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小說中,有哪些江湖人士在歷史上確有其人?
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之外。
此答案巨長,慎入。
眾所周知,金庸小說里時常有歷史人物跑進來客串,光是皇帝就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等一大堆;
主角也時常參與歷史重大事件,比如蒙古統一、南下征宋,李自成進京,康熙平三藩等等。
但書中所涉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基本都只是套了「歷史」的外衣,裡面則根據劇情需要做了大量修改。理由很簡單: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衝突的戲劇化。
因為真實世界裡極少有憑著個人武力改變歷史進程的事件,這與武俠中的一騎當千完全相反。所以必須要對史實進行刪改,甚至只借個名字進行原創,才能寫出引人入勝的小說。
下面就按創作順序講一講金庸小說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吧。
除了史上真實存在的之外,也順便澄清一下那些與歷史互動較多、卻純屬虛構的人物。
《書劍恩仇錄》中衝突雙方的主力,一邊是清廷,另一邊是紅花會和回部。
紅花會是完全的原創,借鑒了一些天地會的元素。(如天地會的標誌紅花亭,被金庸借來一劈兩半,化為紅花會的前任總舵主於萬亭)
而回部和清軍的戰爭正是乾隆年間有名的「大小和卓之亂」,中學歷史課上都教過。
回部首領老英雄木卓倫的原型即是小和卓,本名叫霍集占。所以金庸才給他的一雙兒女起名霍阿伊和霍青桐。
書中所寫的兆惠將軍征回部,在黑水河被圍困三月,次年援軍抵達並裡應外合大破回軍這些均屬史實。唯一的不同在於小說情節里木卓倫父子戰死,而史載大小和卓西逃後還有很多後續,看來是為了劇情需要而砍掉了。
這裡不得不提一件重口味的事情:史載霍集占原有一位妻子法蒂瑪,但由於她的家族與霍集占家族不和而被拋棄。清軍平定回部後,被俘的法蒂瑪作為大小和卓的家眷被解送北京併入宮,後來被封為容妃。
這位容妃,就是日後民間傳說中的香妃,也就是《書劍》中的香香公主。
倘若把史實和小說結合起來,那麼同時愛上陳家洛的並不是姐妹二人,而是母女……
嗯咳,大家先不要遐想了,歷史上的容妃和乾隆恩愛二十餘年,既沒有懷恨也沒有刺殺,更沒有多出一個陳家洛在中間插足。
順便提一下陳家洛帶著母女……姐妹兩人在沙漠中發現的那座玉山與古城,原型正是歷史上著名的樓蘭古城。當然,樓蘭城中並沒有什麼通體雪白的玉山,但古城位於羅布泊複雜多變的雅丹地貌中,地磁強烈,指南針都會失靈,所以書中所講的迷宮與吸走兵器的磁山還是有些根據的。
迷宮般的雅丹地貌
書中乾隆的身世之謎源於清朝各地都流傳過的著名民間傳說:雍正無子,用自己的公主偷換了某某家的孩子,就是日後的乾隆(某某的身份在各版本里均有不同)。
一種說法認為,這些流言最初應該是各反清團體所散布,用於渙散對面的軍心:你們的皇帝其實是漢人,那你們的血脈就斷了,江山也坐不牢啦!
金庸依據自己家鄉的傳說,將乾隆設定為閣老陳世倌之子,和陳家洛是同胞兄弟。
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之說也一直十分流行,主要是因為乾隆對他超乎尋常的寵信,讓不少人起了疑心。事實上乾隆是福康安的姑父,從小就喜愛這個聰明伶俐的侄子,召他入宮學習,長大後又讓他帶著精兵良將屢立戰功,如果不是四十多歲就去世,將來肯定能封王。
而福康安受此嬌寵,變得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引起了無數人的不滿。
傳出這種流言,有一半也是出於泄憤——別看你平日鬧得歡,其實你只是個短命的私生子!
《碧血劍》一書的背景為明末,袁崇煥被殺、李自成進京、崇禎上吊、皇太極入關這些史實自然不必提了。
但主角袁承志的身份純屬虛構。因為袁崇煥唯一的遺腹子是袁文弼,後來從軍寧古塔,其子孫入了滿籍。清末名將富明阿、壽山均為其後裔,壽山之女壽懿還嫁給張作霖當了五姨太。
袁崇煥舊部「山宗」(二字相疊即為「崇」)誓為督師報仇這段是全書的引子,不過「山宗」的存在則完全是小說家言。後來新修版中袁承志成立「金蛇營」並歸屬闖王帳下一事也是虛構的。
多爾袞與孝庄通姦、被皇太極撞破後弒兄攝政這段劇情被無數野史津津樂道,單是電視劇里就出現過幾十上百次,此處不再贅述。
李自成攻破北京後,縱容手下搶掠、害得民不聊生的行為在許多史料中都有詳細記載。唯獨陳圓圓不關他事,而是他手下劉宗敏乾的。
吳三桂原本打算降李,卻「衝冠一怒為紅顏」降了清朝,原因很多。最主要一條是吳三桂父親及全家被李自成手下拷打劫掠,加之聽聞北京城的慘狀後,深深覺得難在李自成手下安身。至於愛妾被搶,只能算原因之一。
崇禎砍斷長平公主一臂確有其事。而公主雖然未死,其命運也很悲慘。明亡後上表要求出家為尼,多爾袞為籠絡人心,硬是將她嫁給崇禎生前所選的駙馬周世顯。婚後一年多,年僅十七的公主就鬱鬱而終,自然也沒有什麼獨臂神尼的後續了。
說句題外話,那個被許多人津津樂道的溫家堡在小說中並沒出現過。雖然人家是姓溫,但江湖上正式的稱呼是「石樑派」(新修版改為「棋仙派」),也沒有什麼堡,只是一所大宅子而已……
《射鵰英雄傳》有近四分之一篇幅發生在蒙古草原上,前有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族,後有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裡面遍地都是真實歷史人物,如鐵木真的四個兒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托雷;麾下大將木華黎、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哲別;對手札木合、王罕、桑昆等等。
劇情不涉及郭靖時基本符合史實,一旦郭靖出場,歷史就要為主角讓位。
比如鐵木真被推舉為成吉思汗與西征花剌子模之間相隔了十幾年,但為了讓郭靖參與進來,時間被壓縮到了兩三年之內。
西征前決定汗位繼承人時的分歧也和史載一致:朮赤出身有爭議,察合台性格暴躁,托雷年紀太小,最後立窩闊台為下一任大汗。而朮赤和察合台酒後帶兵廝殺、被郭靖平定的劇情則是虛構出來加主角光環用的。
- 漢人血統,都姓郭;
- 成吉思汗麾下大將,善用兵;
- 參與了西征花剌子模之戰。
除此之外,兩人就沒有任何共同之處了。郭寶玉本是金國將領,後來降了蒙古,當然不會是彎弓射鵰的金刀駙馬,也不會降龍十八掌,在西征歸途上就病逝于軍中了。而且他極有政治和軍事才能,曾為鐵木真獻上平定南朝之策;郭靖當然沒有這樣的戰略頭腦,而且就算他想得出,也絕不會讓成吉思汗攻宋。
金國六王爺完顏洪烈純屬虛構,他和歷史上真實的六王完顏忒鄰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後者是金章宗完顏璟第六子,夭折時年僅兩歲。
用來與精明強幹的完顏洪烈做對比的是紈絝子弟三王完顏洪熙。此人原本叫完顏訛魯不,是章宗的次子,比六王更慘的是還沒滿月就夭折了……
王重陽和全真七子都是道教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只是並非武林高手而已。
周伯通也是確有其人的,全真教典籍中只用寥寥幾句講了他是寧海富戶,崇拜並大力推廣王重陽的學說,然而未能正式拜師,具體情況就不得而知了。金庸只借用了這個名字,化為小說里人見人愛的老頑童。
丘處機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清靜養生、止殺愛民是史實,但時間略有不同。
整部《射鵰》的時間跨度不長,全真掌教始終是丹陽子馬鈺。而歷史上此時不僅王重陽逝世已久,全真七子中的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都已擔任過掌教並先後去世,身為掌教的丘處機也已七十四歲高齡,仍然不遠萬里去勸說成吉思汗戒殺行善,如此悲天憫人的情懷,無愧於「真人」二字。
《長春真人西遊記》插圖,原著李志常而丘處機辭行回鄉後,成吉思汗特發聖旨問候,其情可見一斑:
宣差都元帥賈昌傳奉成吉思皇帝聖旨:
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路上炎熱艱難來,沿路好底鋪馬得騎來么?路里飲食廣多不少來么?你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你來么?下頭百姓得來么?你身起心裡好么?我這裡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么么噠。
癸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相比之下,「南帝」一燈大師的形象就沒那麼高大了。歷史上的大理宣宗段智興在位29年,崇信佛法,整日不理國事反而大修寺廟,搞得國庫空虛、民怨沸騰。與小說中不同的是,他並未避位為僧,而是在皇位上駕崩的。
《神鵰俠侶》與歷史人物的交集主要就是兩次襄陽大戰,還有以「正面人物里的反派」形式出場的全真教。
先說全真教。《射鵰》里基本只寫了全真七子,而且一多半筆墨在丘處機身上,而本作則補完了王重陽年輕時的抗金舊事和一段情史,也描寫了不少第三代人物。
不過,無論王重陽還是全真教,都和史實出入很大。
因為王重陽不僅從未抗金,而且還在金國擔任過武官;所謂「活死人墓」也不是義軍的基地,而是他避世清修時居住的一個洞穴。
全真教並不與朝廷作對。王處一曾入金國皇宮講道;丘處機西遊拜訪過成吉思汗後,元朝初期全真教一直受朝廷尊崇,直到後來忽必烈信佛才受到嚴重打擊。
金庸為了避免「毀謗歷史人物」的指責,筆下的全真教眾可以是有缺陷的(如丘處機脾氣急躁、孫不二氣量狹小),但不能是壞人。需要壞人時就虛構一個出來,比如投降蒙古的趙志敬,以及姦汙小龍女的甄志丙(舊版用了真實存在的尹志平,新修版則造了個新人物)。
歷史上宋元確實有過兩次襄陽大戰,卻和小說中完全不同。
第一次襄陽大戰的統帥根本不是忽必烈,而是窩闊台的三子闊出。忽必烈攻襄陽的劇情是虛構的。
第二次則是將歷史上重慶合州的釣魚城之戰移花接木到了襄陽。釣魚城是蒙古攻南宋最慘烈的一戰,蒙古軍隊在堅城險道和南宋軍民一心的抵抗之下損失士兵數以萬計、大將無數、最後連先鋒主帥甚至大汗蒙哥都命喪城下,只得退兵。日後由於忽必烈等人爭汗位而無暇南侵,宋朝又得保數十年平安——這裡的史實是和小說一致的,只是戰場改為了襄陽。而且蒙哥的死因在各史書中各有不同,有的說是患病而亡,有的說中了箭傷或被炮火所傷,還有說是中了飛石。金庸選取了最後一種解釋,讓楊過擲出飛石打死蒙古大汗,成了民族英雄。
二十年後,蒙古人再臨釣魚城,血戰之下終於迫得守將開城投降。書中郭靖黃蓉力守襄陽最後戰死,恐怕是讀者不願接受他們兩人投降的命運,而寧願死得更為轟轟烈烈吧。
《雪山飛狐》沒有歷史人物出場,唯一被提及的就是闖王李自成。按書中記述,他兵敗九宮山後其實沒死,而是出家了。但出家後既沒繼續組織反清,也沒幹出什麼別的大事,只是留下了一張地圖、一把軍刀、一堆埋在冰里的金銀珠寶、還有胡、苗、范、田四家糾纏百年的恩怨,引出了小說的歷史背景與人物關係。
《飛狐外傳》里的福康安和《書劍》中純粹客串不同,這次他成了重要的線索人物,而且與真實的福康安居然相差不遠:精明強幹、心狠手辣、風流涼薄。
假如歷史上俠客們的武功真有小說中那麼強大的話,那麼福康安召開天下掌門人大會,單靠幾隻玉杯就能挑唆天下武林人士內鬥,這一計實在是厲害毒辣之極,而且也真的確保了朝廷幾十年安定。
《倚天屠龍記》與歷史的交集甚多,單是元末明初這一段混亂時期的出場名人就不計其數。
明教方面,太祖朱元璋以及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花雲等一干開國元勛以及韓山童、韓林兒等義軍頭領都曾是張無忌的舊識或部下,但這幾位名氣太大,不好自由發揮,所以也沒安排什麼武俠戲份。
陳友諒的情況也差不多,不過小說中的故事發生時他還年輕,可以安排一些篡位丐幫、挾持少林之類的劇情,失敗後就逃走並保持和正史一致去了。
五散人的功夫則厲害得多,而且其中四位也都是見於史書的真實人物:
彭瑩玉最為有名,他先率徒弟周子旺造反(常遇春初次出場時就是周的部下),失敗後又聯合徐壽輝等起事並建立「天完」政權,可惜日後戰敗身死;
鐵冠道人張中曾輔佐朱元璋大破陳友諒,據說他精通易理,能算出大明江山命運。而後功成身退,不知所蹤;
周顛人如其名,是個瘋瘋癲癲、蓬頭赤足、非僧非道的怪人。但史載他多次為朱元璋做出神奇的預言,助他取得江山,而後不辭而別。朱元璋十分懷念這位半仙,洪武二十六年時親筆撰寫了一篇《周顛仙傳》來紀念他。
(張中和周顛的事迹都載於《明史·方伎列傳》,兩人的位置甚至排在張三丰之前)
冷謙則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善於養生、音律、書法、繪畫。他的事迹曾被許多書籍記載,而且側重各不相同,可見此人學識之淵博。最權威的是《明史·樂志》記載他為宮中太常司校訂音律,大概相當於如今的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吧。另外他道號龍陽子,這讓五散人的兄弟情變得十分可疑……
最後的布袋和尚說不得雖是虛構,但也有原型,即五代時的「布袋和尚」契此。也是個瘋瘋癲癲的遊方和尚,整日笑嘻嘻地袒胸露懷,身背一個大布袋,圓寂後被人認為是彌勒佛的化身。如今廟中的彌勒佛形象就是當年照著布袋和尚所塑的。
歷史上對張三丰的種種神奇記載分歧很大,版本不一。有的說他是北宋人,有的說是元末明初,連明中晚期甚至清初也有關於他的事迹流傳。小說中的張三丰比較接近《明史》的記錄:原名君寶,身材魁偉、環眼大耳、邋裡邋遢。而且借民間傳說將他設定為武當派創始人與太極拳發明人。
武當七俠生平事迹不詳,只有姓名流傳,除了六俠殷利亨改為殷梨亭之外,其餘六人都沿用原名。其中唯獨張松溪見於古籍記載:他本是明代嘉靖年間著名內家拳師,自稱拳法傳承自張三丰,而這個張三丰據傳是北宋徽宗年間人……金庸直接把他拉前了一百多年,成了張三丰親授的四弟子。
小說中對明教歷史和教義的描述,大都出於吳晗的《明教與大明帝國》,金庸也承認小說中許多靈感來自吳先生此篇考證,甚至直接引用其中史料,彷彿真的將武俠融入了歷史。
小說中元末各地起義軍均以明教總舵為領導核心與精神領袖,不過實際的明教並無如此強大的凝聚力,而是早已分散在各地成為獨立教派,波斯總教更是滅亡於數百年前,怎能大舉遣使來中土尋找聖女呢?
各起義軍則只在初期以宗教作為凝聚人心的口號,所建立的政權也不是宗教國家。不過類似書中的情況倒是曾發生過:宋代方臘起義就是政教合一的風格,從帝王到軍士均嚴格遵守教義,難怪會令楊逍和張無忌十分神往了。
波斯總教流傳的聖火令武功源自「山中老人」霍山,歷史上中亞著名刺客組織阿薩辛派的首領,全名叫拉希德丁·錫南·伊本·薩勒曼·伊本·穆罕默德·阿布·哈桑·巴士里,霍山即為哈桑的另一譯法。在《倚天》中僅作為背景人物出現,想多了解的話不妨去玩《刺客信條》。
《刺客信條》1代主角阿泰爾(左)和導師霍山(右)
而蒙古朝廷方面出場的主要就是帖木兒家族(金庸寫書時特意將常用的「帖木兒」改譯為「特穆爾」,顯得不那麼像游牧民族)。
父親察罕帖木兒,歷史上確實是朝廷重臣,也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大將。但他並沒有被封汝陽王,而是遭刺殺後朝廷追封潁川王,真正的汝陽王是一併被追封的他父親阿魯溫……
兒子王保保可是元末的名將,連死對頭朱元璋、徐達都佩服不已。但他並非察罕的親生兒子,而是外甥,且有漢人血統,後來過繼給察罕。王保保才是本名,擴廓帖木兒是後改的名字。
女兒趙敏——這位人見人愛、聰明美貌的郡主卻是虛構的。察罕並沒有女兒,王保保倒有個親生妹妹,史書也沒記下名字。王氏妹妹後來被朱元璋強行許配給了他的兒子秦王朱樉,想必是為了向王保保示好招降。但王保保至死未降,朱樉死後,或許是朝廷認為王氏已經無用,或許是她自己心灰意冷,竟然隨夫殉葬。這位趙敏原型的悲慘結局令人扼腕不已。
《白馬嘯西風》中那座藏寶圖中的迷宮,是唐朝時高昌國所建。
小說最後,哈薩克老人講述了古高昌國的故事:唐朝遣使來高昌國,要他們接受漢化,高昌國想按自己的習俗過日子,不願遵從。唐太宗憤怒之下派大將侯君集征討高昌,攻破都城,將藏於迷宮的珍寶也一掠而空。但戰敗的高昌人仍然不願接受漢人文化,說「野雞不能學鷹飛,小鼠不能學貓叫,你們中華漢人的東西再好,我們高昌野人也是不喜歡」,把唐太宗賞賜的衣冠、書籍、用具、佛像都扔在迷宮裡,不願再看一眼。
但這與史實完全不符,而是為了呼應「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的主題,而對歷史進行了徹底的改編。
真實的高昌國雖然遠在西域,卻不是少數民族國家,而是漢人為主的國家。唐太宗征高昌也和「野蠻人不服王化」無關,原因是高昌國王麴文泰見利忘義、反覆無常,先是臣服於大唐,而後又倒向西突厥與唐為敵,從而激怒了唐太宗,這才派侯君集發兵征伐。
麴文泰起初認為與唐朝相距七千里,中間還隔著兩千里的戈壁沙漠,盡可以高枕無憂。誰知侯君集實在有過人之能,率大軍硬是橫穿戈壁,抵達離高昌城不遠的磧口,麴文泰大驚失色,竟然活活嚇死。其子麴智盛匆匆即位,面對唐軍的攻城車和投石器一籌莫展,很快就開城投降了。城中金銀珍寶盡數被侯君集和軍士們掠去,高昌從此設州立府,成了唐朝的藩鎮。至於那裡曾經是否有過一座神奇的迷宮,已經無人知曉了。
《鴛鴦刀》沒有歷史人物。
《連城訣》正文中確實沒有歷史人物,但被所有人爭得頭破血流的《唐詩選輯》中所指的大寶藏,卻是南北朝時梁元帝所藏。這梁元帝蕭繹是歷史上有名的才子皇帝,但也是出了名的昏君,和宋徽宗、李後主有一拼。此人生性好讀書,又愛收集種種珍玩珠寶,但性格多疑殘忍,為保皇位安穩不惜害死自己兄弟子侄,外交上的愚蠢又招致西魏大舉來攻。兵臨城下之時他卻假作鎮定地賦詩講經,後來又歸罪於自己「讀書太多」,將所藏十幾萬捲圖書付之一炬,對中國文化造成的損失不亞於秦始皇焚書坑儒。
而大寶藏的傳說,來源於梁元帝城破被俘後屈辱地關在軍營中,為了逃出去而忽悠魏國官員說自己在皇宮埋了千斤黃金,如果能幫自己換個地方就全給你。結果人家幫他出去了,他一攤手說我就是為了跑出來才蒙你的,裡面生活慘啊,況且你也不想想皇上的金子還用埋嗎?這本來是一句誑語,卻被金庸化為了整部小說的隱藏線索。
《天龍八部》
書中的大理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帝王家段氏的六脈神劍和一陽指威震天下。真實歷史中又是如何呢?
段正明、段正淳、段譽(史載其真名為段和譽,又名段正嚴)均做過大理皇帝。並且段正淳沒有意外身故,而是避位為僧後傳位於兒子段和譽。
那麼說,歷史上的大理比書中還要和平安樂嗎?不是的。
這裡的關鍵人物是那位武功雖高但出場不多的善闡侯,高升泰。
小說里虛構了段延慶欲篡保定帝之位最後失敗,現實中高升泰卻篡位成功了。他廢掉了皇帝段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大中」。
高升泰為何有如此能耐?因為十餘年前大理權臣楊義貞弒皇帝段廉義並自立為帝,剿滅楊義貞叛軍的正是高升泰,從此高家權傾朝野,甚至擁有了廢立皇帝的勢力。高升泰死後,為了安定政局,囑咐兒子還位給段家,也就是段正淳。但高氏一門始終把持著軍政大權,此後大理歷任相國均出自高家,直至百餘年後被元朝吞併。
所以,書中武功絕頂、瀟洒風流的段氏父子,其實只是高氏的傀儡……
小說里的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在算得上雄才大略,將大遼治理得兵精糧足。只是一出場就遭遇叛亂,數十萬軍馬廝殺得驚天動地,最後靠蕭峰智勇雙全才迅速平叛。
不過這與史實相差實在太遠:遼道宗耶律洪基在位四十餘年,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昏庸奢靡、重用奸佞。在位期間不僅遼國百姓怨聲載道,連治下的少數民族也受盡壓迫,起了反叛之心。其中的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在數十年後親手把這個龐大帝國送進了墳墓。
而皇太叔耶律重元和楚王耶律涅魯古叛亂一事更是差出了十萬八千里:兩人確有反心,打算弒君稱帝,但消息提前走漏並傳到了太后與皇帝耳中。兩人匆忙率四百多將士起事,與御林軍交戰時跑的跑、投降的投降。皇太叔逃亡後自盡,楚王被殺,叛亂迅速被平息了。
倘若真的像《天龍》中雙方各派數十萬大軍對戰,那遼國可不止是元氣大傷,簡直足以動搖國本。宋朝若看準機會與西夏聯手,都能趁這機會滅了遼國,女真崛起也能早個幾十年。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年輕時勇武過人,小說中也著重描述了這一點。後來他滅遼稱帝但對宋一直很友善,甚至把打下燕雲十六州的一部分還給了宋朝,大概是看在好友蕭峰的面子上吧。
另外,新修版中補充了蕭遠山在遼國擔任珊軍總教頭並時常勸說蕭太后止戰愛民的舊事。但可惜的是,這麼好的人卻是虛構出來的。要知道當年蕭太后初攝國政時,孤兒寡母,沒有族人支持,只得依靠漢臣韓德讓等才逐步穩固政權。倘若蕭氏族內真有蕭遠山這麼一位武功絕頂的人物,哪會如此擔驚受怕?
至於西夏和吐蕃兩國,無論是「一品堂」眾高手、鬧劇般的公主選婿還是四處出洋相的宗贊王子當然都是虛構了。國師鳩摩智也是,但他的名字大有來頭,是取兩位古代高僧鳩摩羅什和金剛智的名字合併而成(一說「羅什」在龜茲語中是「智者」之意,所以鳩摩羅什即鳩摩智)。只是鳩摩智最初的所作所為實在配不上這名字,直到武功全失後才大徹大悟,成了真正的一代高僧。
《俠客行》、《笑傲江湖》沒有歷史人物。
《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長篇,也是與歷史人物結合最多的一篇,幾乎將半個康熙朝的大事都卷了進去。所涉及的不僅有清廷、天地會、台灣、三藩、西藏、蒙古,甚至還有海外的俄羅斯。主角韋小寶穿插其中,時而插科打諢時而驚心動魄,引人入勝,不忍釋卷。
全書的引子是《明史》一案,吳之榮告發、鰲拜下令嚴查、江南無數讀書人慘遭牽連,乃是清初最著名的文字獄。而通過顧炎武、黃宗羲、呂留良三位大儒的口述,引出了兩個人,一個是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另一個是大力將軍吳六奇。
吳六奇淪落街頭時曾受名士查繼佐(字伊璜)之恩,日後發達並身居高官,又在《明史》案中救了查繼佐。這段令人津津樂道的傳奇並不是金庸原創,早在蒲松齡《聊齋志異》中就已記述過(不過名字叫做「吳六一」),而查繼佐是金庸祖上先輩。引入這個故事一是為了增加劇情的趣味性,二也是為紀念先人。
不過,歷史上的吳六奇除了救人報恩一事之外,並不算多麼正義的人物,主要原因是他身為明朝總兵卻率部降清,並在清朝身居要職。而故事中的吳六奇是個慷慨豪邁的奇男子,暗地裡反清復明,結交仁人志士,還做了天地會紅旗香主,只可惜最後身遭暗害。
而那個告密小人吳之榮,史載他死於瘧疾。書中安排韋小寶帶他去莊家靈堂後活活嚇死,也算是出了一口惡氣吧。
鰲拜身為輔政大臣,在索尼死後大權獨攬,又擅殺蘇克薩哈、在朝中跋扈囂張甚至連皇上都不放在眼裡,最後終於被長大成人的康熙帝親率一群習武的少年人擒獲,這是百分之百的史實。但裡面加了個韋小寶,戲劇化與驚險程度大增。
順治偏寵董鄂妃、在她死後心灰意冷乃至剃度一事也是史實。而且師傅正是那個玉林禪師、連自己的法名都叫行痴——這些都和書中一致。但不同的是玉林深明世務,力勸皇帝雖可以學佛法、但身為天子不能真的出家為僧。順治只好重新蓄髮,但精神支柱垮掉的他不久就駕崩了,並沒有跑到五台山去出家。
「永不加賦」是康熙後期的經濟政策,也是國家政局安定後為了體恤民生而採取的措施。倘若在三藩未平、外患未除的情況下就這麼搞,那簡直是在開玩笑,屬於自斷手臂了。而且順治的施政水平和他兒子天差地遠,自己都未必能想出這四個字來。
書中有三個整日吃閑飯、拍馬屁、貪錢財的官員:明珠、索額圖、康親王,之所以塑造成這樣,那完全是為了趣味性以及襯托韋小寶了。
歷史上的納蘭明珠是康熙朝中重臣,可不是那個唯唯諾諾、為人圓滑之極的馬屁精。力排眾議撤三藩、支持施琅的攻台計劃都是他的功績,不過全被攬到了韋小寶頭上……
索額圖則是扳倒鰲拜的功臣,平定三藩時也出了不少力氣,而最大的功勞則是簽訂《尼布楚條約》,確立東北中俄疆界。這些功勞也歸了韋小寶,他自己成了遠遠躲開戰場的膽小鬼……
康親王傑書更是一代名將,在三藩叛亂時臨危受命,平定了耿精忠,而後進軍福建,收復廈門、金門等地,把鄭經趕回了台灣。這回總算沒讓韋小寶搶走,可他在書中也變成了個整日飲酒作樂的尋常王爺……
建寧公主嫁吳應熊確有其事,但韋小寶無論如何都沒法趕上。因為真正的建寧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姑姑,比康熙大十三歲……她嫁給吳應熊時是順治十年,第二年康熙才出生。
既然擔任賜婚使一事不存在,那韋小寶在雲南的種種見聞也都並不是實情了。日後三藩叛亂、吳三桂稱帝後不久死亡等等均是史實,但此時韋小寶被軟禁在通吃島,沒法參戰,內心甚感遺憾。
正史中陳圓圓沒有和李自成怎樣,因為搶走她的是李手下大將劉宗敏。清兵入關後陳圓圓又被吳三桂搶了回來,並隨他一起去了雲南。至於結局如何,有人說是病死了,有人說她不願和吳三桂的其他姬妾爭寵而出家了,道號寂靜,吳三桂叛亂被平後不知所蹤。小說里選了後一種解釋,其中她最大的功勞大概就是生了個女兒阿珂,順便引出了九難師太等一系列劇情。
當然,如果有「百勝刀王」胡逸之時刻隨侍在側,那陳圓圓也能安度晚年了吧。
清初著名的河西四漢將:張勇、趙良棟、孫思克、王進寶,在小說中都成了韋小寶的結義兄弟。
趙良棟一出場時只是個不起眼的大鬍子武官,因為不拍韋小寶馬屁而留下了深刻印象。歷史上趙良棟的性格也確實是耿直不阿,但人家並非默默無聞之輩,康熙初年已經升任總兵,正二品,也就是說韋爵爺視察天津駐軍時如果他在場,那必然是總負責人,怎會連名字都記不住……
書中張勇、孫思克、王進寶是在吳應熊府中與韋小寶見面的,而且除了張勇是雲南提督之外,孫、王都只是副將。這也與史實不同,張勇此時已調任甘肅提督十餘年,後兩人也是他麾下總兵,哪裡還會受吳三桂節制?
不過這四人在平三藩之亂時都屢立戰功,加官進爵倒是真的。另有一件軼事:張勇曾受過箭傷,走路不便,經常坐在轎里指揮戰鬥;書中改為被神拳無敵歸辛樹一掌擊傷。
居然連這種細節都搬過來了,令人嘆服。
葛爾丹王子和桑結喇嘛即是歷史上的噶爾丹和桑結嘉措,一個在蒙古奪了準噶爾汗位後意欲入侵大清,另一個隱匿五世達賴圓寂的消息,假借其名號令青藏地區。而且兩人勾結也是實情,互相為對方的野心造勢。
多年之後噶爾丹被康熙親征所滅,桑結的種種陰謀也已敗露。此時的桑結連忙推出一個傀儡作為六世達賴,即傳奇詩人倉央嘉措。但這並沒能挽救他的失勢,不久後桑結就在西藏各勢力內鬥中被和碩特汗王拉藏所殺。
三藩叛亂時康熙為免外患,容忍了兩人的種種跋扈行為並各加封賞。小說中則把這部分功勞也歸於韋小寶從中調停順便又結拜了兩個兄弟……
鄭家在台灣的內鬥,如馮錫范、劉國軒支持次子鄭克塽、排擠陳永華等事均為史實。陳永華無論用兵還是施政都是一把好手,屯田墾荒、興辦教育,大受台灣軍民愛戴。只因鄭經長子鄭克臧是他的女婿,逃不開鄭家內鬥的漩渦,後來憂悶而死。此時鄭克塽才11歲,當然不會是兇手。
施琅與鄭家的矛盾以及後來攻佔並治理台灣之事和歷史一致,唯獨受韋小寶提拔以及幫忙代管台灣一段是小說劇情。施琅在歷史上的評價十分兩極化,從國家統一角度他有大功,而從民族角度來講則是漢奸。書中借韋小寶之口連損帶諷,把他的氣焰打消了不少,去了台灣之後又把董國太的塑像推倒,換上陳永華的,算是小寶為師父最後出了兩口惡氣吧。
天地會是清朝真實存在過的組織,又名洪門。但民間說法不一,康熙、雍正、乾隆甚至咸豐年間才成立的都有,不過如今研究者大多認為成立於康熙十三年。天地會「五祖」有的說是南少林僧人,有的說是抗清將領。「萬雲龍」有人說是鄭成功,也有人說是乾隆年間某人化名。大部分傳說中都有陳近南其人的存在,許多人認為陳近南即陳永華的化名,用於在內地組織抗清復明。
本書中所採用的故事背景中,陳近南任總舵主,萬雲龍即是國姓爺鄭成功,而傳說「五祖」中的馬超興、蔡德忠、方大洪等人,也被拿來當了香主。但看天地會這個發展規模,肯定不是康熙十三年才成立的,因為鰲拜被扳倒是康熙八年的事,所以天地會可能早在順治年間就有了。
與韋小寶有過一段露水姻緣的羅剎長公主、風流美艷的蘇菲亞,其實就是俄羅斯歷史上發動宮廷政變的索菲婭攝政女王,也是著名的彼得大帝的姐姐。當然,歷史上的公主完全談不上漂亮,而是滿臉橫肉、兇狠狡詐,她用不著韋小寶拿中國的政變史來教育,自己就會挑唆火槍營士兵嘩變,在皇宮中大肆屠殺,這才當上了攝政女王。日後與清朝簽訂《尼布楚條約》時,從種種貪婪狡猾的伎倆中也可見一斑。
列賓筆下的索菲婭公主。韋爵爺您真重口……
清初,南懷仁、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在國內傳教並引入了西方的科學、天文、曆法等知識。然而被專權的鰲拜以妖言惑眾、曆法荒謬的罪名逮捕並準備處斬,幸好此時出現了彗星、地震等災禍,又得孝庄太后特赦,這才免於一死。而康熙扳倒鰲拜後旋即為他們平反,後來南懷仁負責欽天監,為康熙啟蒙了科學知識,還造出了不少紅衣大炮,為朝廷平叛定邊頗有貢獻。
可惜湯若望年邁,早已不堪折辱而病死在獄中。所以小說中南、湯兩人一同教授康熙的劇情只能是種幻想了。
縱觀整本《鹿鼎記》,引用了大量史實,並且適當地調整了一些事件的時間地點,儘可能讓韋小寶能參與其中。而最後發生大量軍事行動如平三藩、攻台灣時,索性將韋小寶先放逐到俄羅斯一年,又在通吃島上過了幾年太平日子。最後又調他出來簽訂尼布楚條約——劇情安排相當巧妙,把江湖與朝堂、真實與幻想融合得天衣無縫,宛然一幅奇趣的歷史畫卷。
[完]不得不說尹志平
全真教六代掌教
真實歷史中是全真教初期人品各個方面比較好的一位了
王重陽丘處機等黑點遠比他多
但金庸把王重陽丘處機都塑造成了正面人物
唯獨尹志平直接黑成了最讓人不齒的淫賊
全真現在示威
據說某年全真有人找金庸抗議辱沒先師
所以才改的甄志兵,只是尹志平的名聲是徹底就不回來了
提到他人們只會記得終南山下的龍騎士了。。。
把所知的列一下,詳細信息請google。
- 全真教自王重陽,全真七子直到尹志平,李志常等都是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其中李志常寫過的《長春真人西遊記》,就是描寫其師丘處機蒙古西征時的一些事情。註:周伯通是虛構的!(感謝知友提醒,周伯通這句錯了,請參見本題 @趙三 先生回答)(謝 @鄭偉凡 指正,《西遊記》出自李志常)
- 武當派,張三丰是歷史名人不用多說了。武當七俠也是真實存在的,只是殷梨亭的原名是殷利亨,這個在倚天的後記里提到過。
- 明教的人物,除了朱元璋親友團之外,韓山童和韓林兒,周顛,彭瑩玉,冷謙都是真實人物,周顛據說在《明史》內是有傳的(待證實)。
- 陳友諒,元末一代梟雄,鄱陽湖之戰負於朱元璋,金庸書中人物形象和史書描寫的非常吻合,但經歷都是虛構的。
- 「我偏要勉強」的趙敏(敏敏特穆爾)是沒有確切的人在的,她哥王保保(名將)和他爹察罕帖木兒是存在的。
- 山中老人霍山的歷史原型是哈桑巴士里,他一手創建了著名的暗殺組織阿薩辛。
- 大理段氏,段正明,段正淳,段正譽(段譽),段智興(一燈),高升泰,歷史上都做過大理皇帝。
- 生平不見陳近南,原型是明朝將領(後追隨鄭成功)陳永華,這個是民間傳說。同時歷史上,與陳永華並稱為「三傑」的還有馮錫范。
- 施琅吳三桂這類就不說了,但鐵丐吳六奇也是清初知名好漢,人稱海內奇男子,可惜不是反清志士,官拜廣東提督。在聊齋,康熙大帝等文學作品中出現過,又名吳六一。
- 另外天地會三位香主,蓮花堂香主蔡德忠、洪順堂香主方大洪、家後堂香主馬超興,這三個人是歷史上的「少林五祖」,李連杰的電影《新少林五祖》中也有他們的名字。
- 建寧公主的原型是和碩建寧公主,是皇太極的第十四個女兒,康熙的姑姑,十三歲下嫁吳應(yan)熊,由於爵爺和其他六位夫人均為虛構,因此韋雙雙亦虛構。
- 書劍和飛狐中的大帥福康安,是乾隆朝後期的名將(救火隊)之一,在眾多的民間野史和歷史文學中,他都是乾隆爺的私生子。
- 說出「妙極,妙極!我早就想殺其夫而占其妻,謀其財而居其谷」的雲中鶴,是寫出「我輕輕的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徐志摩的筆名。他是金庸的表哥!
- 慕容復歷史上確有其人,只是書中慕容博,慕容復父子集合了北燕慕容氏的許多人物性格。
- 宗贊王子吐蕃歷史上確有此人,而且很強。此處待考證
- 碧血劍里也有很多史實人物的,其中獨臂神尼阿九是明朝長平公主,溫家五老的原型來自於他們住處「溫家堡」,這個就很有意思了,
稍等,有人敲門,回來繼續寫。
書劍里的阿凡提算么...
原型不算好么!哪個角色不是好幾個原型湊出來的?
湊巧同名同姓的不算好么!不然幾乎所有角色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啊(老頭子和不死姑娘應該在偷偷抹淚吧……)
湊巧身份相同的好么!至少名字也得相近啊!比如耶律洪基的愛妃就不能算,他肯定是會有愛妃的啊!
只是提及,沒有出現過,並且只是照著史書寫下來的歷史人物不算。比如達摩、岳飛、袁崇煥。
簡言之,就是作者賦予過性格的角色。
下面遵循上述原則,按小說分開說:
飛
福康安、福康安老媽海蘭氏、福康安的兩個公主嫂子
雪
無
連
無
----------------分割線-----------------
天
宋哲宗趙煦、趙煦的奶奶高太后、宋翰林學士范祖禹、宋禮部尚書蘇軾(只有奏摺出場,看在東坡先生名氣大的份上讓他上來了)、宋宰相蘇轍、宋宰相范純仁、遼道宗耶律洪基、遼國前南院大王耶律涅魯古、耶律涅魯古老爹耶律重元、大理國保定帝段正明、大中國上治帝高升泰、大理國(後理國)中宗段正淳、大理國(後理國)憲宗段正嚴(段譽)、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阿骨打老爹金世祖完顏劾里缽(書中為和哩布)
----------------分割線-----------------
射
全真道創始人重陽真人王喆、全真七子(懶得寫全了)、王重陽的好基友周伯通、尹志平、大理國(後理國)宣宗段智興(南帝一燈)、元太祖鐵木真、鐵木真的四傑木華黎博爾術博爾忽赤老溫、鐵木真的義弟忽都虎、鐵木真的四狗之一者勒蔑(書中為者勒米)、鐵木真的四狗之一哲別、鐵木真的四個兒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王罕、札木合、桑昆、都史、察合台的長子莫圖根、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
註:真正的金國六王子早夭,跟完顏洪烈除了這個身份之外毫無共同點,因此完顏洪烈不算。
----------------分割線-----------------
白
無
----------------分割線-----------------
鹿
黃宗羲、顧炎武、呂留良、呂葆中、呂毅中、査伊璜、吳六奇、吳六奇之子吳寶宇(猜測真實)、吳之榮、庄允誠、庄廷鑨、杭州將軍松奎、浙江巡撫朱昌祚、程維藩、朱佑明、長平公主、康熙、索額圖、明珠、鰲拜、韋小寶最好的兄弟們、台灣三虎之一陳永華(陳近南)、台灣三虎之一馮錫范、施琅、鄭克塽、吳三桂、天地會的若干堂主香主(記不全…其中有傳說中的「少林五祖」)
註:台灣三虎最後一個劉國軒就算沒出場好了…
----------------分割線-----------------
笑
無
----------------分割線-----------------
書
乾隆、木卓倫、霍阿伊、兆惠、福康安、阿凡提、香香公主(姑且算是香妃吧)
----------------分割線-----------------
神
周伯通、全真七子、忽必烈、忽必烈的謀士子聰和尚、蒙哥、張君寶、(全真教眾門人除了趙志敬及其門下)
----------------分割線-----------------
俠
無
倚
張三丰、武當七俠、朱元璋和他的小夥伴們徐達湯和鄧愈花雲吳良吳禎、常遇春、明教五散人全都有份、汝陽王察罕帖木兒(書中作察罕特穆爾)、王保保、韓林兒、陳友諒
----------------分割線-----------------
碧
陳圓圓、李自成、李岩、紅娘子、劉芳亮、宋獻策、牛金星、劉宗敏、崇禎、長平公主、崇禎的太子、皇太極、多爾袞、大玉兒、范文程、寧完我、鮑承先、祖大壽、曹化淳、侯方域(舊版)。
----------------分割線-----------------
鴛
「川陝總督」劉於義,相信這個很少有人注意到。
&<&<笑傲&>&>中的 "前朝太監"
有人說是鄭和.
也是&<&<童林傳&>&>的原型
別的不說,慕容復是真有的,而且真在復國,真是末代王子,我近期在微信公眾號 文史宴 上寫有一文,可拿來作答。
PS:到文末我的公眾號里看有各時期形勢圖,貼圖太麻煩了。
金庸在《天龍八部》裡面塑造了一個到宋朝鮮卑族已完全融入華夏銷聲匿跡後,還想恢復鮮卑國家的瘋子慕容復,這人本身是虛構的不說,與歷史脈絡也頗有衝突。
但真實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叫慕容復的人,也確實出自鮮卑族,而且確實致力於復國,自己也確實是復國的最後希望,但是這個人跟慕容氏建立的幾個燕無關,他是吐谷渾國的末代王子,要復國也是復興大吐谷渾而不是大燕。
吐谷(yù)渾,源出鮮卑慕容氏,因為史料闕如和較少參與中原紛爭,是一個神秘的被遺忘的國家,但吐谷渾對青海的經營,對漢羌藏文化的交流,對絲綢之路的擴展,在歷史上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今天大司馬就來為大家揭開神秘國度的面紗,讓大家一覽全貌。
五胡十六國的說法不妥,大司馬認為有二十五國,將會在文史宴上陸續撰寫十六國以外九國的歷史,此前已有河東蜀國的歷史,可點擊閱讀:
五胡十七國——河東蜀國抗胡政權始末|文史宴
奪羌地為家
慕容部原為鮮卑中部大人,莫護跋當首領時遷居遼西,因協助司馬懿平定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獲封率義王,依附中原王朝建國。莫護跋之孫慕容涉歸又遷遼東,與自號鮮卑的匈奴宇文部、出於烏桓奴隸的鮮卑段部爭雄。
這時慕容部已經受到中原宗法觀念的影響,慕容涉歸的大兒子慕容吐谷渾是庶出,次子慕容廆是嫡出,所以首領之位傳給了日後帶慕容部崛起的五燕之祖慕容廆(wěi),庶長子慕容吐谷渾卻只分得少量部眾,另立門戶。
自從東漢中期北匈奴滅亡,鮮卑大量遷入匈奴故地開始,草原就人口大增,生存壓力也隨之增加,到東漢晚期檀石槐建立鮮卑大聯盟時,竟然要去抓擅長捕魚的倭人來增加食物。所以各部之間為了爭奪牧地而發生摩擦是家常便飯。
慕容吐谷渾與慕容廆的牧地相鄰,兩部放養的馬為了爭草掐起來,有些馬受了傷。這時的慕容廆不到二十歲,還處於中二階段,比較衝動,經常去騷擾西晉邊境,經常被西晉邊軍轟成渣,碰到這事也是當場發飆:都分家了,怎麼不滾遠一點?
慕容吐谷渾本來分的家當就少,估計也有一肚子怨氣,這時也不用忍了:行,我這就滾,滾得遠遠的,讓你八輩子也找不著。
他還真說滾就滾,一滾就不再回頭。這下慕容廆後悔了,本來只是想立個威加發泄下,這時慕容部遠弱於宇文部和段部,真分裂了傷害太大,而且畢竟是老兄也不是全無感情,就派長史乙那樓去勸老兄回心轉意。
慕容吐谷渾也不是完全不給面子,他讓乙那樓把自己部落的馬往回趕,如果馬肯回去,自己就回去。結果不論乙那樓怎麼鞭打驅趕,這些馬都不肯回去,反而向相反的方向跑,慕容吐谷渾只好聳聳肩,繼續西遷。
後來的吐谷渾國善於馴馬,能訓練出玩雜耍的舞馬,這個天賦點很可能是從老祖宗慕容吐谷渾這裡就開始點了,所以這些馬不肯回去,有可能是慕容吐谷渾用馴馬術做了手腳。
因為慕容吐谷渾聽占卜的巫師說過,自己和慕容廆的後代都會興盛,現在攪在一起怕是只能通過互相砍殺改朝換代來實現這個寓言了,所以寧願換個地方開枝散葉,讓兩支的後裔互不干涉的發展起來。
與其相愛相殺,不如各立門戶。
慕容廆或許也明白了老兄的苦心,又是慚愧又是無奈,因為鮮卑人管兄長叫「阿干」,慕容廆作了一首《阿干之歌》懷念長兄。慕容氏入主中原後,這首歌成為一系列燕國政權的宮廷音樂。
慕容吐谷渾的部落遷到今內蒙古的陰山一帶,這個部落也就因為首領的名字叫做吐谷渾了。
這時陰山一帶是非常野的拓跋鮮卑說了算,到西晉末年,拓跋猗盧當政時期,為了南下中原,強制各部服非常嚴苛的兵役,慕容吐谷渾看出拓跋猗盧這種玩法鐵定不得好死,率部向西南遷徙,越過隴山,到達今甘肅南部的羌族地區。
但甘南一帶正是漢人張氏的河西政權(後來的前涼)和匈奴人的前趙政權爭奪的前線,這時的吐谷渾實力弱小,一不小心就有滅族之危,於是他們決定向中原王朝尚未留意過的青海進軍。
此時慕容吐谷渾已經逝世,帶領他們挺進青海的是其長子、有「吐谷渾的項羽」之稱的慕容吐延。
兩晉之交的青海,是羌人的樂土,而且主要是未開化的羌族。未開化的羌族戰鬥力有多強,可以參看困擾東漢一朝的漢羌戰爭,而吐谷渾這麼一個弱小的部落能夠在青海站穩腳跟,可見慕容吐延的強悍,《晉書·四夷傳》記載:
吐延身長七尺八寸,雄姿魁傑,羌虜憚之,號曰項羽。
不過,個人努力固然很重要,也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羌族做了幾千年的地頭蛇,哪怕真是項羽也無法在短期內搞定,何況是個號稱的,進軍青海不到十年,慕容吐延就被羌族酋長姜聰刺殺。
好在其子慕容葉延穩定了局勢,並且經過幾代的漢化,慕容葉延頗識漢文,正式建國,國號吐谷渾,又根據《春秋》以父親名字為氏的習慣,令吐谷渾王室從慕容改姓吐谷渾氏,所以從慕容葉延一般被稱為吐谷渾葉延,到隋朝才又改回慕容氏。
吐谷渾國主自稱可汗,參用晉朝官制設長史、司馬等職,風格可謂漢胡雜糅。因為統治區域在黃河以南,南朝多稱吐谷渾為河南國。
可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本地的羌族依然強大,吐谷渾(鮮卑)與羌族的融合也遠未完成,吐谷渾葉延死後,其子吐谷渾碎奚、其孫吐谷渾視連時,國政都被鍾羌首領鍾惡地把持。這時候吐谷渾有一個羌化的傾向,逐漸忘了自己的族源。
這段時間,中原地區十六國如走馬燈般輪換,哪怕是統一北方的前秦,目光也集中在東晉身上,對地勢崎嶇的青海沒太大興趣。而吐谷渾國既為本地土著羌族把持,自然也安於做一個本地化政權,沒什麼心思對外開拓。
就這樣,吐谷渾做了幾十年被遺忘的國度。直到公元390年,吐谷渾視連之弟吐谷渾視羆(pí)即位,奪回了被羌族把持的政權,開始把眼光看向中原。
與西秦爭霸
公元383年,統一北方的前秦國主苻堅率九十七萬大軍南征東晉,卻在淝水之戰中慘敗,北方再度分崩離析,陷入亂世。鮮卑乞伏部首領乞伏國仁佔據隴右之地(今甘肅南部),建立西秦。
公元388年,乞伏國仁去世,其弟乞伏乾歸即位,遷都金城(今甘肅蘭州),採用漢晉官制,起用漢族士人,開始與隴右社會緊密結合。而此時吐谷渾視羆也「英果有雄略」,壓制羌族,大力漢化,重用儒生,力圖東進,兩國之戰一觸即發。
乞伏部原為高車與鮮卑融合而成的部族,魏晉之際被曹魏名將鄧艾遷到河西對抗蜀漢,成為河西鮮卑的一支。後來乞伏部被前秦擊降,乞伏氏當了前秦的官,經常在長安出入,見識了高度發達的華夏文化。
吐谷渾視羆以搞過大新聞,見過大世面的乞伏乾歸為對手,悲劇自然是一早註定的,這個剛露出興盛苗頭的國家幾乎被西秦一戰就打回原形。
不過到公元400年,羌族建立的後秦消滅前秦殘餘勢力,全據關中之後,後秦國主姚興起傾國之兵進攻西秦,乞伏乾歸雖定計誘敵深入,但因大風與一路兵馬失聯,夾擊沒能完成,侯辰谷一戰大敗虧輸,只得投降,西秦暫時滅亡。
可惜吐谷渾視羆恰好掛掉,沒能看到這一天。但繼位的其弟吐谷渾烏紇提不會放過這樣的好機會,果斷率軍收復被西秦奪取的地區。
可惜好景不長,後秦對各地的掌控力度不足,只好依靠乞伏氏統治隴右,公元409年,乞伏乾歸從長安逃回隴右,成功復國。
這時姚興已經因為誤用鐵弗匈奴的劉勃勃(後來的赫連勃勃)這個怪獸,陝北地區被劉勃勃的游擊戰破壞回了石器時代,都城長安也一日數驚,沒底氣再跟西秦翻臉,只能予以承認,並且暫時結盟。
西秦沒了後顧之憂,吐谷渾就慘了,被西秦輕鬆打哭,收復的失地再度丟失。
不過這時的吐谷渾烏紇提已死,王位由視羆之子吐谷渾樹洛干繼承,此人少年英武,不信這個邪,所以一面與青海北部的南涼結盟,一面還準備朝覲東晉南朝,想要藉助外力對抗西秦。
南涼是鮮卑禿髮氏建立的國家,跟拓跋鮮卑原是一家,在禿髮傉(nù)檀手上一度藉助外交手段消滅氐族呂氏的後涼,佔領河西名城姑臧(今甘肅武威),成為涼州第一強國。
但禿髮傉檀的軍事才能不及外交才能,佔領姑臧後又過於囂張,惹了西北最能打的兩個人——北涼的沮渠蒙遜和鐵弗匈奴的赫連勃勃,連番大戰都被轟成渣渣,後秦也來趁火打劫,所以很快就衰掉了。
到公元415年,四面皆敵的南涼還敢出去打野搶牲口,被西秦趁虛滅掉。這時西秦國主是比老爹乞伏乾歸更猛的乞伏熾磐,借著消滅南涼之機,王霸之氣爆棚,對吐谷渾進行深度打擊,吐谷渾全線潰敗,被西秦軍深入腹地,有心無命的吐谷渾樹洛干年紀輕輕就活活氣死。
其弟吐谷渾阿豺即位,收拾局面,向西秦稱臣,西秦對這青海這偏僻之地也不感興趣,所以就沒有處心積慮的去消滅吐谷渾,不過時常敲打是免不了的。好在阿豺頗有才略,小敗不斷,大敗沒有,同時向川西北進軍,兼并羌氐小部落,維持住了局面。
吐谷渾阿豺是一個頗具傳奇性的人物,而他之所以能夠富有傳奇性,是因為其統治前後吐谷渾國的文化有所發展,能夠記載下國王的事迹。吐谷渾文化在這一代長足進步,與阿豺躬行亡兄樹洛乾的遺願密切相關,那就是——結交南朝。
《魏書·吐谷渾傳》記載:
(阿豺)田於西強山,觀墊江源,……曰:"水尚知有歸,吾雖塞表小國,而獨無所歸乎?"
此時北方戰亂,南朝與西域的經貿往來多要經過吐谷渾,在昔日絲綢之路北道(經過準噶爾盆地)和南道(經過塔里木盆地)之外,又興起了從四川入青海達西域的河南道。
阿豺對於南朝經濟文化高度嚮往,產生了心靈歸屬,並且在西秦的步步緊逼下也迫切需要一個大後台,於是遣使向南朝的劉宋朝貢。劉宋也投桃報李,大加封贈,從此直至南朝終結,吐谷渾與南朝一直保持交好。
與南朝的交好,改善了吐谷渾的戰略環境,吐谷渾文化和組織也明顯提升,在游牧之外還開始築城居住,絲綢之路河南道的興盛也增加了吐谷渾的國力,不過這一切阿豺是看不到了,在他異母弟吐谷渾慕璝(guī)任上才見到實效。
阿豺也像樹洛干一樣英年早逝,臨終前留下類似於「一根筷子容易彎,三縷麻紗扯不脫」的「折箭之誓」,要年富力強的幾個弟弟和侄子不要爭位,保持團結。這種橋段好像在游牧民族那裡出現過不止一回,後來日本戰國毛利元就那被吹上天的三矢訓並非原創而是抄襲,被吹得實在過了頭。
阿豺雖死,但其長策遠略,為吐谷渾帶來了黃金時代。
朝西域進軍
吐谷渾慕璝即位,正趕上天時地利人和都不錯的時候。
西北地區的巨無霸、西秦的盟軍後秦已經被東晉太尉劉裕消滅,赫連勃勃的胡夏趁劉裕東歸篡位,消滅二十萬群龍無首的北府軍,佔據關中;沮渠蒙遜的北涼消滅漢人敦煌李氏的西涼,全據河西;這樣西秦雖然滅了南涼,但失去盟友後秦的支持,實力就不顯得出眾了。
吐谷渾慕璝坐擁河南路,通過給北涼出使劉宋的使節放行,與北涼交好,同時也籠絡胡夏,對抗世仇西秦,沒讓西秦佔到什麼便宜。
而且西秦末主乞伏暮末還自嗨過度,眾叛親離,實力急劇削弱,在北涼的威脅下東逃,想要投降北魏,吐谷渾沒費多少力氣就奪取了隴右大片的西秦故地。
西秦倒是逃離了北涼的魔爪,但因為是燒掉根據地逃跑,已經弱爆了,所以公元431年,被北魏打成流亡政權的胡夏橫插一杠,把西秦輕鬆滅掉。不過胡夏這時根據地盡失,也弱得很,吐谷渾黃雀在後,把胡夏也滅了。
這下吐谷渾從人見人揍變得可以滅國,是一個重大飛躍,而且難得的是面對幾乎統一北方的巨獸北魏沒有腦子發熱去較勁,而是把胡夏末代國主赫連定一幫人作為禮物打包贈送,並且討賞。
雖然沒討著賞賜,但北魏要留吐谷渾牽制北涼,也沒對他動手。這時吐谷渾佔據隴右的一部分,國力大增,慕璝之弟吐谷渾慕利延即位後,吞併青海湖畔的乙弗、契翰等原始鮮卑部落,一個地跨漢羌的大國呼之欲出。
不過好景不長,公元439年,北魏消滅北涼,吐谷渾的戰略價值消失。公元445年,吐谷渾王室內亂,北魏以此為借口進攻吐谷渾。吐谷渾雖然實力較此前增強不少,但這時還很野的北魏軍戰鬥力也不是西秦軍可比的,於是吐谷渾一敗再敗,慕利延丟掉根據地白蘭(今青海省中西部腹地),向西逃竄。
不料這一逃,逃出了一片新天地。慕利延逃到西域,發現吐谷渾兵扛北魏不行,欺負西域小國還是綽綽有餘的,於是沿路攻佔西域的鄯善、且末,還攻殺了西域大國于闐(今新疆和田)的國王,在於闐國大大燒殺搶掠了一番。
北魏只是要敲打吐谷渾,避免其坐大,對其統治的窮山僻壤並無興趣,所以慕利延次年就回歸復國,但從這時開始,吐谷渾的眼光開始從東方轉到西方。
中原雖富庶,但北魏是惹不起的。西域這時是歐亞貿易的中轉站,照樣富得流油,而且西域小國弱小好欺負,何必要舍易求難,挑戰地獄難度呢?
從阿豺開始,吐谷渾就開始向西拓展,經營青海腹地的白蘭一帶,而這次慕利延逃命途中又探開了此前人跡罕至的柴達木盆地,於是吐谷渾開始把柴達木盆地經營成商路,絲綢之路在河南道之外又多了一條青海道。
這時西域有北涼沮渠氏殘餘勢力,北魏的宿敵柔然也開始西進,北魏在西域需要牽制他們的棋子,所以勢力深入西域的吐谷渾因為具備棋子的價值,又生存了下來。北魏把慕利延之子吐谷渾拾寅收拾幾回,讓他服帖了之後,就不再繼續打擊,魏孝文帝之世與吐谷渾保持了長久的和平。
5世紀後半葉,西域可謂風雲變幻。柔然滅了北涼殘餘勢力,但麾下的高車首領阿伏至羅叛逃,建立了高車國,游牧民所建的嚈噠國橫行中亞,在打服了薩珊波斯和笈多印度以後,也向東挺進西域,加上佔據西域一部的吐谷渾,以及一票西域小國,還有北魏時不時微操一把,搞點平衡,西域亂成了一鍋粥。
而吐谷渾這段時間經拾寅之子吐谷渾度易侯,度易侯之子吐谷渾伏連籌統治,國力達到鼎盛,文化也突飛猛進。
此前雖然吐谷渾也佔領過文化發達的漢文化地區,但時間太短就被打回青海,龜縮一隅,交好南朝雖然對文化有提升,但畢竟規模不夠大幫助有限。這時在西域經營幾十年,又有河南道和青海道兩條商路在手,與西域各國和域外商旅長期交流,深受西域、波斯、印度等地文化的影響。
《魏書·吐谷渾傳》在伏連籌之子吐谷渾誇呂在位時的情景:
(誇呂)始自號為可汗,居伏俟城,……其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千餘里。官有王公、僕射、尚書及郎將、將軍之號。誇呂椎髻毦珠,以皂為帽,坐金師子床。號其妻為"恪尊",衣織成裙,披錦大袍,辮髮於後,首戴金花冠。
吐谷渾雖然仍有濃重的游牧習俗,但已經開始大規模築城,並且營建了都城伏俟(sì)城。椎髻是漢族傳統髮型,應當來自南朝,但戴帽而不戴冠估計是北魏的影響,金獅子床應該是波斯的影響,其妻辮髮在後是藏族的習俗,自稱可汗是鮮卑傳統的游牧習俗,而境內佛教盛行則是印度的影響。
吐谷渾還得到波斯的超級馬種,與青海湖畔本來就有的優良馬種「龍種」雜交,培育出日行千里、舉世聞名的名馬青海驄。
可見吐谷渾已成為漢、羌、藏、鮮卑、波斯、印度、西域多種文化交融之地,吐谷渾貴族的文化水平也水漲船高,如吐谷渾度易侯就對天文很感興趣,曾經向南朝齊求賜星書,這門學問在漢人手裡也屬高深,吐谷渾王卻能夠興味盎然,吐谷渾誇呂也曾經向南朝梁求佛教經論,這些都可見吐谷渾文化的進步。
國力方面,吐谷渾佔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千餘里,雖多是地廣人稀之所,但實力也遠非之前可比,北魏爆發六鎮大起義後,西線都要請吐谷渾伏連籌幫忙。而伏連籌也自恃強大,對南朝、北朝都傲慢無禮,還曾經把南朝齊使節丘冠先推下懸崖摔死。
到吐谷渾誇呂時,更是仿照柔然王室,自稱可汗(相當於草原民族的皇帝),王后叫恪尊(可敦)。吐谷渾之前也管其首領叫可寒,但含義只是部族首領,與被柔然人定義為皇帝的「可汗」完全不一樣。
是的,你看到了一個不好的傾向,吐谷渾不甘於做一個角落裡的國家,開始怒刷存在感,有意成為中原王朝的「邊患」,而面對上升期的中原王朝,這樣做通常只有死路一條。
向中原挑戰
公元534年,六鎮起義後,軍閥高歡崛起,把持北魏朝政。魏孝武帝因為不滿意高歡干預他的私生活,不准他跟堂妹通姦,逃到關西宇文泰處,宇文泰非常高興,把他和他堂妹一起弄死,另立新君。北魏自此分裂分為高氏掌權的東魏、宇文氏掌權的西魏。
北魏雖然一分為二,但宇文泰的軍力、人口等硬實力遠不及高歡,吐谷渾誇呂大喜,與東魏結盟,頻頻進攻西魏邊境,成為西魏大患。
不過,塞外的局勢也發生變化,為柔然的打鐵的奴隸突厥興起,大破柔然。此時精神病患者高洋已經篡了東魏,建立北齊,接納柔然餘眾,北方遂形成(北齊+柔然+吐谷渾)VS(西魏+突厥)的格局。
西魏宇文泰也憑超凡才略屢次擊退東魏高歡,又趁侯景之亂後南朝梁諸王爭位,奪取了梁朝的益州、荊州,實力大增。於是宇文泰打算聯絡突厥,教吐谷渾做人了。
公元556年,突厥最雄才大略的木杆可汗與西魏名將史寧共擊吐谷渾,兵分兩路,攻陷吐谷渾重鎮——青海湖東南的樹敦、西南的賀真,繳獲大批財寶、牲畜。好在吐谷渾誇呂跑得快,突厥和西魏軍走後又重返故地,因為仍存在大量的游牧經濟,城池失守對吐谷渾損傷不大。
這時吐谷渾誇呂已經老了,猜忌心日重,特別喜歡立一個兒子當太子後再把他做掉,這樣前後做掉了好幾個兒子。這種搞法不亂才有鬼,到公元576年,吐谷渾果然大亂。
此時宇文氏也已篡了西魏,建立北周。周武帝宇文邕逮著機會,讓太子宇文贇(yūn)刷吐谷渾漲經驗,實際主事者是名將王軌和重臣宇文孝伯。吐谷渾誇呂聞風而逃,周軍攻陷吐谷渾國都伏俟城(在青海湖附近)。
好在北周這時主要精力放在攻滅北齊上,軍隊自行退走,吐谷渾誇呂保存了實力,捲土重來,再度強盛。
公元581年,楊堅篡了北周,建立隋朝,吐谷渾再度寇邊。此時隋朝初建,正要全力對付突厥,還要防備南朝的陳朝,無暇西顧,楊堅決定以打促和,派發小元諧、名將賀婁子干教訓吐谷渾。
這時吐谷渾不知道隋軍的厲害,不但不再逃跑,還發動新開發的小弟——川西北的党項羌(西夏的祖宗)幫忙,盡起國中兵馬,湊出兩萬鐵甲騎兵來戰。
不過中原的兵法他們還是見識不足,被隋軍抄了後路,大敗於青海湖東的豐利山下,吐谷渾太子可博汗試圖率精騎五萬掩襲隋軍,再度大敗。吐谷渾舉國恐慌,貴族大批投降,隋軍將帥見已達到戰略目的,便即撤回。
不過,誇呂可汗又一次成功逃走,又一次捲土重來,繼續寇邊。但幾年之後誇呂因為殺太子的惡習再次引發內亂,到589年隋滅陳一統天下之後就更不敢造次了,隋文帝楊堅也樂於與吐谷渾維持良好關係,還將宗女光化公主下嫁誇呂之子世伏可汗。
就在這段時間裡,吐谷渾王室喚醒了因久處邊陲而被塵封的記憶,從諳熟北朝史籍的隋唐那裡知道了自己祖上是赫赫有名的大燕慕容氏,所以到世伏、伏允兄弟這陣恢復了慕容姓。
但騷包的吐谷渾對隋朝並非表現的那麼恭順,慕容伏允繼位後,經常打探隋朝的情報,令隋文帝十分反感。等隋文帝一死,吐谷渾沒嘗過新君的手腕,又開始寇邊,絲綢之路的樞紐、涼州西部的張掖一帶經常被吐谷渾騷擾,絲路貿易受到很大的影響。
而隋煬帝此時剛接了老爹手裡極盛的帝國盤,王霸之氣衝天,正派裴矩收集西域信息,打算征服西域、擴展貿易呢,看見吐谷渾這樣冒冒失失一頭撞上來,真是瞌睡了碰上枕頭,正好拿他立威。
先是隋朝暗中引誘西域的鐵勒諸部進攻吐谷渾,吐谷渾吃了敗仗,還傻乎乎的向隋朝求援,結果被隋軍趁火打劫,一敗塗地,十萬多人投降。隋軍撤回後,慕容伏允返回故地,在涼州附近集合大軍,準備反擊隋朝。
隋朝擔心的就是像以往那樣捉不著吐谷渾的主力,現在吐谷渾自己集結起來,隋煬帝決定親征,一次性解決問題。慕容伏允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被隋朝各路大軍合圍於覆袁川(今青海門源北),只好派手下名王冒充自己吸引火力,帶幾十騎逃竄。
隋軍窮追不捨,慕容伏允一敗再敗,逃入党項部落,吐谷渾就此滅亡。隋煬帝在吐谷渾故地設立西海、河源、且末、鄯善四郡,包含今青海北部、新疆東南部,但對這四郡的統治比較鬆散。而且還要面對吐谷渾餘眾的不時反撲,後來隋煬帝到處亂放王霸之氣,搞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亂,吐谷渾再度復國。
可惜吐谷渾記吃不記打,唐朝初年又頻頻寇邊,騷擾河西、隴右,還叫上小弟党項騷擾四川方向,到唐太宗即位,消滅東突厥,試圖經營西域的當口,他們仍然不知收斂,這就又一次撞到了槍口上。
以前他們惹了一代梟雄宇文泰,惹了周武帝宇文贇,惹了隋文帝楊堅這些牛人,慕容伏允雖然惹了隋煬帝被滅了一回,自己好歹逃得性命,但這回他們惹的是絕對不能惹的唐太宗李世民。
這一次他們運氣非常好,他們將會跟以下牛人親密接觸:戰無不勝、消滅東突厥的大唐軍神李靖,將來消滅高昌國的大唐名將侯君集,內戰外戰皆能、身經百戰的宗室名將李道宗,唐初第一番將契苾何力,出身猛將世家的薛萬均、薛萬徹兄弟,等等等等……
貞觀八年(626年)末,唐朝已招降党項大部,遂分兵三路,從涼州、益州殺入青海,主力是從鄯州(今青海樂都)西進的李靖一路。李靖在青海湖畔連破吐谷渾軍後,採納侯君集建議,兵分兩路繼續進攻。
李靖率北路軍進入柴達木盆地,消滅吐谷渾主力,追殺慕容伏允,半個多月行軍數千里,慕容伏允一路逃入沙漠,唐軍仍追殺不休,最終被部下殺死,其子慕容順歸順唐朝。侯君集則率南路軍深入掃蕩吐谷渾殘部,過星宿海、積石山等人跡罕至的奇險之地,一直殺到黃河河源。
唐太宗要建立世界性帝國做天可汗,所以雖然做掉了慕容伏允但並沒有把吐谷渾滅國,而是像對待東突厥一樣設置為藩國。但經隋唐兩次毀滅性打擊,吐谷渾王室威望大降,國內陷入四分五裂,唐朝任命的可汗慕容順都死於內亂之中,唐朝不得不派侯君集前往安定局勢,立慕容順之子慕容諾曷缽為可汗。
而雪上加霜的是,在吐谷渾背後的雪域,另一個強大的政權正在興起——那就是鼎盛時與大唐、大食(阿拉伯帝國)、南詔、回紇、天竺(北印度)同時開戰的吐蕃(bō)王朝。
被漢藏消化
7世紀初期,西藏山南地區的吐蕃國兼并蘇毗、羊同等國,至松贊干布時一統西藏,開始向青海和四川進軍。當時各國都以能娶唐朝公主為榮,吐蕃和吐谷渾同時請婚唐朝,吐谷渾如願以償,吐蕃卻被無視,松贊干布大怒,攻打吐谷渾泄憤,先後擊破吐谷渾、党項諸部,並殺到川西北的松州,威脅唐朝邊境。
唐軍雖擊退吐蕃軍,但正視了吐蕃的實力,以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西線保持了長久的和平。吐谷渾雖然得到了暫時的和平,但國內已被吐蕃滲透,朝中貴人分裂為親唐與親蕃兩派。
等到公元650年前後,唐太宗、松贊干布相繼去世,吐蕃大論(宰相)祿東贊一改松贊干布時的親唐國策,摩拳擦掌,準備對唐朝動手,而吐谷渾國內親蕃勢力也漸佔上風。
公元663年,吐蕃大舉進攻吐谷渾,此時唐高宗繼承太宗遺志,正致力於消滅東北的高句麗政權,剛派蘇定方滅亡了朝鮮半島西南的百濟國,試圖兩面夾擊高句麗,還要應付百濟復國運動,一時騰不出手來,就放棄了救援吐谷渾。
唐高宗這個草率的決定種下了長久的苦果。
吐谷渾被吐蕃一舉攻滅,可汗慕容諾曷缽逃亡到唐朝。吐蕃實力大增,一發不可收拾,向西域進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陷安西四鎮。
這下唐高宗才如夢初醒,發現小看了吐蕃,於是讓消滅鐵勒的名將薛仁貴率十萬大軍,護送吐谷渾餘眾回歸故地,與吐蕃爭奪青海。
吐蕃興兵四十萬,由吐蕃第一名將、祿東贊之子論(lún)欽陵統帥迎戰,本已弱勢的唐軍因將帥不和與高原反應,大非川之戰一敗塗地,幾乎全軍覆沒,隨軍的吐谷渾余部也被迫內遷到靈州(今寧夏靈武),永久的喪失了故土。而吐谷渾故地的部落則接受吐蕃的殘酷統治,成為吐蕃歷次對外戰爭中的炮灰。
武則天時,慕容諾曷缽之孫慕容宣超曾經叛唐,逃回青海故地復國,但不能忍受吐蕃的壓制,不久又歸附唐朝,此後一直是唐朝的盟軍。安史之亂後,吐蕃大舉侵吞唐朝隴右、河西之地,吐谷渾余部又退往山西北部。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年),呂溫出使吐蕃,還看見「退渾(吐谷渾)種落盡在,而為蕃所鞭撻」,並為賦《蕃中答退渾詞》哀嘆:
退渾兒,朔風長在氣何衰。萬群鐵馬從奴虜,強弱由人莫嘆時。
而此時,流亡唐朝的吐谷渾王位也傳到了慕容宣超玄孫慕容復手上,慕容復雖然獲得長樂都督、青海國王等頭銜,但實際上不過是個小部族的首領,而且慕容復無子,綿延四五百年的吐谷渾王室至此絕嗣。
山西北部的吐谷渾余部參與了唐末五代時該地的多次紛爭,最終分別被契丹、宋人統治,融入契丹族和漢族。吐谷渾故地被吐蕃統治的部落大部分融入藏族,小部分在明清時代與蒙古人融合,形成今天的土族。
吐谷渾雖然滅亡,但對青海的開發遺澤後世,培育的龍種與青海驄改良了中原的馬種,其精深的馴馬之術在中原也備受歡迎,由馬錶演的雜技「舞馬」成為唐玄宗時盛唐樂舞的一個精彩節目。
原文地址:
五胡十八國——慕容復真有其人,並且真是末代王子
文史宴二維碼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點擊鏈接掃碼關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達人的文章。
http://weixin.qq.com/r/x0jn-8jENpVJrYyc9x3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郭靖的原型似乎不叫郭靖。
張三丰的傳說比較多,什麼邋遢張之類的在書中也有描寫。
全真七子。王重陽。尹志平李志常等人。
武當七俠中金庸曾言:「據舊籍載,張三丰之七名弟子為宋遠橋、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亭、莫聲谷七人。殷利亨之名當取義於《易經》『元亨利貞』,但與其餘六人不類,茲就其形似而改名為『梨亭』。」
都忘了鹿鼎記里的索菲亞公主和彼得大帝了?
原帖於2014年2月25日。
2017年1月4日編輯。
====
某藏私修孤本《元史》中有《郭襄傳》,並附批註,今人多不知。特加點注,以饗各位:
郭襄,字思贊,宋京湖制置使靖之女也。先祖東平府人,建炎中,徙於臨安。淳祐四年,靖官襄陽,生焉,遂以其地名之。少穎慧,善屬文,兼習兵法劍道,不遜男兒。及長,通文武,美姿容,弘雅高逸。靖有任俠之風,好交天下死士。襄亦每折節禮下,雖引車賣漿者流亦可與同衣食,時人多之,謂襄「女孟嘗」。襄外祖黃藥師,狂狷士也,自號風雅,每以靖粗陋愚頑,而獨喜襄,曰「此女差可適吾心者」。河北「丐軍」首魯有腳語靖曰:「公諸子皆懷忠義,然繼公之聲名者,必此女也。」
嘗遊歷中原,遇終南山處士楊過,甚友之。時大理王段智興退位,偕妃劉氏隱於秦州,襄隨過得謁。及別,過遺襄三錦囊,曰「惟君所命者三」。襄因以一囊還,勸過投宋,同抗蒙古。過曰:「吾父昔仕金,為郭襄陽所敗而死。若投宋,是為不孝。然索虜毀我廬墓,屠我人民,猶寇讎也。可暗助之。」
【案:段智興以宋孝宗乾道八年即位,寧宗慶元六年退位,至襄時復六十年,距初即王位已逾八十年也——其壽考何長矣!疑為大理末王段興智之誤。】
開慶元年,蒙古主皇弟忽必烈鎮相州。三月,用謀士杜瑛之言,以琿塔哈、奇爾台為將,統十萬眾,寇宋荊、漢。過帥民軍數千,夜襲蒙古先鋒大營,斬首千級,焚其糧草而夜遁。蒙人莫知其所來,皆呼天神下凡,軍中乃大亂。忽必烈不能制,倉皇而退。靖乘勢掩襲而出,大勝,北軍死以萬計。適襄生辰,有錦囊函書至,曰「以此為郭女公子思贊壽。」——始知過之力也。
過妻幼而從過,甚賢,未幾,以病卒。過痛甚,義不獨生。襄面過於太白山崖,出錦囊示之曰:「齊治室家,待妻以義,小丈夫也;俯仰天下,許國以忠,大丈夫也。今北虜肆虐,社稷傾陵,生民塗炭。妾一女流耳,尚能忍辱含恥,投效微勞。子奈何自毀身形,舍泰山之重,蹈鴻毛之死?」過壯其言,乃止。
【案:楊過其人,正史未有紀傳。事僅散見於《宋史郭靖李庭芝列傳》,《元史郭襄傳》,並各方誌筆記野史。然條理蕪雜,事多舛誤,未可盡信。《八卦洲雜記》載:「過字改之,本宋人。過父名康,康父與郭靖父俱武人,嘗約為兄弟。而二子年相若,二人遂分欽宗『靖康』年號而名之,意有報國雪恥之志焉。開禧中,韓侂胄北伐,楊郭俱歿於陣,二子流落至金。後靖輾轉返宋,從軍為將,官至制置使。康長留金,及長,美姿儀,善騎射,金趙王洪烈主政河南,擢為指揮使。嘉定中,為靖所敗,傷重死。時過幼,靖嘆曰:『兄弟之誼不可廢也。』乃收而撫之。後過念父之死,終辭而去。居終南山中,合鄉里結塢連社自保,號曰『義兵』。靖守襄陽,過每發兵助之當北軍(編者按——指蒙古軍)。北軍走,乃自去。」《襄陽府志》載,襄陽戰後,過入城,「謁郭公,執手大哭,四下無不流涕。後過知宋事終不可為,遺書郭公而自去,人莫知其所終。」《終南遺事》載,過「嘗與人斗,折右臂,後獨以左手持劍,竟大成」;「善馴大雕,使識人性」;「後還復隱於終南山中,元至正中,過玄孫女謁張神武王,神武甚禮遇之」云云。後明季查先生伊璜作《神鵰俠侶演義》,言其妻龍氏事,此殆小說家言耳。】
四月,蒙古主蒙哥以襄陽久不克,乃親將二十萬來攻。相持數月,兩軍死傷甚巨。六月,靖部將何師我畔,劫襄投北軍。襄至敵營而色不變,行止有度,談笑如常。蒙古國師澤吉霍洛見而器之,欲傳衣缽法器。襄佯允之,後乘隙潛至左軍,私詣萬戶李璮曰:「令先君昔與家翁同抗金賊,私交匪淺。後為小人構害,反投蒙古,非得已也。家翁長為嘆息良久,憫故友之忠節,斥奸臣之無行。而今胡酋無道,草菅百姓。何助之而禍中國?況虜終忌漢人,何以令將軍攻此堅城,適欲削將軍之眾耳。吾觀胡酋病甚,其敗必也。」璮意有所動,乃私藏襄於營。
【案:澤吉霍洛,吐蕃語「金色之輪」意。蒙古國師,蒙哥殂,以身殉。忽必烈即汗位,以八思巴代之。】
七月,忠順軍都統制王堅並楊過軍至襄陽,斬宗王霍圖,北軍大敗。癸亥,蒙古主蒙哥殂於襄陽,三軍盡退。李璮因歸宋,襄終復得回城。仍居父側,軍務機要,多與參畫。
【案:《續通鑒考異》載:「元憲宗自因頓兵日久,得疾而殂。」《襄陽府志》謂其中飛蝗石。其是非莫能辨。《神鵰俠侶演義》言楊過妻龍氏不死,與過同馳援而至,過飛石而斃蒙哥。】
咸淳三年,蒙古軍復攻襄陽。九年,城陷。靖並二子捷、克俱歿於陣,妻黃氏殉。先,靖命襄突圍求救於臨安,丞相賈似道方欲議和,拒不發兵。襄跪門固請三日,似道終不見。乃詣淮安,告於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庭芝私發水師萬人進郢州,戰,不利而退。後襄聞靖凶問,慟哭旬月不絕,時人哀之。
【案:靖有二子二女。郭捷字破敵,郭克字破虜,皆以字行。初,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下獄死,其子齊亡歸靖,靖以長女適之。襄為靖幼女也。】
宋亡,襄變姓名匿於大都,欲窺時舉事也。千戶益都王著,素疾奸惡,襄結納之。僧高曇擅法術,亦與之善。襄每言宋之亡,悲慟欲絕,王、高皆為感泣。時阿合馬主中書省事,凶刻貪橫,援奸黨郝禎、耿仁,肆行不法,多益捐稅。民有附郭美田,輒取為己有。燕冀之地,士庶不安,百姓流離。王、高謀暗殺之。
襄曰:「阿合馬一人何能為,逢胡酋之欲耳。阿合馬死而他人復立,恐未能解天下之苦。今蒙元征倭不利,士氣大沮,莫若乘時而舉大義。」著不能從,至元十九年三月,殺阿合馬、郝禎,為宿衛禽。未幾,獲高曇。元主忽必烈怒而醢之。復以盧世榮、桑哥為平章政事,貪暴如故。
初,王著有一女尚幼。臨舉事,托於襄。著殞命,襄更衣冠為道人,攜著女避於幽,並間。時襄行經河東,見風陵渡雄渾壯美,乃以之名著女,及稍長,令學詩書兵法,風陵亦奉襄如母。
時宋丞相文天祥囚於大都。有中山綠林傳檄四方,集聚兵馬,謀迎宋恭帝並天祥。襄聞檄驚曰:「豎子無謀,比及劫獄,丞相死矣!」後旬月間,元主發兵討平之,命遷宋恭帝並宗室於開平,並斬天祥。後襄每謂風陵曰:「吾平生最大恨事,非父母之仇也,文丞相之難也。」
未幾,元廷以京城多事,戒嚴中外,益禁軍,行保甲,大捕漢人,天下惶惶。故宋端明殿學士眉山家鉉翁,知襄居所,嘆曰:「苟忠良之後得以保全,吾復何恨。」乃私遺襄衣裝財帛,襄因以輾轉至蜀。
【案:家鉉翁,號則堂,眉山人也。咸淳八年,權知紹興府、浙東安撫提舉司事;德佑二年,賜進士出身,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宋亡,文天祥妻女姊妹並淪為官婢,鉉翁傾資贖出天祥之妹。終身不仕,蒙古元貞中卒。】
初居眉山城中,俄而結廬峨眉山之陽,行醫為業。診資隨分而取,不問多少。貧者至,輒施藥與之。二十一年,蜀中大疫,鄉人賴襄葯活者甚眾。嘉定路達魯花赤立智理威辟之,不就。
明年,築三清觀,延徒佈道。師法上清,並宗全真,主存神養氣,兼施功德,制丹藥,不重符籙。襄日與眾女弟子參經誦典,演劍練功。至元末,雲南蠻入寇四川,號眾十萬,市邑殘破不可勝數,獨襄道觀得全。蜀人奇之,無遠近皆遣女詣襄學道。峨眉山中女尼亦奉襄為上座。襄以為三道教儀雖異,其理同一,其徒不論道尼皆善待之。由是數年間,聲名廣播,門人益眾。至元二十七年五月,元平章政事桑哥遣使至,欲並峨眉尼眾入總制院。襄笑曰:「桑哥貪得無厭,禍不遠矣,尚有暇窺此山乎?」明年,果誅。後南北佛道皆尊為峨眉宗主,或謂襄宜依舊制稱法號,襄曰:「是父母所命,不忍棄也。」終不改名。
襄為人瀟洒放逸,博聞多識。工書善畫、通醫曉琴。嘗有西域處士何氏,自謂琴棋劍為一時之冠,偶遇襄,三試皆北,由是不敢復入中原。名士馬致遠、張養浩,皆與襄有詩唱和。襄有父遺「倚天劍」一柄,傳為魏武帝所持,玄鐵精鋼所鑄,世人以為神器。
至大三年六月,襄病篤,風陵侍奉湯藥,衣不解帶。時方昭肅幼,亦隨侍在側。襄指「倚天劍」而命作詞。昭肅以《念奴嬌》獻,中有「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成三截」之句。襄默然久之,後私謂風陵曰:「此子夙慧早成,秉性剛直;然不知謙沖,霸氣外露,恐終不得保全。」風陵唯唯而退。癸亥,卒。傳宗主位於風陵子,風陵卒,傳於方昭肅,再傳至蜀武宣王后也。國朝肇基,追尊前賢,謚襄曰宣仁顯德弘道護國祖師。
【案:方昭肅,俗名誼。武宣後,姓周,小字芷若,蜀昭武王玉珍後。其事具見明史。】
四大惡人云中鶴,名字由來是金庸他親戚徐志摩的筆名,好色的行為估計都是影射他這親戚吧
敲重點!江湖人士!乾隆康熙索額圖耶律洪基王保保是江湖人士嗎!
天龍:段正明,段譽(段和譽),高升泰是真實存在半江湖人士。
射鵰中:段智興,王重陽,丘處機,王處一等七子,周伯通,尹志平等人是真實存在的。
張三丰,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湯和,鄧俞,陳友諒等人,五散人(周癲名氣最大,救過朱元璋)武當七子(最有名的是張松溪)是真實存在。霍山這個外國江湖人物是存在的。
陳永華,吳六奇是真實存在的,長平公主也勉強算江湖人士。
《宋史·忠義傳》記載了這麼個故事:1207年,金國已經打到了四川,嘉陵江一士豪的護衛隊首領和百姓不願意降金,於是逃亡。結果被降將吳曦阻攔,讓他們回去,這首領對弟弟說:「我們世代大宋子民,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的死人!」投江自殺了——這人叫郭靖。鐵木真所以要滅金,就是因為他的金刀駙馬被幹了。
——《大家都很2》,張發財
張三丰 丘處機,常遇春 朱元璋一夥,成吉思汗 忽必烈 一夥 武當七俠(改了一個人的名字)
咳咳,我謹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對作家金庸在神鵰俠侶一書中對本掌教強姦小龍女的造謠誹謗表示強烈憤慨與譴責
樓上的一些說法很不嚴謹,挑一些來反駁
——————————————————————————————————————
周伯通不能算虛構的,《終南山重陽真人全真教祖碑》有:「九年巳丑四月,寧海周伯通者,邀真人住庵,榜曰:「金蓮堂」。夜有神光,照耀如晝,人以為火災,近之,見真人行光明中。」
武當七俠里,除了宋遠橋和張松溪外,其他人在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金庸沒有指出出處,只說「舊籍」。而宋遠橋的後人說他的武功傳自唐代李道子,張松溪的後人說他的武功傳自宋代張三丰。
長平公主,明史記載:長平公主,年十六,帝選周顯尚主。將婚,以寇警暫停。城陷,帝入壽寧宮,主牽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劍揮斫之,斷左臂;又斫昭仁公主於昭仁殿。越五日,長平主復甦。大清順治二年上書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願髡緇空王,稍申罔極。」詔不許,命顯復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錢車馬錫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賜葬廣寧門外。她17歲就死了,沒當過尼姑。
倚天劍是有原型的。《三國演義》裡面記載曹操兩把佩劍一曰青釭,後被趙子龍奪去,另一把就是倚天劍了,但是正史未見記載。
至於樓上所說的郭靖原型,我個人覺得只是牽強附會,巧合罷了。
趙敏與金輪法王原型也是牽強附會。
沒人提查伊璜嗎?
鹿鼎記與吳六奇的結識,引出一段湧泉相報的佳話。在小說里,在明史一案里是和顧炎武這些算一起反清的大儒。
然而在現實里,卻是明史一案的首告者。吳之榮得知之後再次告發(就是小說里那個卑鄙小人吳之榮)。查最後分的莊家一半的財富,「與之榮同列賞格,分庄瓏籍產一半」。
而查伊璜,這個人,是金庸的先祖。
《鹿鼎記》開篇就記錄了大量歷史傳奇或是真實事件,並不如TV改編那樣詼諧有趣,反而沉重異常。也是我唯一一本沒有看完的金庸小說。
貼一發小說原文里提起明史案的殘酷:
樓主,索額圖簽訂尼布楚條約非大功,而是一大恥辱,雅克薩之戰數百俄軍死守孤城,而清八旗軍在兵力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攻城一年無尺寸之功,若非守軍糧食不足又發瘟疫後投降,則不知結果如何,而清軍勝利之後,索額圖與俄國東方總督談判,談判的結果就是尼布楚條約,該條約割讓了很大一部分的中國領土,具體內容請參考百度,更是為日後俄國鯨吞我中國五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打下了基礎,準確的說就是現今地圖上雞頭以上連至北冰洋的部分,包括庫葉島之內,此條約喪權辱國啊!只是我認為,清廷以此條約飽飼俄國,企圖換一時安寧,結果換來的卻是江東六十四屯何在,此條約簽訂時為清軍勝利之時,結果卻讓俄國輸了戰爭還得到了土地,真是與清廷末年馮子材率軍抗擊法軍勝利卻仍簽訂賣國條約相得益彰啊!真是甩了康熙這個聖天子兩個耳光!爽!
帥氣表哥,原型徐志摩先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