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出現了哪些逆天的黑科技?

戰爭促進科技發展,據說二戰時候德國有個製造飛碟的計劃,今天看來仍然有些不可思議。二戰還有哪些逆天的黑科技呢?


梅塞施密特 (Messerschmitt) Me 163 "Komet" 火箭引擎戰鬥機

世界首架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的戰鬥機,於1936年完成。以 Me 163 為基礎,後續發展出了 Me 163A 以及 Me 163B. 截至1943年5月,梅塞施密特共生產70架 Me 163B,由於火箭引擎供應不足而無法繼續生產。後由Klemm輕航空器製造公司繼續生產,並試圖更換引擎。原配的火箭引擎在1944年再次供應充足,但戰爭局勢已定。

引擎:Walter HWK 509 A-2 火箭
翼展:9.30 m
長度:5.70 m
高度:2.50 m
重量:1.9 t (凈重) / 4.18 t (滿載)
作戰半徑:50 km (飛行時間約7分鐘)
武器:2 x 30 mm MK 108 機炮 / 12 x SG 500 "Jagerfaust" 防轟炸無後坐力對空機槍

MXY-7櫻花特別攻擊機

日本於1944年9月製造出的櫻花特別攻擊機,是專門為貫徹「神風攻擊」的目的而設計的。為快速接近目標,櫻花同樣採用了火箭引擎,但沒有任何武器配備,而是自身帶有1200 kg彈頭。因此通常也被認為是有人駕駛的飛彈。

櫻花獨立飛行距離短。在戰鬥時,首先由三菱G4M一式陸上攻擊機攜帶,飛行至接近目標的區域。由母機釋放後,首先飛至距目標儘可能近的地點,然後啟動火箭引擎快速沖向目標。這種攻擊成功擊沉擊傷數艘美軍艦艇。後來美軍開始增大搜索半徑,在母機釋放櫻花前將母機擊落。此後櫻花攻擊機基本再沒有成功攻擊的實例。

假想圖:

容克 (Junkers) Ju 287 轟炸機

提起前掠翼飛機,我想很多看這篇回答的同學肯定會首先想到蘇聯蘇霍伊的 Su-47 "金雕" (試驗期代號 S-37) 和美國的實驗機型 X-29. 由於兩者都是實驗機型,所以通常認為前掠翼設計還未成熟。事實上,世界首款前掠翼飛機即是量產型,這就是德國於1944年8月首次試飛的容克 Ju 287 轟炸機。

Ju 287 的設計源自德國在西線對英國空戰的失利。由於英國空軍成群出動,大量擊落德國轟炸機,希特勒提出要建造一種「能躲過任何戰鬥機並進入英國上空投彈」的轟炸機。基於這種目的,項目首席設計師 Hans Wocke 提出了一種可以在低速下仍然保持高機動性的設計:前掠翼。

容克公司共生產了三種型號的 Ju 287: V1, V2 和 V3,但那時距離戰爭結束已經非常近了。蘇聯於1945年4月佔領了容克用於生產 Ju 287 V2 和 V3 型號的工廠,並進行了 V2 型號的試飛。前掠翼的性能在17次試飛中得到了證實,因此立即被世界關注,導致了美蘇在冷戰中的一系列前掠翼試驗品。

引擎:4x 容克 Junkers Jumo 004B-1 (V1 V2) / 4x 寶馬 BMW 003A (V3)
翼展:20.11 m
長度:18.30 m
高度:4.70 m
重量:12.5 t (凈重) / 20.00 t (滿載)

正在等待進行實驗測試的Ju 287 V1

正在進行組裝的Ju 287. 好像有點眼熟的樣子?關鍵詞:紅白機,1944

Vergeltungswaffe-3 (V-3) 火炮

說這傢伙是火炮已經不太恰當,因為它可以一炮從法國越過英吉利海峽打到英國。既然屬於復仇兵器系列,自然是不驚人不罷休。直徑150毫米的炮彈通過炮壁上外掛的火箭推進器在130 m長的炮管中逐級推進加速的,1944年5月的試射射程達到了88 km,7月的試射則達到了93 km. 而英吉利海峽最窄處只有34 km.

V-3火炮共建造了兩門,但是只有第二門參加了實戰。它總共發射了183枚炮彈,但目標不是倫敦,而是盧森堡。共造成10人死亡,35人受傷,遠非150口徑火炮的威力。事實上如此遠攻擊距離的火炮在沒有制導技術的年代,精度都是以千米來測量,加上再入大氣層的影響,只有150毫米口徑就難以造成威脅了。

Schwerer Gustav 與 Dora 超重型鐵道炮

嘿,剛才說了155毫米炮打出去好像毛毛雨,那就必須看看這兩架德國80厘米(是的,800毫米)口徑超重型鐵道炮。這兩門號稱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炮,其炮彈重量達到了每枚4.8噸,約相當於每次發射半輛日本九五式輕型坦克。

這兩架巨炮在進攻蘇聯時參與了作戰,並摧毀了某軍火庫。德國人曾計劃用它發射火箭助推的炮彈,以打到145 km以外的目標,目的同樣指向英國。但德國空軍並不佔優勢,沒有空中支援的情況下德國人最終沒有把巨炮開到西線沿海。

外觀:

火炮發射瞬間。炮彈由左側吊車吊起裝填。


這個問題之下居然沒有看到藤田兵器研究所作品,真是可惜。
該研究所網站:
index.html
該所搜集了大量堭軍奇葩兵器,從中似可了解戰後霓虹國動漫創意的興起不是沒有前緣的……
下列內容我是直接搬運,來源為百度貼吧和鐵血,原作者難考,先一併謝過。
原地址:
日本藤田兵器研究所兵器小全

1、研究所成名作,著名的烏龜殼頭盔:

2、反坦克竹杠(伏龍爆破筒)

反坦克竹竿是一個長竹竿,前面綁著一個錐形裝葯的爆破器材,有3個尖刺作為觸發引信。使用的時候,敢死隊員藏在坦克必經之路的低洼地里,等坦克過來了,就衝過去給坦克的車底或者側面戳過去就行了,破壞一個M4是可以的,只是如果能有這個機會的話。

3、防空竹竿
2個綁一起當做架在,第三個有裝葯,一點火就像超大號鑽天猴一樣上去了

4、本土決戰式7.7步槍

5、本土決戰型國民手槍

6、Rambo式「火」箭

7、竹槍

8、投「石」機,比王二要早不少年哦

9、前膛裝彈槍?

10、反坦克特攻武器

11、木杆地雷

12、防彈衣

13、下面,最猛也是最萌的竹筏敢死隊來了!

竹筏敢死隊大東亞戰爭(二戰)末期,為了對付敵軍(美軍)海上部隊,利用鐵桶設計了敢死隊專用的簡易竹筏(汗!!),俗稱「竹筏敢死隊」,除了在南方戰線(太平洋戰場)使用以外,也裝備了本土決戰部隊。因為「竹筏敢死隊」沒有殘留的照片、圖紙等歷史資料,所長(網站站長)以對健在參戰人員的採訪內容為基礎,用人偶將當時情景進行了再現。

結構很簡單,將竹筏、人員搭乘用的鐵桶、兩個做浮力裝置用的鐵桶,前後用繩子捆綁在一起,為了增加穩定性,側面也裝備了配重物品。

PS:裡頭說的所長就是藤田兵器研究所的所長...

正面1(鐵桶上面架了一挺「智」式輕機槍,是捷克 ZB26 輕機槍的盜版。莫非這是唯一的攻擊武器?)

正面2(我們終於見識了什麼叫「化腐朽為神奇」!)

側面(這個「先進武器」似乎沒有動力系統的說,看樣子「駕駛戰鬥員」要一邊戰鬥、一邊划槳!)


義大利的試驗飛機

這算不算「黑科技」呢


既然樓主問的是「逆天的黑科技」,那麼我覺得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一是或難度較大,或有違人情,此為逆天;二是沒什麼太大實用價值,所以是黑科技。

基於這個標準,那麼顯然雷達和核武器都算不上黑科技了,畢竟他倆太有用了。

除了前面@李震 同學講到的日本自殺式飛機MXY-7櫻花特別攻擊機以外,日本海軍還搞過自殺式魚雷。

自殺式魚雷「回天」
所謂「回天」魚雷,就是在魚雷中部加裝小型座艙和簡易方向舵,讓它變成了一枚導彈。駕駛員可以在雷達哨艦和魚雷快艇下方行駛,而對方無法探測到它。

1944年11月20日密西西尼瓦號被一枚「回天」擊沉(當時一共發射了4枚,兩枚擱淺一枚被美軍驅逐艦擊沉)。

回天魚雷操縱困難,至終戰為止接受過回天操縱訓練的士兵共1,375人,出擊與戰死者實際僅有106人。戰果亦不大。是名副其實的逆天黑科技。

哥利亞遙控炸彈
德國製造,遙控的!攜帶了60到100千克的高爆炸藥。該車可由一個遙控操縱桿控制。操縱箱由三根電纜連接,兩條控制行駛,一條引爆。每個哥利亞遙控炸彈都有長達630米的電纜。

雖然德軍共生產了7,564輛的哥利亞遙控炸彈,但後者普遍被認為不是一個成功的武器,主要原因是其高製造成本、低速(僅稍微超過時速9.5千米)、無法跨越11.4厘米以上的路溝、脆弱的電纜和薄得無法抵抗反坦克武器的裝甲。

虎王坦克
虎王坦克,其實算是德軍豹式和虎式的變種,也稱它為虎II坦克。傾斜式裝甲,最厚處185mm。虎王的裝甲有多變態?目前世界上僅有一張照片能證明有一輛虎王坦克在西線的諾曼底戰役末期交戰中被擊穿正面,尚不清楚具體是怎樣擊穿的。

虎王坦克裝備的是一門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裝備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長6.3m,它能在2000m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製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

看著是無敵的坦克(實際的戰鬥史也相當輝煌),怎麼就成黑科技了?

因為這種坦克有許多弊病:

  1. 這個坦克裝甲是夠厚了,但是太重,一些橋根本承受不起如此重的怪物,納粹503裝甲營裡面的虎王,就曾經因為過重,導致橋坍塌,一輛虎王掉到河裡。
  2. 機動性太差。虎王的動力與虎式是一樣的,直接採用現成的700匹馬力邁巴赫HL230/P45,但是體重卻增加了15噸。
  3. 虎王太耗油,而過度複雜的機械也成為一大問題。以上種種的缺陷,導致虎II坦克,因燃油不足、機械故障而被迫由組員自行摧毀損失的數量,遠高於直接在戰場上被擊毀的數量。

實際上,以上種種的缺陷,導致虎II坦克,因燃油不足、機械故障而被迫由組員自行摧毀損失的數量,遠高於直接在戰場上被擊毀的數量。

誰放屁?
原理:以惡臭殺傷敵軍……

「誰放屁?」系美國戰略情報局在二戰期間開發的超級機密武器,曾被法國抵抗組織用於抵抗德軍。「誰放屁?」可散發出極其濃烈的糞便臭氣,常裝在噴瓶內,以便偷襲德軍軍官,甚至「大規模殺傷」淪陷區的德軍。

不過「誰放屁?」在實際使用中卻是十分短命。為什麼呢?此物內含高濃度可揮發硫化物成分,所以在操作上極難控制。也就是說,實施襲擊的人同樣要飽吸一番惡臭。因此僅僅兩周之後,此實驗即告失敗。

總結:
感覺德國人造東西都太理想主義了,總是追求技術上的突破和難度(可能和納粹好大喜功的性格有關),忽略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所以說工程師文化雖然受人景仰,但很容易鑽入牛角,迷失原本的需求。

日本人嘛……真是不怕死,武士道精神不是蓋的……


之前看過央視的一期節目,介紹二戰中各種詭異的武器,說幾個不(很)逆(搞)天(笑)的黑科技:

1. 氣球炸彈
由日本製造,利用氣球跨越太平洋投放炸彈。最終不僅到達率很低,而且造成的損害微乎其微(貌似都落到了無人區域)。不過貌似引起了美帝人民的恐慌?

感謝@Luke 的補充:

不是氣球炸彈,是氣球燃燒彈,通過同溫層飄落到美國本土的森林引發大火。 很有效,但被封鎖消息,日本人以為沒效果,停止了。

2. 蝙蝠炸彈
由美國的一個醫生(牙醫?)提出,將攜帶燃料的蝙蝠大量投放到日本,利用蝙蝠群居的特性,待蝙蝠聚集在穀倉、彈藥庫中後遙控引燃,這樣雖然每隻蝙蝠只攜帶少量燃料,最終將會引發滔天大火。這個設想得到了軍方資金,不過最終沒有成功,因為……在測試的時候就把整個實驗基地燒了……

3. 鴿子制導
這個真的是科學了,其提出者是大名鼎鼎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方法是這樣的:首先通過正向強化來訓練鴿子的制導能力,模擬在導彈飛行時的狀況、在鴿子前放一個日本艦船的投影畫面,一旦鴿子「不小心」啄到畫面上的艦船就餵食。實驗的結果非常可靠——通過訓練的鴿子最後基本都在啄畫面上的艦船!實戰時,將鴿子放入導彈中,投影畫面變為帶感測器的玻璃,通過捕捉鴿子啄在感測器上的位置來調整導彈的飛行方向。這簡直就是性價比巨高的人肉導航啊!沒記錯的話,這項計劃得到了總統的批准!那最後成為大殺器了嗎?No!因為……鴿子「暈彈」。

不保證記憶的完整性和節目本身的正確性,大家就當笑話看看吧。


貌似沒有答案提到德國人的弗里茨X,我補充一下吧,第一次知道這個炸彈還是小時候看的某本軍事書籍,當時感覺太高端了,極其佩服德國的軍事科技。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研製的一種機載制導炸彈,也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制導武器之一。
「弗里茲-X」炸彈總重1570千克,彈長3.2米,彈體最大直徑562毫米,採用了十字形機翼,翼展1.6米。該彈彈尾組合控制翼採用環形結構,有4個用無線電遙控的舵面,後面配有5個發光筒,以利於飛行員能精確判斷「弗里茨-X」無線制導炸彈的位置,對其航向進行調整干預。
「弗里茨-X」無線制導炸彈的外形好像一枚帶著翅膀的炮彈,彈體採用PC-1400型1400千克航空穿甲彈,加裝了與Hs-293A相同的 FuG-203「凱爾」Ⅲ/ FuG-230b「斯特拉斯堡」型制導組件,擁有一部獨特的穩定航向的陀螺儀。作戰時由載機通過無線電對安裝在尾翼的電磁驅動舵面進行控制,對半徑30米的圓靶命中率在90%以上。
盟軍1943年9月在薩勒諾登陸時,一枚「弗里茨-X」擊中了美國海軍「大草原」號輕巡洋艦,近200名水手因此喪命,該巡洋艦也在船廠里進行了12個月的大修。
此後不久,英國海軍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怨戰」號戰列艦也遭到了數枚「弗里茨-X」的重創。戰鬥中,一枚「弗里茨-X」命中並貫穿了「怨戰」號的六層甲板,另有兩枚在艦旁海中爆炸,破壞了艦體側面的防雷突出部,致使「怨戰」號進水5000噸,一個鍋爐室被毀,9名船員死亡,被迫在馬爾他大修了9個月。
1943年9月9日,在義大利宣布投降並退出德意軸心國的第二天,德國12架DO-217轟炸機攜帶「弗里茨-X」,在地中海對正準備向盟軍投降的義大利海軍主力戰列艦「羅馬」號發起了攻擊。第一枚炸彈直接擊穿了「羅馬」號後部裝甲甲板,在船體內部爆炸,使得這條巨艦右側的發動機完全停止工作,航速很快降了下來。緊接著德國飛機投下了第二枚炸彈,命中了2號炮塔附近,「羅馬」號燃起大火。20分鐘後,大火蔓延到艦艏彈藥艙,致命的爆炸完全摧毀了這艘4.2萬噸的戰列艦,包括艦隊司令伯岡明尼上將在內的1600餘名官兵全部葬身海底。


我來挖這個老題目只是因為剛好做了些關於弗里茨X制導炸彈的考證。就順便把它在這裡放出來。

一、弗里茨X擊沉羅馬

這個一直以來都是德棍對弗里茨X津津樂道的經典戰例。但是仔細考證的話,發現這個戰例有很多細節值得商榷。

一直以來,德棍都堅持六架DO217攜帶六枚炸彈取得了3命中,1近失彈的好成績,命中率達到百分之五十。

這個六架DO217攜帶六枚炸彈的說法,來自美國人所著的《German Remotely Piloted Bombs》一書,這書國圖資料庫里沒有,於是我去谷歌學術進行了搜索,結果發現,這書被引用次數僅僅五次。然後搜索這書的作者,CH Bogart先生,結果發現除了上面那本書之外,他沒有任何其他著作被收錄在谷歌學術引擎中。

點進引用記錄,發現引用這本書的五個文獻,只有一個被引用了22次,剩下四個中,有兩個沒有被引用的記錄,碩果僅存的倆,也分別只有4個和6個引用。

繼續 通過谷歌學術了解被引用22次的這本書,發現和前面那本同為美國海軍學院出版社出版,而這本書是研究如何抵禦兩棲攻擊的,書中引用的是CH Bogart同學書中關於1943年9月9日USS Savannah輕巡在支援登陸行動時,被弗里茨X命中的部分,根本沒有提到羅馬號被命中。

所以到目前為止,我沒有能夠找到CH Bogart先生聲稱六架DO217攜帶六枚弗里茨X的證據,我也不知道,他是根據什麼來這樣聲稱的。

而根據我個人,對當天發動攻擊的III/KG40的作戰記錄的了解,他們出動的是DO217K-2型轟炸機,DO217從K型開始就是針對使用弗里茨X進行專門改進的型號,而K2型標準作戰配置是攜帶兩枚弗里茨X。

另外,根據Asisbiz history section Luftwaffe Unit Flugzeugbestand und Bewegungsmeldungen, III./KG100中的記載,III/KG100從43年4月開始就換裝K2型了,五月正式全部換裝,到9月他們已經裝備K2四個多月了。

同樣根據這個表,他們在43年8月,有15架K2型戰損,說明他們已經開始進行弗里茨X的制導攻擊了,實際上,III/KG100從43年六月開始就在使用弗里茨X,但是沒有任何戰果,盟軍甚至不知道德軍使用了一種新型制導武器。

所以,III/KG100的官兵應該非常清楚弗里茨X的命中率有多麼糟糕,很難想像他們在使用一種就是被設計來多攜帶一枚弗里茨X的飛機的時候,竟然還是只帶一枚。

要知道,K-2型為了攜帶兩枚弗里茨X,刻意加長了機翼,這實際上對飛行性能有所影響。

另外,目前能查找到的義大利的作戰記錄,都沒有提到有多少DO217參與了攻擊,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雙方從下午15時37分開始交戰,交戰過程持續了大約四十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六架德機六顆炸彈,怎麼打四十分鐘?

弗里茨X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滑翔炸彈,而是一種可以在下落過程通過氣動舵面來改變軌跡的武器,是非常原始的,它都不能滑翔,只是可以一定程度改變軌跡的自由落體炸彈而已。

德國飛機用了40分鐘,投下六發炸彈,這顯然並不合理,相對於德軍攜帶的彈藥,這個交戰時間太長了。

12枚的話,相對來講就合理許多。實際上我查到的出勤記錄表明,這一天III/KG100出動了12架戰機,理論上講他們應該丟了22發到24發弗里茨X,這個出動量和投彈量,相對於德軍要狙擊的義大利艦隊的規模來說,是合適的。

還是那句話,德國人知道弗里茨X多糟糕。

二、攻擊厭戰號

這也是德棍經常吹噓的戰果,但這一次,有明確的記錄表明厭戰號被三架DO217攻擊,按照前面的分析,三架DO217K2應該是帶了六枚弗里茨X,厭戰號被擊中一發,另外有一發近失彈——很多網上資料聲稱是兩發近失彈,但實際上原文是「A second bomb「……

六發一中一近失,這似乎是個不錯的成績。

三、到底是一種有價值的武器,亦或者僅僅是一種情懷?

從攻擊羅馬號,以及攻擊厭戰號的兩個戰例看,似乎弗里茨X命中率還可以接受,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仔細看III/KG100的戰損記錄,會發現幾乎每個月這個單位都要損失飛機,雖然LOST那一排看起來很乾凈,鮮有幾個數字,但其實這裡面有很多貓膩。只有出去了沒回來的飛機才算LOST,回來在降落的時候摔了的算Accidents,檢修之後發現損壞過於嚴重不能修復的,算在OUT一欄里。

所以從這個戰損表看,III/KG100這個單位,自從換裝了弗里茨X之後,一直在進行著激烈的戰鬥,幾乎從43年7月開始它就一直在進行制導武器攻擊。但只有43年九月份取得了上面說的那些戰果。

為了這個戰果,III/KG100損失了14架戰機,其中12架被擊落,他們部隊的指揮官,也在當月發生了更替,大家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實際上,1943年9月 的戰鬥之後,III/KG100已經處於無法作戰的狀態了。一個部隊損失百分之五十的戰鬥力就算是被殲滅了,而III/KG100在八月和九月的戰鬥中,損失了超過七成的力量,這個單位實際上已經被擊潰了。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損失?

我們可以看1943年9月11日,美軍巡洋艦Savannah的作戰記錄。

當天,該艦和友艦費城號同時被多架DO217攻擊,費城號的記錄顯示,德軍戰機在費城號的火力攻擊範圍之外進行投彈,結果炸彈沒有命中。隨後,一架DO217衝進了Savannah號的防空火力網投彈,同時有一架P38加入了戰鬥。最終Savannah被命中C炮塔,不得不返回馬爾他修理。

換而言之,所謂的弗里茨X能在安全高度投彈這個說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英文維基百科上,弗里茨X最佳投彈高度是5500米這個說法的根據,是一本叫做《希特勒的X戰機——不列顛1945年繳獲德國秘密飛行計划行動揭秘》的書,這個書的名字就不靠譜啊。

這本書,竟然是2013年才出版的,用谷歌學術搜索這本書,引用次數竟然只有兩次,而且兩次引用看起來都是畢業論文一類的東西……

我已經不想再挖下去了,我覺得挖到這裡已經夠了。

有趣的是,同一本書貌似還提到,弗里茨X在引導的時候必須保證炸彈始終在自己的視線里,為此他必須保證自己的飛機向著一定的航向飛行,「which made evading gunfire or fighters impossible」

如果只看這本書的說法,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弗里茨X就算在所謂的最佳高度投彈,投彈的母機也會處於極度危險之中。

其實這本書的這個看法是一個非常公允的看法,暫且不提艦艇的防空炮火,光是戰鬥機衝下來的時候不能迴避這一點,就足夠判弗里茨X死刑了。

另外,弗里茨X還有個非常蛋疼的地方,沒錯,就是它的引導方式,引導員必須始終同時看到炸彈和目標。

換而言之,如果引導員看不到目標,它就廢了。所以在43年9月接連遭到損失之後,盟軍立刻總結出了一個對付弗里茨X以及亨舍爾293的不二法寶:看到DO217或者其他德軍轟炸機的時候,就放煙霧……

於是,德軍最先進的武器,被一戰以前就已經誕生了的海戰戰法給擊敗了……

換而言之,弗里茨X和無敵戰艦俾斯麥一樣,都是德棍的阿喀琉斯之夢罷了……


蘇isu152

喀秋莎

蘇KV2

"鼠"式P1000陸地巡洋艦(Lankkreuzer P1000 "Ratte")

「巨人」式P1500陸地巡洋艦(Lankkreuzer P1500 "Monster")

德國H-44超級戰列艦

日本航母赤城號

改裝中的加賀號

英國A39烏龜突擊坦克

德國鼠式坦克

1939年,蘇聯與芬蘭之間爆發了冬季戰爭,蘇軍在突破卡累利阿地峽的曼納海姆防線行動上吃盡了苦頭,對坦克協助支援的需求越來越大。因此,以KV-1坦克為主體、搭載152mmM-10榴彈砲和新式旋轉砲塔的KV-2坦克就被開發了出來,用來進行陣地突破。1939年12月開始發送開發需求,到了1940年1月末完成了試製車,到了2月又增加了2輛的試製車,立刻被送往戰線。2月11日,在曼納海姆防線的蘇姆瑪(Summa)地區首次投入實戰。
該坦克不但配有極為強大的火力,也有非常厚實的裝甲(炮塔前110mm,側面75mm厚),在芬軍的波佛斯37公釐戰防炮的48發砲彈皆命中下,仍不損其戰鬥能力。由於以上的戰績,KV坦克改良的火力支援型——KV-2就被軍方正式採用。原先,坦克開發部僅將其命名為「裝備大砲台的KV」(KV s bolshoi bashnei),隨著正式納入軍方採用而給予了「KV-2」的稱呼,蘇聯士兵則稱其為「無畏戰艦

KV-2坦克雖然有強大火力和裝甲,但車體重量過高造成機動力低下、底盤容易故障、重型砲塔也使得在車身傾斜時無法旋轉、2名裝填手裝填分離式彈藥造成火砲射擊速度也慢,使得軍方生產KV-2坦克數量不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蘇軍改以使用喀秋沙火箭砲為主力,不但射程遠、機動性強、火力猛,更沒有KV-2的種種缺點,也因此對坦克的開發關注被轉移至自走砲上,如ISU-152、SU-152等,至於像KV-2這種重型裝甲和旋轉砲塔的陣地突破用坦克則是不再被生產。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俄文羅馬化為Katyusha),又譯卡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走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砲,這些多管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它們雖比其他火砲來的脆弱,但價格低廉、易於生產。二戰中,喀秋莎成為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走砲

[1]

,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自走砲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為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砲火前迅速離開。其火箭發射車為美援的雪佛蘭G7100及福特-馬蒙·夏靈頓HH6-COE4等。
這種火箭炮的發射架上標著字母「K」,這是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出廠時的標記,K即是俄文單詞共產國際的第一個字母。由於火箭炮這種新型武器當時嚴格保密,紅軍戰士也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該武器命名為一個女性的愛稱「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軍隊裡傳播開來。德軍則稱之為「斯大林的管風琴」(德語:Stalinorgel)。
二戰的喀秋莎武器包括BM-13火箭砲、輕型的BM-8和重型的BM-31。至今,喀秋莎之名仍被用於較為新式的蘇聯車載多管火箭砲上—特別是BM-21與其衍生型。

為了在戰役中摧毀德軍的堅固防禦工事和新式重型坦克,蘇軍決定發展威力強大的自行火炮。SU-152的成功使蘇聯坦克設計師們決定再設計一種基於新型IS坦克底盤的突擊炮,這個設計方案被命名為「241項目」。新的突擊炮看上去和它的前輩SU-152很相似,儘管新車具有更高的隔艙,其內部容量卻和SU-152沒有區別,所以它們都只能裝備20發炮彈。兩種突擊炮都安裝了相同的火炮-152mm的ML-20S榴彈炮。1943年夏季,「241項目」正式上報GKO,很快GKO批准生產並裝備紅軍部隊,命名為ISU-152設計方案。

註:前面蘇軍的那些武器儘管沒有德軍的讓人"匪夷所思",可當時看來稱為"怪物"絲毫不為過。


如果一定要我說, 那我只能說出這塵封已久的秘密了.
其實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 並不是原來的世界. 這一切都要從一個叫 愛因斯坦 的美國CIA探員說起
在原來的世界裡,
存在著3個帝國, 分為是 美國, 蘇聯 和 昇陽帝國.
昇陽帝國, 大致為現在的日本. 為當時世界第一強國, 信息化程度最高. 通過偷襲莫斯科, 直接導致, 蘇聯的崩盤. 比較給力的武器有, 超能力者正妹蘿莉百合子, 海上超級要塞.
在消滅完蘇聯粗製濫造的笨重的垃圾軍隊, 之後, 昇陽帝國瞄準上了, 由一大堆精緻有趣但脆弱的玩具組成的美國軍隊, 什麼冰凍直升機, 在百合子面前, 就是紙糊的.
在2個月內, 昇陽帝國就完成了對美國大部分的佔領, 包括五角大樓, 自由女神像被炸毀.
美國最後的希望, 落在一個叫做 愛斯坦 的CIA探員的身上, 在昇陽帝國的武士攻破位於舊金山的秘密研發中心的最後一刻, 愛因斯坦成功穿越回到了過去.

愛因斯坦回到了1900年, 秘密暗殺了, 留學於德國的日本科學家, 信長. 在原歷史中, 信長是寫出 質能公式 e=mc^2 的第一人, 且信長寫出了公式並不發表, 在東京直接進行實踐, 掌握了無限能源-核電, 直接導致日本在100年間, 蛻變為 昇陽帝國, 霸佔太平洋.

摧毀了昇陽帝國的希望之後, 愛因斯坦 向列寧傳授了, 暴力革命的共產主義理論, 告訴列寧, "你的希望在歐洲的東邊.". 幹完這一切的 愛因斯坦, 發現 由於蝴蝶效應, 本來應該在德國進行暴力革命的列寧, 去了俄國, 德國出現了很不好的, 要大躍進的勢頭.

為了壓制住, 德國復興的氣焰, 通過暗殺 德國 的民主派人士, 成功扶植 希特勒 上台. 然後自己坐飛機到美國. 在德國希特勒法西斯主義和俄國列寧共產主義的鬥爭中, 美國在秘密發展先進科技, 並最後在二戰結束時, 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這一切, 都要感謝黑武器. 愛因斯坦的時光機. 如果沒有他, 我們現在已經是昇陽帝國的子民, 尊天皇了. 讓我們記住他, 一個偉大的人! 愛因斯坦. 和 他的時光機.
----------------

難道就沒有一個人看出來, 這個答案是在諷刺問題么? 通過沒有幫助把我摺疊就算了. 通過反對排到最下, 還不如摺疊呢. 求摺疊!!! 反對的人, 知道我在內涵么? 什麼扯淡問題. 二戰德國造個毛的飛碟, 有那科技早翻盤了. 實際情況就是希特勒腦袋熱了, 下令瞎搞而已.


原子彈是最大的黑科技


曾經有人對我說:如果有某一種單一技術改變了二戰進程的話,那麼這種技術就是雷達,而不是原子彈。
二戰快要結束的時候,時代雜誌打算把雷達作為那一期的封面。結果全世界都知道原子彈的存在後,TIMES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劃,把封面改為原子彈。
聽到這裡,我心中.......你懂的。


曾在《二戰未解之謎》(P.90 ISBN:978-7-229-01950-1)上看到過:「納粹研製飛碟之謎」

在網上搜了下,找到篇內容大致相同的文章,複製過來了。。

1945年,二戰接近尾聲。柏林上空,納粹空軍的一架米109飛機,試圖攔截一架美軍戰鬥機。美軍飛行員穩穩地瞄準了這架敵機。然而,就在他準備按下航炮發射鈕的一剎那,突然瞥見一個奇怪物體猛然從機翼左側滑過。那是一個沒有機翼的圓碟形飛行物,形狀像個巨大的草帽,它的速度極快。大吃一驚的美空軍飛行員迅速回到基地,之後向上級作了彙報。這難道是德軍的新式戰機,還是神秘的UFO?

以希特勒為核心的納粹頭子們,曾經一度處心積慮地秘密研製過飛碟之類的奇幻武器,並幻想藉助神秘的魔法力量,征服整個世界。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由盟軍科學家和德文翻譯組成的一個特別小組,也緊隨英美聯軍深入德國,打算搜集關於德軍秘密武器的科研情報、研究人員以及設備。

在被盟軍佔領的德國地區,他們從科研機構中獲取了大量寶貴情報及資料,其中包括完整的V系列導彈與圖紙、遠程火炮的設計資料等。然而,在搜集的情報和資料里還隱藏著一個驚人的秘密——特別小組竟然從中發現了一架形狀奇特的飛機照片,這是一架機翼呈現圓形的飛機,它不同於德軍以往的任何飛機。特別小組還在一座廢棄的倉庫里,發現了已經被德軍破壞殆盡的這種飛機殘骸。這些證據表明德國在研製飛碟無疑。從黨衛隊那裡繳獲的大量設計藍圖和草稿則讓調查小組更為驚訝,這些藍圖和草稿顯示:僅在1934-1940年間,納粹德國就陸續製造了至少七款RFC系列的飛碟樣機。

1934年,德國沃瑞爾協會生產了第一架碟形飛行器RFC-1。傳言RFC-1飛碟使用了所謂的外星人技術,卻在試飛時因經常出現故障而損失慘重。

不過,盟軍特別小組推測:這些形狀奇特的碟形飛機,並非一種實用戰機,只是用來實驗碟形飛行器的操縱性和空氣動力學特徵。但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在這些飛機的背後,肯定隱藏著納粹鮮為人知的秘密。


聯想到當時盟軍飛行員關於不明飛行物越來越多的報告,特別小組斷定,德國在碟形飛行器的研製方面很可能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事實上,當時德國人擁有三個獨立的飛碟設計中心,一個在佩內明德,一個在布雷斯勞,還有一個在布拉格,這三個地方都在進行飛碟試驗。

近年來西方國家揭秘的一些檔案顯示,納粹的飛碟計劃,一直在希姆萊領導的黨衛隊支持下開展。


為了縮短研製飛碟的進程,黨衛隊曾經搶劫了德國的商務部專利局以及全歐洲的每一個商務部專利局,藉以尋找最快的解決途徑。黨衛隊還秘密逮捕、扣押了航空研究方面的許多專家,將他們集中在奧地利和羅馬尼亞以及不為人知的其他秘密基地,強迫他們為研製飛碟服務,同時還徵集了大量的貧民、戰俘充當苦力,搬運和組裝各種機械裝置,修建深埋於地下的秘密飛碟製造工廠。

雖然黨衛隊向德國的軍備部長艾伯特·斯匹爾要求增加額外的勞工和苦力,卻隱瞞了他們的真實用途和目的。黨衛隊儼然在德國建立了自己的國中之國,各種工廠、科學家、戰爭原材料、技師在黨衛隊的干預下秘密研製、測試著飛碟。

「球形閃電」迷惑盟軍

當時,在德國的黑森林地區,無人碟形攔截機成功生產並試飛。這種碟形機,被英國、美國、蘇聯的情報機關命名為V-7 。

梅塞施米特公司的飛機工廠成功研製出用於V-7的靜電場粒子武器,V-7無人碟形攔截機使用火箭動力飛行,盟軍官兵與飛行員給這個飛碟機取了一個綽號叫做「白天和黑夜都能噴火的飛碟武器」。

令人吃驚的是,從1944年11月到1945年4月,V-7飛碟機升空次數竟然多達415次。後來,這些飛碟產品在柏林飛機工廠改良後,被命名為「球形閃電」。盟軍對飛碟機時而單機作戰,時而多機出擊的戰術感到十分困惑。德軍於是將計就計,把「球形閃電」故意和其他兩種型號的碟形機混淆使用,藉以迷惑盟軍的情報機構。其中一種碟形機經常拖曳巨大的球形金屬帶,造成飛碟機群數量眾多的假象,以迷惑盟軍的雷達。

而另一種則經常突然快速飛到盟軍轟炸機附近,以恐嚇盟軍轟炸機上的飛行員和炮長,使他們心理恐慌、神經衰弱乃至精神發瘋,進而對飛機失去控制,以此達到破壞盟國空軍繼續攻擊的目的。

「只用水和空氣做燃料」

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納粹飛碟機的許多科研計劃被迫終止。不過,仍然有部分V7 、V8甚至最終改進的V9碟形機在試飛。

1945年2月初,蘇聯空軍對德國的攻勢日益猛烈,盟軍部隊在各個戰場向德國步步進逼。從2月17日開始,德軍在東、西兩線節節敗退。同時,德國空軍也已窮途末路,不過他們還在做著垂死掙扎,並妄圖利用新式武器挽救第三帝國的滅亡。德國秘密機構「爆破手研究室—13」製造的「別隆采飛碟」更是在爭分奪秒做最後的衝刺。

兩天後,耗資數百萬馬克的「柏羅湟女戰神」飛碟終於進行了它的首次也是最後一次試飛。

某些資料透露,在短短3分鐘內,它就飛升到了1萬5千米高空,平飛速度高達每小時2200公里。同時它還可以懸停在空中,無需轉彎便能向前或向後任意飛行。這是納粹德國研製的最後一種型號的飛碟,採用奧地利設計師弗·紹貝格爾發明的爆炸式「紹貝格爾」型發動機驅動,只需用水和空氣做燃料。

不久以後,研製飛碟的布列斯拉工廠落入蘇軍手中,飛碟發明者紹貝格爾等人也為了躲避蘇軍的追捕而逃往美國,其他工程技術人員下落不明。

1958年,紹貝格爾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柏羅湟女戰神」飛碟,是同幾個一級爆炸工程師合作共同研製的,後來他們都被關進了集中營。根據各方面的情況判斷,飛碟的主體樣機是按照希特勒的命令毀掉的,因為一些主要負責專家,二戰結束前夕在一所工廠里毀掉了這些屬於核心機密的尖端飛行器。

作家魯道夫·盧薩爾在他寫的一部書中也援引了這樣一段話:「美國人想用重金向紹貝格爾買下研製飛碟的秘密技術,加拿大也是如此,但被紹貝格爾拒絕了,他要求先簽訂一個國際協議。而施特曼認為,無論跟誰簽合同,美國人都能得到他們想得到的一切。」

1952年,另一位前德國空軍上尉、航空專家斯徹里沃也宣稱,他曾經為一個碟形飛行器繪製過藍圖,這些研究工作是在布拉格附近展開的。據說,這個神話般的飛行器時速高得不可思議,竟然達到了3200公里、作戰半徑6400多公里。他還說,1944年,用於實驗的模型已經完成,本來可望於1945年試飛的,但是蘇軍的挺進使這一切成為了泡影。

納粹德國崩潰前夕,設計藍圖等資料散失。如果按照斯徹里沃的說法,納粹研製的飛碟似乎由於德國的戰敗而胎死腹中,然而,一位叫喬治·克雷恩的目擊者卻又一次掀起了波瀾。

他聲稱曾經親眼目睹了一架奇異飛行器的試飛。他說有些研究工作被安排在佩內明德基地,那裡正是納粹研究絕密武器的頂尖航空科研機構。他還說德國飛碟的試飛是在哈爾茨山脈地區進行的,而那裡也恰好是許多飛碟目擊者報告的目擊地點。

由此看來,納粹德國確實從事過碟形飛行器的研究並且似乎獲得了成功。


原文(多圖):探索二戰德國飛碟



計算機


T28超重型坦克
又名T95自行火炮
美軍最為重型的坦克,設計用於對抗德軍的重型坦克。主炮口徑105mm,裝甲扛得住88炮射擊,重約90噸。

然而,實際並未參與過戰鬥...


  • 裝著火箭的火車:

SVL(俄文高速試驗車的簡寫)是加里寧車輛製造廠於1970年製造的。實在ER22型列車的基礎上改進而來,主要的改進就是在列車的頂部加上了兩個Yak-40型推進火箭。 在整個測試期間,SVL的最高時速達到了180mph(約288km/h),出於某種原因這一測試成為了這種列車的結束。現在這個列車銹跡斑斑的躺在加里寧車廠的庫房裡。

這還有個彩色版:

  • 飛行薄餅:Vought V-173

最萌的飛機,F5U 飛行薄餅原型代號Vought V-173,是工程師查爾斯 H.齊默爾曼的發明,F5U 旨在找到一種能夠降低艦載戰鬥機可操作速度的方法。F5U 外形怪異,沒有機身,整個飛機像一個圓盤,尾端有一對小翼。F5U 的巨大螺旋槳由兩具馬力強勁的發動機驅動,整個圓盤狀的機身都包裹在螺旋槳產生的高速氣流中,這些特徵結合後能使飛機以 64.36公里/小時的極低速飛行。飛機具有了驚人的短距起降能力,非常適合在航母上操作。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圓盤狀機身也是一種翼身融合的設計,大大降低了阻力。並且降低了翼載,由於所有氣動操縱面都處於螺旋槳氣流中,操控效率更高,所以機動性好於常規飛機。

  • 垂直起降的「甲蟲」:SNECMA C.450-01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冷戰鐵幕將歐洲一分為二,華約奉行咄咄逼人的先發制人打擊戰略,在下一場全球性衝突中,西歐的軍事基地和機場將不可避免地在華約的第一次突襲中灰飛煙滅。北約需要應對這一現實問題,才能在未來戰爭中保存空軍的裝備和有生力量。北約多國於是開展了垂直起降飛機的研製,這種飛機無需固定的基地,在一小段公路、一小塊場地上就能起降。其中最為怪異和有趣的就是法國立式垂直起降環翼機了,這種飛機垂直升空後轉換成水平姿態飛行,完成任務後再垂直降落。

同樣也有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ixAp_MgGVo還在更新ing


德國的轟炸機GO229,


光說圖紙貨的話,納粹的銀鳥也是相當逆天的,而且時髦值非常高,亞軌道空天轟炸機啊


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不過現已失傳


二十世紀三大發明:青黴素,核彈,火箭,全部是在二戰過程中發明的。


推薦閱讀:

你見過哪些令你瞠目結舌的爬蟲技巧?
計算化學領域中有哪些技術可以被稱為是當前的黑科技?

TAG: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黑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