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心理諮詢的收費都比較昂貴,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病人減少支出?

題主理解心理諮詢收費較貴的原因
但是中國的客觀條件無法給大多數病人足夠的資金去進行長期的心理諮詢
只能進行藥物治療
請問大家對減小患者心理諮詢支出有什麼好的看法?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做到服務近似,價格便宜很多呢?
互聯網會是一個可能的方向嗎?


大家說的都是個體心理諮詢的價格為什麼不能減下來, @花火列舉的很多情況我也比較認同。不過既然題主問的是有哪些可以減下來的途徑,我也想簡單回答一下。目前從減低心理諮詢費用角度有幾條路徑可以考慮:

  1. 公益機構的諮詢服務。一些NGO會針對特定人群提供公益類型的心理諮詢,這類諮詢收費一般都比較低,最高一般也不超過200塊一次,有的50就一次。起步階段的諮詢師來這類機構磨練技術的概率比較高,各種類型的諮詢師都有,比較碰運氣。如果想找個諮詢師先試試,還是可以考慮的。不過這類諮詢一般有一定時間限制,比如最多可以做10次之類(否則大家都賴在便宜的地方不走,公益資源有限,其他人就享受不到服務了),也因此公益諮詢一般只能諮詢一些有針對性的短期問題。而且你必須符合公益機構的服務對象,比如LGBT中心的話,你自己必須得是同性戀雙性戀之類;如果是HIV中心的話,你自己得是感染者或者其家屬之類……
  2. 諮詢師培訓來訪招募。現在有很多新興的心理諮詢培訓機構,會招募來訪者,主要是給心理諮詢學生拿來積累最初的經驗,一般價位和公益諮詢近似。相比公益諮詢而言,這類培訓機構對時間較沒有限制,所以做個1、2年一般問題不大,有的甚至要求不能做少於一年,要不對學生學習比較不利。不過因為都是學生,所以他們其實是在學習如何做諮詢,而不是正式上崗的諮詢師,所以你不能期望從一個學生身上獲得資深諮詢師水平的服務。這類諮詢最適合的是需要長期陪伴和支持的來訪者,因為心理諮詢培訓主要還是訓練學生的陪伴支持能力;如果你是有特別的癥狀想儘快消除,或者有一大堆心理創傷,那可能學生諮詢師還沒準備好幫你。等你做了1、2年之後他畢業了、真的學會了,可能才能開始這部分工作,但到時候學生的收費估計也會升了。
  3. 遠程視頻/電話諮詢。這裡說的網路諮詢一般是指視頻諮詢或者電話,不包括文字諮詢,因為如果不能產生實時溝通,諮詢中的核心效果很難保證。目前心理諮詢費用高昂的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機構抽成高,抽五六成很常見(就是你給1000,諮詢師才拿4、500,剛到資深諮詢師的最低工資標準)。當然機構自己也有難處,運營貴,租金高,不抽這麼多怎麼活。那麼減少租金加成的方法就是進行遠程諮詢,如果雙方都有條件在家裡做,那麼至少租金上的加成就可以降低,費用上減低10-20%還是可以的,或者同樣價位你可以僱到比面詢更資深的諮詢師。當然,遠程諮詢也有比較大的缺陷,比如受信號影響大,電話諮詢看不到,視頻諮詢可能看不清,這有時候會影響交流;另外遠程諮詢其實對諮詢師的技巧也有特定要求,不是每個諮詢師都具有這方面能力;最後就是心理創傷特別嚴重或者缺乏基本社交能力的來訪一般不建議遠程諮詢,因為這類諮詢中存在的風險或需要的條件在遠程諮詢中比較難控制。不過以上三種途徑中,遠程諮詢中僱到專業資深諮詢師的可能性最高,因為資深諮詢師不太可能在公益或者學生培訓諮詢中出現,但做遠程諮詢的我還知道不少。當然諮詢的實際效果主要還是看諮詢師的水平了。
  4. 團體諮詢。團體諮詢在國外還是比較普遍的,因為是一群人參加,自然每個人平攤的費用就要低一些,這點國內也是一樣的。而且國外的團體諮詢主要是短期的認知行為和心理支持為主,8-16次就結束了,一般是集中解決某個問題(國內流行的所謂長程個人成長團體國外很少見,因為不實用)。團體諮詢一般能降到個體諮詢費用的一半左右,不過諮詢師一人帶6-10個來訪者,當然不可能個個都照顧到,並且也不負責把來訪者從完全不好帶到完全好,而多數只會針對某個團體成員都有的特定問題解決,對來訪者自覺性要求高。所以如果沒有其他個人諮詢輔助,團體諮詢比較適合有某針對性問題,其他方面還好,自控性高的來訪者嘗試
  5. 心理自助網站/軟體。心理自助在國外也是趨勢之一,基本上多數療法都有心理自助書。認知行為療法尤其強調心理自助,而且由於這本來也是一個比較注重心理教育的流派,一定程度上自然可以借鑒網路教學方式進行干預。因此就會有一些外國的療法會設計出類似手機APP或者情緒管理網路課程這樣的課程,大家可以購買服務自己去上去用,比如像sleepio(治療睡眠障礙的APP)之類。因為可以賣給無限人數,價格一般會非常便宜,每月開銷可能是個人諮詢的1/N甚至是幾百塊錢一次付清型。當然,心理自助的短板也非常明顯,沒有針對性的專業指導,當事人比較容易走彎路,而且由於不包含真人咨訪關係的成分,心理自助是不可能用來解決人際關係或者心理創傷問題的,一般多數是解決睡眠或者情緒管理問題,或者感覺自己不太好,先預預警之類。不少機構EAP什麼的也可以用。
  6. 虛擬現實諮詢師。虛擬現實技術目前在網路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多的,目前國外有開始探索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進行治療,基本上就是給你做個電腦諮詢師出來,或者用虛擬現實來做行為練習。從本質上來說,這是心理自助的高階版本,不過目前還在研發階段,大家只能展望了,估計一開始也會很貴,但因為量化可複製,估計遠期上會便宜下來。

最後不得不說,如果你希望能有高質量、資深、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的個人諮詢服務,那基本上心理諮詢還是一分錢一分貨。除了定價虛高的諮詢師(比如2000、3000一小時,我認識一些精神科主任醫師很靠譜的外頭執業,基本也就是800、1000、1200這樣的報價而已,如果你看到報價3000什麼的,直接跳過就可以了),基本上你花200就獲得200塊水平的諮詢,花400就是400塊水平的諮詢,諮詢師的定價跟他的資歷、能力還是掛鉤的。當然,也會跟諮詢師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有點關係。


國內心理諮詢價格的「昂貴」,從幾個方面來講下。

公眾對於心理諮詢價值的認可度

接觸過的很多不了解心理諮詢的人,初次聽到心理諮詢價位的反應是,「聊聊天而已,為什麼要這麼貴?」因此,好些有意向做心理諮詢的人對於是否去做心理諮詢,糾結點都放在價格上。對於什麼是合理的心理諮詢價格,提供諮詢服務的人群是如何成為合格的心理諮詢師的情況所知甚少。

心理諮詢師的成長之路,以下的問答可以說明一二:

  • 怎麼樣零起點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 心理諮詢師應該是什麼樣的人?或者說,成為優秀的心理諮詢師需要具備哪些特質?一個自己也有很多困惑的人能當心理諮詢師嗎?
  • 心理諮詢為什麼這麼貴,如何找到靠譜的心理諮詢師? - 馮慎行的回答
  • 在國內做心理諮詢師是一種怎樣的工作體驗?

就上述情況來看,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是三年又三年的差事,不僅要靠專業培訓和不斷地經驗積累,還要講天賦。算上專業培訓和督導的費用,前期的開支與收入幾乎持平,中期才開始賺錢。如果拉低現有的心理諮詢市場上心理諮詢的合理價格,增大不合理的競爭面,從業者的投入和收入不成正比。勢必很多有心加入心理諮詢這行的人會望而卻步,現有的從業者也會轉去做其他收入較高較為輕鬆的工作。進一步拉大心理諮詢師與來訪者的比例,讓合格的心理諮詢資源更為稀缺。

行業管理及不當宣傳引起的諸多問題

目前國內心理諮詢行業剛起步,魚龍混雜。傳統媒體和網路上,不像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較多正規的心理疾病及危機事件的科普,提供介紹、指導及相關資源的資訊,倒是搜索引擎排名可以買,搜一下野雞機構的網站一大把,部分媒體報道不實。

純考證(考出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未受過其他專業培訓)的心理諮詢師,還有沒有資質的人詐稱自己是心理諮詢師也在從業,虛設心理諮詢項目的個人及機構。比如「南方周末 - 電擊同性戀 一個「不存在的疾病」的治療騙局?」中提到的,市面上有不少像這樣的黑心機構及個人服務存在。更有甚者,缺乏專業培訓、違法操作被司法機關處理過的心理諮詢師,因為媒體從業人員缺乏辨識度和給過好處的原因,仍能讓他不斷上媒體做個人及創辦機構的推廣和宣傳。

上過媒體的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諮詢價格虛高也成問題。去年有名求助者找的心理諮詢師,看他的資料和報價比同資質的貴出一倍多。有些醫師沒有開虛高的價格,也會存在慕名找上門的人過多,諮詢時間難以安排的問題。

基於上述原因,做心理諮詢無效或性價比低,自然讓人覺得貴了。給部分做過心理諮詢的人留下心理諮詢純屬坑人騙錢的印象。

沒有醫療報銷及相關的支持

我對國外的心理諮詢現狀所知甚少,所知的訊息來自在國外學習心理諮詢的學生,以及在國外接受精神治療和心理諮詢的患者。要說國外的心理諮詢費用昂貴,我聽聞過的美國最高價格是800美元,中等價位200-400美元,最低的是學院附屬的心理研究機構,由學生為貧困的來訪者提供的低價或免費的心理諮詢。價格不比國內便宜,好在藥物及心理治療的費用可以通過醫保免去一部分的費用。在澳州和加拿大留學的學生,住院治療最好的待遇費用全免,在國內住一趟醫院要幾千至過萬多的費用。

@藍紫幻滅老師在美國留過學,她在評論里提到的情況為:

美國有醫保,一般是從60%到80%報銷的額度,所以還是很可觀的數額被去掉了。如果是100刀的資費的話,基本上就差不多隻要掏40刀到20刀不等~我覺得比在國內看便宜多了~~不過米國的保險五花八門,保險費用其實也挺高了。。。所以說基本上是要一定的經濟基礎的。不過美國的低收入人群有政府的保險,是可以接受免費諮詢的,所以相對來說反而比中間的中產階級要更好地享受到心理諮詢服務。 唉~~苦的都是中間那群苦幹的人~~~

價格這部分聽上去美好,但國外發達國家有些情況和國內相仿。比如,美國心理諮詢資源的分布,也是沿海的資源豐富,內陸部分地區資源稀缺。上面提到的學院附屬的心理研究機構,由學生為貧困的來訪者提供心理諮詢。這些來自貧民窟的來訪者,往往有著家庭暴力、吸毒和性侵犯等多重的問題存在,部分是需要接受長期心理治療和社會援助的類型。以來訪者的問題嚴重性和治療的難度來說,需要由經驗豐富、年資較深的醫師來做心理諮詢。

國內不像國外發達國家存在很多正規管理的互助團體、免費的公益資源及社會支持,對正在做心理治療的患者來說,這些對他們的恢復很有幫助作用。國內目前的情況,我在「在國內如何找到幫助創傷後恢復的互助小組?」中說過些。

像@藍紫幻滅老師所說的那樣:

國內現在比較需要國家政府的津貼,如果多貼點錢給願意開展低費有需要的人群,反而可以降低許多社會問題。比如美國現在比較普遍的酒駕問題,家庭虐待問題,還有家庭暴力,女性暴力等等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政府願意投資的一個最大原因。感覺國內現在是沒有人在請願,而且聲音太小,上面很難聽到。 只希望未來有些改善吧~~很期待國內首家以非盈利為主的心理服務機構的出現!

既能減輕患者們的壓力,也能減輕心理諮詢從業者們的從業壓力,願不久的將來這一美好的願景能得以實現。

----

之前有人提過題主類似的提問,我寫過個回答「面對如此昂貴的心理諮詢費用,抑鬱症患者應該何去何從?」,講到所知的國內諮詢價格及部分機構的情況,需要長期心理治療的求助者們的經驗和處理方式等訊息,如何省錢的部分也有提到,在這裡不重述了。

想在長期心理治療上節省開支,我認為對患者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少走彎路。

從正規渠道獲取相關資訊和資源

過去在援助渠道接觸過的求助者,很多人看了媒體及網路上虛假或錯誤的訊息,或貪圖便宜隨便從網上找自稱心理諮詢師的人做心理諮詢,因此栽了跟頭,耽誤治療,付出金錢和健康的代價,從此不再信任醫療能幫到自己。因此我搜集和整理出「醫療及公益方面的資源 - 尋路 - 知乎專欄」,在回答中不厭其煩的羅列相關的醫療及公益資源。

做心理諮詢前,患者及家屬可以找些對症的指導書來看,比如「走出憂鬱 」、「雙相情感障礙: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精神分裂症諮詢」和「親密的陌生人」這類主要寫給患者及家屬看的針對某疾病的指導書籍。「登天的感覺」、「團體心理治療」和「伯恩斯情緒療法」這類幫助了解心理諮詢設置、過程和療法的書籍。「少有人走的路」和「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這類自助類的書籍。

不要對心理諮詢的效果期望值過高

心理諮詢與其他醫療手段、解決問題的途徑一樣有局限性,比如,有些病症的難以醫治;醫師不能替來訪者解決具體的困難。只能作為一根拐棍,幫助來訪者更好的走下去,無法替代來訪者去生活,更多要靠來訪者在諮詢室外的努力和嘗試。

不要著眼於「治癒」,即使不能徹底康復或消除心理困擾,帶著疾病生活也未嘗不可。

----

互聯網可以提供遠程諮詢的便利,解決一些偏遠地區患者的諮詢困難,但存在諮詢效果不及面對面諮詢,有些療法和練習沒法做的情況。建立遠程諮詢的操作上,最好是通過網路了解清楚醫師的資料,簡單溝通覺得感覺還行,再到醫師所在地面對面諮詢一次至幾次,諮詢前簽好保密協議。不少人圖省事和便宜,跳過了面談和簽協議這一步,也沒事先認真了解心理諮詢及醫師方面的訊息,後續的問題多多了。

其他方面,網路提供幫助的形式有很多。提供輔助支持的,比如像MoodGYM這樣的在線CBT系統,「Someone To Talk To, Online Therapy, Free Anonymous Chat 」這種形式的非盈利平台,也能為受到心理困擾的人們提供些許幫助。

目前來說,國內的互聯網能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多些正規的心理疾病及危機事件的科普,提供介紹、指導及相關資源的資訊,讓有心理諮詢需求的人們少走些彎路,已經謝天謝地了。


心理諮詢的收費也是分好幾個等級的。

免費:
高校自己的心理諮詢中心,一般由本校老師或者外校、醫院的職員擔任。根據你所在高校在心理學領域的專業水平,以及你們學校心理諮詢中心所能夠聯繫到的人脈,會決定你所遇見的諮詢師的水平。雖然是免費,但是恐怕已經比社會上不少初級的諮詢師好了。比如,我的學校,首都師範大學。我們諮詢中心的老師,一般都是教授,年齡在40左右,從業時間少說都有10年。據我所知,有一個是醫院精神科醫生,通過人脈介紹而來,同時擁有諮詢師資格並且受過嚴格的精神科醫學訓練,我見過他。

公益和課業要求,學生提供的免費諮詢。我就是其中一個,還有我的師兄師姐。畢竟是這個專業的,所以我們有機會找本專業的老師督導,或者進行朋輩督導。我們只會接收我們認為力所能及的來訪者,那些很有可能有精神障礙的來訪者,要麼推薦到諮詢中心,要麼建議他找從業經驗在十年以上的諮詢師,要麼建議去醫院看看。

初級,每小時200左右。這一般是從業兩三年的諮詢師的收費水平。

中高級,每小時400~600。一般這樣的諮詢師從業超過六年。一般至少是碩士學位,不少有博士學位,有留學經歷,參加過長期的心理諮詢培訓。而這些培訓,都是和國外專業醫療機構、學術機構或大學合作運營的。比如中美精神分析聯盟CAPA。以上總結於首頁 - 簡單心理

我還聽說過每小時收費兩千的諮詢師。不過,他的專業水平我就不清楚。之所以收費如此之高,據說是因為他上過電視節目。其實,要找靠譜的諮詢師,上述400~600每個小時的收費的那種專業背景,就已經很靠譜了。可能有一部分不了解這個行業的人,就靠諮詢師的知名度來判斷其專業能力。這當然不靠譜……畢竟經常在媒體上看到的某個人,不代表他專業水平就好。因為你無法判斷那些媒體選擇那些人的依據。作為一個本科是廣播電視新聞學畢業的人,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電視節目的播放效果高於一切。也就說,首要的是那個人能說會道。如果是平面媒體,就要能寫能科普。這和心理諮詢的專業水平,不是一回事兒。當然,媒體會考慮那個人的學歷背景,但是學歷背景也不能代表諮詢的水平。

學歷背景,受訓經歷,從業年份;三者相加,你才能大致判斷一個諮詢師的水平。然後判斷他的收費是否合理。

好,扯完這些。終於可以講降低收費的可能性了。

簡單來說——降低收費不太可能。

一般意義上的醫療保險,無論是國家補貼的還是盈利機構的,據我所知都沒有給心理諮詢承保。美國的情況請看評論。

低收費的諮詢師,是可以找到的。但是比較不能保證專業水平。你只能祈禱你遇見天賦異稟,而且正好與你合適的諮詢師。

現在我們談談,如何整體上讓心理諮詢變成一般人負擔得起的服務。基本上純屬意淫了……。

從供需關係上看,因為一個諮詢師的成長受訓成本很高,所以導致較好的諮詢師數量少。而無法普及的心理諮詢,以及大多數人對心理諮詢的誤解、我國各個城市發展水平的差異,都導致那些本來初期可以通過一般的心理諮詢師處理的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其結果就是:好的諮詢師少,而有嚴重問題的人更多。而且,一個人能夠承受多少費用,跟他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沒有必然關係。可能有個人就是富裕,他發展上遇到問題,他就去見諮詢師。而那個出身貧窮問題更為嚴重的人,沒有經濟實力付費給自立高的諮詢師。

要改變這種結構。那就只能是:普及免費和初級的心理諮詢服務。讓剛入門的諮詢師接待問題並不那麼嚴重的來訪者。讓資歷深的諮詢師,接待問題嚴重的來訪者。完善各個大學的心理諮詢中心,是一條比較可行的方案。

總而言之:通過完全培訓體制,讓諮詢師從業、成長的成本下降,以此增加心理諮詢師的數量。普及學校的心理諮詢,讓大多數人的問題可以及早發現,在初期進行處理,進而減少問題嚴重者的數量。

如此,供需改變,再通過網路和媒體的有效信息傳達,理論上,可以改善心理諮詢對於某些人來說收費過高的問題。

互聯網是一條途徑。

但互聯網無法改變基礎的情況:資深諮詢師的數量,來訪者的數量,來訪者問題的嚴重程度。

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不「薄利多銷」:降低心理諮詢收費而提高接待數量。

那是因為,心理諮詢說到底是一項很耗費心神。就算諮詢師願意,他也未必做得到高強度工作。


首先要拋開那些渾水摸魚的角色,我們在談論一個行業的價格時,說的應該是專業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可以滿足用戶需要的,這樣的機構或者單位。
心理諮詢行業在國內魚龍混雜,充斥著大量不負責任的機構與沒有經歷過系統教育的個人在從事這個行業,我們談論價格是,應該不包含這部分。

心理諮詢服務本質上是服務行業,即使在國內的醫療行業特點下,我們依然要明白,整個醫療行業都是屬於服務行業。
僅從歐美亞來說,心理諮詢服務的價格基本都處在80-120美元、80-120歐元、600-1500人民幣/小時這個區間。
事實上這個價格在歐美也不屬於廉價的服務,但也不是只有精英階級才有能力享受的服務。
在歐美國家,人力的技術性一對一服務都是昂貴的,小時諮詢費用占人均收入比重在1/30左右,已經是相對合理的價格了。而包含著醫療保障和社會救助等福利的情況下,心理諮詢已經基本成為中產階級能接受的服務內容了。

而在中國,因為心理學學科本身的發展滯後,符合條件的從業者數量、社會接受度、國家支持、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了心理諮詢成為了較為昂貴的服務項目。
有人問我具體的哪些因素是不是可以說說,可能說的不全面,那就簡單補充一些:
1,高等教育中根本就沒有心理諮詢這個學科,心理學很多大學都有,各種課程分門別類亂七八糟一鍋燴,出來之後是幹嘛嘛不靈,心理諮詢從業與學過心理學完全是兩回事。
2,國家根本不認為心理諮詢應該屬於醫療,於是什麼醫保啊,醫院啊,根本就和心理諮詢沒關係,有些醫院開設了心理諮詢科室,結果醫生的素質水平慘不忍睹。
3,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心理諮詢時怎麼回事,我身邊的朋友也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聽說我學催眠上來就問太好了你現在能讓我睡著么?亦或者覺得心理諮詢師應該是超人,我來了付了錢一小時一千塊啊,那麼一個小時你要麼讓我發現自己潛移默化的變成了另一個人從此飛黃騰達雞犬升天,要麼能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從此洗心革面做個好人了……
4,我認為最主要的:中國現在絕大部分人口還處在衣食溫飽求不得的階段,餓著肚子的時候最需要解決的不是心理問題。一個人有吃有喝卻去殺人放火,這是心理問題,可以改變。一個人已經面臨絕境了,無米下炊老婆孩子還要養,他去殺人放火這其實不是心理問題,這是人最本質的需求——活下去。


總結:
1,國外的心理諮詢其實沒有那麼昂貴,只是我們在國內按照匯率算過來看起來很昂貴。
2,國內的心理諮詢服務確實很昂貴,一系列複雜的因素導致了價格與需求之間的惡性循環,是短期內難以解決的。
3,在國內,減少心理諮詢支出這個問題我曾深入思考過,但還是沒有任何有建設的好辦法。
4,心理諮詢強調是面對面的實質的溝通,在現階段互聯網能解決的依然只是在營銷層面的一些作用。
5,我對於這種現狀深惡痛絕卻無能為力,只能說心理諮詢在國內只是中產階級以上才能享受到的服務。面對中國種種社會問題,事實上心理諮詢這一塊並不是最重要的問題,有很多更迫切的涉及民生的方面更亟待解決。


以前在澳洲,諮詢過心理醫生,175澳元1小時,留學強制保險(OSHC公司)全額現金報銷,我去了七八次,每次半小時一小時不等,就把五年的保險費都掙回來了。。。

關鍵是,我只是想鍛煉一下口語。


藥物治療比心理諮詢沒便宜多少。
以某美國進口已過專利期的抗抑鬱葯為例,一顆10塊錢,一個中度抑鬱患者一天吃3顆,重度患者一天吃4顆。一周算下來也要200-300的治療費用。有些還在專利期的抗抑鬱葯價格更高,貴上一倍多的也有。這還不算其他合併用藥的費用。(我一次小感冒去醫院都葯開一百多塊錢藥費,其中占最大比例的是吃了無害,不吃也無害的中成藥,同樣的情況在神經科、精神科也很普遍。)如果吃國產葯會便宜一點,但是副作用往往比進口葯大很多,療效也有差別。
相比一周一小時,一小時300元的心理諮詢,大眾對藥物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
可見心理諮詢並沒有太貴,而是患者的消費習慣沒有建立:因為對心理諮詢了解太少,所以他們並不認可心理諮詢的價值。
從療效上來說,兩者都有循證證據的支持,認知行為療法對療效與抗抑鬱葯療效相當,療程也差不多。但大家仍然會疑問:「心理諮詢真的有效嗎?」殊不知最好的抗抑鬱葯臨床治癒率也只有40%,而且很多心理障礙是精神科藥物是無法治療而長程心理諮詢卻可以有所幫助的,比如人格障礙。


我覺得是這樣的:心理諮詢真正發生作用的,是一個人和另一個人之間的關係。價格在其中也有很大影響。所以破壞「價格」的設置/或者心理諮詢中任何一個設置,都是對諮詢有很大影響的。所以「心理諮詢」互聯網化有很多需要小心的地方(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我在做心理諮詢的互聯網化我會不知道嘛!)。

而心理諮詢本身,需要每周1-2次(甚至5次)的見面,你要允許自己和另外一個人建立一段隱秘的關係,你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各種種種,還要付高昂的費用,這是很艱苦的一個過程。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夠、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通過心理諮詢這個途徑來做。

但好消息是,所以互聯網上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幫助人們處理內心的情緒,有陌陌吖!有豆瓣吖!有知乎吖!有9158吖!有淘寶吖!有Mooc吖!

不是只有心理諮詢才能拯救世界。這個世界上大多數其他事情都能。


國外的情況不知道,國內是可以很便宜的。
公立醫院很多都有心理科室,50左右諮詢一次,一次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
只不過排隊麻煩,便宜的醫療資源大家都想使用啊。
大學也有心理諮詢室,對本校學生貌似是免費的,而且往往不會很難排隊。
聽說已經畢業的學生其實也可以回到自己的學校蹭心理諮詢,不過建議經濟條件許可的畢業生最好別這麼做。
私營機構剛畢業的三級諮詢師,一般一個小時是兩百左右,不過他們不一定有(實際上是一般沒有)臨床醫師資格證,所以你可能還得跑到醫院找醫師開藥。
比如我就有三級心理諮詢師資格證書,但我沒有處方權的。
私營機構往往是可以靠預約看病的,比如那你跟醫生預約下周十一點諮詢,然後預交費用,那麼那段時間諮詢師就只會等待你一個人,你不需要排隊。而很多公立醫院是排隊挂號的,不能提前預約。所以對於經濟條件許可的人,去私營心理諮詢機構至少比去大醫院要方便和省時間。
心理醫生的收費往往是跟資歷掛鉤的,你指望那些便宜又年輕的剛畢業的諮詢師幫你什麼大忙,你真的要靠運氣。一般來說,如果你是簡單的心理「障礙」,能叫他們幫忙。但如果是心理「疾病」,還不如去國營醫院。
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在外執業的價格也會相應提高,不過在醫院裡面卻不會,公立醫院內的價格是國家規定的,卡得挺死。

這裡有個小貼士, 或許可以利用一下——一般每個城市都有比較專業的國營精神病醫院,很多精神病院都有心理諮詢科室(不一定有,去之前先打電話諮詢一下),這裡的心理諮詢師往往同時有醫師資格證,有處方權,專業背景有保障。

我記得好幾年前,一些城市的心理諮詢室都沒人去看,畢竟大家意識保守,覺得看了心理諮詢,代表你承認自己是心理變態。現在大家的觀念有所開放,願意去看諮詢了,所以很多綜合性醫院的心理諮詢室都人滿為患。但是大家卻不願意去精神病專科醫院的心理諮詢室,好像你去了精神病專科醫院,你就等於承認自己是神經病了,於是很多價廉物美的心理治療資源就空缺出來了。

以我在海口市的親身調研為例,假設你去省人民醫院的心理諮詢室,醫生說話快得像趕場,超過半個小時就得打發你走,不然沒辦法,時間就這麼點,但後面還有一堆病人排隊,你多耽誤醫生幾分鐘都會覺得負罪感爆棚(可能連累後面的人看不了病)。但海口安寧醫院排隊的病人卻很少,醫生有足夠的時間跟你做詳細的溝通交流,把你的問題徹底搞清楚。


看了清流老師的回答,決定修改一下之前的答案

題主問互聯網會不會是一個可能的方向,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我參與了一個國內的CCBT網站的建設,就是清流老師提到的心理自助網站/程序

網站上有一系列自主程序,也有一些冥想程序, 還有心理測驗等等。

當然也提供面詢和網路諮詢。

CCBT程序是諮詢的好幫手,對於某些來訪者來說,程序本身就可以給他們很大幫助。

技術主要是老闆從澳洲帶回來的,我完全是被這個網站本身吸引了,而加入了他們。

不過我們的發展並不順利,缺少投資,盈利也幾乎是沒有,所以現在我們幾個是無償得在維護著網站。

我們都很愛它,同時我們都堅信,它會有更好的未來。


另外再補充一些諮詢費用能否降低的問題

首先,我認為,諮詢費用在未來會有降低的趨勢的,當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時候

1、行業規範化

2、大眾對心理諮詢有更多更真實的了解

3、EAP或醫保擴展


很多答者都提到實際上市面上有很多100-300/時的諮詢師,他們中的一部分是公立醫院的精神科醫生,一部分是畢業不久的專業生。

作為一個業內人士,我反而覺得這個價位的諮詢師基本上是最靠譜的,能力與價位最相等。

當然,在學校提供服務的很有資歷的老師,在醫院坐診的有資歷的醫生除外,他們私人執業的價格也在500-1000之間。

但是,300-1000價位中,除了這些老師和醫生,還有很多其他人,缺乏正規職業培訓的諮詢師們。

所幸現在行業和社會正向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我也相信在不久之後,大眾能更加正確地認知諮詢師這個行業,了解我們也只是普通的服務業從業者,我們也只是靠著自己學識,經驗吃著技術飯的人。

而行業更加的規範化,能夠讓大眾更方便的找到靠譜的諮詢師。

當大眾開始重視100-300這個價位的諮詢,我相信大家也不會覺得諮詢貴了

同樣300-1000這個價位的諮詢,會隨著行業規範化有層次波動,虛高的諮詢費用會降低,而還保持高價的諮詢則是資深專家級別,需要找他們解決的問題也確實是稍低能力的諮詢師無法解決的。

至於1000/時以上的,我確實也認識,不過人家都忙著做督導,做課題研究,個案實在一年都接不到幾個,別說你有錢找他們,他們還真不一定有時間接待來訪者。他們真擔得起」心理學家「這個稱謂了。

所以1000/時以上的」諮詢師「,這價格虛到我都不知怎麼直視他們了···


我接受過閆俊的心理諮詢,一小時2000元,說實話,真不咋地,當被騙了


作為在北美學成,回國執業的諮詢師,和大家分享幾點:

1.費用高是因為投入高。我在加拿大讀心理學本科+碩士,總費用是以百萬元來計算的。所有有過留學背景的心理諮詢師,付出的費用都不低。本土諮詢師參加的各種行業培訓和工作坊,只要水平較高的,也都是萬元級的課程。諮詢師容易被人覺得就是陪人聊聊天,可是好的諮詢師的培養是一個需要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積累的過程,所以收費貴是有原因的。

2.國內和北美收費模式不完全可比。諮詢師並不是一個任何人想做就做的行業,前期的投入很大,所以收費高。但是國內的情況和北美不同在於,北美對於心理諮詢/治療的執業資格有比較系統和嚴格的要求。以加拿大為例,有五個行業的專業人士具有提供心理諮詢的資格:心理學家(psychologist),精神科醫生(psychiatrist),社工(social worker),心理治療師(psychotherapist),執照護士(registered nurse)。

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業協會和認證系統,需要經過一系列專業訓練才能夠拿到學位/執照。比如要成為註冊社工,必須擁有社工碩士學位(M.S.W.),而要拿到MSW,必須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將近1000小時的有督導的實務工作和一系列行業規定的課程。由於人才訓練體系嚴謹,所以提供的諮詢服務也是高質量的。

而在國內,大家知道任何人都可以去考勞動部的等級考試,然後就可以上崗了。我認識一些拿了三級甚至二級證的人,心理諮詢的基本面談技術都不過關,更別說實務經驗的積累。所以說國內的諮詢師資格在含金量上是有問題的,而諮詢師收費也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框架,所以造成收費問題比較混亂。

3.提供諮詢者行業環境國內外有差別。在加拿大,上面提到的五個行業裡面,其實主要的諮詢都是由社工完成的(70%-80%),而社工是社會福利制度的執行者,社工一般都服務於各種類型的社會機構,這些機構由於資金來源相對有保障(政府資助/企業私人捐助/自行募捐等),所以提供的服務大多減免費用。比如我讀MSW期間曾經實習的一個社區中心,對社區居民的所有服務都是免費的,所以這對於社會低收入人群來說,就不涉及到收費問題。

國內的社工行業發展非常落後,大多數醫院和社區沒有社工團隊和機構,即使有,也不具備合格的諮詢資質,所以本來心理諮詢可以作為一項政府福利保障減免費用提供給居民,但是因為體制問題無法實現。

4.國內保險和諮詢體系的銜接缺失。有朋友提到保險,的確北美有相當一部分諮詢費用是由商業保險公司承擔的,能夠這樣做也是因為咨諮詢行業的發展比較完善,能夠成為一個可信任的被保險公司認可的服務提供方,在費用上有清晰的框架。國內保險公司不涵蓋心理諮詢,也是因為諮詢行業本身落後且混亂,無法制定清晰定價和補貼機制。

5.從社會公正的角度來說,心理疾病也是病,可是沒有被納入國家醫保體系,這是體制問題,短期內似乎也無法改變。這方面我就不多說了。。

以上都是一些個人淺見。

費用減免的問題,你可以嘗試尋找收費較低的諮詢師,但是往往他們的諮詢水平和效果也更加有限,如果專業能力不夠過硬,甚至可能帶來不良影響和誤導。那麼更實際的問題是,如果是無力負擔心理諮詢/治療費用該怎麼辦?我的幾個建議是:

1.網路肯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現在很多醫療診斷都實現在線化了,心理問題的診斷和治療,雖然需要面對面諮詢最靠譜,但是在經濟有限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收集和參考網路資料文獻來對心理問題有一定程度的判斷和自我調整。雖然比不上正式治療,但是總比沒有好(這麼說真的好悲催。。)

2.通過網路尋找同病相憐的群體是個不錯的方法。很多心理問題人群,比如強迫症,自閉症,飲食失調等人群,在網路上都有相應的社區和論壇。我曾經接過的一位強迫症來訪者,因為費用問題無法繼續諮詢,後來找到了網上的強迫症論壇,通過和他人交流討論,還是起到的比較好的改善作用。

3.社會支持極端重要!社會學對於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發現,對於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是:壓力和社會支持。精神壓力越大,社會支持越少,心理健康就會越糟糕。因此在無力負擔諮詢服務的時候,你可以做的是儘力為自己創造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這種支持可以來自於網路或生活中類似問題的朋友,也可以是身邊家人朋友的支持,情感上,心理上,生活上,支持的來源越多,方式越多元化,越有利於穩定和改善情況。

這種支持,也可以延伸到患者家庭。我曾經服務的一個重要人群就是自閉症兒童的父母,他們承受的壓力和痛苦如果能夠得到緩解,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極端有利的,所以如果你無法為患者本人做什麼事情,至少可以考慮為其直系親屬或者配偶等提供支持。

4.對於很多心理疾病,治療是一個方面,重新回歸社會與社區是另一個重要的但是經常被忽略的方面。在治療方面,家人朋友可能起不了太多作用,但是在回歸社會,重新恢復個體的社會和職業角色上面,是可以有一定的努力空間的。國人處理心理疾病的方式往往是一個人病了就吃藥,吃不好就關起來,不讓他回歸社會,這樣的結果是這個人會一輩子生活在孤獨,隔離和絕望中,情況只能繼續惡化。

所以如果可能的話,盡量為患者創造一些機會,學會與身邊的人交流,或者從事一些簡單的勞動/工作任務,不要讓患者在社會功能和社會角色上完全喪失。

咱們國人在這方面的確面臨很多的障礙和體制因素,尤其是低收入群體,所以更多的時候只能依靠自己或者非專業人士。不過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不同在於並不完全依靠藥物治療,通過對患者的生活和社會關係進行干預,或多或少也會有幫助的。

希望以上建議有幫助。


精神病院(精神衛生中心)開設的心理諮詢中心 最優惠,每小時僅100+。

並且,由於受醫療系統管理,非常正規嚴謹,諮詢費用也受到管控,所以能夠達到質優價廉的結果。

我是二級心理諮詢師,如果我需要心理諮詢,精神病院開設的心理諮詢中心是我的第一選擇。以上。


不給人家那麼多錢 人家憑什麼聽你巴拉巴拉那麼多負面情緒?
你把這些牢騷都跟你至親好友說說 一次兩次行 多了你看人煩不煩你?80%會偷偷笑話你,10%會覺得無所謂,只有10%願意幫你,但方法還不一定對。
再多你就變成祥林嫂了。
雖說錢不是萬能的 但是這種問題 只有錢能給你買來一個忠實的聆聽者,並且指引你到正確的方向。


價格便宜很容易做到,效果絕對不好。


有啊。
建議入教會。
向牧師傾訴你的心理隱私。
牧師好像是不收錢的。


別的都先別扯,諮詢師在國內,首先,根本,不是個正經工作!!!!一個職業的產生和發展和這麼幾個要素有關係:正統教育培訓,實習機構培訓(督導),社會認可和規範的執照系統。看中國現在的情況,是一個也沒有!
-本科的教育與諮詢無關,主要是基礎知識和研究能力的培養;研究生是幹嘛的,熬學歷的,啥也沒學著;
-實習機構根本沒有督導培訓機制啊。我本科同學的例子,眼看著就研三了,告訴我說如果現在給她一個來訪者,她都不知道第一句話說什麼。我聽了真是氣憤死了,諮詢不好好培養諮詢技巧,天天寫什麼論文,這是應用方向啊,搞什麼!我看到很多諮詢師的成長之路非常坎坷,這培訓一下,那培訓一下,我都不知道那些培訓哪來的。
-社會認可就呵呵了。有對心理學感興趣的知友問我考心理學專業,但是家裡不許,說沒前途。一個幫助人獲得幸福和內心平靜的職業怎麼社會認可度這麼低呢?一方面國內的諮詢師質量優劣參半,沒有職業操守的諮詢師渾水摸魚,拉低了整體的形象;另一方面正統的培訓周期長,國內的心理諮詢領域現在在飛速成長階段,大批的留學生資源很快就可以成長起來,但這需要時間和全社會的努力。現在很多心理相關的平台都在做著這樣的一個工作,那就是普及心理意識,非常好,社會認可度正在提高,但還有一段路要走;
-執照也呵呵。三級和二級的證書是一個部門發的,國家諮詢師是另一個組織發的,兩家服務的是同一個群體,卻偏偏要分著干,甚至還有些對立制約。這個混亂的系統導致不能規範諮詢行業的專業性。你問我怎麼成為你一個合格的諮詢師,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你,在國內反正是有點難,得自己摸索。

OK,那些歷經千辛萬苦成為合格的諮詢師的人,不是有過硬的教育背景,就是有大量的實踐經驗,產出與付出當然得成正比,要價漫天也是不可避免的。為啥可以漫天要價呢?是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個正經工作!不是正經工作,就意味著沒有相關的明確的法律法規的約束,就是做生意,那做生意我可不是隨便要價么。根本不要跟我提國外,根本就是兩個世界。國外的保險機制已經很完善,諮詢是醫療保險會覆蓋的;即便沒有保險的窮人也有各種各樣的福利項目可以有免費諮詢的機會,跟國內的情況是兩個概念,不提了。

說說國內的路咋走吧。
-社會各方面的努力讓諮詢師首先成為一個正經職業
-然後就是和保險的對接,據說現在有力量在動員這個事情,拭目以待吧
-培訓督導的正規化。國外的督導在學生實習階段是課程內的,國內的督導都是要花錢的,真是太可笑了,你說一個學生還沒掙錢就要花額外的錢去培訓自己是幾個意思。所以建立督導機制的良性循環是關鍵的環節。國外之所以能良性是因為做諮詢的人多,所以正經諮詢師接不過來,招實習生正好就減輕負擔了,但實習生又能得到經驗,所以是個雙贏的事情。

再說說現在的形勢下怎麼能讓來訪者不花那麼多錢吧。
-難啊。。
-看生理問題都那麼貴了,心理問題就跟別提了,所以這本身就是個貴的服務,幸福很值錢,同意么?
-不過沒有什麼不可能,這也是我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當一些良性機制建立起來的時候,公益性質的服務就可以有機會出現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是個什麼概念:比如一個諮詢師做遭家庭暴力的女性的群體的,但是他想獲得一些和同志群體工作的機會,想更多地在這方面有專業上的提高,可以針對這個群體有調整性地收費。一方面他調低收費也是算自己在方面經驗不足,需要學習的一個金錢上對等的補償,另一方面來訪者也可以減少金錢上的壓力,而諮詢質量不用過於擔心,雖然也許不熟悉某一個群體,但是諮詢師對諮詢本身很有經驗,只是需要一個快速學習的過程。
-學生群體收費低。督導機制如果順暢的話,大量的學生群體是非常划算的。他們自己的有一定的專業性,有導師的監督,也不用擔心質量上的大問題,而一般學生的收費普通人應該是可以負擔的。
-互聯網,嘖嘖,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當面諮詢和線上諮詢的感覺差太多了,我都嘗試過的,真是差太多了。但是就我國的諮詢分布不均,中國文化對私密芥蒂的傳統性,導致我們和美國走的路可能不一樣,所以也許互聯網是個機會,屬於中國的機會,但一定不能背離諮詢的原則和影響諮詢的質量。

任重道遠,我作為一份子在努力,你作為一份子還請支持和稍安勿躁。
-------------------
微信號:April20150112
公眾號:澄清
留美心理諮詢師
攪動過去,探索未來,期待和你交流。


心理諮詢最好面對面,因為網路上的交流有很多是說不清楚的。收費是高,因為心理諮詢師自己會收到的影響有時跟來訪者是相同的,就算療傷費吧。。。。


這確實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就我個人經驗來說,
遇到付不起諮詢費的來訪者,我有的時候主動提出降個價,這樣來訪者能以一個能負擔的價格做下去,可是常常遇到各种放鴿子,也有來訪者可能本身覺得貧窮是個問題,覺得自己付的錢少面子上過不去,也怕我不願意好好服務。只有那些經濟實力匹配,對心理治療有一定了解,不講價的來訪者,堅持的比較好。能做到有始有終。總之哈,有這個心也沒人接我的橄欖枝。我常常在想,莫非要免費做?可是免費是個更壞的招,不但自己沒收益,而且來訪者很容易產生依賴情緒,自己解決問題的動力就小了。
這個事,唯一的可能性是醫保覆蓋。就拿我所知道的瑞士來說,醫保報銷所有的心理治療費用,實施若干年以後,整個國家用於醫療的開支是下降的,所以即使醫保全面報銷,對國家來說也是不虧的買賣。

但是現在時機恐怕不成熟。缺乏合格的心理諮詢師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民眾對心理諮詢的信任度不夠。主要還是心理諮詢是個外來和尚,人們對它的研究不夠也不到位,更缺乏像弗洛伊德榮格那樣威震一方的大師,況且中國人對人文科學嗤之以鼻。
這樣就導致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對心理諮詢持觀望態度。
其實時機成熟了,心理諮詢上升成為醫保項目,諮詢師和求助者就都有保障了,那時候制定一個合優秀的心理諮詢師篩選制度就靠譜了。唯一會不爽的當然會是傳統的醫生和製藥機構。。。關於他們的槽,太多要吐的了。。。


簡單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題主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使病人減少支出,而非心理諮詢收費分為哪些檔次。(在這裡插一句:題主在說明的最後提出互聯網是否可以解決這一難題,我總感覺題主是一個想要通過互聯網在這一領域創業……)
再給出我自己的答案:將心理諮詢與治療納入完善的國民健康保險體系之中。

只有完善的國民保險體系,才能夠將心理諮詢與治療的成本平攤給大眾,使得每一個人在不承擔高昂諮詢費用的情況下享受到較為優質的心理諮詢服務,同時也能給予心理諮詢師一份合適的收入。
而且,完善的國民健康體系同樣也能夠推進心理諮詢與治療行業的發展。我一直都堅信,商業是社會進步的第一推進力。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心理諮詢與治療行業最為發達的美國也是多個療法流派為了哪一種療法更好而爭執不休(跟現在國內的諮詢師常常標榜自己是心理動力流派、認知治療流派、甚至一些自創理論流派的差不多~),一次完成的心理諮詢與治療也動輒要一兩年。但是保險行業提出了要求,為了更好的控制醫療支出,他們希望心理諮詢與治療更加標準、更加規範、療程更短、預後更加準確、治療效果更加可靠。給錢的總是有話語權,所以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這一領域在保險業的壓力下開始行動起來,依靠大樣本臨床對照實驗、薈萃分析(元分析)等方法對心理諮詢與治療的臨床病例進行綜合分析,對比了每一種技術在治療不同癥狀時的效果,並將這些研究結果運用到臨床治療之中,為每一個問題選取最為合適的療法和技術,很大地提升了心理治療的效果,結果也使得心理健康保險的保費更低,所有人都從中受益了。所以,現在的心理諮詢與治療的教材,除了那些某一流派的專著以外,基本上都會在緒論或者導讀中告訴讀者要以多元的綜合的取向去進行治療,而非僅僅使用一套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

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是任重道遠,需要完善的國民信用體系做支持,需要規範的心理諮詢師培訓和認證體系為保障,需要社會的共識(對於心理諮詢足夠的需求及認同)。真心希望能早日看到天朝的心理健康保險體系順利運行。

互聯網能發揮什麼作用呢?互聯網能夠實現心理治療病例數據的大規模共享,能夠更好地分析治療效果,能夠為健康保險提升運營效率。但是,以我之淺見,不認為互聯網能夠創新心理諮詢和治療這樣特殊的行業的工作方式,也許是我眼界太狹窄了吧。


發達國家有醫保


推薦閱讀:

作為心理諮詢師,給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家人做心理諮詢會有成效么?
心理學上,如何解釋喜歡做幼稚或極端行為引別人注意的行為?
心理學史上有哪些普通人不了解的奇聞逸事?
如何走出失戀陰影?
總是走不出抑鬱怎麼辦?

TAG:心理治療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