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評價 Facebook 移動應用 『unbundling』 分拆理論?

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Zuckerberg 回答 Creative Labs 做的是什麼事情時提到,他認為移動應用應該是簡單的,快速到達的,專註的,所以大的複雜的應用應該拆分成多個(譬如說專註閱讀的 Paper,譬如說專註聊天的 WhatsApp 和 Messenger),Love this:


&> ... But I think on mobile, people want different things. Ease of access is so important. So is having the ability to control which things you get notifications for. And the real estate is so small. In mobile there』s a big premium on creating single-purpose first-class experiences. So what we』re doing with Creative Labs is basically unbundling the big blue app.


via Can Facebook Innovate? A Conversation With Mark Zuckerberg - NYTimes.com - NYTimes.com


謝邀。這個問題有點像在討論app是應該「大而全」還是「小而美」。

扎克伯格的思路很清晰,手機和網站不同,手機屏幕有限,用戶的注意力有限,做一個功能單一的、有著一流體驗的app更有價值。

我對facebook的了解不多,不能說分拆的做法對不對,但我認為扎克伯格能忍住不斷擴充功能的慾望,力求精簡的態度還是挺令人傾佩的。

一、微信為什麼不分拆?

首先,從用戶的使用場景來看,我們在微信上給對方發消息,對方不會瞬間就回復,中間多少有點時間間隔,人們通常就會在這個時間間隔里找點事兒做,比如看看新聞啊,玩一會遊戲啊,等對方消息來了,再切換回去。也就是說,人們在聊天的時候,是有多線程操作的需求的。這個需求在pc端就更加明顯了,大多數人都是一邊聊qq一邊做別的事情吧?於是微信在聊天的基礎上加入其他功能,既能幫用戶打發對話間隔的無聊時間,還避免了在多個app之間切換的麻煩。

其次,微信做到了剋制。雖然它的功能不斷增加,但tab bar始終都是四個,核心功能始終是點對點的溝通。把最新版的微信交給最初版的用戶,他們依然玩得轉,因為核心的布局和操作,從來沒有變過。

二、豆瓣為什麼要分拆?

如果你問用戶,豆瓣是什麼,有人會說影評,有人會說書評,有人會說小組。。。用豆瓣的人大多只用豆瓣的某一些功能,各個功能板塊之間的重合度很低。這個時候拆分成多個小app就很自然了。

三、從用戶出發 + 從自身出發

很多人想學微信,做成一個「大而全」的超級app,但這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不應該成為大多數人的範本。如果用戶需要新功能,60%以上的用戶都能用的上,而且你又能做到克制,有章法,不會稀釋你的核心價值,那麼就整合進來唄。但能滿足以上條件的是極少數,對大多數情況來說,把單一功能做到極致體驗,那才是正途。


謝邀

題主把這弄成「理論」有點嚇人……以下就當瞎說好了。

我覺得fb能拆分自己的big blue app是有好處的,前提是現在iOS和Android的App間互動已經日漸成熟,系統層面的導航不斷完善。

一個複雜的應用有個顯而易見的缺陷:需要複雜的導航。複雜的導航不易學習、占空間、容易誤操作、需要更多點擊……諸如此類。這也是Zuckerberg的主要出發點。與其做一個大而難用的app,還不如直接利用系統的導航和分享來連接自家的各個小app,把更多屏幕空間留給這些小而精的應用去做好各自的事。以fb設計師們的功力,放開手腳去設計出好用的相冊app,好用的聊天app,好用的check-in app,好用的日曆app,應該都不是難事。各自贏得忠實用戶之後就可以跟其他的自家app、別家app進行互動和共享,創造出很多創新的機會。

另外,非常贊同樓上 @鄭堅義童鞋的微信例子。如果各位看官嘗試跟一位老人家解釋怎麼用微信給手機充值,就會深有體會了。首先他們不會理解微信這個小綠方塊跟手機充值有什麼聯繫,也不會明白為什麼進了微信之後要點那三個小格子,然後才能看到充值選項。這一路下來都是莫名其妙的邏輯關係,即使記住了,也忘得迅速。他們最能接受的一定是用一句話就能描述的道理,比如:打開手機,在屏幕上手寫「充值」兩個字,就可以充值;寫「照片」兩個字,就能看照片;寫「音樂」兩個字,就能聽音樂。放之四海皆準。這樣的交互方式就應該是系統層面統一的、不需要重複學習的、通過各種專一的輕量級app實現的。

當然這只是從用戶角度出發的考慮。如果是為了刷下載量之類,那設計師就只能呵呵了。


這個問題有一個前提就是用戶主動搜索並下載app的比例。在中國並不多。
同時衡量app是否成功就是日活月活。
所以先看看bat的app。

微信可以說是合併,但是本質依然是通訊工具,而延伸出來的功能依然是符合其通訊工具的本質的。微信支付目前比較有前景的使用人群應該是代購賣家。他們基本上就是利用微信的社交功能在進行推廣。
而騰訊還有一個qq大家別忘了,對騰訊大局來說,微信和qq還有qq空間就是拆分。

再來看百度,雖然現在在走統一的路線,都併到百度app上來,但是百度地圖百度貼吧百度音樂等單一用途的app依然堅挺,無論因為功能原因還是體制原因都不可能合併。

阿里出了個淘寶二手,本身很好用,但每次兩個切換來切換去還是很麻煩。像微信那樣把本質接近的東西做得完全不同,保留qq依然存活的同時還開創一片新天地的案例實在是太少了
可是支付寶,這個就有意思了。剛出支付寶app的時候我就用了,當時只覺得淘寶真麻煩還有另有個app,做一起不完了嗎,但是後來再看,這步走得好。

說完三大家,差不多有了結論,如果功能單一可分,那就應該拆分而不要合在一個大app里。

但是其實漏了一句,這些都是超級大公司,沒有預裝用戶都會想方設法去裝。而作為中型互聯網公司,有一個千萬級應用已經是燒香了,網易那麼多app,你裝了幾個?金山那麼多app你又知道幾個?所以為了生存不得不在一個裡面拚命塞。uc瀏覽器就嘗試了那麼多,又是小說又是遊戲還有視頻甚至還做過社區。

豆瓣用戶量不少,可是真的不算多。它把自己的功能拆成幾個app以後,主動下載量小了,每個的用戶量也小了。用戶量越小,內容製造就越少,移動端的發展就越少。
試想,點評把自己分成西餐點評、中餐點評,火鍋點評會怎樣?

至於更小的團隊,就更沒有空間考慮拆分了,能把一個細分類目做到精就行了。


Facebook也不一定對,Facebook的經驗也不能照搬到國內。
2013年移動互聯網的一個重要趨勢就是APP的寡頭化,這個趨勢在2014一季度看來沒有變化。
讓用戶發現一個應用本就不容易,讓用戶安裝一個應用的成本越來越高,要同時安裝你的多個APP則更難。
可能用戶只是為了你的一個功能來安裝你這個APP,但只要粘性足夠,熟悉其他的功能只是時間問題。
我周圍就有很多小姑娘以前是為了掃描線下店鋪的優惠券去下載微信的。


Unbundling definition by Google: market or charge for (items or services) separately rather than as part of a package.

這個理論(戰略?)來源於對用戶需求的細分。 不同的用戶,或者同一個用戶從形式,內容和目的上來說都會有不同的社交需求。 Facebook在大圈子裡的社交模式已經成熟,所以把目光投向了更細的需求範圍。正如Zuckerberg自己說的「 more private communication is a bigger space than people realize.」 這正是Facebook現在沒有做到的點。所以unbundling是自然趨勢,而且可以說這個起步並沒趕上早。

另外關於Facebook是不是沒有繼續創新的能力的討論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對Instagram 和 whatsApp收購之後。 unbundling也是一種刺激,可以給創新留出更多空間。

好玩之處是我們也可以想像下在unbundling之後,facebook能夠做出什麼樣的產品線,怎麼連成產品線。會是跟企鵝走上同樣的節奏么?


巨頭們的角度和我們小蝦米是不一樣的。他們不愁流量,因此可以精準定位,小蝦米試試看?

獨立思考最重要。


個人簡單的認為,手機上的應用,在操作系統的選擇APP頁面就做了內容的拆分。每個APP是一個獨立的入口,計算器,秒錶……

有什麼東西可以不拆分?

  • 關聯性強。比如微信和附近的人,其實這是2個需求,但是用一個帳號打通。
  • 應用顆粒太小。比如Iphone選擇吧時鐘和鬧鐘放在一起。

非常認同拆分的觀點!成功的應用都是小而美的。


個人覺得這是產品決策者的定位問題。
國內的微信擁有龐大的用戶,它整合IM、SNS、理財產品、打車、購物等多種應用,即使埋藏的很深 用戶還是會去找;而一般的app 若過於複雜,用戶是不太願意學習的,更喜歡豆瓣 這種拆分形式,如:小組、閱讀、電台等,我常用哪個 就下載那個,針對性更強,方便用戶使用。

再舉個例子,下廚房,定位非常清晰,我就菜譜、收藏,做菜時就調出來 按照其做啦!

作為一個用戶來說,我喜歡清晰、明了、準確、好內容、高質量的app,而非大而全的複雜app.


至少他現在是對的 一個功能對應一個app這對於用戶來說少了很多思考的需要 想想看 我想幹嘛只要點開那個能幫我幹嘛的app就行了 限制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用戶思考 能夠讓用戶更專註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是隨著移動端性能和軟體架構技術的提高 app之間大量數據傳輸的可能 一個集合很多功能的app也會出現 而且同樣可以避免用戶思考 只要讓所有的數據通信都在後端 就像搜索引擎一樣 不管是技術上的問題、情感問題、音樂、電影、軟體等等都可以直接搜索 移動端肯定也會出現這樣的集群功能式的app 而且會讓我們的生活更簡單、快速、專註 其實無所謂對錯 關於移動互聯網任何人說的現在證明是正確的一大套理論 在以後的某個時刻都會被證明是錯誤的


@張智超 的回答已經很全面了,我來回答下我的看法:
其實可以參考這個問題 集眾多功能於一身的超級應用發展前景如何?
發散下講,現在手機端的功能型的產品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思路:
單一功能型產品:例如Dailycost、Clear、OmniFocus等,小而美,一般這種產品的出現解決的都不是基本型需求。這種產品一般都採用下載收費的盈利模式。
多功能型產品A:微信、京東、大眾點評等,多見於平台性質的公司,由於解決的都是剛性需求,所以用戶活躍度較高,因此這些產品都會圍繞這自己的核心功能為基準向外增加各種功能點,來尋找新的利潤點。但是這樣的產品無法太分散,容易稀釋產品的核心價值。
多功能型產品B:Line、Facebook等,通過核心產品帶動衛星產品的崛起,每一個衛星產品或多或少都有之前核心產品的功能模塊之一,並且衛星產品還可以有專門的團隊來研發維護衛星產品,更新迭代更快,使用體驗更好。不會對產品的核心價值稀釋。

總的來說,無論哪一款產品最根本的目標就是有較高的商業利潤,無論以上哪一種做法,都是由公司組織架構、產品願景、投入產出比等因素來決定的,微信到現在還沒分拆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是微信本身產品還沒有達到自我瓶頸,分拆沒有必要。而Facebook現在再優化Facebook移動版也是那樣,因此倒不如講幾大功能拆分,圍繞這幾大功能重新構建產品使用場景,來尋找新的增長點。

歡迎拍磚~~


謝邀!
看到郵件比較晚,不好意思。facebook的拆分策略,我認為主要是因為扎克伯格對移動互聯網客戶端發展的遠見所致。個人認為,未來的移動應用必然是朝著「短小精悍」發展的,換句話說,就是必然會回歸自然和簡單。真正用心的設計真正好用的設計真正用的久的設計都是最簡單的最便捷的。這是一個趨勢。簡單是一種人性深處期望的美,而移動應用當然要發展也離不開這個原則。另外,大而全的WEB基本已經飽和,模式固化,多少個網站都是千篇一律,沒有新穎的構思和內容無法脫穎而出,而分拆成一個一個部分的話,則發展空間變大,而APP出現剛好是一個很好的實現內容。
這只是我的淺見,希望能起到一點作用。


謝邀!
個人不認為移動應用就應該是簡單的,而且這個簡單也是因人而已。強大的功能可以變得清晰簡單,只要設計合理,關聯性強,思路層次相當清晰這樣也算是比較簡單的。
我們可能這樣理解做一個產品可以把用戶分級,有一個亮點經對大眾用戶,有些關聯功能針對某些目標用戶,整體簡單容易上手。


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這幾年爭論的比較凶的重構思路「是做web版還是做app",通過各方的爭論,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可能用戶本身就有兩種,一種追求的是像單反一樣專業高品質的產品,而另一種追求的是像手機一樣的全面方便的產品,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個問題似乎和教育界一直探討的究竟是「專才」好 還是「全才」好 個人認為非死不可還是很有遠見的 事實上產品分拆不可避免的會減少市場佔有量 但恰恰也是因為這樣 團隊的專註度會更高 會給市場帶來更加專業不斷成長不斷合理化的產品

無論如何非死不可放著肥沃的用戶群卻沒有用干榨盡的擴張之心 態度可嘉 期待分拆帶來的新突破


看到很多設計師的回答,我只想說呵呵,對大多數設計師來說思考這樣的問題無異於拿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產品是「大而全」還是「小而美」壓根不是設計師能決定的~


移動應用,必須簡單而單一,可增加附加值,但必須操作方便,讓用戶一目了然,這才是精髓


我崇尚的是功能單一,界面風格簡單,小清新的APP。最好是一個APP就滿足用戶的一個功能,等用戶量上來了,或者挖掘用戶需求之後,再考慮是不是加其他功能。像微信,我就只用他的聊天功能,其他基本忽視。
手機屏幕就那麼大,功能放太多,層級太多,給人很重的感覺。讓人反感,排斥


以前百度也這麼認為,結果被打得丟盔棄甲

而微信就不一樣


謝邀,分拆的核心,就是提供更加完美的使用感覺。大公司會觀察用戶如何體驗一款App,然後把這種使用體驗拆分開來,為用戶提供更有用,更有意義的服務。

說白了,一個產品功能太多,用戶用不過來,也只用其中一個功能!公司還不想把產品其他功能捨棄,就把所有功能都拆分,這樣去觀察用戶用哪個功能多,真正喜歡什麼!我相信會找機會把每個功能開發獨立的APP的!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應該簡單從產品本身來看,如果跳出產品的功能邊界,嘗試從其他角度分析或許會更為理想。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Facebook 上大陸網民用表情圖回復台灣網民?
如果月餅事件(或類似的事)發生在 Google、微軟或者 Facebook 這種公司,它們會如何處理?
如何看待王建碩《社交網路們經常曇花一現,是因為沒形成網路效應》一文?

TAG:Facebook | 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 移動應用 | 產品設計 | 應用分拆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