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的後代多?
不要以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孔子後裔發展到現在,能有數百萬人,完全是歷史的奇蹟。
生命的奇蹟。
我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豆子:中國的姓氏為什麼起源大都是上古帝王的姓?,中國古代男子有後的概率非常低,才第三代,十個人裡面就會有七個人絕後。十代下來,有很大概率一個都不剩。評論中有同學提出,只有帝王和大族才更有機會留下後裔,這自然是對的,皇帝、王子,擁有更多女性配偶,一人一生上百個子女不是夢,但平民沒有,甚至無法娶妻。也有人拿孔子舉例,說孔子是大族,所以子孫後代多。這是個誤解,實際上,孔氏是有極高的概率絕嗣的,能存下來實屬僥倖。
孔子七代單傳,在這裡有報道:孔姓世家:出自商周子姓 孔子七世曾單傳
單傳圖譜如下:
孔子為初代,生二代孔鯉,
二代孔鯉,生三代孔伋,就是孟子的老師。
一直到第七代,都是單傳,你想想,萬一他們裡邊有哪個沒活到結婚,你身邊的孔氏後人……
第八代孔謙,終於打破了這根線,生了三個孩子:孔騰、孔樹、孔鮒。
然而,孔樹絕後了。
他是這麼絕後的:
孔鮒也絕後了。
孔鮒博通經史,文采絕妙,善論古今,不恥下問,很像孔子,連生出來的後代都很像,全是單傳。但他卻沒有孔子那麼幸運,傳到他自己的第八代,就絕了:
所以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孔騰了!
然而孔騰也只生了一個,也是單傳,他的兒子名叫孔忠。到孔忠終於不再提心弔膽了,因為他生了倆。
不過,孔忠的兒子,第十一代孔安國這一支,傳到第二十一代又斷後了。只有孔武的傳了下去,孔武兩代單傳,到他孫子孔霸,終於是生了四個大胖小子。其中一個直接絕後,另外兩個,一個傳了兩代就斷後了,另一個傳了六代,第六代有三個孩子,三人全部絕嗣。
唯有孔福,使得孔氏家族得以繼續繁衍。譬如孔融就是孔福的後代,(⊙o⊙)…,應該說現存所有孔子後裔,也全都是孔福後代。孔氏從第十九代到第四十二代,人還是比較多的,本來也沒什麼絕嗣的憂慮。可四十二代幾乎絕了,幸好第四十三代嫡長孔仁玉有好幾個孩子,挽救了真孔血脈,加之其為曲阜縣令,所以他被稱為中興祖。
這就能放鬆警惕了嗎?
不能!
我們看傳到第五十三代時,孔氏族譜的絕嗣情況:
可以說基本死絕了。
時間,南宋末年。
雖然絕嗣的佔據大多數,但總算有活下來的。活下來且有後的人,分了好多派,派內也並不是說就那麼理所應當的繼續有後。我們隨便截取活過南宋末年,到元代存活下來分派人員的子嗣情況,絕嗣依然是最常見的:
儘管如此,能有二十個還活著的後裔,沒碰見大屠殺、大饑荒、大瘟疫,就不會那麼不走運地全死光。到明清時代,朝廷給予孔門的優惠就很多了,使得衍聖公享有類似公卿之實權。歷經整個明朝,到清朝康熙年間,孔子後裔終於達到了2萬人,乾隆年間達到了10萬人,民國時期,達到56萬人,目前約有400萬人。
為了體現這個過程,我大略做了個圖表:
圖:九世紀前孔子後代數量變化,三百年命懸一線,千餘年人丁不繁
後邊的分支太多,來源不足,數據就只能靠推測和瞎蒙了,盡量做到接近事實,也順便做了個表:
圖:九世紀後孔子後裔數量
總圖:
所以,有同學說,皇帝養著孔子後裔,錯了。孔子後裔在唐及以前人數稀少,但也出了孔鯉、子思、孔霸、孔融、孔君平、孔穎達、孔巢父、孔敏行、孔緯(狀元,兩朝宰相)、孔緘(狀元)、孔纁(狀元)、孔拯等歷史名人,這個進程完全是自我奮鬥。而很多時候,皇帝不僅不養孔氏後裔,相反還會殺他全家,加之政治災難、自然災害、屠殺、正常絕嗣的情況,孔子後裔著實經歷了一個非常恐怖的過程。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到宋以後,歷朝歷代都希望以儒治天下,故而必奉孔子,而其中一個策略就是給予衍聖公及孔門後裔尊榮。清朝是中國人口的爆發期,而孔氏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數量出現了井噴。我們所有活著的人的祖先,都經歷了類似的一個過程。卻不知早夭、無後、死於災難、湮沒於歷史之中,化作塵埃,才是常態。
雖然那個披分子人類學虎皮搞大新聞說孔子被蒙古人「換種」的回答已經被刪啦,但還是辨一下吧。吃瓜群眾們你們好,下次再有人說什麼蒙元立了一個蒙古人當衍聖公還說什麼因為分子人類學BALABALABALA,直接拿此文科普之~ 開放自由轉載。
事實是醬紫的:
蒙元找了蒙古人當偽衍聖公是一個沒有任何依據的網路時代天然野生段子,純度接近蒸餾水,無任何營養物質。出現時間也不會比冉天王殺胡拯救漢族更早,可信度也類似,不值得專門辨析。同樣,沒有任何來自分子生物學的證據支持上述段子。
2014年侯偉光、王傳超等在1118個來自曲阜孔姓男性的樣本中檢出了兩個有單祖先擴散趨勢的Y單倍型,分別在C-M217(515/1118)與Q1a1-M120(302/1118)之下[1]。
二者都是現代漢族中的常見單倍型,C-M217的總頻率可能在15%,而Q1a1-M120可能有2%左右。論文認為二者「都可能是孔子後裔的類型」,C-M217的頻率卻大大超過Q1a1。
你說啥?C3(現行高通量樹中的C2-M217)就是蒙古人? 也是很可愛呢。
- 圖1. Distribution of Haplogroup C-M217
對分子人類學成果的淺陋理解是「蒙古衍聖公論」的知識基礎。論證者明顯是一個遇C-M217單倍型輒以為蒙古的可愛小朋友。理由可能是他覺得C-M217在蒙古族與阿爾泰語系民族中頻率較高。然而任何頭腦稍微清晰的觀眾朋友都明白,C3-M217這種數萬年曆史,覆蓋大量民族的單倍型當然不能作為蒙古族的特異代表。如果這種論調能夠成立,那麼同樣也能做出「相當大比例漢族人其實是獨龍族」的推論,因為獨龍族的YH幾乎全是O-M122(舊分類的O3)......
C-M217在現代漢族中屬於十分常見的單倍型,C-M217的頻率在來自不同省份與批次的樣本中變化較大,顯示了C-M217的分布有較為明顯的地域特徵。漢族C-M130單倍型中絕大多數都屬於C-M217,C-M130的在北方的分布總體多於南方,如表1中北方省份C-M130分省比例均大於10%或超過20%,而南方省份除上海雲南外均低於10%。
- 表1. 來源:《Global distribution of Y-chromosome haplogroup C reveals the prehistoric migration routes of African exodus and early settlement in East Asia》[2]。註:該論文發表時間為2010年,使用的2008年Karafet分類法在現在看來是不完善的。
在其他的分省Y單倍型資料中,C-M217的頻率亦呈現出極大浮動,低至0%(0/27,廣西)高至23.5%(8/34,西安)[3]。處於中值的還有6.0%(10/168)[4], 7.5%( 27/361)[5], 10.8%(187/1730)[6], 12.0%(20/166 )[7]等。根據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得出現代漢族中C-M217總頻率可能在10-15%左右的大體認識。
C-M217在現代蒙古族中則有50%左右的比例(52%[2],54%[4],51%[8])。然而,漢蒙兩族中大量的C-M217其實並不是歷史上相互影響的結果,而是是獨立產生的。因為兩族中C-M217內部各分支的比例差別顯示雖然他們擁有相對較近的共同祖先(11,900 ± 4,800[9],14,920 ± 3,830,4,120 ± 1,060[10]),但在融入各自民族後互相的基因交流相對較少。
- 圖2. C-M130部分支系的發生系譜(2016高通量樹),製圖:心靈手殘的我。還把1144寫成1114了.....(先原諒我)
在變異M-217之下,有兩個主要的古老變異支系F1067與F1396,二者根據常見的分布地域被分別習慣稱為「南支」與「北支」,在現行高通量樹確定的C-217各主要支系的詳細發生學譜系中被重新劃分為C2a與C2b。漢族中的C-M217絕大多數屬於C2a-F1067支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在6000年前左右擴張的Cα-F1144,為漢族中的一個優勢大簇,是10%左右漢族男性的祖先(五大「超級祖父」之一,代號「玄皇」)。而蒙古族中的C-M217則大多數屬於「北支」的C2b-F1396,二者的分化時間遠早於古華夏族的形成時間,更遠早於現代意義蒙古民族的形成時間。
當然,這種分布趨勢雖然鮮明,卻並不絕對,例如Kherlen Batbayar與Zhaxylyk M. Sabitov根據對明代北元達延汗後裔Y單倍型的研究判斷達延汗屬於「南支」F1067下游的M407(Karafet C3d)[11],M407有可能也是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所屬的單倍型。而「北支」中激烈擴張的大簇M48(Karafet C3C)等在現代漢族Y單倍型資料中亦時常出現,例如2014年侯偉光、王傳超等的1118個曲阜孔氏樣本中就出現了0.54%的M48個例(比例過少,不可能來自元代之後的衍聖公家庭),可能是文字資料中草原民族融入漢族的史實的遺傳學表現。
結論總結:
如果曲阜孔氏中最大的單祖先擴散類型C-M217是「孔子類型」,孔子更可能與一半左右蒙古族人民除了有一個一萬年左右的共同祖先之外沒有任何關係。現有分子人類學成果並不支持「衍聖公類型」有較高「蒙古來源」的可能,純粹從論文給出的結果來看,這種可能性是渺茫的。
參考資料
[1]. 侯偉光, 王傳超, 蔣氏洪, 劉海東, 李輝:曲阜地區孔姓人群17個Y-STR基因座遺傳多態性分析,人類學學報 ,35卷第1期,2016年2月.
http://www.ivpp.ac.cn/cbw/rlxxb/xbwzxz/201604/P020160427538687416920.pdf
[2].H Zhong, H Shi, XB Qi, CJ Xiao, L Jin, RZ Ma, B Su :Global distribution of Y-chromosome haplogroup C reveals the prehistoric migration routes of African exodus and early settlement in East Asia,《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0, 55(7) :428.
[3]. Soon-Hee Kim, Kicheol Kim, Dong-Jik Shin, H. Jin, Kyoung-Don Kwak, Myun Soo Han, Joon Myong Song, Won Suk Kim, Wook Kim: High frequencies of Y-chromosome haplogroup O2b-SRY465 lineages in Korea: a genetic perspective on the peopling of Korea, Investigative Genetics, 2011, 2(1):10.
[4]. Xue Y, Zerjal T, Bao W, et al. (April 2006). "Male demography in East Asia: a north-south contrast in human population expansion times". Genetics. 172 (4): 2431–9.
[5]. Karafet T, Xu L, Du R, et al. (September 2001). "Paternal population history of East Asia: sources, patterns, and microevolutionary processes". Am. J. Hum. Genet. 69 (3): 615–28.
[6]. Hammer MF, Karafet TM, Park H, et al. (2006). "Dual origins of the Japanese: common ground for hunter-gatherer and farmer Y chromosomes". J. Hum. Genet. 51 (1): 47–58.
[7]. Tajima, Atsushi; Hayami, Masanori; Tokunaga, Katsushi; Juji, T; Matsuo, M; Marzuki, S; Omoto, K; Horai, S (2004). "Genetic origins of the Ainu inferred from combined DNA analyses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lineages".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49 (4): 187–193.
[8]. Di Cristofaro J, Pennarun E, Mazières S, Myres NM, Lin AA, et al. (2013) "Afghan Hindu Kush: Where Eurasian Sub-Continent Gene Flows Converge." PLoS ONE 8(10): e76748.
[9]. Karafet T, Osipova LP, Gubina MA, Posukh OL, Zegura SL, Hammer MF (December 2002). "High levels of Y-chromosome differentiation among native Siberian populations and the genetic signature of a boreal hunter-gatherer way of life". Hum. Biol. 74 (6): 761–89.
[10]. Boris Malyarchuk, Miroslava Derenko, Galina Denisova, et al. (2010) "Phylogeography of the Y-chromosome haplogroup C in northern Eurasia." Annals of Human Genetics 74, 539–546.
[11]. K. K. Batbayar, Z. M. Sabitov, The Genetic Origin of the Turko-Mongols and Review of The Genetic Legacy of the Mongols,Part 1: The Y-chromosomal Lineages of Chinggis Khan, The Russian Journal of Genetic Genealogy (Русская версия), Vol 4 No 2, North America, 4, Sept. 2012,
皇帝封孔子後人的爵位是「衍聖公」,繁衍的衍。
額,孔家是歷朝歷代最大的地主。
而且經久不衰,地位基本就是一品二品大員。
甚至當地政府也有聽他。
這是孔府的歷史
孔府,又稱「衍聖公府」或「聖府」。位於曲阜中心,西與孔廟毗鄰,是孔子後代長子長孫居住的地方,也是歷代衍聖公的衙署和私邸。初期的孔廟僅有孔子故宅三間,其後裔在簡陋的故宅中奉祀孔子,依廟建宅。而當今的孔府是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才逐漸發展擴大形成的。歷代封建王朝在推崇孔子的同時,也澤及孔子的後代。自漢代起,歷代王朝無不尊崇孔子,對其嫡系後裔眷顧備至,優渥有加。歷代皇帝在對孔子及其家族不斷的封侯加爵同時,還賜予食邑、祭田等。漢元帝後,食邑則從800戶、1000戶至2000戶不等。賜予食邑是封建王朝把一定戶數應繳的賦稅給封戶。此外,衍聖公還享有蠲免各種賦稅、差徭等特權。孔子的嫡系長支為奉祀孔子,原住在闕里故宅,稱「襲封宅」。隨著孔子地位及其子孫官位的升高,孔氏住宅日益擴展。曹魏時期,又於廟外「廣為屋宇,以居學者」,設教講學。到北宋末期,孔氏後裔住宅已擴大到數十間。到金代,孔子後裔住宅在廟東已有「客館」、「客位」、「齋堂」、「宅廳」、「恩慶堂」、「雙桂堂」等建築。
漢高祖始,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守衛孔子林廟,代表朝廷祭祀孔子。漢元帝封孔子十三代孫孔霸為「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賜金二百斤,宅一區」。這是封建帝王賜孔子後裔府第的最早記載。
唐開元年間,封文宣公。
宋仁宗寶元年間(公元1038-公元1040年),開始擴建孔府,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封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後,另建新第,稱衍聖公府。徽宗時封為世襲衍聖公,衍聖公這個稱號一直持續下來,金、元、明、清代代沿襲。
明代對孔子的尊崇,對衍聖公的優禮大大超過前期,封衍聖公為一品大員,班列文官之首,進入了顯赫尊榮的鼎盛時期。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太祖朱元璋敕建新宅,並詔令有權設置官署。明弘治年間孔廟遭火災,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皇帝敕旨大修闕里孔廟和衍聖公府。孔府遂又改建。明嘉靖年間,為保衛孔府孔廟,皇帝下令遷移曲阜縣城,移城衛廟。經十年時間建成曲阜新城,城牆高聳,外有深深的護城河,孔府、孔廟居於城中,奠定了孔府今天的規模。
清代歷行尊孔和優禮聖裔的政策,將歷史上所沿襲下來對孔子及其家族的種種優待「俱應相沿」。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因建築年久失修,多有倒塌,又作了一次「因舊為新,不廢基制,不浮於費」的小型修建。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一次大火,燒毀了孔府內宅七座樓房之後,於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重建,耗銀八萬餘兩,這是孔府最後一次大規模工程。隨著清朝的衰敗,衍聖公府建築也逐漸殘破,康熙年間所建的「蘭堂」、「九如堂」、「御碑樓」等先後倒塌無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後,民國期間,孔子嫡裔仍受前代榮典。孔子的七十七代孫孔德成改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給予特任待遇。1936年孔德成結婚時,對孔府作了一次較全面的整修。
如上所述,孔府保存下來的建築主要是明清時代所建。孔府佔地面積達約180畝,各類建築463間。府內樓堂廳軒櫛次鱗比,長廊曲徑,撲朔迷離,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封建貴族莊園。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築最豪華的封建官僚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孔府內還藏有自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至1948年的文書檔案,是世界上持續年代最久、範圍最廣、保存最完整的私家檔案。還有大批歷史文物及明清的衣冠等。因而孔府不僅是我國的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還於1994年被世界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漢代獨尊儒術後,孔子家後來的地位非常高。
流水的皇帝,鐵打的孔家。
簡單點,孔家後代不用站隊,誰是帝王就聽誰的。
元把宋打走了,孔家開開心心的跟隨元朝。
後來清軍來了也一樣。
而且田是越給越多,地位是越來越高
戴家村,位於山東曲阜。全村老少有一半姓戴,基本上都是衍聖公孔府的佃戶——作為全中國獨一無二的千年世家,孔聖人的後代早已把曲阜附近的良田幾乎侵佔一空。
雖然生活在「至聖先師」的地盤上,但戴家村裡卻連個私塾都沒有,絕大多數村民祖祖輩輩都是文盲。
不過總的來說,戴家村在十里八鄉之中還算是個不太窮的村子,至少大多數村民還能住在房子而不是窩棚里。而戴二冬的家在這個村莊里,是個不算殷實也不算窮的中等人家,大體上就是偶爾有腌蘿蔔吃,每天能有小米粥喝,還能勉強養著一個女娃到四五歲——要知道,這村裡至少有三成的窮困人家,是一生下女嬰就溺死的。剩下那些沒溺死的女嬰,也是湊合著能養大到幾歲就養到幾歲,萬一實在養不活,餓死了,那就往路邊溝里一丟拉倒。要是運氣好,能養到七八歲,那就可以賣了賺點錢。 嗯,不管怎麼樣,首先要介紹一下戴二冬的家庭成員。她家的人不算多,上面是整天喊她「賠錢貨」的老爹和一個哥哥,下面有一個弟弟,然後就沒有了。老爹叫戴大山,哥哥叫戴一夏,弟弟叫戴三春——因為這三個小輩分別是在夏天、冬天和春天出生的,所以就這麼排著順序起了名。
雖然沒什麼文采可言,但比起村裡那些「大狗子、二狗子」之類的稱呼,已經算是不錯了。
什麼?你問戴二冬的娘?早在生下小弟戴三春的時候,她娘就被老爹用家裡的破席子一裹,隨便找個地方埋了。老爹戴大山看到媳婦難產而死的時候,是笑得咧著嘴,拍著胸口慶幸的:「老天爺照顧,老天爺照顧!」——慶幸自家媳婦的生命力頑強,是把家裡將來的第三個勞動力給生出來之後才死的。
要知道,有很多村裡的女人,都是年紀輕輕從十二三歲就開始生孩子,然後生得一屍兩命,讓那些婆婆和男人哭得捶著胸口,大罵沒用的媳婦怎麼帶著孫子一起走了?好歹生下了孫子再死嘛!
和村莊百分之八十的人一樣,戴二冬家住的也是泥壘的土坯房,下的雨一多,就會沖化了土坯,讓整堵牆嘩啦啦倒下來。睡的是乾草堆,一根根都硬硬的扎人,稻草里還粘著泥,不時有各類跳蚤虱子之類的小蟲順著草杆子爬來爬去,平時經常是吃冷飯、喝生水――因為柴禾也不是經常能撿得到的。
但儘管如此,她家已經不算窮了,比如她家在村裡最受人羨慕的一點就是:竟然有六件完整的衣服!
——儘管這些衣服上都是補丁,還薄得和紙一樣,洗的時候一不注意就會被洗破……
所以,就連二冬這個賠錢貨,都能撈到一身布條似的破衣爛衫,而不用光著身子亂跑。不像隔壁老王家的小花,都已經是十二歲的「大姑娘」了,卻還光著屁股,這輩子都從來沒穿過一次正經的衣裳!
——沒辦法,老王全家五口人只有一件衣裳,連那個整天流口水的白痴媳婦都是不知從哪兒揀來的。
然後還有一點,在那些言情小說家的種田文裡面,很少提到古人種田的艱辛。
——村裡大部分的人家都沒有牛,只有少數幾戶地主家才有牛。他們有時候會把牛以高利貸的形式借給一些農民,但一戶人家根本借不起,所以村裡常常是幾戶人家共用一頭借來的牛。
甚至不少人家的鐵鋤和鐮刀,也是向地主借高利貸借的——在這一點上,戴二冬家還算是幸運的,他們家的農具竟然是自家傳下來的:這年頭的任何一件鐵器,在農民家裡也是十分寶貴的財富。
然而,她家畢竟也買不起牛,因為借牛的收費太高。所以她家經常是全家下地,用人拉梨。老爹在前面拉著梨,戴二冬和她哥戴一夏在後面光著身子扶犁——因為怕磨損珍貴的衣服。到了轉彎的地方,犁插入泥里更深,眼看著提不起來的時候,老爹就艱難地深深喘一口氣,背彎得像一頭真正的老牛。
——所以,儘管還不到四十歲,她老爹的脊背就已經變駝得很厲害了。
最後,介紹一下戴二冬的相貌,她家裡自然是買不起鏡子的,但曾在水邊打量自己——頭髮枯黃,黑黝黝的臉總是沾著泥土,一口黑糊糊的爛牙,雙頰凹陷,讓眼睛彷彿大得詭異,身上瘦得肋骨是根根數的,還不時有虱子跳蚤在頭髮間出沒……不過她自從穿越過來之後,就沒怎麼在意過自己的長相。
因為村裡絕大部分人的相貌都沒比她好多少。
這個時代的普通百姓,大多是這樣的爛牙和蓬頭垢面。那些臉色微微發黃,編著辮子,笑起來牙是黃白色,穿著棉襖倚在門欄邊的胖女人,都是地主家的夫人——在這個年代,除了城裡那些口味獨特的縉紳之外,大多數鄉下人都是喜歡胖的:胖就代表著家裡有財力,代表著有活頭,能吃飽,不用多幹活。
至於那穿越女們說的用楊柳條刷牙――不好意思,太麻煩,農活太忙,每天都得起早貪黑。有那個閑功夫琢磨怎麼用楊柳枝潔凈牙齒的,在村裡只有地主富人家的女眷。
用鹽凈牙?很多人窮得連鹽都吃不起,還捨得拿來刷牙?在村裡就不時能看到梗著脖子的人走過――脖子上長著一個碩大的肉球,像公雞一樣突著眼……因為他們長期吃不起鹽,自然得了大脖子病。 ——戴二冬到後來才知道,村裡人不到災年,都輕易絕不敢往那山上去。因為那座方圓十幾里的大山連帶著那座山附近的良田和荒地,都是屬於一位出自孔聖人一族的官老爺家裡的私產。老百姓若是到山裡偷獵和挖野菜,一旦被發現,一頓好打是絕對逃不了的,而且多半是直接打死。
至於到了荒年――哈,反正無論如何都是死,鄉親們就管不上那麼多了。
得了,別說什麼狩獵、養蜂,開墾荒地了,連打個柴都是死罪,還折騰什麼?繼續熬日子吧!
——高昂的地租、驢打滾的高利貸、被轉嫁的苛捐雜稅、被霸佔的山川荒野……到了封建王朝的末期,尋常農家的一切開源手段都早已被堵死。貪婪的地主根本不允許農民手上有一文錢,更別提致富奔小康了。
※※※※※※※※※※※※※※※※※※※※※※※
但即使是這種半飢半飽的日子,也不是那麼容易熬下去的。
比如說,戴二冬那個總是陰著臉的老爹,又用嘶啞的喉嚨扯起來:「……賠錢貨――過來幹活!」
——全家人都是直接喊她賠錢貨的……以至於戴二冬曾一度以為這就是她的名字。
不管戴二冬認不認這個便宜老爹,不管她是不是清楚這個便宜老爹正在盤算著兩三年後把她賣給過路的人販子,她現在都必須明白一件事實:如今秋收在即,她必須跟著全家一起出去護秋。
在這個莊稼即將成熟的時節,為了防止莊稼被偷――竊賊之中既有鳥雀和老鼠,也有那些餓極了的人。戴家村所有的田地里都聚滿了人,一雙雙眼睛在警惕地互相監視著,在即將收穫的田地間巡邏著。
——莊稼絕對不能被偷!要不然這一年全家的汗都白流了。
無論是殷實人家還是貧寒破落戶,都必須全家出動;哪怕是牙齒脫落的老嫗,還是光著身子的娃娃,甚至是窮得穿不起衣裳的女人,也得要下地護秋。因為護秋對庄稼人來說,是一件天大的事,是一件可以放在生老病死前面的大事。任何一塊沒有人看守的莊稼地,都一定會被那些極端飢餓的可憐人偷個精光。
而這樣即將淪為餓殍的傢伙,在近年來是越來越多了。
在田地里好像野人一樣地睡了將近一個月後,終於到了收穫莊稼的時候。
雖然在戴二冬看來,這田裡的莊稼實在長得不怎麼飽滿,但是按照便宜老爹的說法,這一年竟然已經算是個豐收的年頭。即使在還了不知何時欠村裡那個黑心富戶的驢打滾高利貸之後,居然也還剩下了挺大的一堆,看著就讓人感到高興——不管怎麼樣,也總該能吃幾頓飽飯了吧!
結果,這些糧食在曬穀場上剛剛晾乾,馬上就被被一個穿著綢緞,戴著金扳指的白胖子呼喝著家丁拉走了大半。渾身沾滿泥巴又黑瘦的便宜老爹,只能在幾個壯漢的威脅下,搓著手,含著淚,看著辛苦一年種出來的莊稼就這麼不翼而飛,只剩下不到五分之一,剛剛能裝滿一隻陶瓮。
被嚇傻了的戴二冬,獃獃地問著便宜老爹:「……爹,他們是……」
便宜老爹蹲下來,一粒粒數著那些白胖子漏下的糧食,頭也不抬地回答道:「……我們全村都是孔家的佃戶,那是孔家來收租的管事。今年豐收了,孔家老爺要收繳前幾年災荒時積欠的租子,所以收的多。」
「……可是――他們拿走了這麼多糧食,下一年我們吃什麼?」
「……沒辦法。」老爹苦笑一下,「……勒緊腰帶吧……」
與此同時,整個村子都在爆發出哭天抹地的哀嚎聲。
看著全村百姓的七八成收穫都被拉走,戴二冬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只能安慰自己:好歹……好歹還有一些糧食剩下,雖然吃不上飽飯,但至少還喝得上稀粥。
誰知才過了不到半天,門外又響起呼喝聲:「……不知死活的老東西,快出來迎接差爺!」
然後,幾個紅光滿面,穿著官靴的高大男人一腳踹飛了搖搖欲墜的門板,大搖大擺地闖了進來。一邊滿臉厭惡地捏著鼻子,一邊卻熟練地搜索著任何能夠藏東西的地方。
看到這群明火執仗的官差進門,便宜老爹嚇得渾身哆嗦,連忙哀求:「……官爺,官爺,我們家是孔家的佃戶,聖門的佃戶,都是朝廷明文免交糧稅的……」
誰知官差卻是立刻甩了他一個耳光:「……免交糧稅又如何?還有別的雜稅要交啊!」
然後,這官差隨便杜撰了個什麼名義,就拉走了戴二冬家裡剩下的全部糧食。
村裡的其它農戶,也都遭遇了同樣的命運,甚至還被活活打死了一個人。
這一回,整個村子裡算是一片死寂了——大家已經是哭都哭不出來了。
戴二冬卻徹底忍不下去了,家裡一粒糧食都沒有了,被餓死的悲慘前景似乎就要來臨……小女孩的面容頓時冷酷下來:「……爹,這個冬天沒法過了!與其活活餓死,不如帶領全村的人一起去搶回糧食!」
她的腦海中浮現出了關於許多農民起義的歷史掌故。
然而便宜老爹卻被嚇得一個踉蹌,照著她的臉就是一巴掌:「……賠錢貨,你想造反害死全村嗎!」
——大多數時候,只要還有一點辦法,中國的農民哪怕冒著餓死的風險,都不會想著造反。
至於便宜老爹的辦法是什麼嘛……和全村大部分人一樣,除了向地主和孔家借高利貸,就是賣人。
有女人的賣女人,沒女人的賣孩子——孩子和女人,總是有人要的。
於是,年僅八歲的戴二冬就被便宜老爹和一夏哥給捆了起來,準備賣給隔壁村子裡一個有錢的老光棍。
然後,戴二冬悄悄磨斷繩子,又用一塊石頭把哥哥的腦袋砸開了瓢,扒了他的衣服和草鞋,逃了出來。
——她不能不逃,因為那個買主,隔壁村的那個瘸腿老光棍,光是在去年就活活弄死了兩個小媳婦。戴二冬可是親眼見過那兩個只有六七歲的女娃被抬出來的時候,下身已是血肉模糊、連腸子都流了出來!
如果乖乖被賣過去的話,戴二冬懷疑自己根本活不過洞房花燭夜!
既然便宜老爹和便宜老哥要她去死,那麼她也只好跟他們反目為敵了。
只是……沒了賣她的錢,便宜老爹又要再欠一年黑心富戶的高利貸,又少了一點可以買糧食活命的收入。便宜老哥被她用石頭砸得滿臉流血,萬一傷口感染的話,也不知活不活得過這個冬天……
但戴二冬依然問心無愧,因為他們的苦難不是她造成的。
自從穿越以來,她渾渾噩噩地熬過了一切不熟悉的艱苦生活,半飢半飽地幫家裡做各種農活,早已盡到了一切能盡的義務。然而到了豐收的時節,家裡的那點收穫,還是被放高利貸的富戶分走,要被孔家派人分走,要被官府的差役收走……各種橫徵暴斂永無止盡,直到搜刮盡農戶家裡的最後一粒麥子。
這一年是豐收,但肯定還是要餓死人。不知道全村有多少人會因此逃亡,留下的又能活下來幾個?
而活下來的那些人裡面,又有幾個是靠吃自己老婆兒女的血肉,才勉強保住了自己的一條命?
戴二冬不想被吃,也沒本事吃人,所以只好逃了。
但在逃亡的路上,她卻吃驚地發現,在自己眼中已是人間煉獄的戴家村,放到附近的十里八鄉之中,居然真的還不算窮!至少和那些更窮的村莊相比,戴家村荒廢的屋子還不算多,大多數村民還有衣裳穿。
沿途走過一村又一村,都是一樣的貧窮和骯髒——成堆的垃圾,下陷的屋頂,倒塌的牆壁,腐爛的稻草,以及散亂的碎石。不時有光屁股小孩在臭氣熏天的垃圾之間打鬧,溝渠里還經常會有青紫色半腐爛的女嬰屍骸。來往的百姓也都和戴家村的一樣,滿嘴黃臭的爛牙,蓬頭垢面,油垢有一錢多厚,瘦骨伶仃,渾身異味,眼神中滿是麻木和絕望。
這就是明末中國北方農村的典型寫照,而跟陝西的情況相比,山東這邊居然還算是好的
然後,她終於來到了縣城,藏在一輛拉柴草的大車,逃掉了守城兵丁的進城費——她身上一文錢也沒有。隨即趁著大車拉到一個小巷停下的時候,戴二冬悄悄滾下了車。
然後,她縮在牆角,茫然地打量著眼前的一切。
說是縣城,其實也就是一個灰撲撲的世界。
來往的行人也多半都是枯瘦的,臉色也都是黃蠟蠟的,只是臉上稍微乾淨些,身上的衣服也比較完整。路邊的臭水溝里,同樣有著令人毛骨悚然的惡臭和白骨——那是溺死的腐爛女嬰屍骸。間或還有幾個大人的骸骨,看樣子應當是屬於餓死凍死的流民……在明末的城鎮和鄉村,屍體和骸骨都是很常見的景色。
唯一不同的是,為了防止爆發瘟疫,城裡好歹還會組織人去收拾屍體,丟到郊外的亂葬坑裡。
而對於戴二冬來說,更令她感到的絕望是,城裡無論哪一家做正經生意的鋪子,都是不收女人的。唯一收女人的地方只有青樓。而她若是想離開縣城到別處找活路,居然還要辦路引——按照明朝的規矩,鄉下人只准在二十里的範圍內活動。如果要走出一百里的範圍,必須要有「路引」。而路引需要向縣衙申請,首先得證明你有戶籍,並且身家清白。此外,申請路引還得交一筆錢,叫「路引錢」。
交不起錢的窮人,就沒有資格出遠門。擅自出遠門就是流民,要受到打八十板子的處罰。
——很顯然,這是一個嚴防死守的封閉社會。
如果她是一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或許早已橫下一條心去當盜匪了。但戴二冬只是一個瘦小無力的蘿莉,手裡連一把刀子都沒有,想搶劫也搶不動什麼人。
於是,帶著滿心的絕望和咕咕叫的肚子,戴二冬漫無目的地在街上徘徊,渾不覺自己身後已經悄悄跟上了幾個壯漢……等她發現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只見眼前一黑,小蘿莉戴二冬就被套進一個麻袋,讓人給扛著走了。
這又是這個時代的特色之一:無處不在的人販子。
——在一個到處充滿人販子和盜匪的世界,只要條件允許,女人和小孩通常是不輕易出門的。
當她再一次從麻袋裡被放出來的時候,就已經被捆到了衍聖公孔家,讓一個不認識的猥瑣男人壓著簽了賣身契,從此成了孔家的奴婢——以孔家在山東的滔天權勢,逃奴的下場絕對是被活活打死。
於是,戴二冬只好忍氣吞聲,開始了她的奴婢生涯。
嗯,順便一提,為了表現孔府的「文氣」,她被某個管事取了個「雅名」:瑤函。
對於戴二冬,或者說「瑤函」丫頭來說,雖然給人當奴婢十分屈辱,但也正是因為被賣到了孔家,她才能熬過這個冬天,不用再擔憂會被餓死凍死……然後,她就驚恐地發現,在孔府名下的佃戶之中,戴家村的人因為距離比較遠,跟孔府接觸少,其境況居然還不是最慘的!
孔家可是中華第一大家族:
清順治元年孔府給滿人獻上的《初進表文》
伏以泰運初亨,萬國仰維新之治;乾綱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率土歸誠,普天稱慶。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極,以德綏民。協瑞圖而首出,六宇共戴神君;應名世而肇興,八荒咸歌聖帝。山河與日月交輝,國祚同乾坤並永。臣等闕里豎儒,章縫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慶新朝盛治,瞻學之崇隆,趨蹌恐後。仰皇猷之赫濯,景慕彌深。伏願玉質發祥,膺天心之篤祜,金甌鞏固。式慶社稷之靈長。臣等無任瞻仰忭舞,屏營之至。謹逢表,上進以聞。
孔府代理奉祀官電賀汪精衛政府成立三周年
代電 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汪鈞鑒:竊以本年三月三十日,恭逢鈞府還都三周年之期,尤因我主席遵守國父遺教,收回各租界及治外法權,國際地位從此增高,得與世界列強並驅並駕,旋轉乾坤之功,實為從前所未有。令煜應期赴京參加典禮,並面聆訓誨。惟是時適當聖廟籌備春祭大典,未克離曲,祗得翹望晉祝,用表敬意。謹此電陳,伏惟垂鑒。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代表孔令煜謹叩。漾。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三月 日
這是孔府寫給日本的
孔府代理奉祀官為汪偽政府紀念孔子誕生廣播演講詞
《復興東方文化擊滅英美宿敵完成大東亞聖戰》 曲阜孔令煜為聖誕紀念,敬告全國同胞,今日為大成聖至先師孔子二四九四周年誕辰,一如去年國祭,舉行擴大紀念典禮。惟今年紀念聖誕,尤注重宣傳,以期尊孔信念深入民間,故舉行隆重國祭,並非徒壯觀瞻,並有重大意義存焉。茲舉要述之。
一、在陶鑄新國民。孔子教人方法,以明德新民為綱領,而新民之至善,則在親賢利樂。自此義不明,一般士民,或趨於功利主義。故此次擴大宣傳,意在喚起民族自覺。一以孔子綱紀倫理之教義為依歸,由是互相團結,協力剷除英美。舉凡舊染之污,洗滌凈盡,而呈維新之氣象。此其意義一。
二、在建設新國家。吾國二千年來之治亂興衰,咸視奉行孔子道之力與不力。自清季西方物質文明輸入,而政治經濟之體制一變。淺妄者,竟蔑視孔道,甚至悍然提倡廢祭,不知共和之局,實由孔子大同學說所造成。苟於其特殊精神,躬行實踐,自足發揚國光,昌明國運。試觀友邦日本。維新以來,仍尊崇儒教,遂躋為世界一等強國,其明證也。友邦既著先鞭,我國當策後效。以與共存共榮。此其意義二。
三、在完成東亞戰爭。孔子之學雖重禮,不重兵。然夾谷之會,始則退卻萊夷,繼則收回侵地,可知其富於尚武精神矣。此種精神,足以激發國民忠義之心,勇敢之氣。適值參戰進行之時,定能與友邦聯為一體,將攘奪我種種權利之英美,一舉驅逐於亞陸之外。此尊孔意義之三。
四、在復興東方文化。東方文化,濫觴於孔子,固盡人所知,顧自新學勃興,士多矜奇立異以為高,而固有之文化,反置無足重輕之列。夫固有之文化為何?抽象言之,即孔子之所謂仁與禮。仁,體也,如果實之核心。禮,用也,如樹本之枝幹。此次宣傳尊孔,無異取核心而廣播之,培枝幹而遠揚之孔。此尊孔意義之四。
此上四端,僅就感想所及,舉要撮送,敬請指證。
我們可以看一下孔家的田。
孔府就清朝來看,每年可以從祭田裡面賺取8600銀子,1000石糧食。(祭田一般在2000多大頃,1大頃是300畝)
孔府朝廷還給錢,糧食他。
還有50五十大頃學田。
孔府的私田約有368頃左右,其中30頃可享受免稅待遇。此外歷代衍聖公夫人嫁入孔府時,也都帶來一些「胭粉地」,其收入歸衍聖公夫人自行支配,歷代累計下來,也有86頃之多。
由於歷朝都優待曲阜孔氏,因此曲阜的孔氏族人當中有很多「免糧地」和「輕糧地」。免糧地不用向官府或孔府繳納任何賦稅,最初的來源是宋哲宗賜給的100大頃土地,後來在族人中均分,歷朝逐漸增多,到清末共有369頃86畝。輕糧地共4222頃51畝,稅銀只相當於普通田地的三分之一左右。
最多的時候,孔府家的田有100多萬畝
可以看孔府問題揭露。
地位這麼高,且快2000年了,有田有錢有地位
一個人娶老婆,加幾個小妾,時常還找找丫鬟,一個女人生幾個孩子,人數自然而然多了。
一代一代,孔府都是這樣的。
孔府後代有多少不知道,
但絕對數字非常龐大。
孔姓來源其實也比較多。
正宗的當然是孔子的後代,直系旁系都是血脈。
另一種是家奴,後期的家生奴才慢慢就以為自己真的姓孔了。
第三種是自己樂意改姓孔,這個人數恐怕不多。
第四種是假孔,為了某些利益改姓孔,比如某答案里說的蒙古人、母系的破事等等。不過只有證據,未有定論,孔家人不會承認的。
最專業的還是 @豆子
孔子後代怎麼這麼多人,沒有這麼多人才不科學,明清人口大膨脹,從朱元璋登基到明朝滅亡他的後代都有幾十萬了。而哪個時候孔家本身就是大家族,雖然條件不能和皇家相比,但比一般人好的太多,明清中國人口幾何倍增長,幾百年的時間一個大家族繁衍出幾百萬人不奇怪!例如某某地方以姓為村甚至方圓幾個村都是同姓,他們的祖宗可能就是一個人,繁衍出這種規模的村只需要幾代人即可。連小門小姓都如此,大族有個幾百萬有什麼奇怪的!
沒,我老家山東的,祖上從曲阜跑到煙台。
孔家人不一定都是嫡系啊,幾乎所有不排輩兒的都是以前的傭人賜孔姓。我中間這個繁字就是輩分,聽說過孔繁森和孔令輝吧?當然,就算是排輩的也遠沒有那麼多所謂血統純正的。畢竟江山都換了多少代了,每一次有點啥動亂都拿孔子出來說事,儒學也被當做統治工具。到後來立了宗教就徹底毀了。
我聽說世界上有兩個半貴姓,不過我現在反正是沒受到祖上萌德。
希望老祖宗給我好運氣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大概是因為歷朝歷代都沒有統治者敢隨便滅族孔家人啊!
為什麼標籤有世界盃
【問題來了】孔家那麼多獨苗,他們怎麼辦到高效避孕的孔子後人(包括掛名的)聽說有四五百萬人。
其實孔子後人還分南宗和北宗,嫡系最正統的是南宗。(生活於浙江)
元朝時南宗放棄了封號,於是北宗成了嫡系,在彎彎的是北宗後人~
皇帝養著他後代,標榜自己給聖人那什麼,籠絡人心
標榜忠孝禮義,自家卻不曾殉節。
每個姓孔的人都想說自己是孔子後人。
這句話魏忠賢的後人說不出口。
不懂這些人爭著要當孔子後代有什麼好處。
幾千年過去了,承認你是孔子後代又怎麼樣?我在街上看到你也只會當你是個凡人。
再退一步講,祖先多偉大對自己有什麼加成嗎?哪怕不是那麼久遠的祖宗,打個比方,假如——我是毛爺爺的後人
——除了現實中地位上給我帶來的好處,我不會覺得我繼承了毛爺爺的基因就有多自豪啊。太祖的功績再偉大,在我看來,他也只是個普通的凡人,只是靠自己的努力做成了大事業——那麼對我來說,繼承了他的基因,有什麼加成么?沒有,我不認為我的綜合素質會比常人高出多少。自己成功與否,還是得看自己,不是嗎?
實在是不理解那些爭著當孔子後人傢伙,隔了幾千年了,就算你是真的孔子後代,還想靠遺傳當聖人啊,可笑!
誰家的祖上沒NB過?說不定我還真是某個帝王的後人呢,有屁用啊。
衍聖公家族徹底貫徹著嘴上全是主義,實際全是生意的路線千年不動搖
紀錄片:古代聖賢 孔子iqiyi.com視頻
近年來,
因為網上流傳的
「韓國人公然表示孔子國籍為韓國」
之類的話題,
激活了國人的民族自信心,
導致中國人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
都對孔子的關注熱烈起來。
為此,一些韓國人就「孔子是哪國人?」接受了採訪。
採訪中的韓國人都有「孔子是中國人」的共識;
而不少民眾也表示:
網上的確有認為「孔子是韓國人」的言論,可是都是極少數,而且都被認為是可笑的說法。
「韓國民眾認為孔子是韓國人」的事件,已經成為羅生門。
無論真假,這件事都能說明孔子在歷史長河中與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之大。
9月28日,是孔子的誕辰2568周年紀念日。
BBC紀錄片《古代聖賢:孔子》
帶大家認識有著72個跟班的孔子,
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征服學生之餘,
流芳百世。
孔子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於山東曲阜。關於孔子的出身,多年來眾說紛紜。
但是結合孔子口述的童年經歷,人們拼湊出了一個模糊的孔子個人歷史:
孔子的生父,一個70歲的士大夫,人稱叔梁紇的貴族,在自己的妻妾連續生下了12個女兒和一個有腳疾的兒子之後,大為惱火。
他認為自己貴族的血液無法完美傳承給一個健全的兒子,那真是天大的醜事。求子心切的他遇到了出身貧苦的孔子母親,15歲的顏徵在。
沒多久,孔子出生了。
然而在孔子三歲時,他那老父親卻撒手人寰了。
據孔子與他人的交談而得知,孔子母子兩人為糊口奔忙,為生活所迫,孔子曾做過牧童,替季氏(春秋時期的貴族)管理過糧草,做過吹鼓手等等的粗活兒來維持生計。
孔子之所以名丘,因為頭上骨骼如同高低不平的丘陵,從醫學的角度看,這是自小營養不良,嚴重缺鈣的結果
由此可見,童年不幸且貧苦的生活給孔子帶來了多麼毀滅性的打擊。
因為母親對於孔子教育的重視,孔子在15歲時就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之本領。
可能也正因為顏值不高,孔子能夠專心把經歷都放在研究學問上。
此後,經歷了幾十年不被重用的仕途、魯國內亂和出仕修經後,孔子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孔子想要什麼?
孔子折騰那麼多年,他到底想要什麼?
正如孔子自己所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與任何一個有點抱負和責任感的「士」一樣,孔子希望自己的思想主張和政治理念能夠被當時的統治者接納。
可是當時如同「黑暗森林」的社會環境,根本不可能會允許以「仁」為主的政治核心出現。
孔子偉大在哪?
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世風日下、人人自危還草菅人命的時代里,只有他真正「把人當人」。
在一個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民也是人」的時代里,孔子把這種「君主要對民有仁愛之心」的思想宣揚開來,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孔子的一生,無論在經濟、禮節和政治的思想從未受到統治者的重用,鬱鬱寡歡之餘,連他自己都忍不住自嘲「喪家之犬」。
我們為什麼需要孔子?
孔子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的是:幾千年後的21世紀,在他曾經屢遭白眼和鄙視的土地上,從官方到民間,都對他所持的觀點和思想趨之若鶩。
單在中國,就有3000所關於孔子文化的課堂。
這些課堂規模大小不一,但是無一例外都秉持著一種核心理念:
重拾以孔子為中心的傳統文化,儘力不讓中華民族的後代經歷文化斷裂。
人們逐漸興起的對於「禮節」的重視和對於傳統文化逐漸消逝的焦灼,都是孔子被追隨和膜拜的原因。
在高速發展的社會裡,孔子是現代人的一顆定心丸。
這位被奉為「萬世之師」的早期知識分子,雖然奇醜無比,卻憑著滿腹經綸征服了後人,還讓無數人成為了他的迷弟迷妹。
孔子的地位幾經沉浮,在時代和歷史的選擇下,終歸是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而如何好好吸收和利用孔子留給後世的智慧精華,將是華夏子孫將要面臨的重要課題。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docochina
馬雲的後代才叫多。
歷史上有個五大姓說法叫做:張王李趙遍地劉。說這個劉姓是改姓最多的,主要是當年王莽改制,全國追殺劉氏皇族,很多人為了活命就改了姓,王莽完蛋後,又掀起改回劉姓的狂潮,而且很多原本不是劉姓的人也改了劉姓,數量據說很多很多,所以才有了遍地流(劉)的說法。。。
不知準確嗎,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寫這個主要是說明孔姓,作為聖人後裔,必然有很多人冒姓,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至於孔子真正的後代(血緣)有多少,這個誰能說明白,也許就沒多少個呢。。
另外孔府的佃戶不僅僅只在曲阜境內,這些可以在網上查得到。
附網上資料:
孔府佔有土地數量:橫跨五省達上百萬畝
孔府應當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貴族地主莊園。在它最盛時期,所佔的土地曾達一百多萬畝,遍及山東、江蘇、河北、河南、安徽五省的廣大農村。是國內少有的大地主莊園。一九二八年八月,據孔德成向山東省政府報告:僅山東一省仍佔有土地一千零六十八頃六十七畝二分。(《孔檔》8151號)而在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三日,孔令俊寫給青島天主堂鮑潤生信中稱:「歷代帝王封贈孔氏奉祀祭田共大頃三千六百頃,每頃一百大畝。」(《孔檔》8115號)
孔府擁有的大量田地,可以簡單分為屯地、廠地、官莊、私庄四大類。其中以屯地的比重最大。
1、屯地。清代孔府共有六屯:鄆城屯,地五百四十六大頃(七百二十步成畝)余,坐落鄆城、巨野、壽張、范縣、汶上、鄒縣、陽喬諸縣;巨野屯,地四百六十四大頃,坐落巨野縣;平陽屯,共四百四十八大頃(包括廠地),坐落巨野、曹州、定陶、濮州(今鄄城);獨山屯,共二百三十八大頃(包括廠地),坐落魚台、鄒縣;東阿屯,共七十六大頃,坐落東阿縣;洸河屯,地七十三大頃,坐落滋陽(今兗州)、濟寧。
2、廠地。清代的孔府擁有廠七處:鄆城廠、巨野廠、平陽廠、獨山廠、滋陽廠、東平廠和曲阜廠。坐落鄆城、巨野、曹州、魚台、滋陽、東平、封張、陽谷和曲阜等州縣。
3、官莊。清代孔府擁官莊十八。在曲阜者十二:齊王、春亭、張羊、南池、安基、紅廟、胡二窯、顏孟、馬草坡、齊王坡和下地屯,共地六十四大頃余。在鄒縣者二:魯源和黃家,共地十七頃余。在泗水者四:西岩、安寧、魏庄和戈山廠,共地六十餘頃。官莊規模一般不大,多為四、五頃或六、七頃。十八官莊中最大者為泗水戈山廠,擁地三十餘頃(包括部分自置私田),最小者為安基庄,地二頃余。總之官莊的規模同屯、廠無法相比。
4、私庄。孔府在清初擁有相當數量的私田,由於不時的出進,如分家析產、出賣、出典、購置、開墾等,準確的數字很難找到。估計在五百餘頃以上。這些私田坐落在:汶上、泗水、寧陽、滕縣、濟寧、滋陽、費縣、巨野、單縣、魚台和曲阜。私田來源於各種渠道,大體有五方面。一系以價購買,如康熙二十二年在濟寧南鄉購地四十四頃。乾隆年間在滋陽縣吳寺社置地二頃五十七畝,同時在曲阜泉頭、井上等處置地四十頃余。二為開墾荒田,如順治十年在滕縣馮家營等新開地二十四頃六十八畝。再如東平州西的安山湖,久淤,康熙間奏定招墾納租,爵府於康熙十七年(1678)在此開墾荒田一百六十頃,名鵝鴨廠。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開墾一百一十五頃名五全廠。三是認佃,爵府在汶上的私田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認佃的形式據為己有的。汶上縣明德魯二藩土田甚多,隨著明王朝的覆滅,藩府主人或死或逃,其他爪牙作鳥獸散,土地大批荒蕪。但孔家不受改朝換代的影響,很快以各種方式插手廢藩莊田,其中手段之一是認佃,在順治十二年(1655)認佃了十一頃五十畝,這些所謂認佃地後來都成了孔家私產。四是投獻,滕縣清涼寺地九頃七畝、辛集地七頃二畝均為掛地。五為抵償,寧陽鍾家莊地一頃十五畝原是司房趙琮私產,嘉慶五年(1800)趙瑔因故被革,並追繳銀一千兩,因缺現款而以上述地畝抵償,名曰南廠。
孔府土地的來源無非有四。一是國家的賞賜,二是以辦學和祭祀孔丘為名,假手地方官吏霸佔;三是乘農民破產之危,強買巧騙,變相掠奪和兼并;四是直接圈佔,無理鯨吞。據《孔檔》記載,清代曾發生數次孔府次大規模無理圈地。如清咸豐年間,孔府借清查祀田為名,硬說江蘇銅山,沛縣兩地,有元代欽撥祀田九十頃,遂派平陽屯屯官唐守忠等「率眾數千人,蜂擁沛境,私立屯庄二十五處,平地修蓋房舍數百間,遍插『聖公府』三字旗幟」,「滅沒村莊百餘處」。(《孔檔》6017號)但類似這樣的「圈地運動」,往往會嚴重傷害到地方政府的賦稅收入(孔府的「祭祀田」是不繳稅的),所以也經常遭到地方政府的抵制。
孔府實際上是一個五臟俱全的微型政權
孔府的僕役佃戶數量是極為龐大的。如前所述,據孔府檔案記載,清道光八年(1828 年)時,孔府有僕役783 人,其中「東房伴役」就達244 人。若加上佃戶、廟戶,孔府控制下的人口可達數萬戶。孔府對這些僕役佃戶的管理,是完全有別於其他官僚地主和普通地主的。
在孔府衍聖公之下,設有三堂、六廳,作為家族具體的管理和辦事機構。
其中,孔府大堂是衍聖公申飭家法族規、審理重大案件之地;三堂則是衍聖公的私立公堂,在此處理家族糾紛與刑訊奴僕。三堂均為官衙,輔助這些官衙工作的機構就是六廳。
六廳實際上是仿照朝廷六部的模式所設立。可分為典籍、司樂、百戶、管勾、知印、掌書六個廳,組成一個小朝廷。典籍、司樂二廳掌管祭祀的典章和音樂;百戶廳掌管林廟守衛,下設百戶衙門,直接管理廟戶等;管勾廳掌管收取租糧、租銀,下設管勾衙門及屯官、總甲、小甲等,組成一套胥吏機構;知印、掌書二廳,掌管印信和文書。此外,還有從三品到九品的「聖廟」執事官四十員,屬員幾百名。國民黨統治時期,還組織有武裝奉衛隊。
六廳之中,百戶、管勾、典籍、司樂四廳,簡稱兵、農、禮、樂四司,是孔府統治管理的核心,為孔府統治廟戶、佃戶、樂舞生和禮生的重要機構。三堂六廳的存在,是普通中小地主和其他官僚地主所無法比擬的。
據孔檔記載可知,凡孔府佃戶,廟戶、僕役及孔氏族人犯了「法」,概由孔府「自行斷結」,孔府可以開堂審訊,可以持「信票」隨便抓人,也可以動刑具。孔府「合法」擁有一整套政治機構和管理體系。三堂、六廳的設置,使得孔府不僅是只是一個貴族府第,而且也是一個統治著一定數量土地和人民的具體而微的政權。
三堂、六廳之下,孔府的屯戶、佃戶也按保甲編伍,實行保甲制度。孔府從最基層開始,嚴格把戶人管束起來。孔府的保甲自成體系,不歸州縣編製。孔府保甲的編審稽查皆由管勾廳專管38。孔府對保甲的編審要求比較嚴格,在排戶登記後編牌、造冊、填發門牌,清冊一式兩份,一份呈孔府以備稽查,一份移送所在州縣備案,以防一戶兩隸。孔府的保甲是一個龐大的組織,僅孔府給予執照的庄頭、總甲、小甲就達100 多人,還有總甲、小甲所僱傭的長催、抗褡之類收租人員,更不計其數。到清乾隆年間,孔府各屯的甲首已多達500 人。
作為一個「獨立」於當朝政權之外的「微型政權」,孔府的獨立性還體現在有控制曲阜知縣之權。曲阜縣的知縣,從唐代開始,常由「小聖人」親自兼任;明代改為孔氏世職,即由「衍聖公」在弟侄中揀選一人,送吏部委任;到清乾隆時,雖然改為「不必拘用孔氏族人」,可「在外揀選調補」,但仍在孔府嚴格控制之下,實際上是孔府的一名屬官。
濫竽充數而已,什麼多?又不是得孔子的道,只是姓。
因為老子沒孩子,其他人不能相提並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