去,哪個更容易破?


這個問題其實有些誤導,正面剛的話,是無法解釋滿意的。


直接回答題主問題的話,答案是:是從哺乳動物進化繼承過來的。

換句話說,我們進化史上的祖先就是這樣子了,並不是到我們這一物種才突然產生這樣的變化,我們只不過繼承了祖先的這一特性。所以,當祖先們進化出這一特性時,他會考慮我們人類這些彎彎繞的心思嗎?怎麼可能!他連能不能活到明天都不知道!


好吧,他們成功了,活過了每一個明天,然後進化出了今天的我們再反過來問自己這個奇怪的問題。


爬行動物進化出了哺乳動物,哺乳動物中的一支靈長類的猴子進化出了古猿,古猿進化出了猿人,然後進化出智人,然後現代人,就是我們。


這是一個粗線條的人類進化史簡介,在這其中,爬行動物們都是內置的,很容易理解,天天地上爬,擱外面放著分分鐘蛋碎啊,日子怎麼過。哺乳動物除了少數派(比如鯨魚,放體外游泳能快嗎,流線型啊,高速行駛刮蹭到也是悲劇。都是生存的需要啊),絕大多數都變成了外置,後面的包括人類就不用問為什麼了吧,都是繼承來的。


解釋解釋為啥哺乳動物們要把蛋放在外面?


結果反推,既然是進化來的,那相比內置一定有遺傳優勢,屬於優點。


對比一下:

內置,看不見,摸不著,散發氣味不強,不受風吹日晒,恆溫,和其他內臟一樣,安全。可能營養供給也要更好一點。

外置,看的見,摸得著,也許是舔的著,散發氣味強烈,風吹日晒的,還要靠身體額外供暖(所以蛋上長毛是為了保暖嗎),相對不安全,但這個不安全絕對不是和同類打架鬥毆造成的,哺乳動物們打架都是呼臉的,猴子偷桃是人類才有的卑鄙招式,猴子們真是躺槍。


所以題主你看,人類蛋蛋的危險主要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哺乳動物們不存在這個問題,他們只要平時生活走路留點神別刮到之後還硬扯,那也是很安全的。


那外置的好處呢,好處大大的啊!你看,你一外置,妹子們馬上就能發現你了(哺乳動物們怎麼可能穿衣服!)。你散發出的氣味很強烈有木有,妹子心動了,你就有機會了不是,多好!平時不忙的時候,抽空躺下來舔舔它的毛,梳理梳理,擺個造型,魅力值+100,贊!


其實人類如果不穿衣服,男女光著身體,髒兮兮的亂髮披肩,遠看你也很難區分性別的,現在A杯的妹子和C杯的漢子大有人在,靠胸部區分也不是十分靠譜,還是蛋蛋簡單深刻,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人類已經進化到可以改造自己身體的時代了,自然選擇已不再是人體進化的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主要力量了。所以,樓主,信我一次,去做個內置手術,一次手術,終身不再煩惱哦。

PS:看到有些解釋為溫度高溫度低的原因,奇葩啊,因果倒置啊。你有沒有想過動物們在進化時的感受啊,就為了這小小的精子,生生把蛋從體內進化到體外?你知道這有多難嗎,直接進化出適應體內高溫的精子好不好,不是簡單的多?

比較合理的進化解釋是,在蛋蛋還沒有進化出體外前,精子是適應體內高溫的,那些不適應體溫的,在進化中被淘汰掉了。當蛋蛋進化到體外時,對於這個外置蛋蛋,身體供暖不足,所以適應低溫的精子就有了優勢,原本適應身體高溫的精子的基因就逐漸被淘汰掉了,剩下來的,就是今天的我們,個個喜歡低溫。不過基因總有突變,保不齊在座哪一位就是喜歡高溫的。


1、最常見的低溫理論認為,精子喜歡低溫才外掛睾丸,那為什麼不進化出適應動物腹腔溫度的能力,畢竟這才是最簡單最安全的。而且大型動物比如大象的睾丸就在體內,身形巨大的大象體溫更高,它的精子都可以適應體溫,為什麼人類的就不行呢?

2、磨練理論。精子要放在體外低溫環境進行磨練,通過了考驗才能上戰場,但是這與低溫理論一樣有個破綻,為什麼其他一些動物不需要這個磨練呢?

3、賽跑理論。睾丸在體外,射精的時候先回到體腔再被發射出去,長長的跑道起了選拔的作用,這個理論不成立的地方在於弄錯的戰場,精子的主要戰場在陰道,與其他個體的精子爭奪受精的機會,而在男性體內,它們是無論優劣都強制派遣出去的。

4、突變理論。低溫可以降低精子突變的概率。但是這個觀點除了面臨為什麼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大象反而不懼怕高溫誘發的突變意外,事實上還有一個矛盾的地方,在體外難道不是面臨更多的突變風險么?比如紫外線、放射性物質等等。

5、累贅理論(炫耀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其實睾丸外掛就是一種炫耀:雖然風險這麼大,但是我還活下來了。說明足夠強壯!

6、壓力理論。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說得通的理論。凡是睾丸外掛的哺乳動物,都是運動比較劇烈的物種,尤其是人類,直立行走引起腹部壓力增大,睾丸出口是沒有括約肌的,在走路的過程中精液可能很容易被擠壓出來。


純粹是溫度原因
精子生長溫度要低於體溫


為什麼不是進化為:精子來適應人體的溫度,而是進化為器官來遷就精子?


給一個IT人士的猜想:陰囊在外是一次敏捷迭代過程的產物。

生物進化和軟體敏捷開發過程的有一個特徵是類似的,即總是做出小幅修改之後進行大量測試,淘汰不當修改,肯定那些通過測試的修改。而小幅修改採用哪種方案,由於滿足需求的方式有千萬種,選擇任何一種某種程度上都是一個隨機過程。這點跟基因突變是一個隨機過程在本質上也是相似的。

在提高生存能力、提升繁殖能力的競爭過程中,滿足這種競爭需求的方案有無數,湊巧陰囊外露作為其中一種首先出現,並且由於佔據先機逐漸積累了遺傳優勢(「快魚吃了慢魚」),導致別的方案沒有機會落頭。

然後就這樣了。(:


因為體內溫度高,不適合精子生存,外掛可以降溫。


問題已被修改。

原答案:
你才長在體外!你知不知道什麼叫「體外」啊……


小蝌蚪的製造溫度要低於體溫一度且需恆定,可以說是進化使然。當外界溫度過低,陰囊會收縮使睾丸貼近體腔保持溫度,當外界溫度升高陰囊放鬆變得鬆弛使睾丸相對遠離高溫區。
各位男士最有體會。游泳,桑拿等情況。
所以內褲不可太緊或太松。

到這,請學識更淵博的朋友繼續講解和科普。


這樣才好玩啊


便於閹割


呃以前我還認真思考過,我這答案肯定和絕大部分的人都不一樣,我把以前的帖子轉過來吧。
****************************************************************************************************************
睾丸在陰囊裡面,陰囊又在腹腔外,對於男性來說,這是一個悲劇。這完全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弱點,特別是原始社會,一不注意坐在了尖銳物體上,就可能造成屌爆了,以當時的醫療水平,估計就得玩完。
打架的時候,一旦打中部位,基本上瞬間能讓一個男人喪失行為能力。
前段時間一個新聞中一個大娘和一個男的爭吵,結果那女的捏著男的蛋蛋,活活把後者給捏死了。
所以產生了一個的問題是,為什麼這個明顯的弱點,沒有在漫長的進化中被修正?
其他的脊椎動物,我是沒有聽說哪種動物的睾丸是在外面的。
即使是哺乳動物也只是一部分的睾丸是在外面的。

哺乳類的雄性生殖腺為一對睾丸,其位置常因種類的不同而異。多數種類的睾丸在繁殖期有移
位或下降現象。除單孔目動物象、犀牛等的睾丸終生留在腹腔內以外,絕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睾丸,在胚胎時便從腹腔經腹股溝下降到腹腔外的陰囊內。睾丸的移位可
歸納為三個類型:①腹腔型睾丸。睾丸不發生位置變化,位於腎臟後方,如單孔目、長鼻目、蹄兔目、海牛目和食蟲目部分科的動物。②腹股溝型
睾丸。睾丸移至腹股溝內,如刺蝟科、鱗甲目、管齒目、海豹科、貘科和小蝙蝠亞目。③陰囊型睾丸。睾丸移到一個呈懸垂狀或不呈懸垂狀的陰囊內,如反芻動物、
靈長目及大多數的有袋目為懸狀的陰囊;嚙齒目、免形目、食肉目、馬科、豬科、海狗科、大蝙蝠亞目等為不呈懸垂狀的陰囊。


這裡可以看出,除了海裡面的和長鼻目,其他的凡是睾丸在外面的都比較高級。
1.對於海中的哺乳動物來說,把睾丸丟外面,就不能保持身體的流線型了,對於生存大大不利
2.接下來就來談進化,根據達爾文進化論,進化是因為環境對於基因突變產生的各種新特徵(專有名詞搞忘了)的自然選擇/篩選,最後留下來的是適應環境的。

但是什麼樣的突變才能傳於後代?


明顯手上、腳上、腦袋裡某一個細胞(體細胞)發生了基因突變是不會傳給你後代的,只有生殖細胞的基因發生了突變才能傳給後代。人體細胞大約500-600
兆個,絕大部分細胞的基因突變對於後代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所以癌症是不會直接遺傳的。悲劇的是,如果發現某個活人已經有某種基因缺陷,根本就不能通過人工修
復基因缺陷來達到治療效果,隨便一個組織的細胞都是上億的。只能在受精卵時期就進行基因檢測,發現問題並修復。

基因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突變?


外因
物理因素:x射線、激光、紫外線、伽馬射線等。
化學因素:亞硝酸、黃曲霉素、鹼基類似物等。
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和細菌等。

內因
DNA複製過程中,基因內部的脫氧核苷酸的數量、順序、種類發生了局部改變從而改變了遺傳信息

外因中的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內因與睾丸在人體的什麼位置無太大關係,但是物理因素就大大有關了。一自然界廣泛存在各種微量的電離輻射,二很多輻射都穿透能力不咋行。所以就有一個結論,越靠近體表就越容易接受電離輻射。


最後我的答案就是,睾丸在體外(準確的說在腹腔外),陰囊里的原因,就是為了更容易接受自然界中的電離輻射,從而產生基因突變。如果基因都不發生突變,或者突變的概率很低,自然選擇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關於睾丸溫度問題的解釋
1.睾丸在外面,造成睾丸的熱量更容易散失,所以一般睾丸溫度會比體溫低上一兩度。
2.人體就配套的進化出,讓精子在睾丸的溫度生長最好。

但是吊外面更容易使睾丸溫度過高或者過低反而會造成精子成長不好。因此並不是為了追求那低一兩度的環境而進化得把睾丸移到腹腔外。睾丸吊體外,僅在溫度這方面來說其實是個大大的弱點。

3.睾丸相對不容易受到外傷

門急診我坐了3年,外傷的幾率基本是四肢&>顱腦&>腹部&>胸部&>會陰

這隻能說明進化對於生殖器官的保護,類似於還可以看見,牛在博斗的時候,是把尾巴收攏的。很多動物在逃跑的時候是夾著尾巴的。動物一般用頭博斗(角、嘴),且是面對面的,睾丸離容易受傷的地方最遠。但是如果把睾丸放進腹腔,比如腎臟的位置,基本上就不會受到一般的外傷,這樣保護更徹底。

本人不是生物專業的,所以引用的東西難免有錯,一切是基於一般的邏輯推理,歡迎專業人士指出謬誤之處。
****************************************************************************************************************
這輩子是沒有機會來驗證我這假說了。


因為在外面可以舔,可以吸,可以嘬。


在排名第一的劉哈哈的答案基礎上做一點改進性猜測。

人類睾丸外掛巧妙地利用了四季溫度變化進行雄性激素調節,然後又剛好把懷孕時間調整到10個月,從而獲得了最有利於生殖的時間段。

睾丸外掛可以使得雄性激素的產生量受外界溫度調整。外界溫度越高(當然是在40度以內),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就越多,越想去交配;而寒冷的冬季就會自覺消停點。

同時,人類女性10月懷胎,也就是說當年的5-9月份這一段溫度最高的季節交配,會在第二年的3-7月份產子,春夏之際產子才能獲得充足的食物以養育後代。


推薦閱讀:

TAG:生理學 | 生殖 | 生物學 | 生理健康 | 睾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