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沒有香港、台灣,現在還會有喜愛繁體字的浪潮,以及恢復繁體字的呼聲嗎?

或者說如果台灣和香港也和馬來西亞新加坡一樣進行了漢字簡化。


我覺得恢復繁體字可以說完全沒有可能
別說繁體字了,
就說那些 姓肖、姓代、姓閆、姓付的,有幾個人改回【蕭】【戴】【閻】【傅】?
蕭戴閻傅 可不是啥繁體字,只不過在二簡字里進一步被簡成 肖代閆付
可以說大部分人對這個都無所謂,即便涉及到自己姓氏

作為對漢字非常熱愛的人,我慶幸簡化字作為漢字的兩個基本功能仍然倖存:

1、前500名的姓氏並沒有嚴重的合併現象,除了:
(1)寧姓:【寧姓】和【甯姓】好在可以用聲調區分,不過這種區分挺脆弱的,大家還是要建議 ning4姓的人改回【甯姓】,這個在前幾年已經恢復為規範漢字了。
(2)蘭姓 vs 藍姓,在二簡字時代,大批的藍姓人改成蘭,但這兩個是不同的姓氏,我有個好兄弟他爸姓藍,他姓蘭,在我的勸說下,他兒子改回了藍
(3)于姓 vs 於姓,這個就比較沒問題,於姓人對於自己的姓氏非常的堅持,所以大陸很早就恢復了 於字 作為姓氏用字的地位。目前大陸於姓的排名跟台灣差不多,基本可以認為 於姓人 極少有改成 于姓 的
至於肖代閆付,反正本來也沒有這幾個姓氏,他們即便不改回 蕭戴閻傅 也不至於混亂了

2、漢字主流聲符並未合併
(1)在類推簡化後有合併危險的,比如 瀘 和 滬,最後沒有讓 瀘 的右邊改成戶
(2)差一點就完全合併、造成混亂的【寧】和【寜】,最後前面變成了【?】,後面變成了【寧】
(3)俗字元諸如 又、雲 之類的,沒有作為類推聲符來簡化,與部首的搭配具有唯一性,諸如 雞 代表 鷄(雞)了,鴨、鵝 就不可能簡化成 雞 了

其實二簡字最後推廣失敗,也跟違背了這2點、尤其是第二點有關
漢字有內在的系統和邏輯,這是三千多年的時光累積的,
你要破壞她,最後就會發現,你輸出的結果亂成一鍋粥,完全沒辦法自洽
唐詩宋詞你看不懂,物理化學你也一樣看不懂


又是一個「借假設歷史表明意圖同時指桑罵槐」的問題??
---
這個答案也很簡單。
一個字:「會」。
至於理由,請去瞭解「漢字簡化方案」的歷史背景和「簡體字」出現的背景。想初步瞭解請去查閱wiki,不提供傳送門。想詳細瞭解請去各地圖書館及資料館查閱1955年前後的相關政府草案備份文檔,不提供地圖指南及在線指導攻略。
不過我可以很負責地說,我愛用繁體字是一種精神,是我還愛片土地和我的祖先們的最後一絲體現。
別人怎麼愛用、是否裝逼,管我鳥事!
至於香港、台灣??我愛用繁體字更管他們鳥事啊!
我生在大陸長在大陸,奶奶在我小時候教我認字寫的就是繁體字,我就用它 怎 麼 了!?惹 你 們 哪 兒 疼 了!?


大陸恢復繁體的呼聲主要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的考慮,而不是因為港台


你們都不考慮澳門的感受嗎。。。


本文無意中傷和忽略港台和海外人士在保護漢字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撰寫本文的目的在於,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到,大陸人在保護和發揚漢字文化方面做出的卓越成就,同樣不遜色!

※※※※※※※※※※※※※※※※※※※※
剛才在看這個問題其他知友的作答時,看到知友@出雲散人批評我答非所問。可能是我這人寫起東西來思維就比較發散而不想受到限制的緣故吧,結果把主旨埋藏得很深。那麼我專門就提問者提出的問題,給出直接的本文撰寫的第二個和第三個目的:
1.表明「大陸在不藉助港台的情況下有獨立形成繁體字浪潮的基礎」的觀點
其實這個話題下其他知友的回答,比如文化復古,比如倉廩實知禮節,均可佐證我這句話。當然,我所認為的「繁體字浪潮」是指民間自發的不受政策限制地使用他們願意使用的文字,這類似於民間的漢服復興運動、文言文愛好、保護方言運動等等。這並不會與國家推行的規範漢字以及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相衝突。因為其實大家都是可以共存的,又不是有什麼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非要存一個滅一個。
然後,至於非要問我支不支持繁體字取代現行規範漢字(如果這是提問者所理解的「恢復繁體字」的話),我的答案是國家的政策是需要時間來貫徹和落實的,切不可朝令夕改(古代皇帝還說君無戲言呢)。所以我不贊成在短時間內再對漢字進行過多的修改。不過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現行的規範字標準,那肯定是不可能千秋萬載與世長存的(古代所有被人尊稱萬歲的傢伙如今都化為一抔黃土可為例證)。以後(或許是十幾年,或許是幾十年,或許是幾百年)肯定會有更加後現代主義的文字規範標準出台,讓我們拭目以待吧。(如果等不到那一天,可以囑咐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
2.引導大家更加理智地看待漢字(特別是涉及到簡繁問題時)
※※※※※※※※※※※※※※※※※※※※

只須說明一點,那就無論是繁體字、簡體字的認讀人數(以能看懂以繁體字/簡體字印刷的現代白話文為基準),還是繁體字、簡體字的書寫人數(以能夠無誤地用繁體字/簡體字寫現代白話文為基準)[1],大陸人在人數方面相比港台、海外華人佔優。
而且就研究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楚帛書等等古漢字以及之後的今漢字(包括訓詁、俗字研究等等)的專家學者以及研究機構及其研究成果來看,也是大陸佔據絕對優勢的。

我所說的沒有直接的數據支持,全憑我個人經驗,如果有證據證明我推理不合理,我表示抱歉。我論述這麼多,都是為了說明這個不可否認的命題,大陸人絕對是如今使用繁體字人群中的主流之一。畢竟漢字生於斯,長於斯,她的任何一切都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正如樓上 @吳佳玉 所說,海外華人、港澳台大本營都是游兵散勇,無法承受漢字如此厚重的歷史,也無法肩負發揚漢字文化內涵如此重大任務。大陸人不必妄自菲薄,也不必非要把一個完整的漢字大家族割裂成兩個對立陣營(簡體、繁體)看待。mainland China永遠是漢字(含大陸現行推廣的規範字,以及其他一切未收入《通用規範漢字表》的漢字)的堅實後盾。[2]

另,參考一下同樣進行了簡化漢字工作的日本人對漢字(包含他們簡化後的新字體以及簡化之前的舊字體)更加理性的看法和態度,就會感到中國人在漢字(特別涉及簡繁)方面窩裡斗的情況非常嚴重。

注[1]:理由是去年炒得很火的《漢字聽寫大會》,很多知識分子不會寫「癩蛤蟆」、「噴嚏」、「髖關節」等現代漢語高頻辭彙(而且是在寫大陸規範字而不是要求去寫繁體字的情況下)。估計港台人士中也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因為平常不太提筆寫字的原因,不會寫只會認某些筆畫比較複雜的常用字。因此我所說的人數,主要考慮的是那些文化工作者、書法藝術家以及個人對漢字漢語造詣比較高的人士,而把這部分不會寫「癩蛤蟆」、「噴嚏」的民眾排除在外。
注[2]:這裡補充一下,大陸是一切未收入《通用規範漢字表》的漢字的堅實後盾的論據是,大陸在越南喃字、方塊壯字、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等由漢字系統衍生過來的子文字系統(這些都可以看成廣義的漢字,或是漢字的衍生物,而且共同特徵就是已經不再廣泛使用或者已經滅絕。相對於這些文字來說,漢字系統的子集——繁體字那更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研究和保護上,一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將這些已經很少使用或者已經滅絕的文字提交給unicode組織,中國人在這期間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肯定會比現在差。現在網上的繁體黨寫繁體字十有八九是港台標準,有幾個寫「喫」「纔」的?


我覺得不會。雖然部分海外華人還是會堅持使用繁體字,不過沒了港澳台大本營那些也就是散兵游勇了。
如果當初港澳台也進行漢字簡化未必會採用大陸方案,畢竟不同政權,不大可能全盤照搬。五六十年代意識形態還是極其重要的。所以到了八九十年代大概會出現大陸民眾通過港台流行文化大規模接受港台版「簡化字」現象,就像現實中改革開放後大陸民眾潛移默化重新認識繁體字那樣。恐怕還會出現哪種版本簡化字更合理之類的爭論。


建議題主改一下題目,因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用的是簡體字。


知乎第一個回帖。
首先針對問題標題,可能我愚鈍,作為一名大學生,遠遠沒有感覺都繁體字浪潮,但隨著兩岸三地的交流,台灣方面眾多書籍文獻以及越來越普遍的港版書的影響,至少在新一代之中。確實繁體字有蔓延的趨勢。所以覺得這樣不妥。雖然本人的手機默認字體是繁體字。
其次,回復繁體字的呼聲一直都有,並非來源於香港台灣。
再次,簡繁體之爭一直存在,互有主張且均言之有理,加之大陸方面未有法律言明禁止繁體字,香港方面也有簡化字體行動,正常的文化交流而已。
最後,簡化字體確實比較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個人覺得。但繁體之美也並非陽春白雪,繁體字的復興也許能緩解訓詁學的式微。畢竟作為一個熱愛唐詩宋詞的人,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繁體字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綜上,簡體字,實用。繁體字,追求。如愛情跟麵包。


雖然很多人把「使用繁體字」等同於「復古」,看到有人支持繁體字就像膝蓋被人敲了一下跳起來那樣,立即彈出「爲什麼不用小篆」「甲骨文更風雅」等句子,但事實上繁體字是一種活著的文字:世界上有很多人每天在用繁體字書寫最新的思想。反過來,李零用簡體字寫作,你覺得他古文不行嗎?

如果按照題主的假想,所有用漢字的國家都像大陸一樣強制簡化了,那麼繁體字就真的成爲一種學術趣味了,就好比古樂復興運動一樣(研究莫扎特時代用什麼樣的樂器,沿襲當年的樂隊編制,採用最「原版」的樂譜等等)。在那種情況下,喜愛繁體字可能真的就和喜愛國學 / 古典分不開了。

但現在不是這樣。如果題主想問的是支持繁體字有沒有政治因素的話,hell yeah! 這就是一種政治選擇。我用簡體和繁體都可以表達,但我選擇我認爲更漂亮的一種,或者說,我選擇逃避在意識形態上醜陋的那種。同樣,你問:日本人也簡化了漢字,你怎麼不去說他們。沒錯,簡化本身不是罪,簡化字也絕對不是不能做得漂亮,但前提是大家喜歡漂亮,喜歡漂亮的一切。


您更應該擔憂漢服啊!字這個,我雖然不會寫,但還會認,漢服就。。。


沒有香港台灣的情況下,我覺得很有可能就不會有這種浪潮或者呼聲。
但是不太敢確定。
我覺得更可以確定的一種情況是:如果香港台灣用簡體,大陸用繁體,那浪潮可真的要反過來了。大家真的會愛上簡體了。想像一下,央視或者新華社可能會發一個什麼「魔還是魔」之類的,大家可能會轉發並附上「呵呵」。


不會 漢服就是一個例子 以漢民族有奶便是娘的尿性 別說漢字 就是高呼和漢一家親 東亞共榮萬歲我都不會覺得奇怪


這要看破四舊的力度,如果所有古籍、碑刻、牌匾等等都被徹底摧毀(最好連照片一起銷毀),那麼要求恢復傳統漢字的人數就會大幅度減少。

還要看民族自信心有多強。如果中國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學習西方/蘇聯先進文化】、【中國文化落後論】,那麼代表古典/傳統的繁體字也會被視為古代糟粕,被人民看作中世紀臭茅坑。

註:為什麼繁體字能代表古典,代表傳統呢?正是因為漢字簡化的成功推行——現代新寫的文字基本都是簡化字,和古典文化形成了明顯分界。

臺灣、香港的存在,實際上對這種「代表」是削弱的(因為他們的現代東西也是繁體字),如果沒有港臺,那麼這種「代表」會比現在更名正言順。

當然,如果真想徹底廢除繁體字,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步到位,實現漢字拼音化(字母化)

如果實現了,別說什麼繁體字了,就算有人要恢復簡化字,也會立刻有人反駁:

這麼喜歡方塊文字這種落後的東西,你怎麼不恢復甲骨文!

叫你抄寫幾遍:貔貅(pixiu)、饕餮(taotie)、矗立(chuli)、遺憾(yihan)、雛雞(chuji)、繁殖(fanzhi)、濕漉漉(shilulu),看你還說方塊漢字好不?

人(ren)字的結構不再是互相支撐?我們han族還沒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三點水加又)呢

漢字中悲是[非加心],愚蠢!你們難道不知道人是用大腦思考的?

你們「挺漢字派」,住的「屋子」是「屍至」,hahaha,不噁心嗎?

如果當年漢字真的拼音化了會怎麼樣? - 于禁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8030905/answer/112498914


其實,假如沒有鍵盤,沒有拼音輸入法,大家全部只能用手寫板,我覺得根本不會有簡繁之爭這種事情。


在台灣玩的時候,刷卡後要簽個名,一個衛字,收銀小妹馬上驚呼,你們的衛字太簡單了,好幸福。
他們小學犯了錯很多都是罰寫名字50遍吧。
繁體的衛,衛


首先要釐清一個概念,大家所說的簡化字,是指1952—1986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編擬的《漢字簡化總表》和《漢字簡化方案》(期間頒布過好幾期相關文件和方案)中的簡化漢字。下面回答問題:有,且不少。我的專業是古代文學,周圍有幾位或許是與所學專業相關,因而對繁體字異常熱愛的小夥伴,平常書寫都是用繁體的,為此還被導師批評過(導師的理由是要考慮信息交流對象)。還一點,所謂簡化字並非是1949年以後在大陸出現的,字形的繁化與簡化是文字發展過程中兩種正常、常見現象——但1949年以後的幾次語言文字改革做得略微過了,漢字是表意文字,在其文字簡化方案中,不少字的義符缺失了,這悖於漢字的造字原則。我對繁體字的看法是:從書法的角度講,繁體字確實好看;從情感的角度,繁體字看著順眼;從法律的角度,語言文字法中說「國家推行規範漢字」;從現實的角度講,絕大多數人已習慣於簡化字……因此,最好能做到「識繁認簡」吧。回答到最後,忽然想起個挺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呼籲恢復繁體字的人,往往是非文學、文字及其相關專業的人。


假設和朝鮮一樣繼續閉關鎖國到現在,估計大多數民眾根本不會想到漢字是一步一步從甲骨文金文發展到今天的吧。

根據評論中的提問做的補充:
改革一種有數千年積澱的文字,必然涉及這背後的文華和盤根錯節的人文情感。比如說一些人的姓氏也被簡化得與別人合併了。這樣對社會牽連甚廣的事情,無論是決議形成還是方案討論都會成為曠日持久的懸案。況且從港台來看,繁體書寫甚至是雙語(香港)的社會環境並未對基礎教育的普及帶來難以克服的困難(這是當年簡化的初衷)。再說到二十世紀初開始的簡化漢字和漢字拉丁化提議,應該是五四以來低端低落的民族自信產生的一種極端反應。 假設當今,無論是改回繁體,還是修正或簡化幾百個漢字,無論有多麼大聲勢的呼籲,無論存在著事實上多麼合理的緣由,作為一項社會工程,都再也不可能實現。蓋因其需要涉及的決策和推廣之繁瑣浩大,是幾十年前所無法想像的。 我認為像當年簡化漢字這樣的行政奇蹟,只有高度極權體制下才能推開。因此,這個提問所說的這種對從前繁體中文的懷念和回歸的呼籲,只是極小眾的一群文藝小青年對印象中的「古時候」的產生的一抹幻想和煙雲,並非一個普遍的現象。何況無論經歷了什麼,現在中國社會的一般民眾已經和簡體字熔合為一體,喜愛繁體和喜愛小篆一樣,都只是個人的興趣愛好。在一個略能夠自由表達的社會,為了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呼,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


你問的是一個宏觀上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問題一般來講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過作為一個個體,我還是想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因為我相信,像我這樣的人,雖然不知道有多少,但總歸還是會有的。

我比較中意繁體字,平時也注重學習它的書寫方式,到現在基本上常用的字都會寫了,平時與人聊天,在電腦上寫文章,或者是用筆寫一些信或者是別的什麼東西,只要時間上不急,我一般都會用繁體書寫。當然我也不反感簡體字,因為在需要速記的場合,簡體字是很有用的,甚至你可能自己都會發明出一些寫法更簡單,但是可能只有你自己才看得懂的字。

我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關注並喜歡上繁體字的呢?老實說確實跟港台無關,真正讓我對此開始感興趣的契機是當我第一次翻開《國史大綱》這本書的時候。在此之前,雖然也經常見到繁體字,比如說KTV裡面,或者是鳳凰衛視,翡翠台,明珠台之類的電視節目,但是卻從未對其提起過一絲興趣。我想之所以會這樣,或許就是因為我是一個愛書之人吧。

是的,你可以想見,一個人開始關注並喜歡上繁體字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的,比如說像我這樣的,比如說是專業要求的,比如說是為了附庸風雅,裝逼用的,比如說是跟風模仿的,比如說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而因為港台文化所導致的,不過是這眾多理由中的其中一種罷了。

所以我認為,並且相信,就算沒有港台,這樣的浪潮也一定會出現。雖然在近代歷史中,我們經歷了太多的波折,不過像這種深深地滲透進我們血液之中的傳統文字,絕對不是說放棄就能放棄的。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不需要經過系統學習就能夠辨認出大多數的繁體字?因為繁體與簡體這兩種文字方案,彼此之間有著太多太多的相似之處了,更因為,那是我們不可割裂的記憶。

最後我講一個簡單的小故事吧,前段時間香港的一個XX紀念館開幕了,我慕名前去參觀,最後在留言板上用繁體字寫了一段留言。有記者過來問我,誒你會寫繁體字啊,是內地學校有教嗎?

需要教嗎?你看得多了,不就自然而然地會寫了麼。


知道【抑鬱】的【郁】字繁體字怎麼寫嗎? 想想都覺得【抑鬱】。

作為一個廣東人,從小說粵語,看港片,懂看繁體字的人來說,寫繁體字真心太難了。
有朋友是香港從小長大的,發信息或郵件之間,用的是繁體,但更多是同音字。比如
【你找我幹嘛】中的【找】,可以用【穩】,【搵】
【睡覺】中的【睡】用【訓】
去大排檔看看,好多簡化字(不是簡體字)啊!

回到題主的問題,只考慮大陸本身,繁體字這類東西,就跟其他老祖宗的東西一樣,你未必用得到,但傳承了幾千年的東西,說丟就丟了,非人子所為。浪潮說不上吧,只能說跟其他東西一樣,有人呼籲要保護起來而已。

PS。其實我很喜歡繁體字啊,覺得漂亮!我知道那個字對那個字,但,真心不太會寫。不過,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打拚音還是可以的。


推薦閱讀:

退守台灣後,普通國軍官兵的心理和生活狀況是怎樣的?
有些電視里的國民黨是那麼白痴和不堪一擊,這是真的嗎?
為什麼部分台灣女性不喜歡被稱作「台妹」?
台灣有哪些美食值得一試?

TAG:香港 | 文化差異 | 文化 | 台灣 | 簡繁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