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成為終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難?終身教授大概是個什麼水平?

相關問題:在英國成為終身教授到底有多困難? - 大學


12.28修改。本來是給在美國的學生看的,很多地方習慣性地夾雜了一些英語,能改的盡量改過來,有的像MIT之類的我想不需要翻譯吧?

貌似上了首頁?我把裡面夾雜的英文全部改掉了。

——————————————————————————————

不一定,看什麼學校。前面有人說過了,麻省理工這樣的地方整個運行模式就是從外面挖成名人物,自己的助理教授在本系拿終身很難很難。拿菲爾茲獎有點誇張了,但是基本上要做到一提這個方向,圈內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你的名字的時候才可以說有戲。也有些不差錢的名校是明確說了,我今年招你們這3-4個新的助理教授,是要你們競爭一個6年以後的終身教職位置。這樣的競爭可想而知一般都是非常殘酷的,要知道在現在這個形勢下,能在好學校拿到助理教授的已經不是一般人了。當然這樣的人就算在頂尖大學拿不到終身,到下一個檔次比如排名十來名20多名的學校直接拿終身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再往下一個檔次難度就要小得多,從排名大概二三十名這個檔次往下,一直到連排名都沒有的社區學院,拿終身教職確實有一定要求,大家壓力也都很大,也確實都是下了苦功夫的,但是從統計上來講助理教授大部分到最後都能拿到終身。拿不到的一般都是有大的硬傷的,比如外面的研究經費拿得太少,比如文章發的實在是不夠多不夠好,比如教學評價差得離譜(越差的學校教書越重要),比如過早介入系裡的政治鬥爭或者得罪了某些得罪不起的人等等。對這些學校來說評終身教職的意義在於老教授們挑選未來30-40年的同事,所以學術以外的東西和學術都很重要。比如我們系系主任的說法就是從學校要一個新的助理教授位置非常非常不容易,如果他們覺得這個人在這裡拿終身教職可能會有問題,那麼他們根本就不會招這個人。

個別牛校可能規定不太一樣,但是一般情況下助理教授做到第三年的時候會有一次中期考核,再就是第六年初提交的評終身教職的材料。這裡面實打實的東西就是發了多少文章、從外面拿了多少錢、有幾個學生畢業這些東西,然後還有X封外面的推薦信,X從8到20不等。變數比較大的可能就是推薦信了,比如你做的很好但是在系裡人際關係特別差的話,人家可以專門挑和你過不去的人要推薦信把你弄下去。

在稍微上那麼一點檔次的學校裡面,拿到終身教職以後天天過退休生活的人是很少的,真的很少。到這個時候你下面一幫學生博後等著你給他們弄錢吃飯呢,你自己25%到50%的工資也要靠你自己的基金來付。再說以後還有評正教授呢,正教授往上還有各種明目的傑出教授呢,學校外面還有這個獎那個會員要評呢。對於那些什麼都拿到了的大牛們來說,你還要想想後人書寫歷史的時候要怎麼評價你呢,努力是沒有止境的。而且說句不那麼中聽的,一周70個小時坐在辦公室催著別人幹活和一周70個小時蹲在實驗室和老鼠房裡被別人壓榨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另外你在研究上沒有進展了或者實驗室維持不下去了系裡自然會提高你的教學要求,一直提高到一學期教3-4門課這個樣子。當然對研究沒什麼要求的學校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經常可以看到某個不入流的小學校一個系裡面七八個面容慈祥的老頭老太太,一年發的文章加起來趕不上一個好學校的新的助理教授。


3/8/2016 Update: 我老闆評tenure的過程。

首先我們定義一下終身教授指的是tenure track的assistant professor變成了tenured的associate professor。然後我講3個例子。我這裡說的僅僅是我過去7年多和各個教授交流和我觀察的結果,而且可能僅僅局限於工程類專業。

第一個是我本科念得大學,一個排名60-70名的理工學校。我在是工程專業。我們系當時對於教授的tenure的要求基本是:
1. 要有一定的funding。
2. 要有一定的publication。主要是journal。
3. 要有幾個畢業生
4. 要有學校內部還外部的service

當時系裡面有3個教授需要評tenure。第一個教授是一個華人教授,他當時拿了NSF career,在一些conference做了chair,還在tenure前評到了IEEE的senior member。當然,他的tenure沒有什麼懸念的通過了。對於一個排名60-70的學校,基本能夠拿到NSF career就是tenure通過的保證。

相對有比較的是後面兩個教授。他們倆是同年進入我們學校的。我們學校並沒有內部競爭,就是說兩個人只會tenure一個人。但是他們倆最後的結果還是很說明問題。先說下他倆的背景。教授K是一路藤校畢業的,數學功底紮實,極為聰明,在系裡面也有一些資深教授支持。教授W是加拿大某top 5學校畢業的,比較能說,但是學術水平一般。在他們倆最後憑tenure的時候,教授K沒有通過。後來我們比較過他們的work,得出了以下結論:
1. 教授W 的論文,尤其是journal,要比教授K多。原因之一是W選了一個比較容易發paper的領域,而且很多work是演算法改進為主。而K選了一個比較基礎的領域,出paper比較慢,但是paper的citation都不錯。但是對於一個以工程為主的學校,系裡面更喜歡這種偏應用的paper。
2. 教授W在某個transaction當associate editor。而K在這方面沒有什麼service。K主要的service是學校內部的,比如學校某個project center的director。
3. W的畢業phd要多很多。K在5年之內只有兩個PHD畢業。而W有5個PHD畢業。當然,這也和領域相關。
4. W的大部分的funding是從周圍企業拿到的。這些資金量比較客觀。而K由於研究方向,主要的經費是NSF。這就導致了經費總額比較有限。加上2008-2010年期間NSF發放的經費少得可憐。K在經費方面很沒有優勢。

所以,通過比較,K雖然在學術上也有不錯的成績,但在一個偏向engineering的學校,這樣的教授並不是受學校歡迎的。學校更喜歡有更多funding,跟業界合作緊密的教授。所以學校最後reject了K的tenure application。

第二個例子想講的是我身邊的postdoc。我現在的學校是排名北美top 3(這個應該沒有什麼疑問吧。。。)postdoc是藤校畢業的,在我們組做第二年postdoc。他來的時候是自帶NSF postdoc fellowship。他最近找到了我們系(應該也能排到北美前5吧。。。)的教職。他說當時再跟我們系主任討論tenure的的要求的時候,系主任最強調的是:「如果我把你的tenure package發給external reviewer的時候,你需要是你所在的這個研究領域的所有青年教授中排名前三」。這個研究領域一個比較細化的領域,而不是一個很大的範圍。所以在剛開始選擇研究領域的時候就需要知道 a) 跟你同一個水平的青年教授都有誰 b) 他們在做什麼 c) 如何讓自己的科研領域跟他們不一樣。這就如同一個phd從頭開題。但是不一樣的是,這時你已經沒有一個advisor來帶你了。

最後一個例子想講講我老闆。我老闆是隔壁大學畢業的。他的老闆雖然已經退休,但是名氣依然存在。我老闆是學EE的,但是最後找到的教職是在Civil and Environmental Dept. 我們認為我老闆當時能找到我們學校的教職應該主要是因為一下幾個原因:
1. 在PhD期間的一些論文已經被認可
2. 他在伯克利的最後一年已經開始有一些獨立的合作關係。而且合作的人都是領域裡的大牛。
3. 他現在做的領域和原來phd期間的領域已經有一些改變。而這個新領域正式系裡面想大力發展的。
4. 他能夠在系裡面開一些新課,加大學科之間的交叉。

多提一句,跟他同期的還有一個教授是本校phd留校了。當時他之所以能留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的老闆退休了,系裡面需要一個教授繼續這個領域。這個算運氣相當好。

至於他當時的推薦信都是誰拿我就不知道了。但是應該都不錯。

我老闆明年要開始評tenure了。基本上前面說在我本科學校tenure需要的要求他都滿足了,而且還遠遠超過了那個要求。比如,在和外面合作上,我老闆不僅自己在當上教授以後還有很多和別人合作的一作paper,還搞了一個seminar,把業界各個大牛都請過來給talk。這一方面增加了他在業界的名聲,也跟業界大牛們建立了關係。這些人以後都很有可能是他推薦信的撰寫人或者tenure的評審人。再比如在研究經費方面,和校內其他教授一起合作從NSF和DOE最近拿到了幾個很大項目,算是我們系裡最近幾年最大的項目了。所以我們覺得他tenure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當然,有時候還是會出現意外。。。。。等明年他變成associate professor之後我再來補充吧。

寫了這麼多,最後做個小結。北美的大學有很多,排名和側重各有不同。我覺得能不能tenure成功取決於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在業界的名氣,拿到科研經費的數目,發表的論文,呆過的學生,做過的service。內在因素包括:跟系裡面同級的年輕教師的比較,系裡面和學校是不是真的想讓你過(這個很重要,曾經有過大牛被最早的學校tenure fail之後換了學校就牛逼了。。。),和系裡面各方面的關係(包括和小秘的關係。。。)等。


在美國,終身教授其實指終身聘任,即academic tenure,終身聘任的教授享受法律保障的不被解聘的合同。一般而言,美國任何學校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和教授是終身教授。成為終身教授的步驟一般是這樣的:

  1. 博士學位
  2. (非必要)進行博士後研究
  3. 被聘為tenure-track類職位,如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這種職位有些已經可以帶博士了(理工科有可能有自己的實驗室了)。這種職位的目的是通過一定年限(一般2-7年,一般學校越好,年限越長)的努力,爭取被學術委員會認定有資格拿到終身聘書,在這期間,助理教授的工作也可能受委員會數次審查。最終拿不到tenure的很可能直接走人或被推薦到水平更低的學校。

在名校,助理教授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干幾年出不了領域內頂級的成果一般就得走人。在低一點的學校,拿到終身教職還不算非常難,畢竟學校也需要一定數量的長期員工。因此終身教授的水平更取決於聘任的學校,以及個人的研究能力。

終身教授制度保證了優秀研究者的獨立性——拿到tenure後只要別干出格的事情(學術造假,嚴重刑事犯罪等),學校就很難辭退你;你想研究的課題,只要能拿到錢,學校也沒法直接否決掉。此外,高額薪水和長時間的假期甚至整年的假期,能使你能更專註於研究。然而這種制度也造成了熬到tenure以後的教授出工不出力,以及終身教職職位的逐漸飽和。

當然請記住,任何頭銜高低都沒有真正的成果可以看出一個研究者的水平,助理教授不一定比正教授差。 但如果和中國的大學比,我們的大學沒有聘任的概念,只要被錄用的教授就從講師開始一步步評職稱,就算什麼也不做,退休前能混到副教授是肯定的。體系不一樣就沒有了可比性。

另外,有一種榮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Emerita),是有些大學授予退休的正教授或退休的傑出教授的。而這些人一般是有影響力,並且退休後還與大學有較密切聯繫的人。


上面有很多大牛generally說了評論的過程和艱辛程度,我就來拿一些例子具體的說一說好了。。。

我在一個還算可以的學校,在系裡面也待了快3年了,就說說我所見聞的我們系聘AP評tenure的過程,以及評上了之後有些變成吉祥物有些過退休生活的人。。。

首先要說的就是,現在北美market不是很好,想要找到AP的職位,尤其是那個系排名前20,是很難的一個事情了。比如在我們系,我來了3年了就招了一個AP。我們系大概排名有前10,然後每年基本上畢業12個phd,所以畢業的人和招進來的人大概是36比1,大家自己感覺一下。

現在咱們來泡一杯茶然後說一說我們系裡面近8年來招的3個AP的晉陞情況。

給一些背景情況:

教授A:牛導師,水平還算可以。但這個教課水平真的是呵呵,太呵呵,基本上每次教課都要卡殼。但他導師屬於特別特別挺自己學生的那種,這個非常重要,如果導師不挺你,你根本沒戲。這裡「挺」不是說給你寫封好的推薦信,而是當你要找AP的時候各種找關係託人打電話發郵件幫你鋪路。

教授B:超牛導師,超牛水平。這個教授最近得了一個非常牛的獎,雖然不是菲爾茲,但是也是非常非常牛的一個了。我上過他的課教課水平也很好。

教授C:超牛導師,大牛水平。教課的水平也非常好,非常的認真。

大家猜猜哪個教授最快評上了tenure?對,教授A。他在時間上比B和C提前一年拿到了tenure。大家其實都懂,A能提前拿到tenure和他老闆的關係非常大。

我在這裡其實並不是要想揭露什麼評tenure的黑幕。沒有黑幕,這是個白幕。能在牛校當上AP的人學術水平都差不多,都是大牛,所以很難單評發的文章排出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所以剩下什麼?就剩下你的connection。除非你是菲爾茲獎的水平,否則connection將是你評tenure的第一要素。

其實我們系也算是奇葩了,每4年招一個AP,所以大家都happy不會有競爭情況。。。真不知道我們系這麼高的排名是怎麼混出來的。。。

所以這個評終身教授還是很難的。。。尤其是近年來你能被招進來當AP就已經是一個非常NB的事情了。

下面說一說終身教授的水平。

我們系裡面終身教授,咱們就按年齡說。

60歲以下的教授

第一種:有幾個教授真的是paper發了無數,水平牛到天際,某個方向的一派掌門人,什麼 university professor 或者各種帶頭銜的職位拿了一堆。這種人真的就是為了研究而出生的。而且還不老,不到60,身體好精神旺,還幹勁十足的像著更高的山峰攀登著。對這種人我們就獻上我們的膝蓋就好了。系裡的聲譽funding就是靠著他們的。。。

第二種:水平沒有那麼牛,但是也矜矜業業的干著自己的研究。這種教授平常教研究生的基礎課程,也發發paper什麼的。屬於那種生活比較悠哉的。

60歲以上的:

第一種:吉祥物教授。這種教授已經很老了,基本上不再做research但是也沒有退休。但是這種教授都曾經是一派掌門牛到過銀河系的邊際。系裡也不想讓他退休因為如果他還在的話能幫系裡提升排名爭取到funding。

第二種:呵呵呵教授。年輕的時候水平也沒有那麼好,現在早都該退休了但是就是不退,不做研究了平時呵呵呵然後教課更是呵呵呵。還只教一門本科生的基礎課還教的呵呵呵,但是因為終身教授所以系裡面不能解僱他。(注意美國六七十年代想要拿到終身教授還是比較容易的)

綜上,大部分終身教授還是非常稱職的,小部分呵呵呵也是可以接受的。師兄說過一句話,一個系裡面60以上的第二種教授越少,這個系的希望就越大。但是怎麼樣才能讓那種教授越好呢,那就要看系主任或者真正管事的副系主任能不能逼退這些教授了。


個人的一些所見所聞。不一定具備代表性,我盡量講我都知道的。
說句實話,很難。首先拿到AP得脫一層皮(幾百上千個人應聘一個職位不是新鮮事),從AP拿到tenure又得脫一層皮,拿不到的話學校會請你走人。就算拿到tenure,也不是高枕無憂,你沒有funding,就沒法做研究,實驗室就開不下去,學校也會想辦法讓你自己走人。

評選的過程,主要看funding,paper,教學以及你的network,推薦信(我們系要求7封),甚至academic service(比如擔任審稿人,學術委員會,XX委員會,我的導師在評full prof的時候幫他整理了材料,大致看了看),這都反應候選人在學術界的貢獻。具體的不同專業和學校要求不一樣,這個大家可以看看其他答案。

我原來的導師,國內讀了博士才來美國的(這點我真佩服)。
在UC Davis做了5年博後(期間放棄了幾次去工業界的機會,理由:我愛學術),在UT Austin當上了AP,又是6年,換了個學校拿到tenure。
後來來到我們學校,去年評上了 full prof,在學校和整個領域裡也算小有名氣了。
我算運氣好吧,是他在這裡第一個招的學生,也是第一個帶出的學生。他對我還算不錯(他自己說好歹tenure有了),但我寧可自己push自己。

如今,我也在為AP奮鬥中。希望能像他一樣經過好幾百個教授一致通過!


首先要選評選終身教授,找工作時要選擇tenure-track assitant professor.其他類型的助理教授或講師是無法參與評選的。

要知道評選標準,首先要知道學校類型。美國學校大概分為三種,研究型大學(R1),准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而評終身教授要考量三個方面:研究(research),教學(teaching),服務(service)。這三個方面在不同類型的大學占的比重不一樣。研究型大學一般是研究最重要(發表學術論文,寫書等),准研究型大學一般研究和教學都很看重,而教學型大學更看重教學。研究型大學大學裡也會分好的研究型大學和普通的研究型大學。

在好的研究型大學裡,需要在各自領域的頂級學術雜誌上發表N篇論文(有一些領域需要教授有書籍出版),而且有的還會要求教授必須是一作或唯一作者。在普通的研究型大學和准研究型大學,教授也可在各自領域的非頂級雜誌上發表論文,也可以不是第一作者(依學校而定)。在教學型大學,教授只要把課教好,在一般的學術雜誌上發表幾篇(甚至有的學校把會議論文也算做發表刊物)就可以了。 還有一點,即使在同一個學校不同領域,終身教授的評定方式也會有些不一樣。比如理工科可能要求你要有研究經費,但文科一般就沒有這方面要求。

關於服務,一般包括服務於學校各種committee,還有指導學生,參與面試新教授,雜誌會議審稿等。

很多大學是三年一審,第六年助理教授教授上交材料申請評選終身教授,第七年知道評沒評上。在發表學術刊物上,有的學校不會考慮你去那所學校之前發表的文章,而有的學校明確規定你在拿到PHD以後發表的學術文章都算。

總而言之,評終身教授難在要把三方面都做好很難,因為時間上的分配很重要。


OK,是時候拿出這封信了

為了方便閱讀,正文整理如下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ly 27, 1996

Division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 CA 91125

Guido,

I would like to provide for you in written form what is expected from you as a member of the research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work-day schedule, I expect all of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to work evenings and weekends. You will find that this is the norm here at Caltech. On occasion, I understand that personal matters will make demands on your time which will require you to be away from your responsibilities to the laboratory. However, it is not acceptable to me when it becomes a habit.

I have noticed that you have failed to come in to lab on several weekends, and more recently have failed to show up in the evenings. Moreover, in addition to such time off, you recently requested some vacation. I have no problem with vacation time that is well earned, but I do have a problem with continuous vacation and time off that interferes with the project. I find this very annoying and disruptive to your science.

I expect you to correct your work-ethic immediately.

I receive at least one post-doctoral application each day from the US and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are unable to meet the expected work-schedule, I am sure that I can find someone else as an appropriate replacement for this important project.

Sincerely,

(Signed)

Erick M. Carreira

大意翻譯如下:

Guido
我要特意寫信跟你說一下組裡的要求,在通常的工作日程之外,我要求所有的組員在晚上和周末都要工作,你會發現這在加州理工是很正常的事情。我能理解有時候大家偶爾有個人的事情而不能來實驗室,但如果長期這樣的話,是不能接受的。

我已經注意到你有幾個周末沒來實驗室,最近連晚上也不來了,你甚至還要求放假幾天。但我跟你說,假期應該是你努力工作而贏得的,而不是隨便能放的。

我要求你立刻更正你的工作態度

我每天都收到至少一封請求來做博士後的信,如果你不能按照我要求的時間表工作,那麼我隨時可以找到另外的一個人來做這些重要的工作。

-------------------------------------------------------------------------------------------------------------------------------

這封信來自於1996年任職於加州理工的Erick M. Carreira教授,當時他正在為終身教職而奮鬥。
Erick教授至今依然在科研一線工作,任職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現在的情況比1996年只會更加瘋狂

更多的美國生活經驗和故事,發在微信公眾號里,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shenghuozaimeiguo」
為你寫一個原汁原味的美國

http://weixin.qq.com/r/pTizq1jEJAVbrRzI9223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不說成為終身教授有多難,就說成為一般的教授有多難。就說一下我所在的學校ECE(美國排名十幾名吧),和一位華裔fellow教授說話時他講到最近空餘了一個職位你可能都猜不到申請的人有多少。我往多了說有上百人吧。教授回答:「是有一千多人」。

這個普通職位的錄取率就低於千分之一(全部以博士和博士後為基數),所以更可以猜到成為終身教授得多難。

根據我所在ECE的觀察。成為終身教授的要不特牛的得成為學科某些理論的奠基人,或者是IEEE Fellow,還有就是比較年輕但是論文引用量很猛並且得到大量funding以及相關獎項的年輕人。


老段子:為什麼上帝評不上終身教授?
1. 他只有一部著作
2.他無法證明自己是這部著作的作者
3.這部著作不是用英文寫的
4.這部著作沒有引證任何參考文獻
5.科學界無法重複他的工作
6.他把人當成被試,卻沒有經過道德委員會審批
7.當試驗失敗時他試圖通過淹死陰性樣本的方式,來保證結果符合預期
8.自己從來不上課,讓他的兒子代課
9.答疑時間不固定,且地點經常安排在荒漠和山丘
10.儘管評分標準只有十條簡單的規定,但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不及格。


不知道如何回應話題,但想從身邊的真實例子來說說,不知能能不能在某些程度回答你的題目。


北師大心理學院不給學生髮三方,稱延期沒關係!

我是收拾了心情來寫這篇文章的,腦子很亂,想到哪就寫到哪。望讀者們見諒。以下內容絕對屬實!這些話憋在心裡很久了,已經構成內傷,再不釋放出來,估計要自由落體了。

眾所周知,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排名全國第一。這也是心理學院自以為豪的事情,更是學校的招牌之一,但是大家不知道光環背後,犧牲的是學生利益,更是學生的追求學術的決心。這一切都是壓榨學生得來的。聽我細細道來。

心理學院領導為了提高自身政績,美名其曰為了加快心理學院發展,繼續保持全國第一的地位。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私自規定(教育部與學校均無相應規定),學術博士畢業需要發表一篇一作的英文核心期刊,以文章接收函作為論文答辯的入門券。如不能拿到接收函,不能正常答辯,也就不能拿到學位證書。學術碩士畢業在2015年之前是要求畢業一年以內發表一篇中文一作的核心期刊。但是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2012級的碩士不能完成,如果數據沒有錯的話,將近三分之一的人沒有發表文章。

規則出來,那麼學生能滿足嗎?博士畢業情況簡直就是苦不堪言,很多博士奔三的年紀不敢找工作,基本都要四年以上才能畢業,能夠3年順利畢業的博士也寥寥無幾。很多博士在文章投出去之後(還未被接收),面對好的工作機會(有戶口、有幾十萬的科研啟動資金、有安家費、知名高校)時,也只能無奈地看看,不敢輕易簽約。機會不會等人,一旦錯過就不再有。博士們只能無奈地看著機會流失,內心的無奈真是醉了。還有博士在做論文期間得了嚴重的抑鬱症,畢業後一直未能緩解,最終自殺身亡。也就是說,博士們延期畢業是正常現象,常常只能痛心地看著機會流失,畢業後再也不想從事跟研究有關的工作!!!!

碩士更是苦不堪言。由於每一位導師為了幫助博士順利畢業,花費了老師們的巨大精力。對於碩士的培養便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在此給大家補充一下學院對老師的規定:如果某導師名下的學生不能如期發表文章,將限制該導師招生,同時也會影響年終的績效。所有的老師都根據績效排名(橫向縱向課題,文章數量質量),「末位淘汰」(就是所有的資源都將因為沒有績效而無法享受,惡性循環。如果一些老師抱有理想,願意在基層探索,需要長時間追蹤研究的時候,就會受到這個制度深深的毒害。為什麼近年來心理學院很少有追蹤研究,跟這個也有很大關係)!往期的碩士很多都無法正常發表文章,這些責任都記錄在導師名下。這麼做的目的就是將發表文章的責任強壓到導師的身上,逼迫導師們去逼迫學生髮文章。也就是說,如果學生髮不了文章,所有的後果由導師承擔。導師們怨聲載道,向學院抗議,學院領導不敢得罪所有的老師,尤其是資格老的老師。於是對規則進行修改,將責任轉嫁給學生。2015年8月份左右,學院規定,若碩士不能在答辯前拿到文章接收函,就不允許參加答辯。而且立刻執行政策!!!也就是說,原本碩士發表文章的時間點由畢業後一年提前到了答辯前!!!研三的碩士們,根本就沒有準備!!!碩士們感覺自己就像被宰殺的畜生一樣,任人宰割!這就是真實的感受,一點都不過分。學院想改規則就改規則!學生根本就沒有發言權,還美名其曰是與學生商量制定的規則!!!放眼看看國外一流大學,早就摒棄了逼迫學生髮文章的規章制度!早就認識到這一規則不利於長期發展,更不利於培養國家人才!!!為什麼心理學院還要用別人摒棄的規則,為什麼!!!!!!因為利益!

在這個規則下,學院做學生工作的某老師更是過分!!!!2015年底的時候,召集所有的碩士生座談:「沒有拿到文章接收函的同學,不給發三方!因為發給你了,你也畢不了業,你畢不了業就會毀約!毀約了就會毀了學院的牌子!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投文章的同學,你可以申請延期畢業了,延期畢業沒關係的!」這就是標題的來源!我就想問,如果你是學生,你聽到這樣的老師講出這麼沒有水平的話,你是什麼感受!!!延期畢業真的沒關係嗎?這位老師,你真的知道找工作有多難嗎?拿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你知道有多難嗎?!!!你說這樣的話,你把學生的利益放在何處?你把學生的前途放在何處???是誰把學生利益和學院利益對立起來的?你作為學院利益的捍衛者,真的就可以這麼理直氣壯嗎?!國家哪條法律允許你扣留學生的三方協議了!國家哪條法律允許你這麼逼迫學生了!國家哪條法律允許你這樣蠻橫了!!!

就憑你們扣留學生的三方協議這件事,你們真的為學生考慮過嗎?你們真的是為了學生好嗎?你們真的考慮學生的未來嗎?沒有!!!你們根本就沒有。你們只是把我們當做文章機器!你們平日里天天嘴裡說一切為了學生!!!這句話永遠都只是口號!!!只是一句廢話!!!在利益面前,你們永遠都不會把學生當學生!!!這就是我們最氣憤的原因!!!!


你可能會問,不就發表一篇文章嗎?有這麼難嗎?可能大家不知道心理學的特點,亦文亦理,不是所有的方向都是很容易發表的。認知方向(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腦所)發表文章相對容易,因為實驗器械先進,方向新穎,國家重視,一個實驗可以收集多批數據,可以發多篇文章。但是諮詢方向,就只能呵呵了。諮詢以實踐為主,接觸的案例越多,諮詢水平越高。發表文章對於諮詢技能的成長簡直就是浪費時間浪費生命。其他方向也很不容易,對文章的寫作要求很高。而且國內心理類雜誌很少,周期很長,基本上3個月才能返回意見。有能力的導師自然可以通過關係提前,但是,不是所有的老師都可以的。所以,以後想要繼續讀心理學碩士和博士的同學注意了,導師的社會關係很大程度也會決定你能不能如期畢業!


心理學院新上任的領導班子為了凸顯政績,將學生分為兩部分:學術型、專碩型。乍一看好像很正常,不,你錯了。學術型學生(無論是博士還是碩士),畢業要求就是要發文章,這部分學生的重要任務就是發文章,提高學院的學術文章的數量,保障心理學院的牌子。專碩學生是收費生,新領導上任後,開了MAP班(跟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的MBA類似),目的就是賺錢。每個學生10來萬的學費,瘋狂擴招專碩約200多人!當然學院會說是培養學生,給別人一個機會。但是你錯了,目的就是為了賺錢。錢拿來幹嘛呢?買實驗儀器,給老師們按照績效發錢,封住老師們的口(這也是很多老師對政策不滿意卻不會造反的主要原因)。從總體來看,新領導的思路就是利用心理學院的牌子招聘一幫人,賺錢。逼迫一幫學生髮文章鞏固自己的牌子。最終呈現的狀態就是心理學院的「欣欣向榮」現狀。最為關鍵的一點是,領導一逼,文章數量果然多了!好像很有效果,嘗到了甜頭,就開始加大力度緊逼!這樣的思想在領導的意識中根深蒂固!凡事有度,一旦過了,物極必反!

這套政策損害的是踏實的學風,嚴謹的學術氛圍,銳意進取的鑽研精神。老一輩的先生們,治學嚴謹,還常常教導弟子:「你們不要隨便發文章,你們沒有那個資格!好的文章是你過了一段時間後仍然覺得有價值的文章。」回顧老一輩的先生留下的書籍,都是逐字逐句的推敲,反覆揣摩,最終定稿而成,雖歷時長,但卻是真正的學術。現在的文章,除了會做變數關係,還會做什麼?!!!離實踐有多遠,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數。研究的價值連自己都不相信,研究的內容連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啥。憑藉一些文獻,毫無相關經歷就敢寫!這樣的制度逼迫每位老師根本沒有時間帶著學生到具體的實踐中去體驗和學習,學生更沒有時間和意願去參與。因為要畢業,因為大量的實踐也很可能發不出文章。每一個人從進門開始就背負著文章的債,這些債使得我們沒有勇氣,沒有氣魄去具體觀看實踐。大家都知道選擇一個主題需要花費很長時間的探索,但是我們欠債,我們沒有時間探索!我們只能亂點鴛鴦,自圓其說變數間的關係!至於有什麼價值,後續再來想想!敢問諮詢方向的學生,你做過幾個案例?!敢問教育心理學的學生,你真的了解現在學生在想什麼嗎?你真的了解當前教育最需要的是什麼嗎?敢問發展心理學的同學,你真的在鑽研一個有意義的主題嗎?你真的了解兒童在發展期間某一特定年齡階段的心理變化嗎?或許懂,但只是文獻告訴我們的。我們的研究早已變成為隔靴撓癢了。早已從脫離實踐,成為咬文嚼字的遊戲了。

文章永遠不是學術的主要目的,文章只是學術的副產品。也是最終呈現個人能力的指標,但是欲速則不達!一個大師的養成也是需要時日的,短期內的逼迫將內心所有的內部動機破壞,強勢的外部動機破壞了內部動機,培養出來的只是一批文章機器!大牛的出現絕不會是這麼急功近利,而且自然狀態下的引導,保有熱情,好奇,給以相應支持,助其成才!而當下。。。

現在的心理學院目標是單目標思維!一切都以文章掛鉤!從哲學角度來看,凡事一旦具體就會產生排他性。一旦只有一個目標的時候,領導工作一切都簡單化了,同時目標之外的優良學術氛圍,探索精神也受到大大打折!而這部分恰恰是最重要的,慢性的,深層的文化底蘊!這才是心理學院真正屹立不倒的原因,而非文章數量!

不知道大家看到這裡後是什麼感受?如果我是一個局外人,我也會覺得領導們很有能力,為心理學院帶來了那麼多的文章,為學院完善實驗室設備。這些指標都很棒!但是,作為局內人,我感受到的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狀態,對學術的熱情一損再損。感受到自己再也不想做學術了。事實上很多博士畢業後也不再從事科研,碩士更是如此。同時,學院再也不是那個可以依賴的組織,而是一個貪婪蠻橫壓榨自私自利的小人!我們學生無一不對此感到憤怒、失望、痛惡。每每提到學術、文章等字眼,我們都會本能地喚起複雜的消極情緒。這裡再也不會培養出林崇德老師這樣的學術大牛了(敢問,林崇德老師若當年也被這麼逼迫,能有現在的學術成就嗎?!)。這裡泯滅了我們所有的學術夢想。我們沒有與領導們對話的權利,更沒有平等地資格,我們被無情的壓榨。一顆好苗子到了這裡也會長成野草。我們想說,你,澆滅了學子的熱情!

不經感慨,大學教育,你怎麼了?你不是應該以培養國家棟樑為己任嗎?你現在在做什麼?如果你培養的棟樑將來再也不願意從事這個了,畢業後就再也不想碰科研了。你的存在又有什麼價值?!難道不應該取締你嗎?我只能說這裡再也不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這裡已經變成了文章機器,這裡只有利益交換,這裡只有壓榨和剝削了。。。我不禁想起了錢學森之問,我似乎也找到了答案。阻礙學術進步的不是人的智商,更不是勤奮,而是政績!

寫這文章,不為說誰錯了,只想讓大家認 識到這套機制對學術長期發展的破壞性,只為能夠喚醒這些教育者的教育初心,因為,這,是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


計算機系一般tenure track的時間是5-7年,中間還會有幾次評估。2年能拿到的還沒有聽說過。

難度和學校的水平成正比關係。tenure對一個人的評估是全方位的,包括你的研究水平,教學質量,獲取研究資金的能力,輔導的博士生水平,有沒有對scientific community做出貢獻,同事對你的看法,領域裡的大牛對你的看法,等等。據說MIT最近提出不僅要做學術,而且要對社會做出貢獻。

美國彙集了全世界的人才。頂尖學府的競爭是極端激烈的。在哈佛MIT這個級別的學校,首先給你一個助理教授的職位就非常難,這之後要拿tenure基本上屬於不可能的任務。即便你真是天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許多拿不到tenure的人,在其他學校也開創了一番事業,有些人還成了領域大牛。我知道有H-index 40+的牛人,當年在MIT就沒拿到。他們的tenure有多麼難拿可想而知。我聽到的故事是,有人在CMU做助理教授生生把一隻耳朵累聾了。那麼這些學校就沒有教授了嗎?當然不是。除了少數留下的人,還有從其他學校挖來的成名人物。再說人人都是終身教授,也沒有那麼多位置給年輕人。

Tenure制度的缺陷是,評上之前累死累活,評上之後往往就無所謂了。從此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人也有不少。前面越累,後面往往就越無所謂。但是學校也不能開除這些人。因此過嚴的tenure也有其弊端。

但美國有很多不同層次的大學。有專註於教學的Liberal Arts College。這些教授研究做的很少,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但好學校的教授也不會太差。還有兩年制community college,專門面向上不了好大學的學生。這些教授多半像中學老師。除此之外還有以營利為目的的大學。各類大學對教授的要求是非常不同的。

哈佛的Tenure過程供參考:http://matt-welsh.blogspot.com/2010/06/how-to-get-tenure-at-harvard.html
據說數學系沒有菲爾茲獎的基本沒戲。評選過程中推薦信要求把參選人和其他大學的正教授做比較,如果不能排在前兩名,就基本沒戲。有些系十幾年沒有tenure過任何年輕人。計算機系相對還簡單些。


必需匿名。

長話短說:在哈佛MIT這種地方,也難也不難。對方看不對眼,就很難;對方喜歡你,就很容易。說老實話,很難。AP能留下來當終身教授算是新聞。

次一級的學校(比如差一點的藤校、很好的公立學校),相對容易。一般能招進去當AP的都是很優秀的PhD,刻苦幹幾年,不會太差。美國的科研體系還算公平。AP不能留下來當終身教授算是新聞。

再次一級的學校,比如排名50-100之後的,就比較容易了。AP幾年之內有一些成就,教學在平均水平之上,和同事相處融洽,幾乎百分之百可以終身。

最墊底(無貶義)的學校,尤其在邊遠地區的小學校,很難找到一個很好的教授。認真工作,無論有沒有成就,只要有苦勞又和同事無衝突,就可以終身(說明一下,後兩級學校的情況千變萬化,怎樣的奇葩環境都有,所以以上泛泛之談很可能不適於具體某個學校的某個系)。

當了終身教授以後的工作方式和AP會很不一樣。發paper之類沒有太大意義了。如果不是轟動性的成果,發paper純粹是為學生打工。拿課題經費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夏季工資拿滿了也就三個月,再多也不歸你個人(看了評論,為了不誤導,明確一下我的意思:拿很多課題經費沒太大意義,但是一點不拿是不行的!半點經費沒有,說明這個人基本不做研究,別的不說,職業道德上就說不過去:外面大把新鮮出爐的PhD到處找職位,你佔了一個坑浪費?)。所以很多人的路線是

  1. 走行政路線實現自我滿足感:系主任---去次點的學校當院長---去再次的學校當副校長、校長---去好點的學校當副校長、校長。總體看,東亞人的背景,走這條路的不算太多。
  2. 集中力量干可能有轟動成果的研究。這其實正是終身職位的意義之一。說實話,一般通用性實用性研究,教授很可能幹不過公司(學生三五年一換,沒法跟公司比)。當終身教授正是30出頭的年紀,基礎有了、眼界有了、理解深了,多少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如果正好能發現什麼,也算是人類的收穫,是不是。
  3. 賺錢。小打小鬧的話去干技術諮詢,$200-300/小時提供三陪服務;大點的手裡有硬傢伙的(或者假裝有硬貨的),開公司,拉風投。成了上不封頂,敗了反正人生就是折騰。
  4. 半退休。什麼都干點,過得去就行,時間自己掌握。工資反正夠花。一個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收入稅後拿到手好點的學校應該有$9000-$12000(算上夏季工資)。車房貸款3000、養倆孩子3000、自己花3000,如果老婆工作的話還有另外的5000-6000,再加上零七碎八的小福利,不至於餓死。

看了各種專業的人,這個這兩年robotics的教職是不是井噴了。。。


除非真的熱愛科研,不然別選這一行。
我周圍的年輕AP都這麼說。


我媽有一個單位同事的孩子在德州農工讀污水處理方向的碩士,一次兩家一起吃飯說到他的boss是一個華人,本科同濟碩士清華博士在美國忘了哪個學校了,為了晉陞到終身教授——
當他做實驗的時候,boss在做實驗

當他吃飯的時候,boss在做實驗

當他晚上回家睡覺了,boss還在做實驗

據他說,大概這前七年的論文產出啊什麼的,那是相當難熬........但是評上之後就很輕鬆自在了......而且學校裡面這一批老頭子不敢辭退,導致招不進來太多新人。

家裡的長輩有做到美國終身教授職務的,看樣子他們那個年代倒還好(當然自己是很牛的人而且20多年前了)...現在是越來越難了


如果只看ap評tenure的成功率來看,還是比較高的,我畢業的uw madison ie系這30年只有一個人沒拿到tenure走人了,據我所知大部分牛校的工程院這個成功率都不低(理論學科另當別論)。但是事實上從ap到tenure只是第二步,前面還有第一步,就是成為ap,這一步其實難度相當大,我個人認為難度遠大於第二步。一個學校收一個人當ap也是有一定成本的,比如給他啟動資金,讓他使用學校的資源,等。因此這個學校收一個人當ap的時候的潛台詞其實是我看好你成為我們這裡的終身教授,大多數時候學校都不會看走眼的。

至於這個第一步有多難,我認識一個老師這幾年一直負責他們系的招聘(美國七八十名的學校,名字就不說了)。他說他們系平均每一個faculty opening一般都會收到至少200個申請,名校一般都要double,競爭異常慘烈。。。


不好拿,也不是絕對難拿。只是tenure的吸引力現在越來越小了。越來越多的大學慢慢的只給1/2或者1/4 tenure, 也就是你要是拿不到其他的funding,學校只給你基本年薪的1/2或者1/4。比如你一個full professor 一年15萬刀左右,1/4隻有不到4萬刀,還不如一個博士後。較之所投入的努力,實在是不成正比。


連謝耳朵這個級別的都不是終身教授,可見這有多麼難


羅斯都拿到了!專註恐龍一輩子!


我老闆為終身教授奮鬥的那些日子,搞得我們都要累瘋了。所以大約是很難的吧。。。


推薦閱讀:

在美國拔智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美國說「美國不是個言論自由的國家」,會怎樣?
美式橄欖球為什麼要在達陣得分後設置1分的射門?
在美國深藍州居住的華人移民要怎麼樣教育孩子才能防止孩子被極端白左價值觀洗腦?
為什麼美國社會會形成當下「政治正確」的思想?

TAG:美國 | 教育 | 大學 | 學術水平 | 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