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典型的「學生思維」?

我(某HR)曾經鼓勵一個很聰明的姑娘(此人已經申請到了北美的PHD ), 攢學費期間來做點人蔘的生意。姑娘卻覺得,只有半年時間,自己什麼都不懂,也沒有既成的銷售渠道,也不懂人蔘這個行業,所以不敢來賣,這是很典型的「學生思維」——要做夠了習題,看夠了書,才敢參加考試,可是商場上的練習題就是考試,考試就是練習題去跑去闖,才可能長見識。

注意:上面並非題主所說的話,雙引號裡面的內容表示「引用」,關於此例中「典型的學生思維」,也只是這句話中該HR的個人定義,並非題主所設的定義。

當初看到這段話,雖不完全認同該HR的說法,可還是有些感慨,就此,我想問,還有哪些「典型的學生」呢?

當然,我們不討論姑娘想法本身的對錯,因為非要較真,什麼都能夠顛倒。上面的只是一個引例,引例,引例……

注:19日對錶意不清部分有改動。

這個例子可能並不好,誰有更好的例子就請幫幫忙修改一下吧;對大家造成的困擾感到十分抱歉。


從研究生畢業工作到現在,大概七年的時間。回想起自己大學時候參加模擬面試,投簡歷的境況,宛如隔世,看到這個問題,頗有感觸,寫點可能對小朋友們有幫助的東西。

「學生思維」和「職人思維」最大的一點區別,就是對於有效人脈的理解。

在學生時代的時候,我有玩得十分要好的同學,朋友,閨蜜,一旦有作業或者簽到,或者什麼新訊息的時候,我和幾個好朋友構成的小圈子總是會互幫互助,儼然是一個小社會的感覺。

這大概是我最引以為豪的人脈了——有很多朋友。因此維持和朋友之間的關係,成為了社交的重頭戲,唱K玩桌游,都是維護「人脈」的有效方式。我也用同樣的思維處理和教授,和boss的關係,比如和教授套套近乎,努力和實習地方的boss成為朋友,這種相對親密和穩固的關係,大概就是那時我所理解的有效人脈。

但職場上,人脈不是這樣的。

職場上的人脈,最重要的一點是——利益訴求。合作,是人脈想要完成和達到的結果,大家對人脈的追求本質上一定是利用比較優勢,最大化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因此親密穩固的關係,在多數情況下是不適用的,想要通過情感訴求維繫利益訴求,這在很多情況下是要吃大虧的。

因此,有效的人脈如何打造,其實上是在問:如何讓別人知道,你在某方面有比較優勢,並最大化地優化它。


什麼是比較優勢?就是張三做麵包一小時能做10個,但做乳酪只能做3個,而我做麵包一小時只能做1個,但是做乳酪可以做2個。看上去我無論賣麵包還是賣乳酪都不如張三,但是我和他還是可以合作:因為相對於做麵包,我做乳酪還是很快的,因此我可以多做乳酪,去和張三換麵包。而張三雖然做乳酪比我快,但是如果他專心做麵包來和我換乳酪,我們都可以獲得更多的食物。

這對於一個職場新人尤其關鍵。

我剛進公司的時候,和senior級別的員工比,可能什麼都不如別人,那個時候做的事情,無非就是做PPT,給boss倒水,整理資料,陪boss見客戶。我相信很多剛入職的新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但是英雄末路,總是被那些會說話的,或者打小報告的人比下去。

但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你沒有發現自己的優勢。

我剛入職的時候,我們小組的報賬都是我來做,就是大家最煩的貼發票的一檔子的事。往往和財務那邊交涉的時候,也經常會因為不規範或者一些雞毛蒜皮的原因返回來重做。因為當時做分析,excel的VBA用得挺熟,我就幫財務那邊寫了一個填入金額,名目,時間自動生成標準報表的一段代碼,大概就兩個小時不到的時間。

當時就拿著VBA賣著萌給財務的姐姐說這樣很方便,手把手教她用的時候,順便提了提之後報賬方面的事情多多寬容。

後來基本上發票我就直接交給財務的那個姐姐,她幫我貼的。:-D

這聽上去和人脈沒有什麼關係對不對?但是其實這是人脈的基礎——學會去換資源

所有人都希望別人會幫助自己,也希望別人先給出對自己有利的行動。但是所有人都這麼想,那麼沒有交換,沒有效率的提升。只有你了解自己有哪些資源上的優勢(比如我當時會寫一點點代碼,但是覺得貼發票太無聊),你想到能帶給別人什麼資源,儘管可能這個資源很小,但是也會幫助你和別人建立一種更有效的互助模式,然後你才能進一步談有效的人脈。

有了這個基礎後,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合作最大化地優化它

我們可以想一想,合作的時候,最擔心的問題是什麼?

如果突然有一個陌生人想和你談合作,直接說願意投資一百萬給你的一個項目,你的想法是是什麼?

我的第一直覺是,這是一個騙子。因為我完全不了解他,我甚至沒有給他提過這個項目,他為什麼願意給我投資?如果他是聽別人說的這個項目好,那他為什麼不告訴我推薦人是誰呢?

這樣看,很多合作都達不成的原因,就在於,職場和商場上有很多欺騙和背叛。而所謂有效的人脈,正式學會如何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讓這種風險降到最低。

所謂感情聯繫,其實上也是降低風險的一種方式:長期的朋友關係,不會因為一時的利益衝突而翻臉不認人。往往剛入職的新人會努力和同事,或者客戶培養這種感情聯繫,但是根據我的經驗,這種人脈雖然有效,但是效率太低:因為在這之中你沒有讓對方直接看到你的優勢是什麼,其次,培養需要花的周期太長,但最終卻不一定有用。

真正有效的人脈,一定是有某種特定的相互約束,比如,你能讓人家感覺到你和他不是一鎚子買賣,這種關係自然就穩固了,在這之中可以有感情聯繫,但一定不是最主要的。

最簡單有效的一個辦法,就是有信任的中間人。如果介紹人靠譜,介紹的人一般也會比較靠譜,因為大家都有約定俗成的要求,都懂,談起來也方便。

當然,建立約束和穩固聯繫這一點,這裡面的門道真要講起來一天都講不完。當時我們有一筆投後管理,當時除了給企業內部辦培訓,董事長給我抱怨說他兒子因為金融和管理知識少,擔心以後沒辦法接他的班,我又安排一位實習生去給他兒子講講金融方面的知識。這不是感情聯繫,但是它很多時候起到了感情聯繫的效果——就是剛才所說的,你能讓人家感覺到你和他不是一鎚子買賣。

如果大家對這一點感興趣,我會之後多講講。

另外從我的職場經驗來講,越到後期,有效的人脈,越是淺關係。

很多人在真正需要合作的時候,並不會找特別熟的人,一是怕翻臉,而是選擇空間小,難以找到合適的夥伴,因此往往有了解,但是又並不特別了解的人,反而有很大的機會。很多申請美國留學的人都有經驗,和一個教授上課,給他留下很好的印象,到最後一般能要到推薦信。這種就是典型的淺關係。至於在職場中,拓展人脈的時候,還要多去想一點自己究竟能給對方帶來什麼樣的利益,他願意把他的資源和我換嗎,如何消除對方的顧忌。

我有一個朋友經商,他買建材,一般來講都是和熟人合作,不熟的直接踢掉,不接。
這種,就是深度關係。

他的經營當然很穩健,但是也做不大,好不容易開的好幾個分店,都是自己的表弟表哥什麼的負責。但是實際上,他也會跟我抱怨,他的表弟表哥根本不是經商的料。

試想,如果都用這種方式進行合作,那麼可合作的範圍實在太小了。而淺關係,就是我知道你,我能查到你之前做過什麼事情,我們有共同的利益訴求,我們在這方面有比較優勢,那OK,我們可以合作。

因此,從這一點上看,越到後期,業內的口碑很重要,越是淺關係,越強調你之前做過什麼,你有沒有什麼黑歷史,就是拿成績說話,這樣建立起來的人脈,可用性更強。

職場新人有很多試錯、犯錯、改錯的機會,但是這也是有代價的,我的建議時,盡量從一開始,就有養成口碑的習慣,在做事的時候,多考慮考慮別人會怎麼看,敷衍了事究竟會不會在之後的職業發展中形成障礙。這對於一個職場新人來講,可能會很不適應,因為在學校中養成了「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態。確實,在學校中,大家關注的點無非就是成績,社團,就業這些簡簡單單的指標,但是在職場上,這些指標就複雜得多了,一個良好的口碑,就不僅僅是通過一次兩次的考試,而是你需要在細節上讓人覺得你這個人是靠譜的。這樣的信譽開始可能只是在你的小組,慢慢到你的大boss,你的客戶,再到你的潛在客戶,這樣培養起來的,才是真正的人脈。

學生時代對人脈的理解,往往是那些有強烈感情聯繫的朋友,但職場上的人脈,恰恰把和情感相對的——利益交換放在核心。而那種人脈中最重要的淺關係,可能需要長期在業界的積累並且可能充滿不愉快的經歷,這恰恰是學生時代所不願意麵對的問題。

PS:第一次在知乎答題,如果大家對職場的問題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我,我會之後多分享一些職場方面的經驗。


要我說,工作之後感覺最明顯的一點,那就

學生時代,我並不知道自己的勞動價值。

三年前,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因為心裡還是「我什麼都不懂,我需要學習」的心態,所以我根本不敢談薪資。

第一個月我很努力,臟活累活搶著干,每天加班到晚上10點。努力學習新接觸到的東西,下班後還要看會兒書,充充電。

就這樣,我第一個月的薪水是,2800。

這個數目,非常少。而且我是211高校畢業的。

但當時的我,第一次領到薪水,我卻非常感動與惶恐。在我看來,我根本沒做什麼,卻拿到這麼多錢。(在窮學生看來真的很多。)

甚至,我都不敢提加薪。而且總覺得公司栽培了我,我應該報恩,應該感激。面對老闆提的過分要求,我也不敢怨言。我以為,這些都是正常的。

但後來因為老闆太奇葩,身邊的同事陸陸續續都走了。

有多奇葩呢?

首先,不給任何資源、預算,讓我們做推廣,而且還要求必須做到多少,做不到扣工資。還說,有錢誰不會做推廣,一個好的市場肯定是能自己去找資源。

其次,非常情緒化,不爽了根本不管對錯,先罵你一頓。有時候因為一個banner的顏色讓他不滿意,我們就因為一個配色,糾結了3天。

後來,一直招不到什麼人,我的任務就更重了,一個人包攬市場、運營、商務、文案等等工作,而薪水,也只是象徵性的漲了幾百。

有一次,老闆讓我做PPT,總是說我沒有表達出我們產品的核心特點來。然後我去問產品經理,結果他也是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改了5版都沒通過,老闆說,你要領悟,你要發揮想像力,你要用心去領悟我的產品。

其實說白了,一個各種bug,拖了幾個月都沒法上線的demo包,哪有什麼核心特色?

於是我才開始想,這種情況到底是不是正常的?我究竟有沒有獲得合理的待遇?

年底的時候,因為公司業績差,承諾的年終獎也沒有了,於是僅剩的幾位老實幹活的也走了。

我才終於萌生退意。

我提交辭職信的那天,老闆很憤怒,他覺得我給你一份工作,教會你這麼多東西,你居然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一走了之?

那天是一月一日,他說,謝謝你給了我一個最好的新年禮物。

老闆的態度,終於讓我徹底失望。最起碼的,你給的薪水都不夠我在這個城市生存,我那些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都沒有得到基本的回報,你卻還妄圖用恩情來裹脅我。這實在太過分。

離開之後,我才發現了新的天地。

之後的兩年里,我嘗試過多種不同的工作,也得到了極大的成長和提高。甚至一度做到總監的職位。

我終於擁有了要求獲得正當回報的底氣與實力。

我沒有欠誰的,工作就是拿人錢財,與人消災。而且我也知道,老闆終究是老闆,員工始終是員工。無論關係再好,也做不成真朋友。

我想對剛畢業及尚未畢業的學弟學妹說的是,不要看輕你的勞動價值,不要不敢去談薪資,不要被他們的花言巧語給騙了。

記住,這一切,都是你應得的。

--

推薦閱讀:

富人依靠什麼可以掙那麼多錢? - Steven 的回答 - 知乎

本文首發個人公眾號:

【淺草先生】

(ID:qiancao2046)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者的成長筆記,在那回復「乾貨」,給你推送我的更多乾貨文章~


大學時代,我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歡逃避困難。

畢竟高考結束,人生第一次有了選擇逃避的權利。

高中時,不喜歡數學,但為了高考,還是硬著頭皮繼續學;討厭某個老師,但為了高考,上課還是要認真聽。

大學就不一樣了,特別當時,很多人鼓吹「60分萬歲」。

似乎只要考試能及格,其它的都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老師布置的作業太難,直接抄同學的。看某個老師不順眼,那就直接逃課;早上起不來,那就繼續睡吧。反正,只要最後考試及格就好。

慢慢地,我養成了,一個很糟糕的習慣,就是碰到一點點困難,就立即退縮,而不想努力去解決。

學PS,好不容易下載下來,找到教程,學了幾天,感覺好難,不學了;學office軟體,到圖書館借了書,看了幾天,感覺好枯燥,直接放棄了。

大學就這麼過去了,成功地逃避了很多困難。

後來,工作了,才發現問題。

因為工作時,你遇到的困難,根本就沒法逃避。

經理,讓你做個高大上的PPT,你不能說,你不會做,晚上熬夜看教程,也得盡量做好;老闆,讓你接待一下國外客戶,你不能說,你口語太差,不想接待,再怎麼也得好好準備,讓老闆,客戶滿意。

這些技能,明明大學時,有很長時間可以學習提高,為什麼那個時候選擇逃避呢?

看過矽谷創業之父Paul Graham寫的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一個觀點「進入壁壘」,這個是指,當你有個新點子去找風險投資商,拿投資的時候,他就問你一個問題,其他人複製你的模式是否困難。也就說,你為競爭對手設置的「壁壘」有多高。如果別的公司能輕易複製你的商業模式,那麼你的這個點子就不值得投資。

Paul Graham提到的這點,應用到我們個人身上也是一樣,要想多掙錢,取得成功,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壁壘」,讓自己不能被輕易地取代。

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壁壘」呢?

如果你有兩個選擇,選擇比較難的那個。如果你現在可以在刷知乎或者跑步做選擇,那就出去選擇跑步吧。因為人的天性就是懶惰,往往傾向於簡單的那個選項。

蔡康永說過這麼一段話: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下次,面對困難,我相信,你會做出最好的選擇。

記住,不是說事情簡單才去做,而是事情難才值得去做。

公眾號『郁一』,ID:yuyi-one


說一個自己的學生思維,先自我批評一下。

前不久我去Stanford玩,導師帶著我遊覽校園,由於我暑假在Berkeley上暑校,所以一直穿著一件藍色的上面印著大大的Berkeley字樣的衛衣,我看到校園裡面也有很多人穿著印著Stanford字樣的紅色衛衣,就和導師開玩笑說,『據說Berkeley和Stanford是死對頭,在加州誰都說自己是老大,每年的橄欖球賽都打的你死我活,我穿著Berkeley的校服在Stanford校園轉悠,會不會被揍?』

導師微微一笑,『我覺得你不必擔心,因為在這個校園裡,穿著Stanford或者Berkeley字樣衣服的人,99%是遊客或者旅行團,真正本校的學生,是很少穿這種衣服的,因為大家都已經是這裡的學生了,「是否是斯坦福學生」這件事對於我們而言是完全沒有區分度的,斯坦福開學的時候,校長演講也會給每個人傳遞這樣的觀念——撕掉標籤,如果你畢業五年後還是以「斯坦福學生」自居,那麼你一定是個不折不扣的loser,因為五年了你還是沒能升級為更牛的角色,還在炒冷飯』

後來導師還給我講了他在申請青千計劃的時候,系裡一個老教授給他的答辯做指導:學校、實驗室、導師這些東西一開始一張PPT一帶而過就行了,你來自什麼學校,在哪個實驗室,博導是誰,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到底做了什麼樣的工作,你的研究能力到底怎樣,發了什麼樣的文章,做過什麼項目,是否有切實可行的科研計劃,你是否有足夠的科研能力來推動整個領域向前走,通過你已有的工作,能否看出你有做出突破性科研成果的學術潛力。

人不夠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認為『標籤』這種東西是可以解釋一切,就好像某些知乎er每次回答問題的時候總要一上來加一大段自我介紹貫口,恨不能見個人就把自己簡歷糊他臉上,彷彿在叫喊著『你看,我有這麼多牛逼的標籤,所以理所應當我下面的回答都是有價值的』,但其實這種貫口開路的答案,鮮少有價值的內容,大多還是延續吹牛逼的傳統,一路慣性下去而已,打著TOP2旗號整天抄襲寫軟文曬自拍群里養粉刷贊的我們見得還少嗎?掛著FLAG標籤整天到處演講做分享扮演導師教父後來被人揭出來技術弱逼圈內聲譽狼藉的招搖撞騙的混子我們見得還少嗎?

警惕那些第一次見面就表演簡歷貫口的人,除非你是HR

就好像穿著Berkeley校服的我一樣,這並不能證明我和Berkeley學生一樣牛,我只不過是走到街口的Student Store,買了一件衣服而已,『不要把平台的功勞當做自己的本事』,想想百度的那位設計總監,業務不長進,事沒做紮實,靠著公司和職位的標籤,四處招搖撞騙,覺得自己說的一坨屎也有人為他的標籤的光環而鼓掌,最後只能折大跟頭。

『標籤驅動』的做事風格,放在哪裡,都是癌症一般的存在。

比如標籤驅動下的某些大學生創業:有沒有市場不重要,有沒有產品不重要,有沒有用戶不重要,但,有沒有CEO CTO CMO的名片、有沒有學生會幹事邀請你做經驗分享、有沒有廣播社小記者的採訪、有沒有在學校的階梯教室做一場發布會、有沒有讓每一個見到你的人都知道你在創業、有沒有微博V認證、有沒有一張穿著西服和校領導握手的照片,這些都至關重要,重要到如果沒有就寧可不創業的程度,項羽說『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但您這還沒富貴呢,就一副腰纏萬貫的派頭,衣錦日行千里,您這是創業,還是T台走秀?

褚時健71歲入獄,一夜之間從全國知名的企業家淪為階下囚,往日的標籤全部被生生撕掉,出獄後做褚橙,85歲身家過億,為何他能做到這一切?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

決定你到底是狼還是狗的,不是你胸前的牌牌和毛髮的色澤,而是你是否有堅硬的骨頭、是否有沸騰的血液、是否有富有爆發力的肌肉以及戰鬥到底的意志。

You are defined by what you do, not by what you own or where you are from.


評論區藏龍卧虎。

7月24更新----------
被大V帶了節奏,收穫了不少贊,感謝大家這麼捧場。但與此同時,也有人對我的看法提出了一些異議,評論比較多,手機又打字太慢,所以就索性在答案區統一做一點解釋。

  • 關於標籤。其實我通篇並沒有污化『標籤』這個字眼,標籤本身是沒有原罪的,他可以減少了解一個人的時間成本,無論是社交層面的便利,還是降低企業招聘的成本,標籤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之前寫過一個和ACM有關的回答,裡面還詳細論證了這一點,解 ACM 題的能力真的代表編程能力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我想針對的,是『躺在功勞簿/標籤上睡大覺』這件事,是『把標籤本身看的比標籤背後的行為更重要』這件事,這個邏輯就好像——上學是為了學知識,而知識學到位了,文憑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但如果把拿文憑這個結果當做終極目的,忽略學知識這個真正的目的,那麼就會有人去買假文憑,就會有人搞學術造假,論文抄襲,就會本科四年下來一無所得,這就是本末倒置。
  • 說回標籤,只要是要形容一個人,打tag是在所難免的,我們當然得先『有』標籤,然後才能談『撕去』,而之所以要撕去,是因為標籤僅僅代表過去,好的標籤是一種榮耀,但過分過頻的標榜就顯得心術不正,而過多地羅列自己的標籤,其實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就好像八九十年代那種土財主,掏出名片五六個頭銜,那麼標籤背後的你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唐駿的學歷造假,李開復的assistant professor翻譯之爭,不都是『唯標籤論』害的?知乎上這種風氣就很讓人覺得反感,有的問題需要亮身份,比如百度人評說魏則西事件,這個時候亮明身份就很必要,就像李楠每次的利益相關一樣,你不是中立人,所以亮身份,會提醒讀者你的立場,但剩下的不需要亮身份的問題,我就不明白為啥有一些人反覆不斷的亮身份,看看他們的答案,十個答案有九個都在開頭甩標籤貫口,煩的不行,總感覺很外強中乾,用頭銜而非說理壓人,大家有理說理,有事說事,甩一套名頭,結果後續的答案又那麼的幼稚可笑,這種反差真的挺讓人尷尬的。
  • 關於大學生創業。結合標籤的論述,我其實想說的其實是,有個別的大學生,對,我說的是個別的,並沒有把最大的精力放在做事上,我本科的時候見了太多所謂的大學生創業者,產品做的極爛,也沒人用,各種bug和醜陋的UI,一個沒有交互的假網頁,滾動著各種用戶註冊和購買的假信息,所有數據都是寫死的,日活個位數,但到處以創業者自居,整天用所謂的股份拉人入伙,然後就占著學校的學創辦公室打撲克嗑瓜子,用一個爛尾項目到處參加創業比賽,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到處介紹經驗,指點低年級的後輩,時間都花在營銷上,而且更多是個人的營銷,而非產品的營銷,把他身上『創業者』這個標籤拿走,一副空殼,而這種風氣是有傳染性的,一個人浮誇,不明真相的人見了他指點江山的風采,就更容易延續這歪風邪氣,這是不肯撕掉標籤的後果,如果他們肯撕掉這個標籤,不再整天四處招搖自欺欺人地CEO CTO自居,把功夫用到完善產品上,相信也能做出來華科冰岩作坊裡面出來的那些優秀的產品。
  • 關於校服。這個的確是我片面了,伯克利和斯坦福的確都有學生習慣穿著印著學校名字的校服,愛國榮校嘛,導師當時那個話也可能是有開玩笑的成分,我當時說話的語氣好像我穿著伯克利的衣服就是伯克利的學生似的,導師就是諷刺一下我,你穿上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所以這個問題大家不用再糾正我了,我認錯,我片面了。

學生思維的特點跟學校這個環境是離不開的,我剛畢業走向職場的時候,也因為這種思維走了不少彎路。

一,盲目的相信主觀的努力,確意識不到選擇的重要性

在學校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就是分數,只要努力刻苦學習,即使一個資質普通的學生成績也是不會太差的,所以就導致了大部分學生的一個思維慣性就是----只要努力,用功,就會有回報。

但是等到了社會的時候,你會發現,努力得不到回報的事情簡直不要太多,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

我大學的班長A是一個學習異常刻苦的學霸,每天早上6點起床去操場跑半小時,之後吃完早餐就開始學習,是個特自律的人,周末也如此,年年拿獎學金,我一直以為他這樣的人以後不會混的太差,但是現實總愛開玩笑,他畢業後回老家,入職了一家大型建築國企,當時正值房地產熱,所以他的薪資在那個小城市算是高薪了,沒幾年就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好不風光,但沒想到從2013年以後房地產就開始不景氣,企業總體的效益不好,每個月的薪水降到了2000元,就在不少他同期入職的年輕人紛紛的離職去外地尋找機會或者轉行的同時,他依舊每天勤勤懇懇的上班,認認真真的工作,努力的看書學習準備考1級建造師,不過雖說是小城市,但是還要還房貸,每月的開銷也不少,這點錢哪夠,他就開始利用下班時間跑專車賺錢貼補家用,我曾經無數次給他建議,讓他去一線城市找找機會或者乾脆轉行到風口行業,但是他根本就不聽,因為他人生的信條就是努力終有回報,但是行業內的大頹勢就會因為你的勤勤懇懇工作而改變么?

二,通過降低自己的身價來爭取機會

這又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學生思維,我每年招聘的時候都會碰到這樣的事情:

一個崗位的面試中,總會出現幾個學生說自己可以不要工資,等公司什麼時候認為自己能力符合該職位後,再給工資,這樣的學生我一個都不會錄用,不要錢還不用,為什麼?

因為公司的招聘是想招到合適的人,而不是便宜的人。

比如我想招一個資深的銷售,只要能力到位,多少錢他可以自己開,因為他值這個價,給他這些薪資,他會給我帶來更多的利潤;

比如我想招一個初級程序員,招他的目的其實就是給高級程序員打下手的,我開的月薪是8K,這個月薪就是參照了本地的行情開的,高級程序員自然不會滿足這個月薪,不會來應聘這個職位,而剛畢業的學生也不滿足,因為沒經驗,幹不了活,不能勝任這個崗位的人,錄用之後根本無法完成工作,會拖累整個項目的進度。

職場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任何一個還算正常的公司,並不會因為你的價值打折而決定錄用你,決定錄用你的核心永遠都是因為你的價值。

三,主動學習的習慣

在學校中,你交了學費,老師傳授你知識,不去上課老師會點名,即使在大學,學習也大多是被動的,但是,一旦你進入企業工作,你就要轉換思維,你要明白,在企業中沒有人盯著你是否進步,你自己時間長做不好本職工作,等待你的只有辭退,自己想進步,一定要主動的學習。

我在公司中發現剛畢業的學生大多有一個問題,就是主動學習的習慣太差,新入職一家公司,大多前期是有新員工培訓,但是這個培訓基本都是一個大概的流程,不會太細緻,公司是不會像學校一樣單獨的給你派一個老師教你的,你想快速的精通本職工作,只能自己主動學習,有不懂的問題,先自己上網查資料,網上查不到,就得請教老員工,但是千萬不要在潛意識裡把老員工等同於你學校里的老師,因為學校里的老師是有義務把你教好的,但是把你教好,老員工是得不到一絲的好處的,並且還會耽誤自己的工作時間,所以凡事都要學會換位的思考,你要是老員工,新員工頻繁的問你工作,你是什麼心情?所以老員工教你公司的業務,並不是他分內的事情,如何讓老員工教你,這個就得看你的能耐了,有的人口才好,會說漂亮話;有的會處關係,經常跟老員工出去吃飯增進感情,學生剛工作這段時間是最難熬的,一般熟悉了1個月,工作流程怎麼都會了,誰都是這麼熬過來的。

四,強調專業和職位的匹配

由於我喜歡在網上分享一些感悟和職場經驗,所以經常能收到在校生的私信問關於未來發展的問題,我一直堅持的就是選擇行業比努力重要的多,除非特別喜歡自己的專業,否則畢業找工作的時候大可以先去當下的風口行業去實習,大公司對簡歷要求高,就去小公司,創業公司,但是,總會有一些學生會說自己專業不對口,怕過不了簡歷關。

實際上社會上的大部分職業,除了技術要求較強的工科類,外語類,其他的大部分職位只要進公司通過真實的項目學習一下,基本都能掌握工作技能。

而且很多學生填報志願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報的專業未來的職業發展路徑,也有可能你進入大學學習的時候,突然的不喜歡本專業,這樣的學生也大有人在,而且還有很多專業,歷來就是找工作困難戶,工作難找,薪資低,而風口行業由於當下是在上升的趨勢,薪資一般都是傳統行業的兩倍,而且由於大量的需要人,進入的門檻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高。

傳統行業大多都是夕陽產業,利潤率大多很低,企業利潤低,自然分給員工的就少,而由於傳統行業大多組織機構比較穩定,擴張的也慢(很多進入頹勢的能保證當前規模就不錯了),所以給年輕人上升的空間很小,而風口行業由於正處於擴張期,所以年輕人極有可能在這樣的快速擴張行業中工作個幾年就能撈到一個管理崗,在這樣高速成長的行業,學習的速度也是傳統企業的幾倍,所以如果自己的專業自己並不喜歡或者行業的發展不好,就勇敢的轉去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吧,等你進入社會就知道了,「專業不對口」的人多了去了。

以上就是我觀察到的學生普遍擁有的思維,希望能幫到即將步入職場的你。


無意識的競爭思維。

我這些年頻繁飛兩岸三地航班,免不了遭遇延誤。若是趕上假期,就總會充斥著許多旅遊的中年人。經過觀察,我發現了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排隊候機又宣布延誤時,他們會很快的去搶候機室的座位、佔座。在發放飯票時,也會爭先恐後,琢磨著多拿幾張。有一次宣布延誤,我隨便找了個座位繼續處理筆電文件,結果旁邊一個小女孩的母親馬上衝過來,責怪她的女兒「說了讓你趕緊佔位,這下被別人搶了吧。」(機場的座位都是遠多於人數的。我猜想他們希望搶到離檢票最近的地方,以便於下一次排隊站前面)

At that moment, I felt really sorry for that little girl.

在中國,80、90後一代人 (Millennials) 的父母大約是PRC計劃經濟的那一代。在物質資源缺乏的時代,凡事都是要搶的。有糧票也要大半夜去排隊,有錢去百貨商場也要取悅售貨員,三大件更不是誰都能獲得的。在這種環境下,大家的思維變成凡事皆爭,別人佔了便宜就不爽。即是自己飯量不大,也要在吃大鍋飯的時候趕緊吃完去盛第二碗。

現在時代變了,可那一代人作為咱們的父母還是在影響著咱們。
所以就會有人:
1)漫無目的、瑣碎的爭取,而不是只爭取和自己的目標、自己想要達到的利益有關的。
2)漫無目的嫉妒,而不是只嫉妒那些和自己價值觀、人生規劃有關的。

大學生們,你的目標是考研、是保研、是留學、是移民、是找工作、還是考公務員,想好了,就踏踏實實搜索信息、知道哪些要做、哪些做了沒用。

考研就別看別人實習就跟風,別看別人實習就不爽。你要的是政治英語專業課。
留學別看人家本地發展的搞社交搞人脈就跟風,看別人搞社交搞人脈就不爽。別人GRE、GPA比你高你才要著急。
自己喜歡自己的學科,又學得得心應手的,就別盲目學CS學金融進互聯網,別看人家CS和Finance的紅眼。
女性自己努力有事業的,知道自己直接佔有社會資源相比於取悅社會資源佔有者的好處的,就別因為別人成天談戀愛有人給付錢、別人嫁富二代而難過,別因此懷疑自己的道路。

更遑論那些所謂的軍訓標兵、優秀寢室,歌詠比賽、運動會入場式、集體活動。有的人巴結輔導員有他們的目的,如果你的利益不在此,又不喜歡,就別花精力摻和了。

競爭是對的,但要擺脫無意識競爭思維。你要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裡,在幹什麼。針對你的目標,應該有一個系統的框架展開,而非東摸西摸。我認識的優秀的年輕人,無不如是。


姑娘卻覺得,只有半年時間,自己什麼都不懂,也沒有既成的銷售渠道,也不懂人蔘這個行業,所以不敢來賣。——為什麼我覺得這個姑娘做得很對?

每一個成熟的人都應該知道:不投資自己不懂的行業,不做自己承擔不了的投資。我們都不是王思聰,有一個可以給他5億的老爹,這點血汗錢還是找一個穩妥一點的渠道去保值,如果要創業,一定要深入了解這個行業的現狀和各環節的情況,盲目創業死得快。

又及:70%的學生創業是死在合同欺詐上的,很有趣的數字哦。。。大學生創業被坑:不懂合同詐騙
~~~~~~~~~~~~~~~~~~~~~~~~~~~~~~~~~~~~~~~~~~~~~~~~~~~~~~~~~~~~~~~~~~~~~~
這死孩子,原來的題目各種嘲諷貶低那個學生,我回答完了以後改了題目,連自己說過的話都不認,不要再在評論里說我的回答和題目沒關係了!人家改題目怪我咯!!!


我說一個吧,大部分還在校或者剛離校不久的學生,多多少少存在著一個問題:不會坦然地接受來自別人的非常具體的且小小的好意。

下面細說:
從小我受到的教育都是,不要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要謙讓要客氣要有禮貌。於是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面對別人善意的幫助或邀請,我總是先流露出一副驚慌和錯愕的表情,連忙擺手「不用不用,我自己來就行。」

說到這裡,請大家自行腦補一下,一個年輕人,努力想要表現出禮貌和客氣,卻看起來慌慌張張手足無措,給人留下的印象只有:小家子氣。

舉個例子,剛工作,來到一個新環境,大家可能相互都不熟悉,我的一個同事想要做些什麼來打破可能比較尷尬沉悶的氣氛。「嘿,我早上從家裡帶了兩個蘋果,感覺這會兒有點餓了,咱倆一人一個吧?」

「不用不用,你吃吧,我不吃,謝謝啊。」 這是我受的教育啊,要客氣嘛,別人的東西不能要。

接下來很有可能就是,「哦,那好吧。」她也不好意思吃,默默地把蘋果收了起來。

她的好意被拒絕了,氣氛更尷尬了,更重要的是,我還傻逼地以為我有禮貌呢,殊不知,這一點點「禮貌」成了我們快速熟悉起來的障礙。

有時候像這樣小小的好意如果能夠順利達成,就可以快速拉近兩個原本陌生的人之間的距離,建立聯繫,為日後的深層接觸做好恰當的鋪墊。

想像一下,如果情況是這樣的:

「嘿,我早上從家裡帶了兩個蘋果,感覺這會兒有點餓了,咱倆一人一個吧?」

「好啊,剛好有點餓呢,這蘋果真是太及時啦,謝謝你啊~」

那麼接下來呢?

「不客氣啊,哎,你叫什麼名字呀?/在哪個部門呀?/……」

我們互動了,於是我們認識了,於是我們就要有交情了。

而「交情」這東西,小到幫忙打卡,大到工作協同包容,都必不可少。

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的來說,「學生思維」就是認為:

1. 不接受別人的好意就是客氣
2. 不接受的同時再帶上謝謝就是禮貌
3. 欠別人的是不好的
4. 總覺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
5. 人與人之間「彼此利用」是可恥的

而成熟的成年人則明白:
1. 不接受別人小小的好意是對立或敵意
2. 不接受的同事再帶上謝謝是冷冰冰
3. 欠別人的我總會還回去的,這種你來我往不會只有一個回合,而且程度必然會越來越深
4. 自己搞不定一切,我需要別人,同樣別人也需要我
5. 人與人之間就是彼此利用的,這是這個世界運轉的規則,是客觀規律,我不被人利用,說明(1)我沒有價值,(2)我被孤立了。而無論哪一點,都是非常糟糕的。

最後,再補充一下,「非常具體的且小小的好意"是有限定的,如果好意非常貴重,無論是實物還是某種行為,你覺得你沒有辦法回報他,就不要接受。這裡再不細說了,大家應該都能理解。

本文首發於我的個人公眾號:反過來走走。


對每個學生來說,90 分都比 70 分要好,清北復交都比其他學校要好。這是學生時代特有的優劣排名——維度單一(「單一」在這裡是中性詞),且所有人的偏好都一樣(「一樣」在這裡是中性詞)。

畢業後,你要選擇的是幾十個維度上都不同的職業、幾十個維度上都不同的生活狀態。且不再有一個「客觀」、「個體之間完全相同」的標準來幫你做決定,不會有 「2017 年教育部權威發布的人生選擇排名」來告訴你做什麼最好。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誤以為未來人生道路有一個「最完美設定」。我以為就像「考試要考 100 分」、「上學要上清北復交一樣」,有某個職業規劃、某種生活方式是我應該儘力去追求的。在念了所謂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學以後,這種想法更甚。

但「高盛谷歌麥肯錫」、「冰島南極奧地利」、「半馬冥想普拉提」根本就不是考試里的滿分答案。離開學校後做的選擇,是沒有客觀優劣的,只有你自己通過試錯來了解自己,給各項評估因素加權,才能找到對你來說最接近正確的答案。

就拿職業選擇來說,如果你只在乎「公司名氣」或「五年內收入」,那麼選擇起來非常簡單,這和學校里有人問你是要考 90 分還是 70 分一樣,很明顯要選 90 分。但如果你貪心一點,在乎的指標多一點,事情就複雜了。很可能讓你有成就感的工作工資不高,工資高的時間不自由,時間自由的沒有挑戰性,有挑戰性的所在城市太遠,近一點的長期前景又不好,長期發展好的你恰巧又和老闆性格不對盤。

這時候該如何取捨完全看個人偏好。我後悔沒有更早開始了解自己,沒有更早弄明白上述這些指標對自己來說哪個更重要。

--

畢業後除了做選擇更困難,和別人比較的時候也更容易不安。在學校我們都習慣了單一維度的比較——誰排名高、誰排名低一目了然,我們考好的時候開心,考差的時候難過、想著下次努力。但離開學校後,「維度」多了,單看每個維度,肯定都有人「過得比你好」。你打開朋友圈,有每天和首富談笑風生的,有工作項目改變幾百萬人生活的,有每個月去不同海島度假的,有孩子或者貓特別可愛的,有下班後寫小說最後出書拍電影的……你一旦誤以為世界還像學校一樣只有一種維度,就會陷入深深的焦慮:為什麼他們過得都比我好?

其實只因為生活是多維度的。你不可能在每個指標上都達到最完美,所以不必在死磕每個指標的「第一名」。大家各過各的生活,最大化各自不同的幸福公式,不存在客觀優劣。

--

同理,我們不能再用「月考排名」的方式評斷周圍人的選擇,因為沒有客觀優劣。

小時候,總有學長學姐回學校分享經驗。我看著他們的簡歷,心裡也是有鄙視鏈的。例如在紐約倫敦的肯定強於在北上廣深港的,在律所的肯定強於在人力諮詢的,在阿里的肯定強於在創業公司的,工作了的肯定強於還在讀博的……鄙視鏈最底端大概就是留學顧問、英語老師和社交媒體編輯了。當時還有幾個學姐全職在家照顧孩子,堅信男女平等的我都不知道該把她們放在我鄙視鏈的什麼位置。

現在想想,這就是典型的學生思維,以為人生只有唯一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就像 90 分一定優於 70 分一樣。其實,每個選擇都有太多維度需要考量,每個人給它們的權重也不同,大家各自最大化各自不同的幸福公式就好。

--

人的偏好一定也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給自己獨一無二的幸福公式加權」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能儘早開始了解自己、滿足自己,而不是相信有某種客觀存在的「滿分人生」,那會過得更安心、少些焦慮。

--

註:為了表達文中觀點,我把學生時代描述得有些絕對。其實學校的評價標準不總是單一維度的,偏好也不是每個人都完全一樣。大家理解意思就好。我也不是在批評學生時代的單一標準,「單一」在這裡是中性詞,不是貶義詞。想考 100 分、上清華,當然是很合理的事情。只是離開學校以後大家想要的東西更多了,每個人的偏好也不一樣了。


學生思維,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當學生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心態往往是本能的「請幫我」,而不是,我能創造什麼價值。


前陣子,華南理工大學的一個學生組織做了場知乎主題的活動,主辦方請了包括我在內的幾個廣深這邊的知乎用戶,每人一個20分鐘的主題演講,以及隨後的圓桌討論。

整個活動都是學生自己辦的,能看得出來非常用心,過程非常流暢順利,當然,也會有點不足。活動結束後,協會的負責人(很贊的妹紙)跟我微信聊了聊,很誠心地問我,問問如果她們想在之後把活動做得更好,有沒有一點建議。


聊了聊,我們大概確定了幾點問題:嘉賓時間把控不太夠,會拖一點時間;此外,嘉賓之間的演講內容關聯不大,比較散亂;當然,她們曾經要求嘉賓在活動前提交逐字稿,這一點嘉賓也都不太配合;總之,作為大學學生,很難直接把控活動的每個過程。


這就是很典型的學生思維——請你幫我。


學生沒什麼資源,只能請人幫忙,這很好理解。但是,當你求人「幫忙」的時候,就不硬氣。


請幾個嘉賓來做做演說,本來也只是「請你們幫個忙來講點東西」,當然就不好對嘉賓有過高的要求。當時來聯絡我的協會幹事,要求我提前一周提交我二十分鐘主題演講的全部逐字稿,也被我婉拒。——二十分鐘的逐字稿,以我的語速,大概要寫個六千多字。我之前倒是做過幾場知乎Live,也做過每場差不多一萬五千字的逐字稿,不過都沒有提前一周準備好,更不必提一個友情幫忙的活動,我更難有動力去完成這麼長的稿件。


而且,當你請人「幫忙」的時候,往往自己就主動降低了對對方的要求。


好比我剛剛收到邀請的時候,那幾天我工作還挺忙,一度想過精力不允許我進行一次符合我自己標準的演說,考慮過拒絕。邀請方為了減少邀請難度,也主動提出「沒關係,您過來隨便講講就好,我們要求不高。」——這話一出,很容易降低了對方的預期。


所以,當對方要求我提交一份「二十分鐘的完整逐字稿」的時候,我是感覺不太滿意的——你們當時說隨便講講,現在又要用逐字稿了?而且,對方的理由是:「您寫了逐字稿,對我們活動的效果也更好呀。」——這裡又涉及到一個說話技巧的問題:畢竟「活動效果好」是活動方的訴求,不是我的訴求。雖然道理上沒錯,但你試試當一個銷售跟你說「您買我們的面膜吧,因為你買了我才能算業績啊」這種話的時候,你想想你會不會買。


我能理解,學生群體在校甚至進入社會之初,都會有這種「我什麼都沒有所以麻煩你幫我」的思路,甚至有了「我是學生,所以你幫我也理所當然」的想法,其實還挺糟糕的。


那怎麼辦?


把「請你幫我」改成「我可以為你做點什麼」。


想想「我可以為你創造什麼價值」,把自己的角色從「被幫助者」提升為「合作者」。


舉個最簡單的道理:要求一個義務幫忙的演講嘉賓寫六千字的逐字稿,看著是很奇怪,但如果變成「我支付你報酬,雇你來演講,所以為了保證效果,你必須提交逐字稿」,效果就完全不一樣。這就是,你為對方提供了價值。你不再是被幫助的一方,你成為了對方的合作方,甚至是他的「甲方」。


聽起來,請個嘉賓來做一場活動,還要支付報酬,想想就難為了學生;不過,我在校的時候,還真做成過。


我還在母校香港中文讀書的時候,是內地生本科生協會的成員(類似於內地生學生會),我們的傳統,每年都要舉辦一屆歌唱比賽,叫做「中唱」。我們的做法是:

  • 招募成立一支十二人工作小組,專門負責「中唱」活動籌備工作;
  • 我們當然不想辦成一個小小學生團體的自娛自樂,於是我們租下了學校里最大的千人禮堂,用來做決賽場地;
  • 為了填滿這座禮堂,當然不能只靠幾個學生唱唱歌就可以,所以,我們請來了方大同,他的粉絲號召力足以幫助我們填滿坐席;
  • 要請方大同,當然不是簡單求他幫忙就行,於是我們聯繫到了經紀人,支付了友情價的報酬,他允諾會來唱三首歌(當然,全場喊安可的情況下總會多唱個一兩首);
  • 然而即使是友情價,也沒便宜多少,所以我們必須弄錢。於是我們在校內公開賣票,制定了非常科學的票價體系,從一排的VIP價格,到遠處的經濟票價格都有,最大限度地榨取了票房收入;
  • 學生的收入有限,於是我們聯絡到了方大同的粉絲會,很快前幾排的貴价票就被粉絲搶光了,才能讓我們在不賠錢的基礎上能讓來看的學生有更優惠的價格;
  • 最後,由於現場來了上千人,活動期間我們還會利用各種海報、食堂桌墊、宣傳Banner宣傳這場活動,宣傳資料將覆蓋到校內幾乎全部同學,以及學校地鐵站的過境遊客。靠著這種宣傳力度,我們從一個主打校園妹子的化妝品牌手裡拉到了不少贊助。

你看,在這個案例里,我們沒求人幫忙,完全以合作方的姿態,做好了一場活動:

  • 我們願意支付報酬,所以歌星願意來唱歌;
  • 我們能請到歌星,所以同學們和粉絲團會來買票;
  • 我們提供了全面的宣傳,可以覆蓋到校區里的上萬人受眾,所以我們可以拉到贊助。

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我們能,於是我們敢於租場地、請明星,敢於採用這套模式。


最後實現了各方共贏。


說回華南理工的例子,我建議的解決辦法是:學生協會沒什麼經費,我都能理解,講真我也並不需要報酬。但如果之後做類似的活動,再邀請嘉賓的時候,即使不提供報酬,也可以想想——我能採用什麼辦法和你合作。


比如:我們這個協會覆蓋範圍廣,學校廣告宣傳力度大,那麼你如果有公眾號,我是否可以在印刷品上引導大家關注你的公眾號,幫你引流?或者,我們知道你剛寫了知乎電子書,是否可以由我們在活動郵件或者微信群里幫你做個廣告?甚至,我們知道你超級自戀,需不需要我們在活動之後做一個簽名售書會,滿足你的虛榮心?


一旦有了這種「我和你合作,我們也可以為你提供資源」的思路,再對受邀方提要求「麻煩您提供逐字稿」,總比單純說「幫幫忙提高下活動質量」有說服力的多。


我當日參加的活動:有清晰的活動指引,每個人都發了活動流程單,音響設備都很贊,現場還很有心地設置了一塊投影牆,大家可以隨時通過微信發送吐槽評論上牆,隨時互動。他們甚至考慮到了嘉賓會早到,所以準備了休息室。在我見過的學生活動里,已經屬於頂級。


不過,如果能上個台階,好好挖掘整合自己的資源,把一場學生活動不當成學生活動來做,未來寫在簡歷里,就更是漂亮。


朋友圈裡經常看到人轉發雞湯,說「人脈」的重要性,人脈是很重要不錯啦,但為什麼雞湯文裡面都說要懂禮貌會忽悠送水果啊。。講真,提升人脈的最簡單辦法,難道不應該是提升自己對他人的利用價值咩?


要做到這一步,我想至少可以先從「擺脫『你要幫我』的學生思維」做起。


the end


港大學生冒死帶一波節奏!得罪了一大票人。不知道此答案是否會被和諧。。。

以下50條,看看中招了多少:

1.
學長學姐的路徑蠻對的,我要學

破解規則:看看和TA同類型的更高年級(大四)學長學姐的畢業後的歸宿是不是你需要的

2.
要遵守輔導員的等等的規定

破解規則:成績變得好,比賽拿獎,文藝活動突出…總之做一切能提升他們KPI的事情,然後看看他們是不是能為你打破他們親手制定的規則

3.
班長or學委的每一項舉措我都不需要關心

破解規則:如果每次分蛋糕(獎項)的時候都和事實相去甚遠,那麼你還會這麼想么

4.
周圍的人都不好好學習,我幹嘛學那麼好

破解規則:如果我沒猜錯,這個人家裡多半有關係,後路都安排好了

5.
學校老師叫我們所有人都好好學習

破解規則:仔細分析這麼做,最大的得益方是誰。一般來說,如果你非常努力還不能拿到前5%的時候,那麼就要考慮你的存在是不是為了某些好學生的陪襯了。那麼你是不是考慮什麼「被社會認可的」同時「你又比較強」的方向,可以進到5%。不要再去當分母了。此項就說這麼多

6.
去讀研、保送一定非常好

破解規則:如果你所處的行業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晉陞規則(比如UI或者代碼)這種,那麼不推薦。如果你所處的行業自古華山一條路(比如醫學),你就要計劃未來是考研還是保送了

7.
招聘會一定要嚴格遵守對方的要求

破解規則:國企基本如此,甚至還有專門為某個關係戶開的招聘會。私企的話,一般是實力說話。換句話說,專業只要不是太離譜,基本符合文科找文科,理科找理科的情況,那麼就不要手軟,和別人爭

8.
同學關係一定要處好

破解規則:不。只要「優秀的人」不討厭你,願意和你價值互換,那麼別人的討厭基本一文不值。這個要仔細琢磨

9.
高數可以突擊

破解規則:本惡魔以身作則地說,高數的水平及其限制在計算行業的天花板,哪怕像我做產品,也明顯感到如果當時踏踏實實學高數,該有多好

======================================================


另外可以強烈推薦參考我的另外一個答案,希望對思維模式有借鑒的地方

(2017-4-10更新):

大學裡面究竟是學習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5708/answer/156399693

======================================================


10.大學之後分手的太多了,所以幹嘛去談戀愛呢

惡魔說:大錯特錯。進入社會之後,大家開始量化指標:你什麼職位,有多少存款,有房么,是不是上進,長相怎麼樣?最少問的問題,就是,[你這個人怎麼樣]。


11.老師的專業技能很強

惡魔說:這個你得看2個——一個是在211、985當老師的招生條件,一個是某個具體的老師的履歷。不說科研方面,如果單憑講課,我覺得好幾門理科的課我都能完爆好多老師。而且,他們到底是不是真的在做[科研]還不知道呢。


12.學習好的人最後一定混得好

惡魔說:這個很簡單,我們來看什麼樣的人容易得到晉陞。一般來說,純技術的部門,動手強的學霸升的很快。因為審核標準是一致的。如果後來去了什麼銷售啊,市場啊,運營啊,產品啊,那麼[優秀]的標準就變了。那麼這批學習好的[未必]混得好。


13.大學的創業指導課有用

惡魔說:哈哈哈哈哈哈。不解釋了,這句話基本90%是錯的。如果老師自己都沒創業過,那些可笑的經驗,能讓他自己創業成功嗎?


14.努力一定有收穫

惡魔說:如果方向對,那麼我堅信苦心人天不負。但是方向對,要求你非常刻苦去進行大量閱讀,視野寬廣而博野。各種類型的書籍,你要來者不拒,閱讀完還必須有很多自己的體會。


15.專業課沒用

惡魔說:這個基本也是錯的。實際上,不論你學的是什麼,只要達到了[精通]的層面,都能給你很多啟發。如果沒有的話,那麼不用想了,要麼你學得淺薄,要麼你就是刷題刷上來的。

舉個例子:歷史給我們談資,化學給我們在餐桌上注意事項,文學給我們必要的陶冶,數學給我們快速的分析(甚至是玩牌的碾壓),英語給我們更多機會,經濟學給我們博弈的知識,新聞給我們快速拆解知識高速閱讀的能力,考古給我們另外一扇窗而變成巨大的談資。。。


16.專業課有用

惡魔說:這個基本也是錯的。這個取決於使用的人。如果學的很精通,卻沒有廣博的知識面作為基底,那麼這門課能不能立竿見影產生生產力就很關鍵了。(比如C++就可以。比如複變函數基本就不可以。)但是複變函數怎麼才能質變呢?舉個例子:

為什麼要有複變函數?複變函數在程序里怎麼寫?哪些學科的哪些地方要使用複變函數?複變函數的產生靈感在哪裡?開拓了數學裡的哪些個領域?打開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新的知識是什麼?我學了這些知識之後又能做到什麼?


17.要聽副部長、部長的話

惡魔說:取決於他們是為你好,還是為了自己好。


18.要學點體育特長

惡魔說:是的。未來的壓力很大,學一點體育特長是你融入新圈子的必要條件。也是你發泄壓力的最好出口。信我。

======================================================

另外可以強烈推薦參考我的另外一個答案,希望對思維模式有借鑒的地方

(2017-4-10更新):

大學裡面究竟是學習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5708/answer/156399693

======================================================


19.要懂得知足和退讓

惡魔解讀:不。退讓是因為你有更重要的追求,這個可以戰略性放棄。因為這個的放棄會使得你追求的更容易得到。不然不要讓。不要讓。不要。


20.多聽聽講座沒錯的

惡魔解讀:基本是錯的。除非是純學術講座。相信我,真有可以複製的秘訣或者是什麼其他的,別人幹嘛告訴你。所以你要探求別人的言外之意,猜測他們的關鍵點在哪裡,他們是怎麼做的。否則,基本可以斷言你是白聽。這方面真不能舉例子,得罪的人太多。我只能稍微提點一下:看看去開講座的這個人的動機是什麼:評職稱需要開幾場講座?需要大家關注他的微信號?賣考研課的?宣傳產品的?還是說這是他的政治任務?

點到為止。懂的人自然懂。


21.老師會為你好

惡魔解讀:不太可能有你想的這麼好。現在各個行業薪資那麼不均等,很大一部分老師心裡還想著這點錢怎麼養家糊口呢。所以要麼老師需要把你們培養出來好在職場上打開局面,要麼就是人真的很好(比較少見),要麼壓根不會為你好——因為你好不好,會記得他么(雖然他也不會為你壞)。


22.惡魔你說了這麼多乾貨,得罪了這麼多人,你的動機是什麼

惡魔說::-(

========================================================


另外可以強烈推薦參考我的另外一個答案,希望對思維模式有借鑒的地方

(2017-4-10更新):

大學裡面究竟是學習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5708/answer/156399693

========================================================


23.說了那麼多不好的,那麼大學怎麼玩才是好的呢

惡魔說: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從結果看起。那麼大學畢業基本就以下幾個結果:國內讀研,國外讀研,國企工作,私企工作。


搞清楚這個以後,我們就好分析了。


23.1

國內讀研:你要好好研究學校的保送政策,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夠夠得上資格。因為保送和考研相比,肯定是保送舒服得多。那麼這裡面你就必須要研究保送的加分政策,每一條,你是不是都[有可能]沾上邊。然後看看[哪一條]你沾邊的概率最大。然後去想辦法拿下這幾條。

如果恰巧你的學校沒有什麼保送政策,那麼你就要提前想好自己未來要讀什麼專業。然後去提前找學校。然後開始好好看他們的專業課。(前提你大二還有時間)然後就是把考研的那幾本書吃透。說白了就是提前準備。至於怎麼去複習這些東西,後面我可能還會講,此次限於篇幅略過。


23.2

國外讀研:思路和國內基本一致。執行方法卻完全不同。國外你需要仔細研究很多論壇里大神的簡歷(俗稱CV),然後你要好好學習別人都刷了些什麼。(不好意思,如果大學4念做了那麼多東西,你說他沒有用心良苦地"刷",我根本不信)多看看論壇里大神的簡歷,綜合綜合,你就知道在學校里怎麼刷了。至於刷的具體方法和細節,限於篇幅,也限於得罪太多人,暫時不說。


23.3

國企工作:原諒我的偏激,但是大部分國企只看2個:你入職筆試的成績and你在大學期間的分數。最多再看看是不是什麼三好啊拿得多。為什麼其他的幾乎不看或者參考價值低呢。。。我猜測他們是這麼想的:在他們眼睛裡,除了分數,一切都有疑點。此處只能說這麼多,我都怕知乎[feng]了我。大家自己體會吧。


23.4

私企工作:毫無疑問,如果你能提前積累專業能力。那肯定是最好的。然後在面試的時候嚇他們一跳然後跪著求你接受offer吧。那麼問題就轉化到怎麼提前積累能力——一個辦法是先把自己簡歷在大二之前刷的非常優秀,然後去找實習;還有一個就是自己埋頭苦練——基本只適用於計算機相關專業。。。核心就是[大量練習]今後工作的相關技能。因為你去了就是半個熟練工人啊。至於怎麼進私企之後再謀發展,後面會細聊。


如果你關注我,又贊了的話,當你在知乎提問的時候,你的邀請,只要我有時間,都不會拒絕。


================================================

(2017-4-10更新):

大學裡面究竟是學習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5708/answer/156399693


================================================


24.不要輕易否定,但是決定了就要勇敢前行

惡魔say:打個比方。大學的時候我對自己唱歌也不是很自信,但是我還是膽子很大報了一個唱歌比賽。後來發現能進複賽的人里,我基本是墊底。但是後來還是拿了三等獎。我是怎麼做到的呢?首先音域高的很多都是非職業,所以他們很容易[過高]估計自己實力,選擇一首自己在音域駕馭與不能駕馭之間的歌曲。然後很多人會在自己非常熟悉的曲子里選歌,導致無法融入感情。


換言之,如果我又在自己的音域里選了歌,又能聲情並茂地傳遞出來感情,其實我還是有勝算的。最後也確實如我所料。


從那以後,我一般不會輕易說[不],因為我知道對手未必會出全力。但是如果我說了[yes],我就會很努力去實現。


25.學會和別人資源互換

惡魔say:一旦難度上升,那麼就必須要以[團隊]的方式互相合作去cover難題。但是問題來了,怎麼[換]自己會比較好呢?一般來說,你要對自己的價值有個清晰的認識:你是屬於打醬油必須要大神帶的那種,還是說你在某個方面確實很強,大神可以看得上你?還是說你自己就是大神?


如果你是醬油位,那麼你唯一能夠發揮的就2點:[關係]和[連接]。


你有[關係]的話,我覺得你是看不到我這篇教程的。所以我說說後者。

你只能充當連接的位置——你必須認識一定數量的人,然後在項目之前幫助大神們[互相對接]。但是只是這樣的話,大神也不是傻子,還是會把你甩了,所以你還得有點別的價值。比如你在某個社團里擔任xx職務,比如你的領導能力很強,比如你點子多。。。


如果你上面說的都不具備,那還是去先苦練你的[價值]吧。


26.說得好聽叫[突破],說得不好聽叫[自不量力]

惡魔say:你一定要在損失可控,合情合理的情況下[不自量力]一把。好比你現在只是個大一的幹事,但這並不妨礙你自己新組個團隊,自己當主席——只要大家認可你,你又hold住就可以了。

很多規矩是為了保證機制的正常運轉——但是你不是啊,你是真的很強啊。什麼都聽話,你到職場也必定沒法打開局面。


27.很多人情你要拒絕。勇敢,大聲,say no

惡魔say:學長要去忙讓你去幫忙答到啊,部長想讓你翹課去搬個板子啊,老師總讓你做一些很瑣碎的事情啊(比如貼發票,買火車票等等)。你可以做一次,最多2次。多了,當你不幫他的時候,他會覺得你真不聽話,是個壞孩子。不,你不是壞孩子,而是你終於擺脫了壞孩子。


28.並不是所有學校安排的課程你都要學會的

惡魔say:自己心中一定要有目標,一切圍繞著目標去投放你的時間,同時結果可控(至少及格)。至於學校安排的課程。。。。。。。。


但是,如果我這句話成了你逃避你[不想去]而不是[不必要去]的課程的理由,我覺得你曲解我的意思了,你也不值得我同情。


29.多去跨系聽課

惡魔say:當然。當然。當然。要麼不去,去了就要有收穫(不一定是知識,也可以是人脈嘛。)

我個人最推崇的課程是:計算機、經管、英語方面的。


30.很多學長學姐,部長會許諾你一些實現不了的東西

惡魔say:請謹慎識別。


謝謝大家給面子,希望對你們有用。我也希望一直能分享乾貨。因為一看到水貨而且是高票答案我就不爽。

===================================================

信守諾言,正在更

===================================================

希望對你們有幫助哈。


信守諾言信守諾言哈!現在開始更。


31.不要以為你沒有和社會成年人平等對話的資格

惡魔tips:你可以的。接下來舉例子:有些工作他們絕對不屑於自己做,所以他們需要[聽話懂事]的勞動力;他們可能需要管理年輕的團隊,所以他們需要年輕人裡面有[自己人];有些計算機技術他們不會,所以他們需要[實現層面]的專家;有的時候他們自覺得年紀大了,所以他們需要儲備幾個[衝鋒陷陣]的猛將。


如果是上面的幾點,他們自然不會虧待你。


32.不要羨慕40歲人的財富

惡魔tips:你要知道,他們寧可傾盡所有,回到你的花樣年華。但是他們不會告訴你的。


33.特長不一定是優勢

惡魔tips:取決於是不是能轉化成生產力。


34.你一定要把優勢轉化成勝勢,不然你的優勢一文不值

惡魔tips:本次更新最大的亮點來了!!這個說法的最初提出的人不是我,是一位我喜歡的dota遊戲主播。大概的語境是這樣的:殺人不拿塔,對手還能打回來的。因為殺人對手一般就掉一點經驗值和錢,這是能打回來的。但是塔帶來的視野,卻是很難恢復的。


映射到生活裡面,就是做事不極致,是不能說自己贏了的。舉個例子,很多人什麼考試都考好了,甚至考前都開始幫成績不好的同學出高考模擬卷了。結果自己考砸了。


換句話說,你積累的只是[贏面],而不是[贏]。比賽結束前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那麼上面的情況該怎麼辦呢。很簡單。一句話。


擴大贏面。


成績好對吧。那麼你不可能是全面的好對吧。你最多最多是[什麼題都會做]但是你不能保證什麼題都[快速]做出來,對吧。這裡面有一個[公式推導]的過程。我相信你肯定是不熟悉的。但是如果考前把各種公式的變式都熟悉了,豈不是[贏面更大]?


好。就算你什麼都熟悉了。公式推導變式也懂了。計算技巧也熟悉了。那麼作為一個好學生,你肯定沒有面臨過足夠數目的[逆境]。


那麼你可以模擬各種意外:忘帶手錶。考試開始後20分鐘沖入考場,心情混亂。考場突然有同學因為題目都不會,直接大聲哭起來了。高燒,犯困。吃太多了,肚子受涼了,想吐。


好上面的你都做到了,你的贏面還是不夠大。如果老師出題簡單了,導致你考了145,別人考了140,怎麼辦,那這門課基本你就廢了。你是不是要把別的課變強。


好,假設你[快速]、[應急預案]、[身體素質]、[綜合科目]都準備到了,都很強。還有呢。萬一真遇到一題你就是沒思路的,怎麼辦?心態怎麼調整?(你可以找個大學題目來試試)


總之,辦法太多了。所以,無論[贏面]有多大,你都沒資格[提前交卷]。


除非你是那前0.01%的學生。


這一期的乾貨還行吧。


信守諾言,目前正在上班。。。下班後會繼續更新哈。


最近發生了一些不太開心的事情,但是我周圍的朋友積極幫我尋求幫助,謝謝他們,所幸很快就要有結果了,心中一塊大石頭落地。謝謝你們支持我,信我。


35.不要小看富二代

惡魔rush:首先,富一代絕對有絕技傍身,不然不會成為富一代。第二,富二代多半從小資源、眼界、視野都優於常人,但是還會和我們遇到,說明我們在「學業」上基本和他們追平了。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其他的也和他們追平了。所以如果他們成為了我們的「同學」,那麼他們除非走了捷徑,否則基本可以判斷比我們強。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才是想關注的重點對吧。


幾個要點:不卑不亢,迅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加倍努力。


第一點沒啥好說的。第二點比較關鍵。我們需要自己比他們「差在哪裡了」。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父母給的比我們父母給的「多在哪裡」。一般來說,是「見過世面」。


舉個例子:某些富二代可能具有「氣場」——他們不會因為一個大領導的來訪而覺得局促不安;同時,他們還有一個特點——很可能比我們更加珍惜金錢,不是吝嗇,而是會衡量成本的投入和產出。


學!學!!學!!!


因為大學這4年,可以發生很多奇蹟。領先的人會覺得倦怠,所以他們會選擇不緊不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仔細琢磨那些領先的人【工夫在詩外】的能力。


36.大一很漫長,可以多浪費浪費

惡魔rush:╮(╯▽╰)╭最初的我也是這樣的,覺得只要比一般水平強一點,然後就可以盡情去玩。實際上不是的。聽我慢慢分析:

首先,大一會接觸到整個大學幾乎是最重要的課程:高數。這門課的重要性前面已經強調過了。


其次,如果接觸做項目,那麼基本最好的時間就是大二了,因為大三太忙,要學專業課。


但是問題來了,大二的課程一般來說比較虛,如果沒有一個「硬通貨」罩著自己,做項目心會很虛。數學好了,至少你可以在團隊負責MATLAB數據分析嘛。


37.惡魔你說大一打高數,大二打比賽,大三打專業課,那麼難道大四不重要麼

惡魔rush:大四當然重要,但是如果非要比較的話,當然是不重要的。

因為大三之後,保研的結果基本出來了。


我不是說保研這事多麼重要,但是我想說的是,大三結束,基本大學的格局算是定下來9成以上了,很難改了。


不是說不能改,但是真的很難改了。所以,我的觀點是,非要挑一個時間去浪費,請選大四。雖然我自己不會這樣做的。。。


38.惡魔你說大四還有1成把握能翻盤,能教我嘛

惡魔rush:好,今天就更新到這條哈。大四唯一的翻盤機會就2個:考研考上 or 工作找好。


考研這件事,網上很多心得體會,我就不多言了。重點說下找工作的框架:


琢磨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如果到大四,需要達到「翻盤」程度的工作,肯定待遇不會差。所以我們忽略一些我們主觀意願,最好拿的offer到底是什麼。

其次,我們要挖空心思琢磨自己這3年多到底幹了什麼事情是周圍人沒做到的。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為了打動HR而做出的最後一搏。

然後分析這最後一搏,到底能提煉出什麼HR需要的素質。我舉個栗子,大學期間你們幾個人騎自行車去了很遠的一個地方,期間你們經歷了車爆胎,沒有水,錢花光沒地方取款,被別人誤解的等等事件。


那麼這些事件,我們可以提煉出:1遇事冷靜 2逐步解決問題 3溝通能力強


那麼對應這3個素質比較合適的,與專業幾乎無關的崗位是什麼呢?你答對了,如果是理工科的話,就是【技術支持】。在這裡絲毫沒有貶低這個崗位的意思。只是說明一種分析方法,懂的人自然懂。

大家的心意我收到了。。。最近實在工作太忙了。。。經常回去還在研究一些東西。。。惡魔君這次承諾,本周五晚上12點之前。。。一定更新一篇質量篇。。。

還有就是有逐步寫一些專題的打算。希望大家在後台踴躍提供素材。。。

實話實說地講,我研究生畢業到參加工作也沒有幾年,所以你讓我寫太人生的東西我覺得那是瞎扯淡。。。稍微抒情一下很快就有人說我雞湯哥。。。還有人來我這特意就為了說我兩句壞話。。。所以我也是挺鬱悶的,壓力也很大。。。但是無論別人怎麼說,【堅定做自己】的決心不能變。

所以我盤點了下目前我有信心能講好的一些東西,以及手頭的一些資源,準備逐步寫寫下面的幾個專題,希望對各位有用:

1.【一般來說(不考慮極其優秀的人)】大學畢業想進入互聯網這個行業【至少】要做哪些準備

2.應屆生想進入【產品經理】這個行當,對實戰經驗的要求,以及怎麼獲得這些經驗

3.(等待大家反饋的意見)

4.另外有一個專題我覺得挺好玩的,就是【我現場學一門東西】,然後貼出來我花了多少時間,學習地址,在什麼時間學的。然後把【每課的心得】展示出來,一來和大家分享下我的學習方法,二來也算是督促自己繼續學習,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此事?


如果你也想看最後一個專題(第4條)的話,請在後台告訴我哈。。


那些說我水的人,你們繼續說吧。。。因為你們永遠有【下一個】你們看不慣的人,但是我要繼續趕路了。

11點30趕到家,第一件事,開始更新。。。

39.當學生當了那麼久,要逐步明白自己的自信從何而來

rush的惡魔君:一切自信的根源都是基於【選擇】。要麼基於別人的選擇,要麼基於自己當前的選擇。

我們展開來分析,就是【砝碼】。


39.1

首先說一點,對於僱主來說。不要小看自己,以為自己不值錢。其實說實話,剛畢業的大學生確實在僱主面前是幾乎無法獲得【話語權反轉】的。


為什麼呢,你太聰明,僱主會覺得這一定能幹好活么?你實習很多,你覺得你見了市面,僱主會覺得你見了世面又如何,難道別的普通應屆生後續見了市面會比你差?你成績好,你覺得你能處理問題,但是僱主會覺得現實中處理問題其實和成績是兩碼事。


看明白了么。。。你手裡拿的只是【可能的砝碼】,卻不是【真正的砝碼】。


所以,僱主會覺得你幾乎沒有砝碼,只有可能性。所以你給不了他們一個理由——【憑什麼僱傭你】?


但是如果你按照我下面說的,情況就會反轉過來。


你畢業了,然後去了一家不算太壞,有點機會,不算很知名,但是也有成長空間的公司。然後你刻苦努力,發掘業務上的成長空間,積極尋找並珍惜每一個造輪子的機會,也慎重對待每一個重複的過程。


堅持2年,大部分輪子你都會用,大部分的輪子你也都知道原理,也都會造。


那麼,一切都反轉了!你將是擁有話語權的那個!!!因為你的僱主,知道你的能力可以立刻轉化成生產力啊。他根本沒有更好的【選擇】!!!


我覺得如果你按照上面下劃線的部分去做,你一定能起來,除非天災人禍,沒有為什麼,沒有可能,而是一定。


39.2

現在說下你自己的選擇。


這個事情其實也很簡單。如果你手裡有足夠的【選擇】,那麼你就成了【甲方】,你自然就自信了。


然後肯定有人說惡魔你說這麼一句話不是唬人嗎?肯定不是。我強調這一點是希望大家能學會【反轉思考】——用人單位一個工作20個人投遞,我為啥要給你好臉色看?反正有我更好看好的人存在。說白了就是——反正有備胎啊。


那麼這個事情大家再反轉過來套用到大學生活,就會逐步明白了:大部分老師只在意那些拿獎的項目,只在意那些成績好的學生,只在意那些能幫他幹活的班干,是為什麼呢?


因為那些人,恰巧手裡捏著砝碼,所以,不偏不倚成為了老師們的【選擇】。


所以,在我看來,如果你很有上進心,但是又沒有在一定時間內成為【砝碼】,那麼你應該是緊張的。如果你成為了【砝碼】,那麼你一定是自信的。如果你手裡有很多【砝碼】,那麼你一定是意氣風發的。


所以,那些應聘我們的單位,也是。


=======================================

接下來準備嘗試開點專題,會把鏈接放在下面,歡迎沒事點開下。。。謝謝~~

(2017-4-10更新):

大學裡面究竟是學習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25708/answer/156399693


先說結論,意識不到自己的時間是有價值的

因為上學期間多半沒什麼收入,於是學生們不知道自己的時間的價格,捨本逐末,花大量的時間研究怎麼省點小錢。
具體表現為在淘寶上花幾個小時比較商家找一條便宜一點的裙子,每天花大量時間關注各種打折信息,花時間研究如何團購如何湊單,等在電腦前面搶秒殺商品,找對自己沒什麼提高的兼職比如發傳單,為了省路費坐公交車繞遠路,etc.
在學生思維里時間是充裕的,錢是稀缺的。然後帶著這個思維進了社會,不知道珍惜時間提高技能,把功夫都浪費在細枝末節上,幾年過去也沒見升職加薪。
其實恰恰相反,錢總是能賺到的,時間才是稀缺資源。把在網上比較10塊和12塊的面膜時間省下來,學個編程接接私活,學個外語考下口譯,學個會計去考CPA,能帶來的收益比精打細算剩下的錢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我大體來說一下吧。

1. 單一性思維

因為xx,所以我就可以xx。

這其實是中國式父母和老師對於孩子的不正確引導。

小時候,就有以下言論

「只要你不努力讀書,那你將來就跟他一樣。」

「只要你考上大學,將來就輕鬆了。」

「只要你找到好工作,將來就輕鬆了。」

這種單一式思維簡單粗暴,卻極容易引發孩子去鑽牛角尖。

他有句話說的很正確,「一個人的命運,既要靠自己的奮鬥,更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2. 認為自己的時間很廉價

很多時候,我們常常覺得這世間幹嘛不玩呢,又不能賺錢。

實際上,時間對於我們是相當寶貴的。

在某寶或者某東上買東西,在質量相同的情況下,我常常花兩三分鐘大概比較一下各個商家的價格,不會刻意地去花時間買最廉價的商品,原因很簡單,時間也是錢。除了在一線這種生活條件高得我不得不擠地鐵的情況下,我現在在一個二線城市,一般去一個不太遠的地方能打車就盡量打車,省下來的時間打會遊戲,去吃個美食,或者看會書,或者寫個約稿,也挺開心啊。

看看你的工作的時薪是多少,如果你花比時薪更便宜的錢買到時間(1h),那麼能花錢買時間,就別拿時間換那點小錢。


3. 喜歡掛鉤專業與職業,給自己的人生貼上標籤。

常見的現象:我是市場營銷,我將來一定要做銷售。

我是中文系,那麼我將來一定要找一份文字工作。

我是985畢業,我將來一定要到世界500強就業。

為自己的人生貼上標籤,等於把自己放在桎梏之中,少了許許多多的可能性。


4. 以點代面,輕信盲動。

這實際上是心理學當中的「倖存者偏差」,即只看到經過篩選而產生的結果,然後大張旗鼓地對結果進行分析。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和篩選過程對結果的影響。常見的這類「騙局」一樣的誤差有,讀書無用論,老中醫治病等。

以點代面的毛病,也許會發生在一些走的不夠遠爬的不夠高的人身上。不過若是走過一個階段,比如過了三十歲,說難聽些你也許就會覺得二十歲的自己真TM傻逼了。到時整個人的眼光與襟抱都一概不同,不為別的,能望穿浮雲,只緣居高而已。


5. 多元而不是孤立,開放而不是封閉

進入社會你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各式各樣的價值觀,但是你沒有選擇地只能做一個熔爐,除非你一輩子都只呆在科研機構,從不與人打交道。不過在這個社會的熔爐里,同時你也要準備好預防針,因為世界上沒有什麼去粗取精的好事,你與野獸搏鬥,你也要避免自己成為野獸。你享受快樂和舒爽,你也要避免有一天陷入頹廢和爛醉。在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價值的同時,謹慎而小心地沿著你自己的路一直探索,直到盡頭或者分岔時再去尋求幫助。但記住,沒有折回來的路,只要目標在前,雖千萬人吾往矣。

各位加油。


我與你們一起,目標在前,雖千萬人吾往矣。


伸手黨吧。

學生黨們別玻璃心,大家都是從學生過來的,有的人也曾伸手黨過。
正因為我們已經走上社會,才知道學校里的那一套只能在學校用。再伸手黨這麼不懂事,出社會會死很慘。

大學老師回答你,那是因為你付了學費。
而社會大學的學費,是真的用各種代價來付的。比如前途的局限、辦公室的孤立、上司的穿小鞋。
不必爭辯,夏蟲不語冰。我們上過大學,玻璃心學生黨還沒出過社會。
這些事的確良藥苦口,話糙理不糙。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求幫助,尤其是妹子,本身其實是帶著風險的。命運賜予的禮物早就暗中標好了價格。
比如窮游,的確看上去舉手之勞,捎帶妹子坐個順風車而已。
但是真以為所有的妹子都能全身而退?
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軟。

這個世界的本質是等價交換。不是討和要,而是自己拿東西換。
好人有,但是你不會這麼幸運次次都遇到。
幫你是人情,不幫你是本分。

在沒本事用別人想要的東西來換的時候,年輕和身體是最容易的籌碼。
錢能擺平的事是最簡單的事,難的是欠人人情還不上。

其實懂得實質性的請求和感恩,得到的回報會比付出多很多很多。
而那些上了社會還不懂規矩覺得天下皆我媽,都得來幫我的伸手黨,走不了太遠。事業會被做人做事的格局限定住。

能自己動手查的就別來問,會顯得又懶又蠢。
懶在不動手,蠢在查不到。
這並不可愛,只是暴露了自己很弱的事實而已。
弱還不可怕嗎?會喪失了很多和強者並肩的機會。永遠只能手朝上討要和乞求,自己拉開了和對方的差距。

這幾天經常刷到類似【看別的姑娘刷臉得到了諸多好處,覺得非常不平衡】的題,題主往往是非常認真在憤慨為什麼有人撒個嬌就能得到她們這種老實姑娘很費勁才能得到的好處,真是哭笑不得。

說直白點,顏值高情商高的姑娘跟男同學男同事男上司男客戶伸手容易得到想要的東西,那是因為她顏值高情商高,被伸手的一方,覺得自己也得到了好處或者未來有可能得到好處。
男人這麼現實,對吧。

顏值低情商低的可以試試看啊,看對方會不會覺得等價交換了或者未來有機可乘。
當然,更沒價值的是男大學生,尤其是不英俊不有趣也情商不高的那種。

社會很殘酷滴,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覺得跟在你家裡一樣,誰都得圍著你轉、你要啥都行。


某些學校,出了醜聞(比如說學生被導師強姦了,學生從寢室上鋪掉下來摔死了等),學校極力壓制消息的傳播,然而不幸的是消息還是傳播到微博上了。

大眾輿論開始批評辱罵學校和學校領導,這所學校的學生竟然以「母校」的名義開始護犢子了,說「自己學校的醜聞為啥要宣揚到外面?給母校抹黑,你是傻逼不?」

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學生思維吧!

實質上輿論的壓力最後還是給學生帶來好處的,你以為你和學校官方的利益是相同的,其實往往不是這樣。你也配姓「趙」?


1.羞澀,不好意思麻煩別人.不好意思開口要錢.不好意思爭取屬於自己的正當權益.

2.雷鋒精神.做了好事,不留名,不求利.被人佔便宜還以為是自己在做好事.

3.別人說幾句好話就以為別人和你關係好.最後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4.見到一個漂亮的女人就跪舔,就真愛,就非她莫屬.根本不清楚對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5.明明沒有本事,沒有資本,卻裝作很牛逼的樣子.

6.認為認識了一些牛逼人物,加了牛逼人物的微信,自己就跟著牛逼了.

7.認為考試不重要,學校不重要,嚷嚷著能力最重要,然而卻沒有一技之長,東西也賣不出去.

8.總是盲目樂觀,認為自己會是幸運的那一個.


蠅頭小利,愛爭愛比。

有人起床,本來在睡,我也起。
有人作業寫五頁,本來寫一頁,再寫四頁。
有人減肥,吃著辣條的我,明天開始有氧慢跑。

總以為壓過一件小事,我們的人生就差不了多少。

可是人家起床學習你起來扣手機,人家保研要績點你考研在拼時間,人家只減五斤你大基數跑步傷了膝蓋。

不明目的就傻干,比過一件事就沾沾自喜,方向不對,多做一點都是朝目的地遠離。

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去學怎麼探索,知道了就奔著終點可勁兒努力,別人都幹了什麼,於我有用再動手,沒用別浪費時間。


長文預警,6月14日更新完第5個觀點,明天再接著更新。我採用逆序排量。
5 送朋友一件禮物,把價簽留在禮物上,確保別人知道價值。
在人缺乏社會經驗時,經常把社會契約與商業契約搞混。所謂社會契約,是連接親人、朋友、族群的紐帶。當我去美國旅行買一件T恤送給我大學宿舍的朋友的目的並不是希望對方還給我一件等價值的物品,我送給對方時,我從對方獲得了一份無形的期權,有一天對方會給我提供某一種幫助。究竟這種幫助有多大,它是不確定的。社會契約需要模糊價值。不斷的模糊進行疊加構成了複雜的人與人的關係網路——此謂人情。
曾經有這樣很有趣的例子。我跟朋友說,你去美國幫我代購某某東西,我給你50人民幣,朋友特別不高興也不願意幫忙。另外一種情況,我讓朋友去美國代購某某東西(我不提要付他錢的事),朋友樂於接受。
再有一個栗子,逢年過節給別人家的熊孩子發紅包,一定要用紅包把錢包起來,而不能直接給錢。為什麼呢?給現金,那就是商業契約;紅包包著的現金,是社會契約——我有一天希望有一天對方回報的是無法用現金衡量的幫助。
那些逢年過節有事沒事送你禮物、在你危難時候提供幫助,但永遠不說究竟付出了多少成本的人是在讓你陷入人情債的困局。行走江湖,欠什麼債別欠人情債。
總結:送別人禮物永遠不說價格,別人送你禮物一定當面搞清楚價值多少。
4 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的誤區
學生的思維認為我們產品部門做一次企劃,跟你們公關市場部有什麼關係呀?在企劃凍結期,產品部組織一個擴大說明會議,其他部門七嘴八舌說說,基本上我們產品部門也不太可能再做修改——那麼這樣的會議是否是無效的?栗子舉得有點極端——但卻又是真實的。這栗子是我一個師弟林宜立(現在任職於出門問問)給我講的。過這背後的邏輯是一個組織內部,需要讓各部門都對於產品有參與感。民主集中制更加有利於各部門對於產品策略的認同。認同就是效率。
職場老手們通常都擅長「就是關你屁事」。比如我所從事的汽車行業,產品上市之前,企業的PR負責人和Marketing負責人就會拜訪各大網站,請教媒體對他們營銷策略的建議。說實話,營銷策略人家已經是定好的(出謀劃策的高手太多了),這樣的交流更多的是讓你對於人家的產品有參與感,從而你在傳播宣傳時有更多不自覺的傾向性。
在組織外部,更多得與用戶互動,給用戶反駁你的機會,給用戶改造你產品的機會,一樣會獲得更好的效果。
有人問為什麼參與感會帶來附加值呢?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敝帚自珍」。你在58的轉轉上賣東西會有一個現象。別人送自己的一個全新的萬寶龍鋼筆,你可能很容易8折處理掉;而你自己已經用過幾個月的同樣款式的萬寶龍鋼筆,你還會覺得這筆值8折。你不自覺地把你與這支筆的經歷與故事折算成價值附加在筆上。
總結:努力讓別人有參與感從而低成本獲得價值;不要被別人誘導性的「參與感」而做錯誤的決策。
3 二人零和博弈思維
我們從小教育體系有一個問題(從科舉制度至今的選拔模式一直存在),我所獲得的是別人所損失的。如果我想考第一,必然別人最多只能考第二。
我們的教育把世界簡單化,如果抱著這樣的思維進入社會,最終很容易成為盧瑟。
畢業了之後,我讀了很多納什均衡和帕累托最優的書,加以無數的實踐才慢慢改變了自己二人零和博弈思維。改變之後的特點是:不用去證明最比別人更聰明、更快、更有力量、更有權力;而是努力和不同的人都發生化學反應。如果我跟你配合,我們兩人是否存在價值增量;三方交易、四方交易甚至多方交易是否可以釋放出隱藏的價值。
2 多巴胺高頻反饋困境
為什麼我們對打遊戲上癮,甚至弱智小遊戲,比如連連看……我看過太多大型互聯網公司上市的高管會熱衷玩弱智遊戲。這是我們基因決定的,付出一點努力獲得一點回報,會讓我們的身體穩定地釋放多巴胺讓自己大腦獲得滿足感。大部分遊戲的原理都是一樣的。殺一個人得一點經驗值。我們在讀書階段這種習慣被固化,做一道題目得一分,按時到學校不吵不鬧得一朵小紅花。
但是,我們的基因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就是:一旦身體不能穩定獲得多巴胺——即你做一件事情,無法獲得固定預期的回報,你會趨向於放棄,並把精力轉移到更容易獲得多巴胺的事情上去。舉個栗子:比如我高中不喜歡學語文,因為無論多努力——我甚至抄寫成語詞典——也無法穩定提升語文成績。我內心最終放棄了,我高考語文也沒有及格——儘管我僥倖考上清華。我還發現在清華的很多同學面對更強的學業壓力時,不少人也會放縱自己打遊戲或者做類似的事情。當時我不能理解(我也是其中一員),為什麼我們突然變得墮落而無法自拔。現在我能夠理解其癥結是當讀書無法為大腦提供多巴胺時,你的身體會尋找其他路徑來維持大腦的快感。這不是我們的錯,這是我們基因的錯。
但是,步入社會,如果我們總是走「捷徑」,總是尋找高頻產出多巴胺的事情做,我們可能會錯過很多機會。「不要干那些沒有門檻的事」、「要耐得住寂寞」這兩句話是我師兄講給我的,覺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贏過自己的身體基因陷阱,你可以獲得更多。
1對於制度與懲罰機制的厭惡
在學生時代,我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管理」過龐大的組織。大部分人對於組織擁有叛逆感。我剛畢業時喜歡痛斥組織的各種規章——幾乎所有的組織規章都暗合懲罰機制。但是,當我走得越來越遠,越能感受到有「懲罰機制「的族群比沒有」懲罰機制「的族群從長期而言更有生命力——這一點研究社會進化的人會更有發言權——在Tom Siegried的書里提到古代人的「懲罰」手段是放逐,這樣對懲罰者而言成本最低,被懲罰者成本最高。任何一個組織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貪婪者「,「懲罰」可以限制」貪婪者「的擴散。否則,「合作互惠者」也將被同化為「貪婪者」。
所以我看一個公司的優劣重點除了公司的願景就是懲罰機制。
很多年輕人討論的「考勤」懲罰機制,就太皮毛了。我所關心的是一個組織對於「創新」與「革命」的引發的損失是否可降低懲罰烈度,保持足夠的包容度。一個貪婪者溜須拍馬、以次充好、固步自封是否有懲罰機制把他趕出團隊,同時執法者不必承受過高的成本。
初涉職場的學生可以努力去感受你公司的懲罰制度以及它的約束力。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沒有競爭力的組織中。如果自己創業,「懲罰制度「其實是管理的核心——給員工更多的福利帶來的快感比不上縱容「貪婪者」給大家內心帶來的失望。
還有很多分享,坑先填一半吧。晚點再來……
==更多文章請到汽車文化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王洪浩 答過的問題


1.不好意思麻煩別人。

2.不懂得去爭取自己正當的勞動價值和正當利益。

不會拒絕老闆的過分要求,老闆還老是以鍛煉和栽培的說辭來感化你。然後你還傻傻的真信了,真以為老闆看重你是個人才,繼續拚命賣力幹活,與老闆關係其樂融融。

3.在該奮鬥的時候不拼,有些新人總想在工作中偷懶,這就是一件很傻的事。

4.不會跟領導同步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花了大把力氣,做出來的工作結果不是老闆想要的,那麼你就會很多無用功,所以對於新人來說,非常有必要和老闆同步你的工作。你要清楚的讓領導知道你做了什麼,進度怎麼樣,你做的怎麼樣。

5.工作要以結果為導向。這句話不是老闆對你說的,而是你自己要重視的。你要以這樣的思維來對待工作,結果是前進的依據。你才會容易進步。

以結果為導向可以更好的去安排你自己的工作。也能更好的去調整和反思自己的工作。

6.工作報告寫的真無聊。隨便寫寫算了。

你要知道,工作報告其實就是一個一周復盤的好方法,你要反思自己這周做了什麼工作,完成的怎麼樣,遇到了什麼問題,能有什麼樣的解決方式。下周應該做什麼。

7.遇到困難總想著,哎呀,太難了。我做不來,算了還是不做吧。

逃避問題。其實每一次你覺得難得時候就是需要你去克服的時候,每一次困難的解決都是你能力上的鍛煉。公司需要的就是解決問題的人才。往往那些能解決問題的人都成了上司青睞,公司眼紅的核心人才。

8.遇到工作中的問題容易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完不成。不夠自信。然而辦法總比困難多。

9.不會和同事進行有效溝通。存在一個溝通漏斗,總是會有偏差。你可以以自己的話來複述一遍他的意思給他聽,這樣同事才知道你有沒有溝通誤差。

10.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忽略了選擇的重要性。

11.職位天花板是你縱向提升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沒有考慮到崗位發展的未來和趨勢。這也是新人常犯的思維誤區。

12.做事沒有明確的目標、方向。

13.職業規劃不明確,先就業再擇業。搞不好後面就出問題。

14.做事情容易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15.總是容易去問別人要答案,而不是自己先思考一番。

16.不明白社會的價值交換,希望別人對你無私的幫助。就是常說的,「我想要你幫我。」記住,社會上。別人不幫你是本分,幫你是看得起你。你還要為他提供相應價值作為回報。

17.不會揚長避短,理解錯了挑戰自我的原意。你儘力了實在做不來的,沒關係。還有團隊。不要因為強烈的責任感硬撐,這是效率低下的表現。

18.該全力以赴的時候不知道拚命,平庸之際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19.沒有明確的職場目標,不知道自己在這個公司要得到什麼。

有目標才有動力,有動力才有進步。沒有明確職場目標,也就沒辦法去分解目標,也就不會有行動。你會覺得只是一份工作,每天都會懈怠。容易陷入內耗、怨念的情緒中,個人進步停滯不前。

20.意識不到自己時間的寶貴。你每天8小時外的時間難道不會主動去學習?

21.有的人以為大學畢業了,就可以停止學習。

恰恰相反,其實大學畢業了,你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那些畢業三五年後,和同學拉開巨大差距的人(富二代除外)無一例外是在瘋狂的學習,而不是每天下班了回到家就葛優躺刷肥皂劇打王者農藥。

22.打探別人的工資,私下評論比較,這是一件很傻的行為。假設你碰見一個把工資條都公佈於眾的HR,公司上上下下的薪資都一目了然,別人會怎麼想。

23.想學著某些具體的技能而忽略了背後的整套思維方法。殊不知思維方法要先學好,再去學習具體技能。

24.總想著和優秀的人建立聯繫。卻忘了,價值不對等的真相。人家又怎麼會和不夠優秀的你來往。你又不付費買人家的時間。

25.做事情還是學生的方法,卻沒有成年人的眼光。

想看更多職場相關的參見:工作後,你悟出什麼職場道理

手機碼字累了,下次更。。

-------------我是分割線---------------

非常感謝大家的點贊,都1.2K了。很感動。。

在這裡發一個福利,特別推薦了職場新人看的一些實用性書籍,淺顯易懂。給我的工作帶來了很大幫助。需要的話在公眾號麥芒享讀(maimangxiangdu),回復[職場]就可以獲得。回復"5",獲取職場技能進階小tips。


早個幾年給遊戲公司刷海報的,自己辦了個手游公司,現在都能時不時上財富雜誌了,雖然還沒混上封面,但跟幾年前完全是兩種人生;

前幾年靠著在老家採礦發家的,最風光時家裡一個車隊,現在車子都拿出去抵賬了;

早幾年在某大公司混個總監VP的,後來公司走了下坡路,總監VP出來再難覓合適的位置,低等的職位又不願意去,好不尷尬;
在那些總監VP手下幹活的,當年被虐得生無可戀,不得已出走去當時還是小公司的B站,熟料B站氣勢如虹地發展。

——社會實際是「動態」的。


但學生對世界的理解是「靜態」的。
日常生活狀態靜態:上課複習考試;
評價體系靜態:只有考試成績和學校檔次的排名;
大體處境靜態:中考區分出省重點和普通中學,高考區分出C9,985,211,一二三本,大部分凡人只能在各自區域內蹦躂。

學生思維看到的是靜止的游泳池,而社會是汪洋大海,有風平浪靜,有暗流涌動,有狂風暴雨。
成熟的人用動態的思維看待這個世界,榮時知辱,逆時知順。


推薦閱讀:

有什麼相見恨晚的背單詞方法?
在大學裡,你最不希望成為哪種人?
大學生如何利用課少時的空餘時間?
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給台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在中國,英語流利能給個人帶來多少額外的收益?

TAG:教育 | 職業發展 | 大學生 | 職場 | 職業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