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馮小剛抵制綜藝電影?

馮小剛上綜藝節目痛批綜藝電影

幾天前,馮小剛在浙江衛視的綜藝節目《我看你有戲》的錄製現場批評以《奔跑吧!兄弟》為代表的「綜藝電影」。
視頻封面視頻:我看你有戲 馮小剛炮轟中國電影市場視頻
馮小剛認為,這些電影往往「六天就拍攝完成,還獲得很高的票房」,這些現象會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導致沒有製片人會繼續願意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了很大努力的電影。

中國的電影市場究竟該如何發展,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是一個遊戲圈的從業者。不過這次炮轟綜藝電影的事情我覺得很觸動。
暫且不提馮導呼籲政府介入是否過激。他對中國電影界的擔憂我是非常贊同的。因為國內遊戲行業早已先行一步進入了「產品冰河期」,和馮導擔憂的電影界面臨的問題如出一轍。

我可以跟不了解遊戲界的朋友們大概解說一下現狀:
在網遊、手游普及之前,全球的遊戲市場還以電視遊戲機(下稱主機)、電腦遊戲(僅指單機中大型遊戲)、掌機(手持遊戲機)為主導。這些遊戲普遍以價格較貴、質量上乘、內容豐富為特徵,並且基本都是國外出品。除了好玩之外,更有遊戲開發了無比真實的畫面技術,也有的遊戲追求融合電影感,講述了動人心弦的故事,還有的遊戲在嘗試前所未有的感官體驗,廠商良性競爭,行業技術發展迅速,一片欣欣向榮。不過這些遊戲很容易被盜版,3~400的遊戲,輕鬆能以幾塊錢的價格被大量拷貝販賣。所以很少有廠商願意做國內的市場。也正因如此,本來就稀有的國內的單機遊戲廠商在90年代就幾乎滅絕,我們在這段時間也很少見到國內有遊戲公司。
然而隨著x訊等坑錢廠商對微付費(micro-payment,如QQ秀等小額虛擬交易)研究的貢獻,國內網遊廠商逐漸找到了無視盜版且能吸引玩家多花錢的方案。同時,越來越多的廠商發現,由於國內信息封鎖並且普遍審美素質低下,簡單暴力的抄襲甚至換皮(換皮:把其他遊戲拿來換一套稍微不同的圖片就拿去發售)這樣的糊弄行為也可以被國內玩家所接受。幾乎在一夜之間,大量的網路、軟體公司紛紛轉型做網遊,各個賺的盆滿缽滿。在不久之後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立刻發現由於手機用戶需求低、用戶量大,同樣的運作方式在手機平台上有著更適合的生存空間。在2005-2009短短4年之間。中國的遊戲行業迅速崛起成為熱門行業,在淘金季的初期,幾乎只要說做手游,便能隨意要到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的投資。IT公司各個轉行做遊戲,從業者紛紛喊著創業賺大錢發大財。

(靜幀圖片有缺陷,若看到動態圖片,差距會拉開百倍不止)
由於低質量、抄襲都可以賺大錢,遊戲的開發門檻很低而且這不是過去時,依然是現在進行時。聽起來不錯?是不是蠢蠢欲動想轉行做遊戲啦?

行業變化之快,令大量的傳統遊戲開發者根本來不及反應。看著大量殺毒軟體、門戶網站、聊天軟體公司通過複製和抄襲迅速佔領遊戲市場成為業界巨頭;看著大量四流小作坊依靠複製和抄襲成為後起之師。甚至有了中國遊戲行業復甦的錯覺。但錯覺終究是錯覺,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遊戲界的市場轉變帶來的惡性後果吧。

- 低質量產品爛大街
因為怎麼都能賺錢,怎麼都能分一杯羹。低質量複製品充斥著整個市場,我們至今還能看到千篇一律的三國、千篇一律的三消卡牌、千篇一律的塔防在appstore上。國外出一個好創意,國內就一窩蜂的湧上,像感染殭屍一樣,過不了倆月,就迅速迭代除了數百個同樣產品。如果給傳統遊戲機遊戲打100分的話,這些低質量遊戲也就10分不到………………。不是反對這種製作方式的存在,當這種製作方式畸形的膨脹就是不好的

- 行業素質畸形
由於人的劣根性,能偷懶則偷懶的本質。前面提到的抄襲、換皮已經成了必勝之道;開發時間3個月以上就不算樂觀;策劃精力全都用在算數值和設置付費點上;營銷費用與開發費用比例是8:2甚至更低;渠道隨意瓜分開發者費用肥的流油。這裡提到的幾乎沒有關於遊戲質量的事情,因為不被在乎。不,應該是不需要被在乎。說的誇張點,在國內的遊戲行業中,只要注意以上幾點,就肯定能存活,賺不賺錢無非就是繼續加強以上幾條。花多餘的心思在美學或創新上,都是風險。

- 拉低消費者審美
藉助碎片時間的優勢,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玩移動遊戲來打法時間。而絕大多數的移動遊戲是低質量的,低質量的東西看得多了,審美自然會被拉下來。

- 市場份額瓜分
每個消費者的業餘時間就那麼點,人心煩的時候懶得跑到電視機前開遊戲機花數小時玩一款遊戲,手機遊戲雖然沒那麼好,但總能應個急,上個廁所玩一玩,等人玩一玩,節目廣告玩一玩,老闆不在玩一玩。所以玩移動遊戲的人多了,玩主機遊戲的人自然就少了。

- 壟斷投資
由於主機、單機遊戲的市場份額在下降,人們的消費意識趨向低成本移動F2P遊戲。做傳統高質量遊戲的廠商越來越賺不到錢,投資人就會傾向更賺錢的移動遊戲模式。6塊錢能立刻拿3個雞蛋灌餅,誰還忍著寒風等你的煎餅果子

- 降低高品味開發者的生存率
由於上一條,很多有品位的開發者不得不跟現實妥協,無法得到製作精良的遊戲機會。投資人也會因上一條而更加謹慎,但是沒有冒險就沒有創新,所以好的產品就會越來越少

- 垃圾培訓院校培育垃圾人才
為了跟風提高就業率大量的學院開始盲目增設遊戲動漫專業,這批學生畢了業就是入職遊戲行業的。但是28定律,高質量的學生和師資都不會增多。所以低質量畢業生大把大把,雖然在泡沫行業中顯得炙手可熱,但一旦泡沫破掉,將面臨大量畢業生沒有出路。不過聽說目前教委似乎看到了這些現象並有所行動,加大開設動漫專業的限制。

- 人才成本虛高
這一條是影響最大最惡劣的。既然低質量的遊戲也能賣大錢,整個行業對人才質量的需求就會降低,為了惡性爭奪人才就會抬高薪酬。遊戲開發的薪酬在這幾年飛速上漲。導致一批批傳統遊戲產業紛紛應付不來而垮掉。而且活兒差的人也喊價越來越高

以上這些點不止在國內有效,國外的遊戲市場也受到了衝擊,大量中小型廠商關閉或賤賣,大量AAA級大廠(單個項目預算在千萬美金以上)轉型或縮減項目拓展移動遊戲業務,也有些著名良心廠商也開始摸索變相降低成本或漲價的方法。原因都一樣,低成本遊戲增生的太厲害。
這便是遊戲行業目前的問題,電影行業的朋友們能預見到了嗎?希望電影行業也變成這樣嗎?

————————————————————————————————

綜藝電影和現在的主流低質量遊戲有著很大相似之處,兩者都是用相對很低(注意是相對)的製作和設計成本,全部精力在利用人的底層慾望上。
綜藝節目會使用諸如八卦、美女帥哥、小挑戰等。讓觀眾腦子放空,給自己的發獃找個更好的理由,再通過合理的節奏偶爾一點戳中G點的小要素保證觀眾一直維持抱有一絲絲小期待。
社交手游也會利用好友攀比、數值成長、軟賭博等。讓玩家打發無聊時間,通過合理的節奏偶爾加點小挑戰小獎勵,讓玩家維持在一個最低限度的小興奮之中。
我經常和人們調侃評論現在的社交手游和傳統的高質量遊戲相比,就好像綜藝節目和電影相比一樣。可沒想到綜藝節目和社交手游變得如此接近,也來搶電影的市場份額了。

在電影中賣淫賣黃一定最賺錢,只不過政府管了。然而法律無法管轄的灰色地帶,這種空子我們就可以肆意鑽了嗎?
現在的遊戲絕大多數都充斥著大量軟賭博,這是法律的灰色地帶,法律無解,所有開發商像被惡魔控制了一樣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毀了整個遊戲界風氣。最近是不是越來越多的孩子為了玩遊戲殺了同學殺了親媽?說的就是這些事。放在20年前,頂多是搶劫和傷人而已(PS:可笑的是現在政府反而不呼籲電子海洛因了,這件事我們以後再說)

有些人說這是消費者的選擇,是市場的導向,是無懈可擊的自然定律。
沒錯,我不否認這一點,所以我稱之為「產品冰河期」就像地球的冰河期一樣。由自然規律導致的大規模生命死亡跡象。隨後再誕生新的物種。但畢竟是要經過死亡的,是痛苦的。
世上沒有爆不了的泡沫,但我們一定要順其自然使其自傷害到我們自己嗎?有些不用付出代價就能記住的教訓為何要付出代價?自然規律要淘汰大熊貓,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它們?我們人類也可以肆無忌憚的破壞環境,反正環境破壞人類滅亡後,地球過個1億來年又能栩栩如生,我們何必擔心?

蝗蟲席捲農田,最後會因過度繁殖找不到下家而滅亡;
吸毒者為了獲取一時幸福,卻釀下終身苦果;
孩子為了一時強迫症,含下燈泡。

觀眾的選擇就像初生的嬰兒,無法考慮享樂帶來的後患,從業者就像家長一樣,有責任去保護孩子。試想一下,嬰兒因為貪玩,推倒了燭台引發了火災,家長對此事的說法只是「因為孩子想玩就讓孩子玩了,不怪我」。這種家長在人們眼裡看來是多麼的可笑。沒錯,我們在國外的同行眼中是一樣的。
外國逐漸重視中國市場,不是因為中國的模式是健康正確的。就像可樂廠速食麵廠把貨賣給大眾,自己卻不吃一樣。在中國可以賺大錢,賺完錢可以建設自己國家的行業變得更加健康,而永遠不會把中國的「最賺錢」的這種商業模式搬回自己國家

——————————————————————————————————

在遊戲界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1983年的雅達利大崩潰事件「Video game crash of 1983」。
雅達利是全世界第一批做商業電子遊戲的廠商,可以說是電子遊戲的鼻祖。在70年代的美國乃至全世界家喻戶曉,普及了電子遊戲這個全新的概念。但在80年代之後雅達利呼籲遊戲軟體數量要保量不保質,大大降低開發發行門檻後湧入了大量投機開發商,一時間爛遊戲鋪天蓋地。這對一個新興產業是致命的。導致1982年的聖誕節購物季得到了大範圍的差評,所有第一次嘗試遊戲機的人都徹底放棄了,大量退貨和客戶流失造成了這次雅達利大崩潰。美國有經濟學家甚至稱電子遊戲就是一時興起的概念玩具,美國的遊戲界就這麼完了,沒有10年恢復不起來。這個預測幾乎正確了,長達兩年美國的遊戲市場都處於完全崩潰階段,失去了大量口碑和媒體,沒有人再願意投資做遊戲。直到1985年日本任天堂的超級馬里奧系列的成功,才另遊戲市場再度復甦。而美國這一跤摔得,落後日本好幾年。全球的遊戲市場被日本統治了數年之久。直至21世紀初,日本依然是全球最領先的遊戲大國。

(大量垃圾遊戲E.T.被直接掩埋)
沒錯,如此極端的泡沫崩壞,僅在新興產業畸形膨脹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我們百年歷史的成熟電影市場是不可能造成什麼崩潰程度的災難的。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當我們的方向被綜藝電影所影響的時候。國外可是不會停止腳步等我們的。我國的電影平均水平本來就落後於國外,一旦失去最後的陣地,我相信中外票房的差異情況不會比現在樂觀。
這種傷害可能還是滯後的,比如我們用了兩年才發現事態的不對,可能到時候需要4年以上的時間才能調整局勢。加起來就是6年。

有朋友會說,《爸爸去哪兒》等綜藝電影成本比很多渣電影大,價值比狠多三流電影高,認真度比部分電影好。雖然說得對,但不是所有事都能靠理論說得清的,這就像禿頭的男人,有較嚴重的脫髮跡象,自己不承認自己禿,但別人就是說你是禿頭,就是看著不自在,自己也有理難辨。我們很難界定多少根頭髮算禿,你一句我一嘴爭下去永遠能找到無盡的論點。但是綜藝電影就是綜藝電影,缺少的是那種讓人發憤圖強的情懷,那種電影夢。

有些人說《跑男》和《爸爸去哪兒》是很難複製的,不足以構成威脅,它們有堅強的明星陣容和紮實的前期觀眾鋪墊。…………嗯,堅強的明星陣容和紮實的前期觀眾鋪墊很難複製…………至少我覺得如果同樣談判能力的劇組找各主流美女演員山寨一個《姐姐在這兒》(隨便瞎想的例子……)之類的,似乎也可以製造紮實的觀眾鋪墊…………錢會少的了?

就算最後證明不會賺錢,投資商也不會不想試試看的
可惜無論拍什麼用的都是同一種貨幣,投你多了投我就少了。

同樣低成本中
什麼是難複製的,遊戲中的flappybird,視頻中的成龍duangduang,這種網友起鬨一夜爆火的流行熱潮是不可複製的。
什麼是可複製的,遊戲中的打麻將,視頻中的愛情動作,雖然沒有爆發性,但是這種利用人類底層慾望的東西是可複製的。
記得前面說過觀眾喜歡美女喜歡八卦明星了嗎?那麼知道《我是歌手》電影版為什麼火不了了吧?

泡沫經濟簡單來說就是,錢多人傻速來。符合這一條的可複製商業模式都會變為泡沫
。就像十七世紀的鬱金香倒賣和九十年代初俄羅斯市場被中國假貨充斥的時代,都是人們鑽經濟的空子造成的。但是沒有任何資源是無限的,也沒有任何人是會傻一輩子的。沒有爆不掉的泡沫。
不過綜藝節目和院線真的急到,需要破壞正在努力發展的電影市場來賺這份錢嗎?我們的遊戲市場已經被泡沫破壞的很痛苦,痛苦到很多玩家像難民一樣活在苦中不知苦。感覺不到的話想想現在的房價,痛苦嗎?而且你還不知道它什麼時候爆掉。電影市場是脆弱的,這泡沫或許會不攻自破,或許會被國外電影擊破,但也有可能被吹起來。我們真的需要去將這擺在眼前的泡沫吹吹看?

一位美國製片人說:「這種現象只有在中國的經濟體制和消費觀念下才出的來」
一位韓國製片人說:「如果一部真人秀電影在韓國搶佔到三成銀幕數,韓國電影人們首先就會站出來抗議的,他們會覺得這是擾亂電影市場,並且會對本土電影造成不好的影響」
而中國,只有個別有資歷的電影人站出來說話了,其他人可能有的很樂觀有的怕被噴,但不在少數的人覺得這樣是正常的,觀眾也都支持,這才是可怕的現象。

---事後補充---------------
當馮小剛在節目上噴綜藝電影時,有太多的評論開始反噴你電影拍的都不行還來噴綜藝電影之類云云。這是個很糟糕的風氣,在我國,一見到從業者出來指出業界的錯誤時,觀眾第一反應是先挑這個人的錯,而不是去思考問題,在任何一個行業都如此。正因為有這種行為存在,才會有如此多有資格的人在關鍵時刻選擇沉默。要知道中國電影恰恰是第五代導演所真正帶上正規的,他們是最有資格來評論這個市場,他們才是冒險者,而不是那些身居安所的媒體們。而且馮小剛是第一個,而且是在節目現場進行的抨擊,比我等只寫文字、有足夠時間思考反駁的人冒得風險要大得多。
作為一個成長的行業,我們需要的是正確的糾正,而不是小孩兒搬的逆反心理。
---補充完畢---------------

樹立良好風氣,同樣也是培養群眾藝術品位。比如從小看變形金剛、黑貓警長等動畫的孩子,能提高審美學會正邪之別。而從小看喜洋洋的孩子,可能只能學會把狼和羊放在一起是不會有危險的……

有多少人看《鳥人》後只覺得這是一個「年老過氣演員事業不順同事作對家庭崩分離析最後偶獲良機喜大普奔」的故事?而不是一個「有情懷的老演員在觀眾的愚蠢跟風面前展露不出真正的藝術而對世界失望最後在屈辱的榮耀中自殺的悲劇?」本身這就是一個觀眾認知水平的悲劇,當市場被破壞,沒有更深層的電影來滿足觀眾成長的水平時,就知道悔了。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性,低質量手游雖然渣,但確實讓很多不玩遊戲的人玩了遊戲,遊戲被更大範圍的普及。當所有消費者發現自己需要高質量產品時,也就是泡沫爆掉之時,就是理想的遊戲時代,迎接我們的將會是比以前大千百倍的用戶群。綜藝電影也一樣,畢竟綜藝電影讓一些不愛進電影院的老一輩進了電影院,讓更多的人接受了花錢買電影票的行為,也發現了觀眾消費心理的新大陸。
或許不久後人們建立了潛規則,綜藝電影自覺離開銀幕,找到自己的放映渠道,或網路付費渠道,或dvd販賣,或贈品配送等等(都是無責任瞎舉的例子)。起碼院線建立潛規則,像紀錄片一樣只在少數小影廳內小範圍放送。
我們現在無法得知,只能靜觀其變。

無論電影也好遊戲也罷,情懷和藝術在錢和觀眾的趣味前顯得總是那麼不堪一擊,但即便這樣我們也必須奮鬥。這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榮耀,維護這個行業也是我們的義務。就算泡沫真的產生,相信所有真正的電影、遊戲工作者雖然會忍耐受到的創傷,但絕不能認輸。終有一天能在爆開的泡沫中看到彩虹。


END

————————————————————
由於這篇文章對遊戲界的朋友來說比較敏感,容易產生一些誤解,所以補充強調一下文中主旨:
- 文中用不同平台的遊戲做了比較,有懸殊的技能限制。這麼比較是因為本質不同的平台之間剝奪了同一個市場份額,導致了不穩定現象。賣雞蛋灌餅和賣盜版盤都賺錢,但這兩個互不干涉,所以是穩定和諧的。
- 文中主旨在於警示大家泡沫帶來的壞處,造成泡沫經濟的罪魁禍首是遊戲人,而不是資方或消費者。遊戲界走到泡沫之中沒有任何外力介入的辦法,只能等待泡沫爆掉。而還沒進入泡沫的影視行業可以以此為戒,所有電影人不要步遊戲人的後塵。這個文章是警示,不是解決方法。


我贊成馮小剛。
不要以為群眾喜歡的,就有天然的道德優勢。現在社會的反智主義,就是變相的民粹,身為群眾的一份子,以群眾的集體意淫和狂歡,來尋找自身的安全感。
事實證明,很多問題,群眾根本看不清楚,給你吃豬食,你就吃,給你換都不幹。
馮小剛不是精英,但是他是資深影人,他看問題即使錯了,也比滿腦子不思考,以為自己位居「群眾」高位而自得的人不知道強到哪裡。
中國電影是好不容易市場化了,但是遠遠沒有做到足夠市場細分,抵制也好,反感也好,都是其作為一個電影人的呼籲。他沒有說要整齊劃一,他只說不要去投資,這不過代表他自己。這本身就是「市場化」的行為,是一種調整,是一種變化因素,是市場內部的自洽行為。
重點是,他不是政府。如果政府出來說這個話,我是反對的,因為政府不能干涉市場。但是作為個人,我是尊重他說這個話的。
有很多人沒搞明白這一點,以為一個名人就代表威權,換而言之就代表「上面」。所以,你敢跟群眾對抗,你就是死路一條,並且證明,群眾的愚昧總能得到勝利,於是就更加得意了。
這就是個循環。
評論就不一一回復了:有人說美國有綜藝電影……我沒說不能有啊,我只說我支持馮小剛說話。有,當然可以有。


馮小剛對《奔跑吧兄弟》的言論我支持,但支持的側重點並不是他的言論內容,更多支持他的做法——在大眾媒體上作為電影專業人士發言。

關於言論內容:
馮小剛一直是個有自己藝術追求的導演,普通觀眾建議把他《甲方乙方》之前電視劇和電影作品都看完,再看他後20年電影作品創作變化,才好對一名電影導演做評價。
所以我支持他就此事言論部分內容,對電影創作應該始終保持追求,哪怕現實是一個永遠妥協的過程。

至於說他呼籲總局干涉云云,我並不完全贊同,因為涉及到行業自律問題,這個關鍵看你坐在什麼位置上了,在中國眼下還真沒法用完全市場自由主義來看待問題。。。


我們要討論的是:
這究竟是不是個問題?
如果是,是個啥問題?
搞清楚啥問題,再聊如何解決問題。。。

要我說,奔跑這大電影,其實都不是個「問題」。。。
我在另一個問題答案里寫了,如何看待這個大電影云云。。。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380953/answer/38552758


關於發表言論的做法:
我更支持馮小剛在大眾媒體去討論這件事。

因為國內娛樂媒體基本和片方利益綁定,除非他們放棄相關利益回報,不然短期內國內主流媒體很難見到真正的主流電影評論。。。
影評人這事就先別聊了,容易跑偏。。。

所以,基本上在主流媒體上一般看不到對國產電影真正有「用」,有「意義」的評論,很少很少。。。

我支持馮小剛做法是——他讓這個話題進一步在公眾領域發酵,放大,可能主流媒體會跟進。。。
比其誰對誰錯,其實沒那麼重要,至少能形成話題和交鋒,讓業內人刺激去思考,觀眾看熱鬧的過程中,除了大部分隨大流、被博眼球外,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跟著一起思考的,比如知乎上不少人(習慣性噴子除外)。。。

說回來,本來奔跑這電影沒屁大事,去年人家爸爸去哪兒拿了7億多,也沒今年吵得熱乎,因為悶頭髮大財嘛。。。關鍵人家片子熱鬧討喜,的確做的質量比起普通一期節目也不差。。。

但奔跑片方這邊倒好,拿了一個現場拍攝補救方案(具體見其製片人自己文章回應),湊一期節目上映,被不少人說還不如普通一期《奔跑》電視節目好看,這才是讓大家口碑爭議火上澆油根本。。。
製片人出來做解釋,其實起到嫌火不夠旺的作用,不斷強調這事對電影產業其實沒壞處,而是大有好處。。。
那話怎麼說來著,得便宜還非要賣乖。。。
觀眾沒那麼傻吧。。。

如果這是個口碑危機公關,我寧可覺得,拿出賺的錢,再拍一部免費給那些掏過電影票的觀眾看,哪怕還是電視版,可以宣傳營銷採取「憑《奔跑吧兄弟》大電影票根免費看第二部」。。。
你干點這種正經事,少賺個千八百萬,也能撈點同情分回來吧。。。
放心,這絕對不是個賠錢生意,因為拋開贊助商業回報不說,單算有多少比例的買第一集票的觀眾願意來免費看第二集的人數,然後預估一下第二集依然願意來買票入場的人數,這事咋會賠呢?
或許有人問,為啥僅僅不賠就可以干?
用這種「電影」賺幾個億,沒成本和風險給鐵杆粉絲做點回報,有啥不可以?
做點回報賺點口碑也好啊,回報粉絲和賺口碑,還要同時賺很多錢???
好吧,其實我隨便算個賬,這個「讓第一集影院觀眾免費進影院看第二集」的方案都是有錢賺的,還佔取了部分道德制高點。。。

所以,我特別支持馮小剛在主流媒體發表對這部電影評價的做法。。。
當然此事如果繼續互動下去,媒體不斷跟進,我懷疑最後悲催的可能是《爸爸去哪兒》春節的兩部新片。。。

最後扯點閑篇兒:
是時候該轉換「黑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觀念了。。。

鄧小平當年提這個也是有歷史語境的。。。
現在誰還在為單純追求GDP增長數字而換來自殘式發展,不就是加速自取滅亡嘛?

西方發達國家看明白了,中國領導層好歹也看明白,所謂精英層更是明白,想想上次主流媒體上出現類似「今年GDP保。。。(某個數字)」的措辭是什麼時候了?

所以電影,從行業逐漸變成產業也是類似的。

開始可以很粗放,很生猛,很野蠻。。。
然後呢?

我個人認為出現這樣的綜藝電影其實沒啥,市場催生出來的,市場自己會來修正。
目前眼瞅著這個大電影票房鐵定超不過去年春節《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其實市場已經在調解。。。
如果兩周後,你發現即將上映的另外兩部《爸爸去哪兒》的大電影票房還不如這部《奔跑吧兄弟》大電影,說明市場繼續再調節。。。

所以我預感新的這兩部《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無論哪一部,票房可能都會跟去年拉開很大很大的距離。

部分原因就是這個所謂綜藝類型電影被我們在一年內迅速消費掉。。。
新生事物,快速消費,快速毀掉,這事我們干太多次,幹得太熟練了。。。

坐等兩周看結果吧。。。

最後,看到下面,從標題到文章,都給我噁心壞了。。。
出現這種文章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雞雞被人剁了,還要被人指責「你為什麼床上表現這麼差」。。。極品皇上啊,皇恩浩蕩,謝不殺之恩。。。

P.S.
本文謝絕任何轉載引用。至少有一篇被一個微信公眾號沒打招呼就給轉了,我給對方留言我不打算授權任何媒體,對方給刪除了,還有另外一家根本不理我。我也沒功夫張羅啥維權的事,其實我知道是誰,這次我要看到這個號再轉,我直接去他家砸玻璃去[偷笑]


我們一邊津津有味地大口大口吃屎一邊吐槽這坨屎有多難吃多難吃。好不容易有個人站出來說我們現在在吃屎啊!我們不能吃屎啊!然後一大群人圍過來嘲笑他:傻逼這東西不是屎!能吃進嘴裡的東西能算屎么!?它只是味道有點臭吃起來有點難吃有點像屎而已。別說那麼多了,快來和我們一塊吃。


想拿綜藝電影的票房打馮小剛臉的人消停一會兒吧。你們還沒弄清楚是誰被誰打臉呢。馮小剛關懷一下人文,結果《1942》票房慘敗,賭氣瞎拍了一個《私人訂製》,結果票房飄紅。你還覺得票房能打他臉嗎?《1942》和《私人訂製》的前倨後恭中,到底是馮導被打臉,還是觀眾被打臉?


轉一個我在豆瓣上看到的跑男電影的影評,關於粉絲經濟催生的新生兒問題。其實這種電影的出現,會扼殺一部分用心用時間拍電影的人,我本身的觀點是不會聯合身邊的人抵制這樣的電影,但是至少我本人是不會去電影院花錢看,僅僅因為那些真心用心拍電影的人不那麼難過而已。以下是轉發豆瓣的內容,原作者Eric:
自從楊冪主演的《孤島驚魂》用400萬的投資換回了超過9000萬的票房,粉絲效應的威力已經大到可以為亂象叢生的國產電影劃分出一個新的類型——粉絲電影。這一類可謂電影界的一朵奇葩,無所謂劇情,無所謂演技,只需要有具有強大號召力的明星即可賺的盆滿缽滿。而自從《爸爸去哪兒大電影》(以下簡稱《爸爸》)用僅僅五天的拍攝周期拿下7億票房後,粉絲電影中又多了一個分支,綜藝電影(暫且叫它電影),這類電影改編自綜藝節目,既有良好的大眾認知度又有著大家喜聞樂見的明星,比起其他粉絲電影,投入更少,運作周期更短,收益更高。顯然,各大片方早就盯上了這塊大蛋糕,紛紛找準時機想大撈一筆,而今年打響頭炮的就是這部14年下半年最火的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以下簡稱《跑男》)衍生出來的同名大電影。

   首先,我要說的是,我並不排斥粉絲電影,畢竟目前階段的國產電影產業仍然是以市場為導向,無論以何種方式能賺到觀眾口袋裡的鈔票就是本事。去年的《爸爸》雖飽受爭議,不過因其有著親情的外衣加上春節檔這樣一個合家團聚的時間節點,不少家長因為其有著「寓教於樂」的作用而甘願買單,帶著孩子一起觀看。雖然從內到外它都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但至少觀眾找得到買單的充分理由。而今年的《跑男》卻連這樣一個理由都沒有,對於從來沒有看過《跑男》的觀眾而言,看《跑男》你必須了解什麼叫「撕名牌」,什麼叫「謀殺」,什麼叫「能力者」以及其中明星之間各種CP組合及綽號的由來……總之這不是一個能讓人馬上入戲的「電影」,這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門檻太高。而對於《跑男》的粉絲而言,這部電影雖然具有著綜藝節目本身先天良好的「基因」,但卻不幸的成為了一個畸形兒。《跑男》這個綜藝節目之所以大火的原因無外乎是其傳達出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明星在鏡頭前的「真情流露」,無論是搞笑或者是悲傷,讓粉絲感到了無比的真實,情緒隨著明星起伏,真正做到了讓人感同身受,然而《跑男》大電影卻並沒有延續綜藝版這樣的內核,而是用一種自以為「聰明」的方式足足撐夠了一部電影的時長(還沒有一期節目長……)。劇情簡介是忽悠的,不管怎麼有噱頭的吹噓,幾位跑男只是又參加了一次遊戲而已,第一局的水上「推手」比賽,雖稍顯無聊,但至少有笑點,而第二輪「找兇手」的遊戲卻真是無聊透頂,既感受不到團隊協作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又無法看到明星的「真情流露」,真人秀的賣點不就是真實嗎?至少也要演的真實一點吧?然而我看到的只是裝瘋賣傻的王寶強,賣萌裝嫩的熊黛林,表演用力過猛的伊一,為賤而賤的陳赫(現在知道是真賤了),打醬油的鄭愷,以及一場毫無意義的遊戲。如果大電影拍的還沒有綜藝本身更值得一看,那麼是否還能找到一個讓人買票的理由?

   更令人傷心的消息是,不僅劇情(如果非要把過程稱為劇情的話)忽悠,如果你僅僅是因為海報上每個明星酷酷的西部牛仔造型而想看這部電影的話,本片又會讓你失望了。全片每個人都是穿著綜藝中的t恤在比賽(這一點倒是原汁原味),只在結尾字幕的部分有他們的牛仔造型而已,而全片共三個場景,機場、酒店游泳池、一個仿古情景區(也就是那個無聊遊戲開展的場所),如果《爸爸》只拍了五天算是槽點的話,那麼,不好意思,看上去也許《跑男》只拍了兩天,一越反超《爸爸》最短拍攝周期的記錄,好歹這在世界電影史上絕對算是一個奇蹟。
   對於如今的國產電影,特別是粉絲電影,絕對會讓人糾結, 一方面,粉絲經濟促進了票房增長,是好事,而另一方面,粉絲經濟也讓電影投資方利欲熏心迷失了方向,導致了一個又一個畸形兒的降生,而顯然,沒有人願意看到一個滿是畸形兒的世界,所以大家趕快把畸形兒扼殺在搖籃裡面吧!


要特么臉???


堅決贊同 更多是無奈


雖然說市場才是王道,但是我覺得就是因為現在大家都是圈錢的心,中國才很少能出好的電影。我記得 深夜前五分鐘那個日本導演在採訪中說,現在大家都喜歡娛樂速食性的電影,不喜歡晦澀難懂的,但是其實電影本就不該只為了討好大眾而作。(大概意思)
所以我覺得排名第一位的答案有失偏頗,馮小剛不是說電影院不能有闔家歡樂可以看的喜劇電影,也並不是說電影主題一定要多麼苦大仇深,而是現在市場這個現象其實對於電影這個領域是很不好的。還有一點他說得很對,韓國綜藝那麼發達,也從來沒見過拍成電影的,可是為什麼就是這麼一個讓國人動不動就諷刺其自大的彈丸之地拍出了那麼多經典的好電影呢?哪怕就是喜劇,也到最後能讓人又笑又哭,刻畫出導演想表達的主題。(很多電影人也這樣認為)
怎麼說呢,我平時不太關注什麼名人的言論,但是馮小剛無論他說得對錯,至少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個行為沒有錯。這次的觀點,為電影製作以及中國電影長久發展來看,我認為他的觀點是對的。
還有,一步之遙在我看來是很好的電影,雖然現在我的水準還不能吃出太多別的佐料和食材,但是這不代表那就不是好電影,中國市場就是需要這樣的電影人,才能讓我們在外面聊起來自己國家的電影時不會無話可說。


支持馮導。

1. 有人說有些電影拍得還不如綜藝電影,有什麼臉說?好像馮導批綜藝電影 就是支持這些爛電影一樣。。。。這都是什麼邏輯?
2. 曲解「存在即合理」的狗屁邏輯就不用多批判了。
3. 現在的社會已經太消費化了,所有的導向都是娛樂、消費,什麼都可以被商業為了利益拿來消費。標題黨、標籤化、現象推手,大眾注意力被無限地轉向這些鬼東西。有人說大眾是有識別能力的,我不同意。歷史的事實就是大眾里的少部分人發現問題,敢站出來說話了,甚至有時付出巨大的代價後,大眾才有了進一步識別的能力。然而普通人說話太容易被淹沒,馮導能頂風出來批評是很好的事。
4. 當然這些消費品單一來說本身也不會是什麼能長久的事。不是因為大眾有識別能力,而是因為會膩,因為這些東西本身沒有太多嚼勁。
5. 而如果社會的資源無限地投入這些沒有嚼勁,只顧利益的東西里,藝術和大眾的審美能力當然 要被破壞——成天只做十以內的加減法,能有什麼長進呢。
6. 有人說十以內的加減法要做膩味了,大眾就會往高了走了。我只想跟你說這世界上能變化出來的只管消費你注意力的事情太多了,光一個明星出軌都能翻來覆去幾十年不變地玩。等你膩煩了這一波,以前被你遺忘的那一波又回來了。沒有人往外拉你,你就是能在裡面玩個幾輩子。
7. 另外像樓上有幾位說的,馮導是在專業的領域提出批評,這點很重要,這種批評不是行政性的,帶有居高臨下的權力的,是可以討論的。
8. 當然也要支持所有持反對意見的人參與這樣專業性的討論,道理總是越辯越明的不是嗎。


關於這次對綜藝電影的炮轟,其實停留在個人審美範疇內的一切批評,都沒有任何問題;但號召總局來管一管,則從文藝批評變成了煽動行政干涉,這種行徑,與前一陣因舉報索尼而大放異彩的劉睿哲,並無二致。

小剛導演事實上應該是審查鬆綁的獲益者,為中國電影市場化也做出過很大貢獻。但人呢,老了之後特別容易走向自己的反面,這是一個輪迴。這件事說起來也挺遺憾的:很多老人們都是年紀越大越看得開,小剛導演則是越老越有一股子不平之氣,觀其近年來言論,不論是怒批屌絲,還是為了愛妻對金馬獎開炮,又或這次號召行政手段管制綜藝電影,都能覺出他心裡有一股邪火,隨時都會因外界的質疑而催發噴薄。

我們觀察一個人,還是離不開他的成長歷史。從一些當事人的記述、跟王朔那幫子有關的各種文字,會發現小剛導演年輕時真的是隱忍行事,在他身邊所有人都不看好甚至看不起的狀態下,愣生生憑電影作品混出來了,而且混得比當年那些特別看不起他的葉京之流要好很多(葉京有一部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以王朔的好幾部小說為藍本講王朔和身邊那幫子大院子弟的故事,其中的馮褲子原型就是馮小剛,長得也活脫脫馮小剛再世,葉京對那個人物的塑造,愛哭、自私種種,與不少寫馮小剛的文字和馮本人在微博上那些人生感喟很有兩相映照的意思;雖然難免帶有偏見,但確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這種後發逆襲式的人生,是以年輕時的低自尊、被侮辱和被損害為代價的,這些極端的負面體驗使得他在外在成就和自我評價之中始終布滿各種脆弱的敏感點:雖然在外界看來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和很高威望,可在內心始終最在意的是別人看不看得起。

這最容易造就一個老人在成為某一領域權威之後的老氣橫秋唯我獨尊:從1942載跟頭後,他這兩年心中的不平之氣越發明顯。當年泰囧和少年派怒砍1942,對泰囧,小剛導演在微博上強作淡然表示「看了,也笑了」,馬上補一句「我也是打那過來的,路還長」,唬得徐崢戰戰兢兢;對少年派,小剛導演則不管不顧理解成大家嫌他的電影俗(其實大家當年正是因為你俗而喜歡你,你何必上了年紀就急著給自己封神),拍《私人訂製》李成儒「一腔俗血」那段,夾雜的私貨讓人看得渾身不舒服,你能明顯感覺出來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在意的不是作品質量本身,而是要跟觀眾較勁:什麼是俗,什麼是雅,俗有多好,雅有多假,都要以一個長者的姿態教育你一番。

其實小剛導演個人微博的發展路徑上也很容易看得出他這種心態的影響。最早剛開微博時,他有過「我有一微博特好」的自得,大意是微博能讓他面對千百萬粉絲直抒胸臆,不再任由媒體編排,但他沒說出來的「好」,應該是群眾汪洋大海般的擁戴讚美帶來的滿足。而到了後來,他越來越在意博友的負面評價,發微博的戾氣也越來越大,往往有著各種和他江湖地位不相襯的尖酸,到了微博向「屌絲」開炮,基本算是與他原本的最大受眾決裂,此後算是一條道走到黑,微博內容也越發任性,對1942存在的一些問題視而不見,對私人訂製的惡評破口大罵…此後則陷入長達1年多的沉寂。他被他曾經覺得「特好」的微博傷害了,而微博本身並不曾改變過。


國內綜藝電影大賣的前提是中國終於有了真正現象級的綜藝(哪怕是買的版權),事實上除了爸爸和跑男,即使是稍低一線的准現象級綜藝(好聲音、快男)也不可能在影院圈到錢

而製作出這個級別的綜藝比拍一部相同票房的電影難度大多了。至於馮小剛說投資人都去投資綜藝電影擠佔了「真正的電影」的投資,這一點真的就是搞笑了。爸爸、跑男這種電影就是躺著掙錢,湖南衛視浙江衛視腦子進水了才會讓其他投資人(發行方和關係戶除外)分潤,談何擠壓?

馮小剛的憤怒和不屑,實際上反映了近年來中國綜藝節目製作水平的狂飆突進和中國電影拍攝水平不進反退之間的矛盾。

最後再說一句,拍電影拍到最後連個綜藝節目都比不過,中國電影人哪來的臉去批評觀眾?(最近我看了三部國產電影,生硬做作的橋段、低俗過時的笑點、完全不通的故事邏輯讓我不到2小時的時間裡如坐針氈,還不如周五晚上在家看跑男)

補充一下吧,我個人不喜歡綜藝電影也不會去看,但是不覺得有人樂意花幾十塊錢去樂呵一下有什麼錯。

綜藝電影的未來?綜藝電影沒有未來。為什麼韓國沒有綜藝電影?人韓國觀眾有n檔同時周播的綜藝節目可看,吃飽了撐的去電影院。國內綜藝電影大熱是因為目前國內現象級綜藝供給不足的產物(數量少,還是季播),未來綜藝真的成熟了,反而沒有綜藝電影的空間了,各位電影人完全沒必要擔心綜藝電影,還是多琢磨如何把電視機前的觀眾吸引到電影院吧

諸位真是比廣電總局還厲害,廣電不過規定你能看啥,知乎「電影原教旨主義者」連你愛看啥都要管,佩服佩服

「你管得了我,還管得了觀眾愛看誰?」


今天剛看的一篇文章,概述觀點是:綜藝電影只是改變電影院的屬性,而不是改變電影的屬性。我是認同的。
是啊,去電影院看世界盃決賽怎麼沒人批評呢?只因為綜藝電影帶上了「電影」兩個字嗎?觀眾就真的傻傻分不清電影和綜藝秀嗎?去電影院看綜藝電影和看世界盃,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我不擔心綜藝電影會大行其道甚至代替大電影。畢竟觀眾的休閑時間的總量是基本恆定的,所以火爆的綜藝節目本身也是有限的,不熱到一定程度,沒有人會投拍的。可能一年有10台火爆到足以拍成電影的綜藝節目嗎?一年頂多兩部話題節目,對電影市場影響能有多大點兒呢?

我們不妨反過來設想,如果一部(或一系列)很火爆的電影,被策劃改編成一部成功的電視綜藝節目,從而賺了些錢。有沒人站出來認為電視要完蛋了?
雖然不會去看綜藝電影,但我一點也不認為這是電影在自殺。如果中國電影死了,一定中國電影自身出了問題,而不是被綜藝電影殺死的或逼死的。


我覺得應該抵制和炮轟的除了6天拍完的綜藝電影還有為了賺錢而紛紛轉向電影的演員、作家、主持人、老師們。
電影現在是個很人們的行業,同時利潤也是很可觀的,導致一些阿貓阿狗都來拍電影,把電影圈搞的烏煙瘴氣,一些好的電影很難呼吸新鮮的空氣。


我也很反感所謂綜藝電影!當然我也沒看過。

為什麼?就是因為那是一套商業邏輯在發揮作用。
第一、成本低,就算不賣座也不怕,如果賣座就等於白賺,我心裡不太爽。
為什麼說他白賺?因為他本來就從電視方面賺足了,同時這些電視台又處於強勢地位,演員沒有任何議價空間。

簡單描述,綜藝電影就是對本來靠拼演技的演員剝離掉其演技功能、保留其知名度功能、讓他無法討價還價,對本來看故事的電影觀眾剝離其看一個故事的需求、保留其看幾個明星的需求,讓他覺得超級物有所值。

第二、中國綜藝電影的崛起代表著中國電影對好萊塢的徹底潰敗。
為什麼說是潰敗?先讓我們看看典型的好萊塢電影,都是一個個故事。如何講這些故事?衍生了特技、演技、音效、編劇…………等眾多產業,這些產業相互競爭,不斷促進下一部電影故事講的更漂亮、水平更高。
這些電影既然是故事,那就除了美國人看的懂,世界人都看的懂。所以,好萊塢賺全世界的錢!
我們的電影也就是我們講的故事,水平不高(管制太厲害嘛!),急功近利(製片方老是比較房地產利潤嘛!),只有中國人願意看(就這還是市場保護的結果!)
既然中國人能看懂,就不一定需要有情節、有橋段的故事了(反正你怎麼也殺不進美國,賺不了世界的錢)!

…………………………………………

雖然我反感所謂綜藝電影。但是,我無法認同有目的的「抵制」。一個產業是否能充分發展,不在於其勢力範圍的劃分,更大程度在於其包容性。

馮大導演大聲疾呼,我非常理解。其實又何止電影,凡是跟創意有關的行業都是如此,關鍵是你的標準如何!

電影的定義是否非得有個故事?香港電影落寞是否真的因為所謂粗製濫造?電影大國印度「寶萊塢」連歌帶舞的電影算不算綜藝電影?…………

觀點擴展一下吧!美國人吧ebay、亞馬遜乾的很好,建立了很好的所謂「電商」標準,但是我們就該因為「阿里巴巴」不利於「電商」標準而抵制「阿里巴巴」嗎?顯然不行。相反,「阿里巴巴」更擴展了「電商」的定義,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再擴展一下,連光「說話」都能拿「格萊美」音樂獎,綜藝電影又為何不能叫電影呢?

扯遠了一點!其實,「綜藝電影」也好,「阿里巴巴」也好,都是中國特定「國情」條件下的特有產物(大家精神產品太有限啦,看個綜藝電影總比看個「傻x電影」強)。就好像「好萊塢電影」以及「納斯達克」是美國特定「國情」下的特有產物一樣(好像他們的「特有產物」更受歡迎一點ou……)。

當然,很多人反感「淫民日報」,我也不例外。為什麼反感,不在於其觀點,而在於其身份(它究竟是什麼身份其實我也不知道)。


簡單申明觀點,懶得在評論里重複了:
1、我支持馮小剛的話;
2、市場的交給市場,讓他自己去調節;
3、這是個壞東西,壞東西不是無緣無故產生的;
4、別老盯著這個東西,也別老著眼於票房,更別為了票房而繼續著眼於票房,這個更惡;
5、最後,真的希望華誼和萬達把賺到的錢花到該花的份兒上,謝謝。
------------------------------------------------------我是正太分割線---------------------------------------------------------------
我先舉個例子,我們學校在成都,學校後門有五六排街道,麵條炒菜蓋飯冒菜火鍋麻辣燙串串香什麼都有,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館子?因為有學生不喜歡吃食堂的大鍋飯,有了需求,當然會有供給。
電影其實也沒差,因為觀眾有這方面的需求,因為觀眾喜歡看,製作方當然會滿足大家的需求,市場的事交給市場。
再說,綜藝電影的出現,從去年的《爸爸去哪兒》,暴露出一個問題:特別是在春節這個檔期,缺乏合家歡式的電影。上一部我可以領著我家老太太進電影院的片子估計就是《泰囧》了,除了動畫片,還有什麼片子能一家三口領著老人小孩兒一塊看看,記得我小時候還有《小鬼當家》可以看,那在院線呢?好像還真沒有。
想起我家老太太喜歡陳思成和佟麗婭,去年非嚷著讓我帶她去看《北愛》,我留了個心眼提前去瞅了一眼,想辦法才打消了老太太這個心思,要不然70多的老人家在電影院里看著床戲,我真怕出個好歹我媽拿菜刀剁了我……
說回正題,健全的市場(當然我們現在不健全),就應該什麼都有,有《小時代》《後會無期》《變形金剛》《跑男》也應該有《黃金時代》《白日焰火》《一步之遙》《天註定》(艹)試想學校後邊只有水煮白菜,肯定沒幾天全塌了。
馮小剛的類似言論不是第一次了,他作為一個「有良心」的電影人,希望的是市場上出現的都是《唐山大地震》這樣的片子,但是觀眾就是喜歡《泰囧》,要知道,電影還是具有娛樂屬性的(但是首先是藝術品)。
(多說一句,大陸的導演,甭管水平怎麼樣,都覺得自己是藝術家)
(我真不是說馮導)
市場這塊蛋糕總會一塊一塊地被分開的,不給張三給李四,王二麻子的巧克力是從劉能那塊兒搶的,你搶回來就得了。這麼多年中國電影終於市場化了,就安心交給市場,別再把另一隻手引出來。
類比飯店老闆,馮小剛就是齋菜店的老闆,選料上乘精工細作全天然綠色無污染,但是他發現學生們就是愛吃火鍋冒菜燒烤,他嚷嚷著那些東西吃多了有害,易得「三高」還易「致癌」學生們嗯嗯啊啊一邊點頭一邊跑去吃烤腦花。
廢話,你那水煮白菜要是好吃,大家和你也沒仇為啥不去你那兒吃。
最後,真想杜絕這類片子出現,列位導演您們拍點好東西啊,觀眾用腳投票,總會把蛋糕還給您們的。
哦,再說一點,我看了下《跑男》的出品方有華誼和萬達,如果這兩家公司用跑男賺來的錢投資一些真正「有節操有情懷」的電影,我也樂意多出來幾部《奔跑吧,大妹子》這樣的東西。


馮小剛這番話,只是弱者的哀鳴。
無論是因為觀眾太low,還是因為市場太功利,綜藝大電影的紅火都是硬邦邦的事實。抵制?如何抵制?有何法律法規可讓你高舉大旗師出有名?觀眾抵制?他們去電影院一般就是圖一樂,從不會自發抵制任何讓自己覺得舒坦的片子。
今天你抵制綜藝大電影,明天你能抵制《分手大師》這種爛片?後天你能抵制《小時代》這種糟粕?給你八輩子你能抵制《我的XX》這種三觀不正的所謂主旋律?
電影市場也是市場。市場的生命在於公平。所謂公平不是你嘴裡的情懷和道義,而是在市場法則下任何競爭主體都可以合理利用規則去搏殺,哪怕情懷敗給了廉價,精緻跪舔了粗俗,你眼裡的美好被一一撕碎。
在馮小剛的生涯中,票房和藝術似乎總是衝突,這並不奇怪。電影史上很多經典都是票房渣渣,憑什麼你既要票房高潮又要情懷貞潔呢?
換個角度來說,既然爛片讓那麼多人走進了電影院,你就應該拍點好電影把他們的品位刷一刷,告訴他們明星虛情假意玩遊戲沒啥意思,真正震撼的是我這種能讓你身心滌盪三觀重寫六神出竅的片子,看了這片子你會窺見人性的深邃,醉心於智慧的光芒,或者被情懷激蕩得熱血沸騰。
而不是呼籲抵制你的競爭對手,僅僅因為它們沒你有品質。
爛片無罪。
毀掉一個電影市場的從來不是爛片,而是閹割好片的黑手。在一個功利的社會裡,好片本就不多,還被自廢武功,這樣無論你如何搞國產保護,其實並沒有保護真正需要保護的東西。
對馮小剛,我只想說:身在江湖,就要用江湖的規則解決問題,只會給紀委寫舉報信是為我所不齒的。


私以為綜藝電影的出現,著實是在國內爛片如潮的環境下的產物,觀眾的觀影審美早已經被近幾年的爛片帶跑了,中國電影人這是典型的no zuo no die ╮(╯_╰)╭

中國電影屆業良太少,不足以力挽狂瀾...


首先,綜藝電影的目標市場觀眾群只是一部分而已,它不可能涵蓋整個電影觀眾人群,綜藝電影的目標觀眾群很顯然就是該綜藝節目的粉絲群體。也就是說綜藝電影是針對某個特定細分市場的某種特殊電影。從這個角度來講,我更加願意把綜藝電影稱為是中國電影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電影類型片。

綜藝電影火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這個電影針對的細分市場對這部電影買帳,試想一下,這樣一部瞄準目標觀眾群並且針對其喜好製作出來的電影能不火么?但是反過來想,喜歡看故事劇情片的,只喜歡在大銀幕上看特技的,喜歡看古裝電影的,這些其他喜好的觀眾群體依然不會為這類電影買帳,為什麼,因為不對他們的胃口,這部電影也不是拍給他們看的。

所以每一個電影類型都有其市場存活空間,綜藝電影自會有其粉絲群體去電影院買帳,文藝電影也自會有其發燒友買帳觀影。這就好比廠商針對女性消費者製造出來一款包包,又針對男性消費者製造出來一款包包,而女性包包賣的比男性包包賣的好的時候,你總不能說是女性包包擋了男性包包的財路吧?大家賺的根本不是同一撥人的錢。

我並不否認馮小剛導演說的綜藝電影的票房高漲對電影市場帶來一定影響的看法。因為這確實會給投資方一個投資導向。但是目前情況來看,綜藝電影無論是數量還是市場份額都佔了電影市場很小一部分。整個電影市場的浮躁並不是綜藝電影造成的,只能說綜藝電影的高票房是電影市場浮躁的一個表現。

當時《爸爸去哪兒》取得7億票房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也是WTF

但是,存在即是合理,不是嗎。

(萌萌噠葉童結尾)


在國內這種浮躁環境下,成本低廉的綜藝電影大獲成功,只會讓那些高成本的優秀商業大片更難產生吧?
好萊塢模式下的大片也是需要砸錢、需要長時間投入的,真正的精品如阿凡達、指環王、冰雪奇緣更是花了多少年創作。
而中國特色在太多領域都是怎麼便宜省事怎麼來,劣幣驅逐良幣。
如果幾百萬投資、不到一個月創作的爸爸去哪兒能賺7億票房,投資者怎麼有動力去支持那些投資幾個億、卻連回本都有風險的特效大片?現在中國土豪是不差錢,可貌似給好萊塢大片投資已經開始成為一種風氣了(鋼鐵俠3、第七子,還有變3變4中的中國廠商植入廣告等),畢竟國外團隊的製作實力更有保證,影響面也更廣、就連國內觀眾也更認可進口片啊。
這樣的話中國電影要想誕生自己的大片,豈不越來越難?


推薦閱讀:

從奔跑吧兄弟看范冰冰性格?
為什麼《奔跑吧》跑男被認為是照著劇本演的,而《極限挑戰》男人幫卻被認為真的有兄弟情?是不是演技的問題?
極限挑戰和奔跑吧兄弟成員咖位,哪邊相對大牌一點?
如何看待lh問rb熒屏初吻事件?
極限挑戰的收視率為什麼比不上奔跑吧兄弟?

TAG:影視評論 | 中國電影 | 馮小剛(導演) | 奔跑吧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