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電子工程師的發展明顯不如軟體工程師方向?

我是在校大學生 專業是電子工程 初中也參加過NOIP 雖說走軟體方向更容易入手 但還是覺得電子更好玩所以選了這個專業。為什麼感覺硬體類的學生很不吃香?比如有很多軟體工程師的個人博客 類似MATRIX67 酷殼 阮一峰等等 但是偏硬體的就很少。再舉個例子 我在提問這個問題的時候 彈出的相關問題都是"演算法工程師""軟體測試工程師"大量IT類的提問也都是偏軟的 而在各大科技網站(CSDN等) 偏演算法的新聞也多於硬體優化。我想問出現這個情況的原因是什麼?這一現象是否說明硬體工程師的發展前景不如軟體類?給偏硬體的同學可以推薦什麼好的網站?


做了9年硬體電路設計,5年智能手機,4年醫療器械,看到這個問題,心情很複雜,自己喜愛的工作居然無奈的發展到了這個窘境。

當初選擇硬體是因為不想日復一日的坐在屏幕前面敲代碼到天亮,硬體電路設計工作中的元素要豐富一些,各種儀器,各種元器件,實驗室,工廠,電腦前面畫圖坐個台,供應商來了再接個客,個人覺的要比枯燥寫代碼有趣很多。當時硬體還是產品的主要賣點,軟硬體算勢均力敵。

但到了現在,依靠國內龐大的用戶群,中國站在了全球互聯網發展的前列,行業發展速度快,相關人才必定炙手可熱,傳統製造業與之相比,其實無論軟體硬體,跟互聯網行業都要差一個檔次。問題是傳統製造業內部,軟體的發展也也要好於硬體,這是為什麼呢?


個人體會這種情況在不同行業情況也不同。

消費類電子因為量大,同質化,IC廠家會針對性的提供完善的,集成的晶元解決方案,在早期的智能手機中應用處理器,基帶modem,射頻單元,音頻單元和很多其他功能模塊都是分立的,但現在滿眼都是集成了各個通信制式和功能模塊的單晶元解決方案,設計在這時其實只是應用,別犯錯,整機射頻音頻EMC性能把住關就OK了,當然肯定也沒這麼簡單,但不可否認這樣給硬體設計留出的發揮空間少之又少。而硬體同質化之後淪為後台,產品體現差別的是軟體,攻城拔寨創收的也是軟體,舞台大了自然在公司內更加受重視,待遇和發展自然也好於硬體,但跟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差別比,這個差別相對小一些。

另外一點很尷尬的是,硬體的博大精深,體現硬體設計水平的一些技術,在消費電子中慢慢變的沒必要了,開始我們也研究對標諾基亞,想把質量做到最好,但後來發現手機大家玩一兩年就扔了,根本不需要你設計的這麼精細,高層領導還嫌增加成本,浪費工時。手機都這樣,其他消費類電子更不必說,可以看出這個行業市場對硬體技術能力,需求並不高,此處深深的嘆口氣。


在大型設備比如工控和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硬體的處境就好很多,但對知識的要求也會高一些,不光數字電路和嵌入式底層軟體,模擬電路,大功率,高可靠性設計的知識也是必須的。沒有現成的晶元解決方案;沒有現成設計可供參考,系統的龐大,很長的生命周期,可靠性設計相關的需求(出錯可能出人命),都決定了硬體有更大的空間去發揮。深度的硬體技術也有了用武之地,我所在的德國公司,幹了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當時讀了項目組裡一個德國硬體系統工程師寫的可靠性系統設計文檔,自認為不笨,但沉下心讀了三遍到現在還沒完全搞懂,縝密嚴謹的邏輯很讓人嘆服,跟他講他哈哈大笑,說這個德國的大部門裡也就兩個人能搞定,這也就是德國沒法被中國山寨的技術門檻。

在這種複雜度下,硬體工程師的受重視程度和待遇跟軟體相當,我也跟德國人求證過,在德國軟硬體待遇也處於同一水平。


我一個豪無文採的工程師寫答案真心吃力啊,扯了這麼多,都不知道扯到哪條街去了,總結一下吧:

1. 互聯網正在爆髮式增長,風口上連豬都會飛,我們這些腿腳不好使的追不上風口,飛不起來就腳踏實地吧,行業有起伏,說不定哪天你吃飽正睡呢,就被卷上天了,這個時代,太多不可能成為可能了(諾基亞,呵呵),那天之前,起碼自我修鍊,把體重減輕,方便被卷。

2. 發(gong)展(zi)好壞由市場需求決定,國內企業從事高端製造業的較少,對硬體技術水平的需求不高,自然不願意付那麼高的薪水。

如果你還沒畢業,還是擁抱互聯網去吧。

如果你已經上了硬體的賊船想走技術路線,個人覺得自己選擇的路,就堅持走到底。

如果你上了硬體的賊船還不想干技術了,可以考慮轉項目經理,硬體跟供應鏈和其他部門的接觸挺多,皮扯多了專業扯皮也沒啥問題,職業前景也不錯。


衷心希望各位硬體行業的同仁們處境能越來越好。。。

.............................................................................

2015-5-27更新:

沒想到能收到這麼多贊和關注,非常感謝大家,陸續收到了一些私信,詢問我以後什麼樣的硬體就業方向會好一些,怎樣成為優秀的工程師之類的,甚至找我約稿,我不是什麼行業大牛,也不想裝逼,但有這麼多人信任我,我想我也有責任跳出自己習慣的圍觀,給他們一個回應。


我是一個普通的電路設計工程師,我的專業知識包括數字電路,模擬電路和嵌入式底層軟體,當然對所有工程師來說,產品知識和項目管理技能都是必備的。我們談到的硬體,涉及的領域太寬,IC設計,FPGA,射頻,EMC,電氣工程,等等等等,基本上產品不同,所需的硬體技術的package就不同,我對這些領域有所了解但並不深入,所以出於嚴謹的態度,我的視界和知識不足以,也沒資格給你們負責任的建議,我所能做的就是分享我的一些有用的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3年前我去德國做項目時有留意到辦公室里的一個小夥子,很靦腆,不怎麼跟周圍人講話,後來有機會一起合作,發現他的能力非常的強,與他稚嫩的外貌很不相稱,有些好奇就問他畢業幾年了,他回答一年多,我很驚嘆他這樣的水平居然才畢業1年多,想想自己當時的水平跟他比真是弱爆了,但為什麼我3年前就見過他,原來他在讀研階段,就跟公司簽訂了實習合同,每周都會來公司里工作一天,並且這樣的實踐活動,在他們同學裡面非常普遍,他們的大學生活基本上就是在忙碌學習和實踐中度過的。


這引起了我對自己的大學生活的反思,我特么當時都在幹嗎?為了高考受夠了壓力,大學必須不能繼續那個狀態啊。數電模電都在學,但也不清楚這些電路到底能用來幹什麼,應付完考試就拋之腦後了。等若干年後工作需要碰到問題了,才又把大學課本翻出來再啃,周圍同事不乏清華,交大,華科的碩士,但大家都在感嘆,如果早知道是用來干這個,那當時學的可得多起勁啊;如果大學教育能跟實際結合的緊密一些,那我們可得少走多少彎路,如果當初多做一些實踐,可得增加多少有用的積累啊。玩遊戲?誰還會去浪費那時間。睡懶覺?我哪有那閑功夫。什麼?泡妞?清晰的人生理想面前,你跟我提泡妞?呵呵,妞還是得泡的。


沒有後悔葯給我們吃,但我們的病歷可以給你們看,我想對於大多數學生,都在被動的接收學校,社會安排推送給你們的知識和活動,想想如果學校不組織挑戰者杯之類的比賽,那我們是不是就不做東西了呢?但我們能不能更積極的,主動的去了解社會,了解你夢想公司的產品是什麼樣的?那裡的工程師們都在做些什麼?他們都在提高哪些技能?他們都在泡什麼論壇?你課本上的知識是如何被用到具體產品里去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充滿迷茫,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只有自己通過實踐才能找到,希望這份病歷,能作為前車之鑒,給你們一些有用的提示和幫助。關於方向,實在不是普通的我能受的起的問題。


另外知乎上海歸大牛這麼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邀請一些,以他們的親身感受談談國外大學教育里的一些可取之處,或者更大的可以對比一下國內和國外的教育制度的長短,相信更能讓我們反省自身,教育下一代時,也多一些先進的理念。


謝謝大家。


2016年底再更新新聞一則:

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TSMC)董事長張忠謀在SIA(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晚宴的一場與其他產業界高層同台的座談會上,對半導體製程節點繼續微縮表示樂觀;不過他也建議,晶元產業逐漸邁向成熟,年輕一代的電子工程師可以朝向軟體、電腦科學以及網際網路等相關領域尋求未來發展。

張忠謀:晶元產業已成熟,年輕工程師可向軟體方面謀發展

(有2015/4/5、2014/8/14的更新,本題從最初提問到現在,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sigh~
最早寫這篇答案的時候,很多回答還在糾結於電子工程師的門檻高、個別特例的不錯薪資之類的關於本題題設是否成立的問題,所以這個回答開頭部分比較側重這個方面。而現在感覺很多人在糾結要不要轉方向的問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認清狀況,然後根據您的興趣,根據您追求的東西、您自身的具體情況來做決定。
這個問題下有不少還在校園裡的大學生知友們,有一些不成熟卻是真切的感想想和大家分享:

  • 在當今的時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樣的諺語,適合送給那些百分之兩百熱愛自己專業又埋頭苦幹的朋友們。而在現實世界中,不同的三百六十行,出狀元的難易程度、機會多寡都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或者更功利地說,不同行業之間整體的看,從業人員無論是狀元還是打醬油的,行業間的物質收入回報都是存在巨大差距的。如果有猶豫的話,用「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來讓自己好好地思考一下還是挺有必要的。
  • 即使不是相較別的行業,在我們大的電機工程(EE)領域裡,不同的方向也有各自的特點。從就業或是未來發展的角度看,粗略的總結,您可能會發現一個規律:越是好發文章的方向越是不太好找工作,或者說不同的小方向之間是有偏學術和偏工程的區分。現在學校里有很多聽起來或看上去的相當炫酷,相當高大上的新領域新概念,如果您對未來的規劃是以就業為導向的,一定要謹慎,要真正深入地去了解一下這些方向的發展現狀。一個概念的真正爆發是有時間節點的,有些發展方向一定是未來,但這個未來很可能與您無關。當然將來繼續從事科學研究也是一種職業發展的選擇。
  • 如果有人告訴您「越老越吃香」什麼的,一定請再三小心。縱向的看,一些方向的確是比較注重經驗,可是「越老越吃香」只是代表有經驗的您比剛進來的同領域的新手「吃香」。如果您橫向比較一下,在另一類很近的但不完全是經驗決定的方向發展的同仁,他們在您年輕的時候已經有豐厚的收入回報,到您四五十歲終於等到吃香喝辣的時候(甚至您開始「吃香」的時候的收入也才是他們好多年前的水平),他們可能已經賺的盆滿缽滿,在計劃提前退休了。比如,在現實中,經歷過的周圍的人在大學畢業找工作和研究生畢業找工作,模擬IC和數字IC相比,在整體上講(不提個例和特殊情況)就是機會少、職缺少、工資又不高。如果您不是以濃厚興趣為導向的話建議一定要考慮清楚。
  • 引用知乎大V的一句名言:「普通人更應該看norm而不是special cases」—— @立黨


——————————————————正文—————————————————————
有過和題主一樣的困惑,現在也沒太想明白。
但是看到好多討論里「老師說的搞硬體的平均薪酬要高balabala」,忍不住答題。。。分享一些東西(可能偏IC方向)

  1. 專業無貴賤,價格有高低
  2. 不只在中國
  3. 隔壁CS現在是處在浪潮之巔,大勢
  4. 硬體可能會復興(?)

  • 大展訊,幾位技術大牛海歸創業,做了十三四年,經歷過股票零點幾刀的低潮,趕上智能機的浪潮,堪稱大陸IC設計的龍頭。91無線2010年成立。
  • 看看最近阿里、騰訊的收購新聞,再看看近半年內 銳迪科的收購、瀾起上市的市值,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雖然這圖全是碼農的薪資,但大部分硬體公司里的fresh畢業生,碼農的薪資不會比硬體低,看看幾家我大硬體的驕傲排在什麼位置。。。微博上的評論是「需要一個iphone555才能不用滾動看到最底端的苦逼硅工公司」TT
ps:Glassdoor – an inside look at jobs companies 是個好網站。

國內的薪資比較之前在校內上有看到過幾個帖子,一時找不太到。關於第1點專業無貴賤,價格有高低。沒辦法,這是現實。

  • 個人覺得本提問中的孫政權先生的回答很有價值,大家可以看一下:為什麼在中國電子工程師的發展明顯不如軟體工程師方向?這就是現實。
  • 對還在象牙塔里的同學們最實在有效的方法就是多了解了解快畢業或已經畢業的直系學長、本校學長找工作的情況(他們的實際情況在時間上、教育背景、就業形勢上都是和你最相近的),然後想想自己的定位,自己現有的資源,以及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

關於第2點:不只是中國。可以看看留學論壇,好多帖子都是《EE轉CS求指教balabala》,早的那批轉CS的同學已經畢業收貨果實了。 早期的EE學生「選幾門CS的課,畢業面試狂刷題,然後拿到google、FB的offer」的不是傳說,美帝兩年碩士花費四五十萬,工作一兩年就回本了。現在很多學校對選課,轉系有限制了,不少EE申請的時候就直接申CS去了。
陳小甫 提到的」MITBBS上三四十歲的電子大叔都在往CS轉。」 有鏈接有真相:【轉熱帖】買買提十大《學EE太不值了》【一畝三分地論壇CS|EE|IS版】

關於第3點:科技浪潮。答主大四畢業的時候《浪潮之巔》這書剛出,受益匪淺。現在第二版了,推薦看看。第二版的更新部分在作者吳軍博士的專欄里有一些 吳軍的專欄_福布斯中文網

  • 咱也不是沒輝煌過
  • 大四快畢業,一位在美帝TI(還是ADI,記不太清了)做了數十年的資深analog工程師回來 給實驗室做培訓,他一再表示IC已經是夕陽展業的時候,答主感受到了世界深深的惡意。。。
  • 上星期剛開學,計結的老師大膽預測:「再發展下去以後processor都當做 transistor用,你 們就等著失業吧XD」,你說這是親生的自己系老師嗎!?
  • IC行業,製程越來越小,流片越來越貴,以後都只是那幾個巨頭玩得起的遊戲。 除非產業 有顛覆性的創新,不然大部分人都是進家大公司,做個穩定的工作。曾經的那種公司上市造就多少多少個千萬富翁的新聞或是更實際的普通員工的股票、期權、分紅什麼的只會越來越少。

關於第4點:硬體能否復興。要點正能量的話:

  • 最近有不少硬體復興的報道(個人感覺實際一點的硬體復興有很多可能會和sensor有關),直接google「硬體復興」。
  • 好多人在炒和做 生醫電子。或是其他什麼概念能起來都很好,管他什麼新瓶裝舊酒,能賺(hu)到(you)錢的都是好瓶子。
  • 前幾天2014新政國發4號文出台,稱要扶持半導體行業。政策什麼的答主不懂。

不過如果因為:「同樣是加班搬磚為毛隔壁搬的是金磚」「我也會寫代碼啊」什麼的而感到難過的時候可以想想那些更難找工作的其他某某專業。。。
但是:

  • 門檻高什麼的都是「呵呵「,那些前沿的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門檻還要高呢,但人家有自我追求的東西,CS再賺錢再好就業也和他們沒關係,他們不討論」吃不吃香「什麼的。
  • 有一點需要明確一下:基礎產業、產業重要、產業規模大並不代表產業里大部分的從業人員得到的利益就多,發展前景就好,當然也不代表就不好。糧食、服裝、汽車、零售等等都是例子。而本題是在和當前的軟體行業比較。
  • 至於還有提電子工程師的成就感,學習的樂趣什麼的,這個完全是每個人的喜好了。
  • 雞湯可以補身子,但是不能當飯吃啊現實就是現實,盡量看清楚事實,然後再根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要來選擇才比較好吧

【以下為絕對不正確的妄言謬說:好多答主正能量滿滿地宣揚自己對電子的濃厚興趣,工程師的成就感,門檻(較)高的優越感,電子產業的重要(基礎)性。但是真正的幫助又有多大呢。

  • 上過中國大學的人都知道上學時周圍到底真正是喜愛自己專業的同學能佔到多大比例,多多少的人二十三十歲後其實對什麼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也仍然模糊。
  • 而且計算機行業相對來說是離電子專業最近的(很多常coding的電子工程師做的工作更加相近了),碼農工程師們的成就感也都是滿滿的(您可以參考知乎上碼農們開心的插科打諢自黑互黑)。
  • 對很多對於做偏軟偏硬的工作並無所謂都ok的知友們來說,選擇薪資、發展前景更好的行業絕對無可厚非。尤其是剛畢業的年輕朋友們,現實生活中還有各種各樣的(父母要贍養、女友要結婚、丈母娘要買房、生活水平要提高、孩子要出生)的壓力,同樣辛苦的工作甚至是同樣類型的工作,選擇一個物質收入高且快的工作怎麼了。至於十年二十年後的趨勢什麼的能真正預測準的又有多少,甚至和當下即將進如事業起步的黃金時期的你又有什麼關係。而且,轉換跑道又不等於說轉過去躺著賺錢,只會付出更多,更加努力;同樣也會收穫多得多的回報。

提醒:轉行有風險,自己要對自己負責。
以上內容談的都是統計意義上的概率,不針對少部分特例和個例,也不一定適合您。

  • 推薦知乎上的一個回答:家境不好如何出國留學? - 匿名用戶的回答 答主借錢出國修完一個計算機碩士之後找到相關工作的心路歷程。其中答主的一句「用概率去認識這個世界可以避免犯很多錯誤。」深以為然。

當然,以上內容都不適用於覺得電子是真愛的朋友們,而且我想這些朋友們也不會在乎碼農的發展怎麼樣,自己快樂得忙於喜愛的事,這也是最幸福的。

ps:題主說的個人博客什麼的和專業的發展歷程有關,EE的大部分方向都發展了不知道多少年了,經典教材都是5、6版,基礎科目都被幾代人學過了。CS很多還是最近十幾二十年(甚至更新)新興的,今天PHP,明天Python,後天Perl...哥連名字都搞不清楚。沒有權威和bible,大家都是初學者,一起學習,一起討論,一起分享,結合當代互聯網這麼發達,個人博客這種形式很正常。
要說EE的話,推薦一個論壇EETOP,個人覺得挺好,資料也不少:http://bbs.eetop.cn/?fromuid=897185

關於怎麼看待現狀或要不要轉CS什麼的,
看每個人的興趣、追求的東西以及價值觀等三觀,真的是見仁見智。
興趣、追求、價值觀等三觀,見仁見智
興趣、追求、價值觀等三觀,見仁見智
(因為很重要,所以說三遍)

最後的最後:做好當下的事,很多事情想多了沒用。
祝好

————————————————2014/8/14更新————————————————————
感謝知友王大鎚的討論,前段時間就有一些新的東西想寫可惜一直拖著,就乘著討論的機會加一些看法,請大家指正。

小弟我的」夕陽「這詞用的的確也有問題,小弟是指針對本題」電子「(EE)相對」軟體「(CS)來說「夕陽」了。

  • 對於晶元設計公司來說,目前看得到的情況是製程越來越先進後流片成本越來越高,高到只有那麼幾家屈指可數的大公司可以做得起大規模研發,自然技術密集程度也越來越高,新創公司想要冒頭難上加難,這和當下的互聯網產業百花齊放的情況,不論是在新創公司的數量還是收購價格上相比都是相形見絀。
  • 而對於在業內耕耘的工程師來說,大部分人都會進那幾家壟斷著的大公司,會有相當於鐵飯碗的穩定工作,但是同時上升的空間也只會越來越少,不僅前面有那些工作了幾十年經驗豐富的前輩在那卡著位子(EE發展了這麼多年,你不會的他都會,你會的他比你懂得深經驗豐富),而且周圍一推優秀的同輩源源不斷的全擠到屈指可數的這麼幾家公司。混口飯不難,但相對於在CS公司里同齡人來說想冒頭就難了(CS各種新概念、一堆新的方向)。
  • 個人感覺如果沒有新的浪潮來的話,電子產業會像之前汽車工業(特斯拉出來之前)那樣的方向發展,雖不能說現下的汽車產業是夕陽產業,但在大的顛覆性浪潮來臨前絕對不會稱其為潮氣蓬勃的朝陽產業。
  • 針對TI還有一點就是TI這家公司是涵蓋了模擬、數字各種基礎類型晶元產品的公司,不論產業形勢怎麼變化這些基礎產品都是需要有人來做的(就像衣服鞋子總得有人來生產),TI又是IC中最優秀偉大的公司之一,但是能不能保持當下的高利潤,或者複製先前的輝煌時代就是另說了。
  • 比如Intel沒有引領動移裝置這波浪潮,現在急忙追趕,但是結果也並不理想。再比如在EE自己的領域裡面,PC相對於移動通信、智能機,也許它就可以算是」夕陽「了吧。

作為在學習模擬IC的小弟是真心希望半導體是潮氣蓬勃充滿機會的朝陽產業,但是之後能托起IC的浪潮是什麼,在哪裡,還會來嗎,多久才來(能在我成家立業事業的黃金時期之前來到么)
前段時間張忠謀在台灣半導體協會上的演講很有意思(台積電董事長:半導體下一個發展亮點是物聯網--台海網,台灣)。他認為半導體下一個發展亮點是物聯網,有很多機會。但同時他也說「不過最賺錢的不會是半導體公司,而是物聯網公司。這些物聯網公司需要很多合作、很多供貨商,也需要製程與儲存的供應,因為半導體處在這生態系的基層,不會賺大錢,也不會成為新事件的「紅人」,但不管是誰成功,他們都會需要半導體支持。他認為,能供應物聯網的半導體廠應可以維持快速成長,甚至成長幅度將超過整個半導體業,無法供應的半導體商則將緩步成長、甚至倒退。」

半導體公司會不會再次像當年矽谷命名的那個時代一樣,依然是科技業弄潮兒,還是會變成雖必不可少但利潤一般新機會較少的基礎產業,也許要留待到歷史上看了吧。

看到知友@Steven 在硬體工程師的產品觀,創業觀? 下的回答。不論您是否贊同,個人覺得提供一個不同的角度也挺有意義。

今天看到一篇 @leon 的專欄文章:電子產業大趨勢 - 企業分析 - 知乎專欄,分享給大家參考。

2015-5-25更新:評論里有好多知友分享了各自的感受和經歷,值得大家參考。
這裡引用一下評論里在ABB工作的知友 @劉雷 前輩分享的深刻見解供大家參考~

如果從上大學起開始計算,我入電氣工程之自動化行業已經十幾年了。這一行,對於高素質人才來講,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情懷」,從個人發展、經濟收入、運營方式等等角度來看,不能說是夕陽產業,但確實是人才、優質資本流失,利潤微薄、經營風險較大的行業。我非常認同這篇文章的看法,不要太迷信雞湯所說的「工匠文化」什麼的,個人還是應該信奉一些「機會主義」。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工作之後十年八年,當你能力發揮已盡極限,可還在行業的冬天裡苦熬的時侯,自己會有多麼無力、無奈和心寒!如果沒有有力的圈內的家庭背景,和/或具備快速融入既有利益集團分肉吃的能力,還是建議去找目前這個時代最有活力的行業去做,千萬不要因為一些空頭支票和落不了地的願景,辜負了自己非常短暫的年華。 以上。
...僅從強電、工業品角度來發表一點點類似的觀點,說一些相對「通用性」的看法。電氣/自動化/工控行業——所謂「搞電的」,實際上是生產領域裡的配角,搞機械、搞工藝的人,都比電氣人,更核心、更有發言權。從二級自動化到零級自動化,除了演算法部分還有比較高的門檻(這塊業務需要的人很少、學歷要求也會比較高,我見到干二級的,還是PHD居多),其他都已經通用化、模塊化了,而且市場競爭很激烈,可以說是一片紅海。從賺錢養家的角度講,在這個行當做到及格水平的話,不會挨餓,但是如果沒有比較硬的背景和資源,想要求富貴,是非常非常難的。從就業的角度來講,投身目前比較火熱的行業,對收入、能力和素質的發展都能有更好的期待。雖然行業發展有起伏,但是自動化/工控行業的周期跟咱們個人的壽命相比還是很長的,比如有色金屬行業(鋼鐵也類似),一般七到八年一個周期,現在可稱是谷底,你入這行的話,能熬七八年嗎?軟體業我比較看好的是,它畢竟是一個人力資源占決定性地位的行業,從業者只要比較上進,跟企業的議價能力是很強的,而且,這個行業的總盤子還在不斷的增大,行業的總體文化也更強調創新、發展,不確定性更大——不確定性就是機會。這些年來我身邊離職的同事、合作夥伴和同學,有做手機遊戲的,有藉助家庭背景(有帶路人)做金融的,有回老家縣城開物業公司的,但是很少有從別的行業進入這個行當的。很少有的例子,是施耐德電氣有一批銷售管理人員是從Dell過來的——可Dell在IT行業似乎也是比較挫折的樣本吧。

感謝閱讀,懇請請大家指點。


剛剛在專欄文章:大趨勢(一):軟體化 / Software Defined - Disruption - 知乎專欄 里回答了這個問題,順便轉載如下:

這是關於信息產業五大趨勢的第一篇:軟體化 / Software defined


軟體化有多重要?我們在評估風投或者收購對象的時候,採用ASIC之類專用硬體的公司是要被扣分的!


我在 哪些因素決定了初創公司的最終成敗?的回答 里,認為主導信息行業的五大關鍵趨勢是:


移動通訊 / Mobility

社交網路 / Social network

雲 / Cloud

大數據 / Big data

軟體化 / Software defined


正好,又發現了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在中國電子工程師的發展明顯不如軟體工程師方向?,想在在這裡一起回答。原因正是:軟體化 / Software defined。


首先還是看數據:

這是根據http://Indeed.com生成的工資趨勢圖。藍色是美國電子工程師平均工資,橙色是軟體工程師,綠色是系統工程師。

顯然電子工程師的工資增長不僅沒有跟上軟體工程師的增長速度,甚至還有相當下降。


二月份最新的數據:

三種職業的平均工資,還是軟體工程師最高。

工資是僱主為員工出的價格。在市場環境下,決定價格的是供求關係。所以電子工程師的工資(價格)下降,說明電子工程師供過於求。事實上,大量傳統上由電子工程完成的工作,正在變成軟體工程的工作。硬體變成了軟體。為什麼呢?

首先是硬體處理能力過剩。

在遠古時代(其實不是很遠,15年前),IT行業的硬體初創企業相當普遍。比如,1997年,矽谷的創業傳奇華人謝青 (Ken Xie)在車庫裡創辦了NetScreen,一個專註於防火牆的網路安全公司。NetScreen後來被Juniper以40億美元收購。那個時代,包括NetScreen,大部分硬體產品都是以ASIC和FPGA這類高度定製的晶元為核心的。2000年,謝青離開NetScreen以後,又創立了Fortinet,目前市值約38億美元,在創立初期時的產品也是以ASIC為核心。


對了,謝青從1987年畢業於清華電子工程系。


之所以使用ASIC,當然是因為ASIC這類專用晶元的可定製性,能夠專門為某類應用進行優化,實現更高的性能。在性能稀缺的時代,這樣的定製是完全不可避免的。謝青的第一家公司,SIS,最終沒有獲得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當時採用了軟體解決方案,而當時的通用處理器能力不足以應對防火牆所需的處理能力。謝青認識到這個問題,自己設計了NetScreen需要的ASIC,僅僅三年就被Juniper收購。


ASIC性能優秀,但缺陷是生產規模很小,並且需要單獨設計,設計費用動輒上千萬美元,因此每片晶元的平均價格非常高。


和ASIC相對的是相對廉價、大規模生產的通用晶元 (General purpose chip or merchant chip),比如英特爾的x86,Broadcom的交換晶元,還有各種基於ARM的SoC晶元。


在2007年前,這些通用晶元的性能都在按照每18個月一倍的摩爾定律高速提升。突然有一天,人們發現很多時候晶元的運算能力似乎夠了,市場對更高性能處理器的胃口突然變差。隨之而來的,是供應商在性能方面的不思進取:過去幾年英特爾的主流晶元運算性能提升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這是英特爾最近的三款主流處理器,其中i7-2600K 發佈於2011年1月,i7-3770K 發佈於2012年4月,i7-4770K 發佈於2013年6月。在這個檔次上,過去36個月的處理器性能只不過增加了16%。

即使是三年前的i7-2600K拿到今天來用,一點也不過時:

這是2013年中國大陸銷量最高的10個台式機配置。裡面主流的Celeron G1610之類,性能大概不到i7-2600K的三分之一吧…

結論呢,是很多時候,人們根本不需要那麼強的硬體能力。


硬體能力過剩的結果之一就是通用硬體取代專用硬體,使用軟體實現功能。


時間到了2000這個十年的中後期,慢慢地人們發現,便宜的、可以大規模生產的晶元的性能已經開始夠用了,那麼為什麼要冒險投資上千萬美元,設計一個還不知道能不能賣出去的晶元呢?實際上,過去幾年,桌面系統和伺服器系統的運算能力已經進入平台期。


廉價處理能力過剩的結果之一,就是許多原來需要用專門硬體來實現的功能現在只需要軟體加通用晶元就能辦到了。現在最熱門的軟體定義存儲 (Software Defined Storage, SDN),軟體定義網路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SDN),軟體定義數據中心 (Software Defined Datacenter, SDDC),都反映了這一趨勢,以後再專門撰文分析。


相對於專用硬體,軟體 + 通用硬體有許多優勢:


1. 費用:相對於專用ASIC動輒幾百萬上千萬美元的開發費用,一個軟體 + 通用硬體平台的前期開發費用也許只要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後期通用硬體的成本也相對專用硬體低得多。


2. 風險:低廉的前期開發費用讓軟體方案能夠迅速產品化然後得到用戶反饋,用戶的反饋能很快幫助決策者確定項目是否繼續下去,大大降低了資本的風險。


3. 靈活:獲得用戶反饋後,通常軟體方案較專用硬體更容易修改。和靈活相關的,還有更容易定製,更容易提供App。

4. 擴展性:市場對通用硬體的供應幾乎是無限制的,而且軟體代碼可以無成本複製。如果軟體 + 通用硬體產品大受歡迎,他們只需要從開放的市場上採購大量通用硬體就行了;但若是採用專門晶元,通常只能從少數廠商定製,從產品訂單到交貨之間的時間很長,常常超過一年。


5. 可移植性:相對於專用硬體,軟體代碼更容易得到重(chong)用,嵌入另一個軟體解決方案里,代碼中的演算法也更容易跨平台使用。


有了這麼多好處,大多數初創企業,甚至大型企業,都優先採用軟體 + 通用硬體的解決方案。實際上,我們在評估風險投資目標或者收購對象的時候,採用專用硬體的公司是要被扣分的。


我以我自己及周圍人的情況來回答一下。我從事汽車電子,在美國密歇根州,可以說是全美汽車業中心,周圍同事也有從別的行業跳過來的,比如遊戲機,醫療器械等。我從事這行業兩年,還是入門級工程師,但這兩年讓我看到學到了很多,我也在對比中美兩國的差異,有些感想發在這裡給有志於該行業的同胞一個參考。

我覺得最大的差異在於積累。前面的回答說的很對,軟體這個行業起步比較晚,所以西方國家積累的底蘊還沒有像其他行業那麼深厚。但是電子硬體這個就要早一些,看看GE這個巨頭,就覺得現在的微軟帝國,google帝國不算什麼了。我身邊大量的同事,一輩子從事這個行業,白髮蒼蒼的給你講起電子學,物理學,像活教科書一般。我國由於歷史原因,這個產業起步晚而且少有人能沉下心來做一輩子,不像軟體行業,沒落下多少,所以造成了軟體好於硬體的現象。

其次,我認為是人的一個特點,就是更容易接受直觀的東西,所以造成的軟體工程師好於硬體工程師的現象。這點不僅在中國存在,在美國也這樣。身邊一些學習CS的同學,如果拿到FLAG,也就是Facebook, LinkedIn , Amazon and Google這幾家,起薪都在8W以上一年。遠遠高於其他行業的畢業生起薪,為什麼?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東西很容易讓人看得到,用得到,繼而產生效益。搞得現在很多學EE的留學生,因為各方面原因,轉投CS了。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容易得到廣大群眾的接受,而做硬體開發的,就像是在幕後默默無聞的為人服務。就像人們談起apple的產品,最先說的是外形多美觀,系統多流暢,軟體種類多這些,而很少有人關注在盒子里的那些硬體是如何工作的,就像喬布斯那個的柜子的背面的例子,內行人打開apple的外殼看到電路板時,會由衷的讚歎,但是又有多少普通的消費者會注意到這些呢?

不得不說國內少有電子硬體方面精彩的blog和網站,這不僅僅是電子工程這個領域,其他的各行各業也都如此,除了新興的互聯網和軟體行業,它們是和互聯網緊密相連的,不像電子工程,有些東西很難用文字和程序表現出來,不適合互聯網傳播。對於在校大學生,甚至從業者,其實學習的過程也不複雜,最重要的就是把要用到的各種元器件晶元的說明書看懂看好了,就能解決掉大多數問題了,中文的看不懂就看原版的,說明書就相當於軟體行業的各種blog了,因為這些給開發者看的說明書,不是那麼輕易就寫出來的,我認識幾個寫manual的人,也大概了解這其中的過程,這些牛人們把寫manual就當寫blog了吧,所以說這些說明書是最好的教材了。

最後說一下職業前景,本人還是剛進門的新人,言辭不當請大家海涵了。國內不甚了解,講一下美國,剛才說的電子硬體就像幕後工作者,很難大出風頭,如果想做風風光光的領導者,這一行不適合。但是不出風頭不代表什麼,你的地位和回報,是和你的付出成正比的。這一點不論在美國還是在國內都一樣,家中有人在電子相關軍工廠從業的,老工程師的地位不比車間主任差,在美國也是,受人尊敬就不說了,收入上,做到principal這個級別的高工,是和公司VP收入差不多的,無怪乎很多人做一輩子工程師,也不愛去搞人事和管理這些煩心事。就職業發展來看,電子工程師很像傳統的工程師,像建築啊,機械啊,或者說像醫生,律師這樣的,越老越有經驗,越吃香。其實說了這麼多,如果你有一顆工程師的心,這一行走下去,沒有錯,國內也需要這樣的人才。


這和中國沒關係~
在哪都這樣~
樓上別分析什麼這因素那因素了,全球大勢所趨,IT行業興起是目前的時勢,Intel的風頭都不見得蓋得過facebook呢。
簡單說個例子,我同事化學博士畢業,在矽谷排名前十的一家半導體公司工作近20年,最近工資被他閨女超過去了。閨女加州理工本科畢業,在Facebook幹了2年。
都是矽谷前十的公司,咋差距這麼大捏。
時勢造英雄,電子工程師不要自怨自艾自憐自傷或者想出各種理由給自己找場子了。這不是硬體的年代,在中國更不是製造業的年代。不要麻痹自己自我安慰了,也不要抱有幻想覺得終究能夠翻身,重點在於認清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想做什麼,然後就認真做下去。
抬頭看別人,不要只看到做IT的發展比自己好,同樣的同學做金融的還早就財務自由了呢。這些對自己沒有用,路要走自己的,覺得沒希望就趁早改行。


軟體公司的主要成本就是人,而硬體公司還要採購很多昂貴的設備,所以在相同利潤率的情況下,成本固定,軟體公司把錢都給了員工,而硬體公司還要買設備
軟體公司的主要資產也是人(準確說是團隊),人跑了老闆啥都沒有了(演算法是不能申請專利的),而硬體公司的研究結果很容易申請專利固定下來,兩相比較,軟體公司從業人員議價能力更強


最近若干年互聯網的發展給軟體行業帶來了很大的機遇,而電子行業走的卻比較緩慢,新的材料、新的元件都沒有什麼重大的突破,行業內也沒有什麼革命性的新方法和新方案。但在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各種App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的應用幹什麼的都有,為什麼?軟體的優勢在於創新相對比較容易(沒有貶低軟體開發的意思),實現起來也比較簡單,總的來說就是入門門檻比較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當今社會對各種軟體的需求比較大,硬體是好比是基礎設施,未來的社會是建立在各種數字邏輯基礎上的,供需關係、難易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行業薪資水平,軟體工程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比如在智能演算法上、在演算法效率上,亦或者在人機交互的研究上多下點功夫,多積累開發經驗,提高開發效率,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拉開與競爭者的差距,才能拿到更好的待遇。

樓主偏向硬體方面的,其實應該說硬體這個行業水也很深,不知你做模擬多一點還是數字多一點,模擬電路方面確實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的,老一點的電子工程師基本都是做模擬電路出身,除了具備相關理論知識之外主要是要動手實踐,我認識的做模擬電路的基本要具備兩方面的能力,一是模擬,二是自己動手搭建實驗電路,模擬電路這東西元件都比較貴,有些管子動輒幾十塊錢一個,燒一個浪費一個,所以具備一些模擬能力對於項目初級階段還是很有幫助的。數字部分,有的人說比較簡單,但我卻不這麼認為,以前也見過不少人做電路板布局、布線也都是一團糟,功能也能實現,因為數字電路邏輯比較清晰,好多人認為數字電路比較簡單而不去認真研究,如果你的志向不僅僅是混口飯吃的話,我覺得有必要對數字電路也下點功夫,畢竟現在軟體越來越負責要求硬體的水平也越來越高,高頻、高密度、多層的電路現在很多項目都要用,學學電磁兼容、信號完整性都可以對自己進行提升。

再說說跟硬體比較相關的嵌入式軟體開發,好多小公司,嵌入式軟體工程師不緊擔任編碼工作偶爾還畫畫PCB,這樣算是發展比較全面吧,但是還是需要自己有個規劃有個主攻方向,當然單片機、DSP、FPGA都屬於嵌入式範疇,看個人發展選擇其中某些方面作為主攻。

其實軟體和硬體沒有哪個更好的說法,看自己喜歡什麼,本身硬體開發的範疇也挺大的,還得鑽進去找找自己的方向。總之就是樹立目標、逐漸積累。樓主發帖時間比較長了,剛才有個朋友發這個連接給我看,他也遇到點小迷茫,我就順手回了帖子,如果說的不對還請見諒~


難道不是因為互聯網浪潮么?

實際上,無論是硬體工程師還是軟體工程師,相比各個行業的平均水平,都已經屬於不錯了。

前些天和一個曾在硬體公司做到很高職位的朋友聊天,他特別感慨。那個時候(想當年…),他們做硬體做的熱火朝天,而且並不看好軟體,軟體怎麼著,不也得在硬體上面跑不是么?大規模的硬體研發與製造可不是誰都能玩的事,投入太大。這個感覺,有點像當初矽谷的 HP Intel 等意氣風發的時候,那個時代 IT 業的主流就是硬體。但是逐漸的,形勢開始變化,軟體和互聯網公司嗖嗖的崛起。這一兩年,Nokia 被軟體公司收購,Moto 被互聯網公司收購併倒賣…

世易時移,攻守之勢異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何止影響了硬體與軟體工程師,各個行業都在發生變化,而且仍將持續。看最近一些金融專家如何不淡定...

順流而下,自然要更快。

但是未來如何呢?浪潮都是一波一波的,滾滾向前。智能硬體這一兩年在快速發展,新的時間窗口正在打開,下一波的浪潮中,硬體又會有新的機會。

很多人上大學前都經歷過,家長聽說讀這個專業好找工作,那個專業熱門,等等,但是真的上了幾年大學後形勢已經改變了。別著急,看趨勢,而不僅僅是眼前。


我是電子專業的,畢業後做了一年半導體,現在在電子行業做信賴性測試做了兩年半了,有時候畫畫電路圖什麼的(四層板)。一直薪水寥寥,公司都要倒閉了。
最近在學習Java和網頁設計建站,準備幾個月後領到公司倒閉的賠償金之後換行。
現在電子行業不景氣是大勢,也許有一天電子會復甦,但是我等不到了。
就算是我等得起,我女朋友和未來孩子等不起啊!沒錢怎麼糊口養家結婚生娃養娃。。。


硬體難做,但不賺錢。軟體很多人都能做,但賺錢。現實就是如此。這個是市場決定的,跟哪個難做哪個貢獻大哪個牛逼沒任何關係。。特別在美國,找工作時區別就出來了。每年學校里大把大把的EEer轉到CS。MITBBS上三四十歲的電子大叔都在往CS轉。也不是說電子就不好怎麼了,只是就業和市場目前和CS沒法比。


因為硬體是製造業,軟體是服務業,軟體可以解決人最直接最根本的需求(聊天把妹訂外賣玩遊戲等等等等什麼的),硬體只是提供一個平台運行軟體而已,所以硬體是下游產業軟體才是上游產業,通常上游產業需要更多的人同時也能賺更多的錢,所以會有你所想的這種現象。
再補充一些,由於人的需求是有多樣性的,所以軟體的市場充滿差異化,各種各樣的軟體公司都能活得很好。而且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軟體還可以賣平台服務,潛力非常大。硬體就不同啦,差異化非常小,所以結果就是整個市場只能存在幾家公司獨大,而且這幾家公司在獨大之前為了佔領市場消滅其他實力較弱的公司已經把利潤率降到非常非常低的水平,結果就是就算佔據了市場活得也不是非常滋潤而且還要時刻盯著其他廠商的動向時刻擔心被趕超。做硬體,尤其是電路的廠商就是這樣在同行競爭中自己把自己殺死。著名大陸手機晶元新銳RDA的毛利率只有30%,扣去開發成本真是所剩無幾。高通一些規模巨大的chipset,花了巨大人力物力開發,你永遠也無法想像「這麼複雜的晶元怎麼可能會動?」的產品,售價$10,而且還搭著送其他晶元唯恐你去用它競爭對手的產品。當然做電路靠的是量,但是利潤率已經很低的情況下廠商活得很辛苦,因為一旦失去了(部分)市場不行了。。。當然整體行業和個人待遇也不能完全畫等號,做軟體行業也有人活得很辛苦,硬體行業也有不少人活得很開心,看各人了。


首先,我不同意題主的問題。軟體工程師只是看起來比電子工程師發展更好(薪水更高的另一種說法)。

我同意@李一雷 所說,軟體是服務業,硬體是製造業,而這一分野必然導致兩個結果,首先是軟體業能夠提供更多職位,應該高硬體一個數量級。因此題主看到的職位軟體居多。

產業分野的第二個結果,是最頂級的軟體公司往往佔據了整個產業的最上游,魚頭吃到魚尾,同時曝光機會更多。看看oracle買了sun, ibm轉型軟體公司,微軟自己造平板吧。

大家的眼睛都是朝上的,會看到這些頂尖的軟體工程師似乎「發展更好」。可是容易被忽視的是,軟體行業門檻遠遠低於硬體,月薪1500的程序員大有人在,他們才是金字塔的基石。相比而言,硬體行業入門門檻更高,需要更長的學習曲線與經驗積累,是相當紮實的職業選擇,對於較為浮躁急於短平快賺錢的人,吸引力確實不足。

最後提醒糾結的題主,電子工程師轉軟體的大有人在,軟體轉硬體鳳毛麟角。為啥?門檻不同


軟硬體關係密切,也相輔相成,但個人感覺他們的發展契機和進步方式還是有很大差別。而現階段,又恰好是硬體從上個高峰趨於緩和遭遇瓶頸,而軟體方面浪潮紛涌如日中天的時候。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左右吧,PC和wireless communication出現然後發展,這些東西對硬體的刺激和推動簡直不可估量,可以說是爆髮式的。然而這樣的爆發導致了將當時乃至以後很長時間內的發展空間都提前預支,挖掘殆盡。然後到了現在,遭遇瓶頸。只能等有新的契機或是需求再度刺激,才可能實現突破再度進步。
而軟體方面就要慢熱一些。很大程度上,軟體是隨著人類對自身需求的發掘來發展的,有點像前面幾位說的服務性質,只要需求沒有停止,軟體的發展就不會停滯。而且就目前軟體的發展情況來看,仍然沒有完全將已有硬體完全地發掘使用。
其他能想到的,樓上各位已經說得很好了。
所以現在看來,軟體整體要好於硬體,有可能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這樣。雖然門檻高低待遇優劣可能有些差別,不過都是有所付出然後獲得回報的行業,也都在做很有意思的事情。

Anyway.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最重要。諸位加油。


一句話說:EE機會成本太高,而且壓力大,一般在項目組裡面,純硬體的人都是打carry的命。

以下為吐槽。
————————————
從大三開始搞硬體,今年研三,從最開始的只會單面板到現在的900PIN的FPGA,我想說的是,一個合格的layout工程師,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從晶元PDF,大公司的ref,電路這些都不提了,再往深做SI PI,甚至rf。每次通宵拉線,或者啃PDF的時候,我都想著趕緊換行,一台筆記本一杯咖啡,輕輕鬆鬆刷個代碼,完了debug一下,多麼舒心的事情,當初真是腦抽要搞硬體。


我多說兩句
表明身份,一線電工,玩的項目都是以模擬為核心,低至幾百納伏,高至數千伏;數字控制也玩;原來第一版layout自己上,部分網路EMC相關,基礎不打好,後面玩死你自己;板子出來了,第一版驅動也要自己動手寫(不然軟體的人說XX外設操作不了,你跳樓給他看還是看他跳樓)。

給lz感覺如此的不過2個原因
1 硬體好像沒人干
2 網路上沒消息
這是表象而已,換句話說,你被誤導,產生了錯覺
碼農招聘多,是因為碼農需求大?我看不如說流動性大,這兩年趕上移動互聯網的好日子了,這邊風投,那邊創業的,熟手都被拉出來了,然後就產生了所謂的結構性缺人,實際上有效的位子,有能力的人就是那麼多,流動性一大,招聘就開始頻繁了,看著就很火。題主也只看到了那些工資高的,底層1500的位子大把,這樣的工作都找不到的人也大把。
此外,碼農自己入門的門檻低得多,3000的台式機就夠入門級開發用了,你打了幾年遊戲的電腦更綽綽有餘,專業書籍,網上大把,除了時間,簡直零成本。
電工呢?你要是上學的時候沒辦法好好泡實驗室,或者根本沒實驗室可泡,根本沒辦法入門,自行購置設備,3000塊買個二手示波器,添個靠譜的萬用表就沒了,電源還沒置辦上,土法鍊鋼,拿充電器當單電源吧!烙鐵什麼的還沒有,自己整個兩層板,隨便一次就要200塊,需要的元器件,taobao上慢慢搗騰去,還未必有真的拆機料,給你個打磨過的,哭死你,折騰半天,除了用麵包板搭個分立放大器的料容易搞,其他根本沒法干,等幹上了,發現沒有函數發生器……來吧,我們上天台。
你看,入門一難,供選擇的對象就少了不少,自然就沒那麼熱鬧。校招的時候,硬體也確實少,門檻又高,因為門檻高,成本高,難以招到合適的人,校招有些時候乾脆不放硬體崗,當然就更不會引人注目了。
你看硬體跑去CSDN,那就更搞笑了,那裡是什麼地方?CSDN是什麼的縮寫?雖然有硬體板塊,人家那是添上去湊數的,根本不當事,版主說不清OD門的我都見過。該去哪?
21ic,dianyuan,eetop……就算我向來討厭的amobbs也比CSDN專業。

行業,國內電工最多最集中在哪?民用3C。
民用3C電子的創新和利潤現在很大程度靠的是軟體,硬體高度集成化方案化平台化,當年珠海炬力的MP3晶元賣了多少家?聯發科的手機晶元更不要說,你能想到的,半導體廠商都有現成的東西拿出來,雖然很多時候有過度設計或是設計缺陷存在,都還是能用能補的,於是電工裡面很大一批人就在這些行業干這些補救的活,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能力提升慢,成就感低,然後就是可替代性強,薪資低加薪慢。醫療,工控,通信,測量等等領域國內民企現狀就那樣,通通把高科技玩成低成本,或者根本入不了門,沒法玩,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好點的位子就那麼些地方,不是北上廣深的外企,就是少有的翹楚級別的民企,要麼就是個只有代號的某所,這些地方不是前同學就是前同事,畢業的時候沒入門,以後想入門就更難了,換句話說,學校里和剛入行的時候產生的差距,會在幾年後快速放大,直到沒有挽回的機會,牛人樂呵呵,水貨苦兮兮,馬太效應的最好體現。圈外的人更覺得好像沒前途,因為有前途,或者直接說工資還行的位子,已經很難給你機會面試了。


最近回學校深造,和周圍的各路清華大神一起學習,對這方面感慨更深。怎麼說呢,我覺得自己這次留學沒有破釜沉舟轉為軟體工程師,也許還是挺對的,雖然倒是找工作的確比cs難。一個好的cs工程師,真的得要數學,記憶力,邏輯分析,實際操作,計算機語言,都達到頂尖水平。而且,最頂尖的學霸們,將來往往做的都是cs,像我這樣的,我覺得還是老老實實待在硬體裡面,做些電路的事情比較壓力小些,雖然工資也少。看到身邊的大神們,覺得真是再學習也趕不上,即便是我年輕的時候。不過想想還好他們都會去做軟體。

回答題主一個問題「比如有很多軟體工程師的個人博客 類似MATRIX67 酷殼 阮一峰等等 但是偏硬體的就很少。」——因為不好展示,軟體可以貼一段代碼加說明就行了,硬體展示要不得有文章,要不得有儀器和圖像吧。國外也有,例如YO3DACHome Page
不過你看看他貼一篇文章得花多少時間說清楚一件事。

說下評論里的「如果技術難,大家會拋棄它轉而發展別的,而不是一味專研。」——這個純瞎扯了。公司會因為未來凈利潤高低來選擇,是否投資一個方向,而不是靠他的研究難度。如果凈利潤高,技術又難,正好可以做到贏家通吃,例如谷歌。

另外再說一個,電子工程師也分偏硬體和偏軟體。如果你做數字電路或者頻率低的模擬電路,我覺得還不如直接轉到cs更方便,就像你說的,機會更多賺錢更多。
-------------------------------------------------------------------------------------------------------------------------------
這個帖子該如何回答呢?我工作12年做RF硬體,今年去歐洲繼續學習微電子的Master。我先來說下我周圍做硬體的同事的職業方向:
1、30%的人轉去了管理和市場,這裡面包括了所有比我能力強的人
2、20%的人去「狂加班」的公司,拿命換股票期權
3、30%的人去小公司混日子做技術,等著從一家公司裁到另一家公司
4、15%的人靠關係和能力,到僅存的幾家外企裡面活著
5、最後只有5%的人還會繼續有熱情想做技術。之前聽到一個女同事,工作了幾年去了普渡,然後在美國高通繼續做技術,我們都覺得實在是太牛了。我本人水平不行魄力不行,當然也是為了趕快賺錢買房成家,所以拖到現在才出去。

原來我想說很多,但後來有一些不同意見的交換了一下看法,發覺其實硬體工程師特別是在國內,情況不行的原因也好理解。大家說了很多,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一句話說:差距大,並且追趕困難。造成了循環效應。

展開說就是,
1、因為中國發展製造業科技(我把硬體歸為製造業)也就是從80年開始,到現在40年,而國外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導致中國技術水平和國外差距很大,特別是製造業。而軟體大家都是從90世紀開始興起的,所以國內外差距比製造業小。
2、硬體發展需要大量的固定資產也就是錢作支持。而軟體對這方面要求較低。

以上只是背景,重要的是下面的:
當你和別人差距很大,且追趕很艱難時,人就會面臨兩種選擇:
一種是迎頭趕上,但你知道真的很難
另一種目前在國內是主流,就是既然我技術水平不行,我就直接從國外去買,然後對外宣布「硬體技術對產業的發展根本不重要」——即常說的,我不如你,我就把你拉到和我一個等級,然後用我充分的經驗來打敗你。


這種想法目前在國內,上到老闆下到普通人很流行。既然你牛,我也追不上,那我就直接說你牛的那方面一點用也沒有。

這和電子工程師有什麼關係呢?——因為這樣的話,一來電子工程師的崗位就少,因為我可以直接從國外買。二來對電子工程師的技術要求也低,難的原創的花錢多,還不如買。軟體為啥這方面問題小呢,因為應用多差距小花錢少,所以有動力自己開發。

怎麼破呢?我開頭已經說了不同的出路了。結合你的興趣,選一個就好了。


硬體領域從業4年了,前3年在華為,目前跳出來了在外企。說說我看到。
1、硬體從業人員明顯少於軟體,一般是1:5-1:10的比例。做硬體投入太大,設備都非常貴,所以只有大公司才自己做硬體。所以招聘職位,軟體比硬體多很多。
2、你所謂的軟體技術blog,相對硬體是就是datasheet,另外是晶元廠家給的應用手冊。做硬體的普遍比較踏實,難聽點就是土悶,開博客的不多,本來看的人就不多,哈哈。
3、從發展上來說,個人感覺軟體確實發展要快一點。在華為的時候,部門一擴張,軟體就招一堆堆的人,工作兩年的人都當項目經理了。一個設備,或者一系列設備,的硬體平台不會有大變化的,所以硬體工作量小,也不會招人,就沒法當小領導啦,哈哈。
4、目前國內硬體工程師還是挺好的,和軟體比,收入和產出還是成比例的。硬體也就在畫原理圖階段,單板回來基本功能調試階段比較忙,後面就配合配合軟體,一個產品大概忙2個月。軟體從頭忙到腳,半夜出版本是常有的事。
5、現在晶元集成度越來越高了,硬體工程師活越來越少了,sigh。不過只要技術過硬,不愁沒飯吃。 1、硬體基本功要紮實。2、你在校,時間應該挺多,可以多讀讀數據手冊,把參數都弄弄清楚。CPU(PowerPC的,X86的)/DDR3/Flash/FPGA等等,各種介面的協議也都看看。具體做項目的時候,除了硬體基本功,工程師的能力差異,就體現在從數據手冊中找有用信息,以及對資料的理解的能力上了。
6、現在信號速率越來越高,多關注關注SI領域,高速信號測試等等。
說了一通,沒啥條理。。。。。


同意王征韜部分的。軟體有個電腦就可以弄了,硬體最便宜的你都要買個單片機/ARM開發板和模擬器什麼的。
各位經常接觸到的多數是如手機、MP4、LED燈、玩具之類的消費類電子產品,這種產品的一個特點就是起電子電路結構相對簡單(如LED燈、玩具、廚衛電器等),或者是模塊化完善很少需要從根上更新(比如手機,其大部分的架構是方案公司先設計好再賣給手機上的,像小米甚至摩托羅拉的手機的硬體是方案公司設計好的,小米要做的就是外形的工藝設計和軟體設計)。所以在和人們接觸比較密切的行業,做硬體研發的電子工程師投入的精力是很少的
而實際上,電子工程師(尤其是專註於電路硬體設計的硬體工程師)最大的用武之地在於工業控制領域、汽車電子、醫療電子、航空航天領域。這些首先離人們日常生活很遠(汽車壞了,拉倒維修的地方換個模塊就行了,不會有人想到自己拆了看看ECU裡面的電路怎麼修,不是專業抄板的人沒有電路圖也沒法修)。

而李一雷說的不過是中國部分現狀。
而從實際上32位微控制器的出貨量上看,工業級、汽車級的微控制器晶元出貨量還是佔到大頭。而現在很多人認為我們國產的電子電器設備沒有外國的好事,其根源也在於國內的硬體設計研發遠遠落後與德國日本等國。在一些核心領域,比如我做過個的鐵路列車設備、煤礦電控設備,大部分都是德日美等國的硬體最強。國產的類似東西大部分都是先代理這些外國的牌子,然後自己抄板摸清仿造他們的,遠遠稱不上自主設計。即使是自主設計,很多國內企業比較浮躁,心想一心賺快錢。希望一個設備一兩年內能出來並賺錢。所以,中國的電子技術行業及電子技術硬體領域的發展不如德日美等國。也正因為企業想賺快錢,電子工程師天天加班的很多(比如華為),那有什麼時間自己弄個圍脖來發。

比如現在微博甚至博客中,很少有人討論信號完整性、源端端接、傳輸線特性阻抗、IO口是否為開漏輸出、MOS晶元和TTL晶元之間的鏈接方式。多數涉及硬體嵌入式的微博博客都是想著某某ARM晶元主頻多少、或者用 Arduino直接開發程序、求區分ARM、51、DSP等這些入門級問題;
又如我做的功能安全設備系統,需要用到二乘二取二的硬體架構,請問知乎上有多少人知道什麼叫功能安全、什麼叫SIL等級並能跟我討論這些的?(因為很少人下班之後還想關注工業級航天級硬體設備);
在微博或知乎上有多少人能就IEC61000(或GB/T17626)中EMI或者EMS的問題或者整改展開討論的?(不是硬體工程是不想分享EMC整改的方法,是一兩個星期以來都幾乎忙到凌晨才處理完EMC問題後,沒幾個人有心情上微博博客記錄一下自己的整改過程了)

最後,個人推薦一個我認為電工較多的網站:http://bbs.21ic.com。那裡大牛很多、共享的資料也很多,自己可以去看看。照例說一下,有問題先自己分析,不懂再發帖問。不要上來就伸手要程序要電路圖,這樣不會有人理你的。


第一次上知乎,看到這個問題,很高興,這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我在矽谷從業多年,現在在蘋果作軟體,從我以往的大小公司的經驗,我認為一個企業能做成的東西跟企業文化很有關係,比如谷歌在後台工作上非常出色,而蘋果在精工上出類拔萃,但同樣的工程師在谷歌做不出蘋果的東西,而在蘋果也做不出谷歌的東西。我認為歸根結底,這是企業文化造成的,而不是能力造成的。

反觀東亞,象日本、韓國和台灣,做硬體非常出色,但是寫軟體卻有些一塌糊塗、無所適從的感覺。象我有個朋友在富士呆了四年,居然搞不出一個軟體發布,氣得他吐血,現在在谷歌如魚得水,幾年過去,已經發布N次了,他總是說:等富士那個東西發布了,別人已經三代產品過去了。而相形之下,大陸的軟體業日新月異,不久前我們在矽谷的從業人員對大陸的軟體平台相當看不上,但這兩年大家都認同國內的不少平台已經開始漸入佳境了。

我認為深層次上,這其實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文化問題。我們中國的文化,長處是有戰略眼光,我們崇拜的歷史人物也是那種有戰略性眼光的人物,象諸葛亮那種觀其大略,未出茅廬而三分天下,千百年來每次被中國知識分子提及總是神往,但我們的短處是不喜歡精於細工,在細節上總是略遜一籌,我曾經帶過一個國內的團隊,我的體會就是如果你讓國內的團隊做產品,他們的理念就是做到就行,至於你分配下去的步聚,他們往往會忽略,他們總是認為只的目標理念相同,做法不符合步驟問題是不大的,殊不知有些東西工作是工作了,但後期的擴展和維護變得相當昂貴;反觀日本工程師,我也帶過實習生,一樣寫軟體,只要我設計好的東西,可以做得面面具道,絕不馬虎細節,我說一二三,他肯定會多做幾個半步,寫出來的東西看著舒服,也極其好用,可是我讓他從頭去設計一個產品,就會搞得一塌糊塗,而且受日本文化影響深刻的台灣和韓國同樣有這個問題,精於細工,卻疏於戰略。我總是對國內的團隊說:讓你們炒個蕃茄炒蛋,我給你們十步,你給我只做了三步,日本人卻給我做十二步。他們總是嘿嘿一樂,下次如故。

而電子工程師和軟體工程師卻正好是兩個不同文化的職業,雖然表面上他們很接近,有很多大學甚至把這兩個專業放在一起教授,但事實上硬體文化就是要精於細工,而軟體文化卻是要有戰略性眼光的。

其實同樣的現象在其它領域也體現得出來,比如高曉松說引擎的製造其實不重在技術,而是工藝。這一句話讓我醍醐灌頂,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上做引擎最好的就是日本和德國,而這兩個民族恰恰就是在細節上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的民族。但同樣製造火箭,需要大規模產業鏈配合的時候,日本就明顯不象中國有優勢,畢竟大規模集成是要有戰略眼光的。

最有意思的是,這種現象不光體現在工業上,即便是戰爭環境也是如此,象著名的日本偷襲珍珠港,從執行角度來說,估計也不會有其他國家執行得比日本軍隊更出色了,但從戰略角度來說,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屎的計劃。縱觀日本在二戰中與中國的戰鬥,其實往往都是贏在戰術上,輸在戰略上,李宗仁將軍說得很清楚,如果日本人有女真人或者蒙古人的全盤出擊的草原民族般的豪情,那時的中國是扛不住的,但日本人偏偏是象醬油一樣一點點滴進中國這個大缸里,一邊滴一邊還在研究自己到底做得對不對,最後戰敗其實是無可避免的。

有點說遠了,不過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這是個文化問題,而不是一個技術問題,是人對技術的態度問題。

------------------------------------------------------------------

看了張昊同學和其他同學的話,我想再補充一些。

其實現在有很多人對軟體行業,包括剛剛從CS畢業的同學們,已經不了解了。在90年代中期,學校的知識和行業是連著的,行業知道的東西並不比學校多多少,基礎的CS知識就那些,但是經過這近20年的發展,軟體行業已經長足地進步了,但是由於高等教育機制和利益關係,並不適合企業中最優秀的人才迴流去學校教研,所以學校和行業已經脫節了。

有不少同學認為搞一台電腦就可以寫軟體了,那其實最多也就是寫寫客戶端,寫寫scripts。技術是積累的,難度就在於大規模的有效發展和管理。我來舉個簡單例子,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造一堵小牆,就算沒學過建築,只要有板磚和水泥,肯定也可以造得一板一眼的,那我們可以問:造長城有什麼稀奇?那不就是一堵大牆么?不是這樣的,學過工程的人都知道,要調動上百萬人,在幾千公里的山脊上,把材料人員和各種設施送到位去做一樣的事情,是很難的,尤其是在物資和人員都缺乏的古代,這種社會調動力是嘆為觀止的。長城絕對是一個偉大的工程,不管你用任何語言去察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工程,長城肯定是在裡面的。

再說個簡單的事,很多同學面試的時候,喜歡問答演算法問題,排序倒背如流,但如果你真的問:怎麼排序1Tb的數據,90%的人會完全茫然失措。軟體工程和任何其它工程都是一樣的,難的不是造一堵小牆、一個小壩、一輛玩具車,那玩意兒讓我說就是沃爾瑪的收銀員都能幹。軟體工程最難的事是什麼呢?就是你有幾億的用戶或者無數的數據的時候,任何事都變得很困難了。

現在大家再看看「不算什麼」的谷歌在幹什麼呢?他們最基本的產品是索引了全球網站的數據和照片,全球大概有6-7億個網站,每個網站一般都有幾Gb到幾Tb的數據(不包括那些視頻網站),你們在谷歌搜索的速度是多少呢?半秒以內。谷歌的工程師分1-9級,1級的工資加股票就會有12萬刀左右,2級的大概15萬左右,到5級大概是25-30萬左右,6級以上有不少是50萬以上的年收入。象Facebook去谷歌和其他大公司挖人,經常就直接給100萬的乾股,而谷歌為了留高級工程師(Sr Staff)也會毫不猶豫地給出幾百萬乾股的counter offer。如果軟體真是那麼容易,那我只好說谷歌腦子短路了,這矽谷的資本家都腦子短路了。這麼多錢,能招到多少沃爾瑪的收銀員啊,這不打水漂么。

我不想貶低電子工程師,電子工程師做的東西也是很難的,但是只要有有效設備和資源,多數工作確實只要一兩個人就做上去了,這就是一個精益求精的領域,不需要太多宏觀策略。

電子工程和軟體工程的區別是其受到挑戰的領域不同,千萬不要以為軟體就是學了一些操作系統、編譯器和數據結構的知識就一馬平川了,路還遠著呢。


我來從學生角度說一說搞硬體設計的不易吧。。
我是從去年九月份讀研一才開始跟著導師搞硬體的,幾個月下來,已經有了換方向的打算了…
本科跨度比較大,除了數電模電等基礎知識,很多東西都是重新學的。
從九月份到現在學了C, C51,單片機,VerilogHDL,FPGA,中間夾雜著研究Matlab, Modelsim, Ansys, Comsol, AD,QuartusII等工具和模擬軟體。為了做上位機,現在又在看C++,學VC…
真心覺得累,短短几個月時間,學的這些東西沒有一項精通,全部都是「會做」,這讓我很不踏實。
而且我明明研究的是硬體,但現在做硬體的基本都是先在軟體上設計和模擬,所以你要學習一大堆軟體上的東西。

而最讓我頭疼的就是那些項目,跟著老師師兄們看了不少項目,很多項目都是在電腦上模擬通過以後,做出來實物做實驗又會出現一大堆奇奇怪怪的問題…有些問題老師能說出原因,很多問題說不出原因只能靠經驗試,因為工業上的應用可能引起干擾的外部因素實在太多了!在實驗室是不可能模擬到那些因素的。

不太精通的編程語言,龐大複雜又冷門的模擬軟體,幾乎每個項目都要用到的奇奇怪怪的查錯經驗,這一切的不確定性都讓我覺得很不踏實,不知道自己要積累多久才能合格。
跟師兄們聊的時候,除了那些本科階段就開始搞單片機搞電子設計的學霸,好些後來才開始學的師兄也是同樣的感覺。

最近也打算跟導師聊一聊。
牢騷就先發到這裡吧~


推薦閱讀:

TAG:軟體工程師 | 職業規劃 | 電子工程師 |