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自己靜下心學習?
下班回家就覺得累,只想躺下,根本不想看書,之前立下的雄心壯志瞬間就消散了。
事實上我有充分的動機去學習的,通過專業考試後會給升遷和加薪帶來很大空間,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看了很多關於意志力、自控力、拖延症之類的心理學書籍,但也沒有什麼明顯的作用。
如何讓自己靜下心來學習?
在深入解答前,我想引述《自控力》中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1953年,心理學家奧爾茲將電極植入老鼠腦袋,就在這時,意外發生了。因操作失誤電極位置有所偏離,所以,當他電老鼠時,老鼠竟然對傷害性的的電擊非常享受。後來,他設計了一個控制開關,老鼠一旦學會通過開關來獲得電擊刺激後,就會近乎瘋狂地電擊自己,直至精疲力盡。
奧爾茲為了進一步搞清老鼠對這電擊的迷戀程度,特意在老鼠和開關之間隔了一個通有很強電流的鐵板,但老鼠竟不顧觸電和腳掌燒焦的痛苦,拚命穿過鐵板,撲向那個能給它們刺激的開關!
奧爾茲的一個偶然失誤,發現了一處未被開發的原始腦區「獎勵中樞」,「獎勵中樞」是人類最原始的動力系統,當它受到刺激時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會給出「快樂承諾」,即「只要你能抓住刺激,你就能非常快樂」,或者「再多刺激一下,就會非常快樂」,在這些「快樂承諾」的驅使下,我們欲罷不能,「獎勵中樞」到底有多強大呢?小白鼠試驗中,如果不加控制,小白鼠最後會自我毀滅。
一個錯誤的心理學實驗,發現了一個偉大的腦區,它為很多難題和研究打開了突破口,但就像它的誕生一樣,「獎勵中樞」很容易犯錯誤!
小白鼠會因為錯誤的獎勵刺激(電擊)自我滅亡,人類呢?同樣有一個實驗:
美國杜蘭大學的羅伯特.希斯在實驗者的「獎勵中樞」植入電擊,實驗者也如同小白鼠一樣,會瘋狂地高頻電擊自己,要知道,那可是實打實的電擊啊。到了吃飯時間,研究員給實驗者端來食物,實驗者雖然承認很餓,但不願意停下電擊吃東西。後來,實驗員提出終止實驗切斷電擊,有病人提出強烈抗議,另外有病人在切斷電擊後,仍然狂按200多次按鈕!
只要能刺激「獎勵中樞」,人就與小白鼠一樣,不會去分辨刺激是有害的,還是有用的,只是盡情「享受」刺激,哪怕是滑向自我毀滅!
獎勵中樞很強大,它讓我們對「渴望的」有強大的執行力,這也符合進化的機制,因為我們「渴望的」往往是對我們有用的。
但獎勵中樞也非常可怕,如果它被錯誤的刺激,我們就成了被操縱的小白鼠。
很不幸,我們正處在一個「獎勵中樞」極容易被錯誤刺激的時代,原因有兩個:
1、進化的優勢成了時代的劣勢
獎勵中樞是在漫長進化中完善的,它一直以來都給我們帶來進化優勢,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尤其是近幾十年,跟以往任何一個進化時代都不一樣,我們從物質匱乏到物質泛濫,從真實世界到虛擬世界。
以食為例。一直以來,我們都食物匱乏,所以食物刺激獎勵中樞,會讓我們吃下儘可能多的食物,為食物匱乏做準備,但現在物質極度豐富,來自食物的刺激會給健康帶來極大的壓力,現在有幾個人不為體重煩惱?
以色為例。異性性感裸露的照片,在進化時代,唯有在交配時才可能會看到,它對獎勵中樞進行刺激,會有利於基因的繁衍,但現在網路到處是這種圖片,整天處在這種刺激之下,我們的大腦多可憐?
2、「獎勵中樞」被別有用心的攻擊
我們的技術進步太快了,對人體的研究也越來越清晰,比如對獎勵中樞的研究,很多人根據獎勵中樞的運作原理,定點攻擊獎勵中樞分泌多巴胺,操縱我們的決策和注意力!
我在《這樣學習,可以讓你爽到爆!》中寫到:遊戲最重要的就是獎勵驅動,這些獎勵帶來精神和情感上的高度滿足,仔細觀察電子遊戲,我們會發現,每一個獎勵都是被精心設計的,矛頭直指我們的「獎勵系統」!
另外,一些科技產品,比如手機,微信,手機瀏覽器,手機視頻,等等,它們或者內容新穎獵奇,或者能滿足我們的社交願望,或者提供精彩的視聽享受,這些都會對獎勵中樞進行刺激,稍不留意,就會沉迷其中,時間就在刷各種手機中荒廢過去。
另外,我最近參加過幾次線下講座,很多自媒體大咖已經喊出口號:知識經濟時代,是對注意力的爭奪,誰搶佔大眾的注意力,誰就能贏!所以,哪怕是學習成長,也是暗含陷阱,什麼樣的內容最吸引人?《XX天掌握XX》,《月薪2000到20000,會讀書就夠了》,等等,少量投入,甚至是零投入,然後快速暴富,還有比這更刺激多巴胺的嗎?
我們被刺激包圍了!
在各種刺激的競爭中,高刺激脫穎而出,我們被高刺激包圍了!
在現代社會,食色,遊戲,勵志,雞湯,朋友圈,都在刺激獎勵中樞,都在搶奪注意力,但我們現在擁有的還只是幾百萬年前的原始大腦。
刺激太多,原始人已經不夠了!!
在這樣的高強度刺激包圍中,作為原始人的我們,要如何才能在夾縫中搶奪注意力,靜下心來學習?
或者說,怎樣從高刺激的娛樂狀態中靜下心來,適應低刺激/枯燥的學習或工作?
這個問題最直接,最普遍,也是大家最想知道的答案,但我以為,這是一個糟糕的問題,就如同《扁鵲見蔡桓公》,高明的神醫重在預防,如果疾病到了骨髓,神醫也只能束手無策。糟糕的問題,只有艱難的應對之道:
當你看小說,玩遊戲,刷手機,玩到正嗨的時候,獎勵中樞會在刺激的攻擊下,源源不斷釋放多巴胺,即使你知道,這些東西無法帶給你真正的快樂,但在那時那刻,多巴胺是實打實存在的,它讓我們變成了索求無度的小白鼠,欲罷不能。
要想開啟低刺激的學習過程,首先是要有強大的意志力,生生跳出這個循環,跳出來之後,隔絕誘惑刺激,再通過冥想、跑步等真正有效的快樂措施,平復大腦中的多巴胺,然後再開始低刺激的學習。
相信我,這個過程很難,內心也會非常糾結痛苦,需要大毅力、大決心,但沒有其他更有效的辦法,因為,將自己置於「高刺激的娛樂狀態」這個情境,事情就已經就錯了,唯有積極彌補,但根據我的經驗,成功率並不高。
一個問題的背後,會隱藏著一個更本質的問題,聰明的人會追問本質,即:如何糾正大腦偏差,抵禦刺激誘惑?
這是一個好問題,就會有良好的解決之道,方法就是,做個多巴胺偵探。
多巴胺只是給出獎勵的承諾,讓我們大腦產生期待,讓我們相信,只要在堅持一下,就會很幸福、很快樂,但很多刺激是根本帶不來真正的滿足感的,比如刷手機,刷公眾號,刷朋友圈。
比如,當你有刷手機的衝動時,深呼吸3次,在腦海中想像並體驗:你的「刷手機」念頭,開始刺激你的獎勵中樞,獎勵中樞開始分泌多巴胺,多巴胺開始劫持你的注意力,讓你對「刷手機」越來越期待,越來越忍不住想刷。
1)深呼吸3次之後,如果你抵擋不住誘惑,那就開始刷吧,不過在你終於停下來時,你再體驗下:剛開始的「感覺會很爽」的承諾,在你刷手機過程中真的體會到了嗎?你現在感覺怎麼樣?是快樂還是悔恨,疲憊?如果讓你重新再選一次,你還要不要再刷?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輕度的誘惑,腦海中的體驗就能糾正反饋,破除念想,對於強烈的誘惑,大腦無法做出清晰的體驗,需要紙筆輔助記錄想法,糾正反饋。】
2)深呼吸3次之後,如果你抵擋住了誘惑,那就靜下心來學習吧,但也要體驗、記錄此時的心態,是不是很爽?是不是很自豪?是不是很自信?
這兩點一對比,很快就能糾正我們對所謂「刺激」的錯誤看法,你要相信一點,雖然大腦較為原始、淳樸,但絕對不傻,你只需要幫助它發現真相就可以了。
另外,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當我們對獎勵中樞的本質,以及獎勵承諾的假象有清晰的了解後,慾望的魔咒也就解開了。
你可能會說,這個方法很好,但不確定性還是很強,方法的效果,需要依賴那時那刻能夠「保持清醒」,願意去想、去體驗、去糾正,但很多時候,慾望來了就什麼都不想去想了,有沒有方法,能夠從根本上免疫刺激,保持平靜的心態?
這是個極好的問題,真正有效的方法,往往是最簡單的,華爾街教父,同時也是巴菲特老師「格雷厄姆」曾經說過,如果讓他去電視台講投資之道,他會在節目中反覆重複四個字:注意安全,注意安全。
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要想保持內心的平靜,就必須提升心靈的質量,而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冥想。關於冥想,有一個突破生理反應的實驗:
當我們受到驚嚇時,身體會出現或輕微或嚴重的反應,這就是「驚嚇反應」,驚嚇反應越大,越容易焦慮,越容易被誘惑,心理學家一直以為,驚嚇反應是每個人正常的反應,因為即使是整體與槍打交道的士兵,在冷不丁聽到槍響,也會有輕微的驚嚇反應。
但是,心理學家對一群冥想者做驚嚇實驗時,越是高級的冥想者,越是能夠減輕驚嚇反應,對於一些資深的冥想者,甚至能夠突破生理極限,對驚嚇完全免疫。
有無數的心理實驗證明了冥想的作用,冥想能提升思維的質量,能提升注意力,能屏蔽干擾,能提升思維的靈活度,等等,冥想有很多好處。
冥想確實很有用,這也是我深切的體會,現在只剩下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冥想多久才能有用?
冥想很有用,但估計沒幾個人能為了這個效果,堅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冥想,心理學家對冥想的時效性做過研究:研究員找來從沒有冥想過,或對冥想有懷疑的人,教給他們一些簡單的冥想技巧,研究發現,僅僅3個小時的冥想練習,實驗者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就大幅提高,11個小時的冥想,研究員就能通過腦成像設備,觀察到實驗者大腦的變化!
謝天謝地,冥想不僅有用,而且只要開始練習就有用,長期堅持更是有大用!
如何冥想?
冥想有很多種,但本質是都是關注當下,我用的是「呼吸冥想」,即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在吸氣時默念吸,呼氣時默念呼,如果發現思緒飄逸,再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就可以,每天睡前練習5分鐘即可,不僅能清空大腦,有個好睡眠,長期堅持,能有效提升思維的質量和靈活度,提升自我意識,不會輕易被慾望迷了眼。
更為具體、實操、體系的冥想方法和步驟,可公眾號搜「高太爺」,後台回復「冥想」自動獲取。
5000字大章,認真讀完,心是不是靜下來了點~
我在後台收到最多的消息,就是讀者詢問如何才能靜下心來學習,這幾天我左思右想,其實不少人對靜下來學習有很大的誤解,以為只有deadline到來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才會安分守己去學習。
但實際上,真正意義的靜下心來學習,不是靠deadline來驅動,而是有各個因素造成我們能未雨綢繆,甚至主動地前往自習室或者教室學習。
deadline只是生產力,卻不是一個很好的驅動力。
那怎麼樣才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呢?在給出解決清單之前,讓我們想一想,究竟是什麼導致我們不能靜下心來。
1,不學習,是因為可怕的線性思維
這個應該是你靜不下心來學習的重要原因之一。
從小到大,我們所做的一切學習活動,都有人幫忙指出前進的方向和所能達到的目的地:
上小學好好讀書,將來可以考個好一點的初中;初中好好讀書,將來可以考個好一點的高中;高中好好讀書,將來可以考個好一點的大學;只有上了好一點的大學,將來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才能有一個好對象......
你看,我們付出的所有努力,都有實打實、可以掌控的結果。
也難怪在大學之前,我們被灌輸最多的,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才是由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成就的」,「付出定有回報」的毒雞湯,因為家長和老師也都清楚,在這個階段,學生只要努力就行了,至於為什麼要努力,他們一點都不關心。
但高考永遠都是人擠人的獨木橋,有人走上人生巔峰,必將有人伴隨著無數的慘叫,跌入谷底。無論是走上巔峰還是跌入谷底的人,打小被灌輸的線性思維,早已揮之不去,相伴一生。
線性思維帶來的最大負面影響,就是讓人容易產生恐怖化的情緒。
我聽到最多的抱怨,大概可以規成以下幾類:
完了完了,我大學只能去一所很普通的二本學校讀書,感覺這輩子就要玩完了;
完了完了,我這次的六級沒有過,今後找工作肯定非常難,感覺大學白上了;
完了完了......
心理學家埃利斯將我們常常誇大生活事件帶來的消極影響的傾向稱之為「恐怖化」。
因為這樣的線性思維,一旦有什麼事情沒有按照既定的線性往上發展的時候,我們就會自己給自己製造障礙,自己給自己加戲,而且還是苦情戲。
但實際上,現在讓我們焦頭爛額的事情,在人生的漫長河流中,連再小的浪花都不是,但因為受制於這樣的線性思維,往往會刻意誇大現在的痛苦,接著看不到將來還有什麼好留念的地方。
2,不學習,是因為相對剝奪的存在
美國著名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曾經寫過這膾炙人口的詩句:
假如我沒有見過太陽,
我也許會忍受黑暗。
你可以理解為,人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覺得自己應該也要擁有其他人同樣擁有的東西,如果得不到,就會非常痛苦。
我一直強調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的觀點,既然是社會性動物,就無時不刻都在和別人進行比較,但因為你和周圍的同學,高考成績都差不多,因而無論怎麼比較,差距都不會過於明顯。
可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別人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都能通過各種載體傳播到你眼前,加上互聯網存在著極其嚴重的「幸運者偏差」,於是你看到的,全部都是比你厲害很多,比你牛逼很多的人。
如果你經常上知乎,一定會有這樣的感覺:明明自己的成績也還不錯,明明自己的顏值,也還可以,明明自己的收入水平,也還不差,但一刷知乎,立刻就被啪啪啪打臉。
看到有人12歲上北大,於是覺得自己無論成績多吊,也是渣渣;
看到有人常年8塊腹肌傍身,一年四季都在吃健身餐,於是你覺得自己好丟臉哦;
看到別人年紀輕輕就拿到3000萬的風投,不久就要上市敲鐘,你看了看自己的工資單,臉都紅了。
比較可能會激發你向上的動力,但也會激發你相對剝奪的感覺:你會認為,憑什麼別人有的東西,我就沒有!
「相對剝奪」這一術語是學者在研究美軍二戰滿意度時首次使用的,學者發現,美國空軍士兵對於自己獲得晉陞的機會要比美國軍警有更多的挫敗感。
但事實上,美國軍警的晉陞要比美國空軍更加緩慢且不可預測得多,但美國空軍對比的,不是美國軍警,而是他們覺得自己應該得到的晉陞機會,卻沒有得到。
沒有得到晉陞的美國空軍,體會到的,就是相對剝奪的感覺。
長年累月地和遠在天邊的人進行對比,你可能會認為別人所取得的成績,可以給你增添許多精神動力。但實際上,如果你一次次地沒有變成他們那麼厲害、那麼牛逼, 那給你造成的挫敗感,一定十分強烈且很難揮去。
一旦嘗試到挫敗感的滋味,你是完全不可能再靜下心來學習的。
知道什麼樣的人最不幸福、最沒有動力嗎?
不是住在非洲大棚里的難民,而是次次刷知乎,明明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向來努力,卻偏偏強行和「走上人生巔峰」的知乎ers對比的大學生和白領,他們一次次地品嘗著「相對剝奪」的滋味,關掉暖屏的手機之後,心裡留下的,卻只能是深深的挫敗感,既然是挫敗感,你是不可能再發奮圖強的。
3,不學習,是因為有很多人取悅你
我之前和今日頭條簽約了,因而才下載了頭條這個軟體,除了在上面回答問題,偶爾還會刷一刷頭條,但不刷不知道, 一刷嚇一跳,現在各種軟體和遊戲APP對於人性的把握,簡直是要上天入地啊。
下班回到家是不是非常無聊?沒有關係,它們會給你推送各種搞笑輕鬆的視頻。
這些視頻都看完了是吧?沒有關係,它們會給你推送「相似推薦」,「今日最熱門」的文章和視頻。
或許這樣你還不滿意,沒有關係,它們可以根據你的瀏覽記錄,或者在其他平台上的搜索信息,給你推送「猜你喜歡」,「大家都在看」的內容。
對於一個在學校沒有任何存在感,老師對其又不加以重視的學生,或者對於一個在職場上到處碰壁,沒有人把他當回事的人來說,刷各種頭條類網站和玩遊戲,是kill time和獲取存在感的最佳途徑。
當然,也只有在虛擬的網路之上,軟體和遊戲的開發商們,才會珍視你的需求,知道你想要什麼,並千方百計地想要討好你,留住你的時間和注意力。
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對於它們來說,你知道意味著什麼嗎?意味著流量和可以拿到手的投資額,這是他們可以甩開其他競爭對手的關鍵因素,也是他們對外宣傳的絕佳籌碼。
而你的時間和注意力對於老師來說,根本就是可有可無,你來不來上課,對於他們來說,其實一點都不重要;你上課滿不滿意,對於他們來說,也不是很重要,你對他們有意見,也得等到學期末的時候,按照流程走走,才能提出來。
一邊是虛擬網路把你捧上天,一邊是線下的學習環境把你當成屎,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做一名「天使」,而不會想著去做一名「掏糞工」吧!
4,怎麼破?
既然我們知道了不能靜下心來學習的原因,那按照曾少的習慣,最後都會給出相對應的參考方法,大夥可以參考參考。
1)用「追求卓越」來替代「追求優秀」
這是解決線性思維的一個好方法。
線性思維不允許我們在追求目標的路上偏離既定的路線,一旦偏離既定的路線,我們會感到深深的無奈和絕望感,從而不會想著再繼續去努力,繼續去改變已然發生的事實。
在「追求優秀」的人看來,從A點出發達到B點,只有1或者2這兩條路可以走,因為他們不允許自己犯錯,對偏離既定路徑的事實,無法接受。
而在「追求卓越」的人看來,從A點出發達到B點,有1或者2任意一條路徑走當時是最好的,但如果中間出現曲曲折折,兜兜轉轉的路徑(如3),他們也可以接受。
關於這一點,哈佛大學幸福公開課的Tal教授也有提及。
你可以發現對於同一個事件的解釋和反應,這兩種不同信念的人,給出的反應是不同的。
同樣都是六級考不過,「追求優秀」的人傾向於一考定終身,會自己給自己強加「恐怖化」的情緒;而「追求卓越」的人,則暗自檢討不過的原因,爭取下一次避開之前犯下的錯誤。
2)盯緊別人的成功,不如記錄自己的想法
我記得巴菲特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時刻盯緊別人是否賺到錢是最愚蠢的做法。
當你時刻盯緊別人的學習成績或者取得了多大的事業成功時,那留給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一定會大幅度地減少。
想想你和別人在賽道上進行賽跑,當你時不時關注別人是否有在用力,穿的是什麼裝備,用的什麼牌子的洗髮水,那別人有什麼風吹草動,都可以在你的內心裡,引發巨大的風暴。
所以,時刻和別人進行比較,並不是讓自己靜下心來學習的好方法,一個更好的方法是,找一個本子,把自己每一天完成的事情,給記錄下來。
《小狗錢錢》裡面的主人公,正是因為每一天對自己的收支情況做記錄,才慢慢地養成了關心自己並不斷積累財富的習慣。
即使是一些負面消極的信息,你絕對也可以將它給寫下來,因為只有當你把焦慮和痛苦的情緒給記下來,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你就可以輕鬆地找到應對的方法。
查理·芒格曾說:如果我知道自己會在哪裡死去,我就永遠都不去那兒。失敗的經歷,其實也有它的價值。
記錄自己的想法和取得的進步,可以讓你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3)再多思考一層
每當我躺在床上準備刷微博或者頭條的時候,我都會反問一下自己:
我現在很累嗎?我幹嘛要沉浸在人工演算法給我無盡的推薦之中?這對我有什麼好處嗎?
多思考一層的結果,是為了不做一名被動的信息接收者。面對過量的信息,自己為難自己,強迫自己走出別人乃至人工演算法設下的圈套和牢籠。
下次你也可以嘗試用這個方法,當遇到別人跟你說:哎呀,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名字叫XXX,真的好棒啊!
當自己遭遇到這樣的一種情況,你自己可以給自己發問:
他所說的好,好在哪裡?如果是我看了的話,會得出和他一樣的觀點嗎?他會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呢?
被動地接受信息,通常很容易,因為無需動用自己的腦力去多思考一層。但時間久了,會產生路徑依賴,到時候想動用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可能這種能力,已經喪失殆盡了。
希望對你們有用!
1. 先放棄一步登天的想法。知識需要積累,不要因為一時的學不會放棄學習的習慣。
2. 培養求知慾。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追求本質,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
3. 系統性學習。不要追求零散的知識點,要做一個系統的學習規劃,制定學習目標。這個學習目標跟你的人生規劃掛上鉤。
4. 冥想。下班回家不要看手機不要看電視,先冥想十五分鐘,找回自己,給自己一個和自己對話的機會,也可以消除周天的煩惱。要養成習慣。
你好。
一般來說,靜下心需要通過自己強大的意志,下班之後回到家,喝口水就穩當的坐在椅子上,即使有很想做的事情也決不去做。告訴自己這個時間這就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千萬不要躺在床上,絕對不要相信自己一會還能爬起來這樣的事。
坐在椅子上後,聽一些舒緩的鋼琴曲或者是自己喜愛的流行歌曲,就可以學習了。
盡量找到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的感覺。如果困,就站起來看書。這是我高考前的一些方法。
並且一定要堅持下來,想想成功後的美好未來。
對於人生的改變,往往就是在這樣一點一點堅持下來的。
在教育心理學領域,這是一個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問題。
遠景性動機和近景性動機
根據動機行為與目標的遠近關係劃分,可把學習動機區分為遠景性動機和近景性動機。所謂遠景性動機(distant motivation),是指動機行為與長遠目標相聯繫的一類動機。所謂近景性動機(proximal motivation),是指與近期目標相聯繫的一類動機。
例如,學生在確定選修課程時,有的是考慮今後走上社會、踏上工作崗位的需要,有的只是考慮眼下是否容易通過考試,他們的擇課動機便屬遠景性和近景性動機範疇。 遠景性動機和近景性動機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相互轉化。
題主定下的動機目標是升職加薪,這是遠景性動機。但是題主沒有近期目標,如用幾天看完一本書。一個需要長久堅持才能完成的目標,在未實現之前,只靠遠景動機,動機水平會逐漸下降。比如你的目標是一萬公里,但是你的中途從未補給休息加油,你可能連一千公里都未實現就放棄了。所以你的目標應該在主目標下細分子目標,完成某一近期可實現的任務。
這種任務難度與動機水平問題,涉及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Yerks_Dodson Law)
如圖,心理學家耶克斯(R.M Yerkes)與多德森(J.D Dodson)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曲線關係。
研究還發現,動機的最佳水平隨任務性質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較容易的任務中,工作效率隨動機的提高而上升;隨著任務難度的增加,動機的最佳水平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也就是說,在難度較大的任務中,較低的動機水平有利於任務的完成。
題主試圖達到升職加薪的長遠目標,毫無疑問這是個困難任務。這就容易出現三分鐘熱血情況。
所謂三分鐘熱血,就是以較高的動機水平(較高的情緒心理喚醒)做困難任務。結果就是任務難以完成。
所以題主應該拆分目標,用較高的動機水平完成簡單的目標(例如,激勵自己用幾天看完一本書)。對於升職加薪這樣的長遠目標,應該保持較低動機水平,更容易穩定長久。
需要注意的是,動機水平因人而異,有的能力水平高,最佳動機水平自然也高。
科溫頓 自我價值理論(self-worth)
科溫頓(Covington)的自我價值理論的基本假設是當自己的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人類將竭力維護。此理論具體分為四類:
(1)高驅低避型
這類學生擁有無窮的好奇心,對學習有極高的自我捲入水平。他們通過不斷的刻苦努力發展自我。他們幾乎在所有時間裡都處於孜孜不倦的學習中。他們自信、機智,又稱作「成功定向者」,或者「掌握定向者」。他們的學習超越了對能力狀況和失敗狀況的考慮,他們學校僅僅因為學習是他們快樂的手段,是他們生命的存在方式。學習本身而非外界刺激帶給他們一種源於內心的快感。在學校中這些學生很少見,他們超脫於教學環境,可適應任何一種教學條件。如陳景潤對數學學習就是如此。
(2)低趨高避型
這類學生又被稱為「逃避失敗者」 ,這類學生更看重逃避失敗而非期望成功。他們不喜歡學習,雖然他們不一定存在學習問題或學習困難,他們只是對課程提不起興趣。他們看起來懶散、不愛學習的背後隱藏著他們強烈的對失敗的恐懼,尤其是面對沒有把握成功的任務時,這種恐懼甚至讓其必須採用逃避的手段。這種防禦更多體現在心理層面,比如幻想(我希望考試取消)、盡量縮小該任務的重要性(這門課根本不重要,學好學壞無所謂)、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我昨天晚上失眠,所以考試發揮失利),對別人吹毛求疵以減低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如果我有一個好老師,我會學得更好)。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害怕被指責為沒有能力的人,感受著高度的焦慮和緊張。對能力的懷疑影響了考試時的臨場發揮,干擾了對先前學習內容的回憶。由此避免失敗的學生既遭受了技能缺陷的痛苦,又遭受了提取缺陷的痛苦。
(3)高驅高避型
具有這種動機形式的人同時受到成功的誘惑和失敗的恐懼。對任務又愛又恨,既追求又排斥讓他們常常處於一種衝突狀態。他們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敗者的特點。這類學生通常是老師非常喜歡的孩子,他們學習努力、聰明能幹,而且似乎比同齡人成熟一些。對於大部分沒有挑戰性的作業和功課,他們會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標,以贏得老師額外的獎勵。表面來看,他們很好,但事實上他們嚴重地受著緊張、衝突等精神困擾。這類人被稱作「過度努力者」。為了成功同時又要掩飾自己的努力,他們中就出現了一種「隱諱努力」的現象。他們在同學中盡量表現得貪玩、不在乎考試,但私下裡卻偷偷努力,拚命學習。這樣,成功時,他們的成績更有價值,更能說明他們的能力過人;即使失敗,也可以為自己的失利找到很好的理由,不會被認為無能。
(4)低驅低避型
這種類型的人又被稱作「失敗接受者」。他們不奢望成功,對失敗也不感到絲毫恐懼或者羞愧。他們內心如同一潭死水,鮮有衝突。他們對成就表現得漠不關心,不接受任何有關能力的挑戰。用自我價值理論解釋,這種不關心意味著一种放棄,這樣也就防止了對自己無能的評價。
題主屬於典型的低趨高避型,題主對於能力不足存在逃避,所以找出了我下班後很累只想躺下,這樣看上去正當的理由,實際上是表達——我之所以沒取得成功,只是因為我工作太累了,並不是我能力有問題。藉此實現對個人能力的迴避。
但是,一個人如果足夠努力,那麼他完全可以利用一切零碎時間學習。周末也可以學習。上班累只是逃避失敗的一個理由——並不是我弱,我只是太累了而已。
所以,正確的歸因對於學習者是非常必要的。
韋納歸因理論(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如圖,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1974)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
能力,根據自己評估個人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
努力,個人反省檢討在工作過程中曾否儘力而為;
任務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
運氣,個人自認為此次各種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
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
其他,個人自覺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還有外界環境(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以上六項因素作為一般人對成敗歸因的解釋或類別,韋納按各因素的性質,分別納入以下三個向度之內:
1、因素來源: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以個人條件(內控),抑或來自外在環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狀況三項屬於內控,其他各項則屬於外控。
2、穩定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穩定,是否在類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與工作難度兩項是不致隨情境改變的是比較穩定的。其他各項則均為不穩定者。
3、能控制性:指當事人自認影響其成敗的因素,在性質上是否能否由個人意願所決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項是可以憑個人意願控制的,其他各項均非個人所能為力。
通過圖表我們可以知道,努力是唯一不穩定、內在、可控的因素。
即,努力不穩定,意味著個體水平不一樣,你可以比別人更努力或者更不努力。內在指努力是由個人決定,而非外在環境決定,你可以說條件好、有錢有利於學習,但不能說有錢就決定了努力,沒有錢決定了不努力。可控意味著努力取決於當事人自身的意願,努力是由你自己決定的。
以上是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但是我對於拖延還想談一下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者(perfectionist)
完美主義應該是一種強迫傾向,不太屬於我所了解的教育心理範圍。但是我認為拖延現象相當程度是因為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在學習上的體現,跟我提到的自我價值和歸因理論有一定聯繫。完美主義給了拖延理由,如題主說我下班累無法學習——我沒有做好完美的準備,我太累了,或者我這麼做無法達到完美的效果——假設我在恢復精神的情況下,我學的更好。所以我應該睡覺休息,等精神恢復的時候再學習。
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所有事物都有灰色性質,無法做到極致。在準備學習上,無法做到完美準備——你今天很累,而當你不累,你又該去工作了。學習結果也無法達到完美,你也許今天學了十個單詞,明天只記得一個。
你學了,未必能成功。但你不學,一定不成功。
放下對於自我能力的評價,放下對於外人的介意。馬雲高考三次,俞敏洪高考三次,如果他們在第二次失敗時告訴自己,我不是念書的料,我再考不上別人更瞧不起我,還是別考了,那麼今天不存在新東方和阿里巴巴。
千萬別和人性做鬥爭。下班一身疲勞,給你一張書桌和一張床,你會選擇什麼?我只能說我會選擇床。再給你一個上網娛樂的電腦和枯燥的書本和習題,你會選擇什麼?人性本能就是逃避困難而選擇容易做的事情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我和自己的本性做鬥爭了多年,最後的結論是,人的意志不可能永遠強大到對抗惰性。所以我採取的方法是去圖書館看書,這是我唯一成功的一個方法,把自己置於一個不得不做的環境,不讓自己有其他的選擇。
道理誰都懂,就是做不到。我和你一樣,總想改變,但是只能堅持幾天,就堅持不下來了,或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來回反覆,為什麼呢?7句話引發你,如何可以自發改變。
常見的2種方法,有懲罰還有獎勵的措施,為什麼對你不適用,原因很簡單,他們是有一定自控力的人,每個人的自控力都不一樣,並且還和習慣有關係,一個習慣了天天玩王者榮耀的,很難堅持學習下去。除外特殊情況出現。
簡單舉個例子:
- 大學時,平常不學習,為什麼到考試的前一天這麼努力?(利益)
- 上課老遲到,但坐高鐵,坐飛機,為什麼你就準時了呢?(利益)
- 結婚的時候,為什麼忙的不好幾天都不能休息好?(利益)
- 孩子降生的時候,為什麼要守在醫院裡面?(利益)
- 為什麼到飯點,總想去吃飯?(習慣)
- 為什麼困了,總想睡覺?(習慣)
- 為什麼有家庭,房貸車貸的人都拚命掙錢,按時還款呢?(利益)
我們可以看到,當有些事情涉及利益相關,就會發生改變。
我們也看好,有些是習慣,是生理需要。
其實很多自制力略強的人,都有好習慣,定了目標,然後按照一定的方法,就可以改變,但這對很多懶散的,自控力差的卻不適用。
如果想改變,達到堅持學習的目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這屬於拋磚引玉,發散思維,具體方法還得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1.涉及到自身利益,比較嚴重,或有一定的壓力:
- 比如你最喜歡的男/女朋友說,對你很重要,如果你在某個時間段,達不到什麼階段,就和你分手
- 老闆說,一個月後,你要是做不完這個作業,就炒掉你,前提是這個是特別好的工作,對你比較重要
2.環境變更:
- 比如你被公司淘汰了,要在多長時間學習到多少知識,找到工作,不如餓死。
- 或者你在一個環境下,大家一起學習,耳濡目染,環境很重要。
- 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環境巨變被逼出來的。
- 我是自己直接裸辭,逼自己一把,才有動力,現在是天天學習中。(此方法強烈建議一般人不要用)
3.如果說上面的不好實現,可以自己去創造方法:
- 如和朋友打賭,先給朋友5000元,立下字據,如果一個月看不完這5本書(或完不成哪些任務),這些錢就不要了,注意,這些錢是你下個月的生活費等,對你非常重要才行。
- 或如果完成那個任務,就可以得到自己非常非常非常想要的獎勵。
- 曾國藩有煙癮知道不好戒不掉,每次都是在眾多人面前誇下海口,並且把大煙槍混掉,這個方法,來回多次,重要戒掉了。
我只是舉個例子,方法很多,相信你自己可以想出更好的辦法。逼自己一把,做的好有獎勵,做不好,懲罰會涉及到自身利益。
堅持學習的問題解決了,要想靜下來,最好先聽一段舒緩的音樂最好了。
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可以給我留言,一起探討,改變自己,改變未來。
我只是拋磚引玉的那個磚,就等美玉出現了,哈哈。
與題主有一樣的經歷,剛工作的時候,幾乎感覺被工作淹沒,日常生活極度頹廢,懶到連打掃房間都不願意,更沒有學習的動力。
但我們也都一樣,不是不知道學習好,只是被工作壓的沒有喘息的餘地。
於是反思了很久,是真的沒有餘地嗎?其實好像是方法出了問題,是時間管理的不成熟導致。
現在的我其實比以前更忙了,作為某電商平台每天加班至少到10點的數據狗,周六不上班都有天上掉餡餅的幸福感。
不過現在的自己狀態比以前好了很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也變多了。
在自己改變狀態的過程中,找到了幾個還不錯的方法,在此分享,希望一起交流成長 ~
下面這些方法的基礎在於,了解自己,找到阻礙自己學習的動因,當阻礙因素消失了,學習就變得自然而然。
1. 創造舒適的學習空間,排除那些阻止你學習的干擾,讓學習成為最好的解壓方式
作為一個需要儀式感的人,認為學習就必須是整塊的時間,在優質整潔的書桌上完成,所以過去時間的零散,家裡的雜亂都成為了阻礙學習的原因。其實這和為什麼大學時一定要待在圖書館學習一樣,環境會決定心態,有些環境會有代入感,有了學習的代入感自然就能投入其中。
為了給自己好的環境,到了周末就扎進星爸爸,其實有很多人都會選擇去那裡看書 or 工作,很像職場人的自習室
腦洞下,在杭州西湖邊的星爸爸,耳邊有悠揚的咖啡館小調,打開一本書,在空白處寫下讀後的體會和乍現的靈感,再喝一口提神的咖啡,不覺得想想就很有動力嘛~
這樣的周末生活,已經成為一個工作狗熬過工作日的巨大動力了,能這樣安安靜靜的讀書寫字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
2. 早睡早起,獲得屬於自己的時間,讓每日的生活從早上就有主題有目標
一天的工作後,其實腦子已經混沌不堪,原本想指望每晚回去學習一小時,經過幾次實踐發現不太現實。相反不如早早的休息,把學習的時間留到第二天清晨。
查理芒格每天6點都會準時坐在餐桌旁,閱讀當日的報紙了解市場動態;童話大王鄭淵潔每天早上4:30起床寫作,在一天的開始就完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自己的親身實踐也覺得,經過一晚上睡眠的休息,清晨腦子是最清醒、也是注意力最集中、效率最高的時候。
那麼早起幹什麼呢?我自己的靈感來自「生活大爆炸」的Sheldon,他每天會有專屬的主題,例如周六是中餐日,就會吃中國的食物學習中國的語言。每天給自己定一個學習的主題,從早上開始根據主題學習,並且在一整天的碎片時間裡,也可以延續主題做些小事。堅持了一段時間,覺得很有意思和動力
3.寫寫手賬,激發創作靈感,幾行手賬的記錄可以給你賦予靜心開始學習的完美狀態
記手賬對我來說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我的手賬可能並沒有豐富的插畫,大多是我凌亂思緒的整理,這一個方面是對自己每天生活的小總結;另一個方面,其實靜不下心學習的原因是沒有一個好的入門方法,正所謂萬事開頭難;
堅持寫下幾行文字,就會發現心會平靜一些,外界的誘惑就會減少一些,學習的動力也就增強一些。對我而言,手賬是個總結生活,給自己靜心的好方法。所以其實要靜心學習也要是找到能讓自己靜下心的方法。
最後總結下,想要靜下心學習,我的方法
- 優化環境(減少外界阻礙學習的原因)
- 制定計劃(形成目標感和動力)
- 用早晨創造良好的狀態(用最好的狀態迎接學習)
- 用手賬帶來好的開始(找到靜心開始學習的方法)
願大家都愉快的成為終身學習者
可能有人會說過,最好的勉勵自己的方法不是積極激勵(學好了會怎麼樣,帶來什麼好處。),而是消極激勵(學不好你就一輩子甘當平庸吧!)。所以,你需要的是「都TM這樣了,再不努力沒救了」這樣的危機感,不要去意淫那些學習考證之後能加薪升遷這樣虛無縹緲的好處了!
以上所說的其實只能增強決心落實行動,要真正靜下心來單單危機感還遠遠不夠。強迫自己坐下來學習往往效果不好,說句略顯俗套的話:「你需要愛!」發現你所學的東西的樂趣與價值所在,每個事物都有它可愛的地方(就像我以前最最最討厭的英語一樣),你需要做的就是發現它。
關於愛上一個東西,舉我自己的兩個例子:英語和可靠性。我愛上英語最開始僅僅是因為一首歌:《加州旅館》。後來越來越發現因為英文發音很連貫導致唱歌就很好聽,於是走進了不歸路。可靠性呢,剛開始覺得十分無用。公司也沒有經驗,只是因為德國客戶突然提出要求老大就把找來的很厚一份資料扔給我要我看了。跟陌生的英文專業術語僵持了兩周後有點耐不住性子了,於是開始反思。最終從自己的虛榮心上找到突破口:這東西聽上去就玄之又玄,但是肯定難不倒像我這樣高智商的人嘛(別笑我,我當時真這麼想的)。於是......至少後來每天下班都會情不自禁的想去學一學一直到現在,而學會了一點之後要發現其他可愛的地方就更容易了。
祝你好運。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兩個人:一個人只顧及時享樂,而另一個人卻充滿了理性,我們姑且把他們叫做「享樂者」和「理性者」把。「享樂者」並不是完全的你,他只關心簡單、快樂的事,他更趨向於動物的本能,只想去做更容易且馬上能得到快樂的事。動物們都是完全的「享樂者」,他們看到食物就會撲上去,即使食物多了也不會想存著養老,看到異性就追,自己累了就睡,簡單而快樂。而「理性者」則完全不一樣,他能做動物不能做的事,總是設想未來,從大局出發,去做一些更難的事情,「理性者」是人類所獨有的。然而這兩個人很多時候都會有衝突,誰打贏了誰就獲得「自我」的掌控權。
其實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一直被「理性者」掌控,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們應該去做更難更高級的事,而且在完成之後的未來可以獲得更大的快樂。然而,「享樂者」卻是一個如野獸般強壯的傢伙,他似乎很輕鬆的打敗了「理性者」,獲得了身體的掌控權。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做著這個時間段不該做的事,其實內心也並不好受:感到內疚、焦慮和自我悔恨,這也就是「拖延症患者」最常有的感受。
從心理學上的角度來說,人擁有的不管是好還是壞的性格特點其實都是一體的,不應該分割來看待。
我可以非常負責任的告訴你:這個世界上絕不存在完美的人,每一個人都有拖延情緒,只不過是程度不一樣而已。
而且,一般人的拖延情緒都來自於本能的衝動,這是與生俱來的。甚至我們要感謝我們的本能:如果沒有本能的衝動,我們祖先的基因無法延續至今。(搶食物不積極的人是會被餓死的,那可是原始社會!)所以,我希望你能夠接納自己的本能,接納自己最直接的慾望,雖然它們給我們的未來造成了一定的麻煩,但是本能是人人都有的,不要去懊悔、自責。強行的壓制本能和強烈的自我批評只會讓我們更加自暴自棄,甚至走向深淵。好比一個至強的人,他強並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完美無缺,而恰恰是很清楚自己的弱點,我們要勇於接納自己的不足,這是第一要做的。
接下來我們需要引導自我意識,讓「理性者」獲得掌控。
我們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有未來規劃,有目標。好好的問問自己:你以後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你自己發自內心的就想天天打打遊戲看看電視無所事事的,就當我前面都沒說,因為你現在就已經過著夢寐以求的生活了,你不需要做任何改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都過得越來越好,財富越來越多、地位越來越高。但是這個不能作為目標,因為太模糊了。我們最常犯的錯誤就是:目標太模糊。一旦目標模糊就會給我們造成一種不真實感,一種無力感,也就會動力不足。打個比方,你的目標就是「成為科學家」,如果單單是這個五個字真的很無力蒼白,你甚至會覺得無從下手。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
拆分目標
要成為一名科學家——那麼首先你可能要成為一名博士研究生(舉例而已,請勿深推)——但是之前你還得考取一所985的大學——查詢本校往屆高中畢業生,有200名考上985,那麼你可能至少要進全年級前200名。從「成為科學家」到「全年級TOP200」,就這樣目標不斷的被拆分,直到一個你可以看得到似乎也夠得著的地方,才能讓這個目標在你的腦海里有真實感,有精確的動力,接下來就可以去行動了。
為了引導自我意識,前面提到了強化「理性者」的未來規劃,後面我們也需要降低「享樂者」的「享樂行為」幾率。
我們有時候會選擇本能,就是因為選擇本能的成本太低了,近在咫尺。我們很多人喜歡看小說、打遊戲。那就把小說鎖起來,或者刪掉;把網路斷掉,或者把遊戲卸載掉。是的,我們可能還是會下載小說和遊戲,但是這樣做更麻煩,更難,可能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我們的本能衝動就沒那麼強烈了,這就是心理學中提到的一個概念「決策延後十分鐘」:當我們更容易很快做出一個衝動的選擇時,只要把決定延遲10分鐘,在這10分鐘內我們不行動只思考,就可以讓我們的情緒慢下來。衝動的特點就是「快」,一定我們整體情緒慢下來了,衝動的程度就被大大降低了。
現在這個社會到處都是誘惑,時刻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拖延症也越來越泛濫。其實更深層次的因素是因為對於自我現狀的知足。當你見到了一個更大更美好的世界時,你會發自內心的驚嘆:這一切真是太棒了!我要去追尋!你才會感到不滿足,才會明白自己的不足,才會自發的去提升自己。多去看下外面的世界,多去認識下更棒的人,你會發現自己會有所不同。所以對抗拖延症真正的殺手鐧就是——追求我想要。
悲傷。
考完研後,回到家就進入了一種不想學習的狀態。每天依賴於手機,pad,看劇,各種電視劇,看有意思的東西,看電影,反正就是怎樣能打發時間就行,一直延續著考研的作息,每天很晚才睡覺,一直看到自己看不動,就這麼渾渾噩噩的過了幾個月。四月份報名CPA之後,知道自己是要考試的人,可是還是看不進去書,作息還一直延續著之前那樣,天天二三點才睡覺,上午睡到中午之類的。雖然也知道看CPA很重要,能為自己加點分,多點競爭力,但就是不能堅持下來,偶爾連續看了幾天的書又不想看了,又開始了看劇消沉下來,整個五月份就看了十天的書,而且自己的意志力也下降了很多,很多東西不像以前那樣,想控制就能控制的了。
當時覺得自己可能是考CPA的動力不足,才造成行動上的馬虎,不重視,於是想找點別的事情來做做,有意思的事情,分散點注意力,隨後就開始了健身,因為時間原因就在家裡開始健身,用的軟體keep,買好了很多裝備,就開始了,一開始投入進去就很興奮,覺得比看CPA有趣多了,因為至少對自己身體有幫助啊,考研兩年來,身體是明顯不如以前,頭髮也變黃了,自控力也不行了。就想通過健身,來改善自己的身體,就算CPA考不過,把身體練好了,也挺值的,所以也就能堅持下來。慢慢的,為了頭髮長的好,也開始調整了作息,一般一點多就睡覺了,而且減少了擼管的次數,漸漸身體越變越好,自控力也比以前改善很多,每天看CPA的時間也有了保證,休息的時候也看看劇放鬆一下,心態一直都不錯,不會像之前一樣因為時間太多太閑而胡思亂想,心情鬱悶。
通過這幾個月的感受,發現身體和作息真的很重要,有了健康的身體,規律的睡眠,才會對未來有更多的渴望,並且能夠做更多的事情,有更高的效率。很多時候我們大大高估了自己意識的作用,覺得想看書就能看的進去,(看不進去只是因為不重視罷了)但如果你身體太過疲憊,沒有做好準備的話,你是很難完成這些諸多想法的。我記得大學期間看過一本《少有人走的路》,當時對我影響很大,刷新了我的很多認知,其中一個概念對我影響很大,就是推遲幸福感,就是把難做的事情先做,做完了就可以獎勵自己做些喜歡做的事情,當時對我幫助很大,於是我就早上跑步,白天去圖書館看書,過了6級,考了該考的證書,那段時間是我覺得最充實的一個學期。
但是我想說的是,這些認知固然重要,就像高票答案提的那些,都很好,而且樓主自己也看了很多書,但是為什麼我後來還是會像開頭寫的那樣,看不進去書,過得不人不鬼。我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大學期間我身體一直很健康,當時作息飲食都是很規律,而且經常跑步鍛煉,自制力一直都不太差,所以可以很好去執行,去推遲幸福感,這樣就能產生積極的正向反饋。但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作為大前提,就會像那句話說的那樣,雖然知道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keep上有句話挺好的,自律給我自由。自律並不能讓我天天看書不休息,但我能選擇今天看十小時或者下午休息一下,就像現在。如果是兩個月前的我,是沒有選擇的,我只能由著身體的慣性,被他帶著走,而不能做自己的主人。那段時間,彷彿只剩軀殼。
我覺得如果樓主願意,每天花點時間用來健身,養成好習慣之後,每天肯定也能看的進去書了,就算還看不進去,練練腰部力量也是挺有實際意義的,何樂而不為呢。沒壓力,沒人逼你。壓力來了,逼到那份上,知道不學習這坎肯定過不去的時候,被周圍同學朋友出成績啪啪打臉的時候,往死里學的節奏也是有的。不想學習的時候可以多去菜市場轉轉,寒冬里七十多歲的大爺擺著幾個蘿蔔天黑了凍地哆哆嗦嗦地守在那。父親穿的爛皮衣包著睡著的女兒守著菜攤的。覺得自己各種鬱悶的時候我都會去菜市場。見見這些和我們一樣的人。
看到這個問題和問題描述,我其實內心是很氣憤的,但是想到多年前的自己也是這樣,所以就還是心平氣和地把我的想法分享出來。
1,我沒有從拖延症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因為知識不是萬能的,尤其是只靠閱讀的力量,很多關於自控力、意志力等成功學書籍,通常解決不了積習已久的行為和價值觀。
2,這世界上沒有那麼多靈丹妙藥,沒有那麼多醍醐灌頂的理論,有些事情是必須得硬著頭皮上的,很多時候想克服困難,就得自己靠自己,自己幫自己,自己逼自己。有的時候,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哪些事
3,執行力這東西,也是一種習慣,當你堅持住了闖過去了,就會發現,其實所謂的「道理都懂,執行力差」只不過是因為你的不成熟而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個比較糾結的階段而已。
真的,人大多數時候就是矯情,你真的很累嗎,你只是覺得自己很累,就是單純的自我催眠。太多的人比你累了!
之前做銷售時接待過的客戶,一位60多歲的lady,一家上市公司的公關部負責人,有一次,我跟她確認看房的時間,她說晚上10點左右到。當時我笑著說,那您晚上不休息嗎,她直接回答我,她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以上,所以,這個時間原本也不是她的休息時間,所以沒關係。
後來她果然晚上10點到了售樓處,當時我都驚呆了,不僅僅因為她的準時,更多是因為有著這麼高成就的人還這麼拚命工作,那我們年輕人,一無所有,為什麼不努力呢?
別問具體什麼方法,這些方法都沒有用,你只能自己死磕自己。.給自己定一個目標,並且把這個目標細化到各個步驟,就是所謂的「OKR」,實現目標的關鍵的結果,這句話聽起來有的彆扭,其實很簡單,就是說,你要把你實現目標需要做的動作儘可能的細化,然後找出關鍵動作,最後一定要把關鍵動作落實到位,這樣就肯定能實現目標,有點「重視過程的感覺」,只不過這個「重視過程」,最後的結果都是「實現目標」。為了做到這些具體動作,就需要讓自己每天要活在夾縫中。
之前我寫在一篇文章里的一句話,比較適用於迷茫、不願意行動的人——回家見爹媽,對鏡數白髮,出門查存款,上網看房價。爹媽已經老了,你能不能讓他們有一個美好的晚年;頭髮都要白了,這些年你有什麼成就;錢包鼓了嗎,夠不夠實現你全家人美好生活的願望;不知道你生活在哪個城市,如果是一線或者強二線城市,出去跟中介看房啊,去售樓處走一走啊,在網上查房價啊,到時候你就知道你會知道如果沒錢,中介和銷售都會鄙視你。。。
母親頭上的白髮,父親佝僂的背。
躺下之後冥想10分鐘,
如果沒睡著,
應該已經把自己說服去學習了。
實際上你沒有充分的動機。
升職加薪是別人的,與你何干?①同生活講和,罵自己,逼自己的話,你可能要走上極端的路,例如受點懸樑刺股之類的皮肉之苦,靜不下心來學習無非是浮躁了,有心事了,情緒化膨脹了,那麼好好拿出一種理性的知乎精神,跟自己內心嘗試一下對話,我不一定要違背生活給我們的懶惰,情緒,但是我們需要讓它在別的時候出現,而不是我決定在學習的時候,我即是我,浮躁憤怒都是我,為什麼我要讓「我」影響到我?為什麼我跟「我」不能坐下來好好談談?即我們需要跟他談判講和;
②能力有底,必須理性的說,每個人在有生只能能夠成就的東西是不懂的,每個人的能力,哪怕學習這種能力也是不同的,有時候我20分鐘做一張卷子,有時候我2個小時糾結不出那篇方案,這很正常,哪怕我永遠也學不會的東西也是存在的,所以要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或許你如此煩躁不安的學習不下這門技術只是因為你能力有底而已,如果你非要掙扎著學習的話,不妨試試,畢竟那也是你意志力的體現。
③執行力,我也只能說靜不下心來你就試著動起來,俯卧撐,仰卧起坐,一字馬,跑步,哪怕只是出房間走一圈,或許身與心正是此長彼消的,很多時候心理學家勸誡心理患者多做一些簡單但費體力,或者巧勁的工作,這樣可以讓他們轉移心理上面的專註,而我想說的是,當你在做這些體力活巧活的同時,可以默念著自己的目標,想著接下來要做的完成的學習,其他的雜念很多都會慢慢消失,當然體力活干多了也會累的。。。很多人都是為自己定了滿滿的目標與規劃,還沒有開始就被自己的野望給潑冷水了,所以執行才是目標與規劃的第一步也是唯一一步。
②目標與規劃,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如果真的你心中沒有明確的目標,那麼你該需要是多純凈的一個人,才能不為外界所動,更不為自己內心的負能量所動,又或者,你的目標已經很明顯很不現實了,很龐大而渺茫了,那麼你只會被自己的目標壓壞,目標讓一個人的行動是有方向的,就像,玩遊戲,無非就是跑到終點,打敗所有敵人之類的,簡單的目標讓人動機更簡單而規劃,正是把不簡單的目標分割成小的,細的簡單的目標,沒有什麼能比玩遊戲更恰當的比喻了。而且有了目標與合理規劃,才能聚焦,把執行力放置的更科學。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盜其QQ,封其 微博,收其電腦,奪其手機,摔其ipad, 斷其wifi,剪其網線,砸其電視,搶其酒瓶 ……使其百無聊賴,然後靜坐、思過、鍛煉 、讀書、明智、開悟、精技……
我也在備考中。
單純的看書的確讓人昏昏欲睡,最好報個網課,聽課就不會那麼困,如果同時在做筆記,劃重點,那就有意思了。
另外應該有個時間進度表,每天的進度標出來,看到學習的成績,也會激勵你開始學習。
上班時能回想一下課程內容,如果有疑問,帶著問題學習,也能讓人頭腦清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